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得好投資組合月結 (Mar 2012) PARTIPRAL 派得好
http://partipral-hk.blogspot.com/2012/03/mar-2012.html以今日收市價計, 投資組合現時持股狀況:
帳面賺蝕: +32.6% (上月月結: +26.9%)
投資組合單位面值: 85.51
股息總計: $8,135.00
今個月買賣:
6 MAR 賣出亞倫4,000股@$2.26
14 MAR 買入利亞2,000股@$3.96
26 MAR 賣出龍記2,000股@$3.81
27 MAR 賣出聯亞3,000股@$5.15
今個月組合做左兩個算係比較重要既決定 (雖然以金額計不值一哂), 其一係將亞倫沽出換馬至利亞; 其二係將龍記沽出套現, 若然不計聯亞, 基本上目前
已經再無持有任何工業股. 我必須承認當初買亞倫 (11年7月), 買龍記 (11年2月) 都係買貴左, 最後蝕錢收場, 事後回望實在合理不過. 業績無起色, 來年派息條件可能再降固然係走貨原因之一; 其次係既然股價已由去年低位反彈不少, 起碼唔係沽在最低位, 心理上會比較好過; 其三係兩股比起10年低位 (舊文) 仍然有不少溢價, 但實際上目前公司無論業績, 抑或經營環境均有可能比當年更差. 細價股市場反應往往會較慢, 今日好心分手, 等他日重現曙光後再續前緣, 應該比繼續苦苦糾纏為佳.
截至三月, 組合2012年回報23.3%, 回望一月時曾經被大市放甩十幾個馬位 (舊文), 到今個月指數股要回氣, 自己組合穩步向前, 迎頭趕上, 更證明當初堅持專注控制好自己步速, 不為市場所動既心態正確.
大勝忌輕浮, 自知做得理想, 但亦無必要自我膨漲, 自吹自擂. 反而仍然記憶猶新既係去年8,9月份股市跌極唔停既一段黑暗日子, 由於當時現金水平極低, 全程只有捱打一份. 成手蟹貨, 連少少走位空間都無果種無助感, 今日重溫舊文, 仍然心有餘悸.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正因為今個月組合回報再上一層樓, 就更應該有所警惕, 勿被一時勝利沖昏頭腦.
近日大陸民企陸續出事, 加上新地聯席主席郭氏兄弟被廉署拘捕, 兩大事件皆會影響投資者信心. 其實某部份大陸股有內在問題並唔係新鮮事, 普遍投資者應該都早有心理準備. 就算係小型基金, 押重注訓身買中爆煲股既情況應該唔會出現. 可能最終博士蛙, 大慶, 澳優, 寶姿, 歲寶等等真係復牌無望, 但由於市場上仍然有過千間公司, 只要繼續有得炒, 過得一段日子, 停牌股是死是活可能已經無乜人會再關心, 所以個別民企爆煲所對股市造成既打擊應該有限.
郭姓兄弟被拘留一事相對上會係黎得更加震撼, 而且打擊力度亦可能會更持久. 始終新地係大藍籌, 很難想像若然兩人最終罪成(雖然最起碼都要等一年半載後), 香港整體企業形象會出現幾大變化. 加上傳媒落力渲染, 刻意將此事同特首選戰拉上關係, 更令人猜疑類似黑幕日後會否愈掀愈多, 火燒連環船.
壞消息很多, 雖然未去到世界末日既地步, 但仍然值得適度提高警覺. 尤其係今年以來股市反彈甚多, 投資者持盈避險, 人性使然. 以此作為藍本去審視自己倉位, 基本上都應該係以增持現金為主. 遇到有疑點既股份, 就要加倍留神. 例如龍記(255)來年能拗腰翻身既機會應較細, 值得先沽為敬; 聯亞減派末期息, 理論上問題不大, 但既然略有戒心, 減持部份亦不為過. 反正組合處相對高位, 操作上倒不如退一步先打好防守. 雖然難以準確預測未來股市如何發展, 但起碼要向自己保證萬一稍後巨浪再來, 亦唔會重蹈去年覆轍, 綁住手腳任人魚肉.
派得好投資組合月結 (Mar 2012) PARTIPRAL 派得好
http://partipral-hk.blogspot.com/2012/03/mar-2012.html以今日收市價計, 投資組合現時持股狀況:
帳面賺蝕: +32.6% (上月月結: +26.9%)
投資組合單位面值: 85.51
股息總計: $8,135.00
今個月買賣:
6 MAR 賣出亞倫4,000股@$2.26
14 MAR 買入利亞2,000股@$3.96
26 MAR 賣出龍記2,000股@$3.81
27 MAR 賣出聯亞3,000股@$5.15
今個月組合做左兩個算係比較重要既決定 (雖然以金額計不值一哂), 其一係將亞倫沽出換馬至利亞; 其二係將龍記沽出套現, 若然不計聯亞, 基本上目前
已經再無持有任何工業股. 我必須承認當初買亞倫 (11年7月), 買龍記 (11年2月) 都係買貴左, 最後蝕錢收場, 事後回望實在合理不過. 業績無起色, 來年派息條件可能再降固然係走貨原因之一; 其次係既然股價已由去年低位反彈不少, 起碼唔係沽在最低位, 心理上會比較好過; 其三係兩股比起10年低位 (舊文) 仍然有不少溢價, 但實際上目前公司無論業績, 抑或經營環境均有可能比當年更差. 細價股市場反應往往會較慢, 今日好心分手, 等他日重現曙光後再續前緣, 應該比繼續苦苦糾纏為佳.
