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78到08年的三十年间的12次机遇,你抓住了几次?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atlb.html作者:西瓜大队长

随便写写的,送给同龄的70年代,80年代的人。

之所以想写这个东西,是因为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转型的过程,各个社会阶层的变迁动荡很大,在这种动荡的变迁语境下,由于缺乏统一的价值观和文化继承,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人抓住了这些机遇,一夜暴富,有些人含辛茹苦,至今尚不得温饱。抚今追昔,希望对未来能有所警示。

————————————————————

我是个70年代的人,从事了大约5年左右的私人股权投资,从最初的风投做起,最后转到PE行业。我们最关心的就是下一次浪潮或者机遇在哪里,适合谁,不适合谁,适合哪个行业,不适合哪个行业,我在平时闲聊的基础上拓展下,汇总如下,大家多多指正:

1、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投机倒把、个体户,被主流国营经济拒之门外的人,掀起袖子走上个体经济的道路——代表人物 傻子瓜子。(这个机遇当时可是冒政治风险的,估计抓住的人不多,这一次机遇转型的人生活最为艰辛,虽然后来大多无果而终,但在那个时代,确是敢为天下先,率先走上了以财富确立幸福的道路)——现在我们还有这样的机会么?

2、85年开始到80年代末:乡镇经济,乡镇企业家,依托村或者集体社,利用自身在原有社会团体内(村内)的声望或者职务(村长,支部书记),集资办起了村里加工厂,其中以苏南模式最为典型——代表人物:华西村。

3、90年代初:股票认购证——你当时通宵排队了?你收购了多少?代表人物——德隆唐家兄弟,第一桶金就是这样来的。

4、90年开始到90年代中期:价格双轨制——你当时有权利么?你有关系么?你有额度么?代表人物——我不想说。

5、90年代中期:期货。尽管很雏形,尽管“很黄很暴利”,但不可否认,当初炒期货,不知聚集了多少豪强,也不知聚集了多少血泪,以致于当时的期货大 鳄住酒店,甚至连最亲近的人都不知道他住那个房间,不少黑社会顺道生意大发。代表人物——我的老板,硕果仅存的几个经历317事件后的大鳄,第1桶金就是 7亿人民币纯利,当时他才29岁。

6、90年代后期:国退民进。庞大的国有资本变卖,郎闲平一句“民营资本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道出了当时的实质。俄罗斯休克疗法在一夜间做的事 情,我们从97年开始用3年做完,不知道多少个人利用种种渠道,抓住了这样的廉价买卖的机会,为自己奠定了后续发展的产业基础。代表人物——太多了,您知 道的肯定不比我少。

7、90年代末期:股票以519为开端,大幅度的上涨,你参加了么?

9、90年代末期到2002年:网络时代的到来。你投资个网络公司么?你开设了这样的企业么?你拿着这样的融资计划书找过风投了么?

8、90年代末期到2007年。楼市上涨。你买房了么,你投资了几套?炒房团你参加了么?

9、2000年开始到2005年。世贸的加入给外贸出口加工业带来的机遇,你是否在这个行业?你是否做货代?你是做纺织品出口?

10、2003年到2007年。你有没有参与投资非流通股?想不到随后几年开始全流通了吧?

11、2004年到2008年。你开矿了么?你是不是矿老板?随便什么矿,后面几年的商品大牛市在等你。

12、2007年。股票大牛市。不要告诉我你没参加,或者你是2008年春天才进股市的。

————————————————————————

30年间,12次机遇(或者更多的我不知道,或者有些可能大家以为不算),多少人的财富起起落落,社会阶层的演进更替一层接着一层。
什么是聪明的人,富翁是如何发家的,看看这些机遇,再想想自己。。。。。

暂且不论社会道德,暂且不讨论资本原罪——我不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主义者,我知道很多人都想让自己过的好点,让自己的父母家人过的好点,我也知道他们都 不是坏人或者冷血的人,这种追求财富的愿望很单纯很朴素很简单——我只是回顾下过去,想看看将来还有什么机会,属于你,属于我,属于不含金钥匙出生的草根 大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

赫斯基亞太資產擬上市 明年加港兩地掛牌集資78億

2009-06-02  AppleDaily





【本報訊】市場消息透露,和黃(013)繼早前透過旗下和電國際(2332)分拆港澳電訊業務上市後,正部署再分拆旗下赫斯基能源的亞洲資產,在香港及多倫多兩地上市,集資最多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最快於本月底前委任投資銀行負責該計劃。記者:何凱兒

和 黃發言人昨日並無否認有關消息,只表示除了集團主席李嘉誠上月在股東會發表的言論外,集團沒有其他補充。赫斯基總裁劉錢崧4月曾向加拿大傳媒透露,赫斯基 有意分拆東南亞的油氣資產在亞洲區上市,當中包括位於南中國海的荔灣油田;李嘉誠在股東會回應這問題時表示,「這只是個別董事自己的內心想法,事實上未到 成熟階段,將來極之有可能,但現時沒有計劃」。

月底前委任投行籌備

《南華早報》昨引述消息指出,赫斯基擬於明年將亞太區資產 分拆在港加兩地上市,過去數周已約見包括摩根大通、美林、高盛及摩根士丹利等投資銀行,計劃發售25%股份,集資最多10億美元,並可能在本月底前委任投 行籌備。受消息刺激,持有赫斯基34.57%股權的和黃昨升3.04%,收報56元。以集資10億美元及出售25%計算,赫斯基的整體價值約312億元, 而和黃所持赫斯基股權約值108億元。倘分拆計劃落實,將明確反映和黃的石油資產價值。瑞銀近期的研究報告指出,赫斯基將國際資產分拆具吸引力,亦可令市 場給予其國際資產組合較大的價值,但分拆計劃需要市況配合,因分拆出來的新公司需要約24至48億美元資金發展南中國海的荔灣氣田。瑞銀以油價每桶75美 元、10%折讓率及9美元的百萬立方呎實現氣價估計,赫斯基的國際資產價值約28億美元,當中約25億美元來自與中海油(883)母公司合作勘探的荔灣項 目。

今年盈利料遠遜去年

2000年8月在加拿大多倫多上市的赫斯基,是和黃一隻「金蛋」,去年由於國際油價高企每桶100美 元及成立油砂業務帶來特殊收益,赫斯基08年純利37.54億加元,增長17%,和黃攤佔的稅前盈利為133億港元,增長27%,佔和黃3G以外固有業務 的稅前盈利24%,與港口業務比例相若。不過,在金融海嘯加上油價持續低於每桶50美元,李嘉誠也不諱言,赫斯基今年經營環境困難,預期今年盈利將遠遜去 年。

