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柏南奇任內政策 全受一本書影響

2013-12-30  TCW
 
 

 

十二月十八日,美國聯準會(Fed)宣布,已實行五年的「量化寬鬆」政策(QE),從二○一四年一月起縮小規模。向來是「量化寬鬆」主要推手的聯準會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二○一四年一月底就要卸任。隨著柏南奇與量化寬鬆逐漸淡出舞台,或許此時正是檢視他八年來功過的時刻。

他受傅利曼思想啟蒙貨幣理論奠日後政策基礎

若歷史學家日後撰寫柏南奇任聯準會主席時的歷史,對二○○八年金融海嘯的處理,必是不可缺的大事。事實上柏南奇在金融海嘯後推出的各項政策,幾乎可說是完全受到一個人,或說是一本書的影響。而影響柏南奇的人,就是已故經濟學家、一九七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

一九六三年,傅利曼與另一位女性學者史瓦茲(Anna Schwartz),出版了一本書──《美國貨幣史》(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 1867-1960)。這本書最重要的見解有兩點:第一,推翻過去經濟學界認為「貨幣不會影響實體經濟」的看法,強調貨幣供應量變化確實會影響實質經濟產出。

第二,一九三○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主流解釋是凱因斯學派的「有效需求不足」,但傅利曼否定這種說法。他認為經濟大蕭條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國聯準會減少貨幣供給,用傅利曼自己在書中的話:「大蕭條事實上是悲劇性的證明了貨幣力量的重要。」

傅利曼的論證方法是這樣的:在大蕭條期間,美國經濟產出、物價,及貨幣存量等數據都大幅下降,但如何推斷因果關係?

傅利曼利用大量數據與統計方法,先建構起一個「貨幣存量的變化,不是源自經濟變動」的時期,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內,貨幣存量變化是自發性出現的,不是經濟變動造成的。接下來觀察「上一時期這個貨幣存量的變化,對接下來的經濟活動是否有影響」。這樣才能看出,自發性出現的「貨幣存量變化」會帶來什麼結果。

據傅利曼的研究,一九二七年年底時,美國景氣循環在谷底,商品價格下跌,沒有任何通貨膨脹跡象。但聯準會反而在一九二八年初開始減少貨幣供應量,原因是當時聯準會擔心,太多貨幣流向華爾街金融「投機」而不是實質商品的「生產」領域(這種擔心在今日台灣仍似曾相識)。

在聯準會緊縮貨幣之 下,一九二八年七月,紐約的貼現率已升高到五%,創一九二一年以來最高水準,聯準會持有的政府債券,從一九二七年年底的六億美元,大幅減少到一九二八年八月的二億一千萬美元,這些數據都顯示,美國聯準會不斷回收貨幣,使整個經濟流通的貨幣量越來越少。

這種貨幣數量的減少,純粹是聯準會想「打擊投機」造成的,因此其起源不是來自經濟活動的變化,由此就可觀察這個貨幣數量減少對經濟的影響。據傅利曼研究,在聯準會緊縮貨幣一年後,美國實質經濟產出下降二○%,躉售物價指數下降七.五%,個人所得下降五%。

傅利曼在書中還建立了其他各種時期,有的是貨幣存量自發性的擴張,有的是減少,結果都證實了以下這件事:貨幣存量的變化,會影響經濟產出、物價,他的結論是:聯準會減少貨幣供應,正是美國大蕭條之所以如此嚴重的主因。

同時,傅利曼還觀察當時其他國家,若是採用「金本位」制國家,其貨幣存量和美國同降,因此受到大蕭條的波及也越嚴重。但未採用金本位制的國家,傅利曼當時舉的例子是中國,其貨幣存量未減少,就沒有受到大蕭條的嚴重打擊。

傅利曼的《美國貨幣史》,建構起「大蕭條源自美國聯準會失職減少貨幣供給」的主張。柏南奇首次讀到此書,是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當研究生時。他在二○○二年已擔任聯準會理事時曾公開說,第一次讀到傅利曼這本書,「我就著迷了,從此以後,我就成為貨幣經濟學與經濟史領域的學生。」柏南奇讚美傅利曼在此書的論證方法是「超級天才之作」。

他棄「凱」投「傅」思想大轉彎,推量化寬鬆

若了解柏南奇出身,恐怕會對他拜倒在傅利曼門下更感驚奇。柏南奇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拿到經濟學博士,該校向來是凱因斯學派的重陣,而柏南奇的論文指導教授費雪(Stanley Fischer,以色列央行總裁),更是新凱因斯學派大將。出身凱因斯學派的柏南奇,最後卻信奉批判凱因斯學派的傅利曼陣營,這種轉折不可謂不大。

事實上柏南奇出道後,就和凱因斯學派保持距離。柏南奇曾出版過《大蕭條文集》(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書中是他對經濟大蕭條的一些思索。當時主流看法是:美國總統羅斯福推行「新政」,大力增加政府支出,才使美國擺脫大蕭條。