截至三月, 組合2012年回報23.3%, 回望一月時曾經被大市放甩十幾個馬位 (舊文), 到今個月指數股要回氣, 自己組合穩步向前, 迎頭趕上, 更證明當初堅持專注控制好自己步速, 不為市場所動既心態正確.
大勝忌輕浮, 自知做得理想, 但亦無必要自我膨漲, 自吹自擂. 反而仍然記憶猶新既係去年8,9月份股市跌極唔停既一段黑暗日子, 由於當時現金水平極低, 全程只有捱打一份. 成手蟹貨, 連少少走位空間都無果種無助感, 今日重溫舊文, 仍然心有餘悸.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正因為今個月組合回報再上一層樓, 就更應該有所警惕, 勿被一時勝利沖昏頭腦.
近日大陸民企陸續出事, 加上新地聯席主席郭氏兄弟被廉署拘捕, 兩大事件皆會影響投資者信心. 其實某部份大陸股有內在問題並唔係新鮮事, 普遍投資者應該都早有心理準備. 就算係小型基金, 押重注訓身買中爆煲股既情況應該唔會出現. 可能最終博士蛙, 大慶, 澳優, 寶姿, 歲寶等等真係復牌無望, 但由於市場上仍然有過千間公司, 只要繼續有得炒, 過得一段日子, 停牌股是死是活可能已經無乜人會再關心, 所以個別民企爆煲所對股市造成既打擊應該有限.
郭姓兄弟被拘留一事相對上會係黎得更加震撼, 而且打擊力度亦可能會更持久. 始終新地係大藍籌, 很難想像若然兩人最終罪成(雖然最起碼都要等一年半載後), 香港整體企業形象會出現幾大變化. 加上傳媒落力渲染, 刻意將此事同特首選戰拉上關係, 更令人猜疑類似黑幕日後會否愈掀愈多, 火燒連環船.
壞消息很多, 雖然未去到世界末日既地步, 但仍然值得適度提高警覺. 尤其係今年以來股市反彈甚多, 投資者持盈避險, 人性使然. 以此作為藍本去審視自己倉位, 基本上都應該係以增持現金為主. 遇到有疑點既股份, 就要加倍留神. 例如龍記(255)來年能拗腰翻身既機會應較細, 值得先沽為敬; 聯亞減派末期息, 理論上問題不大, 但既然略有戒心, 減持部份亦不為過. 反正組合處相對高位, 操作上倒不如退一步先打好防守. 雖然難以準確預測未來股市如何發展, 但起碼要向自己保證萬一稍後巨浪再來, 亦唔會重蹈去年覆轍, 綁住手腳任人魚肉.
我的香港投資組合 lslo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01d9801010sqf.html
這兩天有人提醒我不用太關注王朝,在此感謝朋友們的友好提醒!
王朝我是從08年3月份開始關注並買入的,最大持倉到過50%,目前11%。四年的持續觀察,讓我逐步瞭解這個公司。
我對公司的投資,非常重視公司的綜合素質,以前基本採取重倉一兩個公司,收益的波動較大,但總體收益會提升較快。但在08年後,由於國內投資主要集中在金融行業,這四年望後看屬於戰術錯誤。但是即便中國出現債務危機,好的銀行是可以安全渡過的,只不過可能痛苦的時間長點。
我是08年初開始在進入香港市場,經過10次左右的調倉,收益只有3倍,雖然不理想,但和自己國內業績相比,也算欣慰點。
目前香港持倉情況:
統一企業 |
45.47% |
中國食品 |
27.51% |
李寧 |
15.02% |
王朝酒業 |
11.78% |
匯源果汁 |
0.22% |
這個倉位的PE都非常不好看,但該組合不久會創出10年的新高,希望這次的資產新高是公司內生成長造就,而不僅僅是估值提升的原因。
卡拉曼投資組合分析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xfp.html
【潘潘按:轉自藍海投資者的博客,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f5cb401010w48.html。格雷厄姆的信徒們,不應該只是學習如何撿煙頭,而應該學習如何遵守安全邊際。】
規律:1.買入小行業的市場份額最大的企業;
2,買入價格要絕對低估,Pe小於10,甚至小於5;
3.有變好的趨勢,比如說減低成本等催化劑;
4.業務簡單易懂不複雜;行業穩定不萎縮。
5,現金流不錯。
最重要的是價格低,這才是關鍵! 所以要有耐心等待!
