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華社香港新聞中心
《財富》雜誌提前獲得巴菲特年度股東信節選。巴菲特談論了他以往的不動產投資,並提出五準則。
巴菲特首筆不動產投資為內布拉斯加400英畝農場,為此他在1986年花費了28萬美元。第二筆投資為1993年紐約大學附近的零售不動產。
兩筆投資都是在價格崩盤後做出的。
巴菲特稱:「兩筆投資或在未來數十年帶來回報,儘管收益不是很顯著,它們都將是我人生中穩固及讓人滿意的投資,對我的子孫也一樣。」
巴菲特給出了投資的五大金科玉律:
「你不需要成為專家,來實現滿意的投資回報。」巴菲特還警告稱,投資者應認識到其侷限,別把事情搞複雜。
「關注你所考慮投資的未來生產力。」巴菲特指出,沒人能夠完美的預測一項投資的未來盈利性。「無所不知是沒有必要的,你只要理解你採取的行動。」
「如果你相反去盯著一項投資的預期價格變動,你是在投機。」巴菲特並不反對價格投機,但他強調,重要的是分清對資產生產力的投資和投資於資產價格變動期望的不同。
「考慮到我的兩次小型投資,我在乎的只是資產將會創造出什麼,根本不在乎其每日價格波動。比賽輸贏是由注意力集中於賽場的人決定的,而不是目不轉睛盯著記分牌的傢伙。如果你能夠享受週末,不去查看股價,你就該試試交易日也這麼幹。」總之就是關注長期。
「形成宏觀觀點,或聽其他人對宏觀或市場的看法,都是浪費時間。實際上,這是危險的,因為這或影響你看待真正重要的事實。」這意味這你不用看CMBC、彭博電視和福克斯商業新聞了,除非巴特斯在傳道。
巴菲特以其導師格雷厄姆的話作為股東信節選的開場白:「當投資最像做生意時,是最聰明的。
(個人理解就是以實業的心態去投資股票,就是你有錢的話,最想經營的公司---很顯然,我是個懶惰的人,想投資有寬闊護城河,簡單,競爭不激烈或說毫無競爭而又暴利的生意)
| ||||||
曾任阿布達比投資局基金經理人的林則行,以近三十年資歷,歸納出五大選股原則,他強調,嚴格遵守原則、不帶感情,才是在股海致勝的關鍵。 撰文‧周岐原 股市如戰場,總體經濟數據不利,股市卻大漲回應;企業公告正面訊息,股價卻大跌。這些讓人錯愕的場景,身為股市投資人的你,一定不陌生。 股價不是過高、就是過低,永遠沒有一刻,達到自己設定的「合理價」,究竟該逢高賣出,還是趁機摸底?這位日本人,有不同的致勝戰略。 他,叫作林則行(Hayashi Noriyuki)。五十五歲的林則行,從高中開始研究投資,為了找出最有效的股票分析理論,他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期間,專注學習量子基金共同創辦人、原物料投資家吉姆.羅傑斯所開的課程。 後來,林則行又研究知名成長股投資人歐尼爾(《笑傲股市》一書作者)的成長型投資理論,以及短線投資專家賴利.威廉斯(Larry Williams)的交易方法;綜合各家心法,讓林則行有了躋身國際級金融機構的研究實力。 拿到哥大學位後,林則行在歐美多家金融機構任投資分析師和基金經理人,二○○○年至○六年間,他進入阿布達比投資局(ADIA),擔任日本股票投資部部長。 隸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阿布達比,以銷售能源的資金成立阿布達比投資局(ADIA),這隻世界最大的主權基金,持有標的遍佈全球。據瞭解,阿布達比投資局握有的資產,總計上看八五○○億美元(約二十六兆新台幣),但因為是國家機構,作風極為低調、神祕,經理人必須簽訂保密協議,以防洩漏投資局的買賣策略,影響國家利益。放眼全中東地區,當年的林則行,就是唯一一位為中東國家操作「油元」資金的日本人。 林則行回憶,從羅傑斯身上,他學到最重要的一堂課,就是把握「大轉變」的機會。「羅傑斯教我最重要的觀念,是找出公司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機,因為這個轉折,就是決定買股報酬多寡的關鍵!」從最看好的一%標的中選股尋找飆股軌跡,讓市場自己說話「聽解盤、找新聞,或閱讀股市四季報,這些途徑都有助於分析股市,但在時效上都顯得過於落後。」林則行指出:「不如反其道而行,從最看好的一%標的中選股,投資人可以省下九九%的力氣!」如同林則行所言,在任何一個股市,選股從來不是容易的事。例如在日本,上市公司就有四千餘家;即使在台灣,上市櫃公司也有一千四百家之多,想依資訊按圖索驥、找到飆股,除非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否則很容易顧此失彼、徒呼負負。 因此,林則行認為,飆股出現行情之際,往往具有極為相近的特徵,既然有類似軌跡可循,股市投資人就應該逆向操作,在設定目標後耐心尋找,讓市場自己說話。這,也就是林則行領悟出的操作心法。 