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鋼索上的帝國

2013-03-25  TCW  
 

 

三月十五日,早上八點半,韓國首爾瑞草區。

大馬路上車潮湧現,穿著套裝的上班族魚貫自地下鐵中走出。這一帶是首爾新崛起的副都心,許多重要企業與機關都設立於此,紅遍全球的「騎馬舞」歌曲中所描述的江南風(GangNam Style,漢江以南),就源自於此。

熱鬧的「江南站」旁,矗立著三座極具現代感的銀色大樓,分別是三星電子、三星生命、三星物產三家公司的企業總部。

在韓國五千萬人口中,三星集團員工占比不過○.一%,卻決定了全國兩成以上的經濟實力。

三星集團的旗艦企業——三星電子,自二○○六年起加速在全球市場攻城略地,短短幾年,它已成為一手包辦手機、電視、記憶體、面板等國際龍頭的大帝國。映著「Samsung」字樣的深藍色企業標誌,從美國時代廣場上的大看板,到全球重要運動賽事,全數攻占。

第一站:瑞草區企業總部股東會一小時結束,毫無驚喜

早上九點,《商業周刊》採訪團隊來到此處,與約四百名三星電子股東、七十名媒體,在猶如「少女時代」高美麗的接待小姐指引下,進入三星總部五樓的宴會廳,參與三星電子股東大會。

股東會在三星電子副董事長暨執行長權五鉉致詞後,正式開場,近年幅度最大的董事會改組隨之上場,經營團隊首度進入董事會,包括三星電子資訊與移動通訊部門總經理申宗均、消費性電子事業部總經理尹富根與財務長李相勛(音譯)三人。

設立三位執行長,進入合議時代

會後,三星更宣布,申宗均與尹富根晉升,與權五鉉成為三強鼎立的共同執行長,這是三星電子首次導入合議制。

三星此舉並非國際首例,台積電也設有三位營運長;然而,董事會這麼大的變動,三星股東會卻在一小時又八分鐘裡,極有效率的通過。

整場會議,權五鉉按表操課,完全沒有脫稿演出,甚至也沒提及,約莫同一時間,太平洋彼岸、三星的另一場盛會。

就在三星股東會開始前的一個小時,正是美國紐約曼哈頓十四日晚上七點。伴著交響樂團的樂音,申宗均現身在葛萊美頒獎典禮的無線電城音樂廳舞台上,來自全球超過五千人聚集於此,為的是,親眼目睹三星最新發表的手機Galaxy S4。

三星為此砸下新台幣數億元行銷經費,包括時代廣場上的同步實況轉播,會前吊足消費者胃口的密集電視廣告。然而,這一切換得的,卻是「僅僅符合預期」、「不令人驚豔」等評語。

資本市場更是毫不留情,S4發表後的兩個交易日,三星股價接連下跌,跌幅共計六%。此情此景,恰如去年九月蘋果發表iPhone5手機後,股價旋即自七百零五美元的歷史高點一路下滑,最大跌幅曾達四成一般。當時喊賣的外資所持的理由,同樣是「創新力不足,遭遇瓶頸。」

獲利六成依賴手機,如大象走鋼索

就在S4發表會前九天,三星股價連創新高時,德國貝倫堡銀行分析師艾哈曼德(Adnaan Ahmad)公布最新報告,宣稱「S4將讓三星重蹈iPhone5覆轍(S4 could be Samsung's iPhone 5 moment)。」他更直指,「現在不管是蘋果還是三星,都該賣了!」

這讓站上世界頂峰的三星,頓時成了鋼索上的大象,稍一不慎,就要跌落深淵。

三個數據,佐證三星對高階手機的依賴度。

數據一,去年第四季,三星電子高達六二%的營業利益來自手機等移動裝置,全球熱賣的S3手機是最主要的獲利來源。而面板、半導體與消費性電子(如電視)三大部門的合計獲利,只有手機的六成強。

數據二,移動裝置是三星零組件重要的出海口,以Galaxy Note2為例,三星電子內購的零組件,占其材料成本的六成。意味著,一旦三星手機銷售下滑,將連累集團其他公司或部門。

數據三,貝倫堡銀行的報告同時指出,三星去年光是靠七千五百萬支高階手機,就賺進一百四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千三百億元)的獲利,但出貨量三百萬支的中低階手機,卻只賺進四億五千萬美元,毛利率只有一%。

一家市值新台幣六兆四千億元的公司,命運維繫在單一產品線上,一旦三星在這個戰場失勢,就會成為第二個蘋果。這讓三月十五日,成了決定三星今年走勢的最關鍵日。

以經濟影響力而言,鴻海之於台灣,就如三星之於韓國。

每一年的鴻海股東會,就是郭台銘的年度個人秀。他在會場裡談天說地,連自己到士林吃臭豆腐,被股東問及股價的花絮,都能搬上舞台。

去年鴻海股東會上,更一口氣把九台六十吋大電視堆疊在會場中央,一入場就能見證郭台銘切入新市場的決心與效率。一場股東會一開就是五個半小時,全靠郭台銘一人唱作俱佳的表演。

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郭台銘特別在前一天撥空預演,果然一舉讓六十吋大電視未演先轟動,成功在美國、台灣、中國引爆話題與搶購。

小股東集體崇拜,就像感謝大會

這樣的風格,與三星電子正好是兩個極端。

主持三星股東會的權五鉉,是專業經理人,整場會議行禮如儀,就連報告去年創新高的營收與獲利時,他的語氣同樣淡定。與其說他沒有個人魅力,不如說在大企業的體制裡,專業經理人最忌諱的就是搶走創辦人的光彩。

另一個對比,來自小股東。在台灣,小股東一舉手發言,往往就是批評公司、要求加發股利,甚至杯葛議程;但在三星,上了年紀的小股東們發言卻是這樣的:

「謝謝公司員工這麼樣的辛勤工作與專注,他們是為了這個國家。」

「三星主宰了世界市場,甚至打敗了蘋果,接下來也要保持全球第一的市場地位。」

「謝謝公司加發股利(較去年增加五成),感謝啊!」

「我參加了很多場股東會,但來到三星是最高興的,因為(營運)成績最好(全場大笑)!你們想要做什麼(指選任新董事、調高薪酬),我都同意!」

小股東發言結束後,就會有數十人齊聲吆喝著「同意!」或是「贊成!」整場三星電子股東會猶如感謝大會,跟台灣盛行職業股東「炮轟」的風格,大相逕庭。

三月十五日這一天,是韓國上市公司的「超級日」,一百六十一家公司都在這一天舉行股東會,多數的老闆都被股東逼問:「將如何因應今年更困難的經營環境」;唯獨權五鉉安然過關,三星股東們相信,這個帝國仍將強盛。

然而,韓國人民對三星的情緒卻是複雜的,「沒有三星,就沒有韓國。」一位從事文書工作、三十歲的劉小姐誇張的說,「三星讓全世界看見韓國,但我們到哪也脫離不了它。」

韓人搶進三星,還有專門補習班

在韓國生活,很難與三星切割。一到仁川機場,海關查驗台旁的電視,除了播放通關指引外,就只有三星的企業形象廣告,用各種酷炫功能的電子產品吸引旅客,包括全球最薄的LED電視、最炫的太陽能手機等等。

韓國人從喝的咖啡、穿的西裝、住的飯店與公寓、開的汽車、購物的超市與百貨公司,一直到保險、醫院……,三星集團一手包辦,更別提手機、電視這類電子產品,全籠罩在三星深藍色企業標誌之下。

吃喝玩樂、生老病死全離不開三星,集團影響力猶勝政府;從長年支持三星的老股東,到年輕的大學生,韓國傾全國之力造就了特殊的「三星現象」。

漢陽大學經營學系三年級黃同學說,雖然還一年才畢業,但許多同學已經自組讀書會(StudyClub),為的不是畢業考,而是共同研讀SSAT(三星資質考試,類似智力測驗)的考古題、練習面試技巧,同時準備英文與電腦相關技能認證。而他對手機產業現況的了解程度,是許多台灣大學生所不能及的。

這一切,只為了進入三星工作。

除了大學生自組讀書會,更有專門針對三星考試的補習班,一週兩次、每次一小時,從外貌穿著打扮到準備考試全包了,一個月要價三十萬韓元(約合新台幣八千元)。考一年不進,連考兩、三年的大有人在,簡直跟台灣考醫科一樣熱門。

「為什麼這麼想進三星?」我問。他哈哈一笑,「錢!」

剛畢業的大學生進入三星,年薪就有四千萬韓元(約合新台幣一百零七萬元),折算月薪約為台灣22K(二萬二千元)的四.一倍,也比韓國中小企業高出四、五成。這讓SSM(SamsungMan,三星男)在單身聯誼市場特別吃香,「如果結婚對象是三星男的話嘛!父母當然會很高興。」一位在現代集團工作的適婚女職員坦承。在社交場合中拿出三星的名片,對方的印象分數也會立刻加分。

進三星領高薪,難;想在三星電子二十三萬人中脫穎而出,慘。

表現好的員工,每兩個月就能領到績效獎金,但表現不好立刻被邊緣化、降級的例子也不少,每個人都有深深的危機感,經常半夜才下班。有三星男在網路上Po文說,長期高壓競爭,週末只想到河邊靜靜坐著,女朋友卻抱怨他「更愛三星」,瀕臨分手。

離開三星約十年、創辦韓國上市公司EMLSI的Johnny Park說,在三星時不覺得這公司很大,但一出來創業,「前三星幹部」的身分,讓他獲得更多的尊重與禮遇,尤其三星工作強度強、訓練嚴格,讓他創業時得心應手。不過即使他已離開三星,但他的創業目標,還是脫離不了三星:五年內成為三星的供應商。

不論是否反財閥,三星在國際舞台的揚眉吐氣,讓它成為韓國人共同的驕傲。「三星帝國,是我們唯一走進世界市場的,」二十九歲從事保險證券業的崔先生說,「連帶給了我們榮譽感。」在現代造船廠工作的李小姐也說,「三星的形象,就是韓國在全世界的形象。」

但在競爭對手眼中,三星卻是個國家機器造就的異象,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甚至說,「三星是韓國幾十年特別環境裡產生的怪物。」他反對郭台銘的「抗韓聯盟」,傾向事業部門各個擊破,「拉掉他的腳、拿掉他的肺,他自然就死掉。」

第二站:水原市設計中心產品誕生地,號稱三星大腦

股東會後一天,我們來到三星的水原廠區(Suwon Campus)。這裡對三星來說,不僅僅是腳、或是肺,而是三星的「腦袋」所在。

三星稱霸世界的科技產品,如手機Galaxy S3、Galaxy Note,全球最輕薄的LED電視、太陽能手機,甚至是冰箱、微波爐等小家電,所有三星系統產品都在這個設計中心裡誕生。

園區大門後方四棟銀色超高大樓裡,三萬名來自印度、中國、歐美、台灣的員工,共同為三星效力,對許多三星員工來說,這裡才是實質總部。

嚴禁拍照、進入有X光裝置檢查

這讓整個園區戒備森嚴,就算在路旁拍攝大門,立刻會有保安人員盤問驅離,還要求刪除相關照片。

每一個進入的訪客,護照與名片都被建檔保存,不僅可隨時追查,只要被查獲夾帶資料,此人與所屬公司就難以再獲准進入。進入時得經過如機場的X光裝置檢查,只差沒蒐集指紋了。電子用品幾乎一律阻絕,離開三星時,連一張紙都不能帶走。

這樣的保安等級,在台積電只有進入晶圓廠時才會如此嚴格,但是在三星,不管是工廠還是辦公室,只要想走進三星水原廠區的大門,就是如此嚴謹控管,充滿了肅殺的氣氛。

三星也知道,這個帝國未來的盛衰,全繫於智慧型手機。在水原,手機研發人員之多,已經占據一整棟超高大樓,但另一棟大樓也正改裝、同樣將支援手機系統開發,馬路的另一邊,面積如大安森林公園的研發中心聚落正在興建,據說將是可攜式裝置軟體的大本營。

因為三星在水原的投資規模最大,因此水原市也被暱稱為「三星市」;早年三星曾經動念想搬移到其他地區,當地居民立刻群起而抗議,如今隨著三星的壯大,影響力已經擴大到水原周遭的DongTan市。

一位居民透露,市裡的小學做調查,高達八成的學生家長都在三星工作。國外賓客頻繁往來三星,讓附近的旅館經常客滿,也有多達五百家的夜店與卡拉OK,供三星業務談生意用,讓水原市成了不夜城,「光是這裡,可能就有三十萬人間接靠三星吃飯。」

韓國政府處處禮遇三星,從集團總裁李健熙的賄賂案遭到輕判,到量身打造的交通建設,都能獲得印證。

第三站:器興區半導體廠政府專門打造,無紅綠燈道路

為了方便三星聯絡水原與附近的器興廠區,韓國政府特別修建了「原川快速道路」,速限八十公里的大路上完全沒有紅綠燈,我們順著這條路,十來分鐘就抵達了器興。

這是三星半導體的大本營,也是讓張忠謀視為眼中釘的地方。三星的晶圓廠與研發中心,在這裡剷平了一座小山頭而蓋起,猶如山大王一般,我們只能從下往上,抬頭望向牆上大大的「Samsung」字樣。

十六座晶圓廠,投資近兩兆元

三星在這個廠區(含鄰近的華城,Hwaseong)擁有十六座晶圓廠,幾乎都是最先進的十二吋晶圓廠,一座廠要價新台幣一千億元以上。

三星光在這裡的投資金額,可能就逼近新台幣兩兆元,約是台積電去年營收的四倍。

這裡,決定了全球約六成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順暢與否,因為三星的Galaxy、蘋果的iPhone手機晶片全都產自於此;而同樣為台積電大客戶的高通(Qualcomm)、聯電的賽靈思(Xilinx)等,也都自台灣分散訂單到這個廠區生產。儘管是週六中午時分,挖土機、起重機、吊車等仍在塵土飛揚中工作著,很快的,三星新的晶圓廠就會在這一片黃土中矗立。

三星電子去年資本支出達二百二十六億美元,約當台積電營收的一.三倍,外界原本預期,三星今年可能大砍資本支出,但權五鉉已定調「持平」,並表示如果下半年景氣強勁復甦,還會追加。

追加與否,最新發表的S4手機,扮演重要關鍵。

最大隱憂出現??S4若不賣,可能出現骨牌效應

在征服全世界市場的路途上,三星一直是以硬體規格的領先取勝。但S4與iPhone5的推出,卻等同宣告全世界,智慧型手機跳躍式的規格改善時代,已經告終,三星需要更令人目眩神迷的技術突破。

三星在水原與器興的持續擴張,就是繼續邁向硬體創新之路;同一時間,三星內部的體制變革,更證明它的嚴陣以待。

權五鉉因為帶領三星半導體與顯示器部門,成功抵禦不景氣,去年六月被擢升為執行長;但今年三月十六日起,三星採行三位執行長合議制,晉升移動裝置與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兩位總裁,揭示了三星未來的營運策略,將改以手機、智慧型電視等產品為優先,面板、半導體重新定位為零組件,戰略地位下降。

這破天荒的動作,似乎顯示,三星已經大到無法僅靠一人決策,甚至,不能只依靠手機事業做為突破口。

三星電子的全球手機市占率已達三成,逼近前一代全球手機霸主諾基亞(Nokia)稱王時代的高峰,再往上走,已經面臨產業天花板;同時,手機事業部門獲利占三星比重超過六成,已出現過度集中的不健康現象。

