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視影業CEO張昭:“互聯網+影視”不是比燒錢 而是拼服務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7-24/932974.html
這位本身來自傳統電影產業的大佬,不知道什麽時候起,開始把互聯網掛在嘴邊,他要想法說服自己的團隊和投資人互聯網到底要怎麽“+”影視。
每經記者 江然
喧囂聲中,《小時代4》以6天破4億元的速度讓這部“中國第一個完整系列電影”步入收官。此時,該系列電影累計票房已接近18億元。除成就大批新晉明星與郭敬明的大紅大紫,這部“毀譽參半”的電影,還將始終伴隨其左右的主投資方、發行方樂視影業推到聚光燈下。
在非議不斷的“樂視系”中,樂視影業成長速度快得令人咋舌,1:10投資回報率……這一切不過發生在樂視影業成立後的3~4年間;兩年來名噪一時的《小時代》更是把樂視影業力挺的“分眾IP、精準營銷、互聯網電影”等名詞,捧上了天。
如果說樂視影業是疾行的艦艇,CEO張昭則是不折不扣的掌舵者。這位本身來自傳統電影產業的大佬,不知道什麽時候起,開始把互聯網掛在嘴邊,他要想法說服自己的團隊和投資人互聯網到底要怎麽“+”影視。
“‘布道’也是工作的一部分。”用張昭自己的話說,“此前足足兩年別人都不知道我在說什麽。到現在都還在統一思想。”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這話的時候,他剛剛從每周總裁例會上下來,會議的主題依然是“如何把樂視影業定位於互聯網+影視”。
外界卻認為《小時代》成就了樂視影業。對於這個觀點,張昭並不完全認同。“拉長時間值,《小時代》可能是中國電影的一個拐點,這個拐點主要是在產業意義上,而非內容意義,是中國互聯網+影視產業的一個拐點。”7月21日,張昭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獨家專訪時表示。
至於樂視影業註入上市公司樂視網的時機是否已成熟等熱點問題,張昭稱,承諾過的事,是要兌現的。
《小時代》是“互聯網+”範本
NBD:《小時代》被評價為毀譽參半,也有觀點認為這部電影成就了樂視影業,所以想聽一聽您對電影收官的想法和看法,總結一下吧?
張昭:我也不想讓大家有誤解。什麽是“成就了樂視”?大的意義上,拉長時間值看,《小時代》可能是中國電影的一個拐點,這個拐點主要在產業意義上,而非內容意義,是中國“互聯網+影視產業”的一個拐點。
我現在都不敢說“互聯網+影視產業”是不是原來的影視產業。“互聯網+”進來以後,可能會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產品。現在的組合,是互聯網公司通過視頻網站的方式來和電影產業發生關系,大家的交集還在於視頻網站的內容,電影行業的內容。可能行業共識還停留在這個階段。
我一直在講《小時代》重要,到底為什麽重要?也有記者跟我聊天,因為它(《小時代》)的投資回報是1∶10,讓樂視影業在資本上獲得了很多支持和價值,這些也對;但不是最重要的,只是大家放大了這點。
實事上,公司也可以通過做其他電影來獲得估值,為什麽單獨把《小時代》提出來?《小時代》真正的意義是提供服務。首先,我個人是把《小時代》看成一個服務的媒介,這個媒介的背後就是15~25歲的女孩子。這對於我們來說,是獲得了一種方法和認知,對“成就”來說很重要。如果《小時代》的票房是遞減,我們的信心就無從說起,我也沒話跟團隊講。所以‘成就了樂視’更多是在這個方面。
NBD:到《小時代4》時,BAT等互聯網巨頭全都參與進來,怎麽看這個現象?
張昭:五大互聯網公司共襄盛舉(笑)。我覺得還是一種背書吧!這個意義更大。這是好事,所有顛覆者進入會促使我們進化、出新,加快培養能力。
對公司內部,要講清楚新的產業價值在哪里,講清楚“互聯網+影視”。BAT為什麽要進來?目的是獲取更多內容,還是獲取內容後為消費者創造、提供新的價值?“互聯網+影視”的“+”,其實是0到1的過程,要創造新價值。
《小時代》對中國電影行業和“互聯網+影視”行業來講,可以看成一個里程碑。因為有了一套分眾的服務理念拿來作為範例和討論。太失敗了不行,成功了也沒必要大聲歡呼,大家會誤會。關於《小時代》最後的票房是多少,這都不是問題的關鍵。做產業模式,最好不要去宣傳“奇跡”。《小時代》連發4集,證明了它有持續提供服務的能力,我們的方法和方向是對的。若只看票房、“奇跡”,就很難複制。
NBD:奇跡是曇花一現?
