📖 ZKIZ Archives


認識我,你也是專家! 涂國彬

1 : GS(14)@2014-08-16 16:48:32

https://hk.finance.yahoo.com/blo ... C%81-040117459.html

延續近幾天的討論。傳媒作為中間人,把某些檔次或類別的作品(或專家,下同),以一個組合的形式包裝出現,算是為作品定了位,也為消費者(讀者/觀眾/聽眾)節省了一點訊息費用。當然,定位是否得當,往往影響這一個組合的成敗。

無論如何,既有這個中間人角色,最然有品質監控,把關者,有其本身的客觀任務和主觀意願。一般來說,較少數目的把關者,可以提供較一致或質量較穩定的作品,而隨著把關者自己本身的水平愈高,同一平均水平的作品,佳作出現機會亦相對較高。問題卻是,出來的作品,有可能只滿足較少數目的把關者,滄海遺殊不少。

反過來,在另一個極端,完全沒有把關者的話,作品的水平差異較大,之前真正是懷才不遇的,都有機會問世,(當然,更多的只是自以為懷才不遇的),但由於作品數量太多,水平參差,消費者享受了更多作品之餘,則要承受訊息費用增加的結果。

顯然,這是個典型的經濟學問題,怎樣在預期收益和預期代價之間,取得平衡,有個什麼組合可以生存下來,消費者可以接受什麼東西,答案或多或少就是市場競爭的結果,當然,隨著模式的假設不同,這個均衡狀態是否穩定,不同人的得益比例多少,有很多花款,但總的來說,並無新意。

問題是,若不以成本效益的角度去思考,可以從較根本的去想,沿用之前幾日來,本欄討論釐清「專家」的本質,知其所專,才參考其可能較精專的見解,這是第一步。

既然知其所專,那就減低了產生不合理期望的機會,明明那位專家不是處理這一科的,卻因為被籠統稱為專家,那是強人所難。

從資訊篩選的角度看,順著這個思路,再往下去,便是第二步,若再仔細的去想,每個人都可以是某些事情上的專家。經濟學上,不同人擁有不同資訊,個別的資訊看似不重要,但加起來,透過真金白銀在市場上的買賣,把資訊反映出來,便有相當價值。

當然,大部分人擁有的都是有限時空內,相當不太重要的資訊,而各人分別以其資訊,試圖在市場上圖利,互相抵消後,平均來說,應該是沒有令人意外的賺錢良機的。

好了,這裡便要再往下去,是第三步,有什麼資訊,肯定是自己有,但別人沒有?或起碼是,自己甚為肯定,別人不太肯定呢?又或者,若要談到驗證,自己方便得多呢?

答案是:任何人都是「自己」,都是「我」。對於自己,對於我,如果有足夠自知之明,肯誠實面對,自己應是關於自己的專家,對不對?

考慮到這一點,則,無論在什麼投資或投機活動中,無論在哪個市場運用哪個工具,最終關鍵,離不開一個決策者,就算是程式買賣,都有個設計這程式的人,那就是最終決策者。有趣的是,這個決策者並不是誰,而是自己,而且是每個人自己。

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每個人都是一個「我」,是如此關鍵的一個決策者,只要自我認識,也就成為認識自己的專家,此後提升決策效率和勝算,應該是成正比的。認識「我」,你也是專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0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