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病時代真的來了?全國首家網絡醫院半年考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235

(何籽/圖)
不上醫院,只通過配有攝像頭的電腦網絡看病,你覺得靠譜嗎?
為了降低風險,有醫生會誇大病情,讓患者去醫院診療。而網上看病,也僅限於感冒、痛經和慢性咳嗽等50種常見病、慢性病。
“剛開始時誰都看不準。”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廣東省二醫)工作人員鄒強(化名)說的是股價,也代表了不少醫生最初對網絡醫院前景的看法。2014年12月3日,廣東某公司宣布參股廣東省二醫網絡醫院後,股價從13.75元飆升到52.70元。“很多同事後悔當時沒買”。
彼時,這一全國首家獲衛生計生部門許可的網絡醫院,在經過一個多月試運行後,於2014年10月25日在廣東省二醫正式上線。剛開始,接診醫生對網上看病有所顧忌,一名消化內科博士一個星期才開出兩張處方。
“太草率了,會出大問題的!”面對無需當面診斷的新手法,一位不願意具名的醫生說,這種網上診療有風險。而在該院看來,任何改革和創新都是有風險的。運行近半年,網絡醫院已為11492名患者開出了8172張處方。
網上看病靠譜嗎?
在醫院幹了十幾年宣傳工作的宋忠雷怎麽也沒有想到,廣東省二醫試水網絡醫院會引起如此大的關註。
該網絡醫院起源於三年前一個叫健康小屋,兼備社區的衛生監測、預警和應急功能的慢病管理項目。剛開始,這一項目受到不少市民好評,當在廣州各社區建起100家健康小屋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此動力不足,後續維護資金來源困難。”該醫院醫療拓展部主任張勝明說。
“不能老想著要一筆錢。”廣東省二醫院長田軍章介紹,需想辦法找到突破口。2014年7月,廣東省醫改辦主任黃飛建議,大膽探索用互聯網管理社區慢性病人。
2014年9月,張勝明找來本院的中醫師王盛飛,在一個沒有窗的“小黑屋”里通過電腦視頻給病人看病。“另一端找了兩家藥店推薦病人,剛開始還不敢說是看病,說是做健康咨詢。”
一開始不少醫院員工也不知道網絡醫院在做什麽。一位老人在廣州一家藥店看了病後來到醫院咨詢,導醫臺醫務人員說沒有這回事,老人以為自己被騙了,院方回訪得知才解釋清楚。後來該院開大會時專門向全院通報了網絡醫院的情況。
“網上看病會有很多信息缺失的。”雖然也在做網絡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網絡醫院負責人陶紅的態度非常謹慎,其網絡醫院主要是做患者管理和健康咨詢,“我們根本不做這個事情(網上診療),醫療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作。”
網上直接給病人看病靠譜嗎?畢業於暨南大學醫學院的王盛飛在該院出任網絡接診醫生,他說,“(對網絡看病)不排斥,也不是很積極,當時覺得網絡看病有局限性。”而對於不少西醫醫生而言,更是難以適應,不少醫生一到互聯網上就不會看病了。
後來,張勝明要求網絡接診醫生轉換思維:“假如你就是一名赤腳醫生,也沒有那些檢測設備,這個病人現在很痛苦,假如也就是常見病,你能不能判斷得準?”慢慢地,網絡醫生的日接診量上升到了五六十人,多以常見病為主。
得知廣東省二醫要搞網絡醫院,該省衛計委有領導一開始也非常反對,“扯淡,這個東西怎麽能搞。”張勝明稱,現在他們都鼓掌歡迎。
2014年8月29日,國家衛計委下發《關於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里面明確醫療機構運用信息化技術,向醫療機構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診療服務,也屬於遠程醫療服務。
該委相關人士也向南方周末記者確認,醫療機構提供的診療服務,病人在哪里接受不受限制,在家里也算遠程醫療。
這讓田軍章心里松了一口氣,之前遠程醫療只是醫療機構對其他醫療機構患者的“B2B”模式,而網絡醫院則一頭是醫療機構、一頭是直接面對患者的“B2C”模式。
風險如何規避?
田軍章一天也不想多等。2014年10月25日,廣東省衛計委複函同意廣東省二醫建立廣東省應急醫療網絡中心和廣東省網絡醫院,批複下來的當天,網絡醫院在該院正式上線。
這是一個無需來醫院掛號看病的互聯網平臺,通過安裝在社區醫療中心或者連鎖藥店等網絡就診點的視頻終端,患者可向在線醫生求醫問診。之後,網絡醫生的處方通過打印機打印出來後,患者持處方去藥店買藥。目前診金免費,候診時間人均10-20分鐘。
對於這一做法,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在2015年2月10日例行發布會上說,“目前,在我國醫療機構當中並無所謂‘網絡醫院’這個類別,也不存在‘網絡醫院’的審批程序和標準。”換言之,廣東省二醫要搞網絡醫院,只需向主管部門廣東省衛計委報備即可。
4月10日,有媒體再次就在線診療等問題追問國家衛計委,宋樹立表示:“互聯網上其他一些涉及醫學診斷治療是不允許開展的,可以做健康方面的咨詢。”宋的這一回應被媒體普遍解讀為“衛計委禁止在互聯網上開展診治工作”。
為了核實這一說法,張勝明仔細查看了發布會文字實錄後發現,《意見》中對遠程醫療的兩個分類,“你要做診斷必須是醫療機構,非醫療機構只能做咨詢。”張勝明說,這一點很關鍵。
而更為關鍵的是,直接通過網絡終端給病人看病,是否比傳統面對面“視觸叩聽”有著更高的風險?“現在老百姓希望看病越簡單越好,但是有的事情是省不了的。”作為心內科醫生,陶紅明確說她不會去網上看病,“風險太大,表面上是小病,其實可能是大病的早期表現。”
“我們醫生至少都是有三五年臨床經驗,常見病怎麽有搞不定的呢?”張勝明對網絡醫院醫生工作進行了細分,醫生通常只處理感冒、痛經和慢性咳嗽等50種常見病慢性病。
如果遇到網上診斷判斷不了的疾病,王盛飛會建議患者去醫院檢查。“只要是醫生明確開了藥的,就是這個醫生有相對把握的。”張勝明認為,網上看病風險可能會比現實中高一點,但醫院會通過這些方式把風險降到最低。
另外,有醫生出於規避風險考慮,會適當誇大病情,院長田軍章也稱:“不能因為有風險而不去嘗試,改革和創新都是有風險的。關鍵是如何來把控風險,把風險降到最低程度。”
遠程醫療的困境
盡管在業內還有不小爭議,但顯然不僅僅是田軍章看到了互聯網醫療的前景。3月11日,與廣東省網絡醫院類似的浙江寧波雲醫院也正式運營,在雲醫院上網上診療須是診斷明確的慢性病,另外須是複診病人,且事先須與醫生簽訂服務協議。
最近一兩年,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紛紛重金砸向互聯網醫療。另外類似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等移動互聯網醫療產品紛紛面市,不過,按照相關規定,他們目前只能做網上健康咨詢。
“這個行業傳統保守又資源壟斷,急也急不成。”支付寶未來醫院項目負責人劉新稱,他希望有更多全流程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加入進來,通過幾年運作,把行業資源激活。
定位於社區居民“家庭醫生”和健康“守門人”的廣東省網絡醫院,已與該省20家連鎖藥企的12649家分店簽訂合同,並完成其中分布各地的500家連鎖藥店的互聯網終端運營工作。
南方周末記者在深圳市福田區一家藥店體驗就診發現,攝像頭的清晰度是目前遇到的最大問題。當一位扁桃體發炎的患者張開嘴巴打算讓醫生看病時,視頻那頭的醫生說:“不用看了,看不見。”抱著嘗鮮的心態看完後,該患者說自己以後會慎重選擇網絡醫院。
為了提高攝像頭清晰度,張勝明正在和大學合作研發系列輔助器械,準備安置在藥店終端。
一位不願具名的醫療界人士表示,網絡醫院能否成功的關鍵是商業模式:“一旦參與藥店藥費分成,就又陷入了以藥養醫的困境。”對此,張勝明堅決否認,稱網絡醫院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醫藥分家,醫生開出處方後患者可以去任何地方買藥。
張勝明說,目前醫生成本主要由醫院投入,而更大的運營成本則是由深圳一家公司投入。
為了吸引醫生,網絡醫院開出的薪水往往比醫生原科室高一到兩成。網絡醫院的醫生也有著異於普通門診的辛苦,看病很大程度上靠不斷溝通,面對面聽診一下子能發現的問題,網絡上往往要問好幾分鐘。為了保護嗓子,他們往往每接診完一個病人就要喝一口水。
據介紹,目前回訪了五成就診患者發現,總滿意度達98%,還沒有出現醫患糾紛案例。
未來誰也阻擋不了?
