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樂視當家人賈躍亭公開承認資金鏈緊張後,外界才逐漸質疑其“故事說”的真實性。
在樂視問題集中爆發之前,行業中“樂粉”熱衷都極高,不光是樂視終端產品的使用者,也包括二級市場的投資者,甚至是業內知名的公募基金經理。從樂視上市平臺-樂視網的情況來看,中郵創業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郵基金”)旗下明星基金經理任澤松更是連續八個季度將樂視網納入其管理基金的十大重倉股之列。
樂視網前景尚不得知,但倘若未來天平的倒向了基本面惡化的一端,那這些重創樂視網的機構投資者業績將遭遇重挫。
公募“裸泳者”
樂視網,曾經的創業板龍頭,承載著無數市場投資者的經濟轉型期望。一些機構更是對樂視網的市值寄予厚望,任澤松便是其中一位“樂迷”。
當匯添富、易方達、寶盈等同行在牛市觸頂前後抽身安碩信息、全通教育等高市盈率“神創板”後,以任澤松為代表的中郵基金則成了為數不多的“堅守者”。以中郵戰略新興產業三季報統計,前十大重倉股均為創業板股票,累計占基金凈值的比例高達66.22%。更值得註意的是,樂視網已經連續八個季度位列任澤松長期管理的中郵戰略新興產業基金的十大重倉股。三季度,樂視網下跌16.37%。如果不考慮期間的持股變動,按照季末其占中郵信息產業9.46%的凈值權重,累計貢獻跌幅超過1.5%。
依據2016年上市公司三季報,中郵基金旗下的中郵戰略新興產業、中郵信息產業赫然入列樂視網前十大股東。兩只基金分別股1755.1萬股、1477.5萬股,對應持股比例0.89%、0.75%,分列第八、第九大股東,任澤松均是上述兩只基金的基金經理,此外還管理了中郵核心競爭力、中郵尊享一年期定期、中郵絕對收益、中郵增力、中郵雙動力5只基金。在業內,任澤松以擅長選股著稱,在公募大佬紛紛出走的背景下,他當選為新“公募一哥”的呼聲一度漸長。
在選股策略上,他往往看重某個股票,便會果斷重倉。以2016年基金三季報所述,中郵戰略新興產業前四大重倉股旋即信息(300324.SZ)、爾康制藥(300267.SZ)、東方網力(300367.SZ)、樂視網占基金凈值的比重高達10.04%、9.68%、9.52%、9.46%,已經超過或接近10%的“雙十限定”的紅線。從四家公司發布的最新一期財報顯示,至少有任澤松管理的兩只基金進入了每家公司的前十大股東。
如此操作方式,在過去幾年中,以中小創為首的成長股大行其道,股價大幅強於大市的背景下,這位80後的基金經理重倉創業板股票取得了卓越業績。《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此前在專訪上海一家外資背景的基金公司投資總監時,對方對任澤松的投資模式給予了較高評價。他向記者簡述道,任澤松在密切調研公司,與實際控制人進行深入溝通後,一旦發現有投資價值便以高比例持股等方式深度介入。
創業板泡沫破滅之後,任澤松的業績大幅下滑。以中郵信息產業為例,在2015年5月14日,任澤松擔任該基金的基金經理以來,累計虧損了15.3%,在同類362只基金中排名233。而他長期管理的中郵戰略新興產業基金2016年以來累計虧損15.72%,在wind資訊有統計的483只基金中排名第335位。由此可見,兩只基金均跑贏同期大盤9.79%的跌幅。
在重倉樂視網一役上,中郵戰略新興產業基金並非孤軍作戰。2016年8月,樂視網推出近48億元的定增方案。發行價格為45.01元/股,股財通基金、章建平、嘉實基金、中郵基金四家合計獲配約1.0664億股,其中中郵基金21328593股,限售期為一年。然而,依據樂視網三季報顯示,中郵戰略新興產業及中郵信息產業累計持股分別為17551018股、14775062股,合計持股超過3300萬股,遠超8月定增數量。由此可見,任澤松對樂視網的喜好可見一斑:定增之外,二級市場亦有配置。
然而,樂視網的價值正被市場重估。截至11月20日,樂視網以751億元市值位居創業板“二當家”,但與第一名的溫氏股份(300498.SZ)1444億元體量相差甚遠,領先第三名東方財富(300059.SZ)715億元市值僅約5%的價格波動。
未來的不確定性
近日,在上海一家銀行系基金公司舉辦的投資策略會上,該公司投資總監表示長期來看,經歷過深度調整後的成長股的價值仍舊是不言而喻的。從任澤松的持股情況來看,顯然他也是創業板的忠實持有者。不過,眼下來看,樂視網的前景依舊並不明朗。截至目前,樂視網股價37.91元,較45.01元的增發價,破發程度達到15%。
一位資深行業人士稱,從博弈角度而言,樂視網後續風險依然存在。他稱,樂視網股權中存在幾種“特殊”的股票:控股股東的多數質押股權;中郵系等45.01元參與定增的股票處於鎖定狀態;流通盤中的融資盤,等等。眼下最直接的風險就是股價進一步大跌,融資盤面臨的“爆倉”風險。如果樂視網的股價繼續下探,在跌破45元的定增價後,如果進一步下滑到質押平倉線附近,那可能會吸引進一步的不確定,其情況可能會變得複雜:控股股東是增加抵押物還是停牌“求饒”是不確定的。一旦控股股東的股票質押盤出現爆倉,股價會不會再現斷崖式下跌也是不確定的。
截至目前,樂視網市盈率(TTM)仍高達130多倍。在高估值和困境面前,“樂粉”猶在。中金公司印培等近日發布研究報告稱,盡管樂視積極的戰略擴張對現金流帶來了較大壓力,但是上市公司核心業務並未受影響,市場可能放大了此次危機的程度。
樂視何去何從尚不得知。然而,對廣大股票市場投資者而言,不確定性即是風險。最近一輪牛市高潮期間及股災爆發前期,創業板牛市泡沫破滅之前,又有多少人真正遠離天價創業板。高華證券分析師廖緒發近日下調了樂視網的評級。他稱,樂視資金狀況的不確定性,對樂視網的潛在影響短期內可預見性較低,將樂視網的目標價格調整至38.20元。
http://www.xcf.cn/tt2/201612/t20161215_778471.htm
珠海中富最近十多年间两换控股股东,先后经历创始股东套现离场、欧洲私募CVC层层盘剥。原先吸引资本纷纷入股的优质企业,变成了陷入债务危机的问题企业。而新晋控制人捷安德入主珠海中富后,后者在一年半时间内7次停牌筹划重大事项,但均告失败。已陷入债务泥潭的珠海中富,在新任控制人的主导之下,会继续其被掏空的命运吗?
