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是什麽支撐起了創業公司的高估值?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6/161895.shtml

是什麽支撐起了創業公司的高估值?
微鏈研究院 微鏈研究院

是什麽支撐起了創業公司的高估值?

one day you are in, the next day you are out.

本文由微鏈研究院(微信ID: welianapp)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鹽必。

眾所周知,瞬息萬變的創業潮流中,“one day you are in, the next day you are out”是不變的真理。

市值2000億美元的Sun在一年間轟然倒下、創造了整個矽谷的仙童半導體“慘死”於一紙協議、昔日明星公司Webvan一不小心成了美國史上最壯烈的破產……可能前一天你還享受著超越別人的優勢和快感,後一天就面臨被反超甚至碾壓的危機與災難。正因如此,“創而優則投”,越來越成為互聯網巨頭和創業公司不斷突破自身天花板的路徑之一。

巨頭們財大氣粗、簡單粗暴。微鏈曾梳理“巨頭們2016年的布局(點擊灰藍字可閱讀相關文章)”,平均每30小時,就有一家創業公司被巨頭相中,完成投資交易。

0101_meitu_10_meitu_18

互聯網創業公司則相對理性很多。根據微鏈APP數據,國內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中,有9家公司特別註重投資領域的布局。

0202_meitu_11_meitu_16

用投資拓寬業務面,拉長公司生命線,是它們的能力體現,也是更上一層樓的巨大挑戰。

在這9家代表公司中,小米科技是最愛“買買買”的那一個。截至2017年3月,小米科技的投資數已經近百,其中大部分位於小米智能硬件生態鏈上。

0303_meitu_12_meitu_17

大到人工智能、VR/AR研發平臺,小到智能吉他、聲波牙刷的制造商,小米投資的28家硬件公司覆蓋了硬件領域的大部分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生態鏈已經為小米科技帶來了一筆不小的收入。雷軍曾表示,2016年小米生態鏈企業的營收超過150億元人民幣。

根據雷軍的計劃,小米還要在5年中布局100家生態鏈企業,文化娛樂、企業服務、工具、本地生活等領域均有涉及。盡管手機戰場上殺機四伏,它依舊野心暗藏。

小米科技的觸角越伸越遠,其他公司同樣也在緊鑼密鼓的撒網投資。

0404_meitu_13

逐個打敗競爭對手,估值高達180億美元的美團點評,一直在嘗試找到自己賺錢的方向。美團點評最新邁出的一步,是聯合騰訊、新希望成立30億元的產業基金,專註於大消費領域的早期項目做投資。

0505_meitu_14

當然,美團為了做投資早已忙活了兩年。2014年,曾是騰訊產業基金執行董事的陳少暉加入美團,擔任戰略與投資副總裁。兩年間,美團戰略投資部已經投出了18個項目,分布在本地生活、文化娛樂、金融、電商、物流等領域。

設立基金的不止美團點評一家。2015年5月,春雨醫生設立專註移動醫療的基金“春風創投”,由政府引導基金和春雨移動健康作為基石投資人。不過,在春風創投投資的10個項目中,有3個項目是為補充自身的業務。

由此來看,投資不僅是為了“以錢生錢”,更是創業公司完善自身生態、補充自身業務、甚至帶動公司發展的重要一環。

小米花了5年逐漸鋪開它的生態鏈,形成發散型的投資布局,而像螞蟻金服、滬江網、微影時代這樣的公司,則不停在各自的垂直領域上下著一盤大棋。

2015年底,在線票務領域廝殺正當時,微影時代完成了15億元的C輪融資,還並購了在線購票元老“格瓦拉”。與此同時,它已經是開心麻花、十三月音樂、萊德馬術等文化娛樂領域創業項目的投資方。

0606_meitu_15

“我們雖然是創業公司,但我們拿著40億的基金準備投資。”CEO林寧有著布局文化全產業鏈的野心。微影時代在引入自身融資時也相當用心良苦,除了騰訊,華人文化產業基金、天神娛樂、文資華夏文化產業基金均在其投資方之列。

深度布局上下遊產業鏈,除了能拓寬資源攫取面,更能增強對產業、資產的控制能力。

創站15年的滬江網,在2016年密集投資了6個教育項目,整合產業、形成更大平臺的雄心明顯;而站在內容創業領域頂端的平臺型公司今日頭條,不光是投資了9家內容創業公司,還推出了孵化器、法務等一系列圍繞內容創業的服務。

