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評山下:金融科技
1 :
GS(14)@2018-01-28 15:18:44金融科技發展帶動網上轉賬與支付功能日漸滲透大眾生活習慣,有市場調查數據指,每10人就有3人使用過金融科技相關服務,終於撼動銀行業傳統以來的權勢地位。最近歐盟推行「支付服務指令條正案」(PSD2),英國政府的「競爭和市場委員會」(CMA)更早於2016年倡導「開放銀行計劃」(Open Banking),這些由上而下的新措施都說明了開放金融數據時代已經來臨。筆者認為,客戶數據於各行各業都是幫助賺錢的重要資源,以銀行為例,掌握客戶的背景資料後,便可因應他們的投資偏好、可承受風險程度,提供度身訂做的金融產品及風險定價。然而,PSD2和開放銀行計劃卻意味銀行要跟其他金融服務供應商實踐金融數據共享,此舉將有三方面影響:(一)傳統銀行的利潤及競爭力下降,甚至被市場淘汰;(二)金融科技公司如蘋果、亞馬遜等受惠,客戶數據有助它們於技術優化和用戶體驗的提升;(三)消費者有更多創新金融產品及服務選擇。目前PSD2會在歐盟大部份地區生效,英國的「開放銀行計劃」亦有一系列改革藍圖,並已要求九大銀行在用戶同意下,把金融數據向獲得認證及授權的第三方機構存取賬戶數據。筆者估計,受惠的金融科技公司將通過金融技術手段來改變小企業貸款的競爭,從而更容易獲取銀行現時擁有的大部份客戶數據;零售商也將推出新服務及應用程式,推動客戶接受個人資料及數據分享,藉此介紹各種優惠及好處。而銀行早就意料到變革帶來的負面影響,有些已經創建自己的免費直接付款應用程式,例如海運金融銀行(DNB)在挪威的Vipps和荷蘭國際集團ING銀行在比利時的Payconiq。據Experian資料顯示,從一項2,000名英國人的調查中,約有22%受訪者願意分享個人數據,另有9%不想公開,大部份受訪者都表示擔心訊息共享的安全性,這表明金融科技公司仍需努力說服大多數消費者開放其財務數據,亦要做足安全措施防止欺詐風險和數據私隱等問題。總括而言,開放第三方(金融科技企業、技術商、零售商等)存取用戶賬戶數據,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之間的摩擦必不可少,銀行與其客戶的關係亦將出現變化,筆者認為金融數據共享已成定局,銀行除了升級轉型,亦可重新安排金融服務來向客戶收取費用,但最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分享」客戶數據,從中制訂與非銀行的金融服務商互惠互利,自我提昇競爭力同時,亦不妨提出戰略性合作,以重塑整個金融行業的創新。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28/20288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