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內銀不良貸款真的改善了?

內地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陸續公布今年首季度業績,表現符預期。當中備受關注的不良貸款率,如建設銀行(939)維持在1.52%,即是在每100元(人民幣,下同)貸款中,只有1.52元被視為不良。工商銀行(1398)下降0.03個百分點至1.59%,中國銀行(3988)微升0.02個百分點至1.45%。即使是不良貸款率最高的農業銀行(1288),也下降0.04個百分點至2.33%。

單看不良貸款率似乎有所改善,但真相是不良貸款餘額均有上升,四大行的升幅在1.6%至3.3%之間。截至今年3月底,四大行的不良貸款總額合共7,858.72億元,短短3個月就增185.44億元或2.42%,即平均每天就有2億元不良貸款產生。資產減值更是雙位數上升,農行在四大行中較佳,也增30.06%至236.29億元,工行和建行分別升33.11%至315.05億元和35.43%至361.62億元,中行最差,增39.43%至222.43億元。

既然不良貸款率變動不大,為甚麼不良貸款餘額和資產減值卻大幅急升?原因就是貸款於期內增加。要知道不良貸款率的計算,是將不良貸款餘額除以貸款總額,貸款總額這個基數大了,自能將不良貸款率稀釋。如農行,期內不良貸款餘額增2.1%至2,357.58億元,但貸款總額增4.04%至101,126.85億元,令不良貸款率不升反跌。又如建行,不良貸款餘額增3.3%至1,845.11億元,但貸款總額增3.53%至121,715.46億元,不良貸款率因而維持在1.52%水平。還有工行,不良貸款餘額增1.6%至2,152.85億元,貸款總額增3.95%至135,724.44億元,不良貸款率因此下降。最差要算是中行,不良貸款餘額增3%至1,503.18億元,貸款總額增3.93%至103,467.53億元,令不良貸款率微升。

其實資產減值損失不單只不良貸款,還包括相對上不那麼嚴重的壞帳撥備。若將貸款減值準備除以貸款總額,得出的就是貸款撥備率。在四大行的季報中找不到,唯有自己計算,結果最高是農行有4.05%,可幸較去年同期跌0.07個百分點。建行和工行同樣是2.42%,兩者分別升0.13個百分點和0.03個百分點。最低是中行只有2.14%,而且較去年同期下降0.06個百分點。

值得留意,資產減值損失除了金額增加外,更令人擔心是侵蝕盈利,當中以建行尤甚。將期內資產減值除以營業收入,得出的比率是21.2%,代表每100元營業收入中有21.2元是減值損失,而且與去年同期的14.2%比較急升6.97個百分點,不論比率還是升幅皆冠絕四大行。至於中行、工行和農行,比率分別是17.2%、16.6%和15.9%。中行和工行的升幅分別是4.21個百分點和4.42個百分點,農行最好只升2.76個百分點。

總體而言,若不是實施營改增令期內稅金和附加開支急跌逾80%,相信將影響四大行的純利率。目前的情況像一杯摻了雜質的開水,為了讓開水看起來潔淨,唯有換了個大一點的杯,然後注水,希望將雜質稀釋。可是,即使換杯注水,雜質依然存在,而且新水也帶有雜質,此法並非長久之計。有評論認為,債轉股是去除雜質的方法,沒有錯,此法的確能即時改善不良貸款問題,但企業經營情況不改善,只是將問題推遲罷了。

文章刊於:am730 2017-05-05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997

2 Jun 2017 - [投資筆記] 三隻內銀股的最新預測估值區間

主要因為人民幣升值,及市場著量調高今年盈利預測,我對三隻內銀股的最新預測今年估值區間如下:

建設銀行(939) $4.87 - $6.50 (今天中午收$6.62)
工商銀行(1398) $4.15- - $5.57 (今天中午收$5.38)
招商銀行(3968) $16.24 - $22.98 (今天中午收$23.3)

此三股現價皆近預測今年估值區間高位,引證現時內銀股股價仍屬合理範圍,大市未處非理性階段。  假設於大市理性下,股價持續上升需靠市場調高今年盈利預測及人民幣升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143

今期到內銀爆升 邊支先來?

