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誼兄弟7.6億購浩瀚影視 旗下多位明星股東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506

(東方IC/圖)

停牌3個月的華誼兄弟(300027)10月23日發布公告,宣布擬以7.56億元收購浙江東陽浩瀚影視娛樂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浩瀚影視)70%的股權。

浩瀚影視主要經營業務包括影視劇項目的投資、制作和發行,藝人衍生品業務的開發和經營等。而此次收購所涉及的藝人包括不少“明星股東”,例如李晨、馮紹峰、Angelababy、鄭愷、杜淳、陳赫。

溢價超100倍

公告顯示,浩瀚影視的資產總額僅為人民幣1000萬元,公司註冊資本也是1000萬元。而此次,華誼兄弟卻以7.56億元收購其70%的股權。按此計算,浩瀚影視的溢價超過100倍。

不過,華誼也為其設置了較為嚴格的規定。公告顯示,所有明星股東承諾,2015年度為公司實現的當年經審計的稅後凈利潤不低於人民幣9000萬元;2016年度至2019年度,每個年度的業績目標為在上一個年度承諾的凈利潤目標基礎上增長15%。

若明星股東未能完成某個年度的“業績目標”,則以現金的方式補足目標公司未完成的該年度業績目標之差額部分。

此外,明星股東還保證,在此期間,不會違反國家及當地政府的有關法律、政策或其他規定(包括但不限於不得賣淫嫖娼、不得參與或聚眾組織賭博、不得吸毒販毒或容留他人吸毒等),並且不會成為國家廣電行業管理部門封殺或禁止在視聽節目中出現的明星股東。若明星股東違反上述約定,則公司或目標公司有權:單方面以書面通知的形式終止本協議,並且要求明星股東支付違約金或賠償金。

對於此次交易,據《21世紀經濟報道》消息,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表示,娛樂產業競爭的本質在於註意力的競爭,而明星是獲取用戶註意力且聚合各種生產資源的最佳橋梁。全行業都清楚地了解,明星是IP創造和挖掘最不可或缺的首要資源,“我認為娛樂產業已全面進入明星驅動IP的時代,華誼兄弟圍繞明星IP制作、流轉和價值最大化的布局也已經得到了市場印證。”

凈利潤增五成

當天,華誼兄弟還發布了2015年三季度財報,今年前三季度華誼兄弟歸屬於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6.14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49.9%。

期內公司營業收入19.93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08.08%。其中,影視娛樂、品牌授權及實景娛樂、互聯網娛樂三大主營業務營收較上年分別實現113.03%、105.52%和110.42%的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113

永樂影視借殼康強電子破滅 禍起徐翔?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3529.html

永樂影視借殼康強電子破滅 禍起徐翔?

一財網 林琴思 2015-11-18 11:52:00

徐翔被調查事件時過半月,而澤熙三季度重倉股康強電子最近似乎“過得不好”。

康強電子11月17日宣布公司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終止,意味著永樂影視正式與康強電子“分手”。對於終止原因,借殼方永樂影視實際控制人程力棟在“分手函”中提到“由於發生了雙方都無法預測及避免的客觀事項,導致本次交易中配套融資部分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對於上述提到的“客觀事項”導致“配套融資”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註意到,在康強電子7月28日發布的公告中提到,本次交易配套募集資金之認購對象為上海澤熙投資中心(有限合夥),因其與澤熙6期系同一控制人控制之企業,本次交易中配套融資構成關聯交易。那麽此次終止重組是否禍起徐翔被調查?

澤熙系現狀堪憂

澤熙是徐翔旗下公司,對於康強電子而言,此前它就是不折不扣的“徐翔概念股”,澤熙在2014年便現身該公司前十大股東之列,截至今年三季報期末,澤熙仍是其第三大股東,持股比例為5%。在徐翔被查消息一出後,康強電子連吃兩個跌停板。“徐翔概念”未平,“勞燕分飛”再起。

無獨有偶,寶莫股份也於11月9日發布公告宣布終止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公司稱已與除上海澤熙增煦投資中心(有限合夥)之外的9名認購對象分別簽署終止認購協議,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事宜隨之擱淺。禍不單行,徐翔之母鄭素貞所持大恒科技與文峰股份43億元的股票於同日被凍結。

之後,寧波中百、華麗家族也公告稱,徐翔旗下公司持有股份約18億元被凍結,因寧波中百及大恒科技的實際控制人分別為徐翔之父徐柏良和母親鄭素貞,若兩人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實為替徐翔代持,則一旦認定徐翔存在內幕交易非法獲利的行為,兩公司或將易主。

徐翔出事後,“徐翔概念股”也成為眾矢之的,也使得此前被澤熙調研過的上市公司“坐立不安”,紛紛出來辟謠。11月2日晚間多家上市公司在投資者關系互動平臺上撇清與徐翔關系。南洋科技表示,之前公司2015年三季報披露中位列前十大股東的鄭素貞已全部減持完畢。

富者得勢益彰,失勢則客無所之。以此呈現徐翔從被捧到被捕後,其執掌的澤熙系現狀一點也不為過。而此次康強電子終止重組是否禍起徐翔,或在今日下午將有正式說法。

康強電子11月17日宣布,將於11月18日下午15:00-16:00在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的網上投資者關系互動平臺舉行網上投資者說明會。屆時針對公司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的具體情況,公司將與廣大投資者進行互動交流和溝通,在信息披露允許的範圍內就投資者普遍關註的問題進行回答。

永樂影視“借殼記”

此次“分手”的另一主角永樂影視,其“嫁入”A股市場豪門之心並不是一時了,道路可謂一波三折。公開資料顯示,浙江永樂影視制作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是一家專門從事影視節目策劃、投資、拍攝、制作和發行為一體的專業影視公司。

早在2013年12月,華誼兄弟公告稱擬3.98億元收購永樂影視51%股份,當時多家機構均在深度調研報告中均指出看好華誼兄弟牽手永樂影視。但華誼兄弟在2014年6月及9月兩份公告中提及永樂影視之後,收購案便無疾而終。

然而,收購失敗似乎從一開始就有預兆。華誼兄弟曾發布公告稱,由於其與程力棟簽署的《核心條款清單》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因此該項目的投資尚存在不確定性。在該公告發布後一年多的時間里,再無相關消息傳出,收購進展如何也不得而知。

而在與華誼兄弟的合作曖昧不明時,永樂影視還與深圳中昌海運有過接觸。

去年5月,中昌海運停牌,籌備重組。但在三個月後即稱終止重組,公告中僅表示擬收購一家TMT企業,但由於收購價格及部分重組協議條款未談攏,最終終止重組,但中昌海運從未在公告中提及該企業名稱。

直至今年3月,廣東證監局對中昌海運股東三盛宏業總經理蔡小華處罰書中表示,蔡小華涉及內幕交易,而該內幕交易即與永樂影視有關,其中永樂影視實際控制人程力棟也涉及在內。這也使中昌海運與永樂影視的接觸浮出水面。

而此次對康強電子的借殼也有阻力,在康強電子董事會審議借殼方案時,投票過程中,卻有兩名高管對相關議案投了棄權票, 理由是借殼方永樂影視估值過高。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423

華策牽手福斯國際 什麽才是中美影視“聯姻”的正確打開方式?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3107.html

華策牽手福斯國際 什麽才是中美影視“聯姻”的正確打開方式?

