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市下跌的原因?北戴河會議釋放的重大信號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38&page=1&extra=#pid5631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9-23 08:36 編輯

股市下跌的原因?北戴河會議釋放的重大信號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高層領導人上月齊聚北戴河,他們一致認為年底前經濟工作的重點將是推進改革,優先於出臺刺激增長措施,並接受了經濟增幅可能低於7.5%目標的現實。

據了解內部討論會情況的政策人士稱,這意味著不大可能出臺重大刺激舉措,比如下調指標利率或銀行存準率,但是一旦失業率上升,政府也做好了幹預的準備。

消息人士稱,這一轉變反映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有關“新常態”的提法正在對決策過程產生深遠影響。“新常態”是指在經歷了過去30年經濟井噴式增長後,中國應該適應相對較緩的經濟增速。

國家發改委的一名經濟學家表示:“改革反腐的優先級是明顯高於短期政策調整。”

這位要求匿名的經濟學家稱:“在大的政治周期下,整個經濟思維有所變化。”

消息人士稱,政府的底線就是穩定就業以及不發生大範圍的債務違約;在這種情況下,今年經濟增長7.3%-7.4%是可以接受的,中國政府可能會下調2015年的增長目標。

這一立場在過去一周也遭受了考驗。數據顯示, 中國8月工業生產同比增速降至近六年低點,房價連續第四個月下滑,其他數據也印證經濟增長動力不足。

中國8月還面臨資本外流。路透根據央行數據的計算顯示,中國8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環比減少311億元人民幣。

媒體本周報導稱,人行將對五大商業銀行實施5000億SLF(常備借貸便利)操作。

這筆資金將有助於保持市場在國慶假期前的流動性,化解新股發行以及中國銀監會對商業銀行月末存款偏離度管理新規的影響。

中國社科院高級經濟學家張斌表示:“年內降息和全面降準不見得(會有)。”

“經濟數據差不見得是壞事, 結構調整中這是很難避免的。”

定向措施

中國第一季經濟增長放緩至7.4%,觸及了18個月低點,4月政策面開始從推進改革向促進經濟增長傾斜,刺激性政策提振了第二季度增長,但經濟活動隨後再次走軟。

消息人士稱,鑒於就業市場平穩,服務業表現出相對的韌性,最新一輪的疲弱數據並未令決策者感到緊張不安。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讓消費和服務業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更強大動力。

今年前八個月,中國新增就業崗位970萬個,同比增加逾10萬,幾乎實現了年度目標。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就業比增長更重要,現在增長數據不好,但就業還不錯。”

除了繼續註入資金,人行可能將定向降準擴大至規模更大的銀行,或者使用“抵押補充貸款”工具使選定的目標銀行獲得貸款。

改革與反腐

中國制定深化改革的藍圖已經將近一年,中國政府面臨交出成績單的壓力。最近幾周,中國政府公布了改革財政體系和國有企業的計劃。

為避免損及經濟增長,中國政府在推動重大改革時依然小心謹慎。一名分析師稱,因擔心推高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期待已久的銀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已被再度推後。

習近平還發起了全面的反腐敗鬥爭,稱腐敗問題事關中共的生死存亡。

反腐敗運動導致奢侈品行業和高端餐飲業的銷售受到重創,也讓地方政府上馬新投資項目的熱情冷卻下來。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經濟學家趙亞赟表示:“過於激進的改革也不會被政府所接受。世界上所有政府都是想讓經濟軟著陸的。”(來源:鳳凰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06

如何看待歐元和大宗商品同步下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632

歐元對美元自6月以來下跌已經超過800點,歐洲央行的降息和負利率政策被認為始作俑者。與此同時,大宗商品也是一路向南跌跌不休,兩者在過去6個月保持了驚人的同步性!

黃線所代表的為歐元對美元匯率,藍色則為大宗商品指數(CRB)的走勢。傳統意義上,商品指數理應和商品貨幣(澳元、紐元、加元等)有更為明顯的關聯性。因此歐元與大宗商品的聯系並不能簡單的因果關系來解釋。

yen and cry

商品價格的走弱將導致全球性通縮環境的壓力加大,這迫使歐洲央行采取措施以推低歐元。而疲軟的商品價格反映出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趨勢 (OECD近期就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對於歐元區而言,全球經濟放緩也導致歐元貶值壓力加大。

長期來看,過去10年間兩者之間的聯系性並不十分明顯,比如2012年之後歐元曾經出現過升值跡象,而CRB則保持跌勢。另外在波動性方面,歐元匯率的波動幅度也明顯弱於CRB。(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crb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78

為何大宗商品全線下跌 新“超級周期”來臨?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05

大宗商品價格在2007-2008年的大幅上揚讓很多投資者大吃一驚,而過去幾個月商品價格大跌走勢也讓很多人措手不及。原油、貴金屬、賤金屬和農產品價格均觸及多年新低。全球商品價格超級周期的轉換來的毫無聲息。

原油和金屬開采業在2008年產能大幅擴張之後,市場的供求關系逐漸發生了質的改變。農產品價格則在種植工藝改善和利好氣候的雙重因素下走低。美元整體走強也是大宗商品疲弱不堪的重要因素之一。

頁巖氣的崛起

中東、非洲、烏克蘭的地緣政治因素並未如大多數人預期的那樣給予油價一定的支撐。產能過剩加上需求不振使得油價熊途漫漫。美國在2009年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產出國,而隨著頁巖氣技術的橫空出世,美國在未來幾年成為最大的原油產出國也只是時間問題。全球經濟的放緩所引發的市場需求疲軟可能會進一步壓制油價。

金屬需求受到抑制

2007-2008年金屬價格大幅飆升之後市場大量湧入導致金屬產能同樣過剩。占到全球銅和鋁需求量45%的中國依然處於明顯的供大於求狀態。根據世界鋁業協會的統計,中國過去7個月鋁的產量同比增加9%,與此同時中國房地產市場萎靡不振則引發了金屬的需求驟降。鐵礦石同樣在中國需求減弱和澳洲產能過剩的影響下跌破80美元/噸。

美元走高使得黃金避險屬性也逐漸失去光芒。過去幾個月黃金、鉑金和鈀金的EFT流出十分明顯。中國7月從香港進口的黃金僅有22噸,為過去三年最低值;按照這個速度的話,中國今年從香港進口的黃金將從去年的1100噸下降到700噸。

農產品遍地豐收

農產品方面,印度在過去7月已經完成了水稻、油籽、玉米、都累和甘蔗的播種。農業部的數據顯示目前整體的播種面積和去年不相上下。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棕櫚油的產量處於季節性高點。管主要產出國巴西和印度氣候不佳,糖依然處於全球性的產能過剩之中。印度的棉花產量同樣將觸及歷史高點。

贏家和輸家

誰會因為大宗商品價格走低而受益?工業和農產品加工的制造商顯然會因為原材料價格走低而獲得更多的利潤。消費者對於黃金價格的下跌肯定也是雙手支持。不過對於印度5000萬農民而言,這顯然不是個好消息——目前農產品的銷售價格已經接近成本。農民收入減少將導致農村地區消費的萎縮,包括洗發露、肥皂、手機、水泥等的消費都將減弱。

