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加州小城退出全美最大養老基金 標誌性意義引關注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058

目前全美各處都在努力控制漸漸增長的退休成本,名不見經傳的加州小城卡寧萊克在此時宣佈要退出全美最大的退休基金加州公共僱員退休系統(Calpers),引發全美關注。

卡寧萊克城位於加州南部,有11000名常住人口。如此小城卻給全美最大退休金基金造成了巨大的麻煩,此時此刻Calper還在和彼處華爾街的公司債券所有人纏鬥難以脫身。

據悉本月4號,卡寧萊克已經向Calpers去信表示,他們願意支付一筆「分手費」,用以脫離Calpers。

卡寧萊克目前的代主管Richard Rowe表示:

該城會借錢用以向Calpers支付分手費,即便這樣也比繼續留在Calpers財務上合算。

該事件的起因是本週三Calpers董事會通過決議,明年要將僱主供款率提高超過50%。而在過去的三年中,Calpers的僱主供款率已經從12.8%提高到17.9%。

卡寧萊克方面表示:

根據Calpers官網上的信息,該城欠Calpers的債務達到661000美元,而該筆款項目前還沒有著落。

與此同時,卡寧萊克只有兩名全職公共僱員,如果卡寧萊克繼續留在Calpers就要為他們二人向Calpers在下一個財年支付35000美元,但是如果他們退出Calpers同時將這兩個工作轉交由兼職人員來做,由於兼職的低福利待遇將會為該城在養老和醫療方面每年節省88000美元。

卡寧萊克計劃用十年期貸款清償欠Calpers債務以達到退出的目的,這樣需要每年還貸77000美元。

除了對目前財務狀況的考量之外,卡寧萊克方面對Calpers未來的長期債務形勢也有些擔憂, 在卡寧萊克每年360萬美元的財政總預算中,有260萬用於消防和警察,由於這部分被抽離交由河邊縣管轄,所以這一部分在Calpers中的養老基金卡寧萊克方面無權過問。 

Rowe就表示:

每年需要向Calpers繳納的資金大有逐年遞增的趨勢,即便我們退出Calpers,警察和消防方面的服務也會增加我們預算的負擔,這個無可奈何地事實挺讓人沮喪的。

據悉,在過去十年當中,加州和各市向Calpers支付的資金額增長了四倍。

舊金山破產律師Michael Sweet表示:

該事件的看點是,卡寧萊克城的決定是否會成為一股潮流。

但在卡寧萊克之前關於Calpers的問題早已經暗流湧動,另一座加州小城Pacific Grove向Calpers要求就其針對Calpers的義務進行重新的商討,也有一些其他的小城也在就該問題尋求法律和財務方面的諮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53

從「小肥羊」的短暫資本市場之旅看民企上市與創始人退出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304/t20130424_433155.htm
小肥羊的成長奇蹟始於張鋼財散人聚的價值觀,以管理層為核心的分散股權,支撐小肥羊迅速成為中國餐飲業的黑馬;而股權金字塔槓桿作用,則保障了創始人在公司引入風投、上市直至退出過程中的控制權和主動權。上市不到4年便退市,「嫁入豪門」的小肥羊雖然前途未卜,但張鋼等創始股東卻攜豐厚的回報全身而退。

 

  2012年2月2日,內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式餐飲連鎖企業—「中華火鍋第一股」小肥羊(00968.HK)在港交所除牌,結束了其短短3年零7個月的資本市場之旅,成為百勝餐飲集團(YUM.NYSE)的附屬公司。

 

 

  回顧小肥羊的發跡史,其前身是成立於1999年8月的「小肥羊飯店」,於2001年7月完成連鎖店整合以及股份制改革,變身為「內蒙古小肥羊餐飲連鎖有限公司」,又在2006年6月引入外資風投3i和Prax Capital,並於2008年6月12日登陸港交所主板,上市籌資近4.6億港元;2009年3月25日,百勝集團接手風投所持13.92%股權,同時向控股股東收購6.07%股權,以近20%的持股量成為小肥羊第二大股東;兩年後,即2011年5月3日,小肥羊發佈公告稱,百勝集團將以6.5港元/股的註銷價格(溢價30%)、總額近46億港元現金完成對小肥羊的私有化,之後其總持股量達93.2%,剩餘6.8%股權則由小肥羊創始人張鋼和陳洪凱持有;中國商務部於2011年11月批准了此項私有化申請。

 

  從個體餐飲店,到港交所上市公司,直至被百勝私有化,小肥羊只用了12年。如果說小肥羊的上市源於創始人的遠見和管理團隊的運籌帷幄,那麼「嫁入豪門」是精心設計還是命中注定?以股權換資金和人才是為了企業快速成長,但是出售套現又如何理解呢?一個用心經營的創業者是要與企業共存亡,還是該急流勇退,見好就收?

 

  創始人張鋼:稀釋股權融資,兼顧控制權

 

  1999年8月8日,「小肥羊飯店」在包頭開業,30張桌子、50名員工、400平方米的餐館,加上一份秘製的不用蘸料的火鍋配方,小肥羊的傳奇故事從此開始。由於生意火爆,僅兩個月後,小肥羊在包頭的第二家分店開業。此後,小肥羊平均每3天就有一家新店開張,截至2003年底,門店數就躍升至610家,營業額逾30億元、年消耗羊肉3萬噸。2005年10月,商務部公佈的中國餐飲百強榜,小肥羊以43.3億元的營業額(2004年)名列第二,排名第一的是肯德基、必勝客的母公司—百勝餐飲集團。

 

  小肥羊創始人張鋼出生在內蒙古包頭的一戶普通人家,小肥羊前任首席財務官王岱宗曾對媒體表示,張鋼深諳財散人聚之道,捨得以股權招攬人才。張鋼的開放胸懷,使得小肥羊褪去了家族企業的色彩,多元化股權結構,為他贏得了一支忠誠的團隊。

 

 

