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下架超80小時後 今日頭條重上架蘋果商店

8月9日淩晨,今日頭條通過官方微博表示“8月5日蘋果應用商店出現了今日頭條無法正常搜到的情況,經過與蘋果官方溝通,今日頭條目前已在蘋果應用商店恢複正常下載使用。感謝大家對今日頭條的關註和支持。今日頭條將一如既往,為給用戶提供更優秀的個性化資訊服務而努力。”

8月5日,今日頭條及旗下多款產品被無端從蘋果商店下架以來,雙方就此問題在持續溝通。在當日(5日)收到蘋果方的下架郵件後,今日頭條內部也進行了排查討論,但至今未找到具體技術原因,今日頭條知情人士也向媒體回應稱,“不太可能因技術bug導致下架。”

此前,也有很多App被蘋果下架,蘋果公司從不對外解釋其中原因。根據以往經驗,如果讓應用審核團隊認為開發未完成、加載時間過長、甚至對商標和Logo的錯誤使用,都可能造成App被蘋果下架。

資料顯示,就蘋果方而言,蘋果公司發布的評審指南主要分為五大部分,包括安全、性能、商業、設計和法律等方面內容,商店內上線App都必須符合以上標準審查,蘋果商店內上線或下架應用程序,會按照其不段更新的評審標準來審核應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362

不滿被指“剽客”、“偷條” 今日頭條狀告現代快報

8月11日,北京海澱法院發布案件快報,因不滿被“現代快報”指責為“今日偷條”、“今日剽客”,“今日頭條”的運營方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將江蘇現代快報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現代快報股份有限公司無錫分公司訴至法院,要求兩被告立即停止對原告的名譽貶損行為,刪除相應侵權文章;在“現代快報”微信公眾號第一條位置、現代快報網站首頁顯著位置、現代快報報紙上連續三十天刊登道歉聲明,並在全國公開發行的報紙顯著位置刊登道歉聲明,消除影響;賠償經濟損失100萬元及合理支出1500元。日前,海澱法院受理了此案。

原告“今日頭條”訴稱,被告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無錫頭條”自2015年8月27日起連續幾天發布了《現代快報致無錫今日頭條的一封公開信》、《致今日頭條APP客戶端:我們不需炒作,我們是在維權》、《致今日“偷”條:傳統媒體不能任人宰割,新媒體不能為所欲為!》,《今日頭條,聽說你家在打擊抄襲,為何不從自己打起》等多篇文章,並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現代快報”發布文章《無錫今日頭條,建議你改名為“無錫今日剽客”》。

在上述文章中,被告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前提下,故意捏造事實,稱“像無錫今日頭條這樣的公司,一邊說大便是臭的,一邊大口大口地吃”,”“無錫今日頭條這是赤裸裸的銷贓啊”、“今日頭條為自己牟利,這樣堂而皇之的竊取”,並多處使用“吃大便”、“銷贓啊”、“今日剽客”、“今日偷條”等貶低性詞語惡意貶損原告聲譽,文章閱讀量在發布後六天內總計已有9萬多人,並被多家媒體、微信公眾號進行複制轉發,對原告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造成了原告的社會評價降低。

目前,此案在進一步審理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870

跟王健林搶頭條,馬雲也有“小目標”;蘋果或於9月7日發布iPhone 7;Papi醬登上紐約時報 | 黑馬早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30/158463.shtml

跟王健林搶頭條,馬雲也有“小目標”;蘋果或於9月7日發布iPhone 7;Papi醬登上紐約時報 | 黑馬早報
常皓靖 常皓靖

跟王健林搶頭條,馬雲也有“小目標”;蘋果或於9月7日發布iPhone 7;Papi醬登上紐約時報 | 黑馬早報

順豐有內鬼在網上公開出售快遞信息,一條2毛錢。

1. 馬雲說從沒想過當首富

據澎湃新聞報道,阿里內部的微信公眾號曝光的馬雲在阿里新人交流會上與員工的對話中,就提到了自己的“小目標”。

馬雲說,“我從第一天開始就沒想過當首富,所以我才會把公司持股稀釋到這個樣子。但我還是沒有想到盡管把自己的股份降到8%,還是有那麽多,這是我沒想到的。”

馬雲說,錢在100萬的時候是你的錢。其實現在中國最幸福的人是一個月有兩三萬、三四萬塊錢,有個小房子、有個車、有個好家庭,沒有比這個更幸福了,那是幸福生活。超過一兩千萬的時候,麻煩就來了,就要考慮增值了。

@宮保雞丁:那種感覺我是體會不到了,我願意替你分擔痛苦!

@阿里山大王:然而你卻不知道沒有錢失去的更多。

2. 北京:平衡車非交通工具禁上路,違者罰款10元

據法制晚報報道,據從北京市交管局了解消息,現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中沒有“滑板車、平衡車、獨輪車”的相關概念,這些車只能視為休閑娛樂工具,不能作為交通工具在道路上使用。對於電動滑板車、平衡車等上道路行駛的,依據規定,將處10元罰款。

@靜-児哥哥:這麽危險為啥就只罰十塊

@科技瘋匯:玩這個似乎比極限運動更可怕!