他舉例,如果依照這些策略投資日股,自○七年至一○年間將創造四八%報酬率;但跟著指數投資,報酬率會降至負二一%,可見林則行的心法在打敗大盤之外,能締造比大盤高六九%的超額獲利。 在林則行的五大選股心法中,第一項原則,也是最重要的標準,就是挑選股價創近二年新高的標的。「股價走勢,就是全體投資人對這家公司的意見,」林則行解釋:「股價創近年新高,代表公司已經出現極大變化。」遵行價值投資理念的投資人,通常選擇在股價走跌時出手買股,為什麼林則行反其道而行,提倡從新高的族群買股?根據他的想法,當股價創兩年來新高,意味著想買進的人比以往更多,讓這檔股票成為市場關注的亮點之一;既然這群創新高的公司,彙集市場最活絡的人氣,由此選股,成功機率自然較高。 平穩期之後急漲 不少飆股在盤整後,演出爆發行情相對而言,投資人琅琅上口的「逢低佈局」,究竟能否撿到便宜?潛藏的變數,其實遠比預期更多。 「投資人都想買在谷底,但沒有人知道,股價下跌究竟是呈現真實的價值變化,還是市場過度反應?」林則行強調:「即使知道獲利即將好轉,投資人也無從得知獲利帶動股價上揚的時間點。因此,『逮到底部』的想法,常會帶來極大損失。」此外,除了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企業之外,許多上市公司經營的產品或服務,一般投資人並不容易理解,想從社會趨勢或公司動態中留意標的,也不是容易的功課。因此,林則行認為,聚焦在創新高股上,才是最有效率的作法。 統一國際開發副總經理廖繼弘指出,這種兼顧技術面和基本面強勢條件的方法,在實際進出股市時,的確能提高勝算。「決定股價能否飆漲的,不是股價到底有多便宜,而是市場的買氣,有人氣,股票才會漲,」知名技術分析投資人羅威也認為。 而從走勢來看,一檔股票在創新高之前,可能先經歷一段時間漲勢,當然也不排除從新高點盛極而衰的機率。為了確認所選股票維持足夠動能,林則行認為,個股創新高之前,必須有一段「平穩期」,這段期間最好在六個月以上,同時股價的高低落差,區間維持在三成以內。 要從K線圖上看出平穩期,只需要留意,不少飆股常在一段不起眼的盤整後,演出爆發行情。這段小漲小跌,甚至成交量明顯萎縮的期間,就是林則行強調的平穩期。他認為,當一檔股票與其他同業公司先後上攻,並在平穩期之後急漲,就是最佳的買點。 林則行舉例,若想觀察一枚由潛水艇發射的飛彈,當人站在地面,要等到飛彈冒出水面才能察覺,然而那時飛彈已發射很久了,「水面就是歷史最高價,潛水艇發射處,就是平穩期後陡然上升的起點。」當確認個股已經度過平穩期,創下兩年來新高價,林則行認為,有獲利加持的個股,其上漲行情會更具爆發力,且能進一步避開輕率出手的陷阱。他設下的原則是,單季營收最好年成長逾一○%,且稅後盈餘超過二○%。林則行認為,最經典的案例,莫過於微軟和蘋果。 身為美國科技業大型龍頭股,微軟和蘋果的市值都高達三、四千億美元。儘管在股市稱覇的時期前後不同,但兩家公司在股價走勢和獲利上,卻有微妙的相似之處。 例如微軟,因當年稱霸PC作業系統市場,公司在一九九二至二○○○年間,營收年成長率約為三○%、獲利年成長率更達三五%。這使得微軟股價在九○年代時,最高上漲幅度達九十八倍。進入二○○○年以後,蘋果則因推出各種行動裝置,營收、獲利大幅躍升,使得股價從○三年底的谷底開始飆漲,漲幅最多達九十五倍。 林則行分析,當最近十年,蘋果主宰全球行動裝置市場,營收、獲利成長率分別達二七%、三六%;相較之下,微軟在同期的獲利成長率衰退至一四%,自然無法讓股價媲美蘋果的漲幅。兩代科技股王的獲利情勢演變,正是林則行提倡,股價必須創新高之餘,獲利也須成長二成,才符合選股標準的原因。 在達成創新高價、獲利成長兩項原則後,下道關卡,是從技術指標推估買氣。林則行認為,個股創新高當天,成交量比近二十日平均高二至三成,同時,當日K線的高低落差在四%以下,是最理想情形。 成交量很重要 若人氣不旺,可能買到後繼無力型的股票他解釋,個股創新高,說明投資人對這檔個股的後市普遍有正面預期;「不過,當成交量出不來,就代表市場對這支股票的期待不高。」換言之,如果人氣不旺,就有可能買到創新高,但後繼無力的股票。 他舉例,股價皆於○二年九月見底、○七年十月見頂的商船三井、川崎汽船,波段漲幅分別是十一倍、十二倍,條件可說十分近似。但是正因為創新高當日,兩者的成交量大小顯著不同,日後這兩檔海運股,走勢也大相逕庭。 ○五年八月時,商船三井股價突破同年三月的高點,當天成交量達到六個月來第二大,幾乎比月均量多出二四九%;隨後半年,商船三井持續噴出,最高來到一○四○日圓,後續漲幅達五一%。至於川崎汽船,雖然也一度在○五年九月時創新高,但只是盤中曇花一現,收盤沒有守穩此價格,此外,成交量也比月均量來得低。後來,川崎汽船果然無法續創新高。 為確保大盤也能穩健上漲,林則行提醒,投資人選股後,最好時時觀察兩個趨勢。在大趨勢方面,全球主要股市有無突破向上,關係到國內股票的攻擊力,必須先確認,以免被大環境的賣壓拖累;在本國股市方面,創新高股的數量代表股市的動能強弱,因此他認為,創新高股至少要佔上市公司的二%以上。 