赫斯基在亞洲地區主要資產

1. 珠江口盆地西部、距離香港約300米和海南島東面135米的文昌油田四成股權2. 南中國海深水區的荔灣3-1-1地區一塊巨大天然氣田,公司已落實使用為3年期的深水鑽油台,可能提供4至6萬億立方呎天然氣的可開採資源3. 與中海油共同發展馬都拉BD天然氣田和印尼東爪哇離岸液體天然氣田4. 印尼東爪哇海東巴韋安島II地區及松巴哇島北部II地區的生產分享合同項目全部權益資料來源:和黃集團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05

仰融长袖再舞:78亿美元造车连环局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0-9/148964.html


仰融,一个善于制造谜团的人物。时隔多年再现江湖,又开始新的“造谜”运动。

从之前与律师王晓麟的官司,到投资移民方式融资申请专利,再到打造新能源汽车,还有那令人咂舌的融资额,凡此种种,都在挑战着普通人的想象力与接受力。

就在9月底,仰融旗下仅剩的唯一一家上市公司:香港上市的远东金源(01188.HK)正式复牌并恢复股份买卖。

同时,远东金源发布“可能进行非常重大收购及关连交易的”公告。公告一开始即是一连串眼花缭乱的公司间交易动作。

染指汽车业的仰融,带给人们的还是几年前那种让人目眩的行事风格。据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仰融在国内的第一个百万级整车生产基地很可能落户长春,目前正在接触供应商。远东金源全球融资78亿美元,正是为此做准备的。

只是,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及汽车产业在行业规则及管制措施方面,已非昔日可比。仰融那套财技还管用吗?

全球融资78亿美元

公告称,HKMC公司为远东金源旗下全资附属公司。HKMC旗下有两家全资附属公司。

HKMP GP A公司(以下简称GP),以及HKMP LP A公司(以下简称LP)。远东金源的控股股东,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仰融单独拥有一家HKMP SPGP A公司。(以下简称 SPGP)。

而涉及到美国汽车项目的项目公司名称为HKMP A,为一家有限责任合伙公司。

该公司有一位“一般合伙人”——GP公司;一位“准一般合伙人”——SPGP公司,以及另外一家“B类合伙人”——LP公司。再加上打算从外界吸引的外界投资者以A类合伙人出现,这个项目公司一共由四组不同的合伙人组成。该公司管理权限被授予GP公司。

在合伙人架构里,远东金源也作了一些设定,显然是为未来正道汽车融资所作的考虑。“一般合伙人”及“准一般合伙人”仅占有项目公司权益的万分之一,而B类合伙人占有公司权益的99.99%。

在融资要求里,公告宣称,项目公司将以私人配售形式出售1572.4万个A类单位,每个单位500美元。如果以此计算,总融资额度将达到78亿美元。

这募集来的78亿美元,将主要用于HK汽车项目。其中43亿美元将会用于土地,以及厂房设计及建设。35.6亿美元将有4.6亿美元用于汽车研发,31亿美元用于营运开支。

如果远东金源批准的话,那么每1000单位,价值50万美元的A类单位将转换成65万美元的远东金源股份。远东金源的交换股份将不会低于其面值0.1港元。如果以此计算的话,远东金源将总计发行7920亿股股份。

截至9月30日,远东金源股价从停牌前的0.18港币两天暴涨近80%,达到每股0.30港币。

公告宣称,如果远东金源未能批准该项目,则仰融旗下的SPGP公司将取代GP公司的一般合伙人资格。

作为正道汽车重要融资渠道之一阿拉巴马州外国投资移民中心(ACFI),在公告中也进一步公示,由远东金源公司持有80%的权益。另外20%的权益由两位西裔人士拥有。ACFI公司已经得到了美国国土安全部及移民局的认可,为“地区EB-5中心”。

合格的外国投资者,通过在这样的EB-5中心投资50万美元,就有机会成为美国合法永久居民。

远东金源公告还披露了正道汽车目前在美国的一些进展情况。该项目将在阿拉巴马州鲍得温县展开,将占地3000英亩工业用地。

中国项目落地长春?

就 在远东金源重新复牌前不久,本报记者所采访到一些汽车业内人士称,仰融汽车国内团队已经开始大规模接触国内的供应商。从目前态势来看,仰氏汽车国内的第一 个“百万级整车生产”基地,很有可能花落长春。而安徽合肥,山东烟台,很有可能是仰氏汽车在中国的第二落点与第三落点。

据该消息人士称,因 为他们公司是专业零部件供应商,所以曾与仰融国内团队有过多次接触。据目前他所知道的情况,正道汽车在国内的发动机生产线,极有可能在长春落地。而作为正 道汽车的设计理念,其工厂将采取大型的园区工厂设计,大部分产品都就近集中在园区内生产或者装配。长春很可能成为这样的一个大型整车生产园区的落点。

长 春作为中国汽车产业长子一汽集团的总部所在地,其所汇聚的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专业人士以及相关的技术与研发实力,无疑是一家“空降”中国的汽车企业最佳 的选择地。而安徽合肥及山东烟台,也分别是江淮汽车和上汽的重要生产基地,有着汽车产业所需要的大部分配套产业及相关资源。

据该位消息人士透露,作为相关配套,仰融团队还正在跟鞍钢接触。鞍钢将为“正道汽车”项目建设一个“薄板冲压”项目。但这可能尚在一个“概念”阶段,目前尚未具体实施。

消息人士指出,从他们所接到的产品需求来说,因为只有一些遴选标准,而没有具体的技术参数,他推断正道汽车的发动机生产线还未全部设计完毕。

他认为因为该发动机的技术标准超过目前的技术,所以不可能引入现存的生产线,所以发动机生产线在长春的具体建设时间,为时尚早。

据他所知,仰融在国内的团队分为技术,融资及政府公关等几个团队,以“骑圣汽车公司”的平台,在国内开展活动。其团队大部分为仰融在华晨时期的旧部。负责供应商挑选方面的技术团队核心人物,即为以前仰融的总裁助理。

“另外,以长春为总部的一汽里,也有不少以前华晨汽车的骨干。”他在电话跟记者这样说。这也是为什么仰融挑选长春的一个重要因素。

记者于美国当地时间9月29日致电仰融团队核心成员,正道汽车CEO王川涛博士。王川涛没有对长春基地一说直接否认。

“(发动机生产线)中国是会有。我们会有中美两个基地。因为仰总和我们的想法是一定要把绿色环保技术带进中国。让中国汽车行业一步走入全球汽车领先行列,让中国汽车产业享受到这个成果。”

但是长春基地的具体启动时间,王川涛说现在还不方便透露,只是说一定会在准备就绪以后有一个公开消息发布。

但是安徽合肥和山东烟台基地一说,王川涛则进行了直接否认,说两个选项只是一种传闻。

“因为我们还在跟当地政府接触过程中,所以消息披露出来会比较敏感,现在我们还不能披露这些信息。”王川涛说,几个月以后,中国基地的选址会有确实的消息。

9月24日,仰融美国团队在美国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王川涛说,正道汽车重要的供应商伙伴,大部分为全球领先母机厂供应商的CEO全部到会,声势十分浩大。