一旦三星手機事業遭遇瓶頸,以平均每支三星手機將近九成以上主要零組件的高自製率,將掀起三星電子集團內部的骨牌效應,在水原市、器興龐大的半導體、面板、電池、機殼……等零組件投資,將會演變成壓垮三星運作的稻草。

全球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在歷經過去三年的高速成長後,已經進入成長率趨緩的高原期,當三星決定推出與前一代手機S3相比,外型同樣幾乎毫無變化的S4之前,在全球最會賣手機的三星高階主管眼裡,恐怕早就心裡有數,三星未來可能遭受到蘋果去年九月推出iPhone5時,外界一樣毫不留情的批評。

股價是一家企業未來表現好壞的先行指標,蘋果在新執行長庫克(Tim Cook)主政下,曾創造出比賈伯斯時期更好的獲利數字與股價表現,但蘋果光環在iPhone5推出後,股價一瀉千里,營運數字開始走下坡。

遭遇iPhone5魔咒,股價疲軟

三星股價在蘋果股價見高點的六個月之後,仍持續攀高,就在三星宣布推出S4同一天,股價表現顯得欲振乏力,因為此刻的三星,已如同站在懸崖邊的巨人,《商業周刊》來到首爾,觀察三星如何挑戰S4,不會淪為iPhone5魔咒的策略。

這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股東會後,三星選擇祭出史無前例的三位執行長策略,這三位三星共同執行長,能否打敗蘋果一位執行長,讓三星股價再創新高?這不僅攸關著韓國民族榮耀,也是三星站在市值高峰下,不得不面對的成長難題。

【延伸閱讀】1分鐘看三星電子它是全球最大手機、液晶電視、DRAM、面板供應商它是全球市值第3大科技公司,僅次於蘋果與Google它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去年達2.15億支,是第2名蘋果的1.58倍它的去年營收5.84兆元,約為台灣最大企業鴻海的1.48倍

征服全球的作戰總部第1站 三星股東會現場

首爾瑞草區名稱:三星電子企業總部,由三星電子、三星生命保險、三星物產3棟大樓組成功能:三星電子副董事長李在鎔(李健熙之子)、權五鉉等均在此上班,指揮財務、人力資源、行政事務

S4就在這裡誕生第2站 三星開發本部

水原市名稱:三星電子成品研發設計中心功能:手機、電視、家電、攝影機等產品均在此開發,員工數超過3萬人,負責業務、研發、行銷

2兆元蓋16座晶圓廠第3站 三星半導體聚落

器興區名稱:三星電子晶圓代工業務等半導體事業、研發中心,超過16座晶圓廠,占地70萬坪以上功能:三星、蘋果手機處理器的生產地,這裡一停擺,手機都出不了貨

【延伸閱讀】S4才發表,市場多數看壞!首爾IM投資證券分析師Andrew Chun:S4有點令人失望,大部分與對手已經發表的產品相比並沒有真正的差異性,沒有先前市場高度期待、可以讓人驚呼「哇!」的部分

國際數據資訊(IDC)資深分析師嚴蘭欣:S4的硬體規格,沒有創造出太多差異化,至於懸浮操控技術,其實之前索尼就已採用,而眼球操控也比較偏向軟體領域

《富比世》專欄作家Ewan Spence:因為今年蘋果傳只會推出外型不變、內容更新的小改款iPhone5S,因此S4今年定能成為 Android 最熱賣手機,給予極優的評價

科技網站CNET:只是進步,不是飛躍!如果你指望GalaxyS4能夠重新定義智慧型手機,那麼恐怕你要適當降低一下你的期待了

美國著名科技網站The Verge:S4說明了三星是怎麼像抄襲蘋果那樣抄自己的

市場研究公司IHS iSuppli分析師Wayne Lam:S4凸顯了智慧型手機創新性終於出現瓶頸。在接下來幾年,手機廠商可能很難滿足消費者對「刺激」的需求資料來源:各網站 整理:蕭勝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44

直擊三星股東會 三星帝國 X檔案全解析

2013-03-25  TWM
 
 

 

三星,用殘酷幾近於冷血的管理,確保成功,你可說它野蠻,也可批評它冷酷、無情,卻不能默視它的成功。

《今周刊》現場直擊三星股東會,深度解構其不為人知的成功之密。

撰文‧林宏文、謝富旭、賴筱凡、

李洵穎、顏雅娟

研究員‧楊寶楨

韓國首都首爾的三月天,天氣還有些寒意,地鐵江南站上擠著熙攘的上班人潮。在這個等同台北市信義區的首爾地價最昂貴的商業區地段,一棟棟摩天大樓櫛比鱗次拔地而起。然而,江南站八號出口一出來,緊張的氣氛伴隨著寒風,迎面襲來。

只見抗議人士扯著喉嚨,嘴裡不時呼出白煙,雙頰脹紅,激動地喊出心中的憤怒。他們播放著旋律昂揚的歌曲,手裡拿著三星集團董事長李健熙的照片,大大標語寫著「三星是惡毒企業」。

三星股東會現場直擊

總部保安嚴格 盤查滴水不漏這些抗議者簇擁在位於江南的三星電子總部外,縱使面對層層警戒的保安人員,表情沒有一絲畏懼。選在這天來抗議,就是因為他們知道,一場三星電子的年度大事——股東會,正要在這展開,而抗議聲就在三星總部的大廳間迴盪著。

為了隔開抗議人士,三星總部外停滿了大型巴士,出入口拉起鐵門,內外層層部署穿著黑色大衣的保安人員,也有打扮得像一般上班族,在大門口徘徊,他們會仔細端詳每位進出的訪客,稍有懷疑便將你攔下,記者即使連大門都還沒踏入,就已先被盤問了好幾回。

三星,韓國規模最龐大的企業集團,全球影響力最大的亞洲品牌,從半導體、面板、LED、零組件到智慧型手機、電視、家電等,三星無所不在地滲透著全球科技產業的每一個環節。

三星,是當代企業發展史的一個傳奇。它把中國帝王極權統治、西方企業的效率與創新,以及日本企業注重流程與細節管理精神融為一體。三星不僅是台灣電子業最可畏的對手,更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對手。

會場甫宣布獲利創新高

兩大部門卻早已啟動危機經營為了一窺三星面目,本刊在農曆年前就著手準備,決定挺進三月十五日召開的三星股東會現場,在三星總部做第一手觀察。

搭著電梯,一踏進三星總部五樓,可以容納六百席位的大會議廳幾乎被坐滿,許多投資人早早就來報到;場中央超過兩百吋的大螢幕上,正播放著三星去年贊助倫敦奧運的宣傳影片。會場座位大致分成六大區塊,最靠近主席桌的中間區塊,幾乎都被三星安排的投資人坐滿。

九點一到,股東會開始,三星電子執行長權五鉉緩緩走上台,掌聲隨即響起。

「二○一二年,即使全球經濟成長艱困,但三星電子透過組織重整,仍然交出亮麗成績單,我們的營收達到歷史新高,我們更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多的獲利……」搭配著背後一張張的投影片,權五鉉帶著自信的神情緩緩地開始了這席對所有投資人的談話。

如同權五鉉所說,過去一年來,三星幾乎是除了蘋果外,全世界成長最快速的科技公司。縱使過去三年全球經濟不景氣,但三星年年都交出營收年成長達二位數的亮麗成績。根據全球品牌調查權威Interbrand數據指出,去年三星品牌價值更直接衝上全球第九名,品牌價值達三二九億美元,大幅成長四○%。

我們眼睛看得到,而且最常接觸到的手機與電視,三星的全球市占率已達第一。而我們鮮少注意到的,如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RAM)、快閃記憶體、鋰電池、顯示器驅動IC、面板等二十幾種關鍵零組件,三星更是坐穩「隱形冠軍」的寶座。

營收成長二一%,淨利成長七三%。這兩個數字乍看之下沒什麼,然而,如果把這些數字與一家員工人數高達二十二萬人,股本高達二三三○億新台幣的公司做連結,你就能體會「大象會跳舞」的意思。不景氣從來不是三星經理人的藉口,公司規模太碩大,基期已高,所以成長更難,當然更不是藉口。

所以,即使台下小股東對一二年的業績相當滿意,但權五鉉臉上沒有半絲鬆懈的笑容,而是板著臉,在新一年策略報告裡,步步為營,更一舉將負責電視產品的三星消費電子部門總裁尹富根,以及行動部門總裁申宗均升任為共同執行長,而他們將直接向董事會報告。

正當三星的股東為去年耀眼的營收與獲利數字,以及去年高達四成以上的股價漲幅喜不自勝的同時,三星的半導體與顯示器部門,從去年年中就悄悄地展開一場內部所謂的「危機經營」!

危機!有沒有搞錯?正當全球大多數的記憶體與面板公司因三星發動「焦土戰爭」,三星產品彷彿歐洲中古世紀的日耳曼野蠻人,一舉擊垮日薄西山的羅馬帝國,把一家家台灣、美國、日本、歐洲的DRAM及面板公司逼到瀕臨破產,危機怎會是在三星?

恐懼管理 讓員工時刻保持危機意識

副總一年一聘淘汰激烈

但三星集團董事長李健熙不管這些,數字告訴他,三星過去兩年營收與獲利爆發性成長,極大部分是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功勞,半導體與面板部門的獲利並沒有明顯起色。一位三星內部員工透露。

去年七月,李健熙下令「表現不好」的半導體與面板部門,必須啟動危機經營。這可不是口號而已,而是強制規定兩部門部長(director)以上的主管,每天必須提早一個小時上班,周六須全日加班,但加班費也會照給不誤。

一位在半導體事業部任職的三星員工描述危機經營下的感受:危機經營表面上看似是部長以上層級的事,但做下屬的也戰戰兢兢,下班時間到了,看到長官還在加班,即使手邊真的無事可做,也不敢下班。

一家與三星接觸多年的供應商指出,三星的內部政策執行起來可以說是「沒有人性」,有時比外界喻為「血汗工廠」的富士康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導致三星員工壓力很大,以研發工程師而言,半夜十二點回到家都算正常。一旦有新的案子即將進行,這些工程師直接將睡袋帶進公司,打算晚上睡在辦公室,就這樣一連數天,直到案子結束。

三年前,李健熙就曾對內部說:「危機,總在你自認為是第一名時降臨。」事實上,這種時時刻刻保持的危機意識,讓員工上緊發條,繃緊神經,正是三星集團「恐懼管理」的精髓。

恐懼管理充分地表現在三星獨特的人事制度上。三星的副總(VP)是一年一聘,這種制度在全世界幾乎找不到第二家公司,而且,副總淘汰率相當高,○八年金融海嘯那一年,三星有一半的副總都被換掉,即使到了業績大幅好轉的一一年,近八百位副總中,也有三百位隔年沒拿到續聘書。

一二年,被視為是三星集團「錦衣衛」部門||未來戰略室室長金淳澤,以健康為由請辭下台,完全退出三星集團第一線經營。金淳澤是三星零組件公司||三星SDI茁壯的關鍵人物,被視為是三星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十六位執行長(CEO)之一。戰功彪炳的金淳澤,無預警被李健熙撤換,引起三星內部及韓國媒體震撼。去年,不只是金淳澤,三星集團內近四十家子公司中,有八位總經理被撤換,許多空缺由表現較好的三星電子高階主管接掌。

由於這種激烈淘汰的制度,主掌每一個部門的副總都是兢兢業業,完全不敢有一刻懈怠。一位三星半導體部門前員工說,他的VP老闆,每天只睡三個小時,「凌晨零點我與他一起從辦公室下班回家,凌晨三點就收到他的email,而且不只有我收到,其他員工也都收到,還會打電話一直盯進度。」不僅副總是如此,部長級員工,則是每兩年一聘,最多再給兩次聘書,也就是說,部長職位最多可以幹六年,若六年內沒有再往上升,在三星的職場生涯也結束了。

此外,三星內部也製造一種恐怖的同儕較勁氣氛,每一梯次進去的員工,在受訓完後都會拍一張大合照,並且留在檔案室裡,若同梯次有人升遷至部長或VP,就會把那一位最優秀的員工人頭圈出來,把照片放大讓大家參觀,這種激勵與威嚇並行方式,讓員工拚命往上爬,深怕如果同儕一個個升官,剩下自己沒升,恐將成為被淘汰的對象。

由於三星是韓國一流的企業,許多年輕人前仆後繼要擠進去,因此三星不用擔心淘汰大量主管後,會沒有人才可以遞補上來。三星用這種嚴格的淘汰與篩選,讓員工上緊發條,把所有潛能都激發出來。

提供三星手機感測元件IC的凌耀公司總經理施振強,就曾說過一個例子,前年三星銀河機(Galaxy)S2要出貨前,為了確保凌耀的零件可以準時交貨 ,一位三星部長就飛到凌耀在矽谷的辦公室,還說這個零件務必準時出貨,若有一點差錯,他回去肯定被砍頭。這位部長就這樣待在辦公室賴著不走,一住就是一周,為了達成使命,凌耀所有員工全部備戰,包括總經理、財務長都跟著下來包裝出貨。

不過,儘管副總以上職位是一年一聘,但薪水卻相當豐厚,年收入十億韓元(約二六○○萬新台幣,含配股與獎金)起跳,讓許多人願意拚命一搏,而且即使隔年拿不到聘書,三星還會再額外付兩年薪水,讓這些高階主管不會被挖角,確保三星的業務機密不會洩漏給競爭對手。

情蒐縝密 發動「挖角戰」無往不利防諜滴水不漏 連影印紙都隱藏感應條碼近年來,三星大舉搶占各項電子零組件,連印刷電路板中最不起眼的被動元件,三星也積極投資擴廠,還到日本大廠挖角重要研發人員。一位國內被動元件大廠董事長說,前一陣子他也想去挖角這些日本人,結果一聯絡,發現以前認識的日本人,很多都跳到三星,而且拿出來的名片竟然都改成韓國名字,更絕的是,現在這批人又被三星派到大陸去,結果大家又都改為中國名字,而且還努力學中文。

這位被動元件廠董事長嘆口氣道:「這群日本人融入三星後,為了顯示決心,連自己的日本名字都可以改掉。三星這種企業精神,台灣如何跟他們拚?」三星能比台廠更早一步挖角到日本人才,這種洞燭機先的執行力,得要歸功於平日即要求全體員工貫徹的情報蒐集工作。曾在三星工作七年,《三星內幕》一書的作者、三星前高級法務顧問金勇澈指出,記錄每天與什麼人見面、談了些什麼,只是最基本的情報工作,三星員工甚至還得打聽對方公司重要研發人員或關鍵主管的生日、嗜好、結婚紀念日,甚至是小孩生日這種細節,都必須彙整往上呈報。作為日後發動「公關戰」或「挖角戰」的情報來源。

三星重視情報蒐集,但對於對手蒐集它的情報卻提高戒備。一位曾任職半導體部門的前三星員工說,半導體部門內部安全規範非常嚴苛,例如內部不准用筆電,只能用桌上型電腦,每張紙,即使是空白影印紙上都隱藏著感應式條碼,只要帶出公司就會警鈴大作。更誇張的是,所有從三星公司信箱寄出去的文件,皆被視為三星資產,因此在他離職時,三星還派人與他一起回家,把他從三星信箱寄出來到個人信箱的文件,全部都刪掉,以確保三星的機密不會外流。

