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米擲重金買下支付牌照,金融版圖再擴張丨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006/159061.shtml

小米擲重金買下支付牌照,金融版圖再擴張丨黑馬薦文
財經雜誌 財經雜誌

小米擲重金買下支付牌照,金融版圖再擴張丨黑馬薦文

小米擲重金買下支付牌照,說明小米已經想清楚要把金融當成一個板塊,而不僅僅是一個工具。

本文由財經雜誌(微信ID:i-caijing)授權i黑馬網轉載,作者張珺、劉一鳴。

與此前連年三位數增長並迅速拿下450億美元估值不同,2015年以後,小米明顯慢了下來。根據小米公司資料,2012年-2015年小米手機銷量的增長率分別為2296%、160%、226%和16.1%。

這一狀況在2016年進一步加劇。根據IDC報告,2016年一季度小米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僅920萬部,市場份額9%,同比下降32%。華為以1660萬部出貨量摘得頭籌,小米僅列第五。二季度,華為以1910萬部的出貨量穩居榜首,小米出貨量為1050萬部,同比下降38%,排名第四。

小米從無到有塑造“小米奇跡”,僅僅用了五年,一度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科技初創企業之一,如今這一神話隨著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整體放緩也開始出現裂痕。

獨立IT評論人洪波告訴《財經》記者,小米手機銷量下降幾乎是一種必然,不論是性價比優勢還是廉價的社交網絡紅利,小米在過去五年所依賴的以高速成長的優勢一下子都消失了,加之手機市場已進入後智能機時代,換機用戶占大比例,以上這些都致使小米飛速上揚的增長曲線低下頭來。

小米嘗試了多種方式在供貨量低迷之際尋求突圍,比如布局線下店,甚至開發芯片,但渠道和技術的布局需要長時間和高成本,難以在一朝一夕取得立竿見影的成效。小米如何重啟高增長,商業生態戰略專家周掌櫃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稱,小米生態戰略需要認清自身長期競爭優勢,小米的基因是互聯網和軟件應用基因,用戶粉絲運營和應用軟件創新推動用戶強勁增長應放在第一位,矯枉過正反而會弱化核心競爭優勢。

在此背景下,支付能夠成為一支引導小米反敗為勝的奇兵嗎?

9月1日,Mi Pay正式登場。與Apple Pay和Samsung Pay一樣,小米支付采用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場無線通訊)技術,通過將手機靠近支持“銀聯雲閃付”功能的POS終端完成交易。Mi Pay合作銀行21家,支持上海、深圳、北京、廣東、蘇州、武漢六省市公交卡。

就在一天前,華為也推出了Huawei Pay,同樣采用NFC技術,同時支持有“銀聯雲閃付”功能的POS終端和公交卡。

“對於整個軟件互聯網的生態來講,支付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只有有了支付以後,整個生態才能夠成為閉環。”小米支付總經理千鳥(本名:宋振中)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

隨著Mi Pay推出,小米的軟件和互聯網服務生態趨於完整,其生態發力點亦逐步成型。小米和華為之戰遠未到達終點,小米對其生態優勢的回歸,意味著二者新一輪戰爭已經拉開序幕。

“小米以前把過重的賭註都押在手機上。”一位和小米有過密切合作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雖然小米現在的核心根基依然是手機,但現階段小米在手機方面內外都面臨很大壓力,小米調整策略發展生態,這至少可以讓小米根基穩定。

雙重身份

就像商城是京東的依托,淘寶是阿里的依托,微信是騰訊的依托,小米的電子商務同樣是小米進入支付領域最重要的依托

手機廠商搶占支付場景只是表象,這場爭奪戰的根本在於,手機廠商淪為管道。他們要麽為支付寶、微信打工,要麽為銀聯打工,難以在第三方支付領域起主導作用。

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分析師沈哲怡告訴《財經》記者,對於手機廠商,NFC技術就好比曾經的攝像頭或藍牙,未來會成為手機標配,但不大可能成為手機廠商新的盈利模式或業務風向。

華為下屬有三大業務集團(Business Group,簡稱BG)——消費者BG、企業BG和運營商BG。目前Huawei Pay的產品部門隸屬於消費者BG的雲服務部下,名為“華為錢包”。

“華為本身就是一個支付的通道和管道,我們本身不做用戶,而是希望華為用戶通過使用華為的手機來感受Huawei Pay。”華為消費者BG雲服務部總裁蘇傑在Huawei Pay的發布儀式上說。他表示,華為做移動支付的初衷是基於華為的手機用戶,通過與合作夥伴合作來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服務。

理解小米支付的關鍵是,小米不是單純的手機廠商,全國第三的電商身份讓小米在布局支付業務、金融業務時,相較包括華為在內的其他手機廠商更見野心。

小米布局支付領域早在四年前。2012年中,“小米支付”部門成立,最開始以“米幣”切入孵化第三方支付業務。該部門隸屬於提供軟件和互聯網服務的MIUI下,同級部門還包括提供理財、保險、貸款等服務的“小米金融”業務部門。

2013年12月,“小米支付”獨立為北京小米支付技術有限公司。根據工商登記信息,法人為雷軍。“小米支付”作為MIUI下屬業務部門獨立註冊公司,可見其受重視程度。而最早帶NFC的小米手機,可追溯至其2013年發布的小米2A和小米3,不過小米2A還未帶安全芯片。

布局早、受重視,盡管如此,小米支付業務一直沒有做起來。千鳥告訴《財經》記者,當時NFC支付市場非常混亂,產業鏈長、參與方多,銀行、銀聯、移動運營商、手機生產商、技術(專利)提供商的利益難以平衡,導致其發展緩慢。

其中的典型例子是Apple Pay進入中國時所經歷的波折。一位業內人士透露,Apple Pay在美國會向銀行及卡組織抽取0.15%的服務手續費,但中國的銀行不同意類似商務條款,談判一度膠著。最終雙方妥協,蘋果答應三年內在中國不收費,而之後所有其他手機廠商在開啟該業務時,也都延續這一規則。多個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Huawei Pay和Mi Pay目前也未在金融交易中獲取手續費等收益。

在近場支付緩慢發展期間,互聯網支付企業利用二維碼搶先布局線下移動支付,並在支付流程上繞開銀聯。根據易觀國際數據,2016年一季度銀聯在移動支付市場份額僅為0.69%,支付寶與騰訊旗下的財付通占比高達86.44%。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銀聯加速相關利益的協調,並於2015年12月推出“銀聯雲閃付”,可支持iOS和Android兩種操作系統。今年各家手機廠商陸續上線的NFC手機支付業務,都是與“銀聯雲閃付”合作。

“我們米3做NFC支付的時候苦哈哈的。”一位小米市場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中國NFC支付的市場事實上是Apple Pay帶起來的,在相關利益方訴求各異、市場混亂的情況下,統一了用接入銀聯的方式提供服務。“蘋果的號召力是前所未有的。”千鳥說。