记者就消息人士所透露的核心信息,在9月30日,再次向仰融及王川涛发送电邮进行求证。王川涛给予记者的回应强调说,中国基地有多个地点选择,目前还在评估当中。鞍钢的薄板冲压项目,他则表示未曾听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33

配股78亿港元:中国科技这次下注铜业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27/wMMDAwMDE3OTMwMA.html
核心提示:国内一位金属业界资深人士表 示,中国科技转型需要跨越两大难关:拥有一个熟悉铜业运作的管理层,并促使融资获得通过;改变市场对公司既往在实业与资本之间不断腾挪的印象。主营业务为证券买卖与牧业投资的中国科技(0985.HK),正在酝酿一次规模宏大的转型之旅。本报记者获悉,中国科技将于5月28 日和6月1日召开股东大会商讨配股集资事宜。根据中国科技的系列公告,此次配股集资共计78亿港元。中国科技一位被职员称为Peter lee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78亿港元中, 27.75亿港元将用于收购澳大利亚和秘鲁的铜矿资产,其余资金用来对上述矿藏项目追加投资。据 了解,中国科技成立于1978年,1994年初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至今。主要从事金融工具投资,包括证券及商品合约投资、买卖,另有部分物业投资资产, 主要持股人为自然人朱月华。上市16年来,中国科技屡次发布转型通告,并先后与双环汽车、从事钼矿经营的Front Wave及金沣国际等传出绯闻,但最后均无疾而终。此次巨额投资被认为该公司的转型力作,并被寄予厚望。包括摩根士丹利、德银及中银国际组 成了阵容强大的财务顾问及配售代理,为其开道。国内一位金属业界资深人士表示:“中国科技转型需要跨越两大难关:拥有一个熟悉铜业运作的管 理层,并促使融资获得通过;改变市场对该公司既往在实业与资本之间不断腾挪的印象。”管理层难题据 本报记者了解,中国科技此次并购对象之一,是加拿大Chariot公司拥有的、位于秘鲁南部的MinaJusta铜矿项目70%股权,收购价格为 18.48亿港元。资料显示,MinaJusta铜矿的总储量达1.63亿吨,品位为0.8%,每年可处理1200万吨氧化矿、500万吨硫化矿,年产铜 量超过10万吨。另一个并购对象为澳大利亚LadyAnnie铜矿项目的全部权益,收购价为9.27亿港元。该项目总储量为1120万吨, 资源品位为1.1%,当前电解铜定额产能为3万吨/年。“以现今铜价2000元人民币/吨左右来计算,以Lady Annie项目为例,需花10.9亿港元,中国科技购买的价格并不贵。”前述业内人士分析,对铜矿而言,品位值超过3%的就是好矿,低于此数,开采成本比 较高,中国科技拿到的铜矿品质较为一般。据本报记者了解,在27.75亿港元的收购价外,中国科技将投入44亿港元用于Mina Justa的开发,投入6亿港元用于LadyAnnie达到若干条款后的额外支付款及其它一般用途。不过该计划尚需5月28日及6月1日股东大会商讨结果 支持。上述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管理层缺乏有色金属特别是铜矿方面的运作经验是最重要的挑战,“如果最终两大铜矿均一起运作,中国科技是否 有那么多人去运营,最后化成公司不错的EPS?”中国科技应对的棋招是:中国科技早前宣布委任前德银亚洲区董事总经理兼金属采矿主管 Damon Barber为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另委任在环球矿业拥有超过35年深厚经验的Owen Hegarty为公司执行董事兼副主席。Chariot 董事长Rath对此解释,尽管人们对中国在秘鲁的一些项目持怀疑态度,但中国科技得到了香港金融家的支持,并拥有澳大利亚管理团队。“但先 前的团队能否融合是个疑问,因为有不少失败的先例。”银河基金分析师江宇昆分析,高层管理团队的知识架构需要重建,而高层团队与下属的矿权团队亦需要磨合 过程。“同时,如果矿种不一样,譬如需要洞采,那么比露天需要更多的成本。”小盘股募得大资金之问不 过,中国科技过往转型的挫败,也让一些人士对此次转型产生担忧。“中国科技上市多年来,多次通过配股、增发、发行各种换股权证,由此将股本 摊薄,上演多次圈钱财技,如2003年左右就三次配股及发行可换股票据,募资1.04亿港元,这是令人担心的。”前述知情人士忧虑地表示,有的企业善于做 资本运作故事,把矿拿下来,存放一两年等待时机转好再卖出,最终还是走资本游戏的路子。从中国科技16年的上市史看,其历年业绩均是盈少亏 多,如2000财年净亏损5.64亿港元,2001财年亏损3.47亿港元,2002财年通过出售所持中国网络大部分股份才将亏损缩窄至4634万港 元,2004年3月中国科技亏损又增至6053万港元。乃至今年5月14日,中国科技发布公告称,预期该公司截至2010年3月31日,本财政年度将亏 损。中国科技数次转型努力也多次以失败告终。2004年,中国科技拟购入双环汽车50%的股权,但于2005年底以失败告终;2007年中 国科技拟转型至资源型企业,并先后接触以钼为主营业务的Front Wave及金沣国际,仅以收购后者为例,如若收购成功,其将超越洛阳钼业,成为当时钼业的龙头。“关键是78亿港元的融资规模太大了。”前 述业内人士评论,如若是中国移动如此的巨型企业推这样的融资盘子,市场反应较为平淡,但中国科技这样的小盘股募集如此大的资金,会让市场产生疑虑,“资金 走向如何监管,万一项目风险太大而企业难以把控怎么办?”据了解,2009年5月,中国科技从澳大利亚公司OZ Minerals Ltd.手中,以2.11亿美元购得印尼Martabe金、银矿项目后,再以2.21亿美元倒手卖给智富能源,从中获得较多收益。“中国科 技需要让市场坚定其做实业的印象。”江宇昆认为,在此次收购后,中国科技把50亿港元投入开发中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数字。“所收购的这些铜矿 均是由我们自营,因为我们的主业方向就定在这一块。”Peter lee肯定对记者表示,收购的铜矿中国科技会尽心运营。中国科技首席执行 官Barber亦表示,该公司兴趣在于开采并生产铜,“目前的项目符合我们的计划”,中国科技希望在秘鲁或拉丁美洲其它地区继续寻求投资项目。配 合着并购,本报记者还了解,中国科技计划将更名为中科矿业集团,以向市场昭示其转型之决心。在宏大转型计划刺激下,中国科技股价从5月7日 的0.25港元一路上涨至5月25日收盘时的0.37港元,累计涨幅接近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31

78家央企“清退”第一例远洋地产隐现外资接盘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21/2142193.shtml

