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tav.html
类别 | 工艺 | 特点 |
冷鲜肉 | 猪肉胴体在宰杀后24小时内冷却至0-4℃;肉品在0-4℃冷链条件下加工、运输、销售 | 微生物生长繁殖被抑制,肉品安全卫生;冷鲜肉经解僵成熟,质地柔软有弹性,滋味鲜美 |
热鲜肉 | 肉品在常温下加工、运输、销售 | 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了适量的环境,肉品容易变质 |
冷冻肉 | 肉品在低于-18℃的环境中冻结保存 | 在解冻过程中,肌细胞破裂,造成汁液流失,营养物质和风味物质发生劣变 |
大家好!
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201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商务部作为全国生猪屠宰行 业的管理部门,肩负着保障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及有关实 施办法,制定并正式印发了《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是我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 件,对加强屠宰行业管理,调整优化行业布局,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肉品放心消费,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天我们在此举行新闻发布会,对《纲要》进行正式发布。内容分三部分,一是介绍行业基本情况,二是介绍《纲要》主要内容,三是介绍近期生猪及猪肉市场运行情况。
第一部分 生猪屠宰行业发展基本情况
自1998年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我国生猪屠宰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猪肉消费增长较快,屠宰企业数量大幅减少。目前,我国居民猪肉消费量占全部肉类总消费量的60%以上,人均居民猪肉消费量已由1990年的20千 克增加到2008年39.6千克,增长近一倍。全国共有生猪定点屠宰企业20639个,较1998年实施定点屠宰制度前减少了80%左右,2008全年定 点屠宰量达3亿头。
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大型现代化屠宰企业发展迅速。2008年,年屠宰量2万头以上的规模定点屠宰厂(场)共2200余家,较2007年增加了约 10%,年屠宰量达到1.86亿头,占企业实际年屠宰总量的68%。2008年,排名前100位屠宰企业总屠宰量为6400万头,占全部定点屠宰总量比重 已达22%。其中,58%大型屠宰企业分布在生猪主产区,33%分布在以东中部大中城市为核心的肉品主销区。根据对全国222个大中城市(常住人口在50 万以上)的调查统计,大中城市初步形成大型现代化屠宰企业占主导的经营格局,近50%的城市排名前5位的屠宰企业销售总量已占该市猪肉年销售量60%以 上,其中1/3的城市前5位的屠宰企业年销售量占比超过80%。
三、屠宰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新《条例》实施以来,地方不断加强屠宰法规制度和管理执法队伍建设。截至2009年6月,各省市共出台屠宰 相关立法151部,其中地方性法规36部,地方政府规章115部。除西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区外,其他省市均制定了地方法规或规章。全国共设立各级屠宰 管理机构2344家,成立屠宰执法队伍2787支,生猪屠宰监管执法力量得到一定加强。
四、开展“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对肉品的放心消费。商务部、财政部于2009年5月启动了“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选择北京、 上海、江苏、福建、山东、湖北、四川、青岛、厦门和广州作为试点,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重点支持试点地区建设屠宰监管和肉品质量信息可追溯系统,以及大型 屠宰龙头企业冷链建设。截至目前,试点地区财政和企业累计投入已达20亿元。通过 “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了屠宰行业布局,提升了政府监管能力,规范了企业经营行为,同时也提高企业冷链管理水平,扩大了“放心肉”供应范围,受到了 老百姓和企业的普遍欢迎。
第二部分《纲要》主要内容
一、《纲要》出台的背景和目的
《纲要》是针对当前屠宰行业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新问题制定的。
一是形势发生了变化。屠宰行业虽然取得一定进步,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生猪养殖方式、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 改善。同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全社会对猪肉卫生和质量安全的关切也越来越高。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定点设置规划的制订,也迫切需要加强 全国的统一指导和统筹协调。
二是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产能总量严重过剩,落后产能比重过大;行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偏低;相当一部分定点屠宰企业设备设施简 陋,未达到相关标准,屠宰操作规程和检验检疫制度尚未落实;约75%的定点屠宰企业实行代宰制,产品形态同质化、忽视品牌建设的现象仍很普遍,恶性竞争严 重;屠宰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屠宰技术人员和肉品品质检验人员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虽然是行业发展中的问题,但容易引发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影 响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需要抓紧加以解决。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全国性的规划纲要。
二、《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纲要》强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优化布局、减控总量、升级改造和规范经营四方面的要求,推动屠宰行业积极调整结构和优化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促 进定点屠宰企业改进技术装备和扩大规模,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对规模化养殖的带动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优质猪肉产品的消费需求。
《纲要》提出了行业发展的目标。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规划纲要,全国逐步形成以跨区域流通的现代化屠宰加工企业为主体,区域性肉品加工配送企业发挥重要 功能作用,以供应本地市场的定点屠宰企业为补充,梯次配置、布局合理、有序流通的产业布局。同时《纲要》还从行业集中度、技术管理水平、肉品结构、冷链流 通、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
