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發動專利戰第一槍 大立光告同業

2013-07-01  TCW
 
 

 

「專利沒有保護性,只有攻擊性。」六月二十一日大立光股東會後,執行長林恩平親上火線,放出這段話,意味著之前對同是光學大廠的玉晶光提出侵權告訴,不是偶然,也不是到此為止,玉晶光只是大立光發動專利戰的第一槍。

林恩平表示,大立光早就和有侵權嫌疑的多家廠商展開協商,要求支付授權金,如果談判破裂,才會對簿公堂,未來也不排除再對他人提出告訴,這樣做,只是捍衛大立光的基本權利。

一向給外界低調印象的大立光,為何作風有這麼大的改變?

兩個市場變化,說明大立光不得不急。一是智慧型手機價格滑落,二則是大立光所自豪的高階畫素鏡頭在運用上將會碰到瓶頸。

過去大立光穩居龍頭,囊括全球手機鏡頭逾二○%市占率,智慧型手機鏡頭更達四四%,拿下蘋果、三星、索尼等大廠訂單,全因為技術始終領先對手一個檔次,當玉晶光還卡在五百萬畫素,大立光早已開出八百萬畫素產能,幾乎通吃iPhone 5訂單,現在檯面上一千萬畫素以上鏡頭,多數由它包辦。

中低階手機為市場主力

但根據市調機構IDC預估,今年,新興市場占全球智慧型手機銷售比重將達六五%,四年後可望超過七○%,其中,中、低階手機更是成長主力,智慧型手機價格將從二○一一年的四百四十三美元,下滑到今年的三百七十二美元,跌幅達一六%。

「主流大概在八百萬到一千萬畫素之間,接下來三、四年不會改變太多。」光電協進會光電產業暨技術組組長林穎毅預測。

當高階手機成長趨緩,其他像光圈大小、變焦等功能,又受到耗電量、重量、體積等限制,勢必拉近大立光與對手的距離。根據一位外資分析師表示,蘋果即將推出的平價iPhone,並未進一步提升鏡頭規格,玉晶光可望以較低價格搶下超過半數的訂單,與大立光平分秋色。

現在,不只玉晶光,大立光身後還有日本、中國業者追趕,處境如同林恩平所說的「如履薄冰」,因此,專利便成為大立光自保的利器,「以前不太介意,是因為它領先太多,但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得防止對手趕上來。」國泰證期投顧處研究員陳昱綸說。

未來,大立光點燃的專利戰火還會燒到誰頭上,大家等著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84

全球趨勢》美國法院判決 「基因」不能授權專利 兆元市場大餅 基因公司看得到吞不下

2013-07-01  TWM  
 

 

為裘莉進行乳癌基因篩檢的「無限大數」基因科技公司,既是這個領域的領先者,又有裘莉這樣超級無敵的明星作為代言人,為什麼股價無法一飛沖天?

反而像個老紳士,枯坐在百億現金的鈔票上?

撰文‧乾隆來

安潔莉娜.裘莉在《紐約時報》投書,說明她因乳癌基因檢測,決定接受手術根除潛藏乳癌的威脅;全世界的投資人立刻將焦點鎖定在為裘莉進行乳癌基因篩檢的「無限大數」基因科技公司(Myriad Genetics,那斯達克上市代碼MYGN)。無限大數公司的股價原本在二十四美元上下遊走,五月初公布今年第一季季報,突然升至三十美元;裘莉發表投書的五月十四日,又漲了三%,創下二○○九年至今四年來的新高。

但擁有全球獨占乳癌基因(BRCA)檢測專利權的無限大數公司,即使一個月股價暴漲三成,加上裘莉乳癌檢測的世界級利多,股價本益比卻只有二十二倍,並未享受生技公司「本夢比」的待遇。

不如生技股夢幻

基因檢測龍頭Quest 本益比僅十四倍從財務指標來看,這家公司更像一家經營多年的「歐吉桑股」,一點也沒有生技股的夢幻感。無限大數公司從一九九四年八月,確認BRCA基因的定序,至今將近二十年。去年營業額逼近新台幣一五○億元,稅後盈餘三十四億元,過去五年的營收與盈餘穩定成長;公司帳上有超過一百億元現金,沒有銀行貸款,完全零負債經營。五月股價大漲後,公司總市值七五○億元,是營業額的五倍、去年稅後盈餘的二十二倍。

這不是無限大數公司獨有的現象,從下頁附表中可以看到,已經上市的基因定序或醫療生物檢測公司股價的表現,大都像是穩健績優的藍籌股。例如總部位在紐澤西的Quest Diagnostics,早年是康寧玻璃旗下的生物醫療部門,一九九七年從康寧獨立出來,之後持續進行購併;如今是一家年營業額新台幣二千五百億元的大型跨國企業。

Quest生物檢測公司列名全美五百大企業,《財星》(Fortune)更從○八年至今,連續評選這家公司進入「全球最令人尊敬的企業」排行榜中。令人疑惑的是,這些榮耀並沒有讓投資人太興奮,Quest生物檢測的本益比只有十四倍,總市值二千七百多億元,只有年營業額的一.二倍。

規模比Quest略小,總部位於荷蘭,在全世界二十個國家營運,且在美國那斯達克、德國法蘭克福股票上市的Qiagen也是如此。Qiagen是細胞與基因檢測的老祖宗,從一九八四年成立至今,擁有超過五百個檢測項目,以及超過二千四百張專利權與執照。Qiagen股票總市值是無限大數公司的兩倍,但是本益比與股價營收比,與無限大數公司幾乎一模一樣。

台灣生醫科技業非常熟悉的Affymetrix公司,是全球生物晶片的領導廠商,國內生醫學術研究都使用它的晶片。早在○五年,台灣的賽亞基因公司就曾經與Affymetrix簽訂授權合約,共同開發B肝與氣喘相關的檢測晶片。Affymetrix在一九九二年成立,九六年上市,已是產業龍頭;但是五年前大賠新台幣百億元,之後仍然年年虧損,去年營業額達新台幣九十億元,虧損縮小到新台幣三億元,總市值卻只有約年營業額的八成,目前是新台幣七十七億元。

基因生物科技不是醫學突破的新紀元嗎?為什麼這麼多家基因生物科技公司,無法像當年網路公司網景(Netscape)上市那樣,創造網路科技風潮?網景在九五年八月九日股票上市,原本預計以每股十四美元上市,但因需求太強,臨時提高價格到二十八美元,上市當日竟以七十五美元收盤。

聲稱有獨家專利

每年僅乳癌基因檢測 營收就一五○億網景股票上市,創造網路科技泡沫的狂潮、帶著所有投資人作夢的故事,為什麼沒有在基因生技公司身上重演?