附錄:卡拉曼在1999年買進的一些主要股票。
1、天納克(Tenneco)公司,生產食品袋和垃圾袋,在其他各種塑料包裝產品中擁有領先的市場份額。因為分拆導致股價跌到利潤的10倍左右,約為稅前
現金流的5.5倍左右,卡拉曼買進。理由是,公司採取一些措施使成本降低,資產重新配置,隨著銷售額的成長以及預期原材料的降低作用,利潤將增加;管理層
得到了大額的認股權,並且用個人的資金買入股票。
2、由天納克(Tenneco)公司分拆後的天納克汽車公司,生產減震器和降噪音器,幾乎所有產品和市場份額都在市場前列。先是標普500指數剔除了它。
其次分拆又使這家公司成為小盤股,迫使很多股東退出,因為市值太小不符合他們的規模標準。最後是另外一些股東,僅僅因為其市值處於谷底,於是又繼續拋售,
其股價最終重挫至稅後利潤的4倍,卡拉曼買進。
3、Harcourt
Genegal公司,一家純粹的出版和電腦化學習和培訓企業,但在混亂的市場環境中,為公眾遺忘。其股價為幾年中的最低點,不到現金利潤的12倍,市值只
是估算出來的公司資產價值的一半。其估值很低但質量卻很高,業務成長能力強勁,預計年度利潤增長率在12%-15%之間。管理層又將他們大多數財富投資在
自己的公司裡。基於此,卡拉曼買進。
4、Octel公司,也是從一家公司分拆出來的,但沒能吸引投資者的注意。這家公司是世界TEL(四乙基鉛)行業佔統治地位的製造商兼營銷商。TEL是一
種汽油添加劑,會導致汽油中含鉛,因此其行業被稱為夕陽行業。不過這也是一個高毛利的行業,幾乎無需再投資。同時控制著全世界市場90%以上的份額。
Octel每年回購10%的股票。當時的股價是稅後利潤的3倍,卡拉曼買進。
5、Stewart
Enterprises公司,其業務是葬禮和墓地。由於定價過高的收購、過量的負債,死亡率短暫的下降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股價極端低迷,大約只有稅後利
潤的6倍。不過,當時公司正在積極回購股票,高管增加持股。卡拉曼認為新的管理層將會將公司的經營方向調整為最大化自由現金流的產生,於是買進。
6、Ucar公司,一家世界領先的石墨電極製造商。當行業一致同意固定產品價格的時候,這家公司便處於陰云之下。後來管理層宣佈一個徹底的成本削減計劃。
卡拉曼預計在未來幾年,由於成本降低、需求強勁而且價格可能上漲。並且公司還有一個新型燃料電池的產品開發項目,而股價僅有預期利潤的8倍左右,於是買
進。
7、Chargeurs公司,一家法國公司,加工羊毛並從事羊毛貿易,生產紡織品、衣服內襯和保護膜。在細分市場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其經營所產生的自由現
金流充沛。不過由於遭受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影響,業績比較低迷,市值只有利潤的7倍,卡拉曼買進。這是卡拉曼的一筆海外的投資。
8、......
卡拉曼在回顧2009年的投資時說,他能夠對股票的購買價格相對於潛在價值或自由市場價值的折扣超出50%,說明那時市場確實存在著很好的價值投資機會。
請注意,並不只是在股市整體沉淪的時候。這些公司,通常是小盤股,幾乎都是細分市場的領先企業,佔據著很大的市場份額,有的具有催化劑,有的則沒有,但是
價格都非常低廉,市盈率只有個位數那麼高,這就體現出極好的價值。既然如此,那麼就有多少就買多少吧。1999年4月,卡拉曼投資組合中的現金為
42.1%,一年以後的2000年4月僅為4.1%。可見卡拉曼決心準備用桶來接金子了,因為這種機會並不多見。
一個投資組合必須有效,所謂的「有效」就是「把事情做對」,而不是僅僅「做對的事情」。當然在投資領域,即使「把事情做對」,也並不意味就沒有問題。卡拉
曼的那幾年業績就不是十分好看。只是在科技股和網絡股的灰飛煙滅以後,業績才得到了改觀。所以,堅持並很有韌性地「把事情做對」十分重要。卡拉曼說,投資
者或者機構一定首先在一件事情上做出抉擇:究竟是要保證在牛市中賺大錢,然後時不時在有些年份虧錢呢,還是保證在暴跌時不承受巨大損失,而牛市時不過分貪
婪呢?卡拉曼顯然選擇了後者。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深信,這是一種連天上和人間的暴風雨都無法奪走的成功。
派得好投資組合月結 (May 2012) PARTIPRAL 派得好
http://partipral-hk.blogspot.hk/2012/05/may-2012.html以今日收市價計, 投資組合現時持股狀況:
帳面賺蝕: +28.8% (上月月結: +34.6%)
投資組合單位面值: 85.49
股息總計: $8,325.00
今個月買賣:
31 MAY 賣出海通證券1,200股@$10.62
31 MAY 賣出聯亞集團2,000股@$5.10
五月份大市以收近全月低位作結, 雖然月尾曾經試圖反彈, 但結果仍然失敗收場. 個人認為目前並非進攻時候, 就算有一定持貨能力,
亦應該保留一定實力以方便將來部署. 一如早前計劃, 今早趁海通逆市做好, 當然借勢沽出結數. 現時沽貨當然肯定不能沽在最高位,
但所謂沽在最高買在最低其實只不過屬美麗妄想, 所以都無謂過份計較. 另外午市亦沽出小部份聯亞, 經過今日, 套現行動基本上已經完成,
先穩住組合回報乃當前首要任務, 下一步就要等6月份業績期後再作打算.
現時仍然持有股票, 因為相信經營生意, 沒可能因為恆指跌數千點而關門大吉. 去年8,9月股市急挫, 好公司壞公司通通跌個不停. 但後來雨過天晴,
證實有大量公司仍然可以繼續生存, 兼且繼續做大做強. 投資公司, 仍然最需要信念, 起碼要確信公司有能力再次向上, 就算股價受壓,
其實亦只屬過渡性質. 公司價值不一定等於股價, 值得永遠記住. 除選股之外, 我認為散戶操作投資組合時, 儘量收窄戰線亦屬相當關鍵.
無疑投資多幾間公司有助分散非系統性風險, 但若然資金並非龐大, 持股過份分散只會令組合舉步為艱, 效果其實遠比持有數間精選而自己又熟悉之公司差.
尤其當絕對金額並非太大, 就算不幸遇上公司爆煲, 組合亦不致會太難復原, 與其如此, 其實倒不如放手一搏.