三、《纲要》着力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是调整优化行业布局,大力淘汰落后产能。
一是在定点企业的数量规划上,综合考虑生猪养殖规模、屠宰加工能力、市场消费能力、交通状况等现实因素,采取行政区划和人口数量相结合的办法,对生猪 定点屠宰厂(场)的数量进行了原则规定,作为指导性的目标。二是为加强环境保护,在定点屠宰企业的设置区域上做了明确规定,加强对现有定点企业的环境污染 治理,严格落实环保标准。依法关闭或迁出位于饮用水源地、密集居住区等环境敏感地带的企业;对新建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估和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严格 落实环保标准;要求并支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建立排污设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倡导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屠宰生产方式,推广生猪定点屠 宰厂(场)沼气工程,发展循环经济。三是通过严格执行法规标准,重新审核换证关闭不符合定点条件的屠宰企业,与淘汰落后产能结合进行。到2013年,全国 手工和半机械化等落后的生猪屠宰产能淘汰30%,到2015年淘汰50%,其中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力争淘汰80%左右。考虑到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对农村边远 和交通不便地区在政策上有所区别。在步骤上采取分阶段推进,对不达标企业设定了整改过渡期,对整改期结束仍不达标的,要坚决取消其定点资格。
第二,实施分类管理,注重规范流通秩序。
对边远和交通不便地区允许设置小型屠宰场点,一并与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实行分类管理是《条例》中规定的原则,可以有效地解决因城乡差异造成的定点企业数 量过多,监管手段不足的问题。为保证分类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纲要》同时对流通秩序进行了规范,一是打破地方封锁,要求各地不得限制卫生和质量合格的猪 肉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形成大流通格局。二是监督跨区域销售的定点屠宰厂(场)按照要求配备符合猪肉质量安全要求的冷链运输设施。三是加强对边远交通不便地 区小型屠宰场点流通范围的监管。四是严厉打击私屠滥宰。通过上述措施,保证行业公平竞争和肉品安全供应。
第三,实行企业分级管理制度,创新流通方式。
支持大中型屠宰企业发展,适度提高屠宰行业集中度是保障肉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分级管理是重要手段之一。《纲要》明确,加快推行生猪定点屠宰厂 (场)分级管理制度。依据《食品安全法》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订《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分级管理办法》和《生猪屠宰企业资质等级要求》, 将定点屠宰厂(场)划分为若干等级,等级越高标志着企业技术、管理水平越高,肉品可能的流通范围也越大,实现促进先进企业发展,逐步淘汰落后企业的目标。 推行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分级管理制度是我们今年要推出的重大措施。
为支持有条件的屠宰企业做大做强,创新流通方式,纲要提出,使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屠宰行业监管技术系统和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支持大型 定点屠宰厂(场)发展冷链和跨区域销售网络;支持少数民族和边远落后地区的定点屠宰企业标准化改造。同时,要求各地结合各自实际,支持生猪定点屠宰厂 (场)进行升级改造,加强检验检疫能力建设。
第四、加强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法规标准,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法规标准方面,清理现有一些标准,抓紧出台《畜禽屠宰检验规程》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在执法能力建设方面,要整 合、充实、加强商务系统的执法力量,探索建立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落实编制和经费。同时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抓紧建立执法程序、执法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规 定。
二是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建立部门协作机制。保障肉品质量安全,各级地方政府责无旁贷,其责任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领导责任,其次是投入责任,最后还 有管理责任,《纲要》中都进行了明确。《纲要》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加强与财政、环保、农业、卫生、工商、质检、食药监等部门的协作,按照职责分工,做好 监管工作。探索建立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猪肉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监管机制,组织开展联合执法,确保肉品质量安全。
三是深入开展“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在总结2009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扩大“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范围。一是继续选择部分省、市进行“放心肉”服 务体系建设试点,建设覆盖屠宰监管系统和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形成从养殖到消费的完整信息链,确保责任可追溯,逐步解决肉品安全消费问题。支持部 分大型企业进行冷链建设,提升“放心肉”市场占有率。二是支持西部地区和边远落后地区的企业进行基础设施改造,保障当地群众肉品消费安全。
第三部分 近期生猪及猪肉市场运行情况
2009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加强屠宰行业管理,生猪及猪肉市场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大幅上升,市场猪肉销售量稳步增长,生猪及猪肉价格恢复性上涨,有效地保障了民生、促进了消费。
一是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大幅上升。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1886.9万头,同比增长17.1%。2009年1-11月,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1.87亿头,同比增长24.3%。
二是市场猪肉销售量稳步增长。据商务部监测,2009年12月份,全国300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猪肉批发交易量同比增长6.8%,千家重点零售企业猪肉零售量同比增长7.3%。