作者:姬婧瑛
来源:新财富杂志(ID:newfortune)
2016年9月2日,珠海中富(000659)发布公告终止筹划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同时宣布开始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但在2016年11月15日,其又发布公告终止筹划该项重大资产重组。两次重大事项流产并非个案,2015年5月至2016年11月,珠海中富连续7次筹划重大事项均告失败,似乎陷入了慌不择路的困境。而在此期间该公司宣布收购一家破产重整的公司,更是引起监管层的关注。
2016年10月19日,珠海中富因筹划收购深圳西满塑料包装制品有限公司(下称“西满公司”)而收到深交所的关注函,缘起西满公司背负了近21亿元到期或无力偿还的债务,已进入破产重整程序,而陷入亏损泥潭且刚爬出债务违约漩涡的珠海中富,却要收购这家资不抵债的公司,颇为怪异。
珠海中富在给深交所的回复中表示:“标的公司与公司均为包装、饮料代工企业,主营业务具有高度重合性,产品具有一致性,双方协同性较高,公司目前产能利用率较低,如得到新增订单的补充,可提高公司产能利用率,提高公司营业收入,提升边际收益,对公司主营业务有良好的补充作用。”
据悉,西满公司是怡宝纯净水的代工企业之一,而珠海中富2011年年报披露公司与华润怡宝达成供应关系,2012年为怡宝代加工纯净水,即使该项收购交易完成,能否真正产生协同性、提高产能利用率仍存有疑问。
此前十年间,珠海中富曾以提高协同性、提高产能利用率和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等缘由,收购了两任控股股东旗下大量的关联公司股权,逐步构建起庞大的企业群。如今,两任控股股东均已套现离场,珠海中富虚胖症却逐渐显现,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加权后数据)从1998年最高的18.48%降至2015年的-6.11%,2013年甚至一度下降到-69.47%,而公司净利润也从1995年的5196万元降至2015年的-7166万元。作为全国最大且上市最早的生产PET瓶(一种塑料制瓶)的龙头企业,手握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知名饮料灌装订单的珠海中富,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十年,也是净利润逐渐下滑的十年。
对比与珠海中富主营业务相同的紫江企业(600210),二者历年的的总资产、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等指标走势基本相似,但2010年后珠海中富净利润和净资产收利率下滑颇为夸张,总资产亦锐减(图1-3)。这与珠海中富十年间两度变更实际控制人并遭轮番掏空不无关系。
创始股东主导规模扩张后全额套现
1982年时任珠海湾仔工业公司总经理的黄乐夫创立珠海中富工业集团(下称“中富集团”);1985年黄乐夫又创办珠海市香洲区中富瓶厂(下称“中富瓶厂”),主要为可口可乐等饮料巨头生产PET包装瓶;1988年中富瓶厂施行股份制改革,中富集团以中富瓶厂资产折价1200万元入股并获股份公司57.83%的股份;1990年中富瓶厂更名珠海经济特区中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珠海中富”);1990- 1992年,中富集团两次以旗下公司折价合计6263万元入股珠海中富,持股比例上升至58.38%,这一持股比例一直保持至后者1996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珠海中富创始人 黄乐夫
1996-2006年是珠海中富的黄金十年,也是珠海中富的“黄乐夫时代”。其以实际控制人身份直接持有中富集团22.79%的股权,间接持有中富集团第一大股东中富集团工会委员会超过50%的股权。黄乐夫控制下的珠海中富是不断扩张规模的“大跃进时代”。
黄乐夫控制期间,中富集团、珠海中富、香港众成化纤原料有限公司(下称“香港众成”)合资成立了众多合资企业,中富集团与香港众成在多数合资企业的持股份额保持在75:25的比例,这些合资企业的股权腾挪后最终被转卖给了珠海中富。
新财富查询资料发现,黄乐夫家族从珠海中富的“套现”,以该公司2005年9月实行股权分置改革为节点,前后分为两个阶段:股权分置改革前,珠海中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中富集团疑似通过巨额的关联交易获利;股权分置改革后,珠海中富法人股上市流通,中富集团在不足两年时间内全数减持珠海中富股权,获利甚丰。
第一个阶段,1996年至2006年,珠海中富大额收购中富集团资产,并廉价转让旗下公司、土地及地上建筑物业给中富集团,同时与中富集团及其旗下子公司常年保持大额的关联购销。
具体来说,从1998年-2004年珠海中富共进行三次配股,中富集团参与了第一次配股(以旗下两家公司75%、70%股权折价1.34亿元入股),而放弃了后两次配股(表1)。但珠海中富后两次配股募集的资金中,分别有1.2亿元(占募资总额的37.34%)、1.4亿元(占募资总额的42.50%)用以收购中富集团旗下资产。2001年11月、2002年4月、2002年9月珠海中富又分别以7100万元、1.4亿元、2.1亿元的代价收购中富集团旗下共计23家公司70%-75%的股权。以上五笔收购,珠海中富共支付给中富集团6.75亿元。
2003年10月珠海中富将持有的深圳市桑夏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桑夏高科”)20%股权以1195万元转让给中富集团。桑夏高科是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和首批软件企业。该笔股权系珠海中富2000年9月以1204.5万元购入,因此产生账面亏损9.5万元。除此之外,珠海中富还将旗下土地资产廉价转让给中富集团。2006年5月、2007年7月,珠海中富前后两次将旗下共计7.8万平方米土地和物业资产转让给中富集团,转让总价仅7560万元。该等珠海中富十多年前购入的土地,计提折旧后仅仅分别增值33%、4.3%。而十年间珠海中富向中富集团及关联方销售货物合计超35亿元。
第二阶段,是2005年9月珠海中富股权分置改革后黄乐夫的减持套现。
股改禁售期刚过,中富集团即转让珠海中富29%股权。2007年3月,珠海中富发布公司易主公告,中富集团以16.5亿元将所持珠海中富近2亿股股份转让给欧洲私募股权基金CVC,后者成为珠海中富控股股东。之后,中富集团于2009年11月-2010年12月以大宗交易等方式,将剩余的3836万股股票减持,并退出十大股东之列。珠海中富公告显示,中富集团减持股份中, 628.7万股以6.58-8.38元/股价格减持,600万股以8.05元/股的价格减持,该两笔减持中富集团所得约5185万元,剩余2811万股减持价不详。但2010年10至12月珠海中富股价处于上行趋势,如果以低位的8元/股价计算,中富集团所持珠海中富剩余股份减持所得或超2亿元。加上CVC支付的16.5亿元,中富集团减持珠海中富股份所得合计超19亿元。
除了两个阶段的套现收入,1998年到2006年中富集团获得珠海中富历年分红(税后)金额也高达1.84亿元。控股珠海中富十年,获利如此丰厚的中富集团又投资了多少钱呢?
新财富统计,中富集团对珠海中富的投入共计4次,均以其旗下资产折价入股:前三次在1988年-1992年之间,中富集团以旗下公司折价共计7463万元入股珠海中富;第四次在珠海中富上市后第一次配股时,中富集团以旗下两家公司分别75%、70%的股权折价1.34亿元参与配发,此后再无投资。由此可知,中富集团对珠海中富共计投资2.086亿元。投资与收益对比可谓悬殊。
中富集团是如何实现“一本万利”的呢?这或与其资金挪腾财技密不可分。中富集团自1998年10月起向银行质押其所持珠海中富股份,2001年-2007年间,其所持有珠海中富股份的95.3%处于质押状态,共获得银行9.2亿元的授信额度(表2)。当然,我们无法获悉该等授信的融资被中富集团用于何处,但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为其设立众多子公司提供了充足的可调动资金。假如中富集团将设立的关联公司以高估值转卖给珠海中富,其中自然应有套利空间,可谓羊毛出在羊身上。
比如,2001年1月至2002年9月,中富集团转让给珠海中富的23家公司,为该等公司做资产评估的有两家评估机构,一家是广东省恒信德律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恒信德律”),另一家是珠海市正大新资产评估事务所,前者出具的评估值均高于后者的评估值,珠海中富竟全部采用了较高的评估值。而前者也曾是中富集团及珠海中富长期的资产评估合作方。
值得一提的是,或明或暗从珠海中富抽血的中富集团,一边鼓吹PET啤酒瓶的市场前景和珠海中富的竞争力,一边宣传珠海中富被花旗、汇丰等QFII投资的利好消息。2002年至2007年间,各路信托、基金纷纷投资入股,珠海中富前十大股东频繁更新,一派热闹景象。
然而热闹背后,珠海中富的净资产收利率从2002年的10.30%下降到2003年的5.43%,彻底告别净资产收益率两位数时代。珠海中富扩大的规模始终没有如其所预期的那样发挥协同效应,甚至一度鼓吹的PET啤酒瓶市场十年后也未见成为主流。十年后回看珠海中富当时的鼓吹的各种利好,更像是包装华丽的谎言。
黄乐夫执掌期间,珠海中富尚未明显转衰,黄乐夫家族名利双收、全身而退。然而黄氏家族退出后的十年间,珠海中富“大跃进时代”积累的问题逐渐爆发,一度面临退市风险。
层层盘剥,CVC掏空上市公司
2007年3月,CVC以旗下子公司亚洲瓶业16.5亿元的代价从中富集团手中收购了珠海中富29%的股权,成为珠海中富实际控制人。这一收购价折合每股8.27元,分别对应珠海中富2006年64倍和2007年69倍的市盈率,大大高出其停牌前6.84元/股的收盘价,也较其2006年底的每股净资产2.82元溢价193%,因而引发媒体关注。
新财富曾详细剖析过CVC借四层架构掏空珠海中富(详见新财富2012年11月号《珠海中富遭遇剥洋葱》)。简要概括就是,CVC在收购珠海中富29%股权的同时,利用关联公司BPI(Beverage Packaging Investment Limited)、BP(Beverage packing(HK) Company Limited)等棋子,将珠海中富控股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非上市关联企业等一并纳入囊中。此后,它借上市公司吸入巨额第三方资金,又借BP(HK)向上市公司反向高溢价出售无厂房的“寄居”公司,并借BPI拥有的珠海中富54家控股子公司的少数股份,从上市公司分得了与其持股比例不相称的巨额红利。在珠海中富业绩下滑、收入递减的2012年,BPI又把所持有的48家公司股份以8.8亿元高溢价抛售给上市公司,涉嫌掏空上市公司。
CVC掌控珠海中富分两步走:
第一步,2006年通过下属亚洲瓶业旗下子公司BPI、BP(HK)分别收购珠海中富境内子公司25%-30%的股权(75%-70%的股份归属于珠海中富)和中富集团非上市关联企业股权;
第二步,2007年亚洲瓶业以16.5亿元的对价收购中富集团持有的珠海中富29%的股权。
控股珠海中富后,CVC开始了层层盘剥上市公司和涸泽而渔式套利计划。
看得见的手之一:以提高“协同效应”之名义,BP(HK)将其收购的“关联公司”卖给珠海中富获利。2009年7月,BP(HK)将其旗下从中富集团收购而来的、经营胶罐和纸杯的3家非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共八家公司的100%股权,以2.6亿元的对价卖给珠海中富,这一价格较这些公司的净资产溢价190%,其中珠海市中粤纸杯容器有限公司(下称“中粤纸杯”)和昆山中富胶罐有限公司(下称“昆山胶罐”)的收购溢价分别为299%和311%,而珠海中富同时期的市净率是1.17倍。
而高溢价收购的资产中,除了账面净值不足120万元的仓库外,并不包含其它土地及房产。而让人惊讶的是,这些公司竟多年“寄生”于珠海中富。珠海中富2009年披露的关联交易公告显示,珠海中富各地子公司为北京中富胶罐和昆山中富胶罐提供了厂房和设备,也为珠海中富胶罐提供设备,这些关联租赁涉及资产达3500万元,而被收购时这几家公司的固定资产评估净值为4000万元,剥去租赁资产,这些公司还剩下什么?
