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下一任美聯儲主席耶倫在國會講話推動又一輪全球股市上漲 年紀不輕輕吳向軍

http://xueqiu.com/6246827362/26153496
上週全球股市普漲。美國標普500指數上漲1.6%,週五收於全周最高點1798.18,無限接近1800點。自10月第二周開始,美國標普500指數已經連續5周創歷史新高,牛氣衝天。歐洲股市上週小幅上漲0.6%。上週最牛是日本股市,在安倍經濟學主導日本經濟一年以後,以日本銀行為主的日本企業半年報(日本財年結束是3月份,半年報是9月份)表現不錯,在加上日元對美元跌破100大關,日經225指數竟然大漲7.7%,達到5月來到高位。連中國股市也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影響下上漲1.9%,扭轉了一個多月以來的頹勢。

上週全球股市的普遍上揚應該與奧巴馬提名的下一任美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在美國國會的聽證會有關。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力挽狂瀾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已經身心俱疲。他的美聯儲主席任期至2014年1月31日將要結束。只幹了兩任(8年)年僅60歲的伯南克說什麼也不想再幹一任了(他的前任格林斯潘可是整整幹了18年!)。下一任美聯儲主席的職務一度有兩個競爭者。一個是現任美聯儲副主席,和伯南克同屬鴿派的珍妮特·耶倫。另外一個是在數屆民主黨政府中擔任要職,在財政政策方面建樹多多的Larry Summers。Larry Summers是公認的聰明人,也是奧巴馬的好夥伴,但是金融界和政界樹敵太多,除了奧巴馬之外幾乎沒有人願意他當下一任美聯儲主席。眼看著會給奧巴馬惹麻煩,Larry Summers自己宣佈退出競爭。奧巴馬也就順水推舟提名耶倫做下一任美聯儲主席。國會同意(可能性基本上是100%)以後,耶倫將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美聯儲主席。耶倫是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寬鬆政策的忠實推動者,甚至比超級大鴿派伯南克還要鴿派。金融界當然願意她繼任。上週四她在國會聽證會上的講話是她頭一次發表「施政綱領」,所以非常引人注目。耶倫的講話並沒有太多新意,基本符合(或者說稍微超出一點點)大家的預期。她強調,美國的經濟復甦仍然步履蹣跚,失業率仍然過高。雖然她沒有提到何時退出QE3,市場基本認為應該是在明年3月份。關於美聯儲的零利率政策,之前伯南克放出的口風是會將其保持到失業率降低到6.5%以下(現在是7.3%)。耶倫的講話口氣聽上去好像傾向於保持零利率比伯南克還要長,可能會保持到失業率降低到6%以下。時間點有可能是2015年中或者更晚。這對金融行業乃至整個經濟發展都有積極的作用。最後,在回答國會議員關於「現在是否資產泡沫」的提問的時候,耶倫的回答是毫不猶豫的「沒有」。這個回答對房地產市場當然是一針興奮劑。

熟悉國際經濟的人士都知道,美聯儲主席可以說是全世界權力最大的人。他(她)掌管著全世界最大的央行。美國總統的權力其實並不大,時時都受國會節制,而且權力主要體現在外交方面。美聯儲主席的權力有極高的獨立性,基本上只要整合美聯儲內部的意見就可以做決定。美聯儲主席雖然由總統提名,但不是政府官員,也不受任何一任總統的節制。雖然需要經常到國會進行聽證,但國會極少給美聯儲主席找麻煩。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完全是為美國的經濟服務。但是由於美國經濟以及美元的重要性,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對全世界的經濟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這次超級鴿派耶倫成為美聯儲下一任主席,對全球的經濟都非常重要。

美股在十月份美國政府關門和國債上限問題解決以來大漲7%,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為美國企業盈利雖然不錯,但是過去一兩個月盈利預期也沒有7%的增長。今年美股26%的增長主要是估值(市盈率)上升造成。現在標普500的動態市盈率已經達到15倍,應該是歷史平均水平,也不算便宜了。但是股市就是這樣,牛市的上漲和熊市的下跌都會超過預期。現在全球宏觀經濟進入了過去幾年少有的安靜期:1)美國經濟完全走出了金融危機的泥潭,正在緩慢的復甦中;2)美國經濟復甦並不過熱,美聯儲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還將持續2年左右;3)在歐洲央行積極主動干預下,歐債危機也基本風平浪靜,歐洲各國在調養生息中;4)長期萎靡的日本經濟在安倍經濟學的超寬鬆貨幣政策刺激下也出現了一絲生機,不管其持久性如何,至少是久違了;5)中國經濟也在政府積極「維穩」的努力下出現了一些「回升」的跡象。這些都是讓全球股市估值不斷上升的推動力。只要這些全球宏觀經濟的穩定因素繼續保持,股市的估值水平就還有可能繼續上升。

但是只要上述5點全球宏觀經濟的穩定因素中有一點出現問題,過去一年左右的安靜就有可能會被打破。我的判斷是中國經濟上述5點中最不容易保持穩定的因素,日本其次。

上週五公佈的中共十八大三中全會多項決定中,經濟方面確實有很多亮點,譬如「單獨」二胎開放、允許農村土地的流轉、等等會對經濟有長期正面影響。但是我們不得不看到,這些決定沒有一項能夠解決中國經濟現在的主要矛盾:以投資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走入死胡同,其伴生的巨大債務問題必須解決。近期整個債券市場收益率大幅上升,與六月份的「錢荒」不同。六月份是央行收緊貨幣流動性造成的短期利率突然竄升。現在國債、國開債、利率債、信用債、城投債、房地產債、等等無論資質,無論長短,都在賣出的範圍。這完全不是流動性的問題,而是金融市場所有參與者都在降槓桿、降風險。我們看西方債務危機中,市場流動性緊縮一般都是表象,市場參與者為了規避越來越大的信用風險而不約而同地降低槓桿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中國在過去幾年已經數次與金融(債務)危機擦肩而過,解決方法無一例外都是印錢,而且多是以創造性的方式印錢。結果雖然避免了危機的爆發,但是卻產生了更嚴重的問題。中國政府這次會再次以創造性的方式印錢嗎?我們拭目以待。

