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衛東:尋找偉大互聯網公司的方法
http://xueqiu.com/2689039707/21599439第一是所在的細分行業池塘要足夠大。如果池塘太小,這個魚終究長不大。比如中國電子商務市場大小差不多是網絡廣告的15倍、遊戲行業的20倍、中國
電影產業的60倍以上。所以,池塘的大小決定了將來增長的空間的大小。在過去短短五年中,中國電子商務行業市場增加了6倍以上。
第二是建立
好的商業模式。金子塔的最底端是以產品為中心的公司,如完美時空、盛大遊戲等,但是產品都有週期風險,大家不停地要創新。在金字塔當中是平台為中心的公
司,例如攜程是目前中國旅遊行業的老大,只要中國的旅遊行業還在增長,攜程就不受產品週期的影響,它就會水漲船高。「最頂端是以社區為中心的公司,像新浪
微博、騰訊,他們的好處是絕大多數的內容是用戶生成的,並且很多新用戶是老用戶帶來的。」與這類公司競爭的時候已經不再簡單的是和它的管理層在競爭,而往
往是和中國上億的網民在競爭,因為他們在為騰訊、新浪產生內容。
第三是核心競爭力。季衛東舉例說,攜程和它最接近的競爭對手藝龍的商業模式非常相似,但是兩家公司的表現差異很大。攜程的市場份額要大出藝龍6倍,並且酒店的房間多賣將近3倍。季衛東認為,他們之間的差別主要是核心競爭力的差別。
優
秀的企業據我來講有三個和諧,第一個和諧是和客戶之間的和諧,用什麼表示?用很高的客戶回頭率來表示。第二他要和員工之間非常和諧,這用什麼表示?這個企
業如果是一個偉大的企業,它的員工是不願意走的,員工流失率非常低。第三,在產業鏈中的和諧,一個偉大的企業在產業鏈中一定是有定價權的,並且它很有智
慧,懂得創造多贏的局面。如果一個企業在產業鏈中沒有定價權,基本上可以告訴各位,他在競爭的時代中還沒有達到和諧。
http://news.imeigu.com/a/1332387961283.html

找到成長期資金的幾種方法
http://magazine.cyzone.cn/articles/200902/1005.html開始創業時你可能已經動用了個人存款或是來自親友的借款,但當業務開始發展時,該去哪裡找錢呢?如果你創業不到三年,或者沒什麼資產可用於擔保,就會發現傳統的借貸機構不願投資於你的業務。當然,你還是可以有別的選擇。
可以再去找以前那些親戚朋友,但這次是用正式貸款的方式,有一套還款計劃和利息,如果你還沒有這樣做的話,也許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例如,一家像
CircleLending這樣的機構,就通過處理和存儲所有的用戶文件、幫助制定還款計劃、並通過借貸和直接存款來管理付款、甚至如果貸款不能履行還能
處理抵押品等方式管理個人之間的貸款,這樣的服務對於你和親朋來說,都更方便。
「在美國,個人之間的貸款數量如此巨大,的確沒有第三方能減少在這種貸款活動中經常發生的、高比例的壞賬率。」阿希什。艾得瓦尼(Asheesh
Advani)說,他是CircleLending的總裁兼CEO.根據艾得瓦尼的說法,以貸款形式存在的親友間的交易額達到了每年650億美元。此外,
企業籌集的資金總量中有14%來自親友。
一方面,從親友那裡借款是可以選擇的一種做法,然而如果你借到的資金並不能滿足需要怎麼辦?當保羅 恩汀(Paul
Entin)創辦第一家公司Fitnesslink.com的時候,公司發展很快,他知道需要到外面去融資來增強網站的技術支撐能力。雖然他已經接觸過幾
家風險投資機構,但由於不願將公司的控制權出讓給他們,他最終還是從一家由美國中小企業發展署(SBA)支持的貸款人那裡得到了一筆小額信貸。這筆資金的
注入讓恩汀增強了業務中的技術能力,後來他賣掉了這家公司。
因此,當他需要給現在的公司EPR尋找資金的時候,他確切地知道該去哪裡,該公司是一家定位於行業用戶的營銷和廣告公司。「我們已經與銀行談過了,
也研究了其它方式,像房屋抵押貸款,但這似乎是最有效的方式。利率很公平,貸款程序也不複雜。」恩汀說。他把第二次貸款中的27,000美元投資於辦公室
設備和原材料上。
恩汀目前沒有計劃增加員工,他把許多繪圖設計的工作外包給了一個自由職業者群體,很快也會從家庭辦公室中搬出來。他認為,任何未來的業務擴張所需資金都有可能通過小額信貸來解決。