今期iM封面故事「新一波北水掃貨」,又匯控,又內銀,真的準備創港股新高?你又準備好了沒有?每次見到這些引人入「貨」的標題,熱血沸騰之後都會自然冷靜下來,這算是價值投資者必需的自我修復機制吧。

冷靜下來之後,又是還原基本,看價值。兩年多前,曾經有blog友留言談及一些股票投資,包括內銀股,當時正值股票大時代的高位。之後,內銀股股價低迷多時,浮浮沉沉,近日又慢慢在起動著。記得近日也有blog友問我今日對內銀的看法,借機再次回看當年自己的文章,值得拿一些留言來討論一下。


Rans留言:

我也非常喜歡能夠產生長遠穩定現金流(無論指其業務還是對股東的現金分紅)的公司,剛出來社會工作兩年,仍在瘋狂吸收投資知識階段。知道止凡兄長期投資內銀股,內銀看起來每間都差不多,然而唯獨有一間,分紅比率明顯低於其他內銀(近年一直減派息比率),卻是眾多基金大力唱好的一間。當初止凡兄選擇內銀股時,有否曾經有過「每間都差不多」的感覺?


止凡回應:

分析內銀股時,沒有「每間都差不多」,不同的內銀股,一看其盈利能力之類,大概就能分幾個級別。當然,若只看市盈率、市帳率、派息率這幾個數字,自然分辨不到。


後記:

其實早早就想就這個概念作點回應,不過當中涉及不少財務知識,實在不容易寫,點到即止又不太好。如今小弟的新書《跟著價值走的12堂課》終於面世,當中談論到不少財務數字,讀後大概能明白為何內銀股並非每間都差不多。書展就到了,若你有緣碰到這本書,不妨留意及支持一下。

投資了內銀股多年,高低起伏也見過不少,簡單看看股東回報率、成本率或息差,規模大而且較為優質的一些,其地位一向沒有被動搖過,考第一、二名的總是考第一、二名,每年都差不多。所講的是哪一些呢?有興趣不妨研究一下。

借題先談談匯控,其盈利受全球經濟及金融環境所影響,全球經濟好,息口與貨幣印量回復正常的話,拿隻猴子當總裁也一樣賺錢。

內銀有點似匯控,中國增長問題、債務問題、政治問題,若有一天給解決了,誰人當總裁也無得輸,重點是能否找到優質一些的內銀,當回升時會跑得快一些。

當然,不少人覺得我多餘,包括巴黎兄,因為今天內銀未必適合以傳統企業的分析方法,而是被當成是公用股。它們於封閉市場,執行國家任務,國家要它們賺多少就賺多少,國家要它們「債轉股」就「債轉股」,大多數內銀的盈利水平都相約,是國家機器,不是私人企業。

情況就如公用股,一些有專利權的公司,花時間看其營運效率等數字有點多餘,這類公司的盈利能力都在其合約或協議,投資者應該花時間研究其合約或協議條文。

例如中電、港燈,如果來年政府大幅下調協議准許利潤的話,即使過去數字反映如何賺錢也無意思。若是內銀股的話,投資者就應多花精神去檢視中國經濟、政治,以企業數字分析所得的結果並無太大參考價值。

某程度上,我也同意這樣的觀點,這是了解數字背後意義的重要性。不過作為投資者,至少對不同內銀有個感覺,明知各家內銀都受阿爺派盈利,與此同時,哪一家較優質,至少心中有個譜,雖然市盈率、市帳率、派息率總是差不多,但當環境好轉時,優質的總會先跑出來,這算是我的一個傻想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833

爪王放貴利帶給內銀改革迷思 迷宗

1 : GS(14)@2011-10-06 19:23:26

風險無限...利率有限..

2011-9-29 HJ

...