一財網 何天驕 2015-11-17 19:56:00

“中國故事與中國元素真正意義上走出去,單靠資本嫁接與中國臉打醬油已再無新意,唯有從創作源頭便實現平等合作與資源無縫對接,借力全球核心資源彎道超車,才是一段‘聯姻’的正確打開方式。”

上周,美國電影市場(American Film Market,簡稱AFM)落下帷幕,中國電影合拍片近年來的優異表現成為本屆AFM的熱議焦點。

上述余溫未退之際,華策影視公布了重量級合作,旗下華策影業與美國二十世紀福斯國際制作(Fox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s)在洛杉磯敲定了合作協議。此協議標誌著華策影視與二十世紀福斯合作夥伴關系的正式確立,這也是華策影業提出的全球娛樂合夥人聯盟計劃中的重要一步。

主要合拍中文電影

此次二十世紀福斯國際制作和華策影業確立的是全方面的合作關系,雙方合作的電影首先是針對中國市場的中文電影,其次才是中美合拍片。下一步,雙方將公布第一部合作影片的具體合作內容。

“雙方很有可能根據相同的故事制作中美兩個不同的版本,參照此前華策與韓國電影公司N.E.W.,共同開發基於韓國網絡漫畫《魔女》改編的韓國和中國兩個版本電影的模式。” 華策影視國際業務發展總監周樺宸表示。

雙方就具體合作協議仍在協商。二十世紀福斯國際制作的總裁托馬斯·傑戈爾斯(TomasJegeus)稱:“華策有很多中國制作資源,特別是在電視劇制作方面,運用這些資源將有助於二十世紀福斯進一步發展中國市場。並且,華策是一家擅長在影視作品中‘講故事’的公司,這正與二十世紀福斯一直以來秉持的理念相符。”

資料顯示,二十世紀福斯是美國電影發行制作巨頭,也是好萊塢“六大”之一,更是全球超級系列電影的強大引擎,此前推出了包括《X戰警》、《王牌特工》、《博物館奇妙夜》、《金剛狼》、《猩球崛起》等多部系列電影。

中美影視合作熱度不減

去年,華策影視總經理趙依芳宣布進軍電影產業並成立華策影業,僅過一年,已經頻頻在電影產業出手。

據悉,華策影視電影板塊聚焦制作與發行,短時間內已集結一支超過130人的宣發團隊,在開發制作端與好萊塢、韓國公司合作,包括“中國大片海外幕後推手”的好萊塢極光影業、《蝙蝠俠》傳奇制片人邁克爾.烏斯蘭,以及此番合作的“大佬” 二十世紀福斯國際。超過數億美元的“high concept”超級合拍IP片單紛紛宣布落地。此次簽約二十世紀福斯國際的同時,華策影視與極光影業正式宣布成立合資公司,聯合對外界細化此前的“中美合拍片計劃”。

除了華策影視,就在上個月,華誼兄弟宣布聯合蝙蝠俠系列電影創始人、制片人邁克爾·奧斯蘭,共同開發“THUNDER Agents”系列電影。“THUNDER Agents”是風格兼具DC暗黑風格和漫威幽默風格的超級英雄IP。

作為中國新銳導演周文武貝表示,中美影視合作將基於深刻共識而“各取所需”,此前中美合作最大的問題在於溝通不到位,雙方都不能理解對方的需求,現在這個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

與競爭對手的國際化路徑相比,華策影視的策略又稍顯不同。“中國故事與中國元素真正意義上走出去,單靠資本嫁接與中國臉打醬油已再無新意,唯有從創作源頭便實現平等合作與資源無縫對接,借力全球核心資源彎道超車,才是一段‘聯姻’的正確打開方式。”趙依芳表示,“2016年華策影業將從三個著力點發力,其中既有合拍超級IP、頂級主創加盟的原創開發項目,也不乏公司以強勢全網劇為切入點、基於Super IP模型所衍生的大電影項目,力爭進入一線民營電影公司行列。”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439

共達電聲40億收購資產 進軍影視業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2-06/967978.html

12月5日,停牌7個月的共達電聲(002655,收盤價15.48元)發布重組預案,公司擬合計作價41.2億元收購西安曲江春天融和影視文化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春天融和)100%股權及北京樂華圓娛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華文化)100%股權,正式進軍影視娛樂行業。公司股票暫不複牌。

每經記者 許自然  

在通過跨界並購進軍影視文化產業的上市公司名單中,又將增加一家公司的名字。

12月5日,停牌7個月的共達電聲(002655,收盤價15.48元)發布重組預案,公司擬合計作價41.2億元收購西安曲江春天融和影視文化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春天融和)100%股權及北京樂華圓娛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華文化)100%股權,正式進軍影視娛樂行業。公司股票暫不複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上市公司互動娛樂(300043,收盤價15.53元)2014年8月以來曾通過數筆交易獲得本次擬收購標的之一的春天融和合計54.23%的股權,但日前卻希望全現金溢價退出。同時,春天融和2015年1~9月凈利潤僅為2503萬元,而彼時春天融和與互動娛樂達成的業績承諾則為2015年全年實現凈利潤不低於1.05億元。

共達電聲擬形成雙主業  

12月5日,共達電聲發布重組預案,公司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購買春天融和、樂華文化各100%股權,上述兩項資產預估值分別為18億元和23.2億元,合計預估總額為41.2億元。同時,公司擬以13.02元/股發行股票,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32.73億元。

資料顯示,春天融和主營精品電視劇的投資、制作及發行和電影的投資制作。其制作發行過《北平無戰事》、《火線三兄弟》、《女子軍魂》等電視劇。

2013年、2014年和2015年1~9月,春天融合分別實現凈利潤4845.91萬元、7610.20萬元和2503.24萬元。春天融和承諾2016~2018年凈利潤分別不低於1.4億元、1.8億元和2.25億元。

樂華文化主營藝人運作業務、音樂版權及影視投資、制作業務,同時公司投資了《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前任攻略》、《老男孩之猛龍過江》等多部電影。

2013年、2014年和2015年1~9月,樂華文化實現的業績分別為2052.37萬元、3007.33萬元和1603.39萬元。樂華文化承諾2016~2018年的凈利潤分別不低於1.7億元、2.2億元和2.8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黃渤、劉和平、管滸等均為春天融和股東,上述3人分別持有春天融和股權的比例為1%、0.80%和0.75%。

