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計一大輪都唔知自己想點──投資最忌計死數(2010/10/01)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5975

在討論區發現有兩個計死數的例子:

http://www1.uwants.com/viewthread.php?tid=3161883

一個人花8塊錢買了一只雞,9塊錢賣掉了,然後他覺得不劃算,花10塊錢又買回來了, 11塊錢賣給另外一個人,問他賺了多少錢?


答案不是一元嗎??
我念呢題唔可以計出黎

8<---本錢
9<---第一次賣所得
賺<---1元

現有9元

10<---第二次買入的本錢,由於之前只有9元,所以這次要另外再攞多1元,因此已把之前所賺得的1元扺消,變成賺0元
11<---在0賺蝕的情況下以10元購得再以11元賣出
因此最後賺了的是1元

大家唔好自己加任何情況落去(本身拎住20蚊 or 問銀行借等等)這會改變左問題既本質

有D人話兩個買賣是獨立的,但很明顯是接著的,利用之前所得再買(其實識中文嘅人都會知啦,如果你仲係堅持係分開計的話,唔該學好D中文先啦;仲有1+1計黎把鬼咩,如果真係既話,叫板主封佢ID啦)

而單純用數字去計,由於不明因素(我真係唔識講>.<是一定會計錯的

大家討論下~~~

我認係念錯左,應該係2元,不過我依然堅持買賣不是獨立的!


http://finance.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3161093&extra=page%3D2&page=1

貶左都唔知...財經透視Edmond個案是很多香港自住業主的縮影
                                                                                    

年多前Edmond以 $1,600,000購入屯門單位,現己升值至 $2,200,000,賬面(表面)賺 $600,000,業主會因此而考慮換貴些或大些單位,如德福,表面上也是正確。但實際上是了$300,000。因為德福年多前 $2,300,000,現也升值至 $3,200,000。Edmond和很多自住業主也計不出和不知道。

以下運用了兩種不同形式去讓大家知道Edmond怎樣 $300,000:

形式一)
-
$900,000 + $600,000 = -$300,000 (未計佣金律師雜費等開支)
(被賺) +   (賺)  =   

形式二)
$1,600,000 (原樓價) + $600,000 (賺) + $1,000,000 (補貼) = $3,200,000 (德福)
除去$600,000賺,即Edmond今天需要用$2,600,000去買入德福

較年多前只買$2,300,000為多
$2,600,000 - $2,300,000 = -$300,000
(今天買)   -    (年多前)  =   

答案:

其實樓價越升,賬面數越升,但自住業主實際就越「」一旦換大些或貴些的單位。
由於Edmond和自住業主只著重自住物業升值,嚴重忽略了周邊物業也同時升值這一環。



計一大輪數做一大堆scenerio,結果都唔知道自己想點至囉到最多著數。
既然人類沒有預知能力,就無可能事前知道邊個係最好決定,有賺咪得囉!
計多左又唔會變先知的,反而令到自己無所適從,睇唔到大方向。

股票、物業等投資呢個遊戲其實好簡單:

在市況淡靜價格較低時,盡你最大的能力同時要穩陣地買入優質資產
到市況火熱人人心紅時,減倉減風險增加資產流動性及變現性

早一兩個月,筆者係咁話樓貴股票平,而家大家知發生緊乜事嗎?
筆者辜且將投資簡化為:錢(含外幣)、股票(包括非衍生的證券及票據)、實物(包括樓),這裏已包含超過七成人的投資額度。
以目前低息環境,錢呢個項目可以不理(包括人民幣,其實升極都有限)。
股票,要精於選擇(大學問黎)
實物,大部份反映貨幣的購買力貶值,而樓宇可以平息借,又可以使用或收租。

請大家看看下圖:



這 裏介紹一個概念:西格爾(Jeremy J. Siegel)常量──6.5-7%的實際股票收益率。根據美國過去二百年的數據,扣除通脹後,股票的年收益率一直處於6.5-7%之間(《投資者的未 來》163頁),即每十年翻一番;債券實際收益率是3.5%;票據和其他短期貨幣市場資產為2.9%;而黃金只有0.1%;貨幣就慘了1美元的購買力經 204年後,只剩下6仙(6%)。

筆者沒有西格爾先生的耐心去計算香港物業的收益率,以下是四叔傳附錄內的資料:



1996年以後的資料在此:

http://www.rvd.gov.hk/en/doc/statistics/his_data_2.pdf


http://www.rvd.gov.hk/en/doc/statistics/rvd1_1.pdf



計算的方法是B類單位每平方米價格,除以10.76,2010年7月的數字如下:

港島區:$8,001(比1965年高156倍)
九龍區:$6,633(比1965年高127倍)
新界區:$4,505(比1965年高104倍)

恆生指數1964年7月31日基數100點,以目前恆指約22000點計,增長了220倍,可見如果能追及大市(比如買盈富基金),股票的回報比物業高。

但不要忘記,物業有槓桿,就算跑得最慢的新界區,大約做兩倍槓桿(五成按揭)已幾乎可以追及(當然要計按揭利息),港島區更只需做1.4倍槓桿(三成按揭)。

用最小本錢,做最大生意,控制最大資產,這些才是大數。鬼唔知買德福(金額)升得多過屯門咩!不如話買九龍站甚至山頂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86

「樓奴」未做何以成「老婆奴」?──「置安心」只是一個選項(2010/10/30)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6661

施政報告「置安心」計劃發表後,各界紛紛表達意見,當中毀譽參半,一些人認為計劃十分合理,但更多人認為計劃有很多漏洞,以及質疑為何不復建居屋,硬要拿一個大家都不清楚的計劃作為代替? 

筆者早幾期 已指出香港住宅供應有兩座大山:土地使用價值爭逐將樓價推高、供應 有限但發展壓力被高估。土地有價而要使用者付出代價時,他們又是否真有如此龐大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希望上車者,或自命無殼蝸牛,或認為要買到間屋才可以成 家立室,到真正要他們科水買樓,半賣半送他們未必供不起,不過又會說用二十年供樓,令到自己二十年都不能轉工,或者認為自己被層樓綁住,未能實踐人生理想 或降低生活水準。說穿了,他們不想面對置業問題的本質──選擇與機會成本。

人生充滿選 擇,置業只是其一,最理想當然是付出最少代價而得到最好待遇,但我 們知道理想往往在現實中不存在,結果唯有在現存的選項中取捨。結婚可以選擇「是否與家人一起住」;「結婚一定要買樓」換一個角度是「不與家人一起住」,可 以是租可以是買;偏生有些人認為,一定要自置物業;結果又要面對買甚麼樓,以及儲蓄首期及其後供款的問題。

有選擇就有機會成本,租樓住可以不用出首期,但期間樓價上升就不能享有增值,同時要面臨被加租及經常要搬遷的問題;如置業不去租樓,又要面對樓價下跌的風險,數以十萬計的首期被凍結不能作其他用途,還要長年期供樓,更要負責支付管理費、差餉、地租等費用。


若能從這務 實的角度看待,「置安心」可以視為解決個人置業問題的新增選擇── 將租或買的決策推遲幾年,所交租金是凍結五年的市值租金,而租金的一半可提出作為首期。不參與「置安心」而租樓的,交的仍然是市值租金,只不過要面對加租 的可能,以及業主不會大發慈悲將收到的租金退還一半。

