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劉展灝談在瑞士的營商經歷

1 : GS(14)@2011-01-30 19:04:08

2011-1-1 HJM

1983 年至今,我已從事鐘錶業數十年,回頭一看,發現自己經常比別人先走一步,包括堅持生產高品質手錶。平價表有太多競爭,且難以確保自己的貨品最便宜,不斷降低價格更只會讓自己虧本,所以要努力鑽研,為產品創造附加值。

統籌:陳志輝教授(中大EMBA課程主任)

主持:駱國安(EMBA 2010)

嘉賓:劉展灝(運年表業集團董事總經理)

筆錄:謝冠東、林思明

劉瑞士並非我的家鄉,但除了香港和內地,我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瑞士。我在1983 年創立運年表業有限公司,距今已二十七年了,創業前于酒店業工作了四年,亦從事了十載鐘錶業才創業,屈指一算,已有三十年鐘表業經驗。創業初期只做 OEM(替客戶加工),公司規模很小,只有一、兩名客戶,但兩、三年後業務開始上軌道,我決定要實踐我的目標:生產高檔次及高品質的手錶。中國內地的鐘錶業並不發達,而香港則大量出口廉價手錶,那是只以價錢去競爭,長遠必遭淘汰,故我希望開設一家較另類的表廠,制造高檔手錶。當時不被看好,很多人覺得瑞士已壟斷了貴價表的市場,但我卻認為香港的貴價表仍會有銷路及客戶。1990 年,有80 至90%的香港同業把生產線遷往內地,因為內地的土地、薪金都較便宜,當時,我的表廠經營了將近七、八年,內心亦有掙扎,要不要到內地發展呢?最後我堅持留在香港,以香港作為生產基地,同時在瑞士多開一家表廠。很多同業、朋友都認為我的做法跟社會大勢背道而馳,雖然有不少香港企業在瑞士設立分公司,但它們多從事貿易或仲介生意,香港不少上市公司也在瑞士設分公司,但主要進行研發或商務代理,不是以生產為主。

親身往瑞士設鐘錶廠

我認為,在瑞士設廠有其優勝之處。以往在香港裝表,有一些客戶會要求Swiss made ( 瑞士制造),即是機芯要瑞士出品,其他配件不論是日本、泰國、台灣還是內地都沒問題,準備好所有配件後,再集體運往瑞士,由當地的assembler(裝配廠)裝配。根據瑞士法例,只要表芯是瑞士出品, 就是Swiss made。當OEM 的客戶提出要求,我們便會這樣造表,但維修率卻非常高。若我運送1000 只表到瑞士裝配,成品運回香港作final QC(最後品質檢查),至少有300只表會出現問題,需要更換表面、玻璃或表殼等,成本很高。我付款給瑞士的subcontractor 進行裝配,但成品出現問題,對方卻不肯免費維修,因為瑞士對鐘表技術頗為自負,不肯承認錯誤,我又不想浪費時間跟對方理論,寧願自行維修,結果損失很大,故1990 年便決定自己到瑞士開廠。

法國波爾多出名紅酒,日內瓦以貿易聞名, 而La Chauxde-Fonds 則是瑞士的鐘錶業之都,很多大牌子都在該地設廠,包括Rolex、Breitling、TagHeuer、Corum、Ebel、芝柏(Girard- Perregaux) 等。我在一幢四、五層高的工廠大廈租了5000 呎地方, 聘請了十多名當地工人,雖然投資額不大,但瑞士政府卻給我優質服務,反觀香港政府對鐘錶業的支持力度就有所不如。瑞士的顧問每月薪酬大概是萬多元瑞士法郎,當地政府的優惠是讓我免費向顧問諮詢一年,每有不明白之處,我都可找他商量,對方亦很樂意幫忙,另外,政府亦常派人來表廠瞭解我們的需要,很是貼心。

瑞士政府積極協助小企業

剛開設了表廠數周,瑞士的政府官員便約見我,希望瞭解我的情況及困難。La Chaux-de-Fonds 冬天降雪不斷,雪堆比人還要高,工人從巴士站步行到工廠上班需時約五分鐘,他們感到很辛苦,我便向官員反映,怎料不到一個星期,政府便把巴士站搬到工廠門前。瑞士政府十分關注及體恤小型廠家,借此吸引外資,制造就業機會,而又不用擔心被指官商勾結、利益輸送(衆笑)。

九十年代瑞士經濟低迷,鐘表業亦陷于低潮,很多表廠因而倒閉,所以瑞士政府也不明白,為何我這個香港人竟來設廠,還愈請愈多人,甚至連周末也要加班。其實是因為香港人做事比瑞士人勤奮,我不是指瑞士人懶惰,只是他們的生活習慣與我們大相徑庭,這點容後再跟大家分享。香港人在瑞士開廠有優勝之處,我們往往能在亞洲區接單,面向全世界的客戶,另外,瑞士人的靈活性亦比我們低,故我的表廠吸引很多瑞士傳媒、銀行家來探訪。

