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究竟技術創新如何實現產業落地?這條路到底有多遠?我們來聽聽先鋒者們的前瞻之言。

我們正經歷一場變革,一場技術深刻改變時代的變革。如何通過技術的商業化尋求生存與發展?10月22日,2015產業中國年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年會匯聚了超過數百位頗具遠見的國內外商業領袖及各界精英,共話全球技術商業化背景下的中國產業發展。

在當天下午舉行的“技術創業與產業落地有多遠”的創新論壇上,主辦方邀請了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房漢廷先生;太庫科技創業發展有限公司CEO黃海燕女士;以色列特拉維夫聯系創業者、投資人David  Maman;美國矽谷NEA投資機構投資人Mike  Wiemer等權威機構嘉賓,會上他們發表主題演講,深刻解讀、探討科技創新之後的產業化之路。

究竟技術創新如何實現產業落地?這條路到底有多遠?我們來聽聽先鋒者們的前瞻之言。

以下內容為本次論壇嘉賓演講的幹貨整理

區域創新:為創業產品落地提供更多試錯機會——黃海燕

作為開場演講,我想和大家表達在全球創新生態體系中的一些設想和態度。

在中國正深入、全面參與到國際競合關系中的當下,我們希望通過運用巨大而有效的市場,采用協同創新的機制,整合全球的技術、服務、產品、資本等創新要素,通過孵化,加速產業化到商業化的步伐,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公司,共同建立中國在全球的創新地位。

關於全球創新要素平臺的討論,離不開“區域創新”。我用太庫和華夏幸福的合作作為案例分享。太庫通過在全世界做孵化器來獲得廣泛的創新創業資源,太庫的平臺就像一個漏鬥,通過這個漏鬥廣泛加工出高成長的企業、產業、產品,然後將它們推廣到華夏幸福在全國建立的各類區域中應用。

所謂的產業化落地就是深深植入當地的發展,與當地的社會共融、共通,從技術、產品在這個區域的應用,到共同建立中國未來的創新生態系統,將大有可為。資金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非常重要,但如果沒有市場或者更晚進入市場,其實它仍然是落後的。我們希望給這些創業企業市場應用的機會,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非常核心的驅動要素。通過在區域的小規模示範應用後,再往全國或者更大範圍內進行大規模的推廣,能夠在過程中不斷幫助創業企業和產品不斷試錯。

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特別強調產業鏈的垂直發展。但是由於產業鏈的不同環節處在不同的區域,所以需要一個開放的平臺,基於這個垂直產業將橫向的產業要素、創新要素等集中起來,從而幫助這個產業鏈的發展。我們同時會整合垂直產業鏈,這個過程中將會不斷輸入技術產品、企業、服務,通過落地應用和當地產業的合作以及股權投資,真正在中國形成一個全球的創新要素來驅動產業升級。

中國技術創新到產業落地更需要一個“廚房”——房漢廷

現在大家都在辦孵化器、創客空間,而我個人認為,現在孵化器太多了,中國技術創新到產業落地更需要的是“廚房”。我今天主要講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中國現在有沒有技術?

我以三個數據來回答這一問題:1991年,發明專利大概4120多項,2001年的,約為16000項,而2013年的時候超過10萬項。我們現在的技術專利的存量是66萬件有效專利。這說明中國已擁有相當數量的技術創新。

第二個問題,中國技術對產業的貢獻有多大?

這一數據統計下來大約10%。技術的商用以及規模化這一過程很緩慢,全球都有這樣的問題,中國尤其嚴重。大量的技術成果無法直接商用,這是因為缺“一個廚房”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熟化的過程,將技術轉變成創業者能夠使用的載體,把它變成一個創新者能夠變成財富的道具。    

技術一定要符合兩個屬性:商品屬性和資本屬性。如此才能變成財富創造的工具。技術如果不能僅停留在商品屬性上。購買技術不是為了玩,而是為了帶來增值。

這就需要有一個資本化的過程。目前中國大量的技術並沒有進入資本市場,而處於一種知識狀態存在著。我們看全國的技術交易量以及許可,大概不足整體技術保有量的10%左右,說明中國的技術資本化、商品化還沒有完成。

第三個問題,如何實現不成熟技術的商品化和資本化?

其方法就是搭建一個廚房。這個廚房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它應該個建立起一個無邊界的二次開發,它由四個要素組成:一是將不成熟的技術集中進行產品化、服務化的二次開發;二是做專業市場調研;三是指導管理者、創業者識別、領用、購買;四是要輔以創投基金、天使基金進行孵化。

這個商業模式的核心概念就是把未成熟的技術經過二次開發,轉化成可商品化、資本化的技術,這樣才能將已創造出的技術變成創造財富的工具,成為創業者的載體,成為整個產業發展的動力。

技術創新到產業化和資本的力量——Mike  Wiemer

Mike  Wiemer:大家下午好,我今天非常高興能夠來到這里,我畢業於斯坦福大學,曾多次創業,經過幾次失敗,後來太陽能方面終於有一點成就,尤其是實現了在太陽能電池方面的高效率的應用,包括衛星和地面技術方面。現在我所在的NEA,大概有20億美元的資本。我們在所有的層次進行投資,涉及大大小小的種子基金,業務覆蓋全球。

我們認為,一些小公司也具備改變世界的力量。美國每年都有5千多家公司誕生,但其中也許只有10家能發展成大公司。在美國,我們每年投入2千億在初創公司上,這大概占美國GDP的0.2%,但獲得投資的這些公司其產出卻可能占美國GDP的20%。它們的產出可以不斷推動整個生態體系。因此,盡管挖掘這些公司充滿了難度和挑戰,我們也認為值得。

同時關於創投,我有兩點經驗教訓分享:

一是不要害怕失敗;二是開創一個公司,不要擔心之前沒有做過的事情,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如何經營公司;三是目標一定要遠大,有讓公司成長為大公司的目標;四、成長為大公司將花費漫長的時間,一定要有耐心;五、必須要喜歡合夥人;六是要學會溝通,學會與投資者打交道,必須能說服他們。

創業創新有“廚房”還不夠,還需懂“烹飪”——David Maman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怎麽樣才能夠成長。我15歲時開始從事開發工作,18歲拿到碩士學位後,進行了多次創業和投資,目前已開創13個新創企業。因此,我了解新創企業的成長和經營之道。

首先有一個概念,我們需要一個廚房。其次在有了廚房後,必須要知道如何烹飪,對於如何巧用調料、素材烹飪出一道佳肴,需要事先有明確的想法並能將想法“調料”出來,這對於所有創業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我結合過去的經驗和體會,跟大家分享創業的幾個重要因素: 

第一、優秀的團隊。需要一個好的烹飪師、廚師等。要花時間找到優秀的人合作,為什麽需要優秀的人?因為如果他不是A級的人才他就不敢雇傭很優秀的人,這對於團隊的發展很不利;

第二、價值鏈的傳遞,不僅是解決方案。當發展一個公司的時候,不僅要想到要解決的問題,而且還要想到你要如何更好地傳遞你的想法和價值觀;

第三、核心技術。必須將重點放在一個核心技術上,任何一個大公司都是如此;

第四、保持不斷地成長。這體現在價值觀、產品、技術等方面。

總之,以色列的公司都非常明白一點:在不同的維度上能持續成長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