大宗產品出口公司和出口導向性的國家同樣也是輸家。澳元對美元已經跌至7個月新低,澳洲的力拓公司則在鐵礦石價格暴跌下利潤大減。

對於大宗商品而言,最大的問題在於:除非全球經濟可以出現明顯增長,否則這種狀態可能會持續很久。市場永遠是適者生存。對沖風險、做空交易、遠期合約鎖定價格、成本控制、挖掘新市場等將成為未來對抗價格走低的多種選擇。(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03

行業大佬:鐵礦石價格將持續下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17

鐵礦石價格走勢
青島港到岸鐵礦石價格

鐵礦石價格已經跌至五年低位,力拓集團前首席執行官Tom Albanese表示,鐵礦石價格將持續疲軟,因供給大大超過需求。

現任韋丹塔資源公司(Vedanta Resources PLC)首席執行官的Albanese本周一表示,在80美元/噸以下的價格,成本較高的鐵礦石生產商將面臨虧損。不過低成本生產商還是能夠賺錢的,過一段時間後將會看到高成本礦商關門大吉。

盡管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是力拓、必和必拓等生產商依然擴大低成本產 出,造成全球市場出現供過於求,鐵礦石價格2014年以來下跌41%,至五年低點。

澳大利亞資源與能源經濟局在最新的報告中表示,鐵礦石價格價格下跌,今年的均價將達到每噸約94美元,低於6月份所作的預估105美元。該機構表示,2015年價格可能為每噸94美元,6月份的預估為97美元。同時還將2014-15財年出口預估從7.207億噸上調至7.353億噸。

彭博數據顯示,62%品位的鐵礦石至青島港交付價在上周五(9月26日)創下5年多來低位至78.68美元/噸,有望連續錄得三個季度的下跌。

“80美元價位確實是個能造成威脅的價格”瑞銀集團(UBS AG)分析師Daniel Morgan表示,“Tom Albanese曾是世界第二大鐵礦石企業的CEO,鐵礦石是他們生意里非常大的一部分,我認為他的說法很可靠。”

據高盛預測,全球鐵礦石供應盈余將由今年的5200萬噸升至2015年的1.63億噸,屆時的平均價格也將跌至80美元/噸。今年以來的平均價格為104.66美元。

根據瑞銀的估算,力拓的盈虧平衡價為45美元/噸,必和必拓為49美元/噸,淡水河谷為67美元/噸。另有機構稱,而中國國內生產鐵礦石的成本會更高,多數礦企為虧損狀態。

因中國經濟明顯放緩,房地產行業低迷,鐵礦石需求在逐漸萎縮,而礦業巨頭卻在不斷擴大產能,Albanese指出,“中國增速將繼續放緩,但我們預計長期GDP增速只會降至6~7%左右,到那時商品和金屬市場將會企穩。”

大型礦商逆市大打低價牌,試圖擠出其它小型礦企。力拓的首席執行官Sam Walsh本月9日曾表示,預期2014年會有1.25億噸鐵礦石產能退出市場,其中已削減的約有8500萬噸。關停產能集中在伊朗、南非和印尼等國的次要生產商,及澳洲一些較小型運營商。

所以一些分析師會預計,隨著高成本供應商退出市場,價格在今年年底或2015年年初回到每噸90美元上方的水平。(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12

“狼”真的來了? 美股這波下跌或許非同以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50

美股還沒有脫離牛市的軌道,不過最近出現了拋售,昨日繼續收跌。分析人士警告,這次下跌可能意味著市場由看多美股轉變為看空。

券商BTIG首席全球策略師Dan Greenhaus認為,過去五天美股下跌2.3%,這並非小幅回調,而是體現了市場由看多轉向看空的速度。新聞報紙、電視評論和與客戶交流的結果都顯示出,情緒稍有改變。

Greenhaus指出,這意味著,可能大家沒有像一些人認定的那麽放心自己的看多立場。考慮到還未確定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到底會表現得多積極,這是耐人尋味的現象。

Greenhaus的警告不無道理,美國國債市場也有市場預期改變的跡象。

如美聯儲聖路易斯聯儲下圖所示,2年期美國國債的利率已升至近幾年高位,不再像過去那樣長期維持下行的低位,而是顯示了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出現的持續上行。

美國股市,加息,美國國債,美聯儲,美元

雖然本月美聯儲FOMC會議依然認為要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保持超低利率,但以上美債利率走勢變化顯示,市場並未預計美聯儲會長期擱置加息,首次加息更有可能提前,而不是延遲。因為短期利率上升說明美聯儲已經開始收緊利率。

美國利率上升的同時,最近美元一度創下四年新高,這是否代表美股的牛市會結束?

華爾街見聞上周文章提到,摩根士丹利近來報告提到,歷史上,美元和美國兩年期利率同時走高時,股票和企業債表現通常向好。只有當美元走強而兩年期利率下行時,風險資產才會表現不佳。

換言之,摩根士丹利認為,如果經濟基本面好轉,即使短期利率和美元都走高,也不會給美股帶來負面影響。不過,現在投資美股還不如歐股和日股。(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元,美聯儲,QE,加息,新興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78

房地產行業將迎來漫長下跌式的大調整 獨立財經分析師

來源: http://xueqiu.com/8371452637/31987623



對於中國人最近10年印象最深的社會事件,很難有什麽比得上房價飛漲。房價就像一個黑洞一樣,將每一個中國人卷入其中,生活、工作、婚姻無一不受到這個的高度影響。它有時候像一個聚寶盆一樣,將人捧上財富的巔峰,有時候像一個魔咒一樣,縈繞在人的耳邊嗡嗡作響揮之不去。正如我一直以來的觀點一樣,當一個股票的上漲趨勢勢不可擋,身在其中的人如同身處幻覺之中一樣狂喜不已,那麽總有夢醒的一天,那時它的下跌速度也會讓人感到惶恐和絕望。行業的發展也不亦如是。

2014年09月30日下午,央行、銀監會聯合發文,徹底放開限購,並執行“認貸不認房”的政策,重申了七折優惠利率的下限。房地產商松了一口氣,地方政府也松了一口氣,改善性剛需購房者也長出一口氣。但是,他們也許無法料到的是,這次2008年以來力度最強的支持政策,已經是本屆政府所能做出的最大讓步,未來很多年里,中國房地產行業將迎來漫長的、下跌式的大調整周期!

也許有人要反駁我說,2014年房地產行業面臨的情景,和2008年非常類似。當時國家規定購買第二套住房的房貸首付款比例不得低於40%,貸款利率不得低於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同期同檔次基準利率的1.1倍。在遇到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之下,中國樓市進入低谷,2008年1-12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9.7%;當年全國平均房價為3919元/平方米,比2007年僅上漲了1.42%。當時的政府為了保住中國宏觀經濟GDP的增長目標,迅速出爐了“四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降低了房地產商的融資成本,同時降低了貸款利率,使得中國房價迅速反轉,2009年實現翻倍漲幅。那麽,到了2014年,情況和2008年有了哪些根本性的改變呢?