若人們能平 常心看這個計劃,不失為鎖定參與者未來幾年的租金支出,即使最終決 定不置業而拿不到一半的租金津貼,並不能算是金錢上的損失,因為到市場租樓,也要支付全數的租金吧!參與者損失的只是機會成本,自行放棄政府津貼的置業機 會,而不應理解為「迫人買樓」。至於當事人為甚麼甘心放棄,人家怎樣計數,已超出旁人的能力範圍。

筆走至此, 本應收筆,但一名前恆生商學會學生會主席,現在就讀中文大學一年級 的王同學說:「我女朋友話,買唔到樓我唔嫁你!」其實王同學今年才入大學,如無意外畢業時應該已經有「置安心」單位可供申請,如到時王同學成功入圍,租五 年後可以提一半的租金做首期,剛剛好切入其「廿八歲才儲夠首期買樓」的計劃。

至於王同學認為要求「增加置安心計劃的數量供應及資助」,入學只有個多月的王同學應該在「國際貿易及中國企業課程」中學習經濟學的兩大原理:”Limited Resources, Unlimited Wants””Opportunity Cost is the value of best alternative foregon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57

罩門初現──銀行可能收緊信貸(2010/11/06)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6855

近期對於樓市的議論,均偏向於樓市的實物供求,比如政府推出多少土地,有多少單位落成,對居住的新需求之類,但事實上住宅的需求不單是多少人居住及購買,更重要是多少錢去買,背後隱藏的是金融體系的按揭市場。筆者在去年樓市分享會(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9910)時這樣說:「樓市波幅將超越貨幣購買力下降的表現,不能單以供求分析,信貸收縮將成為『樓市罩門』。」筆者看到這個罩門正在出現。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提交立法會文件(
http://www.info.gov.hk/hkma/chi/legislative/index.htm) 顯示其對目前金融環境及樓市的憂慮:「豪宅樓價較1997年第三季升13.8%,較2008年金融海嘯累升47.4%,購買豪宅的家庭供樓支出占家庭收入 比重約七成,超越銀行對住宅按揭貸款人所設置的壓力測試上限。一般住宅升幅較窄,目前一般住宅較1997年高峰期低10.1%,惟較2008年金融海嘯則 累積反彈46.7%,購買一般住宅的家庭供樓支出占家庭收入比重四成多。住宅按揭平均每宗借貸額達250萬,還款期23年,均創10年新高。」

一眾政府人員近數月均出口術為樓市降溫,筆者卻重視金管局總裁陳德霖的言論,皆因真真正正掌握短期樓市榮枯的是銀行體系,一如金融海嘯之後,銀行一放水樓 市即見生機。人們有意買樓,如果銀行不批按揭,結果亦是無能為力;要樓市降溫,最直接打擊購買力的是收緊銀行的貸款政策。筆者早已風聞,近日銀行對於申請 按揭人仕,除降低估值外,更會詢問首期是否自有資金,加按時又會詢問資金的用途。結果是減少入市資金,從而令入市意欲降低。

對於監管機構來說,銀行體系的健全及穩定是首要,至於是否令到某些人更難上車,或投資者炒家會否因而周轉不靈,是超出其考慮之列。偏生議員就愛以此大造文 章。立法會議員何俊仁認為,金管局的遏樓價招數對炒家來言軟弱無力,呼籲當局要尋求其他如徵稅等財務政策。陳德霖答得更妙:何議員的講法是對的,除信貸 外,亦可以在供應、控制銷售手法及稅項等方法,控制泡沫,但這不是金管局控制的範圍。

金管局職責是監管銀行,擺事實列數據尚在責任範圍,卻有議員要求兼任分析師及預言家。議員林大輝追問樓市何時會「爆煲」及銀行利息何時會掉頭上升。陳德霖 直言:金融市場變化萬千,難以作出判斷。議員涂謹申批評陳德霖對金融欠缺分析及判斷,無力對社會起穩定作用。不如由涂議員親自發言,以便對社會起穩定作 用,還是怪責陳德霖不留下小辮子?

無疑前任總裁任志剛對某些事情有問必答,陳德霖的謹小慎微顯得畏首畏尾,但筆者認為「知之謂知之,不知謂不知」,以現時的資金泛濫市,再加上短期新樓供應 緊張,才出現眼前的樓市景象。無需加息,只要銀行減少按揭優惠,已能對市場產生冷卻件用。如渣打及恆生已提高H按息率由H+0.7%變為H+0.8%至1 %,相信其他銀行亦陸續有來。各銀行為提高資本比率相繼集資,對於利潤微薄的按揭業務是否要改一改遊戲規則?

至於供應,自從公佈明年4月1日起發水比例上限為10%後,各發展商爭相入則,筆者估計三至五年後此等供應將陸續落成,而樓花將於兩三年後推出,到時還是否像目前那樣奇貨可居呢?

由量變到質變,後市已見陰影,當然筆者並不認為樓市轉勢在即,樓換樓的朋友只是將贏回來的再押上去,但對於「磚都無塊」而希望上車者來說,在此市況及估值,又是否值得傾盡所有再以高按揭成數入市呢?筆者勸這些朋友三思,尤其是期望政府幫一把,隨時「幫你變成害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78

買樓兩頭賺──量化寬鬆政策下物業成為理想投資(2010/11/21)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7193

量化寬鬆政策引發投資市場的變化,美元及相關資產弱勢已成為自我完成的全民共識,很多人但知所謂「買實物抗通脹」, 或因為港元與美元掛勾,便以存人民幣作為另一種出路。此處出現兩個考慮:首先,所謂實物,可以是黃金、物業,甚至有人去囤積商品甚至農產品,究竟選擇那一 種?第二是,所謂商品貨幣如澳元紐元,或甚囂塵上的人民幣投資,牌面上表現比美元強,又是否理想?

市傳國內炒賣諸如大蒜、蔬菜、肉類之類農產品,甚而有人煞有介事說因為各地冷藏設備發展起來,有利囤積居奇云云。而香港亦有一鼓收集諸如紅酒、名錶、錢鈔、茶餅作為投資標的。筆者不敢說類似的操作不能獲利,卻難以視之為投資,因為他們面對流通性及異質性的問題,導致難以大額進出,以及定價困難。相比之下,黃金及其他商品期貨就無此弊,不過相比之下物業金額大,而且高透明度的成交紀錄令定價較易,可以判斷估值水平。

此外還要考慮槓桿此一因素。黃金及其他商品期貨均可以高槓桿方式運作,而被人目為高風險投資;可是以按揭買入物業, 其實亦是槓桿,比如七成按揭是用三倍多,如按到九成則高達十倍,然則何以少人批評?說穿了,物業市場較少出現斬倉情況,即使物業市價低於按揭額,出現負資 產情況,只要按時供款,往往銀行亦不會收回物業拍賣抵償。至少在金管局網站看到負資產的統計數字,即是金管局亦默認此種現象的存在。反而其他商品,未跌到 負值,經紀行已經call margin追加保證金。因此物業投資的安全系數比其他商品高得多。