張昭:用做產業的方式做公司,這一句話我已講兩年,大家現在比較容易接受。樂視影業是做“互聯網+影視產業”,而不是傳統電影公司。這是一個新產業,因為它真正的價值是服務。電影行業(的價值)是內容,互聯網行業是流量,這個新行業是“電影生活”,所以你進樂視影業看到的第一句叫“電影改變生活”。我們從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成“互聯網+影視產業”。走到今天,《小時代》終於使得我們有了一個範本,很多問題的範本;但至少有範本了,至少證明用產業方式來做公司這條路可行,所以它變成了中國第一個完整的系列電影。
“大數據也不是一個神話”
NBD:外界比較好奇您跟郭敬明的合作關系。老電影人和新電影人、老企業家和年輕企業家之間的一次碰撞?
張昭:其實合作還是非常好。我們很一致,因為他要對他的粉絲負責,我也要對他的粉絲負責,大家的原點很一致——讓每一集作品給他粉絲帶來的服務能夠維持一個水準。最大的困難是大家對社會聲音有壓力。碰到困難時,大家就團結一起扛。因為情況非常複雜,在中國要創新挺難,壓力太大。
NBD:一人一口唾沫可以淹死你?
張昭:對。所以這事團結很重要。我們每一次都檢討,每個人回來都複盤,這能讓大家充分溝通。團結才能夠繼續下去。前幾天還在說《小時代4》的問題,其實我跟小四(郭敬明)之間都是這樣,他很明白我為什麽做這個事情,我也很明白他。
我們分工不同,應對情況,有各種各樣的應招,如果相互不理解,就要回到原點再來溝通。比如怎麽處理審查問題、柯震東問題、這麽多輿論的問題……處理問題時你是面對社會,也不一定每次都完美,所以要回到原點來溝通。
我覺得就是這樣一個狀態,跟他合作得很順。關鍵是他比較信任我,因為他很清楚跟我合作的意義,我的路數、目的是什麽,我也比較知道他,這就好辦,遇到狀況可以一起面對。
應該說這個團隊特別難得,兩年做4部電影,從2013年的暑期到2015年的暑期,上了4部電影仍然是同一撥人。
至於說社會上怎麽看,我覺得這很正常。我們做自己的事、有自己的想法,傳統電影行業有些評價,社會覺得有很多問題。我覺得很正常,你做從0到1的事怎麽可能沒看法,大家都會對你有看法,我們幹的這個事就是有非議的事。要想清楚,千萬別指望所有人認同,所有人認同的事是不可能創新的。我跟電影局的領導都這樣說,我說這個過程是一個創新的過程,不能要求太高,創新的事完全做對了就不是創新。
NBD:創新需要試錯?
張昭:對,要試錯,我們不追求成功,追求創新,這個動力很重要,我們有這個誠意,在用創新的方式做而已,你們(電影局領導)就支持一下吧,不要用老電影人的要求來要求我,不要用一個要求成熟導演的方式去要求小四。外界始終用創新方式來看待你做的事,這不容易。
但是我很感謝所有的人,包括電影局的領導、媒體、合作夥伴,能做完這事,而且能夠用平穩、持續的方式做完,我覺得是樹立了一個里程碑,挺不容易。大家沒法立馬理解,因為我也沒法跟電影行業說我不是你的人,你不要這麽看我,我沒法這樣說。我只能說我在做什麽,但是價值觀不一樣。
NBD:整個《小時代》系列您一直在說分眾IP或是精準營銷,具體到操作層面主要是依靠大數據?
張昭:其實第一集是小說的數據,第一集以後逐漸變成電影的數據,這些東西都很簡單,對於我們來講就是掌握這群人是誰、在哪兒、用什麽方式跟他們溝通、他們在乎什麽。
大數據也不是一個神話,它是具體為用戶服務的路徑。從第一集我們做的是很低幼的衍生品,到第四集就是高大上的衍生品,這是逐漸了解受眾的過程。很有意思,對一群人的心智進行運營。從商業模式去講,就是基於分眾心智的IP運營。
NBD:我們註意到郭敬明入股了樂視影業?
張昭:這個等到我們披露的時候吧。大家共同在創造未來,就應該共同分享,我們所有的創作者都是一樣的,導演也好、明星也罷,都是樂視的合夥人,用合夥人的方式來跟大家分享,因為本身我們就是做未來的,不用這個模式去分享,怎麽做呢?
“互聯網+把電影變服務業”
NBD:樂視影業一開始就定位於“互聯網+電影行業”,出於怎樣的考慮?
張昭:其實做樂視影業以前,我還是在比較傳統的電影產業。走到一定時候,會思考兩個問題:第一個是2017年開始,中國電影迎來全球化的節點。當好萊塢電影動不動都是15億、16億元票房時,中國電影產業到底有什麽樣的獨特價值?看看韓國、歐洲很多國家,加入世貿後,本國電影產業、內容產業都經受了特別多打擊。所以基於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全球化,第二個維度是互聯網。互聯網恰恰給我們提供這樣的機會,能夠讓我們用互聯網時代的方式為大家提供服務。
做樂視影業,我想得很清楚,要做互聯網電影公司。2012年4月我們開第一次發布會的時候就是這個意思,足足兩年時間大家都不知道我在說什麽。
WTO十年,其實我有很深的焦慮。我研究過世界上所有國家,所謂發展得好好的本土電影產業,怎麽讓好萊塢就給“糟蹋”了。人家是現代化機械部隊,你是民兵。我在海外很多年,太清楚好萊塢的影片。它擁有全球市場,所以能夠聚集全球人才、技術。我們怎麽發展民族電影產業里的出路,我認為就是跟互聯網合作,把它變成服務業。
NBD:深度挖掘內容背後價值?
