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宣佈音樂社交產品Ping將在9月30日關閉。蘋果在2010年9月與iTunes 10一起推出了Ping,並對其寄予厚望—「iTunes
10 is all about Ping,Apple's social network for
music」。在Ping推出後的48小時內,蘋果宣佈用戶突破100萬,但之後蘋果從未公佈與Ping相關的數據。
實際上Ping很快就表現出了頹勢。2010年11月,Ping和Twitter展開合作,允許Ping用戶把自己喜歡的音樂發到Twitter上。當月,每天來自Ping上的轉發消息只有3000條左右。
作為目前最受關注的公司之一,蘋果擁有遍佈全球的忠實粉絲。至今蘋果已經賣出超過4億台iOS設備,這意味著蘋果擁有數億的用戶。假如要選擇一個做社交網絡的公司,除了Google,恐怕沒有比蘋果更合適的了。但蘋果為什麼就沒做好Ping呢?
體驗不佳
蘋果硬件的用戶體驗無與倫比,全世界的開發者都在模仿蘋果。但很難想像蘋果會推出Ping這樣一款體驗不佳的社交產品。Ping沒有網頁版,只能通過
iTunes來發佈內容。另外,Ping的分享和推薦功能也做得不夠好,比如分享功能同樣無法在Ping上直接完成,而是必須通過iTunes商店。
Ping是什麼
雖然蘋果明確將Ping定義為一款社交產品,但在產品設計和用戶的引導上,這款產品更多圍繞著iTunes商店展開,甚至更像是一款向用戶推銷
iTunes裡音樂的產品。甚至連推銷這個功能Ping都沒有做好,比如其個性化推薦功能不佳,推銷功能過於簡單。一款成功的社交產品可以推動銷售,但一
款為銷售設計的社交產品完全就是另一回事了。做好一個東西還是要目標明確,一魚多吃這種事在商業上是做不來的。
產品太細分
以音樂為主題的社交無法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的蘋果用戶。並不是所有的蘋果用戶都對音樂社交如此感興趣,而且像Facebook和Twitter這樣的
社交平台也有音樂社交的內容,這使得Ping難以聚集起巨大的規模,而規模正是社交網絡的生命線。還有一個問題是,Ping當初缺少了Facebook的
支持。
在喬布斯時期,蘋果是一個以創新產品引發口碑傳播的公司。蘋果不需要以社交網絡的方式來維繫粉絲的忠誠度。Ping的遭遇告訴我們,消費者也許會被喬
布斯這樣的現實扭曲力影響很長時間,但他們到底是一群現實的聰明人,如果魔力不再,他們總歸還是需要以某種方式來維繫的。
社交是個大事情,真的做好的話,需要上至管理層下至運營團隊都投入極大的精力和成本。作為一個以硬件為核心的公司,蘋果很難為社交分神,投入太多的精
力。蘋果CEO蒂姆·庫克也表示蘋果公司不會在社交網絡上投入太多精力,而是更傾向於和Facebook、Twitter這樣的第三方進行深度合作。根據
《紐約時報》的消息,蘋果有意對 Twitter 進行戰略投資,最近幾個月雙方一直在談判。
對於蘋果來說,無論是不是自己做社交網絡,這都是一個不能迴避的重要的方向。這有可能關係到未來蘋果與Google、Facebook、亞馬遜這些重
量級公司的終極競爭。很難說蘋果目前放棄做社交網絡是對還是錯,但有時候面對潮流就是要堅持自己信仰的東西,這正是喬布斯留給蘋果最大的財富,商業也就是
這樣。
Go-Matic是一款別具特色的「微型社交網絡」。與Facebook等基於朋友的社交平台不同,Go-Matic希望在短時間內,讓同一地點的一群陌生人方便快捷地組成一個小小的交際圈,討論問題,分享觀點。
該應用來自本週剛剛成立的創業公司GoFactory,它建立在GoFactory的GoMachine平台上。該應用使用起來很簡單,只要打開應用,點擊大大的紅色按鈕即可,然後用戶就會進入一個群中,用戶可以在這裡發表評論、地理位置數據、照片和其他內容。
例如,公司CEO傑夫•韋特茲曼(JeffWeitzman)利用該應用來協調公司晚宴。由於最初的宴會場所已經結束當天營業,韋特茲曼利用Go-Matic輕鬆地告訴員工新地點,並跟蹤他們在路上的行蹤。
再以我個人為例,我今晚在酒吧遇到幾位朋友,他們還帶了一些其他朋友,我們約好以後一起吃飯。為了協調好每個人的時間,少不了東奔西跑,還有手機短 信,儘管彼此目前還不知道對方的號碼。但如果每個人都下載了Go-Matic,那麼協調起來就很容易了。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Go-Matic共享照片, 發表相關評論等。