  權益融資一直是小肥羊迅速擴張的支柱。據其2008年年報及招股章程顯示,2006年公司有息負債為零,2007和2008年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37%和零。1999年8月第一家小肥羊開業時,註冊資本50萬元,張鋼和多年好友陳洪凱各佔60%和40%股份;而2008年小肥羊上市時,張鋼的股份已經被稀釋到12.97%。2006年引入私募之前,小肥羊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股權稀釋過程:(1)以原始股價格購買股票或者贈送股份的方式吸引了一批高管,如小肥羊總裁盧文兵、總經理寇志芳、副總裁李保芳、首席品牌官張佔海等;(2)針對分店經理的私募行為;(3)2005年,以低價購買方式實現中層管理人員持股計劃,同時吸納了部分社會資金。截至2005年底,公司總股本達到6370萬元,登記股東達到49人,管理層和店經理以上的員工都是股東。

 

  很多民企在發展過程中受制於資金和人才的不足,而控制人對於控制權的執著往往又極大地限制了企業的選擇空間。張鋼對於股權的「捨得」,不僅為小肥羊吸引到優秀的管理人才和發展資金,更通過這種分享的股權機制,實現管理層和公司利益的捆綁,短時間內做大了企業,吸引了有聲望的國際私募的關注。

 

  此外,在股權稀釋融資之餘,精明的張鋼也提前做出了「槓桿控股」準備:引入「被動投資者」並設置中間層的金字塔控股結構。根據小肥羊招股說明書,2002年12月,隨著新資本不斷注入,小肥羊股東數量的增加使得兩位創始人合計股權由100%稀釋到56%,絕對控股權受到威脅。在張鋼的安排下,呼和浩特區的加盟商李旭東所擁有的加盟店變為直營店,李旭東因此獲得13%的不完整權益股權。作為「被動投資者」,李旭東在股東決議時,必須與張鋼、陳洪凱投相同意見票,從而使得張鋼、陳洪凱可控股權比例上升至69%,為小肥羊進一步吸收新資本釋放了一定的空間;2005年12月,小肥羊股東多達49位,憑藉李旭東11.81%的被動投票權,兩位創始人仍然保有51.91%(25.04%+15.06%+11.81%)的絕對控股權(圖1)。

 

 

  為了達到在香港上市的目標,2006年7月小肥羊引入3i和Prax Capital兩傢俬募基金,3i和Prax Capital分別出資2000萬美元、500萬美元,獲得小肥羊20.25%、5.06%的股權(圖2、3)。為引進戰略投資者,小肥羊進行了以下重組:(1)通過向現有全體股東發行新股的方式,將小肥羊全部資產注入2006年4月在英屬維京群島(BVI)註冊的離岸公司「中國小肥羊」;(2)2006年1月,以張鋼為首的10位主要股東在BVI註冊成立了Possible Way,餘下39名股東(由公司員工及第三方人士組成)則於2月成立了Billion Year,兩家公司於5月分別認購了「中國小肥羊」8205股和1795股,持股量分別為61.28%、13.14%;其中,張鋼、陳洪凱和李旭東合計擁有Possible Way 58.26%的股權;(3)以「中國小肥羊(BVI)」為主體,承接3i和Prax Capital2500萬美元的投資。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通過「被動投資者」的「加數槓桿」和金字塔中間層的「乘數槓桿」,張鋼在不斷稀釋股權融資的同時,兼顧了創始人的控制權。作為「帶頭大哥」,他深諳財散人聚之道,以股權稀釋為小肥羊擴大了發展平台;而作為一個精明的企業創始人,他靈活運用槓桿保障了自己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權。

 

  上市推手盧文兵:

  上市是企業發展方式而非目標

 

  2002年,張鋼力邀時任蒙牛副總裁的孫先紅考察小肥羊,當時主管蒙牛投融資和上市的副總裁盧文兵作為孫先紅的陪同,與張鋼有了第一次接觸。此後,孫、盧以每股一元入股,分別持股3%、2%。2004年,在張鋼的多次誠意相邀之下,盧文兵放棄了他在蒙牛可觀的期權,空降小肥羊,擔任上市副總裁一職。

 

  盧文兵上任後發現,他面對的其實是一個大型個體餐館,只不過是加盟店比較多而已。

 

  早期由於缺乏資金,張鋼選擇了「加盟為主,直營為輔」的發展策略,除了直接發展加盟店,小肥羊還發展了一些總代理、區域總代理,總代理有權管理和發展加盟店。由於各地分部先成立,總部後成立,整個小肥羊集團諸侯分治、管理混亂。在這樣一種「類傳銷網絡」的粗放式擴張中,小肥羊的總部、後台形同虛設,各級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各門店都有各自的經營發展思路,外有各種假羊李鬼(如「小尾羊」、「小白羊」、「小綿羊」、「味味羊」)橫行,整頓和規範勢在必行。

 

  在張鋼的放權下,盧文兵對小肥羊的整個管理系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2004到2007年間,小肥羊調整加盟政策為「以直營為主,規範加盟」,運用「關、延、收、合」四字訣整頓加盟市場。「關」:取締不合格店面。「延」:對經營情況較差但能積極整改的店面限期整改。「收」:一方面收購經營有序、盈利能力強的店面,並納入直營店的管理體系,另一方面逐步收回各級到期總代理的代理權,並且不再續簽合約。2006到2007年間,小肥羊共支付了近1.7億元,收回30間加盟餐廳,前27間餐廳的平均收購成本為57萬元,而最後收購的三家代價分別為342萬元、360萬元和540萬元。根據招股章程,小肥羊回購的這27間店在2007年獲得的利潤佔利潤總額的41%。「合」:與好的加盟商、代理商以參股、控股等方式合作,例如與原甘肅總代理合作,將其收編為總部下屬的分公司,共同開發西部市場。截至2007年5月,小肥羊公司的連鎖店數量已由最高峰時期的721家減少到326家(直營店105家,加盟店221家)。2007年5月28日,小肥羊公司重啟加盟戰略,自此進入「不唯數量重質量」的發展階段。

 

  在這場清整運動中,大規模的信息化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又起源於盧文兵對財務的規範以及強勢總部的構建。起初,小肥羊的財務部門實質上只是一個財務清算公司,核心理念就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各地分公司各入各的賬,總部只是記賬而已。另一個更加現實的問題是,餐飲業的就業員工普遍文化素質不高,甚至店經理都可能不會用電腦。

