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媽派「厚切」cash磚細路瞓錢堆起勢碌
1 :
GS(14)@2017-02-11 18:37:47有錢就是任性喔!內地網上最近瘋傳一段土豪大媽派大叠現金利是的片段。片中中年女子拿着厚厚大叠百元人民幣大鈔,在家中各人成叠成叠的派發,連利是封也省下。隨後,不知誰人把鈔票散在地上,多名小孩童高興地躺在錢堆中滾來滾去,畫面讓人側目。從畫面可見,該女人不論大人或小孩,逐一派發「厚切」大叠現鈔,全部都是一百元。收到的紛紛道謝,還祝她新年快樂,估計應是農曆新年期間拍攝。但片段由頭到尾都沒透露拍攝時間和地點。最誇張的是,有人隨後拍得數名小童高興得趴地板把玩散落地面的大堆鈔票。有網友質疑是炒作,亦有不少網民留言:「土豪有錢就是任性」,並指這樣扭曲的「教導」小孩,真的讓人汗顏。騰訊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10/19924017
有怪聲又變凍議會走廊驚現「細路哥」
1 :
GS(14)@2017-02-19 13:59:34西班牙一個小鎮的議員,聲稱在議會辦公室撞鬼,更引來另一位議員請人驅鬼保平安。市長卻直指鬼魂之說無稽,形容是「集體精神錯亂」。出事的小鎮位於格拉納達(Granada)附近,本月3日市議會一名議員工作至深夜,稱突然感到辦公室氣溫不尋常地變冷,「辦公室比平時冷很多,所以我穿上外套再上洗手間,就在這時我聽到走廊有一些奇怪的聲音,就似有人在地上拖着文件行走一樣。」走廊周圍當時很黑,他決定拍下照片之後查看,卻驚見照片內有一位孩童的鬼影。他嚇得將自己鎖在辦公室內,再將照片傳到議會職員的Whatsapp群組。其中一位議員看過照片後心緒不寧,請來驅魔人到走廊進行驅鬼儀式,而驅魔人亦稱的確「有感應」。這次靈異事件非常古怪,但市長馬丁(Leandro Martin)反駁一切光怪陸離之說,「他傳來照片說看到鬼影,事實上我們都當成一則笑話看待,我是懷疑論者,不可能莫名其妙感到寒冷,這是一次集體精神錯亂。」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19/19933388
【動畫】拖住細路擸埋磚大媽剝光豬「赤的敲詐」
1 :
GS(14)@2017-04-28 02:10:47內地扮撞車騙案奇招盡出!一名黃姓司機在23日上午11時11分許,駕車途經河南南陽一條村時,大媽站在村口手持磚頭,更帶着一名男童,在其車前脫衣裸露上身,最後更脫去褲子剝光豬。黃男給5元(人民幣‧下同),但大媽將鈔票扔回車頭玻璃,再給她10元,她又再扔回,她竟獅子開大口討100元。黃男拒絕後再遭威脅,大媽就拿起磚頭準備襲擊車輛。雙方討價還價後,大媽則要求他多給15元,黃男以沒有零錢為由,只能多給10元,一共給她20元。大媽才願意讓路,帶着男童離開。網民講乜:蒹葭蕘秋柔:論無恥不要臉的最高境界。陳哲哲:司機:辣眼睛,嚇得我趕緊給錢。樸覓軒:碰瓷就碰瓷,為甚麼要脫衣服?蘇牙小曼巴:最可怕的不是這種不要臉的碰瓷,而是直接影響著言傳身教着下一代。她不要臉,她孩子繼續不要臉,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瑞天空skyray:這就是搶劫,沒甚麼可說的。兔森巴正品美瞳con:簡直就是厚顏無恥,不過話說回來,這個是窮惹的禍。梨視頻/新浪微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26/20002341
