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7月財新服務業PMI51.7,前值52.7。
中國7月財新綜合PMI51.9,前值50.3。
盡管有8月官方PMI重回50以上的利好消息,但9月第一個交易日A股還是未能實現“開門紅”,反而出現了破位下跌的征兆,這也再度印證了市場大趨勢不會被政策面所影響的規律,而投資者則應該放棄幻想,做好股指短期可能下行的準備。
從市場全天的走勢來看,滬深兩市股指早盤尚能維持周三收盤點位震蕩,但市場熱點不足未能調動人氣回升,使得尾盤時股指開始加速下行,上證指數最後報收3063.31點,下跌22.18點,跌幅0.72%,成交1771億元;深成指報收10669.51點,下跌88.37點,跌幅0.82%,成交2778億元;創業板指數報收2181.33點,下跌10.43點,跌幅0.48%,成交803億元。兩市全天合計成交4549億元,較上一交易日小幅增加。
市場成交量的不斷萎縮,指數震幅的日益收窄,預示著股指變盤的時點將至,而9月1日的股指走勢則進一步指明了股指後市的方向大概率是下行。
其實,早在8月時股指走勢就已經出現了頹勢,只是當時監管層推出了“深港通”的利好消息,使得股指出現短期沖高走勢,但由於量能未能持續放大,這一政策利好最後演變成了股指的脈沖走勢,持續了兩周多的回調整理在最後仍將按股指原有的既定軌道運行。
與此同時,中報披露的結束,也使得市場人士對於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前景開始擔心起來。
東方證券策略分析師鄒慧通過研究發現,整體來看,上市公司2016年中報業績同比增長繼續下滑,增速為-3.59%;環比方面,二季度單季整體業績相對於一季度已經回暖,環比上升15.8%。其中主板2016年中報業績同比增速繼續為負,降幅擴大至-5.88%,而創業板、中小板繼續保持相對高增長。其中創業板2016年中報業績同比增速為48.85%,如果剔除溫氏股份等市值較大的三家上市公司,則創業板同比增速為34.03%,中小板同比增速為17.3%。
中小創中報業績增速基本符合預期,整體上延續了業績增長的好勢頭。以業績漲幅在90%的創業板通信行業為例,在業績增長為正的上市公司中,內生性業務增長驅動與外延並購式收入增長的上市公司比例大概為1:1,也就是說,創業板的通信板塊業績大約有一半是由並購式擴張驅動的。
東方證券認為,隨著監管層對於並購重組政策的縮緊,未來的好消息是更多的企業將走內生性增長的道路,但壞消息是可能之後創業板一些新興行業的業績增速會隨著外延式並購熱潮的褪去而出現明顯下降。隨著下半年經濟下行壓力的進一步增加,傳統產業的經營壓力會進一步加大,依舊處於去產能以及結構調整的周期之中。從業績上來看,這些行業在三、四季度仍會承壓。
不過,東海證券分析師應曉明認為,從A股來看,基金發行、融資凈買入以及滬港通累計額度均大幅增加,定向增發、IPO融資以及減持金額顯著下降,資金供需指標進一步轉好。目前國內市場流動性充分,目前位置市場下跌空間不大,如果市場持續向上,形成賺錢效應,將會吸引增量資金進場,維持之前中長期溫和看多觀點。但在目前增量資金前景不明的情況,市場繼續以存量博弈和結構化行情為主。
中國8月財新制造業PMI50,預期50.1,前值50.6。
分析人士稱,8月份,中國制造業運行遲滯,未能延續上月輕微改善的趨勢。產出與新訂單總量皆增速放緩,出口銷售繼續下滑。用工收縮局面持續,但收縮率為今年以來最輕微,這又導致了積壓工作量進一步上升。價格壓力減弱,投入成本與產出價格皆較7月份漲幅放緩。
此前,國家統計局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8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4%,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重回臨界點之上。
英國今日發布8月PMI數據:服務業PMI52.9,預期50,前值47.4;綜合PMI53.6,預期50.8,前值47.5修正為47.6。
英鎊/美元大幅上漲,日內漲幅達71個基點,創7月15日以來新高。
美元指數不斷下挫,跌幅擴大至0.3%。
中國8月財新服務業PMI52.1,前值51.7。
中國8月財新綜合PMI51.8,前值51.9。
此前,國家統計局1日發布了8月份中國制造業和非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數據顯示,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2.7%,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為今年以來的次高點,且連續三個月保持升勢。服務業繼續保持平穩較好運行態勢,增速略有加快。
9月財新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50.1,預期50.1,前值50.0。
較8月微升0.1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離開收縮區間,有企穩跡象。
報告顯示,9月份,中國制造業新業務量保持增長,增速雖然環比略有上升,但仍屬低迷。可喜的是,月內新接出口業務量大致趨穩,結束了此前持續9個月的下降態勢。部分廠商反映客戶基礎需求改善,但也有部分廠商表示市況低迷,削弱了新訂單的整體增速。因此,廠商對生產安排亦更加審慎,產出增速放緩至3個月來最低。