例如,今年日本股市,在林則行看來就必須保守。「在創新高的個股中,成長力道強勁的股票愈來愈少。尤其是營業額增加一成以上,這類股票也很少。我認為這表示股價不太會再漲了。」林則行坦言。 當已經找到具攻擊力道,線形理想的標的時,林則行建議,投資人最好耐心等待一下,等到股價創新高隔天,再以較前日低○.五%至一%的價位下單,避免突然湧現的賣壓造成套牢。 在賣股方面,當帳面虧損達八%,或財報獲利成長低於二成,林則行就會斷然停損。但若股價緩跌,林則行則會視自己獨創的「賣壓比例」是否亮出訊號,來決定退場時機。 嚴守八%停損線 機械式操作,穩穩守住獲利但是,買股之後,林則行提醒投資人,想穩穩守住獲利,及時停損,仍是賺錢的不二法則。「和技術分析相比,停損的重要性高得多。」林則行強調。 林則行坦言,雖然他自己主張投資股票一定要「機械式操作」,但是他一度也受情緒波動所影響,在感情用事下,遭遇巨大損失。林則行承認:「賠錢事小,否定自己才最困難!」自己太過感情用事,棄守原本設下的八%停損線,是他沒有守住獲利的罪魁禍首。「這個經驗讓我瞭解到,投資成功多數奠基於市場行情走高,而大失敗,往往是自己的責任!」這五堂林則行的選股心法,沒有繁複的運算公式,也不難理解,對投資人而言,學習相對沒有門檻。然而想從一位戰場小兵,晉陞到股市將軍,唯有機械式執行、時時檢討改進,才能勝出。 林則行 出生:1959年 現職:Ashuk Investment負責人經歷:阿布達比投資局日本股票投資部長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 新聞辭典 主權基金 主權基金是各國政府成立的投資機構,目的在創造更高的收益。全球較知名的主權基金,包括阿布達比投資局、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挪威政府養老基金(The Government Pension Fund of Norway)、中投公司等。由於本金是國家的外匯存底,這些基金多著重中長線投資,不常短進短出。 林則行的飆股5訊號 訊號1 股價創近2年新高,市場的人氣王過去6個月內,股價震幅小於30%的個股,若與對手同漲、且創近2年新高,沒有重整、購併等事件,才符合選股原則。 訊號2 企業獲利是否有巨大轉變最好具特殊經營利基,或符合特定政策方向。依能否搭上時代潮流、獨佔利基市場、受惠政策等指標,判斷企業獲利能否大幅成長。 訊號3 單季營收年成長逾10%稅後盈餘逾20%符合營收、獲利標準者,代表企業產品最受當前社會所需,也才符合成長型企業的定義。 訊號4 價量同步上升,股價振幅小於4%創新高價當日,成交量比過去20日均量多2至3成;且當日股價震幅,最好在4%以下,若震幅在4%~6%,為中度風險。 訊號5 創新高股 佔上市家數2%以上每天注意,過去一年股價創新高公司,是否達上市公司家數2%以上;並留意世界主要股市與本國股市是否突破新高。 看線形找強勢股 隨著股價走勢的變化,我們可以判讀出企業的獲利高低、產業生態和競爭情況;由於股價創新高的個股,通常意味著競爭力在業界較佳,代表市場主流,選擇這類獲利、價格向上發展的標的,就能提升勝率。 案例一:微軟 因為獨霸PC市場,讓九○年代的微軟年營收、獲利成長率均超過3成,但是當成長下滑,股價也無力上攻。 案例二:蘋果 受惠iPhone等行動裝置暢銷全球,蘋果自2000年至2011年營收成長達27%、獲利成長36%,股價在10年內大漲95倍。 案例三:豐田汽車 從1984年到2007年間,豐田汽車股價4度創新高,說明產品有獲利優勢,更具世界級競爭力。 案例四:先鋒 先鋒自1990年股價創新高後,股價一再走低,原因是獲利剩下10年前的五分之一。 根據林則行投資模式挑選的台股標的! 10檔股價突破兩年前、單季獲利年增率20%的個股 股票 代號 公司 名稱 2013 Q3 稅後淨利 (億元) 2012 Q3 稅後淨利 (億元) 增幅 (%) 收盤價 (2/18,元) 8933 愛地雅 0.44 0.17 159 20.85 6277 宏 正 1.88 0.82 129 95.60 2356 英業達18.99 8.37 127 28.65 3665 F-貿聯 1.57 0.73 115 149.50 3332 幸 康 0.50 0.25100 44.70 6269 台 郡 5.62 3.45 61 88.70 9930 中聯資 2.33 1.62 44 69.10 2376 技 嘉 8.95 6.99 28 41.90 1730 花仙子 0.29 0.23 26 26.30 3189 景 碩 8.48 6.75 26105.50 資料來源:CMoney 林則行獨創的 「賣壓比例」 先根據K線圖形的意義,統計一個月(約20個營業日)以來,該股票買進股數和賣出股數,將賣出股數總和除以買進股數總和,當比率落在115%至120%間,代表盤勢轉向賣股。