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法治問題上,美國等少數國家不僅沒有資格做中國“教師爺”,反倒應徹底反躬自省,擯棄自身由來已久的霸權主義、利己主義、虛偽主義和雙重標準
菲律賓南海仲裁案所謂裁決宣布後,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頗顯亢奮,打著“尊重法律”之旗號企圖施壓中國。這種罔顧事實、為非法無效裁決張目的行為,本身就不符合法治精神,違背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不僅讓更多人看清這些域外政治力量在整出鬧劇中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而且給南海問題相關各方妥善管控海上局勢、和平解決爭議制造了障礙。
自菲律賓阿基諾三世政府一手炮制南海仲裁案以來,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就頻頻借此明里暗里指責中國不遵守國際法,破壞國際規則體系,口口聲聲要求中國必須執行所謂裁決。這樣的賣力表現,無非是其不可告人戰略目的的自然流露,絲毫掩蓋不了中方相關立場的合理合法性,也改變不了國際社會正義力量對中方立場的支持。
值得指出的是,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西方國家在南海仲裁案問題上堂而皇之打出國際法大旗,同其自身在處理國際法治相關問題時的現實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充分暴露了其虛偽與蠻橫。
長期以來,西方一些國家在國際法適用上采取雙重標準,合則用,不合則棄,打造了一個又一個違法“樣板”。作為世界頭號海洋強國,美國一直享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項下海洋權利,卻因不甘心海洋霸權受約束而遲遲不加入,規避履約義務。美國《外交》雜誌日前在文章中不無戲謔地指出:“美國從來沒有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遭到起訴,這是因為與中國不同,華盛頓根本就沒有批準這部法律。”上世紀80年代,尼加拉瓜在國際法院起訴美國在尼境內非法實施軍事和準軍事活動侵犯其主權並最終贏得了這場官司,但美國卻采取強硬姿態,拒不接受這一聯合國最主要司法機構關於管轄權的判決,拒絕參與實體訴訟程序,拒不承認、不執行法院的最終判決。時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柯克帕特里克將國際法體系描述為“半合法、半司法、半政治性的實體”,其邏輯則是涉事國家可以對其決定選擇接受或不接受。
總想當上“國際副警察”的澳大利亞也是如此。在與東帝汶締結海洋權益條約時,它強行塞入不得進行劃界、不得訴諸第三方爭端解決程序等內容。東帝汶無奈之下提起仲裁,要求判定有關條約無效。為阻止東帝汶提起仲裁,澳情報機關被曝采取搜查東帝汶在澳法律代表處、扣押文件、阻止證人作證等卑劣行為。
日本也是“爭先恐後”在違背國際法的問題上展示作為。在南極捕鯨活動被國際法院認定為違反《國際管制捕鯨公約》。國際法院判令日本停止核發南極捕鯨許可證。日本口頭表示尊重判決,實則並未收斂,也未采取切實措施規範國內捕鯨行為。對此,連作為盟友的澳大利亞也看不下去,譴責日方違反國際法。
與這些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中國一直堅定捍衛國際法尊嚴。習近平主席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曾指出,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國際關系法治化。“推動各方在國際關系中遵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基本原則,用統一適用的規則來明是非、促和平、謀發展”。這不僅是中國向國際社會作出的致力於維護和建設國際法治的鄭重承諾,而且深刻闡釋了建設國際法治,歸根結底是要在國際關系中用普遍適用的規則明辨是非、定分止爭、協作共贏,而非借國際法助長霸權強權,也非調詞架訟、挑動爭端,將國際法治引向歧途。
徒法不足以自行。與西方國家選擇性適用國際法不同,中國一貫堅持將國際法治融入外交實踐。迄今,中國已締結23000多項雙邊條約,加入400多項多邊條約,參與幾乎所有政府間國際組織,與14個陸地鄰國中的12個通過談判協商劃定和勘定了近90%的陸地邊界。對外交往中,中國一貫主張國家不論大小、強弱,一律一視同仁,不搞以大欺小,也不會以強淩弱。