作為廣東醫改的一個亮點,網絡醫院被寄予厚望。通過近半年運行,網絡醫院平均處方金額為64.7元,遠低於廣州市2014年普通門診平均處方價格250.7元。
4月17日,聽到網絡醫院服務模式介紹時,正在該院視察的廣東省常務副省長、省醫改領導小組組長徐少華打斷了田軍章的話:“允不允許醫生在家里也放一個終端提供服務?對於使用者來講,是基於手機的,對於醫生來講,既可以基於診室,也可以基於家里。”盡管目前政策還不允許,他認為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網絡上有業內人士發文質疑,網絡醫院還是占用的三甲醫院的醫生資源,是否與目前三級分診思路相反?
“隨著多點執業開放後,我們歡迎所有的醫生都到這個平臺上來。”張勝明希望吸引社區醫生服務好周邊病人,形成一個互聯網醫療聯合體,這樣就把病人留在社區了。
除了未來的商業模式外,目前網上看病在納入醫保方面還有待政策支持。美國遠程醫療普及的基礎是,不少州的商業保險公司會支付遠程診治費用。
2015年1月,深圳市衛計委表示,今年將研究制定“網絡醫院”建設方案。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該委的設想除了健康管理、網上咨詢、醫療機構的遠程診療等外,還計劃將醫生以個人名義的網上診療也納入監管範疇。
“以後醫生多點執業了,這應該是大的方向。”該委隸屬的深圳市醫學信息中心主任林德南表示,目前基本方案已經寫出來了,還需進一步研究,爭取下半年開始實行。
林德南也知道,目前國家衛計委只允許在醫療機構對病人開展網上診療,但他認為可以考慮允許深圳先試先行:“把制度設計好,穩妥的情況下,要有這個勇氣探索。互聯網是趨勢,雖然沒有有些人說得那麽神,但誰也阻擋不了。”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对药企的5点影响 医药云端信息
http://xueqiu.com/5867983716/43311395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中之重,其中,县级公立医院则是连接城市和乡村医疗机构的重要环节。2012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共有两批1011个县(市)进行试点,在此基础上,2015年将全面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今天,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3号)》(以下简称33号文),对县级公立医院做出了总体要求和确定改革目标。其中,对于医药行业具有影响的内容如下:
1.降低药品耗材的费用将用于提升医疗服务价格33号文最值得关注的一点不在药品政策而在于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文件规定:
在保证医保基金可承受、总体上群众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将通过推进药品和耗材招标采购、流通、使用等方面改革降低的费用,主要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不得直接返还医院。
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1)医疗服务价格会调整,会提升;2)通过药品、耗材招标、流通、使用等方面改革降低费用来提升医疗服务价格,再一次提醒诸位药价是必降无疑的;3)开支增长是有条件的:保证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不增加。
但这还不是本文的最大亮点,亮点在于降低药品耗材价格,以什么方式降低?降低后的费用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那么是否意味着存在二次议价的可能性?因为我们知道,如果单纯的招标降价,降价部分随着价格降低「蒸发」,不会带入后续采购,除非存在招标后的第二次定价,才有可能产生第一次定价(招标)和第二次定价(二次议价)之间的差额。
当然,这仅仅是点苍鹤的猜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33号文强化医保资金的收支预算管理,将逐步在县级公立医院实施医保总额预付制,先核定医保的总盘子,再在这个盘子里划分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的支出,医疗服务价格上升和药品价格下降同步进行。
其次,降低部分不直接返还医院,那么最后究竟以什么方式补偿医院呢?
安徽的带量采购,以省级中标价=医保支付参考价≥实际采购价的方式,将实际采购价与省级中标价之间的差额通过医保支付方式返还给医院;绍兴的做法与此类似,区别在于差额部分通过财政拨付的方式返还给医院;
三明第一批14个品种的医保支付方式,则是按照同通用名同剂型同规格的药品中选择价格最低的那个仿制药作为医保支付价,超出支付价部分的基本医保统筹资金不予支付,其实,差额部分在支付价的设定时被医保基金中心直接「截留」了。
33号文对于差额部分不直接返还医院的规定,有意无意透露了国家不会采取安徽的做法,而是很有可能采取三明的方式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推行。如果是这样的话,又有新的联想:医保三保合一归属权估计快尘埃落定了!
2.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间接增加药品价格管理的压力
33号文明确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权限下放到县(市),这一政策甚至比起安徽医改方案中将此下放到市一级管理更加大胆、步子迈得更大。调整原则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价格调整政策与医保支付政策相互衔接。
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除了药品耗材外的另一重要收入来源,长期以来的低位运行不仅没有体现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反而逼着医院只能通过卖药来维持日常运营。提升医疗服务价格总体来说是件好事,但从药企角度来看,在医院收入总盘子不变的前提下,服务收入上去了,药品耗材收入肯定会下来。而医疗服务价格权限下放到县(市),再加上其价格调整将与医保支付政策相互衔接,在点苍鹤看来,价格管理其实变得更为复杂。此长彼消,会间接带来对药品耗材价格、使用、医保支付等相关政策的不稳定因素。药企必须关注。
3.利好国产创新药和医用耗材,
辅助性、高回扣的药品、抗菌药物和高值医用耗材利空
在药品供应及使用政策上,33文要求全面落实7号文的各项精神,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在质优价廉的前提下购买国产创新药和医用耗材,这对于国产药品来说无疑是个利好。但请注意,这是国产创新药,不是专利药品仍然没有竞争优势。
对于辅助性、高回扣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来说要注意了,33号文要求将重点围绕以上产品,加强对医务人员处方行为的监控,推行电子处方,按照规范建立系统化、标准化和持续改进的处方点评制度,促进合理用药。各省对于县级公立医院普遍要求基药使用占比在40%-50%,再加上低价药部分,这个比例将在50%以上,这意味着非基药的县级医院市场进一步被压缩,而其中的辅助性、高回扣(高空间?)品种更是危险了。
