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迷,就算一週播兩次,你還是追進度追得很痛苦吧?
美劇迷,每次季中停播等新劇回歸時,你應該很想飛到美國逼劇組人員立馬開工吧!
但如果你們跟我一樣,看的是線上影片出租公司Netflix 推出的影集,只要24 小時不睡,就能看完一整季美劇了囉–因為他們自制的影集《紙牌屋》在推出之際,就史無前例地把一整季、13 集通通放在網絡上讓人收看了!
不用追進度、等回歸的感覺,真是太棒了!
為什麼執導《紙牌屋》的名導大衛芬奇願意配合他們的玩法,難道Netflix 有什麼秘密法寶,可以保證這出影集一定大賣,而且是一整季、13 集都狂賣?
他們早就知道人們一定會想看《紙牌屋》這種政治劇,也知道如果影集的導演是大衛芬奇,人們一定賞光;這一切都不是看報紙知道政治劇正夯或大衛芬奇很紅,全是Netflix 做了充足的Big Data 應用!
接下來讓我以「anyone、anytime、anywhere」三大點和大家介紹,Netflix這個從出租DVD到推出自制影集《House of Cards》(紙牌屋)的公司,在玩的是什麼新的商業策略與模式。
Netflix 一創立,就打破線上影片市場規則
Netflix原先是一家線上DVD郵寄出租服務的公司,於1977年成立於美國加州,隨著互聯網的發達與資訊技術的演進,Netflix的付費用戶達到2,920萬,超過HBO的2,870萬;另外,根據Sandvine市調公司研究報告,其下載量佔全美網絡下載量的32.25 %,以絕對優勢佔據第一名的位置。
現在的Netflix 不只提供線上影片出租與影片推薦服務,更是一家能夠推出自制影集的全方位娛樂公司,其商業模式主要有以下兩點:
1. 快速又便宜的線上DVD 郵寄出租服務:
打破原先的單片出租模式,改成創新的月租式服務,沒有到期日也沒有延遲罰款,消費者再也不用擔心還片的問題。線上選完想看的影片,幾天後Netflix便會運用其配送網絡,在一天內寄出。(此商業模式還申請了專利,並拿來控告百視達)
2. 線上影片推薦系統:
利用數據分析,根據消費者過去的影片評價,預測使用者接下來會想看什麼樣的影片,因此Netflix 發展出Cinematch 影片推薦引擎(video recommendation engine),運用Big data 和Data mining,為消費者推薦影片。
Anyone:Netflix 掌握所有用戶的行為與喜好
根據Salon.com,Netflix掌握所有用戶的行為與喜好,每一次的點擊、播放、暫停、快轉、回播、觀賞的時間、次數與週期,都會成為一個事件(event)。此外,每個影片都會加上不同的標籤,例如導演、演員、編劇、製片、類型,情節等,將以上這些記錄存下來,並把每筆資料匯入後台進行數據分析。
根據官方公佈的數據,75% 的用戶大都接受Netflix 的影片推薦。於是Netflix 藉由這樣的數據分析,向使用者提問,是否喜愛看政治劇(political thrillers)?喜愛看政治劇的人是否也喜歡看大衛芬奇執導的影片?透過簡單的假設提問,找出使用者的喜好比例,為自制影集《紙牌屋》找到有很大機率會收看的目標客群。(《紙牌屋》是一部美國政治題材電視劇,改編自1991 年首播的BBC 同名劇集,由Netflix 投資1 億美元製作,即將播出第二季。)
Anytime:透過移動設備,人們隨時都在看Drama,不再苦守電視前
到底Netflix掌握了多少數據呢?根據Giga.com在2012年的報導, Netflix在全球擁有超過2,500萬的用戶,每日平均3,000萬次的點擊、播放、暫停、快轉、回播,400萬次的評價行為,300萬次的搜索動作。
在這些數據中,Netflix 發現使用者習慣正在改變,隨著網絡影音串流服務的流行,越來越多人在手機和平板上觀看影片,人們不再苦苦守在電視機前等待影集的播出,反而喜愛一次看完整季的影集。
上述的行為正是「煲劇族」(binge viewing)的表現,根據marketingcharts.com的報導, 78%的美國人對於影片觀賞有自己的行程規劃, 62%的人會一次觀看多集,而binge viewing的行為在青少年間特別明顯。
看準了「煲劇族」正流行,Netflix 挑戰傳統電視的營運模式與宣傳營銷方式,一口氣推出整季的《紙牌屋》,更推出「免費試看」的服務。
根據TechCruch的報導,在100萬名試看的使用者中,只有不到8,000人在收看後取消服務;另外,有10%的Netflix用戶觀看了《紙牌屋》,並平均觀看了六集,而這部影集也吸引了更多的消費者訂閱Netflix的服務。
Anywhere:只要有可以上網的裝置,在哪都可以Drama
除了打開電視使用Netflix 的服務外,你還可以在PS3、Xbox、Wii、個人電腦、筆電、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不同設備上觀看影片。
Netflix的創辦人兼CEO Reed Hastings指出,網絡電視和App將會取代傳統電視,有線頻道的訂閱用戶將會不斷減少,消費者傾向使用不同的裝置,隨時隨地都能觀看影片,這樣的趨勢需建立於高速網絡上,因此高速網絡將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而Netflix也發覺到云端服務的重要,於三月時宣佈將斥資10萬美元舉辦「Netflix Cloud Prize」全球競賽,期望透過競賽為使用者帶來更好的云端體驗。目前已向全球的開發者發出邀請,並於GitHub上舉行。
此外,Netflix近期宣佈將要停止發放API key,也不接受新的API申請,而這一切是為了將其重心放在用戶的觀賞體驗上,希望所有用戶都能在不同裝備上使用服務來觀看影片。
Netflix也將在今年推出《紙牌屋》第二季、《Arrested Development》等多部影集,並和DreamWorks合作推出動畫片《Turbo: FAST》。Netflix正朝著全方位娛樂公司的路線邁進,或許在明年便能看到他們的自制電影也不一定呢!
18歲開始創業,從佳木斯的一家檯球廳做起,趙志強將自己的自助餐廳開遍北京。背後,離不開三個女人。
口述/北京比格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趙志強
我1973年生於佳木斯,受母親影響走上創業的路。上世紀80年代,母親是服裝廠的工人,父親是一所中專學校的老師。改革開放剛開始,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好些,母親辦理了停薪留職,在家了開了個縫紉店。父親為了支持我母親的工作,也從學校請假,一起做服裝。
每天早上,不管我多早起來,父母都已經開始工作;晚上,無論我多晚睡,都能看到我的父母仍在工作。那時,還沒有電動縫紉機,由於每天踩縫紉機踏板的時間太長,母親的腿總是腫的,睡覺時必須把腳墊高,這樣才能消腫。因此,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長大後要像父母一樣,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改變自己的生活,這種下了我未來創業的種子。
初創業:為了再次擁有家
1991年,我家住的平房被拆遷,從小生活的一個地方突然就沒了。搬家的時候,家裡沒什麼家當,就幾個大木箱子,我和幾個同學借了一輛三輪車去搬的。搬最後一件家當時,平房的房頂已經沒了,陽光照射進來,我認認真真將房屋的每個角落都看了一遍,把每個角落都銘記在我的腦海裡。我告訴自己,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再次擁有一個家。
於是當年,我開始創業,那時候很小,不知道要做什麼、會做什麼。上中學時,我就特別喜歡打檯球,我想,檯球廳生意應該能火,就找我母親借了3000塊錢,開了個檯球廳。當時以3000塊開創事業挺艱難。最早,檯球廳只有兩個檯球桌,質量也很一般,布面都不平整。為了省點錢,雖然沒有裝過檯球桌,我還是自己動手,把檯球桌拆開弄平整。另外,檯球桌的腿也不是很光滑。我和三個同學,買了些砂紙,每人抱個腿,不停地蹭。有一次蹭得很晚,一個同學抱著檯球桌的腿,睡著了。
經營1年多後,我的檯球廳有了起色。1992年,我知道了一個比較出名的檯球桌星牌檯球,當時,佳木斯沒有這麼好的檯球桌,我感覺,進這個檯球桌,生意一定能火。所以我就和母親商量,能不能擴大一下規模。4張檯球桌,1張1.36萬,一共近6萬塊錢,母親四處張羅,給我湊了3萬塊錢,但還缺三萬。
我也到處想辦法,後來想到了一個同學。他家當時做生意比較早,我和其他同學假期幫他家卸過貨。我就和他商量,能不能讓他父親借我3萬塊錢。1992年,3萬塊錢,是一筆挺大的數字,尤其要借的人還是一個孩子。不過,他父親當時就借了。後來,我問他父親,為什麼敢借給我,他說,你那時候來我這幫忙,給我們留下了挺好的印象,所以才會信賴你。人要儘可能幫助別人,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別人就會幫到你。