三是生猪及猪肉价格恢复性上涨。据商务部监测,2009年12月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生猪平均收购价格12.22元/公斤,较11月份上涨5.6%, 较6月上旬国家实施冻猪肉收储前上涨27.9%;大型批发市场猪肉平均批发价格16.83元/公斤,较11月份上涨4.5%,较6月上旬上涨20.1%。 但与上年同期相比,12月份生猪收购及猪肉批发价格仍分别下降9%和7.9%,当前的价格上涨主要是一种恢复性的上涨。
最后,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希望大家多做《纲要》的宣传和解读工作,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纲要》的各项任务一定能够完成,屠宰行业一定会得到更好地发展,尽早实现“放心肉”工作目标!谢谢大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tj4.html
博友心如止水寫了《雨潤專題-財務是否造假的問題探討
》,止水兄分析得很好,圖文並茂,有理有據有節,思路清晰。但我還是要逐一反駁,要點如下:
一、關於做大業績的表象:
1、借政府補貼和收購中的負商譽,大幅度增厚業績:在中國,各地政府若給予了企業支持的政策,如果企業自己不去利用,只能說企業老實甚至是能力差,這個沒什麼好說的。我認為根據09年發改委的《全國生豬屠宰行業發展規劃綱要》,雨潤的策略是完全正確的。
2、關於毛利率:雨潤比雙匯發展高,我通過分析雙彙集團未上市的屠宰公司發現,未上市的屠宰公司僅淨利率就高達6.25%,毛利率我沒有數據,那至少是比6.25%要高一截的,因為雙匯發展的原料肉70%採購自雙彙集團未上市的屠宰公司,所以從整個雙彙集團的角度來看,應該將上市與未上市的淨利率相加,所以得出的真實毛利率肯定不會低於雨潤;
與得利斯的對比,根據別人的行業分析結果,屠宰產能如高出一倍,毛利率可以上升一個百分點,原因是有規模優勢,雨潤的規模是得利斯的很多倍,所以毛利率高幾個百分點完全正常。
我對比過雨潤與眾品的毛利率,兩者基本差不多。眾品的規模不到雨潤的三分之一,按理毛利率要低3個百分點,但是據我瞭解,眾品的肉質比雨潤好,銷售價每公斤要多3毛錢以上,而雙匯甚至要高1塊錢以上。所以雨潤雖然量大,但因為價低,毛利率還要損失一點。
3、折舊率低問題:博主犯了個常識性錯誤,計算整體折舊率對於一個快速成長的公司是不嚴謹的,原因是你沒有把固定資產進行分類計算,你仔細看看2010年雨潤年報的附註,有關固定資產的部分,折舊數據是能與折舊年限完全匹配的,這個沒有任何可質疑的。雙匯發展並非整體上市公司,固定資產與雨潤完全不同,折舊年限不同是正常的。就好像你一台電腦,折舊最多按5年計,你一幢商品房,至少也得按三五十年計,是吧?固定資產裡,有20億是在建工程,都沒有完工的東西,肯定不能提折舊。
4、固定資產投資和產能利用問題:你的18.76倍的投資增長對比4.54倍的產能增長,看似差距很大,實際上你應該做幾個調整:
首先,上市6年新增的投資裡邊,目前有20多億是在建工程(截止2010年年報是20億,今年中報應該要多幾億),這個20多億在建的工程肯定是不能形成產能的;
其次,預付的28億長期土地租賃款,和7億的其它土地租賃款,這筆35億的錢,主要是圈地,應該是沒有形成產能的,否則媒體就不會質疑雨潤簽了合同,沒見它殺豬,干騙財政補貼了;
再次,05年100萬頭豬的屠宰場的成本,與今天的100萬頭豬的成本,肯定是完全不同的,2005年全國豬肉零售均價為6.84元每市斤,現在均價超過了15元/市斤;05年中國的GDP是18萬億,今年上半年GDP已經超過了20萬億,所以,在屠宰行業向好、國家政策刺激的環境下,我估計現在100萬頭屠宰產能的形成成本是05年的一倍可能還不止。
這樣,你把124億,減去20億多的在建工程(中報沒有在建工程數據,因為總的固定資產增加了17億多,所以這17億裡邊一定有在建工程),再減去35億的土地預付租賃款,減後的餘額要小於69億,再用69億除以2,最後不到35億了,你拿這35億與05年比,最後的結果是不到5.3倍,與4.54的屠宰產能倍數相差不大了。
二、作假的動機,減持套現:
套現是事實,一共近50億。但套現與作假動機並不能一定對應,本來股市對於創業者的意義主要就在於提前兌現未來的利潤,在香港和美國,IPO前後原始股東套現部分是很正常的,對吧。
對作假的邏輯我再分析一下,由於雨潤拿財政補貼一定是真的,或者我們直接說它是騙財政補貼,總之這一塊的利潤確實有,那麼我們得出一個結論,過去6年雨潤的利潤中,至少有部分是真實的,不可能全假。
根據你的投融資對比表二分析,投資一共124億,融資121億。由於利潤中至少有部分是真實的,那麼投資部分裡必定有部分是真實的,否則一不能騙補貼和負商譽,二不能獲得目前的行業地位。
如果1068虛構了部分利潤,那麼它必定要虛構資產(或者虛減負債,因為1068負債相對較小,難以虛構,也不方便),既然已經虛構了資產,那麼大股東個人就不能再挪用或侵佔1068的資產了,對吧,即你的第2大點的第三小點不成立(當然,你也可以說它虛構了小部分資產,並且挪用了小部分資產);
如果1068大股東挪用了部分資產,然後虛構了部分產能投資或現金等資產來掩飾,那麼1068就沒可能虛構利潤,既然1068確實很賺錢,那目前PE就是真的了(你也可以說我非此即彼,即1068大股東挪用了比較多的資產,虛構了小部分產能投資或現金來掩飾,同時也虛構了小部分利潤,那至少對盈利能力質疑來說,影響並不重大了)。
三、作假的條件:
確實,農業類公司做假的很多,也相對要容易,但1068的行業地位肯定是全國三甲無疑,所以就算作假也假不到哪去,這個不像超大現代之類的比較難查證確定,對吧。
關於增值稅進銷問題,你說的低於13%的 銷售毛利,基本可以不用交增值稅,這個說法不正確。因為在成本裡邊,能開具到進項增值稅發票的只能是一部分,一些交營業稅之類的固定資產,比如房屋折舊成 本,你就沒有進項增值稅專用發票,對吧;人工成本,沒有增值稅進項票。在公司的實際運營中,沒有增值稅進項發票的成本費用種類和佔比是很高的,你不能把成 本全部當成了採購原材料,不同的行業,材料成本佔比是不同的,很多行業材料成本都佔不到總成本的一半,甚至在三分之一以下。
以上觀點,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溫馨提示: 市場氣氛欠佳, 風險管理尤其重要, 切記「注碼控制風險」和「嚴守止蝕」。
買入原因:
1) 上市估值本身已不貴, 上市後頭兩天的大跌更把招股價打個八折, 有一定安全邊際, downside已經有被discount過。估值這個數字是相對的, 市場上的股份普遍都在20倍以上, 我不說這是「折讓」, 我會說這提供了空間/借口給市場炒作。炒上15倍也不為過(以達標的業績計), 比現價有50%潛在升幅, upside相當OK。
2)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27137 湯 財兄扼要的資訊讓我可以一信公司在財政上並無出現問題
3) 連結當中提及的對賭協議令我對今年的純利目標增加了一些信心, 在協議下, 公司未能達到預定目標2.04624億元純利, 就要賠股份或現金補償, 而最重要的是截至今年5月31日止5個月的純利已達1.155億元, 而公司預估的純利為2.05億(相信亦即是目標純利)我相信是有機會超過的, 其實如果用7個月的時間所賺的利潤比頭5個月還要小, 那反而要注意基本面是否已轉差。我相信食品股是沒有季節性影響, 每月的生意額應相對穩定。經過簡單運算後, 頭5個月的月均純利達0.231億, 簡單乘以12得出2.772億這個數字, 遠高於2.05億的預測下跟, 別忘了這是人民幣, 相信業績公佈時匯率應還有1.1吧, 所以我的樂觀預計2011年的純利是兩者之間約2.3至2.4億RMB (又或者是過去5個月的營業額6.07億再除5乘12再乘以淨利率15%(2010年:15.87%, 2011年頭5個月:19.03%, 我認為19%是偏高), 得出約2.18億之純利。計完一大輪, 結論是今年純利目標超過2.05億的機會不低
4) 買入前(我分別在12,13日買入)以有限能力閱讀盤路 (其實我真的不太懂), 發現在2.1水平會有突如期來的買盤, 好像一穿2.1不用多久就會回上2.1, 我姑且當2.1是有個有一定防守力的價位
5) 股權集中, 賭「貨源歸邊」: 主席私人及其家族和公司管理層持股共佔64.07%, 加上策略股東中糧的6.4%, 這裡已經是70%股份不會在短期內流通, 故此我假設現在市場上交易的股權就只是這30%, 即1126m*30%=337.8m股。這4天的總交投量已超過161m, 要沽的都應該有相當部分已經沽了, 現在接貨的都應該不會是貪圖1,2毫的利潤吧?