3. 蘋果正式發邀請函,定於9月7日召開發布會

據新浪科技報道,蘋果正式對外發布邀請函,宣布將於美國當地時間9月7日上午10點(北京時間9月8日淩晨1點)正式召開發布會。本次發布會大眾最關註的還是傳聞旗艦手機iPhone 7。不過這次iPhone 7可能會令不少期待新樣式的果粉失望,因為它並沒有太大變化。

@青茫學長:發布會還沒開,你就什麽都知道了?

@Chungking663:這是鐵了心讓我買華為啊

@WILLIAMaestro:例行公事

4. 蘋果面臨歐盟數十億歐元罰款

據新浪科技報道,蘋果公司今天將收到歐盟有史以來最大的稅務罰款,金額可能高達數十億歐元。據知情人士稱,歐盟委員會將公布一份長達130頁的裁決書,從而了結對蘋果持續兩年多的調查。蘋果此前曾警告稱,歐盟的調查結果可能對其盈利產生重大影響。

@宇宙本無心: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機智玩家:蘋果惹上麻煩了…

5. Papi醬登上紐約時報,與趙本山迥然不同

據觀察者報報道,Papi醬引來了外媒關註。對於papi醬的走紅,紐約時報中文網認為這反映了中國互聯網快速變化的本質,尤其是它對內容無窮無盡的需求。報道稱,以前中國有趙本山這樣的著名喜劇演員,但那往往是鄉土氣息深厚的幽默,調侃的是種地、吃大蔥之類的事情,而Papi醬吸引的是白領,他們希望吐槽自己都39歲了還沒結婚該怎麽辦等等。

@阿凡達121:走在街上,大家肯定都知道趙本山,但是不一定都知道Papi醬。

@CRYSTALSN:Papi醬在浮誇搞笑的表面之下,有著學院派紮實的剪輯制作功底。

6. 萬達院線公布半年報,凈利潤為8.05億元

據網易財經報道,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昨日晚間公布2016年半年度業績報告。報告期內,萬達院線實現營業收入57.2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4.12%;凈利潤為8.0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8.05%。據網易財經了解,萬達院線的業績上漲主要得益於一年內的一系列並購。

@網癮少女大湯圓:爆米花經濟

@鵬貝:1個億確實是小目標了,也就是一星期的目標額

7. 國美電器2016年上半年凈利1.24億元,同比減少82%

據新浪科技報道,國美電器發布上半年業績報告,期內,銷售收入為人民幣約為353.12億元,同比增長11.42%;母公司擁有者應占利潤約為人民幣1.24億元,而去年同期為人民幣6.87億元,同比減少81.95%。

@李冰帝:開的店太多了,而卻有國美的地方就一定有蘇寧。

@Kai_Zhang123:被互聯網分食了

8. 彭博:中國電動汽車初創公司或僅留10家

據彭博社報道,中國目前擁有200多家電動汽車創業公司,如今將面臨一場大震蕩。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執行副主席董揚稱,工信部正在考慮將新能源汽車制造商的數量控制在10家以內。當然,該數字並不包括傳統汽車廠商。目前,工信部未做回應。

@jwlyh2013:寡頭經濟。

@Auto八卦女:留十家已經很了不起了

9. 原廣東移動董事長鐘天華加盟阿里任副總裁

據新浪科技報道,據媒體報道,原廣東移動董事長鐘天華正式加盟阿里巴巴,擔任副總裁,向阿里巴巴CEO逍遙子匯報。新浪科技向阿里巴巴內部確認,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應。2015年8月,鐘天華辭任廣東移動黨組書記、董事長、總經理等職務。

@BoBoBrucezhao:當官的下海?

@來過倒明聰:我只想知道收入漲了多少倍。

10. 順豐再現內鬼:網上公開出售快遞信息,一條2毛錢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8月26日,一名湖南順豐速遞員工在深圳南山區人民法院受審,被指控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將公司系統的賬號密碼出售他人,導致大量個人信息泄露。實際上根據公開披露的司法文書,類似順豐“內鬼”出售個人信息的事件屢有發生。據了解,這名順豐員工出售的個人信息每條價格在0 .2- 0 .5元之間。

@叮_咚叮咚:有一次有人給我打電話問我買不買車,而且知道我姓什麽,我問他哪里來的我的號碼,他說是駕校……

@九尾貓vivan:所以,還是用昵稱

 

馬雲 王健林 iPhone 7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526

京東與今日頭條達成戰略合作 用戶可直接在今日頭條購物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27/158973.shtml

京東與今日頭條達成戰略合作 用戶可直接在今日頭條購物
i黑馬 i黑馬

京東與今日頭條達成戰略合作 用戶可直接在今日頭條購物

今後消費者可在今日頭條購買京東商品,無需跳轉即可閉環完成從下單到支付等全部流程。

i黑馬訊 9月27日消息 今日,京東與今日頭條宣布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共同推出“京條計劃”。基於該計劃,今日頭條的用戶將在閱讀場景中直接享受京東提供的電商服務,而京東則再次獲得了移動互聯網上的超級流量入口。未來,用戶在今日頭條閱讀一篇介紹美食的文章時,可以點擊文章中的圖片,快速完成商品的購買。