一般來說,將比率設定在116%至118%較妥當。 例如有一檔個股前日以920日圓收盤,本日以925日圓開盤,高低點則是930、905日圓,並以910日圓收盤、成交8萬股。 該股票本日在920至925日圓、925至930日圓、905至910日圓三個區間,共上漲15日圓(即統計當天兩波漲勢,第一波是前一天收盤價920日圓漲至最高價930日圓;第二波是最低價905日圓漲至收盤價910日圓),由最高930日圓跌至最低905日圓,共下跌25日圓。 當日買進股數即為3萬股(算法:15÷(15+25)×8萬股),賣出股數即為5萬股(算法:25÷(15+25)×8萬股)。 將5萬股除以3萬股,得到的166%,就是當日賣壓比例。林則行強調,這個工具的設計目的,是為了找出中長期走勢的股價高點。
| ||||||
| ||||||
誰能讓張忠謀、施振榮、蔡宏圖和富邦蔡家兄弟齊聚一堂? 六月四日晚上七點,宏?硍偎帠郈鴗H施振榮在結束台北電腦展的演講後,驅車來到松菸誠品旁尚未開幕的飯店「誠品行旅」;這家還沒開幕的旅館,悄悄駛進多輛黑頭車,第一批貴客名單顯赫。 不僅施振榮出現在此,隨後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國泰金董事長蔡宏圖與富邦金蔡明忠、蔡明興兄弟檔,都現身在此。這天的東道主,正是來台不到二十四小時,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的人,摩根大通集團(JPMorgan Chase & Co)董事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 戴蒙名列《富比世》(Forbs)全球最有權勢的人排名第二十二,是華爾街金融圈裡排名最高位,管理資產二兆三千億美元,身價達四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二十億元),華爾街盛傳他一度名列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的財政部長候選人名單。 談美國政局,將創兩個第一 他以作風大膽聞名,成名作是二○○八年金融海嘯後,從美國聯邦儲備局拿到三百億美元融資,以當年上市價格的三分之一,每股兩美元收購面臨倒閉的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又在全美第一大儲蓄與貸款銀行「華盛頓互惠﹂(Washington Mutual)因次貸面臨倒閉時,大膽出手購併,讓俗稱小摩的摩根大通成為華爾街第二大商業銀行。 接連接手美國政府的燙手山芋,《紐約時報》還曾形容他是「歐巴馬最愛的銀行家」。 難得與戴蒙這樣重量級人士餐敘,據一位與會賓客透露,當晚這些大老闆們都在問,誰是下一任美國總統?熟悉美國政治局勢的戴蒙分析下屆美國總統選情可能創下兩個第一:柯林頓家族有可能成為第一個都當過美國總統的夫妻檔,而布希家族則可能成為第一個擁有三位總統的家族。 第一次來台的戴蒙,也好奇台灣科技圈的發展,還問起施振榮宏?硈怐韙O推的自建雲(BYOC)是什麼? 據瞭解,這次賓客名單是由摩根大通台灣區總裁錢國維力邀,才能促成這五大巨頭與戴蒙的會面。 | ||||||
目前創業企業都有哪些合作形式
(1)與大型物業連鎖集團合作:這些物業企業有實力整合小區內的各種服務,但缺乏互聯網基因,沒有互聯網人士的幹勁和敏感度。所以互聯網創業者做一個社區APP與這些大型物業合作,覆蓋的小區絕對是成片成片的。這塊蛋糕看上去非常誘人,自然少不了大批分食者。這裡講求第一要素:快!趕在其他同行前面拿下這些主要陣地!第二產品要好,經得起折騰。這個比較難,現在大部分都你抄我,我抄你,沒有火眼金睛基本就認為是一個模板出來的,頂多變了個花色,改了個名稱而已。第三運營真的要肯吃力,讓人家看得見摸得著。最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給人家帶來看得見的效果,給物業也好,給用戶也好,或者給商戶也好,就算各個擊破吧,絕對不能一個都不討好,那就真沒戲了。
(2)整合中小型物業管理企業:中小物業一般因其業務覆蓋有限,營收不很理想,因此他們是最有希望被突破的整合對象。與他們合作在初始階段難度不大,困難除了上文說的需要盡快拿出成績給人看外,還有就是這種整合是一家一家的去商談去對接,步子邁得很慢很艱難。
(3)整合商家和用戶資源:這種合作就是大家熟悉的叮咚小區和小區無憂。一個側重用戶端的資源整合,一個側重商戶端的資源整合。只要用心伺候好一方,就有了議價權和商家談和物業談。側重用戶的關鍵看是否真能把用戶伺候好,實際上用戶是最不好伺候的;側重商戶的需要對用戶做推廣,還需要把控商戶服務質量,本質上說也是為了討好用戶,好讓用戶上來購買商戶的產品或服務。說到底,還是把控的事!