【專題籽】Cosplay英雄賣人情味 超人義工團專冧細路
1 :
GS(14)@2017-05-18 01:11:35【專題籽:胚芽故事】早前有位消防英雄馬路救貓,這些好人好事越多人知便越多人被感染,人人都可做義工、做英雄。這個「Rider Maker假面製造」團隊,四出為來自基層家庭或有需要幫助的小朋友帶來歡樂,他們不只外表Cosplay成日本「特撮超人」(特撮指用真人拍攝的變身英雄),由內到外再到番內都係香港人的真英雄。不過,五年前他們初有做義工這念頭時,要不停Cold Call不同組織提議免費演出。「不過反應都幾冷淡。」創辦人阿花說。
你日日返工,老闆都想你提高工作效率,其實做義工一樣,當然想用最有效率的方法做。小朋友愛看英雄戲劇,每個星期日都可以在電視看到《幪面超人》出場儆惡懲奸(如果不用學英文珠算彈琴非洲鼓的話),英雄講話佢要聽,更易接觸溝通,要宣揚正確訊息應該更容易。「我哋早年喺facebook群組認識,大家都係特撮英雄愛好者,之後喺啲動漫活動約出嚟一齊玩,玩玩吓,不如利用我哋Cosplay英雄嘅身份做啲有意義嘅嘢啦?於是喺五年前就開始有呢個念頭。不過我哋都冇渠道,所以只係慢慢Cold Call唔同組織,唔同社區中心。」阿花說完,輪到另一資深「假面」傑少:「我哋仲寫埋計劃書,不過可能唔多人知,而呢樣嘢又冇乜人做過,所以反應都幾冷淡,好多人嘅回覆都話:『呢啲嘢我哋唔啱。』到底邊啲嘢呢?」傑少本身也是一名老師,他完全不明白「超人」錯在那裏。又原來,阿花的媽媽也是教師,「唔使講其他人,我阿媽聽到都同我講:『咪又係打打殺殺。』」幸好終於找到一個朋友的朋友是社區中心社工,「佢開放啲,覺得我哋只要有主題去宣揚正確訊息,小朋友見到英雄會仲投入仲開心,更吸收到我哋所講嘅嘢。」就是這樣,他們開始了義工生涯,亦越來越多人明白他們演的超人話劇及動作場面不等於打打殺殺,「而且都唔一定要做話劇,好似早排我哋去威爾斯親王醫院同啲康復、康復中癌病兒童玩,我哋就同佢玩吓遊戲,多啲互動,令佢哋多啲正能量。」
(左起)阿花、Eugene、Ivan、傑少、Quenti、Peter,除了Quenti只有19歲,其餘多數也是20多歲。
「嘰嘰」雖然本身係奸角,但發揮空間大,而且很多時最後也會改邪歸正,給小朋友看嘛。
他們Cosplay的都是平成年間的幪面超人,沒有昭和幪面超人,「我們的對象未看過昭和年代的幪面超人吧!」
收到小fans的圖畫或糖果,令團隊很感動,很有動力做得更好。
「想小朋友搵番啲童真」
係,我認同,現在很多小朋友是老積鬼,有些學術成績高分,和別人溝通卻出現問題,識彈琴但講嘢唔望人。當老師的傑少最清楚,「?家好多學校都只着重學科成績,教德育、公民意識嘅德育課可能只得15分鐘一堂,所以有好多小朋友喺待人接物、處事嘅態度方面都好無知,希望我哋用呢個身份可以教佢哋多啲,補充番學校學唔到嘅嘢。」阿花直情親身體驗,「我太太阿哥個仔,佢讀書好叻,小學已經學中學嘅數學,但見人唔識嗌人,攞嘢唔識講唔該。