看得见的手之二:BPI借其收购的珠海中富子公司的少数股权获利。新财富曾统计,在2008年至2011年的4年间,珠海中富子公司向BPI支付现金分红近2亿元,占同期对应的少数股东利润近90%;同时期内,珠海中富向CVC支付现金分红0.52亿元。仅四年时间,CVC从珠海中富及其子公司中共拿到近2.5亿元的分红,而同期珠海中富其他股东得到的分红不到1.4亿元。显然,CVC在珠海中富获得的分红与其持股比例并不相称。
珠海中富大方分红的“好年成”过后,2011年、2012年上半年珠海中富业绩明显下滑,BPI随即于 2012年9月将其持有的、由珠海中富控股的48家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以8.8亿元的高溢价转让给珠海中富,不仅外界一片哗然,而且引起深交所高度关注。
在各种质疑下,珠海中富于三个月后的2012年12月12日发布了调整后的收购方案,收购价格下调至5.9亿元,接近于收购股权对应的净资产6.53亿元(表3),但BPI不再对48家目标公司未来三年的净利润实现情况提供盈利保障及补偿措施。BPI最大程度维护了自身的利益。值得注意的是,BPI出售所持48家公司少数股权的时间,正好在珠海中富首次出现亏损前。
无利可图仓促甩盘
2012年珠海中富首次出现亏损,且是2.03亿元的净亏损,而其盈利最高的2010年净利润也仅有2.06亿元(表4)。2012年相比2010年净利润的4亿元差额,系由于珠海中富营业收入减少2.3亿元,而营业成本却增加了1.7亿元,销量下降同时成本上升挤压了利润空间。而营业总成本中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大幅上升、计提巨额固定资产折旧损失,并分摊计入管理费用、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致使营业总成本在2012年至2014年大幅超过营业总收入(表5)。
BPI在2012年将上述48家公司少数股权转让给珠海中富后,后者2013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8.79亿元,此数据是2012年的18.7倍,也是历年珠海中富计提该项损失的最高额。2013年珠海中富净利润录得-11.87亿元的历史最高亏损额。
珠海中富2013年年报明确指出对本年度固定资产和长期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以后期间不予转回。前脚将少数股东权益转让给上市公司,后脚上市公司即大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是否更加衬托出该等权益出售给上市公司时估值不公允?
2013年4月,BPI因前述48家公司2012年经营性亏损及资产减值所导致的价值损失向珠海中富补偿1637万元,2014年4月BPI因同样的原因继续向珠海中富补偿1.44亿元。两次补偿后,BPI将不再因此事而向珠海中富做出任何补偿或赔偿。
事实证明,该48家公司少数股权的注入,将珠海中富彻底拖进了亏损的泥淖。
珠海中富连续两年巨亏后,CVC随即弃船而逃。2014年3月,CVC旗下的亚洲瓶业将其持有珠海中富11.39%的股权,转让给与其谈判近一年的深圳市捷安德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捷安德”),对价3.49亿元。CVC所持珠海中富剩余股权,则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殆尽,套现约11.02亿元(表6)。加上CVC入主珠海中富后转让少数股东权益和其他非上市关联公司以及巨额分红合计14亿元,CVC从珠海中富套现超28.51亿元。较16.5亿元的总投入,投资增值72.79%。
另一个促使CVC甩盘的因素是,2013年8月2日,证监会对珠海中富下发立案调查通知书。 CVC仓促脱身后,2014年5月珠海中富股票被施以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随即变成“ST中富”。同时,ST中富公司债券“12中富01”因未按时还款暂停上市,珠海中富积累的问题连环爆出。
2015年2月证监会对珠海中富实施行政处罚。这份“迟到”的处罚决定披露了“48家公司少数股东权益收购交易”几个隐秘细节:
1)2012年12月10日披露的收购交易调整公告说明“48家公司”财务状况时,使用了2012年9月的净利润8638.25万元的数据,未使用2012年10月的净利润6671.47万元的数据,该数据选择性适用未能真实反映收购标的盈利情况,甚至“抬高”了收购标的的资产价值;
2)北京恒信德律在为“48家公司”做资产评估时,没有前往该48家公司现场开展评估工作。北京恒信德律做高收购标的的估值,可谓CVC掏空上市公司的“帮凶”。
概而言之,收购标的盈利能力存疑、标的价值评估程序作假,这样隐藏巨大漏洞的交易竟然顺利实施了,且直接加速珠海中富滑向巨亏的泥潭。CVC入主珠海中富8年,收获超12亿元的投资利润,三年内三换董事长、三换财务总监,其背后究竟有多少不合规的操作?
之后更加波折的剧情是:2016年3月,珠海中富收到华南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下称“仲裁委员会”)的仲裁通知,BPI的仲裁申请是关于“48家公司少数股东权益”转让履约纠纷;2016年4月,珠海中富向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反请求申请书》,BPI继而变更仲裁请求;2016年5月,珠海中富再次向仲裁委员会提交《变更反请求申请书》;2016年6月29日及10月21日先后两次开庭。因本案案情较为复杂,仲裁庭将裁决延期至2016年12月26日。
至此,CVC掏空珠海中富的手法基本明晰:先是利用少数股东权益获得与股权比例不相称的高额分红,之后又将盈利能力较差的资产以高溢价卖给上市公司从而套取巨额现金,上市公司收购该笔资产后计提巨额资产减值损失和资产折旧,进一步加剧上市公司财务恶化,CVC则迅速甩盘套现。
新晋控制人之谜
2015年1月,在CVC持续减持珠海中富股权后,此前受让CVC所持 11.39%股权的捷安德成为珠海中富新晋第一大股东。
工商资料显示,捷安德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金5000万元,唯一股东是自然人刘锦钟,法定代表人是自然人李嘉杰,2014年3月时企业社保参保人数仅3人。据披露,捷安德2011-2013年净利润分别为-26.16万元、-22.90万元、187.48万元。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何以控股资产规模远大于它的上市公司呢?
根据珠海中富的公告,捷安德收购珠海中富11.39%股权支付的3.49亿元资金,主要来源是外部借款。广东粤晶骏投资有限公司(下称“粤晶骏”)承诺向捷安德提供银行委托贷款金额不超过4亿元,借期4年,年息8%。同时,捷安德表示,粤晶骏既非其一致行动人,亦不觊觎珠海中富股权,粤晶骏之所以提供借款,系与其“关系良好”。4年借款期满后,捷安德将“首先与该公司洽谈延期还款期限,其次准备以自有资产、实际控制人名下的自有资产、在上市公司收到的分红款以及通过其他途径按期还款。”
2015年1月20日,捷安德受让CVC所持珠海中富股权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完成登记变更。旋即,捷安德将该等股权(1.465亿股)全部质押给了江苏银行深圳分行。按照珠海中富此前20个交易日均价3.6元/股以及4折质押率计算,该笔质押股权可获得银行借款约2.1亿元,捷安德可部分偿还借款,以补充“借款链”的现金流。
除了以上所述,身为珠海中富大股东的捷安德还有其他呈现出的“空壳”特征。工商资料显示,捷安德已于2016年9月29日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2015年10月31日至2016年3月2日,该公司涉及的法律诉讼案多达7起(其中至少4宗为借贷诉讼),且有一条失信记录。捷安德所持有的珠海中富股权也因诉讼被司法轮候冻结,且多达12项,轮候冻结期限为2-3年不等。任何一项司法冻结,都有可能导致其所持股权被司法拍卖,珠海中富第一大股东存在随时变更的可能。
以上12项司法轮候冻结事项中,只有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披露了冻结缘由。该案系因一宗约为1495万元的金融借款纠纷,贷款方为浦发银行,借款方为深圳市成隆达贸易有限公司(下称“成隆达”),担保方为捷安德。由于借款人到期无力偿还贷款,法院强制执行后将担保人捷安德所持的珠海中富股权冻结。
因为刘锦钟是捷安德的唯一股东,因而珠海中富的年报中,将他认定为实际控制人。但种种迹象显示,刘锦钟或仅仅是这家空壳公司的“傀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另有其人。
珠海中富公开披露的刘锦钟简历显示,1971年出生的刘锦钟,一直都是以职业经理人身份先后在不同公司任职。公开资料中也无迹象佐证其有足够财力拿下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李勇鸿是捷安德的实际控制人。李勇鸿在资本圈颇为神秘,曾一度以多伦股份(600696,后更名为“匹凸匹”)实际控制人的身份现身,之后将控制权转让给鲜言又蹊跷退出(详见新财富2016年10月号《鲜言换场计——从匹凸匹到慧球科技》)。
2016年,中资财团收购AC米兰的风波中,李勇鸿再次现身,成为收购牵头人。据称,在李勇鸿为收购AC米兰而牵头组建的中资财团中,捷安德及珠海中富也是参与方。此外,有一位名为“李艳”的人,曾出任过捷安德的法人代表,也有一位同名的“李艳”曾出任过匹凸匹的董事及财务总监。