線下把控是個難題
一個新產品的問世,必然帶著創業者的許多憧憬,也帶著商戶和用戶的諸多期望。社區O2O天然是個兩頭受氣的夾板,用戶期望用了你的APP物業服務和商戶服務的服務質量和效率能得到大幅提升,物業期望用了你的APP能夠在短時間內扭轉困局,增加營收。作為社區O2O運營者,如果你不能夠在短期內解決這些問題,你的合作夥伴(物業)會給你白眼,你的用戶會不聲不響地把你卸載,你的商戶在無數次白等中漸漸對你失去耐心,等到你火急火燎地跑到他/她面前希望談合作時,他/她會甩你一臉冷漠。看官,你想說什麼?把幾個社區做透再複製?哈哈,你不是在開玩笑吧。每個社區都會有自己的特殊情況存在,不是樓房蓋一樣就可以把服務複製過去,因為組成這個社區的是無數個性格迥異、興趣不同、觀念有差異的大活人。人不同,社區文化就不同,社區氛圍就不同,社區環境自然也會不同。
所以不要指望從一個樣板社區一下子大規模複製成片的城市,這必定是一個一步一個腳印的拓展工作。就是彩生活看上去很牛叉的樣子,它也是僅僅侷限在它自己能覆蓋的網點。當然,這些大的物業企業也有殺手鐧——投資併購中小物業,通過併購物業實現網點覆蓋的規模化運作。
所以,走得慢了,能佔領的地盤會越來越少;走的快了,產品和服務跟不上,讓商戶和用戶傷透了心,名聲掃地。
物業取完經單干怎麼辦
有人會問了。如果跟物業合作,在合作過程中,物業學會了一整套流程和方法,自己另起爐灶把合作者擠出小區單干怎麼辦?有沒有這種可能?我們不能排除,但是這樣做必然有一個過程,同時用戶一旦接受了一個平台,然後再讓用戶放棄原來的平台去到另一個本質上沒有多大區別的平台,你覺得靠譜麼?因為這個遷移成本是很高的。人們一旦習慣在某一個平台購物、交流,他們就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依賴,即使遷移也需要花費一段時間做宣傳推廣。
當然社區O2O運營者也可以根據自己整合的小區可以跟物業商談,根據掌握的數據做分析,產生對物業和商家有利的信息報告。這或許有些說服力。
商家有哪些盈利途徑
一般來說商家的盈利點有三個:(1)廣告;(2)引流;(3)促單。不過我覺得除了廣告稍稍靠譜點,其他兩個都靠譜不到哪裡去。引流,把用戶導流線下?一個小區就那麼大,你把用戶導流到線下實體店,用戶知道了這個店在哪裡,再有需求還有必要必須通過你APP解決麼?同樣,店家知道了用戶住在哪一棟樓哪一門號,直接上門服務就OK了,APP的作用就是最開始的拉新,拉完新就「死」。促單?實體店舉個牌子繞著小區走幾圈就完事了,或者在小區門口擺個攤立個牌也可以,還有必要必須經過APP麼?而且現在的團購、地圖等各種應用都包含了LBS+促單選項,不差你社區APP一個!說廣告靠譜的前提條件是必須確保用戶粘性,只有這個APP使用頻率極高,且能提供的同品類服務極多,用戶沒法一個一個找,那麼競價排名或搜索排名或者默認推薦等,在這裡就派上了用場。
將來社區O2O會呈現什麼趨勢
這裡可以小小的預言一下,將來的社區O2O競爭或將呈現曾經的千團大戰。現在我們已經隱隱感覺到有草根創業者在本地蠢蠢欲動,有大物業集團在瘋狂圈地,有大資本支持的社區O2O運營商在闊步擴張。由於社區O2O本地化屬性極強,沒有誰能夠一下整合全國的社區,大家都在探索,都在拚命搶先。在初期,大家各自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深耕,埋頭做活,搞好自己的產品,哄好自己的用戶,所以還感受不到競爭的激烈;到中期,一部分已經有實力的運營商開始吞併實力弱的企業,這個時期將會明顯出現諸侯割據的特徵;到後期,廝殺激烈期,市場上將明顯出現的少數幾個行業巨頭,相互滲透,相互博弈。
這種定向和遏制的一大特點,就是把所有行業內的資源都集中到「主渠道」中來,圍繞主渠道打造生態系統。主渠道的優勢不僅僅資源上,更多的是行業方向引導、各種概念引領、話語權、精神優勢等等,於是慢慢出現渠道為王的局面。
互聯網行業從誕生開始,流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圍繞流量的渠道之爭也成為互聯網江湖的主題。百度成功的成為流量入口,圍繞自己的主渠道的地位,打造了上下游的生態系統,與此同時,CPC價格也如下圖遞增:
我們可以想像出國內各行各業都最常見的一種場景:產品商和渠道商一起吃飯,主渠道的人坐在主位,坦然的接受各種朝拜,提攜關係不錯的上下游產業鏈節點。二渠道也總是和人悄悄約好換個場子再聊。也有一些人,自始至終沒能和主渠和二渠說上一句話,甚至連點上個煙的機會都沒有。如果是在傳統行業,估計他會繼續經營關係,找門路,開闢新的合作。