不仅如此,33文继续重申了医院使用各类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的监管,对抗菌药物用药量靠前的品规及处方医生进行公示,运用处方负面清单、处方点评等形式控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严格控制高值医用耗材的不合理使用,加大回溯检查力度,及时查处为追求经济利益的不合理用药、用材和检查检验等行为。
4.强化医保基金收支预算和临床路径管理
2015年底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县域内所有公立医院,覆盖30%以上的县级公立医院出院病例数。到2017年,全面实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各省(区、市)要根据县级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和实际技术能力等,明确诊疗病种范围,建立适宜的临床路径、处方集和诊疗规范,规范处方行为,控制过度检查、过度治疗。
除了医保目录的品种管理之外,33号文甚至把药品使用管理延伸到了非医保品种以外,如:
加强对基本医保目录外药品使用率、药占比、次均费用、参保人员负担水平、住院率、平均住院日、复诊率、人次人头比、转诊转院率、手术和择期手术率等指标的监控。
5.鼓励患者自主到医院外购药
33号文鼓励患者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国务院在喊话了,医院要手下留情放开患者,给予其拿药权。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从目前情况看,在没有完全理顺医疗机构各项改革之时,医院仍然没有处方外流的动力。
和美醫療上市背後:莆田人怎樣做出最牛的婦科醫院?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707/150155.html
黑馬說:7月7日,國內最大的私立婦產科醫院集團——和美醫療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市場消息稱,其國際配售第一天即獲得四大國際著名投資基金搶購,市場踴躍認購。至公開發售截止日,和美醫療獲得7.7倍超購,以上限7.55元港幣定價。
和美醫療成立已十余年,旗下主要品牌為“和美婦兒”及“現代女子”等。招股文件顯示,以2013年集團收益計算,和美醫療在中國所有私立婦產科專科醫院集團中排名首位,市場份額約占13%。和美醫療也是繼鳳凰醫療之後,第二只赴港上市的國內醫療股。
和美醫療創始人林玉明,福建莆田人,從事醫療產業已有20余年。一年前,《創業家》曾專訪林玉明,他對《創業家》講述了和美醫療的創業過程以及發展邏輯。今天看來,我們就會更加明白,這家莆田人開設的私立醫院,為何能在私立婦產科專科醫院中獨占鰲頭。
以下為當時林玉明口述。
口述 | 和美醫療創始人 林玉明
整理 | i黑馬 葉靜
品牌是民營醫院必然要走的路
高起點
2002 年以前,我主要在山西銷售醫療設備,當時就感覺公立醫院對婦產科重視程度不夠,床位很緊張,有的病人還住在走廊里。如果我們能提供更好的服務,更加人性化,應該有很好的市場前景。但當時大家都看好綜合性醫療(i黑馬註:這里指由幾個不同科室組合而成),都做小綜合醫院,我提出做專科醫院,大家都不理解。而且那麽多可選擇的科室不開,為什麽單獨選擇一個專業性特別強的?所以我們集團的人都反對,包括我的兄弟也反對。
第一家婦產醫院建在山西太原。房子是粉紅色的,醫院里有人彈鋼琴,像賓館,服務也很人性化,很受時尚年輕女性的喜愛。當時,辦這樣一個醫院大概要一兩千萬,基本上把我全部積蓄,還加上跟別人借的錢都投了進去。創業初期很艱苦,開業遇上非典,工資都發不出。後來,我們醫院經營不斷創新,客戶也越來越多,在當地有了很好的口碑。兩年後,投資就收回來了。
第二年, 我們開始在重慶、武漢、天津等地擴張, 與太原一樣, 都叫“ 現代女子”。我的想法是在全國每一個地方都開一家。2008 年,在資本進入前,我們已有8 家醫院,基本都是兩年實現贏利。第一家醫院創辦後,全國各地很多人都來參觀,有人開始模仿、冒牌。我們想保護,但有時力不從心。而且模仿者里有的還是朋友,不好打官司也不好罵,所以特別難受。我一直呼籲民營醫院一定要有自己的內涵,一定要提升管理,不要一味模仿。現在這種仿冒情況還存在,最近寶島醫院,就被人連logo都不改地仿冒。
莆系抱團,但抱團是指信息共享。抱團不等於不競爭,但不是惡性競爭。特別是前幾年,市場不規範,不正當競爭,搶地盤,吵架、打架的特別多。成立聯盟也是規範的意思。我一般不愛吵,愛模仿模仿,我的思路跟他們不一樣。你模仿我,我超越你,讓你永遠模仿不了。核心的東西不是好模仿的。
做高端品牌
民營醫院最大的問題就是口碑比較差,誠信有問題。這麽多年,我總把誠信放在第一位。第二位就是專家隊伍。我們對專家、技術非常重視,我們北京的專家隊伍,在搞婦科的民營醫院里是最強大的。第三,服務也很重要,要重視顧客感受,我們基本上采用酒店式的服務模式。第四,我們還通過JCI 認證,保證醫療服務體系的品質。創辦現代女子醫院時,國家對民營醫院管理特別嚴,我們沒有進入醫保(林玉明的助理稱,目前現代女子系醫院均已進入當地醫保),專家和醫生都很難請。我們最初的團隊,一是退休專家,二是廠礦醫院里出來的醫生,還有一些是剛從學校畢業的。“現代女子”定位於中端,現在我們的“和美”品牌定位在高端。這個變化是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及國家政策走向,目前北京、上海等地都在鼓勵高端醫療。在北京,我一個醫院(指和美婦兒)的投入要一億多,七八年才能收回成本。
這個沈澱的過程,非常痛苦。以前民營醫院通過廣告,能夠馬上上一個軌道,很快收回成本。我現在不一樣,沒有打廣告(i黑馬註:此處僅指和美婦兒,現代女子等仍有廣告投入)。理論上,創品牌跟做廣告不矛盾,但廣告成本很大,往往一打廣告,就著急了,這個肯定不行。創品牌這條路,是非常艱難的。我要通過內部管理體系,通過對人才的培養,不斷沈澱。設備可以模仿,房子可以模仿,但是內在的管理體系,專家、服務體系,很難模仿。這個投入很大,回報很慢,但是有口碑的東西做起來,錢自然而然就來了。
品牌是民營醫院必然要走的路,不跟資本結合很難做出品牌。不能再靠虛假廣告走過去的老路,說難聽一點就是騙人。
與資本結合
在莆田醫療里,我有很多創新。第一個是開辦女子醫院專科連鎖;第二個是跟資本結合。應該來說,是比較超前的。引進資本時,我們有幾個想法:一是通過外力來推動內部變革,讓自己更加健康;二是通過外力來推動行業發展。資本進來前,我們有8 家醫院,現在有30 家,從數量上來說是全國最大的專科連鎖機構。資本進來,需要財務規範、管理規範。不規範的話,人家給你投錢,錢跑到哪里都不知道。一些人完全靠廣告,然後騙人,過度醫療,那投資者給你投資,不就是跟你一夥了?但規範的成本非常高。莆系里跟資本結合的還不是很多,一些是條件沒達到,一些是沒有意識,因為日子過得也很滋潤。現在,還是依靠短期行為的話,說嚴重一點,死路一條。
我是1969 年生人,應該來說我算莆系第二代。我一出來就比較創新,對品牌比較重視,起點不一樣。目前莆系里,詹國團是做三甲醫院,通過土地跟醫院結合的模式來發展;我這邊做特色專科醫院,以數量來發展;林誌忠也有自己的特色(邊欄:簡單介紹林的特色)。莆系,以前大家不看好,口碑很差,這兩年是一個難得的調整機會,國家政策比較支持。現在很多大公司都要進入醫療市場。我看好莆系醫院的未來,它更貼近市場,更了解中國。
版權聲明:本文述者林玉明,整理葉靜,文章僅代表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一財網 王玉鳳 2015-07-22 20:36:00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表示,“三級醫院的標準很高,尤其是三甲醫院,包括對硬件設備、服務、醫生和專家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要達到三甲醫院的標準一般需要十年八年的時間。”