在國際法治問題上,美國等少數國家非但沒有資格做中國“教師爺”,而且應該徹底反躬自省,擯棄其由來已久的霸權主義、利己主義、虛偽主義和雙重標準,以實際行動踐行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5日下午在烏蘭巴托應約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李克強表示,近幾年,中日關系開啟走向改善的進程,但進展緩慢,不時受到一些複雜因素的幹擾。雙方應以高度的責任感,立足客觀現實。著眼戰略長遠,穩妥推進下階段中日關系的改善進程。
一是把握兩國關系正確方向。發展健康穩定的中日關系,是中方一貫堅持的政策方針。希望日方恪守中日間四個政治文件原則,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推行積極友善的對華政策,同中方一道踐行雙方“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相互支持對方和平發展”的共識。
二是妥善管控矛盾分歧。在南海問題上,中方的立場完全符合國際法,符合《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日方作為非當事國,應謹言慎行,不要炒作和介入。在東海問題上,雙方應根據四點原則共識精神,繼續通過對話磋商加強溝通,防止誤解誤判。
三是保持對話合作勢頭。雙方可本著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精神,逐步恢複對話溝通,增加兩國關系改善的積極因素。中日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應發揮各自優勢,加強經濟合作。
四是加強國際地區事務協調。雙方要加強在亞歐會議、二十國集團等機制下互動,開展國際反恐磋商合作。
安 倍晉三表示,日中關系雖然存在困難,但日方希與中方加強交往與合作,妥善管控分歧,按照建立日中戰略互惠關系的思路,推動兩國關系的進一步改善與發展。日 方贊賞中方在世界經濟發展前景不確定的背景下,推動經濟結構轉型調整的積極舉措。希望雙方重啟兩國高層經濟對話,促進雙邊財政金融、節能環保等領域合作。 日方願為中方成功舉辦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作出努力,共同為避免世界經濟陷入危機作出貢獻。日方願同中方開展反恐磋商,與國際社會一道努力應對全球恐怖主義 威脅。
菲律賓一家主流媒體15日刊文披露,菲律賓為南海仲裁案請律師共花費了三千萬美元。文章指出,美國應為菲律賓報銷這筆費用,因為仲裁案給了美國幹預南海事務的借口。
菲律賓專欄作家里戈韋托·蒂格勞當日在《馬尼拉時報》頭版發表文章說,菲律賓為南海仲裁案請律師,共花費了三千萬美元。“他們(美國)在南海沒有主權聲索,也不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締約國”,而仲裁案給了美國幹預南海事務的借口,美國中央情報局或者國務院應該給菲律賓報銷這筆高昂的訴訟費和律師費。
蒂格勞說,這些律師竟然成功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做到重新定義“仲裁”這個詞,“仲裁一直是指在有爭議的雙方都同意的情況下,第三方幫助解決爭議問題。現在看上去‘仲裁’可以單方面提起了。”
蒂格勞曾是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的新聞發言人和辦公廳主任。
7月16日,連續五次參加清華大學世界和平論壇的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針對12日菲律賓南海仲裁表示,仲裁必須在當事國雙方都接受的前提下進行,逼迫任何一方接受仲裁結果都是不可取的。
“原則上這是中菲兩國之間的問題,必須堅持通過兩國對話的方法解決,外部施壓反而會激化矛盾。”鳩山由紀夫強調。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
第五屆世界和平論壇於16-17日在清華大學舉行。今年論壇主題為“共同安全秩序:合作 包容 開放”。論壇開幕式上,鳩山由紀夫就 “國際安全合作的包容性”的主題進行了發言。
在鳩山由紀夫看來,日本和美國政府都擔憂中國在南海加強軍事部署,然而去年中國已經宣布裁軍30萬,這一舉動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
針對安倍政府主張解禁集體自衛權,強調“中國威脅論”,呼籲加強美日同盟,鳩山由紀夫表示,“很多世界領導人都熱衷於尋找假想敵,來為他們的軍事力量尋求公眾支持,現在看來這個方法在美國和日本都行之有效。”
鳩山由紀夫認為,國家的確需要自衛,但建立在威懾性力量基礎上的軍事發展只會帶來軍備競賽,終將使對抗的威脅升級。
對於中日釣魚島爭端,鳩山由紀夫表示雙方都需要保持克制。
鳩山由紀夫在發言中一如既往地強調了建立東亞共同體這一政治理想的必要性。
他認為,世界政治和經濟中心正逐漸向亞太地區轉移,因此亞洲的穩定會極大地影響全球的穩定,東亞需要發展積極的和平主義,著眼於消除貧困、歧視和其他沖突產生的根源。
