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佳兆业破产or重生?一切静待年报落地

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506/t20150619_751281.htm


  佳兆业2014年年报发布之前,对所有的相关方而言都是煎熬。不管是拟投资佳兆业的股票还是债券,在无底洞的 或有债务前,所有的买入策略都是错误的。在投资之前都得掂量掂量,当公司破产清算时,你是否排在偿还顺序的最后。影响此案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政 商关系,为投资者的判断增加了难度。 文芳/文 


  2015年4月13日,佳兆业一纸公告,融创并购佳兆业一案剧情急转。郭英成重新获任佳兆业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郑毅获任执行董事,即日起生 效。4月16日,孙宏斌要求融创团队全部从佳兆业办公室撤退。一开始,市场对此是正面的解读,郭英成的佳兆业要好过孙宏斌的佳兆业。


  据称,郭英成此次回归,主要是为处理佳兆业2014年业绩审计报告一事,因为普华永道出具的审计 报告称,佳兆业2014年度财务报表“多处存在漏洞以及重大报错”。审计报告于是成为各方关注焦点所在,且将决定融创并购佳兆业一案的未来走向。包括佳兆 业董事会、境外债券持有人、融创并购团队等相关方,都在焦急等待着这份至今千呼万唤不出来的2014年年报,而往年佳兆业均在3月中旬发布业绩公告。年报 中暗藏的“多处漏洞以及重大报错”到底是什么?


  4月21日,剧情再次反复。正与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谈判的佳兆业公告称,公司并无就2017年到期的2.5亿美元债券的预定利息付款,这笔债券 的1610万美元利息应在2015年3月18日支付,也无法兑付两项2018年到期债券应于3月19日支付的利息,共计3550万美元。该公司还称,未能 在付息日期之后的30日内作出有关利息付款。至此,佳兆业无法支付海外债券的预定利息,已经构成正式违约。


  佳兆业称,公司专注于促进发布2014年经审核财务业绩,业绩发布后将继续致力于就未偿还债务达成双方同意的重组。公司希望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 尽快与若干境外债务持有人订立暂缓还款协议。分析师和律师称,鉴于佳兆业集团正与债权人开展债务重组谈判,当前利息兑付违约已在意料之中。


  佳兆业债券的价格变化也反映了投资人的看法。在郭氏回归后,其价格反弹至面值的70%,而在4月21日佳兆业宣布债券违约后,债券价格又跌破了面值的60%。佳兆业的剧情还没完,海外债券持有人似乎嗅到了更大的危机。


  锁盘致流动性危机,债券持有人陷恐慌


  因郭英成卷入政治风波,佳兆业身陷破产边缘。


  一开始是房源被锁或股权被限制转让。2014年11月28日,佳兆业在深圳的上千套房源被锁定;12月4日,佳兆业位于深圳的两家子公司被限制 转让股本权益;12月8日,佳兆业申请重续国家一级资质证书被暂停处理;12月21日,佳兆业位于深圳的项目被当地房管部门锁定。


  紧接着,公司管理层包括主席、副主席、行政总裁、财务总监,以及超过170名员工(约占总员工人数70%)相继离职。2014年12月28日, 谭礼宁辞任执行董事及董事会副主席,张鸿光辞任CFO。12月29日佳兆业集团停牌。12月31日,郭英成辞任董事局主席一职,触发了其于汇丰银行4亿港 元(约合3.2亿元人民币)贷款的违约条款,只是最终因汇丰银行的豁免而避免了违约。


  2015年1月6日,“佳兆业即将破产重组”的消息四起,佳兆业随即公告否认破产重组传言。至今,佳兆业仍游走于破产的边缘。佳兆业2020年票据应在1月8日支付的2300万美元利息,由于融创介入重组,得以在一个月宽限期截止前成功支付了这笔利息。


  对于一家2014年物业销售占了总销售额97%的开发商而言,销售被锁的后果不言而喻,这意味着 其现金流很快会枯竭,而即将到期的债务和每年的利息嗷嗷待哺。佳兆业每月的销售回款都呈下滑趋势,2014年11月通过销售物业回笼资金21亿元,至 2015年2月,这一数据便下降到1.4亿元(图1)。按照德勤的预计,如果形势得不到改善,到2015年上半年佳兆业的流动性就会枯竭。



  佳兆业境外债券持有人很快陷入了恐慌,其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票据在1月份暴跌(图2)。



  融创入局,大折价接手4间优质项目公司


  融创给出的接盘方案相对保守,其先是接手上海4间项目公司的优质资产,后发起股权收购,随后展开与债券持有人的谈判。


  2015年1月30日,融创与佳兆业订立了两份协约。首先,是接盘佳兆业位于上海的4家项目公司的优质资产,然后,是收购郭氏于佳兆业的股权。 接手的这4处优质资产包括:上海诚湾兆业51%股权、上海赢湾兆业51%股权、上海青湾兆业100%股权、上海荣湾兆业100%股权以及相关债权,总价 23.75亿元。


  根据2015年1月30日双方订立的股权转让协议,佳兆业全资子公司上海新湾投资将上海诚湾兆业51%股权、上海赢湾兆业51%股权及其股东贷 款出售给融创,总对价为5.986亿元,其中诚湾兆业股权作价3000万元,赢湾兆业股权作价2550万元;将上海青湾兆业100%股权及股东贷款出售给 融创,总对价11.67亿元,其中上海青湾兆业股权作价1元;将上海荣湾兆业100%股权及股东贷款出售给融创,总对价6.1亿元,其中荣湾兆业股权作价 3000万元。


  这几个项目公司的收购,于融创而言,近乎白菜价。以上海赢湾项目为例,该公司拥有佳兆业上海纯办公和商业项目—浦东金融中心。2013年5月, 佳兆业以15.05亿元高价夺得该地块。但在孙宏斌的报价中,融创收购该项目51%股权代价是2550万元,加上佳兆业方面提供的股东贷款约5.43亿 元,融创对这一项目收购的总代价为5.69亿元。与超过15亿元的地价款相比,孙宏斌的收购有62%的折扣,而同一时期,上海房价是上涨的,好划算的生 意。


  不过,这份协议中的“购回选择权”条款,似乎暴露了签署协议两个多月后郭氏回归的玄机:在卖方的控制权并无任何变动的情况下,卖方拥有选择权, 以于相关协议日期起计12个月内购回买方根据相关协议向卖方收购的资产及负债。满足购回选择权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债权人及有关利益各方做出实现有关购回 选择权所需的书面批准;二是购回价在孙宏斌的收购价+合理成本(为购买事项支出的所有其他合理成本)+注资金额(买方及其关联公司自相关协议日期起对相关 项目公司进行的额外注资)的基础上再溢价10%以上。如果郭氏回归,这两个条件不难满足,而对于孙宏斌来说,两个多月10%的时间价值也不算亏。据工商登 记资料,截至2015年4月底,这四个项目公司的股东并未发生变化。


  境外债务重组方案,损害债权人利益


  出手4间项目公司后,佳兆业在2015年2月6日发出融创收购的公告。公告显示,融创以45.53亿港元,即1.8港元/股的价格接盘佳兆业25.29亿股,占总股本的49.25%,接手郭氏旗下大丰20.15%、大昌19.48%以及大正9.62%的股权。


  根据收购条款,首批预付款为15.5亿港元,即总对价的34.05%,将于股份买卖协议日期转入卖方指定账户;收购价的17.02%,即 7.75亿港元,将于托管协议日期后一个工作日或之前转入卖方指定账户,作为第二批预付款;交割时要约方应将余款22.28亿港元付款至卖方指定账户,收 购最终截止日期是2015年7月31日。同时,融创已接受持股佳兆业29.94%的富德生命之不可撤销承诺,不出售、转让、处置任何不接纳要约。2015 年4月16日最新的公告显示,佳兆业49.25%的股权仍由郭氏持有,未过户。