記得小時候,家母有做義會,一班街坊成立私人銀會,定期儲蓄,會錢交由「會頭」保管。義會按時標會,讓有需要的「會仔」向義會借款,暗標投下願付的利息,價高者得。

這類民間借貸,類似一個行業或公司內的儲蓄互助社,但就沒有什麼合約或法律保障。有借款人一走了之,也有會頭濫收費用,甚至行騙夾帶私逃。

隨着金融業不斷發展,78 年港府解除外資銀行來港經營的禁令,這類不受規管的民間金融才日漸式微。

爪王冒起利息豐收

早前本報報道江蘇泗洪縣石集鄉的高利貸活動,造就該人均年收入1萬多的小貧困縣成為「寶馬鄉」。但5 月中,有會頭「走佬」令小民血本無歸。溫州外國名車多早有所聞,泗洪縣還是第一次聽到。

筆者7 月23 日剛好在內地看到央視13 台關於「寶馬鄉」的報道,真大開眼界(看完後就是動車在溫州撞尾的新聞了)。

這類高利貸根本就是龐茲騙局。

內地利率還未開放,存款貸款利率為人行行政決定,反映不了市場需求。

一年期存款利率3.5 厘,7 月份居民消費物價指數比去年升6.5%,如以此為通脹約數,實際利率是負3%了,而農村的指數升幅更是7.1%,即負利率3.6%。

中國人愛儲蓄,不單止是傳統文化,更是因為社會保障不佳,而要為老來作好準備。存錢到銀行,不就是等貶值和津貼銀行的大客戶大國企嗎?有人看準這點,就以月息3 到5 厘在民間集資,當地稱為「放爪子」,全民為之瘋狂,放錢給小爪子,一年複利接近8 分呀。

小爪子以月息10 厘放給上一層,賺了一個對開。爪子門層層上繳,利率逐級遞增,一路直到頂級的爪王,貸給最終用家的可高達50 厘, 是以月計, 真是天文數字。坐擁上億數簿的爪王有十幾個,上千萬的有幾百,底層爪子就更多如沙數,手上「資產」介乎200 萬到500 萬元之間,各爪子爪王利息收入豐厚得算不起來,怪不得名車賣得那麽好了。

但利大本無歸。5 月中,其中一個爪王石國豹突然失蹤,村民損失過億。調查說有名車店是他開的,錢是去了他的地產公司還是他處,無人知道,但這只是冰山一角。

小小一個泗洪縣就有170 多家地產發展商,更有遠在非洲的出國同鄉越洋集資。

大銀行忽視中小企

錢有用在房地產,也有貸予不能到銀行借貸的地方鄉鎮中小企,但更多是買了名車,拿到國外,拿到賭場去。就像龐茲局一樣,新債養舊債,起初每個參與者都賺了高息。但一朝新錢不再,或生意資金回不了籠,整條資金鏈就斷裂了。

據央行溫州市中心支行說,上半年底溫州民間借貸規模約1100 億元, 比2010 年6月大增300 多億元,有八成九家庭和接近六成企業參與, 平均利率24%到25% 。那門子生意有30% 的回報來付利率呢?不過來借貸的不是走投無路,就是苦無借貸之門者,風險何奇高。

最近中央下令收緊銀根,打壓地產,開發商和其他民企首當其衝,非要跟爪王們融資不可。但其實,內地銀行一路也不重視與民企,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往來,故江浙一帶的民間金融都特別發達。

你或者會問,為何內銀不愛幹中小企貸款?人行不是辦了多場研討會,要求內銀大力發展嗎?事實上,的確是有銀行成立了中小企業務部,但只是敷衍人行,客戶都是原來的企業客戶,把較小型的撥過去就是了。

歸根到底,是改革不深,利率為行政管制所致。全國各地放給企業的貸款利率都是劃一的,後來逐步開放,可上下浮動,但也只是下浮10%,上浮70%,這已是7年多前的事,幅度也反映不了不同企業的實力和信貸風險。

官價利率,一年是6.56%,就是加到11.1%,跟溫州市場價也是嚴重脫節。對銀行來說,貸款給國企,省企和大民企,風險都有保障。中小企借貸,金額少,業務瑣碎,利率如不能提到合理水平,為何要貸呢?