據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商城營銷平臺體系負責人徐雷介紹,“京條計劃”主要涵蓋三個方面:首先,京東將在今日頭條上開設一級購物入口“京東特賣”;其次,今日頭條將依托於個性化的數據推薦能力幫助京東和京東平臺上的商家實現精準的廣告投放;第三,雙方將共同開展基於興趣閱讀的電商合作,通過導購、分傭等模式,幫助更多的頭條號變現。

“京條計劃”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於打通了京東與今日頭條的用戶體系,今後消費者在今日頭條購買京東商品時,無需跳轉出今日頭條App,即可閉環完成從下單到支付等全部流程。

用戶體系打通後,雙方將整合並打通多屏、多平臺、多場景的大數據資源。同時,也能夠幫助品牌方進行更高效的廣告投放和歸因分析。在京東與今日頭條達成戰略合作後,與京東達成合作的品牌方能夠根據其與京東聯合營銷的需求,在今日頭條上投放原生廣告,打造品效合一的全鏈路營銷閉環。

今日頭條商業產品副總裁劉思齊表示:“京條計劃”依托今日頭條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算法以及京東對商品品質的強力背書和深度的電商數據,進行合作將資源打通。從而實現多維度精準鎖定目標人群,並通過人群拓展挖掘出更多種子用戶高相似度人群,擴大目標受眾規模,惠及用戶和商家。

據徐雷介紹,京條計劃得以順利推進,得益於京東在今年初的時候啟動了一個名為“京東開普勒”的能力輸出項目。這個項目的初衷就是通過技術的手段,將京東供應鏈管理、物流運營、技術大數據等強大電商能力產品化、菜單化,將購物與合作夥伴的應用場景無縫對接起來。讓消費者不一定要登錄京東,在使用移動互聯網上各種App的時候,都能夠隨時隨地的享受在京東購物的體驗,以迎合移動互聯網碎片化的時代特點。

今日頭條高級副總裁張利東指出“京條計劃”消解了閱讀場景和消費場景之間原有的隔閡。為更多生產內容的自媒體人,提供了真正以內容為入口,以及通過電商變現的可能性。

目前,今日頭條月活用戶超過1.3億,每個用戶日均使用時長超過76分鐘,每天內容閱讀總數是19.7億次,其中閱讀頭條號的有18.3億次,占比超90%。從本次合作可見,今日頭條個性化推薦的強大技術能力,不僅在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的表現形式上豐富,同時也希望在信息主體上有所擴充,例如商品及商品交易服務,以幫助用戶便捷地獲取感興趣的商品。 

今日頭條 京東 戰略合作 電商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859

為什麽今日頭條捂著直播這張好牌不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0928/158988.shtml

為什麽今日頭條捂著直播這張好牌不打?
羅超 羅超

為什麽今日頭條捂著直播這張好牌不打?

今日頭條眼下不做直播,不代表接下來不做。張一鳴遲遲不出牌究竟為哪般?

7月底我在《不需要網紅的資訊直播》一文中斷言直播會成為各大新聞客戶端標配,8月網易高調發布“天網計劃”進軍泛資訊直播,將從自制和PGC兩個維度發力直播,並將之升級為平臺戰略,驗證了我的斷言。各大數據機構排名中的新聞客戶端老大騰訊新聞雖尚未公布直播戰略,但一直在悶聲發力,對直播重視有增無減,其App中直播擁有與新聞、推薦並列的一級入口,旗下個性化資訊客戶端天天快報中直播則與視頻並列存在。

然而,在網易和騰訊兩家都在發力直播時,而移動資訊市場的另一個玩家,今日頭條對直播卻並不上心,這是完全出人意料的。

沒錯,今日頭條對直播不感冒

能夠證明“今日頭條對直播不感冒”的有兩點:

一個是今日頭條老大張一鳴最近的表態,前幾天今日頭條迎來了一年最重要的公開活動:頭條號創作大會,在這個活動上,張一鳴宣布未來一年內將投入不少於10億元扶持短視頻創作者,並宣稱今日頭條已成為最大的短視頻平臺,每日短視頻平均播放量達到10億次。張一鳴在直播大潮中站出來給短視頻撐腰,給了短視頻平臺和創作者很大的信心,畢竟,在直播紅火之後,短視頻就暗淡了一些,短視頻標桿Papi醬也要玩直播了。

另一個是今日頭條在產品層面,直播沒有任何入口,7月在我寫《不需要網紅的資訊直播》一文時,今日頭條視頻菜單下給了“火山直播”一個二級入口,這是一個做秀場的直播平臺,與資訊關系不大。然而到了今天我再看時,這個入口都沒了。沒錯,中國第二大資訊客戶端(QM8月數據),沒有給直播一個菜單,哪怕二級菜單都沒有。今日頭條偶爾會做一場直播,比如Papi醬直播,再比如頭條號創作大會的直播,但奧運會這樣的關鍵直播戰場卻是缺席的,直播並沒有成為今日頭條的重點。

jinritutiao

在“千播大戰”的今天,各大新聞客戶端、微博等內容消費平臺,甚至淘寶、京東等電商App都在做直播時,資訊市場的超級獨角獸今日頭條卻不發力,這很反常。

直播這張牌可以怎麽出?