近日,曾是國內最早引入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城市之一深圳又出臺財政扶持政策實施細則,對通過審批的社會資本辦三級醫院給予2000萬元或10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不過,該細則也對社會資本設置了準入門檻:必須承諾提供不少於50%的基本醫療服務。
兩個類別
社會資本辦醫一直被視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及打破公立醫院壟斷局面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國家支持社會辦醫的各種政策頻頻出臺。
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又下發《關於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若幹政策措施》,提出要進一步放寬社會資本辦醫的準入條件,將社會辦醫納入醫保定點範圍,並要求加強財政資金扶持力度,將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社會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納入政府補助範圍。
7月22日,深圳市公布《關於鼓勵社會資本舉辦三級醫院財政扶持政策的實施細則》(下稱《實施細則》),以此促進社會辦三級醫院財政扶持政策落地實施。
.jpg)
所謂社會辦三級醫院,分為兩類。一類是深圳市現有三級以下社會辦醫院改建或擴建而成的三級醫院。
截至去年年底,深圳非公立醫療機構數量為2456家。其中,社會辦醫院有75家,大部分是一級和二級醫院。全市有4家民營醫院跨進全國百強民營醫院,包括深圳華僑醫院、深圳恒生醫院、深圳遠東婦兒科醫院和深圳博愛醫院。此外,我國第一家港資獨資醫院——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也落戶深圳。
深圳衛計委規財處處長侯力群在22日的發布會上稱,所有具備資格的醫院都要經過衛計部門的評審和認定,現在哪家醫院能通過尚不確定。
另一類是社會資本投資新建的三級醫院。“十二五”期間,深圳重點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華為片區綜合醫院、沙井片區綜合醫院、平湖片區綜合醫院、龍城片區兒童醫院等4家三級醫院。
不過,社會辦醫院必須承諾提供不低於50%的基本醫療服務。《實施細則》也提出了具體的判斷標準:醫院申報並書面承諾門急診服務和住院服務量中,基本醫療服務量不低於50%,並且基本醫療服務項目收費標準不高於深圳市同級政府辦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收費標準。此外,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床位數占醫院全部床位數的50%以上,且獨立區域,可單獨識別。
侯力群解釋道,基本醫療服務是指具備社會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格的社會辦醫院,為深圳市參保人提供的符合該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部門償付規定的醫療服務,分為門診和住院服務。通俗地說,就是社保部門償付規定的醫療服務,如常見病、多發病及部分疑難雜癥,像美容整形等高端服務等則不屬於基本醫療服務範疇。
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執行院長馬進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社會辦醫三級醫院提供不少於50%的醫療服務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平。“政府鼓勵社會資本辦醫的初衷就是因為百姓看病難,醫療資源供給不足,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三甲醫院人滿為患,基本醫療難以滿足。”
財政扶持力度大
不過未來,深圳社會辦三級醫院,可享受多種類型的財政補助。舉例來說,符合要求的醫院可以申請基本醫療服務補貼。門急診按照20元/人次、住院按照60元/床日計算,康複、兒科類別專科醫院分別按照1.1倍、1.3 倍的標準計算。也可以申請一次性基本醫療服務床位獎勵,標準為每床位10萬元。
值得註意的是,在上繳企業所得稅財政獎勵方面,社會辦醫院上一年度已經繳納企業所得稅的,可按照實際繳納企業所得稅總額的40%予以獎勵。
此外,社會辦醫院在取得三級醫院資格後第一或第二評審周期內,經衛生行政部門評審並獲得三級甲等和三級乙等資質的,分別給予2000萬元、10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此前,天津等部分城市已經出臺社會資本辦醫細則,包括支持舉辦營利性大型、高端、專科醫療機構,要求全市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占同期醫療機構實有床位總數的比例不低於20%,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等。
侯力群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深圳上述補助政策在全國來說屬於先行先試,扶持力度也是最大的。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對本報記者表示,“三級醫院的標準很高,尤其是三甲醫院,包括對硬件設備、服務、醫生和專家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要達到三甲醫院的標準一般需要十年八年的時間。”
他補充道,三甲醫院評比的時間不固定也給民營醫院成為三甲醫院增加了難度,甚至是公立醫院也很難評上。“上海在過去十幾年間,只有一家公立醫院被評上三甲。” 不過,蔡江南強調社會辦醫細則的落地可以起到政策導向作用。
在未來資金的監管上,深圳的《實施細則》也提出相關監管要求,如要建立健全資金使用的規章制度,對提供虛假資料或隱瞞實情,騙取或冒領鼓勵社會資本舉辦三級醫院補助及獎勵經費的,取消其補助及獎勵資格。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借互聯網+醫院,醫患幫釋放醫生價值最大化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9/151744.shtml
作為首款服務於醫生群體的移動醫療APP,醫患幫與醫生的合作是如何建立的,對此,王鹹毅給出的回答是,“用醫患幫的服務獲取醫院及醫療機構的認可,醫患幫提供的服務可以提升醫院的效率,釋放醫生服務能力。這種情況下,醫院和醫生主動合作的意願就比較強烈。”
據王鹹毅介紹,目前,醫患幫不光跟醫院有合作,甚至跟中華醫學會、外科及內科等各種各樣的機構和組織都有合作。
2014年是中國移動醫療的元年。2014年中國移動醫療的融資不斷飆升,發生的投資事件接連不斷,趨勢也從早期的A輪融資逐漸向B、C輪發展。但是,移動醫療相對於整個“互聯網+醫療”,仍然處於初級階段。王鹹毅表示,看好這個市場的發展,醫患幫的誕生,對於催熟互聯網醫療市場有著重要的意義。未來,移動醫療的競爭態勢會集中於四點:搶醫生、爭入口、拼線下、貼身體(通過可穿戴式設備及時地把信息上傳到網上)。誰能抓住這四點,誰就能在移動醫療中搶占先機。對此,王鹹毅認為,目前醫患幫已經在朝著這四方面行動了。