換個角度,對大企業來說,任我實力如何強勢,貸款利率跟隔壁的阿二阿三也是差不多,又減低了他們正常融資意欲了。

利率不開放,不讓市場作主,帶來浪費,如太低帶來胡亂投資、民間儲蓄離開正式金融體系等,不用多說了。還有另一種浪費,就是造就了員工的尋租找着數行為。

存款利率管制,各大小銀行無法以市場價格來競爭存款,利率也反映不了不同銀行本身的風險。對各大存款企業來說,如何分配存款就得以非市場手段來決定,由主事人看哪家銀行的特別服務最貼身。

利率不開放阻礙發展

內銀一般都有非常專業的存款營業團隊,跟企業的財董、財監關係密切,如同私人銀行家一樣。定期高桌晚宴娛樂不用多說,還有專業家務助理,由奢侈品行情到幫助客戶子女出國留學都要一力承擔。

企業高層有額外享受,銀行員工也有存款佣金,羨煞本港同業之餘,其實是存戶變相津貼了他們。

翻看資料,人行逐步開放利率始與96 年。對,15 年了。開放的只有同業間拆借,債券票據貼現等,貸款利率花了6 年擴大上下浮幅度,但仍不夠。存款利率更是不開放,外幣除外。人行最後的「利率市場化介紹」原來已是7 年前的事了,太慢了吧。

利率不開放,沒有競爭,對銀行的息差和盈利是保護和保障,但在巴塞爾III 的新監管下,競爭只會愈演愈烈,保障不可能長久也不是好事,有機會再談。

迷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185

談財經 - 胡孟青 無辜辜的內銀股輪下亡魂 (2011年10月06日)

1 : GS(14)@2011-10-07 21:47:28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76028
港人有儲蓄亦有投資習慣。香港人,我指是大部分安分守己但從不貪心的普羅百姓,他們只想在退休後有保障或為子女著想,早點投資,尤其在通脹加劇貨幣購買力
被蠶食下,更要被動式投資。香港有很多聰明投資者,亦有很多被動兼一知半解投資者,他們無不切實際貪婪動機,但最後卻淪為最無辜輸家。08、09年,無數
港人因滙豐控股(005)流淚,輸得慘重,今時今日,有投資者選擇把資金泊向派息高、估值低、前景好的產品,因內銀股而再度損失慘重,輸掉血汗錢甚至棺材
本,連臨近退休的資深業內人士,都因被股價反覆下挫後、反映去年股息相對息率達6至7厘相對吸引力而蒙蔽,一時忘記內銀盈利增長將放緩,及因供股後每股盈
利被攤薄的影響,甚至未能理解當前負面因素對內銀的困擾。斷估在眾多人中,大部分是無辜受害者。何解?
因大部分被動或為勢所逼的投資者中,在08至09年前,港人與投資者眼中,滙控是最安全穩陣資金避難所,到09年,因滙控變質,內銀接力成股民安全之選。
套用一個較俗例子,滙控及內銀本質上是這群無辜市民眼中的安全島,即代表既安全又快樂!造成如此情況,歸根究柢是香港股壇有品牌,有認受性股份所剩無幾,
這亦是港股一個長期存在的另類結構問題!對因滙控及內銀損手的無辜投資者深表同情。環境有變,昨日以為最安全獲馬首是瞻股份,可能今天變得最不安全。生於
亂世,我只能以唐朝詩仙李白一首詩,與360萬本地就業人口中71%正努力為將來供強積金的無辜族群共勉之。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2 : glassfund(802)@2011-10-07 22:42:53

雖然我無內銀, 不過我真係覺得胡小姐寫的東西真的很討人厭! 這個時間寫這東西來做什麼?
內銀的前景亦不是一面倒灰暗的, 亦有好的面, 為什麼這時間只寫負面!
3 : GS(14)@2011-10-07 22:44:28

我都認為內銀的潛力大
4 : glassfund(802)@2011-10-07 22:48:42

她真是以稽落人為樂, 得罪人多, 稱呼人小! 遲早出事!
5 : GS(14)@2011-10-07 22:50:06

風格也
6 : Louis(1212)@2011-10-07 22:53:33

2樓提及
雖然我無內銀, 不過我真係覺得胡小姐寫的東西真的很討人厭! 這個時間寫這東西來做什麼?
內銀的前景亦不是一面倒灰暗的, 亦有好的面, 為什麼這時間只寫負面!


