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白宮發言人肖恩·斯派塞27日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將於周二簽署行政命令,推翻奧巴馬政府時期“不必要”的氣候政策。
斯派塞當天在白宮例行記者會上說,這一行政命令旨在“削減限制國內能源環保使用上不必要的監管障礙”,從而“加強美國的能源安全”。
他表示,新的行政命令將使美國的能源與電力保持在“平價、可靠而清潔”的水平上,最終促進經濟增長,並創造就業。
特朗普選舉期間就威脅要退出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
美國新任環境保護局局長斯科特·普魯伊透露,這份行政命令將推翻奧巴馬政府2015年推出的《清潔電力計劃》。該計劃是奧巴馬氣候政策的核心,旨在削減美國發電廠的溫室氣體排放。
他此前接受美國廣播公司節目《本周》(This Week)訪問時曾表示,撤銷奧巴馬於2015年推行的清潔能源計劃將恢複礦工的就業機會。並堅稱奧巴馬政府的清潔能源計劃扼殺了美國的就業機會,特朗普的新行政命令有助降低電力成本。
普魯伊就任前已是眾所周知的化石燃料支持者,他認為二氧化碳不是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批評《巴黎協定》為一個“糟糕的協議”。
特朗普曾稱氣候變化是騙局,並在選舉期間威脅要退出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
近日白宮公布2018財年聯邦政府預算綱要報告時,特朗普政府官員又把氣候變化項目形容為“浪費錢”,並稱“不會在這方面再花錢”。特朗普政府在氣候問題上的不作為遭到環保組織廣泛批評。
特朗普的行政命令一旦生效,加上他擬議放寬汽車排放條列,美國將無法兌現其於2015年《巴黎協定》下所應履行的承諾。
“氣候變暖放大全球環境風險。”4月6日,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表示,氣候變暖不僅對全球生態環境帶來影響,更利於霧霾的形成,從經濟指標來看,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
在當日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等主辦的“2016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發布會上,巢清塵說,由於經濟發展總量不斷增長,實際上造成的損失也在不斷增長。
但她同時表示,因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占全國GDP的比例正在呈不斷減少的趨勢。“上個世紀平均是3%-6%的損失率,到了本世紀基本上降到1%-3%。”這說明如果很好地控制氣候風險,應該有能力來適應氣候變化,減輕損失。
“2016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發布會現場。攝影/章軻
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危機和嚴峻挑戰,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公報,確認2016年成為自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年”,刷新2015年創下的最熱記錄。同時2016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溫度再創新高,突破400ppm的警示線。
巢清塵表示,“氣候變暖放大了自然和社會經濟系統目前面臨的風險,並產生各種新的風險,帶來更多的極端天氣。同時氣溫升高造成我國華北地區靜穩天氣增多,加劇了重汙染天氣的頻發。”
2016年秋冬季節,除中國之外,歐洲的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亞洲的印度、伊朗、印度尼西亞等全球多個國家的城市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霧霾天氣。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最新報告,全球92%的人口生活在空氣質量低於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安全標準地區。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柴發合介紹,2013年以來,特別是近兩年是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力度最大,並且是取得的成效和變化最大的幾年。比如長三角、珠三角,特別是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得到改善。2016年,京津冀年均PM2.5濃度比2013年下降了33%。長三角和珠三角分別下降了30%和31%。實際上,整體環境質量處在一個改善的通道之中。
“但是為什麽我們還感覺改善不夠?就是重汙染頻發現象還沒有徹底治理。以北京為例,確實是藍天越來越多,但是重汙染的時候,特別是到采暖季,這種情況還沒有避免。”柴發合說。
