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風光的工具機龍頭,到歷經下市、負債67億元等風風雨雨,台中精機黃明和終於在去年清償債務、完成重整,他的經營思惟從此大轉彎,雖然獲利不比當年,但無債一身輕後,企業正朝向穩健成長之路邁進。 撰文‧林心怡 從全盛時期市值近四百億元的上市公司,到歷經違約交割、股票下市風暴的巨大變革,曾經是中部工具機龍頭的台中精機,整整花了十年,終於在去年清償債務,完成重整。這一堂價值「六十七億元」的教訓,讓董事長黃明和在經營思惟有了徹頭徹尾的改變。 「如果能重新來過,我不會再過度拉大槓桿,用股票質押借款。」談起台中精機當年下市的始末,黃明和不禁長嘆一口氣。一九九○年,當時擔任台中精機副總的他,順利將公司推上市,之後,資本額三十八億元的台中精機,股價一度最高來到百餘元,當時不到四十歲的黃明和開始失去警覺。 急於進軍國際 過度拉大財務槓桿,淪落股票下市命運「靠著台中精機這塊金字招牌,一堆銀行排隊想要借錢給我們。」黃明和回憶,或許是一路順遂,也或許是仗著財務背景出身的優勢,急於把台中精機品牌推向國際舞台的他,「很有膽識」地大舉用股票向銀行質押借貸,做醫療、半導體與光電設備等投資,希望藉此乘勝追擊在國際打響名號。 不料,九七年一場亞洲金融風暴,導致公司股價崩跌;過度拉大槓桿操作的結果,更讓公司股價禁不起外資、法人的倒貨又狂跌;而當時台中精機發動子公司護盤的資金,就像「徒手接利刃」被殺個措手不及;加上銀行雨天收傘的效應,使公司資金瞬間蒸發至少二十億元;再加上借貸投資新事業的資金缺口,爆發了一連串違約交割,面臨下市重整的命運。 這對一路走來都是「模範生」的台中精機來說,相當難堪,「那時候,多少人在背後說我是敗家子!」身為企業家第二代的黃明和,承受很大的壓力,他坦言,剛出事時,即使一向樂觀的他,也曾經整整失眠二周,不時的心悸、頭痛,讓他身心俱疲,全靠規律地打坐、禪修,才能冷靜面對,設想處理對策。 面對外界的不諒解,黃明和都坦然以對,他誠心地向協力廠商解釋,提出解決方案,尋求這些老客戶的支持,並提出「固本專案」,明快結束或轉移新事業,把全盛時期的一千四百名員工,縮減至七百名。然而,令他最感慨的是,大難臨頭親兄弟各分飛。 「一九九九年,適逢政黨輪替,二哥率先退股遠走美國;二○○一年,受到九一一事件影響,景氣低迷,三哥也退股赴英國定居;大哥早年就在海外發展。父親留下來的事業,四兄弟只剩下我一人留在台灣苦撐。」黃明和說,兄長們離開前,一句「沒法度!就算還三代也還不完!」的洩氣話,讓他相當沮喪。 獨力苦撐大局 員工、廠商、客戶相挺,提早完成重整遺憾的是,○二年父親過世時,公司距離「完成重整」還有好長一段路,更讓黃明和愧疚,為此,他在父親靈前立下「一定要加快公司重整腳步」的誓言。 如今,黃明和履行諾言,台中精機完成重整的時間表,足足提早了五年。 「其實,黃明和不是個好大喜功的人,當年他只是衝太快了!」與黃家是三代世交的機械公會理事長徐秀滄如此形容。在同業眼中,黃明和是個為人不錯的經營者,可惜一時衝過頭的「魯莽」,不但害他負債六十七億元,也遭受家族成員的責難。 所幸,台中精機發生危機時,已累積五十年的業界人脈,這是從已故老董事長黃奇煌早年就奠定的事業基礎,因此,協力廠商的情義相挺,以及客戶對公司的極高品牌忠誠度與信任感,都成為公司得以浴火重生的最佳助力。 「以我多年對工具機產業的研究,我發現,雖然公司負債達六十七億元,但核心幹部沒走,專精技術還在,加上許多客戶、協力廠商也願意力挺,從企業評價的角度來看,公司的確有重整價值。」台中精機的重整監察人、建智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陳貴端形容。 除了有老員工的相隨與死忠客戶的支撐,黃明和的經營策略也做了很大的「改變」,作風從以往的「大膽積極」轉趨「穩健保守」。 首先,對於公司的任何決策思慮更周全。黃明和回憶,「當時二哥(黃明東)曾不只一次提醒我,借這麼多錢,太危險了!萬一遇到不景氣怎麼辦?」但當時黃明和完全沒把這些「忠告」聽進去,現在想想,整個決策過程真的太過粗糙,以致釀成大禍。 步步為營 毛利率逾二成才接單,近三年獲利平穩「當初公司上市後為了衝營收,很多交易條件都設得很寬鬆,因此呆帳率提高,現在我們只接毛利率二成以上的單子,一旦簽約後,就收三成訂金,做到幾乎零呆帳的程度。」黃明和接著說,「在財務上,我們力求穩健,每半年就會盤點、折扣清庫存,以降低存貨及進一步降低負債比,並只用廠房、機械設備做抵押借款。」正因這樣的堅持,台中精機除了在○九年歷經金融海嘯後,營收大幅下滑僅剩十九.三億元,出現虧損;但隨著一○年景氣復甦,營收翻倍成長,大賺近半個資本額,一一年至一三年則每年獲利平穩,即使沒有驚人表現,卻能提前清償負債、完成重整。 「對我來說,信用貸款就像是裹著美麗糖衣的毒藥!」