据公开媒体报道,过往发生过的与李勇鸿有关的 “不良记录”有不少:2004年,此人曾卷入广东化州绿色山河非法集资案;2012年,因转让多伦股份的违规行为,李勇鸿被证监会处以60万元罚款;2013年,此人曾卷入“江苏沐雪涉嫌信托诈骗案”;2015年,其担任董事局主席的香港龙浩国际集团曾卷入280亿美元投资克拉运河乌龙;2016年,收购AC米兰所爆出的银行函件造假丑闻中,李勇鸿更是事件主角。
捷安德入主珠海中富后,后者在一年半时间内7次停牌筹划重大事项,但均告失败。已陷入债务泥潭的珠海中富,在新任控制人的主导之下将会走向何方呢?会继续其被掏空的命运吗?市场将拭目以待。
隨著本輪市場化債轉股的逐步推進,多家商業銀行向成立專業化債轉股公司拋出了橄欖枝,銀行系AMC(資產管理公司)正在不斷擴容。
12月20日,建設銀行(0939.HK)在香港聯交所發布公告稱,該行於當天召開的董事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建行擬出資人民幣120億元,在北京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建信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建信資產,公司名稱最終以監管意見為準)。
業內人士認為,在未來的AMC市場格局中,銀行系AMC定位於專門從事債轉股業務,並不會涉足四大AMC常規業務。
建行120億全資控股建信資產
根據公告,建信資產的註冊資本擬為人民幣120億元,公司註冊地在北京,建行持股比例為100%,作為該行所屬一級子公司管理。建信資產擬專司市場化債轉股業務,主要經營和辦理相關債權收購,股權投資,債權轉股權,持有、管理及處置轉股企業股權等經金融監管部門批準的金融業務。
今年10月10日發布的《國務院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指出,有序開展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支持銀行充分利用現有符合條件的所屬機構,或允許申請設立符合規定的新機構開展市場化債轉股。
隨後,建行率先啟動了市場化債轉股項目,首單央企、國企債轉股項目均花落建行。由於銀行不得直接將債權轉為股權,須通過向實施機構轉讓債權、由實施機構將債權轉為對象企業股權的方式實現。建行在上述兩單落地的債轉股項目中正是利用子公司的優勢。雲錫集團由建信信托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基金管理,武鋼集團則由建信資本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建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負責項目資產管理。
建行債轉股項目組負責人、授信審批部副總經理張明合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曾透露,該行將積極申請審理專門的債轉股實施機構。
需要註意的是,建信資產公司的成立,最終還需要監管部門的批準。“我們自己希望有專門的機構,體現專業專註精神,專門承接債轉股的業務,它是一種專業的資產管理業務。”張明合透露,建行自身積極申請設立專業機構。
不過,業內人士預計,盡管《指導意見》已為允許設立新機構開展市場化債轉股留下了伏筆,但預計在現實層面監管態度是審慎的。
銀行系不會弱化四大AMC的功能
隨著本輪債轉股的深入推進,將有更多市場主體加盟,銀行申請設立專門機構的訴求也將催生。此前,工行、農行等機構均已發布公告,將成立類似的債轉股實施機構。
在本輪債轉股浪潮中,商業銀行紛紛發起成立專業化的債轉股實施機構,銀行系AMC在資產管理市場上將成為繼四大AMC、地方版AMC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
對於銀行系AMC的成立邏輯,穆迪金融機構部助理副總裁、分析師尹勁樺此前對記者表示,之所以會有新的地方AMC的設立,之所以會允許銀行做類似的業務,決策層初衷不是弱化四大AMC的功能,更多是不良資產處置的壓力太大,四大AMC本身無法承接那麽大的量,所以才會有其他渠道的安排。
一位銀行參與債轉股項目人士對記者分享了他的理解:從政策制度設計層面,國家希望社會資本不僅參與市場化債轉股投資,也參與債轉股母體的實施機構中,鼓勵多元化市場主體的參與。
《指導意見》指出,鼓勵多類型實施機構參與開展市場化債轉股;鼓勵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等多種類型實施機構參與開展市場化債轉股;支持銀行充分利用現有符合條件的所屬機構,或允許申請設立符合規定的新機構開展市場化債轉股;鼓勵實施機構引入社會資本,發展混合所有制,增強資本實力。
在金融機構層面,上述銀行人士表示,采取何種方式新設機構,最終取決於各家銀行的選擇,既有可能機構獨資發起設立,也會有機構謀求股權多元化合資,以尋求業務的互補。
那麽,隨著銀行系AMC入局資產管理市場,其自身將如何定位?一位資產管理公司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債轉股公司主要是銀行自己持有,對規模較大的企業債務進行債轉股,而AMC收購或參與的更多是相對較小的不良資產收購或者債轉股項目。
“銀行的子公司或者說它執行機構只能做債轉股的一個運作,不能像純粹的AMC那樣去市場上購買資產包做一個債務的重組。所以它的功能僅限於做債轉股。”尹勁樺說。
在上述資產管理公司人士看來,銀行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其他銀行的債轉股業務本身可以做,但由於其是銀行成立的子公司,囿於成立初期人員和精力有限,預計主要專攻規模比較大的債轉股項目,發揮本輪債轉股的主導角色,由公司專業人員參與債轉股企業的公司治理,扮演著類投行團隊的職能。
尹勁樺則表示,銀行發起成立的資產管理子公司作為一個執行的機構,再運用市場化的資金將企業債權轉為股權,它會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企業的運營。
“至於未來真正轉股之後,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參與企業,這還是一個問號。根據過往十幾年的經驗,作為轉股機構的股權持有人真正參與到企業運營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尹勁樺說。
回首2016年,香港的新股市場並非如往年火熱,隨著IPO“巨無霸”的逐漸減少,香港市場今年盡管奪得了全球新股市場的“冠軍”,卻是3年以來最低水平,香港新股市場確實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市場普遍預計,明年香港新股市場仍將由金融服務企業主導,尤其是來自內地的企業。
香港領跑全球IPO市場
根據德勤的數據,預計截至2016年12月31日,香港市場共120家公司通過IPO融資達1947億港元,與去年的124家公司上市融資2621億港元相比,分別下降3%和26%,創下過去3年以來的新低。
畢馬威在一份報告中稱,集資額創下新低的主要原因,是單筆超過50億港元的大型IPO有所減少,而在2015年,有15家公司募集資金超過50億港元,相比之下,2016年只有10家公司。盡管如此,香港市場仍舊可能領跑全球IPO市場,占全球總籌資額的19%,而上交所則占12%,在美國總統大選以及美聯儲加息推測的陰霾籠罩下,美國IPO市場只能排名第三。
市場分析發現,今年香港上市的IPO整體開始趨向小公司,數據顯示,香港主板和創業板2016年第四季度共有49家公司首發上市,共籌資78億美元,IPO數量較第三季度上升63%,但籌資額卻下降25%,顯示越來越多小公司到香港上市。
安永數據顯示,在2016年,香港主板和創業板整體傾向於小宗交易,2016年第四季度,平均交易規模為1.58億美元,而在2016年第三季度和2015年第四季度分別為3.97億和2.7億美元,但創業板這邊卻風景獨好,與2016年第三季度和2015年第四季度相比,創業板的籌資額分別增加了235%和179%。
2016年,交易規模小於10億港元的小型項目,在創業板IPO項目中所占份額創下歷史新高,截至11月底,香港IPO申請已達146家,超過半數來自創業板。有分析稱,由於2016年的監管環境更加嚴格,所以很多小公司想“搶閘”上市。
金融機構占主導
有數據顯示,2016年,10大IPO項目中,有9家來自金融服務業,未來香港IPO市場如果企圖再有突破,也只能指望這類金融企業來香港上市。畢馬威資本市場咨詢組合夥人劉大昌稱,預計2017年較大宗的IPO可能會有5至10家,主要都是金融企業。
2016年,5大IPO項目更承包了香港IPO市場集資額一半以上的指標,其中今年最大的IPO就是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01658.HK),其集資額超過590億港元,華潤醫藥(03320.HK)及浙商銀行(02016.HK),集資額分別為156億港元和130.7億港元,緊隨其後的還有招商證券(06099.HK)和光大證券(06178.HK),這些企業除華潤醫藥外,全部都是金融企業。在2016年,內地金融服務機構的新股融資額占全年市場份額約70%,與2015年的53%相比,是一個較大的差別。
市場消息顯示,中石化(00386.HK)可能將分拆旗下業務在香港上市,一旦實現,可能會是繼2010年10月友邦保險(01299.HK)之後最大型的新股,另一方面,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到香港上市的可能性也比較大,為2017年香港新股市場註入新鮮活力。
安永及畢馬威都預計,2017年香港新股集資額將達到2000億港元,德勤則預計集資額在1600億港元至1800億港元之間。
監管趨嚴 何去何從?