  每经记者 汤白露 发自北京
12月20日,刚脱离央企怀抱的远洋地产 (03377.HK)股价急挫5.94%,报收5.07港元。
此前于12月16日,中远国际公告,拟每股5.60港元溢价出售其所持远洋地产16.85%的股份,中远国际将套现约53.2亿港元。
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表示,随着中远国际全面退出远洋地产,市场关注远洋地产的未来发展战略,以及未来股东结构的潜在变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市场更加关注另一个焦点,即在此次股权交易中,海外基金很可能已经曲线接盘了远洋地产的部分股权。在房地产调控日益严厉的压 力之下,这是否将引发新一轮外资接盘央企地产资产的热潮?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外资曲线进入房地产市场,是否违背了地产调控的初衷?
78家央企清退“第一例”
一度“进展缓慢”的78家央企退出地产业务,终于出现了“第一例”。
12月17日,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向媒体透露,中远集团下属二级子公司中远香港集团16日已将所持远洋地产的股权全部出售。中远国际 (00517.HK)原本持有9.5亿股远洋地产股份,占总股份16.85%,是远洋地产的第二大股东(第一大股东是中国人寿)。中远香港集团拥有中远国 际57%的股权。
“中远集团按照国资委的要求,完全退出了远洋地产,成为78家涉足房地产央企中最早退出地产业务的企业。”国资委有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市场原本预计,远洋地产的大股东中国人寿会趁机增持。但是,根据今年9月初出台的 《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公司不能成为上市房地产企业的大股东。而中远国际也在8月份的公告中称,预期买方及最终实际权益人将为第三方。
市场传言香港南丰集团是这次配售的主要买家。如传闻属实,南丰集团未来将可能挑战中国人寿第一大股东的地位,甚至有可能向中国人寿买入远洋地产的股票,成为远洋地产的真正控股者。
“接盘者”身份存疑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远洋地产的接盘资金神秘莫测,香港联交所尚未通过公告揭开谜底。
市场传言,香港南丰集团及另一家私募基金将承配大部分股份,但此消息未获远洋地产及南丰回应。另有消息称,南丰集团旗下南丰房地产基金与另一个外资基金,各认购约23.4亿港元中远国际出售的远洋地产股权,即南丰此次购入远洋地产约7.4%股权。
事实上,上述传闻并非空穴来风。就在12月14日晚间,远洋地产在H股公告,计划与南丰集团成员公司GoldenSuccess成立合资公司,将开发此前联合投标收购的北京朝阳区若干地块,目前双方已经签订谅解备忘录。
远洋地产与南丰集团并不是首次合作。7月27日,香港南丰集团主席、“棉纱大王”陈廷骅斥资35亿港元,认购了远洋地产发行的5.1亿股债券(相当于9.97%的股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南丰集团的背景发现,南丰集团在内地的地产投资分“两条腿”走路。除南丰中国直接投资开发外,还通过与汇丰银行共同成立的基金参与内地的房地产投资。此外,南丰集团还曾通过与荷兰国际集团ING共同成立并管理中国房地产开发基金。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在接盘资金中,被刻意隐匿的是一家外资基金。业界认为,这个外资基金很可能就是汇丰银行的下属基金,或者是与南丰集团以合作的形式出现。但是,这一消息尚未得到公告信息确认。
警惕外资曲线介入央企地产
针对远洋地产的接盘者,《每日经济新闻》致电国资委相关司局人士,希望得到一个说法。但是,该人士说,“中远集团作为央企退出远洋地产,这已经是事实。至于是否有海外基金接盘,这不是国资委的监管范围。”
一位研究人士指出,如果是海外基金借道香港南丰集团接盘了远洋地产,则值得警惕。在地产调控日益严厉的今天,外资接盘央企地产资产将变得更加敏感,甚至遭遇业界诟病。
12月15日,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房地产领域吸收FDI增幅明显。1~11月房地产行业吸收FDI为201亿美元,同比增长48%。此外, 刚刚过去的11个月里,已经有977家外商新设或者增资的房地产企业在商务部做了备案,2010年将突破1000家。在977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仍然是 老牌的香港地产公司以及借助海外融资渠道的内地企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82

鄧文迪¥335到$78億

2013-06-20  NM
 
 

 

傳媒大亨梅鐸,要同老婆鄧文迪結束十四年婚姻,震動國際。梅鐸旗下嘅新聞集團(News Corp),持有廿一世紀霍士電影公司、《華爾街日報》及Dow Jones等數之不盡的媒體,總資產達五千億港元。不過,鄧文迪有得睇、就無得分;據知她和梅鐸有婚前協議,不會分得新聞集團任何股權。但其贍養費用,就可能高達七十八億港元!一樣羨煞一眾大陸女子。

鄧文迪只係來自大陸江蘇徐州市,睇番佢呢幾張童年舊照,樣子黑實樸素,一啲都唔起眼。佢仲係徐州少年排球隊成員,位置是副攻,難怪前年有人襲擊梅鐸時,她能第一時間走出來「扣殺」!當年佢入讀高校,申報家庭經濟收入,父母加埋姐姐與叔父,總共一個月只賺取三百三十五元人仔!其後鄧文迪輾轉離開中國、結識梅鐸,改寫人生,婚後她在夫家新聞集團,只做過網站Myspace董事,翻查新聞集團年報,○九及一○年的報酬,分別只有七十一萬及七十八萬港元,即一個月只有幾皮嘢。不過當巨額贍養費落實,今年只有四十五歲的她,便一鋪賺突,此乃一生最佳投資!

寸嘴英「舌戰」小辣椒

出名寸嘴嘅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寸嘴英(黃國英),早輪喺伊利莎伯體育館開talk show,有唔少人捧場。但佢不嬲都牙擦擦窒人唔使本,佢話:「公司搵代言人sell產品,賣三千蚊嗰啲肯定好賣過三十蚊嗰啲。」寸爆當晚都有出席、幫大家樂賣三十蚊套餐廣告嘅青姐(胡孟青)。有股壇小辣椒之稱嘅青姐,條氣即刻好唔順,連續幾日喺報章專欄反擊,話寸嘴英乞人憎,好重火藥味。不過近日小宗再同寸嘴英傾,問佢同青姐之前係咪有好大牙齒印,佢竟然一臉無奈咁話:「無喎,我哋本身唔識o架喎!」佢之後仲突然好興奮,叫小宗用手機睇青姐嘅加長版大家樂廣告,片中大sell溫情,「我即刻whatsapp條link 俾你,快啲睇,真係好好笑,哈哈,真係笑死我喇,哈哈哈﹗」再辣火頭?難道他不明白,爛佬怕潑婦的硬道理嗎?

77歲照賽車

賽車界響晒朵嘅潘炳烈,今年已77歲高齡,照樣參加本週末喺廣東肇慶舉行嘅Lotus賽車賽。佢去邊度比賽,就成為邊度最老車手。Lotus最快時速達二百多公里,心血少啲都出事。潘炳烈淡定話:「我十歲開始打獵鍛鍊身體,啲後生話我阻住晒,但我次次贏佢哋噃!」好嘢噃!