有人問,歐美日現在無一例外都在使用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中國為什麼獨獨不可以?我認為,歐美都是在大規模債務重組(美國是私營部門債務重組,歐洲是國債)之後進行寬鬆的貨幣政策。這種貨幣政策起的是療傷的作用。而中國債務重組還沒有真正開始,現在寬鬆的貨幣政策其實沒有任何的治療作用,只會延緩危機的發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198

巴菲特旗下公司CIO警告全球經濟泡沫——一切都是美聯儲的錯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6836

過去的諸位「悲觀主義者」、「末日博士」們如今都開始轉變態度,覺得未來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巴菲特旗下的通用再保險-新英格蘭資產管理的首席投資官John Gilbert卻給這些轉變潑了冷水,他的一席「泡沫論」重燃了末日降臨的恐慌,顛覆了如今市場上過於興奮的樂觀情緒。

John Gilbert信件中的主要內容概括如下:

現在,每個人都可以很明顯的看到,股票市場之所以會有如今這樣慷慨的上漲,都要歸因於美聯儲。

我們或許已經看到,新興市場經濟體中的公司貸款正遭遇著信貸問題的困擾。如果你還覺得這不會對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造成影響的話,請回憶一下亞洲金融危機時的情形。

1997年夏天,泰國將本國貨幣貶值,當時除了泰國人以外,沒有什麼人關心這個事件。但是,亞洲需求的縮減導致全球石油需求的減少,結果是,出口貨物中石油佔比80%的俄羅斯於1998年發生違約。隨後,風險迅速蔓延,5周之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就已經不具償付債務的能力了。這是一個系統性事件,導致幾乎所有市場遭到破壞,股市急劇下挫。

所以,對於那些自認為能夠對央行政策免疫的人們來講,最好還是去看看歷史情況。

這是美聯儲QE項目主要的負面作用之一,QE給全球金融系統製造了一個系統性風險,但是,他們並不對此承擔什麼責任,因為發生在美國之外的事情不屬於他們的任務範圍。

Zerohedge對John Gilbert這一表態調侃道:

「Gilbert說的沒錯,但可以肯定的是,他這番觀點肯定不是代表他的頂頭上司巴菲特所說的,因為……巴菲特可是美聯儲大規模寬鬆政策的最大受益人之一啊。」

在信中,John Gilbert還將Twitter的IPO與當年思科公司(Cisco)做了對比,並列舉了思科當年的股價「滑鐵盧」圖表:

而下面這張圖表顯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以美元計價的公司貸款增加情況,自從美聯儲推出QE以來該項數據呈爆炸式增長,其中,新興市場所佔份額也急速增長:

導致債務膨脹的原因是債務比率上升到了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從未達到的水平,如下圖所示:

在央行大規模寬鬆政策的持續中,新興市場貨幣已經有所反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28

內部人揭秘:還原真實的美聯儲 張翼軫

http://xueqiu.com/3559889031/26488635
我一直認為,宋鴻兵的《貨幣戰爭》這樣以陰謀論描寫美聯儲描寫金融界的書在中國大為流行實在是財經科普界的悲哀。

所以,當我看到美國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高級經濟學家王健的這本《還原真實的美聯儲》在中國出版時非常靠近,終於有一本詳細講講美聯儲是怎麼回事的書可以來闢謠了——對於美聯儲在2008年次貸危機中的所作所為以及相關影響,也終於有內部人可以細細介紹並做一些分析了。

美聯儲在次貸中的政策是不是無可非議,《還原真實的美聯儲》一書後半部分的相關內容仍有待於後來者和歷史的評判,但是前半部分關於美聯儲的歷史和詳細介紹,卻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入門材料。這部分,做了相對詳細的書摘,這裡也拿出來與諸位分享。

書摘
================================================================
這種誤解最有力的證據就是《貨幣戰爭》一書在中國的流行。《貨幣戰爭》在中國不僅是流行讀物,甚至被不少政府官員傳閱,它成了曲解美聯儲目的和功能的錯誤信息源頭。美國也存在類似《貨幣戰爭》的陰謀論,但這些觀點只在極端政治群體中流行,並非主流。

美聯儲根據美國國會制定的《聯邦儲備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在1913年成立時,被分成了兩個主要部分:一部分是位於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局(Federal Reserve Board,也有人將其譯為聯邦儲備委員會),另一部分是分佈在全美12個不同城市的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s)。位於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局是聯邦政府機構的一部分,但12個聯邦儲備銀行卻不是政府部門,而是非營利性機構。

美聯儲現在採用的這種聯邦政府加非營利性組織的雙重結構,正源於當初這段歷史,是民主黨和共和黨政治妥協的產物。共和黨成員奧爾德里奇擔心政府過度干預經濟,因此在《奧爾德里奇計劃》中把中央銀行的職能完全交給私人銀行執行。而民主黨擔心私人銀行充當中央銀行後勢力變得過於強大,綁架經濟。最後《聯邦儲備法案》提出了這種雙重結構,希望通過分權制衡,避免出現美聯儲完全由政府或者金融機構控制的極端情況。

1913年美國國會最終達成一致意見,通過了《聯邦儲備法案》。威爾遜總統簽署了該法案,正式宣告美聯儲成立。威爾遜總統的頭像出現在10萬美元的紙鈔上。這種紙鈔只在20世紀30年代用於聯邦儲備銀行間結算,不在市場上流通。美國曾經有很多這種不對外流通的大額美鈔,只用於銀行間結算,比如面額為1000、5000、10000美元的都有。