而另一被人忽略的因素是除了現金會貶值,其實債項也會貶值,美國政府深明此道,因此不惜大印銀紙製造流通量,今天的 債去到若干年後已貶去一截。借錢買物業,動輒十年、廿年甚至卌年,其間銀行欠款所代表的購買力亦隨通脹而降低。過去數十年樓價輾轉上升,債務購買力輾轉下 降,無論地產商或小業主,均是兩頭賺錢。

至於不買實物資產,改存商品貨幣或人民幣投資產品又如何?其實所謂人民幣升值,是購買力下降速度較慢的假象。美國政 府會印銀紙,難道歐洲、澳紐或中國不會做?至少中國政府亦是大量放水進入市場,而不會坐以待斃,國內物價上升已成普遍現象。據報導甚至出現國內居民回流香 港購物的現象,在流動性海量之下,各種貨幣只有爭相貶值一途,用那種貨幣只是程度上的分別。

租或供物業,往往佔家庭支出的一大部份,即使不以投資視之,能鎖定或控制居住支出已是自保。尤其在當今時勢,誰人會低價出售自住物業?樓價大跌又從何說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21

2010-12月供指示 hiking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4696

78期月供匯控以$85購入45股,第40期月供領匯以$25.05購入157股,第32期月供中人壽以$35.35購入111股。

通 脹到臨,樓價必升,是不少人的想法,上月尾曹仁超在信報的投資者筆記指出以上關系並非必然,同時,亦指出通脹與食品、黃金、白金價格並非混為一談是美麗誤 會。價格上升,是供不應求的結果,通脹影響供求,但不是唯一因素。通脹必臨,是大眾預期,問題是否引起惡性通脹,另一問題是會否引起經濟衰退,經濟學家眾 說紛紜,小投資者與其買大細,不如做好自已果份工。

既然美國繼續印銀紙,樓價未必一定升,賺錢的中外(業務在非美元區)企業應該成為焦點,因美元貶值而水漲船高,業績有如順水推舟,事半功倍。

 

過去一個月的新聞中,最令人憂心的是中國九月份用電跌12%,2010年頭三季出現前高後低,是否意味工業生產出現轉勢?另一個數據,10月份中國PMI(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報54.7,比市場預期好,無論新訂單、生產、採購量、原材料庫存、產成品庫存等數據均呈上升。綜合兩數據項,加上10月份是傳統出口淡季,可解釋為中國過去半年多出口放緩,至上月國內消費正逐漸彌補國外需求的減少,引至PMI上升,關鍵還是用電量是否配合回升,若果用電回升,可以宏觀地推測產量上升,否則代表單價上升,即通脹加劇中。牛市結束,總要有個理由,一些不為市場注意的數據,可能會找到一點端倪,無論結果如何,動動腦筋也是好事。

 

恆生指數跌市三周年,2007年10月30日由高位31958.41開始下跌,經過約一年時間,至2008年10月27日跌至低位10676.29,跌幅66.6%(666魔鬼代號?)。之後又經過一年許,至2009年11月17日,恆指升破23000點後喘息,恆指在19000點至23000點間牛皮了幾乎一年,至2010年10月6日又再重返23000點以上。現時是牛幾?

 

道氏理論中所指的牛市,是指上升趨勢由一系列升浪構成,每一段升浪都持續向上穿越先前的高位,其間夾雜調整,但不會跌穿上一個升浪的低位,情況有如潮漲時海浪在沙灘留下的軌跡。所謂牛一、二、三,是指道氏理論中,在上升趨勢(牛市)的三個checkpoints :

牛一開始:由之前的熊市過度悲觀開始反彈

牛二開始:因企業盈利而增長

牛三開始:與價值背離的價格

 

如果對號入座,2009年恆指的升幅反映了市場對企業盈利的信心,當時恆指市盈率不到20,不算背離價格,其後證明普遍藍籌股盈利明顯上升,市盈率大幅回落至「合理水平」。一如熊市系列,引道氏理論的目的並非預測前景,而是找出現時身處何方。2010年餘下不足個半月,藍籌股業績預計普遍上升,預測市盈率會向下調整,恆指25000點只是樂觀,市盈率僅僅超過18倍,調整後唔算「價值背離的價格」。有報導指現在是牛三,我並不認同,恆指市盈率仍在歷史範圍之內(大部份時間在12-18倍),因此,我相信現在仍在牛二,靜待牛三。這就是九月初將MPF逐一轉回港股基金的理據。

經濟學是理性分析人類行為,牛三與熊三都由非理性行為組成,以理性分析推測非 理性行為(例如牛市高位與熊市低位),是邏輯茅盾!精力用在這課題是浪費時間。正如有司機醉酒或吸食毒品後駕駛,後果難以預料,理性分析不應花心神去預測 每位司機的最終結果,而是看到有車子左右不定地行駛,便要加倍留神,小心會被波及。

 

港股九月份平均成交金額由732億,升至十月份的978億,至十一月十七日1079億,貪婪的種子正在成長,指數唔跌穿上個浪的低位(過去年多的低位是五月時兩次跌穿19000點),牛市仍會持續,牛三一到,指數與成交往往都會創新高。

普遍政府嗜以政策以展示其愛民之心,議員亦積極提出種種「收買人心」的政策, 香港近期對樓價的聲音特別多,但均屬舊瓶新酒,只會影響短期供求,港英時代建了多少居屋,按揭由九成變七成,最終還是敵不過供求定律。高地價政策是高效率 稅制(成本比其他稅項低得多),不變為妙,在經濟角度看,政府要做的是控制供應以讓樓價在中高至極高的水平浮動,其餘一概不管,管制代表浪費納稅人金錢, 如限制發水,有無知市民,便有無能政府。張五常曾有篇短文分析街市「稱」現象,有趣!終有一天,會有一間發展商以標榜以實用面積,明碼實價作買點而大受歡迎,之後爭相效法。

 

身為價值投資見習生,信奉長期投資,但不等同只買不賣,當「看到」價值大幅低於價格時,我仍然願意取回現金。例如領匯派息率跌至不足3%,而人民幣預期年升幅高於3%,加上定期息率,後者是較佳的選擇。

 

友邦保險抽八得三,順利成為第28位成員。之前Tom.S問及Clear Book內是否太多股票,我的想法是肯定的。28隻股票中,現價比成本價低的有六隻(蝕錢),當中有三隻中國地產股,在等待公司成長,不賣;中蕊國際以前用來警惕自已,現在做事謹慎得多,除時可以賣出;中國電力當初天真地以為是公用股,現在了解深了,中國的公用股隨時成為宏調工具,也可以賣出;貿易通派息穩定,保留。

 

其餘22位成員,金融類包括中人壽、平保、交銀、中銀、太保、農行、友邦,賭業類澳博、永利澳門、金沙中國,都是喜歡的行業,港鐵及領匯愛不釋手(不斷以股代息),永旺收取的股息早已全數取回原來的投資,俊和是個人的第一次投資,任性一點,作為記念,以上14隻股票都會在Clear Book內長時間。工業股及零售股包括波斯登、重慶機電、中糧包裝、雷士照明、中國聯塑、新疆金風,抽股時已有相當了解,在其業務沒有大變(變壞)下,沒有賣出的理據。最難取捨的是聯通(原為網通)及中國鋁業,與中國電力一樣,為調控工具,當年投資時經驗不足,狠心賣出並無不可。