最大鑊係同佢溝通覺得好怪,佢見你得意會走埋嚟望吓你,但同你冇眼神接觸,望完你唔講嘢就走開……我諗好多小朋友用晒個腦啲RAM去讀書補習同埋學唔同技能,但其實佢哋更加應該要識同人溝通,仲有,最重要係要快樂成長,搵番啲童真出嚟,唔好培育啲只係有名校、計數賺錢觀念嘅下一代,如果唔係,第時香港只會越嚟越多『領展』。」我絕對同意,保留童真是非常重要的,否則長大後,像我,在現實生活環境中,很難找到快樂。看超人片,小朋友齊齊送祝福傳能量給超人,原來真有其事。常幫忙做helper的Eugene說:「可能小朋友成日睇超人,所以見到超人都好開心,我見過望住一個小朋友本來冇表情好唔開心,但見到超人出場時就開始笑,越笑越開心,其實就算唔講宣揚乜嘢訊息,只係帶到開心嘅回憶畀佢哋都夠,呢啲都成為咗我哋嘅動力。」做一次演出,知道主題後要度故事度對白,還要找地方排練,都要花一個月時間,付出不少。又演超人又演奸角「嘰嘰」戰鬥員的Ivan說:「試過有小朋友唔捨得我哋走,喊住咁叫我哋唔好走,嗰吓感覺到佢好喜歡我哋,令我會覺得自己做嘅嘢係有意義。」不要說甚麼自我感覺良好,就算是做義工,也可以是雙向的,歡樂情緒不是誰帶給誰,分享才最有意義。「仲記得有小朋友送幅畫畀我,就係我扮演嘅『幪面超人古迦』,旁邊拖住嘅就係佢,有時我覺得佢哋已經當咗我哋係朋友。」
(左三起)「幪面超人月騎」、「幪面超人古迦」、「幪面超人龍騎」、「幪面超人Fourze」;其餘四人都是「嘰嘰」。
訂回來的Fourze頭罩太細,所以後來改裝了一點。
他們的幪面超人服有些在日本訂製回來,再加自己DIY裝備,一套要花過兩萬港元。
這些道具都是他們自製的,「嘰嘰」們也有自己的專用戲服。
「我第二日返工諗起都識笑」
說到超人被小朋友喜愛,一直演「嘰嘰」的Peter有話說:「本身我都鍾意超人嘅,因為細細個已經跟阿爸睇《幪面超人》1、2號,咁有次見到佢哋Cosplay出嚟,我就問我可唔可以加入呀?我都想做超人嘅,不過我都明,我咁嘅身形係有啲難度,咁做『嘰嘰』都好吖。最記得初初做『嘰嘰』出場時,個心都有啲痛嘅,因為聽到啲小朋友話:『嘩,好肥呀,呢個壞人好肥呀。』」另一位做過「嘰嘰」又演過「幪面超人帝騎」的Quenti搭話:「我唔只心痛,試過個身都痛,因為啲小朋友見到壞人,有時又拉又扯又追打……講笑箒,大家都係玩吓,唔係真係打。」不過當小朋友看完話劇,知道台上「嘰嘰」改邪歸正,最後都會找他們興奮合照,Peter說:「我今朝同我阿爸食早餐先講起,其實唔好話佢覺得,我開頭加入都真係玩玩吓嘅心態,不過一路做落,就會覺得好有意義,成為另一個人心入面嘅開心回憶喎。」阿花亦指這是雙向分享,「其實唔只佢哋開心,每次出活動,都係我哋嘅開心回憶,最開心係見到有家長同小朋友一齊嚟支持我哋,見到家長們對超人、Cosplay唔抗拒,仲會整嘢食請我哋食,第二日返工好辛苦嗰陣,諗起都識得笑。」每個放完兩日假星期一返工的打工仔都明白,這種快樂回憶就是苦悶工作中的重要動力,只是我們的動力可能來自贏波中馬打機睇戲,而他們的,則來自小朋友、家長們的笑容。阿花本身愛跳舞,又有跆拳道底子,所以可以演出更多動作場面,「要用娛樂帶出訊息,咁個娛樂都要豐富啲,所以都會設計一啲動作場面。」為了演出更加有特撮感,而去日本學藝:「日本當地好多地區英雄,即係唔同地區有唔同嘅特撮人物,佢哋都會拍劇集喺當地電視台播,亦都會出活動,製作好認真。於是我就上網搵有冇人係教呢啲動作演員動作呢?最後搵到有朋友介紹,去咗日本跟佢哋學嘢,已經去咗三次。希望可以帶多啲嘢返嚟同大家研究,一齊提升演出水準。」除了學動作,阿花說更想效法日本,設計一個地區英雄:「始終幪面超人、鹹蛋超人都係日本嘢,我哋都想有自己嘅英雄,?家都好努力咁設計緊造型,想加入多啲香港元素,可能會有少少似李小龍嘅打扮?亦可能會拍攝一啲短片。」值得支持呀!香港除了陳年的「皇妃超人」外,似乎真的沒有特撮英雄,TV Buddy唔算啦。
