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京津冀62城啟動黃色以上預警 個別企業仍擅自生產

持續多日的重汙染天氣過程正在逐漸消退,但形勢並不樂觀。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環境保護部了解到,本輪重汙染天氣過程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共62個城市啟動黃色及以上預警。北京市,天津市等22個城市持續橙色預警。

1月1日上午,一群大鵝在河南新鄉某廠區內散步。當日,重汙染天氣過程持續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62個城市啟動黃色及以上預警,大批企業被停產限產。攝影/章軻

監測數據顯示,12月31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49個城市空氣質量為重度及以上汙染,其中,16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嚴重汙染,石家莊市為汙染最重城市。1月1日,空氣質量為重度及以上汙染的城市範圍有所擴大,北京、石家莊、臨汾市等城市汙染嚴重。同時,東北地區、關中地區部分城市空氣質量也達到重度汙染,部分城市達到嚴重汙染。

環保部最新調度結果顯示,截至目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共62個城市啟動黃色及以上預警。河北省石家莊、保定、廊坊,山東省濟南、德州、聊城市,河南省鄭州、濮陽、安陽,山西省臨汾市等25個城市持續紅色預警;北京市,天津市等22個城市持續橙色預警。全國其他重汙染地區也同時啟動相應級別預警,陜西省西安市將預警級別升級到紅色,鹹陽等7個城市持續橙色預警。

環保部介紹,各地環境保護部門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元旦期間持續開展重汙染天氣應對專項執法檢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共出動環境執法人員2萬余人次,保障各項應急減排措施落實。環境保護部10個督查組繼續對重點城市開展督查。

1月1日上午,環境保護部重汙染天氣應急督查第九督查組在河南新鄉某化工企業檢查停限產措施落實情況。攝影/章軻

督查發現:個別企業存在擅自生產、撕毀封條等行為,違反限停產規定。對河北省衡水市與山東省德州市交界處督查發現,德州市禦駕車業有限公司違反武城縣環保局2016年10月28日下達的《關於責令環保違規建設項目企業停產的決定》,撕毀武城縣環保局、工商局、質監局封條,擅自生產。現場檢查時,噴塗等車間正在生產,車間煙氣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另外還存在露天噴漆作業、燃燒廢氣油漆桶等行為。

武城縣德興車業有限公司違反武城縣政府2016年10月12日下達的《關於對山東晨光橡塑工程有限公司等十家企業予以停產整治的決定》,擅自恢複生產,現場檢查時噴漆車間加熱爐仍在使用。

環保部介紹,個別企業未嚴格落實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減排措施。唐山市鑫達鋼鐵有限公司、燕山鋼鐵有限公司沒有嚴格按照預案實施設備停產,實際停產的生產能力小於預案規定,實際減排量達不到預案要求。津西鋼鐵集團正達有限公司未按唐山市預案要求實施停產,依然按照企業自身需要調節停產時間。

督查還發現,省界地區小企業集中,違法問題較為突出。在河南省濮陽市和山東省聊城市交界處督查發現,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古雲鎮一企業園區,以化工、玻璃和巖棉企業為主,共有企業30余家,雖然已基本按照當地政府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要求實施停限產措施,但檢查發現,山東美化玻璃纖維有限公司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一段式固定煤氣發生爐,爐頂廢氣逸散排放;山東聊城莘縣義和誠集團有限公司玻璃窯大量煙氣無組織排放。

環保部稱,此外,督查組還發現濟南市天橋區北園大街綜合樓項目施工工地未按要求停工,部分地方企業物料堆場防揚塵措施不完善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各督查組已督促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進一步調查,依法嚴肅處理,盡快落實整改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399

環保部:近四年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空氣質量總體改善

環境保護部1月4日晚向媒體通報稱,從近四年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PM2.5日均濃度來看,該地區空氣質量總體改善,區域重汙染天數大幅減少,優良天數比例明顯上升。

環保部當晚通報了全國及部分地區空氣質量變化情況。從2015、2016年全國31個省(區、市)PM2.5日均值濃度來看,空氣質量總體向好,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占比減少,優良天數比例明顯上升。從區域分布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質量相對較差,呈現區域性特征。從時間分布來看,3-10月份空氣質量較好,重汙染天氣主要發生在冬季。

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PM2.5平均濃度為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8.8%,同比上升2.1個百分點。

環保部表示,從近四年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PM2.5日均濃度來看,該地區空氣質量總體改善,區域重汙染天數大幅減少,優良天數比例明顯上升,夏季空氣質量改善顯著。尤其2016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全區域空氣質量以優良為主。