張昭:對。好萊塢電影產業比例中,票房占到28%,但中國占到80%。如果我們能夠在票房猛漲同時,把服務能力,也就是產業延伸價值做出來,空間就很巨大。一方面要承認票房增長、內容創新都有非常大意義,但還要看到,好萊塢為什麽今天票房不漲了,是它內容不強大了?它是純粹靠市場擴張才逐漸走向這樣一個瓶頸。
國內現狀是,一方面好萊塢內容比我們強,另一方面我們在靠開電影院不斷擴產能,總有一天會遇到瓶頸。這個時候要創造民族影視產業的獨特價值,這個價值就是服務價值。這個事情外國人幫不了你,技術也幫不了你,這是服務能力。
中國電影行業現在處在一個比較大的轉身,這是另外一個我想傳導的觀點:絕好的“互聯網+影視產業”,是中國電影行業百年不遇的戰略機遇。對中國電影產業來講,電影一直是舶來品,國外強大很多倍。戰略機遇在哪兒?好萊塢跟矽谷間的溝通比較差,都太強大了,轉不過身來,比較傲慢。中國恰恰是內容沒有那麽強大,所以我們可以比較容易轉身。
我們首先要有提供服務的能力,而不僅是提供內容的能力,因為內容只是入口。內容背後的服務才是這個產業未來可能在全球化過程中獨樹一幟、本土化服務的價值。這些東西好萊塢解決不了,首先它是內容產業,其次面向全球,無法分眾,這是它的痛點。
NBD:內生式,而不是外延式擴張?
張昭:對,我們公司的思想到今天還在不斷統一,我不要求每個人都想得很明白,但必須堅持對的方向,要強調服務。這個產業如果這樣做下去,回歸到TMT行業,電影變成了媒介,內容走向免費,它的商業價值是在服務,這是一個趨勢。
我國電影產業今年可能有400多億票房,視頻網站現在主要是靠廣告,總體大概三、四百億,加起來1000億,這就是在“互聯網”和“影業”中間畫一個“+”號,1000億元。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個“+”號,變成從0到1的價值創造的話,它面對的是一個1萬億的產業,這叫“用產業的方式來做公司”。
NBD:您這種想法容易被理解嗎?
張昭:剛剛我們才結束了每周公司總裁例會。今天上午的話題就是關於公司如何把自己定位成“互聯網+影視產業”。我們是個什麽公司?不光是我們20個人的核心團隊,或者700多個員工要思考。整個互聯網視聽產業都還處在一個沒有想得太透的階段。
站在大產業的角度去看,中國過去的電影行業就是一個內容行業,大家消費的是內容,而不是消費一種媒介。但是怎麽讓內容變成媒介,很重要的是媒介背後是什麽,媒介背後就是用互聯網。這時候會發現“互聯網+影視產業”其實是個服務業。但要說明,我們沒有絲毫否認內容本身的價值。
外界認為樂視很奇怪,經常搞不清楚拍的是什麽。我們不是以內容來做標誌,而是以服務能力作公司標誌,所以會有《小時代》、《歸來》,它提供的都是對不同人群的服務。從電影行業來看,樂視影業是看不太清楚的,也不知道在做啥,一會兒拍這個,一會兒拍那個。
我這種思維對於傳統的電影行業、純粹的互聯網行業來講都不太容易接受,因為這是一個複雜的、創造性交融的過程,方向是一個新的主題,看不清。別人覺得你說得挺好,但這事怎麽達成?如果從資本的角度來講,做0到1的事會逐漸產生價值。但資本也不是馬上就看出來。尤其是互聯網的公司,做的都是關於未來的事。
“互聯網+”內核是服務的價值
NBD:如果非要貼一個標簽,您還是認為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
張昭:互聯網是一種思維方式。不是有一個互聯網的生意,才能夠被叫做互聯網公司,有這個標簽沒有什麽意義,咱們學不了就別學。關鍵是你的服務能力能不能不斷上進,你也可以把樂視影業看作是一個傳統公司,但是它的服務能力比一些互聯網標簽的公司強多了。
互聯網和電影產業結合的時候,對服務能力考驗很大。否則就是“買買買,燒燒燒”。試問過去五年,互聯網公司死的多,還是傳統行業死的多?一定是互聯網公司。為什麽會死?就是門口一個鞋攤那也在提供服務。互聯網提高每一個制造業的效率這是肯定的,但效率和服務是兩個概念。我要是資本的話,接下來會去看服務有沒有價值。
對產品行業來講,是從互聯網這兒學到用戶思維。用一些工具在一個場景里服務。互聯網不會設計具體場景,所以它要跟傳統行業結合。
NBD:要有一個落地的過程。互聯網+就是這個意思?