首先,中長期決定中國房地產行業未來走勢的關鍵變量,是看“總量貨幣政策”是否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放水”。只要數量上不放水,哪怕資金成本上有所降低,哪怕信貸結構上有所傾斜,都改變不了房地產調整周期的命運。2008年的“四萬億”計劃,使得大量的貨幣流通到房地產市場上,開發商的融資成本大幅降低,熱錢不斷推高土地拍賣價和房價,房價成為了老百姓保值增值的最核心手段!然而,本屆習李政府已經明確可以接受和容忍GDP增速的漸次下臺階,以贏取經濟結構轉型的順利過渡。即使GDP增速下滑,也斷然不會出臺類似於2008年的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來打斷經濟結構的轉型。中國已經不需要依靠大規模投資、大規模出口、重資產重能耗來換取一個漂亮的GDP增長數字了。GDP單季同比增速,由2013年的3季度7.8%回落至2014年1季度的7.4%和2季度的7.5%。從全社會的全局來看,缺乏外部增加的貨幣,一種單價高、流動性差、上漲預期被打破的商品,怎麽可能出現普漲格局呢?因此,這就是本輪救市政策與2008年、2012年的本質差異。

其次,近來年人民幣不斷升值和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的預期,使得央行的外匯占款額度大幅下降,從而削弱了商業銀行的對外放貸能力。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沖擊,使得金融機構資金來源成本顯著提升,雖然經濟在下行,但是開發商的貸款利率依然會居高不下。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2010 年下半年至2011年這兩段時期,貨幣政策和融資條件相對偏緊,債券、信托和理財產品等市場利率均經歷了明顯上升過程,房地產市場階段性下行;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以大規模刺激計劃為特征的貨幣政策極度寬松,融資利率大幅下降,房地產市場泡沫化上升,而2011年底至2012年上半年貨幣政策再次放松(三次下調準備金率、兩次降息)刺激了房地產在2012年下半年至2013 年上半年新一輪膨脹過程。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從短期波動周期來看,融資條件松緊、利率水平高低是影響房地產銷售上升或下降的最直接因素。2013 年下半年以來,貨幣流動性收緊,利率市場化加速預期,開發商的融資成本顯著上升,直接導致今年以來房地產明顯調整。那麽,從長周期來看,開發商的貸款利率將長期位於高位,這種情況下,房地產行業怎麽可能避免調整呢?




第三,中國首次購房人口數量的拐點,將在2017年左右出現。房產稅極有可能在2017年前後開始進行全國範圍的征收。經歷了過去幾年的限購措施和利率條件的上浮,投資性需求的購房者,所占的比例已經大幅降低。更關鍵的是,最近半個多世紀來,中國的2個生育高峰,分別在1965年和1987年,最近一批的購房主力軍今年已經27歲,2017年將達到30歲。根據我們的測算,我國城鎮住宅面積約為235億平米,存量住宅套數2.6億套,戶均住宅接近1.1套。到2017年時等到他們作為剛需購房完畢,累計的這麽多可住房面積庫存,讓哪些人來消化呢?最近幾年以來,不動產聯網登記的工作一直在推進(當然也促使不少貪官們開始不計代價地賣房),如果到了2017年前後登記結束,政府極有可能在全國範圍內開征房產稅。房地產稅將提高住房持有成本,抑制房地產投資需求,到那個時候,房地產降價的速度將超過近幾年來房價上漲的速度。

事實上,從2013年到2014年8月份,雖然國家沒有明說要放開限購,但是已有42個城市先後取消限購,但結果並不理想。2014年1-7月,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新開工面積9.82億平方米,同比減少12.8%;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5.65億平方米,比去年同期減少7.6%;7月份銷售面積為0.81億平方米,同比減少16.35%。這說明在經濟規律作用下市場自發的調整,已經以悄無聲息又不可阻擋地趨勢在發生著!這次的政策調整,是為了避免房地產行業發生斷崖式下跌,想讓市場調整的幅度在可控範圍,為改革爭取時間空間,而不要幻想國家再度刺激房地產行業使之再成經濟增長引擎。




我們並不斷言一線城市好地段的學區房也會跟著降價,但是從全國範圍內來看,中國的房地產行業正在進入一段漫長的、下跌式的隧道周期!

有人開玩笑說,近30年來,不管政府出臺什麽政策,你都反著來,那麽肯定財務自由了。

也有人說,過去10年,做哪個行業,都沒有房地產行業來錢輕松又快,往後10年,做哪個行業都別再來房地產行業。

也有人說,一場如夢如幻的盛宴,通常以一種悄無聲息的方式落下帷幕。

更多人喜歡說,當大潮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附註:
1、此文觀點率先發表在我的微信公眾號上,當您在雪球網上看到文章時已經落後至少一天了,並且內容有所調整。要想第一時間收看到原汁原味的觀點,請掃描我的公眾號:TMT_Analysis 。

2、文章只陳述行業和公司的客觀數據,不做個股盈利和目標價的預測。投資者的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之上。單獨根據本文觀點進行投資,風險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094

三年狂熱期終結 倫敦房價終於開始下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186

QQ圖片20141009203155

英國皇家測量師學會(RICS)周四(10月9日)公布的一份調查顯示,9月倫敦房價逾三年來首次下滑,英國全國房價則創15個月內最小增速。

RICS稱,倫敦房價為2011年1月以來首次下跌,結束了逾20年來最長的連漲走勢。

英國央行(BOE)可能會對這些英國房市的降溫跡象表示歡迎。該央行今年稍早曾警告稱,假如房價增速繼續遠超薪資增長,英國經濟複蘇可能面臨風險。

RICS全國9月房價差值降至從8月下修後的+39降至+30,創2013年6月以來最低水準,遠低於分析師預計的降至+38。

RICS表示:“房價上漲力度減弱,並不是倫敦獨有的情況。”

RICS數據是基於其成員對特定地區過去三個月房價上漲或下跌的看法匯編而成。

官方數據顯示2008年至今倫敦房價上漲達80%,創下平均每套51.4萬英鎊(約合507萬元人民幣)的歷史記錄。

英國的房地產需求量仍然很大,但倫敦成為英國唯一房價出現下跌的地區。

但RICS表示,其成員不認為房價將持續漲下去。他們預計未來12個月內,倫敦房價將上漲1%,英國整體將上漲2%,預計未來五年內平均房價年增幅略低於5%。

RICS首席分析師Simon Rubinsohn稱,樓市放緩是“良性發展”。他稱:“英央行對於風險發出更多警告,人們的供房能力,新抵押貸款規定,以及對加息的預期都是導致需求下跌的原因。”

RICS還認為,蘇格蘭公投及政黨會議上對豪宅稅的爭論也對房價及房市造成影響。

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已要求銀行加強審查新增抵押貸款借款人的償還能力。多數分析師預計英國央行將在明年初開始加息。(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14

PBS 采訪彼得·林奇:投資者應該如何應對股市下跌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82#lastpost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20 17:32 編輯