從區域分布看,汙染濃度呈現北低南高的態勢,秦皇島、承德、張家口空氣質量總體優於南部地區。從季節分布來看,冬季供暖季開始汙染嚴重,重汙染天氣頻發。

2016年,京津冀區域PM2.5平均濃度為7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8%,與2013年相比下降33.0%,其中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與2013年相比下降18.0%。京津冀區域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56.8%,同比上升4.3個百分點,其中北京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54.1%,同比上升3.1個百分點。

從近四年長三角區域25個城市PM2.5日均濃度來看,該地區空氣質量優於京津冀區域,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顯著減少,優良天數比例明顯上升。從區域分布看,汙染濃度呈現北高南低的態勢。從季節分布來看,6-10月份全區域空氣質量以優良為主,重度及以上汙染主要集中在冬季。

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長三角區域PM2.5平均濃度為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2%,與2013年相比下降31.3%,其中上海市PM2.5平均濃度為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1%,與2013年相比下降27.4%。該區域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6.1%,同比上升4.0個百分點,其中上海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5.4%,同比上升5.2個百分點(圖7-圖10)。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4日晚發布消息稱,北京等地繼續維持重度霾天氣。4日下午13:40時,FY-3B極軌衛星監測結合14:00時地面監測PM2.5濃度結果顯示:在無雲和少雲覆蓋區域,北京、河北東部、山西中北部、山東東部和中南部、陜西北部和內蒙古中部有輕到重度霾天氣。

其中,北京和河北東部繼續維持重度霾天氣。河北中南部、河南、山東大部、山西南部、陜西中南部等地面監測的霾區上空有雲覆蓋,影響衛星對近地面霾天氣的判識。經估算,FY-3B極軌衛星觀測到無雲區域的可視霾區面積約大於15萬平方公里。

FY-3B極軌氣象衛星監測圖像2017年01月04日1340(北京時)和1400(北京時)地面監測PM2.5濃度

全國霾區預報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749

京津冀企業達成11項鋼鐵行業節能減排合作協議

京津冀三地鋼鐵行業近日就節能減排工作達成11項合作協議,共同助力京津冀霧霾治理。

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行的第三屆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高峰論壇上簽訂的這些協議包括:天津天鐵冶金集團有限公司與北京和隆優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天鐵熱軋加熱爐精確燃燒控制技術開發》協議;天津億環巨能重型鍛壓有限公司與北京中科宇傑節電設備有限公司簽署《節能型蓄熱式高效鍛造加熱爐研制項目》協議。

北方技術交易市場總裁張桂華表示,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指導下,天津特別是濱海新區正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著力提高傳統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鋼鐵行業在天津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比重占全市工業的1/5,該產業的改造升級亟須借助高端資源尤其是北京、河北等地的科技資源。

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高峰論壇由中關村社會組織聯合會、北方技術交易市場、河北省科技開發交流中心主辦,來自京津冀三地的專家、學者、企業家等800人與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755

京津冀60城黃色及以上預警 河南有企業仍在惡意生產

環境保護部6日晨對媒體透露,重汙染天氣下,有企業仍在惡意生產。

環保部稱,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最新會商結果,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預計1月6-8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汙染過程仍將持續,部分地區將出現重度及以上汙染。6日,受東北風及範圍性降水過程影響,京津冀南部、山東大部及河南北部汙染形勢好轉,大部分城市空氣質量明顯改善。7日,擴散條件一般,區域中部部分城市仍維持重度汙染。8日夜間,受冷空氣影響,區域汙染形勢有望自北向南逐步緩解。預計北京市1月6-7日,擴散條件一般,仍有可能出現重度汙染;8日,受冷空氣影響,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為督促地方政府落實責任,做好重汙染天氣應對工作,環境保護部督查組持續在一線開展督查。1月4日,督查組對石家莊、廊坊、邢臺、滄州、濟南、聊城、鄭州、開封、安陽、鶴壁、洛陽等地進行督查,了解當地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啟動情況及應急響應措施部署情況,結合自動監控和衛星遙感數據,實地檢查工業企業、施工工地等。

最新調度結果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陜西省共有60個城市啟動重汙染天氣黃色及以上預警,其中31個城市維持紅色預警,21個城市維持橙色預警,8個城市維持黃色預警。

北京市針對停限產企業、采暖鍋爐等汙染排放單位和機動車超標排放開展執法檢查,檢查機動車排放約4.2萬輛次,處罰超標排放車15輛、勸返外地違規車10輛;發現環境違法問題9起,均當場責令整改並進行處理。天津市各區、各部門依照清單抽查工業企業、各類施工工地、混凝土攪拌站等,對所發現問題均現場要求立即整改。河北省各市對於檢查發現的問題均能堅持立行立改,對頂風作案的環境違法問題進行立案處罰。山東省派出5個省級督查組,對各有關市重汙染天氣應對情況開展不間斷督導檢查。