此外,螞蟻金服和滴滴出行的投資版圖,更是從國內延伸至國外。美國、印度、泰國、菲律賓等地都出現了螞蟻金服的投資身影。對於泰國的金融類項目,螞蟻金服相當青睞,投資項目數的占比達到了42%。滴滴出行則在2016年對國外的同類項目Lyft追加了新一輪投資。

對於許多高速成長的創業公司來說,投資不僅成了一種超越競爭對手、殺出重圍的新模式,還是它們突破自身天花板、保持生命力的有力武器。

創業公司 布局 估值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743

保險股行情“一枝獨秀” 行業價值提升推高估值

一直在被“估值低估”圍繞的保險股,終於在近期走出了一波“一枝獨秀”的行情。

今日(5月10日),上證綜指下跌0.9%,深證成指下跌1.3%,但保險板塊卻走出了“獨立行情”。根據Wind資訊顯示的證監會二級行業分類指數行情,保險板塊今日漲幅達4.24%,漲幅“秒殺”其他板塊。而年初至今,保險板塊的漲幅也超過9%,在所有A股行業中名列前茅。

在多名業內人士及行業分析師看來,保險股的“起飛”是因為上市險企的價值轉型以及整個行業的需求增長等內在因素驅動。在目前保險股的低估值情況下,今年保險板塊的走勢被普遍看好。

保險股強勢回歸

Wind數據顯示,包含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中國平安四只傳統保險股以及西水股份、天茂集團兩家吸入保險資產而產生的新保險股在內的證監會保險指數5月10日漲幅為4.24%,漲幅大幅領先排名第二的銀行板塊(漲幅為0.29%),而其他板塊同日則均以下跌收盤。

其中,中國平安以4.87%的漲幅收盤,報收39.84元,盤中一度創出40.05元這一近10個月來的價格新高。西水股份、天茂集團今日的漲幅也均超過4%。而新華保險5月10日則報收於48.78元,漲幅為3.88%。值得註意的是,這已經是新華保險連續第14根“陽線”。

事實上,今年年初至今,整個保險板塊漲幅為9.72%,在證監會二級行業分類的A股各板塊中漲幅名列前茅,中國人壽、中國平安、新華保險年初至今的漲幅均超過10%。

尤其4月以來,上證綜指、深證成指下跌幅度均超過5%,但保險板塊上漲幅度卻超過6.5%。

“幾家傳統上市險企近段時間的股價表現都不錯,這是行業基本面因素驅動所致,一季報幾家險企的價值增長和整個行業的景氣度使得保險股得以強勢回歸。”一名保險行業分析師對本報表示。

而多家券商的分析師在5月10日保險股“領銜”A股之時也再次公開重申其觀點以表示對保險股的看好。

安信證券非銀分析團隊表示,保險股作為有業績支撐的優質藍籌股,成為較好的避險工具,保險股的避險性和成長性凸顯。

長江證券非銀分析團隊今天在“長江非銀”的微信公眾號上甚至將近幾個月密集發布的保險行業分析報告詳細列出,並表示:“我們堅定且持續看好保險股”。

估值推高的內在邏輯

在各個行業分析師看來,保險股的內在驅動邏輯一方面是業務結構轉型所帶來的價值增長以及市場需求增長,一方面則是利率上行對於投資收益上升及準備金計提壓力減小帶來的益處。

從四家體量較大的傳統A股上市險企一季報來看,除了處於轉型突破期的新華保險保險業務收入呈現負增長外,其他幾家上市險企的保險業務收入均呈現超過20%的漲幅,其中中國太保更是同比漲幅達到43.1%。

與保險收入的增長相比,其實更加矚目的是幾家上市險企的業務結構優化表現。

海通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孫婷表示,2012年以來,上市保險公司均大力推進價值轉型,不斷優化壽險業務結構,新業務價值率持續提升。長期期交業務、健康險等保障型業務占比顯著上揚。

“2017年1季度,壽險價值轉型取得重大突破,上市保險公司首年期交保費合計同比增長37.2%。”孫婷表示。

例如,新華保險和中國人壽一季報數據顯示,其新單保費中的期交保費占比分別從去年同期的31.6%、44.4%提升至94.1%和49.9%,其中新華保險第一季度銀保首年躉交保費同比減少99.84%,幾乎已被全部叫停。而轉型較早的中國太保占絕大比重的代理人渠道中,期交保費在新單保費中占比近年一直穩定在97%以上。

