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谋局胜于夺势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400871.html

前几日参加一个IT高管聚会,席间不少人跟我很像,就是言必称技术、架构,语夹英文缩写,中间还有不少人正在技术创业,虽然还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资金拥趸和解决市场拓展问题,但其中的几位挟技术以傲睨于万物的神情,让我想起了自己早年。

在技术行业行走了近20年的我,从技术达人到管理和商业领导,早已是黄河万里归大海,回头不再入秦关了。

可大多数的人,总是为自己所最擅长的事情所迷障。比如我以前说过,刚入职场的白领,学习文档和制表技巧,从“表”弟、“表”妹做到“表”叔、“表”婶级别,经年累月,殊不知,做表的技术,既是可以拿来炫耀的资本,又常常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依据。

这样想想,席间那些技术创业者的表现,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个年轻技术才俊熬过无数日月,昼夜从事,才练就一身的过硬技术本领,当然要拿来战虎牢,一展于天下英雄面前,或投身创业,争锋于中国“喷薄”发展的机会市场。

想起十年前我刚刚领命, 被德国人提拔为公司领军人物的情形。我发动大家搞了一个“一天一个主意”的运动, 没过多久, 汇总了一下, 差不多收集到有超过100多条想法, 其中很多都集中在开发一些软件的功能上。

于是大家都有些迷茫, 技术困难对大家都不是问题, 但想法太多有时反而让大家“智障”得厉害。 一命、二运、三风水:命,也是我们身处的行业容不得我们选择;运,时机的到来是我辈能识别但不能控制的;但风水,也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IT行业价值链、 我们的客户群,却是我们可以看到、分析化解和谋局的。

信息技术行业分上、中、下游,上游为系统软件,利润虽厚,但需要契合硬件,操控大的资源,像微软和英特尔这样的默契,便是一例。还能像微软那样从几个人变成帝国,对我辈甚至是中国的IT产业,是过了天时了。

中游为中间件软件,虽有高利,但开发周期长,一旦失败,无回旋余地。

只有下游,为应用软件,在中国市场群雄纷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又都有饭吃,是一个还能生存的夹缝,如果我们能够谋局,抑或可以有雄起的机会。但 即使是在下游,也有企业市场和中小市场,有多种应用分类和行业解决。在定位上有选择最佳产品,系统锁定和掌控客户亲密度等多条路线。

有高出本地货的五百强和欧洲出身的身份,去企业市场卖强调精神层面和客户体验的专业服务,是公司当时自然的选择。

在解决方案上定位最佳产品,不是当时公司的资源和财力所能做到的,于是大家进一步思考,在我们的目标客户群里面,最看重和愿意付钱的价值是哪些,把 我们头脑风暴产出的软件功能和想法,用这些价值分类排序,优先开发这些。还要思考的是如何与我们的竞争对手价值差异化,不是竞争对手有的功能,我们也一定 要有的,又好又便宜的事情,也不是德式风范擅长做的。

当时我们还没想得太明白,但做对了的一件事情,就是发现软件和软件的竞争,远不只是技术,还有软件解决方案的补充物(如微软的Windows和 IE)和服务。后来公司从业务咨询开始,开发了电子商务的前后台、服务和市场客户关系、客户忠诚度、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服务,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等一 站式业务。

总结而言,技术行业公司的生命当然在于有技术,但中国市场人杰地灵,即使是独特的技术,被人模仿也就是半年的事情。谋局高手则能够让不确定的环境变得容易掌控,最终获得胜利。(作者为前贝塔斯曼旗下欧唯特信息系统中国区CEO, 上海交大-马赛商学院AEMBA在读学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88

拼不過外資比不上大行?中小銀行謀局Fintech

近年來,中外銀行都面臨著幾大趨勢的挑戰——經濟下行、監管趨嚴等導致凈利差收窄;數字化技術正在通過侵蝕銀行業務不斷獲取客戶的錢包份額、撬動客戶關系;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席卷而來,迫使銀行不得不向“科技公司”轉型。