今年6月,香港交易所與證監會發布聯合咨詢文件,建議改善香港聯交所的上市監管決策及管治架構,文件建議,在現有的港交所上市科和28人組成的上市委員會上,增設“上市政策委員會”和“上市監管委員會”。
其中負責處理具有爭議性企業上市申請的是上市監管委員會,6個成員一半來自證監會,還有2人則是證監會有權否決委任的上市委員會正、副主席。另一個上市政策委員會,則將為現港交所上市科行政人員進行工作評估,以此作為相關人員的薪酬參考指標。
這一最新咨詢文件頗具爭議,盡管目前討論結果尚未公布,但港交所與證監會公布的咨詢結論,都會與未來香港IPO市場有非常大的關系。
另一方面,由於香港市場估值長期偏低,嚇跑了很多中型公司。香港中央證券董事總經理鐘絳紅稱,很多中型公司都不容易上市,最大的問題是估值低於其他市場,甚至低於日本,這種估值低,讓發行人很難接受,投行賣出新股也不容易。
一般來說,大型國企有“國家隊”作為基礎投資者,創業板也有特定的投資者,但不少香港本地品牌的小型公司,上市沒多久就要賣盤,讓香港一般股民都很難接受。鐘絳紅透露,之前接了約100家上市項目,但其中40多家已經不再有進展,另外50多家則因各種原因暫時沒有進展。
每經影視記者 杜蔚
每經實習編輯 溫夢華
楊向華(圖片來源:愛奇藝官網)
【個人簡介】:
(愛奇藝高級副總裁,2010年加入愛奇藝,現負責愛奇藝VIP會員業務。)
今天(1月5日),在娛樂資本論舉辦的主題為“破局•生長•瞭望”的“2017中國娛樂產業年會(CEIS)”上,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楊向華,圍繞“網絡大電影的發展方向和機會”發表了相關演講,既總結了2016年愛奇藝網絡大電影(以下簡稱“網大”)的發展狀況也對2017年進行了預期展望。
2016年對於網絡大電影行業來說,是大爆發和大變革的一年。據悉,2016年全網上線的網大數量超過2500部,其中,僅愛奇藝平臺就上線了1780部,比2015年多了1000部,不過雖網大數量龐大,但內容卻令觀眾堪憂。與網大數量同步增長的還有供片合作夥伴,已經從2015年的210多家,發展到了804家。“不管怎樣,這些數據反映出了網大行業的繁榮。” 楊向華說,在2017年,“希望網大不僅僅是在影片數量上繼續增長,而且也能在品量上有更好的改善。”
現場演講圖片(每經影視記者攝)
增加點擊 鼓勵合作商為網大做營銷
2016年愛奇藝對外分賬的網大是2015年的3.5倍,這個增速度非常快,“我估計全行業2016年全年的金額應該超過了10億元。” 楊向華說,“愛奇藝2016年對外分賬超過百萬的網大有122部,其中23部的分賬金額超過了500萬元。”盡管這個金額跟院線電影的票房分賬相比還相差甚遠,但從網路平臺的角度來講,也算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網大分賬金額的提高,其中一個原因是網大制作成本的增加,楊向華說,“2016年愛奇藝網大A級和B級電影制作成本都在持續增加,這個趨勢在2017年會繼續增加。”
現場演講圖片(每經影視記者攝)
值得註意的是,從2016年10月開始,愛奇藝對其平臺的網大進行了評級和打分,不同的電影給予不同的分賬金額。所以說,制作成本的增加也提高了網大的質量,但網大在提高質量的同時如何獲得高點擊呢?對此,楊向華詳細闡述道,“其實,網大宣傳和院線電影的宣傳同樣重要。觀眾愛不愛看、電影講的是什麽內容,這些都會對網大的點擊產生影響。”
因此,楊向華希望影片合作方能主動為影片做更多營銷的工作。“推廣網大、推廣自己的作品,這點非常重要。2016年下半年愛奇藝有78部網大進行了自主營銷,我們發現,凡是自己營銷宣傳的網大,點擊量基本會增長133%。”點擊量的增加直接帶動了網大分賬金額的增多。根據愛奇藝公布的分賬模式來看,第一部分是影片本身的分賬,第二部分則是對有營銷行為的營銷夥伴的分賬。
回顧總結2016年,楊向華認為愛奇藝做到了“精品化,網大作品的質量在不斷地提高。”面對2017年,楊向華認為,“網大市場的競爭會更加激烈,各個平臺的發力也會加大,這樣才會推動網大市場更好的發展。希望網大不僅僅是在影片數量上繼續增長,而且也能在品量上有更好的改善。”同時,楊向華預計2017年網大將會有30億元的市場規模。
加大資金 將以超2倍資金投入網大
2016年是IP熱持續升溫的一年,在談到大IP改編時,楊向華坦言,前幾年大IP都在做網劇,這幾年已經轉向做網大了,“認真的去做一部電影,適當的借一些名頭是可以的,但如果只是為了蹭IP、博眼球的話,這樣的影片就是為了賺快錢,勢必會擾亂網大市場。”所以,網大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一些透明、公開的信息。“愛奇藝將內部數據公開出來,這意味著片方可以根據公開的賬單來收錢。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平臺願意將這些分賬金額的數據公布出來。”
2016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成都“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專門為網大設了獎項,這是網大第一次進入了評獎。同時,在各大媒體間也或多或少地都開始為網大單獨設獎,這是一個好的趨勢。“說明網絡電影已經成了單獨的類別,進入了觀眾的視野。”楊向華認為,如今網大已經成為了主流的產業資產。
那麽,面對2017網大究竟該如何發展?對此,楊向華解釋說,網大將呈“螺旋式上升”。盡管愛奇藝在2016年遭遇了第一次網大的下線和整改,但是在2017 年,“愛奇藝將依舊按照監管要求,嚴格執行網上網下一個尺度。堅持透明、開放、公平的數據公布,同時指導網大的生產。繼續鼓勵精品,對於一些真正高質量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傾斜,而不僅僅是以商業或者貨幣化的角度去衡量一部作品。2017年愛奇藝依舊會以2倍以上的資金投入到網大行業中去。” 可見,2017年網大會在規範中繼續成長,雖有曲折,但整體態勢還是在成長。
現場演講圖片(每經影視記者攝)
“青春、陽光、正能量、有愛心、年輕和合家歡。”希望愛奇藝能秉承它的內容價值觀,網大的發展也能像楊向華所說的那樣——量質並取。除了數量繼續適當保持一定增長外,在質量方面也能有很大的提高。
據共同社消息,正在日本訪問的新西蘭貿易部長麥克萊8日在東京接受采訪時表示,“要說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已經終結還為時尚早”,透露稱除已宣布退出TPP的美國之外的11個國家的部長等擬下月中旬聚首智利,就今後的應對正式展開磋商。
新西蘭貿易部長麥克萊(資料圖)
報道稱,由拉美4國組成的“太平洋聯盟”將在智利舉行會議,為在同期召開TPP的11國會議的準備工作正在推進。日本政府也計劃派閣僚或高官參加,正在進行協調。
麥克萊強調,圍繞TPP的存續問題,11國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意見,不應急於得出結論”。他還稱“在排除美國的情況下推動TPP(生效程序)也是選項之一”。據悉也有意見認為應繼續勸說美國,力爭由12個國家推動協定生效。
麥克萊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退出後曾指出“11國已表明支持TPP,這是最重要的”。他期待能與緊隨新西蘭之後迅速完成國會批準程序的日本展開合作。
1月23日,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正式宣布美國退出TPP。
此前,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長林勛強2月6日表示,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後,其他11個成員國仍應爭取完成批準程序。
克里斯·安德森曾斷言,憑借一種把貨物和服務的成本壓低到零的新型卓越能力,免費將是未來商業的主流。
本文由周遊(微信 ID:trip517)授權i黑馬發布。
克里斯·安德森曾斷言,憑借一種把貨物和服務的成本壓低到零的新型卓越能力,免費將是未來商業的主流。但諷刺的是,克里斯·安德森的兩部全球暢銷書《長尾理論》和《免費》均不是免費。
恰恰相反,知識正在變得越來越昂貴,過去100年多,美國四年制大學學費從150美元增長到4萬多美元,漲了300多倍;在中國,不過一年時間,從分答、得到,甚至連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都爭相恐後地推出知識明星的付費閱讀,從市場反應看,人們對優質內容仍有很強的購買意願。
內容付費火熱的背後,不僅僅是粉絲對IP熱愛的經濟兌付,更揭示了一股潛在未能滿足的內容需求。
01知識付費興起,內容消費升級的前兆
消費升級並不陌生:投資銀行普遍將之視為未來二十年的中國投資主線,就連政府部門也認為是提振中國經濟的主要突破點。
《2016 麥肯錫中國消費者調研報告》稱,「中國消費者群體正在成為一股影響世界的力量。」隨著消費者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挑剔,普遍性的市場增長時代逐漸走向盡頭。消費形態正從購買產品到購買服務,從大眾產品到高端商品轉變。
內容產業正是中國人「購買服務」的主場:2015 年電影院線票房收入飆升 50%;2016年,中國最大的網絡文學平臺——閱文集團向旗下作家共計發放稿酬近10億元,年收入過百萬的作者人數已超百人。
付費墻的崛起正是消費升級在內容產業崛起的標誌性事件。設立付費關卡最大價值在於,把優質內容從一般內容中清晰地圈出來,幫助用戶進行內容的優劣識別。
過去看「知音」、如今看「快手」的人群依然龐大,因此,草根信息流依然擁有巨大市場。但是看外刊、看紀錄片的人群也不在少數。好在流量的價值並不完全建立在數量基礎之上,更關鍵的還得看質量。
窄眾優質信息流往往比大眾草根信息流擁有更高的商業價值,這一點在傳統媒體的廣告市場上早已得到印證。特別是考慮到中國逐步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向高收入國家時,大眾草根信息流勢必將會分化為更多窄眾優質信息流。
瑞士信貸銀行在2016年10月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把個人財富在2.8萬到28萬美元的中國人列入中產階級,達到這一標準的有將近1億人。他們正是內容付費的主力軍。
02小流量與大流量
基於對內容消費升級這一主線的把握,再來看付費產品與免費平臺之間的關系。
一如大V和平臺之間的相互賦能,現階段,付費產品還需要依靠免費平臺的孵化和撫養。很難想象,一個脫離知乎平臺的值乎,從哪里去籌集義演的粉絲和出臺的大V?脫離「得到」的專欄作家們,是否還能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收獲過億的訂閱費?