展望未來,黃明和雖然已取得台中精密機械園區二期三.一公頃的土地,也計畫在上海青浦工業園區投產,著手啟動兩岸三十八億元的投資計畫,但他只想安穩地搭上工具機產業今年的成長列車來擴充版圖,短期也沒有讓公司再上市的計畫。 「我們真的是『打斷筋骨顛倒勇』,現在好不容易站起來了,更要用心守護父親留下來的事業。」現在的黃明和體會到,「魯莽」的變革,容易毀了一家公司,「深思熟慮」的「改變」,才是企業永續經營的王道。 黃明和 出生:1955年 現職:台中精機董事長兼總經理 經歷:台中精機總經理 學歷:淡江大學會計系 改變人生的 2個教訓 ● 聚焦核心事業: 上市時採多角化經營策略,但衝過頭、欠缺風險意識;現在專注本業,強化競爭力。 ● 財務應用趨保守: 過去因向銀行質押股票借款,以致發生危機;現在力求穩健保守,負債比控制在二成內。 |
| ||||||
縱橫電信界超過三十年,威寶總經理周鐘麒選在4G開戰前閃辭。三年來,他逐步縮小威寶虧損,妝點威寶後出嫁頂新,至此,周鐘麒沒有眷戀,決定退下崗位、準備嫁女兒去。 撰文‧顏雅娟、賴筱凡 在執照競標甫結束,台灣4G戰役即將開打之際,電信界再傳人事地震。繼台積電大將蔡力行接下中華電信董座、賴玹五辭去台灣大哥大總經理後,威寶電信總經理周鐘麒也選擇在此時,替三十多年的電信生涯畫下句點。 人事訊息公佈的四個小時後,傍晚六點,周鐘麒已在收拾辦公室,神色有幾分疲憊,「接下來,我要改當WYYM(意指無業遊民)的執行長啦!」馳騁電信界多年的他,首度對︽今週刊︾披露威寶出嫁頂新集團旗下台灣之星的心情,也談他三十多年的電信路,以及他對台灣電信產業的未來看法。 卸下台灣大的職務,二○一一年三月接下威寶總經理棒子後,周鐘麒接連推動威寶基地台升級、引進新款智慧型手機、推出新的預付卡服務,頗有重振威寶聲勢的味道。一三年初,各家電信大廠磨刀霍霍、練兵備戰4G,威寶內部也一樣,「其實,一開始我也是想做4G,不然威寶的生命就結束了。」這是周鐘麒第一次鬆口談起威寶決定不標4G執照,感慨盡在話中。 無奈的是,過去十年,金仁寶集團投資威寶虧損達三四四億元,再往下做4G,勢必得再擴大投資。大股東掂了掂口袋深度,一三年七月,威寶決議不標4G執照,等於把威寶的生命終止線畫了出來,因為威寶手上的3G執照,在一八年到期後,便會停止服務。 三年威寶路︾鐵腕改革 徹底打破僵固體質 直到一三年九月,4G執照進入密室競標後,各方買主紛紛找上擁有一萬座基地台、一八○萬3G用戶數的威寶電信,「老實說,每家我們都接觸過。」周鐘麒透露,一開始威寶也不是台灣之星的首選,但雙方談了一遍、兩遍、三遍,最後越看越對眼,才讓這起合作拍板定案。 周鐘麒選在此時離去,雖然尚未達成讓威寶轉虧為盈的目標,但他成功替威寶找到新買主,周鐘麒的功勞自然能記上一筆;也難怪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力邀他出任顧問,展現愛才的一面。 替威寶找到新出路後,儘管周鐘麒嘴上說著:「讓更有能力的人領導威寶,絕對是威寶的福氣。」但不捨全寫在臉上。 當時威寶一年動輒虧損數十億元,周鐘麒選在職業生涯顛峰處,做了個大膽的決定:以五十八歲「高齡」接任威寶總經理。 此後,外界唱衰的聲音從沒停過,周鐘麒直言不諱,從台灣大轉戰威寶,從來都不是為了錢,「想一想,能在自己六十歲以前,有個地方可以重新開始做些事,也滿不錯的。」進入威寶後,「當時每個人(威寶各主管)都對我說沒問題,但沒問題為什麼會虧錢?」周鐘麒發現威寶的士氣很低迷,說穿了就是一個字「悶」,為了揪出威寶的問題,周鐘麒連續幾個月都「下鄉巡迴」,逐一與威寶的基層同仁溝通。 有一次,周鐘麒與威寶負責工務的員工開會,會後,四位基層員工鼓起勇氣,主動向周鐘麒反映問題,周鐘麒才發現,待處理的公文一進總部就如石沉大海。為了徹底解決問題,周鐘麒定下鐵律,要求所有公文在每位主管手上停留時間不得超過四十八小時,「結果,一夕之間公文全來到我的桌上,換我的桌上堆滿公文,晚上還得把公文抱回家看。」說到這,周鐘麒忍不住笑了。 企業改革畢竟不是貼壁紙,無法立即見效,得從基本功開始練起。從門市海報張貼位置、到門市人員何時奉茶,周鐘麒每個細節都要盯,週末外出也不得閒,因為他每到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看威寶店面。「那時最害怕遇到下雨天。」因為店面設定招牌燈要到晚上六點才亮,但下雨天黑得快,門市人員卻謹守六點才開燈的原則,僵固作法一度讓周鐘麒很生氣,電話直接打回總部,要負責主管馬上處理。 初期,有主管會對他說,「現在的威寶已經比以前好很多了。」聽到這樣的說法,周鐘麒沒有半點開心,反而下令,誰再讓他聽到這句話,隔天就不用來上班了。 積沙成塔的體質調整,讓威寶的虧損逐步縮小,從他上任第一年的六十九.八億元,第二年縮小至四十一.一九億元,去年威寶前三季虧損只剩二十六.一八億元,威寶體質轉好的證明,直接反映在財報上。