9月份,制造業用工繼續收縮,收縮率雖然放緩至9個月以來最輕微,但整體仍屬明顯。據受訪廠商反映,壓縮用工是為了削減成本、提升效率。用工收縮而新業務增加,導致產能壓力加劇,積壓工作量持續上升,本月積壓率更創下2014年12月以來次高值。
月內采購活動擴張,但增速與8月份幾乎持平,整體處於小幅水平。因此,月內采購庫存僅有輕微增幅。另一方面,由於新業務增長相對低迷,導致成品庫存進一步積壓。
存貨短缺,加上天氣問題,導致9月份供應商交貨服務輕微惡化,未能延續8月份的大致平穩局面。
9月份,平均成本負擔連續第三個月上升,而且升幅可觀。一定程度上由於需要把成本上升的壓力傳導給客戶,月內廠商上調了產品出廠價格,加價幅度超過上月。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國9月ISM制造業指數51.5,好於預期50.3,前值49.4。另外,美國9月ISM制造業物價支付指數53,預期53.5,前值53;美國9月ISM制造業新訂單指數55.1,前值49.1。
數據公布後,美元漲幅擴大、美元指數短線走高10點最高觸及95.66,美股跌幅收窄、其中道指跌幅較日低收窄至62.45點。
美國國債價格下跌,其中10年期美債收益率走高至1.6083%。
非美貨幣方面,歐元兌美元下挫近十點至1.1213;美元兌日元上漲十余點至101.55,英鎊兌美元微跌至1.2832;澳元兌美元下挫十點至0.7658,紐元兌美元微跌至0.7252。
10月8日,9月財新中國服務業PMI公布。
中國9月財新綜合PMI51.4,前值51.8。
中國9月財新服務業PMI52,前值52.1。
財新智庫莫尼塔宏觀研究主管鐘正生表示,9月整體經濟繼續擴張,但增速已經連續兩個月下行,後期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需繼續發揮財政政策的托底效應。
此前,據國家統計局10月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7%。服務業延續平穩增長勢頭,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2.3%,比8月回落0.4個百分點。
在10月PMI回升至51.2%的兩年高位的消息刺激之下,11月1日滬深兩市股指雙雙出現反彈回升走勢,股指上漲態勢仍保持良好,兩市成交量也有小幅增加。市場主流觀點認為,盡管短期仍有風險因素擾動,但從中期角度布局A股已可開始!
11月1日,從市場全天的走勢來看,滬深兩市股指在開盤小幅回調之後,即在股權轉讓、恒大系等板塊強勢上漲的帶動下出現回升,市場走勢隨即全面回暖,普漲格局明顯。上證指數最後報收3122.44點,上漲21.95點,漲幅0.71%,成交1958億元;深成指報收10796.14點,上漲91.84點,漲幅0.86%,成交2880億元;創業板指數報收2176.45點,上漲16.69點,漲幅0.77%,成交819億元。兩市全天合計成交4838億,較上一交易日小幅增加。
平安證券策略分析師魏偉認為,股票市場在當前政策的引導下正在逐漸積聚機會,綜合看待供給側改革中去杠桿的思路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落地進程,政策的動向意味著股票類資產的配置價格未來將得到提升。市場需要對低利率時代的資產配置做好準備,考慮到前期監管政策趨嚴的變化已經將近半年(市場對於監管政策影響的吸收已較為明顯),固定收益類投資品的回報率仍在持續下降,房地產市場在10月政策全面趨嚴以抑制價格進一步上漲。市場的資金面正重新修正風險收益預期,同時可能需要進一步加大對權益資產的配置比例。
宏觀流動性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會出現拐點,貨幣政策在2017年仍然有進一步寬松的余地。短期宏觀經濟則趨於平穩,使得政策的可騰挪空間有所增加。當前的整體環境對於金融資產價格仍然較為有利。市場會自行調整對於風險的判斷,如人民幣匯率和資本外流的問題,在短期內較為嚴格的監管政策有助於實現匯率在小幅貶值過程中保持相對穩定,對於美聯儲加息則不必過度擔憂,市場已經有較為充足的預期準備。
從短期來看,平安證券認為股票市場的機會將圍繞政策主線,混合所有制改革、供給側改革、去杠桿政策等是政策發力點所在,也是前期資本市場估值相對較為合理的板塊。當然市場當前尚不具備快速上漲的條件,整體市場風險偏好仍較為低迷,監管當局對於資產泡沫的警惕性仍然非常高,緩慢震蕩上行將是市場運行的主要特征。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德倫則認為,市場風險溢價有所下降,短期風險有所鈍化但未消除,立足中期進行布局,因為中長期預期更明確,有助於風險溢價下降和風險偏好提升。並且,從中長期全球大類資產配置的視角,A股在全球及國內均是性價比較優的資產。
而短期風險雖然影響鈍化,但仍未消除,後續不排除在市場放松警惕時再次暴露,擾動風險偏好。年底前指數依舊是"螺螄殼"。三季度以來,市場被海內外風險輪番侵襲,當前這些風險點影響已逐漸鈍化,但仍未消除,後續人民幣連續貶值、美國大選尚未落地、國內資金面偏緊以及股市減持壓力等因素對A股或仍有擾動。因此,雖然短期風險偏好有改善跡象,但仍受制於這些風險因素而上行空間有限,年底前指數仍是"螺螄殼"。
不過,興業證券認為,此時若過度聚焦於當下,容易錯失機會或損耗收益,不妨把目光放長遠一些,立足中期進行布局。A股有看長做短的傳統,但此前市場對中長期"看不清",只能選擇在短期因素間糾結。今年2月起,A股投資者心態從大起大落中調整修複,大半年中經歷了各類事件(退歐、加息、金融監管)的風險測試後,目前投資者情緒已較為冷靜淡定,對短期擾動的免疫力增強。並且已有不少投資者敢於忽略甚至利用短期波動,以中期的維度和邏輯選股持股。