之前提及過IBOND屬近期必買項目, 由於IBOND基本上沒有蝕錢可能, 作為香港市民當然要全力支持. 今年大部份人都似乎打算用孖展入飛,
最終每人獲分配數量肯定將會進一步被拉低. 只得十五萬人入場, 抽四十四手或以下可獲全數分配之情景今年肯定不再復見.
假設今年入場人數比去年多一倍, 若然每人最終可以獲分配3,4手已算相當不錯. 參考去年經驗, 認購IBOND仍然有地方需要注意.
首先因為今次IBOND會沿用上次一債兩市機制, 若然透過銀行認購, IBOND上市初期只能於債券戶口買賣, 即與銀行進行交易.
但由於銀行報價往往比港交所市場報價低1-3%不等, 投資者打算即抽即沽的話, 回報應會甚差. 雖然投資者可以選擇將IBOND轉至股票倉,
再透過港交所以股票形式進行買賣. 但根據往年經驗, 銀行於過程中收取轉倉費可能高達$500, 結果銀行仍然成為整個交易行動中最大得益者.
今期IBOND預計數手難求, 通漲壓力回落亦影響利息回報. 既然預期獲利有限, 就應更加要小心選擇適當投資途徑. 銀行店大欺客,
投資者其實仍有迴旋餘地. 部份證券行除提供免息孖展外,認購, 買賣手續費相對上亦較銀行便宜. 既然證券行願意放下身段,
散戶亦應該以行動證明銀行並非最佳, 亦非唯一選擇.
論投資組合配置 法國梧桐樹NJ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4ef62e010157i7.html今天,倉內三隻股票其中貴州茅台、新奧能源接近歷史新高,而中國人壽則繼續在低位徘徊,令我再度思考投資組合的配置問題。
並非股價創新高就好,股價低迷就不好,因為假如你深入研究後認為公司前景秀麗,那麼股價低迷反而可以收集更多股票,股價創新高反而買到股票越少,國內長期
推崇的菲利普-莫爾斯,過去半個世紀跑贏大市,並非很多人認為的成長,而是低價,因此股息率高,以及股息再投資高,也就是歸根結底,股價低,所以才跑出。
大體上,關於投資組合,我是非常認同MC的觀點,先引述一下:
「
筆者一向推崇並使用自下而上的投資法,即是Charles H
Brandes在《今日價值投資》中所說的,「選擇公司,而不是選擇國家或部門」的方法。相對來說,歐洲和亞洲的投資經理,更流行於使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即是選擇國家和地區,然後進一步根據某種策略或者指數(比如說,MSCI新興市場指數)選擇具體的投資組合。
按照林奇的自述,儘管他最高峰時,擁有1000多只股票,但他卻充分發揮了10%-90%原理,即將其中90%的資產,集中於10%的(100只)股票
上,其他90%數量的股票號碼,他只是少量買來觀察,跟蹤年報,關注消息而已。從大師的行為,可以看出,整體概念及實際操作上,他們均傾向於精選少數個股
而非持有一個廣泛分散的組合。適當集中資產組合,才是打贏指數的辦法。林奇對這兩種方法的評論是,對於兩種不同的方法,他更傾向於精選個股。「個人投資者
可以押個股以使盈利最大化,即選擇一家最有希望賺大錢的股票,將所有的錢投資於這一隻股上」。
對於風險和集中的問題,大體上,筆者傾向於贊同林森池的看法,「強調用素質來降低風險,而不用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而風險管理,重在對企業認知多少。」因
為就算投資者如林奇般用功,又能夠有相當的投資經驗,以個人之力,仍不可能遍閱全市場,以衡平短期最可能暴漲的股票,更不論要通過閱讀研究調查以揭露各個
公司背後的隱藏信息。由於研究個股需要集中精力,不可能同時研究非常多只,因此,集中投資,專心看護,才是降低風險的真正辦法。林奇的「五股法則」實是金
玉良言。
從投資績效來看,對於一籃子股票來說,如果選股得法,集中持股的成效,是遠勝於無原則的分散。筆者同意林奇之法,集中在5只以內甚至更低,以專注研究具體企業的運營。如果可能時,則包含數隻股票,並適當根據投資組合原則及目標配比,以減弱某一個股的不可知風險。
比如說,筆者舉例構建的這個組合,很多人一目瞭然的發現,將85%的資產集中在一個傳統的紡織產業的一隻邊緣市場的股票上,完全是不可思議甚至是一種賭博
押寶行為。就算日後組合成績跑出,也會被說成是一種「高風險」的行為,從而在標準教科書中被認為需要刨去「風險」之後,才能核算「淨收益」
如同斯文森所指出「過分單一的集中於單一資產類別,會給組合帶來巨大風險」。許多曾經因集中投資而大獲成功的機構,最終也因同樣原因而失敗,被人遺忘。
(其原因是該行為有如押寶,一旦押錯,後續少少比例的損失,便將之前多次獲利一鋪清袋,如果只是押注小比例而不下重手,則從組合角度看,大部分的資產,實
際上是押在現金上。)真正分散化的投資,是要求投資者將資產分散於對市場驅動因素有不同反應的各類資產上。
與斯文森的基於波動風險約束下最大化策略所不同的是,筆者這一節所探討的是純粹的收益最大化策略,而波動可以被置之不顧。在這種情況下,當組合中某一類資
產類別發生背離價值中樞時,從最大化收益角度,應該減持其他類別資產以增持該類別資產(即是「越跌越買」),
從波動和組合限制角度,耶魯的組合很可能達到某一個份額便停止。但從收益角度看,一旦價值判斷的準確性成立,那麼,當該類別資產趨勢延續時,投資者應該在
耶魯停止的地方繼續,即是繼續減持其他類別資產,而增持「市場錯配價格」的股票,正是該部分動作,才能獲得最大化收益。(簡單點說,要賺大錢,第一步是
「重手抄底」,如果知道底在哪裡的話。)
這種策略的邏輯結果,便是會在某類資產上投資過大比例,出現「集中投資」的結果,這一點也是筆者所特別強調的,「集中投資」並非先驗的成功策略,而是基於
收益預期及策略選擇的結果。當環境變化時,策略必須修改。而公募基金受條例限制,便無法做出這種集中投資的行為。策略受到政策環境限制。這是散戶對於基金
的優勢所在,原因是基金的情形和耶魯一樣,在超過臨界點之後,便無法進一步購買,因此無法加大收益幅度,而此時正是真正賺大錢的機會!