柴發合認為,對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還是要有信心。同時也要耐心,要認識到解決這個問題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只有真正的做到汙染物排放和GDP的發展相脫鉤,環境質量才能得到一步一步的改善。” 柴發合說,“大氣汙染是一個長期形成的過程,治理空氣汙染,破解霧霾難題,需要打持久戰和攻堅戰。”
發布會上,環境保護部環境發展中心主任任勇表示,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全球關註的熱點話題。如何在世界經濟面臨重大轉型的時期,解決資源環境的壓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議題。
美國環保協會中國項目負責人張建宇也表示:“盡管目前美國的能源氣候新政可能給清潔能源發展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但綠色清潔能源發展的大局已定,勢不可擋。”
“雖然全球環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國際社會共同應對環境問題的決心更加明朗,綠色發展已成為世界越來越多國家發展的共識。”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賈峰說。
6日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為:《巴黎氣候協定》正式生效;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關註綠色可持續發展;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引領可持續發展;空氣汙染侵擾全球多個國家;全球就HFCs提出減排要求,推動保護臭氧層和減緩氣候變化協同應對;美國《清潔電力計劃》懸而未決,新一屆政府環保立場恐有變;中國共產黨力推生態文明,成為全球最具環保意識政黨;中國出臺多項重磅環保新政,迎來環保制度大變革時代;英國重啟大規模核電建設,用清潔能源應對氣候變化;2016年成為史上“最熱年”,氣候變化帶來更多的極端天氣變化等。
這些熱點涵蓋了2016年度全球環境領域最熱的話題,涉及與環境相關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若幹重要領域,包括了氣候變化、空氣汙染(霧霾)、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清潔能源等諸多關鍵詞。
《第二十四次“基礎四國”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聯合聲明》(下稱《聯合聲明》)重申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不可逆轉,更不能推遲。
第二十四次“基礎四國”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於4月10—11 日在北京舉行。
“基礎四國”部長們申明,《巴黎協定》有助於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加強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其成果來之不易。“基礎四國”將全面、有效、持續實施《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各項要素的最高政治承諾。部長們敦促所有簽約國從全人類與子孫後代的利益出發,一如既往地支持《巴黎協定》。部長們強調,“基礎四國”願與所有締約方和利益相關方一道,推動全球低碳、氣候適應型和可持續發展。
部長們強調,需要盡早進入關於《巴黎協定》模式、程序和導則的案文談判,以在《公約》第二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上形成一份綜合談判案文,平衡地反映各方的觀點與建議。
部長們申明,《巴黎協定》實施相關工作達成的成果應體現“有區別”、各方貢獻由國家自主決定以及為發展中國家提供靈活性。此外,部長們認為,在實施《巴黎協定》過程中,應鼓勵通過合作來逐步強化行動。
部長們提及,發達國家在《公約》及《巴黎協定》下承擔為所有發展中國家有效實施和有力行動提供資金、技術開發和轉讓、能力建設支持的法律義務,有必要通過進一步的澄清和強有力的方法學來監測與核算發達國家出資。
部長們敦促發達國家履行承諾並增加氣候資金,以實現每年1000億美元的目標。此外,部長們要求適應、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等各類機制間的協作。
部長們強調,亟需發達國家重審並提高全經濟範圍量化減排目標以及落實並加強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這是維護各方互信和構建2020年後落實和行動堅實基礎的先決條件。
部長們強調,“基礎四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繼續展現出大量成就。部長們承諾,在推進國內氣候政策和行動的過程中分享經驗並互相支持。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十三五”規劃當中,中國已經把2020年的目標作為約束性指標,並作了部署。這些行動之後,到2020年,中國會圓滿、超額完成承諾。