我也是覺得胡小姐落井下石。

如果大陸銀行將繼續可以正常運作,屆時看她可以說什麼?
7 : glassfund(802)@2011-10-07 23:01:08

6樓提及
2樓提及
雖然我無內銀, 不過我真係覺得胡小姐寫的東西真的很討人厭! 這個時間寫這東西來做什麼?
內銀的前景亦不是一面倒灰暗的, 亦有好的面, 為什麼這時間只寫負面!


我也是覺得胡小姐落井下石。

如果大陸銀行將繼續可以正常運作,屆時看她可以說什麼?


相對美國, 大陸仲有好多野可以做, 人地唔出招是免得經濟過熱, 一步打殘左自己咋!
8 : 八旗子弟(15368)@2011-10-07 23:05:39

十萬七千億元人民幣的地方債務,相當於去年本地生產總值的兩成七,說會爆發像歐洲的債務危機、拖垮中國經濟,未免誇張,但不代表全無問題或毋須擔心,否則國務院也不會特地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必須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因此,單憑人行一句「貸款風險可控」,審計署一句「未構成全局性風險」,肯定不足夠。市場最關心的是地方債務何時償還?怎樣償還?還不起將由誰埋單?至今沒有明確答案。

大部分地方債務相信都是花在過去幾年刺激經濟的基建項目之上,貸款期一般為三至五年,現在開始步入還本付息高峰期。由於基建項目一般不會產生大量現金流,要在幾年內回本實屬天方夜譚,拖長還款年期來避開違約恐怕是唯一選擇。雖然銀行毋須把整筆債務列為問題貸款,但短債變成長債,要承受的風險完全不同,勢必加重資本壓力。

如果新投資項目無法支持正常還本付息,而地方政府又認真地堅持不違約,那麼只好拉上補下,從政府營運的角度來看,便是削減其他開支,把省下來的錢還債。這樣做無異於要民眾一起節衣縮食,變相財政緊縮,結果不難想像,就是地方經濟面對下滑風險,地方政府願意犧牲嗎?

因此皆大歡喜的方法是由中央代勞,發行地方債融資,把錢還給銀行。地方債有中央信用擔保,違約機會甚微,加上年期又長,真是長命債長命還!可惜現實沒有這麼理想,財政部剛剛完成發行今年首批三年及五年期地方債,三年期的部分出乎意料地認購不足,中標息率也比五年期債券為高,出現罕見的孳息倒掛,而兩批債券與同年期國債孳息的溢價亦超預期。這現象說明投資者並非傻仔,很清楚問題所在,要求更高的風險溢價作補償。

雖然當局堅持風險可控,但至今未有一套解決地方債務超負荷的方法,對於那些孭重地方貸款的內地銀行,投資者只好用腳投票,難怪策略股東紛紛大手減持,內銀股價長期低殘。坦白說,地方政府債務肯定存在低估,因為除了銀行貸款之外,還有名堂多多的另類貸款,有否被納入審計是不無疑問的,只懂刻意淡化債務風險,將很難恢復市場信心。
9 : 八旗子弟(15368)@2011-10-07 23:20:19

小弟最不滿地方債壞帳,要銀行負上一部份責任,大部份借出去錢亦同官員有關係,官員抽完油水,變成壞帳最後要小股東投資者埋單
10 : calvinx(8907)@2011-10-07 23:35:28

個人意見, 青姐講野有陣時真係幾狠, 難聽入耳, 但有時講既野都有一定道理. 同樣地, 我都明白如果想搵心理醫生, 搵個精神安慰就一定係搵六叔, 聽完之後輸緊錢都感覺良好.