同時,隨著業務結構的優化,傳統上市險企的新業務價值也提升較快。

根據中國平安今年的一季報,今年一季度其壽險業務實現新業務價值212.64億元,同比增長60.0%。而根據孫婷預計,其他幾家並未在一季報中披露這一數字的傳統上市險企——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1季度新業務價值分別同比增長30%、75%和60%,遠超市場預期。

安信證券表示,人口老齡化下壽險仍處於景氣周期,營銷員隊伍擴張使得保費收入持續擴大,個險高增長改善業務質量,2017年一季度壽險個險新單保持高速增長,主要原因在於壽險行業仍處於景氣度提升周期,預計2017年新華、平安、太保營銷員規模增速均能超過20%,帶來個險新單40%以上高速增長。

同時,隨著保監會對於“保險姓保”的強調以及對於萬能險的強勢監管態度,以及低利率環境下利差的縮小,眾多保險公司已經明確表示或已經開始顯著調低負債成本,降低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及萬能險結算利率。

另一方面,不少行業分析師也認為,利率目前開始進入上行周期,這對保險公司的業績也會產生有利影響。

孫婷認為,利率上行能夠提升新配置資產的投資收益率,促使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企穩回升。據她預計,2017年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為5.71%,較2016年企穩並小幅回升。

“投資收益率回升,加上負債成本下行,將必然提升保險公司利差益,從而有利於盈利提升。此外,利率上行將有助於750天移動平均國債收益率曲線的相對上升,從而提升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減少準備金計提,增加稅前利潤。同時,健康險等長期保障型業務迅速發展,能夠顯著提升新業務價值率,從而促進內含價值增長;同時能夠改善利潤結構,產生大量死差益。”孫婷分析稱。

而安信證券分析師首席金融行業分析師趙湘懷則表示,2016年以來受到資本市場波動以及低利率影響,目前板塊2017年P/EV(價格和內含價值比)已降至0.9倍左右,較之2012年初下降幅度達到45%,已經處於五年來的低位,預計2017年隨著保費規模整體趨勢上行、投資端於穩定以及四季度準備金拐點出現等預期的疊加,保險股板塊估值將企穩回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599

同濟堂並購標的評估相差6億元 機構說“鬧烏龍”但堅持高估值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6-26/1120905.html

每經記者 陳 星 每經編輯 姚治宇

資產基礎法評估值8.7億元,收益法評估值14.8億元,評估結果選擇了資產基礎法,所出具的價格卻是14.8億元。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

近日,同濟堂(600090,SH)全資子公司擬收購其控股子公司少數股東股權一事,就鬧了這麽一出“烏龍”,並引來監管部門問詢。

6月23日,中銘國際資產評估(北京)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銘國際)在回複上交所問詢函時表示,出現差錯,是由於公司評估助理工作疏忽,誤將校訂前的《資產評估報告》掃描提交給客戶所致。按其說法,其采用了收益法評估結果。

“改口”:選用收益法評估結果

6月6日,同濟堂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同濟堂醫藥擬出資2.52億元、2.22億元收購南京同濟堂17%與15%股份,收購完成後同濟堂醫藥的出資比例增至83.01%。這一價碼正是基於由中銘國際出具的南京同濟堂股東全部權益價值評估報告,該報告確定南京同濟堂公司的評估值為14.8億元。

該次評估,中銘國際分別采取了資產收益法和基礎法進行了市場價值評估。前者得出的評估值為14.8億元,增值率為74.42%。後者則評估得出8.7億元左右,增值率為2.02%。兩方法的評估結果差異6.1億元,差異率為70.96%。

值得註意的是,中銘國際在該報告中表示,由於收益法的預測結果建立在種種假設條件之上,這些條件受國家產業政策、行業標準及環境控制等因素影響較大,且同濟堂身處的藥品流通銷售市場門檻較低,市場競爭激烈,營收受定點銷售主管崗位變動影響較大,故收益法評估結果不確定性更大。

基於此,中銘國際認為資產基礎法的評估結論更加合理與可靠,因此選定基礎法評估結果作為南京同濟堂股東全部權益價值的最終評估結論。中銘國際該次報告最終給出的估值為14.8億元,即收益法評估結果。