目前12個聯邦儲備銀行的總部分別位於波士頓(Boston)、紐約(New York)、費城(Philadelphia)、克里夫蘭德(Cleveland)、里士滿(Richmond)、亞特蘭大(Atlanta)、芝加哥(Chicago)、聖路易斯(St.Louis)、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堪薩斯城(Kansas City)、達拉斯(Dallas)和舊金山(San Francisco)。而每個聯邦儲備銀行在轄區內又設有分支機構(branches)。比如達拉斯聯儲總部在達拉斯,但同時在休斯敦、聖安東尼奧和艾爾帕所設有分部。

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最高決策機構包括聯邦儲備局的7名執行委員(Members of the Board of Governors)和12名聯邦儲備銀行的主席(President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s)。

美聯儲最重要的貨幣政策被稱作公開市場操作,日常說的美聯儲公開市場會議(或者議息會議)就是為制定這個政策而召開的。公開市場政策由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局和各個地區的聯邦儲備銀行共同制定。這種制定貨幣政策的方式和中國人民銀行完全不同。中國人民銀行的分支機構是總行的下屬機構,對制定貨幣政策的影響非常有限。而美聯儲的12個聯邦儲備銀行是相對獨立的機構,和中國人民銀行的分行相比,享有更高的貨幣政策發言權。比如聯邦儲備銀行的主席可以擔任公開市場委員會的委員,在擔任委員期間,聯邦儲備銀行的主席與聯邦儲備局主席、聯邦儲備局的其他委員擁有同等的投票權。

聯邦儲備局的7名執行委員由主席(目前是伯南克)、副主席(目前是耶倫)及其他5位委員組成。這7名執行委員必須全部由總統提名,經過國會確認後才能上任。每個執行委員的任期為14年,到任後不能連任。注意這裡的14年任期指的是執行委員的任期,和美聯儲主席任期並不是一個概念。稍後我會再詳細解釋。執行委員上任後,總統單獨沒有權利罷免這些委員。如果需要罷免他們,必須有國會2/3的成員投票通過才可以。除非這些執行委員犯了非常明顯的嚴重錯誤,否則達到國會2/3的票數基本是不可能的。另外,《聯邦儲備法案》規定這7名執行委員的任期需要間隔兩年。

主席和副主席的任期與他們同時擔任的執行委員任期不衝突。即使主席和副主席的任期結束,如果執行委員的任期還沒結束,他們仍然可以繼續作為執行委員。伯南克作為聯邦儲備局執行委員的14年任期到2020年才結束。如果他願意,即使不擔任主席了,仍然可以繼續作為7位執行委員之一,參與制定美國貨幣政策。在擔任執行委員期間,他和聯儲主席享有同樣的投票權利。

每個聯邦儲備銀行的董事會有九名成員,分為A、B、C三類,每類三人。這主要考慮到董事會成員背景要多元化,以免被少數行業(比如銀行業)和個人控制。A類董事會的三名成員來自美聯儲的會員銀行,B類和C類成員來自其他行業和公共部門。

《聯邦儲備法案》中明確規定,每個地區聯儲的會員銀行就是它的股東。各個會員銀行根據自己資產的比例認購所在地區聯邦儲備銀行的股權。我們剛才提到,這些股權和一般公司的股權不同。這些股票不能對外轉讓或者出售,股東也不能參加美聯儲每年利潤的分紅,美聯儲只是每年按照6%的固定利率向股東發利息。

美聯儲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折扣貸款窗口(Discount Window)和儲備金率(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三個。

公開市場會議通常被稱為議息會議。在這個會議上,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成員投票決定美國聯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的升降。

美聯儲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公開市場操作,由公開市場委員會制定。委員會成員包括華盛頓聯邦儲備局的7位執行委員加上5個聯邦儲備銀行主席。前面我提到美聯儲有12位聯邦儲備銀行主席,但他們當中每次只有5個人可以在公開市場會議上投票。其中紐約聯儲主席享有終身投票權。剩下的4票,由另外11位聯儲主席輪流行使投票權,一期一年。一票由波士頓、費城、里士滿聯儲主席輪流投;一票由克利夫蘭和芝加哥聯儲主席輪流投;一票由亞特蘭大、聖路易斯、達拉斯聯儲主席輪流投;最後一票由明尼阿波利斯、堪薩斯城、舊金山聯儲主席輪流投。

在職務名稱上,美聯儲和私營金融機構也有很大差別。在投行等機構中,VP是一個並不算高層的職位。有博士學位的員工一般在投行工作幾年後,都能順利成為VP。而VP在美聯儲是一個相當高層的職位。尤其是研究部的VP,經常和聯儲主席討論經濟政策問題和參加公開市場會議。

公開市場會議上,聯邦儲備局的7位執行委員和12位聯邦儲備銀行主席分別發表對目前經濟形勢的看法和自己認為合適的貨幣政策。這是伯南克擔任美聯儲主席後出現的一個新現象。在格林斯潘任職期間,公開市場會議上主要是他個人發言,別人參與討論的機會並不太多。而伯南克主席更鼓勵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公開討論,這與他一貫主張的公開透明的貨幣政策是一致的。討論結束後,伯南克會進行一個總結髮言,然後12位有投票權的公開市場委員會成員進行投票。每個委員投票的權重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伯南克並不會因為自己是美聯儲主席就享有比其他委員更大的投票權。

美聯儲發行貨幣的最大約束來自《聯邦儲備法案》。該法案規定美聯儲執行貨幣政策最重要的兩個任務是保證最大化就業和物價穩定,如果美聯儲完成得不好,就會遭到國會的責問,國會甚至可以通過修改法律來改變目前美聯儲執行貨幣政策的方式。因此美聯儲制定政策的官員會非常小心地控制物價,保持物價穩定。