如果你是短期內缺乏資金,還可以考慮一下融資的創新形式,比如預售。「將客戶作為融資的基礎,」肯 布羅德福特(Ken
Proudfoot)教授說。他是約翰遜和威爾士大學創業研究中心的主任。「發揮作用的方式是通過預售產品或服務——在實際交付以前,就預先收取定金。」
布羅德福特說,你可以用這筆定金來購買需要的原材料,此後再交付產品。
獲得供給或原材料資金的另外一種方式是找到產品的經銷商,與他們建立信用關係。有了靈活的付款條件,你就可以不必預先付款備貨或者為產品購買原材料。
現在,在你出去找人貸款以前,要確認你的需要是真實無誤的。資金不能解決你業務中的問題,布羅德福特警告說,如果不能保證有足夠的客戶基礎來印證擴張是對的,你就不應該擴大生產能力。
(譯/梁曉平)
有關財報分析必要性及方法的討論 水晶蒼蠅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e996b0100ckpm.html
本討論源自對財務報表分析是否必要,如何辨別真假,以及怎樣入手等方面。以下是我的一些討論記錄:
——————————————————————————————————————————————
我同意utopia2008的看法,不能因為有做假帳的就懷疑一切,也不能因為財務分析不是充分選股條件就覺得徹底沒用
數據不能反應未來是肯定的,但另一個角度講,如果把一個優秀的企業看做孩子,這孩子不可能突然優秀起來,就像姚明不可能20歲才比同齡人張的高一樣
所以,未來持續優秀的企業,一定已經在過去留下了優秀的痕跡,而這個痕跡的絕大部分(即使不是全部),是在財報裡能窺視到的,這就是研究企業財報的重要意義之一-----另一個意義是為當期「排除炸彈」。
說實話,我看的股票中,絕大多數是進入不了財務分析階段的,因為根本沒必要---行業、商業特性、公司基本品質等方面就過濾掉了
但發現一個目標企業後,一定要關注關鍵財務指標---不是越全越好,但關鍵的東西一定要持續性的觀察
財務分析有共性的地方,比如風險性、成長性及穩健性,4大報表各涉及其中的一部分,抓他們的聯繫性感覺很重要。
看財務報表我覺得切忌的就是把自己放在會計的角度去查假帳,那是一定要完蛋的。。。必須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看趨勢性的東西,這點是個會計完全不一致的,管理者只關注數據關係中的趨勢性內涵就足夠了
但有時不同企業的關鍵點不一樣,有的企業是特別怕負債率,有些是毛利率更關鍵,還有的是現金流比啥都要命
總之,我的體會是財務分析非常重要,但確實是定性之後的工作,屬於定性的尾巴環節+定量的輔助環節。
原帖由
xiaogoupianni 於 2009-1-19 18:00 發表
我一般發現一個目標企業後,先看他的行業成長性,沒有成長性的企業,財務報表再漂亮也不介入。
回答:我發現是這樣,分析下來後,成長性一般不構成財務分析的主要問題,因為大多數人是因為成長性指標被吸引過來的,也比較清楚。
對成長性好的企業,我覺得難點主要是觀察成長質量和可持續性,當然光靠財務指標是不夠了。
但對於波動太大的企業,成長指標再漂亮我也不會動它的,我怕這些漂亮的東西就是擺出來給我看的,呵呵。
另外就是很漂亮的營收數據後面,有沒有償債能力方面的炸彈?中國不缺火箭式增長的企業,但其中的95%都沒到大氣層就摔下來了,而這其中大多數都有擴張過快、盈利暴漲但經營質量越來越差的影子。
因此,我特別關注營收水平與現金流水平的關係,以及2者走向是不是越來越背離?若背離趨勢形成,是不是存貨、應收都在急劇走高且也形成一定趨勢?再加上預收走差、毛利、周轉率等都同趨勢走壞,一般這個傢伙就可以踢出清單了。。。
對4大張報表的看法:
資產負債表:說白了就是家底兒,有多少真金白銀,都在裡面。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家底兒的結構,看這個表的關鍵詞就是「結構」,有幾個問題要搞清:
1,這家最值錢的是啥?是房子大還是存款多?還是硬通貨夠足?最怕是家裡堆的都是賣不出去的倉庫擠壓品充大款----這就類似某些企業號稱捐款10億,但實際上是1億張標價10元的遊戲光盤,一個道理
2,這家的外債到底有多少,是啥性質?催債的大概多久會來?來的時候這家能不能還的起----欠的都是短期負債,您家裡資產結構裡P現金都沒有,就算有一豪宅,有P用呢?