之後,生意確實如想像得火爆,幾個月,投資就收回來了。一路發展,我又買來十幾張檯球桌,然後做大型遊戲,開室內滾軸溜冰場。
第一次創業時,我在檯球桌下睡過,在長條椅上睡過,在樓梯間睡過,但現在回想起來,感覺那時候非常幸福和快樂,一點都沒覺得痛苦。到1996年,我賺到了100萬,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積累。
然後,我圓了我第一個夢想:我給父母、哥哥和我自己都買了一座房子。
第二次創業:女兒幫我走出迷茫
1997年,我結婚了。那時我才20多歲,賺了些錢,感覺有點飄飄然。
在東北,大家都很講究面子,結婚時,誰家車多誰就更有面子些。我平時朋友挺多的,辦婚禮的時候,很多人都說要幫我出車。但到了婚禮當天,8、9點鐘要去接新娘子的時候,我往樓下一看,才來了3輛車。
那一刻,我心中受到極大的觸動,因為那時候還不夠成熟,婚後,我對朋友之情有點失望,就不再願意和朋友交往。那時,我就干兩件事,一件是背著檯球桿到處參加比賽,一個是養各種魚,熱帶魚、中型魚、小型魚。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的心態不對,人生就是這樣,當別人都誇你的時候,千萬不要過高估計自己;但當別人都看不起你的時候,你不能看不起你自己。
讓我改變的1998年女兒的出生,我突然意識到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責任,要為女兒未來的生活和為她提供更好的成長空間努力,那時我一下子又重新找回了自己再次創業的激情和動力。
我那時候到處打檯球,來北京機會比較多。我自己也非常願意來北京,一到北京,就去麥當勞吃漢堡,當時看到麥當勞生意非常興隆,我就想,以後有機會也要開個漢堡店。因此,1998年,再次創業時,我就想開個漢堡店,但是,當時自身的條件並不具備,沒有資金、經驗,漢堡怎麼做、怎麼賣我都不知道。
但回去之後,我就開始找位置,找了很長時間,終於在一個比較繁華的地方,找到了100多平米的位置,三天內我就交了幾萬塊錢的定金。其實,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還是比較衝動。
房子租下來,我就來北京學習怎麼做漢堡。那時候,市場上有很多仿麥當勞、肯德基的快餐店,比如叫麥肯姆、麥克漢姆,我當時選擇了麥克漢姆,交了5萬塊錢加盟金,去培訓了3天,我就回去開漢堡包店了。
回來之後,我開始按照自己的想像和麥當勞的照片,裝修我的漢堡店,然後又去哈爾濱買設備。買設備需要幾萬塊錢,但是當時並沒有那麼多錢,我就自己設計了一個壁式保溫櫃,幾千塊錢就搞定了,後來一直用了很多年。設備就位,然後就是培訓,我做服務員,招來的員工做顧客,我告訴他們,嗓音一定要提到這,才能給人感覺非常親切,就這樣反覆訓練。
1999年12月,多樂美漢堡店正式開業。開業之初,生意不是特別好,但我那時候的創新的比較多,不停折騰,我們引進了熱狗、pizza、意大利麵、蛋撻。有些產品,肯德基比我們還晚了十年,那時候真是非常火。
2001年,一個新的機會出現了,當時我們那最好的商場裡,一個開藥店的朋友生意不想做了,問我要不要盤下來。我當時一下子心潮澎湃——機會太好了!因為,前期我所有的事業都來自母親的支持,我很尊重母親的意見,就去問母親。但是母親有很多擔心和顧慮,不是特別支持我。當時我想,做生意,賺錢的方式有很多,沒有必要為了賺這點錢讓母親跟著擔心,所以放棄了這個機會。回頭看,我非常慶幸當時聽取了母親的建議,如果當時投了那家店了,也就沒有我在北京發展的今天。
到北京:相濡與沐
不過,有個事情我沒有聽從母親的建議——我選擇的妻子。因為母親對她不太瞭解,最初不是特別同意,但這次,我堅持了我的選擇。你遇到對的人,其實只有一次機會,錯過了,再遇到的也都不是她。
這也是我人生最正確的選擇。最初創業的時候,就是我妻子在幫我。不到20歲,我開檯球廳的時候,她幫我擺檯球;我開溜冰場,她賣票;我賣漢堡,她當服務員。現在,我母親對妻子,比對我這個親兒子還親。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我想,北京一定有很多發展機會,就和妻子到北京考察,當時看到了很多漢堡店,做這個已經沒有機會。但是,我發現必勝客等一批匹薩店,生意都非常火。為了差異化,我們決定做匹薩自助。
2002年3月26日,我和妻子來到北京,當時沒有任何親戚、朋友,除了我妻子的一個同學。把行李寄存到她同學家,我買了兩份報,一份手遞手,一份精品購物指南,買了張電話卡和兩個自行車,就開始了北京創業的歷程。
經過一個多月努力,我們很幸運地在動物園附近找到了比格匹薩第一家店的位置,然後開始緊張地籌備。2002年7月18日,第一家店終於開業。
那時候沒有多少錢,我租了間70平米的房子,住了13個人,兩個臥室,大一點的放了三張上下鋪,小一點的放了兩個,過道還搭了三張床。說是床,其實就是磚頭上放了張床板,那時,我們一個女孩經常睡到半夜,門板就掉下來了。她重新收拾下,繼續睡。
那時,我們一起很早起來,從寢室走到店裡,忙碌到晚上9、10點鐘,客人走後,我們回到宿舍,做點飯吃,大家圍坐在我的床邊,我圍著個被子就給大家開會,有時候會開著開著我就睡著了,他們也就跑回去睡覺。他們後來告訴我,當時,他們晚上最盼望的就是,我開會能睡著。
2003年三四月份,當時還不知道非典會那麼嚴重,母親領著女兒來北京看我,當時已經有一年多沒見到她。小時候,女兒很活潑好動,但2003年我初見到女兒的時候,感覺她有點膽小,和我們在一起幾天後,她才恢復了本色。這很可能是父母沒在身邊,她內心缺少自信。一週後,母親領著女兒回去,我和妻子送他們去火車站,當我要下車的時候,本來表現平靜的女兒摟著我脖子放聲大哭,說要和我在一起。
這一抱,讓我下定決心,再大的困難,也要把女兒接到身邊來,一起生活。那時,北京房價不高,6、7000一平米,但我也買不起100平米以上的房子,找了很久,才找到一間90多平米的房子。11月,我父母、女兒、嫂子和侄子來北京,我開輛七座的奧德賽去接他們,當我上了站台,眼前的景象讓我驚呆了:連老帶少五口人,18件行李。那時我就想,原來我失敗了可以回佳木斯去,從這一刻起,我必須全力以赴努力,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現在失敗了老老小小都押在了這裡。
接下來三年,我和妻子就吃在辦公室,工作在辦公室,睡在辦公室,很少出來,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事業上,激發出我們全部的努力和精力。2006年之後,我們的事業基礎終於轉好了,店面經營也平穩了,回籠了資金。2006年,我又買了個大點的房子,和父母一起生活。
經過11年的發展,比格比薩北京有了50多家店面,全國已經有了130多家店面,此外,還有盒樂弁當、禾田家兩個中式快餐品牌10多家店,還有5家咖啡店,有了近2000名員工,100多家供應商。
回想過去10多年的創業歷程,我覺得上天對我非常眷顧。人生的價值不在於你佔有多少,而是你改變了多少。
主動投資者的目標是要取得超越被動投資(例如指數基金)的超額收益,但在出發之前,投資者應該考慮一下自己的優勢在哪裡。比爾米勒在07年接受訪問時曾經提到投資者應該考慮自己是否3個方面的優勢:信息優勢、分析優勢、行動優勢。
信息優勢是你是否可以比其他投資者獲取更多更快的信息。這裡的信息並不包括內幕信息,因為內幕信息是法律所禁止的。即使不考慮法律禁止這一點,投機天才,也是《股票作手回憶錄》的作者JesseLivermore也已經指出了所謂「明牌」(內幕消息)往往會使人損失金錢,如果內幕真的有暴利,給你傳遞明牌的人為什麼要告訴你呢?信息優勢包括的對行業和公司的研究,尤其是在很少有人研究的行業或者公司,如果你留意到其中發生的新聞,也許你就具有一定的信息優勢。彼得林奇對此有很好的說明,即使是普通投資者,在你工作的行業中你也會比其他人對行業中相關企業的情況有先人一步的瞭解。例如如果你工作的公司是另一家企業的供貨商,當他們的購買增加的時候,你就比其他人更清楚這家公司的生產在擴張,未來盈利看好。另外你和你的家人平時購買的產品,你也對生產這些產品的公司的變化情況有第一手的資料。
分析優勢是面對同樣的信息,你能否分析出別人沒有看到的端倪。在買一個公司的股票的時候,嘗試儘可能找出可以讓這個公司失敗的情況,你就會對什麼因素決定這個公司的成敗瞭然。知道當什麼因素發生變化的時候去重新審視當初的決定。
行動優勢是你是否可以在潮流中保持理性,就想巴菲特說的,在別人恐懼時貪心,在別人貪心是恐懼。這點好像是最容易的,其實恰恰是最難的。
如果在做每一次投資決定時,都問問自己有沒有這三方面的優勢,犯錯誤的可能就會減少。如果沒有任何一種優勢的話,憑什麼去戰勝市場呢?