環保部介紹,督查組在檢查中發現個別企業存在惡意生產的行為,如河南省鶴壁市鈺晟建材公司在當地政府對其切斷電源的情況下私自搭建發電機,擅自恢複生產,生產過程中未運行汙染防治設施,磚窯煙氣直排。

圖為環保部重汙染天氣應急督查第九督查組在河南省鶴壁市一電廠檢查。攝影/章軻

此外,督查組在其他地市督查中也發現一些突出問題。部分企業未嚴格落實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措施。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含正定新區)森達木業有限公司、周凱明板廠、康鑫塑膠公司、匯鑫化工有限公司、河北騰飛木業有限公司、河北騰飛化工有限公司、河北盛德利印鐵制罐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均未按照石家莊市要求落實停產措施;其中森達木業有限公司、匯鑫化工有限公司還存在治汙設施不正常運行問題。廊坊市永清縣南玻玻璃有限公司未按照應急預案要求達到減排要求。邢臺市南和縣飛耀壓花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未采取限產減排措施,應急措施落實不到位。

山東省濟南市山東新升實業有限責任公司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啟動後,鍋爐負荷無變化。聊城市魯西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僅將動力分公司納入限產措施,其他生產線未實施應急減排措施,且企業預案未明確限產比例,無實際減排效果。

此外,部分企業汙染治理設施不正常運行、超標排放汙染物。山東省濟南市山東昊月樹脂有限公司有機廢氣處理設施不正常運行,廠區周邊有明顯異味;包裝車間部分集塵設施不能正常運行,粉塵外溢,無組織排放嚴重。

河南省開封市金盛熱力有限公司、開封龍宇化工有限公司部分時段存在煙氣超標排放問題。河北省霸州市萬路建材有限公司冷軋生產線冷軋液蒸汽收集設施不完善,無組織排放較為嚴重。

環保部表示,上述問題,各督查組已督促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進一步調查,依法嚴肅處理,盡快落實整改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078

京津冀霾天氣多發重發 越來越不利於汙染物擴散

國家氣候中心、中央氣象臺有關專家7日對記者表示,大氣環境容量低、大氣自凈能力弱等不利氣象條件是導致近期京津冀霾地區多發重發的主要誘因。

2016年11月以來,我國京津冀地區共發生7次持續性中到重度霾天氣過程,比2015年同期偏多2次,平均霾日數為23天,較2015年同期偏多5天。

其中12月16-21日、12月30日至2017年1月7日兩次過程,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汙染程度重。2017年1月2日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監測顯示,我國中東部霾區面積超過70萬平方公里。

世界氣象組織(WMO)近期發布的全球氣候狀況指出,2016年為全球有氣象記錄以來氣溫最高的年份。我國2016年氣溫為歷史第三高,其中12月為歷史最高。在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特別是冬季溫度升高大於夏季,高緯度溫度升高大於低緯度,高低緯度的溫度差異縮小,不利於冷空氣南下,使得冷空氣過程少,強度總體偏弱,也導致霾天氣較近幾年多發重發。例如,10月印度新德里、11月伊朗、12月法國巴黎、西班牙馬德里、韓國首爾等多地均遭遇了嚴重霾天氣過程。

“2016年全球氣溫再創新高,霾天氣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重發。”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與氣候變化服務室正研級高工艾婉秀說,氣候條件越來越不利於汙染物擴散。大氣環境容量低、大氣自凈能力弱等不利氣象條件是導致近期京津冀霾地區多發重發的主要誘因。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6年11月以來,京津冀地區冷空氣次數少、平均風速小、小風日數多,導致近期京津冀地區大氣環境容量低,大氣自凈能力弱,霾日數偏多。

艾婉秀介紹,首先是冷空氣次數少,強度總體偏弱。11月以來,東亞冬季風偏弱,我國僅出現6次冷空氣過程,較常年同期(8.2次)偏少。冷空氣強度總體偏弱,活動路徑偏北。在缺少冷空氣影響的情況下,京津冀地區靜穩天氣多,大氣擴散氣象條件差。

監測顯示,京津冀地區平均風速小,小風日數多。自1961年以來,京津冀年平均風速呈逐年減小趨勢,減小幅度達37%,而年平均小風日數增加了64%。2016年11月以來,京津冀平均風速比常年同期(常年指1981-2010年的三十年,下同)平均值偏小,其中11月較常年同期偏小8%,12月偏小19%;小風日數比常年同期平均值偏多,其中11月偏多7%,12月偏多18%。北京的情況更加明顯,11月平均風速減小20%,12月減小27%;11月小風日數增加27%,12月增加35%。

大氣環境容量反映大氣對汙染物的通風擴散和降水清洗能力的綜合指標。容量低表示大氣對汙染物的自凈能力弱。艾婉秀介紹,自1961年以來,京津冀11-12月大氣環境容量下降了42%。與常年同期相比,2016年11月以來京津冀大氣環境容量偏低6%,大氣自凈能力偏低15%,靜穩天氣日數占比達63%。