對此,鳩山由紀夫提出真正的和平需要各國通過建設性的對話來處理爭議。他建議,東亞地區應該參考歐盟模式成立類似的反戰區域共同體,建立一個有效的對話平臺,在教育、文化、經濟、環境、能源、減災以及安全方面推動合作;但需要將歐盟發生的問題作為反面教材,吸取經驗和教訓。
鳩山由紀夫還提到,可以在韓國的濟州島和日本的沖繩建立東亞和平理事會,並將朝鮮納入到這個和平會議當中來。
鳩山由紀夫在2009年到2010年擔任日本首相。在辭職之後,他擔任了東亞共同體研究院院長,是清華大學的客座教授。
中國海事局官網發布消息,7月18日,海南海事局發布南海部分海域軍事訓練航警:7月19日、20日、21日(0700-1700)將在 19-20N/110-33E、18-40N/110-25E、18-40N/111-04E、19-20N/111-04E,四點連線水域範圍內進行軍 事活動,禁止駛入。
此前,7月5日至11日,解放軍在海南島以南西沙群島水域進行軍事演練。有媒體稱該次南海軍演是應對菲律賓單方面挑起的南海仲裁案結果。中國國防部發言人當時表示,這是海軍根據年度計劃進行的例行性演練。
“因為黃曉明在南海問題上的表態,越南一省停播其主演的《新上海灘》。”近日,在一社交平臺上,某網友的這一說法以及一張配圖引發熱議。
一位來自越南河內的朋友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確認,確實有這麽回事,也看到過當地的新聞報道,是越南一個省因為南海爭議而停播了新上海灘。
18日上午,黃曉明經紀人郭亭婷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沒有收到這樣的消息。
本報記者了解到,在2012年越南第五屆DMA頒獎典禮上,黃曉明以24072票(比第二名多出6000余票)的絕對優勢,成為越南最受歡迎的中國演員,這已經是他連續兩次獲得此封號,他主演的《神雕俠侶》、《新上海灘》、《泡沫之夏》都在越南大受歡迎,使他在越南積攢下了超高的人氣。2011年,黃曉明在武漢舉辦歌迷會,更有越南粉絲千里迢迢趕來為他慶生。
《新上海灘》是2006年,黃曉明與孫儷主演的一部電視劇劇,至於這部劇為何在暑期播出,一位資深電影人士表示:“該劇在地區版權銷售情況還可以,是因為老《上海灘》以及黃曉明的共同影響力,但一部劇的海外版權銷售一旦銷售出去,購買方什麽時候播怎麽播都應該是購買方決定。”
本月12日,就在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作出所謂最終裁決。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聲明:裁決是無效的,沒有拘束力,中國不接受、不承認。
仲裁結果出爐後引發輿論極大關註,本月12日,範冰冰、黃曉明、六小齡童、楊冪等眾星在微博轉發文章“中國一點都不能少”,表達對仲裁結果的態度,黃曉明微博稱:“中國,一點都不能少!”
“這件事無論是否屬實,我們堅決堅持南海態度不動搖,國家大義面前,犧牲小我義不容辭。”郭亭婷表示。
不覺之中,南海仲裁事件已過去整整一周,喧囂之後終歸寧靜。從歷史角度看,中國對於南海主權的擁有毋庸置疑;從仲裁文件的合法合規性看,我們大可不必過多理會。
然而,似乎有比仲裁文件更加重要的問題:中國崛起之下,如何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尤其是與周邊國家關系又牽涉到中美關系,這將考驗中國作為大國的政治智慧,中國也迫切需要制定自己的整體戰略。
南海淵源不懼無效仲裁
中國之於南海,淵源頗深。
歷史上,中國最早發現、命名並持續管轄南海島礁,在國際法中,“發現權”和“先占權”可作為主權依據,這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稱《公約》)規定也是相容的。南海及南海諸島地名很早就出現於中國古籍。從漢代起稱為“漲海”,到《梁書》開始使用“南海”名稱,再到宋、明時期又稱“長沙”、“石塘”、“南洋”。
雖然主權概念緣於近代,並隨之上升到國家觀念的核心。但從近代歷史來看,中國對於南海的主權亦甚有淵源。
1909年5月,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率領著甲午戰敗的一批失意海軍官兵,駕駛著破舊的艦船,從三亞出發開始對西沙群島進行巡閱,20天內共考察了西沙14個島嶼,所到之處刻石立碑為記,掛上大清黃龍國旗,以此宣示,“此地從此即為中國之領土矣”。這是一次意義深遠的主權宣示行動,也是中國軍人對南海的第一次努力。
二戰期間,南海諸島被日本占領,戰後根據《波茲坦公告》和《開羅宣言》,這些島嶼回歸中國。1946年7月,美國依照《戰時租借法案》向中國提供9艘軍艦,新艦一到,國民政府就下令組建“進駐西南沙群島艦隊”,並隨即執行西沙南沙群島的接收任務,劃定“十一段線”,此舉當時得到國際社會承認。1947年10月,國民政府確定中國最南邊界為北緯4°的“曾母暗沙”,後內政部編制《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並正式公布。