待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wul.html
昨天,我的2011年傷心股雨潤食品出了盈利警告,內容如下:
首先, 感謝博主clcheung讓 我可以看到BOCI的報告
今次想寫得詳細一些, 所以標題已升格為「個股研究」(實情只是詳細地「吹水」)
入正題…
報告的內容比我想像中多, 實在沒有精力慢慢細味, 一大堆數據越看越迷糊, 假如多看幾份此類報告, 基本上會覺得都是大同小異
我一直相信, 這些報告預測和推論都不用太上心。預測的數字是可以隨分析員調整assumption而改變, 無可否認支持這些assumption的理由是很詳盡, 不過身為專業的分析員當然具備一定程度的玩弄數字技巧。
不過, 讀過這份報告, 絕對大大加深對#1262的認知。我認為有數點值得一記。
報告中的同業對比部份, 主要以「整體經營指標接近龍頭旺旺」作為賣點, 因為果凍細份市場龍頭廣東喜之郎是私營企業, 故報告並沒將之比較, 無論如何, 公司的營運是拍得住龍頭企業是一大亮點。不過, 前題是這些財務資訊是可信, 先前湯財在#1262 IPO時的簡評提及公司用羅兵咸, 帳目應該有一定信心, 不會太離譜。
第二是報告提到公司正進行分銷渠道重組, 加大對重點客戶進行直接銷售。意即將產品直接賣給較大型的零售商, 繞過分銷商一環, 提升利潤率(因出貨價更高), 但壞處是數期更長, 週轉會變慢。若不超過行業標準, 總的來說都應是利好。至少這裡看到管理層有行動提升利潤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說王朝酒業, 澳優乳業等企業都採用這個策略)。而更重要的是如果可以和這些強大的零售通路打好關係, 對銷售是極有幫助, 我預想毛利率可能會降低, 因要讓利給零售商, 換取大力在全國上架促銷。只要毛利率不是大跌, 銷量應可以快速增長。我總覺得只要將貨品包裝得有美感一些, 再放在大型連鎖較當眼的位置, 就會有很多人去買。至少我覺得這個想法在大陸是成立的。(我承認這個想法很單純…)
第三, 以我有限的能力解讀財務數字, 認為公司沒有甚麼明顯隱憂或者是不正當行為。中伏的機會相對不高。經中糧入股及上市集資完成後公司是淨現金狀態, 沒有巨額負債。總現金流淨額的負值不算高, 計及上市集資所得應足夠燒兩年有突。而這些食品公司, 正常營運現金流應該沒有太大波動, 如果市旺, 我相信兩年間總會在市場抽水, 這又帶來額外的現金流, 此乃後話。
其實還有不少地方值得分享, 不過實在太累, 沒有心機詳談
下一篇會寫個人對#1262的展望, 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多多分享, 多謝!
今次要講的是我對中國休閒食品這檔股票的展望, 以及我對此股的觀察和買入的原因, 而買入原因其實頗脫離一般博客所涉足的投資理論, 一點都不科學, 完全沒有系統, 與我一直以來長篇大論的基本面分析有分別, 我認為此部份最值得記下, 不過收視率一定低於講股票基本分析。
(其實我絕大多數的內容都是不科學, 沒有理論可言…)
先講展望
對#1262的展望, 目前為止我看不到盈利暴增的潛力(沒有4,50%以上的增長不算暴增吧?), 原因是公司本身的營運已相當好, 「由差變好」形成的turnaround動力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而另一重要原因是一如BOCI的報告所寫, 是產能驅動型增長, 根據公司目前已公佈的計劃, 產能沒有大幅擴張, 這是個很大的限制。
暫時我想得到可以使盈利超預期的可能是1) 重組銷售渠道帶令毛利率繼續上升; 或者 2)是產品售價的升幅超過成本, 擴闊利差。第一點散戶如我沒辦法知道, 第二點都沒有可能知道, 因為平均售價我沒有來源獲取, 不用花心思去估算。
更長遠來說, 要繼續快速成長就要靠推出新產品線支持, 公司在這一點還在起步階段, 主力產品仍佔營收8成以上, 如果未來可以創造另一隻主力, 又可以多玩幾年, 不過這是太長遠的事, 暫時我在#1262的投資沒有打算看長線。如果公司可以在幾大零食類別都佔一席位, 百億市值是可以期許(編寫此文時#1262市值約2.8B), 龍頭旺旺(151.hk)市值接近一千億, 數年後升至其十分一甚至五分一都不出奇 (當然前題是旺旺的股價沒有大跌啦)
如果是「堅料」的話, 上市三年內一定見真章
回顧旺旺, 08年3月26日上市, 上市價3.00, 到今日2012年3月2日, 上市接近4年, 收市價是$7.66, 升了1.22倍, 以我個人標準來說, 這個回報只是「一般」, 雖然有很多人近4年在股市的回報都沒有此數。回顧旺旺07年至10年的四年業績, 純利增長只是1倍多一點, #1262這幾年的增長應可以高於這個水平吧, 而股價應該都可以高過1.22倍4年吧? 股本變動不大的話, 4年市值上百億都有2倍回報吧
其實拿#1262跟旺旺比較, 是有意思的。投行們給予目標價最喜歡就是以龍頭企業再加一個折讓, 此刻#1262跟旺旺的折讓是50%, 如果#1262表現理想, 甚至超預期, 那就是打7折甚至是8折, 而不是「半價出售」。這一刻#1262最有可能使其大升的原因, 就是重新估值。增長目前看不到會有驚喜, 以增長推動股價力度應該有限, 不過若投行們認為要向上重估, 那就是另一回事。假設#1262能交出一如招股時預測的2.05億純利的成績表, 以招股價2.65計算是11.9倍P/E, 現在大戶們覺得#1262應值2011FY的15倍, 那就是超過25%的升幅, 15倍P/E就是3.33, 平心而論, 若公司表現對板, 身處食品行業的#1262炒至15倍都不算天價吧(旺旺現價的估值也至少25倍以上), 最盡可以炒至20倍(大約$4.45), 如果中績勝預期的話… (我只是亂猜而已)
我現在買股票不會看得那麼長遠, 太多變數, 根本估不了, 若TA差就一定要沽, 但是心裡有個底是比較好, 因為假如真的發生了某些事件(如盈喜), 那自己心裡就有個譜大概何時要離場, 可能那個「譜」會定得不合理, 根本沒有效用, 不過我相信隨著經驗累積, 就會定得越來越準, 總之就不要被投行牽著走, 我會用自己的估值, 估錯了買錯了, 還有TA幫手, 大不了就止蝕走人
想不到會打了這麼多字, 買入原因就下回再分解吧, 請請!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17/yNMDcyXzQxMDMyNw.html
3月15日,全球連鎖快餐巨頭麥當勞(股票代碼,MCD)中招,成為央視3·15黑榜典型。
麥當勞號稱全球管理最規範的企業明知故犯,給正在排隊上市的國內食品企業敲響了警鐘。
