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5家庭17細路 原住民台東夢想之家
1 :
GS(14)@2017-06-18 11:19:13「築夢共生家庭」最初由七個家庭組成,雖然現在只餘下五個家庭,部份成年孩子已經遷出,但仍然保持緊密的聯繫。
【旅遊籽:浪迹遊蹤】共居生活發生在家庭之間,或可成為夢想的發源地。台灣宜蘭的「築夢共生家庭」,由五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小家庭組成,自2006年開始共同生活,經歷五次搬遷,近年定居宜蘭頭城,二十幾位成員由來自太魯閣族、泰雅族、布農族等原住民家庭組成,17個孩子,不必求分數,只需追夢想。
這一棟磚紅色的夢想房子,旁邊便是前往台北的路軌。三層樓房連天台,每層約500呎,一至三樓分別設有洗手間、浴室,每層設父母房間、女生或男生房,地下是音樂室、客廳及廚房。久逢甘露的陽光星期天,太魯閣族的金美玲及王金龍夫婦,及共生家庭的大部份孩子,為了招待我們這些陌生的外國人,他們早已在家中準備就緒,說要跟我們共晉原住民大餐。開飯前,來自五個小家庭的代表簡單自我介紹後,以洪亮的聲線唱出原住民歌曲《五穀豐收》歡迎我們,「五個家庭,回歸大自然,充滿熱情,互助的生活。」歌詞道出共生家庭的理念,繼以原住民傳統儀式感謝天地大自然後,便來了人生第一頓傳統原住民大餐。生活簡單的原住民,世代生活在大自然的部落中,自六十年代開始被迫下山生活,生活環境劇變,但食物的味道始終如一,「這是傳統美食阿粨,即是原住民的肉糭,台東的名產。」用糯米、小米製作的阿粨,連包裹肉糭的甲酸漿葉一併吃下,是祭典或婚喪喜慶必吃食物,當值媽媽鍾欣伶補充,「原住民的烤雞不加任何調味,只用鹽,才可以吃到雞的原味。」另一款令人難以忘懷的食物,是蕗蕎,與蒜頭一樣有殺菌所用,是原住民普遍的家常菜,但只有在山區部落才有種植。這裏的小孩,不論是獨生或單親,自小便生活在大家庭,源於2002年幾位原住民媽媽在花蓮的相遇,「在花蓮時參加義工團體,那時候我們的孩子還很小,幾個婦女一同照顧社區的小朋友。」
電影分享會是共生家庭的周末指定活動,向孩子灌輸正確的價值觀。
五歲的田馨柔,是家中年紀最小的成員,受哥哥姐姐影響下喜歡上跳舞。
地下客廳是用餐地,孩子飯後自動自覺收拾飯桌、打掃、洗碗。
實行三不政策 無煙酒無檳榔
2006年,金美玲與相識四年的七個家庭,決定從花蓮搬到台東建立共生家庭,希望互相幫助,助孩子在較健康的環境下成長,「部落生活有太多壞習慣,上一輩常常喝酒、打架,所以我們家有『三不政策』,不喝酒、不吃檳榔、不抽煙。」30人同一屋簷下,即使有共同生活理念,但生活習慣不同,難免有磨擦,「人太多,去廁所很不方便。台東家沒有電視,起初非常不習慣。」經過多年的磨合,共生家庭不但可以互相照顧孩子,更大大節省生活開支,「我們家是共生互助,但我們沒有共產。」這棟去年購入的房子,每個家庭每月只需付不到10,000元台幣(約2,500港元),便足夠應付供樓及伙食開支,每天由當值的媽媽或爸爸照顧家裏的午餐、晚餐,大人細路分擔管賬、屋宇維修、家務的重任。大人對孩子的寄望,從來不是求學求分數,而是認清自己的夢想,「我們在台東的六年,幫孩子成立文化團,四出表演原住民歌舞。」王金龍及其他爸媽,希望透過歌舞表演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從而尋找夢想,還建立「夢想基金」,由孩子賣手作飾物儲錢,從小訓練孩子理財技巧,「例如孩子想學麵包烘焙,需要5,000元台幣買烤箱,小孩需用自己的方式賺錢,便跟大人去賣飾物,那時孩子才14歲。」烘焙師、主持人、化妝師、音樂家、舞蹈家、運動員,今天由5歲的小女孩至40歲的大人,也能夠堅定地說出自己的夢想,「我們希望成立一個園區,有共生的事業,延續或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夢想。」
擁有四個孩子的太魯閣族金美玲及王金龍夫婦,認為上一輩的原住民太多陋習,希望在共生家庭為孩子建立健康的成長環境,也令夫妻關係更好。
布農族的田勝明及鍾欣伶夫婦,負責管理賬務及家居維修。
facebook:ctd177記者:王佩兒攝影:林栢鈞編輯:梁浩維美術:楊永昌、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18/20058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