這立即引來監管部門問詢。6月17日,上交所發布問詢函,要求同濟堂及中銘國際說明評估結論與最終選擇評估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及最終評估價為14.8億元的依據等。

同時,上交所還要求同濟堂董事會說明評估報告結論不一致是否損害公司利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23日同濟堂所披露的評估報告已“改口”,“本評估報告選用收益法的評估結果作為評估結論。”

稱評估助理疏忽所致

“由於我公司評估助理工作疏忽,誤將二級複核校訂前的《資產評估報告》掃描提交給客戶,”中銘國際回複問詢表示,評估結論采用收益法評估。中銘國際還進而表示,在四級複核過程中,二級複核時已發現該處錯誤,並進行了修改。

而對“改口”采取收益法進行評估,中銘國際也給出“充足”的理由。

中銘國際表示,由於資產基礎法無法全面涵蓋諸如客戶資源、商譽及人力資源等無形資產價值,無法全面、合理地體現企業的整體價值。結合本次資產評估對象、評估目的等,中銘國際認為收益法的評估結果能更全面合理地反映南京同濟堂的股東全部權益價值。

從營收等增長預測來看,南京同濟堂並不那麽亮眼。中銘國際預測南京同濟堂未來5年(2017年度~2021年度)主營業務收入增長分別為0.34%、2.24%、2.09%、2.01%及1.83%。依據商務部發布的《2015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全國藥品流通行業2015年度銷售額增長率為10.2%,本次估值采用的南京同濟堂預測期主營業務增長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實際上,中銘國際預計南京同濟堂未來5年的銷售毛利率、營業利潤及銷售利潤率均將低於其2016年水平。從市盈率PE角度分析,南京同濟堂2016、2017~2019年平均PE分別為8.92倍、11.58倍(動態),均低於中銘國際選擇的中國醫藥等五家可比公司,後者2016年度的PE平均值為44.37倍。

有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果公司董事會最終接受74.42%的資產溢價,其理應給出合理解釋以證明自己的考量。此外,針對收益法與基礎法間高達70.96%的差異率,該人士認為該主要差異在於可辨認資產的公允價值的確認,在他個人看來,差值率這麽高有不合理之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992

很不幸,我們可能高估了蘋果“降頻門”的影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8/0101/166721.shtml

很不幸,我們可能高估了蘋果“降頻門”的影響
曉楓說 曉楓說

很不幸,我們可能高估了蘋果“降頻門”的影響

至於蘋果是不是剝奪了用戶的基礎選擇權神馬的,excuse me?

昨天,和蘋果的一位經銷商朋友閑聊,順便問了下他對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蘋果“降頻門”事件的看法。出乎意料,這位經銷商朋友非常淡定,“不驚訝,掃了幾眼新聞,就忽略掉去忙別的了。” 據他說,在國內經銷商圈子里,大家對這個事情根本不在意,也看不出對他們的生意有什麽實質影響,該買的還是會買。

要知道,這個經銷商群體可是為蘋果貢獻了近乎一半以上的出貨量。

這是一件蠻吊詭的事,不賣貨的吵得不可開交,賣貨的反而不太在意,當然,買貨的群體大部分也都默不作聲、安靜看戲。也許,我們真的高估了“降頻門”對蘋果的影響?

我其實很驚訝,蘋果這麽快就出來道歉了。以前,我一直很羨慕在蘋果做公關的人,悠閑輕松,無論是之前的燒屏還是電池爆炸等各種負面事件,蘋果的態度一直都相對冷漠、遲緩,幾乎沒有太多實質性的動作。這是不是意味著這次的“降頻門”事件真的令蘋果感到不安了?也不見得,我覺得更多的還是給國內洶湧逼人的媒體們一個交代——不管你們信不信,我真的是為用戶好,我也願意讓步,把更換電池的費用大幅降低,這事就暫告一段落吧,“友商們”差不多行了。

事實上,除了要“告倒蘋果”的那些美帝人,國內很多“果粉”早就已經原諒了蘋果,這從社交媒體上可以明顯看到。“除了原諒它,還能怎麽辦?我就是喜歡用蘋果,其他真不稀罕。”多位用蘋果手機的朋友向我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也可能,很多“果粉”壓根都沒怪罪過,誰知道呢?“被代表著”,從來如此。