無限大數公司本身的故事非常夢幻,公司的三位創始人,一位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爾伯特(Walter Gilbert),一位是猶他州大學的醫學教授史柯尼克(Mark Skolnick),以及現任公司執行長梅爾莊(Peter Meldrum)。早在一九九四年,史柯尼克就已經率領猶他大學與無限大數公司的研究團隊,對於BRCA基因定序,並且確認這個基因與女性的乳癌、卵巢癌有高度關聯。

無限大數公司在BRCA基因的發現,對於人類有重大貢獻。裘莉在《紐約時報》的投書說,「做過基因檢測後,我的醫師告訴我,我有八七%的機率會得乳癌,有近五○%的機率會得卵巢癌。」無限大數公司網站也以非常明確的統計圖表指明,檢驗出BRCA基因突變的人,在五十歲之前罹患乳癌的機率逼近五○%,在七十歲之前罹癌的機率更升高至八七%,而且有高達六四%的患者會發生兩次乳癌。

一般人七十歲前罹患乳癌的機率只有八%,是BRCA基因突變者的十分之一。由於BRCA基因研究已超過二十年,累計學術論文超過一萬篇,這個結論早已確認。九四年八月,史柯尼克定序BRCA基因後,就向美國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三年後又對子型BRCA2基因申請專利,全球獨家的基因檢測專利權,因此牢牢掌握在無限大數公司手中。

乳癌檢測與醫療是一門大生意,光是去年美國就有二十二萬七千名婦女被檢測出乳癌(外加兩千名男性患者),另有約四萬名乳癌患者在去年死亡,這還只是傳統檢測程序篩選的結果。如果美國三億人口,或全球數十億人口,都透過無限大數公司授權,進行與裘莉同樣的BRCA基因檢測,「預防性」地篩選估計占總人口七%的遺傳性乳癌基因;並仿效裘莉,在毫無徵狀的情況下進行乳房切除、重建,將創造每年新台幣數千億元的商機。

根據裘莉的投書,她在無限大數基因做BRCA的基因檢測,花費四千美元(約新台幣十二萬元);而公司網站則揭露,每年進行的BRCA基因檢測件數高達二十五萬件,在保險公司或健保體系並未完全支持的狀況下,BRCA檢測一項業務,每年就有高達新台幣三百億元的市場規模;其中大約二分之一,會成為專利擁有人無限大數基因公司的營收。

基因專利「太霸道」

阻礙同業研究 消費者望價格卻步乳癌只是潛力巨大基因檢測市場的一小塊,美國健康產業研究中心Health Economics研究報告顯示,有將近九成的受測者,考慮使用基因檢測的程序,來早期發現自己的疾病。另外,保險公司UnitedHealth Group的報告估算,如果基因檢測成本能夠下降,引進保險機制,成為所有消費者都能使用的醫療程序,那麼到了二○二一年,光是基因檢測市場每年就有超過新台幣七千五百億元的商機。

基因檢測只是一連串醫療革命的開端,正如同裘莉做了檢測後,後續進行了乳房切除與重建,原本無中生有的「預防性醫療」程序長達三個月,還有後續的回診與復健。基因檢測,不只代表了每年以兆元計算的「無限大數」商機,更可能徹底改變目前的醫療產業結構。

無限大數公司坐在商機如此龐大的金山上,既是這個領域的領先者,又有裘莉這樣超級的明星作為代言人,為什麼股價表現無法像當年網景那樣一飛沖天?反而像個老紳士,枯坐在百億現金的鈔票上?裘莉從接受檢測到正式發表,前後超過三個月,但是無限大數公司的股價卻毫無反映,直到裘莉投書成為轟動全球的大新聞,股價也只漲個三%,意思意思交代過去?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的批評,可以為「基因為何不能像網路公司那樣一飛沖天」提出一部分解答。史迪格里茲撰文批評,無限大數公司的基因專利「太霸道」,阻止同業在基因科技上的研究,妨礙消費者的權利。耶魯大學原本早就推出更便宜的乳癌基因檢測,但受制無限大數公司專利權,無奈之下打了退堂鼓。

史迪格里茲說,「對基因定序的專利權,就好像把數學方程式當作專利。」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法則、物理現象給予專利保護,反而阻礙人類科技的進步。

比無限大數公司與猶他州大學教授史柯尼克更早發表BRCA基因與乳癌關聯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前教授金恩(Mary Claire King),更站在第一線批評無限大數公司。金恩認為,無限大數公司使用的篩檢技術「是一九九○年代的技術」,不僅太昂貴、技術老舊,而且不完全。

已轉任華盛頓大學教授的金恩說,一一年無限大數公司對每次BRCA檢測收取三三四○美元(約新台幣十萬元,今年裘莉檢測已經漲價到十二萬元);而正在發展中的新技術,一次就能篩檢出人體全部的兩萬三千個基因,提供消費者完整的基因訊息,檢測所有潛藏的疾病風險,收費比只能檢測兩個基因的無限大數公司還便宜。

美國判決大逆轉

基因檢測不能申請專利 衝擊相關產業到底「基因檢測」該不該獲得專利保護?還是應該像科學家發現物理現象、數學公式那樣,成為全人類的公共資產?美國法院對這個問題,爭論不休。

○九年五月,著名的紐約公益組織「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代表一群醫事檢驗醫師、乳癌患者、基因諮詢專家等,對無限大數公司提出訴訟,就是希望撤銷美國專利局發給的BRCA檢測專利。他們主張,基因原本就存在於自然界,無限大數公司的定序「只是發現,不是發明」、「專利權人並沒有賦予更多用途」。

ACLU對無限大數公司的訴訟,成為美國基因科技產業指標。從紐約地方法院、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到最高法院,陸續做出對無限大數公司有利、不利的反覆判決。最新的發展是,今年六月十三日,聯邦最高法院對BRCA專利訴訟做出最後判決,法官以九票對零票,否決BRCA的專利權,簡單說,「基因,不能成為專利」。

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對基因科技產業帶來重大衝擊。估計人體總數兩萬三千種基因,有將近兩成被註冊成專利,而困擾人類千年的癌症、心臟病、老人痴呆等疾病,全部與基因有密切的關聯,這些基因的發現與檢測,不能授予專利權。

基因定序屬於公共財,原本是沒有爭議的定論。一九八七年,時任美國總統雷根啟動預算金額高達新台幣一千億元的人類基因體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畫出人體兩萬三千種基因地圖。這個計畫原本只是純粹的學術研究,不過後來因為商機浮現,吸引許多民間投資與參與,加速原本的進度,在○三年四月提前大功告成。而民間投入的企業,則迅速向美國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之後更藉著不斷的企業購併,成了大型企業獲利的金雞母。

在慶祝基因地圖完成十周年的一三年四月,生醫科技業龍頭企業「生命科技公司」(Life Technologies Inc.)宣布將賣給儀器大廠 Thermo Fisher,購併的金額為一三六億美元(約新台幣四千億元)。生命科技公司是生醫界的巨頭,擁有五千多項專利,基因定序、基因合成、基因選殖、細胞分析,從傳統的身分鑑識,到最尖端的生物生產科技,本身就是一連串合併的產物。不過,生命科技的購併價格也不夢幻,就只有十七倍本益比,三倍多的年營業額。

在生命科技被合併之前,還有一個敏感的交易,擁有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病毒定序、在全球基因業界擁有先進地位的北京基因研究院,成功以新台幣三十五億元的價格,購併美國的「完全基因公司」(Complete genomics)。完全基因公司提供基因定序的服務,卻能夠順利賣給中國公司,其中的意義耐人尋味。

基因科技龍頭生命科技最終被傳統儀器公司購併,享有乳癌檢測專利的無限大數公司長期陷入專利訴訟,完全基因公司賣給中國,說明基因科技的市場雖然迷人,卻不夢幻,雖然有利潤,最終卻得面臨「分潤歸公」的產業本質。

這是裘莉割除乳房,給華爾街投資人最大的啟發。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基因檢測市場迷人 卻不夢幻──全球重要基因檢測公司投資價值

公司(代碼) 總市值

(億元新台幣) 本益比

(倍) 股價/營收比(倍)

基因定序

Life Technologies (LIFE) 4080 16.9 3.2 Illumina(ILMN) 2070 34.1 5.1 Pacific Biosciences (PACB) 36.3 -- 4.6 醫療檢測(Bio-Medical Testing)