即便如此,威寶仍舊逃不了連年虧損的窘境,周鐘麒開玩笑地說,「每次開董事會前,我都是財報與辭呈一起遞。」雖是玩笑話,但背後承受的虧損壓力可想而知。 三十年電信路︾雄心未熄 其人壁立千仞其心海納百川三十多年電信路走來,如今看台灣4G發展,其實周鐘麒還是有很多想法。「以前3G都掌握在三大手上,小電信商很難有空間。現在4G有更多玩家,勢必會更競爭,結盟之後或許還有一些機會。」就連他看中華電信新董座空降,都直言,「台灣電信商太保守,尤其是中華電信,只看台灣市場,應像新加坡電信走出去,市場更大!」若蔡力行能到中華電信,被視為有利於提升中華電信競爭力,也幫助中華電信走出去。 宣佈辭退的這天,周鐘麒很感性,他還記得,二十三年前第一次坐上總經理位置時,父親送給他十六個字:「壁立千仞, 無慾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當時年輕不懂其中涵義,如今銘記在心,還寫在給威寶員工的最後一封信上。 專訪最後,周鐘麒感慨萬分,「天下之大,從李大程(台灣之星總經理、台灣大前副董事長)到張孝威(TVBS董事長、台灣大前總經理),從上馬打天下到下馬治天下,電信產業代有人才出。」如今退下崗位,周鐘麒用三十年青春,換得台灣電信史的一頁,也算值得。 周鐘麒 出生:1953年 經歷:威寶電信總經理、台灣大企業用戶事業群營運長、富洋媒體科技執行長學歷: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數學碩士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
| ||||||
逃離「看病難」「看病貴」的中國醫療體系,接受國際一流的醫療服務,所需要 花費的成本遠比想像中低 ◎ 財新記者 李妍 文liyan.blog.caixin.com 繼出國潮、留學潮、旅遊潮後,海外醫療正在升溫。 五年前,57歲的結直腸癌患者老牟被「宣判死刑」 ,倖存時間不超過兩年,不甘之下,老牟赴美治療,如今已經步入第六個「倖存年」 。 今年年初,老牟的女兒小牟被確診為乳腺癌,小牟選擇直接赴美治療,不僅為了更好的治療效果,也為了盡最大可能保住乳房。她表示,以患者為中心的醫護團隊和高級私人化的就醫服務都是吸引她的重要因素。 醫療全球化的趨勢已漸次清晰。去日本做精密體檢、去美國治療癌症、去英國做肝臟移植、去韓國做美容整形、去瑞士注射羊胎素已經成為富裕階層的最新選擇。泰國、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更以其經濟低廉的價格成為全球排名前五的醫療旅遊目的地。 根據斯坦福研究機構(SRI)發佈的報告顯示,全球醫療旅遊的遊客數量已從2006年的2000萬人次增長至2012 年的4000萬人次。2013年度全球醫療健康旅遊產業規模約為4386億美元,約佔全球旅遊產業經濟總體規模的14%。 根據中華國際醫療旅遊協會理事長賈笑芳的定義,醫療健康旅遊是以醫療服務、疾病護理、疾病健康管理、康複養生與健康休養為主題,以旅遊為載體的新興旅遊產業。 醫療全球化主要包括入境醫療和出境醫療(也稱海外醫療) 。 「中國醫療健康旅遊客戶90%以上以出境為主,中國入境醫療旅遊產業尚處於早期萌芽階段。 」賈笑芳對財新記者表示。 中國海外醫療的具體人數尚無從統計,但國外醫療機構已經紛紛開通面對中國的「綠色通道」和中文服務。美國聯盟醫療體系(簡稱 PHS)總裁與首席執行官、哈佛大學醫學院醫學教授 Gilbert H. Mudge 博士和梅奧診所(Mayo Clinic) 國 際 轉 診 主 任 Melissa Goodwin 都一致對財新記者表示,近年來,中國患者數量呈幾何增長態勢,中國市場未來潛力巨大,是所有國外醫療機構重點開發的市場區域。 海外醫療興起催生了新的產業。6月16日,紅杉資本中國基金(下稱紅杉資本)向北京盛諾一家醫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盛諾一家)投資約5000萬元。 據財新記者瞭解,這是國內出國看病服務企業首獲國際著名投資機構的投資。 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地陸續 出現各類國際醫療城和國際醫療中心。 今年4月,海南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成立,這是目前全國惟一由國務院審批、以醫療旅遊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園區,不但放寬境外醫師在此執業的限制,也開放境外資本在此建立醫療機構,其目標是成為新的國際化醫療及養生勝地。 