 

  為了突破中餐難以標準化、規範化的痼疾,固化商業模式,使得小肥羊通過複製做強、做大,盧文兵在小肥羊強勢推行IT系統:2004年底小肥羊從直營店開始,安裝財務信息系統,實現了從原料到產品、從庫房到餐廳的全流程監控;2005年,新組建的信息中心與軟件服務商一起開發了小肥羊中餐連鎖運營管理系統,並以「平均三天一家新店」的速度在各大店面推廣。2005年7月開始,小肥羊的財務「就一個聲音,那絕對是總部」。2005年底,小肥羊的財務報告順利通過安永的審計。涵蓋了OA辦公系統、餐飲前/後台系統、EAS供應鏈系統、資金分析系統等信息化改革的實施與推進,大大提升了總部對訂單、收銀、物料、採購、庫存的管控能力。

 

  在公司管理架構方面,盧文兵針對創業股東、中高層管理者、普通員工分別採用了不同的改革方法:(1)構建規範的董事會,引進具有實業經驗的獨立董事—不同於國內企業多聘請學者當獨立董事,小肥羊聘請了漢堡王企業國際總裁、肯德基香港澳門公司的CEO等人,他們的管理經驗和理念,對小肥羊原始股東代表選出的董事進行了潛移默化的培訓;新鮮血液的注入、專業主義的介入對小肥羊創始股東的視野、思維觀念、決策體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2)公開招聘,中高層大換血—盧文兵將原小肥羊中高層經理全部降級,對外進行公開招聘,鼓勵原中高層經理參與競聘,以強勢而又市場化的方式換掉了大多數中高層管理人員;(3)嚴格的獎懲制度,輔之以培訓教育—對於普通基層員工,規範從整頓考勤開始,軍隊式的隨機抽查點名以及嚴格執行的懲罰制度,一改其散漫的工作紀律,而培訓和教育也逐步提升了基層員工的整體素質。

 

  整頓加盟店、規範財務、推進信息化以及董事會、管理層的重新架構,都是為了小肥羊快速發展鋪路。不過,資金短缺的小肥羊,擴張寸步難行。2004年,盧文兵從農業銀行為小肥羊爭取了3000萬元無抵押貸款。然而到了2005年上半年,資金仍然捉襟見肘,跟不上小肥羊快速擴張的步伐。與董事長張鋼溝通之後,盧文兵大膽提出:增資擴股。最終,小肥羊以每股5元的價格募集了7000萬元,而這7000萬元又被放到了農行的賬上,在盧文兵的運作下,農行又貸給了小肥羊7000萬元。2006年,盧文兵成功為小肥羊引入3i和Prax Capital公司,獲得了2500萬美元的風投資金。2008年6月,小肥羊上市,籌資近4.6億港元。

 

  幾次增資擴股,既多樣化了小肥羊的股權結構又發揮了激勵作用:(1)吸收管理層入股,入股價格接近於老闆入股時的股權價格;(2)吸收自然人入股,借力於親朋好友,但入股有一定的溢價;(3)對於子公司和一些加盟店而言,小肥羊公司控股51%-70%,同時允許當地的區域老總和店經理入股30%-41%,但是必須嚴格遵照小肥羊的管理模式。此外,通過將資本融資和銀行融資聯合起來,直接融資的效應又得到了進一步放大。

 

  有了堅實的資金作後盾,小肥羊強大的後台系統得以建立:2004年,小肥羊調味品公司成立,擁有全世界第一條全自動火鍋湯料生產線;2005年8月,小肥羊錫林浩特肉業基地建成投產,9月,巴彥淖爾羊肉基地奠基????如今,小肥羊不只擁有自己的羊肉供應基地、辣椒生產基地、調味料研發生產基地、孜然和枸杞等生產基地,還配套建立了全國最大的羊肉運輸系統,做到食材的集中採購和統一配送。由於羊肉需要冷藏,小肥羊物流公司又是國內羊肉冷鏈儲運第一大企業。大後台既保證了產品質量安全,更保證了小肥羊所有分店口味統一,成為小肥羊標準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上市,是張鋼「三顧蒙牛」邀請盧文兵空降的目的。因為有上市的目標,小肥羊暫時放緩了擴張的腳步,規範財務與管理、注重質量和效益,推進信息化並建設完善了後台系統。此外,小肥羊「管理化」的股權結構,增資擴股與銀行融資的巧妙嫁接,也保障了企業各項管理決策的落實。上市對小肥羊到底意味著什麼?從小肥羊的經驗來看,上市是一個企業發展的方式而不是目標。借上市幫助企業規範經營,融資,提高知名度,引進人才。

 

  職業經理人與創始團隊的對抗

 

  2006年6月,隨著2500萬美元風險投資的注入,王岱宗作為3i集團對小肥羊項目的主要負責人,進入小肥羊董事會,擔任非執行董事。此外,漢堡王前副總裁尼什·坎基瓦拉和肯德基香港公司行政總裁楊耀強,亦作為3i代表,成為小肥羊獨董。2007年10月,王岱宗從3i離職,正式擔任小肥羊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主要負責財務、戰略規劃以及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在他的主導下,小肥羊成立了戰略規劃中心,發佈了《投資和融資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了一體化薪酬體系。同年,楊耀強出任小肥羊執行董事和首席運營官,不僅將國際餐飲業經驗帶進小肥羊,更促成了百勝中國事業部成為其第二大股東。根據小肥羊2008年年報,王岱宗和楊耀強分別獲得了15萬、140萬份股票期權,擁有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Possible Way 1.63%、1.03%的股權。作為小肥羊與國際資本的對接人,王岱宗和楊耀強對於小肥羊的涅重生功不可沒。

 