Give me a break中環求愛大作戰

大把港女想做鄧文迪;成功,係要爭取的!就如電視節目《求愛大作戰》,一出街,花生期貨即時抽高!大家剝住花生,睇吓在女多男少嘅香港,港男港女有幾猴擒!要識人,坊間有不少婚介及speed dating公司,中環亦有三、四檔。上週六就有活動喺中環一間餐廳包場舉行,一共二十男、二十女。當晚大部分男士都不超過三十歲,有會計師、核數師、工程師,條件不差,還要樣子不俗,睇到一班女仔雙眼發光。佢哋異口同聲話,工作太忙,加上圈子窄,想來識多啲朋友。計計數,一晚活動每人收費三百多元,扣除包場 、晚餐成本,一場四十人的speed dating 淨賺四千,如果日日有場,一個月可賺十幾萬;未釣到金龜,搞手先發達!現時Speed dating 公司競爭激烈,傳統table for six 滿足唔到客人,老字號214 dating公司就諗到同現時最hit 嘅密室逃脫crossover。「呢個遊戲最睇到啲人係聰明,蠢定鍾意幫人!」負責人Tammy 教路,剩男最忌炫富,剩女就唔好扮cool ,雙方睇人品同性格,比職業更重要。

本週「企」

一直都話,內地無嘢多,人最多!是故蘇州呢間服裝鋪,唔要木架、金屬架,寧願搵來「人肉」架,整番個「人肉stand」,你就知內地人命何價喇!

金牙大狀講嘢689唔係毛主席

官家發出2,500個白表買居屋許可證,非但居屋價格馬上創下$6,662一呎實用面積之歷史高位,漣漪效應之下,私人屋苑樓價同步攀升亦意料中事。咁顯淺嘅常識道理點解689同埋佢班蠶蟲師爺諗唔到?箇中道理一啲都唔難明。689有言在先,佢會「有膽有識有目標有規劃有步驟」咁「適度有為」,大幹一番。各位,689呢十七字真言,用乜嘢行頭吖?冇錯啦,就係個膽字啦!佢顯然認為只要夠膽、夠狼,而且目標明確,則其他乜嘢規劃、步驟就自然水到而渠成矣。689呢個心口掛住個勇字嘅施政手段並非佢自創者,而是師承毛主席之「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既然天都換得,白表買居屋壓抑樓價點解唔得先?如果你係毛主席,梗係乜都得啦。但你689係唔係毛主席呢?照吓鏡啦!唔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69

78歲施敏 學者入選工研院士第一人 比張忠謀輩分還高的半導體教父

2014-08-04  TWM
 
 

 

他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啟蒙者,他與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師出同門,鈺創董事長盧超群、台積電技術長孫元成都是他的門生。他寫的書不只成了半導體業的入門聖經,還被翻譯成各種語言熱銷百萬冊,他是工研院的新科院士——施敏。

撰文‧周品均

沒有他,台灣就沒有蓬勃發展的半導體產業;沒有他,就沒有如今傲視國際的半導體人才。沒有他,半導體的知識恐怕不會像現在普及,要是沒有他,你我的手機可能永遠停留在又大又笨重的黑金剛時期,輕薄短小無法成真。

創業未果

投身學界變身人才搖籃

他是工研院最新選出的院士——施敏,半導體界聖經《半導體元件物理學》的作者,並在一九六七年發明非揮發性記憶體、人稱快閃記憶體之父,也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史丹佛學長,更是鈺創董事長盧超群、台積電研發副總經理暨技術長孫元成等一票半導體大將的老師。

戴著老式粗框眼鏡、穿著西裝,身形高瘦的施敏,出席工研院院士頒授證書典禮。說起成了最新的工研院院士,施敏自己滿訝異的,因為過去工研院院士中,不是董事長就是總經理,從來沒給過學者,而他正是第一位。

坐在施敏位於交通大學的辦公室裡,即使已年屆七十八歲,他仍是交大榮譽講座教授,「去年我指導八位碩士班學生,都到台積電上班了。」他以學生為榮的神情,全溢於言表。

其實,一九六八年施敏指導出台灣第一位工程博士、也是前交大校長張俊彥,四十六年過去,施敏的實驗室就像是台灣半導體業的人才搖籃。

「教過的學生大概超過一萬人了吧!」施敏的話一點都不誇張,因為時至今日,他仍維持每年指導四到五位碩士生,以及二到三位博士生,其中,泰半都進入台灣半導體業工作,成了今日台灣半導體業的根基。

當年,盧超群申請史丹佛碩士的推薦信,就是施敏寫的。「你知道,在一九七○年那個年代,施敏是極少數在國外深造,並在美國最負盛名的貝爾實驗室︵Bell Labs︶工作,產學經歷完整,還回到台灣任教的人才。是他讓我們知道,台灣是可以發展半導體產業的。」盧超群形容,是施敏把半導體的種子,植入台灣這片土地。

然而,桃李滿天下、在學生口中擁有超高評價的施敏,卻不是一開始就投身學界。

施敏在史丹佛拿到博士學位後,首先進了業界工作,在史丹佛教授John Moll推薦下,施敏選擇到貝爾實驗室工作,他甚至幾年後成立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環宇電子,為的就是讓自己的學生畢業後可以有好的去處,連宏碁創辦人施振榮都曾是環宇電子的員工。不過,環宇電子後來被外國公司收購,回想起創業的歷程,施敏也笑說:「我真的比較適合教學工作。」施敏的教學之路從一九六六年夏天開啟,施敏在台灣學界的邀請下回到台灣講課,儘管那只是清大暑期講座,為期兩個月,卻已在施敏心中起了波瀾。

從台灣回到美國後,施敏又重新專注在他的研究上,一九六七年,他意外地在吃蛋糕時,看到蛋糕中間的一層奶油,靈光一閃,想到在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中間加一層金屬層,結果讓他發明了非揮發性記憶體,也就是今日我們所說的Flash︵快閃記憶體︶前身。

只是,施敏的這項發明當時並未造成轟動,甚至他還一度認為這項技術「白髮明了」,直到三十年過後,數位相機、手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都爭相使用快閃記憶體,快閃記憶體才大鳴大放。

做到最好

堅持將半導體知識帶回台灣正因當時台灣學界的盛情邀約,施敏決定讓自己人生大轉彎——他選擇留職停薪,把貝爾實驗室的工作停擺了下來,回到交大講課一年。

其實,身在美國的施敏,內心一直存有「把半導體知識帶回台灣」的熱忱,即使割捨不下貝爾實驗室的研發工作,他卻一次又一次地短暫回到台灣教書。光是貝爾實驗室的二十七年工作中,他就留職停薪了五次,就是為了回到台灣傳授知識。

施敏是那種「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人,因此,即使每回他留職停薪、短暫返台授課,施敏卻對於教學品質有著極高的自我要求,「我和其他人比較不同的是,我教學用的書,一○○%都是自己寫的。」施敏笑道。