目前,付費產品無論是從生產者人數、還是付費規模看,依然無法與傳統的資訊APP相抗衡,甚至前者依然還離不開後者的流量餵養。短時間,很可能在三五年之內,內容的明星生產者無法離開資訊平臺的大容器。
但是,傳統資訊APP,無論是騰訊、新浪、網易這樣的平臺型APP,還是其他科技、生活類的垂直型APP,對於付費產品的觀望,主要還是考慮到免費和付費之間的平衡。
從世紀之初的門戶時代開始,人們就已經習慣免費獲取新聞資訊,而門戶則通過向用戶呈現廣告來獲利,在「門戶-用戶-廣告商」之間,通過對廣告商收費,實現了傳統媒體未能做到的對用戶的免費,也為克里斯·安德森的免費烏托邦提供了樣板間。這一模式也基本為拷貝到移動時代,資訊APP亦蕭規曹隨。
內容收費的興起,對於資訊APP也帶來雙面影響:一方面,使得收入來源更為多樣化,實現對用戶的直接收費,甚至可能贏得對廣告商更大溢價;另一方面,把優質內容關進付費特區里,如何保證此前的免費內容質量不會滑坡,則是一大挑戰。
03資訊APP的兩條道路
在爭奪用戶時間上,資訊行業形勢並不樂觀。
移動大數據服務商QuestMobile統計顯示,除夕日用戶數最高的前10大APP榜單中,資訊類僅有騰訊新聞上榜,其除夕日均活躍用戶約在8900萬左右,而其他的資訊APP則無一上榜。微信、QQ、支付寶則占據了日活第三位。
在新聞分發上,資訊APP面臨著社交網絡和瀏覽器的激烈競爭。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2016 年中國互聯網新聞市場研究報告》稱,社交平臺、手機瀏覽器和新聞客戶端成當前互聯網資訊三大分發渠道 ,CNNIC 數據顯示,最近半年內用過微信、微博獲取新聞的比例分別為 74.6%、35.6%,手機瀏覽器 54.3%,新聞客戶端 35.2% 。
最終,入口資源結構的不同,最終決定了資訊APP形成了不同的內容取向
:專業化和興趣化。
坐擁社交網絡的導流,騰訊、新浪等老牌資訊APP選擇了一條更接近新聞專業主義的內容架構;而作為後起之秀的今日頭條,由於缺乏APP之外的導流渠道,因此,只能選擇一種迎合大眾、快速吸引最大人群流量的策略。
直播的出現,不僅為微博煥發第二春奠定基礎,同樣也為資訊APP開辟了流量蟲洞。但在如何使用直播上,僅從今年的春運直播上,兩類資訊APP也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路徑。
走專業路線的資訊APP,都推出了主打溫情牌的直播節目。騰訊新聞的主題是「新年味,愛相隨」,並推出了「回家的禮物」、「回家過年」等系列專題;網易新聞的主題選擇了「世界再大,也要回家」,發布了「直通春晚」、「小陽做早餐」等節目;搜狐也推出了「下一站幸福」的春運直播。而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興趣閱讀資訊APP,並未推出自制的直播節目,而是向用戶推送娛樂化、輕松化的內容。
04 有價值觀的流量才能稱之為媒體
幾乎所有互聯網公司都在重估信息流的價值,不僅僅是流量入口,同樣還是良好的利潤容器。百度把重建信息流、信息分發平臺重新列為百度的核心戰略,便是一個明確信號。
流量即媒體成為當下互聯網的指導思想,但稍微接受過新聞學教育的人就會發現,流量顯然並不直接等於媒體。
美國傳播學者李普曼歷來持精英主義立場,以及聲名在外的對「非理性個體公眾的不信任態度」,他一度雄心勃勃地提出改造新聞業的設想:「新聞記者應該是耐心、無畏的科學人士,努力探求世界的真相;好的報道需要實踐最高的科學品質,即客觀性的檢驗標準。」
於是,放任烏合之眾的群眾、利用人性的弱點最大化用戶停留時間,還是堅持良好價值觀、為用戶提供價值最大化的內容,成為兩條截然不同的選擇。可以預見,未來在資訊APP之間、社交網絡之間和任何有誌於成為平臺的互聯網公司,都將加入爭奪優質內容生產者的隊伍中來。原因之一是,優質內容IP不但會帶來流量,更帶來鮮明的價值取向,從而使得不同的信息流有著不一樣的色彩和調性。
相比社交網絡的泥沙俱下、魚龍混雜,賦予資訊APP最大價值的乃是其內在的新聞靈魂,有靈魂才會對呈現內容有取舍,才會建立真正有價值的流量,才會贏得更長久的商業價值。
長租公寓行業:請回歸初心,關註自己的產品和口碑。
本文由知住俠授權i黑馬發布。
做長租公寓的,YOU+ 是學習的榜樣,至少曾經是。
“我很佩服YOU+ ,能把公寓設計得看起來很酷,活動能辦成變夜店的感覺,還能找到這麽多又紋身、又紮臟辮的員工。這事一般人玩不來。”一位傳統營業房屋租賃的老板如是說。
2014年底,YOU+ 得到了當時風光無限的雷軍1億的投資,於是一夜成名;2016年底,YOU+ 還在,只是物是人非。
YOU+君一夜成名後,開始了大規模的全國化擴張期,同時完成B論融資,估值兩億美金。
也在這時候,兵敗如山倒。
在快速擴張中,由於對於工程質量管理的疏忽,北京蘇州橋被爆出甲醛超標一事,更有記者臥底一個月爆出一系列管理上的問題,風口上的YOU+ 一時間有點招架不住這陣勢。
“當時YOU+ 其實有條件飛得更高,YOU+ 成名後,每天都有各種項目主動找上門,給出的條件也很誘人,創始人對於擴張還是很慎審慎的,條件再好,做出來不符合YOU+品牌的物業,即使賺錢也不做。”
堅持口碑的創始團隊並沒有在規模和盈利間找到合適的平衡點,資本也失去了耐心。
一年後,資本遲遲看不到風口上的YOU+飛起來,於是空降職業經理人,創始人宣布退出企業管理,YOU+ 至此開始大換血。
“很懷念以前那段日子,雖然每個月領著小幾千塊的工資,但大家在一起真的很開心。“家友”像親人,有人創業、有攝影師、有人玩音樂… 我們真的很愛 YOU+ 這份工作,帶著一點激情,帶著一點理想主義。” 小梅(化名)去年底從YOU+ 離職。
可是資本卻不這麽想,數億的投資可不是用來開Party的,資本要的是規模,要的是增長,管家可以很酷,但是中高層必須執行力很強,2016年中,YOU+ 換帥,創始人明確了新任CEO的絕對的權限,於是這位新帥開始清理他認為“沒做好”的高管,YOU+ 開始了新的管理模式。
YOU+ 新帥來自傳統房地產行業(還是國企),自然管理上跟那群“很酷”的少年格格不入,流程、KPI、文化,一切都格格不入。
“舉個簡單的例子,領導發言,要我們必須鼓掌,而且還規定拍多少下手掌。”
彼時,長租公寓開始進入大佬們的視野,各路軍團紛紛殺入,魔方公寓、v領地等背景雄厚的跑馬圈地,像萬科這樣的地產巨無霸公司更是沖在前面。然而,這個新興行業沒有人才,那就去老前輩YOU+ 挖吧,平臺足夠大,工資足夠高,小夥子你有興趣不?