目前市場上的Apple Pay、Samsung Pay和Huawei Pay主推的都是基於NFC技術,通過“刷”手機完成的“近場支付”。而支付寶、微信支付則屬於“遠程支付”,即需要互聯網與遠程服務器連接來完成。近場支付和遠程支付是移動支付中的兩大陣營。

對於近場支付的前景,業內存在爭議。一位螞蟻金服公司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支付寶和微信所使用的掃碼支付門檻更低,相對NFC支付需要POS機,掃碼支付只需要一張二維碼。同時支付寶在行業深耕多年,能夠更深度地貼近商業應用場景。

沈哲怡對《財經》記者分析,NFC支付的使用場景受限,人必須出現在現場,而遠程支付既可滿足網上購物、轉賬等人不在現場的場景,又可以通過掃碼滿足近距離支付的需求,因而在使用場景上覆蓋面更廣。她對比稱,即使是Apple Pay在美國移動支付的市場,也不算成功。

基於手機廠商和電商的雙重身份,近場支付不是小米支付的全部,其支付業務還囊括另一板塊——“快捷支付”,該支付方式與支付寶、微信支付相同,為遠程支付。

千鳥表示,目前小米是唯一一家既做近場又做遠程的支付公司。對於支付寶、微信,小米有它們沒有的硬件,可以做近場支付;對於手機廠商,小米有自己獨特的互聯網生態,可以做遠程支付。小米同時布局兩者,以期尋找彎道超車的機會。

“小米要去做支付,不是因為它是手機廠商就做支付。”洪波告訴《財經》記者,小米支付最大的優勢在於其電商業務承載的天然用戶群。就像商城是京東的依托,淘寶是阿里的依托,微信是騰訊的依托,小米的電子商務同樣是小米進入支付領域最重要的依托所在。

對比華為,一位華為消費者BG雲服務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華為目前沒有做遠程支付,但是華為已在其P9手機推出“掃碼秒付”功能,即在手機黑屏的時候就可以用指紋快速調出支付功能,同時華為把該功能開放給包括支付寶在內的支付服務提供商,借此為華為手機用戶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

小米已經想清楚要把金融當成一個板塊,而不僅僅是一個工具

對於任何一家公司的金融業務來說,支付都是“水電煤”般的基礎設施。

國泰君安分析稱,2003年支付寶剛推出時,並不比其他支付手段更方便,但由於其掌握著客戶的交易行為,直接把支付環節嵌入到交易中,迅速完成了生態的構建。

在2014年支付寶的爆發中,正是因為用戶在日常交易中頻繁使用支付功能,產生了大量沈澱資金,進而產生理財需求,於是順其自然地誕生了余額寶等其他金融業務,支付在螞蟻金服體系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2016年1月,小米以6億元收購捷付睿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付睿通”),該公司於2011年獲得央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收購後,小米持股65%,並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

根據工商登記信息,捷付睿通現任法定代表人為雷軍,業務包括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和銀行卡收單,經營範圍覆蓋全國。

與之相對的是,蘇傑在Huawei Pay的發布儀式上表示,華為攜手銀聯推出Huawei Pay的目的是立足技術創新,從芯片底層開始為華為手機用戶提供安全的移動支付解決方案,同時華為對金融行業心存“敬畏心”,不會申請移動支付牌照。

“一個企業必須有自己的邊界意識,不申請牌照,因為那不是我們的擅長,華為會立足、聚焦技術,為整個支付行業提供最安全的底層解決方案。”蘇傑在接受獨立評論人王如晨采訪時說。

蘇傑在該采訪中強調,華為只會做自己擅長的部分,創始人任正非多年來反複強調,創新有邊界,華為只聚焦在主航道上,沒有邊界管理的技術創新,有可能會誤導戰略,失去焦點。“我們不貪多,不貪大。”他說。

一位長期與小米打交道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從手機廠商的角度來看,拿牌照的意義不大,但是從類似於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互聯網金融布局的角度來說,牌照意義重大,小米擲重金買下支付牌照的做法,說明小米已經想清楚要把金融當成一個板塊,而不僅僅是一個工具。

小米2016年在金融領域已接連展開一系列動作。除了收購捷付睿通取得支付牌照外,6月12日,小米集團副總裁張金玲在2016陸家嘴論壇上透露,小米科技將上線互聯網股權投融資平臺“米籌金服”,其CEO由上海市金融辦市場處原副處長趙明輝擔任。根據工商信息,上海米籌互聯網金融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於2016年3月成立,註冊資金1億元人民幣。

隨後6月13日,小米宣布其聯合包括新希望集團在內的七家四川企業申請籌辦的四川希望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希望銀行”)獲得中國銀監會批複籌建,小米占股29.5%,僅次於新希望集團占股的30%,成為第二大股東。四川希望銀行註冊資本30億元人民幣,是四川省首家民營銀行。自此,小米進軍銀行業。

對比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小米金融現階段布局相對零散。

上述長期與小米打交道的人士稱,小米公司的業務結構是以合夥人為中心,合夥人根據各自業務需求向金融領域擴展。例如,小米支付是由洪鋒負責的MIUI業務需求衍生,銀行牌照是由雷軍的產業布局衍生,小米眾籌則更多是由劉德負責的生態鏈業務需求衍生。

“目前這些零散的類金融業務還沒有合並的可能性,因為各自的發起人不同,獨立性也相對較強,未來如果小米的業務格局和頂層設計重新安排的話,不排除部分重組和合並的可能。”該人士稱。

該人士表示,小米作為全國第三大電商,如果按照正常發展,小米金融現在至少有一個螞蟻金服的雛形。小米的金融板塊目前出現了明顯滯後的情形,其主要原因在於,小米的團隊中缺少一個主導金融架構的合夥人,否則小米傳統的“三駕馬車”(手機、米聊、MIUI)很有可能就是“四駕”,並且隨著小米及其相關產品體系和營收規模放大,後期消費金融和供應鏈金融的潛力都很大。

一位接近雷軍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雷軍也曾感概,應該更早一些布局小米金融。

不過洪波認為,說布局早晚還為時尚早,隨著中國金融管制逐漸放開,未來金融業將有巨大機遇,現在即使是螞蟻金服的規模都還太小,而能否把握機遇的癥結在於創新。

他舉例稱,余額寶從零做到1億用戶只用了1.2年,其成功的核心就是創新,給用戶帶來好處。余額寶的創新有三:第一,利息比銀行高;第二,把錢當成余額看待,不需要贖回;第三,零門檻。“你如果沒有這種創新,你憑什麽和別人競爭?”