共達電聲表示,通過本次重大資產重組,共達電聲將置入盈利能力較強、發展潛力大的優質資產,正式進軍影視娛樂行業,與原有智能電聲行業雙主業運營,從根本上改善公司的經營狀況,增強上市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

互動娛樂溢價套現春天融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互動娛樂2014年8月以來曾通過數筆交易獲得本次擬收購標的之一的春天融和合計54.23%的股權,但日前卻希望全現金溢價退出。

2014年8月,春天融和將註冊資本由3000萬元增資至4285.7143萬元,由4名新股東互動娛樂等分別認繳,由此互動娛樂首度獲得春天融和20%股權。2015年3月,多位春天融和股東將合計34.23%股權轉讓給互動娛樂,互動娛樂因此合計獲得春天融和54.23%股權。

據當時互動娛樂發布的相關公告顯示,春天融和向互動娛樂承諾,春天融和2015~2017年實現的凈利潤分別不低於1.05億元、1.37億元和1.77億元,否則將進行利潤補償。

本次重組預案顯示,共達電聲自2015年8月21日開始籌劃收購春天融和,互動娛樂希望全現金溢價退出春天融和。

今年10月,互動娛樂發布公告,公司擬向喀什雙子及其管理的基金出售公司持有的春天融和25%股權,交易作價3.05億元。交易完成後,將在互動娛樂2015年報表中確認投資收益約1900萬元。對於出售部分春天融和股權,互動娛樂表示,此番交易有助於支持主營業務發展,為海外並購及布局提供資金支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春天融和2015年1~9月的凈利潤僅為2503萬元,要完成與互動娛樂達成的2015年全年實現凈利潤不低於1.05億元的業績承諾難度不小。

  • 每日經濟新聞
  • 張海妮
  • 每經記者 許自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27

大公司紛紛入局,強IP正在包圍中國影視市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7/153122.shtml

導讀 : 在未來幾年,優秀IP的商業價值無疑還會進一步提升。而大公司們也在紛紛布局其中。

好像是一瞬間,電影和電視劇屏幕都被我們早已熟悉的故事包圍:杜拉拉,屌絲男士,盜墓筆記,鬼吹燈……

中國電影市場從未像現在這般火熱過。

當你還在驚嘆,以某某的質量口碑,究竟如何能打破電影票房時,下一個類似IP已經在開發中了。

讓無數大叔直呼“一直看到片尾字幕都出來了還是看不懂”的《小時代》每次上映都堪稱該系列粉絲的狂歡節;徐崢以男人的中年危機為探討主題,打造了一個帶有強烈喜劇標識的“囧”IP;“屌絲男士”大鵬用短喜劇的方法做了一個“科幻大電影”;開心麻花抖著包袱就把《夏洛特煩惱》和兩位知名相聲演員送上了大屏幕,跨界打破票房紀錄;《九層妖塔》的名字看起來很陌生,但宣傳照下還有一排小字“根據《鬼吹燈》改編”……

如果繼續盤點,那就是要把已公映的電影都數一遍的節奏。事實已經很明顯,中國電影市場已經被所謂大“IP”團團包圍。

“IP”並不新鮮,也早已是電影圈這兩年最火的概念詞。其為“知識產權”的英文首字縮寫,有人指為“對網絡小說、故事的改編作品”,也有人指為“對熱門現象,一首歌,一個人物”的延展敘事,比如電影《同桌的你》、《梔子花開》等IP就僅用了一個歌名。

事實上,小說本就是影視劇的一個重要內容來源。82版的《西遊記》就是一個IP改編的經典案例,但需要提到的是,當時的《西遊記》拍攝歷時六年,據導演楊潔在自傳中回憶,該片拍攝是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進行的,甚至多次面臨沒人出錢繼續拍攝的境地。

不過,我們今天在談IP的時候往往離不開的討論重點是:它是否具有更大的商業價值?由此可以得出結論,IP被炒得火熱,主要原因是其商業價值得到了史無前例的關註,以致掘金者越來越多。

這一現象的出現,首功要算電影市場的無限繁榮,“打破票房”這樣的宣傳語想必觀眾都已聽煩,倒不是今天的電影拍得比以往都好看,而是大家對電影的消費熱情始終有增無減。

同時,市場背後紛繁的資本也起到了運作及推手的作用。前不久阿里影業某高管發表言論談論編劇的流程化問題,撇開在編劇圈引起的軒然大波不談,可見大公司們也野心勃勃地要參與這場“權力的遊戲”了。

畢竟,比起重新寫故事,把一個熱門IP改成影視顯然是一件風險更小的事。

和《紅高粱》、《烈日灼心》這種傳統的改編主要看中故事潛力不同,IP類電影選擇的往往是已經有了群眾基礎(或粉絲基礎)的對象,在此,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判斷兩種改編的不同之處:它是否能“未播先火”?

比如《小時代》系列,電影還沒拍就已鎖定了龐大的觀影人群,且這個穩固的人群不會因圈外人士的各種評說而改變消費決策(多麽令人艷羨的受眾群),類似的情況還有網絡劇《盜墓筆記》,盡管已經預測到了首播當天會有觀眾蜂擁而至,但上線之際服務器還是出現了服務不能的情況,可見該劇粉絲之強悍。

“目前五大視頻網站都已各自囤了7、8個IP在手”

和電影市場的情況一樣,電視劇市場追逐熱門IP也有一些時候了,只是現在接近圈地完畢。

《甄嬛傳》、《花千骨》、《瑯琊榜》便是熱門網絡文學作品改編的成功案例。韓寒曾在一篇小說中提到一個有趣現象,主角是一位編劇,有一天導演協同制作人馬找上門來,說我們準備排個電影,導演有了,演員有了,制片也有,就差個編劇,這句玩笑話,卻在網絡劇的圈子真實上演。

找IP、囤IP,成為了各視頻網站內容采購負責人的重要工作。

國內專門研究網絡劇的骨朵傳媒CEO王蓓蓓向i黑馬介紹,目前正是網絡電視劇“井噴”之際,晉江、起點等網站上的大IP近兩年幾乎被買完,五大視頻網站更是各“囤”了7、8個大IP。

另一位負責某編劇經濟平臺的創始人朱博文的說法也驗證了這個觀點,他說,八九成熱門網文的改編權都被買完了,他給出的原因也是“一個新項目從頭走到尾風險太高”,而其公司也和某出版商簽訂了版權協議,拿到7000多本圖書版權,他認為其中有“IP改造潛力”的達到10%。

目前網劇生產方式很像Uber,作者們在文學網站寫作,熱門作品會被制片公司發現,買斷版權進行拍攝,由於已經得到市場驗證,商業風險隨之變小。“有了大IP,雖然不知道能不能掙錢,但我至少離賠錢遠了一步吧。”某電影工作室制片人張思雨認為。

除了投資風險低,資本和互聯網公司熱衷投拍網絡IP劇的原因還有哪些?