總之,資產負債表就是看安全性的,成長性就別在裡面添亂了。最怕的至少3種衰人:
1,負債總比例壓力太大,而且是突然惡化那類的,一般要完
2,負債總壓力貌似不大,但負債結構與資產結構不配比,資產都是長變現性,負債都是火燒眉毛,也完
3,資金配置方面最忌以短支長,收入是一次性的,短期的,收來的錢卻扔到猴年馬月才見效益的支出裡,八成也是死
原帖由
xiaogoupianni 於 2009-1-19 17:03 發表
比如週期性行業中的有色金屬行業,在去年時各項財務指標非常漂亮,但是行業景氣已到頂點,在08年全年的跌幅讓只看財務指標買入的投資者套了個瓷實。相反,在行業景氣低谷時各項財務指標是非常難看的,這時買入財
...
回答:陶朱公談的這個問題正好是利潤表裡最常見的陷阱
其實利潤表在我看來是最簡單直觀的表,就和一個人的工資單一個性質
最大的陷阱就是今天你看到這哥們的工資單是1月掙2萬,覺得是個高人,可其實人家前面6個月才掙500,這個月一次補發正好讓你瞅見,你說能不出事兒麼?
所以,對利潤表,看的關鍵詞是「連續」(其實這是4張表的一致性要求,只不過我覺得利潤表更明顯一些而已),必須將以前和當期的數據連續起來對比。一般經營穩健的所謂好公司都是「連續」的增長,而不是今天掙1萬明天虧8千。
除此以外,利潤表也反應這哥們的獲利來源和職場競爭力
如果這哥們的利潤主要來自一個職位,說明主營聚焦。如果同時有5份工,不是超級牛人就是哪個方面都不上檔次的水性楊花之輩。如果主要的收入來自老闆結婚發
紅包,你說這一次性(排除二婚)的收入能算這哥們功力提升了麼?他要是拿這個紅包來炫耀自己的收入層次,不是騙子又是啥?
當然不能一概而而論,有的生意提成低但基數大且穩定,有的生意提成很客觀可1年也做不成幾個單,那當然是選前者。你去看看沃爾瑪的毛利,從來是極低的。而它的天量流量和極低的毛利率,基本上把所有的競爭者都扼殺在搖籃裡了。
而毛利率就相對於這哥們的提成能力。毛利率高說明競爭不那麼激烈或者激烈卻不惡性,如果你們公司銷售部的人都寧願不要提成去搶單子了,你說這公司能好得了麼?這種情況不但惡性,而且噁心
總之,利潤表就是一個人的收入績效考核。沒錢是不行地,錢都是路上撿的餡餅也是不行地,沒事兒就在大款和乞丐之間玩COSPLAY當然也是不行地,喜歡以利潤為代價搞大收入的更是不行地。。。。看了一些公司後就會發現,大財主真的不是那麼好當的。。。
最後再扯扯現金流和股東權益表
說實話,現金流表是我最頭大的,經常看得頭暈暈還不知所云。後來乾脆放棄現金收支細節,看不懂不如不看
現金流表的關鍵詞我感覺是「結合」。就是說,單看現金流表很容易看的流眼淚,而如果資產負債以及利潤表結合起來看,就比較容易勾勒企業真實輪廓
簡要講,一個健康的企業,應該是盈利增長的,對吧?且良好的盈利結構是供銷兩旺,產的多賣的快,對吧?
那反應到財務上,大致就應該是賣的越多拿到的現金越多,而且支付給上游材料的錢肯定也很痛快,存貨肯定也是少,對吧?