其中,2016年12月16-21日和12月30日以來,北京地區的大氣平均自凈能力比年均值下降了50%以上。另外,京津冀地區的地形條件也不利於汙染物的擴散。西部和北部“弧狀山脈”包圍,霾天氣過程往往易出現偏南氣流,將南部汙濁空氣吹向華北平原並停滯,加劇了京津冀汙染物和水汽的聚集。

中央氣象臺預計,1月8日至14日北方地區冷空氣活動頻繁,氣象條件整體有利於汙染物的擴散,京津冀地區無持續性霧和霾天氣,但11日前後京津冀地區中南部有輕至中度霾。

12月以來全國平均氣溫為歷史同期最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188

研究機構:京津冀治霾老天幫大忙 “人努力”效果不顯著

京津冀地區是霧霾汙染的重災區,經過幾年的治理,成效如何?治理路徑和措施對不對?1月14日,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公開表示,京津冀治理霧霾,“天幫忙”的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人努力”的效果尚不顯著。

京津冀PM2.5降幅尤為顯著

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石敏俊對記者表示,“大氣國十條”明確提出了PM2.5濃度目標,也確定了汙染物減排行動計劃,但既定的汙染物減排行動計劃能否實現PM2.5濃度目標,存在著不確定性。

石敏俊介紹,該研究院基於大數據技術和統計分析方法,構建了大氣汙染物排放量、氣象條件和PM2.5濃度之間關系的數據模型,對依據“大氣國十條”制定的汙染物減排行動計劃的政策效果和既定的濃度目標的達成可能性進行了科學評估,測算了霧霾治理政策的經濟成本,並分析了京津冀地區霧霾治理政策目標的合理性。

當日,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京津冀霧霾治理政策評估報告》認為,大氣“國十條”實施以來,2013-2016年京津冀地區PM2.5年均濃度出現了明顯的下降,2015年的降幅尤為顯著。

“但2015年PM2.5年均濃度的下降,‘天幫忙’的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努力’的效果主要體現在風速偏大的天氣,對於低風速的靜穩天氣下PM2.5濃度的下降,‘人努力’的效果尚不顯著。”石敏俊說。

研究顯示,如果氣象條件沒有發生顯著變化,對於京津冀的大部分區域來說,即使是在周邊區域同時減排的前提下,依據“大氣國十條”制定的汙染物減排行動計劃難以實現“大氣國十條”要求的濃度目標(天津和河北的PM2.5年均濃度下降25%,北京的PM2.5年均濃度達到60微克/立方米)。

“如果周邊區域不同時減排的話,幾乎所有區域都難以實現‘大氣國十條’要求的濃度目標。”石敏俊說。

天津河北需加大減排力度

上述報告認為,如果要實現“大氣國十條”要求的濃度目標,在氣象條件沒有發生顯著變化的條件下,天津和河北需要進一步加大汙染物減排力度。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天幫忙’,就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努力’。”報告認為,石家莊、保定、唐山、邯鄲、邢臺、衡水等地不能滿足於PM2.5年均濃度下降25%的目標,這些區域PM2.5年均濃度即使下降了25%,仍然超過90微克/立方米甚至100微克/立方米,應當減少更多的汙染物排放量,把PM2.5年均濃度降得更低。

研究發現,北京市的減排行動計劃擬減少汙染物排放量63%,這是一個相當艱巨的減排任務。即便能夠實現,北京市也只能使得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68.7微克/立方米,離60微克/立方米的既定濃度目標仍有差距。

如果要把PM2.5年均濃度從66微克/立方米降到60微克/立方米,北京市需要把汙染物減排率從63%提高到78%,霧霾治理的邊際成本將越來越高。北京市可以考慮調整霧霾治理的政策目標。

石敏俊說,隨著PM2.5年均濃度降低,重汙染天氣發生頻率也將相應降低,但兩者不是線性關系。降低PM2.5年均濃度仍然可以作為霧霾治理的政策目標,但霧霾治理的政策重點應轉向如何減少重汙染天氣的發生頻率,尤其是冬季靜穩天氣條件下的汙染物排放控制。

報告建議,把PM2.5年均濃度70微克/立方米作為京津冀地區霧霾治理的過渡目標。如果以PM2.5年均濃度70微克/立方米作為過渡目標,京津冀地區需要減少約57%的大氣汙染物排放量。PM2.5年均濃度達到60微克/立方米可以作為京津冀地區霧霾治理的中遠期目標。

濃度目標轉換為排放量目標?