張昭:對。我現在每天都在開發一些場景想象的例子來說服我的團隊。什麽叫“電影改變生活”?比如時間回到2014年5月母親節,你在思考通過什麽方式來給母親提供一次服務。剛好《歸來》上映,你在網上給她訂了票,派滴滴送去,還有康乃馨、《歸來》的購物袋。看完電影、收到花、賀卡,第二天你母親去菜市場可以用購物袋,跟人說鞏俐怎麽樣、陳道明怎麽樣。這是一個服務包,讓她非常滿足。這就是一次很具象的服務,給50歲的人和30歲的人,由30歲的人來驅動。
做兒女的最麻煩的就是怎麽來孝敬母親,找不出招來。我挺感動的,因為《歸來》我去走了好多電影院,我跟(張)藝謀一起到各地去宣傳,電影院多了好多白發蒼蒼的觀眾,我們覺得特別有價值。《小時代》為什麽在7月2日上映?我們算了一個時間,大學放假,孩子們有時間,回到小縣城,給當年高中一個宿舍的幾個女孩買好票,同時訂了《小時代》電影里的那把傘,以後每一次下雨的時候用這把傘,會想起高中的閨蜜,共同經歷過風雨。這把傘會伴隨著她高中的記憶,這就是一次服務。
做《小時代1》的時候,萬達老板給我打電話,說我這麽高大上的電影院都讓女中學生給占了。我去萬達看,這個電影院一地狼藉,全是各種各樣小時代的宣傳品,我都不敢進去,也不好意思進,因為全是背著書包的女中學生。這會讓你覺得,這個產業更深的內容讓你感動,讓你覺得這次服務有更深的溫度,不是純粹為了票房。
NBD:感覺您一直在對媒體、投資人強調這個互聯網對於傳統電影產業產業的改造,但要想通這個道理很難,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張昭:大家關心的問題是這個(互聯網)。其實做企業也好,做產業的這樣一個引領者也好,你的基本工作就是布道。這是你工作的一部分,因為你要讓大家來做一些新的事兒。這個過程我很清楚自己的職責,我的價值也在這兒。等到大家都在做、都知道怎麽做了,那我就可以去做別的事情。所以過去我也說,互聯網企業沒進來的時候我拼命在講進來,等都進來了,有人給我做背書了,我就跑到電影院的場合,跟影院發行者講場景電影的事。有BAT這麽多人在那兒講互聯網,就已經成了一個大家認可的事情,現在是細節的事要開始落地,那落地找誰聊,就是影院。
其實我跟電影院已經講了兩年了,這也是一個過程。
在“互聯網+”這件事上,《小時代》是一個里程碑,但這個事已經結束了。所以對於過去來講它是一個終點,但是對於未來的服務來講,它是一個起點,才剛剛開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阿里影业:钱多就能玩转影视圈?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509/t20150907_756847.htm
一年前,马云以资本开路,豪掷62亿港元高调杀入影视圈。光环效应之下,阿里影业股价飙升,缔造资本市场神话,跟随马云的“小伙伴们”亦赚个盆满钵溢。
新手跨界注定道路崎岖,马云入主阿里影业之后突遇财务陷阱,破财逾3亿元。被迫停牌4个月之后,公司股价重挫,市值腰斩跌去六成。
阿里影业随即启动三项资本运作,力邀当红影星赵薇等人入股,公告阿里集团两项资产注入,巨资竞购票务公司。重组过后,阿里影业股价疯涨,再造资本盛宴,明星赵薇亦变身“股神”。
但是,膨胀的市值泡沫难掩惨淡业绩,经营一周年的阿里影业亏损大增、新作寥寥,手握重金而无处烧钱。时下,马云再导演阿里影业融得百亿巨资,钱多能否玩转影视圈?
杜冬东/文

2015年6月11日,阿里影业公告称,已按2.9港元/股配售近42亿股股份,募集资金净额121亿港元。
消息一出,市场哗然。
一年前,马云借道香港资本市场,挥斥重金将文化中国传播(01060.HK)纳入阿里麾下,易名“阿里影业”,高调杀入影视圈,引起外界高度关注。
阿里影业声称,“将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探索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电商定制模式,利用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电商平台进行宣传、营销,发展电影O2O相关业务,实现电子商务与文化产业的跨行业深度合作”。
这家被视作阿里集团进军文化产业最重要的旗舰企业,一度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影视公司。然而,一年间马云虽费尽心思运作,但跨界之路似乎不尽如人
意。遭遇财务陷阱被迫停牌4个多月,阿里影业经营一年业绩寥寥。这家市值高达800亿港元的公司,2014年总收入仅1.27亿元,同比下降
63.6%,2014年净亏损更是高达4.15亿元。
惨淡的经营业绩之下,手握重金的阿里影业又将如何玩转影视圈?