直播很火已無需贅言,眼下直播正處於白熱化競爭,分為三大戰場:

第一戰場是泛娛樂直播,如遊戲、秀場、明星直播等等,這個階段上演了“百播大戰”,花椒、映客、鬥魚等紛紛入場,全民直播。同時也是新老並存,已有不少收割者,9158上市,YY早已憑借著直播賺得缽滿盆滿,這類直播還會不會有新玩家脫穎而出,還有待觀望。

第二戰場是直播+,即電商、資訊、社交、視頻等平臺推出直播頻道,謀求業務與直播的結合,讓直播拉動既有業務。電商直播變現容易,看上去像電視購物又超越電視購物,淘寶、聚劃算、聚美優品等巨頭紛紛入場,備受關註;資訊直播中則有騰訊和網易這兩大玩家,並且都十分重視,憑借直播,用戶活躍數得到拉升,QuestMobile數據顯示騰訊新聞客戶端8月DAU已達到7603萬,網易新聞客戶端則為2369萬,都處於上升之中;社交直播中,微信和QQ還沒發力,但陌陌在去年底做直播之後,這已成為其最大收入來源。直播天然就是一種視頻,因此優土、樂視等平臺發力直播也是水到渠成,並且優勢明顯。

第三戰場是綜合直播,即UGC模式直播,被視作是直播領域的Twitter之戰。美拍是先行者,微博是後來者,這一市場還有微信、貼吧等潛在玩家。不過微博希望最大,畢竟微博就是中國的Twitter。事實上微博二季度財報已將直播放在重要位置,並將之上升為公司級戰略,希望借此實現用戶數的再度攀升,有人說微博市值成功挺近百億美金俱樂部是王寶強之功,實際上乘上了短視頻和直播為主的“內容”概念的東風。

再來看今日頭條最可能加入的戰場,有兩個:一個是直播+,即做資訊直播,與騰訊、網易們競爭;二是綜合平臺,即做什麽都可以直播的UGC平臺,與微博、美拍競爭。就是說,今日頭條要做直播,能夠選擇的方向多達兩個,即可專註於資訊直播,也可做兼容並包的興趣直播平臺,再加上今日頭條手里的30萬頭條號,以及5200萬日活躍用戶(QM 8月數據,今日頭條官方數據是6000萬日活躍用戶),做直播有著很好的牌,或者說直播是今日頭條還沒出的一張王牌。

張一鳴遲遲不出牌究竟為哪般?

今日頭條艱難的二選一

微博可以同時打短視頻和直播兩張牌,但今日頭條就只打一張牌,張一鳴押註在短視頻上。另一個謀求赴港上市的準巨頭(估值50億美元)美圖秀秀旗下美拍,最開始做短視頻的,現在重點做直播。誰押對了?還有待觀望。結局會很有意思,短視頻與直播是一起做,還是二選一,已成為資訊平臺的艱難抉擇。

為什麽張一鳴沒有選擇炙手可熱的直播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原因:

1、今日頭條在資訊直播上沒有內容優勢。

前面說了,今日頭條做直播有兩個戰場可選,一個是資訊直播,與騰訊和網易競爭;另一個是綜合直播,與微博、美拍競爭。如果選資訊直播,正如我之前文章所言,資訊直播是PGC的,不是靠網紅,不是搞娛樂,需要專業策劃,內容深度很重要。而今日頭條嚴格意義上說並不具有媒體屬性,在PGC領域不占優勢。

不論是騰訊還是網易直播均不約而同采取自制+PGC模式。騰訊還投入專業團隊策劃了重量級內容,比如《一個女孩的車站》、《天宮二號發射》等節目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些節目是專業團隊操刀策劃、且投入巨資、精心準備而創作的。從數據來看,大部分頭條號更適合做短視頻,今日頭條的模式天生不會重視內容自生產和自策劃,而是重內容運營,邏輯就是“資訊直播需要策劃和自制,而今日頭條不擅長策劃和自制,因此資訊直播沒有優勢”。

2、今日頭條在綜合直播上有戲但時機不成熟。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今日頭條更像是微博,而不是騰訊新聞客戶端,就是說,它更強調個性化的興趣內容消費,而不只是資訊平臺,用張一鳴的話說是“信息平臺”,想做這樣的平臺的,還有天天快報、UC、百度貼吧等等。因此,如果做直播,今日頭條更可能加入第三戰場,即綜合直播,不只是資訊,而是什麽都可以直播的UGC類直播。

然而,今日頭條眼下更希望用戶刷“碎片化”的輕量級內容,不希望用戶沈浸到某一個內容中如長視頻,直播。短視頻這類內容,用戶刷得越多,才能吃更多“豆子”,才能發揮今日頭條個性化推薦的技術優勢。在長短內容的選擇上,微博跟今日頭條是反過來的:過去是140字內的短內容,現在則突破字數限制,引入更多長內容,如視頻、直播、文章的消費。

這樣看,張一鳴不發力直播邏輯就很清晰了:今日頭條當前值只想做好一件事情,短視頻與直播二選一,短視頻基礎甚好,直播還要從0到1,並且做直播更適合綜合直播而不是資訊直播。不過,做綜合直播,要與微博競爭不說,還與今日頭條當前對短內容的親睞、對個性化推薦的依賴形成矛盾。因為直播整體內容不夠多、優質內容很稀缺,還不需要個性化推薦,個性化推薦只有到內容大爆炸時才有用武之地。