尤其,當時半導體的教科書多為原文書,能採用的相關文獻很有限,這讓施敏決心要寫一本書,一本讓所有想進入半導體產業的學生都看得懂的教科書。「因為我的英文不好,不敢寫太複雜的句子,儘量用最簡單的句子,把複雜的概念說清楚。」如果說進入台灣半導體業有一本必讀的「入門聖經」,那麼施敏寫的《半導體元件物理學》絕對當之無愧,更成了近四十年台灣半導體界最重要的一本書。

在施敏的辦公室裡,有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照片中的人物是施敏的女兒,站在一疊堆得比人還高的書籍旁,而這一本又一本的書全是施敏寫的,凸顯出他孜孜不倦的態度。

「我以前在貝爾實驗室每週工作四十小時,此外,每個禮拜我還會多花五十小時來寫書。」

催生半導體

沒有他,就沒有智慧型手機施敏除了是台灣半導體人才的重要搖籃外,他對於台灣半導體產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貢獻,那就是他催生了台灣半導體業的藍圖。

一九七○年代,一個造成台灣經濟起飛的關鍵引擎,在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擘畫下,台灣半導體產業藍圖逐漸成形。那時,施敏應孫運璿之邀,成了當時「經濟部發展積體電路計畫工作小組」成員之一,施敏所提出的最關鍵建言,就是力薦孫運璿要推動半導體業。

施敏記得很清楚,「當時這個小組給孫運璿的建議是,台灣沒有地下資源、礦產稀少,唯一可以好好發展的資源就是腦力。半導體絕對是最新的高科技,未來發展前景看好,建議台灣應該要發展IC產業。」正是這番話,堅定了孫運璿發展台灣半導體業的決心,也才會有後來向美國半導體廠RCA技轉,引進積體電路技術的發展,創立今日的台積電。爾後,施敏又以工研院的前瞻科技指導委員會的身份,成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顧問,施敏笑說:「我真的把能給的建議都給光了。」如果說沒有施敏當年對孫運璿的建言,可能就沒有台灣半導體業產值超過兩兆元的榮景;如果沒有施敏當年發明快閃記憶體,可能就沒有今日的智慧型手機、數位相機。

畢竟,正是快閃記憶體成為半導體廣為應用的技術,才讓黑金剛手機演變成今日輕薄短小的iPhone,底片相機也因而成了跟隨時代消逝的浪花,柯達公司只能黯然宣告破產。

科技演進之迅速,看在施敏眼中,他很感慨,「我認為最棒的發明就是手機,但我最不喜歡的發明也是手機,因為智慧型手機壞了全球的眼睛。」七十八歲的施敏,原可享受含飴弄孫的退休生活,但最近的他卻很忙,把書和文獻都搬到交大宿舍,因為要趁空檔籌備線上開放式教學平台的課程。剛從哈爾濱大學講課回來的他,仍不忘初衷,要讓全球有興趣的學生都能上到他的半導體課,認識半導體。

施 敏

出生:1936年

現職:交大榮譽講座教授

經歷:交大工程系教授、

貝爾實驗室工程師、

非揮發性記憶體發明人

學歷:史丹佛大學電機博士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半導體聖經

——《半導體元件物理學》為施敏於1969年的著作,被譯為六種不同的文字,銷售超過100萬本,被引用次數逾兩萬次,內容含括重要的元件物理知識以及詳細的元件特性,最新元件如三維MOSFETs、MODETs、共振穿隧二極體、半導體偵測器、量子Cascade雷射、單電子電晶體、real-space transfer都收錄其中,被譽為樹立先進研究與參考標準。

他的學生,撐起台灣半導體業!

——施敏的十大門生

前交大校長張俊彥

前空中大學校長陳龍英

前國科會主委魏哲和

鈺創科技創辦人盧超群

交通大學副校長謝漢萍

台積電技術長孫元成

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文一

佳世達總經理熊暉

交大電子系教授蘇翔

交大電子工程系教授雷添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27

金融機構杠桿率升至78倍 美國真在去杠桿?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206

2007-08年金融危機期間,投行的杠桿一下子成為華爾街人人自危的大問題,理由很簡單,大家都擔心賠錢。轉眼七年過去,華爾街是否吸取教訓謹慎對待杠桿了?

經濟資訊及分析供應商Mauldin Economics的首席投資策略師Grant Williams提供的底部圖表可見,美國大金融機構的杠桿比率非但沒有減少,反而變本加厲,由七年前的不足35倍躥升至78倍。

歷經七年大規模擴張資產負債表,今天的杠桿比率遠遠超過2008年幹倒全球金融系統的杠桿水平。(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杠桿,金融危機,雷曼兄弟,美國

杠桿,金融危機,雷曼兄弟,美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15

大頭談市:A股的比較優勢在哪裡? 大頭78

來源: http://xueqiu.com/1547771610/33093582

$創業板指(SZ399006)$ $中小板綜(SZ399101)$

大頭談市:A股的比較優勢在哪里? (2014-11-18 20:37:17)[編輯][刪除]轉載▼

標簽: 股票




熱熱鬧鬧的其實都反了。孤獨的在墻角的,反而只有他是正的

所謂一人向隅,反而是對;而和多數人一起很熱鬧,只是和正確悖逆盡管唯心,但這卻是投資的終極大邏輯

成功就是人最少的那條路,就是大雪壓城城欲催,卻拍馬西風獨行。越是寒冷,越是寂寞,越是燈紅酒綠誘惑,能戰勝者必成功

敢在熙攘大路上喊,你們錯了,又有幾人?

成功來自自己的能力、勇氣、總結概括提煉能力、意誌等等等等。全部具備這些素質,又有幾人。

所以這就很好解釋這個世界,為什麽普通人喜歡從眾,因為他們怕輸

而不從眾者,才是想贏

上頭是寫著玩兒,大家看著玩。正文------------------------------------------

一個滬港通,都說大藍籌利好。真的以為國際資金是來給國企接盤的?中國人都不要的東西,讓國外投資者買?外資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相對優勢,來自於:

歷史經驗優勢和實戰經驗優勢及科學的估值體系

歷史經驗優勢:中國再走別人走過的路,對方用歷史可以判斷方向。舉個例子:2004年,洋人跑上海買房子。他們的邏輯就是8.27的匯率不可持續,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就是唯一出路。這就是歷史的眼光的現實運用。結局非常清晰。

市場估值體系優勢:當我們為國企大喊全球最賺錢的企業的時候,老巴在9塊港幣默默賣出中石油。過了8年回頭看,7塊左右的人民幣值,恰恰是中石油估值核心。這種判斷和研究能力,來自長期的科學研究與積累。想靠估值忽悠老外,咱們忒嫩。後來老巴買的民企比亞迪,可謂整個A股最不會賺錢的股,還虧損過幾年,這個股至今中國又有幾人認可他的超級市盈率呢?這種差異,就是A股特色與國際主流不吻合之處,也是老外的賺錢之道。

實戰經驗錯位:當中國資金還在玩半年就叫價值投資的時候,老巴一拿幾十年。我們還在慨嘆一些沒有前途行業的暫時性低估值。這思路其實只是短期撿煙頭的短線思維,沒有上百年純市場實戰勝負,難以總結和搞清這些問題。即使美國本土,也是在次貸危機之後才進一步走出技術泥沼更加重視基本面研討。

說這麽多,只是想說,別在老外面前耍大刀,抖聰明。國人都不要的國企、銀行、重資產,讓國際資金去買?人家會買的,但那一定是具有國際比較優勢的東西。一定是國外買不著或者更加貴的東西。那麽什麽是A股優質、低估的行業和企業,這值得我們在中國證券逐步走向國際化的今天去理清頭緒。

雖然一家之言,但大頭打算簡單聊聊自己的想法:中國股市對外國投資者假如說有意義的話,意義在哪里?