| ||||||
東京澀谷區,六月五日下午,在距離優衣庫(Uniqlo)母公司迅銷集團(Fast Retailing)總部路程不到十五分鐘的大樓內,優衣庫二○一三秋冬展示會正式開始。 現場一百零八座人型模特兒,穿戴優衣庫的最新商品。迅銷董事長兼執行長(CEO)柳井正早一步親自到場巡視,一級主管如迅銷集團執行副總裁大笘直樹也在現場。 優衣庫在展示會上顯現的豪氣與企圖心,和四月的一個好消息有很大關係。 四月十一日,迅銷集團公布二○一三年上半年財報,預計今年集團總營收將首度超過一兆日圓(約合新台幣三千一百億元),刷新紀錄,成為唯一擠進日本前百大上市公司的服裝業者,可望拉近甚至追平與全球服裝業排名第三的GAP的距離。 不過,即使一兆日圓的目標將於今年達陣,對比柳井正十年前訂下的時程表,卻已經遲上三年。十年間,「優衣庫帝國」急速擴張,柳井正更自二○○九年起連兩年登上日本首富;沒人想得到,勢如破竹的迅銷集團,竟在二○一一年,狠狠的跌了一跤。 二○一一年,優衣庫在日本即使店數增加,營收、來客數、客單價卻全面下滑,營業利益減少一六.八%。占優衣庫營收七三%的國內市場不振,被柳井正視為未來主戰場的海外,竟也面臨瓶頸。 以中國市場為例,挾帶地理、文化優勢,優衣庫早在二○○二年就進入中國,超前同業ZARA、H&M四至五年。但是,○六年起,隨著歐美品牌進駐、中國消費者視野大開,優衣庫的領先優勢逐年縮小;一一年,ZARA在中國的店數正式達到一百家,追平了優衣庫。這對將海外過半營收壓在中國的柳井正而言,更是巨大衝擊。 二○一一年,集團全球總營收僅成長○.六七%,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總資產報酬率(ROA)、店鋪數全面負成長,每股稅後純益(EPS)也從六百零六日圓,跌至五百三十四日圓。 同年,柳井正在辦公室外,掛上「Change or die」的年度標語,誓言透過改革、突破困境。兩年後,優衣庫果真迅速爬起,營收成長率預計亦可回復至兩位數水準,靠的是六個字:「中國、中國、中國」。 策略一:店鋪在中國拿下亞洲,等於拿下世界 二○一一年這一跤,讓優衣庫展店策略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停止追求國內成長,全力主攻中國。目前,優衣庫於日本展店已近停滯,相對的,目前優衣庫海外共三百五十九家分店,其中一百八十二家、超過半數的店鋪都開在中國;比起ZARA、H&M各約一百四十家的數字,優衣庫顯然在兩年間又拉大差距。不只如此,優衣庫的中國店鋪占比已達全球總店數的一五%,比起ZARA、H&M的八%、五%,可以看出其深耕中國的決心。大笘直樹不諱言,亞洲占全球六成人口,拿下亞洲,就等於拿下世界;其中的關鍵戰場,就是中國,「今年還要在中國開八十家、最好是一百家店!」 在中國,優衣庫走的,也是和歐美品牌不同的路。優衣庫找出一條競爭者尚未開發的市場,將觸角延伸至一般的家庭顧客,近年透過中、小型店面逐漸進攻社區型購物中心,並往二、三線城市發展,搶攻當地對流行趨勢需求不大、重視服裝實用性的普羅大眾;大笘分析,一線與二、三線城市的資訊流通度差距仍大,若要讓全中國顧客都認識優衣庫,一定要實際駐點,讓顧客眼見為憑,才能有效提高知名度。 策略二:產線留守中國現地生產買賣,供貨迅速 中國工資高漲,近五年已增加一倍,讓許多企業紛紛轉移產地,遷移至人事成本僅為六分之一的東南亞各國,但優衣庫卻反其道而行。 「唯有在中國現地生產、現地販賣,才能更快實現社長訂下的目標。」優衣庫生產部部長西川雅昭直言,為了在二○二○年實現五兆日圓的營收目標,不能不靠中國。 因此,為了縮短中國市場的交期、物流時間,優衣庫不將產線外移,反而是將工廠從沿海移至內陸,並且加開產線以快速回應在地需求。「況且,我們和中國許多工廠合作近二十年,不會說走就走,這不只涉及工作機會、也是情感面的問題。」他說。 相較優衣庫加開產線、專為中國服務,從ZARA和H&M的工廠布局,可以看出其仍以成本、歐洲市場為第一考量。目前,ZARA為快速送貨至歐洲各城市,七成產線仍在歐洲如土耳其、葡萄牙等地;H&M則遍布全球二十一個國家,亞洲六成、歐洲四成,皆以工資最為低廉的地區如孟加拉、柬埔寨為主,與優衣庫有很大差異。 策略三:人才顧客在中國商品設計,為亞洲客打造 目前迅銷集團在全球約有六萬名員工,除四萬人集中在日本外,第二大國即是擁有六千七百名員工的中國。 不僅如此,若是集結兩岸三地超過一萬人的員工,相當於迅銷集團每六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會說中文,比豐田、索尼都還要高,也是ZARA、H&M所望塵莫及的。 商品設計,也多為亞洲顧客量身打造,目的,就是在中國市場創造差異化。「我們不會迎合歐洲市場!」優衣庫設計總監瀧澤直己分析,ZARA、H&M的設計風格或許接近時尚發源地歐洲,但優衣庫更了解亞洲人的身型,設計出的衣服也更貼近亞洲人的日常生活;而將此強項反映在商品設計上,就是「機能」。 「日本的四季變化和中國非常相似,我們比競爭者更了解中國人需要什麼衣服,幫助他們保暖、排汗。」迅銷集團廣報部部長Aldo Liguori指出,由於機能性商品如HEATTECH、AIRism(涼感衣)主要是內搭衣、貼合肌膚,所以從骨架、袖子長度、衣服寬度等,都必須針對亞洲顧客特別做縮小、調整。 同時,西川雅昭也透露,以HEATTECH為例,每一個新衣料科技的誕生,最長可能要花上三年時間,和歐美品牌為追趕流行,每兩週就能出產新商品的頻率完全不同。 優衣庫研發與設計部門負責人勝田幸宏直言,經過多年實證,帶有印花、圖案等涉及審美觀、流行趨勢的商品,銷售表現確實最為疲弱。 他分析,由於亞洲人工作時間長,每天光上班都來不及,很少有時間細心思考服裝如何搭配;因此優衣庫提供的,是每天都能穿的實用款式,套上就能出門,而且不褪流行,這對凡事實事求是、將錢花在刀口上的亞洲顧客而言,是最好的行銷策略。 為了在二○二○年達到世界第一,柳井正全面壓寶中國,讓優衣庫的「國際化」變成「中國化」。究竟這場賭注是贏是輸,值得關注。 【延伸閱讀】釣魚台事件批日 柳井正討好中國人心 去年十一月,柳井正針對釣魚台紛爭接受訪問時,直指日本政府是事件的導火線,破壞中日關係,錯在日本;況且,若放棄中國市場,只會加速日本經濟衰退,跨國企業只有死路一條。訪問中,他多次呼籲日本政府正視釣魚台主權「確有爭議」的事實,放低姿態。 因為此次「爆炸性發言」,迅銷十天內接獲超過千通的抗議電話,總部所在的六本木Midtown,更天天有右派人士抗議示威。柳井正遭到全國輿論轟炸,批判他為「賣國賊」,優衣庫是「賣國企業」,為進軍中國不擇手段。 但是,對仍存有反日意識的中國消費者來說,柳井正雖飽受日本國內批評,卻確實收買了中國人的心。他不僅外在行為心向中國,更同時加速公司的「中國化」腳步。(文●郭子苓) |
年輕的實踐者(Execution)
ElonMusk於1971年出生在南非一個普通人家,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模特。Elon從小酷愛讀書,在10歲的時候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台計算機,然後開始自學編程,12歲的時候把自己做的一個太空小遊戲軟件賣掉了。Elon從小便很獨立,懷揣著一個「美國夢」,努力地尋找機會逃離南非。因為母親是加拿大籍,他在高中畢業後帶著一點錢獨自去加拿大闖蕩,四處打工,進入皇后大學讀書,最後如願以償地轉學到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在拿到賓大的經濟和工程學雙學士學位後,Elon獲得獎學金前往斯坦福讀博士,學習材料科學和應用物理。
不安分的創業者(Entrepreneurship)
1995年正值美國互聯網浪潮蓬勃的開始,雅虎(Yahoo)和網景(Netscape)公司均於前一年創立。就在此時,Elon看到了傳統媒體進入互聯網時代的機會,於是在進入斯坦福學習的第二天,便決意退學創業。他召喚來他的弟弟,投入了幾乎僅夠房租的2000美金。沒有朋友幫忙,兄弟倆夜以繼日地開發了6個月的程序。Musk創立的「Zip2」網站是美國第一家在線城市列表網站。4年後,這家公司以3.07億美金的現金加上3400萬美金的股票期權被康柏電腦公司(Compaq)收購。1999年,Elon在他28歲的時候收穫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100萬美金。他沒有花錢去買下一座小島,只是獎勵了自己一輛當時世界上最貴的跑車,因為他酷愛賽車。
敏銳的行業洞察力(Vision)