  接手佳兆业股权之后的融创,开始进行债务重组,首先是境内债务。2015年3月2日《建议境内债务重组》的公告显示:佳兆业的债务金额为,于 2014年12月31日欠银行债务约124.18亿元,欠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务约355.53亿元。重组的主要条款是:第一,抵押品及担保不会出现任何变动 及不削减任何债权人的本金,随时间悉数向所有债权人支付本金;第二,利息被削减至不低于央行贷款基准利率的70%;第三,年限延长至3-6年,原有债务剩 余期限多于6年的,按原有期限执行。境内债权人的本金不受损害、利息被削减这样的条款,对于境内债权人来说,还可以接受,毕竟对于保守经营的银行来说,削 减利息比一笔烂账要好得多。


  但是,融创收购佳兆业一案的重中之重—对境外债务的重组卡壳了。其重组条款主要包括:本金受保 护,利息受削减,展期延长等(表1)。融创在抛出境外债务重组方案的同时,又聘请德勤扔出了初步清算分析,估算在清算情况下的债权人受偿率。按照估算,如 果建议债务重组不成功被迫清算时,预期对绝大多数境内债权人造成损失;而境外债权人的损失将更加严重,受偿率预期约为9.8亿元,或约2.4%。意思是, 如果境外债券持有人不同意这一重组方案,放任佳兆业破产清算,只能挽回2.4%的损失。



  对于境外债券持有人来说,这样的方案显然无法接受。一方面,对比境内和境外债务重组的条款,二者均无本金损失,但在利率削减幅度和展期方面,境 外债券持有人的待遇明显不如境内债权人。第一,境内债权人的利率削减至不低于央行基准利率的70%,也就是说,利率削减幅度约为30%,而境外债券持有人 的利率削减幅度为28.89%-66.25%;第二,境内债权人的展期时间为3-6年,而境外债券持有人的展期一律为5年,条款不如境内债权人。而且,对 境外债务在重组后的前两年按上述利率将利息计入本金。如果超过50%的高息票据及超过66%的可换股债券持有人签署该协议,则重组债券将得到额外票息50 个基点。


  对境内外债权人的厚此薄彼无可厚非,因为境内债务大部分均有抵押,而境外高息债是没有抵押的。在优先顺序上,境外债券持有人是次于境内债权人的。


  这一重组方案要求债券持有人于2015年3月20日签署重组支持协议,但佳兆业3月22日宣布, 首轮谈判中债务重组方案已经遭到海外债权人否决,公司未能与境外债券持有人就债务重组达成任何共识。部分佳兆业债券境外持有人的律师表示,投资者已拒绝签 署支持协议,拒绝接受佳兆业提出的重组建议。德勤在初步清算分析中指出的时间表(3月底前与债权人达成一致,以在4月融创股东大会前完成重组)根本无法完 成。


  两天之后,孙宏斌在融创年度业绩会上放狠话:“收购会以融创的利益为先,生意就是生意,债权人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我们就会放弃。”字里行间,如 果境外债券持有人不接受损失,那么融创就会拍拍屁股走人。佳兆业的公告显示,其继续与境外债券持有人进行磋商,但至4月21日仍未达成一致。


  站在境外债券持有人的视角,孙宏斌抛出的债务重组方案,显然带有逼迫的意味。而如今债券持有人并未就范,显示出孙宏斌似乎有些失策。此方案是否是唯一选择,孙宏斌是否还有别的方案可选择?


  比如,融创不采用股权收购,而是趁低吸纳债券的方式。在高息债价格暴跌至3.5成左右时疯狂扫货50%,或者坐等高息债下跌到更低的价位收集筹 码。这样或许其资金代价比股权收购的45.52亿港元要低。但是,孙宏斌通过吸纳高息债仍然无法获得对佳兆业的控制权,因为大股东可能另有其人。因而,孙 宏斌只能以收购郭氏股权的方式介入即将破产的佳兆业。


  回顾孙宏斌的系列收购动作,其对能迅速完成与境外债券持有人的谈判寄太大希望。但苛刻的条款无法让债券持有人接受,再加上境外债券持有人本身对整个事态的认识不足,使得这一关键环节悬而不决,整个收购方案错失了最佳时机。


  弱势的境外债券持有人


  眼下,在股东、境内债权人、境外债权人、境外债券持有人这四方主体中,佳兆业境外债券持有人成了弱势群体。


  第一,境外债券持有人分布分散,很难形成与并购方有效谈判的能力。第二,这约154亿元的高息债没有土地使用权或者房产的抵押,按受偿顺序,在 债权人系列中排在末位,当公司破产,满足完境内债权人和境外贷款银行的所有受偿要求后,才轮得到境外债券持有人。第三,最重要的是,包括方圆投资、 UBS、CQS、贝莱德、富达投资和利安资金等境外债券持有人,无法真正调查佳兆业在内地项目的进展、负债、担保等情况,对财产保全也一筹莫展,而对境内 债权人所采取的保全措施也无法及时知悉。


  从佳兆业4月7日的公告中可见,境内债权人早已采取了行动,目前向法院提出对佳兆业境内贷款下的资产保全申请达70份,法院已接获28份民事裁 定书,涉及境内贷款148.27亿元。而3月8日的公告显示,佳兆业于境内银行的负债为124亿元。据此可以判定,基本上所有的银行均采取了财产保全措 施。还有356亿元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负债中,大部分机构尚未采取或者不能采取保全措施。


  佳兆业剩余的未查封资产已经所剩无几,杭州项目除了之前被法院司法查封的佳兆业西溪璞园外,同在杭州的佳兆业君汇上品项目也于4月20日被法院 司法查封。留给境外债券持有人的还有什么?在2013年尚德电力的海外债券违约案中,尚德进行重组后,该公司的国内债权人只能收回债券票面价值的30%, 而海外债权人很多血本无归。


  郭氏回归难改僵局,都在等待年报


  2015年4月13日,佳兆业公告,郭英成重新获任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郑毅获任执行董事。郭氏的回归,能否打破境外债务重组的僵局?


  目前看,在佳兆业2014年年报出来之前,事态没有任何实质进展。虽然4月9日的一则公告披露了两条进展:先前被锁的物业单位由行政封锁转为司法查封状态;二股东富德生命人寿紧急输血13.77亿元贷款。


  公告显示,截至4月7日,其在深圳的八处物业被解除房源锁定状态,但大部分被司法查封,合计受司法查封的物业面积约为14.52万平方米。


  而二股东的输血并非为了佳兆业的运营和偿债,而是为了自身利益的考量。生命人寿旗下深圳富德资源投资于4月8日同意向佳兆业深圳公司提供 13.77亿元的贷款,年利率为12%,期限2年,贷款的抵押物是佳兆业深圳持有的合营企业公司注册资本之50%。这笔贷款用于缴付二者去年联合拿下的深 圳大鹏新区地块土地款。


  公告显示,该地块是2014年4月9日,佳兆业与生命人寿联合体以54亿元竞得,溢价约59%,折合楼面地价约1.05万元/平方米。在竞得地 块的第二天,佳兆业则宣布,佳兆业深圳与生命人寿成立合营企业公司,共同开发深圳大鹏地块。其中,佳兆业深圳与生命人寿分别拥有51%及49%权益。项目 公司相对干净,负债和权益相对透明,生命人寿此举在于确保这部分资产的安全,即使佳兆业破产也不会被偿付给其他债权人或者股东。