但柏南奇的解釋卻是:「新政」是為後來經濟的自然復甦掃清道路,而並非後來經濟成長的「動力」。這意味著即使沒有「新政」,美國經濟也會從大蕭條復甦,即使道路可能不是那麼平順,這顯然背離凱因斯學派「靠政府支出才能拉動整體經濟」的觀點。

前聯準會副主席布林德(Alan Blinder)曾形容柏南奇:「我和他共事好幾年,我都不知道他是個自由派(libertarian,編按:libertarian鼓吹自由市場,反對政府干預,不是主張政府干預市場的左派liberal)。」當然在真正的「自由派」,如美國國會議員朗.保羅(Ron Paul)等人眼中,柏南奇還是「自由」得不夠徹底,不過他對「新政」效果的懷疑,和持續鼓吹政府支出救經濟的許多經濟學家相比,或許還是有些許不同。

柏南奇棄「凱」投「傅」,接受傅利曼關於經濟大蕭條的解釋。後來他任聯準會主席,二○○八年金融海嘯後推出各項政策,不管是降息至零,或在雷曼兄弟破產兩個月,立刻推出「量化寬鬆」政策,開動印鈔機印鈔。這全是為了避免再犯下傅利曼在《美國貨幣史》指出的,聯準會在大蕭條期間犯的錯誤。

他避免重蹈覆轍注鉅資救瀕破產金融機構

另一個柏南奇處理金融海嘯的重點,就是對將倒閉的金融機構紓困,這也是傅利曼認為在大蕭條期間,美國聯準會失職,使危機大幅擴散的主因。

美國的聯邦準備制度是在一九一三年創立,目的是防止銀行遭擠兌。但傅利曼指出,在經濟大蕭條之初,有銀行被擠兌瀕臨倒閉,聯準會卻沒什麼作為,任他們自生自滅。一九三一年九月,大蕭條已擴散,聯準會反而提高對銀行的放款利率,原因是擔心當時的英國放棄金本位制,會讓持有美元的外國人拿美元來換黃金,消耗掉聯準會的黃金準備。

提高利率之舉,使那些快倒的銀行更難向聯準會借到錢,也使企業告貸無門。傅利曼說,聯準會其實大可在公開市場購買政府證券,釋出更多貨幣幫助岌岌可危的銀行與企業,事實上這正是柏南奇「量化寬鬆」的主要內容,但一九三○年代的聯準會卻未這樣做。

在大蕭條時期,聯準會緊縮貨幣使金融機構出現困境,又任其自生自滅,使當時大批銀行倒閉。一九二九年年中大蕭條前夕,美國有二萬五千家銀行,之後四年內就有一萬家銀行或倒閉、合併、清算而消失。同時貨幣總存量也急速萎縮,一九二九年,每個民眾持有三美元的存款與通貨,一九三三年剩不到兩美元,傅利曼稱這段時期「貨幣崩潰的速度,前所未見」。

大蕭條期間,傅利曼對聯準會放任金融機構倒閉的失職解釋,柏南奇自稱「完全被說服」。正因如此,當二○○八年發生金融海嘯,多家投資銀行與金融機構面臨倒閉危機,擔任聯準會主席的柏南奇,才投注鉅資挽救這些金融機構。據二○一一年美國「政府會計辦公室」(GAO)的統計,聯準會當時總共拿出十六兆美元來救助這些金融機構。

二○○二年,在傅利曼九十歲生日慶祝會上,柏南奇曾公開說:「我想對傅利曼和安娜說:關於經濟大蕭條,你們說對了,確實是我們(聯準會)造成的。我們很抱歉。但要感謝你們,今後我們不會再犯這種錯了。」

回顧柏南奇八年任期,他確實一直努力避免聯準會八十年前犯下的錯誤,而他之所以認識到這個錯誤,正是受傅利曼著作的影響。倘若傅利曼仍在世(他在金融海嘯爆發兩年前去世),見到一個聯準會主席,努力彌補他指出八十年前聯準會犯下的錯,沒讓經濟大蕭條重演,這或許也足以讓曾經歷過大蕭條的傅利曼告慰了。

【延伸閱讀】相差41歲,2人對金融政策卻有志一同——柏南奇與傅利曼比較

姓名:柏南奇出生:1953年背景:猶太人,父親為藥劑師學歷: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職銜:聯準會主席(2006.2至2014.1)成就:任內推行量化寬鬆政策榮譽:2009年《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

姓名:傅利曼出生:1912年(2006年歿)背景:猶太人,父親為雜貨店主學歷: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職銜:芝加哥大學教授成就:創立鼓吹「自由市場」的芝加哥學派榮譽: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經濟學人》稱「20世紀下半葉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

整理: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2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