優酷土豆版權采購總監丁恒向i黑馬介紹,一方面,版權采購的價格越來越高,目前能買到的是五到八年的網絡版權,範圍有限,另一方面,買來的版權還得配合電視臺一起播,對廣告售賣不利,他認為選擇自己做劇也能更好明白用戶到底想看什麽,畢竟,擁有用戶是互聯網公司目前在媒體平臺上的優勢。

有了粉絲之後,風險變小了,但大IP一定有好口碑、變現一定有人買單嗎?丁恒介紹,這兩者之間並不存在完全的正向關系。之前也有大IP失敗的案例,而《花千骨》也並不算傳統意義上的大IP,卻取得了商業的成功。

如果用十個字總結網劇行業形勢,丁恒的答案是:註定會興起,會越來越火。事實上,響巢看看(前迅雷看看)網劇總監閆安也認為今年是網劇井噴的一年,IP價值明年還將繼續提升。

經過幾年發展,網絡劇的質量都有了明顯提高。丁恒舉例,五年前,中國觀眾對臺劇還是無限推崇,在視頻網站上排名前列的始終是它們,但五年後,臺劇的制作水準並沒有下降,但國劇的水平提升了,風向一轉,觀眾紛紛轉追國劇,IP大劇《瑯琊榜》就很好驗證了這一論斷,宮鬥謀權,古裝扮相,這已是國劇越來越拿手的類型題材。

類型之外,IP影視劇的突破點在哪里?

喜劇片、古裝劇,大小屏幕上這兩種類型IP已經越來越多,制片方也越來越得心應手。畢竟,一旦進入新領域,則有可能遭遇票房不測或口碑滑坡。

拿《盜墓筆記》為例,盡管收獲大量粉絲關註,官方披露第一季播放量已達23億,但還是在主題修改和特效方面遭到了粉絲吐槽,主題修改的談論暫放一邊,“5毛特效”的評論,是否真的說明特效是橫在此類大IP面前的一道坎呢?

中國目前其實不缺好的特效制作,有很多國外影片都是找中國的技術團隊來做的,九州系的知名科幻作家潘海天拿科幻片舉例,目前最難的部分其實是制作班底對科幻本身的理解,比如要知道在什麽時候使用怎樣的特效。

國內科幻IP的熱潮始於2014年初,電影制作方逐漸表現出了對科幻題材的興趣,“在2013年的時候很多公司對科幻還沒有概念,去年開始有了改變。”據潘海天所知,今年8月之前,已經立項的科幻電影已經達到80多部,其中大部分是改編的,這個潮流和《三體》的大熱有很大關系,而現在正是中國科幻片剛剛開始的時機,作為長期從事科幻文學寫作的他,也即將由科幻作者變為編劇,公司也於近期拿到了小村和經緯的投資基金。

在未來幾年,優秀IP的商業價值無疑還會進一步提升。而大公司們也在紛紛布局其中。

(按成立時間排列)

樂視影業

成立於2011年。

IP標簽:《小時代》。

阿里

2014年6月24日,阿里完成對阿里影業的收購。

IP標簽:《還珠格格》《狼圖騰》《鬼吹燈》

騰訊

成立於2015年9月。

IP標簽:《魔獸世界》《爵跡》。同時發布了11個IP影視改編計劃。

有心人士已經發現了,如果真的讓制作公司來決定我們看什麽,恐怕以後只會出現永遠的宮廷劇和越來越笑不起來的喜劇,作者電影型的作品是否會受到市場擠壓?

不過實際上這也是一件完全不需要擔心的事情,當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必定有新的類型出來,踢人出局。

市場歸市場,情懷歸情懷。而對觀眾來說,影視劇是否是改編的也沒那麽重要,好看才是王道,而對熱衷追美劇的大量觀眾來說,什麽時候能出現和《紙牌屋》、《生活大爆炸》水平相當的密集型燒腦好劇才是大家的期待所在——不過參考美劇一集動輒一兩百萬美金的投入,這個想法還是暫時存在銀行里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700

新片場登陸新三板 深耕新媒體影視內容領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11/153200.shtml

導讀 : 新片場是互聯網影視創作人平臺,註冊認證創作人超過2萬人,覆蓋80%的年輕創作人資源,致力於為市場孵化豐富、優質的網生內容。

i黑馬訊 近日,黑馬營九期學員尹興良創辦的北京新片場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新片場,股票代碼:834630)正式在新三板掛牌上市。

新片場是互聯網影視創作人平臺,註冊認證創作人超過2萬人,覆蓋80%的年輕創作人資源,致力於為市場孵化豐富、優質的網生內容。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視頻行業的高速增長,新媒體影視的風口正在到來。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愛奇藝網絡電影票房超5000萬,2015年12月1日,愛奇藝註冊用戶超過1000萬,預計網絡電影票房總額在1.5億-2億間。除了網絡大電影之外,網絡劇、網絡欄目的火爆也共同催生了新媒體影視的春天正在到來。

據悉,新片場於在2014年獲得阿里千萬級A輪融資,2015年獲得紅杉、中瑞的B輪融資。拿到阿里的投資,新片場成為是阿里布局新媒體影視布局的一份子。

包括新片場CEO尹興良在內的四名創始合夥人均為87後創業者,且都是北京郵電大學同學。這批年輕人針對當下年輕人群的興趣愛好把握,輸出有價值的內容,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新片場的發展。

平臺型的互聯網影視孵化平臺

新片場成立以來,已出品發行《尖叫制片長》、《造物集》、《新技能get》、《廢物小說》等多部熱門網絡內容。

其中《造物集》這是一檔基於互聯網傳播的新媒體系列短片,內容以“天然美妝”制作為主,因溫暖而清新的畫風,成為目前國內最受歡迎的垂直類互聯網欄目之一。2015年7月,《造物集》第1集上線當日全網點擊即突破500萬,截止9月第一季收尾,累計播放量近7000萬,覆蓋人群近1億。

隨著互聯網之於內容行業的影響越來越深入,更多有才華的創作人也有了更多出現的可能以及未來上升的渠道。新片場登陸新三板,將有助於公司擴展融資渠道,擴大市場規模,獲得更高的競爭力,形成壁壘和領先優勢。

深耕新媒體影視內容領域

在傳統影視內容時代,創作人是整個內容生產的核心,而在互聯網時代,內容生產更加市場化,面向用戶化。

2014年,BAT紛紛進軍內容行業,傳統影視公司也利用資本並購、戰略合作等方式融入互聯網的大潮。“互聯網+”對於內容行業制作效率的提升、大數據的使用、用戶的深入洞察,正在深刻影響整個中國影視內容行業的發展。