但是在創業者普遍把自由和尊嚴看的比生存還重的互聯網行業裡,他們在咬牙切齒中,決定臥薪嘗膽跨向一條劍走偏鋒的道路。
安卓的主分發渠道
從2009年起,移動互聯網開始在國內火熱。新人琢磨著如何去打造一個顛覆性的創意無限的應用,而有經驗的老手開始複製傳統互聯網的模式,佔據流量入口。由於IOS的封閉性,流量分發渠道主要針對安卓系統手機。而這個時候誰也想不到,安卓流量分發渠道市場能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成為中國互聯網產業中最有意思水最深的領域之一。
我們從用戶需求角度出發,安卓的分發渠道大概可以分成:手機預裝,按需安裝,誘導安裝,靜默安裝,這四種情況。而下面我們大概概括一下這幾種分類方法下的分發手段。
一、手機預裝:
手機預裝就是在用戶購買手機之前的預裝渠道。預裝有相對正規的渠道,比如和手機製造廠商合作,或者和定製運營商合作。不過更多是存在刷機利益鏈中。
刷機利益鏈先從竄貨說,外國賣的手機流通到國內來,叫做竄貨,我們一般稱之為水貨。一個機型的手機水貨和行貨一般會有很大區別,特別是語言。走私商通過一些技術手段,把原來的外文版刷機變成中文版。由於水貨手機的發展越來越快,分工也越來越細,漸漸形成了一批專門做刷機的利益體。國內的app公司為了使自己的應用覆蓋跟廣泛的人群,通常會和一些刷機商合作。
不僅僅是水貨,由於利益驅使,行貨的手機也會被再次安裝應用。在銷售渠道的各個環節:倉儲過程,手機運輸過程中,甚至在各個手機賣場都會被安裝新的應用。各個節點都會被充分利用,搶佔這一入口。這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之前被安裝上的應用會被下一個環節惡意刷掉。
有朋友可能問,新手機怎麼會被打開刷機呢?我如果告訴你有專用恆溫吹風機吹開密封條,你會相信麼?我們的一個小夥伴從著名的家電銷售企業買過一個手機,技術手段讀取後台日誌分析,發現在購買前一個月內,9次被刷入新的應用。換句話說,這「新」手機至少被打開了9次,可憐的密封條。
二、按需安裝:
按需安裝是安卓分發的最主要的渠道,也是最正常的方式:手機的使用者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app下載使用。由於安卓系統的開放性,程序的任何存放都可以激活分發,所以按需安裝也演變成各種各樣的細分。
目前來說,主要的按需安裝分發渠道有:國內各大第三方市場、Google官方市場、搜索引擎、手機管理工具推薦、巨頭應用推薦、廣告聯盟、移動類廣告(廣告貼、插屏、消息、積分牆等),PC類廣告(廣告平台,大流量CPM、精準CPC等)、SNS平台推廣、內容營銷推廣、各種開發平台應用、新興的wifi渠道、還有傳統互聯網分發手段等等。
另外一個正在快速崛起的渠道是線下渠道,由於主要針對三四線城市或者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區域,線下渠道針對特定的應用,也在快速的形成小產業鏈。
按需安裝以用戶的需求為出發點,也許很多渠道都會有一定的誘導成分( 積分牆 ),但是也都沒有到誇張或者離譜的地步。
作為安卓分發的主渠道,應用市場也是各大巨頭的戰場,而目前也逐漸進入到寡頭壟斷的局面,以360、百度系、應用寶、小米幾家為代表的寡頭甚至佔據了6成以上的應用市場分發流量。主渠道的特點非常鮮明,流量集中,雖然一些長尾流量也轉移到搜索引擎中,但是供給跟不上app的需求,也推升了流量價格越來越高。
我們跟蹤不同分類的50種應用在安卓主渠道的有效激活價格和有效用戶獲取價格,在過去五年內的變化如下圖:
三、誘導安裝:
誘導安裝是利用一些技術或者宣傳手段,讓用戶對應用的質量和內容產生不合理的預期,而誘導下載使用。例如刷榜,是讓用戶感覺應用質量很好能排名前幾;例如美女類誘導,讓用戶對內容充滿幻想。誘導安裝是一個非常灰色的地帶,不能說完全不合規,但是也充斥著黑市手段。
最早曝光的是刷榜,刷榜在行業內是常態,但是在2010年被媒體曝光後變得出了名:當時著名的曝光點是一家應用的作弊器忘記關,結果刷的流量超過了雅虎。刷榜就是用自己下載應用商店裡自己應用的方式,獲得排名,從而獲得真正的用戶。這個和當年SP的自消費業務類似,後來的刷評論也是一樣的道理。
接下來是山寨應用,由於安卓應用使用java開發,不是原生機器碼所以非常容易反編譯。流水線一樣,批量盜版上千個應用,加入廣告,積少成多,賺取流量,出售流量,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分發渠道。