針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第一能源計劃,解振華表示,美國新政府在氣候變化方面的國際政策還存在一些不確定性,需要進一步評估和加以明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對全人類負責的行動。實行綠色低碳發展,有助於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這是一個大的歷史潮流,各個國家都不會逆歷史潮流而動。在這一點上,作為“基礎四國”之一,中國願意和美國進一步在這方面加強合作和溝通,共同推動這個進程。
28日據路透社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抱怨巴黎氣候協議對美國不公平,並表示他在大約兩周內公布美國對該協議的決定。
“希望被公平對待”
特朗普曾在競選期間承諾,上任百日內就將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議。
特朗普打算推翻奧巴馬政府的環保政策,認為這阻礙了經濟,退出巴黎協議是計劃的內容之一。此後他又表示,如果協議條款能變得對美國有利,他也不反對留在協議內。
特朗普將在周六迎來上任百日,他接受路透采訪時稱,將在“大約兩周內”宣布決定。他抱怨中國、印度、俄羅斯等國對幫助貧困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出資太少。
“這樣不公平,因為他們幾乎什麽錢都沒出,而我們卻在大量給錢,”特朗普說。
在被要求暗示一下他的決定可能會是什麽時,他說:“我可以這麽說,我們希望被公平對待。”
一位政府消息人士早些時候對路透稱,特朗普政府官員可能會在5月開會,以決定是否讓美國繼續參加該氣候協定,而相關官員周四已在白宮開過初步會議。
該消息人士稱,包括國務卿蒂勒森、能源部長佩里(Rick Perry)和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H.R. McMaster)在內的顧問團隊,將趕在5月26日七國集團(G7)峰會前作出決定。
內閣存在分歧
目前看來,特朗普內閣在對待巴黎協議上存在著分歧。一位非政府消息人士稱,蒂勒森和佩里曾表示,美國應當留在該協定中。麥克馬斯特也持相同的觀點。
該協定的反對者則包括環境保護局局長、前奧克拉荷馬州總檢察長普魯伊特(Scott Pruitt)及白宮首席策略師班農(Steve Bannon)。
不少美國大公司以及數位共和黨議員也勸特朗普不要退出,以此保護美國在海外的產業利益。英國石油公司與微軟等許多企業已呼籲美國不要退出協議,以保護其競爭力。由九名共和黨議員組成的小組周四呼籲特朗普堅守協議,但調整對溫室氣體減排的承諾。
來自產油的北達科他州的眾議員克雷默(Kevin Cramer)與其他八名共和黨同僚發信給特朗普,敦促他利用美國“在巴黎談判桌的地位保衛並提升我們的商業利益,包括我們的制造業與化石燃料業。”
克雷默在信件中表示,如果美國要繼續留在這項2015年的協議中,華府應該提出“不會傷害我們經濟”的新的減排承諾。克雷默曾於2016年特朗普競選總統期間擔任其能源與氣候顧問。
前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已承諾至2025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將比2005年的水平降低26~28%。多數科學家表示,全球都要抑制溫室氣體排放,以限制海平面上升、致命熱浪及強烈暴風雨與幹旱等氣候變化的效應。
這些共和黨議員也表示,華府應繼續維持在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的地位,但不必再轉賬註資。奧巴馬2014年承諾為基金提供30億美元資金,總共已經撥付10億美元,其中有5億美元是在卸任前幾天完成撥付。
將近200個國家簽訂了巴黎協議,借由減少碳排放限制氣候變化,並投資清潔能源。
“2℃聯盟:清潔能源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
蘋果全球供應鏈清潔能源項目負責人Katie Hill表示,“清潔能源”是影響蘋果制定當前供應鏈戰略的關鍵因素。“我們先看當地有沒有清潔能源,然後再選址做數據中心。”
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再次將氣候變化這一議題推上風口浪尖。在國家常是應對氣候變化主體的主流話語下,“2℃聯盟”提出了一個不同的思路——地方政府和企業同樣可以發揮強大的能動性。
2017年6月7日,第八屆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的官方邊會“2℃聯盟:清潔能源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由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政府、中國四川省政府和能源基金會共同舉辦,多國地方政府和企業代表出席。