港交所上年尾為迎接澤西島註冊的俄侶而增加認可司法權區,上月尾,再增加巴西、日本和馬恩島(位於英倫三島中心),自然是為了全球第二大礦業公司淡水河谷來港上市(未知是發新股還是預托證券),據說明年初可成事,「四塊金磚」只欠印度,曾特首訪印度時大賣廣告,何時「印度神油」來港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91

引用 檢舉 新書選讀(1)──3.1 香港樓市的周期(2010/12/16)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8034

買樓之所以要留意時機,因為樓市的周期性十分明顯,一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 咁你可能會問:是不是真的有辦法捉到高低點?不過更多的人,根本就沒有察覺到樓市周期性的存在,好市時佢地會話薪金永遠追唔到樓價升幅,跌市時佢地會話樓 市一如無底洞,送首期比佢地都唔想供,話怕左變負資產。 

前面介紹過1965年至2009年的樓價,現在將佢劃成圖。由於早期數字很細,相對上金額波動較細,為反映相同的升跌幅度,下圖用了半對數表(semi-log graph),例如樓價由$100升到$1,000係十倍,由$1,000升到$10,000又係十倍,用相同的長度表示:


李四叔自傳附錄最早的數據是1965年,當年發生銀行擠提潮,連恆生銀行都被擠,因而引發樓價暴跌,到1967年內地文革波及香港,引發暴動,結束了這一回樓市周期。港島區樓價兩年由$51下跌到$41,大約兩成。

1969年遠東交易所成立,打破香港交易所的獨市,大量資金擁入股市,目前香港各主要地產發展商大都是這時上市,然後在1973年因假股票引發股票暴跌。港島區樓價在六年間由$41升到$220,大約上升五倍;然後用一年時間由$220跌到$176,大約下跌兩成。

樓市之後漸漸恢復,1976年結束文革,1978年中國開放改革,均令到樓市鼓舞起來,股市上出現爭相收購擁有土地公司的熱潮,資金流入樓市造成地產價格上升,卻在1982年出現香港前途問題引發樓價暴跌。港島區樓價七年間由$220升到$,1049,大約上升六倍;然後用三年時間由$1,049下跌到$698,跌幅達三成多。

隨著中英簽署協議,樓價由極低估值回升,雖然經過87股災、89六四事件、91波斯灣戰爭等,樓價均略為下降再創新高,直到97回歸後遇上亞洲金融風暴,再加上特區政府大量拋售土地及公營房屋,樓市暴跌,直到03年沙士後見底。港島區樓價在十三年內由$698升到$7,729,升幅達十一倍;然後用了六年時間由$7,729跌到$2,834,下跌六成多。

目前運行的樓市周期,由2003年開始,以2009年計,已運行了六年多,雖經08年金融海嘯的沖撃,仍能在2010年升破高位,向1997年的高點進發。暫時計算是用了七年由$2,834上升到2010年中的$8,078,上升接近三倍。

筆者總結到幾個共通點:

1.     上升的時間長,下跌的時間短:大部份的跌市,都係兩三年內搞掂,除左1997-2003果次,長達五年。不過之前個升浪係十三年,之後的升浪到今日為止已經行左七年。即係可以話,如果跌市係五年,見底之後五年之內其實都係安全期。

2.     上升的幅度大,下跌的幅度細:每一次樓市大升市,升幅都係以倍計,就以2003年至今的升浪,中原指數由最低31.77,升到而家接近90點,差唔多都有三倍。至於以前的大茶飯時代,五倍六倍十一倍都試過。跌幅呢?最甘果次建華八年,樓價下跌達六幾,即係跌剩一半都無,其餘多數都係兩三成。順帶一提,大升市中會有一d小調整,跌幅都係咁上下,例子有89六四事件、波斯灣戰爭、金融海嘯等,都係跌兩三成就收工。

3.     升 市在金融及信心危機下結束:每一次當行到玩串左個金融體系,再加上人們信心崩潰,升市就收工,例如銀行擠提、股市暴跌、香港前途問題、亞洲金融風暴之類。 即使金融海嘯咁大劑野,點解都殺唔死升市呢?筆者認為,當政府有辦法救得生經濟同金融體系,而人們信心未失時,基本因素尚好時,升市仍然行落去;如果基本 因素又唔掂,金融危機解決唔到,信心又唔掂,咁就會玩,科網潮時樓市都曾經升過兩成幾,由於後來證實科網熱潮係流野,政府又大把把咁掟地同掟居屋,咁個跌 市咪繼續囉!

4.     跌 市由極端事件結束:所謂「血濺街頭係入市時機」,聽落去真係好刻薄,命仔都保唔住,仲講乜野入市丫?每次樓市見底,都有震撼人心的事件發生,例如暴動、燈 火管制、移民潮、傳染絕症之類。當人們覺得自己的生活甚至生命都受到威脅時,為求自保股票樓掟得就掟,個市就會見底。如果遇到呢類事件,機會就在眼前,不 過人類行為自然會令我地背道而馳,我地到時亦未必有實力入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8

2010盘点:今年富豪特别烦 东方愚

http://www.zhanghua.org/?p=4246

2010年的企业界热闹非凡,既有年初谷歌撤出中国大陆时李彦宏的貌似形影单只,又有年中随着力拓案的深入所牵出的杜双华,张祥青等多只大鱼,更有 9月份国美控股权之争进入白热化后的黄陈对决;既有新首富李锂的一骑绝尘,又有宗庆后的宝刀不老;既有马化腾的和周鸿袆的兵戎相见,又有蒙牛和伊利的暗箭 频发;既有唐骏式寓言的贻笑大发,又有孙宏斌屡败屡战后的终成正果……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年中中国民营富豪的状态,那 便是──焦虑。不管是正襟危坐者,还是打酱油的,其先前的隐秘忧伤,逐渐变成台面上的公共话题。这一群体的焦虑,映射的是21世纪第一个10年就要逝去的 这个特殊时点,原有的商业文明多病齐发而新商业文明的建立尚需时日的囧态,而这也未必是一件坏事情。

□南方周末记者 张华 发自广州
http://nf.nfdaily.cn/epaper/nfzm/content/20101223/ArticelC19002FM.htm

 

首富们的忧郁

中国盛产首富。2009年先后登上首富宝座者就有沈文荣、刘忠田、王传福和许家印四人。2010年5月初,随着总部位于深圳的医药企业海普瑞的上 市,一个平头、微胖、46岁的名叫李锂的四川人成为新首富,上市当天夫妇二人账面财富超过500亿元。而在此之前,医药业之外鲜有人听说过李锂的名字。

李锂坐上头把交椅几个月后,首富名号就被大他将近20岁的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夺得。宗庆后是2010年胡润百富和福布斯的“双料首富”,胡润给出娃哈哈约20倍的PE,估算出宗庆后的身家为800亿元,这比福布斯给出的500亿元的估值足足高了六成。