研究發現,霧霾治理政策的實施必將給京津冀地區經濟增長帶來一定的損失,GDP損失程度將隨著汙染物減排力度加大而增大。

報告公布的研究數據顯示,大氣“國十條”和京津冀大氣汙染防治強化措施的實施導致的京津冀地區GDP總量損失2017年為8.45%,2020年為16.05%。如果考慮霧霾汙染導致的健康損失,也許霧霾汙染治理的真實經濟成本並沒有那麽大。

“地方政府必須正視霧霾治理給區域經濟增長和民生保障帶來的短期沖擊,多管齊下,盡量減輕霧霾治理給區域經濟增長和民生保障帶來的負面影響。”石敏俊說。

由於汙染物減排行動涉及到區域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霧霾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治理大氣汙染將是一個長期過程。報告認為,能源和產業結構調整是導致GDP損失的主要原因,但產業轉型是京津冀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產業轉型,降低資源環境負荷,控制汙染物排放量。

上述報告認為,為了使得霧霾治理的政策目標更加科學、更具可操作性,應該將濃度目標轉換為排放量管理目標,在科學確定環境容量的基礎上,制定現實可行的汙染物減排計劃,使得PM2.5濃度目標的實現具有科學的保障。

此外,在推進產業轉型、減少汙染物排放量的同時,還應積極探索汙染物減排措施的科學化和精細化,切實控制和減少冬季靜穩天氣條件下的汙染物排放。

專家建議霧霾治理政策應該將濃度目標轉換為排放量管理目標。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339

京津冀未來5天再度重汙染 環保部13個督查組到位

臨近春運高峰和春節假期,再度襲來的重汙染天氣過程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又緊張起來。

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會同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內蒙古省級環保預報部門聯合預報會商預測,預計1月14-18日,京津冀中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山西局部可能出現一次區域性重汙染過程。

14日上午,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環境質量預報預警中心主任李健軍研究員介紹,預計17-18日影響程度最重。期間,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衡水、邢臺、邯鄲、河南鄭州、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山東濟南、德州、聊城、濟寧、泰安、菏澤、淄博、棗莊、山西太原、臨汾和運城等城市可能出現重度及以上汙染,部分城市PM2.5濃度可能超過250微克/立方米。

19日前後,受冷空氣影響汙染形勢有望緩解。受氣象預報不確定性影響,具體形勢有待繼續判斷。

李健軍介紹,14-16日,大氣擴散條件逐步轉差,內蒙古中部、京津冀北部和山東東部以良至輕度汙染為主,山西大部和山東西部以輕至中度汙染為主,部分城市可能出現重度汙染,京津冀中南部和河南北部以中至重度汙染為主。

17-18日,擴散條件持續不利,區域北部和山東東部以良至輕度汙染為主,山西南部和山東西部以輕至中度汙染為主,部分城市可能出現重度汙染,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以重至嚴重汙染為主。

19日前後,大氣擴散條件好轉,汙染形勢有望緩解。區域北部、山西南部和山東東部以良至輕度汙染為主,河北中南部、山東西部和河南北部以輕至中度汙染為主。

李健軍表示,由於受氣象預報的不確定性以及現有汙染源排放的變化和大氣汙染機理的了解程度等局限條件影響,上述區域形勢預報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另外區域各城市的精細化預報,也以當地城市空氣質量預報為準。

環境保護部大氣司環境質量管理處處長逯世澤告訴記者,環境保護部已要求相關省(市)根據區域聯合預報會商情況,密切關註區域汙染形勢,提前做好大氣重汙染應對工作,及時發布和有序調整管控預案,切實落實汙染減排措施,盡最大可能減輕大氣重汙染的危害和影響。

逯世澤介紹,12日晚,環境保護部提前兩天向河北省、山西省、山東省、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函,通報空氣質量預警提示信息。要求各地根據區域預測預報結果,及時發布預警,切實落實各項減排措施。截至目前,區域內已經有30個城市按照預報結果啟動了應急預案,實施大範圍應急聯動,共同應對重汙染天氣。其中河北石家莊、河南鄭州、山西臨汾等14個城市啟動重汙染天氣紅色預警,山東濟南、山西太原等12個城市啟動橙色預警,山東濱州等4個城市啟動藍色預警。

“昨天晚上,陳吉寧部長及時主持召開專題會議,邀請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河南省環保部門負責同誌參加,分析研判此次重汙染天氣發生態勢,安排部署應對工作。”逯世澤說。

第一財經記者從環境保護部了解到,環保部已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傳輸通道上,布設了大量超級站,開展雷達和走航觀測,實時跟蹤掌握汙染組分情況和動態變化情況,為有效應對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逯世澤告訴記者,環保部還創新了檢查方式,實施省部結合、交叉執法。抽調各地骨幹組成13個督查組,分赴河北省、山西省、山東省、河南省開展交叉督查,核查應急減排措施落實情況。利用衛星遙感、網格地圖等手段,對區縣“散小亂汙”企業開展監督檢查。及時公布重點源企業在線監測超標情況,嚴厲打擊超標排放等各類違法行為。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當日建議兒童、老年人和患有心腦血管、呼吸道疾病等易感人群留在室內,停止戶外運動,一般人群減少戶外運動和室外作業時間。同時建議公眾盡量利用公共交通和倡導綠色環保生活方式。