盛諾一家創始人兼董事長蔡強對財 新記者表示,海外醫療不僅增加了病人的選擇權和就醫權,同時也將促進國內醫療體制的改善,最終都將惠及患者。 出國看病萌芽 明星及權貴階層首先做出示範效應。 2012年,劉翔因傷退出倫敦奧運會,赴歐洲最大的私立醫院英國倫敦惠靈頓醫院療傷。中國 NBA 明星姚明曾多次到美國赫爾曼紀念醫院手術,直至此院成為火箭隊的定點醫院。被譽為醫療診斷 「最高法院」的梅奧診所成為全球政要富豪的集聚地,美國前總統福特、里根、老布什,約旦前國王侯賽因,中國的商業領袖馮侖、潘石屹等都曾前往就診。 中國海外醫療興起不過是近五六年的事,但發展速度迅猛。據胡潤2013年財富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內地共有105萬名千萬富豪和超過6萬名億萬富豪,其中超過四分之一的內地富豪表示不滿意自己的健康狀況。 「這些人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對健康問題也格外關注,選擇海外醫療的人非常多。 」身家過億元的老牟表示,在他身邊,絕大多數朋友都會選擇海外醫療。 「不僅是重症,還包括慢性病、康複理療、營養保健和體檢。 」據蔡強介紹,盛諾一家的客戶「累計近千人,企業家佔80% 以上,金融機構佔一部分,私營企業比較多,年齡大多五六十歲,有足夠經濟能力。 」據財新記者瞭解,海外醫療的人群還包括部分政要官員、國企高管、明星等。 海外醫療並非想像中的天價。 「美國費用相對較高,但對於英國、德國以及新加坡等地來說,費用僅僅比國內高10%-30%。 」蔡強介紹說, 「美國費用全球最高,癌症平均花費15萬美元左右,但採用的是分段收費及治療,如果只要最關鍵的治療方案,費用是可控的,例如肺癌,只要1.5萬美元。 」選擇海外醫療的患者以癌症為主。 「海外醫療的主要病症中癌症佔80%,心臟病佔10%,神經系統疾病佔10%,原來癌症中晚期病人較多,在中國沒辦法了才去國外,現在早期病人越來越多,希望儘早到世界上最好的醫院治療。 」蔡強介紹說。 在蔡強看來,與國內醫療機構相比,國外醫療機構的診斷更加準確,治療方案更加全面、完善和個性化,但在實施完成環節,中國醫療技術水平並不差。 「所以很多病患到國外檢查、確診,獲得治療方案,再拿到國內找醫院實施,這是最經濟適用的選擇。 」蔡強說。 選擇就醫國家和醫院要因人而異。 以美國為例,美國共有5000多家醫院,根據2013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排名,成人綜合排名前五的是約翰· 霍普金斯醫院、麻省總醫院、梅奧診所、克利夫蘭診所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但在癌症、心臟病學及心外科等專科方面,醫院排名又有很大變化。 根據患者具體病症來選擇最合適的醫院和專家,是目前有關諮詢和服務機構的一項主要工作。據財新記者調查瞭解,重病症及經濟實力雄厚的患者多選擇美國、英國、德國等地就醫,輕病症及經濟實力一般的患者多會選擇韓國、印度、新加坡等地就醫。 「從醫療水平、硬件設施、藥品供應等多方面考慮,美國確實是最好的,價錢也最貴,英國與之相比性價比更高,質量好,費用便宜了一半,從亞洲看,日本也不錯,但日本醫療簽證手續非常難辦。 」蔡強說。 中外差距何在 大廳裡的鋼琴,單人病房裡的鮮花,窗外綠茵河流的美景,都是病患體驗的一部分。在「看病難、看病貴」的中國,這是奢侈標準。但蔡強說,在國外醫療機構,這是基本標準。 在美國,最優質的醫療資源集中在非營利和私立醫院,醫院品牌及服務至關重要。據梅奧診所 Melissa Goodwin 對財新記者介紹,梅奧的所有醫療程序都採用預約制,為保證服務質量,梅奧會對每日就診人數進行控制。 「在梅奧,醫患關係是非常好的,不用排隊,醫生會蹲下來查看你的病情,一次就診時間至少半個小時,這種信任和尊重是潛移默化中形成的。 」 北大腫瘤醫院肝膽胰外科副主任醫師錢紅綱對財新記者說。 根本的差異在於治療效果。 2012年,美國癌症學會和國家癌症研究所聯合發佈報告稱,由於存活率提高等因素,到2022年美國癌症倖存者將從目前約1370 萬增至約1800萬。美國目前癌症倖存者中,約45% 的人年齡在70歲以上,只有5% 的人不到40歲,64% 倖存者確診已至少5年,15%的倖存者患癌20年以上。 中國腫瘤登記中心今年發佈的2013 年年報則顯示,中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為350萬,因癌症死亡的有250萬,癌症已排在城鄉居民致死病因前列,在癌症的治癒率上,目前發達國家已達65%,中國僅有25%左右。 以結直腸癌為例, 「美國結直腸癌患者五年生存率10年前就已達到67%,中國目前為31%。 」老牟說。 中外差異最大的環節是診斷與治療方案。