該應用使用了地理位置和音頻指紋識別技術來識別用戶所在群,音頻指紋識別十分重要,因為它為識別過程增加了額外的過濾程序。剛剛在咖啡店建立一個群 的用戶不可能與想在咖啡店之外建立其他群的用戶發生聯繫。如果對加入一個由剛剛認識的新朋友組成的群心有餘悸,用戶可以選擇不共享任何個人身份信息。
GoFactory聯合創始人兼CEO韋特茲曼稱,Pair和Path等應用的出現表明了人們對「微社交網絡」的需求,但它們並未提供新穎的解決方案。相比之下,Go-Matic是一項全新的應用,致力於解決真實世界所存在的問題。
這裡並不是在詆毀其他應用,但Go-Matic的群創建程序的確很酷,不僅快速簡單,而且還相當有趣。Go-Matic是用來協調真實世界所存在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又一個允許用戶發佈社交內容的場所。這意味著用戶會重複使用該應用,而不是下載後就放在一邊置之不理。
Go-Matic網址:Go-Matic
iOS版Go-Matic下載地址:Go-Matic
本文編譯自TechCrunch
(有亞)
Pinterest(圖片視覺社交和分享網站)風靡並帶起了中國的美麗說、蘑菇街潮流,30多個模仿者遍地開花。但與鼻祖定位不同,絕大部分中國類 Pinterest網站都依賴於電商,分享的商品中九成以上來自於電商平台。電商火,也讓這些Pinterest網站看似前途似錦。
但電商平台不甘只做商品提供者,記者近期發現,電商企業自己也在構建導購分享網站,這使獨立Pinterest網站流量下降多達三成,為急尋自救出 路,甚至不惜賣身給互聯網巨頭。不過,分析人士坦言,就算是得到巨頭資助,Pinterest中國模仿者如不盡快擺脫對電商平台的依附,將難阻迅速衰落之 勢。
類Pinterest遭遇滑鐵盧
近三個月PV下降23.9%
為瞭解目前中國類Pinterest網站境況,記者試圖從國內第三方諮詢機構獲取分析數據,但結果並不理想。
「我們已經停止了對此類網站的數據研究,從有類Pinterest網站開始,我們只出過兩份研究報告,而這兩份也是在研究社會化電商的時候隨便帶了幾句對這類網站的分析,只有一個註冊用戶數據而已」,相關人士如是說。
記者隨後查閱了Alexa網站排名。近三個月時間,美麗說平均排名926位,下降263位;蘑菇街平均排名也下降370位,目前僅為1450位。另 有知情人士披露,蘑菇街近三個月的PV流量下滑高達23.95%,美麗說近三個月的PV增幅僅為5.95%。而去年同期,兩家網站的月均PV增長均超過 50%。
而用戶對於這類網站的熱情也降低了不少。經常網購的王小姐向記者抱怨,「近期突然對蘑菇街沒有興趣了,覺得分享的商品都差不多,更新不更新好像都沒啥變化,之前看網站是處處有驚喜,現在很難有驚喜的感覺了」。
記者從四鑽淘寶店主張澤(化名)處獲悉,「從今年5月開始做美麗說、蘑菇街推廣,不管你買不買我家的東西,只要你在美麗說或蘑菇街上分享我家商品被 收錄了,每件商品我就給他50元,我在旺旺上發出這個推廣之後,一開始每天至少有5個人來問,近一段時間基本上一天也就一兩個人來問,也只是瞭解下,並不 真的幫我推,大家好像對這個分享審美疲勞了」。
事實上,目前仍有類Pinterest網站入局,但對於這些新晉者,蘑菇街CMO李妍珠並不看好,他坦言,「如果是定位於女裝導購網站的話,我認為機會不大,如果想有所發展的話,我建議他們做男裝或媽媽類商品導航」。
莊家「下水」自起爐灶
Pinterest們遭釜底抽薪
事實上,除了網購人群和淘寶店主感覺到類Pinterest網站們已出現趨於非主流的跡象之外,更讓此類網站憂心忡忡的是其賴以生存的電商平台們開始自己操刀了。
電商大鱷淘寶網近日頻頻表示將全力推進頑兔社區的發展,不僅把淘畫報的內容全部轉入頑兔社區,並且該社區已經開通導購功能。知情人士還向媒體透露, 早在今年5月,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云就針對電商導航網站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不扶持上游導購網站繼續做大,阿里的流量入口應該是草原而不是森林。」雖然該 表態並未得到阿里巴巴的官方證實,但是美麗說、蘑菇街此類網站難免捏一把汗。