那麼,當賣的貨賬面收入越來越高(盈利大增),可拿到手的現金卻越來越少(賒銷嫌疑),欠供貨商的錢越來越多(流轉不暢),存貨越來越高的時候(開始滯銷),是不是應該警惕起來了?----即使不知道問題在哪兒,至少該知道,出問題了。
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比如蘇寧這類企業,就是吃應付賬款的,不是沒能力還,就是拖著吃供貨商的無息貨款
這類企業的共同點,就是負債高,其中卻沒有銀行貸款,主要是應付賬款,看著嚇死人。但負債存量高的同時,現金的流量也極高----如果它願意,完全可以靠經營產生的現金流淨額償債,可它就不,這就是強渠道型企業的財務特徵,比如沃爾瑪
至於股東權益表,我沒啥參悟,看的也不多
我的理解,這東西主要是反應企業是否圈錢,對待股東是否公平等等,好像沒啥太大意義。一般在定性觀察裡,入選的企業不會在這方面很過分
原帖由 DEMAIO 於 2009-1-19 21:52 發表
把現金周轉期做成負值,說明強大的議價能力,找到有這樣能力的公司,在市場給予機會時Buy&Hold。
但這裡一定有個前提條件:負債存量高,現金流量一定要更高,應付賬款可以高,但存貨不能高;存量高,流量低,應付高,存貨也高,八成是個真衰人
內部控制方法(1):Segregation of duties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4/segregation-of-duties.html有效分工是內部控制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是將一件工作分開由不同的人來負責,做到互相監察,互相制衡。例如存放現金的夾萬,一人負責保管鎖匙,另一人負責保管密碼,沒有兩個人同時在場的話,就不能開啟夾萬。
和其他內控方法一樣,有效分工只能減低而不能完全避免風險,就如上述的夾萬,倘若兩個人一起合謀的話,分工這個內控手段便失去作用。所以,有時我們需要按
情況加添其他方法來減低風險,比如減低夾萬現金存量以減低合謀的誘惑,又或者在夾萬外加裝鋼閘,由第三人保管鎖匙,甚至派專人看守及安裝CCTV等。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若加裝了鋼閘,他們也能串通呀?莫非再派專人看守?看守的人也參與合謀時又怎麼辦?想強調一下,沒有一種內控是能完全避免風險的,而
且風險可以是無限而資源卻有限,以有限追逐無限根本不切實際。所以,在設計內控時,我們必先考慮可承受的風險水平和內控的成本效益。例如夾萬存放的現金就
只有幾千元,最大的風險就損失了幾千元,相信將鎖匙和密碼分開由不同的人來保管已足夠,沒有理由再花費幾萬元去安裝CCTV吧?
有效分工雖然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但對於很多中小企而言,他們未必有足夠的資源(特別是人手分配上)去做分工。這時候,為了減低風險,我們就必需利用
Compensation
control去彌補。再以現金夾萬為例,若不能將鎖匙和密碼分開由不同的人去保管,我們可以盡量減低現金存放量,或索性不存放現金,又或者不定期派人到
現場盤點等等。另外,善用IT資源也能達至分工的效果。例如一些銀行向中小企提供的網上銀行服務,就是透過不同的登錄帳戶(Login
account)來做分工。比如要匯出一筆款項,負責財務的同事首先利用自己的帳戶在系統內輸入匯款的所需資料,然後授權人通過自己的帳戶在系統內做審
批,系統才會接受匯款的申請並進行匯款。
最後一提,在設計分工時,要注意以下這些工作是不應該分工的:
1)保管資產
2)審批
3)記錄
4)執行
例如負責執行的就不應同時負責審批、記錄或保管資產。最典型的例子是採購,例如負責採購的同事,不應同時負責審批購貨單、編制會計記錄,以及保管購買回來的貨物。
此處有一個
網頁詳細例舉了一些會計上的職務是不應分工的。另外,此處講的「
內部牽制制度」,其實就是講分工,很值得參考。
內部控制的方法(2):Authorization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4/2authorization.html審批是內部控制的最基本方法之一,相信其操作原理不用介紹太多了吧?簡單而言,就是在進行某工作、交易或差事(即Transaction)前,需要得到上級的批准才可以執行。
基本上,所有Transactions應得到最高管理者的批准,可是,就算是小型企業,每年Transactions的數量也不少,更何況是大型企業和機構?要最高管理者審批每一宗Transaction是難於實行,所以,權力下放(Delegation)就應運而生。