初到瑞士,適逢八九民運,很多人以為我的目的是申請瑞士護照,而瑞士護照很難申請,往往要等候多年,但我到埗不久,瑞士政府已向我派「定心丸」,承諾會先給我A visa,五年後再給我B visa,只要繼續留在瑞士開廠,五年後便能正式成為公民。但我向當局表明:我到瑞士是為了投資,不是移民;如果我想移民,早就到加拿大了。不過對方仍半信半疑,認為我會改變主意,硬是要給我visa(衆笑),還給我一大疊表格,結果我也沒有填。時至今日,我的表廠已開了二十年,如果想成為瑞士公民,早就成功申請了。

瑞士生活難適應

我到瑞士設廠,亦在那里租了房子,買了車,定居了一年多,每個月只有一個星期在香港。我發覺兩個地方的做事方式有天壤之別,初時也很不習慣,例如香港人的工時較長,一大早上班,到七、八時也不願放工,但瑞士人五時便會放工;另外,瑞士人不肯在周末加班,但我又有貨需要趕工,便請求員工加班。最後,十多名工人中有一、兩名答應。雖然我不懂裝配手錶,也回來陪他們一同工作,後來有更多員工願意周六加班,在瑞士是前所未有的。只要跟員工好好溝通,他們便會理解,但總不能長時間加班,不然員工便會要求工廠多聘請人手來分擔工作。瑞士工人的福利亦很優厚,現在內地最低工資由900 元增加至1000 多元, 香港工人的平均薪酬則是7000 至8000 元,而瑞士呢?是5000 至6000 瑞士法郎。故我只聘請十多名員工,如果以他們的薪酬在內地聘請人手,可請到超過一千人呢!瑞士工人不僅薪酬高,每年更如學生般放暑假,7月中開始便放三個星期大假,聖誕節亦有十至十二天假期,複活節假也比香港長。另外,瑞士實行flexible working hours ( 彈性上班時間),上下班時間沒有限制,每天只要做足八小時便可以了,做老闆的也不可幹預,硬性規定上班時間。這跟富士康那種半軍事化的管理截然不同。

但瑞士的生活頗為沉悶,在那里長期工作對我來說是一種懲罰。瑞士有三種官方語言——德文、法文、意大利文,而生產鐘表的區域則以法文為主,雖然我年輕時學過法文,但只是半桶水,而當地的新聞都是以法文和德文報道,我根本看不明白。在瑞士居住,最怕過周末,我大多會回公司工作一陣子,再四處逛逛,但那個小鎮沒什麼好逛,百貨公司四時便關門,周日更全部都關店,整個鎮一片死寂,幸好還有一家中國餐館,讓我獨佔一張長枱吃飯(衆笑)。參觀雪山,每周都上山也會厭倦,所幸那個小鎮鄰近法國邊境,周日我便駕車到法國,漫無目地開車,看見餐館便走進去,裡面多聚集了一堆老年人,我這個中國人一進去,人人都盯著我。

在瑞士生活,前後轉換了三、四所公寓,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晚歸,吵醒鄰居。所謂的晚歸不過是十時左右,我回家洗澡,鄰居便用掃帚拍我的門,投訴我的水聲擾民(衆笑),在瑞士十時便要上床睡覺,連走路也不可以呢!香港人實在難以適應當地的生活,除非你嚮往悠閑寧靜,故工作了一年多,我便找一位當地的中國同事幫忙,但他半年左右便辭職了,因為瑞士員工認定他是我的線眼,是來監視他們的,結果大家合作得不愉快。瑞士人很保護自己,只要是一門專業,他們便會認真看待,特別在鐘錶方面自視甚高,認為自己的鐘錶技術冠絕全球,不過我也認同瑞士人造鐘錶,是不同于一般視鐘表為生意的人,因為對他們來說,鐘錶制造是瑞士的國技,是一門藝術。

Swatch 的成功之道

香港鐘錶以數量、速度及價錢作競爭,瑞士鐘錶則以品牌、複雜性和市場策略取勝。三十年前,香港鐘錶對瑞士鐘錶造成不少打擊,特別是瑞士的平價手錶,很多因而倒閉,導致大批鐘錶技工流失,他們必定很痛恨香港。現在只有大牌子仍留在瑞士設廠,這啟發了我們:瑞士因為香港步步進迫而轉投高增值生產,從事品牌和市場策略,只出產卡地亞(Cartier) 、Omega 和伯爵(Piaget)等貴價品牌的手表,價值數十萬至數百萬不等。為免遭到淘汰,香港表廠亦應朝此方向發展。你們可能有疑問:Swatch 和天梳(Tissot)不是平價品牌嗎?