部門持續虧損 以中階主管取代高階主管組織雖龐大 決策仍能迅速確實為了激發員工破釜沉舟般的決心,近來三星內部還有一個很經典的案例:曾經有一個部門持續虧損,董事會為了展現決心,把所有高階主管全部換掉,然後中階主管全部提拔上來,但董事會要求,新團隊兩年內一定要轉虧為盈,否則一樣全部換掉,還要這群主管全部簽下辭職信,並且就掛在董事會的會議室裡,讓所有人都記得這個誓言。

李健熙深信人的潛力可通過身體與意志上的磨練被開發出來。因此,三星刻意強化員工的體能訓練。剛入社的新人在為期三周的「新生訓練」中,不但有一套行之有年,強化對公司及李健熙忠誠度的「洗腦教育」,還有安排長跑、登山、高空彈跳等鍛鍊課程。

有一年三星半導體研發部門陷入瓶頸,進度一直趕不上美、日公司對手,半導體部門一個研發團隊進行百里苦行,藉由把體能逼到一個極限,激發出意志力,克服障礙。這段故事,還列入員工的教材。

三星認為,員工身體等同賣給了公司,如果想要繼續為公司奮鬥,身體健康是基本條件,即使某員工具備晉升副總經理的資格,但身體太差,最後也會無法被拔擢。基於上述規定,三星要求具備晉升條件的員工必須戒菸。

對於有菸癮的精英分子來說,常會面臨升官和菸草之間的兩難,陷入抉擇的掙扎中。員工嘴巴說戒菸不算,高層派遣醫護人員會針對這些精英進行「尼古丁值檢測」,同時也會檢查嘴裡是否有殘留的菸味。不僅如此,手指縫間是否出現香菸焦油的痕跡,都是醫護人員把關的細節。這點三星展現鐵血的執行力。

布局全球 製造研發生產國際化六.五%營收用於行銷 相當於研發經費分析三星成功祕訣,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唐瓔璋毫不考慮直指:「就是國際化!」在台灣公司還停留在英文都說不清楚的時候,三星已在全球布局;找義大利人來做產品設計,找日本人控制品質,找美國人研究實用性,最後找中國廉價勞工生產。

三星每年還會培養二百名所謂的「地域專家」,為行銷做扎根工作。這兩百名「地域專家」派駐各國,什麼事也不必做,主要任務就是學好當地語言,了解當地風土民情,做成報告呈報上去。一位台灣電子業副總就曾與三星地域專家「交手」過,他說:「我一向不太喜歡韓國人,明明已經擺臉色給他看了,但這位老兄卻厚臉皮纏著我不放,問東問西,還問我台灣人為何討厭韓國人!」三星為了防止地域專家偷懶,出國時嚴禁攜家帶眷,理由是,若在國外與家屬住在一起,晚上還是會講韓語,影響學習進度。

這些「地域專家」受訓二年後,就直接給予正式的職銜,成為當地據點的高階主管。三星採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十分徹底,將當地環境摸得一清二楚,在「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的準備妥善下,一旦確定出手投資進駐,則勝率通常都會提高。

落實運動行銷、體驗行銷、行銷在地化四年建置行銷系統 打造亞洲第一大品牌三星的成功不僅是它精於研發與製造,會賣產品(行銷),更是讓這家原本為日本家電廠代工黑白電視起家的韓國公司,近幾年來崛起的關鍵。

去年三星的行銷費用達到十二.九兆韓元,是整體營收的六.五%,幾乎與三星投入的研發費用相去不遠,便可看出三星在全球行銷力道之大。

若說在三星行銷扮演最關鍵角色的人,就不得不提三星前任行銷長金炳國。

○七年曾深入研究三星行銷的哈佛教授John Quelch,就找上金炳國大談三星的行銷學。因為過去這十二年來,三星品牌價值大幅提升了四.一六倍,更從原本只是全球四十大品牌,躋身全球第九大、亞洲第一大品牌。而金炳國最關鍵的戰役,就是將三星的品牌價值超越索尼(Sony)。

其實一開始,李健熙對於如何經營品牌,摸不著頭緒,但他很清楚,三星如果要從只會為人作嫁的代工廠蛻變,就得向索尼學著做品牌。這對當時以工程師為基底的三星來說,是不容易被接受的事,「他們認為,只要產品夠好,不用行銷,就能賣得動。」金炳國不諱言,太多的三星主管都等著看,除非他能在行銷上玩出一些把戲。

金炳國整整花了四年的時間,建置三星內部行銷系統,並極力主張不同地區要有不同的行銷策略。為了行銷,三星也不惜向當地專家取經。

舉一個小故事,一九九八年曼谷亞運時,三星以九○○萬美元成為贊助商,當時三星背後的顧問就是師大體育系教授程紹同。事實上程紹同之前也曾向宏碁提案,推廣運動行銷能為品牌帶來的效益,結果最後接受他建議的是三星,還聘請他當顧問。往後幾乎每一屆奧運、亞運,三星無役不與,三星內部還成立運動行銷部門,就是希望透過運動賽事,讓全球的人都看到三星。

如果你還有印象,去年倫敦奧運時,英國足球金童貝克漢拿著三星Galaxy Note拍照的廣告,替三星爭取到大幅的版面。當時貝克漢身為倫敦奧運代言人,為了在奧運有更多曝光,三星直接找來貝克漢拍攝廣告,還在英國推出奧運限定版的Galaxy Note手機,替三星品牌大大加分。

只是,同樣與三星列為奧運第一級贊助商的宏碁,作法顯然保守許多,包括在奧運園區裡設置宏碁形象館,提供消費者體驗,不免讓人有花了大錢當贊助商,效益卻大相逕庭的感覺。

其實近幾年,三星喊出體驗行銷與在地化的口號,不只與電信商攜手設體驗區,像是北市信義區等重要人潮多的地方,也會有獨立的體驗區。

但如果三星行銷策略這麼容易被複製,那它不會是把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等品牌甩在後頭的全球第九大品牌。「我們很在乎localization(在地化)。」台灣三星行動部門總經理杜偉說。

以台灣為例,為了弭平消費者心中「三星是韓國品牌」的迷思,三星積極贊助台灣選手,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去年倫敦奧運時,背著三太子宣傳台灣的吳建衡,他走遍非洲、美洲、歐洲、亞洲宣傳台灣,背後支持他的贊助商,居然是三星。

於是,當今年三月WBC棒球經典賽風靡台灣時,宏達電學乖了,不只找了好幾位球員拍手機廣告,還在球場上買下一小塊廣告看板做宣傳。然而,只學半套的下場就是,當中華隊成員拿出口袋中的手機拍照時,手機背板上的品牌名幾乎清一色還是「Samsung」,從Galaxy Note到Galaxy S3,就是沒見著「hTC」。

融合多種管理理論 開創獨特企業文化台灣電子業可畏的對手與借鏡三星的成功,一言以蔽之,就是把看似相互衝突的管理理論與方式,融合成韓國特有的企業文化。如同韓式泡菜般,把各種極端的味道:如辣椒的辣、白菜與蘿蔔的甘甜、蝦米及魚露的腥羶、蔥蒜薑的嗆,加上大量的鹽與糖,發酵成獨具風格的民族食品。成功模式或許難以模仿,但對企圖突破困局的台灣電子業,卻是發人深省的啟發。

透視三星、了解三星、學習它的優點,摒棄它的缺點,反省它的汙點,不僅是洞悉當代企業經營之道的必經法門,更是在職場挑戰巔峰的一堂重要學分。

人才絞肉機——三星殘酷的職場競賽 單位:新台幣

副總

年薪至少千萬元起跳。不過,副總層級以上採一年一聘制。

每年有高比率副總被解雇。

部長

月薪高達20萬~30萬元,個別差距大,獎金占6成,享有育兒、買房或租房津貼等多種福利,但採2年一聘制。

平均17位部長中,僅1人有機會升副總。

(只有3次機會,若6年內還升不上去,就會遭到淘汰。)

經理

月薪約8萬~10幾萬元不等,但晉升部長(director)是一場極為激烈的淘汰賽。

75%的人無法升至部長,不是自動離職,也可能遭解雇。

正式社員

大學畢業起薪約6萬~7萬元,熬個4年~5年,大部分人可升至經理(Manager)。

但淘汰率仍達30%

入學考試

每年報考人數至少8萬人,錄取7000~8000人。

錄取率不到10%

帶領三星爆發式成長的管理鬼才

李健熙語錄

打高爾夫,如果你原本只揮出100碼,要揮出150碼需要勤加練習。

揮出200碼,除了勤加練習還要一位好教練。

想揮出250碼,則要徹頭徹尾改變你打球的習慣,重新學習。

一位天才的產值超過10億美元,一人可養活數千人。

危機總是在你自認為是第一名時就降臨。

人改變的潛能巨大,除了妻子與孩子外,你什麼都可以改變。

做到一次性改變並不難,難的是每天一點一滴改變的那種堅持。

請務必牢記,堅定的意志是成功的關鍵。

青出於藍 更勝於藍——三星集團效法的一流企業三星集團 效法企業 主要學習方向行銷部門 微軟、Helene Curtis(化妝品)、 The Limited(服飾)、Sony 品牌與形象操作物流部門 Hershy(巧克力)、MaryKay 後勤、運籌資材部門 西屋、蘋果、聯邦快遞備料與存貨管理生產部門 惠普、飛利浦、菲利普摩里斯 工廠與勞工管理研發部門 摩托羅拉、索尼、3M 新產品開發採購部門 本田、施樂、NCR供應鏈管理品質部門 西屋、施樂 品質管理、維修業務部門 IBM、P&G 定價、經銷商系統

整理:謝富旭

現場花絮》警衛、拍手股東與宣示一場如同直銷大會的股東會參加過台灣多場股東會,看過台灣職業股東炮轟郭台銘的景象,然而,你知道韓國三星股東會怎麼開嗎?

戒備森嚴,是我們對三星股東會的第一印象,幾乎每兩排就穿插一位佯裝成投資人的警衛,他們專挑最旁邊的位置坐,若是一有人鬧事,他們馬上就能起身制止,即使連鴻海股東會,警衛人數都沒這等規模。

其次,就是三星股東的拍馬屁文化。每位小股東舉手發言,都是從頭褒獎到尾,連員工紅利分配案,小股東發言也與台灣股東大相逕庭,認為三星業績這麼好,應該要分配多一點紅利給員工,最特別的當屬董監改選與增任共同執行長的橋段。

每介紹一位候選人,都有小股東舉手發言,原本以為小股東要表示意見,沒想到,發言內容卻是讚揚候選人有多好、多專業,讓他出任當之無愧,小股東發言後更是全場響起如雷掌聲,大聲叫好。

台灣職業股東在股東會上全力開炮,要求多分股利、股息的精采畫面,這裡統統看不見,反倒成了一場誓師忠誠的直銷大會,也讓我們開了眼界。

(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72

史玉柱資本帝國:潛伏16家上市公司

http://xueqiu.com/7466783427/23528615
時代週報記者 韋杏伶 發自廣州

  4月9日晚間,史玉柱[微博]辭去巨人網絡[微博]CEO,僅保持董事會主席職務,一時業界震動。

  從巨人大廈到腦白金,從富豪榜到負債2.5億元,再到榮升富豪榜,1989年便下海創業的史玉柱號稱回歸「屌絲生活」。

  然而,只要稍微轉換視角,史玉柱不是歸隱,更不是歸去,只不過從實業家向資本家過渡,又精準地邁出了一步。

  巨人網絡總裁劉偉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巨人網絡的日常管理工作他(史玉柱)基本淡出了,但大的發展方向還是他在把控。」

  相比腦白金、征途這些檯面上的喧囂,幾經沉浮的史玉柱,終將選擇隱居幕後,金融資本,也成為這個市場運作奇才宿命般的終極舞台。

  主投民生銀行(9.70,0.06,0.62%)

  史玉柱近幾年很少和外界談起他的投資策略,曾經多次接觸他的李翔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他最近一次談到投資應該是在2011年,「我最近一次見史也是好幾年前了」。

  而2011年是史玉柱不斷增持民生銀行股份的一年,據統計,自2011年3月至今,史玉柱通過上海健特共增持民生銀行80多次,耗資55億元左右。

查看原圖數據來源:本報記者 韋杏伶 整理 周偉製圖

  如以今年2月5日民生銀行A股11.71元、H股12.08港元計算,史玉柱因增持可獲得約54億元的浮盈,也因此被網友稱為「2012年最佳投資家」。目前,史玉柱共擁有民生銀行A股8.096億股,港股3.495億股。

  史玉柱目前投資的銀行有兩家,分別為民生銀行和華夏銀行(10.17,0.03,0.30%)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夏銀行」),但他最偏愛民生銀行,也許這跟他與之結緣甚早有關。

  外界多認為史玉柱結緣民生銀行是出於幫朋友馮侖解圍,其以1.43億元的白菜價購買馮侖手中1.43億股民生銀行原始股的故事廣為人知。

  然而據相關報導:「史玉柱是民生銀行的十二名發起人之一,他甚至出了初始費用的三分之一。但後來股東出資的時候,珠海巨人危機爆發,史玉柱沒錢了。直到萬通上市,馮侖為了明確主業,將自己所持的民生銀行股份賣給史玉柱,他才重新跟民生銀行發生關係。」

  民生銀行的發起設立時間是1996年,那時候正是史玉柱在珠海的巨人資金告急的時侯,這個節點想必會讓史玉柱難忘。

  上世紀90年代末復出後的史玉柱不止一次對外表示其實自己很膽小,經歷過一次資金鏈斷裂的他「絕對不會讓公司負債率到10%」。他曾於2008年和2009年對民生銀行和華夏銀行進行大量減持,並對外解釋這是「抱著現金過冬」。

  2008年9月,史玉柱減持民生銀行2201.96萬股,套現約8895.92萬元。2009年初,他再次減持5.78億股,套現約27.57億元。此外,還同時從華夏銀行套現約5856萬元。

  但自2011年到2012年,史玉柱便頻頻增持民生銀行,目前持股比例達2.85%。他曾發微博稱,「我們增持民生,非投機性買賣,屬長線戰略性投資」。

  這次童話般投資幕後,曾被演繹出諸多猜測,也讓史玉柱從玩票到職業的資本運作,開始為人關注。

  潛伏16家上市公司

  據時代週報記者統計,除了民生銀行和華夏銀行,近年來史玉柱還通過巨人投資和上海健特分別涉足新華聯(5.04,-0.01,-0.20%)、西藏天路(8.08,-0.27,-3.23%)、珠海中富(2.43,0.00,0.00%)、生益科技(4.39,-0.02,-0.45%)、金宇集團(17.76,-0.11,-0.62%)、中弘股份(7.26,0.07,0.97%)、南天信息(6.91,0.02,0.29%)、飛樂股份(4.67,0.00,0.00%)、昇華拜克(6.36,-0.19,-2.90%)以及*ST吉纖(3.56,0.02,0.56%)、廈門鎢業(32.36,-0.24,-0.74%)、珠江實業(11.36,0.15,1.34%)、南洋股份(4.81,0.05,1.05%)、杭州解百(6.62,-0.02,-0.30%)、廣東明珠(7.38,0.09,1.23%)、閩東電力(9.42,0.15,1.62%)等16家上市公司,廣泛涉及房地產、土木工程、塑料塑膠、金屬、電子及能源等多個行業。