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美聯儲認為可以接受的年通脹率(核心通脹率)在2% 左右。通脹率在2%上下浮動一個百分點是目前多數發達國家央行普遍採用的標準。也就是說,可以接受的通脹率範圍是1%~3%。

美聯儲和世界其他主要央行都強調中央銀行必須獨立於政府行政機構之外,獨立於財政部。政府可以通過發行債券(稱為政府債券或者國債)籌集資金,但不能把央行當成自己的提款機。正常情況下,政府籌集資金的渠道主要是金融市場。如果政府債務過高,投資者擔心政府無力償還債務,就會要求更高的利息來補償違約風險(通俗地說就是政府賴賬的風險)。融資成本提高後,政府如果不希望違約,就必須通過控制開支(或者提高稅收)來減輕債務負擔。

通貨膨脹是指由於貨幣發行量增加過快而引起價格持續普遍上漲。我們仍以A和B兩種商品為例。如果它們今天的價格都是1元,明天就都漲價到了2元,這明顯屬於通貨膨脹:A和B的相對價格沒有變化(始終是1︰1),但兩個商品的絕對價格翻番了。這種所有商品的絕對價格都快速上漲正是中央銀行發行貨幣過多造成的。相反,如果貨幣供應量下降,商品價格也會隨之下降,這種情況為通貨緊縮。

通脹的害處並不在於它本身的高低,而在於是否和你的猜測相符。通脹不穩定會擾亂大家的預期,影響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因此世界主要央行都把穩定通脹和穩定大眾對未來通脹的預期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

市場上這種金融機構間為滿足儲備金要求而進行的短期貸款利率被稱為聯邦基金利率。

比如2012年10月,美國勞工統計局對7月和8月公佈的就業數據進行了大幅度調整:7月的新增就業從141000提高到181000;8月數據從96000提高到142000。

因此在經濟復甦時,新增就業數據往往會被連續向上大幅度修正。反之,經濟衰退時,新增就業數據會出現連續大幅向下修正。這些現象可以作為判斷勞動力市場拐點的依據。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尤其是2000年以後,美聯儲逐步放棄了對貨幣發行量的控制,轉向控制聯邦基金利率。理論上,這兩個政策是等價的。在原來控制貨幣發行量的制度下,美聯儲設定貨幣數量,然後由市場決定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利率。而美聯儲目前的利率政策直接瞄準價格(聯邦基金利率),然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由市場決定需要的貨幣量。目前瞄準聯邦基金利率的一個明顯好處就是價格數據(也就是利率)的準確性很高,不像貨幣供應量那麼難統計,降低了由於數據誤差造成的政策錯誤。

另外美聯儲也可以通過調整儲備金率來調節市場上的資金量,從而改變聯邦基金利率。比如提高儲備金率之後,金融機構需要存更多資金在美聯儲作為儲備金,這樣就減少了它們可以對外貸款的資金,提高了利率。美聯儲也很少使用這個工具,因為頻繁變化儲備金率會干擾銀行的日常運營。另外,設定儲備金率的權限屬於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局,而不是公開市場委員會。因此如果通過調整儲備金率來制定貨幣政策,聯邦儲備銀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方面將失去發言權。這將是對目前執行貨幣政策方式的一個重大改變,並不容易被大家接受。

美國每人在每個銀行的存款保險為25萬美元。①(①2008年金融危機前,存款保險額度為10萬美元。)如果銀行倒閉,25萬美元以下的存款將得到全額賠償。這種保險針對每人每個銀行都有25萬美元的賠償金額,因此現金超過25萬美元的人,可以在不同的銀行多開幾個賬戶。這種措施基本上解決了家庭存款的後顧之憂,因為美國家庭很少在賬戶裡存幾十萬美元現金。

19世紀中期,美國的金融市場並不存在美聯儲這樣的中央銀行,也不存在任何政府干預,所以這個時期往往被稱為放任自流的金融年代(Free Banking Era)。金融危機在這個時期非常普遍,多數銀行的壽命只有5年左右。而且超過三分之一的銀行倒閉是由市場擠兌造成的。

麥卡阿杜要求紐約股票交易所從1914年7月31日停止所有交易。這樣國外投資者就無法拋出手中的股票和債券投資,也就不能把這些資金轉換成黃金運回歐洲。這種政策類似於近代一些國家在金融危機期間採用的國際資本控制。比如在南美金融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為了防止資金外逃,很多國家都採取了不同的措施限制國外資金離開本國。有些國家規定每天最多只能兌換一定數量的美元,這樣可以控制美元逃離本國的數量。美國1914年通過關閉股票市場來防止資本外逃,經濟代價非常高。紐約股票交易市場整整關閉了3個多月,直到12月12日才恢復交易。

金本位制度是阻礙美聯儲在大蕭條時期發揮最後貸款人作用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維護金本位的穩定,《聯邦儲備法案》最初規定美聯儲發行的貨幣必須有40%的黃金儲備作為支持。在正常時期,居民大多把黃金存放到銀行,而銀行會把這些黃金進一步儲存在美聯儲。美聯儲可以根據自己持有的黃金儲備和市場對貨幣的需求決定投放多少貨幣。在大蕭條之前的10年裡,美國經濟快速增長,市場對貨幣需求旺盛。當時美聯儲發行的貨幣量已經基本達到《聯邦儲備法案》規定的黃金儲備能支持的上限,因此後來發生銀行擠兌時,美聯儲無法再通過增發貨幣向銀行注入資金。 金融危機期間,居民擔心銀行倒閉,紛紛把手裡的紙幣兌換成黃金。這樣美聯儲不得不把黃金儲備還給銀行,銀行再兌換給儲戶。美聯儲的黃金儲備減少後,必須減少貨幣發行量來滿足40%黃金儲備的規定。貨幣發行量減少造成銀行資金短缺,更容易被儲戶擠兌破產。這樣一來,儲戶的恐慌在金融市場上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不斷被加強放大。