  變身公眾公司後,張鋼在管理上更為放權,他常年駐紮海外考察市場,很少涉足小肥羊的具體經營;而王岱宗和楊耀強在小肥羊的工作重心亦由助力上市轉向日常經營。兩位非內蒙古籍職業經理人試圖在上市公司推行「百勝模式」,卻遭遇了原始股東強大的阻力,無法真正有效地把一些管理改革工作推行到地方。在百勝集團參股後,小肥羊曾推動過一個名為「餐廳信息優化管理」的項目,但終因授權體系不統一,執行難度太高而不了了之。為了加速擴張,小肥羊在二、三線城市的授權一直高於一線城市,如天津地區的授權範圍一直大於北上深等地區,華北地區的重要城市都歸屬天津分公司。隸屬不同的分權體系之下,很難在後台真正建立起一個從物料採購,到預算、銷售預測再到倉庫庫存配比的完整供應鏈管理系統;但若管理、採購、營銷等涉及到供應鏈的權力逐步上收,發揮集團的作用,勢必會傷害到小肥羊地區特許商、加盟商的部分利益。

 

  職業經理人和創始團隊之間的分歧和矛盾日益激化:創始團隊頻頻攻擊職業經理人浪費和開店不力,而職業經理人也指責創始人團隊沒有遠見,只關注短期利益。「領頭羊」張鋼必須在兄弟和職業經理人之間做出選擇:支持誰,否定誰?

 

  這場風波最終以職業經理人的出走收場:2009年12月2日,楊耀強離開小肥羊,而王岱宗也在2010年9月30日辭職。離職後的王岱宗曾對媒體表示,他無法融入內蒙古籍高管的圈子,而張鋼則與圈子裡的兄弟私交甚好,他對管理層的信任遠不及對兄弟的信任。但孫先紅以張鋼遊歷世界、眼光超前的開放精神進行反駁。保全創始團隊兄弟與企業效率對張鋼其實是兩難的選擇。

 

  2010年,小肥羊全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22.6%,達到19.25億元,但息稅前利潤率卻同比下降了2.7%。除了增長瓶頸,小肥羊還遭遇了「出海」困局:2009年12月11日,小肥羊宣佈,以總代價34.5萬美元,向合作夥伴Wang Fang悉數轉讓美國小肥羊的69%權益;轉讓完成後,美國小肥羊將不再為小肥羊附屬公司。而此前,小肥羊已相繼轉讓了加拿大、日本的控股公司股權;至此,小肥羊已退出除港澳地區外在海外的全部直營業務。供應鏈和管理能力無法跟上小肥羊的發展,職業經理人又無法推動太多的改革,也許正是此時,張鋼萌生了「賣羊」的想法。

 

  風投融資之外的正效應

 

  2006年6月底,小肥羊與3i和Prax Capital簽訂了「2011年到期的可贖回、可轉換債券」—投資機構可在2011年收回2500萬美元並獲得一定利息;小肥羊管理團隊承諾業績年複合增長率不低於40%,否則將向投資人割讓一定數量的股票作為補償;此外,在組織機構方面進行調整以更好地保護投資者利益:董事會增加3名有一票否決權的執行董事(兩名來自3i,一名來自Prax Capital)、另有兩名來自肯德基和漢堡王的高管出任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由蒙牛副總孫先紅任監事。2008年5月小肥羊上市前夕,上述債券轉為3390股原始股,佔上市前已發行股總數的25.31%(20.25%+5.06%)。2009年3月25日,小肥羊發佈公告:百勝集團收購3i和Prax Capital所持13.92%(11.32%+2.6%)股權,同時向控股股東收購6.07%股權,收購價為2.4港元;至此,兩家風投徹底退出小肥羊。

 

  對於小肥羊而言,3i和Prax Capital帶來的效用遠遠超過2500萬美元。內地民企在香港上市一般要有外資入股,這也是盧文兵為小肥羊引入3i和Prax Capital的重要原因,而小肥羊在財務、管理架構等各個方面的規範也源於引進風投的壓力。除去外資身份的光環,3i和Prax Capital進駐董事會,為小肥羊提供幫助和諮詢,也為小肥羊穿針引線吸引了職業經理人楊耀強和王岱宗的加入。風投套現後百勝集團的接手,雖然是出於保護小肥羊股價的考慮,但也為百勝最終私有化小肥羊埋下了伏筆。想要成為百年老店的小肥羊,在王岱宗、楊耀強兩位職業經理人無奈出走以後,因為風投公司與百勝集團的接洽,重新見到了夢想的光芒。如果小肥羊品牌能夠在百勝旗下做大做強,那麼兩家風投公司對於原始股東的淡出、企業經營管理的職業化,是起到了推進作用的。

 

  百勝接棒小肥羊

  創始人套現退出,瞄準上游

 

  「小肥羊要做中國的百勝」,這是張鋼的夢想,也是小肥羊人的夢想。2009年3月25日,百勝以產業投資者身份進入小肥羊,引起了民族品牌流失的爭議,百勝對外聲明:百勝參股小肥羊,不是經營者合併;交易完成後,百勝也沒有通過合同方式取得對小肥羊的控制權,或者對小肥羊施加決定性的影響,公司也沒有宣稱要繼續增持。而小肥羊的高管當時也表示,「百勝承諾不會參與小肥羊的日常管理事務」。一方面,百勝參股前期的目的只在於獲取信息;另一方面,張鋼在小肥羊擁有高度話語權,百勝也希望處好關係。

 

  此時,新的投資人沒有帶來管理改善,而此前外部引進的職業經理人又無法推動進一步的改革。火鍋業進退兩難,上游羊肉養殖業卻一片光明。2004年,張鋼和盧文兵籌建的小肥羊肉業公司,原本只是作為後方平台,卻意外受到了市場上對優質羊肉有需求的其他客戶的青睞,2009年公司對外銷售額超過了1億元。2010年5月,小肥羊肉業公司正式改製為內蒙古小肥羊食品有限公司,專注於生態養殖、羊產業精深加工等產業鏈上游,從後台走向市場前沿。

 

  2011年5月3日,小肥羊發佈公告,百勝集團將以總額近46億港元現金私有化小肥羊,其旗下調味品業務也一併出售。通過私有化交易,張鋼、陳洪凱和其他創辦人及管理層,合計向百勝售出約3億股小肥羊股份,以收購價每股6.5港元計算,他們獲得共計19.5億港元。而根據2011年小肥羊中期報告,小肥羊食品有限公司已於2011年4月從上市公司獨立,獨立後上市公司持股量降至30%。截至2011年年底,小肥羊食品公司在錫林郭勒、巴彥淖爾、呼倫貝爾三大羊源核心區擁有生產基地,掌握內蒙古草原50%的屠宰份額。