移動醫療帶來變革,但醫生與患者的主體不變,但會從整合醫療資源、提高醫生效率、改善患者就醫體驗這三個方面,改變整個醫療的體驗環境。未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更多的是線上和線下形成一個閉環,O2O的模式將在移動醫療發展中是必然趨勢。
醫患幫互聯網+醫院是從醫患幫(平臺)到醫院(線下)再回到醫患幫(平臺)的模式,這也是醫患幫獨有的運營模式,從而實現線上與線下的完美就診。互聯網+醫院是傳統醫療與移動醫療的融合,完善了醫院與人、信息、業務、服務等多方面的連接,變革了行業價值鏈;醫患幫互聯網+醫院不僅打通了醫生和患者之間的常規溝通,形成獨特的服務與管理,更是通過移動應用增強與患者的實時互動,完善醫療服務環節,改善醫患關系。提高醫生個人品牌知名度,增強與患者的依存性,同時合理分配社會資源,緩解就醫難,這是醫患幫互聯網+醫院的責任與使命。具體來講,醫患幫互聯網+醫院,從醫院門牌到大廳服務臺、專屬通道、科室門牌、診室布局與樓層引導,都有一套相對完整的視覺識別體系。這樣更為準確便捷,優化了就診流程,又增加醫院文化內涵。
眾說周知,醫生是醫療行業最為稀缺最珍貴的資源。王鹹毅介紹,目前,已入駐醫患幫平臺的醫生覆蓋北京地區30多家醫院。在醫療行業,20%的醫生掌握著80%患者,因此,醫患幫前期把精力主要放在了這20%的醫生身上,通過他們來拓展資源。具體來說,就是通常一個醫生帶有二三十個學生,這些學生在二三級城市就診和看病的時候,可以成為醫患幫幫員,這種連鎖反應對醫患幫擴展醫生資源非常有利。醫患幫第一期大概有4000多名醫生加入,其中有300多醫生是可門診預約的,有400多名醫生是做咨詢的。接下來,醫患幫的目標是突破京津冀地區化的模式,打通河北到北京的轉診體系,擴展華北地區的醫生資源,然後向全國輻射。
除了構築針對醫生的全方位服務體系外,“醫患幫”還推出了患者微信服務號,患者只需要在微信上搜索“醫患幫”,關註之後便可便捷的享受服務。對於未來是否在患者端也會開發獨立APP,王鹹毅表示,醫患幫前期做產品設計以“輕”為主,以患者最快速度接入為主,因此采用了微信平臺。在產品設計的第二個環節,會引用LBS+SNS的模式,LBS就是把就近的醫生推送給就近的患者,實現本地化醫療和就近就醫的模式,這個構想微信是無法支撐的,所以,在產品第二個階段會針對性的開發患者APP。“目前醫患幫患者端的用戶規模是40萬,這40萬均是有真實的就診需求人群。”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i黑馬,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私立產子醫院專題之一】10萬產子值不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90944.html
【私立產子醫院專題之一】10萬產子值不值
一財網 王悅 2015-09-24 22:04:00
“貴婦”服務被揭開神秘面紗的背後是一個正在被資本青睞並且血腥競爭的市場:外資醫院、莆田系、傳統公立醫院、上市公司、投資機構接二連三“攪局”,幾年內將投資門檻提高50%,為搶占份額不惜成本跑馬圈地、招募頂級醫生甚至降價。
在北上廣,私立醫院產子不再成為李小璐、孫儷、楊冪、姚晨這些明星的專屬,越來越多的白領、金領人士開始加入“私立醫院產子”的大潮,甚至,這已經成為了準媽媽圈最為流行的話題。
“貴婦”服務被揭開神秘面紗的背後是一個正在被資本青睞並且血腥競爭的市場:外資醫院、莆田系、傳統公立醫院、上市公司、投資機構接二連三“攪 局”,政策春風帶來了資本,卻也在短短幾年內將投資門檻提高了50%,而與之對應的是高端市場為了搶占份額,不惜成本地跑馬圈地、招募頂級醫生甚至降價。
產子價格開始出現松動
伴隨著《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等一大波親子節目的明星家庭一起走紅的,還有明星生子。包括李小璐、姚晨、孫儷等明星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私立醫院產子,而他們的花費多在10萬到20萬元之間。

在過去,十多萬元產子或許是天價,但如今,對於不少高收入的中產階層家庭來說,十多萬元的產子代價並非不可承受,實際上,隨著近幾年私立產子醫院數量的增多,這個價格正在逐漸降低。
“現在我們順產的套餐價格是5.6萬,剖腹產是8.8萬,這已經是一降再降的價格了,在此之前,我們的產子價格曾經十多年未變。”曾經接待過李曉璐、孫儷等明星產子服務的北京和睦家醫院院長盤仲瑩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王小姐今年26歲,銀行工作人員,今年,她在一家外資的婦產醫院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寶寶。
“其實和我想的不一樣,現在在私立醫院也要等,但因為是提前預約的,所以不像公立醫院那樣需要你等很久,好在等待室環境不錯,一般等半個鐘頭左右,也不會覺得特別的長。”王小姐告知記者。
在這家滬上知名的私立產子醫院,王小姐此次的順產費用一共花去了接近7萬,“一人一間,有冰箱、電視、單獨洗手間,生產就在你自己的房間里,環境是 真的挺好的,助產師也不錯,一直跟著你。”王小姐熱心的向記者介紹起了細節,“貴是有點貴的,除了套餐之外你單獨掛號一次都要1000多元,懷孕期間我得了腎炎,也在這里住院治療的,前後多花了3萬,如果在普通的公立醫院應該也就是幾千塊吧。”
據了解,目前國內的高端私立產子醫院多是提供套餐價,從3萬到10萬不等,包含生產、住院的一切費用。但除此之外的掛號、單獨看病價格多是公立醫院的幾十、甚至上百倍。
“因為腎炎的治療並不包括在順產的套餐費用內,當時單住院價格一晚是6800元,尿檢也是幾百塊,而如果在公立醫院普通尿檢應該是只有十幾元。”王小姐告知記者。
“無論在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產子業務的標配就是技術+服務。在技術上,大多數人都是正常的過程,在哪里生都是一樣,孕婦對服務的需求是大於對技術的需求。而公立醫院哪怕是特需服務多少還是會有些甲方心態,服務不會做的很好,但是非公立醫院的市場意識強,他們的服務就會很好,那麽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有了市場的存在空間。” 上海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段濤對記者表示,在目前,由於孕產婦在產前會需要多次檢查,通常情況下,在私立醫院發現有問題的產婦會早早的轉到更有實力和經驗的大型公立醫院待產,某種程度上降低了私立醫院產子的風險概率。
激烈競爭的私立婦產格局
實際上,像王小姐一樣,明知私立醫院產費及周邊花費昂貴卻還決定繞道“公立醫院生子”的不在少數,根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目前市場上,不能進入醫保範圍的高端產子方式主要分為三種:
其一,公立醫院的VIP產子服務,也就是傳統病種的“特需”治療方式。醫生都是公立醫院的名醫,孕產婦可以單獨一間生產,生產條件媲美私立醫院,產子花費多在2萬~3萬,單住院一晚的價格在2000元到4000元不等,除了產子的手術、藥物費用外,其余不得進醫保。但要想住上這種VIP病房並不容易。以上海黃浦區的紅房子婦產醫院為例,盡管每天前來就診的孕婦上千人,但該院提供的VIP產房只有16間,醫院的護士告訴記者,除非運氣特別好,否則一般不太會遇到空置的病房。
