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感悟:業余投資者不妨將自己想“笨”點

來源: http://xueqiu.com/3491303582/26631869

股市投資表面看來是一個低門檻的活兒,實際上卻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裡面的精明人、精英式人物太多太多,正所謂「股市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這麼一個精明人到處充斥的地方,至少里面的人差不多都自我感覺精明,作為一個業餘投資者,我們如何立足並取得發展呢?依本人浸淫股市多年的體會,就是我們不妨將自己想「笨」點,換句話說,在本需要人精明的地方以「笨」取勝。   在選取投資標的時「笨」點。   縱觀中外的市場經濟,任何行業興起之初均是各路英雄豪傑紛紛殺入,究竟最終「鹿死誰手」,誰個最終成為壟斷寡頭,作為旁觀者一般是看不出來的。特別是這些「壟斷寡頭」的出現還往往要經過行業的幾次興衰才能夠煉成,所以作為業餘投資者更是一時難以識別。但是,市場經濟的規律是,無論任何新興行業、新興業態最終的結果仍然是勝出一兩家或幾家子優秀企業,而更多的進入者不是「陪練」便是被人併購吃掉。沒有辦法,這是市場起決定作用的這只「無形的手」的自然法則。在這個法則面前,如果我們憑著自己的能力圈,能夠率先識別出未來的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優秀企業,如能夠率先識別出下一個騰訊、下一個可口可樂,自然是最好不過,但是作為業餘投資者如果不具備這樣的「第一個吃螃蟹」的慧眼,我認為便可以學「笨」一點,即耐心地觀看,看一看誰個最終成為「相對勝出者」再下手投資它也不遲。   比如,今天我們都知道格力電器已經成為一個上漲幾十倍的穿越熊市的長期大牛股,最近它又創了歷史新高。但是,在它1996年還叫海利電器之時我們能夠識別它嗎?顯然不能,就是在它2003年達到100億元收入之時,其「龍頭老大」的江湖地位在具有狼性文化的美的電器衝擊下仍然是不那麼穩固,但是自它8年前連續成為銷售第一,連續成為「超預期王」之時,這其中作為業餘投資者就應該不難識別的了。如本人不才,08年大熊之時識別出格力電器的「相對勝出」的江湖地位,才擇機下手投資的,至今五年有餘,其投資收益仍是令人滿意的,呵呵。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奶中的伊利、肉類中的雙匯、啤酒中的青島、日化中的上海家化、藥中的白藥(如牙膏越做越大之時),等等,現在看來其實均可以採取這種「笨」辦法,等看明白了再買入也不遲。   當然,這種「遲一步」的「笨」策略還需要投資者對行業週期、企業生命週期進行考量,防止所謂的藍籌殭屍。不過,對此本人還要表達一個觀點,即不要動不動見企業做大了就慎言其天花板,慎言其成長性降低(儘管這是多數企業將來的宿命)。還是以格力電器為例,在它2003年收入達100億元之時,市場就有人質疑其天花板,結果十年下來它又做到了銷售收入1000億,而今董明珠還要向2000億元的收入衝擊!懂點做詩的人知道「功夫在詩外」,其實股市投資的功夫也完全在股市之外,就是我們考量一家子企業是否達到天花板之時,一定要明白中國的國情,即中國當前正處於加速工業化、城鎮化的中期階段,中國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人與人之間差異大到足以讓世人瞪目,依中國之大,一個行業內的龍頭品牌企業可能就足以馳騁多年。此外,市場經濟的一大顯著特點便是優勝劣汰,強者恆強,那些首先進入或者相對勝出的行業龍頭,或者憑著自己的先發優勢,或者憑藉著自己多年的品牌優勢、資源壟斷優勢、規模優勢、低成本優勢、網絡優勢、定價權優勢等,新的進入者再想捍動其江湖地位,無論如何那將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多數情況下是它們自己將自己打敗)。所以,我們投資還要運用這些「常識」進行個性化的甄別與思考。   在買入價格上「笨」點。   就本人而言,在投資標的選擇上,一向偏愛具有民族壟斷特色的優秀企業,或者是站在全球化視野下具備一定國際競爭實力的優秀企業。然而正像所有在市場上「相對勝出」的優秀企業一樣,這些投資標的正常情況下往往價格不低,甚至恆時高估,或者至少讓投資者在感覺上是「恆時高估」。所以,介入這些優秀企業自己向來認為是:整體大熊市之時,此時優秀企業容易一律錯殺;優秀企業突遇某種利空打擊;或者是優秀企業一時增長放緩下滑,註意是「一時」增長放緩下滑,這需要投資者自己進行判斷。此三個時間節點,往往會有大幅度的估值殺,我們才容易搞到便宜貨。然而理論上說說容易,真正實踐起來又往往不是那麼好把握,問題就是在如何界定「便宜」上。特別是在個股處於跌勢之中,有時覺得便宜了可能市場仍然讓它更便宜。作為趨勢投資者此時是連看都不會看這種個股的,而作為不少的價值投資者又可能等著「降落的刀子」落地之後再精明地抄個「地板價」,比如,我們常常看到有投資者給自己定個便宜價位,然後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然而,作為業餘投資者,我認為自己又往往做不到這種「精明」(當然買到地板價是很爽的事情,不過自己向來認為這又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又如之奈何呢?我的體會還是不妨將自己想「笨」一點,這就是自己由於不那麼精明,所以一旦判斷出它是個「瘦子」,見差不多便宜之時便下手買入。當然為了穩妥起見,還是要分段買入更好。當然,這種「笨」辦法常常容易讓自己買貴些,因為我們買入之後股價仍然可能會下跌,甚至一時被套個百分之二三十的。譬如,2008年大熊市2600點之時自己便判斷一些股票便宜了便著手買入了,可誰能想像得到後來大盤又跌至1664點呢,當時的主流倉位也是一時的全部被套(當然後來也沒有想到2009年它們中有的又上漲一倍有餘)。如果我們不慎一時被套,我想我們給自己最好的解脫辦法就是誰讓自己是採取這種「笨」方法呢?!股市上精明人太多太多,就權當我們將一部分利潤「讓渡」給這些精明人吧,呵呵!   在持股上「笨」點。   自己向來認為,作為業餘投資者由於沒有那麼多時間看盤,最好的辦法就是持股上「笨」點,一旦買入最好的辦法就是「愚守」,有時間看盤則更好,沒有時間就該幹嘛就幹嘛去。如本人的主流組合就已保持了五年有餘,其間除了個別調整之外基本上就沒有動過,至於今年自己除了用賬戶上的少量餘錢和少量股息買入一次外,一年就沒有啥交易(當然這個方法得氣死券商),呵呵。有朋友知道我持有格力電器五年之久,還曾給我建言:格力這麼大盤子,一年也有幾次大波段機會,為啥不做做呢?且不說作為業餘投資者自己沒有那麼多時間,就是有時間自己體會有時這種波段操作可能有效,但有時不小心就容易被這些長期大牛股摔於「牛」下,而在這個方面自己是有過失敗的教訓的。當然,這種「愚守」可能在投資收益上並不突出,比如,在雪球上我們看到有投資者今年收益率已達到令人目瞪口呆的520%、500%、300%,嘖嘖,真真是令人眼熱羨慕不已,自己也從內心真心地佩服感嘆:股市上確實有高人!不過,如果你是個業餘投資者,我想是很難取得如此驚人收益率的吧,至少我們沒有時間看盤,更是做不來那種趨勢投資的。沒有辦法,作為業餘投資者,自己認為較為有效的還是自己的「笨」辦法。當然,也正是由於自己「笨」,所以在收益率上也從不寄希望於那麼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235