 

  抓住時機,套現退出,轉戰上游。張鋼的選擇與當年朱新禮計劃出售匯源給可口可樂投身上游果樹種植業、牛根生將蒙牛賣給中糧進而創建現代牧業的思路不謀而合。

 

  小肥羊「外嫁」百勝,對於張鋼而言,他既沒有虧待兄弟,又有了二次創業的資金;對百勝來說,原創始人的留任也許只是一個過渡,保證小肥羊能夠順利交接,實現百勝在中國本土化佈局的關鍵一步;而對於小肥羊,百勝這張綠卡未必能為小肥羊漂洋過海助力,但其在全球餐飲業深厚的門店管理經驗、充沛的人才儲備、高超的供應鏈整合能力以及雄厚的財力有條件為小肥羊持續領跑火鍋業保駕護航。

 

  對中國民企的啟示

 

  12年,小肥羊一路狂奔,成就了中國餐飲業的龍頭企業,在管理和制度改革上超越了無數家族企業和民營企業。創始人張鋼的胸懷和視野、上市推手盧文兵的強勢和機智、職業經理人的無奈、風投的角色以及「杯酒釋兵權」的私有化解決方案,或許能給中國民企更多的思考與啟迪。

 

  首先,小肥羊的成長奇蹟始於張鋼財散人聚的價值觀,以管理層為核心的分散股權,支撐小肥羊在短時間內成為中國餐飲業的黑馬;而股權金字塔槓桿作用,則保障了創始人在公司引入風投、上市直至出售退出過程中的控制權和主動權。與風投簽訂的可轉債、對賭協議,實則是一場華麗的冒險。其次,小肥羊選擇在香港上市,不僅有助於在國際上宣傳和推廣公司業務,更跳出國內上市與再融資的層層行政審批,且在退出方面也有優勢,港交所規定控股股東禁售期僅為6個月,相比A股的3年禁售期要短得多。然而,香港的監管機構、投資者和媒體公眾的較高要求,也讓小肥羊在規範管理、推動信息化上付出了可觀的管理、稅收成本。

 

  上市不到4年便退市,「嫁入豪門」的小肥羊雖然前途未卜,但張鋼等創始股東的創富故事卻已有完美結局。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及荊棘叢生的改革之路,張鋼抓住時機,把「羊」賣了個好價錢,轉戰上游藍海,開始了新的冒險。張鋼畢竟是個創業者,有做強做大的雄心,但沒有做長做久的堅持。對其他不追求龐大但願精深持續發展的企業家而言,對外融資,引進風投,上市都不一定是明智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84

去哪兒創始人談創業:應及早考慮退出途徑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5/2675343.html
去哪兒網(Qunar)聯合創始人弗裡茨·戴莫坡羅斯(Fritz Demopoulos,中文名:戴福瑞)講述了他在中國獲得成功的秘訣。這非常令人感興趣。毫無疑問,他設定了某些新標準。

他是我認識的第一個以中國為根基的創業者。他不僅與中國的某個科技巨頭達成了巨額投資協議,還打算將他的創業公司上市——有可能是在美國。

他是怎麼做的?弗裡茨說,他和他的團隊總是很早就開始考慮從其創業公司退出的各種可能途徑。然後,他們花時間弄清楚潛在的投資者或收購方,與他們的資助者一起探索上市道路。

在努力發展創業公司的同時留意可能的收購或上市機會,這不是件易事。但在如今這個投資退出選擇越來越少、機會越來越貧瘠的大環境下,這種做法似乎很明智。

這對去哪兒網產生了效果。通過3億美元的多數股權投資,去哪兒網成為了百度家族的一分子。如今,該網站正計劃赴美上市。比起自己單干,與百度的技術和財力建立聯繫有助於去哪兒網以更快的速度發展。

中國現在約有800家創業公司準備上市,但它們在中國政府制定上市新規期間無法上市。經過8個月的IPO暫停後,修訂版將在5月份頒佈。對於在此期間不得不削減開支以圖生存的創業公司創始人們來說,這是個好消息。對於無法通過傳統IPO途徑實現投資退出、並且正面臨著投資回報疲弱的風險投資者來說,這也是個受歡迎的法規修訂。

在這種環境下,將公司出售這種選擇看起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划算。這可能不像上市那麼榮耀,但對於長期努力工作以求回報的創業者和投資者來說,這是條致富之路。隨著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收購越來越多有前途的中國創業公司,將公司出售絕對是不容忽視的選擇。

已經依靠去哪兒網取得成功的弗裡茨也在進行天使投資。有趣的是,他選擇的市場包括印尼甚至前蘇聯國家的大型技術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00

IPO無門欲退出 TPG擬溢價一倍售恆信租賃

http://www.21cbh.com/HTML/2013-5-10/3NMzA3XzY4MDI3NQ.html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獲悉,全球最大私募股權投資公司之一的TPG(德太集團)擬出售旗下中國恆信金融租賃有限公司(下稱「恆信租賃」)的全部股權,要價8億美元以上,按照其此前收購成本的3.2億美元左右,若出售成行,則可獲得一倍以上的收益。以目前恆信租賃淨資產20億元人民幣計,其要價溢價在一倍以上。

恆信租賃是一家獨特的融資租賃公司,其由股權投資基金百分之百控股,由職業經理人實施重組運營。所以,TPG2008年收購日興租賃之時,就在盤算五年後如何賺錢走人;但一手把日新租賃整合發展為今日恆信租賃的李思明,或許不會這麼利索地抽身。

TPG的一位發言人稱,本週將啟動恆信租賃的出售程序。知情人士稱,TPG希望整體轉讓恆信租賃股權,要價不低於8億美元。五年之前,TPG收購日新租賃大部分股權,耗資2.88億美元,隨後又收購了剩餘股權,整體收購成本約3.2億美元。