我一直覺得國內的消費者並不成熟,尤其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下、在新消費群體苦於尋求情感和身份認同的當下,盲目、從眾消費的特點依然非常明顯。蘋果之於國內消費者,其實更類似於一個符號、一個圈層身份,手機本身的功能屬性並不那麽重要,對手機的價格敏感度更是幾乎可以忽略,畢竟國內正席卷著消費升級的浪潮,浪潮里的人們支付能力也越來越強,即使貴如iPhone X,對很多人來說也不過是小小的數字,稀缺的反而是諸如蘋果這樣的事物背後所代表的東西,而且目前沒有任何一款其他手機可以在這些層面挑戰蘋果。

想必我們都對科技界最帥KOL林誌穎頻頻化身蘋果手機“爆料帝”不陌生,據說按蘋果對經銷商的規定,在其首發日節點前序列號是不能激活的,一旦檢測到,則一臺機器要罰款25萬。但你看,土豪們並不在乎。而且,也沒多少人花大價錢買個蘋果手機,是為了用“一輩子”。

如果我們稍微關註下如今的網紅現象,就會發現那些當紅、不當紅的主播們,基本都是左手一個X、右手一個X,仿佛你沒有幾個X都不好意思出來做直播一樣。這樣的現象已經蔓延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社交生活的方方面面,蘋果手機有時候化身成了獎品,有時候化身成了禮物,有時候又化身成了談資、個性、交際通道……等等。這其實才是蘋果最可怕的地方。

我甚至覺得,蘋果的霸道、強硬對其用戶群體來說反而是巨大的加分項,沒有“霸道總裁”般的蘋果,又和三星們有何不同?

在用戶這個層面上,蘋果唯一需要擔心的,也許只是下一代產品是否在外觀、性能上有區別、有辨識度。正如一位資深果粉對我說的,這次“降頻門”事件削弱的只是老機型,不是新機型,這是關鍵,一定要清晰認識到這一點。

這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釋為什麽蘋果8、8P銷量不好,這倆貨外觀和7非常像,誠意不足嘛,不像X,又是全面屏,又是齊劉海,外觀的區別和辨識度非常明顯。而且,蘋果8上市一個月左右就宣布即將發布蘋果X,這也導致了很多用戶選擇等待X的到來。從這個意義上講,蘋果對用戶的吸引力和統治力並沒有減弱,對於最新款機器的追逐仍在持續。

當然,蘋果的超前統治力也在經銷商層面上顯露無疑,這也是我認為“降頻門”短期內不會對蘋果造成實質影響的重要原因。

我們不妨繼續用蘋果8來舉個例子。蘋果8首發當日破發,讓很多黃牛大跌眼鏡,據知情人士透露,當時蘋果的策略是大部分貨給直營,不給經銷商,想自己掙錢,結果被打臉,首日破發導致黃牛大批退貨,直營店根本無法消化。不過,一開始很多經銷商不願意接盤,畢竟不賺錢嘛,蘋果於是出臺強硬政策,向經銷商施加壓力——你掙錢的時候點我,不掙錢的時候就不管我了?不點蘋果8的貨,就不給你蘋果X,不和你合作了,嚇得國內經銷商們紛紛接盤。很多經銷商賠錢出8,甚至有渠道以低於大部分經銷商500元的價格拋售,這相當於賣一臺再多虧500,只為向蘋果表忠心,以便拿到更多的X,可見蘋果的強勢。

有人可能有疑問,經銷商們也不傻,不賺錢憑什麽還要這麽伺候蘋果?其實沒有完全穩賺不賠的生意,但蘋果給了這些經銷商們過去賺大錢的經歷和未來可以賺大錢的預期,階段性的虧損也是不得不為之,除非真的不和蘋果合作,但是,這不可能啊,經銷商們也不傻。

在用戶層面和經銷商層面都享有極強統治力的蘋果,註定了還會繼續強硬下去,這次出來道歉了,當然是好事,但即使不道歉又能怎樣?經銷商們還是在千方百計想從蘋果那里多拿幾臺貨,用戶們還是會在元旦、春節到來時紛紛曬出用X拍出的高逼格生活,那些用著小米、OPPO千元機的“務實派”,興許還在盤算著,要麽哪天去換個X裝下X?日子照常過,一切並沒有什麽不同。

至於蘋果是不是剝奪了用戶的基礎選擇權神馬的,excuse me?這是什麽東東,我們有過嗎? 