Facebook:ridermaker
記者:陳孝義攝影:黃子偉(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梁浩維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17/20023217
【動畫】欲救細路被當拐子佬好心男遭打斷13條肋骨
1 :
GS(14)@2017-05-19 05:27:42在內地做好心,不一定有好報,還分分鐘惹禍。河北辛集市一名外來工人,日前騎電動三輪車在一處路邊發現一名2歲幼童獨自遊蕩,他出於好心準備下車抱起,怎料被幼童的母親誤以為是「拐子佬」。隨後,幼童的家人二話不說,持刀及鋼管暴打,直至警員到場才肯罷手。該工人送院檢查,證實有13根肋骨骨折,傷勢嚴重。遇事的外來工人名叫舒丙友(55歲),來自池州市貴池區涓橋鎮,10年前跟隨親戚到河北省辛集市務工,出事前在一間裝飾公司負責看管倉庫和送貨工作。據其子舒鑫寧表示,事發於本月7日下午4時許,當時舒丙友為客戶送完貨後,準備去診所睇牙醫。「我爸騎電動三輪車到當地古城新村小區時,看到有個不滿2歲的小孩搖搖晃晃朝機動車道上走。」舒鑫寧指,其父看到幼童旁邊沒人看管,擔心他走到行車道上會有危險,就在車上揮手喊幼童不要亂跑,並準備下車把他抱到路邊安全位置。這時,幼童的的母親出來找孩子,誤以為舒丙友想拐帶小孩。隨後,幼童的父親、叔叔等人追上來,不等舒丙友解釋,就出手先將三輪車毀壞,又用利刀和鋼管暴打舒兩友,直到警員接報到場才停手。隨後,受傷的舒丙友被警員送到當地醫院救治。舒鑫寧說:「經診斷,我爸全身有13根肋骨骨折,並且肩胛骨骨折,肺部挫裂傷,胸腔積液。由於傷情嚴重,已經轉院到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胸外科治療。現在還躺在床上不能動彈。」舒鑫寧表示,今次事發原因可能與當地搶小孩的傳言有關,而打人者本身亦有問題。他說:「太殘忍了!我一定要為我爸討個公道,要不然今後誰還敢熱心幫助別人?」據悉,當地政府相當重視案件,已要求警方盡快查明真相,依法嚴懲涉案疑犯。目前,幼童的叔叔張XX已被刑事拘留,而幼童父親則在逃。至於受害人舒丙友正在醫院治療,疑犯已藉家屬對於打人行為認錯,並拿出10萬元人民幣作為舒兩友的醫療費用。不過,舒兩友的友親卻指,無法接受施暴者的道歉,「看着親人被打成這樣,沒有誰會受得了!對方簡直滅絕人性,實在太氣憤。」《新安晚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8/20025365
【古惑的杯】清水變果汁呃細路飲水 醫生讚設計聰明
1 :
GS(14)@2017-05-19 05:44:28古惑的杯不太能騙到大人,但小朋友中招!真以為清水是果汁。
最近個個YouTuber都試飲一隻杯,這個杯在集資網成功籌集到150萬美金後推出,聲稱倒入清水後喝起來像果汁,真的這麼神奇嗎?