變現生態優勢

小米是消費互聯網基因,現在去學習工業互聯網,華為則正好相反

伴隨著Mi Pay推出、小米金融頻繁布局,小米的生態帝國版圖日趨成熟。

小米的生態體系是基於用戶為核心,所構築的硬件、軟件和服務一體化的商業模式。硬件板塊分為兩部分:第一是小米的自研板塊——小米手機(含小米平板)、小米電視(含小米盒子)和小米路由器;第二是小米的生態鏈產品。

根據已披露數字,小米已經投資的生態鏈公司達55家,2016年3月小米生態鏈啟動全新品牌——“米家”。

小米生態鏈市場總監李卓頎向《財經》記者透露,公司對小米生態鏈部門沒有業績考核要求,相對於短期獲益,小米更希望通過這些生態鏈公司構建小米的大生態。“只有終端足夠多、品類足夠豐富,用戶才可能對智能家庭、萬物互聯有集體認知,提升口碑,服務於小米的大生態。”他說。

小米的軟件和服務則是指,MIUI操作系統及基於該系統所提供的一系列互聯網服務和內容,包括商店、電子遊戲、雲服務等。小米在內容上亦積極布局,如米聊與北京瓦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聯手組成“小米互娛”,主攻遊戲和影視兩大業務。另外,小米還投資了優酷土豆、愛奇藝、華策電影等。9月27日,小米又宣布了其另一合作夥伴——騰訊視頻。

“今天有些人唱衰小米,但是小米的價值不能只單單看出貨量,這種觀點是片面的。”紀源資本投資經理余俊對《財經》記者說,小米的核心和戰略基礎一定是手機這點毋庸置疑,但是今天已經不僅僅是手機。小米的軟件和互聯網服務,包括各種活躍的應用(及分發)、遊戲、電商、金融和生態鏈硬件業務等,這些都構成了小米生態的“護衛艦”。

集齊支付、金融武器後,小米更為龐大的生態體系能否為小米帶來增值?小米又能否依賴其生態優勢,在與華為的下輪競爭中扳回一局?

蘋果就是生態戰略的集大成者。洪波認為,Apple Store最大的價值不在於它直接給蘋果帶來了多大收益,其增值在於,讓一大批開發者成為蘋果的開發者向用戶提供服務,當第三方提供的服務變成用戶不可或缺的時候,就極大增強了蘋果手機的用戶黏性。

“蘋果將所有的服務無縫整合到一起,那種完美的、一致性的體驗只能通過蘋果來獲得。”洪波說。

洪波表示,小米生態和蘋果生態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其中重要的一環是,小米缺乏對其整個生態的支配能力。比如,在手機上下載小米應用或玩小米遊戲,很多時候不依賴於小米手機,同時小米生態鏈上的產品都是單一獨立的個體,缺乏協同性,再加上相當大一部分“米家”用戶實際上是蘋果手機的用戶,小米完全沒辦法主導和控制。

在小米變現生態優勢的過程中,華為也在大力開展自己的雲戰略布局。2016年8月31日,為期三天的華為全聯接大會(HUAWEI CONNECT 2016)在上海開幕,在此次大會上華為首次全面闡述了其雲戰略及定位——“以客戶為中心,聚焦ICT基礎設施,提供創新的雲技術,成為客戶優選的夥伴,積極參與雲生態建設。”

周掌櫃對《財經》記者分析,生態戰略在消費電子領域有兩大緯度,一個是消費互聯網生態,一個是工業互聯網生態,兩者邏輯完全不同——消費互聯網是BAT時代,零邊際成本的後向收費;工業互聯網是前向重投資為主。相對來說,華為是工業互聯網基因,現在去學習消費互聯網,小米則正好相反。

他表示,如果小米想借助消費互聯網扳回來,需要更加關註用戶粉絲運營和應用軟件的創新,並且尊重消費互聯網營銷的時尚化和年輕化;如果想從工業互聯網扳回來,需要埋頭苦幹,和供應鏈緊密合作,做高溢價產品,因為高溢價產品才是工業互聯網生態巨頭的正確價值觀。

“如果雷軍不放棄消費互聯網成功的思維慣性,在全新競爭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還是需要時間的。”另一位接近小米的人士稱

小米 互聯網金融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564

三星在美買下三大報紙版面 為Note7和洗衣機爆炸道歉

11月8日消息,經歷了兩次召回並最終在停產停售的Galaxy Note7,預計將給三星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為了消除影響並重新贏回消費者信心,三星在《華爾街日報》、《華爾街郵報》和《紐約時報》這美國三大主流報紙的整篇版面上,刊登了一封道歉信。

這封道歉信由三星電子北美公司總裁兼CEO格雷戈里·李(Gregory Lee)簽署。三星在信中提到,該公司未能提供“最安全、最優質的產品”。

該信還提到,Note7的調查仍在進行之中,三星將在分析完成後分享相關信息。在信中三星表示:“打造安全可靠的設備是三星的使命,但在最近的Note 7事故中三星讓用戶失望了,為此公司表示深深的歉意。”同時,三星還表示它們正在認真細心的對Note 7爆炸事故進行調查,查明原因後會第一時間公布結果。“我們仍舊在對手機的硬件、軟件、工藝和結構進行排查,相信很快會查出造成Note 7爆炸的真正原因。”

除了Galaxy Note7,三星還在道歉信中提到了最近因為安全問題在美國召回洗衣機一事。他們表示,目前“正在采取預防措施確定和解決問題”,並了解如何改善所有運營流程,以便“在今後滿足最高標準”。

三星還表示,他們將會傾聽用戶建議,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最終“用實際行動贏得你們的信任”。

近日三星宣布在美國售出的Note 7已經完成了85%的召回,但是隨後又宣布, 將召回280萬臺三星頂開式洗衣機, 原因是洗衣機內的滾筒可能失去平衡,引發劇烈震動,並導致頂蓋脫落,情況嚴重時如同發生“爆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704

中國一銅企也要進軍好萊塢!買下一家電影制作公司八成股權

11月15日消息,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中國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將買下好萊塢電影制作公司Midnight Investments L.P. 80%的股權,後者主要資產為洛杉磯電影融資、制作和發行公司Voltage Pictures LLC,曾出品過《拆彈部隊》。鑫科表示,希望收購Midnight Investments能夠助其進入全球電影和電視行業,並提振利潤狀況。

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南方安徽省的一家銅冶煉和加工企業,鑫科此前與全球娛樂界幾乎毫無聯系,分析人士表示,這筆交易是在國內經濟放緩之際,中國重工業企業轉向媒體等收益較高行業的更廣泛趨勢的一部分。

北京藝恩資本管理(EntGroup Capital Management)合夥人肖晗表示:“鑫科在銅行業的主業屬於‘夕陽產業’,而影視娛樂行業在中國非常火爆。”他表示,鑫科最近收購了電視公司西安夢舟(Kingswood Culture),目前正在制作自己的電視劇和足球主題電影。

鑫科在提交給上海證交所的一份文件中稱,今年在香港設立了國際傳媒投資子公司沃太極國際(Wotaiji International Media),該公司將作為本次收購主體。

該公司將向位於美國的Leone Holdings和Minuit Holdings支付3.45億美元至5.18億美元,以收購Midnight Investments的80%股權,預計這筆交易將於12月底完成。

鑫科的一位要求不具名的銀行業顧問表示,該公司“旨在通過收購實現戰略轉型”。

最近中國資本頻頻進入好萊塢,上周,中國最大房地產公司大連萬達斥資10億美元收購舉辦金球獎的Dick Clark Productions。今年1月,萬達收購了傳奇娛樂,後者聯合制作了《侏羅紀世界》等影片。萬達還控股美國影院運營商AMC娛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585