Delegation可以按類別(by area)以及金額(by
amount level)來下放。例如CEO將採購的審批權下放給採購總監,又將銷售合同的審批權下放給營銷總監,也將財務的審批權下放給財務總監,如似類推,這就是按類別來下放權力。
可是,若果將所有權力下放,出錯或者偏離企業目標的風險也隨之而增加,特別遇到重大事項時,需要在執行前由管理層討論和決定,所以按類別來做權力下放的同時,也會設一個限額。例如採購總監的採購權上限是一百萬元,超過此金額的交易就必須得到CEO的審批,而金額超過五百萬元的,就必須得到董事會的批准。
再舉多一個例子,當公司開出支票時,金額低於一千元只需要由會計經理連同司庫一起審批就可以了,金額界乎一千至十萬元的需要財務總監的審批,超過十萬元的則需要CEO的審批等等。
或許你會問,審批權的限額應怎樣釐定,其實這關乎企業本身可接受的風險。例如釐定某辦事處財務經理的審批權限額,我們可以按他/她薪金水平的若干倍。例如薪金是一萬元水平左右,而企業的可接受風險是他/她薪金的五倍,那麼審批限額就設在五萬元,超過此數的就必須由當地CEO加簽。
可是,若單看金額,辦事處的營運效率可能會有所影響,例如辦事處大部份交易都是超過五萬元,即是說差不多所有交易都需要CEO去加簽,這樣便失去Delegation的作用。所以,在釐定限額時,我們也同時考慮日常交易金額的分佈。比如在辦事處的日常交易中,大部份(例如超過九成)的交易金額都在六萬元以內,那麼我們可以將限額設提高至六萬元,超過此數的才須要由CEO加簽。
在設計限額時,我們應注意兩者的平衡,儘量減少因審批需時而對營運產生的影響,而又不會將上限定得太高,以至超過企業的可接受風險水平,影響內控效果。
不過,就算將審批權設了上限也不一定妥當,因為此法防止不了Split transaction的發生。Split
transaction是甚麼?就以上財務經理的例子,審批上限是六萬,為避免麻煩要找CEO加簽,財務經理安排將一宗八萬元的交易分拆成兩宗四萬元的,這樣做就可以繞過CEO自己做審批了。所以,在設計審批權限時,我們應同時也加入一些監察的措施,例如定期委派專人做審核,確保權限貫切執行。
內部控制的方法(3):Documentation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5/3documentation.html把Transactions記錄下來是重要的內控方法之一,它能證實Transaction的發生,也能證實資產的確存在或曾存在過。例如存放現金的夾萬,即使它如何堅實,若沒有記錄說明夾萬內藏有多少現金的話,也不能保證內裡的現金是安全。
Documentation看似很簡單,所以很多時都被忽略,但其實要設計和採用它時,要顧及和考慮的東西有很多,當中包括:
1)獨立記錄
負責記錄的人不應同時負責執行和保管資產。例如負責保管現金的出納,若果同時也負責編製現金賬,因出納可以纂改記錄,現金被盜取也不能及時被發現。
2)記錄範圍和內容
在設計記錄時,必須預早決定記錄的範圍和內容。例如現金賬,除了記錄現金收入和支出的金額、日期和摘要外,還有甚麼東西是需要的?比如管理層想知道每個月
各部門的現金支出若干,那麼我們可以為每宗支出加個部門編號,方便每月編製支出分析。若果沒有預先定好部門編號,入了現金賬後才去做,花費的時間肯定會
多。
3)準確和及時性
一個良好的Documentation,必須具備足夠的內控去確保記錄準確。例如Accounting vouchers,在入賬前應經過覆核和審批。又例如Operational manual,需要定期審視和更新,以確保manual仍能有效。
及時性也是記錄重要的部分,不過,不同的記錄對及時性都有不同的要求。例如銀行對存戶戶口的存款和支出記錄就必須做到實時,而一般公司的賬目,就未必有這
個需要了。有些公司可以於1-2天內入賬,有些1個星期內,甚至見過1個月甚至1季的也有。一般來說,及時性愈短,所需要的資源愈多,宜因應自身的需要來
決定,否則只會浪費資源。
4)記錄的媒介
記錄的媒介各式各樣,現今企業普遍以文字來做記錄,而文字又可以再分手寫和電子。當今科技發達,電子記錄當然是最普遍的,而且也易於分享和讀取。不過,如果處理得不好,這些好處便會變成壞處。
在設計以何種媒介來做記錄時,應先認定要求。因為由一種轉成另一種是很麻煩和頭痛的事。
5)閱讀和修改權限