胡海泉:認真地做個“業余”天使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3/148107.html

i黑馬:這兩年,海泉在音樂與互聯網跨界方面做了諸多嘗試。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完成了自己在職業理想上的升級叠代。今年,38歲的胡海泉以投資人的身份首登2014年“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對此,海泉表示:“我可能就是一個熱衷於學習的人,還是個‘業余’的天使投資人。”
 
\目前,海泉還是將70%的時間花在演藝事業上。處理完各類排練、演出的行程,海泉又用微信、郵件、視頻、電話會議等方式做著“業余”的投資人工作,有時甚至半夜三點鐘還在線上。總體而言,相比起幾年前偏感性的財務投資行為,現在的他做投資要更認真,也理性、專業多了。
 
羽凡眼里的海泉一直是個精打細算的人,有沒有投資眼光這事兒暫不好下結論,但膽識是一定有的。羽凡爆料,2000年時,曾被海泉“忽悠”一起做了些玩票性質的財務投資,盡管大多數最終成了“小敗局”。
 
事實上,算上此前做財務投資的那幾年,海泉做投資已有五六年的經驗,累計投資了十幾個項目,涉及醫療器械、光電產業、手遊、可穿戴設備、智能硬件等音樂以外的領域。不過,令他遺憾的是,竟然從來沒有在自己的行業(音樂)上投過一筆錢。“不過,我之後會花一些時間圍繞巨匠在整個音樂產業鏈的布局做一些投資。”海泉說。
 
發掘對投資的興趣
 
海泉開始對投資產生興趣得從音樂產業受到互聯網沖擊開始聊。一開始,海泉只是一門心思地在思考如何通過互聯網探尋音樂未來的發展道路,對於互聯網的認知並不深。海泉一度也找不到突破的門路,就一點點開始學習,在對互聯網逐漸認知、理解的過程里也慢慢發掘出了自己對於投資的興趣。
 