1月14日上午,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多位專家向記者介紹新一輪重汙染天氣過程預判情況。攝影/章軻

1月14日上午,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一位技術人員正在密切監測重汙染天氣過程。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346

國研中心:京津冀全部實現煤替代不可行 應推煤炭分級分質利用

河南某城市郊區的農村,隆冬之下,竟看不到一家的煙囪在冒煙。前不久,環保督查組一行人到這里檢查,眼前的景象讓大家感到有些疑惑。

“這里的農村居民,冬天是靠什麽取暖的?”一位督查人員問。當地一位官員回答說:“政府規定全部改用電取暖,給每家免費提供電熱汀。成本可能會增加一些。”

京津冀約有2000萬戶農村居民家庭,長期以來主要用煤取暖,但由於缺乏汙染物控制措施,對環境影響嚴重。近一兩年,為應對日趨嚴重的大氣汙染,京津冀多個城市提出煤改電、煤改氣計劃。

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15日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蘭炭在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改善環境作用研究》對此並不認同。

“若改用電取暖,要增加很大的用電負荷和用電成本,無論政府補貼,還是居民自負,都難以承受;如果用天然氣替代散用煤,需要用戶有相應的消費能力,而且需要有充足的天然氣來源和便利供應設施,即使北京大部分區域具備替代條件,偏遠山區也很難實現全面鋪設天然氣管道,何況河北面積大、基礎設施條件薄弱,不具備全部天然氣替代的條件。”報告稱。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煤炭戰略規劃研究院戰略研究所副所長任世華認為,“在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可承擔成本的情況下,推廣和利用蘭炭是減排減霾的現實選擇。”

在15日召開的“煤炭產業與綠色發展”論壇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改善環境成為其優先內容之一。

劉世錦說,煤炭在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占60%以上,還是能源的主力,這種狀況在相當長時間還改變不了。“煤本身是沒問題的,問題出在是否清潔利用,這篇文章能做好的話,對於經濟社會發展、對於煤炭能否在能源消費中發揮更大作用,意義重大。”

京津冀地區霧霾之重,歸根到底是汙染總量大,超出了環境容量和自凈能力。研究顯示,京津冀的單位面積能源消費強度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大氣汙染形成的核心原因是大氣環境對汙染物的承載容量有限,單位面積能源消費強度以及對應的排放強度很高。而京津冀地區煤炭消費占比更高。數據顯示,2015年,京津冀地區能源消費總量占全國的11%,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0%左右。

上述報告提供了京津冀三地的詳細煤炭消費數據:

北京:2014年到2015年,北京煤炭消費從1740萬噸減少到1200萬噸。2011年到2015年煤炭占北京市能源消費總量百分比從26%降低到15%以下,與其相關的二氧化硫汙染雖有降低但不成比例,與其直接相關的PM10並沒有明顯下降,說明關停四大燃煤電廠實施煤改氣對治理大氣汙染影響有限,而大量的汙染物如二氧化硫與PM10主要來自目前1200萬噸的散煤,加之PM2.5仍有上升勢頭,可見,減少用煤量對降低PM2.5的貢獻不大。

天津:2015年煤炭消費約5000萬噸,較2014年下降約10%,主要用於工業和民用。

河北:2015年煤炭消費約29000萬噸,較2014年下降約2%。河北省的煤炭消費主要集中在電力、冶金、建材、化工、民用等領域,電力和冶金用煤分別占到全省煤炭消費量的約40%和30%,建材和民用煤的消耗量均接近10%。

“由於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和開發利用現狀,實現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是推動我國能源革命戰略的必然選擇。”任世華認為,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煤炭分級分質利用,而蘭炭就是一種煤炭清潔產品。

煤炭分級分質利用是基於煤炭各組分的不同性質和轉化特牲,以煤炭同時作為原料和燃料,將煤的熱解(幹餾)與燃煤發電、煤氣化、煤氣利用、煤焦油深加工等多個過程有機結合的新型能源利用系統。

中國工程院一份題為《中國煤炭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戰略研究》報告認為,以煤的部分熱解氣化制高級油品、潔凈煤發電、灰渣綜合利用為主要特點的煤化級轉化技術,與現有煤燃燒與煤氣化技術相比,在能耗、環保以及經濟性方面具有優越性,可以跨越式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環境效益和經濟性,有望改變現有煤炭利用方式,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