  早在佳兆业深圳物业被锁定之后,2014年12月4日佳兆业公告,生命人寿以16.68亿港元接手郭氏11.21%股份,此举一度被业内看做是 “江湖救急”。2.898港元/股的价格较佳兆业12月2日股价溢价10.19%。但13个交易日之后,佳兆业股价下跌至1.53港元/股,生命人寿账面 损失47%。也有分析称,郭氏出售股权是为了减少个人动荡对于企业的影响。无论真相如何,生命人寿在股权上亏损可以通过大鹏地块获得补偿。


  郭氏回归能完成债务重组吗?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郭英成的复职避免了部分债务交叉违约条款,减轻了公司的短期债务压力,佳兆业还可能通过出售部 分项目用于偿债。然而,市场对郭英成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近日郭氏又被曝其去年底悄然以16亿元的总价转让了东莞7个项目到家族私人公司,未做任何公开披 露,对郭氏兄弟的质疑声由此越来越大。


  佳兆业是破产还是重生,谁也无法准确预知,一切静待年报的落地。2015年4月30日,在港交所宽限一个月年报披露时间的最后一天,佳兆业公告 称,由于公司需更多时间就若干核数事宜整理及收集进一步资料,将延迟发布2014年年报。截至本文发稿之日,佳兆业年报发布仍未有任何进展。年报的迟迟不 发,也许佳兆业的情况真的糟透了,也许各方正在谋求解决佳兆业的困局。


  按2015年2月6日披露的负债情况,若维持原有票息,不考虑债务的展期和利率削减,佳兆业每年的利息负担便在73亿元左右,若佳兆业物业恢复 正常销售后,平均以每月10亿元回款计算,假设7月1日起恢复正常,2015年销售款回笼60亿元。佳兆业业务要重回正轨,单单依靠销售回款显然不行,还 需要巨大的资金缺口,恐怕需要注入新的资金,佳兆业极有可能吸引二股东生命人寿增资扩股,甚至引入新的战略性投资者。


  2015年5月28日,融创中国公告,由于收购先决条件未能完成,决定放弃收购佳兆业。融创的退出,似乎暗示了深圳各方谋求拯救佳兆业已经尘埃落定。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852

原油期貨前置配套政策陸續落地 分析稱低油價下若推出將強化買方力量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65646.html

原油期貨前置配套政策陸續落地 分析稱低油價下若推出將強化買方力量

一財網 張旭東 2015-08-05 18:36:00

隨著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證監會等配套政策發布,中國原油期貨年內推出再次激起了想象。能源咨詢公司安迅思中國研究中心總監李莉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國際油價低迷,消費不振,如果中國推出原油期貨可以吸引關註,以及更多公司到中國尋找市場機會。

隨著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證監會等配套政策發布,中國原油期貨年內推出再次激起了想象。

7月底,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做好境內原油期貨交易跨境結算管理工作的公告》,隨後證監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也發布政策,明確境外投資者參與境內商品期貨交易外匯管理政策。這意味著籌建的原油期貨正在進入推出前的倒計時。

能源咨詢公司安迅思中國研究中心總監李莉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國際油價低迷,消費不振,在這樣的買方市場下,如果中國推出原油期貨可以吸引全球目標光,讓更多公司到中國尋找市場機會。

政策頻出讓市場預估原油期貨推出臨近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多地包括上海、廣州、北京等曾先後成立交易所,推出不同品種的原油期貨交易。但當時當時我國的石油流通體制沒有實現真正的市場化,原油期貨交易還缺乏發展基礎。1994年,國內原油價格由國家統一制定,原油期貨交易所關停。但幾十年的發展後,中國成為全球排名前茅的原油進口國,多年來的高速經濟增長導致對原油的需求逐日上升,對進口原油的依賴程度也隨之提高,推出原油期貨的需求也隨即增加。

2012年下半年起,就有消息稱發改委牽頭制定的原油期貨籌備工作方案已經制定。其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環所郭焦峰研究員更曾直接建議,“在全國形成十個左右區域性石油天然氣現貨交易市場,建立和完善石油、天然氣期貨交易市場,形成現代的市場體系和市場監管格局。”

直到近期,多部委密集出臺同相關政策大幅其高了市場對於原油期貨推出時間即將臨近的預期。

7月3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關於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經紀機構從事境內特定品種期貨交易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支持境內商品期貨市場開放和交易便利。

證監會也發布《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經紀機構從事境內特定品種期貨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允許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經紀機構從事境內特定品種期貨交易,確定原油期貨為我國首個境內特定品種。

在此之前,中國人民銀行還於7月24日發布公告,提出自8月1日起,境內原油期貨交易以人民幣計價、結算;境外交易者、境外經紀機構可直接使用外匯作為保證金,外匯保證金結匯後可用於境內原油期貨資金結算。

市場分析認為,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公告可能掃清了境外投資者參與中國原油期貨交易的制度障礙。原油期貨以人民幣計價、結算有助於擴大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範圍,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高人民幣國際地位;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提高,反過來會支持中國原油期貨穩健發展。

一位參與過石油天然氣期貨籌備的人士對本報記者稱,我國原油消費市場龐大,有建立期貨市場的需要。雖然原油期貨掛靠油品比較容易,但涉及到外資參與交易和交割的部分,會牽扯到原油進口權、外國公司如何參與等問題,非常複雜。他還認為,國內原油期貨可能推出估計不會那麽快,年內推出的概率較低,還要等待一段時間。

推出期貨將更好利用買方力量

2014年,中國進口原油3.1億噸,同比增長9.5%。今年部分月份,中國還超過美國成為月度最大原油進口國。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早前就曾提出,中國可以利用買方市場增加定價權。

今年以來國際油價地位雲頂,在40-45美元/桶波動,國內成品油價四次連續下跌。李莉分析說,原油供需失衡,總體是買方市場,中國如果推出原油期貨能吸引全球目光,一定程度強化買方的議價權。

承擔原油期貨責任的上期所曾確立“國際平臺、凈價交易、保稅交割”的原油期貨市場基本方案,綜合其它市場參與主體為境內、境外投資者;交易以人民幣計價、結算;采用凈價交易模式,即報價價格為實際油價,不含關稅、增值稅;交割方式為保稅交割。

也有分析指出,原油和天然氣期貨的籌備進展,也與正在進行中的油氣體制改革方案有一定關聯。目前我國享有原油進口權的單位主要由5家大型企業掌握,如何放開進口可能史期貨市場的一個障礙。但從去年以來,原油進口權已經有放開的跡象,先是廣匯石油獲得進口原油資質及相應配額,隨後今年至今已有7家民營企業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為放開進口原油逐步鋪路。

編輯:汪時鋒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059

天貓一路向北 北京-杭州雙中心計劃將落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90291.html

天貓一路向北 北京-杭州雙中心計劃將落地

第一財經日報 關健 2015-09-23 22:41:00

類似的組織模式在阿里並非首例,像螞蟻金服集團目前采用的就是杭州上海雙總部,且很多業務都在朝金融資源更豐富的上海靠攏。

9月23日下午,有關天貓總部將從杭州遷址到北京的消息在網上熱傳,盡管天貓官方給的回應有點“打太極”,但《第一財經日報》從多位接近阿里的可靠人士處獲悉,天貓的北京-杭州雙中心計劃正在快速推進中。

聯系到今年4月馬雲在阿里北京年會上釋放的“北京將是阿里第二主場”的信號,以及阿里巴巴國際化的目標,再加上像天貓超市、菜鳥物流等近期在北京地區的頻繁動作,這些背景所指向的目的地都是北京。