蘋果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027

華大基因被高估了嗎?CEO尹燁稱市值是結果而非目的

一周前,華大基因發布了上市以來首份年報,2017年華大基因實現營收20.96億元,凈利潤3.98億元。

華大基因一度被稱為基因檢測界的騰訊。毀譽相伴,公眾關於這家公司在市值和業務上的爭議也從未消停。華大基因2017年7月14日登陸資本市場,股價從13.64元一路飆升,最高時突破250元,成為滬深兩市僅次於茅臺的高價股。到4月27日,華大基因報收於150.00元,總市值為600億元,動態市盈率逼近150倍。

從事基因檢測的公司越來越多。華大基因業務是否具有高壁壘來支撐市盈率,未來又有哪些業務支撐高市值?

“市值是一個結果,它不是目的,華大從來沒把市值作為追求的目標。”華大基因CEO尹燁在4月27日的業績推介會上對第一財經表示。

市值是否偏高?

華大基因2017年營收為20.96億元,共有四大業務板塊,分別是生育健康類服務、複雜疾病類服務、基礎科研類服務和藥物研發類服務。其中生育健康依舊是主力,為華大基因貢獻營收超過半壁江山。

具體來看,生育健康類服務營業收入達11.36億元,同比增長22.28%;複雜疾病類服務營業收入達4.57億元,同比增長19.11%;基礎科研類服務營業收入達4.04億元,同比增長22.80%;藥物研發類服務營業收入達9085.68萬元,同比增長52.95%。

資本市場給了華大基因厚愛。華大基因屬次新股龍頭,頂峰時期股價突破250元到261.99元。即便經歷了後期的震蕩調整,華大基因股價依舊報收於150.00元(4月27日),3.98億元凈利潤支撐了600億元的總市值,市盈率接近150。

實際上,基因檢測門檻似乎沒有外界以為得那麽高,華大基因競爭對手越來越多。一些競爭對手由華大基因人馬出走創辦,業界稱之為“華小”。“華小”數量在30家左右,以貝瑞基因、諾禾致源和碳雲智能三家公司為代表。

和華大基因類似,貝瑞基因也是一家以生育健康為主要收入的基因檢測公司,2017年貝瑞基因收入為11.71億元,要低於華大基因;諾禾致源則以科研服務見長,創始人李瑞強曾對媒體公布,2015年公司科研服務國內市場收入達到3.5億元,超越華大基因;碳雲智能擁有AI概念,旨在通過數據平臺實現健康管理。

一個可以類比的例子是,全球基因測序龍頭企業、納斯達克上市公司Illumina,市盈率僅為62左右。華大基因市值是否偏高,未來又靠哪些業務來支撐?

“我個人對華大基因短期、中期、長期發展都非常有信心,除了生育健康以外,腫瘤等複雜疾病、基於雲計算的科研服務都會成為華大基因的核心增長點。在無創基因檢測服務上,全球每4-5例中就有一例是華大檢測的,其中國際業務占比約為公司該項業務份額的四分之一。”尹燁稱。

和諾禾致源們不同,華大基因另一個優勢在於產業鏈。放眼全球,華大基因控股股東華大科技在生命科技布局最為全面。2010年,華大基因從Illumina一次性購買了128臺二代測序儀,成為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公司;2013年,華大科技完成對全球第三大基因檢測儀公司Complete Genomics公司(下稱“CG”)的收購,切入基因檢測門檻最高的領域上遊檢測儀,產業鏈進一步完善。

尹燁對第一財經表示,集團對CG公司的收購證明是成功的,華大基因現在使用的主力機型是BGISEQ—500,該機器為集團收購CG之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新機。2015年起,CG公司開始陸續發布BGISEQ—500、50和2000機型。

“BGISEQ—500已經通過了CFDA和歐盟的CE認證。我們對新機器有信心,經過一段時間測試後主動提出了註銷BGISEQ100、BGISEQ1000兩臺機型,這兩臺機型是中國最早批準的機型,目前行業還有一些以這兩臺機型為主力。”尹燁稱。

2018年繼續加大研發投入

研發投入是鑒別一家科技公司質地的重要指標。2015年到2017年,華大基因研發投入分別為1.04億元、1.77億元和1.74億元,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分別為7.88%、10.33%和8.32%。

華大基因財務總監陳軼青稱,公司在研發投入上以兩年為一個周期。華大基因在2014年和2016年的投入占營收比例為10%左右,2015年和2017年為8%左右,2018年在研發上的投入會超過10%,公司會進一步加大在研發上的投入,預計將比2017年將增長48%到53%。