麥肯錫近期發布《全球銀行業年度報告2016:為爭奪客戶而戰》報告提出,2014年全球銀行業的凈資產收益率(ROE)穩定在了9.5%,但是過去一年股東回報率的回升卻無法掩蓋整個行業毛利下滑的現實。2013-2014年包含銀行利差和手續費利潤率的毛利水平拖累了ROE 185個基點,銀行不得不通過大幅度削減成本(貢獻 ROE169個基點)來保持ROE的穩定。

但是,單純靠削減成本的手段維系利潤不可持續。如今,數字化技術正在不斷搶占市場份額。以受到沖擊最大的零售銀行業務為例,麥肯錫預計到2025年,消費金融、支付、財富管理和房屋抵押貸款業務的利潤將分別下滑60%、35%、30%和20%。

“中資銀行的利潤率高於歐美銀行,然而技術方面的投入全遠遠不足,國際領先銀行平均投入稅前利潤的17%-20%用於高科技應用與數字化創新,很多國內的金融機構每年投入僅占凈收入的1%-3%。”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曲向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當然,國內中小銀行積極擁抱科技創新的案例正在湧現。紫金山·鑫合金融家俱樂部(下稱“鑫合俱樂部”)即為中小銀行“抱團取暖” 的創新樣本,其由南京銀行牽頭,包括了來自全國各地122家成員行(農商行、城商行等)。其開發設計的“鑫E家”同業合作交易平臺二期上線,實現了成員行同業理財等業務的交易閉環,包括報價、撮合、簽約,未來更是將囊括支付功能。這也只是技術創新的範本之一,未來大數據、雲技術、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新金融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銀行提升數字化業務能力和客戶體驗提供了良好的催化因子。

(數據來自麥肯錫)

中小銀行擁抱金融科技

“其實中小銀行在技術創新方面更有積極性,決策效率也更高。”南京銀行信息技術部總經理余宣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鑫合俱樂部以及“鑫E家”同業合作交易平臺便是案例之一。鑫合俱樂部其成立於2013年10月31日,是一個由中小銀行自願組成的交流與合作平臺,南京銀行為主席行。三年以來,俱樂部依托七大專業委員會,推動成員行在金融市場、貿易金融、消費金融、公司金融、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等方面開展合作。

“鑫E家”在同業業務上有一大技術創新,實現了成員行同業理財等業務的交易閉環。“此前並不存在一個線上線下的集中報價平臺, 只有外匯交易中心的報價系統,但仍無法滿足各家銀行不同的業務需求,同業業務仍只能通過打電話、QQ、微信等溝通,無法獲得最佳標的信息。” 南京銀行金融同業部副總經理劉愛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通過科技方面的大力投入,成員行通過“鑫E家”同業合作交易平臺(二期),“可以發布業務需求,也可以選擇關註特定銀行,如果正好在報價幅度內,就會自動推送給你,並直接可以通過線上聊天功能相互協商報價,當前可以實現在線簽約,後續還將接入支付功能,手機版即將在12月上線,因此業務員即使出差也不影響使用。”

如此一來,平臺幾乎囊括了所有同業業務,包括債券買賣(一級市場分銷承銷,二級市場債券買賣),理財產品買賣、代銷、代理等,票據買賣,銀團貸款,托管業務,資金存放,大額存單等等。

也是通過類似的技術創新並推動同業合作,以南京銀行為例,前三季度“資產荒”的大背景下,與30家成員行同業業務交易量達600億元,與50家成員行債券交易量達5000億元,與40家成員行外匯交易量達450億元。

除了同業業務方面的技術創新,“更重要的是客戶體驗,這也是為什麽銀行卡在過去幾年被支付寶搶了風頭。”余宣傑也對記者表示,比起如“區塊鏈”等當下大熱的概念,金融科技更多的內涵在於提升客戶體驗、銀行運作效率、加強金融安全等方面。

就用戶體驗和使用安全方面,余宣傑介紹稱,今年南京銀行推出了全國第一款針對移動互聯網安全的應用產品叫“鑫衛士”,它依托於自建的行業雲平臺,以高效率、高負載、可彈性伸縮的雲架構,提供安全短信加密認證服務。“簡單而言,客戶獲得的驗證碼只能在用戶本人的手機上使用,這在不改變用戶使用習慣的基礎上,實現客戶的身份認證、終端認證,將客戶的短信驗證碼進行安全加密,避免因手機原因引起的信息泄露等安全風險。”