其二,外資的私立醫院,目前國內比較出名的包括和睦家、美中宜和等,他們的套餐價格多在5到10萬元不等,除了醫院的環境會明顯好於公立醫院外,這些外資醫院由於品牌源自新加坡、美國等地,醫生的來源上也多會選擇有在國外婦產科工作經歷的醫生,生產方式推崇西方化,這也是眾多中產階層選擇外資醫院生子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後的一大類是國內民營的私立醫院,這其中,90%屬於莆田系。與曾經“遊醫”出生的莆田系傳統的民營醫院不同,包括安琪兒、瑪利亞等在內的新一代 莆田系掌門人通過到國外註冊總部、甚至上市等手段嘗試洗清、淡化“莆田系”的印記,並將目光聚焦在了高端的婦產醫院上。他們的收費標準比外資要便宜,多在3萬到6萬之 間,布局上更看重成都、昆明這樣的“新一線”城市。

“在不同的城市,私立產子醫院的比例會不同。純高端的產子業務(總費用10萬以上)在整個市場體量中大約只占了1%-3%的比例,但是中高端(3萬~8萬)的比例就會高,在不同的城市占據10%-20%不等的份額。事實上,這個份額還在不斷增加,簡單來說它是隨著中產階層人群的變化而變動的。”段濤院長對記者表示。
“除了二孩政策的放開加大了孕產婦的數量外,在中國產婦年齡也正在增加,三四十歲的孕產婦開始增多,而這些人往往比初產媽媽更註重環境和服務。”盤仲瑩告知記者,在最近幾年北京和睦家的營業額每年都可以增長百分之十幾、二十,而服務人群也從過去的“純老外”變為了國人、外籍人士一半一半的局面。
中高端的消費群體從來都是商家不願放過的重要戰場,母嬰更是如此。以上海為例,目前上海共有17個區縣,按照衛生局的區域衛生規劃,民營資本、社會資 本可以開產科的,一個區里面新增的牌照數量為兩個,而根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這些牌照都已經差不多悉數派發完畢,這也意味著,在未來的1-2年 里,上海社會資本開的產科醫院將會有20-30家,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放開‘單獨二孩’政策後,每年新增人口將達到2000萬,較之前增加了兩三百萬人。而在城市選擇生育二胎的家庭,消費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我們面向的正是這樣的中高端家庭,他們為了獲得更好的服務,願意為生孩子花費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歸屬於莆田系的安琪兒婦產醫院創始人卓朝陽如此解釋自己進軍中高端婦產醫院的野心。
【相關】
【私立產子醫院專題之二】莆田系攻占90%民營產子醫院
如果說複星醫藥看中的是和睦家對於集團縱向產業鏈的導流拓展,那麽莆田系則把重點放在了橫向的服務拓展上:月子會所、康複中心、美容機構,這些成本不高但高利潤率的相關項目都被涉足。
【私立產子醫院專題之三】年薪30萬的公立醫院產科醫生想跳槽
“我在上海的一家公立醫院上班,其實上班環境還可以,工資待遇也不低,作為中級職稱的醫生我每年的工資加獎金可以到30萬,事實上,私立醫院給我開出的薪酬也與這差不多。”
一張圖看懂誰在掘金私立產子醫院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沒人做的檢測生意 宜特卻能點石成金 蘋果、戴爾都不可或缺的「晶片電子醫院」
2015-09-21 TWM
|
|
提供晶片與系統檢測驗證的宜特科技,已有「電子業醫院」美名,如今不只是台積電、聯發科等半導體公司需要它,戴爾、聯想到蘋果不能沒有它,現在連營收規模大五十倍的德國大廠,都已親自上門求親。 當電子業景氣急凍,裁員、無薪假消息頻傳,卻有科技公司連續在七月與八月創下營收新高紀錄,它是電子產品檢測驗證公司──宜特科技。 很難想像,宜特二十一年前成立時,台灣根本沒有人想做這一行,二十一年過去,宜特不但成為台積電、日月光等半導體大廠離不開的技術奧援,更是品牌大廠戴爾、蘋果品質把關不能缺少的關鍵夥伴,如今可說是亞洲最知名的IC與系統可靠度檢測驗證公司。 「我的方向就是『人家越不想做的,我就越要做。』」說話的是宜特董事長兼總經理余維斌。憶起一九九四年創立宜特的過程,他笑說自己真的是「一股勇氣」。 當年在工研院工作的余維斌,因為出差歐美,意外嗅到一門台灣沒有做過的特殊生意商機—— 當晶片的醫師。也就是要在IC設計公司試產晶片後,幫忙進行檢測,並提供電路修改服務。除了找出病灶,更要進行治療,就像一家專為晶片而生的電子醫院。 電腦巨擘找上門 接戴爾單成轉骨契機 而就如同日月光先進半導體系統創新研發中心處長林悅農所說,因為小量檢測訂單,一般封測廠不自己做,加上驗證機台價格昂貴,廠商多不會自行建置,成了宜特切入利基。 不過,這條路在一開始並不好走,「一周接個一、兩件(案子),每一件的費用大概是一至兩萬元。」然而余維斌當初光是買下全台灣第一台晶片檢測與電路修改機台,就花了九五○萬元,要回本都很困難。
面對訂單不可預期的市場,只能有單就接,咬牙苦撐。「剛開始人家也不相信你會做,但當他發現你提供的技術服務還不錯,就會口耳相傳。」靠著客戶口碑推薦,
宜特逐漸從一周一、兩次的接單,一路累積到上千名客戶數。然而,真正讓宜特「轉骨」成為一家國際級的晶片檢測驗證公司的契機,要回溯到○二年。
當時,宜特還是一家沒有公開發行的小規模公司,卻因為幾份電腦供應鏈廠商提供的宜特檢測報告,引起電腦大廠戴爾的興趣。「以我們當時的規模,要接下戴爾這
樣的客戶其實很吃力。」宜特總業務處副總鄭俊彥直言,從戴爾找上門一探宜特究竟,到戴爾認可其能力,要求旗下供應商必須送來宜特驗證的過程,就是一段為時
將近一年的考驗。 這段時間,宜特不僅要達到戴爾對於品質檢測驗證的要求,正確地理解戴爾對於標準與規格的需求,同時要重新建置內部系統,檢測驗證等服務都要精準符合預期的時間。 但辛苦是值得的。通過戴爾的認可後,宜特一舉將業務從半導體晶片檢測驗證擴大至系統可靠度業務,讓宜特迎來一波快速成長。從營收數字來看,○二年一.八億元,○三年與○四年分別跳增至二.六五億元與四.三億元。
宜特的實力,就連競爭對手閎康的內部主管都不免佩服:「宜特可靠度驗證可說是沒有競爭對手,閎康也投入這項業務多年,仍難以追上宜特。」檢測業內人士也直
言,「設備只要有錢就能買,但精準檢測,甚至提供電路修改服務,要靠人才和經驗,不是競爭對手一、兩年可以追上的。」正因如此,宜特不僅在電腦供應鏈扮演
不能缺少的角色,到了手機時代,就連對品質要求最嚴格的蘋果供應商也紛紛找上宜特。一位半導體分析師透露:「宜特的可靠度、測試能力很強,蘋果的各種晶
片,它幾乎都有能力檢測。」 攜手德凱結親家 提前布局車聯網晶片市場 現在宜特不但樹立同業難以追上的門檻,還吸引一家去年營收是宜特五十倍,並且是德國最大汽車檢測公司德凱︵DEKRA︶找上宜特談收購事宜。 「兩年前,德凱來敲門時,我們還不是很清楚這家公司,當然也沒有賣掉公司的打算。」鄭俊彥透露。就在宜特內部商議的半年時間內,德凱又繼續尋找其他標的,晃了一圈,發現並沒有比宜特更好的標的,雙方才繼續談這門親事。 向來對於公司未來布局有明確方向的余維斌內心清楚,宜特要能在未來幾年保持爆發性成長與競爭優勢,必須跟上趨勢,率先布局,而車聯網就是他眼中閃亮的未來。「以後一輛車上可能會有一千個晶片。」余維斌笑說,這就是宜特的機會。
所以,最後余維斌決定以「嫁女兒」的方式,將原本占宜特營收約兩成的車用檢測的業務單位切出去,與德凱合資成立名為德凱宜特的公司,並且讓德凱占股五
一%,具有公司主導權。而持股比重四九%的宜特未來雖然只認列德凱宜特的獲利,但可望因為德凱接下更多車用IC的檢測驗證訂單。
余維斌的策略是:「我要找全世界在這一領域最大的公司,過去,我不知道要花幾年才能打入賓士,但這些大車廠都與德凱有多年合作關係,所以一旦宜特與德凱成
親,宜特可能就很快打進了。」余維斌讓當年沒人想做的生意,在二十年後成了全球電子品牌與供應商都離不開的黃金事業。但他不滿足,接下來,還要跨大步搶進
車聯網市場。 宜特科技小檔案 成立時間:1994年 負責人:余維斌(中) 資本額:4.65億元 主要業務:電子產品驗證服務主要客戶:蘋果、日月光、 台積電、戴爾 |
精神病院也能上市!這家醫院要登陸港交所,年營收近3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finance/2015/1111/152755.shtml