據 Melissa Goodwin 介紹,在梅奧實行「病人中心制」 ,圍繞病人組建專家團隊。例如,肺癌患者的專家團隊成員包括內科醫生、肺病醫生、肺癌醫生、腫瘤醫生、放療醫生和社工等。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領域和意見,最後綜合大家意見拿出診斷結果和治療方案,這個結果需要所有人員認可簽字。 」診斷結果和治療方案還會不斷調 整。 「中國做影像、穿刺和病理切片的資料基本就是不變的,在這個基礎上,不同醫院和醫生的治療方案大同小異。 」老牟說, 「在梅奧,每年要做新的病歷資料,治療方案也在隨著調整,這是治療效果比較好的重要原因。 」按照中國的治療體系,各科室相對獨立。老牟曾往返於不同的科室之間,不得不根據各種醫學專用術語自己做決定。再加上動輒排隊幾小時,問診時間不到10分鐘的待遇,老牟深感兩國醫療體驗大相逕庭。 儀器設備條件的差異也不小。質子治療系統被稱為「殺癌利器」 ,可直達腫瘤中心,減少對身體其他部位的傷害,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也是最昂貴的超大型尖端醫療設備,目前只有美國、日本等少數發達國家才能夠製造。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已經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批准,主要用於成人和兒童的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婦產科、頭頸外科以及心臟手術,是一種使用微創方法實施複雜外科手術的系統。 「比如心臟搭橋手術,可以做微創,不用開胸了。 」 蔡強介紹說,目前國內只有北京301醫院有一台。 「美國前列腺癌手術80% 用達芬奇,副作用小,創傷小,中國1%都不到。 」中國缺乏經濟有效的抗癌藥物,也是大量癌症患者走向海外的重要原因。 2012年,美國癌症學會和國家癌症研究所聯合發佈報告稱,男性癌症倖存者中,前列腺癌、結直腸癌、黑色素瘤患者最常見,分別佔全部倖存者的43%、9%和7%; 女性癌症倖存者中,乳腺癌、子宮癌以及結直腸癌患者最常見,分別佔41%、8%和8%。 在中國缺乏抗癌藥的領域,美國癌症倖存者卻最多。 「主要集中在治療白血病、肺癌、直腸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等方面。 」 盛諾一家首席醫務官、醫學博士連耀國對財新記者介紹說。 國外藥物進入中國主要難在專利和審批方面。據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介紹,一些申請專利得到世界知識產權保護的藥物,在保護期內,其他國家和企業是不能夠仿製的,因此,引進新藥,必須專利方藥企主動申請。 即使專利方藥企主動申請進入中國,也需向中國藥監和價格部門遞交各種材料,以獲得藥品批號,其中包括以中國人為樣本的臨床試驗數據,完成臨床數據,獲得批號,至少需要兩到三年。 再加上中國高關稅和層層加價的分級銷售體系,中國進口藥品往往因價格高企而銷售不佳。 「價格差得多的可以在10倍左右。 」老牟說,近年來,海外代購格外熱火,但也出現了魚龍混雜,以假亂真的現象。 「所以一些人到國外看病就是衝著新藥去的。 」 瞄準中國市場 中國患者數量的迅速增加引起了多家美國醫療機構的注意。提供免費翻譯服務和中文網頁成為頂級醫院的標配,在電話諮詢時,一聲「你好」就會得到對方的中文對話服務。 梅奧診所Melissa Goodwin介紹說,2012年至2013年,中國患者數量翻了2倍,今年下半年,中國患者數量會翻3倍。 「中國本來不是我們國際化策略的一個優先市場,但是近幾年,中國已經上升到我們第二級優先的市場了。 」美 國 醫 療 聯 盟 體 系 Gilbert H. Mudge表示,中國市場非常重要,PHS 將在北京、上海建立醫院,並在深圳、烏魯木齊等地開展合作項目。 在此基礎上,海外醫療諮詢及服務機構也在全國遍地開花。據財新記者調查發現,類似機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地,服務內容包括醫療諮詢、病歷整理、陪同服務等。 開設醫療旅遊的旅行社也在增多。 2013年,凱撒旅遊推出針對高端人群的海外醫療體檢路線,主要包括赴韓國、日本和新加坡的精密體檢旅遊產品。眾信國際旅行社也推出為小眾高端消費者定製的體檢、療養類海外醫療旅遊產品。 行業模式各有不同,大部分機構以醫療旅遊為主,提供整形美容、試管嬰兒、幹細胞治療等服務。比較知名的包括優翔國際旅行股份有限公司、悅安健康集團、杭州五舟醫院管理有限公司等。 在合作方式上,絕大多數海外醫療服務機構都以病患家屬身份陪同治療,主要提供翻譯、家屬住宿、手續辦理等工作。 