這隻「古惑的杯」內層加了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認可的水果香味劑,喝水時聞到杯內香味,以嗅覺欺騙腦袋影響味覺,令你以為正在喝果汁。杯子一共有五種氣味,分別是青蘋果、橙、雜莓、蜜桃和可樂。杯子以密封包裝,味道最多可維持半年,一打開已嗅到強烈的水果味。
(左起)測試員Anya、Verina和Matthew最like橙味。
(左起)杯子一共有五種氣味,分別是橙、青蘋果、雜莓、蜜桃和可樂。
內層加了水果香味劑,喝水時聞到杯內香味,以嗅覺欺騙腦袋影響味覺,令你以為正在喝果汁。
首先試蜜桃味,聞一聞的確有桃味,再喝原來只是水味。青蘋果氣味不太濃,不知是否心理作用,尾段有少少甜。橙的氣味很強,離遠也聞到,起初喝你知道自己在喝清水,吞下後彷彿有點橙的甜味,好像滴了幾滴橙汁在水中。雜莓聞起來像藥水味,喝下也不太有效果。最後可樂味則完全不像可樂。雖然不太能騙到大人,可能小朋友又有效,馬上試試。經過測試員Verina、Matthew和Anya實試,結果都是橙味最神似,說到最不像的就是可樂味,Anya一喝下頭也不回逃走。試的過程都騙了他們喝幾杯水,而且小朋友都指很香很喜歡。醫生又怎樣看?註冊醫生鄭志文:「這個古惑的杯設計聰明,因人類味覺和嗅覺有緊密關係,聞到有味會令你以為吃到有味,安全關鍵是杯中香味物質不會釋放出來,溶於水中。」不過他提醒,最終都是慢慢改變生活習慣較好,別縱容自己喝有味的飲品。嘗式 觀塘巧明街94號鴻圖中心3樓A1室記者:羅祖兒攝影:周旭文、林栢鈞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19/20025779
私家車撞向細路英勇女以身擋車救人
1 :
GS(14)@2017-06-10 12:40:47美國康涅狄格州一架私家車,高速失控撞向石牆,幸好一名婦人見到汽車駛至,將身體傾前擋在小童前,雖然慘遭撞飛,但救了小童一命。事發於周四,婦人佐敦(Shanta Jordan)與受傷男童素未謀面,當她見到汽車失控撞過來時,她曾嘗試推開男童,最終因趕不及雙雙被撞向石牆。由於佐敦嘗試為男童擋住汽車,因此男童承受的衝力大大減低,男童雖受重傷,但沒有生命危險。警方很感激佐敦奮不顧身救人,有警官稱:「我想多謝這位好人,如果她沒有介入,我真的相信事件會造成傷亡。」兩人後來送院治療,目前正在康復當中。州政府計劃舉行儀式,表揚她的英勇行為。至於涉事司機則受傷送院,目前已被警方拘捕並被控魯莽駕駛。英國《每日郵報》/KRON-TV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06/20046281
【旅遊籽】5家庭17細路 原住民台東夢想之家
1 :
GS(14)@2017-06-18 11:19:13「築夢共生家庭」最初由七個家庭組成,雖然現在只餘下五個家庭,部份成年孩子已經遷出,但仍然保持緊密的聯繫。
【旅遊籽:浪迹遊蹤】共居生活發生在家庭之間,或可成為夢想的發源地。台灣宜蘭的「築夢共生家庭」,由五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小家庭組成,自2006年開始共同生活,經歷五次搬遷,近年定居宜蘭頭城,二十幾位成員由來自太魯閣族、泰雅族、布農族等原住民家庭組成,17個孩子,不必求分數,只需追夢想。