李锂和宗庆后财富的一冲飞天,除资本杠杆的发力外,亦是消费或内需概念受热捧的一处注脚。海普瑞产品的主要原料是猪小肠,如果你问李锂,21世纪最 缺的是什么,他兴许会脱口而出:猪;而娃哈哈成为快销品行业的巨无霸造就出宗庆后这一新首富,与优衣库老板柳井正成为日本新首富、ZARA老板安曼西奥• 奥特加成为西班牙首富一脉相承;在台湾,康师傅、统一、旺旺三大食品巨头企业的掌门人,都名列台湾富豪榜前茅。

但首富先生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海普瑞从挂牌之前就饱受质疑,其148元的天价发行价实在太惹人眼了,同时业绩暴增、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 认证的唯一性亦为坊间所热议。曾亦骄亦谦称“在这个星球上,只有我才能搞懂中国的肝素钠行业;在这个星球上,我也只能搞懂中国的肝素钠行业”的李锂第一次 面对公开拷问,虽不太适应,但也只好硬着头皮;他请的公关公司的负责人的电话几乎每天都会被打暴。

与其说人们不相信李氏家族,不如说是投资者对超级暴富神话不降反升的质疑和民间仇富情绪愈演愈烈的表现。根据万点资讯公司的数据,截至12月上 旬,2010年沪深两市挂牌企业共327家,融资额将近4700亿元,创下历史之最。与A股市场融资额创历史之最相呼应的是,截至12月上旬,2010年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企业达到39家,占美国市场IPO数量的25%。

宗庆后的忧郁来自娃哈哈接班人问题上的纠结。娃哈哈终于在和达能马拉松式的战争中胜出,后者去年已从合资公司中完全撤出。宗庆后打“民族牌”得心应 手,但打家族牌往往谈虎色变──女儿宗馥莉是否接手娃哈哈整个棋局,始终是困扰他的一大命题──宗庆后没有左宗申(宗申集团董事长)洒脱,可以任由女儿左 颖游走世界,他也没有杨国强(碧桂园董事局主席)狠心,不给杨惠妍辩驳的机会,他同样没有刘永好(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幸运,修得像刘畅一样和自己默契有加 的女儿。

内需大兴虽显曙光,然而地产致富仍是主流。2010年全国主要城市房价保持了上涨的态势,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称全年住宅价格涨幅在15%左 右。地王频出,政策组合拳被指“越调越空”,地产富豪仍是富豪榜上最靓丽的风景。地产女首富吴亚军现在正磨刀霍霍,向旅游和养老地产进军。她有时仍会担心 民间对她的背景,或是传言中的“代言人”身份揪着不住,但在地产江湖中,这种传言也恰恰对她起到了保护作用。

大喜大悲者

李书福和王传福是2010年两颗耀眼的同行业富豪。8月初,吉利收购沃尔沃完成资产交割仪式,李书福“汽车疯子”的称号再镀金。不过,李书福要遭受 的考验还在后头,不过能够获得多少银行贷款,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扯皮和沃尔沃高管之间的博弈,会让他发下的“让沃尔沃重回往日荣耀,超越奔驰、宝马”的誓言 大打折扣,也会使他写诗的欲望大大降低。

9月底,巴菲特和比尔•盖茨中国行,除了最后一天的慈善晚宴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贡献给了比亚迪,王传福成为他们的“中国领路人”,最具黑色幽默的 是,巴菲特参加慈善晚宴,坐比亚迪的哪款车,下车前后说什么话、做什么手势,都事先策划好了,而且策划案事先流传了出来。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了那么多股 票,这些公司掌门人当中,巴菲特关系最密切的,则数王传福了。有投资者说,他们的这种亲密代言行为值得商榷,也有人说,巴菲特这种卖命做宣传,是为下一步 减持比亚迪做准备。无论如何,暂时看起来似乎是皆大欢喜,多米诺骨牌不会倒,但未来的情形无人可知。

这一年当中,悲情的富豪要数兰世立、李途纯、陈启源和万玉华夫妇等。这三位(对)富豪的情形各不相同。兰世立和李途纯都是一幅好赌、偏执的性格,结 局都是进了铁窗,不过,兰世立的情形更富戏剧性。东星航空于2009年3月份崩塌后,他的新加坡国籍和政商的背景使得其去向成谜。然而,就在坊间传称兰世 立2009年底已经结束监视居住,重获自由后不久的2010年4月,武汉市委党报发布了一则消息,称兰因犯“逃避追缴欠税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至 此,东星航空,以及奥凯航空、鹰联航空的变故,意味着“非公36条”发布后的5年里,民营航空如昙花一样,迅速凋零。最有意思的是5月份,“新非公36 条”发布,又一次提及民营航空业的开放的话题。

洗发水行业的首富、陈启源和万玉华夫妇在年中遭遇的霸王洗发水致癌风波,尽管最后被证实为一场闹剧,但消费者和投资者仍然心存芥蒂,中国的消费者经 受到以三聚氰胺为代表的百毒之侵后,正养成对所有的坏信息都“宁有信其有”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被操纵,则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业恶性竞争。

寻找安全感

王中军在谈到华谊兄弟于去年底登陆创业板时说,上市使他更有安全感。这句话如果用在孙宏斌和尹明善身上,则再合适不过了。孙宏斌,曾被柳传志送进监 狱、曾公开叫板王石的地产猛人,最近几年甚是低调,从顺驰到融创,孙宏斌曾三次尝试将自己的公司推到资本市场上,结果屡战屡败,直到今年10月,他第四次 的试水终于成行,融创中国在香港成功上市,庆功宴上,他大醉酩酊;尹明善,这位年轻时曾有过多年的铁窗生涯,54岁才开始创业,如今72岁高龄的老人执掌 的家族企业力帆股份终于11月底挂牌上市,和由于妻儿关系微妙,力帆将来可能引起控股权之争的危险相比,上市本身让尹明善更有安全感。至于12月21日, 尹氏家族的帐面财富为95亿元。

同样是寻找安全感。福建首富、新华都集团董事长选择的是一种“减持套现-财务投资-捐出股份”的形式,这种“三步走”成立信托基金的形式,显示出陈 发树的策划团队精湛的资本腾挪之道。他的老乡、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也曾在去年出宣称巨额捐股,但最后通路不畅,最后选择于今年4月,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 以大宗交易形式套现福耀玻璃约9亿元,然后与福建慈善总会签约了一纸同额度的捐赠协议。

孙宏斌和尹明善式的上市筹资,曹德旺般因儿子不愿接班而捐股做起慈善,以及像陈发树一样做起“风险慈善家”,是民营富豪动用资本杠杆为自己现实或内心的不安全感寻找栖息地的三种典型类型。

与上述情形有所不同的是,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选择以“散财”的形式声东击西、寻求安全感,他于今年6月甩出逾2亿元的巨额广告费,买下64场世界 杯足球赛每场8分钟的注意力效应,媒体轮番报道和热议,他算是打了一场漂亮的营销仗。事实上,他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造势,达到抵抗与自己有渊源、但现在 已是仇敌的同城国有企业天威保变的排挤的目的,这与两年前杜双华为抵制山东钢铁的并购而在汶川地震时高调捐出1个亿的作法异曲同工。