新片場與傳統影視公司相比,在迅速開發新媒體影視項目、篩選合適的導演與團隊、征集優質的原創劇本方面具備突出表現。公司通過利用自有互聯網平臺,可以大大縮短每一部新媒體影視作品的從創意到出品發行的時間。通過互聯網線上運作的方式,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將圈內的導演、創作人、攝制人員、演員全部調動起來。在影視作品出品以後,將及時地通過視頻網站、社會化媒體等渠道,將影片推送到任何有屏幕且能夠供人們觀賞影片的地方。

2015年11月,阿里“A計劃”公布,宣布未來三年投入10億資金進行青年導演的孵化計劃。新片場作為A計劃的重要合作夥伴,在為阿里提供優秀導演的同時,也將與阿里共同投資制作院線電影。

新片場方面表示,登陸新三板後,公司重點仍在新媒體影視內容領域,將繼續加大優質網生內容的投資與發行力度,也希望更多優質的內容制作團隊與公司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364

參與博納私有化,阿里影業要打造平臺化影視生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16/153288.shtml

導讀 : 博納影業的私有化交易啟動於今年6月。“公司價值被嚴重低估”被認為是其下決心進行私有化,從美國退市的最大原因。

i黑馬 昨日,阿里巴巴影業集團(HK:01060)刊發公告宣布,阿里影業將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加入買方財團,參與博納影業(NASDAQ:BONA)的私有化交易。交易完成後,阿里影業將投資約8600萬美元,間接持有博納影業約10%的股份。

博納影業於2010年12月登陸納斯達克,是首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影視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博納影業集團營業總收入為2.68億美元,較2014年同期增長33%。

今年前三季度,博納影業已經出品發行了包括《澳門風雲2》、《智取威虎山3D》、《殺破狼2》、《我是路人甲》、《新娘大作戰》、《烈日灼心》和《暗殺》等在內的13部影片,累計獲得28億人民幣票房收入,占同期中國電影市場國產片票房總收入的14%。

博納影業的私有化交易啟動於今年6月。“公司價值被嚴重低估”被認為是其下決心進行私有化,從美國退市的最大原因。目前,博納影業總市值約8億美元,而在A股上市的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總市值則分別是博納影業的10倍多和9倍多。博納集團總裁及創始人於冬曾對媒體表示,美股都是機構投資者,他們不懂中國電影公司的投資價值。

6月12日,博納影業收到來自於冬、紅杉資本及複星國際提交無約束力的私有化交易要約,報價為13.7美元/股,距離前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格12.86美元溢價約6.5%左右。

有趣的是,在博納影業6月份的私有化交易公告中,並未提及阿里影業的名字。此番阿里入局,也引來業界紛紛猜想。

從博納影業的股權結構看,博納影業第一大股東是於冬,持股比例32.3%,第二大股東是複星集團,持股比例20.8%,而博納影業私有化交易完成後,阿里影業投資入股的比例約為10%,並無意爭奪博納影業的控制權。

今年4月,阿里影業以8.3億元人民幣收購粵科軟件,11月初又以5.2億美元並入淘寶電影和娛樂寶。阿里影業資本動作頻繁。如今與博納影業結緣,業內認為雙方在戰略方向上存在一致性。

在國際化方面,博納影業已成功投資《X戰警:天啟》、《猩球崛起:終極之戰》以及《火星救援》等好萊塢大片,11月份其還向TSG娛樂金融有限公司投資2.35億美元,用於投資20世紀福克斯出品的6部主流商業大片。同時,阿里影業今年也加緊國際化布局,先後投資了《碟中諜5》、《REAL》等海外大片,並且與迪士尼、派拉蒙等好萊塢電影巨頭陸續達成合作。

此外,兩家公司合作將有利於實現業務互補。博納影業是中國領先的影視集團之一,強項是制作和發行;阿里影業背靠阿里生態體系,擁有海量用戶基礎、豐富的運營經驗和傳統影視公司並不擅長的雲計算、大數據技術。而且,阿里影業定位於“娛樂全產業鏈平臺”,未來方向是提高行業性服務能力,與影視公司不存在競爭關系。博納影業引入阿里影業,看中的即是後者的平臺化運營能力。雙方聯手將有利於打造覆蓋全產業鏈的平臺化影視生態體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60

武俠影視達人之一徐小明

  上世紀的本地影視圈,曾出現過幾位知名的"徐大俠",其中幕前的一位是憑藉拍攝"天蠶變"一劇而一度走紅的徐少強,而幕後的二位,則分別是擅拍武俠片,深受敬重也深具資歷的徐克先生和徐小明先生。關於徐克及其作品,筆者已在"我與武俠的淵源"一文中略有介紹,這次因著近日亞視重播"鐵膽英雄"一劇的機緣,也想略談談另一位"大俠"徐小明先生及其作品。

  先略敘其生平,據說他出生於粵劇家庭(跟成龍七小福那樣,也兼具有深厚北派京劇武術底子),自幼生活清貧,又據其自稱,在被引薦加入當年的麗的電視之前,一度曾在工廠打工,幫補家庭生計。進入電視圈後,命運隨即發生重大轉變,從此嶄露鋒芒,由幕前漸轉職至幕後,任監製後更為麗的電視製作出多部不論收視與口碑都不俗的經典電視劇,如"大地恩情"、"大俠霍元甲"、"陳真"、"再向虎山行"等等。而其中又以"大地恩情"、"大俠霍元甲"最為膾炙人口──在眾多本地經典武打影視作品中,一向有幾大長青題材,分別是:黃飛鴻、方世玉洪熙官、霍元甲、陳真及馬永貞等深入民心的傳奇故事,而徐小明業已拍過其中三種,唯獨黃飛鴻與方世玉故事似乎尚未涉獵。有趣的是,另一位"徐大俠"徐大導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卻獨以"黃飛鴻"一片攀上事業新高峰,該片亦成為了港片中深具代表性的經典名作之一。

  以上的電視劇作品,筆者在當年大多都曾看過,感覺是,除了貫徹了徐氏一貫硬橋硬馬的陽剛勇武俠烈風格之外,還表現出了他在戲劇場面,戲劇張力,角色人物設計上,等等的特殊才華,以至愚見認為,其作品也像著名劇神韋家輝昔日電視劇作品那樣,足以成為學習電視編劇者的上佳教材。即以"鐵膽英雄"一劇為例,眾多角色即設計得相當特別(如花旦何家勁,竟然是神秘俠盜"一陣風",董驃飾演的仵作九,隱身市井,其實是一位風塵高手異人,他如梁小龍飾演的"小霸王",原本不務正業,慣於作威作福,遊戲人間,結果改邪歸正,洗心革面,卻立即遭來慘變橫禍,又有因一陣風而被削職捕頭,從此畢生矢志復職的傻憨滑稽老人曹達華等),且在各人物關係之間成功塑造出各種能吸引觀眾的傳統戲劇衝突。