筆者從不提倡讀者模仿筆者的行為。因為這種行為實際是違背了教科書中,Markowitz的組合分散化理論,也違背了投資人的自然常識「不要把雞蛋放在一
籃子裡」。在一個變化莫測的市場裡面,任何一個投資人,時刻都必須保持謙卑的心。無論投資者花多少心力去研究一家企業,所能勉強理解的只是企業過去的運
轉,而無法去預測未來。商業、金融和經濟社會一樣,以破壞性的創新及以失敗者為代價來發展出新的面貌。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組合集中於一隻股票,從常識上,
類似於押寶。
」
我自己認為,集中投資好於無原則的分散投資,因為正如林SIR講,「好的公司並不多」;而基於收益預期及策略選擇的結果,投資組合會面臨越來越集中的問題。那麼,就會面臨兩個風險:波動風險和不可知風險。
波動風險顯而易見,投資組合集中後,波動係數肯定較指數為高。
不可知風險也就是MC文中講過的,要對市場謙卑,因為你所研究,所認知的,也許並非全面、準確,因此上文MC用很大篇幅解釋,因為他可以忍受魯泰B、人壽
的波動幅度大,股價長期偏低,但是他還漏了一點沒有補充:為什麼他先後集中投資於這兩隻股票呢,因為他研究得非常透徹,認識很深。正如下面回答一個網友:
問:文章都看了,看來理解的還是不深啊。只是覺得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全倉買一隻股票還是風險很大。
答:最大的風險,就是不認識你自己,不認識你自己所投之物,剩下的,就是管理現金流,市面那些什麼倉位管理,風險控制,都是廢話。
但是,對於普通投資者,其實以我所見,很少能夠做到「業務有專精」,尤其是A股投資者,長期封閉下被風氣催眠,講故事盛行,因此就需要用倉位控制來保護自己。我自己認為,既不能滿倉一隻股票,又不能無原則分散,因此林奇的「五股法則」的的確確是金玉良言。
管理你的創新組合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27907.html
管理人員知道,公司能否年復一年生存下去,完全取決於它的創新能力。許多CEO承認,他們意識到企業內部有無數的創新在發生,但是
覺得自己掌控不了所有分散的創新活動。他們感到,公司中對創新的追求似乎是隨意的、偶然的,他們甚至懷疑,公司的創新投資總回報率可能太低了。於是,他們
大肆干預,採取搖擺不定的戰略。
要獲得高於平均水平的穩定回報,你必須擁有平衡的創新組合。本文作者發現,有著最驕人創新業績的企業,都能夠明確地說出自己的創新願景,在整個企業範圍內為各個層次的創新找到適當的平衡點,並擁有合適的工具和能力將不同的創新項目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管理。
明確你的創新願景
大多數公司投資的創新項目,涉及程度各異的風險和回報。從財務投資的角度看,公司的目標應該是構建一個整體回報率最高,同時與公司的風險偏好相一致的創新
組合。本文作者為此開發的一個工具叫「創新願景矩陣」,它把創新分為三個層次:核心創新,即對現有產品進行漸進式創新,並逐步進入新的市場;鄰近創新,即
將公司所擅長的業務推向新的領域;變革型創新,即創造服務於新市場和新客戶的全新產品。創新願景矩陣的威力在於帶來了兩大助益:首先,它為管理者提供了一
個框架,去審視企業內正在開展的所有創新項目;其次,它為管理者提供了一種方式,去討論公司創新組合應該擁有什麼樣的總體願景。
保持適當的平衡
作者對工業、技術、消費品三個行業開展了一項研究,結果發現了這樣一個規律:績效優於同行的公司通常將大約70%的創新資源分配給核心創新,20%分配給
鄰近創新,10%分配給變革型創新。不過,創新投資的回報率與資源分配的比例恰好相反,10%的回報來自核心創新,20%來自鄰近創新,70%來自變革型
創新。作者認為,70/20/10的創新投資分配比例並不是所有公司的神奇法寶,一家公司理想的資源分配平衡點,會因為行業的不同而不同,會因為在行業中
競爭地位的不同而不同,會因為企業發展階段的不同而不同。這些研究發現凸顯了有意識地、仔細地對創新進行全面管理的重要性。
進行全面的管理
在核心創新、鄰近創新和變革型創新之間達成一個健康的平衡,是管理整個創新組合至關重要的一步,但它隨即也帶來了一個問題:要取得這種平衡,公司必須能夠
在所有三個層面上進行管理。通常,公司在變革型創新方面的管理最為艱難。要進行變革型創新,組織通常必須找到能夠開發突破性產品的人才,並把他們與核心業
務相隔離,建立一種完全不同的融資結構,對創新供給線進行良好的管理,並使用恰當的指標去評估創新項目。