2℃是地球平均溫度升高的一個極限控制目標,高於2℃的話,冰川會溶化、淡水會消失、糧食會減產,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會大幅度增加。2°C聯盟召集了170個政府(含國家、地區和地方政府),占全球經濟體量的三分之一,致力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2050 年前實現凈零排放目標。
2°C備忘錄締約、簽署方地圖。(主辦方供圖)
氣候組織首席執行官Helen Clarkson表示: “美國政府的決定並不意味著《巴黎協定》的終結。恰恰相反,美國各州、各城市和企業正在引領和推進氣候目標,積極的氣候行動已經開始限制全球升溫並產生經濟和民生效益。”
對於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協定的舉動,加利福尼亞州的州長Edmund G. Brown Jr.表示,“這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當前的道路該怎麽走。”加州在綠色能源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通過鼓勵清潔能源、電動汽車等降低碳排放,作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加州推動清潔能源會發揮巨大的效益。
但一個州的力量還很有限。“加州在全世界的碳排放占比1%,就算是我們能達到百分之百的去碳化,這個影響還是有限的。”Edmund說,“我們必須要用前所未見的行動力去讓地方政府、各位在座的代表去面對這些挑戰。”
另一個積極行動的地方政府例子是地處世界上最幹旱的地區之一的南澳大利亞州。在國家政府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的情況下,南澳財政部副部長Chris Pickton在會上介紹,南澳設定了自己的可再生能源的目標,提供了太陽能方面的激勵政策後,南澳平均每四個家庭都有一個家庭有太陽能屋頂,並帶動了許多商業投資。
不僅如此,南澳政府還和傳統行業的既得利益者辯論,提高他們的意識、介紹清潔能源的重要性,這樣思維的轉變提高了傳統行業的能源效率,一些落後產能電廠已經關閉。南澳政府堅持減少碳排放的目標,已做到50%能源生產來自可再生能源,這是目前為止全球最高的比例。Chris強調地方政府在推動清潔能源過程中的能動性,“我們要改變繁文縟節,讓企業規劃、批準非常快。這些行動我們做到了,我們聯邦政府都沒有做到。我們非常關註於單個州所做的工作。”
美國公司蘋果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的積極性也很高。蘋果公司在2017年4月20日發布聲明,承諾關註產品的環境影響問題,實現在供應鏈、產品生產等過程中100%利用可再生能源。
蘋果全球供應鏈清潔能源項目負責人Katie Hill在會上表示,“清潔能源”是影響蘋果制定當前供應鏈戰略的關鍵因素。“我們先看當地有沒有清潔能源,然後再選址做數據中心。”
美國捷普集團是蘋果剛剛簽署的新供應商,為蘋果生產用於iPhone手機的鋁外殼,以及塑料、矽膠和不銹鋼部件。7個生產基地都位於中國,該公司在四川、江蘇等省份獲得批準,直接從當地的風電電力公司購電。捷普供應商目前67%使用可再生能源,明年的目標要100%。
“沒有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遠見,我們就無法實現這個目標。”Katie強調地方政府的支持對於企業推展清潔能源生產非常重要,蘋果公司已與四川省開展了多項太陽能、風能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合作。
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的所長戴彥德認為,由於溫室氣體排放仍在上升、全球經濟不平衡、能源消費未到頂峰,“我們地方政府必須超越政府的努力,因為確實按照目前的這個承諾很難能夠實現2℃控制。按照目前各國承諾的指標去計算,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不但沒有下降,也還在上升,每年大概上升0.46℃。” 針對這樣不容樂觀的現狀,戴彥德認為,“提高能源效率是關鍵,沒有能源效率的提高,可再生能源難以覆蓋現在所有的化石能源。”
中國地方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上也非常積極。四川省是我國的清潔能源大省,大力發展低碳產業,成為了全國最大的清潔能源基地,和清潔能源技術先的美國加州簽署了合作。而地處長江和運河交匯之處的江蘇鎮江市推行了“金屋頂”計劃,在2016年鎮江市分布式光伏太陽能電站的裝機容量達到了220兆瓦,計劃在2018年達到500兆瓦的規模,預測約削減排放二氧化碳1200萬噸。
中國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首席專家Kaare Sandholt表示中國今年的轉變有“新常態”,不僅僅關於經濟、環境、技術,更需要更新思維方式。地方政府發揮能動性與國際社會合作,即是以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發展經濟。“要不同的地方政府和企業都關註到清潔能源和氣候變化。最重要的問題還是沒意識到汙染的代價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