Agilent

Technologies(A) 4482 14.3 2.0 Quest Diagnostics (DGX) 2950 15.9 1.4 Laboratory Corp of America (LH) 2700 15.3 1.6 Qiagen (QGEN) 1480 18.63.8 Myriad Genetics (MYGN) 780 22.9 4.9 Luminex (LMNX) 203 38.6 3.0 Affymetrix 77 -- 0.8 註:數據統計至今年5月 資料來源:各公司財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94

蘋果Siri遭遇專利糾紛

2013-08-05  NCW  
 

 

“樹大招風”的蘋果公司在中國屢成被告。小 i 機器人專利權所有人指控蘋果的Siri系統侵權,若敗訴,蘋果公司搭載有Siri的設備將不能在華銷售◎ 本刊記者 周群 文zhouqun.blog.caixin.com 被部分媒體稱為 “中國 Siri”代表的小 i 機器人正與蘋果公司對簿公堂,其專利權所有人指控蘋果Siri侵犯了自己的專利權。

在兩次預備庭和一次正式開庭之後,8月1日該案再次在上海一中院開庭審理。至當天的庭審告一段落,這起專利糾紛案的事實調查階段尚未結束。

上海智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智臻公司)擁有小 i 機器人專利。它認為蘋果公司的 Siri 系統實質也是一種聊天機器人產品,Siri 實現方案完全在小i機器人對應的 “一種聊天機器人系統”專利(ZL200410053749.9)保護範圍。

蘋果公司則堅決否認侵權。

去年7月這起訴訟消息被公佈時,深圳唯冠公司與蘋果公司的 IPAD 商標權糾紛剛剛達成和解,唯冠獲得6000萬美元和解費。同期江蘇一家名為雪豹日化有限公司與蘋果公司關於 “雪豹”商標的糾紛仍在司法程序當中。

“樹大招風”的蘋果公司在中國屢成被告,智臻公司的訴訟招來不少質疑。智臻公司董事長、小 i 機器人專利的發明人之一袁輝否認是在通過起訴蘋果炒作,這次訴訟也未提賠償請求。

不過,如果智臻公司勝訴,蘋果公司搭載有 Siri 的設備將不能在華銷售。

侵權賠償,或者與專利所有人和解,將是蘋果公司將要面臨的問題。

小 i是誰

小 i 是一種聊天機器人,也是上海智臻公司的品牌,也是這起專利糾紛案涉案專利的應用產品。

2004年,智臻公司的前身上海贏思軟件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贏思軟件)和袁輝共同向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這項“一種聊天機器人系統”專利,並于2009年得到授權。小 i 機器人曾在MSN 上風靡一時,現在也有應用于手機語音助手類。但這一專利技術大多應用在電信、銀行、電商等企業的客服系統中,並不直接面對用戶。

智臻公司首席技術官朱頻頻對財新記者說,起初他們主要從事智能手機軟件開發,後來轉到當時熱門的互聯網領域,決定做一個能夠在MSN 上自動與人聊天的 “玩意” 。2004年1月,他們先在 MSN 上推出小 i 機器人,當年4月又接入騰訊的 QQ 空間。同年,他們申請了 “一種聊天機器人系統”專利。

當時他們有面向個人(2C)和麵向企業(2B)兩條路。在2C 業務上,雖然小 i 機器人在 MSN 上用戶量不少但轉化成利潤並不容易。2B 業務主要是借助 MSN ╲ QQ 上的技術、人工智能和對話技術等為企業提供一些交互對話,至2009年他們已經有幾十家客戶。

贏思軟件最終決定將發展方向轉向2B 業務。因為和投資人理念產生分歧投資人退出,贏思公司陷入困境,原有的業務進入新成立的智臻公司。

2010年前後,國外一家叫 Siri 的初創公司被美國蘋果公司收購。起初,這家公司發明的Siri主要以文字服務為主。

之後蘋果通過與語音技術公司 Nuance 合作,將語音識別功能加入到Siri當中。

2011年,智臻公司拿到不少訂單。

就在公司狀況峰回路轉時,蘋果公司發佈了它的新款手機iPhone4s,這款手機最大的亮點即搭載了 Siri 系統。智臻公司認為Siri跟小i機器人幾乎是一樣的。

按照 “一種聊天機器人系統”專利說明書權利要求一的描述,聊天機器人有一個具有人工智能和信息服務功能的人工智能服務器,及其對應數據庫,同時它還擁有通訊模塊,用戶通過即時通訊平台或短信平台與聊天機器人進行各種對話。這項專利的特徵包括,該聊天機器人還擁有查詢服務器及其對應的數據庫和遊戲服務器,並且設置有一個過濾器,來區分接收到的用戶語句是否為格式化語句或自然語言,並且根據區分結果將該用戶語句轉發至人工智能服務器、查詢服務器或者遊戲服務器。

爭議焦點

2012年中,智臻公司向法院起訴蘋果公司侵犯專利權,要求停止製造、銷售、進口侵犯涉案專利產品權的產品。

蘋果公司否認侵權。雙方爭論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小 i 專利保護範圍有多大;二是 Siri 系統包括在蘋果產品上的客戶端和服務器兩個部分,蘋果公司認為 Siri 服務器在美國,不受中國管轄;三是小i專利中包括 “用戶”輸入,蘋果公司稱自己只提供硬件,售賣時缺少用戶輸入這一過程。

蘋果公司答辯稱,小 i 機器人的專利區別技術特徵部分專利文件語焉不詳,權利要求書對格式化語句、自然語言、過濾器以及過濾器如何工作等關鍵 概念和過程都沒有定義和表述,因此涉案專利權利要求不清楚,專利權保護範圍也就不能確定。 蘋果公司還認為,Siri 和小 i 機器人使用的是不同的技術路線,Siri 技術方案缺少涉案專利的多項技術特徵,因此不構成專利侵權。

在此前7月2日的庭審中,雙方將彼此的專利技術特徵進行了逐一比對。智臻公司認為Siri 同樣具有查詢、人工智能和對話服務器,服務器的數據來源方式也相同,Siri 多個技術特徵均落入了小 i 專利的保護範圍。而蘋果公司方面則認為,Siri 只有一個 Siri 服務器,也沒有與服務器相對應的數據庫,沒有過濾器也不區分自然語言和格式化語言等,不具備小i專利特徵。

為了固定 Siri 的技術方案,智臻公司向法院提交了一份由上海浦東知識產 權司法鑒定中心出具的鑒定意見書,該鑒定意見書通過黑盒測試認定,Siri 的實現方案落入了小 i專利的保護範圍。

蘋果方面的代理律師認為,黑盒測試又稱功能測試,是為了檢測軟件功能是否能正常使用的,不能用來鑒定知識產權問題。他們還認為出具這份鑒定意見的鑒定機構資質不夠。

蘋果公司的代理律師陶鑫良指出,這種測試方法用Siri 最後的功能來倒推Siri 的結構與技術路徑是否與小 i 相似,是非常荒謬的。

智臻公司代理律師斯偉江回應稱,之所以採取黑盒測試,是因為蘋果公司不願意拿出 Siri 的方案,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智臻公司另一位代理律師袁洋解釋說,一般的黑盒測試只是一個推論,他們做的測試則是兩方面結合,一個是推論,另外是驗證,驗證蘋果的這種產品和涉案專利是否具有對應性。

為了證明 Siri 與小 i 機器人採用的技術方案相同,智臻公司一方在法庭上現場演示了被稱為“換頭”的試驗。

“你叫什麼名字?” “我叫小 i。 ”將蘋果設備上的 Siri 客戶端連接到小 i 的服務器上後,Siri確實可以正常運行。

蘋果公司方面以對方在蘋果終端上安裝的“證書”內容不明、試驗缺乏第三方監督,以及相同功能可以由不同路徑達到為由,不認可前述試驗效果。

8月1日的庭審中,原被告雙方繼續 就前述爭議激烈交鋒,雙方都無法接受對方的意見。

金杜律師事務所律師和專利代理人酆迅向財新記者分析說,小 i 機器人專利中包括一個用戶並不是很合適,蘋果的專利顯然沒有用戶這個特徵,因此很難證明 Siri 侵犯了小 i 機器人的專利。