海外銀行金融創新層出不窮

其實,海外銀行也早已感知到金融科技的重要性,摩根大通銀行首席執行官戴蒙(Jamie Dimon)警告說:“矽谷已加入戰局。數以百計的新創公司帶著人才與資金投入研究傳統銀行的替代方案。”

例如,PayPal、Square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顛覆了傳統支付模式,以Lending Club、Kabbage為代表的線上借貸企業顛覆了傳統的消費信貸和中小企業信貸。同樣,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國,互聯網金融從貸款、理財、支付等方面都沖擊了中國銀行業。

(數據來自麥肯錫)

就海外銀行而言,其面臨的互聯網挑戰不亞於中國,因此他們也都在通過收購、投資、戰略合作等多種形式布局金融科技,且投入巨大。

麥肯錫對全球100家領先銀行的調研結果顯示:52%的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有合作關系,39%的銀行有商業加速器項目,37%的銀行采用風投或私募的形式布局金融科技,30%的銀行建立了內部的數字能力中心。在具體實施中,領先銀行通常會建立獨立的創新推動組織,設置專項預算布局金融科技,確保執行過程中決策的獨立性。

麥肯錫項目經理馬奔則對第一財經記者介紹稱,為了借鑒學習互聯網公司的快捷模式,荷蘭ING銀行建立全新的敏捷性總行組織,過去2年間,荷蘭ING銀行推動 總行由傳統部門制組織機構向互聯網形態的“部落和小隊”組織模式轉變,除櫃臺/分行、運營、呼叫中心和支撐職能(風險、法務、財務、人力)外,將包括數據分析、產品管理、IT、營銷/渠道管理等傳統職能共約2500名全職人員重新組合成13個部落300多個小隊,形成敏捷的組織形態。

澳聯邦銀行建立了“創新車庫”,定位為下一代銀行產品實驗室,建立了從想法到產品服務落地的端到端創新驅動引擎。創新車庫的大門對所有申請的創意進行評斷與優先排序,符合標準則會進入車庫內部。創新車庫配備了一系列“車間”和“單元”促成創新概念落地。

當前,全球銀行業都在積極備戰,“雙軌戰略”也日趨清晰——國際領先銀行一方面通過推動傳統業務全面變革,保護和提升核心業務,另一方面也在積極全面布局新技術和數字化能力,全方位推進數字化戰略。其核心是緊緊圍繞客戶旅程, 借助顛覆式科技的應用與數據分析技術驅動的新型業務模式,打造未來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401

研發投入超蘋果、思科 華為謀局“智慧手機”

華為消費者BG負責人余承東曾表示,希望華為在2021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智能手機制造商。目前來看,華為正在加速這一腳步。

據外媒報道,華為正計劃開發自主語音助手服務,瞄準蘋果Siri、亞馬遜Alexa和Alphabet谷歌助手,涉足競爭激烈的語音助手市場,並且研發團隊由超過100名工程師組成。

對此消息,第一財經記者向華為方面求證,對方發言人表示,華為的2012實驗室會對業界前瞻性的技術進行研究,但不是針對某家廠商。

“華為永遠會選擇業界最優的合作夥伴來提供極致的用戶體驗。”對方發言人說。而在1月份舉行的美國電子消費展上,華為Mate 9剛剛成為首款搭載亞馬遜智能語音交互系統Alexa的智能手機。

據悉,2016年,華為完成了1780億人民幣的銷售收入,規模同比增長42%,手機發貨量達到1.39億臺,進一步拉近了與蘋果和三星的距離。余承東此前向媒體透露,預計未來兩年左右,華為手機出貨量將有望超過蘋果。

他同時表示,華為的研發投入每年都在增長,2017年預計超過100億(美元),按照這個增長速度,華為總會達到第一。在2016年全球研發投入排名前十的企業中,華為名列第九,約92億美元,已超過蘋果、思科等巨頭。