雖然此前恆信租賃傳遞出的信息是可能赴境外上市,TPG實現退出,但全球股市的低迷表現並沒有為其上市提供合適的條件;融資租賃公司遠東宏信(03360.HK)在港股市場的表現也很平淡。而併購則是另一條常用退出路徑。

知情人士稱,截至4月底,已有七八十家來自全球的意向性買家,其中不乏國內的大型實業集團。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能有一家在發展戰略、產業佈局上相契合的實業集團成為恆信租賃的大股東,則對恆信租賃的長遠發展更有利。比如,以股權基金為大股東,因其潛在的不穩定性,在資本市場融資時並不是加分項,在信用評級上不具優勢。

2009年初李思明從美聯信融資租賃集團亞洲區總裁「轉會」恆信租賃任CEO時,就面臨著與其他租賃公司不一樣的局面:第一,要做大規模,做好風控,做好業績,讓恆信租賃五年後能賣個好價錢。第二,大股東持續增資的可能性很小,除了資本金,恆信租賃的發展得全部依靠外部融資。

從公開資料來看,恆信租賃把業務集中在中小企業和政教業務上,為中小型企業、政府和教育機構購買設備提供融資,涉及建築、醫藥、教育和技術產業等領域。這些都是對交易技術要求較高、但毛利率也很可觀的領域。

同時,恆信租賃在外部融資上領先於同行,尤其是在境內外銀團貸款和發債上有諸多斬獲。比如,2012年2月,恆信租賃成功在台灣市場完成首宗以中國大陸租賃公司為借款人的跨境銀團貸款。知情人士介紹,恆信租賃還通過匯率和利率衍生工具,鎖定公司的融資成本,有效地規避了近幾年國內資金價格劇烈波動帶來的衝擊。

目前,恆信租賃的淨資產超過20億元人民幣,資產規模超過100億元,相當於5倍的資本槓桿。根據《外商投資租賃業管理辦法》,外商投資融資租賃公司的風險資產一般不得超過淨資產總額的10倍。這意味著恆信租賃在不增資的情況下也還有很大的業務空間。但業內人士稱,一般情況下,租賃公司很難做到10倍槓桿。

潛在投資者關注的另一個核心問題是恆信租賃管理團隊的穩定。目前恆信租賃的管理團隊是李思明在重組和重建日新租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都是職業經理人。李思明1993年底離開外經貿部加入美國通用電氣(GE),1999年加入IBM,擔任IBM租賃公司董事總經理。2001年加入美聯信融資租賃集團,先後擔任其中國公司和亞洲區總裁。這是典型的跨國公司職業經理人路線。

知情人士稱,潛在投資者看重CEO的名聲、管理團隊的穩定性、職業性和專業的工作氛圍。而管理團隊對潛在投資者的認可,除了有競爭力的薪酬結構,還關注企業文化的認同、產業結構的匹配等。

因此,這筆交易,將是TPG、潛在投資者與李思明團隊的三方選擇和博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70

投行退出,PE、對沖基金接棒進入商品領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031
美國PE集團Riverstone正在洽談往一家新的大宗商品投資企業投入10億美元,這家企業將由前德意志銀行高管運營。
 
David Silbert在2007年至2012年間是德意志銀行的商品業務主管,他計劃在今年成立一家商品投資企業TrailStone。他向FT表示與Riverstone及其他戰略投資者的談判尚未最終完成,但表示:「TrailStone最少應該能獲得5億美元投資,最多10億美元。」
 
這家新企業計劃收購或租賃煉油廠、電廠和類似終端、管道和存儲等中游資產。
 
Silbert向FT表示:「TrailStone並非純粹的交易企業,或者商品對沖基金。我們將成為一家全球有資產支持的貿易和物流企業。」
 
他認為許多自然資源企業「需要資金」而沒辦法通過傳統途徑獲得這些資金。「我們相信自己有辦法向這些需要資金的企業提供資本,而對於我們確保供給是一個雙贏的事情。」
 
成立新企業顯示出,當投行受監管限制開始從商品領域退出時,那些資深商品領域的銀行家開始尋求新的資金來源。
 
Riverstone是一家專注能源投資的PE機構,由兩位高盛前合夥人成立,其中就包括前BP CEO John Browne。
 
Riverstone的參與顯示出PE和主權財富基金對於自然資源行業越來越濃厚的興趣。行業高管指出多家PE集團,比如凱雷、KKR、阿波羅和黑石等,都在積極從礦商和原油集團手中購買非核心資產。
 
PE此前介入商品業務僅有少數幾個案例。First Reserve Corporation在2009年通過可轉債注資嘉能可,隨後在嘉能可2011年的IPO中成為基石投資者。美國PE Stone Point Capital在2011年支持了能源交易商Freepoint Commodities,而Resource Capital Funds 投資了美國金屬貿易商Traxys。
 
Glenn Dubin, Paul Tudor Jones和其他數家對沖基金去年聯合從路易達孚和Highbridge Capital處收購了能源交易業務,隨後將其命名為Castleton Commodities Internationa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03

借道谷歌退出Waze 解盤李嘉誠創投財技

http://www.eeo.com.cn/2013/0619/245468.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石俊 又一個以色列創業公司被互聯網巨頭收購了,這次締造一夜暴富神話的是來自以色列的智能眾包導航應用Waze,而收購方則是一直在地圖領域尋求併購的谷歌。在與蘋果、Facebook展開長達一年之久的爭奪戰之後,這筆交易的金額從之前的不到10億美元,推高到13億美元。

這起收購引起中國業界普遍關注,還因為Waze的背後有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投資身影,2011年10月,Waze獲得來自於凱鵬華盈(KPCB)和HV的第三輪3000萬美元投資。而除了Waze以外,Face-book、Siri、Skype、Spotify等投資案例,都有李嘉誠團隊的參與。從地產商到科技新貴的幕後推手,這位今年已經83歲的老人,正在締造一個個科技神話,而這些成功的投資案例,已經讓這位老人加入了以DST創始人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為代表的科技教父之列,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將拿到李嘉誠團隊的投資。

