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奀時代 :殼股塘水滾塘魚
1 :
GS(14)@2017-01-18 08:02:47曾志偉賭過關贏過千萬,是一個馬場勵志故事,相反陸東基金一年贏四成幾,回應卻一致柴台。理由很簡單,曾志偉有得學,陸東的方法就無得跟。有朋友想炒殼股照辦煮碗,筆者就勸他不要浪費時間。近兩年炒到飛天的殼股,有邊隻是有數得計、有路可捉?既然無,還為甚麼要花時間研究,知得越多反而越唔敢買,就算敢買亦唔夠膽坐。反而維持盲毛一條的狀態,一味講個信字,可能會有機會中一兩次大獎。上一代炒殼,還會花些心思編織故事,今時今日這一步已經慳番,直接粗豪地炒供求。跑出來能夠倍升的殼股,大部份根本無人知點解要炒。估值天花板咁高,無故事包裝,貴到你唔敢跟,反而令貨源歸邊,更加容易炒。相反有數得計的三四線,代表容易有外人參與,莊家不是善堂,無理由大幅炒高去派彩,形成越正經就越難炒。深港通開通初期,專家所貼的受惠股無一隻跑出,因為完全捉錯用神,國內資金不會鬆章給外資,他們只會掉轉頭狂炒空殼,挾到入MSCI焗外資追。
變基金自high工具
所以喺香港炒殼股,成為一種扭曲心智的遊戲,有數得計就無得升。無數計純睇貨源是否歸邊,一個平常局外人又如何去搭通天地線?細價股惟有成為基金經理自high的工具,造就一個又一個嘜價天王。由於無路捉,成交就不會多,而貨源歸邊四隻字講完,好難拉長到成為一篇文,所以推介殼股的專欄,已經演變到有八成篇幅風花雪月,剩下的幾十字,多數是吹噓莊家背景實力如何雄厚,和業務前景無關。散戶也不是儍的,貨源歸邊才值得買,一旦多人買就代表貨源不再歸邊,即是又不應該買,就算是索羅斯上身,都無辦法掌握到貨源歸邊的平衡點。細價股的盛世,根本已經跟隨中國經濟增長期結束一早已經落幕,當年中國以製造業食糊,人工低請人易,環保成本可以不理,令大批中小型工業股炒到飛起。今時今日細價股炒風2.0卻完完全全是財技,純粹博中資買殼變身。可是,即使注入資產,也是沒有前景的業務,所以隻隻都是一鋪過,亦帶不起熱潮,何況這種無數得計的環境,除了本地一些基金自high之外,外資根本無興趣參與,永遠塘水滾塘魚。
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17/19898993
細價股一周:殼股市場夠熱鬧
1 :
GS(14)@2017-01-18 08:11:26散戶擔心股災在上半年還是下半年發生,不敢貿然入市,大戶卻未見放慢手腳。細價股場今年不愁寂寞,一星期三間公司賣盤易主,海航集團成功搶得2017年首單交易,短時間內連下三城,難怪星級分析員旗下基金也要順勢而為,轉戰殼股。龍傑智能卡(2086)獲海航入主,為今年賣殼潮揭開序幕。大股東崔錦鈴等人按每股2.66元出售61.4%股權。繼KLT(442)及嘉耀控股(1626)後,海航出價展現財氣,出手買殼越買越貴。建築股焯陞企業(1341)前年底上市,集資1.2億元,上市後業績變臉轉盈為虧,表現平平,上市剛滿一年,大股東鄧國根即閃電賣盤,以近6億元出售75%權益予昊天發展(474)。最後是雲利國買入紡織製衣商中國瀚亞(8312)70%股權,總代價3.36億元,每股作價0.653元,較市價1.24元折讓五成。近兩年無數創業板殼公司上市,殼股供應大增,惟中國瀚亞以市值4.8億元易主,從這單交易來看,創業板殼價竟似未受影響。願以出高價買創業板,通告交代買家於投資基金管理、室內設計及翻新方面擁有多年經驗。證監會持牌人士,沒持有以上股份
梁杰文財技學人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18/19900222
內地資金湧入 殼股需求大
1 :