「我們是惟一一家採取『官方協議合作』方式服務的機構。 」蔡強介紹說,這意味著盛諾一家可與醫院及科室直接溝通,在患者授權的情況下,工作人員可通過官方渠道協助完成患者病歷資料錄入、修改、審閱等工作,為患者提供更為細緻直接的服務。 盛諾一家表示已與美、英、德、韓、新加坡等國頂級醫療機構簽約,包括美國的麻省總醫院、布列根和婦女醫院、梅奧診所、英國的惠林頓醫院、國王學院附屬醫院、皇家布朗普頓醫院等,服務包括出國看病與諮詢、國外專家遠程會診服務、出國體檢諮詢與服務等。 重症病患居多令出國看病服務面臨很大風險。 「很多機構聲稱自己可以做『一站式』服務,但實際上都是與美國當地中介合作的,層層外包,一旦出事就沒人負責。 」曾諮詢調查多家海外醫療服務機構的老牟說。 產業萌芽初始,良莠不齊的現狀導 致海外醫療服務信任度較低,但隨著新玩家的進入,這種狀況有望改善。 6月16日,盛諾一家獲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投資約5000萬元, 這是業內首例,也意味著海外醫療服務行業開始得到資本方關注。 「海外醫療肯定是有很大需求的,遠比今天的要大。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周逵對財新記者說 : 「我們的投資並沒有短期回報預期,主要追求長期成長及品牌效應。 」最重要的是,在鼓勵社會資本辦醫,逐步取消境外資本辦醫限制的大趨勢 下,海外醫療興起被認為必將激發中國醫療體系的鯰魚效應。正如美國杜克大學法奎商學院工商管理學副教授 marco d. huesch 的評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醫療服務的全球化蔓延能夠帶來各國醫療系統的反思和進步。 |
| ||||||
中國上證指數近來漲勢凌厲,目前正處於空翻多的關鍵時刻。歷經多個景氣循環洗禮,深諳長期投資之道的劉俊傑指出,「習李體制」的「微刺激」振興經濟新方案如果奏效,陸股有機會走出一波長多走勢。 口述.劉俊傑 整理‧劉俞青自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習近平與李克強接班態勢底定,緊接著啟動一連串的經濟體制改革至今,我可以非常肯定的是,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而以這個做基底,加上估值夠低的基期,中國股市非常有機會邁入一個五到八年的長多格局。 我看好中國經濟改革的原因,可以從最近清算周永康事件,和習近平上台後提倡的「反腐倡廉」,看出他想要從頭清理國家基本面的決心;如果外界以為這些動作只是為了要鞏固權力的鬥爭,而忽略習李的理想性與企圖心,就無法看清未來中國的走向。 因為如果只是為了剷除政敵,有很多方法可以進行,經濟上也可以承繼前朝遺緒,一切照舊就好。像二○○八年一發生問題,胡錦濤曾撒人民幣四兆元救市。習李要讓中國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快速上來,要在自己任期內度過經濟調整難關,其實也可以依樣畫葫蘆,猛砸國家資源,例如調降存款準備率、甚至繼續印鈔票撒錢等等。 「微刺激」改革 讓中國更貼近自由經濟 但他們沒有,他們選擇了更細緻、也更困難的「微刺激」改革,光這一點就可以反證,習近平和李克強不只是為了權力鬥爭,而是有機會成為真正讓中國進一步現代化的關鍵性領導人。 過去中國的經濟發展進程,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是一九四九年到八○年,也就是從毛澤東到四人幫垮台,這是一個經濟上民不聊生的時期;第二個階段則是從八○年代到二○一一年,從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到胡錦濤執政時代,讓中國從赤貧階段慢慢進入小康格局,但是中國一黨專政的特殊體制,共產黨掌握大多數國家資源,三十年經濟發展的成果,大部分由國家及共產黨權貴階層共同分享,並形成巨大的貪腐結構。 緊接著,習近平和李克強兩人聯手,開啟了第三階段的改革,一方面他們要剷除貪腐這一塊,背後的意義是,過去長期由共產黨完全掌控國家所有資源,包括「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習李體制至少要打破其中一部分。也就是「政治利益」短期間還不願分享出來,但「經濟利益」已經不再像以前,完全掌控在所謂權貴階級、太子幫這些人手上;從另一個角度說,這個改革就是要讓中國市場的經濟制度,更貼近資本主義和自由經濟。 