PBS 采訪彼得·林奇:投資者應該如何應對股市下跌
譯者:穆啟國 聯系人:王鵬(電話:021-68416988-228)

核心觀點:本期報告精譯的是 PBS 對彼得·林奇的采訪
1.對投資的看法: (1)賣出賠錢的股票,讓賺錢的股票多跑一會兒;(2) 股市上有許多牛股,你要做的就是找到其中的幾只就行了,必須要讓你 的牛股彌補你的錯誤;(3)10 次投資能投對 6次就很優秀了,10 次對 9 次是不可能的;(4)在投資上不能等到徹底想明白再行動,必須得承 擔一些風險;(5)考察的公司最多的人將在投資這場遊戲中取勝。

2.對 1987 年股市崩盤的看法: (1)股市崩盤的原因是市場漲得太過頭 了,無論是從歷史經驗來看,還是從市盈率、股息收益率等所有統計指 標來看股價都高得難以置信;(2)股市在 1986 年 9月到 1987 年 9月的 12 個月里先漲了 1000 點,然後跌了 1000 點,可人們只記住了下跌;( 3) 1987 年的股市崩盤並不可怕,因為企業的基本面非常健康。

3.投資者應該如何應對股市下跌: (1)1900-1995 年,美國股市經歷了 53 次跌幅超過 10%的下跌,平均每兩年發生一次,這些下跌中跌幅超 過 25%的熊市有 15 次,即平均每 6年就會遭遇一次熊市;(2)股市是 會下跌的,至於什麽時候下跌沒人知道,如果投資者不能承受這一點就 不應該進場;(3)時間對投資者有利;投資者不應該擔心一時的下跌, 而是應該考慮股票 10 年、20 年以後的情況。



彼得·林奇

對中國的投資者而言,彼得·林奇是一位耳熟能 詳的基金經理。1977 到 1990 年間,林奇管理著 富達公司的麥哲倫基金。在此期間,麥哲倫的漲 幅超過了 2700%。1990 年,46 歲的林奇退休。

林奇不僅在投資生涯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且 他本身的成長經歷就是一個感人的勵誌故事。在 林奇 10 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他不得不在上 學之余做高爾夫球童,可正是這份工作讓他獲得 了富達的實習以及後來正式工作的機會,最終進 入投資的殿堂。  

本期報告的正文精譯自 PBS 對彼得·林奇的采訪,PBS 是美國公共電視網(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的簡稱。經我們與 PBS 的郵件確認,此次采訪的播放時間是 1997 年 1 月 14 日,不過從采訪內容推斷,采訪時間應該在1996 年年中。

和股市的早期接觸

PBS:你最初是怎麽對股票市場感興趣的?

林奇:我成長於 1950 年代,11 歲的時候開始當高爾夫球童。1950 年代,股市的表 現非常好。我在牛頓西部一個非常高級的俱樂部做球童,這個俱樂部有許多人,包 括公司高管,有些人會談起股票,他們會提到一些上市公司的名字,我會去報紙上 查看這些公司的股票走勢,一個月之後、一年之後再去查,當時我註意到這些公司 的股價上漲了。於是我就開始關註股市。當時我沒錢投資股市,但我記得 1950 年代 股市的走勢很強勁,許多人在高爾夫球場上談論股票。

PBS:你買的第一只股票是什麽?

林奇:當時我得到了上大學的獎學金,Frances Wimen 獎學金,其實這個獎學金有一 部分是助學金,他們給我 1000 美元,讓我上波士頓學院,其中 300 美元是獎學金, 剩余 700 美元需要我做球童來賺。所以,我那時有能力攢一點錢,我在冬天也工作。 在我念大學的時候,我對航空運輸行業做了一點研究。我看上了一家名叫飛虎的公 司。我投了 1000 美元,我記得我認為這家航空運輸公司將成為未來的明星企業。我 買了這只股票,結果運氣非常好,這只股票因為其它原因大漲。那時越南戰爭開始 了,這家公司運送了大量的士兵前往前線,股票漲了 10 倍吧。這樣我就遇到了我的 第一只 10 倍股。我從 20 美元開始賣出,一直賣到 80 美元,這只股票的獲利支付了 我讀碩士的學費。

PBS:你原創了“四倍股”“五倍股”等等術語,他們到底是什麽意思?

林奇:我一直很喜歡棒球。10 倍股這個詞語來自棒球,股價上漲 10 倍就是 10 倍股。 在你的一生中,你不需要碰到很多十倍股。你只需要碰到少數幾個十倍股就行了。

PBS:這就是你的秘訣嗎?

林奇:秘訣是如果你投資大量的股票,其中有些股票的表現很一般,有些還可以, 但是如果有一兩只漲勢如虹,你的回報就很靚麗。人們通常的做法是一只股票漲了 20-30%,他們就賣出,他們會持有賠錢的股票。實際上人們應該反過來操作,賣出 賠錢的股票,讓賺錢的股票多跑一會兒。

市場上有的是牛股。我在管理麥哲倫基金的時候曾經寫過一本書,我在書里列舉了 在我管理麥哲倫基金期間漲幅超過 10 倍的股票清單,我投資過上千只股票,卻從沒 買過這個清單上的任何一只股票。這個清單上的十倍股我全都錯過了,但我管理的 麥哲倫的表現依然很不錯。所以,股市上有許多牛股,你要做的就是找到其中的幾 只就行了。這就是我的投資哲學。你必須要讓你的牛股彌補你的錯誤。

在投資這行,如果你 10 次投資能投對 6次,你就很優秀了, 10 次對 9次是不可能的。投資和純粹的科學不一樣,在科學上,當你說“哦,我明白了”的時候,你會 想出答案。但在投資上,如果等到你徹底想明白了,股價可能已經翻了兩番了。所 以,你必須得承擔一些風險。

初入富達

PBS:你剛去富達的時候,當時的股市情況如何?

林奇:股市在 1950 年代大漲之後,表現得很不錯,每個人都說,“現在是進場的大 好時機。”因此,許多人在 1960 年代初期和中期入場了,1965-66 年,股市在 1000 點附近觸頂,我就是在這個時候來富達的。

1966 年,我是富達的夏季實習生。當時有 75 個應聘者競爭 3個機會,但我給富達 的總裁做了 8年的球童。所以,這就是我這輩子經歷的唯一一次面試,好像有點作 弊。1966 年我在富達做實習生,我記得,市場當年的收盤價是 1000 點,16 年後的 1982 年,市場的點位是 777 點。因此,1966 年之後市場經歷了漫長的盤整。總的來 說,1950 年代初期,人們擔心股市的走勢,他們一直在場外觀看,沒有投資。股市 開始猛漲,最後他們終於在 1960 年代中期大舉入場,結果碰上了股市觸頂。

PBS:所以人們其實是在錯誤的時間進場了?

林奇:許多人在錯誤的時間進場。有很多的人本來賺了不少錢,有些人說,“好了, 我賺得差不多了。我再也不進場了。”他們可能想是這麽想的,但後來可能還是又進 場了。

PBS:你在富達的第一份工作待遇如何?