實行全面創新管理將要求大多數公司做出巨大轉變。首先,要對創新在推動組織增長和提升競爭力方面發揮的作用達成共識。對於在哪個層面上開展創新最為
合適,管理者應當達成一致,並找到共同語言來描繪這一創新願景。其次,要對公司目前的創新局面進行一次全面的審計,瞭解現狀,想方設法獲得理想中的平衡。
此外,領導者必須就創新目標和創新流程與員工進行不懈的溝通。
對許多公司來說,創新仍將是以散亂無序的方式出現的一系列活動,它們充滿活力,卻又難以協調。對於最好的管理者來說,這卻是最令人激動和最重大的挑
戰。只要弄清如何將創新活動置於總體創新組合目標之下、作為一個綜合系統來管理,管理人員便可以利用創新的能量,並使其成為企業增長可靠的驅動力。
派得好投資組合年結 (2011-2012) PARTIPRAL 派得好
http://partipral-hk.blogspot.hk/2012/06/2011-2012.html以今日收市價計, 投資組合現時持股狀況:
帳面賺蝕: +36.0% (上月月結: +28.8%)
投資組合單位面值: 91.05
股息總計: $10,055.00
今個月買賣:
28 JUN 賣出大快活集庮1,000股@$14.32
未做年結前先交代今個月操作, 月中用左組合4萬現金去抽iBOND, 幸運地中哂, 上市第一日即沽出獲利. 由於該筆資金套現自賣出聯亞及海通,
其間兩股無再大幅向上突破, 所以今次換馬行動尚算成功, 而今個月亦可以擺多兩千蚊落自己個股票倉入面.
iBOND對部份人黎講係一個好好既投資工具, 雖然唔能夠帶來任何實際回報 (名義回報-通漲率), 但如果買股買左N年都係得個吉,
真係倒不如揸下iBOND起碼唔駛煩又民企風暴, 又假數疑雲. 我自己過去一年叫過好幾個身邊既人買大快活, 吉之島等等,
但一般換黎既反應都係嫌三嫌四, 遠遠唔及叫人買iBOND咁一呼百應. 當好多人都無勇氣去搏股票, iBOND其實係一條絕佳出路.
除左短炒iBOND外, 尋日亦沽出5份1大快活持股. 或者講多少少我對大快活既睇法, 減持並不代表我看淡大快活,
只係半年前我曾經對大快活內地業績有一定期望, 上月股價處高位時亦曾加注, 到業績公佈後發現原來實際經營情況並非太順利, 就不敢再過份樂觀.
其實以上下半年業績作比較, 大快活其實無太大進步, 每股$0.92左右既核心盈利, 根本單靠中期業績已經可以推算得到. 半年以來股價升超過4成,
可以理解為完全來自市場對公司評價急升. 把握到低位切入, 當然要繼續牢揸不放, 因為估值有權一升再升. 不過最終不論股價抑或派息,
始終仍然要靠業績推動, 以現價計, 值搏率比起半年前顯然有所不及, 此乃我減持小部份既主要原因.
唔經唔覺個投資組合已經運作左兩年, 由於我一向主張減低操作次數, 所以期內可回顧既交易得失並不太多. 最大體會始終係覺得有時一個組合要運作得好,
將戰線收窄至自己可控制範圍至為重要. 將組合打得太散, 往往令整個組合更難舉步向前. 香港股市之內有能力乘風破浪既公司日益減少,
盈利增長受限制之餘, 相對而言估值亦偏貴. 當普遍公司股息, 股價持續反覆向下, 投資者感到心灰意冷實屬正常, 形成惡性循環後,
整個逆勢就更難扭轉. 明知形勢比人強, 其實更值得集中持股, 避開投資無太大把握之公司. 無錯持股集中有機會會導致一失足成千古恨,
但事實上當人人都再無信心去搏像霧又像花既公司, 有能力者其實只會愈賣愈貴.
今年有兩段時間自己亦試過相當無癮, 上年8,9月俾大市打殘只屬其次; 最感到矛盾同迷惑其實係12月至今年1月呢段日子. 明明大市低位勁彈,
但自己組合踢都唔郁. 明明自覺分析無錯, 市場無反應, 最怕係公司有隱疾而自己懵然不知, 低位加注, 遲早一鋪清袋......and the
rest is history. 投資股票就係咁, 一方面又要尊重市場, 另一方面又要尊重自己. 戒急用忍過程相當痛苦,
但此乃取得好回報必經階段. 次次唔願跳出舒適區, 無耐性, 見少少唔對路就引刀成一快, 往往只會令人原地踏步.
當初將本BLOG命名為ROAD TO FINANCIAL FREEDOM, 今日回望, 更顯得當日何其自大. 計計數,
真正要做到財務自由其實談何容易. 就算退而求其次, 想退休有少少好日子過, 都仲要將個投資組合好好地滾存多40年.
今日既我只可以講財務自由係超終極目標, 難度可能比得上用專家級打爆DIABLO. 目前唯一可以做既係繼續努力朝此目標進發,
過程中可能會跌跌宕宕, 但若然方向正確, 我仍然有信心可以做得到.
聽朝出發去2星期俄羅斯同東歐自由行做BACKPACKER, 雖然預算有限, 但總算有機會見識下外面世界, 可惜係去旅行先黎打風, 真係黑仔到震.