1933年宣佈放棄金本位的總統法令規定,美國私人擁有和交易黃金屬於非法行為。通過這種極端政策,羅斯福總統希望結束大眾對黃金的囤積和擠兌。除了少數情況,美國公民必須把自己擁有的黃金以每盎司20.67美元的價格出售給美聯儲。否則私人持有和交易黃金將被追究法律責任。1934年羅斯福簽署了《黃金儲備法案》,要求美聯儲把黃金的所有權移交給財政部。該法案同時把黃金的價格從原來的每盎司20.67美元提升到每盎司35美元。通過提高黃金價格,財政部擁有的黃金的美元價值上升。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總統宣佈美國不再維持美元和黃金之間每盎司35美元的國際交易價格,徹底放棄了金本位。既然美元和黃金已經完全脫鉤,美元和黃金之間的擠兌風險也隨之消失了,此時也沒有必要再禁止美國公民擁有和交易黃金了。1974年,福特總統簽署法律,再次允許美國公民擁有黃金。但此時黃金和其他商品已經沒有任何區別了,只是一種普通的投資工具,不再和美元有任何聯繫。

美國直到1933年大蕭條時才放棄金本位。在這之前,不僅存在銀行擠兌造成的金融危機,而且非常頻繁。比如美國1907年和1914年的銀行擠兌危機都是在金本位制度下發生的。銀行擠兌是存款人的恐慌造成的,如果美聯儲等中央銀行能擔任銀行的最後貸款人,就能消除儲戶對銀行破產的恐慌,防止擠兌。美聯儲充當最後貸款人所需要的資金量,取決於市場上的擠兌程度。如果中央銀行希望穩定市場信心,結束擠兌,就必須讓儲戶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資金應對。但在金本位制度下,貨幣供應量受市場上黃金的流通量制約,也限制了央行作為最後貸款人的職能。因此金本位制度下更容易發生擠兌造成的金融危機。

由美聯儲等中央銀行直接發行的貨幣被稱為基礎貨幣,比如我們日常使用的紙幣、硬幣等都是基礎貨幣。基礎貨幣也包括銀行存在美聯儲的儲備金。美聯儲實行量化寬鬆政策時,從金融機構買入長期政府債券等資產,同時付給這些機構等量的基礎貨幣。金融機構收到基礎貨幣後,自行決定怎麼使用它們。如果銀行把美聯儲發行的基礎貨幣作為儲備金存在美聯儲,並不進入市場流通,新增的基礎貨幣對通脹就沒有任何直接影響。這正是2008年的情況:銀行在美聯儲的儲備金增加了大概8千億,和美聯儲增發的基礎貨幣數量基本相當(見圖3-4中的實線)。

過去5到10年中,如果一個國家的M2增長比另外一個國家快,這個國家的平均通脹往往也更高。短期而言(小於5年),上面的公式解釋通脹的能力非常有限。

由於M2增速和通脹間的關係不穩定,美聯儲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完全放棄了把貨幣增速作為貨幣政策目標。目前世界其他主要央行,比如歐洲央行、英格蘭銀行等,也採用和美聯儲類似的制度。這樣,控制貨幣供應量完全變成了實現貨幣政策的手段,而不再是目標。因此,美聯儲等世界主要央行就直接瞄準通脹,用調節利率的方式實現穩定通脹的目標。

美國1933年禁止銀行向活期賬戶(在美國也稱為支票賬戶)支付利息。這個規定後來催生了短期資金基金市場。

20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金融機構開始採用短期資金基金這種共同基金的形式繞過上面的法律限制。這些基金把投資者的短期資金彙集起來,然後購買安全性非常好的短期債券,比如政府國債或者安全評級最高的企業債券(包括雷曼兄弟和」兩房」的企業債券或商業票據)等。投資債券獲得的利息以股息的形式返還給購買短期資金基金的投資者。這些基金的股票價格基本上長期維持在1美元每股,購買股票的股東定期從基金獲得分紅。

2008年9月19日,財政部宣佈從美元穩定基金裡拿出500億美元用來擔保短期資金基金1美元的市場價格。這樣可以保證投資人拿回自己的本金,消除了投資人的後顧之憂。這個政策和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針對傳統銀行的聯邦存款保險政策類似。另外,美聯儲向銀行提供專門的緊急貸款項目。銀行可以用緊急貸款購買短期資金基金的股票,通過這種方式向短期資金基金注資,保證短期資金基金有充足資金購買企業債券。這種緊急貸款項目類似於美聯儲在銀行被擠兌時通過折扣窗口向銀行提供貸款。通過這兩個政策,美聯儲和財政部穩定了美國的短期資金市場,避免了金融擠兌大面積擴散。

新產生的市場往往更容易繞過各種機構的監管,形成影子銀行,給金融市場帶來風險。而一旦這些風險暴露,美聯儲等機構又必須像穩定銀行一樣去穩定這些新興金融市場。2008年9月後,商業票據市場出現擠兌,造成資金凍結,美聯儲不得不設立兩個緊急貸款項目–AMLF和CPFF來專門幫助商業票據市場正常運轉。AMLF(資產支持商業票據貨幣市場基金流動性工具)項目最高時曾向市場提供超過1500億美元的貸款。CPFF(商業票據融資工具)的貸款量更是達到了將近3500億美元。也就是說美聯儲平時沒有監管這些市場的權利,但這些市場出現問題後,它仍然要充當最後貸款人。