記者還從業內人士處瞭解到,從去年起淘寶開始向美麗說和蘑菇街等網站收取10%的技術服務費,變相減少了付給這類網站的分成。而在馬云發表上述講話 前後,淘寶聯盟也調整了部分政策,其中一條是不允許第三方淘寶客網站在站內向用戶提供淘寶商品搜索功能。外界將此視為淘寶開始打擊電商導購的信號。
不幸的是,在受到莊家擠壓的情況下,美麗說和蘑菇街等現階段還無力轉變依賴電商平台獲利的現狀。據瞭解,扣除技術服務費用後,蘑菇街每月從淘寶聯盟分成得到的收入約400萬元,而美麗說的該類收入大概佔其總收入的60%-70%左右。這一收入是兩家網站最主要的收入。
「雖然美麗說並未披露過這類數據,但是這個數字差不多」,接近美麗說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同時,李妍珠也向記者坦誠,「現在蘑菇街上分享的商品90%以上來自於淘寶,當然相應在收入上面也佔據了很高的比例」。
然而,即使淘寶商品現在幾乎已成為其商品的惟一來源地,李妍珠卻並不認為蘑菇街過於依賴淘寶,他告訴記者,「我們網站上分享的商品的確絕大部分是來自淘寶,但是這其實和線上女裝的分佈是一樣的,很正常,而且淘寶也是希望有可以引流的電商系統的」。
此外,美麗說內部人士也向記者表示不認為依賴淘寶會使其陷入被動,他向記者舉例,「就好像百度也要購買流量一樣,從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淘寶也是需要購買優質流量的,這沒有什麼被動不被動的,是一個共存的關係」。
全力自救尋線下營收
不惜賣身於巨頭
業界有蘑菇街和美麗說過分依賴電商平台的質疑,雙方雖不約而同地表示不擔心,但已有行動。據記者瞭解,為了使各自的營收來源更多元化,兩家網站都暗中尋求非淘寶類營收。
李妍珠透露,除了淘寶之外,蘑菇街和其他的電商平台也在接觸,比如說初刻、凡客、瑪索瑪索以及七格格等自有品牌等,目前其營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淘寶聯盟分成、品牌商廣告。他告訴記者,從今年五六月起,蘑菇街就已開始與各大品牌接觸,目前合作的品牌商有20-30家。
「除了以上兩種營收之外,我們還在嘗試給電商賣家創新營銷渠道,比如說我們會做化妝品的新品試用,或者幫服裝賣家做新裝試穿,雖然組織這樣的活動有 些是免費的,但還有一些我們可以獲利幾萬元」,李研珠還在嘗試,但顯然這萬元級的收入對於一個擁有100名員工的企業來說可謂是杯水車薪。
與蘑菇街一樣,美麗說也在暗暗考慮如何擴大非淘寶收入佔比。記者從美麗說內部人士那裡瞭解到,「未來大家可能會慢慢看到美麗說在中間頁(在搜索引擎 和傳統產業中間的狀態來為別人提供服務)方面的嘗試,簡單地來說就類似於O2O(將線下商務的機會與互聯網結合)」,他舉例說,「比如說線下的婚紗攝影等 就有可能成為我們的客戶」。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能嘗試更多的商業模式、在流量普跌的情況下繼續發展下去,一些類Pinterest網站不惜吸引互聯網大平台入股。此前購物分享 網站「逛」的創始人白鴉在微博中曾爆料,「騰訊收美麗說這事兒我只知道馬化騰已同意,是否簽字尚未知」,而近日記者從知情人士處得知,美麗說已經正式獲得 來自騰訊的D輪融資,融資金額不詳。此外,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其競爭對手蘑菇街也已經完成C輪融資,投資方為啟明創投和IDG。
對此,分析人士指出,以上蘑菇街和美麗說的自救嘗試,就是減少對電商,至少是單一平台的依靠。其實,對於如何掙到錢這個問題,美麗說和蘑菇街此類網 站的鼻祖Pinterest也並沒有想清楚。記者瞭解到,目前Pinterest已經擁有大約2300萬使用者,而這家公司截至目前並沒有因此產生任何營 收。
商報記者魏蔚/文宋媛媛/漫畫
薩瓦並不只有這一套連接系統缺少複雜的工具,他還有許多其他的項目也缺少點子。「我常常是拿著啤酒的預算去做香檳的項目。」他說,所以他在職業社交網站 LinkedIn 上建立了一個叫做 「工程師找東西!」(ELFS!)的小組,「專為尋找想法、竅門或資源來完成一個項目或原型的人量身定製」。現在這個項目已經有超過 2000 人加入(是的,薩瓦得到了一個解決他磁鐵問題的答案)。