Elon對Zip2的成功並不感到滿足,在他看來,這對人類的影響太小了。於是,Elon馬不停蹄地開始了第二次創業:Paypal。為什麼是Paypal?Elon發現當時的金融業在互聯網領域缺乏創新,用戶之間的支付極不方便。於是他結合自己的互聯網經驗,創立了x.com,後更名為Paypal。3年後,Paypal被eBay以15億美金的價格收購,收購前Elon持有11%公司的股份。這一次,2002年,他賺了2億美金。他仍然沒有揮霍他的時間和金錢,他在思考著下一件大事(WhatistheNextBigThing?)。
理想主義的夢想家(ThinkBig&Impossible)
賣掉Paypal以後,Elon開始思考太空領域的探索和能源領域的創新: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和消費,於是先後於2002年,2003年創立了全球首傢俬人航天公司SpaceX和全球首家純電動汽車Tesla,並投資成立了太陽能全服務供應商SolarCity。SapceX和Tesla這兩家公司所涉足的領域和將要開發的產品皆是「敢為天下先」。硅谷的風險投資人們傾向於投資「輕資產」,能快速實現產品商業化的公司。雖然Elon在互聯網領域已有兩次成功經驗,但是沒人會相信他的SpaceX能完成美國航天局(NASA)的使命,沒人會相信他的Tesla能突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M)無法突破的創新。
SpaceX要做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箭和宇宙飛船,誓將人類的足跡從地球拓展到其它星球,讓人類去趟火星的成本降到50萬美金;Telsa要靠著電力驅動,跑得比法拉利(Ferrari)還快;SolarCity要實現每家每戶裝太陽能板像裝戴爾電腦一樣容易。這是科幻小說裡的故事還是在魔術師的魔術?
然而Elon一意孤行,給SpaceX首筆投了一億美金,成為Tesla主要的投資人,又投資他的表兄弟創立了SolarCity。
一個優秀的CEO=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ExcellentCEO=ExcellentProductManager)
SpaceX和Tesla這兩家公司Elon都親自上陣擔任CEO。Elon甚至超越了一個CEO的角色。憑藉電子工程的背景,他深入地參與SpaceX火箭的架構設計和建造。也許你會好奇Elon怎會知道火箭的設計,他會神定自若地告訴你,他讀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同時,Elon也擔任Tesla的產品架構師,負責汽車的設計。作為產品經理,Elon並不專橫,除了運用物理學的框架進行推理認證,他還認真聽取周圍人的意見,特別是對產品負面的反饋。Elon誓將TeslaS型家庭轎車打造成「藝術+技術」的完美化身,高薪聘請了為寶馬和阿斯頓馬丁設計過多款經典車型的汽車設計大師HenrikFisker擔綱設計。然而Elon並不滿意其設計並推倒重來,雙方甚至就「HenrikFisker把真正給Tesla的設計用在了他後來成立的Fisker電動汽車公司的汽車設計上」而對簿公堂。
孤注一擲的冒險家(RiskTaker)
Elon雄心勃勃,然而SpaceX和Tesla的創業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幾經折戟沉沙。Tesla電動汽車最大的障礙是電池技術:電池續航能力的侷限和電池製造成本的高昂。這也是Tesla一開始推出高端跑車的主要原因。到了2007年,Tesla的錢燒光了,商業模式還未成立。這時,沒人願意再投錢,Elon只能把從Zip2賺的錢都放進公司,然後進行人員調整。隨後,Elon飛到德國找戴姆勒奔馳集團(Daimler'sMercedes-Benz)談合作,推銷Tesla的電池系統,結果他的PPTDemo失敗。後幾經周折,總算拿到了7000萬美金的奔馳電動汽車Smart的電池系統訂單。
2008年,無疑是Elon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時間。Elon對於工作的瘋狂投入,讓他和結髮十年的妻子的婚姻亮起了紅燈。在經歷離婚變故之後,接踵而至的是SpaceX首次火箭發射失敗,Tesla被迫裁掉三分之一的員工並關掉Tesla在底特律的分支機構,SolarCity也出現問題。與此同時,美國爆發了歷史性的金融危機,讓步履維艱的公司雪上加霜,瀕臨倒閉。2008年的聖誕節前夕,面對妻離子散的淒涼和自己的三家公司不約而同地陷入困境,Elon回憶說,「我經常在午夜醒來,發現眼淚淌在枕頭上。」
創業成功就是一場九死一生的堅持(Perseverance)
Elon在和他的命運搏鬥,他的信念戰勝了恐懼。Elon再度投資4000萬美金給Tesla,他對Tesla的累積投入已高達7500萬美金。這4000萬美金是他從Zip2和Paypal中賺的所有財富中剩下的最後一筆。
Elon孤注一擲地把他所有的錢投入到他深信不疑的事業。終於,所有的付出換來了SpaceX第三次火箭發射成功,別的公司要花二三十年做的事情,SpaceX做了6年,同時也換來了美國航天局(NASA)16億美金的訂單。
2009年3月Tesla的家庭用車ModelS原型實現,同年6月獲得了美國能源部4.65億美金的貸款用於量產,並於2010年7月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
SolarCity也在快速成長,成為了全美最大的太陽能服務提供商,為美國東西部數以萬計的家庭提供著服務。
痛並快樂的創業旅程(AJourneywithPainsandGains)
創業就是一種生活狀態,Elon享受著其中的痛苦和快樂。Elon用獨特的硅谷創業模式(快速的研發,高效的運營,迅速市場化等等)一步一步地實現著在別人看來遙不可及的夢想。
我不相信「成功可以複製」,每個創業成功的企業都有其獨特的秘方(天時、地理、人和),但是我相信「創業者精神能夠傳承,成功模式值得借鑑」。因為,成功的創業企業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創業企業卻各有各的不同。成也蕭何,敗蕭何,歸根結底,創業成功的主要因素還是「人」。
對於投資人而言,我們也在積極地尋找ElonMusk這樣敢於「改變世界」的夢想實踐家,然而我們也在問自己,在企業成功黎明前的黑暗之際,我們是否也能和創業者一起堅定地相信企業的未來,和他們並肩作戰。
作者簡介:劉明豫,華山資本投資副總裁,長期關注和從事國內外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新媒體,新消費領域的成長期企業的投資。劉明豫曾作為首位加入泰山天使創業基金的創始團隊成員,參與了基金大部分項目的投資,並積極協助被投企業的戰略、運營和財務規劃,從而積累了豐富的項目投資和管理經驗。
來源:i黑馬 作者:韋龑
【導讀】創立四年,員工達到40多人,分享按鈕涵蓋23萬家網站,日均覆蓋PV高達16億……這是王浩威等三個台灣人在大陸所創立的社會化分享bShare所取得的驚豔的成績。然而如何盈利?又如何面對巨頭們的夾擊?請看今日黑馬bShare
社會化分享的力量:日覆蓋PV16億
bShare的三位創始人都來自於台灣,卻在上海創業四年。2009年,看中web2.0時代社會化分享的力量,王浩威決定創業,他說:「2009年,中國的社交媒體突然崛起,開心網、人人網一瞬間攻佔了學生及白領的電腦,那時社交媒體是互聯網上最重要的風向球,對人不談社交媒體,你就out了」。
而在王浩威看來,社會化分享將會創造一個巨大的商機。於是他找到了兩位在商學院認識的同學創辦了bShare,推出社交分享按鈕的組件,它是一款web2.0的社會化分享按鈕工具,用戶瀏覽網站內容的同時可以把自己所感興趣的內容通過人人網、QQ空間和新浪微博等一系列社會化關係網絡分享並推薦給自己的好友。bShare也是在這股風潮中崛起,憑著對社交媒體產業的關注,bShare經過四年的運營,目前已經獲得了投資,團隊擴張到40多人。
「其實就是複製國外的Addthis跟Sharethis,進行微創新,我們希望在數據方面做的更深,例如挖掘社交意見領袖、傳播效果分析等等。」王浩威介紹。 bShare基礎的產品是免費的,而且安裝簡單,網站只需要在頁面中添加一段簡單的代碼即可。經過四年的運營,目前bShare分享按鈕涵蓋23萬家網站,日均覆蓋PV高達16億。