2012年,在國內已上市和排隊上市的企業有296家,除有4家終止審查外,食品飲料和餐飲企業共有17家,其中餐飲連鎖企業有4家,分別是天津狗不理集團、順峰飲食酒店管理、廣州酒家集團、淨雅食品等。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在國內A股市場有眾多食品飲料上市企業,只有3家餐飲連鎖上市公司,分別為西安飲食、全聚德和湘鄂情。自全聚德、湘鄂情「僥倖」成功後再無餐飲企業通過證監會的審核。
食品飲料上市企業目前眾多,但是食品安全問題也是層出不窮,雙匯發展瘦肉精、雨潤烤鴨菌落總數超標12倍讓外界難以安心。
3月16日,零售連鎖專家逸馬國際顧問集團首席顧問馬瑞光表示,麥當勞出問題主要是監管缺位,「國內餐飲食品企業質量標準管理比不上麥當勞,儘管存在問題還應鼓勵上市,上市後媒體、公眾的監督力度更大,管理問題會更少,反之,品質管控問題更嚴重」。
為食品企業上市敲警鐘
證監會發行監管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報企業基本信息情況表顯示,截止到2月9日,共有17家食品飲料和餐飲連鎖企業排隊準備上市。
餐飲連鎖企業分別為天津狗不理集團、順峰飲食酒店管理、廣州酒家集團、淨雅食品4家,食品企業分別為廣東燕塘乳業、山東龍大肉食品、江西煌上煌集團、江蘇今世緣酒業、會稽山紹興酒等13家。
在這4家擬申請上市的餐飲連鎖企業中,狗不理集團最為出名,為國內老字號。狗不理保薦人為招商證券,今年2月初IPO申請初審通過,中華老字號招牌為其初審通過增添了很重的砝碼。
公開資料顯示,狗不理集團目前在天津市內建立了20多家分店,其中有十多家中檔的狗不理商務餐飲酒店,還有兩家旅遊型酒店,目前狗不理集團的年營業額達7.5億元。
有接近狗不理集團董事長張彥森人士透露,「張彥森發展狗不理的模式主要採取自建直營店,公司出錢購買地皮新建店面,這與多數連鎖品牌的租用物業不同。」
狗不理原為國有企業,歷經改制和幾次股權變更,目前已經變為民營企業,公司董事長張彥森擁有狗不理集團的股權為71.4%,另外 28.6%為天津同仁堂持有。張彥森的另一個身份是天津老字號同仁堂的股東,持有天津同仁堂34%的股份。
2005年,天津同仁堂以1.06億元拍下天津狗不理包子飲食集團公司的國有產權,同年狗不理改製為集團,天津同仁堂為大股東,出資4519.2413萬元,佔股82.17%。
然而,這次狗不理申請上市,其可能面臨改製品牌、資產價值評估的諸多歷史遺留問題,為其上市留下陰影。
在這幾家連鎖餐飲企業中,廣州酒家集團則是國有企業,隸屬於廣州市國資委。
另外13家擬上市的食品飲料企業中,廣東燕塘乳業、青海小西牛生物乳業為區域性乳業企業,目前在國內乳業排名中尚未進入前十名。目前隨著全國性乳業巨頭在全國的跑馬圈地,中小乳品企業的生存壓力越來越難。乳業一直是憑規模取勝,如果不上市,有可能成為其他巨頭的口中之物。
縱觀上述擬上市企業,其選擇主要是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這與上述企業規模相對小有關。
不過,麥當勞被曝光過期食品翻新再售黑幕後,上述擬上市食品企業和餐飲企業是否存在這樣的問題,是否要允許其上市也引發各界的憂慮。
馬瑞光表示,麥當勞是有國際統一標準的,沒有按照標準執行,作為跨國公司需要反思。比較而言「我們的餐飲企業管理水平比不上麥當勞,麥當勞存在管理問題,國內企業也同樣有」。
存潛在隱患是否應放行上市?
自 全聚德、湘鄂情2010年上市成功後,2年多來餐飲企業上市陷入停滯。2011年下半年,中國證監會還加強了餐飲及連鎖企業的上市監管,將擬上市餐飲企業 的年利潤標準,由3000萬元提高至5000萬元,眾多擬上市企業難以達標。小南國、金錢豹等上市遭擱淺,俏江南也申請終止上市。
今年2月份,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上市公司協會成立大會期間表示:「我們的上市公司中無疑需要有更多的消費服務企業。」郭樹清的公開表態成為支持餐飲行業上市重啟的信號。
「兩 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主席助理朱從玖透露,證監會正在制定餐飲企業上市指引,預計上半年能夠出台。指引主要針對信息披露,證監會對一些特殊性行 業都制定了指引,目的是把特定行業的特殊風險充分揭示出來,提供參照,便於發行人、中介機構和審核人員把握住行業的重點。
這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讓餐飲企業蜂擁上市看到亮光。不過,餐飲企業、食品企業上市成功後也是問題頻出。去年3·15雙匯發展曝出「瘦肉精事件」,同年8月,雨潤集團也出現老北京烤鴨經檢測菌落總數超標12倍、病死豬事件。
餐飲企業全聚德、湘鄂情也難以倖免。去年7月18日,北京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曝光的上半年14家違法企業名單中,全聚德、湘鄂情在列,緣由是採購的肉產品「未按規定查驗和存留檢疫證明」。
馬瑞光表示,餐飲連鎖企業存在的安全風險包括採購產品質量安全、菜品加工操作衛生安全和產品保質期等,而監管不到位,違規的成本低,不能靠企業的自律,「信任固然重要,監督更重要」。
馬瑞光表示,上市企業確存在產品質量管理問題,不只餐飲企業,其他很多企業也都存在。一方面是監管問題,標準設得很高,但是監管並不嚴;另一方面是違規成本低,不能對企業產生威懾。
一家準備上市的餐飲企業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湘鄂情在財務管理上可能會優於其他沒上市的企業,但是在產品採購和菜品加工上比其他企業高很多,管理上並不比我們好多少。」
眾多食品和餐飲企業上市,除了已有的食品安全,公司的財務規範管理也是一個重要難題。投行界人士認為,餐飲連鎖企業的風險更多來自自身財務問題、財務風險以及經營管理規範,大量的現金交易、消費不開發票,難以監控現金流。
而企業上市就是要求財務透明化、經營政策透明化。而餐飲企業存在很多避稅行為,也為涉嫌抽逃上市公司資金留下通道。
馬瑞光表示,為規範餐飲企業,提高上市門檻並不可取。可取的方式是鼓勵企業上市,讓媒體和公眾形成輿論壓力,從而加大監管的力度。上市對企業來說,從食品安全到財務監管是一個規範化的過程,如果不讓上市問題會更嚴重。
「如果納入制度規範,加強監管,稅務、票據的逃避問題可以避免的。」馬瑞光說。
近來OT開得多了,已經是「梗有一間係左近」,大家都擔心「被OT了」,所以想歸納一下OT股的類別及加以預防。歸納前又想到原來投資者「被OT」的可能性是跟其投資定位及接收資訊有關,也有可能不是股票問題,而是人的問題,所以先重溫一些有關的舊文章,一來娛樂一下大家,二來方便討論。
==
鳴謝:
加工食品利潤高 大成食品增長可期
http://www.881903.com/page/zh-tw/snb_report.aspx?ItemId=212420
==
演出:股神咩水,財演寫手某甲。
某甲:慘啦咩水哥,小敗食品出咗季度業績,每股賺咗一仙咋 !