換殼美女應用也很常見,大家可能會在各大應用市場上看到各種大同小異的美女圖片應用,由於人性所致,美女圖片類應用被下載次數較多。於是渠道開發一個應用,提交上線後,把自家應用換個皮,改名,再提交一次,不停的換皮,改名,於是,每一次短暫的曝光機會都能帶來一些流量,成千上萬聚集,也會有收穫。
另外還有一些成人論壇,或者是傳統網站的一些大流量站群、垃圾站站群、SEO站群等等所有的細微流量聚集的地方,用極其誘惑的廣告語或廣告圖片,讓用戶產生預期,從手機流量導入形成分發渠道。
誘導安裝在目前的安卓分發渠道中佔據了非常大的一環,雖看起來並不如前兩種規模,但由於比較低調隱秘,沒有聚集,再加上分發的應用數沒有相對應的數據宣傳,不過總量不可小覷。
四、靜默安裝:
靜默安裝就是指軟件在安裝時無需用戶的干預,直接會按默認設置進行安裝。
對已經root過的安卓手機來說,應用是可以獲得靜默安裝的權限的。如果你不幸下載了有靜默功能的應用後,在你半夜睡覺的時候,你的手機突然下載了很多應用,然後自動打開,自動聯網,甚至還可以然後自動卸載,一點痕跡都沒有。
或者水平更高一些的,把一些app做成木馬病毒,不僅僅可以自動靜默安裝下載app,還可以有自動去傳播,獲得更多的被控制的手機。比如之前被曝光的一些手電筒應用。
被靜默程序控制的手機一般在黑市上稱為:野雞。而被木馬程序完全控制的,被稱為:肉雞。
不管是野雞還是肉雞,最早,大家都是靠著SP暗扣賺錢的(通過控制短信或者流量接口,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發送短信或者訪問網站,和SP分成),但是慢慢的通過SP賺錢的越來越少了。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野雞和肉雞越來越少?
不對。肉雞越來越多,甚至在國內已經形成了幾個非常大的殭屍網絡(一群被控制的肉雞組成的網絡),但是都不做暗扣了,因為大家找到了更好的商業模式。
我們接下來分析。
五、地下分發渠道
我們看完了目前幾乎所有的分發渠道後,回過頭來繼續分析。哪些是所謂的地下分發渠道呢?其實,地下分發渠道,只指能分發非法app應用的渠道,只要你能把非法的app分發出去,這個渠道就是地下分發。
那哪些應用是非法的app應用呢?
安卓應用的開放性決定app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直接變現,一種是再分發。第一種大家很容易理解了,比如在手機上裝一個遊戲,玩遊戲買道具直接變現。還有另外一種,比如你安裝了一個應用,通過這個應用你還能獲取更多的應用(例如應用市場),這就屬於再分發。再分發應用相當於是渠道佈局。
非法應用也有兩類,針對直接變現的「暗扣黃賭」應用,和針對於再分發的木馬病毒類應用,後者也是靜默渠道的形成過程。
所以分發「暗扣黃賭」和「木馬病毒」類應用的渠道,我們就定義成地下分發。
我們可以從下面圖中看到2010年Q4的地下分發渠道在剛才說的四種渠道中的構成。
幾乎全部的靜默安裝渠道和一部分誘導安裝都可以算是地下分發渠道,由於2010年Q4時監管問題,手機預裝和按需安裝也會有一部分。
但是再對比一下2014年Q2的構成,忽然發現,主力軍靜默安全渠道,忽然間都不分發非法應用了!那他們都在幹什麼呢?
「風投和海龜的錢那是最好騙! 」
從2012年開始,由於資本開始追捧移動互聯網行業,再加上移動應用分發渠道的集中,供給跟不上app的需求,讓移動分發成本飛速增加。
到了2012年中旬,國內主流的安卓cpc激活渠道價格已經到了2-3元每個。而這個時候,靜默渠道開始放棄了暴利的「暗扣黃賭」進入到分發渠道。由於靜默渠道有其獨到的優勢(可以控制手機下載、打開、甚至使用)所以激活率非常高。
C哥在靜默渠道行業沉寂已久,他給TOMsInsight的分析師算過一次帳,在2012年的時候,「暗扣黃賭」類應用裡面最賺錢的暗扣,平均每一個「肉雞」月aurp值大概是在30元左右,除去下游的SP分成和環節成本,他們可以做到10元每月每個「肉雞」。但是如果做靜默激活,非常輕鬆可以一個月超過50元每個「肉雞」。
比「暗扣黃賭」還高5倍的收入,誰還做非法生意呢?
應用app公司慢慢發現大量的用戶雖然激活,但是使用率變現率都為零或者很低,從各個渠道過來的用戶大多無效,所以導致了有效用戶的成本越來越高。
而到了2013年,移動互聯網競爭愈發火熱,再加上91被百度的高估值收購,資本市場的再次追捧,有效用戶成本的獲取價格再次增加。而這個時候,手裡面掌握大量「肉雞」組成的殭屍網絡的C哥,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領域,給app應用做數據。這是什麼意思呢?