除了大家知悉的基本分享功能,bshare也提供用戶分享行為數據的數據統計(類似於CSDN),採用Bshare網站可以知道多少人通過分享被吸引到你的網站,社交網絡能夠為你創造多少價值。回流量統計是bShare的一項創新,透過後台系統,採用bShare的網站可以看到每一篇帖子每天從各平台實際帶回來的點擊流量。目前,從bShare全網絡的表現上看來,平均每個分享可以帶來12倍的回流量。換句話說,每一次的分享,可以從社交網站上換來12個新的訪問,採用bShare不啻為是一個快速衝刺網站流量的方式。
巨頭進擊
在中國TMT領域,總是有著「巨頭抄襲」的陰影籠罩著創業者們。一個優秀的創業公司,估計早期被問的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如果BAT這樣的巨頭也做了你們的業務怎麼辦?」社會化分享起家的bShare就曾遭遇了百度這樣巨頭的抄襲競爭。2009年,bShare一推出就受到許多小型網站歡迎,但好光影卻只維持了兩年,2011年10月,百度宣佈推出了自己的社會化分享服務,立即造成草根站群的爭相追捧。而這種局面也造成了社會化分享按鈕的大洗牌,原有的兩大社會化分享服務提供商,Jiathis及bShare都受到了衝擊。
「百度宣佈推出分享服務時,我們著實驚嚇了,在互聯網的第一課,大家都會問你,如果BAT做怎麼辦。我們沒想到百度會想要吃這塊站長插件市場,這是一個免費插件,商業模式不清晰,我認為與巨頭的合作空間大於競爭的可能。但是事實擺在眼前,百度進來了,而且還是相當認真的在做這件事,至少前幾次我們參加百度聯盟的會,都聽到百度的朋友在宣講這個插件。」談及往事,王浩威仍心有餘悸。
不過bShare還是存活下來了,他們逃過百度的進擊有一個偶然因素:他們當時在業內還不是第一,面對的競爭壓力較小,正所謂槍打出頭鳥。
「在2011年以前,網站使用分享按鈕的選擇就是這2家,一般業界會說Jiathis市佔率大一些,知名度高一點。百度分享從一開始就緊咬著Jiathis,而bShare一直屬於默默耕耘的,沒有大聲量的市場公關,也沒有大型資源及靠山,也從來不大聲宣揚自己有哪些客戶,這樣反而讓bShare逃掉了巨頭的進擊,沒有被強勢的競爭壓迫。」
當然還有一個因素至關重要:bShare積極延伸業務,發展能盈利的現金流業務,而這也是他們存活下來的主要原因。
避開巨頭
為了躲避百度強勢的競爭壓力,bShare訂定了一系列策略:避開百度強大的長尾市場號召力,追求合作客戶質量,開發新戰場。「面對殘酷的競爭,我們會不停思考分享按鈕有什麼前景,數據的商業模式究竟在哪裡?」
「現在連巨頭都要搶你的飯碗,那表示這碗飯一定是有意義的。」在那段歲月裡,王浩威喜歡用這樣的話來激勵大家。然而意義到底在哪兒?光靠分享是不能為公司帶來盈利的,隨著百度的競爭,bShare開始在資金上吃緊,這讓他們決心做出一個能為公司創造盈利的現金流業務。最後他們的定位是「數據挖掘下的個性化推薦引擎」。
「我一直記得看過一部電影叫做《少數派報告》,湯姆·克魯斯飾演的角色闖過其中一個GAP商場,GAP不斷提醒湯姆上次買的褲子是否合身?還有科幻小說三體中,香煙盒視屏不斷地出現個性化的廣告。給每個人看到他應該關注的商品及文章,縮短搜索及閱讀路徑,這就是未來,都是新公司的機會。」
從百度推出分享按鈕插件的開始,bShare默默轉身著手設計通過收集社會化分享數據的大數據系統,目的就是推出個性化內容推薦引擎。「這件事內部一直想做,但那時因為忙於分享按鈕的優化,反而進度上有一搭沒一搭,這次因為百度的事件,反而加速了我們拉出新產品的決心,也加快了我們的腳步,競爭促使我們創新轉型。」王浩威回顧道。
經過300天的研發,個性化內容推薦插件「樂知」上線。一個網站可以使用在任何版位,提供「猜你喜歡」、「相關文章推薦」的功能覆蓋。推出的首月就獲得許多大媒體,例如中國日報、光明網、Yoka、瑞麗、Pchome、蜂鳥網等的採用。
不過個性化推薦引擎並不是bShare的概念,無覓及友薦都是業界本來就有的產品,樂知反而是後進者,但bShare過去做分享按鈕的經驗幫助了這一次樂知的產品設計。媒體使用 bShare分享按鈕的目的是為了準確的數據分析及流量,bShare分享提供了全套完整的分享回流統計,還有意見領袖分析,幫助網站找到重要的社交意見領袖,為的就是能夠增加社交媒體流量。個性化推薦閱讀也是一樣,網站要的是增加點擊及完整的數據分析,這才是樂知產品設計的核心。
個性化推薦有許多的技術關鍵,包含語義分析、分詞技術、新詞發現、機器學習、協同過濾、群眾心理學等等,要做出推薦準確率很高的產品現階段是不太實際的。在推薦引擎中,能夠增加1%的用戶認可都是莫大的進步,可能要花上一整個技術團隊一個月的算法優化。bShare一向是一個客戶需求為導向的團隊,在個性化推薦引擎的開發上,bShare更重視的是如何有效提升讀者的閱讀點擊比率。
王浩威說:「網站使用個性化推薦說穿了就是為了增加站內點擊,如何提升點擊才是這個產品的關鍵。」bShare抓住的秘訣就是圖片優化處理及彈性化樣式。樂知在圖片抓取及處理上下了很多功夫,而且圖文推薦模式也比一般文字鏈推薦點擊比率至少提升2~3個百分點,使用圖文推薦可以很明顯的達到提升站內流量的效果。
如何賺取現金?
王浩威介紹,bShare目前看重的是精準廣告投放,樂知從開發的第一天開始就設計了廣告置入的功能,透過廣告收入與網站分成。
「樂知是一款挖掘讀者興趣圖譜的引擎,本身就是為了要找出讀者的興趣而投放他可能感興趣的廣告。現在樂知已經有超過每天一億左右的展示量,每天為網站帶來高達300萬次的站內點擊,並持續成長中,這些未來都可以開放出版位投放廣告,目前也已經與多家廣告公司展開合作,進行測試。我們還是要比較小心翼翼的處理廣告的投放,必須在用戶體驗及收入上取得平衡。」
「從分享按鈕到猜你喜歡,我們這個團隊一路走來已經四年了,很辛苦也很有意思,中間有很多風風雨雨。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很榮幸能跟巨頭競爭,希望我們能堅持住。」王最後意味深長的說道。
i黑馬點評:
廣告聯盟由亞馬遜首創,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這種廣告分成的模式已經逐漸沒落,已經不能夠為網站主們帶來多少收入(百度聯盟平均每個站點年收入只有800元),而bShare其實只是舊瓶裝新酒的廣告聯盟模式。而這也導致bShare在營收上還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它的本質與百度廣告聯盟相同,只是引入了個性化推薦而已。
bShare的樂知個性化推薦數據來自於bShare分享,而這種數據難以和百度、騰訊、360等平台級公司收集的數據不可同日而語,能否達到最好的個性化推薦仍然有待觀察。
看來讀者都係有錢必還,爭人錢唔安樂的人。此同諗樣有錢爭住先,等通賬貶抑自己債項的原理相違背。明白兩個小朋友,人工不算多,現金自然少。在近日跌市加速讀者贖樓決定。本樣收到問題後有再問過讀者如贖樓後有何打算? 同n咁多人一樣都係想:「遲下有筆現金係手望跌市來臨改變命運」。其實你想趁跌市執平貨,唔係坐係度咁簡單,請你先具備幾個要點
懂借貸
跌市最令人缺就是現金。除非現時已借到好盡,大部份人不應在四十餘歲開始減債(贖樓)。另外想清楚先去還錢或贖樓,現時將間樓先供滿後再借出,倒不如咁轉按套錢呢? 除非間樓係居屋。加按套現可將樓房升值部份套出。你咁早贖返張契除左得個睇字,仲要租個保險箱黎放好份契,每個月洗多成千銀。冇咩著數可言。
除非你已坐擁億計現金,否則趁後生仲有銀行借錢比你,適量借貸為自己產生被動收入,再用銀紙眨值去加速債務縮減,是在亂世求生的一招。所以懂得利用借貸,搵既錢多過你打成世工。
數口精
筆者有不少數口精的人客,永遠keep住個按揭唔清,爭五萬分五年還,完左又續五年。你可以自己計下,每月還息都係百餘元,平過你租箱。所以數口精根本唔關你做邊行,而係後天鍛鍊的。數口精心敏銳,係跌市幾有用不言而喻。
所以諗樣叫今之讀者不要執著供滿單位,至於佢贖完樓又再諗住將間樓遲下加按之方法令諗樣不明。 假如讀者不執著於供滿樓而先在幾年前套現買多一間,現時情況簡直由北極跑到坦桑尼亞。
返回現實,可將樓房加按至五成後租出,增加自己總收入。再將套到的1.8mil存放銀行,保守就用mortgage link戶口抵銷利息支出,再唔係冒少少風險收5至6%息,方法要往後搵時間在堂上詳講。
如將樓房按至7成,銀行會先問你單位是否自住的。及後如發現租出,一係call-loan,一係加息,後者為多。那有不少人又將該房轉到另銀行,不見得會家散人亡或告上法庭的事。
此讀者的發問想信有不少blog友都想知,筆者已講做法,但最重要的是唔好當跌市買樓係「坐定定等跌」咁簡單,講得再白些就是你要先找來資金、自己識計數買邊間,買入時及買入後要有心理預備經歷升跌,那才有能耐在跌市撈低及後贏錢。希望今次讀者來信幫到大家!