  2009年7月,史玉柱和泛海集團的董事長盧志強以及科瑞集團的董事長鄭躍文作為戰略投資者一起被新華聯控股(3.25,0.07,2.20%)有限公司(簡稱「新華聯控股」)的實際控制人傅軍引入旗下的北京新華聯置地有限公司(簡稱「新華聯置地」),當時巨人投資花8000萬元以增資方式獲得新華聯置地3.39%股權。

  一個月後,新華聯控股受讓首鋼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持有的黑龍江聖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現為新華聯不動產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新華聯」)8725.56萬股股份,成為新華聯的第一大股東。

  當年11月新華聯控股將主營房地產的新華聯置地注入到上市公司,新華聯進行重組,其向新華聯控股、科瑞集團、泛海投資、巨人投資、長石投資、合力同創發行12.86億股股份為對價購買新華聯置地100%股權,作價29.2億元,巨人投資得以持有新華聯4360.7萬股增發股,持股成本約為1.83元/股,股份鎖定期為3年。2013年4月8日新華聯收盤5元/股,巨人投資賬面浮盈達1.38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新華聯控股、長石投資和合力同創屬於傅軍實際控制的一致行動人,而科瑞和泛海都參與過民生銀行的創立。科瑞的五個創始人中有四位來自農行與建行,其董事長鄭躍文又為謀辦民生銀行立下過汗馬功勞,曾於1995年擔任民生銀行籌備組副組長。後科瑞因參與華夏銀行改制,並成為常務董事單位而沒能入選民生銀行的發起人。而泛海則是民生銀行發起人之一。巧的是,史玉柱目前投資的銀行就有華夏銀行和民生銀行兩家,而且在上述持有新華聯的過程中幾乎與盧志強同進退,泛海投資同樣持有新華聯4360.7萬股股份。

  巨人投資還曾於2007年8月23日參與西藏天路的定向增發,以8.84元/股發行價持股800萬股,2008年送轉後持股數變為1600萬股。2008年9月5日這些股份上市流通,解禁後巨人投資逐步拋售,至2008年12月31日減掉550萬股,到2009年3月31日已不在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若以這兩次日期的均價(4.12元/股和6.69元/股)計算,耗資7072萬元的持股成本全部套現後可賺2218萬元的投資回報。

  隨後的2010年是巨人投資和上海健特頻繁投資的一年,當年6月30日至9月30日,巨人投資分別進出珠海中富(600.08萬股)、生益科技(420.74萬股)及金宇集團(318.59萬股),以當時均價計算,分別獲利546萬元、1064萬元及1121萬元。

  全部轉手拋空後,巨人投資又於當年9月30日至12月31日買賣中弘股份(150萬股)、南天信息(500萬股)、飛樂股份(340萬股)及昇華拜克(365萬股),按均價計算,分別可獲利748.5萬元、465萬元、-119萬元和401.5萬元。

  與此同時,上海健特於2010年6月至9月進出*ST吉纖(515萬股)、廈門鎢業(458.64萬股)及廣東明珠(507.24萬股),按當時均價估算,可分別獲利約581萬元、7200萬元和1075萬元。同年9月至12月,上海健特還進出珠江實業(400萬股)、杭州解百(600萬股)和南洋股份(230萬股),分別獲利340萬元、-198萬元和1453萬元。

  該公司緊接著於2010年12月進駐閩東電力,持1000萬股成第二大流通股股東,持股成本為1.15億元左右。後2011年3月底便從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消失,按彼時均價11.8元/股計算,最多獲利300萬元左右。

  通過這些非銀行類的A股上市公司,史玉柱目前在新華聯的賬面浮盈有1.38億元,而且在2009年及2010年間通過套現所參股上市公司已經共獲利1.72億元。

  史玉柱的玩家譜系

  前述接近史玉柱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其實投資並非史玉柱的新業務,而是他之前在珠海就有的。

  其實在復出後,史玉柱便得到諸多好友兼貴人的指點甚至幫助,在他的資本帝國裡,段永基、盧志強、馮侖等人儼然同行。

  從1997年開始復出後史玉柱靠腦白金孕育了一批公司,這些公司大多都不是以他個人名義註冊,直到2001年他才以自己註冊的巨人投資從幕後走到前台。

  1999年7月上海健特成立,法定代表人是魏巍。股東是剛成立4個月的懷遠宏強商貿有限公司(簡稱「懷遠宏強」)和黃山康奇實業有限公司(簡稱「黃山康奇」)。而魏巍同時是黃山康奇的法人代表,據消息稱魏巍還是史玉柱的老部下。且黃山康奇與史玉柱當時在珠海已經註冊的公司—珠海康奇有限公司(簡稱「珠海康奇」)同有「康奇」標誌。

  2000年3月上海健特和黃山康奇分別收購無錫華弘集團藥業有限公司60%和40%的股權,並將它更名為無錫健特。

  2001年4月,巨人投資成立,史玉柱持有95%的股份。成立三天後,懷遠宏強便將所持上海健特90%股份轉讓給巨人投資;不久黃山康奇跟著將持有的上海健特10%股份轉讓給內蒙古阿拉善左旗聚鑫有限公司(簡稱「左旗聚鑫」),而自稱「為了史之權益而以信託形式持有其於巨人投資之權益」的左旗聚鑫實際幾乎受史玉柱控制。

  當時珠海康奇擁有腦白金的生產許可證,而無錫健特是生產廠家,上海健特是全國總經銷,巨人投資則是商標的最初註冊人。於是,兩個健特,兩個康奇,都在做腦白金,相安無事。這可以說是史玉柱的第一步棋。

  2000年9月一家名為上海華馨投資有限公司(簡稱「上海華馨」)的公司成立,同樣,出資人不是史玉柱,而是高洪英和王建平。有媒體報導此兩人是史玉柱安徽懷遠老鄉,且時代週報記者發現民生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名字剛好也叫王建平。

  記者向民生銀行董秘萬青元[微博]求證上海華馨的出資人王建平是否為史玉柱老鄉,對方表示,「他是湖南人。」但對其與民生銀行上海分行行長王建平是否為同一人並沒有給予回答。

  後來的事實表明,上海華馨的成立幾乎只是為了把生產腦白金的無錫健特注入到一家當時名叫青島國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ST國貨」,現名為民生投資(5.61,0.01,0.18%)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民生投資」)的上市公司中。

  上海華馨成立不久便成功收購無錫健特全部股權,並在2002年將之轉讓給ST國貨。自此,史玉柱的資本之棋似乎告一段落,而他的巨人投資此時成立剛滿一年左右。

  2002年11月,上海健特以1.46億元向無錫健特出售腦白金商標權。有人計算,僅關聯交易和分紅,上海華馨與上海健特共獲得高達3.43億元的收入。

  當大家都在疑惑為什麼史玉柱把親手培育的腦白金賣掉的時候,史玉柱實際上賺了3億多元,而且還和上海華馨、民生投資等這些腦白金買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其實自史玉柱踏入資本市場的第一天起,段永基就與他站在了一起。就在上海華馨收購ST國貨完成之後,段永基便以獨立董事身份出現在ST國貨新的股東會名單中。此外,從2002年起,段永基的中關村(5.26,0.06,1.15%)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停留在ST國貨的前十大股東之列。

  後來史玉柱也幫過段永基一把,2002年史替段還錢以免除段的四通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四通控股」)所持6000萬股華夏銀行股份被法院凍結拍賣,而這也是為什麼史玉柱投資的第一家銀行並非民生而是華夏的原因。

  截至2012年6月30日,上海健特持有華夏銀行8956.83萬股,由於此前2009年套現至少5800萬元,加上2005年無錫健特以1.17億元受讓上海健特持有的華夏銀行4500萬股,史玉柱投資華夏銀行已至少獲得收入1.75億元。實際上,早在2006年,史玉柱就對外稱,「到現在,我投資的兩隻銀行股贏利近40億元。」

  另一個與史玉柱有緊密聯繫的資本朋友是盧志強,兩人除了都是民生銀行的董事外,還通過民生投資這條紐帶有著更源遠的關係。

  在上海華馨囊括了ST國貨和無錫健特後,其自然人股東高洪英和王建平均將上海華馨的股權分別轉讓給汪遠思和考尚校。

  資料顯示,考尚校曾任泛海控股董事長助理,而汪遠思則間接持有泛海控股旗下的民生證券17.599%股權,是第二大股東。2009年4月,泛海控股成為ST國貨的第一大股東,並將之更名為民生投資,實際控制人變為盧志強。至今泛海控股仍持有民生投資22.56%股權。

  其實不僅是段永基和盧志強,與史玉柱走得近的還有柳傳志、馬云[微博]等人。史玉柱曾對外稱他的交際圈主要在兩個俱樂部成員之間,一個是泰山會,另一個是金鼎俱樂部。

  泰山會目前會員是段永基、柳傳志、馮侖、盧志強、復星集團郭廣昌、遠大空調張躍、信遠控股林榮強、史玉柱等16人,其中柳傳志親任會長,段永基任理事長。

  史玉柱和泰山會的關係堪稱「生死之交」,在老巨人未垮之前,通過泰山會元老華怡芳介紹,他曾幫助讓時任北大方正集團總裁的樓濱龍當過一陣子巨人的總裁。而巨人垮後,史成了泰山會「救死扶傷」的重點對象,很多人都想著怎樣幫助他,包括中關村元老段永基。段和史早在1993年泰山會剛剛成立時就認識,兩人同年入會,至今已有20年交情。

  鏈接:資本家史玉柱:顛倒眾生的「屌絲」

  「食在廣州,一點不假。」配圖是一碗廣州特有的鮮蝦竹升面,桌上是一台筆記本電腦,桌下凳子上顯露出鮮明的紅色短褲。2013年3月22日12點42分,近兩年未在媒體露面的史玉柱在微博上暴露行蹤。

  逐漸轉型資本家的史玉柱,用其「屌絲」生活方式,顛倒眾生。

  這位曾經名冠一時、當今因民生銀行大滿貫而被譽為「最佳投資家」的大富豪喜歡穿紅色衣服,他說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的衣服大多只有紅白兩種顏色。

  「我也是看到他微博才知道他去到廣州,但我沒問他助理,有時候他的行程可能不一定方便給到我們。」巨人網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巨人網絡」)公關部總監馬全智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還有,有時候他可能離開了才發的微博,不一定他在(廣州)的時候發的。」

  巨人網絡總裁劉偉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史玉柱)是真喜歡打遊戲,以前率隊研發征途的時候,他是晝夜完全顛倒,晚上打遊戲,白天休息。現在他也還很喜歡打遊戲,但作息時間比以前規律很多了。」

  上海松江巨人網絡總部園區內,史玉柱的住宅裡養著三隻狗、一隻貓、四隻鵝,其中兩隻黑背都是跟馬云領養的,還有一隻是只紅鼻子雪獒,他的貓則喜歡在他睡著時跑到被子上拉粑粑。

  熟悉史玉柱的知情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其實他就住在我們園區,他有了微博以後,整個人給外界的形象跟以前不一樣了,以前他外出戴個大墨鏡,跟一個老大似的特別酷,給人覺得他是不是特別不好說話,但其實你要是看他微博,會發現他是一個很真誠的人,很多東西他不加掩飾,甚至有點調侃、醜化自己。」

  光頭,墨鏡,紅白色運動服是史玉柱現在最鮮明的形象。他堅持給自己剃光頭,說剃光頭的感覺很爽,頭髮沒啥功能,還藏污納垢,他曾慫恿柳傳志也剃了一次光頭。

  劉偉說,「珠海巨人時代的老史,跟現在確實判若兩人。你還能在網上搜到一些老照片,那個時候老史不像現在只穿運動服,在正式場合還會穿西裝。曾經燙過一頭捲髮,瘦得厲害。那些年還流行過喇叭褲,老史也會穿。」

  史玉柱現在除了在家坐山觀狗鵝斗,還經常釣魚、喝酒,一天抽3包3毫克香煙,有次照片中的他竟然兩手各夾一支煙。他堅持游泳「鍛鍊革命身體」,環遊世界,去過很多次西藏。喜歡偷拍美女,看模特比賽時、在游泳時都有偷拍過。

  他南半球、北半球到處走,在聖誕島時還有馮侖、周成建[微博]、陳東昇、張幼才[微博]、郭明等一行人同行。在島上,陪伴他們的有80歲的椰子蟹和美麗的荒島蚊子。他們談論生意,然後「思考接下來應該做什麼」。

  史玉柱說他曾被劉偉批評是微博控。他在微博上自稱屌絲、大嘴巴,偶爾發些「大嘴巴不靠譜行業研究八卦報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20

健力寶曾買下紐約帝國大廈一層樓 巨資支持李寧

http://www.21cbh.com/HTML/2013-4-28/5MNDE4XzY3MzM5Mw.html

4月26日,佛山三水殯儀館,李寧(前排中)在李經緯遺體告別儀式上雙手合十,眼泛淚花。圖/記者蔣麗梅

風雲激盪的1984年,誕生了一大批後來赫赫有名的企業,並成就了柳傳志、王石(微博)、張瑞敏等一批大企業家。「李經緯」這三個字,也曾有機會刻在這個神壇上。2000年前後,他試圖華麗轉身,卻不幸跌倒在十字路口,再也沒有起來,屬於中國企業大佬的榮耀之門,在他身後轟然關上。

2011年,佛山中院一審判決,李經緯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沒收私人資產15萬元。對於時年72歲的李經緯,這樣的判決近於致命。

2013年4月22日,李經緯在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悄然離世,留下一個無語問蒼天的悲愴背影,也再次引發世人對李經緯悲劇的追問。本報記者張冬萍廣東佛山報導

健力寶:從誕生到飛奔

1984年被稱為中國的「公司元年」。這一年,40歲的工程師柳傳志從中科院計算機所正式「下海」;35歲的張瑞敏被派到瀕臨倒閉的青島日用電器廠當廠長;34歲的王石當上了「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的經理……同樣是這一年,李經緯已經45歲,在有著一百多號工人的三水酒廠擔任廠長。

當時,三水酒廠的「主導產品」——荷花白金牌米酒已經打入了香港市場,而強力牌啤酒也已經投產,年產量達到了1000多噸。

李經緯天生就不是一個滿足於現狀的人。當時,啤酒市場正在進入一個品牌混戰的年代,幾乎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拳頭啤酒」,李經緯迫切地感覺到,他還需要另外一種產品來迎合市場的走勢。

李經緯愛好體育,當過13年體委副主任,並喜歡廣交朋友。1984年初,他偶然聽說,廣東省體育科研所的研究員歐陽孝研究出一種新型運動飲料配方。「體育」、「運動」、「飲料」……這些字眼扎中了李經緯敏感的神經,讓他莫名其妙地興奮。

3個月後,基於這種配方的橙黃色鹼性電解質運動飲料在三水酒廠研製成功。這是一項填補國內空白的重大突破,並在洛杉磯奧運會上一炮而紅。

隨後,健力寶開始急速衝刺,一年一個大台階。1984年,健力寶銷售額達到345萬元,第二年達1650萬元,第三年飛昇到1.3億元。1994年,「十週歲」的健力寶年銷售達18億元,其他品牌幾乎望塵莫及。