豪掷62亿港元,菜鸟初入场
马云对电影有着难以割舍的情节。据传,他在创业过程中遭遇了很多挫折,有时甚至绝望,正是《阿甘正传》这部电影鼓励他坚持下去。事业有成之后,他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的电商生意。一年前,马云豪掷千金开始追寻心中的电影梦。
2014年6月25日,文化中国传播公告称,阿里巴巴通过旗下公司Ali
CV出资62.44亿港元,以0.5港元/股(较2014年2月24日收市价0.63港元/股折让约20.63%)的价格认购该公司124.88亿股股
份,持股比例达59.61%。这标志着阿里巴巴成为该公司控股股东,马云正式杀入影视圈。
公告称,认购之后的文化中国传播总股本扩大至209.51亿股。其中,阿里巴巴、公司原实际控制人董平及其连襟赵超分别持股59.61%、9.15%和1.58%,三方结成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70.34%。同时,认购所获62亿港元现金将用作公司一般运营资金。
2014年6月30日,文化中国传播正式更名为“阿里巴巴影业(Alibaba Pictures)”。
巨无霸阿里巴巴入股的消息引发市场轰动,阿里影业股价大幅上涨。2014年6月25日,其股价一度飙升至4港元/股,涨幅超过6倍;至2014年8月仍维持在1.6港元/股之上,涨幅2.5倍有余,市值超过335亿港元。
此番股价上涨,不仅使得马云自己持有的股份市值飙升,更乐翻了他的“小伙伴们”(表1)。入主
前,知名投资人沈南鹏掌舵的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持有阿里影业12.11%股份,位居第二大股东。而马化腾旗下的腾讯公司也是战略投资者,通过子公司持有8%股份。该次认购虽将二者股份
摊薄,但其财富跟随马云水涨船高,亦不失为赢家。

事实上,该次认购全面完成前的3个月,阿里巴巴收购文化中国传播的消息已对外公开。2014年3月12日,受该消息推动,文化中国传播复牌股价大涨,从停牌前的0.64港元/股疯涨至最高时7.2港元/股,涨幅高达1125%,市值逼近610亿港元。
阿里巴巴,这家电商界无人不晓的巨头,在影视圈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新手(表2)。虽然马云早年以个
人身份投资过华谊兄弟,但阿里影业才是“阿里系”真正发力影视圈、搭建影视平台之起点,入股光线传媒等影视公司均在此之后。早在2013年7月,有消息
称,阿里巴巴意图收购PPTV,最终不了了之。2013年9月,阿里巴巴在原先25个事业群的基础上增设数字娱乐事业群,由音乐、视频、读书、家庭娱乐、
原创组成,原虾米音乐事业部进入该事业群。直至2014年3月,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才推出娱乐宝平台,与影视相关的淘宝电业务也是2014年才全面投
入运营。


入主阿里影业后,马云安排邵晓峰任董事会主席、刘春宁任行政总裁,而身居要职的二人并无相关经验。资料显示,邵晓峰曾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风险
官、支付宝总裁、淘宝网副总裁等职,长期负责网站反欺诈等工作。2005年加入阿里巴巴之前,邵晓锋曾长期从事专业的刑事侦察工作,长于公安刑侦。与邵晓
峰相似,刘春宁亦来自阿里巴巴高层,曾任腾讯公司总裁助理、电子商务部总经理及拍拍网负责人等职,2013年9月加入阿里巴巴后,虽任数字娱乐事业群总
裁,但仅负责手游项目。
毫无经验的阿里巴巴高调跨界影视圈,注定要为其任性埋单。
财务陷阱致停牌,市值遭腰斩
入局后,阿里影业并未让自信满满的马云省心。阿里管理层很快发现,重金买下的这家公司存在“以往
会计期间可能存在不恰当财务处理,以及可能存在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不足”问题。2014年8月15日,阿里影业被迫停牌。随后其于9月4日聘请普华永道对
2012年以来的财务报表展开调查,并于3个月后公布了所查出的主要问题:文化中国传播部分内地子公司在艺术品、影视剧版权交易中未正式开具税务发票导致
延迟纳税;采用不恰当的增值税税率计算若干中国税项;在2012、2013年两个年度中对可换股债券的财务影响存在误报;部分内地子公司的政府补贴款项在
未到账时被计入财务报表。
前任管理层遗留的财务问题,使之必须对资产进行计题减值处理,对认股权证公允值进行调整。加之2014年上半年止的应收账款呆账等处理,阿里影业最终宣布计提约3.93亿港元的减值准备。这直接导致其2014年上半年的大幅亏损。
财务问题使得阿里影业被迫陷入长达127天的停牌。2014年12月22日复牌后,阿里影业股价直接跌破1.5港元/股,较入主之初的最高值4
港元/股跌去62.5%,市值不足320亿元,500多亿港元蒸发殆尽。阿里影业2014年的中报也推迟至2015年1月22日才公布。随即,阿里影业将
原任核数师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辞退。