因此判斷美國有沒有變相賴賬,要看美國是否利用通脹稀釋了美元資產的實際購買力。在美聯儲以通脹為錨的貨幣政策下,利用通脹稀釋美國債務的可能性不大。

人民銀行發行人民幣買入美元時,美元就成了中國的外匯儲備。因此如果真的是由於美元流入造成中國被動寬鬆,人民幣供應量和中國外匯儲備應該同時大幅度增加。圖3-10中,實線是用M2衡量的中國貨幣增長率,虛線是中國外匯儲備增長率。2008年年底到2009年,中國的M2出現創紀錄的天量增長,然而中國的外匯儲備只溫和增加,幅度遠小於歷史水平。因此把2008年到2009年M2的天量增長歸結為美元流入中國顯然得不到數據的支持。

希臘政府歷來不太注意控制政府開支,多次造成政府破產。1832年獨立之後,希臘政府有一半時間都處於破產和違約的狀態中。希臘政府先後在1843年、1860年、1893和1932年破產四次,所以在加入歐元區之前,希臘政府的貸款利率一直遠高於德國等信用記錄良好的國家。加入歐元區後,希臘政府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貸款成本大幅下降,更加助長了寅吃卯糧的惡習。希臘後來出現政府債務問題,對於長期關注歐元、關注希臘經濟的人來說,絲毫不意外。

歐債危機之火燒到意大利和西班牙後引發的銀行擠兌,屬於典型的金融恐慌。應對銀行擠兌這種金融恐慌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由中央銀行出面,擔任最後貸款人。但法律規定歐洲央行不能擔任最後貸款人,尤其是不能給政府債券充當最後貸款人。這種規定暴露了歐元區設計上的第二個漏洞:缺乏統一的金融市場和消除金融擠兌的最後貸款人。

隨著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和次貸危機爆發,西班牙和愛爾蘭兩國的房地產先後崩盤,金融機構遭到擠兌。在選擇使用歐元時,歐元區國家已經把中央銀行的職能都上交到了歐洲央行。因此西班牙和愛爾蘭在金融擠兌發生時不能像美聯儲一樣向國內金融機構提供緊急貸款,渡過危機。為防止銀行業崩潰,兩國政府只能通過財政撥款來救助各自的銀行。為籌集資金救助金融機構,愛爾蘭和西班牙發行了大量政府債券,或者直接收購了銀行。這樣銀行負債就變成了政府負債,造成了2008年後政府財務狀況嚴重惡化。因此,西班牙和愛爾蘭的政府債務問題本質上是房地產市場崩盤造成的,而不是像希臘那樣,是政府過度開支導致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442

美聯儲100周年:沒有美聯儲 世界難道不會更好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657

BY Mark Spitznagel,原文刊載於《機構投資者》。 100年前,1913年12月23日,美國前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正式簽署了聯邦儲備法案,美國金融機構從此迎來了一位原本並不需要的“婆婆”——美聯儲。 很多人簡單地認為現代國家必須要有一家央行,這就像一個大城市需要有機場和高速網絡一樣屬於標配。但在1986年,也就是美國第二銀行 (Second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特許到期後的大部分時間里,美國都沒有中央銀行。 在美聯儲的百年紀念日,我們不妨問問,美聯儲對經濟的繁榮到底是好還是壞? 歷史課本上說,美國人在1907年的大恐慌中領悟到了一個慘痛的教訓,那就是有必要建立了一個“最後貸款人”,以免像摩根大通這樣的金融機構在發生資金困難時無法在金融市場籌到足夠的資金。每到這個時候,央行都可以通過靈活的手段,釋放一定的流動性。 但很顯然,央行並沒有履行好阻止金融恐慌發生的職責。在經濟大蕭條的前期,也就是美聯儲開張後的第十五個年頭,股市出現大崩潰,這段時間的騷亂比美聯儲成立前的任何時候都要多,僅1933年就有近4000家商業銀行倒閉。 也有人對此進行辯護,最典型的觀點是,美聯儲確實難辭其咎,但如果當時羅斯福新政已經到位,那幫學院派的經濟學家也意識到他們在1930年犯了什麽錯誤,那麽美聯儲應對危機時可能會更從容更有效率。 他們也認為,如今再來質疑美聯儲的作用是非常愚蠢的,因為我們已經從過往那麽多次的危機中學到了不少教訓,美聯儲在做決策時會將這些經驗都考慮進去。 但這怎麽解釋2008年和2009年重演的金融危機呢?在2008年到2012年的5年間,大約有500家銀行破產。 這次肯定會有人再跳出來辯解,美聯儲對經濟的穩定增長是有必要的,如果沒有央行,經濟會因經濟周期而出現劇烈波動,而當經濟出現過熱的時候,央行可以提高利率,反而言之,經濟出現蕭條的時候,央行可以降低利率刺激經濟。 而實際上,美聯儲的做法只是哄騙那些資本家做些不利於經濟穩定的事情。例如,美聯儲通過人為的低利率創造了一種幻象,讓大家覺得儲蓄增加消費走高,而所有的資產都能值更多鈔票。這種詭計只是推遲了市場重歸現實(通常是走向崩潰)的時刻。 許多經濟學家如今已經認識到,科技泡沫破滅後的房地產泡沫實際上格林斯潘執掌的美聯儲采取人為低利率所帶來的後果。那時,超低利率被認為是促進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模板:經濟需要一劑興奮劑來刺激消費和支出,尤其是在911恐怖襲擊發生後。 如今來看,這些教科書式的政策守則似乎又錯了。經濟學家George Selgin、William Lastrapes和Lawrence White分析了美聯儲政策記錄,他們發現就算僅聚焦二戰後的這段時期,也無法證明,相較於前美聯儲時代,美聯儲對經濟的穩定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在其他經濟部門,我們並不需要依靠一群專家組成的委員會來確定價格,而在金融領域,美聯儲的FOMC掌握著設定聯邦基金利率和其他關鍵利率目標的權力。如果我們都認同央行的貨幣政策和確定利率的方式不會給市場帶來作用,那我們為何會預期他們能給金融系統帶來穩定性呢? 所以在美聯儲100周歲生日時,我們確實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沒有美聯儲,這個世界難道不會變的更美好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11