原健力寶宣傳科科長禤樹泉1984年就進入三水酒廠,跟隨李經緯一起創業近20年。在他看來,健力寶的成功,與李經緯敏銳的市場嗅覺和卓越的創新能力有莫大關係。「他的眼光看得很遠,善於接受新生事物,一旦發現市場空間,就能極快地做出反應,抓住機遇。作為企業領導人,他對追求成功有一種天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與改革開放的廣東精神極為匹配。」

成功路上的攻訐

從創業之初的舉步維艱到努力拓展並漸入佳境,李經緯帶領健力寶疾馳,但是,作為創始人、掌舵者,作為三水民眾心中的英雄,李經緯收穫的「官方」評價卻始終毀譽參半,莫衷一是。

1985年,李經緯以250萬元取得廣州全運會指定飲料的贊助權,一下子招來了諸多非議。健力寶每年支出數千萬元進行廣告宣傳和商業贊助,屢屢被批評為「孤注一擲」,但他毫不理會。

健力寶成功後,李經緯既是政府眼中的能人,也是官員眼中的狂人。作為地方政府眼中的財神爺,各級政府對李經緯「有求必應」,不遺餘力。李經緯在三水收穫了崇高的名望和地位,在很多公開活動上,李經緯的排位僅次於縣委書記和縣長(1993年,三水撤縣設市;2002年,三水撤市設區),久而久之,各種「閒話」不脛而走。

「李經緯從來不把健力寶的經營狀況向市政府匯報。」三水一些部門對此極為反感,以至於後來健力寶每開發一種新產品,都必須通過政府審批和財政預算,才能劃撥經費,這也讓在內部習慣於「一言堂」的李經緯十分反感,雙方往往弄得很僵。

1990年,健力寶出資1600萬元成立中新合資的健力寶運動服裝公司,李寧出任總經理。1994年底,健力寶運動服裝公司從健力寶脫鉤,健力寶分三次收回了資金,1600萬元的原始出資變成了無償支持李寧的「無息貸款」,李經緯此舉,完全是慷國資之慨。

1991年,健力寶在紐約買下了帝國大廈整整一層樓,但海外市場拓展並不順利。1997年,38層的健力寶大廈未經三水政府批准而在廣州建成。高價買樓之後又高價造檔,令李經緯招致大量舉報信。

彼時的健力寶,各項經濟均排名中國飲料行業第一,集團年銷售額超過50億元。這一年是健力寶的鼎盛期,也是李經緯人生中的最高點,「驕橫」和「狂妄」成為對李經緯的一致攻訐。

10多年後,當人們回顧李經緯大起大落的人生時,往往用「生於市場,死於體制」作結,殊不知所謂性格決定命運,那些潛藏的性格因子,早已成為揉入政商關係中的一顆顆的沙子,只是頭頂光環的李經緯彼時很難發現。

一名跟隨李經緯長達14年的中層,用一句話來總結李經緯的敗局:「他是市場經濟學的天才,卻是政治經濟學的白痴。」

兩次錯失上市機會

1990年和1991年,滬深交易所相繼掛牌,香港股市也向中國企業敞開了大門。證券市場被賦予了幫助國企改制脫困的「歷史使命」。

1993年,健力寶被廣東省列入第一批上市企業名單。李經緯卻認為「時機不成熟」,放棄了。這一次「錯過」令他十分懊悔。

1997年,「國退民進」的號角已經吹響,MBO(管理層收購)成為資本市場最時髦的名詞。李經緯迫切希望健力寶能夠在香港H股上市,同時一次性地解決經營團隊的股權問題——當時李經緯已經59歲,按照國有企業60歲退休的規定,他顯然到了為自己退休後做打算的時候了。

然而,地方政府拒絕批准這個方案。「如意算盤」落了空,李經緯一怒之下,放棄上市,同時將健力寶總部遷往廣州,政商矛盾變得公開化。由於兩次錯失上市機會,再加上健力寶大廈耗資過億,健力寶錯失了再上新台階的機遇,以1997年為轉折點,經營狀況掉頭直下。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中國改革開放中形成的市場經濟邏輯,與資本主義下自然形成的不同,「不患寡,患不均」是中國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換句話講,就是仇富,名利只能取其一。

對比1984年創業的幾家公司,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在國企改制過程中,李經緯顯然清楚地看到了「國退民進」的改革方向,但由於在路徑選擇上操之過急,意氣用事,堅持「一步到位」,最終將自己和健力寶擋在了資本市場的門外。

1999年至2001年,健力寶經營每況愈下,出售已成為許多人的共識,李經緯多次提出由管理層自籌資金收購健力寶股權的方案,均遭到三水市政府的斷然拒絕。

李經緯不是一個輕言放棄的人,慕名而來的新加坡第一食品和杭州的娃哈哈等都被他軟硬兼施逼出談判席。2002年1月9日,李經緯當面質問時任三水市委副書記、市長的李貽偉:「同樣是4.5億,三水市為什麼一定要把健力寶賣給外人,卻不肯讓我們買回來?」李貽偉當即表示:「要買可以,我給你們一個星期的時間。」

這是李經緯唯一一次「觸手可得」的機遇。可是,命運卻再次殘忍地戲弄了李經緯。2002年1月15日,一場簽約儀式倉促成行,三水市政府向浙江國投轉讓健力寶75%的股份,作價3.38億元。

「原罪」的牢籠

國有資本退出的戰略選擇,在操作中變成了與企業家的MBO訴求賽跑,倉促而且草率,李經緯輸了。

在這場簽約儀式上,徹底出局的李經緯默默地坐在會場左邊的角落裡,難掩悲憤。而最右邊的李寧,則緊咬雙唇,深埋頭顱一言不發。

第二天,李經緯「含淚仰天,不發一語」的照片見諸報端,觀者無不為之動容。9天後,他在家中突發腦溢血,從此再也沒有從輪椅上站起來過。

2002年10月,李經緯因涉嫌貪污犯罪,被罷免全國人大代表職務。李經緯及其團隊中的楊仕明、黎慶元、阮鉅源、於善福,前4人相繼被雙規和拘捕,而於善福則「出逃」國外。檢察院在立案文件中稱,2000年6月,包括李經緯在內的5名原健力寶集團高層,利用公司職工福利資金為自己購買商業保險,其中李經緯投保了兩個險種,保費為331.88萬元。

李經緯在任的18年間,健力寶為政府貢獻利稅28億元,而涉案的300萬元款項在當時僅相當於一些上市公司老總的年薪。

接替李經緯入主健力寶的是張海,一個年僅28歲擅長資本運作的毛頭小夥子,輕而易舉地將健力寶拖入了谷底。此後十年,健力寶歷盡劫波,一落千丈。

吳曉波感慨:中國改革雖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式過程,眾多身先士卒的改革者,在他們率先闖入市場之時,都是冒著頗大的風險的,他們有功於國家,有利於時代,實不該落此下場。

談及李經緯的「晚節不保」,舊部禤樹泉認為,這是李經緯對地方政府完全絕望之後,在不平衡心態的支持下,開始為自己的團隊和員工謀一點保障,與某些貪污犯事業成功後的慾望膨脹,有著本質的區別。

2011年11月,佛山中院對擱置近十年的李經緯案作出判決,認定李經緯行為構成貪污罪,一審判處其有期徒刑15年,並沒收個人財產15萬元。對於72歲高齡且臥床十年的李經緯來說,這一判決無異於「賜死」。

2013年4月22日凌晨,彌留之際的李經緯在親友護送下回到了三水,並於當日辭世。李經緯這一生,再也未能走出「原罪」的牢籠。

一場沒有悼詞的追悼會

李經緯的告別儀式於4月26日下午2點在三水區殯儀館舉行。當天正午12點,送行車隊從李經緯的老宅緩緩駛出,拐上健力寶南路,向殯儀館逶迤前行。短短十多公里車程,似乎是李經緯30年傳奇人生的濃縮與回顧。

「沒有親情的父親」

在眾多追思者的眼中,作為企業家的李經緯是一個極重感情的人,熱愛下屬,熱愛朋友。然而,在李經緯的兒女眼中,作為父親的李經緯曾是一個「沒有親情、沒有家庭觀念」的人。

李經緯的長子李健東說,在他們兄弟倆讀書、最需要父愛的時候,也正是健力寶事業從艱難起步到漸入佳境的十年。在他的記憶中,李經緯從沒有像其他父親那樣享受過家庭生活,在家也很少看到他的身影,以至於李經緯與體育明星的照片頻頻登上報紙版面,而自己家卻沒有一張那個年代的全家福合影。

在少年時代的李健東眼裡,李經緯把對他們的父愛都轉移到了別人的身上。1988年漢城奧運會,體操王子李寧痛失金牌。黯然回國時,只有李經緯站在燈光暗淡的通道盡頭等他。

李經緯的直系親屬中沒有一個人在健力寶任職,但李寧加盟健力寶之後,就被委以總經理特別助理的重任,李寧的父親李世波、哥哥李進也在健力寶公司任職。

在李寧的心裡,李經緯與他情同父子,驚聞李經緯去世的消息時,正在韓國首爾出差的李寧立即啟程奔襲回國,4月24日抵達三水當晚,便在李經緯的老宅徹夜守靈,以「長子之禮」回報李經緯20多年的知遇與扶持之恩。4月26日的告別儀式上,李寧按當地習俗持黑傘送行,面容悲悽,多次落淚不能自持。

1993年-1997年,健力寶集團公司出資贊助了一支青少年足球隊三次赴巴西留學,這些球員中,先後有李鐵、李瑋峰、李金羽等9人入選過國家隊。4月26日,李鐵、朱繼征等專程從日本回國為李經緯送行,原健力寶青年足球隊的全體運動員和教練員特意製作了一段追憶錄音並轉交給了李經緯家人。李鐵在追悼會後對記者說:「老闆對中國足球的貢獻,大家都看得到,在巴西留學的時候、在為青年隊效力的時候,老闆把我們每一個人都當兒子,我們健力寶青年隊的所有隊員都非常感謝他,沒有他就沒有我們每個人的今天。」

沒有悼詞的告別

李寧曾說:「在改革開放初期,這一代人以他們的智慧和勇氣,為祖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轉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同時,他們個人也為此付出了沉痛的人生代價。無論怎樣,我永遠敬佩他們這一代人。」

李經緯去世後,曾有消息稱,李寧將在追悼會上代表親友致悼詞。出人意料的是,4月26日的追悼會議程極其簡樸,甚至沒有安排任何人致悼詞,僅僅只有李經緯的長子李健東代表親屬致答謝詞,「人生無常,先父一生的功與過自有公論。」

李健東說,李經緯把自己全部的力量和智慧都投入到工作當中,他視健力寶的事業如同自己的生命,永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功,總是期望健力寶不斷創造新的業績,讓民族品牌為中國贏得更大榮耀。

「父親的一生都在登山,攀了一座又一座。即使晚年在輪椅上度日,依然唸唸不忘攀登他心中的山。從青年、壯年到老年,屢經磨難、大起大落,他從不向命運低頭。即使身體受到了多種疾病的折磨,也從不向家人朋友訴一聲苦。他從不肯把自己看作病人和弱者,把尊嚴看得比生命還寶貴。」李健東說,在生命最艱難的時候,李經緯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這輩子對得起家人和朋友,對得起家鄉父老和健力寶的員工。」

壯年時代白手起家而一夕登頂,李經緯與健力寶的創業傳奇,聚集了太多的必然與偶然;晚年時期轉型失敗並身陷囹圄,李經緯與健力寶的大起大落,猶如一曲哀歌令人嘆惋。

而今,經歷的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李經緯只留下一副仰天無言的悲愴背影被定格。恰如《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70

明天帝國 影子金融大亨肖建華的資產版圖

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304/t20130407_426444.htm

  肖建華,被稱為中國資本市場「最後的梟雄」。他神秘而行蹤不定,關於他的傳聞在「資本江湖」從未間斷過,但外界卻鮮有人見過其真身。

  

  他麾下的「明天系」,留給外界的印象是——龐大、分散、隱蔽,其規模究竟到何等程度,從來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為此,《新財富》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調查,查詢了幾十家相關企業的工商檔案,最終得以部分揭開明天系資產版圖的神秘面紗。即使之前有過充分的預估,但當這個「明天系全圖」(詳見第51-54頁)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在眼前時,依然令人震撼。當年名震海內的德隆系,較之今天的明天系,已然是小巫見大巫。

  

  何謂明天系的「龐大」?《新財富》的調查結果是:明天系掌控、左右9家上市公司,控股、參股30家金融機構。這30家金融機構,具體包括12家城商行、6家證券公司、4家信託公司、4家保險公司、2家基金公司、1家期貨公司、1家資產管理公司,這些機構資產總規模近萬億。明天系儼然是一個全能型的混業金融巨鱷。並且,我們至今也不能肯定,這就是明天系的全貌,沒有任何遺漏。

  

  何謂明天系的「分散」?這體現在兩個層面:其一,明天系所控制的上市公司,特別是金融機構,多數是由分散的中間持股公司持有,而且是中間多層持股,明天控股則隱藏在頂層;其二,即使是其中某一家上市公司或者金融機構,也是由多家中間持股公司分散持有,令外界如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終。

  

  何謂明天系的「隱蔽」?其一,《新財富》遍查明天系公司的當前股東名單,從未見有「肖建華」出現。其二,逐級追溯明天系所控制的金融機構的上層股東,其中絕大部分跟明天控股或肖建華都不存在法律意義上的股權關係,但通過種種蛛絲馬跡反覆查證可見,這些中間控股公司實際上是作為受明天系控制的「影子公司」存在,並且由肖建華的團隊代表那些「影子公司」,進入目標金融機構出任董事、監事等高管。其三,明天系所控制的「影子公司」,經常頻繁地更名與遷址,以防止被外界識別、追蹤。

  

  明天系是如何玩轉金融機構的?明天系的運作經歷了怎樣的蛻變?明天系又是如何形成當今版圖的?「隱身人」肖建華的代理人團隊究竟有多少人?這一系列的謎題,我們通過調查將逐一揭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79

當前位置:首頁>> 行業>>張華容——萬達商業地產帝國背後的女人,她離開了王建林 張華容——萬達商業地產帝國背後的女人,她離開了王建林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333.html

據說她原來只是銅鑼灣集團的小秘書,後來卻參與操盤過66個萬達廣場中的43個,當紅星美凱龍的大老闆想在城市綜合體發力,愣是將她從王健林那裡撬過來,並且在4月26日砸1000萬元在人民大會堂給她開了場盛大的發布會,她就是張華榮。她是怎樣一個女人?