研究發現,蘭炭型煤的PM2.5排放因子最低,其次是山西無煙煤、升級版蘭炭、寧夏無煙煤、傳統蘭炭,原煤(煙煤和洗塊煤)的PM2.5排放因子最高。

任世華介紹,目前,我國蘭炭主要集中的陜西、內蒙、寧夏、山西等地區,產能接近1億噸/年。其中,陜西省榆林市是我國最大的蘭炭生產基地,總產能7000至8000萬噸/年;內蒙古鄂爾多斯、烏海的產能均超過1000萬噸/年。

“但蘭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質量控制問題、技術標準問題、穩定供應問題和市場規範問題。”任世華說,特別是稅收負擔問題。他說,蘭炭生產過程中,每噸原煤獲得65%左右的固態產品蘭炭、10%左右的液態產品煤焦油和25%左右的氣態產品熱解煤氣,其中煤焦油價值占到總產出的45%左右,是維持整個產業鏈的關鍵。“對煤焦油輕質化產品全額征收消費稅,使陷入全行業虧損的境地,整個蘭炭產業也難以為繼。”

上述報告建議,高度重視蘭炭產業發展在加快煤炭分級分質利用中的作用,全過程控制蘭炭產品質量,加強重點領域技術研發和標準體系建設。

“從蘭炭的全產業鏈考慮,應完善相關財稅支撐體系。”任世華建議,可以參照陜西省施行的環保煤、蘭炭省內高速公路通行費減半的政策,給予蘭炭進京津冀地區高速公路通行費減半征收的優惠,或給予符合質量要求的蘭炭產品參照綠色農產品的高速公路收費標準。建議國家減免由煤焦油綜合利用生產的燃料油、石腦油消費稅。

京津冀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0%左右。圖為一企業員工在觀察爐膛燃燒情況。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423

春節出行報告:京津冀等地最堵 正月初六迎來擁堵最高峰

1月18日消息,據新華社報道,高德地圖聯合北京市交管局、天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總隊等近50家政府管理部門發布了《2017年春節出行預測報告》。據了解,這份報告依據歷史數據統計得出,涵蓋了全國18個省、直轄市的交通狀況。

時間預測:春節假期正月初六最堵

根據預測,春節期間高速返程較集中,初六將迎來高速的擁堵最高峰。

報告預計,受節前返鄉人群出行影響,全國高速在臘月廿二至廿六迎來回家高峰,其中小年是節前擁堵高峰,擁堵程度高於平日,之後擁堵逐漸下降,並且在除夕、初一兩天達到擁堵最低值。受人們拜年走親訪友、節後返程等出行影響,全國高速預計在正月初五、初六、初七(上班第一日)迎來返程擁堵高峰,其中正月初六達到擁堵峰值;從正月初八(上班第二日)開始全國高速擁堵下降並逐漸恢複到平日擁堵程度。

至於擁堵的具體時間,高德地圖預計正月初二早10點至11點為擁堵高峰;正月初五至初六晚16點至17點為擁堵高峰,並在正月初六晚間達到高速擁堵峰值。

地區預測:京津冀、成渝地區最堵

依據2015年、2016年的春節期間全國高速擁堵、嚴重擁堵批次歷史數據統計結果,高德地圖繪制出2017年春運全國高速擁堵概率熱力圖,圖片顯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區及周邊城市高速易發擁堵緩行。

根據預測,春運期間高速整體路況好於國慶期間,這和春節出行時間相對分散、休假時間長有一定關系,但部分大、中型城市及周邊高速易發生擁堵或緩行情況,請出行的人們實時關註交通路況,躲避易擁堵緩行路段。

此外,通過公安部提供的高速團霧數據分析,春運期間團霧最易發生在0點至8點左右,高速公路五大易發省份為四川、江西、湖南、安徽、湖北,這些省海拔較低、多低窪路段且晝夜有一定溫差,易出現團霧現象。

團霧高發高速段有四川滬蓉、廈蓉、京昆高速,江西滬昆、福銀、大廣高速,湖南滬昆、包茂、京港澳高速,安徽寧洛、京臺、濟廣高速,湖北滬蓉、滬渝、福銀高速。駕車的人們行駛到這些路段一定要註意安全,小心駕駛。

繞行建議:節前7天這麽走

依據歷史數據,報告預測了春節前7天全國易發擁堵或緩行的高速路段,對此他們發布了部分路段的繞行建議。

【濱石高速】預計春節中濱石高速(靜王路出入口-王官屯互通)易擁堵。建議從靜王路出入口下高速,沿京福公路行駛,在唐官屯收費站上高速。

【榮烏高速】預計春節中榮烏高速(天津市邊界-港中公路出入口)易擁堵。建議從呂橋收費站下高速,沿蘇翟路-徐太公路-港中公路行駛,在港中公路出入口上高速。

【京滬高速】預計春節後京滬高速(北京市邊界-采林路出入口)易擁堵。建議從北京市邊界下高速,沿北環道-采廊路行駛,在采林路出入口上高速。

【常溧高速】預計春節前常溧高速(揚子西路出入口-240省道出入口)易擁堵。可以從揚子西路出入口下高速,沿揚子西路-239省道-201縣道-五葉南路-晨風西街-240省道行駛,在240省道出入口上高速。