導讀:價格越低為什麼不但不好賣,反而價格越高越好賣,為什麼大手大腳的浪費反而可以拯救經濟?為什麼免費未必就是最好的,這些經濟學原理背後又有哪些邏輯在支撐,讓我去探討一下這些好玩的經濟學吧。
001 價格越高越好賣——虛榮效應
富人們一般不喜歡大眾模仿他們的消費行為,這種情況就叫做虛榮效應(snob effect)。虛榮效應具體是指購買商品的時候追求與眾不同的個性的現象。在韓國也稱為白鷺效應。因為對於某些人來說,即便是自己原本長期使用的商品,一旦成為大眾化商品的話,他們就會將其更換為並不廣為人知的新商品,就好像如果一個地方的烏鴉大量湧進,白鷺就會離開一樣。
1950年,美國經濟學家哈維·萊賓斯坦(Harvey Leibenstein)同時發佈了隨著其他人的使用與否增加購買意圖的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和隨著其他人的使用與否減少購買意圖的虛榮效應。如果某種商品成為廣為人知的人氣商品,則人人都想購買,這種現象就叫從眾效應。英文中bandwagon指遊行隊列中領頭的樂隊車輛,人們在大街上看到bandwagon就認為會有有意思的事情而無條件地跟隨。從眾效應就是指這種不細加考慮就跟著別人做的消費行為。虛榮效應則是指與從眾效應正好相反的現象。
但是,虛榮效應並不止於不購買大眾消費品,也可以解釋為對非大眾性商品的購買需求,簡單地說虛榮效應就是對高檔商品的個性追求傾向。
虛榮效應主要有以下兩種表現。
第一,高檔商品剛上市的時候迅速購買。這是因為,在這一瞬間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消費高檔商品的榮譽。
第二,不論之前如何熱情讚美的商品,一旦其市場佔有率達到一般大眾都可以消費的水平就不再繼續購買。這是因為人人都能購買使用的商品既不會讓人感到榮譽,也不會有高檔的感覺。
不過,這樣的虛榮效應並不是在所有商品上都會出現。
商品越是高檔,越是以個人消費為主的時候,虛榮效應越是明顯。如果不是以個人消費為主,購買商品是為了向外部展示的時候,即便其價格高昂,也可能出現價格越高需求反而有所增加的從眾效應。
如果認為商品目標市場中有較大的可能性出現虛榮效應的話,在建立營銷計劃時有必要留意以下三點。
第一,相對於商品的市場佔有率,更重視其終生價值(life time value)。也就是說,在市場戰略的選擇方面,相較於擴大客戶數量,更注重把焦點集中在維持原有客戶上,因為如果只關注眼前的利益而把重點放在市場擴張上而忽視原有客戶的話,總有一天會連原有客戶都會離開。不僅如此,從某個時點開始,市場戰略不能只停留在不再擴充新用戶,還要做防止新用戶流入的限制性營銷(demarketing)才行。
第二,要絕對迴避價格競爭。降低價格會誘發兩方面的問題。對價格比較敏感的一般大眾會購買降價後的該商品,而這會降低商品的稀少性,導致現有客戶的離開。而且,在市場中價格有時會成為商品品質的一種指標,所以價格的降低很容易導致商品品質的下降。
第三,作為市場後入者,要儘量避免如「我也要做」(me too)形式的商業推進。因為具有虛榮效應的市場看起來會有很好的收益率而且競爭者也不多,但是,新的競爭者參與市場的同時,就有可能導致市場本身發生崩潰。新競爭者的參與會增加消費,但因為虛榮效應,原來的客戶可能會選擇離開市場。原來的商家因為之前已經享受了高收益,所以還可以收回投資成本,而新加入的競爭者就只能蒙受巨大的損失。
活躍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期的美國制度學派經濟學家索爾斯坦·凡勃倫(Thorstein Bunde Veblen)在其著作《有閒階級論》中指出,雖然一般來說商品價格的上漲會導致需求的降低,但在某些商品上卻存在著價格上漲反而導致需求增加的現象。通常在價格昂貴的高檔品牌上出現的這種現象被稱做凡勃倫效應(Veblen effect),而具有這種特性的商品就叫做凡勃倫商品(Veblen goods)。
相反,價格下降的時候需求也下降的商品稱為吉芬商品(Giffen goods)。通常價格下降會導致需求上升,但是如果價格的下降導致的收入上升效果更大的話,就會降低對該商品的需求。實際上這種情況非常少見,只有在收入中對該商品的消費支出佔整體支出比例較大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這種現象。
落後國家模仿發達國家的消費模式,或者低收入者模仿高收入者的消費行為現象被經濟學家杜森伯裡(Dusenberry)稱為示範效應(demonstration effect)。消費者的行為不受自身絕對收入的影響,而是取決於相對於周圍其他人的收入,自己的收入處於什麼水平。這就是相對收入假說。示範效應的核心如下:社會中有從低檔到高檔多種商品的時候,想要更高檔的商品是人之常情,而能夠更多地接觸到有較高社會地位者的人,他們的這種需求會更大。
購買某種商品後,消費需求會向和該商品有關聯的其他商品延伸。這種延伸效應就是狄德羅效應(Diderot effect)。狄德羅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組織百科全書派的哲學家。有一天,狄德羅買了一件新的家居服,之後就覺得屋內的家具都顯得很舊,於是為了能跟家居服相匹配他換了新的書桌,然後換掉了壁掛的裝飾品,最終換掉了所有家具。這就是狄德羅效應,相信這會是受裝修業者歡迎的一種效應。
002 大手大腳的浪費能拯救經濟——節約悖論
我們都知道,如果消費超過收入,就沒有餘錢可以儲蓄,也就無法積累資金,最終只能過貧窮的生活。所以,為了成為富人我們會努力工作,有時候也會變成小氣鬼,為了能儲蓄更多錢而努力。
這個原理對於個人是適用的,但是對於國家整體經濟是否也適用呢?如果所有國民都變成小氣鬼,這個國家真的能夠變得更加富強嗎?答案是否定的,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讓我們看看其原因何在。
一旦經濟進入不景氣,基於對未來的擔憂,人們會選擇更多的儲蓄進而減少消費。可是如果所有人都減少消費的話,企業的銷售額就會降低,庫存就會增加。隨之而來的是企業只能降低生產減少僱用,而企業員工的收入就會減少。那麼,對未來的擔憂就會強化,人們會更加堅定地減少消費增加儲蓄,於是整體經濟就會陷入愈發不景氣的惡性循環中。
這就出現了以個人的角度看儲蓄是合理的行為,而從整體經濟上又是不合理的悖論。這稱為節約悖論(paradox of thrift)。在邏輯學上對個體適合、對整體不適合的現象叫做合成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節約悖論正是屬於這種合成謬誤。
20世紀30年代,全世界陷入嚴重經濟衰退的時候,出現了這樣的節約悖論。面對不景氣的局面,商家都減少了消費,於是經濟陷入更大的不景氣中。洞察這一悖論狀況的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開出了如果家庭不能擴大消費的話,政府也應該承擔財政赤字、擴大政府支出的處方。因為只有這樣,整體經濟的需求才會擴大,企業的銷售額才會增加,生產和僱用狀況也才能夠得到改善。最終通過增加家庭收入的方式擴大家庭的消費。正因為凱恩斯透徹地瞭解個體儲蓄和整體儲蓄之間的區別,才有可能拿出這樣的解決方案。凱恩斯在他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書中就指出: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消費就是美德,儲蓄就是惡行。
不過,凱恩斯並不是第一個認識到這種狀況的人。比凱恩斯還早200多年的18世紀初,伯納德·曼德維爾(Bernard Mandeville)就已經看穿了這種現象。讓我們看看出生在荷蘭的醫生兼英國自由主義思想家的伯納德·曼德維爾於1714年為了諷刺英國社會而寫的《蜜蜂的寓言》(The Fable of the Bees)中的諷刺詩《嗡嗡的蜂巢》(The Grumbling Hive)吧。這首詩的副標題為「個人的惡行或公共的利益」。
從前,有一個非常繁榮的蜜蜂王國。國王和貴族們雖然欠下了巨大的債務,但是依然建設豪華的宮殿和別墅,穿著華麗的服裝,每天用山珍海味舉辦各種派對。
這個國家用強有力的軍隊侵略周邊國家以擴大自己的殖民地。當很多士兵在戰場上犧牲的時候,大部分將軍躲在後方的地洞中。不過每次凱旋的時候他們總是像英雄一樣站在最前面,而勛章也都是歸他們所有。
各種裁判的結果並不是取決於是非的判斷,而是取決於給法官和律師的賄賂。商品的訂單總是接連不斷,產業鏈從上到下都業務不斷,所有人都能盡情享受奢華的生活。