萬達廣場,在很多城市那是地標性的建築,看到它就知道周邊是購物、娛樂和享受的中心,以它為樣板的城市綜合體被認為是新總理城鎮化大局中最大的「商業機會」。

截止到2012年,全國有66座萬達廣場、38家五星級酒店、6000塊電影銀幕、57家百貨店、63家量販KTV。正是靠著萬達廣場為核心的資產,王建林締造了年收入1417億元,淨利潤超過100億元的萬達帝國。

鮮為人知的是,這個帝國之所以能成就今天的版圖,離不開背後的功臣之一——張華榮。

據搜鋪網的報導,張華榮最早發跡於深圳。

1999年,張華容進入深圳天虹商場工作,從基層做起。2004年,張華容進入深圳銅鑼灣集團——有人在論壇裡吐槽,說張最早是銅鑼灣集團老闆秘書出身。銅鑼灣的老闆陳智被譽為「中國shopping mall之父」,他率先在國內傳播SHOPPING MALL(美式購物中心)理念,2005年以後,其創立的C MALL 銅鑼灣品牌在中國的影響力日漸加大。張華容在銅鑼灣的兩年時間裡,負責招商、戰略聯盟管理以及全國大型招商會等工作,繼續深入學習、儲備商業地產的相關知識,掌握了管理方面的經驗。

2005年,一個企業合作的機會,張華容接觸到了萬達集團的兩個商業項目,即現在知名的上海五角場萬達廣場和寧波鄞州萬達廣場,並於2006年正式加入萬達集團。

那時候萬達的商業地產業務並不好做,很多人認為萬達是倒賣商舖的,不相信萬達可以做好商業。董事長王健林也曾經坦言,萬達一開始不懂商業、不懂地產,一路摸索著前進。當時的開發團隊不懂招商,對基本的商業房產技術要求也是模棱兩可。張華容的到來,為招商團隊注入了新的活力。

張華榮首先操盤的是寧波鄞州萬達廣場。她清楚地記得,在操盤鄞州萬達廣場時,項目周邊是一片荒地,她的日常伙食就在沙縣小吃和方便麵中解決,「吃到後來一聞到方便麵的味道就想吐」。現在,寧波鄞州萬達廣場已經成為寧波市的一大商業中心。

當時與寧波鄞州萬達廣場同期籌建的還有上海五角場萬達廣場。就這樣,張華容上海、寧波兩頭跑,直至2006年的12月22日、23日,兩大項目相繼順利開業。

在萬達,截止到2012年她離開,張華容參與項目規劃設計、招商運營等事務,從她手上開出了43個萬達廣場——佔了66個萬達廣場的65%。她最高曾任職萬達常務副總。

2012年8月,張華榮加盟紅星商業,任職執行總裁、副董事長,負責整個商業地產運作,參與土地獲取、前期開發、規劃設計、後期招商運營以及自有的商業品牌投資。紅星商業的團隊高管團隊構成,過半數來自萬達,剩下一部分來自房地產公司。紅星美凱龍的大老闆車建新說,他們用於購物中心建設和運營的資金,50%-80%來自賣房子和家具廣場賺的錢。

4月26日,車建新北京在人民大會堂開了一個紅星商業品牌的新聞發佈會,據說整場活動的費用將近1000萬。紅星商業是紅星地產的商業版塊,主打品牌是愛琴海購物中心,第一個愛琴海今年8月開業,位置在北京北三環百盛太陽宮店旁邊。已經開業的一百多家紅星美凱龍有將近一半要被改造成購物中心,這一百多家紅星美凱龍有將近一半是自持物業。

看來紅星美凱龍也也要大賭城市綜合體了。其實不只紅星美凱龍,蘇寧、頤高等3W渠道商也在謀劃城市綜合體的生意。誰將成為第二個萬達值得期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77

【小敗局】江南春折戟Q卡,O2O廣告媒體帝國夢難圓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560.html

i黑馬導讀:Q卡,曾寄託了戶外媒體大佬江南春的O2O廣告媒體帝國夢,他為此專門成立公司,押上分眾的全部資源,但最後還是「折戟沉沙」。分眾內部的人是如何看待Q卡失敗的?越戰越勇的江南春下一步還會有哪些嘗試?近期,i黑馬記者採訪了曾參與Q卡項目的前分眾員工,還原了江南春在O2O媒體帝國夢上的艱難探索。

文 i黑馬 王采臣

分眾Q卡,於2011年10月9日正式推出,2012年下半年逐漸銷聲匿跡。

這張小巧別緻的小卡,背後是分眾傳媒當家人江南春的O2O廣告媒體帝國夢。「江希望將借Q卡完成分眾傳媒廣告資源的升級,從展示廣告到互動廣告,打通線上和線下,廣告價值將得到提升,形成對資本市場利好的概念。」5月,一位曾參與過Q卡項目的前分眾員工對i黑馬開腔,講述Q卡的故事。

Q卡,被資本市場催產

分眾是一個上市公司,資本市場也要求它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長率,但同時分眾又是個資源型的廣告媒體,早些年跑馬圈地,幾乎已經壟斷了這個分類的市場,現在的市場領導地位百分之九十以上,這個情況下如何保持高利潤的增長?這些利潤從何而來?與之相比,互聯網公司的爆髮式增長是看得見的。這些情況逼得江南春必須去創新,於是Q卡應運而生。——前分眾員工稱。

從本質上看,分眾的Q卡其實並不算創新。它是基於射頻識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通信技術在營銷上的應用。通過卡片內置的芯片系統,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並讀寫相關數據。技術上非常成熟,公交卡、食堂餐卡、銀行卡、賓館門禁卡、二代身份證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即使在營銷領域,分眾Q卡也並非先行者,在國內,更早的還有老牌優惠券服務商維絡城,都是通過服務終端機獲取相關的廣告資訊或者促銷信息,不同的是,維絡城的優惠券是打印的,而Q卡的優惠券是發到手機裡的。

事實上,分眾傳媒早在2010年就著手Q卡項目了,當時曾經想過去收購一個團隊來做,典型的佼佼者就是維絡城,江南春曾經去找過維絡城談收購未果,於是才自己投入力量研發製造互動屏。2011年年中,互動屏樣機就已經開始小範圍測試,至2011年10月上線。

Q卡上線之後,江南春親自上陣,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微博上推介,他介紹:「免費獲贈中國面膜第一品牌美即的前提是要到電梯口的分眾樓宇互動屏的左右下角用手指按鍵取卡並把卡號發送至106909999即可激活使用,因為你的手機號和Q卡就綁定了。當你用Q卡靠近互動屏下方有指示燈的感應區時,我們就知道你的Q卡號從而知道你的手機號了,我們就會把你刷的那個贈品或優惠信息發到你手機。」

與維絡城相比,分眾的Q卡無疑擁有更多的資源優勢。據前分眾員工介紹,以北京為例,分眾擁有約一萬個點位的樓宇電視、將近兩萬個能平面刷屏的機器以及幾萬個小區內的看板。如果把這些版位再次利用起來,實現廣告物聯網,對分眾將是很好的概念升級。

江南春的豪賭

在江南春眼裡,Q卡將通過分眾互動屏實現三大改變:「一是從廣播式到互動式到O2O把消費者帶向實體店舖;二是通過Q卡瞭解不同消費者的喜好,實現從大眾到分眾到一對一的精準(營銷);三是把城市消費與品牌特惠資訊從分眾LCD端延伸至手機端。」

前分眾員工稱,從Q卡的立意來看,你不能不佩服老江敏銳的商業觀察能力,但是從互聯網的角度來看,事情就不一定能做起來,當時我們和互聯網業界的很多人士聊這件事,看好的並不多。

江南春專門成立了「上海享樂廣告傳播有限公司」來主做此事,支持力度最大的時候,傾分眾之力,全體都參與此事,由分眾和享樂兩個銷售團隊來為Q卡跑客戶。

前分眾員工稱:「最開始是基於生活服務類的,類似於大眾點評這樣,消費者可以通過我們的Q卡找到身邊的某家飯店、婚紗影樓等。我們在全國七大城市都成立了Q享樂的團隊,北京大概有四五十人,純銷售的團隊,每天去掃街,和餐館、咖啡店談合作。但很快我們發現,第一,和三星那些大廣告主相比,讓小餐館、咖啡店的老闆掏錢做廣告非常困難,做生活服務類沒有價值;第二,做這些小廣告,還會損害到普屏的廣告價值。我們是一塊大的普通屏下設三個小的互動屏(配合Q卡專用),大屏每天播放的都是三星、蘋果、寶馬、奔馳之類的大品牌,而小屏播放的都是周邊的飯店折扣信息什麼的,大家都認為這是小廣告,亂七八糟的,拉低了大屏廣告的檔次。」

「江南春是個很乾脆的人,發現這些之後,大概在2012年上半年的時候,老江很快把Q享樂的銷售團隊裁撤了。但Q卡還有沒有其他價值呢?有!老江認為可以給大的廣告客戶帶來增值服務,比如說強生公司的美瞳隱形眼鏡,通過Q卡,可以告訴受眾,離你最近的美瞳眼鏡專賣店在哪裡?你刷一下可以去那裡領一個試用裝。有些日化類的客戶還派發樣品。為此,老江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物流小團隊來負責給寫字樓人群派發小樣,比如中糧不是出了山萃蜂蜜嘛,送山萃蜂蜜,伊利送金典奶,蒙牛送特侖蘇,美即送面膜,只要用Q卡一刷,就可以送你東西。這個可以提高分眾的屏幕關注度,提升廣告效果,這是成立的。但小樣派發是個小事,並不需要專門成立一個公司來做這個事,於是,Q卡漸漸沒了價值,最後項目被裁撤是很自然的事情。」

O2O廣告媒體帝國夢難圓

「談到這,來總結分眾Q卡,就非常清晰了,可以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好的方面,對於分眾來說,分眾做Q卡的一年間,後台累積的全國註冊用戶大概有七八百萬,一對一的精準(營銷)價值是有的,也提升了廣告體驗。失敗的原因,只是因為對於分眾來說,無論是做生活服務還是做小樣派發,實踐都證明了沒有太多(或者太大)的價值,不足以支撐Q卡成為分眾傳媒的下一個爆髮式增長點,於是老江就主動裁撤了,並沒有說敗得多慘。只能說這是一個很勇敢的行為,有創新力,但並不代表這個事情一定能成功,容易死掉的項目太多了。至於其他業界人士的分析,說Q卡失敗的原因在於什麼複雜的互動體驗、敲打消費者的私密殼、地理空間錯位、被高估的兩分鐘等,都是外圍見解,我作為參與過Q卡項目的分眾人,並不認可這些分析。」

「老江無論如何還是想實現在線,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線下這麼強了,如果我能夠打通跟線上的銜接,比如和當地的O2O結合起來,這不是太完美了嗎?所以江南春作為分眾傳媒的老闆,他肯定會這麼想,只不過他第一步用Q卡來做嘗試,做線上和線下的結合,不太成功。」

除了前分眾員工對i黑馬講述分眾Q卡之外,一位資深營銷人士也點評了分眾Q卡,他說:「分眾Q卡這個事情,還沒出來的時候,我就聽江南春在三亞談過,我對這個產品的最直接感受是:應用場景不成立。上下電梯是個什麼場景?匆匆忙忙的,人擠人的,你只能做一件事情,無聊的時候去掃一眼廣告,你想加多一個動作,比如說用手機或者Q卡去掃一下,和你互動,這都不成立,大部分人都沒有這麼淡定。僅這一條,我就覺得分眾Q卡沒戲,在特殊的場景之下,新鮮勁一過,人們不會很熱衷去用它。它跟維絡城的維絡卡還不太一樣,維絡城的展示位是設在大商場,人們逛的時候本來就有閒適的心情,所以Q卡敗了。」

不過,據i黑馬記者瞭解,江南春的在線廣告媒體夢不會這麼罷休,越來越多的智能手機內置的NFC(近距離非接觸技術)芯片或許是江南春的下一個機會。

NFC的應用場景,被描述為:當你手裡拿著手機,在一個音樂會的廣告海報前面,把手機接近海報,它就能實現手機與海報網站的連接;要想買票入場,可以利用嵌在手機中的智能卡支付票款。

上述前分眾員工透露,分眾現在的展示屏幕本身也支持NFC的,植入手機內部的,我們拿手機可以直接拍到屏幕上,信息就可以傳過來,比Q卡更方便。分眾的後台都可以支持到NFC技術應用,但目前還沒有去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43

順豐的「零售帝國夢」:王衛搶抓電商第3波「藍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383.html

王衛堅持認為,做電商是一個機會。電商行業,國內第一波機會是做服裝的,如淘寶;第二波機會是做3C產品的,如京東、蘇寧;第三波機會則是做食品,目前僅有為數不多的競爭者屬於「藍海」領域。

5月中旬,順豐速運集團(以下簡稱「順豐」)旗下食品電商網站順豐優選的採購員開始忙著在廣州周邊農村走訪荔枝種植戶,他們希望採購到成色、品質均符合總部規範標準的荔枝。

被選中為合格供應商的農戶,會得到一個網站後台賬號,登錄到系統可以查看客戶訂單,只要用戶下單,信息就會通過網站後台反饋到合作的果園,農戶會根據訂單流程規定採摘並打包發送給快遞員進行配送。

在順豐優選的網頁上,一部分華南產地的荔枝已經上線銷售。

雖然順豐具備快遞配送優勢,在打造這種「C2B」模式上並無障礙,但如何在電商群聚的當下體現差異化的定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此,提高海外食品直采的比例,縮短全球供應鏈也被提上了順豐的議事日程。

自2010年以來,順豐嘗試做電商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止過,從定位食品和日用品的「E商圈」,到定位高端禮品的「尊禮會」,再到定位高端食品的電商平台順豐優選,順豐一路摸著石頭過河,在不斷受挫中堅守。

而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順豐的商業跨界行為不止於電商,在零售業方面,順豐亦大膽嘗試開順豐便利店。順豐速運總裁王衛的零售帝國藍圖已顯露端倪。

不過對於順豐來講,依然面臨挑戰。由於前期投入過大,冷鏈物流網絡的打造成本較高,到目前為止,順豐優選尚處於虧損階段。在業界人士看來,順豐必須迫切增加訂單量,以此支持其冷鏈物流的擴張與再投入。而供應商客戶對其平台上的電商與物流合一的體系,也懷著較大的戒備心理,因為他們害怕客戶的資金流、信息流、物流均為順豐所掌握。

直采,打通電商的最後一公里

台灣鳳梨酥是第一單直采產品。接下來的6月到8月,我們將會開始銷售直採水果。

一盒產自台灣中部的12粒裝鳳梨酥,在台灣當地售價是300元台幣,折合人民幣約58元,經過順豐「速運」到大陸,只需一週就能跨越海關重重環節,送到北京順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倉庫。在sfbest.com(順豐優選)網站上,這盒鳳梨酥的促銷價格為109元。此款產品在內地屬於獨家銷售,但在一些電商平台,類似產品價格比上述產品高50%以上。

近日,繼1號店宣佈借力沃爾瑪上線直采商品後,順豐集團旗下電子商務平台順豐優選,上架了首批產地直采商品——台灣鳳梨酥,成為國內第二家擁有進出口商品資質的電商(首家是沃爾瑪1號店)。

「台灣鳳梨酥是第一單直采產品,接下來的6月到8月,我們將會開始銷售直採水果。」順豐優選市場部負責人表示。

據順豐優選公關部透露,按照本年度的規劃,順豐優選網站還將陸續實現各地水果、點心、飲料酒水等品類的直采,同時根據季節的變換,國內特色經濟產品如櫻桃、荔枝、螃蟹等,也將借助順豐全網物流納入電商銷售範圍。

順豐擁有全球快遞網絡,這是順豐優選進行產地直采的重要條件。順風優選可通過直采減少中間商的流通環節,為消費者提供省去代理費、價格更為實惠的直采商品。比如前述鳳梨酥,雖然其實際銷售價格比台灣高了近一倍,但對比內地大商場裡擺放的同樣貨品價格,卻便宜得多。

目前,順豐優選在台灣省內部已經選聘了食品採購員,這些人原先負責順豐的日常消耗品採購,懂採購操作流程。 「公司設立了32人的採購部,他們須負責選擇商品和銷售地。比如,他們要知道鳳梨酥在哪裡好銷。」

跨界,順豐做電商只是一個意外?

