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在未來幾年,優秀IP的商業價值無疑還會進一步提升。而大公司們也在紛紛布局其中。
好像是一瞬間,電影和電視劇屏幕都被我們早已熟悉的故事包圍:杜拉拉,屌絲男士,盜墓筆記,鬼吹燈……
中國電影市場從未像現在這般火熱過。
當你還在驚嘆,以某某的質量口碑,究竟如何能打破電影票房時,下一個類似IP已經在開發中了。
讓無數大叔直呼“一直看到片尾字幕都出來了還是看不懂”的《小時代》每次上映都堪稱該系列粉絲的狂歡節;徐崢以男人的中年危機為探討主題,打造了一個帶有強烈喜劇標識的“囧”IP;“屌絲男士”大鵬用短喜劇的方法做了一個“科幻大電影”;開心麻花抖著包袱就把《夏洛特煩惱》和兩位知名相聲演員送上了大屏幕,跨界打破票房紀錄;《九層妖塔》的名字看起來很陌生,但宣傳照下還有一排小字“根據《鬼吹燈》改編”……
如果繼續盤點,那就是要把已公映的電影都數一遍的節奏。事實已經很明顯,中國電影市場已經被所謂大“IP”團團包圍。
“IP”並不新鮮,也早已是電影圈這兩年最火的概念詞。其為“知識產權”的英文首字縮寫,有人指為“對網絡小說、故事的改編作品”,也有人指為“對熱門現象,一首歌,一個人物”的延展敘事,比如電影《同桌的你》、《梔子花開》等IP就僅用了一個歌名。
事實上,小說本就是影視劇的一個重要內容來源。82版的《西遊記》就是一個IP改編的經典案例,但需要提到的是,當時的《西遊記》拍攝歷時六年,據導演楊潔在自傳中回憶,該片拍攝是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進行的,甚至多次面臨沒人出錢繼續拍攝的境地。
不過,我們今天在談IP的時候往往離不開的討論重點是:它是否具有更大的商業價值?由此可以得出結論,IP被炒得火熱,主要原因是其商業價值得到了史無前例的關註,以致掘金者越來越多。
這一現象的出現,首功要算電影市場的無限繁榮,“打破票房”這樣的宣傳語想必觀眾都已聽煩,倒不是今天的電影拍得比以往都好看,而是大家對電影的消費熱情始終有增無減。
同時,市場背後紛繁的資本也起到了運作及推手的作用。前不久阿里影業某高管發表言論談論編劇的流程化問題,撇開在編劇圈引起的軒然大波不談,可見大公司們也野心勃勃地要參與這場“權力的遊戲”了。
畢竟,比起重新寫故事,把一個熱門IP改成影視顯然是一件風險更小的事。
和《紅高粱》、《烈日灼心》這種傳統的改編主要看中故事潛力不同,IP類電影選擇的往往是已經有了群眾基礎(或粉絲基礎)的對象,在此,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判斷兩種改編的不同之處:它是否能“未播先火”?
比如《小時代》系列,電影還沒拍就已鎖定了龐大的觀影人群,且這個穩固的人群不會因圈外人士的各種評說而改變消費決策(多麽令人艷羨的受眾群),類似的情況還有網絡劇《盜墓筆記》,盡管已經預測到了首播當天會有觀眾蜂擁而至,但上線之際服務器還是出現了服務不能的情況,可見該劇粉絲之強悍。
“目前五大視頻網站都已各自囤了7、8個IP在手”
和電影市場的情況一樣,電視劇市場追逐熱門IP也有一些時候了,只是現在接近圈地完畢。
《甄嬛傳》、《花千骨》、《瑯琊榜》便是熱門網絡文學作品改編的成功案例。韓寒曾在一篇小說中提到一個有趣現象,主角是一位編劇,有一天導演協同制作人馬找上門來,說我們準備排個電影,導演有了,演員有了,制片也有,就差個編劇,這句玩笑話,卻在網絡劇的圈子真實上演。
找IP、囤IP,成為了各視頻網站內容采購負責人的重要工作。
國內專門研究網絡劇的骨朵傳媒CEO王蓓蓓向i黑馬介紹,目前正是網絡電視劇“井噴”之際,晉江、起點等網站上的大IP近兩年幾乎被買完,五大視頻網站更是各“囤”了7、8個大IP。
另一位負責某編劇經濟平臺的創始人朱博文的說法也驗證了這個觀點,他說,八九成熱門網文的改編權都被買完了,他給出的原因也是“一個新項目從頭走到尾風險太高”,而其公司也和某出版商簽訂了版權協議,拿到7000多本圖書版權,他認為其中有“IP改造潛力”的達到10%。
目前網劇生產方式很像Uber,作者們在文學網站寫作,熱門作品會被制片公司發現,買斷版權進行拍攝,由於已經得到市場驗證,商業風險隨之變小。“有了大IP,雖然不知道能不能掙錢,但我至少離賠錢遠了一步吧。”某電影工作室制片人張思雨認為。
除了投資風險低,資本和互聯網公司熱衷投拍網絡IP劇的原因還有哪些?