而且,Siri 服務器是放在美國,由於專利具有地域性,中國專利只在中國域內有效。顯然,蘋果方面的抗辯也強調了這兩點。

前景未明

雖然與蘋果公司對簿公堂,袁輝和朱頻頻仍對喬布斯推出 Siri 表示感激,認為Siri 打開了聊天機器人市場,並給小 i 的改進提供了啟發。

朱頻頻介紹,受 Siri 的啟發,他們也很快將語音識別整合到小 i 機器人的2B 業務當中,為企業提供語音交互服務。而為小i 提供語音交互功能的企業,同樣是為 Siri 提供語音服務的 Nuance。

從2012年2月 開 始, 小 i 機 器 人 語 音助手版也陸續推出 Android、iPhone、Windows Phone 等版本,目前小 i 機器人幾乎可以在所有的交互平台上應用。

朱頻頻認為,智臻公司主要集中在2B 業務上,目前 Siri 對智臻公司的商業模式和業務並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蘋果 Siri 目前沒有做2B 業務,並不意味著別人不會去做。實際上,他們的合作伙伴 Nuance 就已經在做2B 業務,並在大力推廣。

不僅是國外,國內也有科大訊飛語點、搜狗語音助手等不少類似 Siri 的應用。酆迅認為,如果這些軟件也是通過用戶說話、機器識別、識別之後來查詢或者進行一定的操作,那麼這些軟件可能也會涉嫌侵犯小i機器人專利權。

智臻公司此次對蘋果的訴訟主要目的在於確權,並沒有提出賠償請求。袁洋向財新記者表示,如果法院最後確認蘋果Siri 侵權,那麼蘋果接下來必須考慮是取消蘋果終端上的Siri 功能,還是與專利所有人協商繼續使用。

目前,蘋果公司在中國大陸銷售擁 有 Siri 功 能 的 產 品 有 iPhone 4S、iPhone 5、iPad 4、iPad mini等。

不過,蘋果公司已經于2011年年底向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了針對小 i 機器人專利的無效申請,要求認定該專 利無效。

酆迅分析說,小 i 機器人的權利要求確實很寬,好處是容易去告別人侵權, “你要求的範圍很大,別人都在你圈裡面” ,但不足也在於,範圍越寬就越容易被認定無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48

SCO公司錯用專利工具,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561.html

科技企業之間的專利競爭集中表現在Windows PhoneIOSAndroid三者的競爭,類似的現象在2003年就發生過。當時的主角是SCOIBMMicrosoftSCO Unix的封面是一隻露出爪牙的熊,目標是UnixLinuxWindows。當時故事的起因是什麼?結果如何呢?

 

你寫的系統太差勁,乾脆就叫Unics算了。上個世紀60年代末的一天,貝爾實驗室的布賴恩·柯尼翰對同事肯·湯普生這樣說。 在英文裡,Unics發音與Eunuchs(太監)一樣。肯·湯普生接受同事的嘲弄,並在稍作修改後,把自己研發的系統叫做Unix。起初,Unix只是內部使用,後來向研究機構免費許可,向企業收費許可。

1979年,微軟購買了UNIX授權,並和SCO聯合開發了XENIX,以OEM的形式授權給英特爾和施樂等公司。

1993年,擁有貝爾實驗室的AT&T將其擁有的Unix資產賣給Novell。此時的IBMDECHPSun因為早年得到授權,繼續進行著各自的Unix版本研發。

1995年,NovellUnix資產賣給SCO,花了錢的SCO認為自己是Unix的正宗傳人,而Novell當時已視Unix為雞肋,並沒有異議。

由於授權的混亂,且沒有統一的版本,此時的UNIX版本已經遍地開花,不同的版本使得UNIX系統開始分散。於是,比爾蓋茨開始打造一套統一的操作系統:Windows NT。之後,Windows系統逐漸拓展市場,而擁有Unix陣營的SCO卻開始走下坡路。

在微軟與Unix陣營的對手進行車輪戰的同時,一股新的力量在生成並強大起來,左右了戰局的發展方向,這就是LinuxIBMOracleSun等業界大鱷紛紛表示扶持Linux,而Unix系統受到WindowsLinux的雙重衝擊,市場份額更小了。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力一擊。進入21世紀後,SCO開始策劃一出震驚IT業界的大戲。

20033月,SCOIBM提出訴訟,控告IBM把一些Unix的代碼改頭換面後加入Linux產品中,要求IBMSCO賠償10億美元。

20035月,SCO向微軟發放Unix技術許可,其中包括專利權和源代碼。微軟此舉強化了SCOUnix「權威地位,增強了 SCO挑戰IBM的決心。

2004年初,SCO的訴訟風暴席捲全球,Linux陣營的廠商和大型用戶人人自危,SCOIBM的訴訟慢慢佔了上風。

200411月,微軟CEO斯蒂夫·鮑爾默表示「Linux侵犯了至少228項專利,對於那些已經加入WTO的國家而言,使用Linux就意味著有一天有人過來向你收取專利費。

20051月,美國法院判決IBM交出20億行的程序代碼給SCOSCO股價暴漲20%

這時SCO似乎可以動手打開巨大的錢袋子了,然而風雲又變,Novell稱自己才是Unix的合法擁有者,因為Novell當年沒有把Unix賣給SCOSCO也只是個授權使用者,並且要 SCO把從微軟和Sun公司收到的授權許可費給吐出來。連年訴訟耗盡了SCO的人力、物力和財力,SCO也沒有把重心放在業務上,其Unix業務已日薄西山。

20071227日,財力耗盡的SCO正式被納斯達克摘牌。

如今,SCO Group已經改名為TSG Group,這被認為是用來擺脫負面印象的一個手段。

SCO本是一家勇於創新的公司,第一個把UNIX移植到Intel服務器上,第一家向獨立軟件供應商和用戶提供真正的二進制兼容的產品,第一家提出多Windows Friendly策略並提供客戶端集成工具,第一家提供多處理器Unix操作系統,第一家被眾多著名的硬件廠商認證為企業級服務器系統標準等。

但是,SCO後期希望通過知識產權許可和訴訟(而不是通過改進產品)的方式來獲取利潤,卻最終樹敵過多,自取衰落,這也許值得之後的公司借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31

谷歌收購富士康虛擬現實技術專利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840.html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週五報導稱,谷歌已經從蘋果主要代工廠商富士康手中購買了可穿戴技術設備專利,旨在強化自己在該市場的領先地位。

報導稱,一家美國科技公司從亞洲代工廠商那裡購買知識產權還是非常罕見的。目前,雙方並未公佈這筆交易的財務信息。

富士康表示,這些專利與頭戴式顯示設備有關。通過這些專利技術,虛擬圖像可以被疊加到真實視覺中。這些專利通常用於航空及戰術/地面顯示、工程和科學設計應用、遊戲、視頻設備、培訓和模擬工具等方面。

富士康已經在美國加州建廠用於生產谷歌智能眼鏡產品。然而,富士康還是其他消費電子品牌的主要配件供應商,其中就包括蘋果公司。雖然蘋果還沒有宣佈推出可穿戴技術產品,但其他科技企業卻已經走在了蘋果的前面。