事實上,就筆者了解,YOU+的早一批員工中,有不少以2-3倍的薪資入職了萬科龍湖等地產巨無霸公司。人力成本的大幅上升也讓這個行業的小玩家不知如何是好。
某媒體人表示——
“YOU+ 近大半年來確實人事變化很大,反正我當年采訪的時候認識員工很多都去了友商。YOU+ 在轉型,想要去公寓化,大換血對YOU+ 來說是新的開始,也許能通過其他模式去變現。品牌再好,企業總歸實現商業價值,風口還在,只是留給它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長租公寓行業:請回歸初心,關註自己的產品和口碑
長租公寓本質上跟房地產開發沒太大區別,項目競拍、招標、設計、施工、質控、營銷,一個都少不了,物業都是非標的,涉及到的產業鏈十分長,需要很強的管控能力,房間更是一個一個裝出來的,步子邁得太大,不可能做到完美。
“我希望公寓同仁們,是否再多關註房子本身、服務本身、增值在何、成本控制,最終給到用戶物美價廉的產品。集中式公寓的敵人不是同行,口碑是被自己的產品毀掉的。我在這個行業五年,看到太多的用戶從公寓搬回了居民房。”
YOU+ 前高管在朋友圈感慨道。
日前,一條關於樂視超級汽車聯合創始人、樂視超級汽車全球副董事長、中國及亞太區CEO丁磊離職樂視的消息在通過丁磊本人的微博發布後,立刻引爆了整個汽車圈。
幾乎就是丁磊個人發布離職宣言的同一時間,樂視汽車宣布,樂視超級汽車(中國)總裁兼COO張海亮先生出任樂視超級汽車(LeSEE)全球CEO。2016年4月,張海亮加盟樂視,擔任樂視超級汽車(中國)總裁兼COO。
從“謠言”到現實
3月20日丁磊在其認證微博聲明中表示,因為個人身體健康原因,不再擔任樂視相關職務,並祝願樂視汽車早日實現量產。
實際上,有關丁磊離職的消息早在2016年底就已傳出,而丁磊本人也曾通過微博進行過“辟謠”。3個月之後,當時的“謠言”成為現實。
細心人恐怕早已註意到,早在2016年底樂視汽車工廠的開工儀式,丁磊就未現身。如果說一場重要活動的缺席並不足以說明什麽的話,隨後,今年1月在美國舉行的CES展上,樂視汽車的戰略合作夥伴——法拉第未來公司的首款量產型純電動車FF91的亮相現場,丁磊仍然缺席。也正是從那時起,丁磊就再未公開露面。
原本汽車行業的人才流動就較其他行業大,尤其是像丁磊這樣的高管人才,更是稀缺資源,不愁沒有去處,就職離職,對於他們來說早已司空見慣。但丁磊的離職對於樂視汽車這個汽車行業的新晉者卻遠沒有那麽簡單。
就在丁磊個人發布離職宣言的同一時間,樂視也隨即發出了聲明,任命和丁磊同是上汽出身的原上汽副總裁、樂視超級汽車(中國)總裁兼COO張海亮出任樂視超級汽車全球CEO。同時,還任命原上汽大眾技術中心執行總監牛勝福擔任樂視超級汽車中國首席技術官。
不僅僅是高管
實際上,在汽車圈里,高管來來走走是很正常的事,為什麽丁磊之於樂視的離開如此引人註目,而又引起如此多的推理和判斷。因為,丁磊之於樂視,並不只是一個高管那麽簡單。
在業內人士來看,丁磊之於樂視,並不只是一個管理者,更多的是一項背書、一份希望、一個預期。
翻看丁磊的履歷,有著非常完美的汽車行業的從業經歷。從1988年開始就在上汽任職,從工程師、股長幹起,之後20多年的時間里,歷任上汽通用質量部副經理、上汽通用采購部總監、上汽自主品牌項目副總經理、上汽通用總經理、上汽集團副總裁。而之後又任上海張江集團總經理,在加盟樂視之前任上海浦東新區副區長。
有著這樣履歷的丁磊可以說是國內汽車領域的頂尖管理人才,在汽車行業有著極其豐富的經驗。
正是因為以丁磊為代表的傳統汽車人的加盟,才讓外界對於樂視汽車的看法有了實質性的轉變。
而當時的樂視汽車,除了一大堆的發布會、理念、生態和大把的燒錢之外,人們看不到什麽可堪其用的東西。
而丁磊的加盟在當時則很大程度上讓樂視摘掉了這個帽子,堵了一些批評者的嘴,打消了一些懷疑者的顧慮。畢竟丁磊是在辭掉了浦東新區副區長的職務,“下海”投身樂視的,而且又是這麽懂汽車的一個人,他肯定不會拿自己的未來和前途開玩笑。
樂視汽車未來路在何方
在行內人的眼中,丁磊是一個務實、低調的人,和他打過交道的媒體也認為他是一個比較直爽的車企領導,不回避問題,願意談及企業面臨的挑戰。在經歷了20多年的政商之路後,依然加入樂視,當時很多人表示,是在情理之中,但又有點意料之外。
實際上,在丁磊任期內,對於樂視汽車的實際業務還是做很多的工作的。其中包括,完成了對充電樁運營公司北京電莊、網約車公司易到、美國電動車創業公司法拉第未來等企業的投資,並且與阿斯頓馬丁、北汽、比亞迪、東風等汽車公司達成了合作關系等。
但另一方面,除此之外,丁磊給人的感覺則更多是在為樂視汽車站臺。一度,樂視汽車成為汽車公關領域的焦點,以幾天一場甚至一天幾場發布活動的頻率在瘋狂地刷著存在感。樂視汽車也被人稱為一個做活動的公司。
丁磊是一位汽車專家,作為一個在中國最大的傳統整車企業工作了20多年的高管來說,他對大部分人都沒真正明白的樂視汽車生態戰略可能也沒有搞得太明白,但對於造車這件事他可是比誰都明白。對於造車的難度、造車的辛苦、造車的投入,丁磊心知肚明。
也許是與樂視汽車全新的模式難以配合,也許是資源調配存在掣肘,也或許是高強度的工作壓力確實讓身體難以承受,不論原因是什麽,總之丁磊確實離開了樂視。
在他結束了自己的問號之後,卻又將一大堆的問號留了下來。對於丁磊的離開,時間會揭開一切謎底。但是眼下,樂視汽車仍要踟躕前行。
最大的“攔路虎”是資金
樂視出了什麽問題?至少從目前來看,樂視還沒有什麽確定的問題暴露出來,唯一的問題是,缺錢。
樂視是較早涉足造車領域的互聯網企業,也是較早領受到造車的不易。造車,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真刀真槍的打拼。
在互聯網風起雲湧的今天,樂視的模式、樂視的做派,可能讓很多人看不明白。但到目前為止,可能還沒有人能夠100%對樂視下一個結論。
拖欠貨款、工廠停建、規模縮水、賣地籌資、量產車型難以按計劃實現、大批裁員、高管離職、向好同學和親同鄉“化緣”等問題,都暴露出樂視在資金鏈上的短缺。據統計,目前樂視在汽車板塊的支出已經達到上百億元,而量產車型的入市仍然是遙遙無期。
樂視曾表示,造車至少需要400億元到500億元的資金投入。而在利空消息不斷出現的情況下,還有沒有投資人敢於繼續支持樂視燒錢。
而更實際的一個問題是,即使最後能燒到樂視的量產汽車上市,但那又怎麽樣呢?特斯拉已經可以說是互聯網造車行業目前唯一的有實際市場業績的成功者,但即使到現在也難以說有什麽大規模的真正盈利。
看不懂的不等於沒價值、不賺錢的不等於沒前景。但中間有一個時間概念,不能永遠讓人看不懂,永遠不賺錢。能把這個時間縮得有多短,可能就決定著樂視能走的有多遠。
不明朗的前景、資本裹挾中艱難前行、市場競爭重壓之下,共享單車第二梯隊走到了決定命運的岔路口。
本文由界面(微信ID:wowjiemia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
春天到了,共享單車的春潮也伴隨而來。
3月14日,讓摩拜單車投資人——騰訊投資並購部總經理李朝暉異常興奮,“那天天氣特別暖和,街上許多人騎著共享單車來來往往,是上一周10倍。”他在摩拜最近的發布會上激動的回憶說,“做的這件事情得到人們自然的認可。”
隨著人們對共享單車的認知度提升、騎行需求增加,行業內的兩大玩家摩拜、ofo的“黃橙大戰”也從各自為戰變為短兵相接,爭奪從入口到產能到城市到用戶體量。
然而,決戰近了,一些二線共享單車企業卻似乎離這場狂歡越來越遠,他們既沒有摩拜和ofo的萬千資本追捧、亦沒有與之抗衡的自行車數量和用戶體量。不明朗的前景、資本裹挾中艱難前行、市場競爭重壓之下,休戰,浴血奮戰,還是轉型合並?二線單車企業走到了決定命運的岔路口。
謹慎休戰未能上演的“三國殺”
藍黃相間的永安行共享單車,讓人從遠處看容易誤認為是ofo,其運營方為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不過,永安行似乎並不想與其他玩家混為一談。“真正的共享單車就不該收押金,收押金的共享單車都是偽共享經濟。”永安行CEO孫繼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批判了行業內的押金單車模式。
永安行於去年11月在成都與芝麻信用達成合作,綁定身份信息的用戶只要芝麻信用分超過600,就可以實現“免押金”租車。
此前摩拜ofo因押金過高、押金去向等問題備受外界質疑,永安行率先推出的免押金模式迅速獲得了市場認可。
今年3月1日,永安行宣布完成來自螞蟻金服、IDG資本、深創投等多家投資機構的A輪融資。行業背景+創新模式+資本背書,永安行一度被外界認為是最有可能與ofo和摩拜抗衡,組成“三國殺”局面的單車企業。
常州永安成立於2010年,核心業務為公共自行車系統的研發、銷售、建設和運營,在有樁共享單車市場早早布局,並實現了盈利。其公共自行車系統覆蓋全國29個省市的210個市縣,累計建設約3.2萬個公共自行車站點,投放約89萬套公共自行車鎖車器設備,2016年完成7.5億次的出行服務,主營業收入總計達到7.7億元。
2016年11月永安行開始布局無樁共享單車市場,先後在成都、昆明、長沙、南昌、福州、貴陽、北京、上海等地投放。孫繼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計劃在成都投放10萬輛共享單車。
不過,上一秒永安行看似還在準備高歌猛進,下一秒卻突然宣布對無樁共享單車踩了急剎車。
3月24日,永安行運營方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招股書中透露,永安行將終止與螞蟻金服和深創投等機構的投資合作,並簽訂終止協議。
永安行方面的說法是:社會上存在部分對無樁共享單車投放和運營管理提出異議的觀點,公司本著對投資者負責的態度和謹慎投資的原則,公司與上述投資機構再次協商,各方同意放緩投資進度。
宣布A輪融資僅23天後,已經在有樁公共自行車市場盈利、並計劃IPO的永安行,對無樁共享單車大戰選擇保守觀望。
根據招股書披露,永安行目前投放共計5萬輛共享單車,其固定資產原值為699萬元。按此計算,永安行每輛自行車的成本價格為140元。車輛投入不斷增多,但共享單車營收數據卻不盡如人意。招股書顯示,2016年用戶付費共享單車業務收入為36.83萬元,在公司整體營收中僅占到0.05%。
在諸多同業者蒙眼狂奔之時,永安行選擇了按下暫停鍵,但也並沒有把話說滿:“待條件和時機成熟重啟投資談判和合作。”
不過對於瞬息萬變的共享單車行業而言,原地踏步就意味著退步,暫停就幾乎意味著被淘汰。
永安行目前單車累計投放量為5萬。而這僅僅是摩拜單車在廣州一地投放量的一半,ofo方面目前單車累計投放量達到290萬。另據騰訊科技,摩拜單車、ofo兩家巨頭在2017年預計投放總量將“井噴”,接近2000萬輛,產能預計則可以達到3000萬輛。從5萬追趕到290萬或許還有一線希望,但從5萬追到千萬量級可能是天方夜譚了。
深耕的二線市場守得住嗎?