11月1日,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10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2%,比上月上升0.8個百分點,在臨界點之上明顯回升,創2014年7月以來數值新高。
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PMI為52.5%,比上月微落0.1個百分點,仍為今年第二高點,走勢平穩;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9.9%和48.3%,高於上月1.7和2.2個百分點,收縮幅度明顯收窄。
從分類指數看,在構成制造業PMI的5個分類指數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高於臨界點,從業人員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低於臨界點。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為53.3%和52.8%,比上月上升0.5和1.9個百分點,均為今年以來的高點。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四季度首月,10月份中國官方制造業PMI大幅好於預期,已連續3個月高於臨界點,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這幾個月大型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拉動了制造業的發展,原材料價格回升,市場需求回暖。二是新舊動能轉換取得效果,去產能使傳統產業經營有所好轉,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等新的經濟增長點開始發力。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陳中濤表示,總的來看,10月份PMI指數回升明顯,走勢表現好於預期,預示四季度經濟走勢繼續保持穩中向好。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度擴大總需求,進一步鞏固經濟穩定基礎。同時要利用好經濟穩中向好的有利時機,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註重企業“降本增效”,保持經濟活力。當前,市場環境有所改善,企業訂單不足矛盾有所緩解,生產活動擴張有所加快,但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又有所加重,一些企業雖有增產,但不見增效,不利於提高經濟活力,不利於實體經濟恢複。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分析,10月份,制造業PMI為51.2%,比上月上升0.8個百分點,上升幅度較大。一是生產和市場需求回暖,擴張有所加快。二是新動能加速聚集,結構持續優化。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PMI分別為53.7%和52.3%,比上月提高1.3和0.4個百分點,均為一年以來的新高。其中醫藥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行業PMI均在52.0%以上。
三是供給側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部分傳統行業生產經營狀況有所改善。近期市場供求關系發生積極變化,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傳統行業的生產指數均高於上月,且處於擴張區間。
四是價格持續回升,進一步刺激生產。受去產能去庫存和部分大宗商品價格回暖的影響,近期原材料價格持續回升。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為62.6%,比上月大幅上升5.1個百分點,相關企業效益有所好轉。
五是企業預期繼續向好。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8.5%,高於上月0.1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上升,市場信心有所增強。
胡遲表示,盡管中、小型企業PMI明顯回升,但仍在臨界點之下。中小企業仍存在著成本高、融資難等問題,融資因素的約束對中小企業更大。此外,由於受國際環境的影響,全球經濟增長疲弱,發達經濟體需求不足的情況尚未好轉,進而影響力中國制造業新出口訂單指數。
趙慶河也指出,企業生產經營中仍面臨一定困難。由於全球經濟複蘇乏力,進出口形勢依然嚴峻。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分別為49.2%和49.9%,均在臨界點之下。反映資金緊張、市場需求不足的企業比例仍超過四成,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反映資金緊張的狀況還有所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