中糧地產:利大家2.06億元買下金帝巧克力資產

中糧地產12月9日晚發布公告,子公司金帝食品轉讓部分資產由利大家以2.06億元競得。

福建利大家食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陳誌寧。好鄰居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利大家 51%股權,為控股股東。嘉士利(香港)有限公司持有利大家 49%股權。

今年8月,金帝巧克力資產被中糧在北京產權交易中心掛牌打包出售,其中包括了金帝、美滋滋、珍愛等100余項商標,持有的專利20多項,產品發明專利及包裝,以及多套進口設備,以及年生產能力2萬噸的生產線。中糧地產在今日的公告中稱,本次轉讓的資產為金帝食品持有的存貨、固定資產及無形資產。具體包括:存貨(包括原材料、在庫周轉材料、產成品和在產品等)、機器設備、運輸設備、電子設備等,無形資產包括商標、專利技術。

金帝食品是中糧地產全資子公司華高置業向中國食品有限公司收購的Prized Developments Limited 的全資子公司,主要業務是以“金帝”品牌及“美滋滋”品牌在中國生產和分銷巧克力、巧克力制品、糖果、休閑花生、堅果等休閑食品,目前該業務已停止生產經營。

公告稱,此次轉讓的資產為金帝食品名下除土地及建築物以外的部分資產,主要用於生產經營巧克力等食品業務,與公司房地產開發主營業務無直接關聯。

根據初步估算,預計本次交易產生的利潤總額約 1.03 億元,對金帝食品凈利潤的影響約為 7700 萬元,對公司的財務狀況不構成重大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826

消息稱新希望乳業將買下朝日集團兩家子公司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朝日集團將出售中國山東省的農業公司和牛奶產銷公司。兩家公司除了使用日本生產技術的 “唯品”牌牛奶之外,每年還生產約30種蔬菜,在山東省、上海和北京等城市地區銷售。出售對象為當地的大型乳業新希望乳業,出售額預計在十幾億日元左右。

這樁交易將於2016年冬季完成出售手續。朝日提出,出售公司獲得的資金將用於增長投資。

上述兩家公司全稱為山東朝日綠源農業高新技術有限公司和山東朝日綠源乳業有限公司,前者是2006年朝日集團(控股股東)和伊藤忠商事、住友化學合資成立的公司,後者2008年成立,分別主營農產品栽培和奶牛養殖、牛奶加工等業務。這兩家公司產銷的牛奶和綠色蔬菜,是在當地很有人氣的高檔產品。

朝日集團於2006年進駐山東省開展農業支援。山東朝日綠源乳業2008年推出其在中國液態奶市場的首個產品——“唯品”牛奶,僅限於北京、上海及青島的中高級商超銷售,售價為普通牛奶的2倍。

此外,朝日集團在11月宣布解除與可果美(KAGOME)的資本合作關系,在12月又以334億日元的價格出售了康師傅飲品的部分股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887

聯通2016年盈利同比下降94%;萬達買下北歐最大院線;蘋果在華起訴高通,索賠逾10億元 | 黑馬早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26/161013.shtml

聯通2016年盈利同比下降94%;萬達買下北歐最大院線;蘋果在華起訴高通,索賠逾10億元 | 黑馬早報
i黑馬 i黑馬

聯通2016年盈利同比下降94%;萬達買下北歐最大院線;蘋果在華起訴高通,索賠逾10億元 | 黑馬早報

基礎建設打好了,明年會好的。

1、中國聯通發布盈利預警:2016年盈利同比下降94%

1月25日消息,中國聯通發布公告稱,2016年盈利預計較2015年下降約94%。中國聯通表示,2016年聯通盈利下降主要由於2016年預計沒有鐵塔出售收益,2016年鐵塔使用費用增加及能源、物業租金等成本投入加大,導致網絡、營運及支撐成本預計較2015年明顯上升。此外,2016年銷售費用預計較2015年明顯上升。

@禾多8778: 基礎建設打好了,明年會好的。

2、關於蘋果的兩則消息

蘋果在華起訴高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索賠逾10億元

根據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微信公眾號“知產北京”消息,近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受理蘋果公司起訴高通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及標準必要專利實施許可條件糾紛兩案。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糾紛案中,蘋果公司索賠經濟損失10億元人民幣,兩案中還各主張合理支出250萬元人民幣。今日淩晨,高通在官網上發布公告稱,高通目前只從公眾號“知產北京”上看到了蘋果起訴的消息,高通執行副總裁兼總法律顧問唐·羅森伯格(Don Rosenberg)表示,蘋果不過是希望少交專利費。

@修煉愛情: 因為蘋果很不高興高通把835首發獨家給三星,這不利於蘋果,中國廠商是蘋果的隊友,至少在懟三星上

庫克近期拋蘋果股票,兩周入賬720萬美元

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顯示,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近日再次拋售360萬美元的公司股票。SEC文件顯示,庫克分別於1月20、23日和24日各拋售了3萬股蘋果股票,其中1萬股的拋售價格為120.41美元,而剩余2萬股的拋售價格為120美元。

@Jason獼猴桃: 浙江溫州,浙江溫州

@而不之間: 蘋果目前市值6035.98億美元,據庫克和蘋果的協議,2021年庫克有700萬股。拋售股票或許只是春節要發紅包的零花錢喲~

3、任正非新年演講:決勝不在千里在心里 所有人都要走向前線

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近日在2017年市場工作大會上做了演講,他分享了華為在市場運營和組織效率方面的核心法則。任正非演講中說:“未來是什麽?有利潤的增長、有現金流的利潤,去除幹部身上的浮躁,轉變到踏踏實實為客戶服務。我們要不斷簡化流程,提升效率。”

這位華為創始人為此從方法論和人才選拔方面談到看法。方法論方面:1)面對客戶要說真話;面對上級不說假話;面對同誌要襟懷坦白,善於磋商。2)業務越大,監管難以無縫,還是要靠幹部、員工的自律。3)敢於去擁抱快速變化的時代,也要敢於去擁抱全球化。人才選拔方面,1)在實踐奮鬥中選拔人才;2)敢於破格提拔任用;3)決勝不在千里而在心里,所有人都要走向前線。

@小廚食通天: 任總要人前僕後繼為華為工作,是否首先讓員工無後顧之憂呢?如薪金,家庭生活和健康保障等.....

4、萬達旗下AMC9.3億美元並購北歐最大院線

近日,萬達集團旗下院線美國AMC宣布以9.3億美元並購北歐最大院線北歐院線集團,後者在北歐地區擁有118家影院、664塊屏幕。並購後,萬達集團在國外擁有的院線公司包括美國AMC、美國卡麥克、澳大利亞赫伊斯、歐洲歐典、北歐院線集團,目前累計擁有1470家影城、超過15000塊屏幕。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日前在公司年度工作會議上表示,目前萬達在全球電影市場的市占率為12%,萬達整個電影產業在2020年將獲利100億人民幣,並達到全球發行電影能力。經過這輪的並購,萬達在全球電影市場的市場占有率正在向20%邁進。

@川西壩子一閑人: 收購的越來越多,可是股價為什麽每天都在跌?