咩水:一仙都唔錯,合預期wo
某甲:我地個報告話今年升一倍,即係每季每股賺六仙 …
咩水:吓 ! 慘咩呀 ? 叫你 $2.1 放晒佢架 ?
某甲:放就放咗,入埋個隻味之皇添,不過點同網民交代呀 ?
咩水:車,出多個報告…..就話的肉米價受旱情影響lo,照比 B+ 級。
某甲:係wo,不過….上次出報告時的肉米都貴咗好多wo…..
咩水:你傻架,班友唔會咁深入去問架,你仲可以Delete D Posts 格 ! 我地呢度好河蟹架 !
某甲:又係wo,好彩上次出報告都無講點解佢今年賺多一倍。不過以後D爆呢推介可能唔work wo
咩水:唔緊要,仲有3季,可能翻生呢 ! 我地D推介一向勁過D國際級財演,小事而已,香港人D記性一向只有10 至 15 日咗右,無問題。
某甲:有D網霸又衰衰咁唱我地wo,好似隻賭票股,明明業績無問題都話有問題…
咩水:怕咩wo,D網霸無料到。叫你早D放咗佢,唔好咁貪,留番D錢等我下一隻,一次十幾巴仙,十次就….哈哈哈哈 … 好似神尼咁就啱 !
某甲:哈哈,又係wo。不過神尼係網霸之一wo,你都有睇佢D野咩 ?
咩水:點止睇,我仲分身答佢D Posts添,有時都跟佢炒幾轉….
某甲:[ O晒咀 ]
咩水:講笑姐,我D推介食硬班友,是真正價值投資 !
某甲:Yeah,骨頭會萬歲 ! 快D準備好下隻,搵多幾幅圖整靚D報告先 !
21世紀網訊 陽春三月,一場螺旋藻保健片「涉鉛」風波調查引爆公眾對功能食品安全性爭議的地雷。
魚油、西洋參、蛋白粉、口服營養液、減肥茶、腦黃金……這些標榜著「增強免疫力」「抗疲勞抗衰老」、為亞健康人群服務的昂貴保健食品,高調戴著國家「藍帽」認證光環,它們在同行業中擁有最小產值,卻同時面臨著最為複雜的監管。
行業頑疾浮出水面
沉浮二十載,從低質量競爭的中小作坊的密集型作業,到洋品牌湧入市場內外資同台競爭,中國保健產業坐上了高速發展的過山車,健康產業產值有望在「十二五」末突破萬億大關。
大 浪淘沙,諸如廣東太陽神、瀋陽飛龍、濟南三株等企業名噪一時,卻因盲目多元化和管理失控而逐漸衰落。而以上海交大昂立、健特生物和深圳太太藥業為代表的公 司,則幸運成功轉型,佔領功能食品的細分市場。美國安利、如新、杜邦、全球健康聯盟等直銷外企也對分食中國健康產業「野心勃勃」。
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初期培育階段,2000年後中國保健食品行業進入了產業的深度調整階段。中國保健協會理事長張鳳樓分析表示,「按照營養與保健食品『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末我國營養與保健食品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年均增長20%。」
據世界銀行報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中國頭號殺手,慢性病比例超過80%。在國務院參事秦曉明看來,預防保健、保健食品首次列入「十二五」規劃,已成國民追求健康的剛性需求。
這無疑是一個「風光無限」的朝陽行業,但在高速增長的背後,產品假冒偽劣現象屢懲不斷、違法廣告氾濫,監管失靈乏力等行業頑疾也相繼浮出水面。面對整體的信譽危機,中國企業該如何接招?
保健生意或面臨先天性短板
從神農嚐百草起,中國藥食同源的養生保健文化就開始慢慢萌芽。在中國保健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秦小明看來,全國過半的產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調節、抗疲勞和調節血脂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低水平重複和惡性競爭的加劇,這攤「亞健康生意」仍然存在先天性的發展短板。
在2012年博鰲健康產業論壇上,秦小明認為,「我國多數保健企業仍然處於粗放型發展階段,消費者已逐漸進入一個理性消費的階段,新的消費觀念與緩慢發展的產業形態形成了衝突,出現了消費者對於保健產品有些不會買,有些是不敢買的現象。」
21世紀網回顧了中國保健行業年譜,在產業雛形、探索成熟和調整新階段的不同時期,都各自湧現出一批具一定影響力的保健企業,同時,隨著產業形態的推進,低質量競爭的中小作坊開始慢慢消退,行業湧現十多家上市公司,呈現和外資直銷巨頭集中競合發展的態勢。
從1987年起,《中藥保健藥品的管理規定》政策出台,鼓舞了保健品投資熱情。數風流人物無數,這一時期營養保健口服液產品太陽神、娃哈哈、紅桃K、振華851等帶領中國保健品行業進入了第一個高速發展時期,消費市場火爆異常。
來自中國保健協會的專題報告顯示,在產業發展的雛期,行業較多為中小作坊的低水平競爭,市場規模達到100億左右。
從1993年起,受政策技術壁壘較低和高利潤的影響,保健食品行業產業鏈開始達到一定規模,一些行業公司開始嶄露頭角。如上海昂立一號、深圳太太藥業和史玉柱的「巨人集團」等。
同時期,樂百氏(生命核能口服液)、健康元(腦黃金)、紅桃K和三株口服液等耳熟能詳的保健品牌面世。全國保健品生產廠家也從幾十家激增至3000多家,產品品種達2.8萬種,年產值也由16億多增至300億以上。
1995年到2000年,低價競爭帶來的質量隱憂不斷,保健食品市場進入滑鐵盧時期。衛生部對全國212種口服液進行抽查,宣佈合格率僅30%。同期,我國保健品行業第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政策文件《保健食品管理辦法》出台,政策監管開始從嚴。
這一時期,深圳巨人集團保健產品「巨不肥」銷量大幅攀升,但史玉柱受地產開發之累,導致巨人集團破產。廣東太陽神集團銷量亦大幅下滑,不過,濟南三株實業旗下的口服液產品在農村市場獲得巨大成功,年銷售額高達80億元。
從2001年起,美國安利、寶潔、杜邦、雅芳等洋品牌湧入中國保健品行業,2011年,完美(中國)有限公司首期投5億在中山建華南基地,開發蘆薈膠等保健食品。
在政策的利好和外資的夾迫下,內資企業也開始謀求擴張。2001年,深圳太太集團控股「麗珠集團」,向綜合性醫藥企業集團轉型。在上交易所上市,6月,太太藥業成為中國第一個保健品上市企業,7月,交大昂立在上交所上市。
中藥利潤遭壓縮藥企搶跑「新領地」
21世紀網在調查中瞭解到,近年來中藥價格一路走高,傳統中藥企業製造利潤不斷被壓縮。據中國中藥協會的監測數據,2010年全國537種中藥材中有84%漲價,均勻漲幅為109%,
漲幅超過100%的品種多達96個。2011年至今,中藥材漲價進入第五輪高峰。