優酷土豆版權采購總監丁恒向i黑馬介紹,一方面,版權采購的價格越來越高,目前能買到的是五到八年的網絡版權,範圍有限,另一方面,買來的版權還得配合電視臺一起播,對廣告售賣不利,他認為選擇自己做劇也能更好明白用戶到底想看什麽,畢竟,擁有用戶是互聯網公司目前在媒體平臺上的優勢。
有了粉絲之後,風險變小了,但大IP一定有好口碑、變現一定有人買單嗎?丁恒介紹,這兩者之間並不存在完全的正向關系。之前也有大IP失敗的案例,而《花千骨》也並不算傳統意義上的大IP,卻取得了商業的成功。
如果用十個字總結網劇行業形勢,丁恒的答案是:註定會興起,會越來越火。事實上,響巢看看(前迅雷看看)網劇總監閆安也認為今年是網劇井噴的一年,IP價值明年還將繼續提升。
經過幾年發展,網絡劇的質量都有了明顯提高。丁恒舉例,五年前,中國觀眾對臺劇還是無限推崇,在視頻網站上排名前列的始終是它們,但五年後,臺劇的制作水準並沒有下降,但國劇的水平提升了,風向一轉,觀眾紛紛轉追國劇,IP大劇《瑯琊榜》就很好驗證了這一論斷,宮鬥謀權,古裝扮相,這已是國劇越來越拿手的類型題材。
類型之外,IP影視劇的突破點在哪里?
喜劇片、古裝劇,大小屏幕上這兩種類型IP已經越來越多,制片方也越來越得心應手。畢竟,一旦進入新領域,則有可能遭遇票房不測或口碑滑坡。
拿《盜墓筆記》為例,盡管收獲大量粉絲關註,官方披露第一季播放量已達23億,但還是在主題修改和特效方面遭到了粉絲吐槽,主題修改的談論暫放一邊,“5毛特效”的評論,是否真的說明特效是橫在此類大IP面前的一道坎呢?
中國目前其實不缺好的特效制作,有很多國外影片都是找中國的技術團隊來做的,九州系的知名科幻作家潘海天拿科幻片舉例,目前最難的部分其實是制作班底對科幻本身的理解,比如要知道在什麽時候使用怎樣的特效。
國內科幻IP的熱潮始於2014年初,電影制作方逐漸表現出了對科幻題材的興趣,“在2013年的時候很多公司對科幻還沒有概念,去年開始有了改變。”據潘海天所知,今年8月之前,已經立項的科幻電影已經達到80多部,其中大部分是改編的,這個潮流和《三體》的大熱有很大關系,而現在正是中國科幻片剛剛開始的時機,作為長期從事科幻文學寫作的他,也即將由科幻作者變為編劇,公司也於近期拿到了小村和經緯的投資基金。
在未來幾年,優秀IP的商業價值無疑還會進一步提升。而大公司們也在紛紛布局其中。
(按成立時間排列)
樂視影業
成立於2011年。
IP標簽:《小時代》。
阿里
2014年6月24日,阿里完成對阿里影業的收購。
IP標簽:《還珠格格》《狼圖騰》《鬼吹燈》
騰訊
成立於2015年9月。
IP標簽:《魔獸世界》《爵跡》。同時發布了11個IP影視改編計劃。
有心人士已經發現了,如果真的讓制作公司來決定我們看什麽,恐怕以後只會出現永遠的宮廷劇和越來越笑不起來的喜劇,作者電影型的作品是否會受到市場擠壓?
不過實際上這也是一件完全不需要擔心的事情,當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必定有新的類型出來,踢人出局。
市場歸市場,情懷歸情懷。而對觀眾來說,影視劇是否是改編的也沒那麽重要,好看才是王道,而對熱衷追美劇的大量觀眾來說,什麽時候能出現和《紙牌屋》、《生活大爆炸》水平相當的密集型燒腦好劇才是大家的期待所在——不過參考美劇一集動輒一兩百萬美金的投入,這個想法還是暫時存在銀行里吧。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吳丹,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