年末前美聯儲逆回購工具用量再創新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054

回到2010年和2011年,美聯儲的一級交易商在每個季度末都會進行一場激烈的粉飾資產負債表的遊戲,那時一級交易商會出售它們持有的風險資產,將風險資產轉換成在賬本上和監管者看來是現金的資產,美聯儲的一級交易商資產持有記錄一直在跟蹤這種現象,下圖顯示了至2011年10月一級交易商的季度性持倉變化。

(黑線為該季度一級交易商的淨資產持倉範圍,紅點代表季度末的持倉)

然而,在干預市場的期間裡,當美聯儲又成功通過QE抽離了額外1.3萬億美元的「高質量抵押品」,並用準備金替換(準備金只能作為保證金制度下風險頭寸的抵押品),一些事情已經出現了改變。不管是因為監管原因,還是只是單純的流動性偏好,對美國很多金融機構(大部分是一級交易商)來說,持有國債已經變得比持有現金更吸引了。

根據美聯儲最新公佈的固定利率逆回購工具使用情況,今天早些時候又刷新了使用量的最高值,在3天的時間裡,華爾街的金融機構逆回購使用量沖高至創紀錄的950億美元,而年化利率為0.03%。因為逆回購操作中有68家競拍機構,也就是在年末平均每家參與者把閒置的14億現金交給美聯儲,換取持有美國國債。

Zerohedge如此評價當前美聯儲的新工具:那些希望知道為什麼美聯儲快速推進逆回購工具,以及美聯儲是怎麼富有遠見地提前部署未來開始緊縮時候的必要措施中所蘊含的複雜技術性和根本原因的人,至今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固定利率逆回購工具暫時只不過是提供給銀行在月末、季末和年末粉飾資產負債表的工具。

美聯儲幫助銀行業並非什麼新鮮事,問題是,今天公佈的數據說明了,金融體系中存在950億美元的過剩流動性。存在這麼多過剩流動性的系統中,美聯儲還能繼續否認不存在流動性泡沫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00

美聯儲新規推遲,外資銀行獲得喘息機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941

據知情人士透露,針對外國銀行的“國銀行組織規則”(FBO)被美聯儲推後了,這給了歐洲和亞洲的一些銀行就這個問題與美聯儲進一步討價還價的機會。一旦美聯儲開始執行這項規則,巴克萊、瑞信、德意誌銀行和瑞銀等將會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 美聯儲本來想在今年年底的時候就開始執行這項監管規則,但現在看來要到明年年初了。擔心這項規則的銀行希望這次拖延能夠給他們足夠的時間來向美聯儲陳訴自己的困難,但人們普遍認為這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美聯儲正在策劃的監管措施包括要求美國的外資銀行為他們的美國業務建立控股公司,一旦發生危機,這些公司的資本將會被隔離以保護美國人的利益。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之後,一些包括法國 - 比利時德克夏銀行集團、蘇格蘭皇家銀行和奧地利第一儲蓄集團在內的外資銀行靠著能向美聯儲的貼現窗口借錢的便利向美聯儲借走了成百上千億美元。 FBO規則的部分作用就是為了避免類似情況的出現,與此同時,外資銀行在美國的控股子公司還要滿足美聯儲對杠桿率的要求。而美國的金融機構如高盛則只需要讓它的全球範圍內的總資產滿足聯儲杠桿率的要求即可。今年7月,美國宣布了比巴塞爾協議Ⅲ更加嚴格的杠桿率提議,要求銀行提高其核心資產的比例。 銀行分析師稱,德意誌銀行可能會是FBO的最大受害者,該銀行沒有足夠的資本來滿足新的標準,它可能需要拋售資產來滿足監管方的要求。 這些銀行一邊向美聯儲訴苦,一邊遊說歐洲和其他國家的監管機構來報複美國。歐盟委員會委員Michel Barnier曾在十月份表示,歐盟會考慮相關的應對措施。歐盟已經敲定了旨在保護歐洲銀行體系的銀行聯盟的細節,歐盟領導人開始關註FBO。 外國的銀行聲稱,FBO不但會造成不公平競爭,還會制約有助於美國經濟的銀行服務。在10月份向美聯儲的陳述中,巴克萊銀行提到:“FBO實施的結果可能是銀行大幅削減提供給經紀人和交易商的銀行服務,而這些經紀人和交易商本來是為美國國債市場和金融機構服務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14

美國參議院正式投票通過耶倫美聯儲主席提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029

2014年1月6日,美國國會參議院就耶倫美聯儲主席提名進行最終正式投票。 周一的正式投票結果為56票贊成,26票反對,耶倫的美聯儲主席提名資格獲得最終確認。56票贊成票來自45名民主黨參議員和11名共和黨參議員。由於美國部分地區天氣惡劣,一些參議員未能參與本次投票,到會的民主黨參議員均對耶倫投贊成票。 此前2013年12月20日的程序性投票中,耶倫共獲得59票贊成,34票反對,共和黨僅5名參議員投了贊成票。與之相比,本次投贊成票的共和黨參議員多了6位。 多數共和黨參議員對耶倫表示反對,主要由於她與伯南克觀點相近,共和黨擔心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將帶來風險。去年12月,耶倫投票支持美聯儲自2014年1月起開始縮減QE。 耶倫將順利接替伯南克,成為新一任美聯儲主席。耶倫預計將於2月1日宣誓就職,自3月起主持美聯儲FOMC會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582