利基社交網絡並沒有想著要超越在社交領域的霸主 Facebook。相反,這種小型論壇的價值只體現在把專業人士共同的職業關注和特殊興趣相聯繫起來,讓他們有地方可以感受科技議題帶來的頭腦風暴、分享領域內的一些經驗、時刻掌控行業動態、建立合作關係、尋求職業建議,當然還可以尋找工作。其實,在建立這樣的網絡之初還有另外的一個原因,就是想把以專業技術為中心的交流與家人朋友之間的交流相區別開來。
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協會(IEEE)成員網站負責學生活動和小組管理的主管約翰·戴恩(John Day)說: 「我們會避開用 『社交網絡』 來形容自己。我們更傾向於把它叫做 『知識性網絡』。」
事實上,已經有一部分為特定專業提供服務的網站出現了,它們會迎合不同專業受眾的需求。剛剛上線的 Power Panel社區網站就是為了迎合那些設計、建造、維護油氣和石油化工產品以及一些其它工業設施的工程師所準備的;在它運營的前三週內,就已經獲得了超過 150 名成員的加入。Element14 這個項目的目標群體則是設計工程師。在 LinkedIn 中,你也能找到很多為了偏門領域所搭建的小組,比如討論醫療設備和圖形用戶界面等的。像 Arduino (一個設計和開發平台)和 CodePlex (微軟的一個免費開源項目託管網站)這種開源網站,也有工程師們分享他們各自的項目。再如ResearchGate 和 LabRoots , 這兩個網站可以在為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提供常規社交網絡服務的同時分享研究成果。
LabRoots 與常規的社交網絡平台最為接近,它可以通過對用戶信息數據的深度挖掘來為他們提供相關度最高的內容。當 CEO 格里格·克魯克夏克(Greg Cruikshank)在 2008 年把網站推上線時,他曾想整合社交網站、專業網站和在線信息公告板。 「Facebook 對社交互動來說非常出色,」 克魯克夏克說,「Linkedin 更像是專業人士的廣播板,討論板塊並沒有自己的特色,也沒有用到數據挖掘技術。」 LabRoots 則會提供實時新聞、視頻張貼功能、研究文獻的使用和評論功能,甚至還有像 Facebook 一樣的 「信息牆」。在 LabRoots 中 40 萬左右的註冊用戶,有近 7.6 萬人是工程師。
薩瓦很清楚,在他「工程師找東西!」(ELFS!)這樣的網站中,滿足了許多工程師提出的需求。「我已經接到了許多的感謝信,他們大多從這個社區小組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作合作關係。雖然我現在還沒發現有哪個全球五百強從中誕生,但是,給它充足的時間和多幾千人的成員,誰又知道將來會怎麼樣呢?」
acebook週三(11月14日)宣佈推出一款社交求職應用,向超過10億的Facebook用戶提供招聘信息。目前Facebook已經與5家招聘網站合作並提供了超過170萬個工作機會。與Facebook合作的5家招聘網站分別是Monster、BranchOut、DirectEmployers、Jobvite和Work4Labs(好吧,它們都是被LinkedIn搶走飯碗的公司)。求職者可以通過這款社交求職應用按照行業、關鍵詞和地點等類別搜索職位。
以Facebook的體量,業界自然而然地會認為此舉將對以招聘為生的LinkedIn造成衝擊。
福布斯網站相關文章對此分析認為,Facebook的招聘與LinkedIn招聘的定位不太一樣,但無疑是對後者市場的一種細分。作者明確表示:招聘的未來在於社交。
以下為福布斯部分原文:
「Facebook的這一發布舉動是否會令週三(2012年11月14日)成為LinkedIn開始走下坡路的日子?Facbook的用戶構成多樣,這一點當然不同於LinkedIn,後者擁有1.75億年紀較長、受過高等教育的用戶。勒·維特的Work4Labs網站承認Facebook注重的是初級職位和小時工崗位而不是領薪崗位,而後者才是LinkedIn向申請者提供的崗位類型。正如今年7月《福布斯》撰稿人喬治·安德斯在一篇封面故事裡所指出的,LinkedIn公司的企業招聘工具LinkedIn Recruiter是該公司的核心業務。他們擁有三年的領先優勢,產品在招聘業界享有威望,據稱可以與彭博商戶終端相媲美。LinkedIn還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專業品牌,目的明確——旨在打造商業網絡。把工作和一個以派對照片著稱的社交平台攪在一起,可能會令年紀稍長的員工感到不大舒服。