呢段時間無機會睇市, 但照計問題不大, 加上組合現金水平超過3成, 玩都玩得心安理得. 仲有幾間公司業績未詳細研究,
旅行回來應該有時間可以再望多兩眼.
======================================================
上月月結: 派得好投資組合月結 (MAY 2012)
上年年結: 派得好投資組合年結 (2010-2011)
約 翰·聶夫的成功投資—低市盈率成長股投資組合 八戒豬二師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e222da01016l3j.html
《約翰·聶夫的成功投資》最初是三年前閱讀的,當時的印象主要集中在低市盈率
這個指標上。還有聶夫逆向投資5倍市盈率的花旗銀行。還有聶夫認為週期股上漲100%,必須拋售。當時將信將疑,也對聶夫,買入股票唯一的目的是要拋售的
說法不以為然。然而三年過去了。聶夫所說的基本上都驗證了。
現在的情況是5倍市盈率的銀行遍地皆是。很多週期性略強的股票,也在2008年末到2009年中的翻倍行情後,再腰斬,做了一趟過山車。聶夫都說准了。
最近重讀此書。發現了一些以前沒有注意到的情況。
聶夫進行低市盈率投資,是有一個投資組合的,這個組合包括四大類:高知名度成長股,
低知名度成長股,慢速成長股,週期成長股。高知名度成長股,約佔組合的9%,低知名度成長股,佔組合的的25%,慢速成長股和週期成長股各佔組合的三分之
一。以前閱讀的時候,忽略了這個組合的結構,現在看這個組合的結構是很穩固的。有意思的是聶夫用成長,來形容其組合的主要特徵,而實際上按現在的理解他的
組合的主要特徵是偏重價值的。也許在大師心中,這本來就沒有什麼矛盾。但因為這樣形容他的組合,在特雷恩《投資大師》那本書裡,聶夫的光彩就沒有那麼照人
了。
基於低市盈率投資法,高知名度成長股的比例肯定是低的。聶夫認為只有很少的高知名度
成長股,能符合他的選股標準。即:成長率加股息明顯大於當前市盈率。聶夫當時千挑萬選的是IBM。現如今很多人可能會把,茅台歸入這一行列。聶夫認為。高
成長是難以長期實現的,所以聶夫認為在這一組別裡符合他低市盈率標準的股票很少。
低知名度成長股,往往是一些被市場忽視的,高成長的公司。這些公司的規模,知名度,
都小。現如今這些公司可能集中於所謂,隱形冠軍的企業,香港上市的大量不成熟的消費股,或者二線藍籌。聶夫說這樣的公司,5家裡就有2家,基本面是要出問
題的。霸王、李寧、應該就是這一組別的。格雷厄姆也形容那些低知名度的公司,估值適當就很可能是這些公司的價格上限了。
慢速成長股,聶夫把,銀行,保險,劃入了這一組別。聶夫認為,隨著某些經濟手段的運用,很多原來週期性很強的股票,週期性是在減弱的,典型的是汽車股。我認為聶夫這一組別比較寬泛。除了明顯的週期性很強的股票之外,這一組別包羅萬象。
週期成長股。包括典型的週期股。聶夫投資鋁業和銅礦相關的企業。聶夫認為投資週期股
的訣竅,必須從低估值中獲得超常規的補償。聶夫認為週期股的投資者越來越敬業,業績沒到頂部,可能股價已經先行到頂了。股價與業績是不同步的。現如今銀行
股的情況,倒是非常像典型的週期股了。這也代表,市場越來越把銀行當週期股看。但本質上我認為銀行不屬於這個組別。
如果有能力構建這樣的低市盈率組合。投資的風險將會很小。確定性很高。雖然花旗在聶
夫的投資中算是經典。其實也不過佔聶夫投資組合的5%左右。不能確定市場在某一階段,偏愛某一組別的持股,但是總體上的低市盈率和組別之間上漲的切換,對
基金淨值的穩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實這一方法,我理解是格雷厄姆防守型投資方法的具體實踐和延伸。這和格雷厄姆要求保守型投資者,在價格不高的情況
下,買入一攬子藍籌股的方法的內涵是相同的。
一般投資者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更接近於,格雷厄姆所提出的保守型投資方法上。如果
想超越,也更適宜在聶夫所謂的慢速成長股領域,尋找大機會。巴菲特介入可口可樂,吉列等公司之時,以現在的認識看,恰恰是這些公司處於慢速成長的階段。而
且沃爾瑪,這樣高速成長的公司,巴菲特反而是找不到好的介入時點。有投資者在云南白藥成長放緩之際,放棄了持股。而如果其市盈率降低到合理位置,恰恰應該
是買入時機。只是後續的演化,無法預測。云南白藥繼續高成長,在慢速成長股階段並未停留很久。
銀行業的預期放緩是一個很好的投資點,銀行已經不作為高知名度成長股看待,而更多的
作為週期股或者慢速成長股看待。作為週期股看待,主要是由於西方金融危機,而中國的銀行股與西方週期必然不盡相同。銀行股可能還會在很長的時期內,無法體
現其週期性。更大的可能性是轉為慢速成長。而其市盈率水平,明顯大大低於其成長水平和股息水平之和。符合聶夫的投資標準。
但是也應該看到,單一以銀行股和保險股構成的投資組合,缺乏聶夫組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因為在這一組別,只構成聶夫組合的三分之一。無法探知市場的情緒什麼時候,轉向這裡。這也是很多重倉持有銀行股的投資者,長期失意的原因。