兩種風格各有人喜好 :)
11 : glassfund(802)@2011-10-07 23:45:05

10樓提及

個人意見, 青姐講野有陣時真係幾狠, 難聽入耳, 但有時講既野都有一定道理. 同樣地, 我都明白如果想搵心理醫生, 搵個精神安慰就一定係搵六叔, 聽完之後輸緊錢都感覺良好.

兩種風格各有人喜好 :)


我只是覺得她現在說這些有什麼用, 負面的東西報刊都已報導了...還要她冷冷的加一腳嗎?
而且內銀向來都是很大爭議的...有其好的面!

(我兩年內無買過內銀)
12 : calvinx(8907)@2011-10-08 00:00:03

絕對認同內銀都有好既方面, 但係佢都講左內銀衰都有幾個月, 所以我又無乜特別感覺. 當然, 我都要承認我幾喜歡佢講野既style. 正如阿穌的節目一樣點解咁多人睇? 就係喜歡佢寸, 但係佢介紹的野就.........

正如湯大咁講, 市場同風格囉. :)
13 : 游浪潮(3792)@2011-10-08 00:02:59

在這時間唱淡內銀,是落井下石,而不是溫馨提示

與其看內淡,不如多唱淡 700, 1038, 6 仔等,因一個大跌市要輪流洗,最強的也會變成最弱﹗

至於內銀的危機,既取決政府解決的地方債的決心,也看人們對政府的信心

在兵荒馬亂時,很多事是說不清的,小弟想大家回顧一下金融海嘯就明
14 : siuman1986(6109)@2011-10-08 00:12:19

我個人就唔係幾like呢種風格喇,如果佢早半年講呢堆野,反而值得聽聽,而家講....唔like 囉~
其實自古以來中國文化都係咁,到家下都無變過,所以高官貪/洗左的錢,唔多唔少都要銀行還債。同樣地,國企入面高層用/貪/洗/應酬左的錢,都係公司還,總之最後叫核數姐姐砌返掂條數就無事發生。
具中國特色的財務報表,某程度上係科學分析理解唔到....^^""
所以我覺得,內銀即使真係有好多壞帳,最後都有機會比阿爺用某種具中國特色的方法解決左,而且透明度為零,結果變成大家好唔明白點解佢唔死得但事實佢真係唔死得的現象。
15 : GS(14)@2011-10-08 09:13:07

大陸人對於歐陸人的財技舉一反三,達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水平...有高超的頭腦才弄得出報表的數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194

金融雲端:內銀伸手強迫症

1 : GS(14)@2012-03-21 23:29:1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175579
2 : GS(14)@2012-03-21 23:30:07


3 : GS(14)@2012-03-21 23:30:34

既然已經是暴利中的暴利,照計滾存的盈利已經足夠壯大核心資本,為何還要頻頻向股東伸手呢?最重要的關鍵,原來是財政部,財政部透過滙金持有幾隻內銀股的控股性股權。過去滙金需要拿內銀的股息,去填補金融改革過程中衍生的義務如共管基金缺口等,故此內銀的派息比率在 2008年一度高企至五成,這幾年才逐年遞減,讓銀行可運用更多盈利去充實資本。
早前滙金公佈,支持工行( 1398)、中行及建行( 0939)把派息比率,由 40%減至 35%,有分析員即刻算出,四大行可因此增加資本近 300億元。

股東力撐乃感情用事

即使讓銀行可以保留更多「私己錢」,我仍擔心這個資金缺口不易填補,內銀的暴利已成為被針對的對象,內地要求改革利率制度的呼聲日高,十八大中共新領導層換班後,利率很大機會將引入更多的競爭及更大的彈性,內銀目前的超高息差將會受壓,令盈利增長減速。沒有暴利,銀行必須盡快建立一套市場主導的風險管理系統,改善貸款質素及資產回報,避免壞賬對資本的侵蝕。
過去內銀不斷伸手,仍然有一批擁躉,是基於盈利增長夠快,抵銷每股盈利的攤薄效應,甚至能支持股價的升值,但隨着內地經濟不再保八、盈利的放緩、派息比率下跌,及更嚴格的新資本要求,股東仍願意隔年解囊鼎力支持,肯定屬於感情用事的類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365