換句話說,經過這次改革動作,政治上還是維持現況,但在經濟上,中國人民已經可以逐步分享到經濟成長的利益,習李改革最大的意義之一,就是把部分的經濟利益願意釋放到民間,與人民和股東共同分享。 這個重大的意義,可以從市場上許多地方看到。例如被美國媒體稱為「周永康家族印鈔機」的中石油(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從今年年初傳言要查辦周永康開始,中石油在H股的股價就一路漲,如今漲快五成;這代表什麼?如果我們由事後諸葛來看,中石油光被周永康集團拿走的股東權益有多少?這是好幾千億人民幣的事。 過去這些股東權益很多是被共產體制下的貪腐集團瓜分掉,但現在習李體制認為這樣不行,試想,有多少類似的股東權益要被釋放出來? 另外,又例如日前,陸媒披露,李克強在國務院的常務會議上,重話怒批國家四大行等大型銀行,只會貸款給國企等大企業,他說「作為銀行,大生意要做,小生意也要做」;這代表什麼?代表他有意識地將中國經濟成長的果實,慢慢釋放給更多的企業與人民。 習近平和李克強在做的,就是所謂的「穩增長,調結構」,就是所謂「微刺激」,如果他今天只要讓GDP成長,太簡單了,他們根本不必忍受全世界對今年中國經濟成長「能不能到七.五%」的質疑。 更深一層想,不要說七.五%,就算今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只有六%,但如果這個「六%」可以維持「十年」,都是很驚人的成績,這中間的關鍵在哪裡?在於你能不能「持續」,許多人思考事情都沒有可持續的概念。 治理和改革 不求立竿見影 從基本面做改善我們看最近六年的宏達電和大立光做比較;這兩家公司○八年時的每股盈餘都在二、三十元,○九年大立光甚至掉到十幾元,可是宏達電在一○年、一一年的每股稅後盈餘︵EPS︶分別到四十幾元、跑到七十幾元,市場認為它是大成長股,每年成長率都高達四到五成。問題是,它沒辦法持續,一二年EPS掉到剩十幾元,去年甚至虧損。但同一時間,大立光都維持在成長的軌跡上。 所以最近六年成長的可持續性,在宏達電上消失了,所以一一年時宏達電一千三百元、大立光站上一千元,並稱股王股後,但今天大立光二千多元,宏達電剩一三○元;你能想像當時你去選兩家台灣最好的公司,才不過兩年的光景,兩者差距二十倍。 這個概念套用在中國市場上,可持續性的概念就在於,中國的經濟不可以像宏達電一樣,今年還維持七%、八%的高成長,但兩年就崩盤。如果中國經濟也突然掉到剩二%,所有的問題都會爆出來,一定會天下大亂。 所以我認為,習李做的一些事情,其實可以縮影成「一家正在進行公司治理與體質轉型的公司」,在治理和改革的動作,他們不求立竿見影,但是要從真正基本面,能夠影響公司體質和文化的某些角落,一步步去做改善。我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可以看出習近平在做某一些很基礎的紮根動作。 如果用過去台灣經驗來看,現在的中國和七○到九○年代的台灣非常類似,當時台灣在七○年代的每年GDP成長都是二位數,但是真正股票大漲的八○年代後半,GDP只有一年達一○%以上。 換句話說,股市漲或不漲和GDP的成長數字沒有那麼強的關聯性,要看的是更深層、更本質性的問題,我認為習李聯手,正在把過往三十年、繁榮表象下的弊端,一點一滴矯正過來,為的是什麼?就是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現在的中國,經濟和股市可以類比以蔣經國晚年的台灣,差別是政治上的開放不知何年何月。 長多的歷史意義: 中國經濟邁入第三個新局面從技術上來看,我認為目前中國從這裡進入長多的格局,只有五到六成把握,但如果還能再漲一成,也就是再過二二五○的前波高點,大概就有八成把握真正進入長多局面。 這個長多的歷史意義就是,中國經濟正式邁入第三個經濟新局面,不是GDP的成長數字而已,而是一個將過去所累積的國家資源,釋放、分享給更多的人民和股民。 從最近市場上的氛圍,已經可以嗅出氣味。最近代表陸股的ETF,包括寶滬深、FB上證的溢價程度越拉越高,這個溢價代表許多市場上的資金,一些還無法買到A股的資金,寧可多付一些溢價,也要趕快進場卡位。 至於從風險的角度來看,除非是全球性的系統風險,否則現階段的中國股市幾乎沒有風險(即使是系統性風險也是相對安全),它最大的安全性在於,「估值真的太低了」。 從全球市場來看,中國股市幾乎是相對所有位置最低的,而且低很多很多;如果以○八年做標準,其他市場都已經比○八年高出不知多少倍了,只有中國股市還在底部;其次是,習李一直在努力增強未來中國可以永續維持中高度增長的動能,並創造可持續性,我到目前為止的觀察,很有信心,這是我認為目前中國長期沒有什麼風險的原因。現在市場認知的風險,如房地產、地方債、影子銀行、產能過剩等,已反映在極低的股價估值。 武俠小說中,真正的高手都是「後發先至」,因為好的標的必須花更長的時間去調整、徹底改善體質,才能啟動高速動能,我認為此刻的中國股市,正是可以「後發先至」的市場。 |