林奇:當時我的年薪是 1.6 萬美元。我是一名研究員,負責紡織和金屬行業。我記 得第二年我的工資增加到1.7 萬美元。你知道,這在當時是很不錯的待遇。

PBS:那時你還受到過其它工作邀請嗎?

林奇:我當時上的是大學儲備軍官訓練團(ROTC),先在軍隊服役兩年,然後在賓大 的沃頓商學院讀兩年研究生。所以,我加入富達的時候差不多25 歲。

PBS:你執掌麥哲倫的時候多大?

林奇:那是 1977 年,當時我 33 歲。

PBS:當時麥哲倫是什麽類型的基金?

林奇:它是一只小規模的進取型資本增值基金。麥哲倫基金基本上創建於 1960 年代 初期。從這只基金的名字可以看出,它是一只國際基金,不過就在它於 1963 年成立 之後不久,政府就對海外投資設立了門檻和重稅。因此,這只基金做的海外投資極 少。它有做海外投資的能力,但當時幾乎沒有這方面的興趣,海外投資的成本太高了。所以,雖然這只基金的名字是麥哲倫,但它主要是一只國內基金。當我在 1977 年接管它的時候,基金的規模是2000 萬美元。

PBS:這是你第一次做投資組合管理?

林奇:沒錯。1974 年,我成為研究部主管,我依然是研究員,後來在 1977 年 5 月 我成為麥哲倫基金的基金經理。

PBS:但是股市在 1977 年到 1982 年間實際上沒怎麽漲,可你的基金卻表現得很好。 你是怎麽做到的?

林奇:我覺得,靈活是一個關鍵因素。我的意思是,我什麽股票都買,有工會的公 司、鋼鐵公司、紡織公司,這些股票全都在我的投資範圍之內。我一直認為,到處 都有投資機會,我自己親自研究我投資的股票。在我買的第一批股票里面有一只是 塔可鐘,當時人們根本不考慮像塔可鐘這樣的小餐飲公司。所以,我覺得當時我們 表現不錯就是因為我們會看各種公司,我一直認為,如果你考察 10家公司,你可能 會找到一家有意思的股票,如果你考察 20 家,可能會找到 2只,考察 100 家就可 能會找到 10 只。考察的公司最多的人將在投資這場遊戲中取勝。這一點一直是我 的投資思想。

PBS:1982 年麥哲倫是怎麽開始出名的?

林奇:在我執掌麥哲倫的頭三年里,基金份額被投資者贖回了三分之一。當時,市 場還行,麥哲倫的表現也很好,但人們對股票不感興趣,他們不管,他們在彌補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的虧損,因此贖回了份額。到了 1982 年,市場開始擡頭,1982 年 8 月人們開始申購基金,從那開始到 1983和 1984 年,買基金的人就變得非常多了。 1982 年,麥哲倫的五年期記錄是最好的,1983 年也是這樣,人們通常會找投資記錄 最好的基金,報紙和媒體也會這麽做,他們一找就找到了麥哲倫。

PBS:和我們談談你第一次上 Louis Ruckeyser節目的情形。

林奇:我記得當時是 1982 年 10 月,在股市突破 1000 點之前的一兩周,那時克萊斯 勒的股價是 10 美元,是我最大的倉位,我在節目上推薦克萊斯勒。上了節目之後, 我的親戚朋友告訴我,“天啊,我們原以為你的水平不錯。但你怎麽能推薦克萊斯勒 呢?你難道不知道這家公司快要倒閉了嗎?太瘋狂了。”不過,這筆投資的回報不錯。

更有趣的是,1990 年我又上了 Louis Ruckeyser的節目,當時克萊斯勒的股價碰巧又 是 10 美元,這家公司之前分拆了股票,所以股價又跌回到 10 美元,我再一次在 1990 年的《和 Louis Ruckeyser 一起看華爾街》的節目上推薦了克萊斯勒。

PBS:勾勒一下 1980 年代基金的增長。

林奇:1982 年的時候,盡管我執掌基金已經 5 年了,不過基金的規模還不是很大。

1982 年年底市場開始真正發力,人們開始投資基金,1983 年 4月基金的規模突破了 10 億美元。這在當時是很大的。我記得數字里面有許多零,就像是一個魔幻數字。 當時人們依然對股市非常感興趣,有許多散戶開始購買基金。他們買基金不是一買 就是 300 萬或 500 萬美元,有許多人買 2000 美元或 5000 美元。資金的流入量不像 潮水那麽猛烈,但很穩定,每天都有人在買。

PBS:假如我在你執掌麥哲倫的第一天投入 1000 美元,在你退休這一天,我會獲得 多少回報?

林奇:1977 年 5月 31 日,如果人們在麥哲倫投入 1000 美元,13 年後,到 1990 年 5 月 31 日我離開這天,這 1000 美元將變成 2.8 萬美元。

PBS:談談1986 年到 1987 年的變化。

林奇:人們對待股票的態度從 1960 年代到 1987 年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周期。最初人 們痛恨股票,鄙視股票,如果他們在聊天中知道你是做股票投資的,他們立即改變 話題,根本不聊你的職業;後來,股市開始上漲,人們開始逐漸認真聽你談股票, 再到後來人們知道你是做股票的,他們會問你,“你看好哪只股票?”,你去參加宴 會,所有人都在談論股票,到最後,人們會向我推薦股票,不僅如此,我查看他們 推薦給我的股票,這些股票三個月後都漲了。這是一個完整的投機周期。 1987 年的股市崩盤

PBS:1987 年股市崩盤的時候你在哪里?

林奇:我和妻子當時正在愛爾蘭度假,這是我們八年以來第一次度假,我們是在崩 盤前一周的周四出發的,我們出發這天股市下跌了 55 點,那是我們第一次去愛爾蘭 旅行。第二天周五,由於時差原因,我們在愛爾蘭的一天快結束的時候,我打電話 回公司,得知股市又跌了 115 點。於是,我告訴妻子,“如果股市下周一還在跌,我 們最好回家。現在已經周末了,周末還在這里過。”結果,到了周一股市暴跌 508 點,我們就回去了。所以,我的基金在兩個工作日里縮水了三分之一。按照這種速 率,這周肯定很難過。這就是為什麽我決定回去的原因,就好像我能做什麽一樣。 我說好像,意思是在市場的這種崩盤中你幾乎無能為力。但是如果有投資人打電話 過來問,“林奇正在幹什麽?”他們肯定不想聽到這樣的回答:“林奇正在打高爾夫 球。”他們肯定更想聽到我正在看盤,研究對策。

PBS:1987 年的股市崩盤為什麽會發生?