一些業內觀察家表示,可穿戴技術的迅速崛起將來可能導致大量的專利訴訟,這與智能手機市場最近幾年發生的多起專利訴訟案件非常類似。

谷歌智能眼鏡Google Glass目前正在進行小規模測試,預計明年上市。至於谷歌將如何使用新收購來的這項專利,現在還尚不清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27

被控七項侵權 雃博反擊規模大三十倍的瑞思邁 跨國專利戰 小蝦米找到對抗大鯨魚的新武器

2013-09-02  TWM
 
 

 

撰文‧李洵穎

電子業互告侵權的案例屢見不鮮,從蘋果告三星,或是宏達電、蘋果間的專利訴訟,都是近年來受矚目的例子。不過,就在八月中,一家台灣生醫器材公司雃博槓上了比自己規模大三十倍的大廠瑞思邁(ResMed),引起市場注意。

雃博,一年營收規模不過新台幣十多億元的氣墊床及呼吸治療器公司,三年前積極主打「APEX」自有品牌,去年才進軍美國市場,沒想到第一役就遇上專利訴訟,被澳洲業者、美國那斯達克掛牌公司ResMed控告侵害七項專利權。

ResMed是全球睡眠治療大廠之一,一年營業額也同樣是十多億元,只不過幣別是美元。

雃博總經理李永川說,當初接獲被告通知時很錯愕,第一個念頭是:「怎麼會是我?」「雖然(雃博)規模不大,但對方會來告,顯然我們對它(ResMed)也是個威脅。」ResMed不但以巨人姿態控告雃博,甚至請來的律師更是蘋果控告宏達電的專利訴訟團隊,要一次擊垮雃博的意圖明顯。

另闢戰場

新戰線節省時間與金錢

李永川到處尋求科技業朋友提供經驗,結果得到的建議多數都是「乾脆付權利金」、「退出美國市場」等消極作法。但他不甘心就此妥協,便向世博科技顧問公司執行長周延鵬請益。周延鵬是李永川多年鄰居,「他就住在我家樓上,」也是鴻海集團的前法務長,專利經驗豐富。在周延鵬主導下,雃博和ResMed專利訴訟攻防就此展開。

周延鵬對他說:「在國際專利訴訟戰場有兩個原則,第一、你被告,代表你是somebody;第二、被告了,就一定要告回去,否則就只能乖乖地付一輩子權利金。」在周延鵬指點下,李永川決定與ResMed正面對決。

而其對決的戰略,則是「在不利的戰場速戰速決,另闢具有優勢的新戰場」。首先,雃博與ResMed的專利訴訟開端起於今年三月底,照以往案例,這樣的訴訟至少必須走十四到十六個月,雃博決定,在這條戰線上快速脫離戰場,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承諾不進口侵權產品至美國,以獲取ITC同意終止調查,讓ResMed白忙一場。

另一方面,雃博則積極另開一條主動攻擊的新戰線。八月中旬,雃博反提ResMed六項專利無效,並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提出「多方複審(IPR)」申請,化被動為主動。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把戰線從ITC轉到IPR。」如果在IPR這個戰場獲得勝利,那麼,ResMed的專利權不存在,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侵權」問題,雃博可以自由進入美國市場。因為已有長期蒐證,雃博對ResMed的六項專利無效性很有把握,更重要的是,IPR這個戰場,對於「小蝦米」格外有利。

首先,按照過去廠商間專利訴訟實務統計,當專利權利人向美國聯邦法院控告國外廠商侵權並要求ITC調查時,ITC最終多半會主張專利有效,也就是通常對提告廠商較為有利。而這次雃博所採用的IPR程序,是第三方用於挑戰現行專利權有效性的程序,第三方只要能夠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提出專利無效的證明,美國專利商標局接受的機率不低。

其次,以訴訟時間來說,走ITC程序平均耗時十四至十六個月,而IPR約一年就可確定專利是否無效。更重要的是,以訴訟成本來說,IPR平均介於五十萬到八十萬美元,如果是打ITC的專利權官司,費用可能高出五倍以上。

新法上路

已有十件專利確認無效

周延鵬表示,這一條有利於「小蝦米」的專利權訴訟戰新工具,來自於去年九月生效的美國AIA法案新條款:「任何人都可以質疑發明人的發明而提出審查要求」,自新法上路以來,至今已有十件左右的專利確認無效。台灣先前曾有台積電循新制度提出專利無效案件,目前仍在進行中;雃博這次一口氣提出六項專利無效案件,以數字來說,算是台廠最大動作。

除了提供台廠在面對侵權指控時的有利工具之外,世博國際商業法律一處總監吳俊英表示,美國AIA新制上路,也讓台廠能夠在「事前」即做好防範誤踩專利權地雷的準備。

他表示,以往廠商開發新產品時,遇到「已被申請專利但卻存在模糊空間」的技術時,往往只能冒險一試,被動等著被告之後再打官司,提出反駁證明;如今,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挑戰專利權」,所以只要研究周全,就能在事前即以較低成本的方式,主動提出專利無效,拆除既有廠商或專利地痞的專利地雷。

當然,雃博與ResMed的專利權大戰尚未結束,雃博能否扳倒大鯨魚仍在未定之天;但無論如何,對於長期苦惱於專利權地雷的國內科技業者來說,這條省時省錢的新戰線,的確值得投注心力,好好鑽研一番。

雃博、ResMed營業狀況比較項目 雃博 ResMed 成立時間 1990年 1989年產品項目 醫療用褥瘡氣墊床組62.38% 呼吸治療產品 23.24%

福祉器材10.33%

醫療電子產品2.55%

其他 1.5% 呼吸器面罩45% 呼吸器(Flow Generators)55% 一年營業額(新台幣) 18億元 400億元銷售地區 歐洲48.63%

美洲29.44%

亞洲及其他21.93% 美國56%

歐洲33%

亞太11%

透過ITC和IPR程序主張美國專利無效的比較

項目 ITC IPR

主管機構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美國專利商標局所需時程 約14個月到16個月 約12個月訴訟費用 數百萬美元 數10萬美元申請人 專利權人 專利權人以外的任何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15

被控七項侵權 雃博反擊規模大三十倍的瑞思邁 跨國專利戰 小蝦米找到對抗大鯨魚的新武器

2013-09-02  TWM
 
 

 

撰文‧李洵穎

電子業互告侵權的案例屢見不鮮,從蘋果告三星,或是宏達電、蘋果間的專利訴訟,都是近年來受矚目的例子。不過,就在八月中,一家台灣生醫器材公司雃博槓上了比自己規模大三十倍的大廠瑞思邁(ResMed),引起市場注意。

雃博,一年營收規模不過新台幣十多億元的氣墊床及呼吸治療器公司,三年前積極主打「APEX」自有品牌,去年才進軍美國市場,沒想到第一役就遇上專利訴訟,被澳洲業者、美國那斯達克掛牌公司ResMed控告侵害七項專利權。

ResMed是全球睡眠治療大廠之一,一年營業額也同樣是十多億元,只不過幣別是美元。

雃博總經理李永川說,當初接獲被告通知時很錯愕,第一個念頭是:「怎麼會是我?」「雖然(雃博)規模不大,但對方會來告,顯然我們對它(ResMed)也是個威脅。」ResMed不但以巨人姿態控告雃博,甚至請來的律師更是蘋果控告宏達電的專利訴訟團隊,要一次擊垮雃博的意圖明顯。

另闢戰場

新戰線節省時間與金錢

李永川到處尋求科技業朋友提供經驗,結果得到的建議多數都是「乾脆付權利金」、「退出美國市場」等消極作法。但他不甘心就此妥協,便向世博科技顧問公司執行長周延鵬請益。周延鵬是李永川多年鄰居,「他就住在我家樓上,」也是鴻海集團的前法務長,專利經驗豐富。在周延鵬主導下,雃博和ResMed專利訴訟攻防就此展開。