導讀 : 從收入角度,溫州康寧僅次於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在精神科醫療領域里排名第二。
i黑馬 葉靜 11月11日報道
中國內地的一家精神病連鎖醫院即將登陸香港資本市場。11月10日,溫州康寧醫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寧醫院”,02120.HK)開始招股,計劃最多募資6.8億港元。
康寧醫院成立於1996年,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私立精神科醫療保健集團,現有9家醫療機構,其中自營醫院主要位於浙江省(溫州、青田、蒼南、永嘉、樂清),而負責管理或持股的4家醫療機構則分別位於北京、浙江平陽,以及成都。
2014年,康寧醫院的營業收入為2.96億元人民幣。從收入角度,僅次於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在精神科醫療領域里排名第二。在中國,精神科醫療市場上,參與主體仍為公立醫療機構,在收入排名前十的精神科醫療機構里,康寧是唯一的一家私立醫療機構。康寧旗下的溫州康寧醫院也是唯一一家私立的三級甲等精神科專科醫院。
被忽視的1.8億精神疾病人群
在中國,精神疾病是一個被長期忽視的領域。過去十幾年,隨著經濟快速增長,社會壓力與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及發病風險日益增加。招股書援引咨詢公司沙利文(Frost&Sullivan)的報告指出,中國目前有超過1.8億人罹患精神疾病。然而,其中大部分的需求並未得以滿足。
“當時覺得這是一個很冷僻的行當。”弘暉資本創始合夥人王暉說。2013年,就職於鼎暉投資的他推動了鼎暉對康寧的投資。在此之前,他曾在鼎暉內部推動了對安琪兒、伊美爾及新世紀的投資,對於連鎖醫院的投資並不陌生,但對於精神科領域的投資還是首次。
不同於市場上熱門的婦兒、整形等私立醫院,他們大多位於便利大城市的黃金地段,收費昂貴,滿足的是“富人們”的消費升級需求。精神病醫院則大多坐落在偏僻的地方,他們並不只是為了滿足“富人們”的需求,而是也為普通患者服務,就像公立醫院一樣。事實上,相當量的精神疾病患者或其家庭都是低收入者。首先,重度精神疾病患者不僅自己喪失了勞動力,還可能需要一個勞動力專門來照顧他,所以家庭的經濟壓力比較大。很多患者的診療需求並未釋放出來。
過去幾年,政府醫療保險覆蓋面的拓寬及制定的其他有力政策極大的促進了該市場的發展。“現在的報銷比例達到了70-90%。”王暉說。這首先使得低收入群體以前亟需的醫療需求得到了釋放。
康寧醫院的經營數字顯示,該醫院整體住院床位使用率達到95%。這三年間,康寧醫院的床位數翻了一倍,自2012年初的1090張擴張到現在的2210張。康寧目前的收入主要來源於醫療服務和藥品的銷售,醫療服務毛利率大約50%不到,藥品銷售毛利大約10%多。在該醫院接受治療和一般醫療服務的住院病人平均每床每日的開支大約377元。
來自於醫保的支持外,政府及整個社會及精神疾病的關註日益提高。2013年實施的《精神衛生法》被認為是中國精神科醫療市場發展過程中的標誌性事件。該法旨在保護精神病患者的權利,促進精神疾病的預防治療、正視社會上與精神疾病相關的負面看法,加強學校社區及工作場所的心理咨詢服務,以及對整體精神科醫療系統做出各種其他改進。
更多的社會資本也在進入這一領域。沙利文報告表示,中國私立精神科醫療市場規模已由2010年的22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14年的51億元人民幣,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3.8%。它預計未來幾年,中國精神科醫療市場有龐大的增長空間,2015年到2019年市場規模將由62億元人民幣增至136億元。
有研究報告稱,中國每萬人平均精神科醫生數目及精神科床位數均大幅低於G7國家的中位數水平。2011年全國平均每1萬人配備的精神科醫生及精神科床位分別為0.15名及1.47張,相比之下,G7國家同年每1萬人配備的精神科醫生及精神科床位的中位數分別為1.2名及7.4張。
王暉對康寧的最初了解來自於康弘藥業,這是鼎暉資本投資的一家醫藥企業,旗下產品之一是抗抑郁藥物,康寧醫院是該產品的一個重要的客戶。之前的數據統計顯示,從2009 年至2013 年,中國精神障礙用藥市場總規模也在保持較快的增長,由2009 年的46.62 億元上升至2013 年的99.43 億元,複合增長率達到20.85%。
康寧赴港上市背後:民營精神專科醫院有多賺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0438.html
康寧赴港上市背後:民營精神專科醫院有多賺錢?
一財網 王悅 2015-11-11 21:56:00
“精神病醫院的選址不需要在城市的核心地區,房租、硬件投入比較低,同時它又不是一個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的疾病,是依靠藥物、理療為主的慢性疾病,回報比較穩定。”相比較其他專科醫院,低投入、穩定收益讓王暉認為投資康寧一定不會是個虧本的買賣。
又一家國內的民營醫院即將登陸港股,而這次的上市企業備受矚目多少與它的服務對象相關:這是一家專門服務於精神病患者的專科醫療集團。
根據公開信息,截至2015年6月30日的6個月,康寧醫療集團的兩大主要營收板塊:醫療服務和藥品收入分別高達1.12億及4223萬元,上半年集團總業務毛利率達到了40.6%。
“精神病醫院的選址不需要在城市的核心地區,房租、硬件投入比較低,同時它又不是一個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的疾病,是依靠藥物、理療為主的慢性疾病,回報比較穩定。”在國內首家精神專科醫院溫州康寧醫院股份有限公司(02120.HK)宣布其登陸港股計劃後,弘暉資本創始人、2013年參與鼎暉及福德資本進行聯合投資的王暉如此回憶自己當年的投資邏輯。
治療費用不低於癌癥
精神疾病的治療費用可能比普通人預料的要高很多。與康寧的營收模式相近,多數的民營精神專科醫院收入主要來自於醫療服務以及藥物。
在位於上海市長寧路1355號的上海新科醫院三樓,5名病人正躺在病房里做著一種名為經顱磁的理療。
作為一種治療精神分裂、抑郁癥的理療手段,經顱磁在新科醫院的收費每次約為2000元,嚴重的精神病患者每天需要一次,每個療程五次。在公立醫院,這個項目的收費為千元不到。
而另一種治療嚴重精神分裂的理療項目電休克療法,在公立醫院的收費為800元一次,每個療程需要10~12次,民營醫院的收費可能還會貴兩到三倍。
相比較理療收費,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同樣不便宜。
奧氮平,一種治療精神分裂的常用藥物,進口的售價為300元/盒,合資企業為140元/盒。而每盒的劑量僅夠服用一周時間,精神病患者需要長期服用,每月的消費就達上千元。而這,只是這些精神病人需服用的長期藥物中最普通的一種。
“精神疾病的治療費用並不比癌癥少。”隸屬於莆田系仁濟醫療集團的新科醫院行政院長陳誌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常情況下針對精神疾病的檢查在民營醫院一套下來就需要三四千,而且不能進醫保。”
記者通過了解得知,作為一種慢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常常需要反複進院治療,每次住院兩三個月、花費三四萬是常態。
病人為何願意去民營醫院?
陳誌勇告訴記者,相同的疾病,民營醫院的平均花費是公立醫院的三到四倍,並且多數不能進入醫保。
那麽為何花費昂貴,病人還願意自己掏錢去民營醫院?