李嘉誠旗下的投資公司名叫Horizons Venture(維港投資,下稱「HV」),是一家主要投資高新科技中早期項目的創投公司,一直由商界名流周凱旋打理。這家被認為眼光很獨到的投資公司一直非常低調,連官方網站都沒有,不過他們卻能用自己遍佈全球的團隊,找出一般投資人難以挖掘的項目,而HV在以色列的科技投資佈局,更是引人關注。

投資Waze

熟知李嘉誠的人說,雖然他人在香港,但總是將世界發展方向瞭然於心,儘管已經年逾古稀,但每天的工作量比一般人要多很多,而且投資高科技,會讓他感覺自己變得更年輕。2007年,李嘉誠就成立了專注於TMT早期項目投資的維港投資,一直由周凱旋打理。近5年的時間,這家在中國鮮為人知的基金,都在用它遍佈全球的資源,發掘和尋找項目。

HV投資Waze實際上是在地圖創業已經並不火爆的2011年。2011年10月,Waze宣佈獲得來自於KPCB和HV的第三輪3000萬美元投資。當時的Waze並沒有表現出目前的風靡態勢,只有700萬用戶,且主要在美國、以色列、意大利和法國開展業務。

Waze首席執行官諾姆.巴丁(Noam Bardin)當時非常想要進入中國市場,因為他發現中國的地圖項目雖然眾多,但是還沒有一款地圖導航的應用佔領市場,「中國是戰略性的市場,必須得抓住,找到李嘉誠的團隊說服其投資,正是看到了李嘉誠之前Facebook、Siri等的投資履歷。」巴丁透露。

社交應用Passfeed創始人Richard Wang,2008年也創立了一家名為Colour Sky的地圖公司,並被谷歌收購,他對經濟觀察報記者稱,地圖的創業高潮發生在2008年,當時資本一窩蜂的湧入,愛幫等一系列的創業公司正是在當時湧現。從2009年開始,資本慢慢冷卻下來,大多數持續燒錢的地圖項目,紛紛死去。

從2011年開始,遊戲和娛樂應用變得更加流行。Richard認為,利用手機,每個人都能成為Waze路況內容的提供者,大家還可以形成一種社區,並帶動社交網絡的發展,這正是現在互聯網巨頭們在苦苦尋求的移動互聯網入口級產品,「但是,在2011年時就要有這種預見和決策,確實需要眼光。」

2008年成立的Waze目前已經有了5000萬用戶,巴丁預計到今年年底用戶會達到7000萬。6月11日,谷歌以13億美元的收購價格,擊敗Facebook和蘋果之後,將其收入囊中,使得HV的投資中,又有耀眼的退出項目。

科技項目投資策略

Waze只是HV投資的近期受到關注的項目之一,而李嘉誠的HV在高科技領域一系列的投資案例中,回報最高的要數Facebook,這是一家他花了5分鐘就決定投資的企業。此外,2005年,李嘉誠團隊投資Skype,後來這家虧損的公司被eBay以25億美元收購。2009年,李嘉誠團隊以1550萬美元投資專門製作語音辨認系統的Siri,該公司於2010年以2億美元的價格被蘋果收購。

Waze的董事、以色列創投公司Magma Venture Partners管理合夥人Yahal Zilka與李嘉誠團隊一道投資了Waze。通過這次投資,他與李嘉誠以及團隊建立起了良好的關係。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Yahal Zilka稱,李嘉誠及其投資團隊在科技領域的投資組合在業界很少有人能出其右,在其披露或者未披露的案例中有很多有名的互聯網項目,其團隊眼光確實很獨到。

比如,2013年3月,被Yahoo以3000萬美元收購的Summly,是一個可以將冗長的新聞提煉到400字以內的軟件,李嘉誠正是其第一個天使投資者,投資金額為153萬美元。2012年李嘉誠決定投資Summly的時候,其創始人只是一個創業一年的15歲的澳大利亞中學少年,由此可見李嘉誠的眼光和在投資界的人脈。

一名接近HV的人士向經濟觀察報稱,李嘉誠的維港投資團隊成員只有4名,團隊從2007年到2013年至今為止,一共投資了40餘家企業,「他們只專注於高新技術的企業,不會投資非技術領域的項目。」

通過分析HV已經被披露的20餘個項目可以發現,HV熱衷於投資基礎工具類項目,如圖像、視頻、文字的處理類技術,而這些項目都有被大公司收購的潛質。HV所投公司創立都不超過3年,投資的金額很少超過1000萬美元。

HV選擇投資項目的時間,大多在初創公司從獲得天使投資到進入下一階段融資之間的空白期,有研究數據表明,美國初創公司的這段空白期正在變得越來越長,而從價格和時機來看,也這正是創投進入的絕好機會。

此外,李嘉誠在以色列的佈局較多。上述人士稱,HV所投資的40餘項目中,以色列項目佔據了近一半,「HV不看大陸的項目,目前連硅谷的項目都很少參與,他們將絕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以色列。」

據瞭解,2011年李嘉誠團隊就開始和以色列的初創公司進行接觸,並聘請了一名來自倫敦的以色列人Gilad Novik到以色列尋找項目。Gilad Novik深諳以色列創業投資之道,從2011年開始,在以色列發力。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HV已經披露的以色列項目有:視頻軟件開發應用Magisto,眾包導航應用Waze,數據流量壓縮應用Ona-vo,移動搜索Everyting.me和網頁文字聲稱在線視頻應用Wibbitz。

以上五個項目中有三個都是與Magma Ventures共同合作投資。由於HV從首次接觸企業到最終決策,通常都是幾天時間之內的事情,所以HV在以色列以快速的決斷力著稱。Yahah Zilka還表示,李嘉誠的全球投資戰略,以及亞洲市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已經被以色列創業者奉為神級的創投教父,能拿到李嘉誠的錢就是對企業的認可和成功。目前HV在以色列退出的項目,只有Waze一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22

美資行著眼退出金屬倉儲業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9866

摩根大通和高盛正尋求出售其金屬倉儲業務,而僅僅三年前,即便當時LME提出的規則更改可能減少倉儲業務吸引力時,他們仍然一頭衝入這個充滿爭議的行業。

這兩家美資行在2010年湧入倉儲行業,當時在金融危機後金屬的庫存化給倉儲公司帶來了業務旺季。但大投行們購入倉庫更加劇了金屬的下游消費者的緊張情緒,後者抱怨倉儲公司從整個系統的瓶頸中漁利,而這導致了價格的混亂。