電商本質上還是零售業,客戶接觸電商的體驗主要與物流環節有關,消費者能感知到的就是物流的服務好壞。而作為快遞企業,天生具備上述資源優勢。

「順豐優選」於2012年6月1日上線,提供以食品類目為主的商品銷售。於2011年12月設立公司,註冊資本為1000萬元。

此前,順豐是一家單純的民營快遞企業。自1993年成立以來,其創始人王衛多年專注快遞行業,一直未曾涉足其他領域。直到2007年,順豐涉足航空業務,自購飛機開展貨運。

2009年,一次偶然的賣粽子機會,讓王衛開始有意涉足電商。

2009年,浙江嘉興順豐區部速遞員借端午節之機,將當地風行的五芳齋粽子推銷給江浙滬一帶的客戶,貨源來自於數家嘉興當地知名粽子店。快遞員在收派件時派發了一些廣告傳單來做推廣。由於在端午節幾乎當地人家家都會吃粽子,再加上「包郵」吸引,銷售業績竟然意外地突破了100多萬元。

之後王衛便用相同的手法在中秋節賣月餅,在春節賣年貨,就連大閘蟹也如此推銷,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10年,順豐端午節銷售粽子500多萬元。

順豐優選CEO李東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電商本質上還是零售業,客戶接觸電商的體驗主要與物流環節有關,消費者能感知到的就是物流的服務好壞。而作為快遞企業,天生具備上述資源優勢。」

粽子的熱銷證明快遞員賣產品有天然的便利性,這讓王衛頗受啟發,2010年8月,順豐E商圈投入運營,提供以食品為主,少量3C產品等的購物服務,不過由於產品價格及服務問題,數月之後其停止了在內地經營,僅保留香港業務,主營香港本地有機食物及部分進口食品。

除了順豐E商圈,順豐旗下還有一個名為尊禮會的禮贈平台,銷售各類消費卡、保健品、工藝品及節令商品,主要面向中高端商務人士。不過也未取得明顯業績,一路嗆水,生存困難。

在王衛看來,E商圈和尊禮會的受挫,是快遞逆向電商發展的必經探索階段。據順豐內部員工透露,E商圈與尊禮會的負責人均是從順豐速運內部調來的幹部,人才專業性上欠缺不說,快遞業本身缺乏電商基因也是其受挫的重要原因。

但這種嘗試並不因受挫而停止,據順豐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王衛堅持認為電商是一個機會,在電商行業,國內第一波機會是做服裝的,如淘寶;第二波機會是做3C產品的,如京東、蘇寧;第三波機會則是做食品,目前僅有為數不多的競爭者,屬於「藍海」領域。

定位,順豐優選到底優劣勢在哪裡?

「順豐優選選擇做冷鏈是不錯的,因為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如果能做成行業老大,那他就能做得比較厲害。可以說,王衛的切入點是比較有戰略性的。」

在前兩項嘗試受挫之後,順豐又開始籌建順豐優選。順豐優選從建立之初便定位主營食品業務,2012年5月,時任順豐優選CEO劉淼表示:「順豐做電子商務的初衷是希望做一個銷售健康安全食品的網絡平台。」當時並沒有將進口食品直采業務作為市場差異化的定位。

2012年10月,順豐航空總裁李東起接任劉淼的順豐優選CEO之職,對順豐優選的市場定位力求有所調整,並強化了冷鏈物流的業務模塊。此前,順豐優選早期一直將1號店作為同業競爭對手看待。今年3月後,順豐將中糧我買網作為競爭對手看待。

2013年1月初,1號店就宣佈借力沃爾瑪直采進口商品,成為國內首家具備進口商品直采資質的電商,時隔3月,上線不足一年的順豐優選也從外經貿部門拿到了進口商資質,充分運用自家物流優勢,上馬國內外直采業務,並對外聲稱將進口食品作為主營業務。早在2012年8月,順豐優選申請到了進口商資質。

此前,順豐優選已在全球各大城市蒐羅適合直采的商品,逐步建立採購渠道,台灣直采商品太陽堂老鋪的鳳梨酥最終成為首批上線的直采商品。

據順豐優選內部工作人員透露,在當下食品安全頗受消費者擔憂的情況下,直採食品市場潛力巨大。

廣州市物流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強認為:「順豐優選選擇做冷鏈是不錯的,因為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如果能做成行業老大,那他就能做得比較厲害。可以說,王衛的切入點是比較有戰略性的。從順豐的實力來看,這是他們比較合適的選擇。」

生鮮,主攻電商業的薄弱點

對於順豐來講,依然面臨挑戰。由於前期投入過大,成本較高,到目前為止,順豐優選尚處於虧損階段。

據記者瞭解,目前,順豐優選已有7000多個商品編碼,其中大部分為進口食品。

張強介紹,生鮮方面的冷鏈管理是一個非常難的業務模塊。目前電商行業中冷鏈業務比例應該是非常小的。國內做冷鏈的行業集中度很低,企業規模都非常小,「冷鏈生鮮一塊,基本上是電商B2C的盲區,切入到這個產品,相對正確。否則切入到普通領域,將會招致嚴重的競爭壓力。」

張強表示:「做冷鏈領域的電商業務,核心競爭力在於運單價格。因為冷凍品的進口毛利在30%~50%,而單票配送成本不到10元。如果運單貨價高,未來贏利相對容易,但如果量上不來,將會形成巨大的虧損。」

冷鏈物流是順豐優選著力要打造的網絡。順風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順豐的冷鏈體系並不需要下沉到片區,因此,無須在點部設置冷藏設備。比如在北京,目前只建有一個冷鏈倉庫,就足以滿足全北京市的生鮮配送。

不過需要考慮的問題是,B2C的冷鏈管理成本非常大,一個快遞員配的冷藏箱成本達2000餘元。即使是每個點部只配一個箱子,全國配齊也需要上億元的成本。當然,好處是相比B2B的業務,那種直接進家入戶的冷藏快遞服務,未來會形成強大的客戶黏度。

「用順豐的物流縮短供應鏈,這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商業模式。」李東起說,通過直采直供,「縮短供應鏈」才是電商的「創新」。

李東起認為,零售業務的核心是供應鏈管理:縮短供應鏈、取消中間環節,最好能把供應商和客戶進行雙向對接,盡最大可能減少中間的物流成本。

目前,順豐在中國香港、中國台灣、中國澳門、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地的分支機構從事物流業務。在當地的物流網點未來將分別建立起採購團隊,由專門的人員負責直接採購。

不過,對於順豐來講,依然面臨挑戰。由於前期投入過大,成本較高,到目前為止,順豐優選尚處於虧損階段。「這是電子商務平台幾乎都必須經歷的階段。集團目前也沒有提出贏利目標。」前述市場部負責人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81

讀書札記130530法律帝國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30/%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30530%E6%B3%95%E5%BE%8B%E5%B8%9D%E5%9C%8B/

觀者如山色沮喪   天地為之久低昂 (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讀書札記130530

法律帝國 Law’s Empire (1986)

德沃金 Ronald  Dworkin

掌門執筆

 

法律哲學,B+

 

〈掌門之言〉

話說「法律實証主義」大宗師Hart退休之時,其牛津乜乜講座教授的金交椅沒有落在大弟子手中,而竟為生平論敵所高踞,這對他著實打擊不輕。

Hart宗師為了重振本門聲威,乃效禪師所為,閉關數載,重寫其傳世作「法律的概念」。

他特意在新版書末加進一章,專門回應論敵對其實証派學理的諸般質難。***

既為一代宗匠,自有過人心胸,就如Rawls之於Sandel一樣,他坦然承認對手的攻擊確實利害,並且修訂自己的理論以圖抗辯。

但最為有趣的一點,他竟然模擬出對手將會針對新理論再提出怎樣的質難,並預先佈置好應對的陣式!  這情況就像古龍小說中,劍聖 破了 燕十三 “奪命十三劍” 之後, 料到對手終會想出 “第十四劍”, 於是預先傳下破解的劍招!

 

新版「法律的概念」未及面世,宗師溘然長逝,師母命弟子整理遺稿付梓。

最終章的 “虛空過招” 看得我一頭霧水…..

Hart心目中那位燕十三,他的名字叫Ronald  Dworkin!

「法律帝國」這本書對我來說太深太深,未看到第四五劍便….. 說說古龍算了。

 

諸位請欣賞頭兩劍:

〈法律概念觀〉

Dworkin認為法律的本旨在於 許可與証立 國家對個人與團體的強制。***

法律思想深邃之處可歸結為三種概念觀:

(甲)「慣例主義」:法律是社會過往政治決定的積澱,人民從法律中獲得保護,知所進止,可以計劃生活,是為「被保護之預期」。*****

斷難決疑,法律之小用;知所遵循,方為大用。 故此法律的最主要精神便是遵從常規,不輕更易。

 

此說符合常識,蔚為主流,然其難處有二:

A何者方為慣例? 在普通法國家,成文法與判決先例均為慣例。

問題出在慣例的外延extension。 慣例的無爭議部分稱為 “明示explicit外延”;反之,詮釋引申出來的部分稱為 “默示implicit外延”。

默示外延常出爭議。***

舉例:「兩造必須有平等機會陳述案情」為明示外延; 「兩造應獲相等用時」或「情況複雜一方可獲較多用時」均為(相矛盾的)默示外延。

 

對外延的不同看法使得慣例主義分裂為 “剛性strict”與 “柔性sof”t两派。

「剛性慣例主義」主張法律應侷限於其明示外延。***

如此,法律是有漏洞的。案前無法律,召喚法官行使司法裁量權,制訂新法。

「柔性慣例主義」主張法律及於默示外延。***

如此,法律是無漏洞的。容或有所爭議,司法裁量終究遵從法律原則,因而不是任意妄為的。

 

對裁判實踐的不同看法又使得慣例主義分裂為 “單面”與 “雙面”两派。

「單面慣例主義」主張,如果法律的明示外延中,原告(而非被告)擁有己確立的勝訴權利,他必須被判勝訴;除此以外,被告應被判勝訴。*****

換句話說,壓縮了原告的勝訴範圍,疑點歸於被告。

此說強調維持現狀,保護被告,乃是「被保護之預期」的強版本,並非無稽。

在刑事訴訟中,英美的實踐相當接近單面主義。*** (註:加強舉証責任至於「全無合理的懷疑」的地步,使公訴人處於極度不利之境況。) 在美國,此項原則甚至具有憲法位階。

「雙面慣例主義」則主張,在法律的默示外延中,兩造均有勝訴的機會。

 

B慣例沈默之時,如何作主?

一言以蔽之,慣例窮盡之時,正是法官 飛/鑊 之日。

對於法律的歷時性變化,慣例主義顯得軟弱無力,常為實用主義所侵襲。

註:據Dworkin所言,實証主義入於慣例主義類別。

 

(乙) 「實用主義」:法律不外是社會追求普遍利益的諸多策略之一端,理應與時勢相推移,此種變遷從來內在於司法過程之中,而非來自系統之外。 正確規則是對 “未來最佳的任何規則”。*****

名案 “蘇利文案”:聯邦最高法院對憲法第一修訂案有關言論自由部分重劃界綫,傳媒在公職人員的誹謗控訴案中無需負上舉証責任。 此案一鎚定音,使得後來的 “美萊村屠殺事件”和 “水門事件”得以在傳媒曝光,社會獲益信是良多。

 

實用主義的優點落在慣例主義的弱點之上,它是實用性的,也是前瞻性的。***它使法律保持流動,適應社會狀況,與時俱進。

然而它的弱點正好也落在對方的優點之上,實用主義隱晦地取消了人民的權利,使他們喪失「被保護之預期」。 由於大局為重的性格,它敏於捕捉時代正義,但流於欠缺公平。

註:麥太案McLoughlin case (1973英國) 上議院少數判決意見認為,無論社會成本有多沈重,法院務須伸張正義,而「公平對待」方為大義。 此乃「作為公平之正義justice as fairness」。

然而公平與正義恆相衝突,法律人何所適從?

請參閱《法律130122法律的矛盾與興味》。

 

 

(丙) 「整全主義」:法律為一融貫coherent的正義體系,不容許存有矛盾及發生 “內在妥協internal compromise”。

如果人民對正義產生意見分歧而必須有所妥協,那麽妥協必須是 “外在的”external,而不是 “內在的”。它必須是關於採用那一個正義體系的妥協,而不是一個妥協了的正義體系。*****

例子:a假設人民分別信仰两種一神教,規定單月信此而雙月信彼為內在妥協。

b假設人民分裂為禁止及容許墮胎两陣營,立法禁止單月出生婦女而容許雙月出生者墮胎為內在妥協。(以抽籤方式批准亦然。) 此例值得深思,由於個別陣營考量到拯救一半 胎兒/婦女 比全然不救為正義,此種妥協實際上較易發生。***

c實際邪惡例子:美國首部憲法規定各州點算人口決定國會議席時,一名奴隸折算為 3/5 名公民。

d實際善良例子:美國憲法 “第14修訂案”(平等保護法案)規定,各州可自由決定應否給予州民憲法指定以外的諸般權利,惟一經給出,必須及於全民。***

 

整全主義將 “形式平等formal equality”奉為至尊,希冀「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Dworkin認為整全主義是無敵的,優於前兩者。

 

(丁)Dworkin 〈法律詮釋論〉

詮釋interpretation意指對 作者意圖 的解讀。

舉例:對話詮釋。日常對話中一般只要求清楚明白發言人的目的。

“建構性詮釋” 為對作者意圖作深一層的揣摸梳理,以求得其背後的整體想法。

舉例:藝術鑑賞。

建構性詮釋本質上為詮釋者以自身的觀點識見加於作品之上,不保証與原作者意向相符。***

在習俗(如禮儀規則)實踐中,參與者實際上先作出建構性詮釋,然後決定舉止。同世代不同的參與者可能作出稍微不同的詮釋,因而與他人的舉止不盡相同。 個別世代的參與者群由於生活基調略有差異,其詮釋及舉止又與上世代有差異。如此代代相承,傳統得以在延續中緩慢變遷。然而百代之後,面目已非!

根據維根斯坦學說,就像一根繩子由許多股纖維所構成一樣,從未有一股纖維貫穿了整根繩子。*** 精妙!