凡客明年一定會盈利?陳年組合拳砍凡客成本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9/04/232017.html凡客的調整又下一城。這一次,凡客CEO陳年選擇對旗下自有物流服務公司如風達下手。
上週末,有業內人士爆料,如風達大幅裁員2000人,覆蓋城市由26個收縮為6個。儘管凡客官方回應稱實際裁員人數並無傳聞之多,但如風達這次的「瘦身」還是被業內解讀為凡客意圖進一步縮減成本。
事實上,為了實現陳年此前提出「今年一定會盈利」的口號,凡客今年動作頻頻,但就目前來看,在四季度實現盈利,凡客離這個目標依然有點遠。
削減物流成本
據瞭解,如風達作為凡客旗下的物流公司,由凡客元老級人物李紅義負責,自2008年籌辦以來快速壯大;而陳年也曾對如風達寄予厚望,希望其能做到凡客業務100%配送。
可惜事與願違。
儘管凡客誠品媒體公關部總監焦宏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凡客將對如風達進行優化結構、整合資源。但根據凡客方面公佈的如風達發展規劃,未來除一線城市仍繼續加強自建物流體系以外,凡客在二、三線城市將更多與第三方物流合作。
對於如風達這樣的結局,電子商務研究員魯振旺表示,如風達的很多架構和人員配備是按照凡客去年的訂單量來設計的,隨著訂單減少,配送員訂單量不飽和情況很普遍,特別是二、三線城市。
根據魯振旺提供的數據,凡客去年的訂單量遠高於今年,但即使如此,去年凡客如風達的配送成本還是比當地第三方配送費用要高。去年,凡客一個訂單倉儲加配送的成本要超過25元,而當地第三方配送費一單不超過7元。
「訂單量減少的情況下,讓當地第三方去配送可以減少成本,而北京、上海等6個目前不取消如風達配送的區域由於訂單比較大,由凡客自己配送更加合適。」魯振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今年7月份,凡客減少了四大門戶和部分垂直網站廣告投入,線下也減少了公交車等廣告站牌等投放。凡客方面強調這一調整主要緣於眼下正是服裝銷售淡季,但在魯振旺看來,減少廣告投放對凡客的影響著實不小。
「今年7、8月份,凡客開展夏季促銷使得流量攀升,但距離4月份平均值相差非常大,現在凡客的流量只是當時的60%。」魯振旺表示。
而Alexa提供的數據顯示,從今年5月份開始,凡客官網的日平均訪問量出現下滑。
頻頻調整
從去年7月份開始,陳年不斷地對凡客進行調整。
當時的凡客開始嘗試事業部制,劃分5大事業部,這些事業部與營銷中心和生產中心全部獨立,幾大機構並行。但隨後陳年再次調整架構,將剛剛分出來的營
銷中心放進各個事業部裡,這樣每個事業部自己負責產品的設計、規劃、開發、成本核算以及營銷推廣活動,事業部向凡客的4大生產中心下訂單。
與此同時,凡客還成立了數據中心,給每個事業部建立一套複雜的標準,數據部門對運營部門進行採樣和分析,有異常就要求業務部門解釋。
2012年,陳年開始一系列縮減成本的行動。先是在供應鏈上整合供應商數量,精選優化供應商的資源。有消息稱,今年凡客的供應商將從200家縮減到100多家。與此同時,凡客也開始試水海外代工,在孟加拉國製造襯衫降低生產成本。
除了一系列節流動作,凡客也在開源方面動了腦筋。
日前,有業內人士透露,凡客正在醞釀與蘇寧易購展開合作,凡客極有可能入駐易購開放平台。對於這一合作,蘇寧易購方面並未給出正面回應,其市場管理中心常務副總監閔涓清只是告訴記者一切以公告為準。
在魯振旺看來,凡客這次與蘇寧易購合作,可能性比較大,此前凡客與聚划算也有所合作。
不過,在深圳觸電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創始人龔文祥看來,合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凡客的銷售額,不能解決凡客深層次問題。
庫存壓力大?
龔文祥所強調的深層次問題是凡客的庫存。
魯振旺也強調,當下凡客的訪問量和訂單量幾乎距離高峰減半,想砍品類和提高品質都很難,庫存成了凡客的巨大包袱。不管是聚划算還是蘇寧易購,凡客都是想利用合作渠道快速低價甩積壓貨。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凡客陷入這樣一個僵局:廣告投放減少導致訂單減少,這加劇了庫存消化壓力,隨著大量應付賬款到期,凡客的供應鏈會更加緊張。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3月,凡客的規劃會上,陳年一再強調:「今年一定會盈利。」
在龔文祥看來,凡客的成功更多緣於其強大的互聯網營銷,而凡客最大的問題是對服裝供應鏈的把控,凡客沒有融入傳統服裝行業供應鏈裡面來,這一塊需要大力加強甚至要脫胎換骨。
龔文祥認為,凡客目前定位偏低,賣39元的T恤肯定不賺錢,凡客需要向真正的時尚人群扭轉。
對於今年年底能否實現盈利,龔文祥給出的答案是,按照行業規律,一般9月份到年底,服裝的銷量可以達到全年的2/3,如果凡客抓住這個機會,銷量上應該有個比較明顯的上揚。但是實現盈利是不可能的。通過調整,兩三年內實現盈利還是有希望的。
而魯振旺也強調,目前凡客處於一個惡性循環當中,沒有走出來。現在不是談盈利的時候,當下主要還是大力消化庫存。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