然而,Facebook用戶基礎的規模意味著可用多種不同方式對用戶群進行細分。儘管只有22%的用戶年齡在45歲以上,但那也有2.2億人之多——超過LinkedIn整個平台的用戶數量。而且Facebook在招聘低技術含量的工人方面已經表現出十分的高效。立足低端市場會是一個不錯的起點,可以進而向上游發展併吞食LinkedIn的業務。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在LinkedIn和Facebook兩個網站上都會建立個人檔案,他們可能不會介意下一份工作來自哪裡。
傳統的在線職位佈告欄如Monster.com必然將逐漸被淘汰。近年來Monster已經眼見自己的市場份額和股票價格暴跌,而LinkedIn則一路飆升,Facebook的開發者夥伴——Work4 Labs、BranchOut和Jobvite——已經籌集了數千萬美元資金以追求基於社交圖譜的招聘模式。毫無疑問,招聘的未來是社交。」
代表公司是The Resumator。
The Resumator創立於2009年,幫助小型企業更有效率地進行招聘。從張貼職位公告到檢視所有簡歷,這些都在協同合作的環境下完成。招聘公司只需輸入信息和應聘要求,然後The Resumator就會在多個人氣旺盛的招聘平台上發佈職位公告,同時在社交網絡上創造眼球效應。公司可以做很多有效的篩選,例如通過和其他公司討論申請人的表現,對方可以加入自己的評價,這樣在僱主下決定之前,就有了一份可跟蹤的建議。當公司陸續收到簡歷後,Resumator能夠幫助僱主從大量的申請中檢索過濾,通過給予實時的報告和分析,提高應聘程序的工作效率。The Resumator還提供一些管理技能測試之類的服務,以供於一些公司在作出聘用決定時的參考。服務計劃的價格僅從29美元起。
上個月,社交招聘平台The Resumator通過B輪融資募得210萬美元,本輪融資由Birchmere Ventures,Rincon Venture Partners和Salesforce.com領投,Innovation Works與ff Venture Capital也參與了本輪融資。Rincon Venture Partners同樣也是該公司2011年70萬美元A輪融資的領投者。
【搜狐IT消息】Stevie是一個把用戶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絡的信息動態以電視節目顯示的應用。
用戶登陸Stevie後,綁定自己的社交網絡賬號,就可以收看Stevie上不同主題的「節目」了,節目主題有喜劇、音樂或名人八卦等,播放節目時會有動態的資訊欄,滾動顯示綁定的Facebook、Twitter上好友的最新信息,風格頗似80年代的MTV電視台。Stevie之前只有iPad和網頁版的客戶端,前幾天他們剛剛推出了iPhone版客戶端。
近日該應用獲得150萬美元融資,這筆A輪融資的投資方為李嘉誠旗下的風投公司Horizons Ventures,這讓這家總部位於以色列特拉維夫的初創公司融資總額達到210萬美元。
Stevie的首席執行官耶爾•吉文(Yael Givon)和她的丈夫、公司聯合創始人吉爾•裡芒(Gil Rimon)是一對「創業夫妻檔」,他們都表示將把這筆資金用於業務的進一步擴張,包括明年第一季度推出Android平台客戶端,在Stevie上添加更多的視頻內容,給iPhone版添加更多的「第二屏」功能。
云端儲存服務Dropbox以出色的跨平台整合能力深受歡迎,不過Dropbox不甘於只是作為儲存工具,近日更新了照片分享功能,讓使用者可以輕鬆建立臨時相本,並分享到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代表Dropbox已經跳出「檔案」的框架,朝著內容面思考。
從「內容」出發
Dropbox表示,他們漸漸跳脫文件取向的思考模式,轉向注重內容,一改原先分享的照片必須存在同個資料夾的作法,現在帳號中的照片獨立於資料夾外,就算移到別的資料夾甚至重新命名,照片分享都不會受影響。
換言之,Dropbox現在注重的是照片、文件或歌曲等較抽象的數據內容。