控制殭屍網絡,不僅僅用靜默的方式安裝一個app應用,接下來還控制著這台手機,打開應用、使用、關閉、再使用、甚至消費消費。完全模擬一個真實的用戶的行為。這一切都在這個手機的主人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一般都是半夜)發生,而到了早晨,自動卸載掉app,不留痕跡,晚上繼續下載,繼續模擬。
對於app應用製作商來說,後台數據非常漂亮,用戶看上去非常真實,甚至還有一定的消費數據。於是C哥的渠道越來越受業內歡迎,當然這樣的「真實」用戶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在一些細分甚至達到幾十塊每個。
「大多數app應用公司的老闆,都不知道自己的數據是假的。還都以為自己的產品很牛逼,投資他們的風投,還以為自己很有眼光,接手的B輪,C輪,繼續炒作,還以為自己撿到了寶貝。其實,風投和海龜創業者的的錢,那是最好騙了,騙到他們幾乎都要快上市了都沒人能發現,而所有的投資,一大半都被我們賺走! 」C哥完全沒顧忌到對面的幾名海龜背景的分析師,非常囂張的喊道。
而「野雞做激活,肉雞做數據」已經成為這個地下分發渠道的核心秘密。
從最新的趨勢看,有一些極其有前瞻性的殭屍網絡商,連做數據這些的業務都不做了,他們沉浮下來,專心去分析用戶行為,對app應用市場進行分析。這也是C哥的方向。
「appannie公司做的事情,我們完全可以好上100倍! 但是我們現在不急著賣數據,等著他們去炒作大數據的概念吧,價格高了再玩。」C哥對現在自己的產業的變現和未來,都極其充滿了信心。
還有一些殭屍網絡商,不做數據,專心去盜取用戶的手機支付等工具用戶名密碼,這是一些小眾和完全違法的產業鏈,隨著國家的嚴打和用戶的警惕心,已經在凋零了。而C哥為代表的新興地下渠道在興起。
總之,主渠道的壟斷,讓地下分發渠道變得極其活躍和水深,利用殭屍網絡,刷出假數據,助長了整個行業的虛假繁榮。而資本的追捧和利益導向,擊鼓傳花般的讓繁榮繼續傳遞。我們不知道在商業上誰是最終受害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用戶是,整個行業也是。
給我們的啟示
從人類的發展開始,文明總是最先繁榮在各大流域。歷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我們稱其為「母親河」。後來經濟發展的集中地,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都是在圍繞渠道產生,渠道,是文明產生的根基。
中文的博大精深,在目前的商業社會,也給與「渠道」已新的含義。但是渠道本身的價值,也在商業競爭和變革中產生了變化。特別是互聯網這樣一個新興的,創新的,代表著未來和趨勢的行業。也許我們應該時不時的思考,創新的真正價值和真正的意義。
正如那句話: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美國財經網站Motley Fool專欄作家Morgan Housel認為,金融行業是個奇怪的行業。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和它一樣。(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像金融行業這樣,可以“暗箱操作”收取費用
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費用都從客戶的資產中直接扣除,而不是客戶收到發票後自行支付。這讓費用變得更不易察覺。人們都會關註自己的手機賬單和加油費用,但是沒人知道自己向銀行支付了多少資產管理咨詢費。可笑的是,如果你比較富有,這每年可能是筆不小的支出,而你卻對此置若罔聞。你每個月都會將Nexflix 8.99美元的費用計入你的記賬本,但是卻忽略了你401(K)顧問收取的上百美元的服務費。
沒有一個行業可以造成那麽大的傷害,執業卻不需要資質
醫生要讀醫學院,律師要考取執照,在美國,就連理發師和美甲師都需要執照。但是做一名基金經理卻什麽都不用。你想成為消防員?那你得多加訓練。你想管理消防員退休基金?你要的只是一套好西裝和一段充滿自信的推銷詞。
沒有一個行業,結果如此不受重視
金融行業有很多業績糟糕,卻依然在執業的人。2012年,有894名共同基金經理在金融行業工作了14年。然而14年間,只有275名經理成功跑贏了他們的投資基準。這意味著600多名投資經理的表現不如人意。然而,他們依然在金融行業工作。打不贏官司的律師會失業,發生嚴重醫療事故的醫生將被吊銷行醫資格,而金融行業似乎是個例外。
沒有一個行業的學校教育如此失敗
讓學生們背下元素周期表,卻不教他們金融,這已經是教育界的一大失敗。然而,即使是在大學商學院,金融和投資的教學也與實際操作脫節。金融被作為數學相關領域來教授。學生們學習如何計算Beta,分析資產負債表。然而,現實中,投資更是一門心理學。好的投資者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教育方面,醫學院和工程學院做得要比商學院成功得多。
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如此重要,卻受很多人的不待見
不喜歡微積分或者化學?這很正常。你對此一竅不通依然可以活得很好。但是,不懂金融會對你的生活質量造成巨大的影響。每個人都應該懂得儲蓄、投資、貸款的相關事宜。說你不在乎金融就意味著你不在乎穩定、舒適以及你的家庭。了解金融是你的責任,但是很多人卻自願放棄了了解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