1.中國是70年代的美國,未來將有一大批以中國市場為本的國際大企業,這些企業利用中國國家的比較優勢,將是從小到大的新藍籌,他們的成長之路將是中國證券市場國際性巨大的機遇 (互聯網、醫療、文化、鐵路)

2.中國企業對國情判斷能力和運營操作能力,遠勝過一切外企,所以在國內市場對外企的替代力,是未來的大趨勢。這些替代性的中國上市公司,是替代相應外企的大機遇 (化妝品、食品飲料、快消)

3.中國人的聰明、創造、企圖心,處於第一代創業階段,遠勝於已經第四第五代的西方資本主義企業家。中國人的能力的發揮過程,就是國家松綁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有大機會。不要低估中國民企的創富、創新能力。只要給他們一個縫隙,就能鉆出一個小草。機制正確的中國企業,全體都有旺盛的生機,這種生機也是全球獨步。(雙主業、資產重組、跨行業重構)

4.中國300-500個細分行業龍頭的成長機遇。中國由於市場化程度不高,國企特別是銀行壟斷,所以小企業難以成長出來。然而,一旦長出來,對手就更難生長。所以這些小龍頭,將倍數於行業成長速度,逐漸形成馬太效應。這種發展壯大的速度,也是非常快。同時,加上地方對這些上市小龍頭不遺余力的政治保護,所以不像市場化發達的國家,會大批死亡。所以在相對更安全的角度上,他們的估值將會全球最高。這個看法的實現過程就是估值體系錯位的機遇,也是很大的成長機遇。(任何一個行業老大,行業空間大,龍頭占比低,發展空間高)


5.打破國企、銀行壟斷釋放的產業行業機遇。這就不細說了。都明白。有資格跟黨走者。


6.估值體系錯位的機遇。(低估的更低,高估的更高。估值中贏家通吃)


這些,全都體現在創業板和中小板和部分主板成長企業中。

反觀國企,全球沒有成功過,外資會長期投資?再看銀行,隨著3季度銀行普遍性的壞賬遞增,吸血鬼突然發現全國人民都沒血了,他們還能喝多久?全球10大銀行里面這麽多中國銀行,他們有比較優勢?這麽高的盈利,大河吸幹小河,是否有可能持續?這些問題,有答案嗎?

老外他們只可能盡一切能力,在小企業價值低估的時候,戰略性的介入,從而平滑波動的同時,提高小龍頭們的估值,並利用國際估值水平結合中國特色創造屬於他們的獨立估值體系。當然,我們要給他們機會才行

所以,中國A股的成長民營小企業的中國特色就是中國的證券市場優勢,

總結一下:1.中國市場必然是中國人的,老外玩不轉這是文化使然,更是努力程度和進取心使然

2.馬太效應疊加政府扶植,導致小企業做大非常容易;小企業死亡率極低(上市公司層面)

3.中國人聰明靈活創新有企圖心,中國市場搞定了之後,全球市場沒人玩的過我們

4.過去那麽爛的政策都活下來了,將來正確的政府政策下,將進入黃金10年發展期。

所以,綜上,如同未來中國一線城市將是全球最高的房價,對應最稀缺的資源和最廣大的人口;中國證券市場龍頭的未來也將是全球最高的估值,對應全球最有希望的市場和最稀缺以及死不掉的好公司,沒有之一。有沒有老外,都不可以逆轉這個未來。有了老外,也只會加速這個過程的到來。大頭20141118


-----------------------後面是繼續是雞湯時間:所以,要孤獨的享受寂寞的投資過程。別人熱鬧就隨它去。

今天難明天難,幾年之後一切都不難;今天易明天易,日子卻越過越難。

魔鬼為什麽厲害?他能夠發現人心的弱點,他總是會給你最容易的選擇。

所以,容易的選擇就是魔鬼的選擇。

大頭 201411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587

三花最佳推銷員 施純鎰學口條、當廣告明星 賣襪45年 78歲老董「手洗」出新梗

2014-12-01  TWN

 

「三花棉業」是四十五年的襪子品牌,創辦人施純鎰也年屆七十八歲,每天對於公司的大小事情,依然熱情滿點。如今老品牌力拚轉型,在老董事長的帶領下,能激發出什麼樣的新活力?

撰文‧許瓊文

「全台灣每三個人就有一人穿三花!」靠一句廣告標語,三花棉業品牌早已深植台灣消費者的心。這個伴隨我們長大的四十五年老品牌,如今也面臨轉型的挑戰。

三花棉業每年營業額約二十億元,七成以上業績為外銷代工,而國內市場這幾年面臨知名平價品牌競爭,業績掉了兩、三成。未雨綢繆的董事長施純鎰,五年前就帶領公司轉型,即使年屆七十八歲,仍是三花棉業最有活力的人。

二○○九年,施純鎰開始擔任自家產品代言人,「我有四十年生產、製造、銷售襪子的經驗,沒有人比我更了解!」他說。三花每年八、九千萬元的廣告預算,讓施純鎰曝光度高漲,也成為國內知名的「廣告明星」。

資深廣告明星

天天試穿,開發出暢銷品與施純鎰同輩的企業家多半已呈半退休狀態,但他不僅親自上陣推銷產品,即使到現在,仍然每天上午八點準時到公司報到。

施純鎰的次子,目前擔任三花總經理的施養謙說,公司裡的大小事情,施純鎰都清清楚楚,「一天要巡視新北五股的工廠五、六次,天天如此,不曾少過。」施純鎰的好朋友、媒體主持人鄭弘儀透露,早年施純鎰都跟著已故的「經營之神」王永慶一起打高爾夫球,每天都是凌晨三點多就到球場報到,「帶著手電筒打球,球打完,天都還沒亮呢!」鄭弘儀說,這位董事長至今仍打高爾夫,無論打幾洞,總是固定打到七點十五分,然後準時八點進公司。