青心直說:內銀存戶階級化

1 : GS(14)@2012-03-31 18:47:2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1935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541

鋼企呃貸款變內銀炸彈

1 : GS(14)@2012-05-19 11:42:0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518/16347767
內地《第一財經日報》報道,今年4月底,中銀監下發一份通知,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及時調整信貸方向和政策,防止部份鋼貿企業虛構貿易背景以騙取銀行貸款的行為發生。
中銀監發出此通知,是由於接到公安機關通報,指部份鋼貿企業以鋼材市場為融資平台,通過虛假注資擔保公司,以抵押、重複抵押、互保聯保的方式,大量騙取銀行貸款。
變身投資公司買股樓

這些鋼貿企業在騙取銀行貸款之後,又變身為投資公司,將所得資金投向房地產、股票、期貨,甚至高利貸等高風險行業,由於鋼市融資巨大,這些貸款已成為銀行一個隨時爆發的「炸彈」。
經營鋼材金屬交易市場的東主之所以鑽空子,是由於鋼貿企業要參與地方的鋼市,才較易與同業做生意,更重要的是,鋼貿企業需要依靠鋼市的擔保,才較易獲得銀行貸款,要鋼市出任擔保人,自然要付出代價,鋼貿企業必須向鋼市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款項,而鋼市以此來組建一個擔保公司或者建立一個類似聯保的基金會,這也是鋼貿融資平台和銀行風險被放大的由來。
據業內人士透露,一般鋼材市場入駐商戶的保證金比例為20%至30%,個別比例較高,能達到40%。在申請貸款前,它必須將「保證金」打到鋼市老闆的賬上,否則貸款肯定下不來;而要拿回這筆「保證金」,它需要先行還清貸款。
成立多間公司欺騙

這也意味着,如果公司實際需要500萬元(人民幣.下同)資金,它就必須申請1000萬元貸款額度。具體做法是:在鋼市做擔保後,它必須支付300萬元(即貸款的30%)作為鋼市要求其支付的「保證金」之後,它需要再支付200萬元(即貸款的20%)作為銀行要求其支付的「保證金」。
上述制度的缺點,就是令鋼貿企業在經營上面對「本大利小」局面。但可惜是上述制度被鋼市經營者利用,鋼市經營者同時成立擔保公司與多間貿易公司,貿易公司之間不停製造「假貿易」,騙銀行貸款,令中銀監下令清查。

2 : GS(14)@2012-05-19 11:42:2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518/16347768
據工商註冊資料顯示,潘某的鋼市註冊資金為1.006億元(人民幣.下同),潘某的出資額為4527萬元,其他兩人分別為4024萬元和1509萬元,但到今年被法院查封時,公司賬面資金被席捲一空,擔保公司累計敞口風險超過8000萬元。
潘某的旗下公司最終欠下銀行多少債務?又有多少銀行牽涉其中?現仍調查中。而一間成立只有三年的公司能獲取這麼多融資,難怪中銀監要關注。但令人憂慮的是,類似潘某的鋼貿融資模式於09年以後出現在江蘇、浙江等地已有一段時間,蘇浙地區出現螺紋鋼庫存交易連創全國第一,不排除背後隱藏「炸彈」。
無錫老闆欺詐後「走佬」

《第一財經日報》更指,今年以來,無錫、杭州等多個鋼貿市場爆出人員「走佬」事件,其中,無錫一洲鋼材市場老闆李國清捲款十多億元「走佬」。
上海銀監局在去年的一項檢查顯示,當時上海用於抵押的螺紋鋼總量為103.45萬噸,是螺紋鋼社會庫存的2.79倍。
專門研究過鋼貿融資的長三角一家省級銀行負責人稱,現在各家銀行都在緊急排查,部份地區鋼材貿易企業和個人授信已基本凍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454

胡孟青:內銀抵唔抵買?