有一天惡行盛行的蜜蜂王國裡突然出現了一位高僧,表示所有人都應該悔改,並開始唸誦咒語。於是蜜蜂們認識到了自己的過失,發誓要過清廉正直的生活。王后和貴族們把宮殿和奢華服裝都賣掉償還了債務,開始了一年到頭只穿一件衣服的簡樸生活,解散了軍隊,關閉了劇場。因為每個人都捍衛正直的生活,所以裁判也變成了沒有必要的事情了。
於是,派對和演出消失了,製作豪華服裝的裁縫和廚師、木工、石匠、雕刻師、演員等紛紛失業。蜜蜂們甚至覺得生活在建築裡也是一種奢侈,都搬到樹洞中居住。
後來,原殖民地的異邦蜜蜂們大舉進攻蜜蜂王國,將所有善良的蜜蜂都抓去當了奴隸,從此善良蜜蜂們就只能每天過著戰戰兢兢的悲慘生活。
曼德維爾想通過這個故事傳達什麼樣的信息呢?他主張單純靠具備好的德行是無法讓國民過上好生活的,並且認為通過節約和儲蓄,個人雖然可以增加財富,但在國家層面上這個邏輯是完全行不通的。他以禁慾和利他心是偽善的,普遍認為是惡行的慾望正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這樣的觀點正面挑戰了基督教的倫理觀。譴責他的人因為他公開擁護惡行而用諧音稱他為人間惡魔(Man-Devil)。
200年後的凱恩斯非常喜歡曼德維爾的這首詩,為了強調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衰退的原因是有效需求的不足,凱恩斯在其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引用了曼德維爾的《蜜蜂的寓言》。
1666年,倫敦發生大火災,整個英國陷入危機。但是曼德維爾曾樂觀地表示,雖然倫敦大火災是巨大的災難,但是在重建倫敦的過程中擴大的有效需求會激活英國經濟。
現在,電視和報紙中還會經常報導經濟不景氣中老百姓縮衣節食,而富人們大肆購買昂貴的名牌貨,過著奢華生活的現狀,指責富人們的消費行為。但是,從節約悖論上看,富人們的這種消費能夠增加整體需求,反而是在幫助經濟盡快恢復。
如果商家不能擴大消費的話,政府也應該出面擴大政府支出,為企業提供投資優惠條件,而且要努力吸引外國投資者和觀光客,增加投資和消費。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最終讓經濟景氣起來。
003 免費未必就好——免費經濟學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是197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常說的一句話。
有的信息粗看之下似乎是免費的,實際上經過瞭解後發現並不是免費的意思;或者可以解釋為免費後面隱藏著某種誘餌,還可以理解為不要期待不付出代價的免費東西。就像「免費的奶酪只存在於捕鼠器上」的俄羅斯諺語一樣,對免費的東西保持警惕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不過,有真正免費的主張逐漸佔了上風。就像劣幣驅逐良幣一樣,免費驅逐收費的趨勢得到了強化。英國的《經濟學人》展望2008年的時候把這樣的趨勢命名為免費經濟學(freeconomics),將單詞免費(free)和經濟學(economics)合起來形成新詞。
2007年唱片業發生了一個大事件。人氣歌手普林斯(Prince)通過英國《星期日郵報》免費派送新專輯Planet Earth的CD,數量達到了300萬張。聽了唱片的人去演唱會的概率會更高一些,但是也沒有一定如此的保障。當然,也可能是因為預料到即便不免費派送人們也會進行非法複製和傳播,所以才免費派送。總之,這真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做法。
韓國也有過類似的情況。2007年LG電子出品了具備MP3強化功能的高檔音樂手機。世界級的音質專家馬克·李文森為手機安裝了可以保證音響效果並且用手指可以靈活控制的操控鍵,利用高級聽筒保證了MP3功能。這個手機中搭載了成詩京、孫昊永等7名頂尖歌手的唱片。
在手機公司採用這樣的免費戰略之前,谷歌很早就提供了大空間的免費郵箱服務GMAIL,UCC網站youtube也提供了大容量的免費視頻空間,網絡電話服務商Skype也給消費者提供了免費的長途電話、國際長途業務。
從很早開始,酒吧裡就免費提供下酒小菜,為什麼這種策略會奏效呢?這是因為在提供了花生等下酒小菜的時候,人們喝酒的概率會變大。更進一步的,美國的酒吧裡清水也是收費的,理由很簡單,水喝多了喝酒的概率就會降低。簡單說下酒小菜和酒是輔助關係,而清水和酒則是競爭關係。酒吧主人們通過過去豐富的經驗,一直採用這樣的銷售策略。
看看我們周圍,就能發現很多免費營銷,地鐵站前的免費報紙就是其中一種。曾經威脅到日報和體育報紙的免費報紙因為有很多讀者,所以可以從廣告收入上獲得高收益。人氣差的免費報紙會因為得不到足夠的廣告收入而被淘汰,這樣的話,倖存下來的免費報紙就可以逐步佔據更加有利的位置。越是資金實力雄厚的公司,在這種免費競爭中能夠生存下來的概率就越大。因此,消費者也可能會面臨因為壟斷招致的損失。
免費經濟市場的另一個弊端就是對資源的浪費。以免費報紙為例,因為免費派發給消費者,所以新聞紙會被大量浪費掉。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體制會導致能源的過度使用而招致地球變暖勢頭的加速。
企業經營專家中,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的,他之所以如此有名是因為他於1982年和羅伯特·沃特曼合著出版了《追求卓越》一書。有意思的是這本書出版之前,他們製作了1.5萬部的試讀版免費派發給對此書有興趣的讀者。當然,這令出版社大吃一驚,因為它們認為這本書本來銷量就不會很大,還免費派發這麼多試讀版。不過,這本書能夠成為超級暢銷書也正是這個免費試讀版的功勞。閱讀了試讀版後感受良多的讀者在此書正式出版之後蜂擁購買,導致此書銷量激增。托免費派發策略的福,湯姆·彼得斯成了超級暢銷書作者、頂級演講家和頂級諮詢專家。
韓國的公務員和企業家總是因為腐敗問題受到指責,所以以往很普遍的請客吃飯等現象現在大多被禁止了。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樣的請客吃飯都是有所求的。因即時貼和透明膠帶而著名的3M公司的道德經營就非常徹底,該公司企業道德規定條例在禮品贈送的項目下面有這樣一條:「給業務相關方提供的禮品每年不能超過50美元,咖啡和多納圈除外。」所以,不用因免費的咖啡和多納圈而產生罪惡感。於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沒有免費的午餐,但是有免費的咖啡。」
我見過一些創業者有好的想法就像抱著金娃娃一樣,覺得全世界只有自己一個人能想到,自己這個想法融到錢就一定能夠成功。所以很多創業者在早期的時候跟很多投資人就計較來計較去,如果不能把公司融資的價格弄高一點,覺得自己就沒有面子。我一直主張,在天使和A輪階段的創業者就是要快速拿到錢,可能你第一次由於沒有經驗,你拿到錢的條件也許不會特別好。
真正融資成功的人,都會為融資的高價格付出相應的代價,比如估值很高,投資人就覺得不安全,就一定要跟他做對賭,而這往往會帶來雙輸的局面。對於一個剛出道的創業者,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快速拿到錢,快速的幹活,快速把產品做出來,快速把產品推出去,最後證明你價值的不是你融資價格,而是你做成功之後你上市或者併購的時候的那個價值。融資價格高也並不代表真正的成功,融資只是一種手段,最重要的還是要把你的企業的產品和市場做好。
我給大家講一個自己的例子,我第一次做公司的時候沒有一點融資經驗,當時VC只投海歸,後來我好不容易見到一個IDG,市面上有很多的謠傳,IDG問我說你要多少錢,他們心裡期望是我要200萬美金,但是我戰戰兢兢在心裡盤算了一下,說200萬就夠了。他們問我說,200萬美金?我說人民幣啊。他就壓抑著心裡的欣喜說投200萬吧,要25%的股份,這個條件好嗎?肯定不好,但是我從來沒有後悔過,甚至我從來沒有埋怨過IDG,他從我的公司賺了超過100倍的回報我還是覺得蠻開心的,為什麼呢?因為我覺得沒有那筆錢我就不可能進入互聯網,也沒有後來的嘗試。
投資人很喜歡我,因為他們都從我身上賺了很多的錢,但是我也感覺得到了他們很多的幫助。我記得劉少奇說過一句話,「吃小虧佔大便宜,有的人是佔小便宜吃大虧。」所以,我覺得創業者早期的時候不懂融資沒有關係,遲鈍一點沒有關係,被人家揩點油也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你能夠拿到投資人的支持。