马云也有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他也知道什么该争什么不该争,以及如何去争。对于支付宝,他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如果国家有需要,我准备(将支付宝)随时献给国家。”

政商关系“拐点”

中国民营企业家处理政商关系的类型大致有四种,第一种是“伴君如伴虎型”,外表风光,却常心生唏嘘;第二种是“同床共枕型”,利益勾结,共谋“大业”;第三种是“不倒翁型”,环境恶化抑或决策失误后,总有“贵人”相助;第四种是“紧松分明型”,各有所需,但从不越界。

四种类型虽风格各不相同,但因为政界关系边界不好拿捏,参与者无不常如履薄冰、噤若寒蝉。可是到了2010年,一种奇怪的现象发生了,那便是有的“沦陷者”不但安然无恙,反可能愈挫愈勇。譬如今年被曝涉入黄光裕案和力拓案的一些企业与企业家。

涉入力拓案的两位民营钢铁富豪——日照钢铁创始人杜双华和荣程钢铁董事长张祥青,前者称力拓前雇员王勇曾向他索贿900万美元,力拓前职员则坚称是 “借款”而非索贿,杜双华最终相安无事;后者亦然。当一个行业几乎要集体沦陷时,有罪会被定义为原罪,进而等同于无罪。张祥青今年9月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 里称“中国钢铁业没有真正的领军者”,这句话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

黄光裕案牵出郭京毅案,而郭案的审理将新奥集团、苏泊尔等涉案企业也拖出水面。新奥集团是民营燃气巨头,创始人为王玉锁,美国能源部门朱棣文 2009年中来中国,还专程到新奥参观,它的被曝涉入郭案并未对其产任务影响,反在资本市场上更加顺风顺水──新奥燃气更名为新奥能源后,股价不断攀升, 机构增持,最近又拿地扩张;苏泊尔及其董事长苏显泽亦如是,几乎没有受到案情的任何影响。

不管是民营企业家腐蚀了官员,还是官员用权力的过分伸张逼迫企业家出此下策,中国特色的政商关系情势,可以说到了一个“拐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否则市场经济的秩序和企业家精神有遭颠覆之势,这并非危言耸听。

 

恶性对决何时休

如果说这一年中最令人感触的,则属许多行业龙头企业内部或之间恶性竞争的手段全部摆到台面上,有的是迫不得已,有的则是早已按捺不住,而个中的奇招 怪招则一一现出原形。代表企业有国美电器、土豆网、谢瑞麟珠宝,以及腾讯与360(奇虎)、伊利与蒙牛、盛大与百度、京东商城与当当网等对决案例。

国美电器控股权之争中黄光裕与陈晓的争斗,土豆网上市前诉讼中王微与前妻杨蕾的纠纷,以及谢瑞麟10亿港元的股权争夺战中谢氏父子的反目成仇,是中 国民营企业最容易跌倒的三块“沼泽地”,其中以国美控股权之争为最,如果说娃哈哈和达能之争是近十年来最具典型意义的内外资联姻企业的火线对抗,那么黄陈 之争就是最具典型意义的民企创业人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最激烈交锋。庆幸的是,在9月底国美命悬一线的临时股东大会上,两者并没走向决裂,而是选择各退一 步,于是贝恩资本成为最大赢家。问题在于,这场战争并没结束,硝烟可能会在未来一个不确定的时刻再起,而一旦有政治元素掺杂其中,结局将更难预料。

2010年可圈可点的几起兄弟企业恩怨案例,则是上述四对对决者。腾讯和360之间的战争闹得满城风雨,最后工信部出来调停并让两家企业分别写了 “检查”。比两家企业掌门人马化腾和周鸿袆双输结果更重要是,人们看到了这场战斗当中几乎所有的污秽与攻击,两人特别是平时极为低调的马化腾的应战战略、 战术、气场和姿态,悉数上了台面,人们的探讨于是开始超出对抗本身,而是“互联网一哥应以怎样的姿态和方式参战最为得体”诸如此类。

伊利和蒙牛对决是这一年秋天,令整个乳制品行业蒙羞的一起事件。这一事件当中,有极端恶性的行业混战,有行政力量的保驾护航,更有贼喊抓贼的滑稽之 戏。三聚氰胺后刚刚恢复的行业元气,几乎就被这场对决消耗贻尽。这事件当中最令人唏嘘的是,蒙牛恶性竞争遗风来自牛根生时代,而如今的蒙牛的东家是央企中 粮,且就在伊利蒙牛齐被诟病时,牛根生控股的另一家公司现代牧业赴满上市计划,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相比之下,盛大文学CEO侯小强与百度死磕,京东商城CEO刘强东与当当网总裁李国庆大搞价格战的辐射面要小得多,但它们争执的话题同样不可小瞧。 一个事关版权,一个事关生死(“封杀”),终归是事关生死。尽管京东和当当的征战,消费者得了实惠,但是一切利用“影响力权力”施暴的行为都不是理性行 为,因为它改变潜规则的同时形成了新的潜规则。

不过,换过角度来看,当所有明的暗的善的恶的内部或外部的竞争与对抗都成为公共话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时,或许意味着蜕变的时机成熟了,这种 蜕变的名字叫“破坏性开采”,尽管暂时乌烟瘴气,但如果能够引起所有人的关注,且大多数人或决定性的人物没有用脚投票,那么这烟气总会消散,新的商业文明 会显露头角。马云对新商业文明的定义是“让诚信的商人获得比没有诚信的商人更大的利益。”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作者出版的新书《他们比你更焦虑:中国富豪们的隐秘忧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36

2010投資組合回顧 拉利Larry的投資日記

http://stock-challenge.blogspot.com/2010/12/2010.html

看到網上有不少前輩也寫了一個2010投資組合回顧, 我認為這是一個良好的習慣, 因為這樣可以讓自己反省一下過去一年的對和錯, 投資從來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我們往往不是在做對時學得最多, 反而是從錯誤中學習, 才可以讓自己快速成長.

在去年恆生指數大幅上升後, 今年指數沒有甚麼大變動, 但是如果投資者能夠選擇到正確股票的話, 以及把握指數上兩次的調整及反彈, 組合上回報應該還是不錯的.

於年初的時候, 我把投資組合分作兩部分, 一部分持有金融股/A股指數基金, 另一部份內需股, 因為我認為長線而言, 組合內持有金融及內需兩大版塊, 將會持續分享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

對於內需板塊, 我年初首選體育用品股, 他們於年內首10個月的表現確實不錯, 在新增店舖及增長強勁下, 估值得到迅速提升, 我也成功分享到整個升浪. 及後, 當股價開始上升至高位時, 我開始減持了, 我減持的原因不是成功預測到股價的頂部, 而是我擔心他們的競爭開始加據, 以及Nike等國際品牌開始減價進軍2/3線城市的消息, 他們過往的增長是在於不斷增加銷售網店, 但是當每條街都開滿各個體育用品牌子時, 我擔心競爭已經白熱化. 我認為現在的體育用品股還會有增長, 但是這需要投資者去小心選擇, 現在他們已經進入另一種競爭模式, 以往單純地簡單地開新店已經過去了, 未來的競爭是在於產品定位及品牌價值的提升上. 而且投資者現在也開始不再盲目調升他們的估值了, 因為我們在買入體育用品股時需要留意估值, 只有在他們偏低的時候買入, 然後在高位沽出.