今日頭條終會切回直播頻道

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在移動資訊市場,今日頭面對騰訊、網易等對手,以個性化推薦打了出來,然而騰訊推出天天快報並成功做到個性化內容平臺的老二,QM 8月數據顯示天天快報DAU為2112萬。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今日頭條似乎無意與資訊客戶端領域的對手們糾纏了,尤其是在直播領域。

然而,鑒於直播是不可或缺卻日益重要的內容形態,今日頭條不論是從信息平臺還是資訊平臺的定位,都將回到這個賽場,況且短視頻到一定階段之後切入直播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就像美拍曾經走過的路一樣。

另一個角度來看,騰訊和網易在發力直播的同時,也在加強短視頻,騰訊新聞和天天快報的主菜單之後,都是“視頻”菜單,也是短視頻為主,網易也同理。這些巨頭級玩家眼下有資源,采取視頻+直播的雙線作戰模式。昔日曾與網易並列的門戶搜狐,雖未發力直播,但卻十分重視視頻業務,且移動端短視頻優先。在視頻領域騰訊、網易與今日頭條長期來說還有一場惡戰要。

可見,今日頭條眼下不做直播,不代表接下來不做,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今日頭條參賽與否,資訊直播戰爭都將會愈演愈烈。

微博@互聯網阿超  微信  羅超(luochaotmt)

今日頭條 直播 網紅直播 騰訊直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029

張一鳴:今日頭條是怎麽賣廣告一年上百億的?投資者曾不看好廣告模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20/159338.shtml

張一鳴:今日頭條是怎麽賣廣告一年上百億的?投資者曾不看好廣告模式
張一鳴 張一鳴

張一鳴:今日頭條是怎麽賣廣告一年上百億的?投資者曾不看好廣告模式

很多人會覺得靠廣告來盈利不夠科技範兒。但是我自己覺得倒沒什麽不可以,廣告也可以做得很好很有趣。

10月20日,2016金投賞論壇今日頭條專場在上海舉辦。今日頭條創始人、CEO 張一鳴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技術思維下的順勢而為”的演講,探討技術思維下廣告未來的新趨勢。

金投賞是目前全球五大商業創意獎項之一,本屆金投賞國際創意節匯聚了全球近7000位創意行業的專家、學者、媒體等人士。

以下為張一鳴演講內容整理,今日頭條授權i黑馬發布:

大家好,很高興能來到金投賞跟各位一起探討技術思維下廣告未來的新趨勢。

為什麽想說說這個話題呢?在座都是廣告營銷行業的專家,我來聊這個話題有些班門弄斧。我是程序員出身,技術思維一直影響著我,我今天也會從技術的角度來聊一聊未來的廣告,這是我更擅長的話題。

先簡單介紹下今日頭條。4年多前,也就是2012年8月,今日頭條正式上線。兩年前,還會有朋友來問我今日頭條是不是一家媒體。到現在,這個誤解似乎已經慢慢沒了,我們不是媒體,不是傳統的新聞客戶端,沒有人工編輯;我們是一款推薦引擎產品,是一個資訊分發平臺,文字、圖片、視頻,甚至問答、直播等各種形式的資訊內容都可以通過我們的推薦系統找到對它感興趣的用戶,當然廣告也可以精準推薦。

截至2016年9月底,今日頭條已經有5.8億用戶,日活用戶超過6300萬,單用戶日均使用時長是超過76分鐘,也就是說現在用戶每天在今日頭條上會停留45億分鐘。這45億分鐘都可以轉化成廣告商業價值。根據數據服務商QuestMobile的數據,移動應用中人均月度使用時長的前2名的一個是微信,另一個就是今日頭條。

今日頭條作為一個成立四年的互聯網公司,發展還是挺快的。主要競爭力是什麽呢?

今日頭條利用人工智能推薦算法提升了信息分發效率。最開始的兩年,別人認為我們就是又一個新聞客戶端,沒有足夠的重視。而現在,整個行業都被我們帶到了算法智能分發的這條路上。

很多相似產品在上線;傳統新聞客戶端也陸續改版上線“推薦”頻道;瀏覽器也做起“推薦”;甚至電商類平臺都有了自己的頭條。BAT已全部開始做算法推薦了。

頭條除了信息分發之外,還有很強的商業化能力。頭條現在主要的商業化模式是什麽呢?廣告。

很多人會覺得靠廣告來盈利不夠科技範兒。但是我自己覺得倒沒什麽不可以,Google、Facebook盈利也主要靠廣告,廣告也可以做得很好很有趣。今日頭條其實在廣告這方面應該是最少困惑的公司,雖然大家在不斷探索新的商業模式,但是我們還是做精準的需求廣告。

今日頭條精準的需求廣告依靠的是個性化推薦算法。傳統的資訊閱讀平臺為每個用戶呈現相同的主頁。但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不同的閱讀喜好,所以每個人的今日頭條主頁都不一樣,它可以做到千人千面。

比如,家庭主婦會收到家常食譜的信息,體育愛好者會看到足球比賽推送。今日頭條根據用戶特征、環境特征、文章特征等數據,進行組合推薦。這背後是數據挖掘、神經網絡、自然語言理解、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

當整個內容行業從編輯分發拐入機器智能分發時,去中心化模式讓廣告的分發模式也隨之發生改變。我們知道,廣告離不開三個環節,生產、分發和消費,而智能推薦的時代中,這三個端口正在發生改變,以順應智能推薦技術這一趨勢。