至於研發投入的具體去向,陳軼青稱研發人員費用占了研發投入的40%到50%;另外一部分產生在CFDA認證上。

此外,華大基因將雲平臺建設費用納入了研發投入上,華大基因目前擁有國內首個基於雲計算技術的基因研究和服務領域的行業雲平臺BGI Online。

“遺傳數據庫的建設,開展業務過程中相關的數據收集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公司把它納入到了研發活動。公司和阿里雲、亞馬遜雲合作,在雲平臺上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占研發費用也比較大。”陳軼青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238

平安好醫生第二個交易日即破發,高估值嚇跑二級市場投資者?

上市前一片風光的平安好醫生(01833.HK)在上市後第二個交易日,就跌破發行價,最多時甚至下挫10.7%,市場人士認為,隨著新經濟公司一家家上市後表現偏弱,加上近日香港股市走勢一般,很多二級市場的參與者都開始不相信一級市場的高估值。

平安好醫生在周一早上輕微高開0.3%,至55港元後股價馬上急跌,最多下跌10.7%,跌穿了發行價,出現48.9港元的上市新低,最新報51.6港元,跌5.8%。

而在上市前,市場關於熱炒平安好醫生的消息不斷,每家券商都“卯足勁”預備孖展(保證金)額度給散戶打新股,平安好醫生最終獲得22.5萬人認購,是去年11月上市的易鑫(02858.HK)以來最多投資者認購的新股,而易鑫在當時錄得30萬人認購。

根據平安好醫生的認購結果,可供散戶認購的香港公開發售部分獲得超額認購653倍,是去年11月以來最多投資者認購的新股,認購一手(100股)平安好醫生的投資者達到41972人,一手中簽率為60%。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市場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平安好醫生的投機套利盤非常多,導致整個“盤子”很散,資料顯示,獲得認購一手的投資者達到41972人,加上一手中簽率相對比較高,這些投機的投資者都會想方設法在上市首日後獲利逃走,大量散戶拋售手中的新股,導致平安好醫生在第二個交易日承接力顯得明顯不足。

另一方面,港股近日表現非常一般,從4月30日起,香港股市走勢就非常一般,一直在30000點至32000點之間的中間位震蕩,有分析人士認為,港股整體投資氣氛轉弱,部分績優股更加無力反彈,預計香港股市走勢持續波動,30000點將是波動區間的中間點,而恒生指數目前報30093點,升166點。

在大盤不好的情況下,二級市場已經開始質疑一級市場的高估值,上述市場人士稱,一級市場的估值定價,一般都是直接找投資者談下的,但上市IPO的發行價是公司和投行協商定下的,如果定得太低,無法向前一輪投資者交代,定得太高又很難吸引投資者。

在近日市場追捧互聯網企業的時候,一級市場的估值會更加偏重參考用戶量及每個用戶的價值,未必會考慮很多營業額、利潤和現金流這類傳統指標,這種估值判斷方法已經讓很多互聯網企業在一級市場的估值開始偏高。

分析人士稱,實際上,香港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這些機構投資者在考量公司估值時,主要以公司的財務報告等為主,包括企業的利潤率、營業額、毛利率等,但是很多互聯網企業在尚未形成規模的時候,盈利水平並不強,甚至出現虧損情況,這樣讓很多香港成熟的投資者就會有所失望,也會讓公司估值回歸理性。

除此之外,南華金融集團高級策略師岑智勇表示,平安好醫生的股價跌破上市發行價是符合市場預期的,過去多只已上市而又未有盈利的新經濟股,在上市後走勢大多都向下,完全反應了投資者對於這類股份的態度。

實際上,2017年,被香港市場稱為“新經濟三寶”的眾安在線(06060.HK)、閱文(00772.HK)及易鑫(02858.HK)上市時,都引發市場非常大的轟動,尤其是眾安在線,上市時在香港市場引起了軒然大波,供散戶認購的公開發售部分錄得超額認購392倍,可謂萬人空巷,但隨後表現非常差強人意,不少都已經折價很多,其中易鑫更較上市價7.7港元折價超過40%,現報4.09港元,較上市價7.7港元折價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616

施慧雅: 股本回報率高 享更高估值

1 : GS(14)@2011-12-15 21:46:0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1111/News/ek2_ek2a1.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915