即便是菲律賓,在其1935年《菲律賓共和國憲法》中也明確規定,菲律賓領土範圍限於菲律賓群島,不包括位於東經118°以西的黃巖島和其他涉及中國的南海島礁。
對於南海仲裁文件本身,從法理角度,實為披著法律外衣的政治鬧劇。
首先,這份500頁仲裁書存在正當性、程序正義等方面的諸多瑕疵。一方面,做出仲裁的仲裁庭本身的“真實身份”有混淆視聽的嫌疑。為此,國際海洋法法庭新聞官Benjamin Benirschke已做出澄清,南海臨時仲裁庭與海牙國際法院、國際海洋法法庭都為“互不隸屬”的關系,只有海牙國際法院屬於聯合國機構。
另一方面,仲裁庭由時任國際海洋法法庭庭長的日本右翼柳井俊二指派的五名兼職仲裁員組成,並領取菲律賓方面的“津貼”,且中國並未參與仲裁,仲裁庭的事實依據與法律論證不可避免地向菲律賓一方傾斜。
其次,仲裁庭不具有對主權的管轄權。根據《公約》,盡管 “主權”問題才是當下諸多爭議的核心,但仲裁庭無權對就南海島嶼和巖礁的“主權”歸屬問題做出任何裁定。海牙國際法院也只有在爭訟各方同意的前提下,才可以就“主權”爭端做出裁決,因為國家同意是多數國際法規範的基礎。
中國應展現大國智慧
從外交政策角度,此次裁決結果需要各方用智慧化解,防止南海爭端演變為一場“零和博弈”。
對於菲律賓而言,此次仲裁是上屆政府留下的政治“負遺產”;對於東盟國家而言,仲裁結果逼其選邊站,而這恰恰是向來喜歡玩“曖昧政策”的東盟國家最不願意發生的情況。
事實上,此次中菲南海仲裁案背後有兩個層面問題。一個是中菲南海爭議問題,另一個是中美亞太戰略博弈問題。菲律賓試圖運用美國因素,達到將非法占有的南海島礁永久化的目的;而美國也將菲律賓的“南海焦慮”變成其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戰略抓手。
那麽,問題的核心落在中國如何應對。其中又包含如何應對南海爭端本身,以及如何應對美國重返亞太戰略以及背後的中美博弈。
美國已經向南海派出龐大的軍事力量,中國亦派出了三大海軍艦隊在南海進行了實兵演練。雙方一方面正在進行不斷試探對方底線的“膽小鬼”博弈,但另一方面,始終保留著廣泛的接觸渠道和溝通渠道。
7月17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約翰理查森上將訪華。理查森曾邀請中國海軍參加太平洋軍演,一再表示中美海軍可以有異見,但不能發生對抗沖突,主張兩軍加強對話。
值得一提的是,菲律賓新政府對於仲裁結果的態度並非與上屆一脈相承。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上周已表示,將派遣前總統拉莫斯為特使,與中國商談南海海權仲裁案的後續課題。拉莫斯1992年至1998年擔任菲律賓總統,向來主張與中國友好。
因此,基於各方利益考慮,中國應堅持一向主張的與直接有關當事國通過協商談判解決主權歸屬和海洋權利爭端,並繼續和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東盟國家緊密合作捍衛南海和平、穩定和航行自由,使南海成為“和平、友好、合作之海”。具體而言,仍被各方普遍接受的2002年《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不失為一個起點和談判框架,未來應通過談判對該框架加以強化,實現一份真正具有約束力的《南海各方行為準則》。
中美關系的處理則更加考驗智慧。當下的中美關系在安全、經濟和其他許多全球事務中,都存在相互依賴、相互合作、相互競爭共存的情況。南海爭端僅是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其中一個切入點,近日,美國計劃將薩德系統部署到韓國也是基於同一戰略考慮。
歷史上,修昔底德陷阱曾多次發生。中國實力不斷增長,成長為一個重要的區域性經濟與軍事強國,而美國也必然極力維持其在亞洲的影響力及盟友體系。尋找到一條足以使兩個國家能夠作為大國在亞太地區和平共存,同時保障兩國的合法利益的途徑尤為重要。
樹欲靜而風不止,伴隨著中國崛起,即使不斷強調和平崛起,亞太鄰居與現任超級大國美國都不可避免地會對中國崛起心存懷疑和擔憂。對於中菲南海仲裁案這樣的外交領域“新常態”,中國需要制定自己的整體戰略。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主辦的“南海問題與區域合作發展高端智庫學術研討會”18日在新加坡舉行。多名與會專家表示,中國和東盟關系擁有巨大發展潛力,不應受到南海問題的影響。
著眼全局
馬來西亞戰略與國際研究所高級分析師沙赫里曼·洛克曼18日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中國和東盟的戰略夥伴關系有著巨大潛力,不會、也不應該被南海問題這樣一個單一問題所影響。相反,我們應該時刻著眼大局,促進貿易和投資,加強政治與安全機構之間的合作,增進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