5、為備戰5G,Verizon將投資175億美元建設網絡

1月25日,美國運營商Verizon宣布,2017年預計投資175億美元。投資將主要用於包括小基站在內的全國4G網絡建設和準備未來的5G服務。

Verizon對於網絡的投資將不斷持續。一方面,Verizon需要不斷夯實4G網絡建設,增加4G網絡的覆蓋和密度。另一方面,光纖的投資對於Verizon來說至關重要。這不僅是因為4G,更是因為Verizon要在2018年之前成為首個提供固定5G無線服務的運營商,這需要大量的光纖資源。

6、暴風集團發布2016年度業績預告:凈利潤同比下降60%-90%

1月25日晚間消息,暴風集團發布2016年度業績預告,預計營收15.7-17.3億元,同比增長140%-165%;凈利潤為1735- 6932萬元,同比下降60%-90%。在凈利潤預減方面,暴風集團表示,主要是由於:1、電視行業的電視面板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導致暴風統帥的產品成本大幅增加,並且營銷推廣費用不斷增加;2、2016年度投資收益對公司凈利潤的影響金額較2015年度大幅降低;3、股權激勵費用大幅增加。

@echo: 每天各種廣告推廣,無數垃圾消息,後臺運行,基本沒有什麽版權,給我一個理由讓我用暴風

7、虛實經濟爭論後,宗慶後馬雲首次同場握手

1月25日,浙商座談會在杭州舉行。經過關於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此消彼長的“宗馬之爭”後,杭州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首次同場握手寒暄。據相關人士透露,宗馬兩人的握手可以說是浙江省省長車俊“撮合”的,座談會結束後,車俊把宗慶後和馬雲叫在了一起,這才有了兩人握手致意、車俊笑著註視的場景。

@諾式媒女: 實體經濟和電子商務,本就不是矛盾關系

8、外媒表示小米手環2無法正確識別黑人心率

據thenextweb報道,日前有黑色皮膚用戶在網絡上稱,其所佩戴的小米手環2存在心率檢測的障礙,設備傳感器無法正確監測到心率,除非將其放到皮膚顏色較淺的位置(例如手掌)或者是在手環傳感器與皮膚之間墊上一張白紙才能夠檢測到,目前有不少的黑色皮膚運動愛好者在運動論壇抱怨此事,這種問題在2016年十月之前推出的小米手環2上尤為明顯。

@上市文人: 這要是在美國可是大事,涉嫌種族歧視。小米要攤上事兒了?!

@杜宇80後: 從技術上來講,測試不到位

9、央行:對比特幣交易平臺的現場檢查將繼續進行

日前,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與北京市金融局、市工商局等相關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組進駐“火幣網”、“幣行”等比特幣交易平臺開展現場檢查。根據前期初步檢查情況和發現的問題,檢查組決定將繼續圍繞支付結算、反洗錢、外匯管理、信息及資金安全等方面情況開展進一步檢查。檢查組提示投資者應當關註比特幣平臺交易的法律合規、市場波動、資金安全等風險,審慎參與比特幣投資活動。

10、智能手機業務不給力,LG電子6年來首次遭遇季度營業虧損

據韓聯社報道,LG電子昨日發布的業績報告顯示,公司2016年第四季度營業利潤出現赤字,虧損352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6億元),銷售額同比增長1.5%,達14.7777萬億韓元。這是LG電子6年來首次遭遇季度營業虧損。

@科技小兵-: #手機江湖#中國市場的丟失,是lg電子虧損的重大原因之一

今日思想

在與外資合作時,本土企業不要把自己當成羊,而是要當成一只並不強壯的“狼”。因為以羊的心態去迎合狼,狼的心理就變成如何吃掉你而不是如何合作。 

——宗慶後

黑馬早報 黑馬早報神點評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871

李嘉诚家族再从香港套现85亿!买下半个英国后,他们又将目标瞄准这里

http://www.xcf.cn/500frb/tt/201702/t20170214_779450.htm

最近几年,李嘉诚家族的日子似乎不太好过。

  去年,英国脱欧公投之后,英镑及欧元持续贬值,让李嘉诚在英国和欧洲资产缩水不少。

  而在其大本营香港,政府为打击楼市炒作之风,在去年底提高了印花税。面对销售压力,春节刚过,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在香港的楼盘就传出打折销售,力度甚至达到7折。

  然而,对于纵横商海半个世纪的“李超人”来说,也许这都不算事儿。早已把目光放眼全球的李嘉诚,正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他已经找到了下一个投资目标。

  次子套现85亿港元,香港资产再遭抛售

  在香港,电讯盈科(00008,HK)可谓世人皆知,因为这家公司深深地影响着香港人的生活。公司以香港为总部,主营电讯、媒体、资讯等业务,并持有香港电讯信托及香港电讯有限公司的大部分股权,旗下员工多达2万多名。

  而电讯盈科的主席正是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

  

  ▲电讯盈科主席李泽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日(2月13日),电讯盈科公告称,公司通过配售方式向卖方配售约8.4亿股,交易价格为10.15港元,通过此次交易,电讯盈科将出售香港电讯信托及香港电讯的股份,其持股比例也将从63.07%减少至51.97%,而套现金额也将达到85.34亿港元。

  

  对于此次交易,电讯盈科表示,所获得资金将会用于支持公司在媒体及企业方案的核心业务的持续投资,以及其他新的策略投资。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注意到,这已经是电讯盈科本月来的第2次套现了。

  在2月6日,电讯盈科还向Three UK出售了Transvision的全部股份,并套现24.32亿港元。不过,Three UK是长和实业(00001,HK)的全资子公司。长和则是李嘉诚的上市旗舰,李嘉诚为该公司主席。

  从目前看,本月电讯盈科套现累计达到了109.66亿港元。

  澳大利亚:李嘉诚家族的下一站

  一方面,李嘉诚家族在抛售香港资产;另一方面,他们却在其他地方拓展投资版图。就目前来看,澳大利亚或许是李嘉诚的下一个大目标。

  今年1月16日,李嘉诚旗下的长和实业集团、长江实业、长江基建和电能实业联合公告称,将组成财团收购澳大利亚能源集团,耗资将高达431.47亿港元。

  

  澳大利亚能源集团包括四家独立的实体:

  Multinet Gas:一家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供气企业;

  United Energy:一家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供电企业;

  Energy Developments:一家安全、清洁、低温室气体排放能源及远端能源解决方案的国际供应商;