面對保健品市場巨大的潛力誘惑,包括同仁堂、華潤醫藥和哈藥集團等老字號藥企開始加大對保健品平台的投資。
在中國,雖然中國取消了保健藥品的批號,不過大多數消費者仍把部分具有保健滋補作用的OTC(非處方藥)中藥產品作為保健品看待,品牌中藥企業開始涉水保健的「亞健康生意」。
2011年10月,同仁堂啟動下屬10家子公司重組工作,謀求在保健產品領域擴張,加大養生產品以及藥膳等產品的開發力度並引入國外品牌。對於華潤醫藥的保健品平台東阿阿膠來說,則斥資2億元擴建養驢原料基地,加大對產業鏈上游的控制。
哈藥集團看中兒童保健品細分市場,擬對OTC中藥產品及保健品進行產業升級,從由低端普藥及保健品向高端大健康產品領域擴展。
江中製藥也是藥企搶跑保健市場的一個代表。江中製藥主打產品「健胃消食片」,原本定位為治療胃病的產品,銷售達1億。2011年,在把產品定位調整為日常助消化用藥,並將銷售渠道從藥店拓展至商超後,全年實現銷售收入5.6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87.54%。
世界銀行報告顯示,慢性病已經成為中國的頭號健康威脅。「在每年約為1030萬死亡人數當中,慢病比例超過80%,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以國民健康壽命為主要指標的人類發展指數,中國的最新排名在101位,比2010年的排名後退了12位。2010年的排名是89位。」
中國保健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秦小明在近期的博鰲健康產業論壇上也表示,「隨著國民飲食習慣的改變和不健康行為的增加,亞健康人群在持續增長,並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在這種市場需求下,保健行業風生水起。」
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保健行業總體銷售額達6500億元左右,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生產企業約12000家,銷售企業超過10萬家,保健服務企業超過140萬家,保健行業從業人員超過5000萬人,每年還在迅速的增長。
「保健產業是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保健服務業的產值已達到6600億,食品工業明確了營養與保健食品的發展方向和路徑,發展的佈局和目標,到2015年末產值將達一萬億,年增長速度將達到20%。」 中國保健協會理事長張鳳樓稱。
國務院國家醫改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北大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也分析指出,「保健產業將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1世紀網筱平)
附:中國保健品行業年譜
【1987-1993 口服液產品面世,拉開中國保健品市場的帷幕】
1987年:蜂王漿出現,拉開了中國保健品市場的帷幕。
代表企業:杭州保靈。
1988年:廣東太陽神推出生物健口服液、杭州娃哈哈推出兒童營養液。
代表企業:廣東太陽神、杭州娃哈哈。
1989年:振華851在福州、昂立一號在上海問世。
振華851的暢銷掀起了中國保健品市場的消費熱潮,其龐大的代理商中有不少人成為後來保健品市場的弄潮兒,最著名的就是創建三株的吳柄新。
1990年:瀋陽飛龍以飛燕減肥茶和延生護寶液起家,並在保健品市場上嶄露頭角。
1991年:保健品市場突破100億元。
1992年:深圳太太集團成立。
娃哈哈轉型飲料市場,淡出保健品市場。
以太陽神擔綱領頭的中國保健品走向巔峰。
1993年:「馬家軍」的赫赫戰績使馬俊仁的「中華鱉精」走紅保健品市場。
樂百氏耗資1000萬元從馬俊仁手中購得一紙配方,推出「生命核能」。
史玉柱創建康元保健品公司,腦黃金問世。
飛龍用1億元的廣告投入,換來了2億元的利潤,飛龍開始騰飛。
武漢紅桃K集團成立。
太陽神創造了13個億的銷售紀錄和高達63%的市場份額的行業「神話」,成為中國保健品行業的第一代霸主。
1994年:紅桃K的卟啉鐵工藝,被國家科委列為該年度火炬計劃項目。
三株口服液在濟南問世。
【1993-1995:高速發展,保健品消費市場火爆異常】
從 1993年到1995年初,中國保健品行業進入了第一個高速發展時期,保健品消費市場火爆異常。在這一階段,由於保健品的高額利潤和相對較低的政策壁壘和 技術壁壘,全國保健品生產廠家也從幾十家激增至3000多家,產品品種更是多達2.8萬種,年產值也由16億多增至300億以上,短短兩三年間,生產企業 增加30倍,年銷售額增長了10多倍。
【1995-2000:政策監管從嚴,市場下滑,企業轉型,謀求上市】
1995年下半年,衛生部對212種口服液進行抽查,宣佈合格率僅30%,輿論為之嘩然,保健品市場滑入低谷。
1996年:巨人集團「巨不肥」銷量大幅攀升,但史玉柱受地產開發之累,巨人破產。
同年,太陽神銷量大幅下滑。
三株口服液在農村市場獲得巨大成功,年銷售額高達80億元。
太太口服液達到2億多元的銷售額。
6月1日,《保健食品管理辦法》實施。
1997年:深圳太太控股「麗珠集團」,成為綜合性醫藥企業集團。
5月1日,國家技術監督局實施《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標準》。
1998年:3月31日,常德事件暴發,三株口服液一落千丈。
從1995年到1998年,保健品行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低谷期,企業數量和銷售額大面積縮水,僅剩下1000家左右的生產廠家和總共100多億元的年產值。其中60%左右的是中小型企業。
1999年:常德事件三株勝訴,但已無力回天。
【 2001-洋品牌湧入中國保健品行業,內外資同台競技,信譽危機】
4月,太陽神推出「風景減肥膠囊」,試圖東山再起。
7月,健特生物在上海成立,史玉柱推出「腦白金」,年底,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元。
2000年:腦白金銷售收入8.01億元,位居全國同行前列。
前10個月,太太集團的太太口服液和靜心口服液的銷售額分別高在2.7億元和1.3億元。