今年是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25周年。25年來,中國和東盟的全方位合作給本地區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中國連續多年是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也連續多年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雙方貿易額達到4700多億美元,互訪人次超過2300萬。
中方與東盟國家正攜手努力,力爭實現到2020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達到1萬億美元,新增雙向投資1500億美元的目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所長李國強認為,求穩定、謀發展、促民生、保安全是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的願望和需求,中國和東盟關系存在向前發展的現實需求,未來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一個南海問題能夠使這樣的關系遭到阻斷和毀滅性打擊嗎?我想是不會的”。
4月28日,10輛滿載汽摩配件、電子產品、建材等貨物的標準集裝箱大卡車從重慶東盟國際物流園內駛出。 (新華社記者 陳誠 攝)
管控分歧
在李國強看來,維護南海的和平穩定是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的責任和義務,中國和東盟國家完全有能力、有共識、也有意願共同維護南海的和平穩定,完全不需要第三方勢力介入。
李國強表示,多年來,中國和東盟國家在南海問題上有非常好的協商與溝通,達成了諸多共識。2002年,中國和東盟國家達成《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眼下正在穩妥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的磋商進程,爭取在協商一致基礎上早日達成“準則”。李國強認為,這一切都表明,在中國和東盟之間有渠道、有機制解決彼此間的分歧和問題。
本月晚些時候,東盟系列外長會將舉行。9月,將在東盟輪值主席國老撾首都萬象舉行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25周年紀念峰會。
洛克曼表示,中國和東盟可以借助這些平臺,向外界傳遞一個信息,即中國和東盟國家能夠冷靜成熟地處理相互之間的不同看法。過去25年,中國和東盟的對話關系使雙方獲益良多,雙方應該以此為契機,設立雙方關系發展的新起點。
7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堅持通過談判解決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的有關爭議》白皮書,並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敦促對話
對於南海問題,專家認為,菲律賓阿基諾三世政府單方面提起南海仲裁案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應該通過協商對話解決有關爭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指出,毫無疑問,對話、談判、協商是解決南海爭端的最好方式。大量國際關系案例和實踐證明,這是更有效也是更為現實的做法。
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高級研究學者胡逸山表示,希望中菲能就南海問題舉行雙邊談判並取得務實的積極成果。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近日表示,他擬派菲前總統拉莫斯作為特使前往中國,協助開啟菲律賓和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對話。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15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中方對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願派特使來華對話表示歡迎。
據外媒報道,菲律賓外交部長亞賽19日稱,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向他提議,就南海主權爭議進行雙邊會談,條件是不立足於南海仲裁結果,他拒絕了這個建議。