與永安行不同,許多二線共享單車企業在一線城市以外的市場悄然布局,通過差異化運營在摩拜與ofo的夾縫中分食市場。
住在杭州的小胡發現去年下半年以來路上多了許多自行車,“我們這邊摩拜多,ofo比較少”。她和北京的朋友分享著時下最熱門的消息,約定一起去西湖周邊騎行。
不過當她興致勃勃地想去掃描車身二維碼時才發現,她以為的“摩拜”並非“摩拜”,而是Hellobike。這種單車與摩拜有著相近的配色和外觀,前者主色調為白色和橙色,後者為橙色和銀色。
與ofo和摩拜大量開城相比,Hellobike深耕二線城市,自去年11月正式上線以來,其僅在杭州一地便投放了6萬輛共享單車,占領整個杭州市場。
“我們會在保證城市精細化運營後推進更多的城市,目前我們在二線城市的市場占有率第一。”Hellobike的COO韓美對界面新聞表示。
目前,Hellobike已完成了15個城市的布局。除了深耕二線城市外,Hellobike還首創了夜間(晚23:00-早06:00)騎行免費和換騎15分鐘免費的經營策略。
與Hellobike一樣走差異化路線的還有小鳴單車。小鳴單車CEO陳宇瑩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我們在很多中小城市可以很快算出單車盈利模型,獲得用戶、騎行數量的成本比要比大城市低很多,而且用戶會認可小鳴是第一品牌。”
小鳴單車2016年進入共享單車市場,去年10月獲得由凱路仕烈風董事長鄧永豪領頭的1億元A輪融資。凱路仕是一個擁有20多年生產經驗的自行車和運動裝備的法國品牌,在中國開設了200多家專賣店,其在全國的多個合作經銷商平臺和自行車騎行俱樂部將為小鳴單車提供支持。
與其他單車企業大量投放單車不同,小鳴單車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研究虛擬電子圍欄、虛擬車樁的技術上。人力成本在陳宇瑩眼中是企業不可承受之重,她算了一筆賬:現在上海新出臺的政策,一萬輛車配50個人,以5000塊錢月薪計算,不加五險一金,平均每月就是25萬元成本。在技術上下功夫,小鳴單車估算投入6000臺共享單車,用10個人做管理就夠了。
誠然,二線單車企業通過差異化運營占據有利地位,是不錯的戰略選擇。不過這種差異化是否可複制,與摩拜、ofo短兵相接時有多大的抗壓能力仍值得懷疑。
“用戶是需要經營的,”Hellobike的COO韓美認為,“車輛投放密度是其中一方面,產品使用操作的便捷性、車輛騎行的舒適度、車輛的良好率等都很重要。”
現在,有觀點把共享單車的競爭理解為誰手里錢更多,能更快造出更多的車投放,就能先占領和壟斷市場。對此,韓美並不認同,“這把用戶當成了嗷嗷待哺的餓狗,以為只要扔幾個肉包子出去,就會一堆用戶撲上來。”
不過,據一些調研顯示,隨手可騎的確是目前不少用戶的首要考量。今年3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舉行了一次用戶投票,面對“如果上街騎公共單車,決定你選擇的是什麽?”這個問題,有2.7萬人將票投給了“這輛單車隨手可及”這個選項,占到總人數的47%,“誰免費就騎誰”排名第二,占到總人數的19%;誰性能好就騎誰排名第三,占比18%。
2016年下半年,資本混戰共享單車行業,二線共享單車行業並不缺乏彈藥。除了小鳴單車外,Hellobike去年11月宣布完成A輪融資,投資機構包括GGV,今年1月其宣布完成A+輪融資,由GGV紀源資本領投,磐谷創投跟投。
對於合並這一議題,小鳴單車和Hellobike都略顯抗拒。小鳴單車對界面新聞委婉表示,其和其他家的技術不一樣。而Hellobike方面則說:“失敗倒閉、被收購或收購別人成為最終贏家,都是有可能的。我們剛剛上路,只顧向著前方狂奔,不去預想結局。竭盡所能做到最好,然後讓時間告訴我們答案。”
“沒有投資人會給你這個錢”
2016年下半年以來,數十家企業先後入局共享單車行業,一時間被媒體形容為“一場瘋狂的盛宴”,杭州的騎唄單車也是其中之一。
去年11月,騎唄單車舉行戰略發布會,搭檔芝麻信用建立信用體系,正式宣布進軍共享單車領域。當時他們也想到了從二三線城市入手的策略,並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的概念。今年1月騎唄完成1億元A輪融資,由豐瑞投資領投,渾元投資等跟投。一切好像剛剛開始,騎唄火速在杭州和合肥各投放了2萬輛共享單車。
一切似乎在今年3月底戛然而止了。“國內共享單車城市1至3公里的短途市場,再有機會是不大可能了。”騎唄CEO呂城江對界面新聞感嘆道。
面對摩拜、ofo這樣的行業巨頭,二線共享單車企業顯得十分無力。“其他十幾家全加起來總共二三十萬輛,30萬對摩拜、ofo來說是一周的產量。他們的產能實在是太高了,沒有很好的替代方案的時候沒法和他們競爭。”呂城江表示。
據了解,廣州是小鳴單車投放量最高的城市,不過其並未在這一市場取得絕對領先優勢。根據此前《南方日報》的報道,廣州目前共有4家共享單車企業入局,”摩拜接近12萬輛,小鳴單車、ofo、小藍單車都在6萬輛左右,比例剛好是2:1:1:1,四家企業在廣州的單車總投放量已接近30萬輛。”
除了規模上的明顯劣勢外,單車行業技術壁壘不高、可複制性強等,也是呂城江認為二線共享單車企業需要突破的困境。“即使有好的產品出現,拿了更多錢的競爭對手要複制也是輕而易舉,產能上他也可以馬上追上,而且通過在全國各地的運用優勢、資金上的優勢,迅速把產品推廣到市場上,這些優勢很難突破。”
雖然摩拜和ofo常有融資消息傳出,但呂城江認為其他企業獲得融資幾無可能。“要和他們對抗,不是幾十億融資能解決的問題了,可能花100億才能達到別人花30億、50億完成的市場規模,沒有投資人會給你這個錢。”
對於二三線共享單車企業而言,需要擔心的不只是投資人可能不會繼續投錢,還要擔心投資人可能撤資。
今年2月,卡拉單車發布聲明稱其投資人已經撤資,其所投放的城市為四線城市。據了解,卡拉單車先後在莆田投放了667輛單車,並計劃在2月底之前完成5000輛的總投放量。可是一個月還不到,首批投入的667輛車,即丟失了510輛,丟失率高達76.5%。
認為城市共享單車行業“已經沒有機會”的呂城江在進入單車市場半年後果斷調轉船頭:”肯定是要調整的。”據他透露,騎唄未來將切入垂直的騎遊領域,並且拓展海外市場,“把我們的解決方案出售,以技術入股的形式去和當地的企業合作,或者在一些小的市場把整套方案賣給他們。”
未來,合並對二線共享單車企業而言在所難免。真格基金顧旻曼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在這麽早期的市場,其實很難講最後大家是不是一家人。”
呂城江對界面新聞表示,目前騎唄已經在和摩拜、ofo中的一家談合並。3月24日,網易科技報道稱,ofo小黃車1億元投資騎唄單車,占股20%,騎唄方面對此事不予置評。27日,ofo與騎唄單車聯合推出定制版小黃車ofo L1,新車將在杭州進行投放。
此時騎唄的角色已經從一線共享單車的挑戰者轉換成為他們的連接者,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二線企業迎來身份轉換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