真正開始學習做投資是在三、四年前,海泉對未來做投資的方向做了梳理。從長久來看,海泉認為文創行業是眾多行業中最能夠淺入深出的。“我可以嘗試用資源和資本去整合,建立一個良性運轉的行業平臺,希望能幫到一些創作者,或者藝術家的生存狀態。”
 
海泉是那種對未來充滿好奇的人,受到興趣的驅動,他後期又做了很多非音樂行業的投資項目。用他的話說,投資不分行業,只要能找到誌同道合的團隊,或者能夠找在認知上有共鳴的的好項目,會有一種很天然的滿足感。
 
創新工廠的李開複老師算是海泉做天使投資人的“啟蒙導師”。
 
“有一次我們做自己的文化節,想邀請開複老師來做我們高端訪談的嘉賓,那次他剛好沒在,不過還是建立了聯系,沒過多久,我去拜訪了他。”
 
當時,李開複的創新工廠投資了很多跟娛樂相關的技術公司,急需找到一些專業的投資顧問。在與海泉的溝通過程中,李開複非常認可海泉針對一些項目提出的及時反饋建議,他發現海泉身上有做投資的潛質。他鼓勵海泉成為中國的“Ashton Kucher”,Ashton Kucher在矽谷的成功得益於他駕馭娛樂資源和人脈的能力,李開複在海泉身上看到了相同的優勢。
 
“投資”這事兒在海泉看來,就像是創作一個作品:“投資其實是對未來的投票,我們投自己票的時候是帶著邏輯和使命感的,它不是一個遊戲那麽簡單,就像有的人願意在牌桌上找尋刺激,而我在投資上這件事上覺得很刺激,與其說投資別人,不如說是找一個誌同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創業,這跟覓知音一樣難能可貴。
 
\明星做投資是把雙刃劍
 
演藝明星做投資猶如一把雙刃劍,在嫁接投資和進入到投資、合作團隊時,有天然的強大勢能。作為跨界的投資人,海泉也深知自己作為藝人的資源和名人效應的優勢。“大多數人對明星會比對普通人有一定的認知,這在跟他們聊項目會成為一個很好的敲門磚。另外,對於現在很多需要轉型的傳統公司來說,他們都急需向內容營銷、產品化營銷轉型,而羽泉本身擁有的品牌效應和巨匠團隊的娛樂營銷能力、經驗對他們是有誘惑力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明星做投資是很受創始、企業家歡迎的。”
 
反過來講,明星做投資要冒的風險比普通人要大很多。如果判斷不準確導致項目“流產”則會對積累了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的藝人品牌造成嚴重的價值耗損。
 
海泉認為,明星做投資要降低風險的辦法之一是通過經驗累積真知灼見,然後找到專業的團隊來一起做。“如果圍繞音樂領域的話,我可以算是專家,但對於其他行業,我並不是。”在這個意義上,海泉一直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助推者和串聯者,他的任務是尋找到合作夥伴、專家、科學家。
 
投資理念
 
海泉學的是外貿管理專業,投資人的職業經驗都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慢慢累積的。他善於從所有看過、合作過的案例里總結規律,也虛心地吸納前輩和書籍里總結的一些經典投資案例。在過去五六年的投資經驗中,海泉也總結了一套自己的投資理念。
 
首先,對於早期投資項目,更看中樂趣和價值觀。投項目眼光這件事情是最不可測的,也就是說,種子投資或者天使投資失敗率是居高的。比起做單純的財務投資,海泉更看重自己對於早期投資的樂趣和價值觀。
 
其次,針對那些不是親身接觸,而是機構投推送過來的項目,考量首先得基於兩個標準:第一,這個產品是否跟自己的認知趨勢相符,有些創業者如果開篇路就走歪了,基本可以不用再聊;第二,除了有好創意,還要看團隊的執行力,這直接反映了創始人的專業度,以及創始人,甚至聯合創始人的團隊合作力。
 
此外,根據創業項目的不同類型要分別做評估。比如,對於科技類的項目,會更關註產品本身;偏向線上的產品,要看它是否與投資人所認知的互聯網模式一致;線下的項目要看它是否符合未來消費者的習慣和行為趨勢;最後,創業者的個性、審美以及價值觀是否與投資人一致。
 
在跟初創型企業的創始人在一起時,要扮演一個創業合夥人的角色,站在這個角度上去思考能為產品做些什麽,而不僅是投資這麽簡單。一般而言,整體的思路可以按照以下幾個步驟:浸潤式的學習和認知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對感興趣和正在學習的行業的未來趨勢有一定了解;細化、了解創業項目在行業里的市場份額占比,判斷項目未來的成長空間;同時,還要會判斷一家公司的團隊構架、股權架構設計得是否科學。
 