Dropbox的服務器存有數十億張照片,其中許多是經由選擇性加入,從用戶手機或平板等裝置存取下來。新的分享功能簡化手續,過去用戶只能靠email傳送連結分照片,如今Dropbox將所有照片集中在一個虛擬相本,無論相片位在哪個資料夾,用戶都能直接挑選,選擇要經由email、Facebook或Twitter分享。
這項改變看似簡單卻不可小覷,因為這或許意味著Dropbox正一步步朝社交網絡領域發展,頗有挑戰Facebook和Twitter的味道。
佈局社交網絡
Dropbox與用戶間的關係比Facebook或Twitter還要親密。Dropbox可以從用戶的手機、平板、電腦等裝置複製檔案存入云端,也讓用戶間存取共享,功能就像是用戶間的私人社交網絡,這點是Facebook之類的社交網站很難辦到的。
Dropbox從前的作法非常適合個人和辦公室PC的時代,人們存取資料只需遊走在這兩大裝置之間,但現今除了傳統電腦,更多了智能手機、平板,Dropbox發現人們使用科技的方式改變,聰明地順應潮流,從移動設備觀點發想出新的檔案管理方式,讓使用者可以自由地與個人、小團體甚至公眾共享資料。
此外,Dropbox去年12月買下音樂串流服務的Audiogalaxy,似乎有意培植音樂串流技術,之後收購云端相簿Snapjoy ,很明顯是為了發展更完整的圖像服務,而音樂與圖像正是社交網絡不可或缺的元素。
值得注意的是,Dropbox今年把Python程序語言之父凡羅森(Guido van Rossum)挖角到麾下,用戶人數也已突破一億,儘管微軟CEO鮑爾默(Steve Ballmer)不將Dropbox放在眼裡,只稱它是「不錯」的初創小型公司,但以其目前展現的眼光和策略,難保未來不會追上科技金字塔頂端的各家巨人。
作者:徐嘉偉
產品小檔案:
酷發現:基於用戶行為的社交化網頁推薦!(http://www.kufaxian.com)
公司名稱(產品名稱):《酷發現》
CEO/創始人:計拓,連續創業者
地點:中國
融資情況:待融資
關鍵詞:推薦引擎、社會化閱讀、大數據
產品概述:面向在網上瀏覽內容的用戶,解決了信息篩選的問題,為用戶節省了時間。瀏覽方式從原來的主動尋找變成了現在的被動發現,用戶不再需要自行尋找內容,這是一種瀏覽方式的改變,同時也必將影響用戶的瀏覽習慣。
盈利模式:廣告。在向用戶推薦的內容中插入廣告內容,廣告直達用戶,並可根據用戶屬性投放。收廣告主的錢。
按廣告送達的用戶數收費。CPR = Cost Per Reach
市場前景:每100萬PV可產生廣告收入2.5萬元(100萬PV x 5%廣告率 x 0.5元 = 2.5萬元)
StumbleUpon數據:註冊用戶2500萬,340萬DAU,2500萬PV/天
競爭/潛在競爭對手:飛飛(今日頭條),資訊信息 不得姐(百思不得姐),娛樂趣味 ZAKER,綜合閱讀
產品目的:基於用戶行為、興趣、社交關係進行網頁信息推薦,解決海量信息的篩選。
現在「大數據」的口號響徹天地,基於社交網絡數據來做內容推薦的產品更是層出不窮。但酷發現的團隊感覺,僅僅依靠社交網絡的支持,所獲取信息的類別是多樣的,內容是混雜的,展現形式也是依照標籤、評論等內容而列表化的,1)各類信息混雜一起,很難將用戶的興趣點聚焦;2)產品體驗還是先要讀列表,不夠方便;3)所推薦內容信息量有限,有遺漏;4)按照評論量等數據做排序,缺少個性。所以,在社交數據的基礎上,酷發現將用戶網絡行為特性也融合進了算法中,更是大膽的對產品的展現形式做了「另類」的設計。
通過社會化賬號授權即可登陸,目前已經支持新浪微博的綁定,以後還會有更多的登錄入口;
無需設置,讓用戶來做選擇與設置,過程比較痛苦不說且由於隨機性較大也未必準確。而酷發現的用戶則不需要做任何關於興趣和喜好的設置,用戶在綁定微博的時候,已經分析了登陸賬號的特徵,並整理了與用戶特徵契合度較高的熱門信息分類,用戶只要從各分類中選擇一個比較感興趣的即可開始瀏覽了。
產品的展現形式相當簡單和另類,推薦的頁面都是原網頁,只是在網頁上方有一個酷發現的工具欄,用戶所要做的只是點一下「喜歡」或是「酷發現」直接跳入下一個頁面,不用捋著列表挨個看,更不用手打域名在網站之間來回切換,使用起來相當方便。
好友推薦,作為社會化的產品,引入了社交網絡的好友關係,綁定微博以後,酷發現還會推薦好友曾經喜歡過的熱門信息,相當於好友已經幫我們做了信息的一次篩選,也可以通過分享和評論與好友進行互動。
算法特徵:社會化+學習化