目前全球的鐘錶業由數個集團壟斷, 包括Swatch Group和法國的Richemont Group。Swatch Group 旗下的品牌有Omega、浪琴(Longines)、雷達(Rado)、天梭、Breguet、Hamilton、Certina 等, 另外,Swatch Group 亦會制造表芯,瑞士有超過80% 表芯由SwatchGroup 制造,幾年前它突然宣布停止出售表玉,引起極大回響,連瑞士鐘錶業界也因此控告它壟斷市場, 最終Swatch Group 繼續出售表芯,但卻減少數量,可想而知它的影響力有多大,它的表芯非常專業。很多表廠只負責設計手錶的外型及款式,表芯則向Swatch Group 購買, 除了表芯, Swatch Group 也會生產表針。十多年前, Swatch Group曾一度陷入低潮,故出品平價瑞士表Swatch 打救自己,以塑膠手錶作賣點,大大加強了公司的利潤和財力,得以重整旗鼓。現在它成為全球最具規模的鐘錶集團之一。

Richemont Group 也是大型鐘錶集團, 它旗下的品牌都耳熟能詳: 卡地亞、江詩丹頓(Constantin)、伯爵、Montblanc、Dunhill 等, 均是首屈一指的貴價表。雖然Richemont Group 原本不生產表芯,但近年已開始收購一些會制造表芯的品牌公司。Rolex 及Tudor(帝陀)屬於另一個集團;還有PP(Patek Philippe),都是享負盛名的鐘錶品牌。

剛才也提及,瑞士政府非常支持外資投入,對鐘錶業的發展很有幫助,但瑞士的處事方式亦相對保守,十年如一日,變動極小。瑞士的另一優點是注重環保,卻不會矯枉過正,不像內地般要封殺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汙染和資源性)的行業。鐘錶業需要電鍍,瑞士政府不會打擊電鍍行業,只要工廠遵從汙水處理的條例,便可繼續營運。其實,瑞士和香港頗為相似,人口相約,瑞士六百多萬,香港七百萬,兩者都缺乏豐富資源,但發展都很理想。瑞士有名的行業包括鐘錶業、藥業、機械業、旅遊業、食品業等,它並不追求高新科技,只集中發展傳統工業,鐘錶不過是機械表,已有多年曆史,賣得如此高價,實有賴于市場策略和推銷技巧。總的來說,瑞士的營商環境確實不錯。

比較香港員工和瑞士員工

林國仁你剛才提及,到瑞士設廠前找瑞士的公司裝配手錶,結果大量成品需要維修。在我們心目中,瑞士人的鐘錶技術應該很了得,為何他們所裝配的手表會如此失敗,而你後來親身到瑞士發展卻又成功呢?

劉雖然瑞士是鐘錶王國,但當地亦有很多中小企。Subcontractor接了訂單,不代表所有工序都會在工廠進行,如果有太多訂單,員工又不肯加班,工廠唯有著員工把手錶帶回家裝配,但員工把手錶帶回家,不代表他們會親自裝配,他們可能會交給鄰居處理(衆笑),他本身就是不想加班嘛,結果就像往時香港人「穿膠花」,人人都可以做,很難控制貨品的素質。

另外,瑞士和香港工業都面對同一問題——缺乏年輕人接班。瑞士的情況已比香港好,當地有傳授鐘錶技術的專科學校。裝表需要眼明手快,雙手要敏捷靈巧,故香港以前只會聘請年輕女工,現在沒有人入行,則四十歲也要請;瑞士工人平均年齡三、四十歲,本身的動作又比香港人慢,瑞士人裝表要戴著放大鏡,左看右看,看似很認真,但認真不代表他看得到(衆笑),所以單論裝配技術,香港絕不比瑞士差。香港女孩子很快便可以裝好五十只手錶,但瑞士的婆婆嬸嬸(衆笑),老半天只能裝好二十五只,她們薪酬高數倍,生產力卻低一半,成本自然高,間中效果欠佳亦是意料中事。不過受限于生產地的法例,為了讓手錶蓋上Swiss made 的標志, 一定要交由瑞士裝配。我們在瑞士設廠後,當然不會讓員工把手錶帶回家里裝配,而香港的生產部經理也前去幫忙,為新工廠確立制度,並將香港的生產模式帶往瑞士。瑞士的新工廠跟香港的工廠無異,只是生產地點改變了。

為何不往內地而往瑞士設廠

梅俊傑當大部分香港同行都制造平價表,為何你會毅然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到瑞士設廠呢?第二,瑞士專門生產高檔表,但香港和內地仍在制造平價表或組裝手錶,停滯不前。它們可有機會和你們一樣,朝貴價表的方向發展?