現在我認為體育用品股又再次回調到吸引的水平, 我會密切留意. 股票市場就是這樣, 股價很少時間是處於均衡價值, 反而更多時間是從偏高到偏低, 偏低又再回到偏高, 由一個極端走到另外一個極端. 因此投資者需要be patient, 等待不合理性出現.

而其他內需股方面, 我還投資過在聯塑及瑞年等股票上, 同時間也錯失了雷士照明. 對於LED行業, 我是看好的, 因為這是循著環保節能的方向, 但是投資在這個板塊上並不能長線, 因為在技術不斷提升下, LED的價格將會迅速回落; 同時間, 我現在還未找到一間讓我完全放心的公司. 雷士的LED業務很少, 但是我認為公司並不是沒有能力發展LED, 他們只是認為LED價格暫時也未能完全取代節能燈具, 我對此股依然長線看好, 他們絕對有繼續做大做強的能力.

至於瑞年, 我由投資開首已經認為此股並不能長線持有, 因為這類型公司只是依靠品牌效應及熱潮, 公司稍有不慎或外來存在新的競爭對手, 品牌便可能出現問題.

聯塑的買入主要是因為家中父母於內地置業裝修的關係, 向我提及過聯塑產品在內地的風行. 此股現在受惠市場估值的提升, 因為它在眾多方面也受惠國策, 值得繼續持有. 從聯塑的投資經驗中, 我再次看到資訊的重要性, 很多投資機會也在我們身邊出現, 關鍵是我們是否有細心留意及分析, 譬如家人跟我提及過聯塑後, 我會主動查找這家公司的資料, 並發現原來於4月已經在香港上市.

另外, 我也發現到原來投資半新股也有巧妙, 就是應該留意一些在市況淡靜時上市的半新股, 因為他們一般定價較低, 而且quality方面應該不錯, 因為如果本身quality不好, 投行也不會鼓勵他們在市況淡靜時上市. 反而, 市況暢旺時上市的新股, 投資者便要留意, 他們的quality大都良莠不齊.

至於金融股方面, 表現確實一般, 甚至可以用差來形容. 不過, 長線投資應該用長線的心態去處理, 我不知道他們的來年表現會如何, 我只知道持有金融股是分享經濟發展的妥善方法, 我依然認為他們在未來最少能夠保持1.5倍GDP增長.

同時間, 我會繼續研究更多股票, 以發現更多投資機會. 投資成功與否有幾個重要因素, 分別是資訊, 知識, 經驗及心理. 在未來我將繼續虛心學習, 增強選股及操作的能力.

Last but not least, Merry Xmas to all friend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59

2010 回顧 Jay

http://hk.myblog.yahoo.com/jay_cwc/article?mid=1611

趁今日唔係咁凍,隻手無咁不受控制下做下2010回顧。

投資篇:
睇翻每月回顧,都幾汗顏。

當中買入同買出原因真係得個講字,買入時睇好,賣出時睇淡,同阿媽係女人有咩分別?

最最最容易睇到嘅錯處有二點:
1. 無耐性
2. 溝淡

首先無耐性:
  • 408 (in 6.4/out 6.2)
  • 2018 (in 13/out 13.4)
  • 522 (in 72/out 68.2)
  • 2369 (in 3.8/out 3.62)
  • 2398 (in 4.74/out 4.85)
睇翻佢地而家嘅股價,真係一殼眼淚。好明顯,以上嘅操作係違反左價值投資概念,基本因素無跡象變差下郤因震倉或小利而賣出,失去左之後可觀嘅升幅,輸錢係祗嘅。

第二,溝淡:
  • 1211 (in 70.9, 74.95, 67.2/out 50.5 x 2)
呢次溝淡加賣出行為比左好大教訓自己,亦都大大影响左2010嘅回報。我有以下總結:
  • 未經深入調研企業絕對絕對唔係因為乜乜效應而買入,因為一定係無信心持股,好易比人震倉。
  • 唔係話一定唔溝淡,但前提係要對企業內在值有一個了解,知道咩價位係可以溝,咩位係唔可以。
  • 止蝕位要係買入前定,亦都要堅持執行,唔係等了又等,唔係正如而家個一手比亞迪般 --- 等回鄉!!
仲有一隻超吉大肶嘅2010股王與我無緣,佢就係六福 (我買係價係8.04,賣價係9.5,若持有到而家,係兩倍股呀.............,好經典嘅贏粒糖)

當然,今年都有一、兩次交易係叫做正確的,但我唔認為是自己嘅能力,反而幸運成份居多。

我之所以用咁大篇幅去寫下自己嘅失敗,就係要令自己去面對佢,比個種痛心嘅感覺去警戒自己係投資技巧上仲係好幼稚,仲有好多好多嘢要學,好多缺點要去修正,同時間亦都係自己2011年嘅改善目標:
  • 資金管理 --- 何時攻擊,何時防守;
  • 選股思維 --- 國策、經濟前景等;(向會計仔、new sir、cup 兄、柴娃娃兄、味皇、維斯兄等作為參巧)
  • 溝貨、賣出技巧;
  • 企業調研方法 --- 除實際數字外,要多點想像力去參透背後嘅信息
  • 市場資訊過濾、吸收技巧 --- (向偉哥、clcheung兄、藍bing兄請教)
  • 加強本身強項 (我覺得係中、長線選股),減低頻繁交易 (弱點);
  • 戒掉「聽冧巴」,就算係強勢股,一定要經過自己估值才作出投資決定,需知好股票係高價買入都係一個失敗嘅投資。
=============================================
個人篇:
  • 今年身體算叫做好過上年,無乜大病痛,希望來年持續落去;
  • 事業上,平凡得很,沒有特別事情;唯一是仍看不見在呢行嘅前景,有陣時覺得好迷茫,唔知自己可唔可以係呢行發展落去,盤算著是否該轉行,以「過得一日得一日」嘅心態做下去;
  • 宅男一名,感情一片空白;
  • 對於年頭定落嘅目標,一半以上都係空頭支票,唉..........
  • 家庭方面,家母眼睛出現毛病,要時常覆診,以防病情突變;
而家定下來年目標:
  • 繼續運動,練大隻;
  • 學車 --- 呢個係頭號目標;
  • 抽多點時間陪家母,一方面年紀大,另一方面有好多承諾未兌現,另一方面多點與家人溝通,因為真係質同量都不足;
  • 對外方面,要維持朋友間聯繫,唔好再咁宅男,擴大關係網;
  • 要看清事業目標,不再柴娃娃心態;
  • 感情事順其自然,呢d急唔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0

2010年回顧(1)-自己的失誤

2010年好像眨眼就過去,在一個小時前,香港股票今年的交易已經完畢,雖說回報不錯,但是失誤因交易增多,好像多了,較以下是一些自己的失誤。

(1) 過早出售亞倫國際(684)