GS(14)@2017-02-05 10:33:09【明報專訊】創業板上市公司申請轉主板本身並無問題,但近年卻成為啤殼活動中「為殼股增值」的重要一環,監管機構阻截轉主板,只是從買殼、啤殼等各環節堵截啤殼活動。不過,有金融界人士認為,殼股與香港樓價瘋炒一樣,同樣是由資金湧入造成,如果需求繼續殷切,問題始終難解。
買家無注入實質業務
事實上,近年香港資本市場買殼賣殼活動頻繁,對香港經濟卻無甚實際效益,翻開近年殼股買家名單,當中不乏內地大型企業如騰訊(0700)、華融、海航等,易手後這些公司大部分仍欠缺實質業務發展,更不用提其他較少人提及的內地買家。
殼成交價可達8億
有金融界人士坦言,對於不少內地富豪或集團而言,買殼只是資金配置的一個環節,本質上只是一項資產,性質與買樓無異,不過相比創業板,主板殼較靈活,因此殼價亦相應高企,近年一般約6億元,但瘋狂時期甚至有賣家叫價達10億元,以8億元成交亦大有人在;不少「殼股貿易商」轉而以較低價錢買入創板殼,成功轉板後增值再出貨的手法,亦有殼主買入創板殼後,親自申請轉板為資產增值。
自由市場難「一刀切」解決問題
雖然監管機構近年積極由買殼、啤殼,甚至轉板等環節堵截啤殼活動,該金融界人士認為實際效用不大,因為香港屬於自由市場,難以如中證監般採取「一刀切」式手法禁止或懲罰這種灰色地帶行為,而且這種手法更可能會對市場產生巨大負面影響,因此只要內地資金繼續湧入,問題始終難以解決。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834&issue=20170203
細價股一周:殼股突圍有乾坤
1 :
GS(14)@2017-04-13 00:23:04大市回落至24000點,細價股各自各精采。中國金控(875)昨天上午曾急插八成至0.019元,其後回升至0.076元,低位反彈三倍。公司股價上午時段沽盤密集,估計源自主要股東股份被券商斬倉。大戶的不幸反而就造不少散戶發財,全日成交量龐大,交易宗數逾萬,股價昨日收報0.054元,下跌57%。部份殼股突圍而出,成逆市奇葩,長盈集團(689)及愛特麗皮革(8093)連環破頂。殼王孫粗洪去年中按每股0.168元向股東提出全面收購建議,成功入主長盈,持股近六成。股價近日連日急升,昨高收0.39元。愛特麗年初易主,新東家是朱勇軍及田園,經營資產管理。交易由中國金洋證券代表要約人提出,並由中國金洋信貸提供高達2億元貸款融資,兩者為中國金洋(1282)旗下公司。中國金洋大股東是姚建輝,胞兄姚振華寶能系去年舉牌收購萬科,換來今年二月被中保監一面紅牌,處罰禁入保險業10年。中保監主席項俊波最近涉嚴重違紀被查,和中國金洋有關係的愛特麗皮革此時破頂,不知是巧合、贈興、還是甚麼乾坤?證監會持牌人,沒持以上股份梁杰文財技學人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12/19987421
周顯﹕殼股正業唔重要
1 :
GS(14)@2017-04-22 10:13:43【明報專訊】昨日說福澤集團(8108),未完,今日再續。
查福澤集團出現的虧損,並非因為經營不善。我當然不能說它經營良好,但是經營專利事業,日日都有人死,殯儀館的數目又不多,這根本是賺梗的生意。所以,它的經營狀况,實際上是有微利,不過加上了上市公司的諸多雜項支出,以及利息,才由賺變蝕而已。
至於它的提早結業,其實不過是早了幾天,因為它接手經營了九龍殯儀館,只是把生意從紅磡搬到大角嘴而已,提早結業也沒有「推客」,沒有任何損失。不過,說穿了,這隻股票不過是一隻殼股啫,它的業務的來龍去脈,只是資為吹水聊助,無需深究。
玩政治 也要講「誠信」