事实上,文化中国传播原本就是个被高估的“烂摊子”。文化中国传播前身是新鸿基地产旗下破败不堪的港交所主板上市壳公司上联水泥(01060.HK)。2009年10月,国内影视界大佬董平将其接手更名,变身文化公司。
董平接手后的5年里,文化中国传播业绩平平(图2),股价长期徘徊在0.3-0.4港元/股。尽
管这位掌舵人在影视圈名气颇大、人脉宽广,人称民营电影“教父”—他参与投资、制作和发行了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陈凯歌导演的《荆轲刺秦王》、冯小刚
导演的《没完没了》、张艺谋导演的《有话好好说》等知名影片,但其经营的文化中国传播直至2012年才实现盈利。刚实现盈利的第二年2013年,营收又较
前一年度下滑4000多万港元。经营费力致董平将公司拱手让于马云。

董平在经营期间更醉心于资本运作及多元化发展,先后引入腾讯公司、红杉资本为股东,对移动媒体业务颇有兴趣。
2011年10月,腾讯公司全资子公司THL
Limited(THL)认购了文化中国传播6.2亿股股份,持股8%。据当年年报称,“腾讯公司的股份认购和战略合作,加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和资本基
础。腾讯作为中国顶级的互联网服务商,拥有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腾讯入股将有助于本集团进入新媒体平台,宣传电影、影视剧和艺人,发展新媒体业务,并有望
通过腾讯的线上平台推广公司影视剧业务和视频内容”。之后,文化中国传播的移动媒体业务果然迅速发展。2011年,移动新媒体业务收入增长近44%,用户
人数上升至2300万人。2012年,移动新媒体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70%,计费用户再增5倍。
引进腾讯作为战略股东的同时,文化中国传播换股收购中国娱乐100%股权,原持股中国娱乐20%股权的红杉资本因此而成为文化中国传播的第二大股东,持股达13.2%。
在此期间,相比快速发展的移动媒体业务,文化中国传播的影视剧业务发展近乎停滞。2013年,其影视剧业务营收4.2亿港元,利润1.71亿港
元;而2012年其影视剧业务实现4.16亿港元,利润1.62亿港元。从文化中国传播2013年度影视剧、媒体广告和移动娱乐三大业务结构看,影视剧业
务仅占56.1%,媒体广告等非影视剧业务占总收入比例近一半。
这意味着,对于有意从事影视业务的马云而言,文化中国传播接近半数的业务都没有价值。马云入主后,上述包括电视广告广播时段、杂志广告及发行、
手机游戏订阅等非影视业被剥离出售。2014年6月,阿里影业以1400万元将经营手机增值业务的子公司北京永联通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出售,
随后又与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台、深圳广电集团终止广告业务合作。2015年2月再与法国费加罗杂志集团停止合作,将杂志《费加罗FIGARO》停刊。阿里
影业的电视广告业务收入由2013年的2.1亿元降至3028万元,杂志广告收入从2013年的2660万元降至2014年的1332万元。上述业务的剥
离出售,使阿里影业原本寒碜的家底更加惨淡。
资本运作连环局,市值泡沫再膨胀
阿里影业的股价大跌与马云耀眼的光环似乎并不相衬,阿里影业管理层决定通过新的资本运作来重振股价。
力邀当红影星入股
马云除了安排帐下大将邵晓锋、刘春宁等进驻阿里影业董事会掌舵公司,亦邀请李连杰、童小幪等影视明星和资本大鳄进入董事会。
李连杰是知名的电影明星,出演过《黄飞鸿》、《霍元甲》、《致命武器4》等知名影片,在圈中富有影响。同时,作为马云密友,他常在众多公益场合现身,社会知名度极高。李连杰加盟出任公司独立董事,为阿里影业增色不少。
而另外一位低调的董事会成员童小幪,实为香港资本圈大鳄,博裕资本创始和管理合伙人。博裕资本是一家神秘而富有实力的投资基金, 2011-2013年其募集资金高达25亿美元,投资者包括李嘉诚基金会、黑石集团等。
相较于李连杰、童小幪进入董事会,影视大佬张强、当红影星赵薇对阿里影业的入股,显得更加引人注目。
继2014年8月5日高调出任阿里影业执行董事、行政总裁等要职后,2015年1月28日,阿里影业公告称,张强以1.67港元/股的价格认购
了阿里影业2.1亿股股份。这位曾任中影集团董事兼副总经理的资深影视人,其参与制作的《中国合伙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系列影片,
皆是近年高票房电影。阿里影业以股权深度捆绑张强,可谓意义非凡。
2014年底,阿里影业股价已跌破1.3港元/股,股价正处低谷,赵薇通过其丈夫黄有龙的全资公司Gold Ocean Media斥资30.88亿港元,以每股1.6港元的价格买下阿里影业19.3亿股,持股比例达到9.18%,位居马云之后。
赵薇近年在影视圈的战绩辉煌。执导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高达7.26亿元,并获得业内多项大奖。2014年底,赵薇主演的《亲爱的》于当年贺岁档开始大卖,票房达到3.5亿元,并获得多项影视大奖,人气正处巅峰。