此股筆者早在2008年1月已購入,購價1.45元,在金融海嘯時期一度跌至70仙水平,虧損約一半,但其後公佈一份不錯的中期業績,股價開始回升,那時股價屢創新高,但當時為了集中組合起見,我於2.42元的水平賣出,轉購奧普(477),其後奧普表現一度良好,但是該股又再次下跌,亞倫則再創新高,但是後來奧普輾轉果升,其實變成結果差不多,但是如果這操作稍遲數個月完成,回報可提升10%。

(2)過早出售才庫(550)

此股於2009年3月底購入,價格72仙,後於2009年11月間增持,價格96仙,苦等一份不錯的業績後,終於有回報,一度升至2元水平,為籌集資金購買更好的股票,我當時已有售出之念,但由於自己心目中掛價太高,並無人購買,於是我多次降價出售股,並在跌破線圖後,終於在1.63元售出,其後下降至1.40元,有回補之念,但因為一連串的購買股票後,已苦無資金購買股票,故最後放棄機會,其後股價又上升,已知自己錯誤。

其後大股東在中期預示來年業績倒退,股價大又至1.40元,我當時也有動心,但因為此股派息不吸引,沒有購入,終在大股東於此價回補之下,股價又升至2.1元水平。

如果我眼光好一些,不多心購買股票並持有的話,回報可能更好。

(3) 稍遲出售建聯集團(385)

該股是聽從精英大師意見後購入,購價41仙,其後在業績前一路猛升至58仙,獲利超過40%,但由於自己無視業績前股價大升必有問題的教訓,故繼續持有,在業績及派息實際倒退之下,股價大跌,最終於48.5仙出售,如果能在業績前較高的價位出售,則回報可能提升1.5%。

(4) 購入南粵物流(3399)

在業績不佳後,成功售出建聯集團(385)後,又犯錢多就多事的失誤,加上其全年業績顯示出其情況是暫時性,故於2.33元購入,連特別股息,成本價約2.23元,最後因為市況轉壞,股價一度大跌至1.7元的水平,其後業績期臨近,股價又回升至原水平,但因8月公佈較差的業績,股價又連續下降,味皇及偉哥真因此出售股票,最終在想抽AIA(1299)及新天綠色能源(956)下,終於1.97元售出此股,對組合造成2%的損失。

 

(5) 出售富豪產業信託(1881)

此股於2009年8月購入,主要是為增加股息收入,在2010年3月,在得知越秀房地產信託(405)派息良好後,本有改持之念,但因為該股升幅過於強勁,故作罷,其後因自作聰明,在2010年5月預期下一年在派息大減並跌破線圖之下,並籌集資金購入股票,於1.76元全數出售,結果最終在自己看錯之下,股價又上升至現時2.23元,加上中期派息8.5仙,基本上損失了約4%的回報。

(6) 出售湯臣集團(258)

此股為當時 佔組合較高比率的股票。在2009年11月購入之後,其實有多次獲利機會,但是僅有10%,故不捨得售出,此後因5月的股災,因破線且加上售弱買強,故在 2.95元把股票悉數出售,並錄得約17%的虧損,且沒取得股息,其後發現自己售出的是低位,加上其出售物業情況良好,亦有新發展,結果股價回升,現時的 股價3.36元,加上13.5仙的股息,其實如果不賣的話,也沒有重大虧損,此交易對組合錄得約4%的回報損失。

(7) 購入利記(637)

此股於2010年3月於1.10元購入,其後業績果然不俗,一度賺了20%,但其後因鋅價大跌,股價亦不停回落,但我忽視此點,卻在除息1.15元大手購入,一度佔組合20%,在購入後股價一度跌至0.85元,不久後雖有上升,但因盈警關係,又跌回那水平,此後股價也反覆回升,不久又回跌至現時1元,現在仍錄得虧損,如果當時不賣才庫增持利記,並把獲利的利記售出,今年回報可能較現時高12%以上。

(8) 購入精熙國際(2788)

當時購入的原因是因為看好相機市場,並因為其派息良好,最終於5月在1.45元購入,加上其約4仙的特別股息,實際成本約1.41元,股價其後慢慢上升至1.6元,但是最終在無特別訊號下,營業額、盈利及派息都有嚴重下降,更發現其對公司的業務概述千篇一律,故決定售出,幸好仍能以1.48元售出,並錄得少許獲利,但較1.60元時獲利稍少,此操作失誤帶來約2.5%的回報減少。

 

(9) 過早售出中港照相(1123)

此股早在2009年1月購入,其後於2009年內增持多次,成為去年組合主要持股之一。在不明的原因下,股價曾一度跌至50仙,當時套現的現金有考慮過再購入,但最終轉投建福(464)。

其後在各專欄支持後股價輾轉上升,在江小魚吹捧之下,股價曾在一日內大升超過40%,當時已有售出之念,但其後因掛價過高失敗後,最終於第二日於74仙售出一部分,轉購建福(464),但不久股價又回落,加上業績不佳,故有繼續售出之念,最終在曾廣標先生推介當天以80仙全部賣出,轉投中國動向(3818),但不久,曾廣標先生再次吹捧,股價一度上升至99仙,到達我心目中的目標價,如果我全部股票沒賣出的話,加上沒有抽新股之下,回報可能上升10%之多。

(10) 抽新股兩隻-新天綠色能源(956)、重慶農商行(3618)

此兩股均是有錢就多動作的東西,都 是有錢就多動作的東西,均以為是第一隻必有佳回報的失誤之作,兩隻均造成了少量的損失,如果持有原本股票不動的話,回報可能較好。

(11)購入卓高國際(264)

此股已在約5月公佈業績已持續留意該股,其後於57仙購入並取得股息,因陸續售出獲利股票取得現金的於是在63仙及70仙均有增持,成為組合內較大比重的股票,其股價在公佈業績前一度上升至73仙,當時此股錄得不少回報,但在公佈較差的業績下,股價基本上打回原形。

如果當時不在70仙加注,並售出的話,並保留現金的情況下,對回報造成7%的損失。

(12) 其它吹水式失誤

況且也沒跟味皇的幾隻零售股,例如漢登(448,前雅佳)、堡獅龍(592)、聯亞 (458)及旭日(393),以及包浩斯(483),在期內股價大升,也沒能力分享。另外,亦在手上現金充裕下,購入魏橋紡織(2698)作為投資,亦造成一定的回報減少。但沒購入的原因,主要因為派息不穩定,所以自行放棄。

在以上的錯誤之中,共造成53%的回報損失,其中(1)、(2)及(7)、(9)、(11)是重大失誤,(5)、(6)是中型失誤,(3)、(4)、(8)是小型失誤,其中大型失誤佔60%,中型及小型失誤佔15%及25%,其中犯上的失誤包括:

(1) 對基本分析不太完全,導致持股較無耐性,有少少恐慌就賣出股票減少損失,賺一個較少的浪就賣出,忽略未來的大浪,導致獲利較少,且因為轉換期間找不到好對象,更加深損失。

(2) 只要有錢在手就導致過分頻繁的交易,未做到持幣觀望,造成大量的中小型失誤出現。

但在樂觀的方面來說,開始做到「重注的要穩定、中注有信心就要狠心購入」,但是仍是未做好充足的分析,導致有重大失誤,有提早購入及賣出的情況出現,所以下一年仍要打好對基本分析的根基,務求減少重大失誤,提升回報為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