有一位朋友說,希望在參加立法會補選時,我幫口問問人,可不可以助以一臂之力。我本着助人為快樂之本,於是輕輕力去問一下有關人士,誰知得來的答案是:「呢條友講嘢唔算數,無可能同佢有任何交收㗎噃。」結果梗係搖頭啦。
於是我得出答案,就是在政治的世界,也是最講求誠信,立場反而是次要的,如果反口覆舌,常常講過不認數,甚至是食夾棍,那就永不錄用了。
有讀者問,我的《易經密碼》幾時出版?其實全文已經寫好,也已經配了圖片和寫了圖片說明,只是距離《古史密碼》的出版日期太過接近,因此必須隔多幾個月,才能推出市場,以免「撞書」。
其實搞咁多嘢,都只是想賣多幾百本書,賺多幾千元啫,陰功。在股票世界,手續費都唔止。可以見得,正行錢是多麼的難賺!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360&issue=20170420
魚樂無窮:殼股熱炒順風車
1 :
GS(14)@2017-04-28 00:53:28港股兩極化情況越來越嚴重,撇除部份ETF外,創52周新高差不多清一色科網股,呢個月大市chok上chok落,如果你冇騰訊控股(700)、舜宇光學(2382)、瑞聲科技(2018)或者IGG(799)在手,呢個月好大機會食白果。又望一望升幅榜,頭位係賣盤股匯思太平洋(8147),單日一度狂升超過一倍,市值由5億爆升至10億銀。睇睇業績,過去三年全部蝕錢,股價在歷史低位橫行一年,夠膽衝入場嘅,一句鐘已經有一倍升幅,認真和味。最大同最細嘅都搵到錢,你話係咪兩極化?米蘭站(1150)早前宣佈,姚君達辭任主席及執行董事職位,看似小事一樁,但象徵意義極大。無他,姚君達持股已由兩年前高峯期嘅72%,減至最新不足12%,萌生退意並唔係一朝一夕嘅事。米蘭站近五年業績全部見紅,無段好睇,但從殼股角度出發,卻非常吸引︰市值僅3億銀,未及殼價一半,每股NAV達0.319元,與現價相距不遠,意味完全未反映殼價,姚生今次退下火線,係咪賣盤東風?我唔敢講,但近期殼股炒到飛天,米蘭站卻原地踏步,跟勢炒一轉,有一定值博率吧。唐牛
https://www.facebook.com/tongcow88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27/20002660
細價股一周:殼股交易再活躍
1 :
GS(14)@2017-05-13 01:29:41A股弱勢無阻港股表現,資金源源不絕流入,港股昨日再次破頂,向25000點進逼,強勢表現反過來吸引更多資金流入,不斷自我強化。資金湧入,從殼股交易頻繁可見端倪。康大食品(834)易主予寧夏天元錳業。這已是中國天元錳業第二次買殼,此前有City E-Solution(557)。另一方面,廣州杜威電子王良海斥資兩億入主匯思太平洋(8147)。先達國際物流(6123)賣盤,獲圓通速遞(滬:600233)收購公司62%股權,總代價逾10億。圓通借力先達國際佈局海外,協助構建國際化發展網絡,另獲港股融資平台,買殼一舉兩得,難怪是次交易殼價估值12億。通告特別詳細解釋各種先決條件,包括中國商務部反壟斷審批及外滙局批准。早前伊利(滬:600887)終止收購中國聖牧(1432),諉過商務部反壟斷局未批准交易。商務部隨即否認,並謂早已發出批准,伊利方面卻未派人即時領取通知,事件變成羅生門,中國聖牧股價大跌。為改善交易透明度,監管當局可考慮規定受要約公司每月發出更新公佈,報告先決條件達成進度,讓股東及市場對交易進展作出有效評估。證監會持牌人,沒持以上股份
梁杰文財技學人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10/20016234
細價股一周:創業板瘋炒殼股
1 :