| ||||||
台灣,禁不起再一次的氣爆事件,歸納專家學者與企業界建議,我們呼籲政府必須要做到四件事,避免慘劇再度發生。 行動一:立即清查、公佈全省管線配置圖 箱涵設置不當、管線操作不當、管線平日沒有確實維修、公部門未將管線納入管理追蹤系統,是肇事的四大元兇。 「只要有預防的觀念,就可以避免與降低災禍發生,」中山醫學大學職業安全衛生系副教授顏慶堂建議,政府應該立即清查國內所有的管線配置,並納入地理資訊系統(GIS),一旦管線出現問題,把資料調出來,就可立即知道哪些管線出問題,以正確方式因應,把災禍降到最低。 高雄市是石化重鎮,支撐高雄就業率的石化工業,短期內很難離開這個區域,「管線輸送還是最符合經濟效益的,」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助理教授何三平說。「可以成立一個由居民、官方、專家與業者組成的監督單位,確實做到管線檢查與維修,」中鋼前董事長、現任中華經濟產業策進會理事長王鍾渝建議。 都市更新研發基金會執行長丁致成提醒,過去工業區土地變更成住宅區或商業區,大家只在意地價是否大漲,卻忽略原先埋在工廠底下的管線有沒有遷走,或土地是否被污染,這都影響日後居住品質。 行動二:成立國家級化學爆炸救災單位 「救災不是光灑水就好,有時候反而會引來反效果,有些消防人員的專業知識不夠,」一位中油資深員工語重心長的說。「知道外洩的氣體、液體是什麼,才知道要用什麼設備與方法來救災,弄錯了反而會讓災情擴大。」中華民國消費設備師協會前理事長何岫璁則提醒,要建立完整的「物質安全資料表」(MSDS),並培養各縣市消防隊的化學救災種子部隊。 物質安全資料表為什麼這麼重要?這份資料上清楚列出遇到什麼樣物質災害時,要用什麼方式撲滅。譬如乙醇(酒精)廠失火,必須要用二氧化碳、化學乾粉或是酒精泡沫來撲滅,如果直接用水澆灌,反而會將乙醇衝入下水道,會有引起更大火災和爆炸的可能。 以工業著稱的德國,為了預防林立的化學工廠釀災,在南部的布魯赫薩爾市(Bruchsal)成立了巴登訓練中心。這裡面有石化廠救災的模擬基地,消防隊員對於化學品火災或洩漏的模擬訓練設施。 德國是用國家的力量來訓練消防人員基本功,師法德國,若國內成立國家級救災單位,就可以快速提供正確救災方法,打火兄弟才不會白白犧牲。「救災單位如同急診室一樣,必須在短期內將災禍撲滅,」銘傳大學設計學院都市規畫與防災學系助理教授馬士元說,「災害都是複合性的,必須要有人負責解決跨部門的問題。」 目前,國內毒性化學物質災害防救體系由行政院環保署負責,二○一四年編列了約一億五千八百萬元預算,佔中央政府災害防救預算的○.七%,還遭到立法院凍結一千萬元預算。雖然環境毒災應變隊系統由環保署負責,但受限於組織、人力限制,環境毒災應變隊無法聘用專業救災人員,只好委託給中原大學、雲林科技大學與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辦理。 毒災應變隊不應該長期採用委外方式辦法,應該成立國家級專責單位或部門,並利用公部門力量培養及訓練專業人員。 行動三:全面修法,推動地下共同管道 「可以學習日本的荷蘭村,他們的共同管道線做得很好,人員可以進去檢修,」曾到日本考察管線配置的台塑董事長李志村提議。如此可把管線集中在一個箱涵內,節省不斷開挖馬路的成本,還便於管理。 目前,日本共同管道的高與寬分別是二百三十一公分與二百九十七公分,足以讓一個人進出,檢測管線。這個空間的左邊置放電器、通訊管線,右下方置放自來水管(水道)與污水管(下水道),家庭用瓦斯管則放在右上方。每一個區塊還以鋼筋水泥牆做隔間,預防管道同時出現裂縫時,不會影響到其他管線的安全。至於石化管線則與民生的共同管道區隔,避免發生意外,影響到民生安全。 其實,國內從二○○○年就開始推動實施。只是立法之初,只要求新開發地區、重劃區及重大工程時優先試做共同管道。這樣還不夠,老舊的管線更需要管理。所以必須全面修法,從危險程度較高的區域開始推動,讓當地的居民可以住得安心。 行動四:公佈權責單位並嚴定檢測規範 高雄氣爆事件發生後,只見地方與中央互踢皮球,民眾也看得霧煞煞。建議乘此機會,把管線的管理者與責任歸屬釐清,並明訂監督單位,要求管線的擁有者確實做好檢測,若沒依照規定,不得使用管線。 「埋在地下的石化管線,或是滿街跑的槽車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有沒有好好的管理,」顏慶堂說。「建構共同管線的經費很高,政府應該列為國家政策,逐步執行,讓人民居住可以安心,」丁致成說。 高雄氣爆事件不能再發生第二次,靠正確的管理與對策,民眾才能無懼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