 

Dworkin認為法律活動本質上類似禮儀活動。

詮釋說:法律存在於詮釋活動之中。*****

法官的責任在於最佳地詮釋法律,然後適用到當前的案件之上。

理論爭執証明法官間不存在集體共識,各自以本身道德觀念和對背境根據的理解進行裁決,每一種意見本身即是法律哲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52

亞馬遜如何通過收購組建在線帝國? 天下網商數據中心

http://xueqiu.com/7790583626/24044187
「如果無法擊敗它,那麼就買下它」,這是亞馬遜一直奉行的商業法則。全球在線零售巨頭亞馬遜總共投資收購近80 個科技或互聯網公司,而大規模的併購也是亞馬遜日後成為全球最大電子商務網站的主要原因之一。

經過歸納和總結,筆者梳理了其收購投資背後的邏輯:海量收購使亞馬遜成功獲取了進軍海外市場的跳板,維持了電子出版行業的領先地位,拓展百貨並成為全球最大電商;收購還有利於亞馬遜不斷創新和開發新技術。

而正是通過海量資金的投入,使得亞馬遜逐漸成為全球最大的網上零售巨頭,並得以組建起一個龐大的在線帝國。

圖書業務海外擴張收購戰略:歐洲—中國—全球

在核心業務圖書上,亞馬遜採取的是收購海外頭號網上書店的策略,以為其拓展海外市場並佔據領先地位提供捷徑。

亞馬遜的第一筆成功收購案例發生在1998年4月,當時以總額0.55 億美元收購電影數據庫網站(IMDB) 及英國Bookpage 和德國Telebook 兩家當地最大的網上書店,此次收購對當年虧損高達1.24億美元的亞馬遜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亞馬遜大手筆的收購意欲何為?答案是致力於成為全球最大的網上書店,並為日後拓展海外市場奠定基石。貝索斯當年提到:「這次收購使亞馬遜能迅速提供給歐洲消費者與美國同等待遇的選品、服務和價值。」同年10 月,亞馬遜正式宣佈成立亞馬遜英國和德國網站,整合之前收購的Bookpage和Telebook 兩個網站的全部業務。從選品來看,Bookpage 提供了120 萬英國圖書種類,Telebook提供了40 萬種德語書籍,而亞馬遜則擁有300 萬美國圖書和音樂等品種,此次收購無疑為亞馬遜的圖書種類錦上添花。另外,Bookpage 和Telebook與亞馬遜業務整合後,將植入其便捷的搜索系統、推薦服務和個性化購物服務等核心技術。這次收購使得當年亞馬遜海外營收達到2100 萬美元,佔總銷售額3.4%。

2004 年,亞馬遜以同樣的收購戰略,斥資7500萬美元收購當時在中國發展正如火如荼的卓越網,成功獲得進軍中國市場的跳板。據報導,亞馬遜最初希望出價1.5 億美元收購噹噹網,但被噹噹總裁李國慶拒絕,這才把目標瞄向了發展路線與之截然不同的卓越網。由於卓越網創業之初就選擇了「小而精」的網上零售圖書、音像製品這一商業模式,使得亞馬遜必須對卓越網進行重新定位改造,大力推進圖書和百貨等業務。截至2012 年12 月,在中國B2C網絡零售市場上,亞馬遜中國(2.3%)和噹噹(1.2%)分別佔據第六和第八的位置。

此後,亞馬遜開始進軍全球市場。2008 年,亞馬遜收購總部位於加拿大的全球網上圖書銷售平台Abebooks,該網站覆蓋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出售來自全球數千家獨立圖書銷售商的書籍,提供超過1.1 億冊二手、珍藏版和絕版圖書,會員數達到135000。這次收購使得亞馬遜在珍藏版和絕版圖書業務上得以拓展,同時也將全球的圖書銷售商和圖書愛好者聯繫起來,為買賣雙方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

打通數字內容出版全產業鏈

通過研究亞馬遜在數字內容領域的收購戰略,我們發現亞馬遜已經將數字內容業務拓展至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它正試圖顛覆傳統出版行業;同時在圖書出版業和數字內容的戰略投資都表明亞馬遜時刻捍衛自己在圖書和電子書出版行業的領先地位。

亞馬遜在數字內容領域的探索早於2000 年投資Audible.com 開始,當時亞馬遜斥資百萬美元購買Audible.com 5% 的股權,與之成為戰略合作夥伴。此次合作,使亞馬遜1600 萬客戶可以享受Audible公司超過2 萬小時的數字視頻內容,Audbile 則給與亞馬遜3 年3000 萬美元的豐厚回報。2000 年,亞馬遜正式推出電子書商店,與Audible 戰略合的亞馬遜用戶提供可下載的有聲讀物,也為亞馬遜2008 年成功收購Audible.com 埋下伏筆。

嘗到了數字內容甜頭後的亞馬遜不甘於此,在2005 年又相繼收購Booksurge 和Mobipocket 兩家圖書出版公司。前者是全球最大的按需印刷公司,向發行商和作者提供書籍發行網絡服務。亞馬遜的庫存圖書很少,通常維持在200 種最受歡迎的暢銷書。亞馬遜是在用戶下單後,才從出版商那裡拿貨並直接送給用戶。收購按需印刷公司,無疑有利於進一步降低庫存。

Mobipocket 是法國一家提供電子書和移動閱讀技術服務的公司,這為之後Kindle 書籍尋找電子打包格式奠定了基礎,其電子書籍.mobi 格式便由此而來。這次重大的戰略舉措標誌著亞馬遜已經將自己的觸角延伸至未來的圖書出版行業。

2007年,亞馬遜推出自創的Kindle 電子閱讀器,正是其進軍數字內容出版行業的最好註腳。有了電子閱讀器的終端設備,亞馬遜進軍電子圖書行業的步伐越邁越大。2007 年收購美國最大的獨立有聲讀物出版商Brilliance Audio 公司。該公司提供非常豐富的完整或刪節的成人暢銷小說的音頻格式,同時出售給任何形式的商家,包括圖書館。過去,有聲讀物只限於一些暢銷書,考慮到錄製和複製等成本,暢銷書的有聲讀物具有規模經濟效益。隨著互聯網和便攜式音樂播放器的普及,有聲讀物的市場份額正在逐漸擴大。

此後的第二年,2008 年,亞馬遜以3 億美元現金收購了覬覦已久的Audible.com。該網站佔據音頻市場75% 的份額,擁有7.5 萬多本有聲書,此舉幫助亞馬遜成功拿下音頻下載市場,進一步增強了其在數字內容下載領域的競爭力。

2009年,是電子書概念全面火爆的一年,SonyReader、iRex、Nook 等先後面市,當然,還有蠢蠢欲動的蘋果以及蓄勢待發的Google。2009 年4月,亞馬遜宣佈收購電子閱讀軟件開發商Lexcycle,是其重視技術創新的最好詮釋。Lexcycle 最知名的產品是用於iPhone 和iPod 的Stanza 閱讀器,擁有來自50 個國家的50 多萬用戶。Stanza 的主要功能是使用戶可在iPhone 和iPod 上下載和閱讀不同格式的電子書。該軟件允許用戶把各種格式的電子書轉移到亞馬遜Kindle 電子閱讀器當中,受到Apple、CNET、華盛頓郵報、ArsTechnica、波士頓環球報、信息週刊以及PC 雜誌等多個媒體的讚揚和推薦。亞馬遜極富遠見地收購了會對他們造成麻煩的平台公司,它意識到,等亞馬遜Kindle 格式日漸式微之時,蘋果公司依託Stanza 平台,足以對Kindle 的發展構成威脅。

百貨品類圈地運動:構築防禦戰略

亞馬遜在品類上的拓展始於1999 年,除了在自營的官網上新增商品種類外,亞馬遜還通過網站聯盟的方式為客戶提供豐富的選品。1999 年,亞馬遜熱衷於互聯網圈地運動,當時公司高層認為不能在短期內進入那些細分市場,因此公司開始大幅投資圖書以外的其他零售領域。

1999 年,亞馬遜出資4400 萬美元收購網上藥店Drugstore.com 46% 的股份。當時,美國處方藥擁有1020 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是圖書行業的6 倍,這也許是吸引貝索斯投資藥店的主要原因。雙方簽訂協議,亞馬遜向Drugstore.com 開放自己的客戶群, 並在Amazon.com 上提供Drugstore.com 的網址鏈接,為此Drugstore.com 需要在3 年內向亞馬遜支付1.05 億美元。同時,亞馬遜也為該網上藥店提供技術服務,諸如將亞馬遜的一鍵購物oneclick技術整合到Drugstore.com 的網站,如此合作達到雙贏。

而2000 年經歷了互聯網泡沫衝擊後,美國倒閉了210 家互聯網公司,其中就包括亞馬遜投資的兩家小規模電子商務企業Living.com 和Pets.com,亞馬遜在當年財報中對投資的資產減值虧損高達3億多美元。

但這些慘痛的教訓並沒有改變亞馬遜的投資步伐,繼圈地運動後,亞馬遜仍然不放棄在百貨零售上的投資。

2005 年美國假期購物季,服裝已成為網上訂購的高級類別,交易額達到53 億美元,同比高出42%。亞馬遜通過收購Shopbop 打入奢侈品市場,該網站專業經營頂級服飾設計師的作品。奢侈品服裝靠的是品牌影響力,這與亞馬遜一貫以龐大的客戶群吸引零售商在它的平台上低價直銷背道而馳,而收購shopbop 正好彌補了亞馬遜進入奢侈品行業的不足。2012 年,亞馬遜大力擴張時裝與成衣網購業務,將之前收購的時尚購物網站Endless.com 的業務轉為亞馬遜的一個站內頻道繼續運營,從而專心打造Amazon Fashion 的用戶體驗。

之後, 亞馬遜收購了競爭對手Zappos和Quidsi,更印證了其推崇的「打不敗對手就買下它」的收購戰略。2009 年,亞馬遜以9 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收購價買下由華人謝家華創辦的網上鞋店Zappos。這家鞋店經歷了電子商務紅海廝殺數年後,從之前瀕臨破產發展到當時8 億美元的銷售額,佔美國鞋類網絡市場總值30 億美元的四分之一以上。收購網上鞋店巨頭Zappos 這一最大競爭對手,無疑更加鞏固了亞馬遜網上零售的領先地位。繼大手筆收購Zappos 後,亞馬遜在2010 年又斥資5.4 億美元買下覬覦已久的競爭對手、全美最大的在線尿布及嬰兒用品零售商Quidsi。通過收購Quidsi,亞馬遜一方面消除了在嬰兒用品領域的最大競爭對手,

並且通過收購Quidsi 提高在嬰兒用品領域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此次收購還為亞馬遜開闢了女性市場。據統計,在Quidsi 的50 萬用戶中,80% 為女性。而根據comScore 的數據顯示,女性用戶僅佔亞馬遜用戶總量的48.8%。

馳騁科技領域:整合技術資源

除了電子商務,亞馬遜的另一個身份就是科技公司,而其對科技公司的收購始於1998 年,當時斥資1.86 億美元買下數據挖掘公司 Junglee Corp。該公司在數據庫技術的突破,大大提高了用戶網上搜索購物的效率。在收購後,亞馬遜利用Junglee搜索技術創造了「Shop-the-Web」的購物服務,即在網站上陳列圖書和音樂以外的各種商品,用戶點擊之後,亞馬遜便會將用戶引導至其他零售商那裡,最後收取銷售提成。這也是亞馬遜第一次嘗試

作為廣告平台的掮客角色,將自己積攢的客戶充分流動起來並創造價值。同時,通過收購Junglee公司的搜索技術,亞馬遜可以為顧客提供難度極高的搜索服務,該服務通過書名、作者、主題與內容相關的字符串、封面顏色和圖案等提供28 種途徑檢索。這種搜索方式讓每個關鍵詞串聯出大量相關商品,從而使亞馬遜的搜索顯示規則不僅有關鍵詞符合,還加入了標題關聯度、內容關聯度、主題關聯度等不同權重的排序規則。

之後,亞馬遜又相繼收購了移動產品搜索服務商SnapTell、觸屏技術公司Touchco、語音識別技術公司Yap 和倉庫機器人公司Kiva 等一系列技術公司。

2010 年,亞馬遜把Touchco 的技術和員工整合至旗下Kindle 硬件部門,升級Kindle 電子書以對抗蘋果iPad。據稱,Touchco 技術的成本低於蘋果公司iPhone 和iPad 改採用技術的成本。比較不同的是,Touchco 屏幕能夠同時檢測數量不限的觸控點。

此後,亞馬遜與蘋果的抗爭愈演愈烈。2011年9月,亞馬遜完成了對語音識別技術公司Yap 的收購。Yap 是現存的與Siri 最接近的產品,這可能意味著Amazon 將進軍語音市場,進一步加劇與蘋果之間的戰火。同一時期,Amazon 發佈了堪稱能與蘋果iPad 直接抗衡的Kindle Fire 平板電腦,而其欠缺當下流行的語音服務正是亞馬遜的軟肋。收購Yap 後,亞馬遜可以利用Yap 的技術建立自己的語音技術平台,服務於亞馬遜的網上搜索和客戶服務等領域。

2012 年,亞馬遜斥資7.75 億美元收購倉庫機器人公司Kiva,此次收購是其繼收購Zappos 後的又一大手筆。

Kiva 主要開發用於倉庫的機器人,該機器人能夠抓取、移動貨架和貨品,並送到員工手裡進行分揀和包裝,這一技術將幫助亞馬遜更快地實現訂單交付,同時減少倉庫員工數量。對於在線零售業務來說,物流中心頗為關鍵,提高訂單執行能力,有助於降低倉儲物流費用率。2011 年,亞馬遜倉儲物流費用率上升至9.52%, 高於2010 年的8.4%,這是其運營費用中佔比最大的成本。因此,如何降低費用、提高效率成為亞馬遜今後的主要課題。

聚攏社交網絡,佈局移動地圖領域

2007 年,亞馬遜第一次收購了數碼評論網站——Dpreview.com,該網站總部位於倫敦,主要專注於數碼相機市場有關的評論、信息、新聞和論壇。亞馬遜一直允許用戶在其網站上對產品加以評論,而此次收購亞馬遜正是看中了 Dpreview.com 積累的大批可信度較高的攝影愛好者,可以對亞馬遜網站上的數碼評論提供補充。該網站每月擁有700 萬獨立訪問者,瀏覽量超過1.2 億,同時能為亞馬遜提供大量的網絡廣告,通在數碼產品的評論中附加該產品在亞馬遜的網址鏈接,為亞馬遜帶來更多數碼產品的新用戶和銷量。

2008年, 亞馬遜收購圖書愛好者社交網站Shelfari,該網站主要為圖書愛好者提供交流平台,同時允許用戶創建虛擬書架,顯示用戶已讀或想讀的圖書,用戶可以發表書評或對圖書評分,並與好友分享圖書目錄。收購Shelfari 有助於亞馬遜把創建的社區工具添加到其Kindle 電子圖書商店中,從而促進圖書銷售。

2009 年,亞馬遜又收購了作者圖書社交網站Booktour.com。作者可以在該網站上創建自己的個人主頁,並與粉絲進行交流,發佈自己的最新動態和工作時間表。收購後,亞馬遜將Booktour 的作者工作時間表顯示在該作者的亞馬遜主頁上,讓用戶可以更為便捷地獲取任何他們所喜愛的作者的動態。這種拉近讀者和作者距離的方式,也為亞馬遜的圖書業務帶來新契機。

與此同時,隨著手機巨頭紛紛將目光轉移至移動地圖領域,谷歌和蘋果相繼推出自己的3D 地圖服務後,亞馬遜也開始蠢蠢欲動,希望能在移動地圖領域分一杯羹。

就在2012 年7 月,亞馬遜收購了3D 地圖初創公司UpNext。

由於亞馬遜的Kindle Fire 並沒有內置地圖功能,用戶需在Amazon Appstore 裡下載地圖應用軟件,或通過瀏覽器訪問在線地圖服務,十分不方便。另外,亞馬遜欲推出智能手機是既定的事實,而隨著手機互聯網的崛起,手機地圖的平台特性越發明顯。隨著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地理位置信息已經逐漸成為移動應用的標配,對於這個最底層和最基礎的入口,地圖毋庸置疑成為各大巨頭必爭之地。另外,亞馬遜也可將地圖整合到其Kindle Fire 內置應用中,從而提高其在平板市場的競爭力。

(原載於《天下網商·經理人》2013年五月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