  編、導、演之外,徐先生還有另一種才華,是唱歌。不過其歌路跟鄭少秋、尹光、鄭錦昌一路,都屬粵劇式老式唱腔,不但在今日年輕一輩耳中聽來,十分不合時宜,即在十多二十年前,一度亦成為傳媒中人之笑柄,如鄭中基就曾在電影中惡搞過其早年歌曲"青春痘"。若問,同為粵劇式唱腔,為何鄭少秋卻大受受落,而獨徐小明卻待遇相異?我想唯一原因,可能只是後者在型象上一向難及前者之風流瀟洒俊帥,廣入民心而已。


  筆者在多年前任職編劇期間,曾與徐先生在會議中也有過數面之緣,深佩其時業已退居行政要職的徐先生仍然思維敏捷,保持一份超於常人的敏銳戲劇觸覺,證明浸淫此圈多年畢竟並非浪得虛名之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585

中國富豪會淪為影視產業投資的新“炮灰”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0199.html

中國富豪會淪為影視產業投資的新“炮灰”嗎?

一財網 陳漢辭 2015-12-24 09:26:00

每年的賀歲檔期依舊是幾十部影片紮堆的現象讓投資者開始反思,電影是否真的賺錢?業界的一種說法是,每年生產幾百部電影,能上映到院線的不過四分之一,其中盈利的不過5%。

“最近,找我們的影視產業相關的項目和公司比較多,2014年算是收購並購元年,今年整體雖趨於冷靜,但機會還是很多的。”昨日,新暉資本創始合夥人徐慧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不止徐慧,接近年底的文化產業論壇中,以金融為主題的就不下三個,幾位綜合類基金的負責人表示,攪動影視產業新熱度的核心有兩點,一是今年有多部叫好又叫座的國產影片,二是今年票房達到400億,二者表面上看上去沒有什麽關系,但給投資者卻是極大的信心,那就是只要用心做好電影,市場還是會給予回報的。

400億票房是由“炮灰”孕育出來的?

問題來了,之前用心做電影的投資人,市場未必給予了相應回報?

如此問,影視圈內人士就兩難了,什麽叫好電影?標準何在?《小時代》系列算嗎?《分手大師》算嗎?但人家票房好;什麽又叫好的回報?是票房還是獎項?名與利,對於投資人都是很重要。

兩難之間,有什麽可以解決或者調侃一下主流價值觀的內心需求呢?

“美國有了金酸梅獎,是以評選美國年度最爛影片為目的,在每年2月奧斯卡獎揭曉前一天公布,起初,這個獎屬於影迷們自發性的娛樂行獎項,但因特殊性,金酸梅獎已成為關註度很高的一個評選活動;我們也有人效仿著做了爛片獎項,叫金掃帚獎。”曾擔任多部影片制片工作的王璐表示。

本報記者查閱了下以鞭策中國電影而設立的該民間獎項,還是比較有趣的,比如, 2009年,最令人失望影片為《三槍拍案驚奇》、《刺陵》、《南京!南京!》,最令人失望導演為張藝謀與陸川;2010年為最令人失望影片:《孔子》、《大笑江湖》、《非誠勿擾2》;2010年最令人失望導演為胡玫(《孔子》導演)與馮小剛(《非誠勿擾2》導演);2012年最令人失望影片為《戰國》《楊門女將之軍令如山》《關雲長》。

只要對中國電影稍有關註的人就會明顯感覺到,最令人失望影片多為當年票房成績還不錯的影片,如此,有網友就評價此獎乃嘩眾取寵,但一笑了之後還是要理性地梳理下投資人兩難背後邏輯。

先從數據上看,從 2003年至今,電影銀幕從不足2000塊到接近3.1萬塊,影院數量從千余家到超過6200家,觀影人次從7000萬到11.4億,票房從10億元到400億元。短短12年,中國電影產業以30%以上的速度創造了世界電影史上的“奇跡”。

至於投資熱度的高潮,並沒有一個官方的統計,但本報記者從2004年開始關註電影產業發展至今有幾點最明顯的感觸,一是2003年是一個投資高潮,這個高潮背後與中國電影的產業化改革有著緊密關系。

2003年9月28日,當時的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頒布了三個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新規定:《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管理規定》、《電影劇本(梗概)立項、電影片審查暫行規定》。

“這三個規定是在2001年出臺的《電影管理條例》的基礎上再次為電影產業的開放和發展提供了更大的政策支持。對於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經營的資格準入,對於外資進入中國電影業,對於調整電影審批制度都做了若幹更加有利於電影產業發展的新調整。”國家廣電電影電視電影資金辦主任姜濤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比如在制作方面,《電影管理條例》和《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都闡明,雖然不允許外資在中國獨立註冊或者與國內非國有單位合資註冊電影制片公司,也不允許外資在與國有電影制片單位合資的制片公司中註冊資本比例超過49%,但是允許並“鼓勵境內國有、非國有單位(不含外資)與現有國有電影制片單位合資、合作成立電影制片公司或單獨成立制片公司;允許外資參股與境內現有國有電影制片單位合資、合作成立電影制片公司。”

雖然這種規定是在以國有電影制片單位為主體的前提下依然帶有對目前國有電影企業的保護性質,但畢竟還是將制片環節推向社會,這對於投資者巨大的吸引力。

有公開數據顯示,到2005年,由民營資本、海外資本參與制作的影片超過75%,中外合拍影片數在35部左右。而2005年的票房為48億,較於2004年增幅為28%。

但2005年,因為《電影產業法》以及“電影分級管理制度”的流產在一定程度上讓高速發展中的電影產業進入到一個平常期。

“資本對電影的熱情並不減,核心原因是電影產業風險雖大,但因這種娛樂產品還是承載著個人夢想或其他一些訴求,嘗鮮並以賭博心態進入到這里的資本並不少,左右不過幾百萬,那時,玩一次的投資者很多,也是當時的富豪居多,即便做了‘炮灰’也無所謂。”曾任北京某影視集團副總的老電影人告訴本報記者。

不過,風險並沒有阻擋住 “炮灰”奔跑的步伐。

2009年,隨著《文化產業振興計劃》等文件的發布,加之包括華誼兄弟等公司的上市再次引發了影視產業投資熱,有一種估算是,單是這幾家公司的上市就吸引了200億的熱錢進入到影視行業;從2012年開始,影視公司收購並購的案例就不少,根據統計數據,2013年A股涉及影視行業的並購事件僅有7起,而2014年涉及該行業的並購事件共44起,公布了標的價值的並購38起,涉及資產價值301.76億元。

但每年的賀歲檔期依舊是幾十部影片紮堆的現象讓投資者開始反思,電影是否真的賺錢?業界的一種說法是,每年生產幾百部電影,能上映到院線的不過四分之一,其中盈利的不過5%。

至今,無論是官方還是第三方,都沒有中國電影投資整體投資的大數據分析,究竟誰在賺錢?