【滬蓉高速】預計春節前滬蓉高速(銅龍省道出入口-麒麟樞紐)易擁堵。建議從銅龍省道出入口下高速,沿聖湯大道-湯山大道-122省道-開城路-寧杭公路輔路行駛,在麒麟樞紐上高速。

【蘭海高速】預計春節前蘭海高速(縉雲山互通-東陽收費站)易擁堵。建議從縉雲山互通下高速,沿雲開路-北泉路-文星灣-濱江路-重慶北碚嘉陵江大橋行駛,在東陽收費站上高速。

【成自瀘高速】預計春節前成自瀘高速(成都第二繞城高速-二峨山隧道)易擁堵。建議從成都第二繞城高速出入口下高速,沿天府大道-213國道行駛,在文宮收費站上高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41

報告建議盤活河北生態涵養區 滿足京津冀人口避霧霾需求

從北京城中心出發,可能不出50公里,就能見到與繁華都市完全不同的農村景象。這里交通不便,農民種田放羊,喝井水,收入不高。

18日,由河北省社會科學院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中心組織院內外專家學者完成的《河北藍皮書:京津冀協同發展報告(2017)》發布。報告說,“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首都周邊都不可能像北京一樣出現環繞的赤貧地區。”“消除環首都貧困帶,毫無疑問地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必然要求。”

京津冀地區霧霾嚴重的現實問題,促使三地中產家庭形成強烈的避霧霾、找休養地的需求。攝影/章軻

《中國連片特困區發展報告(2014~2015)》稱,環京津貧困帶跨河北、山西、內蒙古三省區,總人口超千萬。在總共33個縣中,僅河北一省就有22個縣。

河北保定,素有“首都南大門”之稱。位於太行山深處的革命老區保定市阜平縣,是國家燕山—太行山片區貧困縣,全縣209個行政村中有164個貧困村。位於河北省西南部的石家莊市行唐縣,屬太行山東麓淺山區,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共有107個貧困村,51165人需要脫貧。

上述報告稱,要“破解這一難題,需要從戰略思想上考慮如何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給予的先行先試政策,以及其他優惠政策紅利來實施精準扶貧。”

目前,國家規劃綱要中已明確取消貧困縣公益性項目配套資金要求,這為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農村水利等方面提供了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報告認為,河北省可在貧困地區選擇生態優勢明顯、特色民俗文化濃郁的鄉村,引入龍頭企業建設特色小鎮的模式,率先建成一批與美麗鄉村相結合、與文化旅遊相融合的特色小鎮(村),並以此為基點,帶動周邊貧困鄉村脫貧。

河北省最貧困的地區應數生態涵養區,不能搞開發建設,不能搞工業項目,甚至連農業用水都要限制,只允許搞生態建設。

報告認為,為適應這種特殊情況,河北省應搶抓開展環首都國家公園試點的機遇,加快生態涵養區的高標準生態環境建設,依托生態資源開展京津冀碳排放交易權試點,與京津共同建立起京津冀農戶森林經營碳匯交易體系,為河北眾多的重化工業企業搭建一個減排與扶貧惠農相結合的交易平臺,讓貧困農民依靠生態建設分股金、拿薪金。

近年來,京津冀地區霧霾嚴重的現實問題,促使三地中產家庭形成強烈的避霧霾、找休養地的需求,而河北的生態涵養區和貧困山區恰恰在氣候和環境上能夠滿足這種需求。

“但河北省並沒有在供給側方面推出這類的消費產品。”報告稱,長三角地區已經形成這種消費的常態化,每逢周末、假期都會有大量城市人口到安徽富硒村去休養,這種村落不是旅遊地,沒有景點,只有青山秀水好環境,卻吸引大量城市人口入住。

調查發現,河北省的生態涵養區不能開發旅遊,不能搞工業制造業,沒有青壯勞力,只有大量閑置破舊的老房子,其優勢就在於生態環境好。

報告認為,可借鑒長三角地區經驗,針對貧困山區青壯勞力外出、閑置農舍較多的特點,引入龍頭企業,將閑置農舍盤活和改造為古色古香、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休閑民宿,激發京津冀地區城市人口休養生息避霧霾的市場需求。

同時,政府出資改善農村交通、環境衛生等基礎設施,將美麗鄉村規劃與醫療服務、公共文化、養老服務等設施配建相結合,使貧困農民從“種地為生”轉變為股東和房東,利用房產權、地產權及為休閑人口提供日常生活服務來賺錢脫貧,打造一批企業化經營的農村休閑養老產業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