1 : GS(14)@2012-06-04 22:25:42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fin/20120604/97248
某大券商選出一批破底股,指以股價對賬面值計算的估值,已較08、09年金融海嘯期間更低。這批破底股,頭四位中,內銀股佔三,工行(1398)、建行(939)、中行(3988)榜上有名。內銀股估值已較高峯期吸引並非今天才出現,由平均2倍賬面值跌至僅1倍,要投資不用大行提點。撇除估值因素,內銀股平均7成盈利依靠貸款為主的利息收入業務,內地刺激經濟,發改委項目加快上馬,大家自然聯想內地銀行業新增貸款將增,一、兩個月新增貸款如過萬億,第三季內銀股按年盈利表現自然好,但情況是這樣簡單嗎?
瑞銀最近發表有關內銀股潛在或剩餘貸款能力的報告,內裏分析頗獨特,值得一看。量度銀行貸款能力,常用指標之一是貸存比率。貸存比率越低,代表銀行有更多空間提供貸款。目前內銀平均貸存比率僅67%,較銀監會上限75%尚有距離,單以工行及農行(1288)數字,更分別為64%及58%。惟瑞銀指,基於內銀股獨特性,市場不應僅靠存款水平判斷貸款能力,反而留意銀行整體資產負債表內所包含的資產性質。據該報告,決定銀行貸款能力,更重要的是其本身的流動性。流動性多少,是反映於銀行資產部份,但該行分析員指內銀股資產,絕大部份是持有到期的投資類別以及應收賬。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680

人物專訪:假賬風雲內銀疑是幫兇

1 : GS(14)@2012-06-13 01:17:4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612/16418123
月民企風暴爆發後,多間民企相繼停牌,以及核數師紛紛跳船。四大會計師行前核數師、電子確認賬目網站 Confirmation.com創辦人 Brian Fox指,假賬的源頭可能是來自中國的銀行,核數師亦難免中招,他教路一般散戶應貨比三家,或許能避開賬目詭異的公司。
核數師負責審核賬目,其中一步驟便要確認賬目是否屬實,身在美國的他在電話中解釋,「一間公司可利用現金或應收賬項,谷大收益,向核數師聲稱他們持有或將會收到有關現金,核數師通常會郵寄至銀行或第三方尋求確認賬目」。
核數師踢爆造假招數
假數便往往由此而生, Fox指,最常見的造假方法是公司買通跟他們賬目有關的職員,向核數師提供假資料;亦出現過公司向核數師提供虛假地址,又或設立網站令核數師中計,寄到由該公司所控制的地址;有的甚至賄賂傳遞員。
賬目涉及金錢,金錢離不開銀行,但他指出,有個別例子顯示,部份中國的銀行刻意向核數師提供假賬,公司向銀行明示或暗示:「如果你幫我完成這個假賬,我會繼續跟該銀行合作」,經理不希望失去客戶,便協助造假,但他沒有透露是哪間有此做法。
枱底交易幾乎無從稽考,投資者又可否從公開資料中察覺造假的公司?他指出,一般公司的財務報表會有正常的起落,但若有造假賬的公司,收入相對於以往的平均波幅較細,「所以其中一個測試是否有造假數的技巧,就是將個別公司收入的波幅,跟同業相比較,若它的波動較少,便較有可疑」,他又指,通常假數平均約18個月的時間便會被發現,惟個別例子要數十年才發現, Olympus便是20年的假賬。
假數連連,令人連公司發出的財務報表亦生疑,但他指出,除非你花很多時間去質疑文件上的不同資料及數字,否則投資者很難有比核數師對該公司更好的認知,「你只有相信他」,他又指,現時很多沽空者已在為公司再度核數,希望揪出對投資者不實的公司及核數師。

Brian Fox簡歷
現職: Confirmation.com創辦人及市場總監
曾任:美國達拉斯安永核數師及羅兵咸併購部
學歷:
美國范德堡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美國南衞理公會大學工商管理學士
專業資格:註冊會計師( CPA)
其他:現時十大美國銀行正使用 Confirmation.com,超過4.5萬會計師使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8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