  Dampier Bunbury Pipeline:西澳大利亚的主要油气输送管道。

  上述能源集团在2014年~2016年的税后净利润分别是11.06亿港元、2.64亿港元和12.43亿港元。

  对于此次收购,李嘉诚财团成员表示,澳大利亚能源集团在澳大利亚、美国、欧洲的能源资产对投资者而言可带来具有吸引力的增长潜力,而对财团中的各公司均有益处。

  事实上,长江基建已成为了澳大利亚最大的海外投资者之一。

  早在1999年7月,长江基建以1亿澳元收购了澳大利亚最大天然气配气商Envestra19.97%的股份。

  随后,分别拿下当时市值34亿澳元的配电商SA Power Networks;当时市值23亿澳元的维多利亚省最大配电商Powercor;当时市值14亿澳元的墨尔本配电商Victoria Power Networks;当时市值46亿澳元的天然气配气商Australian Gas Networks。

  业务重心早已不在中国

  其实,李嘉诚的投资早已不局限于香港及内地。

  自本世纪起,李嘉诚便开始向英国大笔投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李嘉诚56%的投资在欧洲,其中英国是“主战场”,大约占到37%,有英国媒体甚至形容李嘉诚“买下了大半个英国”。

  如今,英国近3成的天然气市场、近3成的电力分销市场和约5%的供水市场都由李嘉诚旗下公司控制。

  除此之外,李嘉诚旗下公司在英投资遍布电信、港口、商业零售、地产等领域。李氏商业帝国在英国的总资产高达3900亿港元,包括3个港口、3家连锁店、1家移动运营商、1家铁路集团、1家区域电网公司、2家区域煤气公司、1家水务公司。

  这一点从公司的财报中就得到来体现。长和2016年中期报告显示,长和的收入最大的来源地是欧洲,达到了49%;第二大的收入来源地为亚太地区(中国香港及中国内地除外),达到了15%;中国香港仅贡献13%的收入;而中国内地贡献收入也只有10%。

  

  ▲数据来源:长和实业2016年中期报告

  可是,正是这样偏重欧洲的布局,让李嘉诚在2016年过得并不顺利。

  中国证券网援引彭博亿万富豪指数称,2016年,李嘉诚的资产减少到286亿美元左右,一年缩水了13亿美元。

  根据大和证券(Daiwa Securities Group)估计,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基建集团2016年完成的并购交易规模量创下10年来新低,该集团是为长江和记实业贡献最多利润的公司。李嘉诚指望通过收购澳大利亚的Duet Group 摆脱他的并购困境,同时也有助于李嘉诚在欧洲尤其是英国以外的地区进行多元化扩张。

  

  ▲长江基建2010年~2016年并购规模(图片来源:中国证券网)

  而李嘉诚也表示,“英国脱欧已成定局,将在未来至少两三年间,为英国及欧洲带来不少负面挑战。公司在英国和欧盟有相当规模的投资及产业,但因绝大部分都是民生必需品,因此相信根基仍然稳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882

畢業3年,待業半年,27歲小夥6000多萬“買下”喬家大院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4-06/1091932.html

位於山西省晉中市祁縣的喬家大院,是傳奇晉商喬氏家族的宅院。2006年,電視劇《喬家大院》的熱播,讓喬家大院聲名遠播,成為國內外聞名的旅遊景點。

2016年12月30日,經營喬家大院“德興堂”、“寧守堂”、“保元堂”及“喬家花園”(以下簡稱“三堂一園”)的山西喬家大院旅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喬旅公司”)在股轉系統官網上披露了公開轉讓說明書,擬申請掛牌新三板。3月31日,股轉系統披露了喬旅公司的第二次反饋意見回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喬旅公司股權歷經多次變更,由國有控股變為國有參股。喬旅公司現實控人唐凱年僅27歲出頭,2013年本科畢業,通過受讓股權及增資,花費6000多萬,持有喬旅公司32%的股份。

▲圖片來源:山西祁縣喬家大院民俗博物館官網

泛亞曾為喬旅公司大股東

喬家大院系“在中堂”、“德興堂”、“寧守堂”、“保元堂”及“喬家花園”的總稱。“在中堂”隸屬於山西祁縣喬家大院民俗博物館,“德興堂”、“寧守堂”、“保元堂”的房屋產權則為喬旅公司所有,喬旅公司另擁有“三堂一園”所在地塊的土地使用權。

根據喬旅公司3月31日對股轉公司反饋意見的回複,喬旅公司與民俗博物館合作,自2016年4月10日取得喬家大院景區售票權。

喬旅公司由上海盛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祁縣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及祁縣喬家堡旅遊景點開發有限公司3家企業於2008年共同發起創立。

彼時,公司註冊資本4000萬元,分兩期認繳。首次出資1200萬元,上海盛富投資、祁縣國資公司、喬家堡旅遊分別認繳840萬元、240萬元、120萬元,持股70%、20%和10%。

而作為第一大股東的上海盛富投資,後來更名為盛富泛亞集團有限公司,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長是單九良。盛富泛亞更令人廣為所知的是,旗下投資的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

國資由控股變為參股

2009年,上海盛富投資將其持有的占總股本67.5%的喬旅公司股權分別轉讓給祁縣國資公司、喬家堡旅遊。轉讓後,祁縣國資公司持股77.5%,喬家堡旅遊持股20%,上海盛富投資僅持股2.5%,喬旅公司成為國有控股企業。

此後喬旅公司股權歷經多次變更,但註冊資本和企業性質不變。至2016年3月前,山西新祁旅遊有限公司持股77.5%,新祁旅遊由祁縣國資委控股;晉中市金惠農貿易有限公司持股20%,盛富泛亞僅持股2.5%。

2016年3月17日,山西景世恒華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後改為山西景世恒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5220萬元從新祁旅遊手中競得喬旅公司45%國有股權。次日,交易雙方簽署了《國有股權轉讓協議》。至此,公司由國有控股公司轉為國有參股公司。

此後不久的2016年8月,公司引進外部投資者,註冊資本從4000萬元增資至1億元。其中,景世恒華增資1400萬元,北京水木華光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增資2300萬元,北京新星藝達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增資1200萬元,北京星睿天誠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增資1100萬元。

其中,水木華光和新星藝達均成立於2016年7月11日,註冊地址也為同一地。兩家公司均為自然人獨資,水木華光由張四平出資5000萬元成立,新星藝達由王寅慧出資5000萬元成立。

增資完成後,景世恒華持股32%,成為喬旅公司第一大股東;水木華光持股23%、新星藝達持股12%、星睿天誠持股11%;原實控人祁縣國資委,僅通過新祁旅遊持股13%,位列第三大股東。

▲喬旅公司增資後股權結構

現實控人僅27歲出頭,曾待業半年

景世恒華成立於2015年10月,為自然人獨資企業,由唐凱出資1.2億元設立,100%控股。

那麽唐凱又是什麽來頭呢?