林奇:我覺得人們對 1987 年崩盤的研究不夠充分。我認為,我們真的必須從正確的 角度來思考這次崩盤。1982 年的時候股市是 777 點,然後一路漲到 1986 年,漲到 1700 點。股市在四年里從 777 點漲到 1700 點。然後,股市在 9個月里又漲了 1000點。所以,1987 年 8月股市的點位是 2700 點。股市在 9個月里上漲了 1000 點,然 後在 2個月里下跌了 1000 點,在這兩個月的最後一天跌去 500 點。所以,如果市 場在 1700 點盤整,沒有人會擔心,但是市場在 9個月里上漲了 1000點,然後在 2 個月里下跌了 1000 點,其中有一半是在一天里跌去的,人們會說,“這下完蛋了。” 這兩種走勢不同,但股市的點位一樣。所以真正的問題是,市場就是漲得太過頭了, 一直漲,漲到了無論是從歷史經驗來看,還是從市盈率、股息收益率等所有統計指 標來看都高得難以置信的價位,但人們忘記了在 1986 年 9 月到 1987 年 9 月這 12 個月里市場的點位基本上沒變。股市在此期間漲了 1000 點,然後跌了 1000 點,可 人們只記住了下跌。他們認為,“天啊,這是崩盤。全完了。股市會跌到 200 點。” 但股市沒有跌到 200 點。這是非常獨特的情況,因為公司的業績很好。你打電話給 上市公司,他們都會說,“我們搞不明白股市為什麽會跌成這樣。我們的業績很好。 我們的訂單很充足。資產負債表沒問題。”

PBS:這是不是你投資生涯中最可怕的經歷?

林奇:1987 年其實沒那麽可怕,因為我專註於股票的基本面。我會打電話給上市公 司,詢問他們的情況,研究他們的資產負債表、業務和商業環境。股市暴跌有點可 怕,但你要問自己,“下跌是否將影響廣大消費者?是否將導致人們不再買車、買房、 買家用電器,不再去餐廳吃飯?”你要擔心的是這些。

事實是,1987 年的大跌和 1990 年完全不同。在我 30年密切觀察股市的過程中,1990 年的大跌是迄今為止最可怕的階段。

PBS:1990 年有什麽可怕之處?

林奇:1990 年距今差不多整整六年。1990 年夏天,股市在 3000 點左右。當時經濟 狀況還不錯。薩達姆決定入侵科威特。我們面臨的情況是科威特遭到入侵,布什總 統為保護沙特阿拉伯派遣了 50 萬士兵前往沙特。人們當時非常擔心,“伊拉克戰爭 是否將演變成另一場越南戰爭?”軍界的許多有識之士說,“這將是一場艱苦的戰爭。” 伊拉克當時的軍隊數量在世界上排第四。他們在和伊朗的戰爭中打得真的很好。伊 拉克人非常彪悍。這將是一場漫長而又艱辛的戰爭。因此,人們對此非常擔心,另 外,我們當時還遇到了一場嚴峻的銀行業危機。紐約市的所有大銀行、美國銀行等 等,美國的真正基石全都深陷泥團。這和一些鐵路公司陷入麻煩有天壤之別。銀行 業的情況十分危急。  

你不得不希望銀行系統能夠挺下來,並且美聯儲能夠明白花旗銀行、大通銀行、 Manufacturers Hanover、美國銀行對美國的重要性,希望這些銀行能夠幸存下來。 另外,當時經濟出現了衰退。和 1987 年不同,1990 年你打電話給公司,他們會說, “我們的生意開始下滑。庫存開始堆積。我們的業績不是那麽好。”所以,當時你必 須要對所有這些情況有信心,你必須要相信不會爆發重大戰爭。1990 年你真的必須要對美國的未來有信心,而1987 年經濟的基本面很好。

PBS:為別人管理這麽多資金會不會有很大的壓力?

林奇:問題不在於壓力,我覺得沒有壓力,因為我熱愛這份工作,我效力的公司是 世界上最好的,我的待遇也非常好。我可以考察我想考察的任何一家公司。我拜訪 公司不需要獲得批準,工作十分自由。壓力不是問題,問題是需要投入太多時間。 我一周工作六天,就這樣還是不夠。

PBS:談談你妻子在超市里面無意中為你發現的一只牛股的故事。

林奇:我的運氣很好,碰到了恒適這只股票。當時他們在波士頓、哥倫布等三、四 個市場試銷一種稱作蛋襪(L'Eggs)的產品。我妻子很會買東西,她買了一些蛋襪回 去,告訴我,“這東西非常好。”我做了一些研究,我發現女人平均每周去一次超市 或藥店,每六周去一次女性專賣店或倉儲商店。所有好的襪子、連褲襪都在倉儲商 店里賣,超市和藥店里賣的都是垃圾。恒適這家公司推出了這件產品,有各種尺寸, 非常貼身,價格也非常實惠。這件產品大獲成功,公司的股票成了我最大的持倉。 我一直擔心,其它公司會開發出競爭性產品,差不多在蛋襪上市一年半之後,有一 家名叫 Kaiser-Roth 的大公司推出了一款同類產品,名字叫 No Nonsense,並且在超 市和藥店銷售的時候就擺在蛋襪旁邊。我說,“我一定得把情況弄清楚。”於是,我 就去超市買了 48 雙不同尺寸、形狀和顏色的連褲襪。我把這些襪子帶到辦公室,給 每個人發一雙,我對大家說,“回家穿穿看,然後告訴我蛋襪和 No Nonsense 相比哪 個更好。”幾周之後,人們告訴我,“蛋襪更好。”這才是基本面研究。所以,我堅持 持有恒適,這只股票漲得很好,後來被 Consolidated Foods 收購,後者現在的名字是 莎莉集團,恒適是它非常好的一個子業務。假如恒適沒有被收購,它有可能是一只 30 倍股,而不是 10 倍股。

投資者應該如何思考與應對股市?

PBS:牛市在 1982 年發軔,當時的環境讓人吃驚嗎?

林奇:1982 年是美國非常可怕的一個時期。二戰之後,我們經歷了 9次經濟衰退, 1982年是所有這些衰退中最嚴重的一次。當時通貨膨脹率高達14%,基本利率20%, 長期政府債券的收益率是 15%,情況非常糟糕。當時的經濟狀況真的是處於自由落 體狀態,人們確實非常擔心,“美國經濟難道就這樣沒希望了嗎?我們到底能不能遏 制通脹?”有許多時候,情況撲朔迷離,這時候你必須要對自己說,“我有信心,我 相信股票,我相信公司。他們能控制通脹。現在是反常情況。兩位數的通脹是罕見 的事情,不會經常發生。”事實上,我們的一位投資人寫信告訴我說,“你有沒有發 現你投資組合中一半的公司現在都在賠錢?”我查了一下,發現他說的是對的。但 我對此做好了準備。我的意思是,“一旦經濟恢複正常狀況,這些公司就會有很好的表現。以前的所有衰退我們都成功渡過,沒道理這次就走不過去。”後來經濟擺脫了 衰退,而一旦我們恢複正常,股市就開始上揚。

PBS:沒有人告訴你將發生經濟衰退?

林奇:要是能知道什麽時候發生衰退就好了。我不記得有誰預測到 1982 年我們的通 脹率將達到 14%、失業率達到 12%、基本利率高達 20%,這一年的經濟衰退是大 蕭條以後最嚴重的。我不記得有誰曾經預測到上述任何一點。衰退就這樣發生了。 經濟狀況就是那樣,非常糟糕。我不記得有誰告訴過我會出現這些狀況。所以,所 有這些東西我都不擔心。我經常說如果你每年在經濟上花 13 分鐘,你就浪費了 10 分鐘時間。

PBS:人們應該想什麽?