本報記者從上述可靠人士處了解到,天貓或將於近期宣布其北京-杭州雙中心計劃。

類似的組織模式在阿里並非首例,像螞蟻金服集團目前采用的就是杭州-上海雙總部,且很多業務都在朝金融資源更豐富的上海靠攏。

雙中心計劃即將公布

據9月22日下午網上消息稱,天貓總部最快將於今年雙11前完成搬遷至北京的所有工作,這項計劃是從今年6月份開始分批、分業務進行的,天貓超市已經率先執行,從7月初開始就已經陸續搬遷至阿里位於國家廣告產業園的北京總部辦公。

對此,天貓官方對《第一財經日報》回應稱:“北京本來就是天貓重要的市場和客戶所在地,為他們提供更多更好更快更省的服務,是種自然的結果。總部在不在北京,天貓更優質的服務都會在。我們確實在籌備浩大的優惠活動,讓消費者有更好的電商服務和環境。”

本報記者從上述人士處獲悉,此前阿里內部推出過一個“一路向北”的宏大計劃,這里的北更多指的是北京,天貓(甚至整個阿里巴巴)的北京-杭州雙中心計劃很可能將於近日內對外公布,屆時,阿里會集中展示其在北京地區的業務規模。

事實上,目前阿里巴巴旗下像移動業務UC、阿里健康、阿里影業等都在北京,且員工數量龐大,未來北京員工的數量會繼續增加。今年4月份,馬雲在阿里北京年會上透露北京是阿里第二主場的消息,也為這個計劃定下了主基調。

近期,宣布進軍商超領域的阿里巴巴將項目落地的首站選定在北京,主打生活服務的天貓超市針對北京消費者給出10億元補貼。物流也在配合這一計劃,天貓超市在北京地區采用菜鳥網絡“當日達”服務。此外,北京的地鐵等公共場所,有關阿里的廣告也明顯增多。

阿里巴巴中國零售事業群總裁張建鋒不久前表示,天貓超市將借助阿里巴巴完整的電商生態,整合供應鏈、物流、支付、大數據、雲計算等綜合優勢,為消費者提供更確定性的服務,占據“網上超市”這一新興電商領域高地。

首都資源加碼

雙總部在阿里並非先例,像螞蟻金服集團此前就曾對外宣稱其采用杭州-上海雙總部架構,將那些更多需要對接金融市場的業務部門放在金融中心上海,便於開展業務。那麽天貓總部搬遷,或者說北京-杭州雙中心計劃,又有何用意?

首先,天貓目前的註冊地在杭州,名為浙江天貓網絡有限公司,其納稅地也在杭州。至於此次搬遷是否會變更註冊地到北京,本報記者截至發稿前並未核實到確切消息。但此舉將讓阿里在北京地區,甚至部委層面的政策資源上獲得更多實惠,是可以預見的。

此前,京東的註冊地和納稅地曾經選在劉強東的老家江蘇,後變更到北京,無論對於其倉儲建設,還是政策資源,都是一個利好的舉動。

此外,國際化是阿里巴巴未來最主要的目標之一。不久前阿里巴巴剛剛聘任了首位老外總裁“白求恩”,便於開展國際業務。而在國際化業務的推進過程中,北京顯然比杭州的國際影響力和辨識度更高。

從人才戰略上講,從阿里巴巴今年校招計劃的調整上不難看出,阿里意在精煉其人員構成,往高端人才方向布局,在內部主張“非凡人、平常心、做非凡事”。北京是互聯網中心,在吸引高端人才上明顯優於杭州。這也讓阿里在BAT的北京人才爭奪中入局。

事實上,承擔著阿里移動化發展重任的UC事業部、阿里未來十年計劃中的阿里影業和阿里健康等,主體業務和員工都在北京。未來,阿里的北京-杭州雙中心建設將是其組織布局的重心。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749

群辯:技術創新到產業落地有多遠?

來源: http://www.iheima.com/exp/2015/1023/152483.shtml

導讀 : 究竟技術創新如何實現產業落地?這條路到底有多遠?我們來聽聽先鋒者們的前瞻之言。

我們正經歷一場變革,一場技術深刻改變時代的變革。如何通過技術的商業化尋求生存與發展?10月22日,2015產業中國年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年會匯聚了超過數百位頗具遠見的國內外商業領袖及各界精英,共話全球技術商業化背景下的中國產業發展。

在當天下午舉行的“技術創業與產業落地有多遠”的創新論壇上,主辦方邀請了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房漢廷先生;太庫科技創業發展有限公司CEO黃海燕女士;以色列特拉維夫聯系創業者、投資人David  Maman;美國矽谷NEA投資機構投資人Mike  Wiemer等權威機構嘉賓,會上他們發表主題演講,深刻解讀、探討科技創新之後的產業化之路。

究竟技術創新如何實現產業落地?這條路到底有多遠?我們來聽聽先鋒者們的前瞻之言。

以下內容為本次論壇嘉賓演講的幹貨整理

區域創新:為創業產品落地提供更多試錯機會——黃海燕

作為開場演講,我想和大家表達在全球創新生態體系中的一些設想和態度。

在中國正深入、全面參與到國際競合關系中的當下,我們希望通過運用巨大而有效的市場,采用協同創新的機制,整合全球的技術、服務、產品、資本等創新要素,通過孵化,加速產業化到商業化的步伐,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公司,共同建立中國在全球的創新地位。

關於全球創新要素平臺的討論,離不開“區域創新”。我用太庫和華夏幸福的合作作為案例分享。太庫通過在全世界做孵化器來獲得廣泛的創新創業資源,太庫的平臺就像一個漏鬥,通過這個漏鬥廣泛加工出高成長的企業、產業、產品,然後將它們推廣到華夏幸福在全國建立的各類區域中應用。

所謂的產業化落地就是深深植入當地的發展,與當地的社會共融、共通,從技術、產品在這個區域的應用,到共同建立中國未來的創新生態系統,將大有可為。資金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非常重要,但如果沒有市場或者更晚進入市場,其實它仍然是落後的。我們希望給這些創業企業市場應用的機會,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非常核心的驅動要素。通過在區域的小規模示範應用後,再往全國或者更大範圍內進行大規模的推廣,能夠在過程中不斷幫助創業企業和產品不斷試錯。

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特別強調產業鏈的垂直發展。但是由於產業鏈的不同環節處在不同的區域,所以需要一個開放的平臺,基於這個垂直產業將橫向的產業要素、創新要素等集中起來,從而幫助這個產業鏈的發展。我們同時會整合垂直產業鏈,這個過程中將會不斷輸入技術產品、企業、服務,通過落地應用和當地產業的合作以及股權投資,真正在中國形成一個全球的創新要素來驅動產業升級。

中國技術創新到產業落地更需要一個“廚房”——房漢廷

現在大家都在辦孵化器、創客空間,而我個人認為,現在孵化器太多了,中國技術創新到產業落地更需要的是“廚房”。我今天主要講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中國現在有沒有技術?

我以三個數據來回答這一問題:1991年,發明專利大概4120多項,2001年的,約為16000項,而2013年的時候超過10萬項。我們現在的技術專利的存量是66萬件有效專利。這說明中國已擁有相當數量的技術創新。

第二個問題,中國技術對產業的貢獻有多大?