周延鵬對他說:「在國際專利訴訟戰場有兩個原則,第一、你被告,代表你是somebody;第二、被告了,就一定要告回去,否則就只能乖乖地付一輩子權利金。」在周延鵬指點下,李永川決定與ResMed正面對決。

而其對決的戰略,則是「在不利的戰場速戰速決,另闢具有優勢的新戰場」。首先,雃博與ResMed的專利訴訟開端起於今年三月底,照以往案例,這樣的訴訟至少必須走十四到十六個月,雃博決定,在這條戰線上快速脫離戰場,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承諾不進口侵權產品至美國,以獲取ITC同意終止調查,讓ResMed白忙一場。

另一方面,雃博則積極另開一條主動攻擊的新戰線。八月中旬,雃博反提ResMed六項專利無效,並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提出「多方複審(IPR)」申請,化被動為主動。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把戰線從ITC轉到IPR。」如果在IPR這個戰場獲得勝利,那麼,ResMed的專利權不存在,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侵權」問題,雃博可以自由進入美國市場。因為已有長期蒐證,雃博對ResMed的六項專利無效性很有把握,更重要的是,IPR這個戰場,對於「小蝦米」格外有利。

首先,按照過去廠商間專利訴訟實務統計,當專利權利人向美國聯邦法院控告國外廠商侵權並要求ITC調查時,ITC最終多半會主張專利有效,也就是通常對提告廠商較為有利。而這次雃博所採用的IPR程序,是第三方用於挑戰現行專利權有效性的程序,第三方只要能夠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提出專利無效的證明,美國專利商標局接受的機率不低。

其次,以訴訟時間來說,走ITC程序平均耗時十四至十六個月,而IPR約一年就可確定專利是否無效。更重要的是,以訴訟成本來說,IPR平均介於五十萬到八十萬美元,如果是打ITC的專利權官司,費用可能高出五倍以上。

新法上路

已有十件專利確認無效

周延鵬表示,這一條有利於「小蝦米」的專利權訴訟戰新工具,來自於去年九月生效的美國AIA法案新條款:「任何人都可以質疑發明人的發明而提出審查要求」,自新法上路以來,至今已有十件左右的專利確認無效。台灣先前曾有台積電循新制度提出專利無效案件,目前仍在進行中;雃博這次一口氣提出六項專利無效案件,以數字來說,算是台廠最大動作。

除了提供台廠在面對侵權指控時的有利工具之外,世博國際商業法律一處總監吳俊英表示,美國AIA新制上路,也讓台廠能夠在「事前」即做好防範誤踩專利權地雷的準備。

他表示,以往廠商開發新產品時,遇到「已被申請專利但卻存在模糊空間」的技術時,往往只能冒險一試,被動等著被告之後再打官司,提出反駁證明;如今,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挑戰專利權」,所以只要研究周全,就能在事前即以較低成本的方式,主動提出專利無效,拆除既有廠商或專利地痞的專利地雷。

當然,雃博與ResMed的專利權大戰尚未結束,雃博能否扳倒大鯨魚仍在未定之天;但無論如何,對於長期苦惱於專利權地雷的國內科技業者來說,這條省時省錢的新戰線,的確值得投注心力,好好鑽研一番。

雃博、ResMed營業狀況比較項目 雃博 ResMed 成立時間 1990年 1989年產品項目 醫療用褥瘡氣墊床組62.38% 呼吸治療產品 23.24%

福祉器材10.33%

醫療電子產品2.55%

其他 1.5% 呼吸器面罩45% 呼吸器(Flow Generators)55% 一年營業額(新台幣) 18億元 400億元銷售地區 歐洲48.63%

美洲29.44%

亞洲及其他21.93% 美國56%

歐洲33%

亞太11%

透過ITC和IPR程序主張美國專利無效的比較

項目 ITC IPR

主管機構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美國專利商標局所需時程 約14個月到16個月 約12個月訴訟費用 數百萬美元 數10萬美元申請人 專利權人 專利權人以外的任何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16

一位律師兼魔術師:為何沒人為魔術申請專利?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659.html

雷克斯擁有律師執照卻不執業,從小的夢想就是當魔術師,著有《魔術律師男孩》(Lawyer Boy)等書,目前與theory11.com與Penguin Magic研發魔術。

他花了好幾個月創造了一種氣球斷口魔術,他可以把充氣的氣球的開口捏下,然後神奇的接回去,過程沒有借助其他道具;但之後有家俄羅斯公司,推出了一支影片拍攝手法雖不完全一樣,但整個概念如出一轍。遺憾地,美國的智慧財產法律 無法給雷克斯任何援助。

公然剽竊無法可管

雷克斯已經看多太多例子,也碰過不少的魔術師看著自己作品被盜用卻只能摸摸鼻子。漂浮魔術大師羅山德(Dirk Losander)花了2000美元打造出美麗的漂浮桌,外面的仿冒品只要500美元,而上述的俄羅斯公司同樣抄襲雷克斯的其他多種魔術。

在時尚產業,有人說沒有版權法 的阻礙更能激勵創新,但在魔術界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

2009年,德國魔術師羅文(Jan Rouven)表演了一道一劍穿心的魔術:六把劍懸於一張桌上,魔術師本人躺在桌上,劍與魔術師身體非常接近;其中一把直指魔術師的心窩,每把劍的劍柄都繫了一條繩子,由一位不知道哪條線對應哪一把劍的觀眾一支一支放下劍,當五把劍落下後,魔術師安然無恙離開桌面,拉下最後一條線,如果他還躺在桌上劍就會筆直刺進他的心臟。

據聞,魔術師安卓斯(Criss Angel)曾在後台偷​​看羅文的表演道具,並在最近表演出一模一樣的魔術;他沒有找羅文,反而是找上奇幻電影導演巴克(Clive Barker)徵求同意,因為安卓斯用的道具桌跟巴克曾在電影中用的十分類似,但也僅限於外型,其他的手法和機關都與羅文相同。

但最後魔術表演失敗,道具在表演時故障,工作人員必須當著現場觀眾面前修道具,所幸無人傷亡。事後安卓斯在網站上聲明,自己是唯一擁有巴克同意的表演者,其他人沒有權利重現這個魔術,文中則完全沒提到羅文。

為何專利法也沒輒?

你或許會想,那如果為道具申請專利呢?不過,一旦申請專利就代表要將秘密公諸於世 ,而且魔術很多時候靠的不是道具,是視覺上混淆、重點是手法,所以也非關道具的專利。

再者,商業秘密法(trade secret law)又是怎麼規定呢?這項法律規定,「不當」分享商業機密才犯法。也就是說如果你去當大衛考伯菲(David Copperfield)的助理,保證不洩密後卻公開他的手法就是犯法,但是如果你是自己在觀賞時看出破綻,這項法律無法制止你依樣畫葫蘆和公開表演。

儘管美國聯邦《1976年著作權法》保護原創的戲劇「作品」和動作編排,但仍不包含魔術技巧。也就是說,假設你發明了一件道具夾克,裡面的機關暗袋是你研發好幾年的心血,但按照這項法律,能申請版權保護的只有你穿夾克的手法。

魔術表演綜合了動作編排、台詞,而有些表演需要用到的道具也同樣應該受到保護。雖然道具不是「作品」但卻與其密不可分,不是嗎?

如何保障魔術師權益?

那魔術師們還能抱什麼希望?他們還能夠保護智慧財產嗎?