自1996年國家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有關保健品行業的制度規定後,從1998年開始保健品行業逐漸走出低谷起,保健品行業又進入了新一輪高速發展期,到2000年,生產廠家恢復到3000多家,年產值超過500億元,企業數量和年產值都達到了歷史最高點。
從2000年的3000多家保健品企業來看,投資總額在1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只佔1.45%;投資總額在1億元以下5000萬元以上的中型企業佔 38%;投資在5000萬元以下100萬元以上的企業佔6.66%;投資在100萬元以下10萬元以上的小型企業佔41.39%;投資不足10萬元的作坊 式企業佔12.5%。
2001年: 腦白金僅1月份單品銷量就高達2個多億元,創下了中國保健品行業單品單月的銷售新紀錄,同年前6個月實現產值4.1億元,利潤1.05億元。
史玉柱推出黃金搭擋。
6月,太太藥業在上交易所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個保健品上市企業,朱保國坐擁54億。
7月,交大昂立在上交所上市。
2001年底,已有近400個進口保健食品獲准陸續登陸我國保健品市場。安利、寶潔、美國全球健康聯盟、杜邦等一批保健品跨國公司或在中國設廠、或在中國推出產品,吹響了進軍中國保健品市場的號角。
在2000~2002年間,交大昂立精心運作華東市場,年銷售額連年超過5億元,成為保健品行業名符其實的常青樹。
11月,上海健特把"腦白金"商標以1.46億元賣給上市公司健特生物。
總結:近20年來,中國保健品消費支出的增長速度為15%~30%,遠遠高於發達國家13%的增長率,1999年全國保健品消費額為400億元,僅佔當年社會總體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47%,人均支出僅為31元/年,是美國的1/17,日本的1/12。截至2011年底,我國已審批保健食品11862個,其中國產11197個,進口665個。同時,保健用品和保健服務業也迅速崛起,產值達3000億元左右。
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近日公佈了2011年第六期廣東省違法保健食品廣告公告,對在2011年11至12月期間監測發現的違法保健食品廣告進 行了彙總。21世紀網對2011年合計六期公告進行統計:全年共監測到違規發佈的保健食品廣告1314次,涉及了39家企業,43種保健食品。
北京御生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更是每期上榜,全年違規發佈保健食品廣告達353次,而行業違法廣告模式成型,監管處罰或流於形式。
御生堂353次違規宣傳 將違法廣告進行到底
21 世紀網通過對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佈的違法保健食品廣告公告進行整理髮現:萬生堂牌元清茶、富硒靈芝寶分別6登黑榜,而中科牌靈芝孢子油軟膠囊、智 靈牌冬蟲夏草膠丸、綠谷靈芝寶、淨寶牌聖健元膠囊5登黑榜,北京御生堂旗下的「萬生堂牌元清茶」更是進行了353次違法廣告宣傳,堪稱年度黑榜最牛釘子 戶。
據21世紀網瞭解,萬生堂牌元清茶由北京御生堂集團集團旗下的北京御生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是一款具有緩解體力疲勞功能的保健食品。
據廣東省食藥監管局最新公佈的監測數據,從去年9月至11月,「萬生堂牌元清茶」通過南方電視台TVS-3和TVS-4進行了97次違法電視廣告,僅去年11月份,就以「壽瑞祥全松茶」的名稱在南方TVS-4違規廣告42次。
違法廣告模式頑固不變 行業隱顯造假專業戶
隨手翻看手邊的綜合類報紙,廣告板塊裡就能看到:「30天白髮開始變黑,這是科學,不是奇蹟」的承諾式廣告(《新快報》2012-04-12,A31);無意打開的一個網絡視頻,可能就是某明星與行業專家進行的某療效出奇產品的諮詢講座。
在 「富硒靈芝寶」系列廣告視頻中,近10位患者站在產品宣傳報前方或手拿產品講述「富硒靈芝寶」如何使自己「起死回生」的故事。煽情回憶中間還穿插了「原江 蘇省腫瘤院長」、「遼寧省腫瘤界創始人」、「遼寧省腫瘤億元聯合體醫院主任醫師」等專業人士,且在每個視頻片段的角落加注了「採訪紀實」的字樣。
在 廣東省食藥監局已發佈的六期公告中,各違法保健食品廣告的違規原因大體相同,廣告模式和方法也別無兩樣。21世紀網從網上多處宣傳腫瘤特效藥的宣傳稿中看 到了「富硒靈芝寶」視頻中專家的名字,而在2012-04-06日廣州日報B14版,也看到了曾因「長城利腦心」深陷廣告門的趙忠祥的身影。
老手重複撞線 相關部門監而不管?
同一企業相同產品屢次登榜不禁讓人追問:公告的意義何在?
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的公告文件看似厚厚一疊,但仔細一看便會發現不少看似名稱不同的保健品其實為同一商品,如廣告中的「靈芝化糖膠囊」實為「淨寶牌聖建元膠囊」,廣告中的「成長元」實為「普健舒膠囊」,廣告中的「敏根除」實為「冠中牌靈參膠囊」。
21世紀網對所公告的保健品用有效的「保健食品批准文號」進行統計,發現總計99類的商品其實只有43種保健品,重複率接近50%。
多年從事廣告工作的陳先生分析稱:企業更換名字廣告大致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原有註冊名的市場放映不佳;二是為了迴避已產生的負面新聞或管理部門的監察。
21 世紀網往前查看2010年、2009年的公告,企業、產品依舊大同小異,是相關企業、廣告發佈媒體教而不改?還是相關監管部門監而不管?違法廣告在公告之 後,各方責任如何認定,整改如何進行?對此,21世紀網嘗試撥打公告的發布方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但一直無人接聽。
保健食品行業研 究員張先生告訴記者,在廣告管理上,衛生部門負責資格的審驗,工商部門審查證照是否齊全,食藥監管局負責監測,而處罰層面在理論上講有三種途徑:註銷資 格、罰款、警告。針對為何相同企業相同產品頻頻登榜,張先生笑言:能吃死人的質量問題或許有人管,而對違法廣告的監管,往往形式大於內容。(21世紀網 丁少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