赵薇入股助阵,阿里影业更加“星光灿烂”,对股价的提振更是立竿见影,股价随即提升到1.6港元/股之上。
奇怪的是,赵薇的这笔投资在之后130天减持套现。2015年4月30日,赵薇以3.9港元/股减持2.56亿股阿里影业股份,套现约
9.984亿港元,而剩余的持股市值也近62亿港元。这笔不到半年的投资收益率高达143%,活跃影视娱乐圈的赵薇迅速登上各大财经媒体头条,被称为影视
圈的“股神”。
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位“股神”竟“先知先觉”地在宣布阿里集团将注入资产前入股,而在宣布另一项重大交易“收购粤科软件”后一周又急速套现。
资产注入预期下的市值飙升
2015年4月8日,阿里影业公告称,“已接控股母公司阿里巴巴集团的一项资产注入建议,双方正在就一项有关可能由阿里巴巴集团注入若干特定的
媒体和娱乐资产予阿里影业的交易进行初步探讨。可能的注入标的是:一是为制作电影和其他媒体内容投资融资平台;二是线上电影售票业务”。
上述注资标的正是指“娱乐宝”和“淘宝电影”。
娱乐宝是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联合金融机构打造的增值服务平台,其依附于支付宝移动端,通过向消费者发售产品进行融资,最终投向阿里巴巴旗下
的文化产业。阿里巴巴声称,娱乐宝将成为影视娱乐行业新的风向标,从投资制作环节就对内容产生影响,实现真正的“大数据创作”。淘宝电影是由阿里巴巴旗下
的淘宝软件开发的生活类手机软件,提供电影资讯,包括预告片、高清海报与剧照、剧情介绍,以及网友评论等服务。
事实上,娱乐宝和淘宝电影的行业生命都太年轻,2014年面世运营至今不过一年时间。因阿里影业自身至今没有成熟的作品推出,娱乐宝众筹项目推
出的平均频率保持在两个月一期。娱乐宝在融资金额上,前三期的金额均保持在7000万元以上,但从第四期开始,筹集金额骤降至4000万元。迄今为止,上
述交易尚未完成。
2015年4月22日,阿里影业再公告称,已通过其间接全资子公司中联盛世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在南方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参与公开竞价,以8.3
亿元收购广东粤科软件工程有限公司(下称“粤科软件”)100%股权。该交易起拍价1.8亿元,阿里影业最终以近4倍溢价拍得。
粤科软件目前的核心业务为本地票务系统、互连软件系统以及第三方自动放映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据竞价资料显示,这家票务软件公司截至2015
年2月28日的未经审计资产净值仅2830万元,2013年、2014年度的税后净利润分别263.8万元、1126.4万元。
阿里影业表示,公司的定位“不仅仅是传统的影视制作公司,而是希望通过互联网和国际级的技术和人才去改造影视行业,发展成为一个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全产业链娱乐公司”。
目前看来,娱乐宝、淘宝电影和粤科软件的注入,加之刚刚推出的阿里文学,阿里影业似乎已覆盖了影
视产业链的大部分环节(图3)。根据其公布的思路,娱乐宝通过投融资影响内容,可实现“大数据”影视制作,打造以需求为核心的影视作品;淘宝电影通过互联
网销售,可实现电影O2O发行;阿里文学将打造成为挖掘影视剧本的宝藏。阿里影业的影视制作全流程均注入时髦概念“互联网+”,其股价应声飙升。

停牌两周的阿里影业2015年4月8日复牌后,股价大幅上涨至4.4港元/股,两天内升幅高达53.84%,市值超过860亿港元,折合人民币
680多亿元。这意味着阿里影业当时的市值远超华谊兄弟(440亿元)、光线传媒(378亿元)等国内同行,成为影视业名副其实的龙头股。
费心经营一周年,业绩尴尬,新作寥寥
高调的资本运作难掩寒碜的家底,膨胀的市值之下是阿里影业惨淡的经营业绩(表3)。2015年4月28日,阿里影业发布的2014年年报显示,其年度实现营业收入为1.27亿元,亏损4.17亿元。相较于2013年,无论其营业收入还是盈利情况,均显著恶化。

经营一周年的影视业务不进反退,成为阿里影业的亏损重头。其年报显示,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亏损为3.82亿元;而已终止经营业务的亏损仅仅
363万元。2014年度影视业务营业收入为1.15亿元,而2013年同期为3.27亿元,减少2.12亿元;2014年度的影视业务税前亏损为
0.66亿元,而2013年度的税前利润为1.51亿元。
经营一周年的阿里影业,推出的新作也寥寥无几。马云入主之后,阿里影业手握高达50.48亿元的现金。从资产结构看,2014年度阿里影业电影
及影视版权方面的流动资产仅1.65亿元,比2013年同期2.85亿元下滑了42.1%。在长达一周年的时间,仅投入了7033万元用作电影和电视剧投
资,手握重金的阿里影业无处烧钱。
尽管阿里影业年报披露了一系列的合作项目,但不过是些没有实质内容“花架子”(表4)。年报中列举的高票房电影《心花路放》、《亲爱的》,阿里影业在其中仅仅是“打酱油”,自身主导投资的影视项目《摆渡人》却未见成效。