一套良好的記錄系統,應將內容為成不同的保密級別,方便控制閱讀和修改的權限。例如員工通告,只要是該企業的員工就能閱讀;又例員工的個人敏感資料如身份證號碼,出生日期等等,就應列為保密級別,只容許獲得授權的人才能查看。
另外,很多時記錄都需要修改和更新,為免錯誤使用了舊有的記錄,版本控制就很重要了。
以ISO用於Manual的版本控制方法為例,所有更新的過的Manual都要注明版本編號,而且Manual內也注明那些內容更新過。另外,所有舊的Manual都會注銷,以免用了舊版本也沒有察覺。
6)備份
不論是何種Documentation方法,備份都是很重要的。見過很多企業都不太重視備份,不幸發生意外而令記錄無法復原。備份方法有很多方法和級數,
宜因應自身需要去制定。例如股票交易所,他們會對每宗股票交易做即時的備份,但一般企業的銷售記錄能做到每日備份就應該可以了。
7)保存時限
所有記錄都應設一個保存時限。過了時限的就應將記錄銷毀。例如香港,因稅例要求企業要保存財務記錄七年,所以香港的企業一般都以此為財務記錄的保存時限。
銷毀記錄的方法也要注意,從前就有大型企業因銷毀記錄不當而將機密資料外涉。
思考的碎片--4/26 思考方法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aq6.html
寫了一段時間思考的碎片也有不少反饋,大約有兩點比較特別A.有新意B.野路子。
我無疑反駁所謂野路子說法畢竟時代進步太快所謂說野路子的基本上是土鱉。不懂行。
從Adam
Smith到Brian Arthur這些從經典到最新的理論應該很早就有涉獵。so很難說誰是野路子。
不過要非常感謝所謂野路子說法讓我反思下思考的痕跡和思考的基礎是什麼?
我總結下最近這一兩年有過的一些判斷,結論和思考,比較有趣的包括tablet之殤,分辨率不可逆,屏幕尺寸不可逆,技術不是全部,注意力擠壓模式,脈衝股,可描述性數字。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類。都算有些閃光點也有逐步的可驗證性。
這些思考和普遍流行的卻是有些差異,so我回顧下來主要的原因是兩個方面
A.從消費者體驗出發從消費行為變遷出發對未來世界的推演
B.從Balance Sheet Income Statement Cash Flow三表出發 ,對企業會如何盈利推演。
這或許是我們(我和我經常探討問題的朋友)看待事物的視角,本身比較少考慮技術的演進可能性。
或者說A.是人性驅動的角度B.是商家利益的角度。
視角的不同會帶來結論的不同。
總結到這裡。我突然覺得這才是正確的視角。so誰是野路子不證自明。
內部控制的方法(4):Supervision or monitoring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5/4supervision-or-monitoring.html若論複雜程度,督導或監察這個方法相信是最簡單,而且又最被廣泛採用。
一個人只有一雙手,一對一或者一對幾的督導當然沒有大問題,倘若下屬數目再多,每人分到的時間就會被攤薄,督導就變得困難。所以,有效的人手編制相當重要。
古時軍隊的編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例如
元朝的
士兵,他們有「十夫長」,負責帶領十個士兵;上一級就是「百戶長」,負責帶領十個十夫長,這樣就可以監督一百人;再上一級是「千戶長」,帶領著十個百戶長
去指揮一千人;最後還有「萬戶長」,領著十個千戶長去指揮一萬人。這個編制最大的特色,是每一級的長官只需要監督十個人,就能指揮整隊軍隊去作戰了。
現代商業社會雖然沒有如此編制,但類似的方法都是有的,將企業目標先分成一件件工作,再把工作細分成不同的工序,由各級職員負責。所以我們會有Manager和Staff職位的出現,由Manager去督導Staff的工作。
除了編制,權限也很重要。要監督有效運作,每一級的權限包括Reporting line 需要清晰界定,並且下發至相關人員甚至整家機構。
至於監督的方法,記得我的一位前上司曾講過,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監督,比較蠢的要每天甚至每半天就要檢查他們的Output一次,聰明的只需要不時看看,或者只問些問題就可以了。又例如第一次合作的,初時會檢查得比較頻密,合作慣了的就可以將次數減少了。
題外話,身位上司,督導下屬當然重要,但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給他們也是上司的責任。這裡講的環境不單是物質上如器材,辦公室等,還包括背後的支持和一定的