海泉看項目主要通過兩種渠道:一是從自己身邊去發現,二是跟一些投資機構合作。“它們願意跟我分享,也很看重我在娛樂營銷和藝人關系上的一些獨屬資源,大家都希望讓我來參與,所以我每天會獲取很多項目的訊息。”
 
現在,海泉平均一個月收到幾十個融資需求的PPT。但他透露,目前能夠讓他興奮的好項目並不多。他表示,現在投資界的泡沫化太嚴重,一些盲目的投資行為影響了行業的氛圍。比如,有三個機構在關註同一個項目,一些聞風而來的投資人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付了錢占個地兒再說。海泉認為,這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行為,一個投資經理還是應該有自己的判斷邏輯,哪怕只是喜歡這個創業者人本身,那也是一種判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860

【第一爭議】奧運選手該業余化嗎?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015

正在舉行的第31屆夏季奧運會,有來自全世界的約11000名運動員競逐里約奧運會28個大項、306個小項的獎牌。本次奧運會,反興奮劑的力度空前。目前,國際體育仲裁法庭已取消了波蘭舉重選手Tomasz Zielinski及保加利亞3000米障礙賽選手Silvia Danekova等人的參賽資格。此前有一批俄羅斯選手或涉興奮劑被取消參賽資格,有人將運動員使用興奮劑歸結為獎牌競爭壓力太大,應該讓奧運選手業余化,給競爭減壓,這合適嗎?可行嗎?值得一辯。

正方:

奧運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強”,鼓勵人類挑戰體能的極限。但是,由於奧運獎牌事關運動員個人名利,一些人鋌而走險,使用興奮劑,試圖通過欺騙手段獲得本不屬於自己的榮譽。所以,盡管奧運會有反興奮劑機構,但在反興奮劑問題上,永遠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例如,為了增強力量,最有名的藥物是合成代謝類固醇,為了逃避興奮劑檢測,研究人員通過改變這類藥物的分子結構,使得這類藥物的品種越來越多。讓選手業余化,奧運才能回到初心。

反方:

現代奧運史早已證明業余化是“此路不通”。其實,從1896年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誕生起,為了維護“業余原則”,國際奧委會一直禁止職業運動員參加奧運。真是業余選手參加奧運,觀賞性就會大打折扣,也與“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目標不相符合。另外,要區分業余與專業運動員,並不容易,常常引發爭議。所以,1980年,國際奧委會從《奧林匹克憲章》中刪除了有關“業余原則”的規定。讓奧運回到1980年以前的狀態,既無必要也不可行。

正方:

業余原則是可行的。在奧運會的競技場上,仍活躍著一些業余選手。2016年8月12日,里約奧運會男子多向飛碟銅牌得主愛德華·林回到英國薩默塞特郡家中,他要到家中農場幫忙,駕駛著聯合收割機收割農作物。2012年倫敦奧運會,美國跳水選手Nick McCrory是杜克大學醫學預科學生;美國鐵人三項運動員格溫·佐根森是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一名會計師;南非射箭運動員凱倫·海斯勒是一位園林設計師。做好本職工作與參加奧運會兩不誤,多好啊。

反方:

如此理解“業余原則”,值得商榷。例如,格溫·佐根森在安永享受彈性工作時間,工作量也比較少,她早上5點半到7點遊泳,之後跑步一小時,然後去辦公室上班;下班以後,她會騎自行車、做力量訓練,然後才睡覺。所以她的訓練時間與強度仍達到了專業運動員水準。而且,能去奧運參賽的選手,有幾個沒有專業教練的指導?有幾個沒有遵循效果最優化的、標準化的科學訓練方法?有幾個沒有達到專業運動員水平?運動員有別的工作不等於業余。

正方:

暢想一下,如果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都有本職工作,他們純粹出於對體育的熱愛、出於挑戰人類極限的興趣而在業余時間進行訓練,參加奧運會,除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強”之外沒有別的動機,還有使用興奮劑的必要嗎?奧運會還會這麽商業化嗎?還會這麽政治化嗎?因為奧運獎牌附上了那麽多的名利,一些選手才會動歪心思。

反方:

奧運會有兩類項目。一類是有非常高商業價值的,如籃球、足球與網球等。這類項目的專門賽事如NBA、世界杯與四大網球公開賽等,知名度不在奧運會之下,這類項目不需要奧運會幫襯。一類是商業價值很低的項目,如舉重、跳遠與擲鐵餅等,奧運會在某種意義上是這類小項目的大集合。選手以國家名義參賽,既能吸引政府對這些項目的投入,也能吸引本國觀眾觀看。在這個意義上,是“政治化”救活了這些項目,並使這些項目有了一定商業價值。

【點評者說】要把一個事情做好、做到極致,內在要求專業化。奧運會摒棄“業余原則”,放開職業運動員參加,正是這一原理的體現。奧運選手重新業余化?那是回不去的過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