林奇:人們應該想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不是預測未來。如果你持有汽車股,你應該 對二手車的價格非常感興趣。如果你持有鋁業的股票,你應該對鋁的庫存非常感興 趣。如果你持有的是酒店類股票,你應該考慮有多少人正在建造酒店。這些都是事 實。人們喜歡談論未來將發生什麽,或者經濟衰退的平均持續期是兩年或天知道是 多少年?沒有任何理由證明某次經濟擴張不可能持續更長時間。我的意思是,我考 慮的是事實,而不是預測未來。預測是水晶球之類的東西,這行不通,徒勞無功。

PBS:小散戶在股市上和大機構玩有獲勝的機會嗎?

林奇:人們總是說小散戶在股市上沒有獲勝的機會。這有兩個問題。首先,我認為 小散戶有獲勝的機會,第二,問題是不論他們是否覺得他們有沒有機會,他們還是 投資了。我的意思是,如果他們如此深信自己在股市上沒有獲勝的機會,他們應該 以不同的方式投資。

小散戶在投資方面和在其它方面的做法不同。他們買房子的時候會很認真,考察周 邊的學校和街區以及排水系統等等。就算是買一臺冰箱都會做一些功課。可是他們 在投資上不一樣,聽到一只股票就立即買入,結果他們得到的回報證明小散戶的股 市上的表現很可憐。如果你在購買汽車或房子上犯了錯,你不會將這個錯誤歸咎於 職業投資者。但是如果你的投資研究沒有做到位,你購買了沒有銷售收入、沒有利 潤、財務狀況非常混亂的股票,後來股價下跌,你卻說,“這都怪職業投資者的程式 化交易”,其實這是因為你沒做功課。所以,我勸人們,他們可以在股市上投資,可 以獲得很好的回報,但他們必須要作一些事情。

PBS:談談擇時。

林奇:市場本身很不穩定。20 世紀已經走過了 95 個完整的年頭,現在是 1996 年年 中,股市下跌了近 10%。在到目前為止的 95 年里,我們一共經歷了 53 次跌幅超過 10%的下跌,不是有 53 年下跌。市場可能在一年里上漲 26%,然後出現了 10%的回調。也就是說,95年里出現了 53次下跌,平均每兩年發生一次。在這 53 次下跌 中,有 15 次下跌的跌幅高於 25%。這麽高的跌幅就是熊市。所以,在 95 年里有 15 次熊市,即差不多每六年就會遭遇一次大跌。好像沒有人知道股市什麽時候下跌, 至少如果他們知道,他們也不會對任何人講。我不記得有誰做的市場預測正確的次 數高於一次,但人們做了許多預測。所以,下跌是會發生的。如果你在市場,那你 一定要明白市場是會下跌的。每隔幾年市場就會出現 10%的回調。回調是迅速虧許 多錢的委婉說法。熊市是跌幅達到 20-30%的下跌。這些是會發生的,至於什麽時 候開始發生,沒有人知道。如果你不能承受這一點,你就不要入市。你的投資期是 1 年還是 10 年或 20 年?如果你現在投資股市,目的是一年後為念大學的孩子支付 學費,這樣的投資是很愚蠢的,這和在賭場里面賭大小一樣,因為股市在未來一兩 年會怎麽走,你不知道。在股市上,時間對你有利。在股市下跌的時候,如果你有 錢,你不擔心下跌,你就可以加倉,你不應該擔心一時的下跌。你應該擔心的是 10 年、20 年股票會怎麽樣。

PBS:如果你在 1966 年投資股市,需要15 年才能回本。

林奇:股市在 1966 到 1982 年間持平。但你還是獲得了股息,所以你的投資回報率 依然是正的。除了1920 年代,這是 20 世紀股市回報率最差的一個時期。

所以,盡管股市盤整了 10 年,但公司依然在派發股息,有些公司的股息還提高了。 你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是,“公司未來的利潤會如何?”從歷史經驗看,公司利潤平均 每年增長大約 8%。利潤每年增長 8%,9年就會翻一番,18 年就會翻兩番。在過去 25 年里,公司利潤增長了 6倍多一點,股市上漲了 6倍多一點,股息收益率在 2% 到 3%之間,所以每年的股市總回報大約是 11%。長期來看,公司利潤和股市回報 之間的相關性高得匪夷所思。

所以,你必須要問,“10 到 20 年後會發生什麽?通用電氣、微軟、強生等公司 10 年後的利潤是否將比現在高?我認為是的。未來是否將出現聯邦快遞、康柏電腦這 樣的新公司?我認為是的。”你要投的就是這樣的公司。

人們把全部時間都用在想“我應該在一年中的什麽時候投資?”這麽做太浪費時間 了,沒用。我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這是一次很好的訓練。在 1965 到 1995 年的 30 年間,假設你的運氣極好,每年都能抓住當年的最低點,並在最低點上投入 1000 美元,這麽做 30 年的年均複合回報率是 11.7%。反過來假設有些人運氣奇差, 連續 30 年每次都在當年的最高點入市,他們的年均複合回報率是 10.6%。在一年的 最低點和最高點投資所產生的回報率差別就這麽多。還有一些人在每年的第一天入 市,這麽做的年均複合回報率是 11%。抓住最高點和最低點的概率幾乎是零,可人 們卻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試圖摸清市場的走勢、應該在一年的哪個時點買入。這麽做 太不值得了。

PBS:難道他們就買入並持有嗎?

林奇:如果他們有信心,並且不著急用錢,他們就應該買入、持有,然後在市場下 跌的時候,加倉。如果每次市場下跌 10%,你都加倉,你的回報將比 11%的平均值 高。人性在過去 5000 年里一直沒變,人們的情緒還是在貪婪與恐懼之間擺動。市 場上漲的時候,大家都不擔心。一旦市場突然有個風吹草動,人們就開始緊張。

PBS:事實是,在我們生活的美國,許多人覺得他們沒有選擇,他們不得不入市。 對於這些人,他們應該怎麽投資?

林奇:如果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夠高,無法承受市場的波動,他們真的就不應該 進入市場。他們可以投資貨幣市場基金或者購買國債。我認為,未來 20 到 30 年里, 國債的回報將沒有股票高,但長期來看依然高於通貨膨脹,因此還是能讓投資者獲 得正的實際回報。少賺一些總比賠錢好。

PBS:這些人應該如何教育他們的孩子,如何退休呢?