2014年国庆黄金档推出的、由黄渤和徐峥等人出品的《心花路放》,票房达11.67亿元,登上2014年国产片票房榜首。而该片的主投资商为
北京旅游(000802.SZ)旗下的摩天轮传媒,发行公司为中影集团、影联传媒、摩天轮文化传媒。阿里影业仅仅是以战略合作伙伴参与,阿里巴巴旗下娱乐
宝与淘宝电影虽然对《心花路放》进行过宣传,但这部净利润超过3亿元的影片,阿里影业在当中获利不过千万元。
陈可辛导演、赵薇和黄渤主演的《亲爱的》于2014年8月上映,票房高达3.5亿元,并获得多项影视大奖。尽管陈可辛、赵薇二人均是阿里影业的合作伙伴,但阿里影业在该片运作中不过是跟投方,并未占据主导地位。
改编自姜戎同名小说、由法国导演阿诺执导的电影《狼图腾》,历时7年制作而成。该影片的出品公司
是中影股份、紫禁城影业和法国荷贝拉艺公司。该片为原中影集团副总裁张强负责,只因张强后加盟阿里影业,阿里影业才在当中分得一杯羹。2014年上半年,
阿里巴巴旗下娱乐宝第二期也引入了《狼图腾》项目。但是2015年2月全球公映至今,该部耗费7亿元制作的电影,票房仅有6.9亿元,还未能收回成本。
阿里影业拥有全面主控权的处女作电影《摆渡人》,原定在2014年开拍,但直到2015年1月12日才正式启动。该片由著名导演王家卫担任监
制,“国民暖男”张嘉佳担任导演,著名影星梁朝伟出任男主角。在启动仪式上,阿里影业高调宣称,该片被冠以“大数据”概念,但开拍时间则至今仍未公布。
亏损年报的公布,使得阿里影业股价遭到重挫,从2015年4月上旬的股价高点4.4港元/股一路下跌至3.4港元/股,跌幅超过22.7%,860多亿港元的市值迅速蒸发掉200多亿港元。
手握重金再融资,豪赌为哪般?
经营不见起色、身揣50多亿元现金而无处可烧的阿里影业,却令人不可思议地继续大手笔融资。2015年6月11日,阿里影业公告称,已按2.9
港元/股(较市价折让19.89%)的价格向6名投资者配售近42亿股股份,募集净款项121亿港元,用于一般运营及传媒领域的投资商机。认购结束后,阿
里影业总股本由210.35亿股增至252.34亿股,阿里集团股权从59.61%稀释至50.84%。
如今,阿里影业手持现金已经高达180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50亿元。150亿元现金之于影视圈是啥概念?
从市场看,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第三大电影生产国。201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296.39亿。阿里影业持有的150亿元现金,
相当于中国2014年电影总票房的近50%。放眼全球,2014年全球总票房折合人民币为2330亿元,中国占约13%市场份额,美国占27%的市场份
额,之外的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8个国家票房占比均不超过5%。因而,150亿元现金置之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影视业均属
巨资。
从影片票房看,中国2014年上映的近300部新片中,票房过亿元的有66部,累计票房249亿元,占总票房的86%,票房2000万元以上的
125部,不到总数的一半。2014年国产电影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影片,最高的《心花路放》也仅11.67亿元,最低的《一步之遥》刚过5亿元。折算过来,
阿里影业手持150亿元现金,近似于15部10亿元以上的最高电影票房,150部亿元票房的电影。但从发行数量算,2014年内地影视公司发行前十位排行
榜中,仅有四家发行影片数量超过10部,分别为中影集团143部、华夏影视79部、光线影视12部、万达影视11部,其余影视公司发行数量均为个位数。
不论从市场或产品角度评价,150亿元现金都属于巨资。原本已经手握重金而苦于无处烧钱的阿里影业再募巨资,究竟有何意图?市场似乎甚为不解。消息公布之后,公司股价跌至3港元/股。
在诸多场合,阿里集团高层似乎不愿过多地谈及阿里影业,而是将其得意的互联网产品“娱乐宝”频频亮相公众场合。这或意味着,阿里影业变本加厉地使用“互联网+”概念,继续吸引资金进入。
在2015年6月14日举行的娱乐宝周年庆典上,身兼阿里集团和阿里影业高层的刘春宁表示,“推
出一年时间以来,娱乐宝投资了近20部电影,这些电影的累计票房已超过37亿元”;“娱乐宝将引发内容投资模式革命,为好的影视娱乐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而这些看似巨额的投资项目,阿里影业在当中的角色只是资金募集的中介。
阿里影业并不差钱,而是未找到合适的资产盈利模式。眼下,高达800亿港元的市值给阿里影业的高管们带来巨大压力。编剧和制片正在争先恐后寻找制作证明其高市值的项目。
都说影视是个烧钱的行业。钱多就能玩转影视圈吗?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