“相比較公立醫院,私立的民營醫院在病人的保密工作上做得更好。因為有些精神疾病是遺傳的,患者會認為一旦泄露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會有影響。”陳誌勇道出了其中的奧秘。
正如當年莆田系性病醫院、男子醫院得以在江湖上站穩腳跟的原因一樣,精神病患者及家屬對於隱私的特別需求,讓他們中的一些人不敢去傳統的公立醫院留下“治療印記”,從而給民營精神病專科醫院帶來了發展空間。
“普通人對精神疾病的歧視和恐懼不僅僅體現在患者身上,我們這里的醫生、護士,工作久了都找不到對象。”陳誌勇說,他們這里的醫生每周實行6天工作制,待遇萬元左右。
“去年全年我們醫院的患者數量大約是3萬人,全部都是門診,還沒有住院病人。”陳誌勇告訴記者,就他們醫院來說,每年的房租費用需要600萬元,人員工資需要花費幾十萬元,營收達到千萬級別。這家醫院8年前開業,4年後就開始盈利,現在每年僅賦稅就達100萬元。
“精神病醫院的選址不需要在城市的核心地區,房租、硬件投入比較低,同時它又不是一個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的疾病,是依靠藥物、理療為主的慢性疾病,回報比較穩定。”相比較其他專科醫院,低投入、穩定收益讓王暉認為投資康寧一定不會是個虧本的買賣,如今康寧如願在香港上市,強烈的市場預期似乎也印證了他當年的判斷。
多數仍在夾縫中生存
對於投資一家醫院來說,4年收回成本並實現盈利在收入上已經相當不錯,但陳誌勇依舊有滿肚子難言的苦水。
“58號文已經下發了這麽多年,可是在現實上還是不能落實,我們做民營醫院的還是沒法跟公立醫院去正面競爭。”
2012年12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2010〕國辦發58號文,簡稱“58號文”),該文意在消除阻礙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的政策障礙,確保非公立醫療機構在準入、執業等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享受同等待遇,但在陳誌勇看來,三年的時間,自己對這個政策的期待還是難以實現。
“公立醫院房租、稅收不用交不說,就在最近,長寧區的公立精神病醫院剛批複新建一個有800張床位的精神疾病中心,我們也想擴張,但就是批複不能下來。政府有規劃,實際上在政策上還是讓公立醫院壟斷了。”陳誌勇說。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目前全國在運營的民營醫院中,超過80%的民營醫院隸屬於莆田系麾下,它們中的一些在運作上市,希望在資本上能有進一步的操作空間,也有一些依舊將長期目標定位為醫院實體。
“上市弄不好產業就不是自己的了,有利有弊,我們不缺錢、不缺設備,缺的是專家資源,畢竟現在不是以前填張單子就能看病的時代,還是希望從‘遊擊隊’向‘正規軍’發展。”陳誌勇對記者說。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政府的一次公關”紀錄片《醫院里的故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930

被拍攝的醫院,有領導希望刪掉醫生語氣不好的片斷,制作團隊沒答應。 (劇組供圖/圖)
2015年初,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制品人張旭接到紀錄片《醫院里的故事》的播放申請時,有些顧慮,擔心片子會犯語態上的毛病。
“過於主觀、急於表達結論性觀點。有點像《新聞聯播》的語態。”她經常收到“主題先行”的紀錄片,都會拒絕。令她意外的是,《醫院里的故事》並不是這樣。張旭最終同意播出這部以醫患關系為背景的紀錄片。
《醫院里的故事》總編導、中山廣播電視臺專題部主任宋璋最擔心的並不是語態毛病。這是他從業二十多年頭一回拍攝社會題材,他怕的是“把握不好,反而制造社會問題”。
中山市委也很謹慎。“我們需要很好地把控表述的方式。”中山市委宣傳部部長唐穎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中山市委宣傳部策劃指導了這部紀錄片,卻相當低調,僅以“總策劃:鐘山瑄”的化名出現在片頭和片尾。
2014年底,《醫院里的故事》在中山廣播電視臺播出,2015年5月22日,又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在優酷網上單集最多點播數達107萬次。
“不能引發新的撕裂”
2014年春節過後,宋璋接到中山市委宣傳部的紀錄片拍攝邀請,以及一個“指導性意見”:“社會上醫患關系負面宣傳太多了,能不能告訴別人一個真實的醫生是什麽樣子的?”
唐穎還給他一個建議:先讓攝制團隊與醫護人員同吃同工作半個月,體驗下醫生的生活。
宋璋將團隊分為四個攝制組,每組由一名編導帶領,負責一家醫院的拍攝工作。他們穿上醫院工作人員的制服,不帶拍攝裝備,在醫院蹲點,熟悉醫院環境,確定主要采訪的醫生。接下來四個月,他們布置設備,配合醫生時間到醫院進行拍攝,有突發情況時隨時出動。
拍攝的四家醫院都事先協調溝通過,院方領導層都同意攝制組進駐醫院。但采訪和拍攝工作並不順利。
患者及家屬出於隱私顧慮,往往會拒絕接受采訪。“醫生一般很少拒絕采訪,但肯不肯跟你說真話是最重要的,他跟你打哈哈也沒意思。”編導曾劍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曾劍平第一次拍呂峻峰時,這位新生兒科副主任醫師正跟病人家屬打電話,發現被拍攝後,她怒斥編導:“怎麽沒經我同意?”
曾劍平覺得這位醫生適合當采訪對象,“敢於表達自己的感情”。他找院方領導幫忙溝通,又多次跟呂峻峰聊,終於說服她接受采訪。
宋璋將急診室、120急救中心、產科、兒科、ICU等5個科室作為拍攝對象,“這些科室更容易出故事”。
但等一個合適的故事卻很“講運氣”。編導劉薇等了兩個月才等到一場大的燒傷科手術。而在一場三胞胎早產的搶救中,醫生只允許穿著醫護工作服的攝像人員進入手術室,曾劍平只能在手術室外幹著急。
中山廣播電視臺專題部以往的紀錄片題材以歷史人文類為主,這是他們初次嘗試社會題材,攝制人員都很不適應。以前,曾劍平拍攝十條片子,大概五條能用,這次只有兩條能用。
第一次粗剪後,宋璋請了宣傳部門、紀錄片專家、醫護人員審片。
心電圖的繪制、醫院工作環節的名稱、早產兒的定義……醫護人員給紀錄片團隊指出片中所犯的常識性錯誤。也有院方領導希望能刪除醫生與患者對話時語氣不好的片段,但團隊沒有照做。
“宣傳部門的意見是,片子不能引發新的撕裂。”宋璋介紹,片中有一場手術的後續治療費用數十萬元,但他沒將這個數字展示出來:“考慮到患者隱私保護的需求,也考慮到制度上如社保方面的缺陷,如果太直面,無疑會加劇問題。”
沒拍中醫科室因為醫患問題少
《醫院里的故事》並非國內首部關於醫療題材的紀實節目。此前,鳳凰網就推出紀錄片《醫》,東方衛視中心獨立制作人王昕軼團隊則制作了紀實真人秀節目《急診室故事》。
《急診室的故事》的主角是形形色色的病人,《醫院里的故事》不同,主角是醫護人員。
列舉醫生工作事實,確立醫生職業的權威感;選擇普通崗位上盡職盡責的工作人員作為拍攝對象;讓民眾了解醫護工作者的甘苦——這是宋璋對紀錄片最初的期待。
“社會上把醫生這個職業妖魔化了。我們在工作中發現,真正因為醫療事故引發的醫患矛盾比較少,更多是因為醫患溝通中存在問題。”唐穎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讓醫生和患者、社會進行良好溝通,我們覺得需要真實再現醫生工作的場景,這可能比我們說大道理要有效。”
他更表示,《醫院里的故事》不只是為中山而拍。
中山的醫患關系緊張問題並不突出。2012年4月,中山就提出率先創建全國“無醫鬧”城市。據《南方日報》報道,過去兩年中山沒有發生過一起“醫鬧”事件。
在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聶靜虹看來,拍攝《醫院里的故事》,可以看作政府一次公關行動。“現在談起公關,大家可能感覺像用假的東西來應付大家一樣,但實際上公關應是一種常態,各行各業都應該有這種塑造良好形象的沖動和行為。”
“我們希望看完這個片子後,觀眾在遇到和醫院、醫生有沖突的時候,能更理性、更平和。後來我們看了播出以後網上的留言,基本上體現了我們的初衷。”唐穎對該片的反饋比較滿意。但主要的遺憾在於缺少對中醫科室的拍攝。
“中醫強調望聞問切,與患者有仔細的交流,通常中醫引起的醫患糾紛會更少。”跟拍攝團隊溝通後,考慮到受眾接受、時長、拍攝難度等因素,他的建議沒被采納。
醫生則希望片子能表達更多。在《醫院里的故事》中出鏡的中山市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尹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部紀錄片比較真實展現了我們醫務人員的工作,但對醫患關系深層次問題缺乏探討。”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教授秦鑒也提出疑問:“單純從微觀看,可能會有些失真,能不能從宏觀說說醫療改革?現在很多政府官員談及醫患關系時閃爍其詞,甚至掩蓋責任,紀錄片能不能從大環境,剖析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
“單單這麽一部紀錄片,無力解決這麽多問題,只能先解決解決人心的問題吧。”宋璋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
2015年6月25日,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主辦了紀錄片《醫院里的故事》交流會。在問答環節中,觀眾問紀錄片是否拍第二期。曾劍平回答:“領導想讓我們拍城管……”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