這一數據統計下來大約10%。技術的商用以及規模化這一過程很緩慢,全球都有這樣的問題,中國尤其嚴重。大量的技術成果無法直接商用,這是因為缺“一個廚房”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熟化的過程,將技術轉變成創業者能夠使用的載體,把它變成一個創新者能夠變成財富的道具。    

技術一定要符合兩個屬性:商品屬性和資本屬性。如此才能變成財富創造的工具。技術如果不能僅停留在商品屬性上。購買技術不是為了玩,而是為了帶來增值。

這就需要有一個資本化的過程。目前中國大量的技術並沒有進入資本市場,而處於一種知識狀態存在著。我們看全國的技術交易量以及許可,大概不足整體技術保有量的10%左右,說明中國的技術資本化、商品化還沒有完成。

第三個問題,如何實現不成熟技術的商品化和資本化?

其方法就是搭建一個廚房。這個廚房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它應該個建立起一個無邊界的二次開發,它由四個要素組成:一是將不成熟的技術集中進行產品化、服務化的二次開發;二是做專業市場調研;三是指導管理者、創業者識別、領用、購買;四是要輔以創投基金、天使基金進行孵化。

這個商業模式的核心概念就是把未成熟的技術經過二次開發,轉化成可商品化、資本化的技術,這樣才能將已創造出的技術變成創造財富的工具,成為創業者的載體,成為整個產業發展的動力。

技術創新到產業化和資本的力量——Mike  Wiemer

Mike  Wiemer:大家下午好,我今天非常高興能夠來到這里,我畢業於斯坦福大學,曾多次創業,經過幾次失敗,後來太陽能方面終於有一點成就,尤其是實現了在太陽能電池方面的高效率的應用,包括衛星和地面技術方面。現在我所在的NEA,大概有20億美元的資本。我們在所有的層次進行投資,涉及大大小小的種子基金,業務覆蓋全球。

我們認為,一些小公司也具備改變世界的力量。美國每年都有5千多家公司誕生,但其中也許只有10家能發展成大公司。在美國,我們每年投入2千億在初創公司上,這大概占美國GDP的0.2%,但獲得投資的這些公司其產出卻可能占美國GDP的20%。它們的產出可以不斷推動整個生態體系。因此,盡管挖掘這些公司充滿了難度和挑戰,我們也認為值得。

同時關於創投,我有兩點經驗教訓分享:

一是不要害怕失敗;二是開創一個公司,不要擔心之前沒有做過的事情,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如何經營公司;三是目標一定要遠大,有讓公司成長為大公司的目標;四、成長為大公司將花費漫長的時間,一定要有耐心;五、必須要喜歡合夥人;六是要學會溝通,學會與投資者打交道,必須能說服他們。

創業創新有“廚房”還不夠,還需懂“烹飪”——David Maman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怎麽樣才能夠成長。我15歲時開始從事開發工作,18歲拿到碩士學位後,進行了多次創業和投資,目前已開創13個新創企業。因此,我了解新創企業的成長和經營之道。

首先有一個概念,我們需要一個廚房。其次在有了廚房後,必須要知道如何烹飪,對於如何巧用調料、素材烹飪出一道佳肴,需要事先有明確的想法並能將想法“調料”出來,這對於所有創業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我結合過去的經驗和體會,跟大家分享創業的幾個重要因素: 

第一、優秀的團隊。需要一個好的烹飪師、廚師等。要花時間找到優秀的人合作,為什麽需要優秀的人?因為如果他不是A級的人才他就不敢雇傭很優秀的人,這對於團隊的發展很不利;

第二、價值鏈的傳遞,不僅是解決方案。當發展一個公司的時候,不僅要想到要解決的問題,而且還要想到你要如何更好地傳遞你的想法和價值觀;

第三、核心技術。必須將重點放在一個核心技術上,任何一個大公司都是如此;

第四、保持不斷地成長。這體現在價值觀、產品、技術等方面。

總之,以色列的公司都非常明白一點:在不同的維度上能持續成長非常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026

“華龍一號”落地英國背後:投資先行 中國核電首航發達國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1093.html

“華龍一號”落地英國背後:投資先行 中國核電首航發達國家

一財網 馮迪凡 2015-10-22 20:52:00

中廣核在其官網上的文章指出,中廣核挺入英倫首次在老牌核電強國建設核電站,是中國核電走出去的里程碑式事件,也標誌著“華龍一號”技術得到了歐洲發達國家的認可。

英國當地時間10月21日下午,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英國首相卡梅倫的見證下,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董事長賀禹和法國電力集團(EDF)首席執行官萊維(Jean-Bernard Levy)在倫敦正式簽訂了英國新建核電項目的投資協議。

其中,EDF及中廣核主導的中方聯合體將分別占欣克利角C項目66.5%及33.5%的股份。

據悉,此次中廣核將在英國欣克利角核電項目中投資60億英鎊。同時,投資協議還涉及雙方在英國更為廣泛的合作,包括在塞茲韋爾和布拉德維爾建設核電站,其中雙方將共同推進塞茲韋爾 C項目和布拉德韋爾B項目兩大後續核電項目。布拉德韋爾B項目擬采用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

中廣核在其官網上的文章指出,中廣核挺入英倫首次在老牌核電強國建設核電站,是中國核電走出去的里程碑式事件,也標誌著“華龍一號”技術得到了歐洲發達國家的認可。

賀禹透露,目前泰國、印尼、肯尼亞、南非、土耳其、哈薩克斯坦等多個國家均對中國的“華龍一號”產生強烈興趣。“英國核電項目的落地,將對中廣核開拓國際核電市場產生良好的示範效應,增強新興市場國家對華龍一號技術的信心。”賀禹說道。

“地球上最昂貴工程”

欣克利角核電項目總投資高達180億英鎊,是英國30年來的首個核電項目,因造價高昂,被英國媒體稱為“地球上最昂貴的工程”。

根據簽訂的協議,欣克利角C 核電站項目擬建設2臺采用第三代壓水堆技術(EPR)技術的核電機組。

EPR是法國主導開發的第三代歐洲先進壓水堆技術,單機容量175萬千瓦,目前全世界有4臺在建,分別是法國FA3項目(1臺)、芬蘭OL3項目(1臺)和中國臺山項目(2臺)。

根據雙方達成的共識,EDF將在欣克利角C項目占據66.5%的股份,中廣核牽頭的中方企業將通過通用核能國際公司(GNI)占據33.5%的股份。同時,在保持控股50%以上的情況下,EDF有意引入其他投資者進入該項目。據悉,10月19日,在中英第四次能源對話期間,GNI已經正式掛牌成立。

隨著該投資協議的簽署,英國政府與EDF關於欣克利角C項目的合約談判也已達成一致,包括新建核電站的電力合約(“差價合約”)。

該合約將欣克利角C核電站的電價設定為92.50英鎊每兆瓦時(MWh),以2012年價格為準,持續35年;塞茲韋爾項目在做出最終中投資決策後電價將設定為89.50英鎊每兆瓦時。建造該核電站的財務風險由投資者承擔,項目采用收益共享機制。該機制意味著,如果建造成本低於預期的話,消費者將從中受益。

建成後,欣克利角C的兩臺EPR技術核電機組將提供可靠的、低碳的電力,並能滿足英國約7%的電力消費需求。同時,它與其他形式的低碳能源相比也極具競爭優勢。

目前,EPR核電機組已取得了英國政府的計劃許可以及核電廠址的牌照。EDF將負責欣克利角C項目的設計工作,其核心工作將包括欣克利角C的核電站的設計和工程建造。

在與欣克利角C項目的關鍵供應商的合同方面,目前也已達成最終協議。其中阿海琺NP(Areva NP)負責核蒸汽供應系統、儀表與控制系統;阿爾斯通法國負責汽輪機;阿爾斯通英國負責運營相關服務等。