資料顯示,唐凱1989年12月生,僅27歲出頭。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曾經待業半年。曾在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工程大學學習,取得本科學歷;後在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第某師擔任排長。唐凱通過景世恒華持有喬旅公司32%的股份,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唐凱簡歷

此外,唐凱在北京凱睿航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擔任執行董事;在北京日升昌酒店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擔任經理、法定代表人。包括景世恒華,唐凱能夠控制或施加重大影響企業有7家。這7家公司中,唐凱累計認繳出資逾1.4億元,成立時間均在2015年5月唐凱待業結束後。

唐凱近親屬控制或施加重大影響的其他企業還有:晉中市榆次融信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晉中市榆次華晉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晉中市華都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晉中市榆次華晉能源發展有限公司、晉中瑞森投資有限公司、山西凱馨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榆次森博幼兒園、晉中頤善園養老院、北京日升昌酒店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日升昌酒店、陽泉天福昊門窗有限公司11家企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上述企業的工商信息顯示,股東名單或高管名單中,均有一位名為“唐銀龍”的自然人,而唐銀龍正是唐凱之父。唐銀龍在2015年時為晉中紫金煤業副董事長。

晉中紫金煤業從事煤炭開采經營,其股東名單中晉中瑞森投資有限公司持股17.5%。晉中瑞森投資執行董事為唐銀龍,晉中瑞森投資的監事範偉,與喬旅公司現任董事長同名。而唐凱之母張愛琴持有30%股權的晉中市榆次華晉能源發展有限公司也有從事煤炭相關產業,該公司另外70%股權由晉中市華都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持有,唐凱之父唐銀龍持有其96.67%股權

同時,唐凱擔任經理、法定代表人的北京日升昌酒店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有一名股東叫張四平,持股3%,與喬旅公司第二大股東水木華光出資人同名。

多位大客戶為當地政府部門

喬旅公司曾長期在祁縣國資委管轄下,替政府承擔了一些與自身經營活動無關的債權債務。其中,為興建廉租房等市政工程以公司名義融資產生的借款利息,就有4600萬元。2016年3月17日,景世恒華接手喬旅公司之際,祁縣政府將公司非經營性債權債務打包剝離至全資國有公司喬緣公司,作價1.13億元;支付財政局尚未支付給公司的門票收入款,共計1900萬元。

截至2016年8月末,喬旅公司流動負債合計高達8300萬元,負債合計超2.6億元,負債率超50%。

2016年1-8月,喬旅公司收入全部來自景區門票業務,門票收入4063.53萬元。2014年、2015 年“喬家大院”分別取得80.45萬及117.58萬的參觀人次,即2015年日均參觀數量約為3200人次。

同時,喬旅公司2015年的前五大銷售客戶中,第二到第四大客戶均為政府部門,分別為祁縣農委會、祁縣財政局、祁縣城趙鎮政府,銷售金額分別為4.12萬元、9106元、8790元。2014年,喬旅公司的前五大客戶均為政府部門,累計銷售金額100.06萬元。

其中,2014年對祁縣接待辦當年的銷售金額是5.45萬元,按照喬家大院景區門票合計148元/人次,相當於368張左右的門票。而2016年前8個月,喬旅公司第五大客戶“王平”,銷售金額296元,僅夠買2張門票錢。

▲喬旅公司近年大客戶名單

每經編輯 何小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708

騰訊與阿里買買買,它們想買下一個數字經濟的未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22/166577.shtml

騰訊與阿里買買買,它們想買下一個數字經濟的未來
創事記 創事記

騰訊與阿里買買買,它們想買下一個數字經濟的未來

新用戶、新流量、新需求更多地出現在線下。

來源 | 創事記(ID:sinachuangshiji)

作者 | 方軍

12月18日,騰訊和京東宣布一起投資服裝特賣電商唯品會,以現金方式投入8.63億美元,入股價格比之前周五唯品會交易價溢價54.6%,當晚在美國上市的唯品會股價上漲40%以上。

這是12月騰訊第二次在電商零售領域買買買,之前,騰訊以42億元人民幣戰略入股永輝超市和它旗下的新零售品牌“超級物種”,京東也早已經是永輝的戰略股東。

騰訊 vs 阿里:僅僅是巨頭之戰?

在當下的中國互聯網,騰訊和阿里巴巴是兩大生態級公司,騰訊在電商零售的買買買,最簡單直接的解讀是,這是兩個生態的競爭與沖突。

只不過這一次,競爭不是阿里試圖推出來往或釘釘等社交產品,而是騰訊聯合京東繼續增強電商實力。

4

比如行業分析師尹生就認為,“在阿里的布局中,很可能早已將其與京東的競爭視為與騰訊體系戰的一部分。”

阿里在實物電商和服務交易領域的動作更多,2017年它一直在強調新零售,12月它也投資224億元港幣入股擁有大潤發和歐尚兩個超市品牌的高鑫零售,並提出全面要約收購。

從‘移動互聯網’到‘數字經濟’

不過我認為,從兩強競爭角度看固然有意思,但更重要的是,騰訊和阿里巴巴的動作可能反映了大趨勢,移動互聯網之後的又一次新浪潮正在到來。

過去七年中,我們經歷了移動互聯網浪潮,從資訊、到社交、到遊戲、到實物電商、到城市生活服務、到交通出行,各個領域都被移動互聯網徹底改變。

5

但到2017年,移動互聯網浪潮已到終局:這一年的最創新產品大多是過去的延續,比如共享單車摩拜與OFO,或騰訊的王者榮耀手遊,又或者知識付費。

2017年,人們寄予最大期望的一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但有潛力的新技術變成全面的實際應用仍需時間。

2017年真正的大熱門是互聯網和各個產業領域的融合。這被冠以互聯網+、新零售等各種名稱,也有人造出OMO(Online-Merge-Offline)這樣的新縮寫詞出來。相對而言,我更願意說,這是一種與傳統經濟、互聯網經濟相對應的“數字經濟”。

2

因而我們或許可以這麽解讀,騰訊和阿里巴巴大筆買買買,是為互聯網與實體經濟融合做準備,在未來數字經濟中,它們希望繼續保持在互聯網產業里面的絕對優勢。

資金和流量就是它們當前最強大的資源,二者均在動用這兩種資源布局未來。

數字經濟:線上線下的全面融合

關於線上線下融合,曾經火熱的、專註於服務業的O2O(Online-to-Offline)未能達成目標。

但現在看起來:

不管是盒馬鮮生、超級物種等從線下店出發的,

還是京東超市、天貓超市等從線上店出發的,

還是美團、餓了麽等從外賣等服務出發的,

又或者小米生態鏈或網易嚴選等從商品制造端出發的,

它們都展示一種可能性:線上線下融合似乎找到了新路,數字經濟開始湧現。

特征1:重資產

前幾年的O2O未能成功,除了時機當時尚未成熟之外,一個關鍵原因可能是,要融合互聯網和實體產業,互聯網公司試圖僅輕資產做對接匹配的技術平臺、試圖以平臺模式和互聯網流量去撬動某個龐大的實體產業並不現實。

對比而言,京東的物流配送基礎設施建設、美團與餓了麽的外賣騎手配送隊伍、共享單車公司大量投放的自行車、以及直接參與商品生產的小米生態鏈,采取的都是重資產路線,並深入介入產業鏈條對之進行大改造。

現在,騰訊和阿里巴巴的買買買,則是更大規模的重資產。

特征2:線下

實物電商和生活服務交易通常有線上流量、線上店面、線下店面、生產環節等數個環節。從桌面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變遷中,重點變化均發生在線上,移動互聯網帶來了大量的新用戶和有待滿足的需求。