GS(14)@2017-05-18 01:09:35大市繼續上揚,北水緩緩流入,今年以來指數上漲由板塊輪流推動,年初汽車股,此後內房股,接下來科技股,最近滙控(005)及友邦(1299)發力破頂。即使壞消息不絕,如輝山(6863)爆煲、藍籌瑞聲(2018)被沽空機構狙擊、A股表現落後,惟港股站穩25000點樓上。創業板換殼股瘋炒。建築殼Fraser(8366)上市年半成功賣盤。買家杭州十大傑青周穎斥資2.7億買入75%股權,每股作價0.25元,復牌後即時炒上,股價高見0.42元,年初至今累升近兩倍。周先生年僅35歲,從事金融投資行業,並投資或管理數家從事股權投資、資產管理、電影娛樂及文化教育等中國公司。娃哈哈太子女宗馥莉向中國糖果(8182)提出自願性有條件現金要約,要約價每股0.36元,較市價折讓三成。暫時首兩名主要股東(共持有26%)承諾接受要約,惟離自願要約門檻50%還差很遠。其他股東以折讓價接受要約機會極低,要約看似不可能成事,入主一事有待確定。牛市之下無阻熱錢追捧,股價昨日破頂高見0.69元,市值已逾11億。證監會持牌人,沒持以上股份梁杰文財技學人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17/20023484
樂香園:博殼股變身小心渣都無
1 :
GS(14)@2017-05-26 23:53:42跟投行友人說起龍皇集團上市,談論到龍皇隨時「未上市先發盈警」,友人笑密西比大驚少怪,稱香港飲食股上市,絕大多數是項莊舞劍,意在「啤殼」,於工程股成為近年「啤殼佳品」前,飲食業從來也是「啤殼」首選,入門門檻低,能短時間「谷起」生意,又容易吸引市場注意。友人說:「除咗近十年開始有嘅eIPO,一直以嚟香港公司上市係唔可以賣廣告嘅,飲食股就可突破呢條盲腸,因為規定只係限制唔畀賣招股廣告,但就無限制賣啲同經營有關嘅廣告,所以你一見啲以往唔係點賣廣告嘅飲食集團突然大賣廣告,十居其九都有啲嘢,唔係搞緊上市就係就嚟上市。」正所謂「曲到盡頭就是圓」,既然早知「啤殼」是上市終極目的,趁上市買入等「變身」便可大賺一筆?友人笑說:「你錢太多咪咁做囉,曾經有隻薄有名氣飲食股,上咗市幾年就變身,新主人入主後又話搞地產又話搞網,之後隻嘢咪變咗仙股囉,買中就真係喊三聲都無謂。」以小博大,人之常情,惟小心「偷雞唔到蝕渣米」。密西比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26/20033728
細價股一周:殼股交收難度高
1 :
GS(14)@2017-10-22 16:52:11最新兩單與殼股有關的上市決策,無獨有偶皆是易主後公司意圖出售原有業務,交易因觸犯上市條例而受阻,致使殼股不能順利交接。事件主角疑似是保集健康(1246)及Teamway(1239)。保集前身是毅信控股,主要從事地基業務,2013年尾上市,上市後大股東多番減持套現,隨後收購內房業務,並藉特別授權配售大量新股集資,交易完事後由內房商裘東方成為新大股東,持有29%股份,公司同時間透過一連串交易,把原有地基業務賣回給原大股東。這個巧妙安排意圖把內房業務借殼上市,被判斷為「反收購行動」,建議出售行動只好暫時作罷。
Teamway前稱是金寶寶,對不少股民來說絕不陌生,大時代期間曾炒高十幾倍。公司兩年前全購形式賣殼,計劃由包裝產品業務轉型至顧問業務。惟顧問業務剛開始發展,過去收入微不足道,客戶單一及收入多屬一次性質。聯交所判定出售包裝產品業務後公司無足夠業務運作滿足上市要求,最終公司唯有終止出售事項。由此可見買賣一隻殼股不難,如何能完美地交收才是藝術。證監會持牌人,沒持以上股份梁杰文財技學人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18/20186638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