高估魅力 自信醜男易追女

1 : GS(14)@2011-12-24 15:11:5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35&art_id=15918974

一般人都覺得美女要配俊男,不過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外表不吸引的男士往往會高估自己的魅力,令他們在追求女性時勇往直前,更為主動,因而較易得到美女的芳心。
美國麻省威廉斯學院對 96名大學男生及 103名女生進行研究,每人會與對方交談 3分鐘,交談前要先評估自己和對話者的外貌,以及自己是否願意和對方發生關係。結果發現,醜男往往會高估自己的魅力,使自己更有自信,最終奪得美人歸。研究員相信,這是由於男性的進化特徵,令他們高估自己的外貌,以免錯過任何一個交配機會。
台灣東森新聞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022

新地3.5億奪葵涌商貿地 高估價逾三成

1 : GS(14)@2016-05-07 23:40:04

http://property.mpfinance.com/cf ... 0506/paa01/lac1.txt



【明報專訊】地政總署公布,葵涌葵涌道、葵安道交界商貿地皮,剛以3.501億由新地(0016)投得,預計項目總投資金額約為7億元,新地表示將來落成後無意拆售。資料顯示,項目佔地5103方呎,可建樓面約5.8萬方呎,每方呎樓面地價約6036元,高於市場最高估值2.6億逾34%。資料顯示,項目截標前的估值介乎2.03億至2.61億元,即每方呎樓面地價估值約3500至4500元。

雷霆:總投資額7億 長線收租

新地副董事總經理雷霆回應查詢稱,集團很高興成功投得地皮,因為地皮位置佳,交通方便,鄰近的集團同系物業,租金收益理想。雷霆預計,項目落成後將作長線收租之用,預算總投資額約7億元。

連同新地在內,上述地盤於上周截標,合共接獲14份標書,除信置(0083)等大型發展商外,香港興業(0480)、永義國際(1218)、金朝陽(0878),以及賭王四太梁安琪旗下地產投資公司尚嘉等中小型發展商亦有入標。

業界:出價進取因區內缺商貿地

美聯測量師行董事林子彬稱,是次成交價較市場預期高,可見發展商銳意在區內增加市場佔有率,連同區內已落成及活化項目,在長遠發展上較為有利,將可起一定協同作用,因此其出價較進取。

萊坊估價及諮詢主管林浩文認為,區內過去以工業樓面供應為主,商貿用地供應有限,而地皮規模細,且位置方便,鄰近港鐵站,因此吸引力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637

泓景臺613萬易手高估值百萬

1 : GS(14)@2016-08-04 04:00:19

【本報訊】樓價反彈,銀行估價追不上,近期部份二手成交嚴重估價不足。當中長沙灣泓景臺兩房戶5個月賣貴18%,成交價613萬元,較銀行估值貴100萬元。中原歐陽振邦表示,泓景臺2座低層H室,實用441方呎,上月底以613萬元成交,比業主今年5月18日放盤叫價610萬元還要高,呎價13,900元。一個面積相同的同座高層H室,今年2月份成交價只是548萬元,呎價僅11,760元。短短五個月,低層比高層呎價貴18%,難怪銀行估價追不上樓價反彈速度。今次成交的單位,滙豐、恒生及中銀網上估值全估價不足,滙豐估值更低見513萬元,即成交價比估值高出足足100萬元或近兩成;至於中銀和恒生,估值亦只是545萬元及557萬元,較成交價低10%及11%。



低調收租王沽住宅減磅

鴨脷洲海怡半島兩房成交價亦較估值高「一球」。代理指,28座低層A室,實用544方呎,剛售730萬元,但此單位滙豐估值僅628萬元。馬鞍山新港城N座低層3室「零議價」賣430萬元,低位回升約5%。低調收租王楊達潮旗下太平集團地產近年積極減磅,過去三個月連沽最少六住宅單位,套近9,000萬元。新近沽售物業為薄扶林碧瑤灣29座高層戶,減價380萬元以3,320萬元連車位沽出。尖沙嘴九龍站錄8月首宗成交,消息指擎天半島1座高層B室售3,390萬元,原業主2002年底以809.2萬元一手買入,勁賺近2,600萬元。另中半山滿峰台低層A室售2,000萬元,原業主2012年以2,100萬元買入,連使費蝕約220萬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03/197205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2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