這也讓“炮灰孕育出了400億票房”再次成為近期的爭論焦點。

投資風向標的秘密

“全世界也是這樣,美國也是這樣,三分之二是虧損的,另外三分之一里面有50%是持平,另外50%是賺錢的。”一位主管部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果這樣規律不變,在《電影產業法》再次出臺挑動包括馬雲、馬化騰、王健林等排名前十的富豪的神經時,投資者還會前赴後繼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首先,電影產業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

以中國電影產業鏈上的“毒瘤”偷漏瞞報電影票房、票房“註水”現象為例,坊間的統計偷漏瞞報票房的手段目前不下20種,有媒體報道有的影院偷漏瞞報票房一年能達到上千萬元,上述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偷瞞報票房”占比雖不及總票房的10%,但這種行為相當惡劣,其目的一是有的影院為了謀取私利,二是有的發行機構為了造成轟動效應,虛增票房。”

今年9月,有消息稱,總局將從三方面著手,治理嚴厲整治票房造假,一是加強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二是加強新技術手段的應用;三是加強人工監管。

本報記者也了解到,明年1月中旬,相關部門將聯合在全國開展百日整頓電影市場活動,重點打擊虛報票房等惡劣現象,當然首先會開會動員,也有監察隊伍,必要時也會引入第三方調查審計等多種方式進行監察。

其次,地方政府對電影的支持態度與力度或會發生改變。

比如,今年10月1日實行的《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規定“電影專項資金按照4:6比例分別繳入中央和省級國庫”, 而2006版中規定“國家管委會依據各省份上繳數額的40%按季返還上繳省,由省級管委會安排使用”,這表明返還地方的資金比例提高了兩成。

更為重要的是,此次修訂版第二十條首次規定,“國家和省級管委會辦公室應當每年向社會公布電影專項資金支出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這種方式有利於地方支配使用,節省資金流轉程序,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姜濤表示。

專項資金有多重用途,與2006版相比,此次修訂版更為強調將電影專項資金用於獎勵優秀國產影片制作、發行和放映,同時將適用範圍擴大至重點制片基地建設發展和資助藝術創新影片發行、放映以及電影走出去等項目,其中影片創作也會成為一些地方省市專項資金支持的重點方向。

而深諳電影產業的投資人或許能從中聞到一些味道,因為電影專項資金雖不多,但其“扶持”的方向多是電影產業鏈中需要解決的環節,問題即方向甚至是機會,因此,專項資金也被視為中國電影產業的投資的一個風向標,比如,有專業人士進行過測算,最近幾年,電影專項資金建設對影院建設到不少於20億,帶動社會資本投資大概在1000個億元,當然,除了能夠獲得一定補貼外,更多在於中國電影高速發展的市場需求。

而內容創作目前也是中國電影產業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

“強大IP,現在各家爭搶的也差不多,接下來便是找到‘創作’IP的秘密了。”徐慧認為。

這個秘密會又是什麽呢?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764

捆綁影視IP,玩跨界營銷,並非那麽容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26/153973.shtml

導讀 : 其實捆綁影視IP做跨界營銷早已司空見慣。

近期,《極限挑戰之皇家寶藏》 大電影在全國上映,這也是繼《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後又一個熱門綜藝節目變身電影步入電影院。與之前電影上映前後,觀眾們紛紛吐槽其中植入的廣告不同,如今越來越多的公司都在嘗試捆綁這樣的影視IP,做跨界營銷,觀眾們也開始慢慢接受。

其實捆綁影視IP做跨界營銷早已司空見慣。

有的夠創新、夠經典,獲得了好口碑,比如《小時代3》上映時,顧里辰星、南湘迷夢、宛如夏日、蕭然晴朗四個女主角的名字成了麥當勞麥咖啡四款果汁飲品代號,聯想推出了直接用“刺金時代”命名的YOGA平板電腦;《北京愛情故事》與四大電商合作;《催眠大師》爬上全國速8酒店的房卡等等,都給電影和企業賺足了眼球。

有的則狗血、無厘頭、讓人大跌眼鏡。比如富力城搭上《後會無期》,打出“買富力新城,做國民女婿,何談《後會無期》”的賣房標語,賣房熱線也用上了“娶親熱線”,不知道用戶們有沒有Get到他們的“良苦用心”;《繡春刀》硬生生和COSTA搭上,持《繡春刀》的電影票可以在 COSTA門店享受優惠,這樣的一部武俠片和一個現代連鎖咖啡館的跨界實在有點“難為他們”。

盡管品牌方和電影玩跨界營銷不再是劇照、海報、預告片、廣告植入的“老四件套”,也不是簡單的媒介組合,而在人人都喊跨界生態的時代,結果卻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這是為何?

無疑,作為一種消費者和明星粉絲參與度極高且合作形式新穎的營銷模式,影視聯動類的跨界營銷能夠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營銷趨同的環境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很多企業和自詡為專家的操盤手在執行影視內容跨界營銷中,卻停留在粗淺的理解,簡單的模仿上,也就出現了上面類似《繡春刀》生搬硬套在COSTA里的尷尬情形。殊不知,影視跨界營銷其實玩的是這些。

跨界本質是要建立“聯系力”

當下,消費者選擇越來越多,且註意力越來越碎片,關註一家品牌的時間越來越短,且用戶在企業傳播上由被動變為主動,話語權也越來越大。如今的營銷,不止要“拉新”,還要“守舊”。企業品牌要經營的,也不再是“點”,而是“線”甚至“面”。

跨界營銷則是在目標受眾一致的基礎上,借用影視IP的擁躉、明星的粉絲與品牌建立新的連接,並實現轉化。品牌要經營的是他們和影視粉絲之間的“聯系力”(Connectivity)。多數跨界營銷的失敗,跟產品、服務、管理沒有太大關系;而是沒有跟影視粉絲建立穩固的聯系。這或是用戶對你無感,或是在傳播上力度不夠方法不對。

所以跨界表面上是一種交流和整合,實際上是在沖破壁壘、打破藩籬、整合傳播上建立新的“聯系力”,營銷本是在企業活動中,需要付出極大成本的活動,尤其是在頂級競爭中,邊際成本非常高,但跨界營銷則是希望借助影視IP的力量,實現邊際成本的降低,也就是1+1>2,1+1+1>4。

跨界核心是尋找“T”型影視IP

用戶和品牌的關系搞清楚後,我們再來看品牌和影視之間的關系,品牌商要找什麽樣的影視IP,與什麽樣的品牌商聯合做跨界。答案很簡單,“T”型矩陣( T-shaped matrix)。T的一橫表示寬度,即影視IP和合作公司的覆蓋能力以及匹配度。T的一豎表示深度也就是品牌自身的沈澱和積累。