中法英共享核電技術

此工程供應商的配置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法國FA3項目所看到的配置相似。此前《第一財經日報》今年5月探訪法國FA3項目時,工作人員表示,FA3項目的功率為1650兆瓦,預計2017年投入運營,該電期站采用EPR技術,而其發電功率、能源利用效率、設計壽命和安全性能較前代核電站均有大幅提高。

FA3項目工地經理梅納格(Antoine Menage)則對記者表示,中法核電合作有近三十年之久,雙方經常交流。他就曾常年在中國核電建設中工作。他表示,雙方之所以頻繁交流,因為中國臺山、法國FA3項目以及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所使用的是同一種反應堆技術,在FA3項目中看到什麽,在臺山和在欣克利角C也都能看到什麽。

按計劃,至少在第一階段,項目投資將由每個投資者均攤。EDF將把項目匯總在其資產負債表上。同時,項目將從英國政府的《基礎設施保障計劃》中獲益,上個月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訪問中國時已經宣布,將為該項目提供20億英鎊的投資擔保。

目前,投資協議的簽署為欣克利角C項目的進行奠定了基礎,也為最終的投資決策鋪平了道路。EDF董事長萊維表示,“我們計劃在未來幾周內做出最後的投資決策,以推進項目建設的順利開展。”

針對此前英國一些媒體質疑中法聯合建設英國核電是否會產生安全問題,萊維表示,英國國家安全系統會參與檢驗該項目是否被妥善保護。

與這些質疑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政府在推動核能方面的決心。《第一財經日報》從英國駐華大使館獲知,英國政府將為更多核電站新建項目提供支持。欣克利角C核電站將是這一目標的起點,預計此後將會有更多核電站建設項目,其中包括薩福克郡的賽茲韋C核電項目,以及埃塞克斯郡的布拉德韋爾B核電項目等。卡梅倫政府認為,這些項目可以為英國未來幾代人提供必需的經濟和能源保障。

“華龍一號”實現突破

根據協議,除欣克利角C項目外,中廣核還將與EDF在塞茲韋爾C、布拉德韋爾B兩大核電項目上展開合作。

在欣克利角C項目的基礎上,中法雙方將繼續推進塞茲韋爾C項目最終投資協議的簽訂。該項目亦采用EPR技術,EDF和中方投資分別占據80%、20%。中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將在通過英國通用技術審查後落地布拉德韋爾B項目。

與前兩大核電項目不同的是,布拉德韋爾B項目將由中廣核主導、EDF參與,雙方在項目投資中將分別占據66.5%、33.5%的股份。“華龍一號”的安全水平與美國、法國、俄羅斯等世界主流三代核電技術相當,而經濟性更具優勢,是中國核電出口的重要選擇。

賀禹表示,布拉德韋爾B項目將以中廣核廣西防城港核電站二期為參考電站,這是中國企業首次主導開發建設西方發達國家核電項目,將實現中國自主核電技術向西方發達國家出口的突破。

據悉,中廣核將牽頭中國的核能供應鏈企業參與英國新建核電項目的建設。在今年4月舉行的第二屆中英核能供應鏈大會上,中鐵隧道、中核華興、中核二三公司等已經分別與英國企業簽訂合作備忘錄,後續還將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參與到英國核電建設中來。

同時,有有英國專家指出,通過與中國企業的合作,英國核工業也將會受益良多:許多英國核電行業公司不僅希望中國核技術可以在英國本地供應,也希望成為中國供應鏈中的一部分,通過向發達市場的擴張獲得龐大的訂單。

英國阿美科集團清潔能源業務歐洲區總裁克萊夫·懷特稱:“在推進新的核電投資方面,以及在優化即將在英國落地的核電反應堆技術方面,我們非常願意和中方合作。”

希望進入中國核電供應鏈的還有英國海伍德泰勒泵業集團。該公司核戰略發展總監詹姆斯·麥克納馬哈表示:“我們期待在中國為英國提供的核電技術可以支持海伍德的專業工藝,特別是關於機電和泵方面。”

2013年初,中廣核受EDF邀請,參與到其主導開發的欣克利角C項目中來。同年10月 17日,奧斯本訪華期間,中廣核與EDF就在英國投資建設核電站簽署了投資合作興趣函。

2014年3月26日,在習近平主席和法國總統奧朗德的共同見證下,中廣核與EDF進一步簽署了英國新建核電工業合作原則協議(ICP)。2015年6月30日,中法兩國政府在法國巴黎簽署《關於民用核能合作的聯合聲明》,明確由中廣核牽頭的中方企業聯隊在英國3個新建核電項目的建設中與法國相關企業開展合作。此次協議的簽訂,將把雙方的合作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該項目是英國核能領域20年來最大的項目,建成後將滿足英國7%的電力需求,在60年的運行壽期內,每年相當於減排900萬噸二氧化碳,約聘用900名員工。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還會提供2.5萬個就業崗位,對英國的核電產業鏈、就業和人才培養產生明顯的拉動作用。(王亞宏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057

"全面二孩"政策正式落地

來源: http://www.yicai.com/show_topic/470506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232

專家預測:全面二孩落地後明年新增出生人口不超360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4531.html

專家預測:全面二孩落地後明年新增出生人口不超360萬

一財網 王羚 2015-10-29 20:46:00

絕大部分學者認為,要用科學的態度看待出生堆積。全面放開二孩並不會引起此前擔憂的巨大出生堆積,每年新增加的出生人數將會大大低於預期。

假如2015年11月1日全國同時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估計明年政策新增出生人口在230萬左右,超過360萬的可能性不大。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人口預測專家王廣州今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之後,到底會增加多少新出生人口?這是最值得關註的一個問題,正是對這個問題的爭議,導致政策出臺過程一波三折。

據《第一財經日報》了解,兩年前,正是擔心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可能會帶來過大的生育堆積,才采取漸進的方法,先放開單獨二孩。單獨二孩放開後,2014年全年僅增加出生人口47萬,這說明民眾整體生育意願低下讓人口學者都感到意外。這也在客觀上加速了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

據王廣州的測算,全面二孩的受益人群總數在8000萬~9000萬左右。目前已婚一孩育齡婦女中,約有40%超過40歲,已經接近生育期的末端。

王廣州認為,全面二孩政策放開肯定會帶來一些政策新增出生人口,但估計明年政策新增人口不會特別顯著。比較大的影響可能在2017年,新增出生人口達到430萬人左右。

但此前有多位人口學者測算認為,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後將帶來較大的生育堆積。比如,2014年,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曾發文預測,全面二孩會導致每年出生人口最高增加3000多萬,一度引起業內震驚。

根據王廣州今年發表的題為《生育政策調整中存在的問題與反思》,假定在2015年全國統一放開二孩,2016年新增出生人口為565.8萬人。2017年達到增量最高峰,為583.2萬人。此後逐年降低。

王廣州介紹,他根據最新的調查、單獨二孩的實施情況和現有可獲得數據做出的新的推測,與2011年的研究有一些差別,主要是政策實施的時點、單獨二孩已經實施和生育意願方面的差別。他認為,即使實際情況遠遠超出目前的判斷,但比較有把握的判斷是明年不太可能出現超過1000萬的政策新增出生人口。

人口學者、生物統計學博士黃文政認為,全面放開二孩後每年新增人口可能在300萬到800萬之間。而從單獨二孩在全國的實踐看,全面二孩後的新增人口可能會大大低於預期。

2014年12月舉行的第三次生育政策研討會上,多位人口學者圍繞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後的出生堆積展開激烈的爭論。絕大部分學者認為,要用科學的態度看待出生堆積。全面放開二孩並不會引起此前擔憂的巨大出生堆積,每年新增加的出生人數將會大大低於預期。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人口學者郭誌剛認為,壓低生育率的原因除了生育限制之外,還包括城鎮化、生育年齡推遲等。這些因素的作用很強,不會因為生育政策放開就消失。