即便像滴滴出行、小豬短租這樣的公司略介入線下,它們做的也主要是以互聯網平臺來“賦能”或“動員”服務的提供者接入互聯網,它們至多會以某種方式去規範和提升服務質量。

但這一次,從移動互聯網向數字經濟的躍遷, 新用戶、新流量、新需求更多地出現在線下。

在2017年,我們因而看到,新出現的主要現象其實可看成是線下店面的擴展:

一方面出現各種新型店面,

一方面是線下配送基礎設施進一步發展。

這帶來一種潛在變化可能是,傳統店鋪會被新型店鋪所取代。

就個人體驗而言,我這樣深度依賴互聯網的人去在傳統線下零售店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一定程度上看, 盒馬鮮生、超級物種就很像未來新店鋪的一種原型 ,它們由服務化的店面加配送隊伍組成,和我們熟悉的實物電商或傳統店鋪均不同。

買下數字經濟的未來

未來線上線下融合的數字經濟究竟是什麽樣,現在沒有人能清晰地預測,現在我們看到的多數只能算是未來的原型。

當然,線上的內容、流量、計算能力也在同步增強,並且因為沒有原子的羈絆遠線上的變化比線下要快。

但不管怎樣,情況已經很明顯,下一波數字經濟的主要競爭前沿已經轉移到線下。

總的來說,數字經濟的新浪潮正在到來,而騰訊與阿里巴巴在試圖買下未來。

騰訊 阿里巴巴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785

625億美元!拜耳明日將買下孟山都,全球農化格局生變

若拜耳(Bayer)明日如期收購孟山都(Monsanto),這將成為20年來德國公司最大跨國收購案。

第一財經記者從拜耳官網獲悉,全球化工巨頭拜耳計劃將於當地時間6月7日完成對全球農化巨頭孟山都的收購,收購金額為625億美元。該交易完成後,拜耳將成為孟山都的唯一股東,新組建的公司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種子和殺蟲劑生產商,而117年歷史的孟山都的公司名將不複存在。

根據早前的協議,拜耳需要在6月14日前完成交易,否則孟山都將可以退出之前的收購協議並尋求更高的被收購金額。

記者註意到,由於孟山都在長期的反壟斷審查中不斷減少債務,而拜耳也通過出售其在科思創的股權以及將相關業務資產轉移給巴斯夫用以籌集資金,此次拜耳籌集的資金量小於之前設想的規模。

拜耳在本周一發表聲明稱,“拜耳的公司名將繼續保留,而孟山都則將不再是個公司名。被收購的產品將會保留各自的品牌名,並成為拜耳產品組合的組成部分。”

關鍵市場附加條件通過

從業務板塊看,兩家公司互補性很強。孟山都在傳統育種、生物技術育種、數字化農業等領域在行業居於領先;而拜耳在農作物保護業務方面有明顯優勢。

摩根士丹利估計,合並後的公司將占據約28%的全球農用化學品市場、約36%的美國玉米種子市場和28%的大豆種子市場。中國商務部則認為,2016年,孟山都和拜耳分居中國非選擇性除草劑市場第1和第3位,合計份額遠高於其他競爭者,缺乏有效競爭約束。因此,由於收購後可能出現的壟斷性地位,中國、歐洲和美國等關鍵性市場都對此次收購抱持謹慎態度,而之前市場也普遍將此次收購視為“風險性極大”。

記者從商務部官網獲悉,中國政府於去年初開始對拜耳收購孟山都之交易進行反壟斷審查。商務部認為,拜耳收購孟山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此次收購將進一步增強拜耳對中國非選擇性除草劑市場的控制力、減少中國非選擇性除草劑市場競爭;同時可能進一步增強拜耳在中國長日照洋蔥種子、大果番茄種子等蔬菜種子市場,全球玉米、大豆、棉花、油菜性狀市場及數字農業市場的支配地位。因此從長遠和動態分析,拜耳是孟山都的重要競爭約束。此次收購將實質性減少中國非選擇性除草劑市場競爭,未來中國非選擇性除草劑市場難有新的競爭者。

為此在3月份通過的審批中,中國商務部提出了附加條件,具體包括:在全球範圍內剝離拜耳的蔬菜種子業務、非選擇性除草劑業務以及玉米、大豆、棉花、油菜性狀業務,剝離內容包括相關設施、人員、知識產權(包括專利、專有技術及商標)及其他有形與無形資產。同時在拜耳、孟山都及集中後實體的商業化數字農業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之日起5年內,基於公平、合理、無歧視條款,允許中國所有農業軟件應用程序開發者將其數字農業軟件應用程序連接到拜耳、孟山都及集中後實體在中國應用的數字農業平臺,允許中國所有用戶註冊使用拜耳、孟山都及集中後實體的數字農業產品或應用程序。

無獨有偶,歐盟委員會負責競爭事務委員瑪格麗特·韋斯塔格於3月21日表示,批準該收購案是因為拜耳公司同意出售價值超過60億歐元的部分農藥和種子業務,能夠確保與孟山都合並後,種子、農藥和數字農業市場仍將保持有效的競爭和創新。

剛剛於5月29日通過收購協議的美國監管層同樣有附加前提:要求拜耳公司出售約90億美元的資產以維持市場競爭。美國司法部表示,拜耳公司同意的資產剝離條件是美國並購交易批準史上規模最大的讓步協議。其對手巴斯夫公司將收購這些資產。

全球農化格局生變

近年來,全球種業和農化領域的巨頭接二連三地發生戰略並購。

2015年5月,孟山都對總部位於瑞士的競爭對手——全球第三大種子公司及第一大植物保護公司先正達(Syngenta)發起要約收購,但被其拒絕。當年年底,與孟山都、拜耳、先正達同屬全球六大農化巨頭的陶氏(Dow)與杜邦(DuPont)合並,新公司成為全球僅次於巴斯夫(BASF)的第二大化工企業,並超越孟山都成為全球最大的種子和農藥公司,國際農化市場面臨洗牌。2017年6月,中國化工以430億美元完成對先正達的收購,成功躋身全球農化巨頭之列。同年5月,孟山都收到拜耳的要約收購提議,並於稍後接受其報價。

經過兩年多的激烈博弈,全球農化行業幾大跨國巨頭間的並購整合即將落下帷幕。中國化工集團已於2017年率先完成對先正達的收購,陶氏和杜邦也已成功合體,隨著拜耳對孟山都收購案的即將塵埃落定,全球農化行業格局產生顛覆性變革,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全球農化市場之前的六大巨頭“壟斷”的行業格局開始退出舞臺。

隨著全球農化巨頭頻頻“合並同類項”,農化巨頭的議價能力顯著提升,這無疑會給既有的市場定價機制產生沖擊。中信建投研究團隊表示,合並之後可能會帶來農化產品價格企穩回升,作為剛剛收購先正達的央企中國化工將會如何應對跨國巨頭對行業的沖擊值得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4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