布局“智慧手機”

華為將未來手機定義為“智慧手機”,借助先進的傳感器和智能聲音識別系統,智慧手機不僅將具備“看”和“聽”的能力,更能深度“理解”周圍的環境,分辨不同聲源,並以此與用戶進行主動交互,而不是被動,或是機械式的執行用戶的命令。

據了解,華為將會在2020年推出專註於人工智能的“超級手機”,而諸多研發布局也因此展開,包括語音技術。

華為一直擁有語音控制程序,但在語音功能的改進上,華為過去並沒有透露過太多的信息,直到今年剛剛結束的CES展,華為Mate 9成為首款搭載亞馬遜智能語音交互系統Alexa的智能手機。

華為認為,Mate 9具有機器學習算法,機器學習能夠追蹤手機運行的趨勢和行為模式,通過正確預測手機的使用從而使得手機的效率更高。

“而通過和亞馬遜建立合作,可以使華為以相對較低的投資獲得語音交互的益處。”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的分析師Ben Stanton認為,與Alexa建立合作夥伴關系非常切合雙方的利益,因為華為並沒有這樣的虛擬服務助手。

目前,華為Mate 9的用戶可通過語音交互輕松完成日常操作,包括控制智能家居,查看新聞更新,預定出租車等服務。

對於將來是否會推出自主語音系統,華為方面對第一財經記者予以否認,並表示華為仍將合作夥伴放在首位。此前,華為在語音技術上的合作夥伴包括谷歌、亞馬遜、科大訊飛等。

華為手機產品線PDT經理李小龍也對記者表示,“(華為自身語音程序)並沒有什麽新的叫法,語音助手已經用了很多年了。”

“2012實驗室會對一些前瞻技術進行研究,孵化,但並不代表會商用。”華為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事實上,華為在未來手機技術的布局上更傾向於以一種“結伴”式的方式進行。

除了語音的合作外,華為在VR和人工智能兩大領域內,也與谷歌及亞馬遜達成了戰略合作。

比如在VR領域,谷歌基於Android發布了Daydream平臺,而華為的部分終端已經開始支持這一平臺。同時,未來一年內,谷歌與華為還將就旗下探戈項目(Project Tango)展開深度合作,在運動跟蹤、領域學習和深度感知等技術領域進行探索。

彎道超車蘋果

2015年,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達1.08億臺,成為繼三星、蘋果之後全球第三家年出貨量達億臺的智能手機品牌,也是中國手機廠商首次邁入“億臺俱樂部”。

“華為的高端產品將主要和蘋果、三星兩家競爭,目前(出貨量)接近1.4億臺,未來兩年左右時間內,預計增長超過2億臺,屆時市場份額將達到世界第二,有望超過蘋果。”余承東說。

但份額的拉近並不代表華為已經足夠強大。

一個例子來自於三星。盡管受到“電池事件”沖擊,三星電子在去年第四季度仍然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運營利潤飆升50.16%,至9.22萬億韓元,創三年新高,手機業務運營利潤增長12%,至2.5萬億韓元。最大的“功臣”來自於包括存儲芯片和顯示器面板在內的零部件業務,運營利潤分別飆升76.9%和347%。

“高端市場地位的獲取更關鍵的是技術能力的突破、供應鏈的把控、對全球資源的整合能力,都需要逐步積累”GFK通訊事業部研究副總監金瑞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廠商對蘋果以及三星利潤的追趕需要時間。

但可以看到,華為這幾年在新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不斷加大。

據記者了解,華為在過去10年間的研發投入達到約380億美元。在2016年全球研發投入排名前十的企業中,華為名列第九,約92億美元,已超過蘋果、思科等巨頭。余承東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華為的研發投入每年都在增長,2017年預計超過100億(美元),按照這個增長速度,華為總會達到第一。

“華為不僅只做一個東西,在工程、工藝、芯片、算法等方面都在開展研發。”余承東認為,未來的機會非常多,人工智能、VR、AR都是機會,這就好比開車,在每一個彎道或者轉彎處,都會有機會超越對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5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