每一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酷發現最主要目標就是準確的為每一個與眾不同的用戶推薦與眾不同的內容。用戶綁定微博後的,酷發現會提取標籤、好友、收藏等數據作出分析,為不同用戶建立起不同的UserDNA基礎模型,該DNA影響著向用戶所推薦信息的分類以及每個分類中各條信息出現的順序。
如果用戶喜歡該內容,在閱讀完成後點擊「喜歡按鈕」,系統還會推薦下一條相關的信息,即使不是特別關注該內容,也可以直接點擊「酷發現」自動進入下一個偏好的文章。而且,酷發現的算法蘊含學習機制,不斷優化推薦的算法,用戶的每一步操作,包括興趣、喜歡、下一步、分享、評論轉發等直觀表現,以及所閱讀網頁屬性、停留時間等隱含屬性都會被系統記錄,並做出時時的分析,換句話說,酷發現會學習用戶的閱讀習慣。
2012年注定是黃金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全年上漲110.13美元或7.04%。這也意味著,黃金連漲12年,成為商品期貨的最長升勢。
在不少投資者看來,黃金還要再漲十年,須把握住機會,利用黃金的高槓桿將手中的錢輕鬆翻幾倍。許多不法之徒正是利用這種投資心態,通過開設非法黃金交易黑平台等方式,將投資者的血汗錢一吸而光,隨即逃之夭夭。
蒸發掉的血汗錢
康女士今年1月就遭遇了此種騙局。「幾天的時間,10萬塊錢就沒了,電話也打不通,人也找不到,我是不是被騙了?」
40歲的康女士2012年底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加上家裡親人去世遭遇變故,她急於通過投資來改善自己的生活。這時,她連續接到一家來自上海、自稱是佑榮貴金屬內地分公司的電話,希望她能到其公司開戶炒黃金外盤(倫敦金)。多次電話誘導之下,2012年12月26日,在該公司一位自稱是黃金專家朱信的勸說下,從無投資經驗的康女士在網上開了戶,往賬戶裡存了3萬元。
朱信向康女士介紹,佑榮貴金屬公司是香港的公司,是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的會員單位。「黃金是最穩妥的投資,設置止損即便虧損不過是幾百元而已。而且他親自操作,可以穩賺不賠。」
「開戶的當天晚上,朱信就幫我掙了5000元。第二天,又變成了一萬元。」如此,嘗到甜頭的康女士更加信賴朱信。這時,朱信打電話給她說,公司年底整頓,他帶的客戶賬戶至少得有10萬元資金。康女士得趕緊湊齊十萬元,否則就不能幫她操作賬戶了。
「他要我放心,正好趕上星期五(1月4日)非行情時間,等到我星期一(1月7日),最遲不過星期二(1月8日)就可以把錢取出,而且還不會影響我後期賬戶操作。我想既然開戶,他又那麼有把握,所以就湊了10萬元放進去(賬戶)了,由他們來操作。包括我的本金8.3萬元和他們幫我操作的收益1.7萬元。」康女士說:「我連生活費都放進去了。」
然而,出乎康女士意料的是,從1月4日開始的卻是格外漫長的等待。「1月7日,我打不開賬戶,聯繫業務員及朱信的助理,都說朱老師出差了,我的賬戶和別的投資者的賬戶綁定在一起看不到信息,要等朱老師回來。一週以後,我終於聯繫上了朱信,但發現我的賬戶只剩下397美元了。朱信解釋說,他不在公司期間,他們的學徒操作賬戶導致了我的虧損。為了彌補我的損失,如果我再入金(打錢)進去,可以提供給我20%的補償金,比如我打進去10萬塊錢,賬戶裡就是12萬元。」康女士說:「我拒絕了。更氣人的是,問題還沒有解決,當天晚上僅剩的397美元又被炒沒了。」
康女士所不知道的是,內地正規渠道炒黃金採取的是第三方託管方式,客戶資金實質上存在客戶名下的銀行賬戶中,而地下炒金黑平台表面上幫客戶把錢匯到了其在香港的交易賬戶,給客戶造成一種錢還在其名下的假象,實際上已受經紀公司的控制,是地下炒金公司的個人賬戶,流進了個人的口袋。客戶賬戶上顯示的資金,說白了只是一組「數字」而已。
典型的黃金外盤交易騙局
在此之後,康女士再也沒能聯繫到這個所謂的黃金專家朱信。事後,她才瞭解到,有著類似遭遇的人很多,損失都在10多萬元。他們都想找朱信和佑榮貴金屬討個說法,但以前聯繫的辦公電話和手機都處於停機狀態,辦公地點也已由上海浦東搬至上海金山區的某寫字樓內。
本報記者也多次聯繫朱信,但通過公開信息找到的手機及座機號均已停機。截至本報發稿前亦未能聯繫上佑榮貴金屬。