廣告信息化

第一,從廣告的生產方面來說,現在需要像做內容一樣去做廣告。

在智能分發時代,廣告信息化是我認為的一個趨勢。因為個性化推薦,推薦的是信息。而廣告也是信息的一部分,它是有商業價值的信息。現在,強行插入的幹擾閱讀的廣告不再是好的模式。當年門戶網站的廣告就是掛兩邊,甚至在網頁旁邊飄,擋住用戶的視線,非常影響閱讀體驗。

我們商業化的目標是讓廣告成為一條有用的資訊。廣告必須具備可讀性,之後它就能直接產生價值了。比如一個新品上市信息,或一個試駕活動,這種既具備商業價值,同時又具有可讀性和可服務性的廣告,我們就把它當作正常的內容推薦給用戶。

2012年初的時候,我去見投資人,他們當時還跟我說,移動屏幕這麽小,你們廣告肯定很不賺錢,因為屏幕小,廣告的展示位也少。但是我們推出了信息流廣告,生產出來的廣告可以像信息一樣分發,信息流廣告可以不斷刷新沒有展示位數量的限制,更不會像以前那種打擾用戶體驗。可以說,它就是一種信息。

我們的廣告都很明確地標註了廣告字樣,但是因為推薦系統精準推薦且是有用的資訊,所以轉化率都很不錯,很多用戶都不會介意它是廣告。這也是我認為頭條廣告ROI更高的表現。

互聯網平臺,還有誰在做信息流廣告?我們看到的有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Facebook在2011年推出信息流廣告,此形式推出後迅速從PC端延伸至移動端,整體上改變了Facebook的營收結構。信息流廣告大獲全勝之後,Facebook開始將它應用到更多的產品上——2010年收購的Instagram就是其中之一。

分發自動化

第二是分發,廣告分發自動化,技術性運用讓投放更高效。

未來廣告勢必是走向個性化的,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廣告,這在以前你是不能想象的。廣告分發會更靈活,像普通內容一樣,個性化地展現在每個用戶面前,你的目標用戶才能看到你的廣告,更加精準。

今日頭條現在可以根據大數據給同一個廣告做幾十版素材,真正做到不同的人給不同的需求。其實按目前技術來說,不太容易做到,因為一要精準對應不同消費者,二要在技術上真正分發出去。比如頭條知道我喜歡數碼產品,那麽它給我推薦手表產品廣告的時候,會推薦蘋果手表,而不是奢侈名表。

頭條今年不少商業化合作都進行了這種創意形式的嘗試,取得了超乎預想的效果。例如頭條與亞馬遜在“世界讀書日”開展的一場“好書遇見你”的合作就是其中之一。在這里我先賣個關子,後半場的頭條分享大家可以關註下。

另外,分發技術的成熟,也給品牌廣告主帶來更多的選擇,比如說做品牌廣告投放的時候也能具備程序化技術性調整廣告的效果,讓自己的品牌廣告在投放過程中完全可控,在保量的同時隨時同步變化調整自己的量,做到真正的品效合一,這種私有交易平臺我們叫做PDB。

信息視頻化

最後是消費層面,廣告消費正在趨向視頻化。隨著4G和Wi-Fi技術的普及,並且制作門檻低、用戶需求旺,短視頻消費終於迎來了加速爆發期,視頻廣告的形式也會順勢成為新主流。

就今日頭條的視頻數據來說,每天有10億次播放,每天播放時長達到2800萬小時。在今日頭條平臺上,用戶觀看短視頻量呈現非常快速的增長,視頻流量在不到1年的時間內就趕超了圖文流量,信息走向視頻化。

目前來看頭條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短視頻平臺沒有之一。

舉2個在我們平臺做視頻的頭條號例子:

第一個叫「坤哥玩花卉」,坤哥是《中國花卉報》的一名記者,精通花卉養殖。他在頭條號上上傳的家庭養殖教學視頻,長度在2-4分鐘左右。有 45 萬人向他學習了如何種菠蘿,43 萬人學習了如何扡插虎尾蘭,16 萬人想學在家種芒果,22 萬人對種金錢樹感興趣,24 萬人想要種辣椒,最受歡迎的則是豬籠草,累計有 765 萬人觀看了教學視頻。

第二個頭條號叫「魔術師林劍偉」,這位魔術師會把自己變魔術的方法、技巧在5分鐘的視頻里傾囊相授。他的視頻列表里,152 萬人學會了手機入氣球魔術,191 萬人學會了街頭換牌魔術,105 萬人學會了香煙盒漂浮魔術,103 萬人學會了撲克穿越鈔票魔術。

在信息視頻化趨勢下,短視頻廣告消費無疑將成為移動營銷下一站的風口。因為視頻有著天然的優勢,就是它比文字和圖片具有更好的感官體驗,能更高效地傳播,而且短視頻制作成本和門檻相對較低。

我們今年的重點是扶持短視頻內容創作,視頻廣告也是我們今年商業化的一個重點。

就在上個月,我們的商業化在華北、華東、華南三地都開展了頭條系列視頻商業產品的推介,以多樣的視頻商業產品更好的服務於我們品牌商。未來,也將會有更多視頻商業模式問世。