據共同社消息,亞賽稱,上周出席在蒙古國舉行的亞歐會議(ASEM)峰會時,他在場外同王毅見面,“(中國外長)要求與我們進行雙邊討論,但要排除或無視南海仲裁的裁決。我回答,這不符合菲律賓的憲法和國家利益。”
亞賽稱,“他們說,如果你們堅持這份裁決,並據此進行討論,那我們(中菲)可能會面臨沖突。”
亞賽稱,他提問菲律賓漁民能否去黃巖島捕魚,王毅回答,中方願意同菲律賓就此展開討論,但是“不能以南海仲裁庭裁決為討論背景”。
亞賽告訴菲媒,讓菲漁民能夠返回黃巖島捕魚是菲律賓的首要任務。至於仲裁結果的其他內容,菲律賓將會逐個處理。
此前,南海仲裁案仲裁庭7月12日作出所謂的最終裁決。對此,中國外交部鄭重聲明裁決是無效的,沒有拘束力,中國不接受、不承認。但外交部發言人同時表示,菲律賓新政府表現出了願意舉行雙邊對話、實現共同發展等意願,對此中方是敞開大門的。
同日,菲律賓稱對仲裁結果表示歡迎,但同時也呼籲各方采取克制的態度。菲總統發言人13日表示,在未認真研讀裁決前,不發表聲明。
菲總統杜特爾特對前阿基諾政府一直回避的南海問題中菲雙邊磋商持積極態度,但似乎想借全面否定中國在南海主權主張的仲裁結果,將談判朝著更有利於本國的方向推進。杜特爾特14日表示,將派前總統菲德爾·拉莫斯訪華,與中國領導人開展有關南海問題的談判。
而在剛剛閉幕的蒙古亞歐首腦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還曾打掉日本有關南海問題的圖謀。日本首相安倍在會上發言時提到仲裁案,對此,李克強總理在當場堅決予以駁斥。李克強發言後,歐方代表講話表達了對中方立場的理解,除了菲律賓外長有一個發言外,沒有任何代表附和日本發言。
(綜合共同社、觀察者網報道)
掛起“保南海護漁權”“保祖產護祖權”紅條幅,20日上午,臺灣南部20多位漁民駕駛5艘漁船從屏東東港出發前往南沙太平島,捍衛漁民權利。漁民們希望用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太平島是島不是礁,祖先留下的財產不容抹殺。
臺灣漁民(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今日上午,漁船出發儀式在屏東東港舉行。記者在鹽埔漁港看到,現場張貼著“太平島是島不是礁”“固有疆域寸土不讓”等橫幅,在藍天白雲映襯下十分醒目。出發漁船上張掛著“保南海、護漁權、保祖產”等字樣。漁民們忙著把蔬菜、水果搬到船上。
活動發起人、泓海水產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春忠表示,作為漁民,自願出錢出力發起此次活動,是因為所謂的南海仲裁不公正地把太平島由島變成礁,嚴重影響漁權和漁民生計與安全,希望全力抗爭,喚起大家對南海問題的共同關註。
活動發言人羅強飛表示,此次臺灣漁船自發航向南海,不僅要到太平島附近經濟海域捕魚作業,還希望能在島上生火煮飯,並汲取太平島上的天然淡水,帶回來和臺灣鄉親分享。以此向世人證明,太平島是適合人居的島嶼。
琉球區漁會總幹事蔡寶興說,南海是兩岸漁民世代祖先的傳統作業區。自己80多歲的爸爸60多年前就在南海捕魚討生活。太平島對臺灣漁民來說非常重要,200海里專屬經濟海域的主張不能丟。希望臺灣當局明確立場,也希望兩岸攜手保護祖產。
當天有不少民眾前往漁港聲援。漁民代表潘忠秋講述今年4月屏東籍漁船“東聖吉16號”及兒子在沖之鳥礁公海遭日本公務船扣留的事情,呼籲當局重視南海,不要讓臺灣漁民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
當地諸多漁民到場聲援。還有現場捐贈幾十箱水果的業者表示:“漁民加油,勇敢站出來!”
南海仲裁案所謂“裁決結果”自12日公布以來,在兩岸持續遭遇批評;雙方有識之士多次呼籲,望兩岸共同守護中華民族祖產。太平島被降格為“礁”的結論,更是引起臺灣輿論激烈抨擊,到該地捕魚的臺灣南部漁民權益深受關註。
此次南部漁民登上太平島的行動,其發言人羅強表示,希望當局“硬起來”,維護漁民在南海作業安全。
船隊出發之際,8名臺灣民意代表於20日清晨搭乘臺灣軍方運輸機飛往太平島,受到邀請的臺防務部門負責人僅派出一名上校陪同。登島後,民意代表將考察島上戰備演練並了解各式設施現況,當天稍晚將搭機返回臺灣。
中國國民黨籍民意代表江啟臣表示,南海仲裁案結果讓太平島“由島變礁”,看不見臺當局有何實質作為,因此主動安排太平島考察、慰問駐島人員。
此前,江曾邀請臺當局防務部門負責人馮世寬一起和“立委”登上太平島考察。但是馮世寬婉拒陪同出席。江啟臣指出,馮世寬6月份在“立院”備詢時曾表示,將送4萬枚彈藥到太平島去,而且只要“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安排考察,馮世寬願意一起登島。
(綜合新華社、中國新聞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