魔術師也許可以指望法律對商品外觀與包裝(trade dress)之保護,或是魔術業界裡的業界行規,曾針對此著書的律師羅辛(Jacob Loshin)表示,魔術界好的魔術機密 非常保護,任意洩漏會遭致同業鄙棄、失去魔術師最重視的聲望、無法演講授課、參加比賽或出現在相關書籍中。

雷克斯認為,也許魔術界的缺乏法律保護是因為業界缺乏創新,大衛考伯菲也曾說:與其浪費力氣在法庭爭輸贏,「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創造嶄新、與眾不同的作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17

所有人都在握緊專利,馬斯克為何免費贈送 特斯拉以開放誘同盟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630

特斯拉開放所有專利的驚人之舉,並非純粹的利他行為,而是兼顧企業戰略發展的考量。在新能源車的不同發展路徑之爭中,它需要更多的電動車同盟軍;在耗資巨大的充電設施建設中,它也需要更多同行者。

「我們所有的專利都屬於你。」2014年6月12日,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特斯拉電動汽車官方博客上發出這一消息,表示為了電動汽車技術的發展,本著開源的理念,特斯拉將不會對任何懷著良好目的來使用其專利的人提起法律訴訟。

這份聲明在業內引起巨震。第二天,中國股市上新能源車、鋰電池等板塊上市公司大部分漲停。更多人在問,為何馬斯克要主動開放專利?

「你給予工程世界的,某種程度上相當於喬納斯·索爾克(Jonas Salk)把小兒麻痺症疫苗帶給世界。」一名網友在上述博客後面留言讚美馬斯克。

但事實上,馬斯克開放特斯拉專利,並非索爾克放棄疫苗專利那樣純粹的利他行為,而是兼顧企業戰略發展的考量。

汽油車才是對手

特斯拉放開專利,其實早有徵兆。

2014年6月3日,在特斯拉年度股東大會上,一名股東問馬斯克,你將如何平衡讓地球變得更加綠色的目標同時又不負對股東的責任?馬斯克回答,正在考慮對公司的專利做一件有爭議的事情。

6天後,英國舉行的Model S汽車發佈會上,馬斯克又表示,願意向其他電動汽車廠商分享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站設計,以建立一個可以滿足行業間廠商互換使用的統一行業標準。馬斯克稱,開放特斯拉超級充電站技術,將允許電動汽車在美國以及其他地區現有的不同充電網絡上進行充電。

3天後,馬斯克在博客上宣佈,特斯拉的所有專利將免費放開。

馬斯克稱,特斯拉原本認為那些大的汽車生產商會來抄襲它們的技術,並利用其大規模生產、銷售和市場力量來壓垮特斯拉,所以必須申請專利,但是現實情況恰恰相反,在大型汽車生產商那裡,電動汽車項目的銷售量不到其總銷量的1%,少到幾乎不存在。特斯拉的競爭對手不是那些非特斯拉的電動汽車,而是那些每天從世界各地汽車工廠如洪水般湧出的汽油車。

確實,特斯拉2013年全球銷量為22,477輛,2014年銷量目標是35,000輛,而全球每年的汽車銷量約為1億輛,兩者力量懸殊。

獨立分析師克里斯·烏米爾斯道托斯基(Chris Umiastowski)在加拿大《環球郵報》撰文指出,如果特斯拉的競爭對手都在忙著造汽油車,那麼特斯拉持有的這些專利對於股東來說也沒有什麼意義。與其在並不存在的競爭中用專利來自我保護,還不如有效地使用公司專利,為電動汽車發起開源運動,反而能增強其競爭能力。假如電動車是未來,特斯拉此舉還為自己打造了一個強大的品牌。

馬斯克在隨後的電話會議上對媒體表示,「這不會損害到特斯拉,而是在幫助整個行業。就吸引和調動世界上最好的技術人才的積極性等方面而言,我認為它事實上還會幫到特斯拉。」

消息發佈當天,特斯拉的股價下挫了0.5%。在市場經濟中,專利是企業自我保護、制約競爭對手的利器,特斯拉如此作為,部分投資人一時難以接受。

克萊姆·錢伯斯(Clem Chambers)是私人投資者網站ADVFN.com的首席執行官,他在《福布斯》撰文認為特斯拉開放專利相當大膽,相比之下,蘋果和三星之間數十億美元級別的專利糾紛簡直是瘋狂,但馬斯克是對的。因為特斯拉的競爭對手不是混合動力車或者其他電動車,而是內燃機汽車。這些專利不但意味著延緩競爭的到來,還在阻礙創新。「在一個發明創造的速度要快過專利申請的時代,為什麼不以發明創造來保持領先地位呢?」

並不艱難的決定

在特斯拉宣佈開放專利的前一天,特斯拉和寶馬進行了一次高層對話,但雙方均未披露細節。寶馬剛剛在6月初發佈了寶馬i8插電式混合動力跑車,該產品將在歐洲等市場和特斯拉的Model S展開競爭,其售價約為Model S的兩倍。隨後,馬斯克證實,正在同寶馬在內的數家車企談判,討論如何推廣電動車,優化德國充電站網絡的使用。

特斯拉雖出生於硅谷,做的是純電動車,但一直與傳統車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特斯拉電動車的傳動技術,來自曾參與通用汽車電動車EV-1項目的工程師艾爾·科科尼(Al Cocconi)創辦的電動汽車公司AC Propulsion的授權;與特斯拉有過合作的傳統車企還包括戴姆勒和豐田。

2009年,戴姆勒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持有特斯拉10%的股份,2010年7月,特斯拉上市的時候,豐田買下其價值5000萬美元的股票。戴姆勒Smart電動車使用的是特斯拉電池,奔馳B系列電動車使用的是特斯拉的傳動系統。豐田和特斯拉簽署了一份為RAV4電動汽車提供動力系統、電池、變速箱和相關軟件、價值1億美元的合同。不過這個合同在2014年5月底已經到期,並不再延續。

2012年9月底,豐田副總裁兼研發部門主管內山田武宣佈,取消其第二款全電動汽車eQ的量產計劃,修正了此前豐田對電動汽車的樂觀判斷,認為當前電動汽車的性能無法滿足社會需求。

當然,豐田還在和寶馬繼續聯合開發電動車,堅持電動車、燃料電池車等多線並舉。不過當前豐田的研發重點是一款可續航300英里、零排放的氫燃料電池四門轎車,這款車已在2014年年初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首次亮相,有望在2015年推出。

美國《汽車新聞》雜誌記者馬克·瑞汀(Mark Rechtin)撰文指出,豐田、本田和現代正在慢慢從電池電動車實驗中離場,轉向燃料電池車。而其他汽車大佬們則保持了一個更加開放的態度,以「技術不可知論」來描繪它們發展合適車輛的路徑,以迎接下一個十年越來越嚴格的燃油經濟性和排放標準。

在他看來,特斯拉只生產電動汽車,它的商業模式和願景是以電池取代內燃機驅動汽車,為此特斯拉在電池和充電設施上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為了讓數十億美元的投資獲得回報,特斯拉需要更多人加入電動車市場。如果其他汽車企業抓住這一免費技術加入特斯拉陣營,那麼電動車將成為可行技術,並按照特斯拉所定義的標準發展。

開放專利對特斯拉來說並不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因為在美國,專利保護持續的時間根據創新性而有所差異,但是最多不超過20年。20年後,這一發明可以免費供任何人以任何方式使用,無需向原始發明者打招呼。

6月16日,喬治敦中心商業和公共政策項目主管拉里·唐斯(Larry Downes)在《華盛頓郵報》撰文,認為特斯拉開放專利的決定也許令人欽佩,但它很難稱得上是革命性的。他們所做的,不過是把其組合投資中依賴特定專利的時間調快了幾年。