面對新趨勢和新挑戰,我覺得我們需要不斷去嘗試和改變,而技術團隊是我們的有利支撐。

今日頭條是一家技術公司,我們管理團隊中半數都會寫代碼,產品經理,甚至HR也會寫代碼。商業化產品的負責人也是會技術的,也是做算法的,我們商業產品也是技術驅動。

事實上,在技術思維的推動下,今日頭條不斷將運營效果優化,幫助廣告主借助智能分發實現營銷價值的最大化。比如,我們在短視頻營銷上提出POE衡量價值體系,從曝光、轉化以及用戶主動行為三個層面來更精準地評估衡量視頻廣告的傳播效果。

用戶會忽視廣告,但他不會忽視有趣的內容。我們一起,讓廣告也能成為用戶感興趣的頭條內容。

謝謝。

今日頭條 張一鳴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695

柳甄新東家曝光:離開Uber後加盟今日頭條

9月30日發表公開信宣布離開Uber的優步中國戰略負責人柳甄,今天被曝正式加入今日頭條。

今日頭條方面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確認了柳甄加盟的消息,但柳甄在今日頭條的具體任職信息暫未透露。

今年8月,滴滴拿下優步中國的消息一經宣布,優步中國戰略負責人柳甄以及Uber中國的大區經理的去留就成為業界關註的焦點。當時業界最普遍的觀點是,由於扁平化管理,優步中國大區經理擁有極高的權限,這些高層轉去滴滴的可能性並不大,畢竟在滴滴的管理架構又是另一套玩法。

而柳甄最終離職的決定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上述觀點。

9月30日,柳甄發表公開信宣布自己的離開,而優步中國方面也確認柳甄即將離職的事實,並且證實了離職信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封離職信中,柳甄除了回顧了加入Uber的經過,她坦言創業本身充滿了不確定性,生存和競爭的殘酷。談及滴滴、Uber中國合並,她表示在做律師的階段,就做過很多項目,融資,並購,還親歷過董事會上把創始人趕走的情景。

而滴滴、Uber中國合並,是經歷了一周多的快速交易便得以達成。柳甄表示,一同經歷過的人,不一定非變成朋友,但確實是最感同身受的戰友,合並前後,所看到的是一群學習和適應能力極強的年輕人。

公開信息顯示,加入Uber之前,柳甄在美國矽谷的一家律所做了10年律師,主要從事高科技企業融資、並購、上市、中外合資業務。5年前,Uber誕生,成為她的客戶之一,在2015年4月她加入Uber實現了職業轉型。

“我跟Uber是一個相互了解的過程,包括我跟Travis Kalanick(Uber創始人)相互之間的了解和信任,不是簡單的一個面試就完成的,是一個長期的觀察。”據柳甄透露,在管理風格上她跟TravisKalanick經常談的是怎麽解決問題。“大家是拿數據說話,對於一些沒有數據的事情,就看解決了什麽樣的問題,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什麽樣的突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165

離開Uber中國後,柳甄已確定加入今日頭條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24/159394.shtml

離開Uber中國後,柳甄已確定加入今日頭條
黑馬哥 黑馬哥

離開Uber中國後,柳甄已確定加入今日頭條

具體職務信息未透露

i黑馬訊 10月24日消息,今日,有消息稱前Uber中國高級副總裁柳甄已於今日正式加入今日頭條,分管內容可能為今日頭條國際化業務。i黑馬就此事向今日頭條求證,對方確認了柳甄加入今日頭條的消息,但具體職務信息不得而知。

此前,9月30日,柳甄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封名為《給所有關心我和關註我的人》的文章,暗示了離開了Uber中國的消息。

兩個月前的8月2日,滴滴出行宣布,收購Uber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盡管之後, Uber全球也將持有滴滴5.89%的股權,但是長達數年的中國出行業之爭,就以這樣一個令人意外地方式落下帷幕。

在今年3月,i黑馬專訪了柳甄。柳甄究竟為何選擇了今日頭條,或許可以從當時的采訪中獲得答案。

柳甄向i黑馬表示,從之前的律師職業,到回國成為創業團隊的一員,加入Uber的決定,自己做得很快。柳甄在做律師時,也一直是和創業公司在打交道,這種貼近的感覺也是她後來決定加入創業公司的起點。Uber的創始人TravisKalanick,也是她的客戶之一。決定離開律所之後,柳甄也是迅速被他說服,開始了在中國出行市場的旅途。

此外,柳甄極為重視用戶體驗,她並不認為單純靠補貼能夠留住司機,而是寄希望於Uber在產品上的發展:通過產品研發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能夠實現在不補貼的情況下讓司機還願意留在平臺上運作。

而今日頭條正是一家以技術驅動的公司,與柳甄的想法及之前所在的Uber不謀而合。今日頭條與柳甄究竟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也是被大眾所期待的。

柳甄 今日頭條 Uber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608

今日頭條強硬回應“流量劫持”一事:誹謗!已起訴鳳凰新聞

10月28日晚間消息,針對近日鳳凰新聞對今日頭條“流量劫持”的聲明,今日頭條以“誹謗”為由提起訴訟,認為鳳凰新聞客戶端侵犯了今日頭條名譽,要求致歉並賠償經濟損失500萬元。海澱法院日前受理了該案。