消息人士向FT透露,兩家銀行都在近期非正式開始聆聽買家對其倉儲業務的報價。由於嚴苛的監管、更大的競爭和更低的波動率打擊了利潤,許多投行都開始收縮其商品業務。美聯儲也在考慮是否應該允許銀行持有實物商品的基礎設施,比如倉庫。

而LME也在本月推出了新的規則,這可能打擊倉儲行業最主要的利潤源。華爾街見聞此前報導,LME的新規則將迫使那些提貨週期超過100天的倉庫,每天的出貨量至少比進貨量高出1500噸,這些倉庫包括嘉能可的Pacorini,高盛Metro,以及托克的Nems倉庫

一位交易商的高管向FT表示:「LME新規重創倉儲企業的估值。」

高盛在過去幾個月裡一直在聆聽買家對其倉儲業務子公司Metro的報價,高盛在2010年以大約5.4億美元購入該公司。多位行業高管表示如果LME新規實施,那麼這家公司的估值可能將被砍掉一半。

摩根大通也在近期啟動了出售其倉儲業務子公司Henry Bath流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987

摩根大通醞釀退出現貨商品業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153

當地時間7月26日本週五,摩根大通宣佈,經過內部評估,決定尋找現貨商品業務的戰略替代品,包括替代目前仍持有的商品資產和現貨交易業務。

摩根大通聲明稱,該公司將長期探索各方面的選擇,包括且不僅限於出售、剝離旗下現貨商品業務,或就這些業務進行戰略合作。

在這一過程中,公司將繼續經營現貨商品業務。

摩根大通還表示,通過內部評估再次確認將全力投入商品市場的傳統銀行活動,包括金融衍生品和交易貴金屬,將繼續扮演做市商的角色,提供流動性並向全球企業機構提供諮詢建議。

 

知情者向路透記者表示,此次評估起碼從今年2月就已啟動。摩根大通的評估結論是,相比面臨多宗監管方訴訟的風險和成本,現貨商品的利潤太薄。

另一個考慮退出的原因是,現貨商品業務並沒有提供企業客戶通常需要的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17

頁岩氣影響深遠,法國電力集團退出美國核電市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445

作為世界最大的核動力電力生產商,法國電力集團(EDF)近日宣佈退出其與美國Exelon合資運營的5個核電站項目,全面退出美國核電市場。

金融時報消息稱,EDF首席執行官Henri Proglio表示,

「因為頁岩氣的發展致使核電站在美國電力市場競爭力明顯下降,而且頁岩革命前景將完全有利於燃氣發電,美國核電市場前景並不樂觀。」

EDF在法國擁有58個核電站,原計劃在美國建立4個新的核電站,並與Exelon成立合資企業經營5個核電站。但隨著美國頁岩氣的發展,EDF認為新的核電站投資回報率極低,而正在運營的核電站的收益也遠低於集團的預期。

Henri Proglio表示,EDF將在2016年至2022年裡,使用認沽期權出售其與Exelon合資企業中49.9%的股權。

對於EDF在英國建設的新核電站項目,Henri Proglio聲稱未受到任何影響,他表示,

「頁岩氣對英國的影響有限,對核電站沒有顯著影響。我們將繼續與英國政府合作,期望在今年年底就構建新的核電站做出決定。」

得益於去年歐洲遭遇寒冬,EDF年度財報高於預期6%。但其業務已經受到集團兩個大客戶——日本和德國退核的影響。同時歐洲經濟依然疲軟,EDF上半年業績並不理想。EDF財務總監Thomas Piquemal表示,

EDF大工業客戶用電量在上半年已經下降了10%,6月用電量在已經下降的基礎上又適度的減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54

鉀肥行業巨變:Uralkali退出價格卡特爾,預計鉀肥價格將下跌近3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464

全球鉀肥兩大卡特爾之一的BPC(Belarus Potash Corporation)昨日出現分裂,其主要成員俄羅斯的Uralkali宣佈退出這個出口卡特爾,這使得整個鉀肥板塊的股票大跌。

FT將此舉類比成OPEC的分裂,Bernstein分析師Jeremy Redenius認為:「這就好比是沙特退出Opec,這在鉀肥行業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全球鉀肥市場共有兩個卡特爾存在,分別是BPC和北美的Canpotex,後者成員包括 PotashCorp of Saskatchewan(PCS)、Agrium和Mosaic。這兩個卡特爾聯手將鉀肥價格維持在遠超邊際生產成本的水平上。

Uralkali(URKA)指責其白俄羅斯夥伴Belaruskali違反協議,在卡特爾之外出售鉀肥。Uralkali預計鉀肥價格將在卡特爾破裂後下跌25%。

在Uralkali宣佈其決定後,全球七大主要的鉀肥生產商的市值總額蒸發200億美元。BMO資本的分析師Joel Jackson將其稱為「我們當前所理解的鉀肥市場已經終結了」。

高盛在其研報中寫道:

在7月29日的董事會後,Uralkali決定停止通過BPC出口鉀肥,而是將所有出口通過Uralkali Trading來執行。此舉意味著Uralkali已將策略從「價格優先(price over volumes)」變為「數量優先(volumes over price)」,目標在2013年出口10.5mmt,在2014年出口13mmt。

在全球鉀肥行業供給結構性過剩的大背景下,此舉將會帶來更加激烈的競爭並導致價格快速大幅跌至邊際生產成本,高盛團隊的估計是300美元/噸(高盛此前對鉀肥價格的預計是445美元/486美元/520美元分別對應2013下半年/2013全年/2014年)。

高盛指出,URKA是全球成本最低的生產商(交付時的現金成本為171美元/噸,而離其最近的同行成本也在205美元/噸,而行業平均現金成本為240美元/噸),

此外,必和必拓也在密切關注鉀肥價格的前景。該公司正在決定是否投入巨資開發加拿大的礦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