美聯儲擔心資本市場泡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440

周三,美聯儲公布了12月FOMC會議紀要。市場將目光集中到美聯儲縮減QE和縮減QE的速度上,這確實是最重要的。FOMC會議紀要還顯示,聯儲官員討論了資產價格泡沫風險。 與會者回顧了反映金融脆弱性的指標。金融脆弱性給金融系統穩定性帶來危險,也威脅到整體經濟發展。這些金融脆弱性指標整體表明,當前系統的風險是適度的,部分是由於金融危機爆發後,金融部門的杠桿水平在下降,期限結構也發生了轉變。 與會者討論了潛在風險。幾位與會者談到了小市值股票動態市盈率的上漲,股票回購在上升,保證金借款也在增加。一位與會者指出,2013年杠桿貸款發行量增加,此類貸款的平均質量卻明顯下降。 幾位與會者發表了自己對貨幣政策決策過程中,金融穩定性起到的作用的看法。 一位與會者建議,委員會應更明確地分析具體風險可能給金融系統帶來的後果,並在評估合適的政策時,考慮貨幣政策可能產生的相關風險。 另一位與會者建議,隨著資產購買計劃逐步達到聯儲的預期目標,聯儲在隨後的會議中,應不斷增加金融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性,深入思考金融系統穩定性。聯儲對金融穩定性的思考需納入到前瞻性指引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54

美聯儲經濟學家的顛覆性研究結果:企業投資決策與貨幣政策關系不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048

美聯儲經濟學家Steve Sharpe與Gustavo Suarez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企業投資決策與利率水平的變化沒啥太大的關系。 他們在一篇名為《投資對利率反應遲鈍:從首席財務官的調研得出的證據》的論文中提到,投資理論的一條基本原則以及貨幣政策傳導的傳統觀點認為,加息會對企業的資本支出產生相當大的負面影響。但是大量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影響沒大家想象的那麽大。 該項研究的數據來源於2012年9月杜克大學/CFO雜誌全球企業展望的季度調研,調研對象為不同企業的CFO。 其主要觀點是: 絕大多數CFO表示,他們公司的投資計劃與可能的借貸成本降低沒什麽關系,只有8%的企業會在借貸成本降低100個基點的時候增加投資,另外8%的企業會對利率減少100-200個基點做出反應。 值得註意的是,68%的企業不認為利率下滑將會刺激公司增加投資。 此外,我們發現公司對利率的提高可能更為敏感。但是也只有16%的公司會在利率提高100個基點的時候減少投資,利率提高100-200個基點時只有15%的公司會采取行動。 總之,如果長期利率更低,大部分公司都不會計劃更多的投資,只要利率不高出300個基點,大多數公司也不會減少投資。 下圖中,紅線為企業投資決策的變化情況,藍線為利率水平: 而2013年長期利率的陡然上漲也讓這兩位經濟學家有機會驗證這個調研結果,當時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和投資級的債券收益率上漲了100個基點,在當年的全球企業展望季度調研中,也提到了投資與利率的問題。 在396份可用回複中,9位CFO表示他們的資本開支“明顯減少”,28位表示“稍微有些減少”,總體而言,9.3%的回訪者說他們因為利率走高而減少了資本支出,這與2012年10%的比例相仿。 91%的回訪者並未表明利率上漲1%使他們減少資本支出,只有3.7%(15個)的回訪者表示如果利率在年底上漲2%,他們會減少資本支出,這一結果甚至低於2012年的調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575

美聯儲調查匯率操縱案 更多銀行或遭處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098

據知情人士透露,美聯儲正在調查全球最大幾家銀行的交易員們,看他們是否操控外匯市場,有些公司可能因管制不嚴而受到處罰。 前聯邦檢查官、現Shulman Rogers Gandal Pordy & Ecker公司律師Jacob S. Frenkel表示,若銀行缺乏管控,其交易員操縱外匯市場,美聯儲將酌情決定是否要處罰銀行,以及需要如何處罰銀行。由於外匯市場沒有什麽監管法規,監管責任落到了美聯儲頭上,聯儲要確保銀行在外匯交易方面管理得當。 去年,一些銀行管控不當,美聯儲對它們進行了處罰,包括違反伊朗制裁令、糟糕地下賭衍生品市場而受到的處罰。去年6月,彭博社爆料稱,交易員們在客戶的交易指令被執行前布下“老鼠倉”,並協同其它銀行的交易員一起在基準匯率WM/Reuters收盤前的60秒內進行操縱。目前全球監管機構正在調查外匯市場操縱問題。 Euromoney Institutional Investor的調查顯示,德意誌銀行、花旗銀行、巴克萊銀行和瑞銀控制了全球超過一半的外匯交易。 目前,至少有十幾家公司接受了監管機構的調查,其中至少12位外匯交易員被要求暫停工作或強制休假。勞埃德銀行集團和蘇格蘭皇家銀行均宣布,銀行內部對外匯市場操縱問題展開了調查。上周,花旗銀行解雇了歐洲現貨交易主管Rohan Ramchandani。去年10月起,Ramchandani一直處於帶薪休假狀態。 美聯儲的重點是監管有可能危害到銀行安全和穩定性的風險,並評估銀行“確認、衡量、管理、控制風險”的能力。若美聯儲檢查出銀行管理上的漏洞,可以給銀行發送報告、發出命令、處以罰款,禁止有關人員市場進入等。 美聯儲11月FOMC會議紀要顯示,全球最大銀行的外匯交易商們表示,美聯儲調查外匯市場操縱案,可能促使銀行改革處理客戶訂單的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5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