今日頭條官方微博今日刊登了關於鳳凰侵權言論的嚴正聲明:“今日頭條已就鳳凰新聞客戶端近期對今日頭條的汙蔑誹謗言論,向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狀告“鳳凰新聞客戶端”運營方侵犯今日頭條名譽權,要求其立即停止對今日頭條的名譽貶損行為,刪除相應侵權文章;在“鳳凰新聞”新浪微博官微第一條位置、“鳳凰新聞客戶端”首屏顯著位置連續三十天刊登道歉聲明,並賠償經濟損失及維權合理費用共計人民幣500萬元。”

據悉,海澱區人民法院已於10月28日受理此案。

此前鳳凰新聞客戶端官微發表了 《 強烈譴責今日頭條惡意劫持鳳凰新聞客戶端流量 》,聲明中稱:“我公司接到用戶舉報,稱自己根據鳳凰新聞客戶端產品提示,打算將產品從5.2.2升級至5.2.4版本,當提示鳳凰新聞下載成功時,卻突然彈出今日頭條的安裝提示。據用戶反饋,自己前後通過鳳凰新聞客戶端的入口更新了四次,前三次出現在手機名為ifeng的文件夾里的,都是今日頭條的安裝包。”

當時,今日頭條方面並未就此作出回應和說明。現在,今日頭條宣布以“侵犯名譽”和“誹謗”為由提起訴訟,但未對鳳凰新聞所稱的具體事件有說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889

減稅降費也是積極財政 政府網頭條重提總理言語有深意

中國政府網是中央政府面向社會的窗口和政府與公眾信息交流的重要平臺,其頭條新聞往往因具有風向標意義而備受關註。

10月31日,中國政府網頭條以一篇名為《李克強:給企業減稅降費同樣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的評論文章為主,並配《李克強:同心協力打贏全面實施營改增改革攻堅戰 發揮結構性減稅促發展調結構的關鍵作用》、《5月起!總理力推減稅5000億的政策要落地》、《總理力督,國務院開出減稅降費清單》三篇以往文章,再次釋放國務院重視減稅降費的最強信號。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其實上述李克強減稅降費言論並非最新表態。

比如,上述中國政府網頭條文章引用的文章提到李克強總理的話語,“我再強調一次,不是只有增加赤字、搞大工程才是積極的財政政策。我們給企業減稅降費,同樣是積極的財政政策!”,是來源於今年2月25日李克強總理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發言,那次春節後首次國務院會議上出臺了減稅降費新舉措。

此次中國政府網引用署名“仲海評”的評論文章,再次將李克強總理減稅降費言論放在頭條位置。這一安排,可能既同當前面臨的經濟形勢相關,似乎也釋放出督促落實減費降稅的強烈意願。

最新出臺的財政部9月份財政收支數據顯示,9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8243億元,同比下降0.7%,該數據是自2015年2月以來的首次下降。

稅收收入下降與今年5月份推開的全面營業稅改增值稅(營改增)直接相關。今年前8個月營改增累計減稅2493億元,預計今年全年將比改革前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5000多億元。

在積極財政政策下,一般人認為擴大政府支出,加大政府投資力度才是政策要義。但在當前減稅降費的政策下,減稅方向的財政政策,看似在短期內無法達到提升GDP的效果,甚至還會影響一段時期的財政收入增長。

從三季度經濟數據保持穩中有進就能看出,減稅其意義不僅在於為企業減負,而是通過減稅,構建起一個企業負擔合理、不影響中國經濟競爭力並有利於創新和民生的稅制結構。

特別對於盤活實體經濟而言,稅負問題是影響企業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多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企業人士表示,盡管享受到了國家減稅降費優惠政策,但面對當前企業效益下滑的局面,企業稅費負擔仍很沈重。

另外,近日民眾“對高收入者加收個稅”的謠言的反映強烈,也體現了當前個人對稅費的敏感。

在上述背景下,中國政府網重提李克強減稅言論意義重大,可能也是對上述情況予以回應。

評論員仲海平在上述頭條文章中稱,美國經濟學家阿瑟·拉弗提出,當稅率在一定的限度以下時,提高稅率能增加稅收收入,但超過這一限度時,再提高稅率反而導致稅收收入減少。因為較高的稅率將抑制經濟增長,使稅基減小,稅收收入下降;反之,減稅可以刺激經濟增長,擴大稅基,稅收收入增加。從這個角度來說,減稅確實是最積極的財政政策。

仲海平認為,為企業減稅減輕企業的負擔,就是在減輕中國經濟前行的包袱。在這種環境下,減稅不僅是企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從人們對於“加稅”謠言的意見反彈中,我們也能看出減稅更是民心之所向。

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述,為企業減免稅負可能會暫時減少財政收入,但卻可以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是“放水養魚”,長久來看是在涵養稅源。

仲海平提出,未來財政政策的著力點,應放在逐步減輕經濟增長對擴大政府投資規模的依賴。這方面可供選擇的措施很多,如有序推進銀行的消費信貸;適當增加財政對刺激居民消費需求的支出比重,特別是增加對低收入者的財政轉移性支出數量等等。

“以減稅而非以擴大政府支出為重心,才是未來經濟發展最大的信心和底氣所在。”仲海平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4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