這一棟磚紅色的夢想房子,旁邊便是前往台北的路軌。三層樓房連天台,每層約500呎,一至三樓分別設有洗手間、浴室,每層設父母房間、女生或男生房,地下是音樂室、客廳及廚房。久逢甘露的陽光星期天,太魯閣族的金美玲及王金龍夫婦,及共生家庭的大部份孩子,為了招待我們這些陌生的外國人,他們早已在家中準備就緒,說要跟我們共晉原住民大餐。開飯前,來自五個小家庭的代表簡單自我介紹後,以洪亮的聲線唱出原住民歌曲《五穀豐收》歡迎我們,「五個家庭,回歸大自然,充滿熱情,互助的生活。」歌詞道出共生家庭的理念,繼以原住民傳統儀式感謝天地大自然後,便來了人生第一頓傳統原住民大餐。生活簡單的原住民,世代生活在大自然的部落中,自六十年代開始被迫下山生活,生活環境劇變,但食物的味道始終如一,「這是傳統美食阿粨,即是原住民的肉糭,台東的名產。」用糯米、小米製作的阿粨,連包裹肉糭的甲酸漿葉一併吃下,是祭典或婚喪喜慶必吃食物,當值媽媽鍾欣伶補充,「原住民的烤雞不加任何調味,只用鹽,才可以吃到雞的原味。」另一款令人難以忘懷的食物,是蕗蕎,與蒜頭一樣有殺菌所用,是原住民普遍的家常菜,但只有在山區部落才有種植。這裏的小孩,不論是獨生或單親,自小便生活在大家庭,源於2002年幾位原住民媽媽在花蓮的相遇,「在花蓮時參加義工團體,那時候我們的孩子還很小,幾個婦女一同照顧社區的小朋友。」
電影分享會是共生家庭的周末指定活動,向孩子灌輸正確的價值觀。
五歲的田馨柔,是家中年紀最小的成員,受哥哥姐姐影響下喜歡上跳舞。
地下客廳是用餐地,孩子飯後自動自覺收拾飯桌、打掃、洗碗。
實行三不政策 無煙酒無檳榔
2006年,金美玲與相識四年的七個家庭,決定從花蓮搬到台東建立共生家庭,希望互相幫助,助孩子在較健康的環境下成長,「部落生活有太多壞習慣,上一輩常常喝酒、打架,所以我們家有『三不政策』,不喝酒、不吃檳榔、不抽煙。」30人同一屋簷下,即使有共同生活理念,但生活習慣不同,難免有磨擦,「人太多,去廁所很不方便。台東家沒有電視,起初非常不習慣。」經過多年的磨合,共生家庭不但可以互相照顧孩子,更大大節省生活開支,「我們家是共生互助,但我們沒有共產。」這棟去年購入的房子,每個家庭每月只需付不到10,000元台幣(約2,500港元),便足夠應付供樓及伙食開支,每天由當值的媽媽或爸爸照顧家裏的午餐、晚餐,大人細路分擔管賬、屋宇維修、家務的重任。大人對孩子的寄望,從來不是求學求分數,而是認清自己的夢想,「我們在台東的六年,幫孩子成立文化團,四出表演原住民歌舞。」王金龍及其他爸媽,希望透過歌舞表演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從而尋找夢想,還建立「夢想基金」,由孩子賣手作飾物儲錢,從小訓練孩子理財技巧,「例如孩子想學麵包烘焙,需要5,000元台幣買烤箱,小孩需用自己的方式賺錢,便跟大人去賣飾物,那時孩子才14歲。」烘焙師、主持人、化妝師、音樂家、舞蹈家、運動員,今天由5歲的小女孩至40歲的大人,也能夠堅定地說出自己的夢想,「我們希望成立一個園區,有共生的事業,延續或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夢想。」
擁有四個孩子的太魯閣族金美玲及王金龍夫婦,認為上一輩的原住民太多陋習,希望在共生家庭為孩子建立健康的成長環境,也令夫妻關係更好。
布農族的田勝明及鍾欣伶夫婦,負責管理賬務及家居維修。
facebook:ctd177記者:王佩兒攝影:林栢鈞編輯:梁浩維美術:楊永昌、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18/20058352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