自由度。記得有人講過,好上司應為下屬掃除工作上的障礙,讓他們專心一致把工作做好,並能令他們發揮所長。更重要的是肯承擔,而不是做一個只懂得「卸鑊」
的上司。
&&&&&&&&
內部控制的方法(4):Supervision or monitoring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search?updated-max=2012-05-28T08:00:00%2B08:00&max-results=2若論複雜程度,督導或監察這個方法相信是最簡單,而且又最被廣泛採用。
一個人只有一雙手,一對一或者一對幾的督導當然沒有大問題,倘若下屬數目再多,每人分到的時間就會被攤薄,督導就變得困難。所以,有效的人手編制相當重要。
古時軍隊的編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例如
元朝的
士兵,他們有「十夫長」,負責帶領十個士兵;上一級就是「百戶長」,負責帶領十個十夫長,這樣就可以監督一百人;再上一級是「千戶長」,帶領著十個百戶長
去指揮一千人;最後還有「萬戶長」,領著十個千戶長去指揮一萬人。這個編制最大的特色,是每一級的長官只需要監督十個人,就能指揮整隊軍隊去作戰了。
現代商業社會雖然沒有如此編制,但類似的方法都是有的,將企業目標先分成一件件工作,再把工作細分成不同的工序,由各級職員負責。所以我們會有Manager和Staff職位的出現,由Manager去督導Staff的工作。
除了編制,權限也很重要。要監督有效運作,每一級的權限包括Reporting line 需要清晰界定,並且下發至相關人員甚至整家機構。
至於監督的方法,記得我的一位前上司曾講過,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監督,比較蠢的要每天甚至每半天就要檢查他們的Output一次,聰明的只需要不時看看,或者只問些問題就可以了。又例如第一次合作的,初時會檢查得比較頻密,合作慣了的就可以將次數減少了。
題外話,身位上司,督導下屬當然重要,但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給他們也是上司的責任。這裡講的環境不單是物質上如器材,辦公室等,還包括背後的支持和一定的
自由度。記得有人講過,好上司應為下屬掃除工作上的障礙,讓他們專心一致把工作做好,並能令他們發揮所長。更重要的是肯承擔,而不是做一個只懂得「卸鑊」
的上司。
晉陞的方法:企業人才金字塔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6/1798577.html我在組織中歷經了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正是企業人才養成的四個階段,每個層次的核心能力不同,如果只是努力做事,不具備正確的態度與核心能力,是不
可能晉陞的。我的第一個工作階段,任務是採訪新聞、生產內容,我完全以自己的能力完成任務,從採訪量的擴大、效率的提高,到文章質量的提升,通過不斷地自
我訓練、調整,逐漸變成一個傑出的專業工作者。我的工作成果,替公司爭取了讀者的認同,也提升了公司的營運成果。
我的第二個階段,從專業工作者提升為團隊管理者。除了自己完成工作之外,我還要帶領整個團隊(幾個人)完成更大、更複雜的內容生產任務。這個階段我
的工作重點在於人員的訓練、培養、協調、溝通,以及整個團隊的組成、調度、管理。我的工作績效是以整個團隊的成果衡量的。我的工作重點,從自己做事,變成
管人和管理團隊。接著我進入第三個階段,成為一個負經營成敗的企業內工作者。我不止帶領一個團隊,我還要為這個團隊制訂工作與營運目標,並完成獲利、達成
預算,其間不論發生什麼事,我都要為最後的營運結果負責任。而營運結果通常是以「獲利」與否,做為衡量指標。這個階段的角色,我稱之為「當責經營者」。
當責經營者真正的挑戰是在企業陷入困境時,要有能力領導團隊,重訂經營策略,進行組織改造,必要時要揚棄原有的生意模式,重新定位。在關鍵時刻,要能做出關鍵決定,為企業負完全責任。這種當責經營者除了沒有擁有股權之外,他與資本主在角色、工作方法上幾乎沒有區別。
企業人才最高層級是創業家,他們以資金及身體力行投入,成敗與他們息息相關,但在能力上創業家未必勝於當責經營者。
仔細描述這四個階層,目的在讓所有的工作者瞭解自己的處境,在進階的時候,知道如何自我學習、補強不足,並為未來預做準備。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