“全面二孩政策放開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了,如果政府沒有采取積極的鼓勵倡導措施,到出生堆積釋放完了之後生育率會繼續下降,中國將會面臨人口衰減、老齡化嚴峻的挑戰。”黃文政說。

編輯:楊小剛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248

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公布 全面二孩政策落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4482.html

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公布 全面二孩政策落地

一財網 王羚 2015-10-29 18:57:00

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發布,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今日公布,民眾期待已久的全面二孩政策落地。

此次五中全會決定: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這是繼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啟動實施“單獨二孩”政策之後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調整。

社科院人口學者王廣州認為,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符合人口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絕大多數老百姓的長期期待,有助於中國人口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對逐步改善中國宏觀人口結構和微觀家庭結構,應對人口結構性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北京大學人口學者李建新認為,全面放開二孩雖然不能解決中國人口結構存在的老齡化與少子化困局,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未來的人口結構失衡問題。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288

再問分級診療,聊模式還是聊如何落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11/152747.shtml

導讀 : 移動醫療玩家們也給出了不同的思路,可談論模式只是在為分級診療畫餅。

文/Alter

自上次寫過互聯網分級診療之後,筆者和不少醫療從業者聊了分級診療的基本現狀,也相繼參加了多場移動醫療論壇。但筆者發現,實現分級診療的模式有很多,移動醫療玩家們也給出了不同的思路,可談論模式只是在為分級診療畫餅,真的要實現分級診療還要看該如何落地,甚至說能否落地。

當然,我們先來看一下目前備受關註的四種分級診療模式,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共同點和不同之處。

首先從被國內不少專家津津樂道的“美國模式”來講。奧巴馬的醫改計劃幾度成為全球關註的熱點,即便是醫療體系高度發達的美國依然面臨一些醫療問題。美國醫療體系中得分級診療依賴於家庭醫生制度,由家庭醫生進行初步診治,然後將病人送到相應地醫院,再由護士或醫生按照急診危重指數進行進一步的分診。也就是說,病人會先找到家庭醫生,家庭醫生解決不了的疾病再分診到醫院專科進行治療,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醫院的就診壓力。上篇文章已經說過,在數據上中國每千人擁有醫生數目並不輸於美國,這或許恰是諸多留美醫生推崇美國分級診療模式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要說的是“英國模式”,英國作為實踐分級診療制度最早、最嚴格的西方國家,分級診療早已成為英國福利制度中的典型代表。英國的醫療體系實行了嚴格的分級制度,大致來說有三級,一是社區全科診所,二是綜合性全科醫院,最後才是以急救和重大疑難疾病為主要業務的教學醫院。顯然,英國的分級診療在制度上就有著很大的優勢,可以說分級診療只是大醫療體系的一個衍生品,除了分級診療,還包括醫藥分開、見方售藥和預約看病。有人將世界衛生組織和英國稱為中國分級診療的“三駕馬車”,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然後是國內政府主導的分級診療模式。不久前發布的《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為我國的分級診療制度列出了時間表,並提出從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和上下聯動這四個方向來構建分級診療秩序。不過,鑒於國內醫療體系的複雜性和大眾的就醫習慣來看,恐怕英美的分級診療制度都難以在國內複制。目前國內16個省市都在探索分級診療的可行性,也逐步完善了分級診療的制度機制。

最後要說的是互聯網分級診療。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依靠互聯網對醫療體系進行改革已然成為一種趨勢,對於分級診療,諸多移動醫療企業的方案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微醫集團的“微醫模式”,其本質就是通過互聯網來實現國內已經制定的分級診療方案,通過互聯網實現醫生之間的協作、根據病情匹配相應地醫療團隊,也就是分診,並且利用互聯網建立起醫療檔案。二是百度等在做的在線問診模式,通過大數據分析提供智能分診服務,並根據臨床專家的特點,推送匹配患者。三是移動醫療創業者瞄向醫生資源,試圖借助互聯網實現“自由行醫”,在現實醫療體系之外建立一種互聯網醫療體系,並進行一系列分級診療的探索。

可以看出,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分級診療體系提供了相應地範本,國內也正式喊出了實現分級診療的口號。不過,正如前文所講,國內已有16個省市在進行分級診療的探索,有著怎麽樣的現狀,而互聯網又有著怎樣的機會。我們還要從三個典型的落地案例開始說起。

第一個是上海的閔行模式。2015年中,上海將建立分級診療制度作為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市衛計委聯手微醫集團構建了一個“市、區、社區”三級醫療機構共享的信息共享平臺。首先社區居民可以與社區的家庭醫生簽約,而後社區醫生會對其進行首診,並根據首診情況由社區醫生進行相應的處方、轉診以及健康管理等工作,轉診回來後仍由社區醫院進行延續治療。

第二個是西安模式。從2005年到現在,以陜西為中心,覆蓋了126家協作醫院,是對縱向醫聯體的一個實踐。而在分級診療方面,西安模式的核心是團隊醫療,然後把求醫的信息和提供醫療服務的信息進行精準匹配。舉個例子來說,患者在某個醫生處就診後,首診醫生對病情進行大致判斷,然後在團隊內為患者匹配最合適的科室和醫生。

第三個是全科醫生。1994年上海中山醫院成立了中山全科,專註於全科醫生的培訓,據介紹在十多年來舉辦了全科醫師的培訓班32起,培訓近4000人。全科醫生的模式很清晰,其核心仍是社區首診、雙向分診和健康管理,但前提是提高基層全科醫生的醫療水平。從目前來看上海早已全面推進住院醫師的規範化培養,在全國範圍內也在持續推進。

其實,三個案例雖然有些差異,但有著三個共同核心。一是和國家提出的分級診療思路相近,即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和上下聯動。二是都非常看重基層醫生的作用,不過是團隊醫療還是全科醫生,都在提升基層醫生的能力。三是當今的醫療體系存在太多問題,最核心的或許正是醫患之間的不信任,提高患者對社區醫生的信任,而非大病小病都跑到三甲醫院去掛號。不過在國內的醫療政策尚未完全松口的情況下,依靠傳統醫療體系全面實現分級診療無異於緣木求魚,但從三個落地案例來看,互聯網想要推動分級診療,不得不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基層醫生的專業能力如何提升?

上海通過全科醫師培訓班在十多年內培訓了近4000名全科醫生,而在上海之外的其他地區,情況要更加糟糕,特別是在西部,很多基層醫生出身於赤腳醫生或是部隊醫務兵的轉正。目前來看,移動醫療的解決辦法有三種,一是為入駐醫生提供一些培訓機會,進而吸引更多的醫生入駐,從實際情況來看,噱頭大於實質。二是通過微醫等APP促進醫生之間的協作交流,一方面完善醫療團隊的內部溝通和學習機制,比如微醫為每個醫療團隊設置一個團隊助理;一方面加強不同醫療團隊之間的協作,尤其在分診上將病癥和醫療團隊進行精準匹配。三是遠程醫療,即由移動醫療APP讓醫生獲得更多的求助機會,進而提高基層醫生的分診能力。很多移動醫療公司熱衷於此,事實也證明這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對於移動醫療來說,醫生資源將成為未來淘汰賽的關鍵。

2、互聯網如何制定分診標準?