市場有的時候就這麼殘酷,就像兩支軍隊搶奪一個山頭,這個時候誰不要命的先爬上去,哪怕比別人領先十分鐘,你先架起機槍就能橫掃。時間和機會往往比你融資的價格更為重要,這是我的第一個建議。
建議二:找一位有經驗的「狗頭軍師」
創業者在融資的時候,一定要找聰明的錢,這個錢背後真正是有經驗的這種師傅,或者有經驗的創業者,或者投過很多同類企業的VC。因為他們能夠在企業面臨著轉折點時,用他們的經驗來給你一些關鍵性的指導,我認為這種經驗的傳承往往比錢更重要。
我們這麼多年總覺得美國硅谷很成功,總以為這是源於他們有VC,人家每棵樹上據說都蹲著十個VC,你搖一下樹VC的錢就往下掉。但現在中國本土的VC很多,熱錢也很多,但為什麼有了錢之後我們做企業還那麼難?這是因為除了VC這條明線,硅谷還有一條暗線,創業者成功後會把自己做企業的經驗和教訓,特別是教訓,傳承給年輕一代的創業者,使很多人不必去重複失敗。這些是為什麼硅谷有很多公司能夠迅速成長,他們不僅有正確的方向,而且有正確的策略。
很多硅谷企業成立三年就看起來跟谷歌和Facebook一樣成熟,我帶著這個疑問我去了硅谷很多次。谷歌的兩個創始人絕對是天才,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更是天才,但是商業很多策略不是靠天才,不是靠拍腦袋,這需要有深厚的商業經驗做出判斷。我也慢慢發現了背後的故事——他們背後都有導師或者師傅。他們都是在背後出力獻策,在關鍵的時候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我們將來可能組織黑馬營的兄弟們到美國去跟創業公司交流,你交流下來會發現,他們可在某個產品上並不見得很出色,但是他們在商業策略上,比如做什麼不做什麼,如何定位自己會比我們成熟很多,就是因為他們背後的師傅給他們帶來了最大的價值。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黑馬成長營的交流活動讓大家把很多問題能夠暴露出來,我們也能夠把原來的教訓分享給大家,不是互相吹捧,而是通過這種一針見血甚至是很苛刻很激烈的挑戰以讓大家成長得更加順利。
建議三:善於結盟
今天,中國的互聯網是冰火兩重天,VC越來越多,經驗越來越多,隨著中國互聯網市場的發展,我覺得看起來的機會,看上去很美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互聯網行業有幾座大山,形成了對流量的壟斷。但是我幹了一件錯事,一不小心把他們打醒了,他們變得更加的敏銳,現在各位創業企業只要你剛一冒頭,他們的「雷達」就掃過來了。實際上,中國互聯網有出現寡頭化的趨勢,按照政治來看快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了,一不小心就會出現「大者恆大,強者恆強」的局面。對於各位創業者來說,這絕對是一個挑戰,除了快速拿錢和找到有經驗的人當「狗頭軍師」外,你還要善於結盟,善於利用別人的資源。
360在這裡面可以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人老說360老會成為第幾強,放心,有騰訊、百度兩位大哥在,我們可能很少有這個機會。我們給自己定位就是一個挑戰者,我們也是一個破局者,有我們存在,吸引敵人的炮火,掩護大家前進。
過去兩年通過很多顛覆式的創新,我們確實驚醒了巨頭,很不幸給大家帶來了麻煩。但是,我們給大家幹了一件好事,巨頭過去對創業者他們覺得可以秒殺,不太著急,有什麼創新的路讓你們先走,你們走成功了他們再席捲而上,但是因為有了360之後他們覺得恐慌,他們覺得動作要加快,所以他們現在開始做一些大並的購,所以在今年一個很驚喜的東西是看到了在中國互聯網開始出現一些比較大的併購,這是一個好消息。
在這種情況下,創業者一定要學會有「格局感」,在這個行業裡如何借助第二梯隊的公司,比如新浪、優酷、土豆、360,他們擁有還可以的用戶和流量,但沒有巨頭的心態和帝國思想。他們會幫助你們迅速的完成向互聯網基因的轉換,建立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包括我也很願意出來替大家站台,替大家的產品在互聯網上忽悠一下。雖然我沒有穿著黑衣服,我也當不成中國的喬布斯,但是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合作,很多企業都會成長到他們願意被出大價錢收購的那一步。
正在追逐下一任美聯儲主席的薩默斯似乎天生就注定是一個經濟學家:他的父母是經濟學家,他的伯父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 和舅舅阿羅(Kenneth Arrow)都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其次,薩默斯在MIT獲得了學士學位,隨後又在哈佛獲得了博士學位。令人驚訝的是,他在不到30歲時就成為了哈佛的終身教授,隨後在世界銀行擔任了兩年的首席經濟學家,並於1993年加入克林頓政府,且於1999年擔任財政部長。
儘管薩默斯的經歷如此豐富且又如此具有天賦,但Quartz指出,從以下三個角度來看,薩默斯仍不適合擔任美聯儲主席:
1.薩默斯曾是克林頓政府時期的財長,他在去監管化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而正是去監管化導致了這場金融危機。
在擔任財長期間,薩默斯參與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中關鍵細節和段落的制定。該法律正式取消了大蕭條時期的一些保護措施,如美國保險、證券及銀行業者不得跨業經營等,這使銀行可以通過控股經營等方式參加國債交易和企業債承銷等風險更高的活動。
這一法案的出台普遍被視為是30年來去監管化的高峰,薩默斯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也曾表示:「到20世紀末時,我們將會用21世紀金融體系的法律基礎來替換一系列過時的限制措施。」
相反,這一法案為21世紀的第一次金融大動盪提供了舞台,在雷曼倒閉後,美國政府和納稅人不得不花費數千億美元來拯救美銀、花旗以及AIG等華爾街金融機構。
現任CFTC主席Gary Gensler曾在薩默斯擔任財長期間就職於財政部,Gensler曾公開承認,克林頓政府期間的去監管化活動可能有些過火。克林頓政府的副財長Neal Wolin也認為,克林頓政府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比較沉醉於去監管化,且在這條路上走的太遠。
而薩默斯的老闆克林頓也在後來曾表示:「我認為他們(薩默斯和薩默斯的前任財長魯賓)錯了,而且我也因為採用了他們的建議而犯下了錯誤。」
2.在金融衍生品的問題上,他大錯特錯。
在上個世紀90年代時,當時的CFTC主席Brooksley Born希望公開探索對金融衍生品進行監管的事宜,但此舉遭到了薩默斯、魯賓以及格林斯潘等華盛頓高官的反對。而薩默斯關於金融衍生品監管的反對意見也在他1998年的國會證詞中可見一番。
金融危機期間保險巨頭AIG的頻臨倒閉使得金融衍生品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當時美國政府曾花費了1820億美元的紓困資金來救助AIG ,但即使如此,目前關於衍生品監管的話題仍未塵埃落定,該問題仍是一個政治皮球被踢來踢去。而若下一任美聯儲主席能夠在衍生品監管上花費些時間和精力,則這對於該問題的解決將是大有裨益的。
在2009年和時任財長蓋特納合著的評論中,薩默斯承諾將對場外交易進行有力的監管,但他對金融衍生品監管的立場似乎不那麼堅定。
3.薩默斯對金融危機的警告持敵視態度。
2005年的傑克森霍爾會議一度演變成了對即將離任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表彰大會,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Raghuram Rajan憤然離場以示抗議,同時還遞交了一份報告,他在該報告中對格林斯潘監管下的金融體系內的風險累積發出了警告。
隨後會議變得不那麼和諧,薩默斯稱,Rajan報告的前提假設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誤導性。但最終,Rajan對金融系統內風險的預測被應驗。在經過多年的經歷以後,美聯儲主席的人選最好能夠對這類警告給予更多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