施純鎰曾說:「有一天我死了,也一定要員工們帶著我的棺木,把所有的工廠都繞過一圈,巡視完才能放心。」鄭弘儀透過這段談話深切了解,這種第一代企業家的創業精神永無休止,「公司是他最重要的生活,讓他不管,才是最痛苦的事。」創業四十多年來,施純鎰每天晚上都穿著自家的襪子睡覺,是最嚴苛的「試穿員」。每一款他一定穿半年以上,確定品質後才能生產。三花最暢銷的「無痕肌」,就是他試穿二年,確定鬆緊束口處沒有問題,才正式上市。

創業精神如一

連外包裝logo也管很細不只試穿而已,施純鎰堅持自己洗襪子,所有試穿產品絕不假手幫傭,以便能感受手洗或洗衣機洗,會對產品造成什麼影響。

施養謙回憶,對於要賣出去的產品,董事長連外包裝都非常重視,「他曾經為了一個外包裝的logo(標誌)大小,縮小百分之十或五,前後改過好幾次。」這樣的精神,也感染了同是創業家的晚輩。圜達實業董事長林錫埼,讀了施純鎰在二○○八年出版的個人傳記《踏實》,深受感動,一口氣買了上百本送公司員工,並舉辦讀書會分享心得。施純鎰透過出版社牽線,兩人從此成為好友。

林錫埼觀察,「施純鎰是活到老學到老、不斷自我挑戰的人,一直給自己設定新的目標,追求進步。」最好的例子,就是施純鎰近幾年開始受邀到各個高中演講,原本只習慣講台語的他,為了讓學生聽懂,自我要求「全程說國語」。

為了吸引十幾歲高中青少年的注意,施純鎰在一群企業家好友面前,反覆練習演講至少十幾次,「他要求我們先聽過,並且一定要給他建議,演講的PPT(簡報)也不斷地修正,像是『發明』這個詞,為了要有正確的咬字發音,不要念成『花明』,他就練習很久。」林錫埼說,從這裡就可看到施純鎰的認真精神,實在令人佩服。

說起自家產品,施純鎰不須提問就打開話匣子。面對三花下一步,還有哪些創新的機會?他一樣胸有成竹地說,他創立三花超過四十年,今後要以「從心所欲」之年,帶領三花轉型。

開啟通路時代

「三花生活館」捲土重來

近幾年來,除了在電視上持續看到三花的廣告外,漸漸地,在台北市的大安路、士林文林路街邊,也可以看到「三花生活館」,目前已有八家店,今年預計展店到十二家。

其實,成立自己的銷售據點,並不是最近才有的創新想法,施純鎰說,「早在二十年前就開過店,一口氣做到十七、八家店,卻因不善管理,三、四年後失敗收場。」「當時想要做得像寶雅那樣賣百貨,但坪數太大、品項太多,不容易管理,人事、物流都沒有經驗。」這一次,施純鎰看到台灣的服務業漸漸嶄露頭角,人才也比較容易培養,再次捲土重來,先以自家產品為主聚焦經營。

施純鎰說:「國際知名平價時尚品牌進軍台灣,不可能對我們沒有影響,業績掉了二、三成,所以我們更要透過生活館,強化在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有了生活館,可以嘗試銷售一些比較創新的款式,「這是很好的管道,先試一試水溫,降低產品生產風險;此外,還可以成為和消費者直接溝通的渠道。」施養謙說。

和消費者對話

不只賣男客,今年也攻女客最佳例子是,過去三花從未生產女性內衣、內褲;今年冬天,三花要開始銷售女性機能性的發熱衣了。「因為我們有一半以上的消費者其實是女性,他們買內衣褲給自己的先生、男朋友,卻常向我們抱怨,為什麼這麼好穿,卻只做給男生穿?」透過生活館,聆聽消費者聲音成為創新的基礎。

施純鎰以四十多年來對純棉品質的堅持,用專業的紡織技術,建立了同業難以複製的高門檻,例如以零壓力舒壓織法,讓襪口不緊繃、無勒痕,並採最新電腦商標提花技術,將商標改良至襪底,讓襪身與肌膚接觸更舒適,照顧消費者的雙足,現在,則要用生活館溝通消費者的心。

三花生活館目前八家店,經過二、三年的調整,都已損益兩平,開始有獲利。施純鎰有信心地說,未來目標要在台灣開出二百家店。

除了棉本業外,三花也漸漸朝多元化經營發展,近來也投資汽車經銷,是新北市福斯汽車唯一代理商,甚至投資海鮮餐廳、頂級日本料理,跨入服務業領域。施純鎰看好台灣未來服務業是趨勢,期待三花能再綻放出不一樣的花朵。

在施純鎰的辭典裡,沒有「退休」兩字,「我自己有興趣啦,沒有辦法!」他笑著說。即使轉型挑戰很辛苦,但對這位每天穿自家襪子當測試員的董事長來說,沒有比做事業更快樂的事情了!

施純鎰

出生:1936年

現職:三花棉業董事長

經歷:台灣醫學發展基金會董事、名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

學歷:小學肄業

三花投資公司

品牌成立時間:1969年(三花棉製業)

負責人:施養謙

資本額:1.2億元

主要業務:棉製品製造、代工、銷售

年營收:約20億元

施純鎰的接班哲學,從第一線開始磨施純鎰育有二男一女,雖然從未有「退休」的想法,但對於接班,很早就開始規畫。

長子施養鴻從大學時期,就先到日本襪子工廠學習生產,三年後再到施純鎰的貿易公司,接著才回總公司從基層做起,目前負責大陸廠的生產及外銷接單工作。

次子施養謙的專長則是財務分析、投資分析,畢業後,先到日盛銀行工作一段時間,再進三花從第一線原料、生產端摸索;2012年接任總經理,負責台灣及三花其他轉投資事業。

女兒施貞菲高中就留學日本,學成歸國後一直在日商公司工作,「以後讓她回來協助基金會的事務,同時也參與三花生活館的規畫。」施純鎰說。

二代共治,當每個人看法意見不同時,怎麼解決?施養謙說,「董事長有一個很大的原則,只要『傷皮不傷骨』,就會放手讓大家去做。」舉例來說,三花第三家店士林文林路上選了一個點,當時施純鎰覺得地點不太恰當,施養謙說,「但我們覺得台北士林夜市的門戶,怎麼可能賠錢呢?沒想到大馬路上的店面,其實有分陰面(人潮少)、陽面(人潮多),結果真的賠錢。」施純鎰立刻接話,「很多時候,還是有經驗的比較準啦!後來透過一些裝潢、產品陳列的調整,文林店還是賺錢啊。」間接替施養謙的決策解圍,也表示肯定。

施純鎰常對孩子說,「你們的能力、學歷都比我好,但用功的精神還不到我的六成。」他打趣地說,「我覺得我已經拚了全部,怎麼還是達不到標準。」三花的接班,花了超過20年的時間,施純鎰透過身教、言教,慢慢引導兒子趨近自己的經營理念,在台灣的製造業裡,實屬難得一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