即便是在互聯網分級診療上走的最遠的微醫集團,在分診標準上仍依賴於首診醫生的經驗,然後進行相應匹配。盡管微醫集團在線分診的團隊助理已經過了8500人了,在精確分診上也頗有建樹,仍舊面臨缺乏分診標準的短板。在國外成熟的分級診療制度里,澳洲制定了分診量表ATS,加拿大有檢傷及急迫度量表CTAS,美國也有急診危重指數ESI。雖然國內也有相應的急診分診標準,似乎並不適用於互聯網分級診療,不管是微醫還是其他移動醫療企業,必須早日形成更規範的分診標準,而非單單依靠經驗。

3、如何提高患者和基層醫生的信任度?

很多人之所以選擇三級醫院作為看病的首選,根本原因就是對基層醫生的不信任,特別是在基層醫生誤診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除了提高基層醫生的醫療水平,並借助互聯網降低誤診率,提高醫患信任刻不容緩。移動醫療的做法是推行責任醫生制度,類似於閔行模式里的簽約社區醫生。確實,通過移動醫療APP為責任醫生提供專家團隊的支撐,並提供醫療資源和轉診會診的綠色通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責任醫生的推行。不過移動醫療應盡快將健康管理和醫療保險連接在老百姓和責任醫生團隊之間,以解決責任醫生的收入問題和彼此的不信任。

4、怎樣提高社區醫院的能力?

雖然有些激進的移動醫療公司提出了去醫院化,但微醫、百度、阿里等移動醫療玩家並未和社區醫院刀戈相見,反而把社區醫院作為互聯網分級診療的一個重要部分,其面臨的問題就是應如何提高社區醫院的能力。觀察來看有兩種可行方式,一是建立遠程診斷系統,以解決社區醫院醫療設備欠缺的問題,目前遠程心電圖等已經初步走入市場,移動醫療體系不可或缺。二是獲取縣級醫療資源,國家分級診療的目標是縣級醫院能夠解決90%的病癥,再加上國內上級醫院托管下級的改革,加強和縣級醫院的合作並非庸人自擾。

不管怎樣,社區醫院和基層醫生都是分級診療的瓶頸所在,對於所有推動分級診療的移動醫療公司和相關部門而言,單純的聊模式而非在基層醫療資源上下工夫,分級診療的落地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

Alter,互聯網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能硬件、O2O、手機等行業的觀察研究。微信公眾號:spnew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208

新三板分層年底落地 做市指數兩周大漲10%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3707.html

新三板分層年底落地 做市指數兩周大漲10%

一財網 周宏達 2015-11-18 18:47:00

本周市場整體大幅上漲、成交快速放量,連創五月新高,三板做市指數連續兩天漲幅超過2%。在接近年尾時市場表現出強勁的回暖態勢

周三,新三板做市指數終於結束十連陽行情,回落15點。始於11月4日的上漲行情令新三板在沈寂了近半年後恢複了生氣。本周市場整體大幅上漲、成交快速放量,連創五月新高,三板做市指數連續兩天漲幅超過2%。在接近年尾時市場表現出強勁的回暖態勢。

令新三板從流動性陷阱中一躍而出的是市場對年底分層等制度推出的預期。近來,股轉公司領導多次重申這一時間窗口以安撫投資者。然而,並不是每一家掛牌公司都能享受到這波年終福利,大部分企業依然鮮有成交,新三板市場實現定價功能還是明顯依賴於切實的制度落地。

分層預期是主引擎

本周二,三板做市指數報收1460點,實現了連續十個交易日上漲,累計上漲約140點,扭轉了過去三個月以來持續下行的頹勢,創下十周新高。三板成分指數在這段時間也有一百多點暴漲。

交易也開始放量,上周,三板做市股票成交金額大漲55%,到本周,新三板做市、協議轉讓成交總額分別為14億元、16億元和9億元,已經達到今年5月市場較熱時期的交投活躍水平。

新三板最火爆的時候在今年4月。4月7日,新三板創下單日成交52億元記錄,做市指數最高曾觸及2673點。但自此,市場流動性開始逐步萎縮,成交均價也逐月下滑,市場平均市盈率過去5個月中一直在40倍徘徊。

安信證券新三板研究負責人諸海濱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新三板市場回暖有兩大原因,一是市場回升大背景下,投資者對成長型股票有所偏好。二是臨近年底,關於新三板分層的預期開始升高,可能導致市值、利潤規模、做市商數量上有望被分到更高層次的股票出現價格異動。

在三板指數回升的同期,創業板指數也有一波喜人的漲勢,過去十個交易日中累計上漲約130點。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在同一時段都有類似表現。這說明,在資金寬松成為長期趨勢、A股企穩回升了一個多月後,新三板終於跟上了A股步伐。

新三板回暖啟動也恰逢證監會宣布重啟IPO。民生證券新三板研究員伍艷艷認為,新三板市場回暖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對分層交易制度落地的預期。她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市場受到跟新三板相關的資本市場政策紅利拉動,包括戰新板和創業板改革預期、IPO重啟帶來的註冊制政策預期。部分投資者會在目前價格較低時進入二級市場,等未來註冊制推出後追求轉板收益。”

據不完全統計,掛牌企業中能達到創業板上市條件的大約有500家。但由於缺乏流動性溢價,目前新三板市場平均市盈率只有創業板的一半,仍屬於價值窪地。

10月以來,全國股轉公司領導在多個場合表態,重申年內將推出分層制度。在10月底北京舉辦的第四屆金融街論壇上,股轉公司副總經理隋強表示,新三板內部已具備分層的條件,分層工作今年年底一定推出。

10月20日,股轉公司總經理謝庚在一場路演活動表示,新三板目前正在研究市場分層的方案,當市場分層方案推出以後,不僅可以實現風險的分層管理和差異化監管,同時也可以推進差異化的服務,降低投資人的信息收集成本。

回暖可持續性待考驗

並不是每一個新三板股票都能受到市場情緒回暖福蔭。

即使在成交創新高的周二,也只有806只股票有買賣,占掛牌企業總數不到20%,有三千多家公司沒有發生交易。在有交易的股票中,絕大部分日交易額處於幾千元到幾十萬元之間。值得關註的是,在做市成交額大幅增長的同時,協議轉讓呈現出波瀾不驚的景象。上周,協議交易甚至萎縮了三分之一。

一位券商做市部投資總監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新三板市場上資金總量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資金增量依然有限,只是被重新分配,集中在少數被市場看好、流動性較好的股票上。”

上周,新三板成交金額前十名包括聯訊證券、齊魯銀行、矽谷天堂等共成交17億元,占當周市場整體成交總金額的43%。在發生交易的為數不多的股票中,絕大部分的日交易額在幾千元到幾十萬元之間。伍艷艷認為,有政策紅利效應的股票更受大家青睞,做市股票的質地概率上也會好於協議股票。

根據今年8月以來一份媒體上反複炒作的新三板分層方案,頂層企業需要在凈利潤、營收增長率、市值或做市商數量上達到一定門檻,最高層的掛牌企業將享受到競價交易的紅利。也有觀點認為,市場先分為兩層更加穩妥。

記者多方了解到,在本輪回暖中資管計劃、私募基金等表現積極,說明機構投資者對後市行情十分看好。不過,回暖的可持續性仍待觀察。由於大量年初進入新三板的基金產品投資期限只有一到兩年,這些基金面臨盡快投出手中籌碼的巨大壓力。事實上,基金發行並沒有明顯恢複,而年底擡升股票價格也有粉飾基金業績之嫌。

雖然市場樂觀情緒正在重振,但是新三板市場運作本身並沒有較大改善。投資者數量不足、結構單一、風險偏好趨同仍然制約著交投活躍程度。市場寄予厚望的做市交易在本輪回暖中並沒有突出表現,市場面貌長期改善還需要未來包括分層、轉板試點、混合交易等多項制度切實落地。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4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