林奇:他們必須要提高儲蓄。美國民眾的儲蓄不足。我們整個體系在這個方面都在 倒退。如果你借錢消費,購置家具,這些消費可以扣稅,但是如果你存錢,你的儲 蓄則會被征稅。所以,人們早就摸清了這個系統,他們知道儲蓄得不到獎勵。我們 的系統讓人困惑。如今的資本利得稅率是美國歷史上最高的。日本的資本利得稅率 是零,但日本的儲蓄率高達 20%。我們必須要提高儲蓄率。但沒有人鼓勵儲蓄。我 記得我在大學里學過,儲蓄等於投資。儲蓄資金全都將轉換為資本投資,資本投資 將提高生產力,創造更多就業,改善生活水平。我們的儲蓄不足,我們必須得提高 儲蓄,這是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PBS:許多人擔心共同基金的壓力為美國帶來了傷害。

林奇:我認為是 1981 年和 1982 年的衰退敲響了警鐘,不是股市,也不是共同基金 的基金經理,是競爭,是各個行業面臨的競爭。以電信業為例。大約 11 年前,我們 拆分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將這個巨無霸分成了現在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以及若幹 家貝爾公司,11 年前,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雇員人數是 100 萬,每 100 個美國人里 面就有一個人在電話公司上班。現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所有貝爾公司的雇員總 數不足 70 萬人,但他們處理的電話數量是以前的兩倍、傳真數量是以前的 20 倍、 數據通訊量是以前的 100 倍、移動通訊量是以前的 1000 倍,但員工人數卻減少了 30%。這種情況對美國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難道美國電話電報公司雇用 200 萬人 才是好事嗎?我覺得,他們以較少的員工做出了更好的工作是好事。

PBS:為什麽?

林奇:這是競爭,因為我們的通訊系統的成本是全世界最低的。最重要的是通訊系 統,不是高速公路系統,而我們的通訊成本是全球最低的,這有助於我們與其它國家進行競爭。

PBS:談談牛市開始之後的新股上市和資本流動。

林奇:很多人問我,“我投資共同基金的錢最終都流到哪里去了?”過去三年里,新 股上市募集了 1000 億美元。這些全是新公司上市。這三年里一共有 2500 家公司上 市,每個交易日超過了 2家。這些公司現在有了更多資金來購買設備、做研發,他 們的資產負債表也更穩健了,可以借更多資金。他們將雇用更多人手,創造更多就 業。這些公司里面將出現下一個聯邦快遞。下一個康柏。美國的經濟增長就是這麽 來的。

在 1980 年代,美國最大的 500 家企業減少了 200 萬個工作崗位。但我們增加了 1800 份工作。這是一個貪婪的時代,但美國依然在這個十年里增加了 1800 萬份工作。 期間有 210 萬家新企業開業。有些新企業後來不幸倒閉了,但他們平均每家企業創 造了 10 份就業,這就是 2100 萬份工作崗位。一些中等規模的企業長成了大公司。 美國經濟就是這麽增長的。今後兩三年如果股市表現不錯,市場上就會有大量的資 金供新股募集。上市公司募集的資金不只是流入到富人的腰包,也進入到公司的財 務部,被公司用來作研發。現在很多的上市公司 20 年前都不存在。

從 1965 年到 1995 年的 30 年里,美國增加了 5400 萬份工作。歐盟的人口比我們多 一億,但他們只增加了 1000 萬份工作。歐盟的失業率高達 10%,有 2000 萬人沒有 工作。我們太幸運了有這麽多公司上市。美國的企業做得非常漂亮。美國的新股上 市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讓我們投錢給中小企業,讓他們成長。

PBS:你是否覺得維尼克由於投資者過去強調短期業績而受到了無理指責?

林奇:傑夫·維尼克管理麥哲倫已經有四年多。在此期間,該基金打敗了市場,也 打敗了其它 80%的基金。所以,如果你投資了其它基金,你很有可能投資了表現不 及麥哲倫的那 80%中的一只。過去 9個月該基金的表現不是那麽好,但這就像籃球 比賽,比賽結束的時候比分是 105:85,你不能說,“第三季你們以 32:22 落後, 第三節是怎麽打的?”我的意思是,考察基金經理的表現應以 4年為宜。我覺得維 尼克管理麥哲倫做得不錯。

麥哲倫基金在莫里斯·史密斯、傑夫·維尼克和鮑伯·斯坦斯基做基金經理的時候 全都跑贏了大盤,現在的問題是,它能不能延續這種成就。麥哲倫如今的規模是 500 億美元,這是很大的一個數字,但占市場市值的比重依然非常小。紐交所上市的所 有公司的總市值是 5.5萬億美元,場外交易上最大的 100 只股票的總市值是 1萬億 美元,國際市場上最大的兩百只股票的總市值是好幾萬億美元。我的意思是麥哲倫 的規模不算小,但在可投資的市場中的占比還是很低。為了打敗市場,你要做的就 是在標普 500 里面找出最好的一百只股票,然後在標普500 指數之外再找幾百只。

(源自川財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683

海通談市場下跌“無下限”:有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606

W020140509527935987651

新財富期間出“才子”,現在的研報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態勢。前有國泰君安首席分析師任澤平的“黨給我智慧給我膽”,現又有海通證券“你媽覺得你冷”的標題黨出現。看著也真是醉了。

在點評過去一周市場下跌時,海通稱,這種冷只是“你媽覺得你冷”,翻譯過來就是,短期市場的波折主要源於情緒的波動,而非是階段性的調整。

BFA0ECE1-FD3C-4408-8D18-FFE2182046D4

海通在最新的報告中表示,上周市場雖然下跌,但跌幅不大,更多是交易日內波動。“媽媽覺得你冷不是真冷”,所以市場無需恐慌。

具體理由有三:

第一,政策繼續偏暖。偏松的貨幣政策使利率下行趨勢延續,偏松的地產政策降低經濟硬著陸風險,四中全會臨近改革繼續推進。

第二,增量資金流入對沖存量資金獲利了結行為對市場的影響。

第三,3 季度業績預告顯示業績預期差收窄,過去下跌的業績號角空難再現。

此外,美股等外盤下跌更多源於政策預期等因素影響,而非金融或經濟面巨變,對 A 股影響有限。市場中期趨勢未變,短期波折無需過慮。

當然,雖然標題無下限,這份報告的內容還算正常,如果你想領略更“有才”的研報,看國泰君安的報告點這里這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793

油價下跌 中國又在在偷偷“抄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772

原油價格在過去幾個月的不斷下跌是近期市場一直津津樂道的話題,但是鮮有人意識到,在油價持續疲軟的同時,中國可能正在低價抄底原油。

根據彭博報道,數量龐大(觸及9個月高點)的巨型郵輪正在源源不斷的駛向中國港口,暗示全球第二大原油進口國正在利用低油價囤積原油。海事情報與刊物Fairplay的數據顯示上周六當天就有80艘平均運能為200萬桶原油的巨型郵輪駛向中國,而過去兩年平均每天向中國運油的郵輪數量僅為63艘。

Energy Aspects分析師Richard Mallinson表示,“中國有4100萬桶的商業及戰略原油儲備需求,新的儲油場地已經上線。在油價較低的情況下,中國逢低買入以充實石油儲備並不意外。”

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今年前8個月中國累計進口原油2億噸,比去年同期增長8.4%,進口均價為每噸4796元,下跌0.8%。大宗商品信息提供商普氏能源資訊最新發布的對中國政府數據的分析顯示,中國石油需求在8月份達到一年來最高增長率。8月份石油需求為4119萬噸,即平均974萬桶/天,同比上升3.7%。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1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