前者要求合作方需要形成互補關系,這不是基於產品功能上的互補,而是基於用戶體驗的互補。也就是進行跨界營銷合作的各方需滿足一些條件,如:品牌調性相似,品牌之間無競爭性; 擁有共同的消費群體,或者彼此之間互為潛在消費群體;資源渠道互補;合作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價值和體驗,提升消費者滿意度等。後者要求自身有很強的實力,能與影視IP、合作方匹配,不能是友強己弱(這是傍大款,狐假虎威)。

跨界的目的是實現三級過渡

跨界其實就是交叉,在大眾和分眾、廣度與深度、覆蓋與溝通、品牌與銷售、長期與短期、全面與重點實現平衡,讓影視IP 、合作方、消費者一起參與進來實現多贏。但跨界卻又層次之分,低級的只是粗魯地借用渠道,比如《繡春刀》只是借 COSTA門店賣票,卻不一定能提升轉化;中級的則是合作擴充客戶群,如三星發布了GALAXY S6和S6 edge的鋼鐵俠版本,吸引酷愛鋼鐵俠的消費者下單;最高級的境界是學習借鑒方法並實現裂變再生,能做到的很少。而多數品牌商都希望能從低級轉向高級,從簡單到複雜。

除了廣告植入,影視跨界該這麽玩

但究竟要怎麽做呢?除了硬生生的廣告植入,與影視合作的跨界其實還可以這麽玩。

“鳩占鵲巢”玩粉絲營銷

粉絲恐怕是影視IP最大的籌碼,尤其是巨星雲集的大電影里,每個明星都擁有龐大的粉絲基數,而這些號召力恰是影片上座率的保證,也是企業主“費盡心思”聯合影視IP的最大動力。據透露坐擁千萬粉絲的電影,哪怕只有1%的粉絲去看電影就賠不了,而這千萬粉絲如有1%能被企業轉化,也是筆超級劃算的買賣。

所以在《白發魔女傳》上映前後,某攝影機構與之合作,在全國800家分店里推出了以範冰冰造型為主體的“白發魔女傳”套系,一邊為影片帶動人氣,一邊提升自己的拍攝量。

“借雞生蛋”做衍生品營銷

盡管國內電影業還未形成成熟的衍生產品開發模式,但不可否認衍生產品的開發將帶動非常大的產能價值及收益空間,也是內容變現的最好途徑。

如當年《阿凡達》火爆一時,成為全球電影史上最強IP之一,麥當勞與之合作,推出六款以電影中角色形象為原型的玩具,如蘇傑克、奈蒂莉、迅雷翼獸、靈鳥等。可口可樂零度也為《阿凡達》啟動了一個名為“阿凡達計劃”的網站並推出可口可樂“阿凡達” 易拉罐和禮品“阿凡達”塑料杯。還有《黃金時代》放映時杜蕾斯推出“黃金實戴”定制款包裝等。

這都是品牌商根據自身產品特點和影視內容的相關性,推出一系列衍生品,進行整合營銷。這種合作要求品牌有影響力且可以幫助電影在口碑上獲益,雙方不需要太大的成本,品牌商甚至不需要向影片方提供贊助費,卻能提升自身銷量。

此外電影與遊戲的合作也是衍生品營銷的很好方式,因為通常情況下遊戲玩家與影視觀眾的重合度高,雙方共同推廣話題性強、熱度高;玩家可以感受到電影中的場景與環節,體驗感好。比如去年37手遊就獲得了《天將雄師》與《瑯琊榜》的IP版權。

這對於電影來說,可借助遊戲增加自身影響力,並擴大自己衍生產業鏈、增加收入渠道;而對於遊戲方而言,可通過優質IP充實內容,也可整合自身渠道資源和電影的宣傳渠道,最大限度地挖掘電影IP版權的內容價值,實現品牌共振。但目前根據電影IP改編的同名手遊成功的並不多,這主要是因為手遊和電影的生命周期較短,且手遊的制作時間長傳播時間沒對應上、遊戲對電影的理解不夠到位、還原度低等原因,最終遭到用戶的吐槽。所以此招需謹慎。

“借屍還魂”影視元素授權

電影元素授權也是品牌玩轉跨界的很好形式,通過利用電影元素,制作平面或視頻廣告,投放於機場、高鐵、樓宇、公交、戶外等媒體,通過影視本身的傳播,鎖定目標消費群體,完成產品或服務的同步傳播,避免同質化的廣告素材,利用“明星代言”效果,省去代言高昂費用。

比如《複仇者聯盟2》與三星、吉利、奧迪、優衣庫等多家品牌公司進行了電影元素授權。吉列推出跟電影中主角對應的概念剃須刀,剃須刀伴隨電影上映而發售;優衣庫推出複仇者聯盟系列UT,購買此系列UT可獲得複仇者聯盟2的電影優惠券。奧迪推出複仇者聯盟主題特別版TT,限量發售199臺並只在天貓旗艦店預售購買等等。

需要提醒的是,品牌商在借用電影元素展開影視元素授權時,要根據自身的品牌定位、內涵、營銷訴求去挖掘相應的電影題材,找到匹配品牌的電影元素,並把電影的元素融入到品牌里,讓電影和品牌互相映襯互相加碼。

“借力打力”聯合營銷

還有一種就是聯合營銷,也就是在傳播環節各自利用自己的傳播渠道向輻射的用戶做擴散以擴大影視和品牌商的知名度。尤其是互聯網平臺可借力線上的力量引導到線下電影院去消費形成全渠道覆蓋的O2O閉環。比如馬上消費金融、重慶百貨與愛奇藝《極限挑戰大電影》的合作就是利用#極限挑戰 麻辣上線#傳播話題鎖定24-35歲麻辣貸的主力使用人群。說白了就是愛奇藝借馬上消費金融的線上媒體渠道和線下重慶百貨的實體渠道給《極限挑戰大電影》賣票,馬上消費金融借《極限挑戰大電影》的明星效應在重慶地區推廣自家的麻辣貸(“麻辣貸”是馬上消費金融與重慶社保局合作開啟針對社保而展開的消費信用貸款,只要具有重慶當地社保,就可在線申請貸款,最高貸款金額可達20萬,3分鐘內到賬),重慶百貨則通過這次合作提升線下門店人氣。這樣互聯網消費金融+視頻門戶+大型商超這三個毫無關聯的業態借助《極限挑戰大電影》就實現了優勢共享、資源互補。

當然除此之處還會有更多的跨界營銷的玩法,如今聯姻影視做跨界營銷已成主流,越來越多的企業紛紛效仿並躍躍欲試。響鈴這貨忍不住提醒一句:品牌與影視的跨界營銷不是萬能的,模仿和盲目跟風都是下策,根據自身的品牌調性和營銷狀況決定是否進行跨界營銷以及想清楚如何進行跨界營銷才是首先要做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6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