劉我們要全面而長遠地分析業務前景, 1983 年至今, 我已從事鐘錶業數十年,回頭一看,發現自己經常比別人先走一步,包括堅持生產高品質手錶。平價表有太多競爭,且難以確保自己的貨品最便宜,不斷降低價格更只會讓自己虧本,所以要努力鑽研,為產品創造附加值。正如香港人購物和吃喝,未必會選最便宜的一家,不論平價、中價、貴價,都各有市場,最重要是找出營運路向,為自己定下目標。我在1990 年到瑞士設廠,目標就是制造貴價表, 而非平價的OEM,故1991、1992 年我便開始收購不同品牌做branding,並在1993 年進軍內地市場,設立辦事處去推廣自己的品牌。所以,我在十多年前已預計內地將會是龐大市場,並好好思考發展路向,當然我不會說現已進入成功階段,因為從商就像革命,要長期作戰,但我早已定下目標,並有清晰的概念和信念。

另一個問題:為何香港只能做代工, 做OEM, 不能像瑞士般做品牌?因為瑞士有祖蔭,只要是Swiss made 的手錶必定較值錢。同樣品質的手錶,Swissmade 的值30000 萬,香港制造的值8000 元,內地制造的則只值3000 元,只是Swiss made 這個品牌已為手錶增值了不少。正如女裝,made in France 和Italy的當然貴得多;手袋隨處可見,但Prada 卻這麼昂貴,不就是品牌效應嗎?瑞士手錶愈來愈昂貴,最初只售幾萬元,現在已售幾十萬、幾百萬元,雖然銷售量比1990 年下跌許多, 但價值卻上升幾十倍。香港的手錶暫時仍追不上瑞士,在未來五十年都無法趕上,因為要改變的是整個鐘錶業以及其配套,要制造一種氣氛,讓人感到香港的鐘錶品牌系出名門,認同香港是出產高檔手錶的勝地,此絕非易事。有朝一日,如果香港只制造貴貨,不造平貨、假貨、劣貨,便能慢慢追上瑞士。

產品可以傳統,但設計必須創新

林肇琪研究Swatch 時,該集團的主席表示,若鐘錶業沒有創新,便會衰亡。瑞士鐘錶業歷史悠久,innovation 對鐘錶業有多大影響?香港鐘錶業也有同樣危機嗎?

劉我們永遠都需要創新,我亦十分信奉創新,產品可以舊,但設計不能舊。有很多人認為工廠已經式微,不能繼續下去,但我可以斷言,工廠一定可以繼續發展,只在乎由誰來管理、怎樣去營運。因為每天的衣食住行所需,如椅子、衣服、眼鏡、鞋子等,全都由工廠制造出來。雖然制衣、鐘錶、玩具等都是傳統行業,但我們可在設計和物料中加入創新元素。以鐘錶業為例,表芯等同人的心臟,藏于體內,既然別人看不見,改變也沒用;但是,表的外形就需要創新,瑞士那些售價幾十萬元的手錶,其皮帶和鋼料都是用最新的物料,這種創新值得香港的鐘錶業界學習。任何行業都需要加入創新的元素,制衣也是一種舊行業,但早前台灣出產了一種「無縫衣車」,縫出來的布料看不到車線,這就是創新。

工業接班問題大

駱國安劉先生剛才提及,鐘錶業愈來愈少人入行,會否影響瑞士鐘錶的未來發展?創新無法延續,是不是一大挑戰?

劉即使鐘錶業加入了創新元素,在年輕人眼中,它仍是一門傳統行業。時下的年輕人在想什麼,我們這種年紀實在不能理解,很多年輕人不願入行,有時連鐘錶老闆的第二代也不願意接手。他們偏愛資訊科技、股票基金等行業,因為較刺激,賺錢亦較快。當年長一輩紛紛退休,瑞士將要面對人才短缺的問題,雖然當地有專科學校,但不代表就讀人數足夠,即使進了學校讀書,畢業後也不一定會長期留在鐘表業發展。瑞士鐘錶發展得如此理想,是因為上一代願意花很多時間研究,不像香港的工廠,只知道接訂單和出貨賺錢;但若然瑞士鐘錶業沒有接班人,也不會有新的研究,這對行業會有很大影響。當然香港亦有同一問題,現在長沙灣的工廠想以 6000 至7000 元的起薪點聘請年輕人,訓練他們裝表,也沒有人肯應徵,他們寧願到Starbucks 工作,也不想在工業界發展, 其實Starbucks 不過是現代版的茶餐廳罷了,我心想:那又有多少東西可學呢?年輕人投身工業,也許更有前途也說不定。

陳志輝 香港中大文學EMBA課程主任 謝冠東 文字工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830

[貼圖]劉展灝

1 : GS(14)@2011-03-16 22:40: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4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