記者在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的網站上發現,佑榮貴金屬的確屬於其會員單位,但交易資質屬於B類,即其只能交易99金、港元公斤條,並沒有交易倫敦金的資質。
漢路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曾智紅表示,康女士這種遭遇並不鮮見,而且這種行騙手段已經有多年歷史。他們自稱是佑榮貴金屬在內地的分支機構,可能只是借佑榮貴金屬的一個名頭,屬於「三無」公司。
另據記者瞭解,這些地下炒金公司的藏身之地,最典型的是分佈在各寫字樓裡。之所以選擇這些場所,一是因為租用寫字樓的成本相對比較低廉,二是考慮公司「蒸發」時撤離更為方便。
實際上,這些公司基本都是「皮包公司」,一般來說,公司老闆以及從業多年所謂有經驗的工作人員,用的都是假名,很多老闆用的都是假身份證。如果出現問題,對他們來說大不了換個地點更換個公司名稱再做罷了。
地下炒金公司的銷售方式,以網絡營銷和電話營銷為主。公司對招聘的大量剛畢業的大學生並沒有什麼專業培訓,根本不對他們進行職業規劃,不考慮其未來以及應有的權利,只知道盤剝他們的剩餘價值,對他們進行錯誤引導,不擇手段地把他們當做賺錢的工具使用。
至於如何牟利,一位多年從事期貨交易的人士表示,行情軟件和下單軟件是期貨投資者最依賴的兩大「法寶」,因此一些非法的地下炒金公司往往會在這兩個重要的工具上做文章。
一家接觸過地下炒金公司的人士向記者透露,90%的地下炒金公司做的是「黑平台」,以做香港平台和國外平台為主。以香港炒金平台為例,大多打的是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的旗號,低價租個服務器就可以拉客戶「交易」了。
某銀行黃金業務部人士表示,這些地下炒金公司有很多貓膩,甚至與客戶做對手盤,客戶做多他做空,客戶做空他做多,穩賺不賠;還有的一遇到行情不好,就拿著客戶的保證金跑路了。
曾智紅說,境外炒金都是非法的,因此投資者炒黃金外盤存在著極大的風險。一般而言,公安機關會以非法經營罪或者詐騙罪懲處。如果是正規公司在內地的分支機構,會處以非法經營罪;如果根本就是三無公司,則以詐騙罪處罰。康女士表示,已到北京某派出所報案,但由於證據不足,尚未立案。
天一金行高級研究員肖磊建議,投資者在進行黃金投資時應選擇受法律保護、有明確政策規範的合法投資渠道,以避免不必要的投資損失。目前我國比較安全的黃金投資渠道有四:一是商業銀行或黃金公司提供的實物黃金業務;二是商業銀行提供的紙黃金業務;三是上海期貨交易所提供的黃金期貨買賣業務;四是上海黃金交易所的T+D延期交收業務。其中,黃金期貨在國內指的是上海期貨交易所提供的黃金期貨買賣合約,而由其他法人主體提供的所謂黃金期貨交易都不受國家法律保護。
逐漸地,「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開始流行起來。因為關係親疏有別,我們跟別人說的話有不同程度的保留——死黨自然是無話不說的,熟人會討論許多感興趣的話題但不會涉及隱私,而一般朋友,估計會關心一下日常的衣食起居問題,但談不上交心。然而,當 SNS 出現後,它開始將人的關係燉成一鍋濃稠的粥,親疏有別的感覺開始消失。
你說話不說話,都會有人關注你,如果你說話聲音夠響亮,經常和別人吵架,那關注的人更多。人人都有一個閃耀著聚光燈小舞台,在上面盡情演出,可以收穫觀眾,但也享受到明星的待遇,一言一行都被曝光。聚光燈既是自由,也是枷鎖,媒體沒有朋友。社交網絡,是社交為重,還是發佈信息為重?
一切一切,都是「度」的問題,「火候不夠,眾口難調;火候過了,事情就焦」。
獲得 Google Ventures、True Ventures、SV Angle、Michael Arrington 等投資機構和投資人關注的社交應用 Just.me,就是為瞭解決眼下社交網絡圈子的問題而生,它盡力做到既保留社交網絡的私密交流感,又提供每個人公開發聲的渠道。創始人 Keith Teare 說,「結合社會化通訊和社會化媒體,是時候讓用戶掌握自己的社交網絡了。」
而 Just.me 的應用設計本身,如何把握社會化通訊和社會化媒體之間的「度」呢?它沒有將人放進一個又一個圈子裡,而是讓用戶主動選擇發佈信息的屬性——Just.me 認為信息有三種尺度,公開、半公開以及私人。也就是說,它兼顧了我們「交流」以及「展示」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