充電設施需要同盟軍

馬斯克在博客中表示,特斯拉汽車公司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加速可持續交通的發展。「如果我們整理出一條製造有競爭力的電動車的道路,但是又在身後埋下知識產權的地雷來阻止其他人加入,我們就有違這一目標。」

讓更多車企加入電動車陣營,對特斯拉和電動汽車行業都是一件好事。一輛Model S充滿電最高能夠續航500公里,在電池續航里程和安全性方面已經打消了消費者疑慮,可是充電設施卻成為特斯拉麵前的攔路虎。

2014年4月末,特斯拉電動車公司在新澤西州漢密爾頓某購物中心為其第100個超級充電站(Supercharger station)、在北美第86個超級充電站成立舉行了剪綵儀式。這些充電站都由特斯拉出資建設,充電網絡的電力來自馬斯克創建的另一家公司Solar City的光伏發電。這些超級充電站組成的充電網絡,使得特斯拉車主能夠輕鬆環行美國西海岸和東海岸,或者環繞整個美國長途旅行,可是隨著特斯拉電動車從北美走向全球,充電是一個問題。

2014年4月22日,馬斯克首次來華,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未來將在中國「投資數以億計美元」打造充電網絡,希望能夠和中國電力兩大巨頭——國家電網以及南方電網展開合作,為中國特斯拉車主建造完備的基礎設施;倘若需要,特斯拉也可以獨立在華打造充電站。

現實情況是,特斯拉沒有「數以億計美元」投入充電站建設,中國也沒有給予它這個方便。2014年第一季度,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衡量,即不計入股權獎勵支出及其他一次性項目,特斯拉營業收入為6.2億美元,淨虧損4980萬美元。特斯拉擁有獨立的充電樁和充電站標準,自成體系,難為他人所用,同時也就意味著無法共享其他品牌/公共充電設施。2014年4月正式進入中國之前,特斯拉與中國國家電網展開談判,但是至今未能達成一致。不過,特斯拉中國區傳播總監楊淑婷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特斯拉仍在繼續跟國家電網探討標準兼容的問題。

中國在2010年就成立了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12年3月正式實施有關電動汽車充電接口和通信協議的四項國家標準。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標準化工作標委會秘書長、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標準化中心副主任劉永東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特斯拉的交流充電接口和中國國家標準差不多,只是物理尺寸不一樣,國標是孔式接口,特斯拉是針式接口;可是直流充電接口就完全不一樣、車身與充電站的通訊協議也不一樣,完全不能兼容,「表面上是物理接口差異,但實際上還涉及車身內部電路問題,以及充電安全」。

就像家用電器插頭和電壓有著歐美、中國、日本等不同標準一樣,電動汽車不可能一個接口全球適用,中國直流快充本身也是國際標準之一。

在2014年3月,特斯拉宣佈,要在中國建設從北京到上海高速公路沿線的超級充電站。兩個月後的5月7日,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快速啟動了在京港澳高速、京滬高速和青銀高速沿線建設電動汽車充電站的計劃,2014年6月底將建成京滬高速沿線充電站;2014年8月底要建成京港澳和青銀高速沿線充電站。

20天後,國家電網又宣佈「開放電動汽車充換電站設施市場」,放開了個人安裝充電樁的標準,與之前必須擁有產權車位不同,申請者只要擁有固定車位、小區物業也同意的情況下,可在車位自建充電樁,並享受近5毛錢一度的居民用電。目前國家電網已經建成的充換電站400餘座和近兩萬個充電樁;而此前的規劃是到2015年要建成2351座充電站,22萬個充電樁。到2020年,充電站的建設目標高達10000座。

特斯拉目前在北京和上海一共只建了三個超級充電站,正在推動的是「目的地充電」項目,即在公共場所的停車場為特斯拉車主提供免費充電服務。6月11日、13日,特斯拉先後分別與銀泰集團、望京SOHO簽約,在它們的場地建設特斯拉專用充電車位。在超級充電站充電一小時可以充滿,而在這類充電樁上充電一個小時能夠讓特斯拉電動車行駛約100公里。

劉永東表示,充電設施需要發揮社會力量,鼓勵商業地產、社會資本、車企參與,但最終要符合中國國家標準,而且充電站建設的土地屬於社會資源,需要提高利用效率。

目前,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站只能專供特斯拉使用,除非特斯拉自行調整,顯然難以達成上述條件。可是在歐洲,特斯拉或許可以通過開放超級充電站專利的方式形成建站規模,使之成為歐洲的充電站建設標準。

主導工業標準?

儘管特斯拉放開專利的做法獲得了消費者的歡呼,一些電動車車企對此並不買賬。比亞迪汽車新聞發言人李云飛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放開專利,特斯拉的姿態很好,如果它放開的是原本大家都在用且需要向它交專利費的那些專利,才有意義。

在他看來,由於特斯拉採用的是松下的NCR18650鈷酸鋰電池,它的很多電池、安全方面的專利與之相關,對其他採用動力電池的車企沒什麼意義。電機電控各家也都有專利,且有商業化產品,也不需要特斯拉的。

李云飛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電動車在中國的銷售主要受制於三個條件,一是要有可靠的產品,二是相應的政策支持,三是消費者對電動車的認知和接受。從今年開始,各方面條件成熟了,即使以電價0.8元/度計算,電動車每公里費用為0.16元,而燃油車為0.8元,電動車的性價比已經高了。

李云飛認為,電動車充電的需求在哪裡,市場就在哪裡,否則,建了充電站也沒人用。

馬斯克顯然也意識到了市場規模的重要性。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將在2014年6月破土動工,預計將於2017年開始電池和電池組的生產,到2020年實現全面運行,以實現50萬輛的年產銷。

特斯拉的野心還遠遠不止電動汽車這麼簡單。2014年6月9日,馬斯克在英國表示,特斯拉「肯定會生產飛行汽車甚至是潛水汽車」。此前,馬斯克還有建設超高速城際運輸「超級回路」(Hyperloop)的設想。「超級回路」是由太陽能供電的超高速城市運輸系統。

但是,眼前特斯拉必須要解決財務問題。2014年3月,特斯拉通過可轉換債券融資23億美元,以投資建設電池工廠。由於新的電池和動力傳動技術的研發非常昂貴,以特斯拉現有經營狀況,持續大規模投入比較艱難。2014年第一季度,在淨虧損4980萬美元的情況下,特斯拉用於研發的投入為8154萬美元,同比增長48.7%,佔營收比重為13.1%。

2014年5月末,美國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標準普爾把對特斯拉信用評級進行了調整,被定為了「B-」,即「垃圾級」,主要原因是其發展前途不明朗。

業內人士更擔心,特斯拉以此掌握電動汽車標準,佔據產業鏈上端。6月12日,一名叫做「Robert21」的網友在博客後面留言,「我擔心這是否會開啟一扇讓特斯拉主導工業標準的門。」

特斯拉尚未公佈開放專利的具體細節,但已經明確其供應商松下公司的電池專利並不在此次開放共享之列。位於帕拉奧圖的特斯拉總部大廳裡的專利牆已經被移走,馬斯克同時表示,特斯拉還將繼續申請專利,並解釋說這很大部分是為了防止競爭對手獲得它們,並以此阻礙特斯拉和其他人使用這些信息。

上一頁1下一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73

禍不單行 微軟起訴三星討要專利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577

微軟周五晚間向美國曼哈頓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控告三星電子自去年秋季微軟提議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以來,就一直拒絕支付專利使用費。 微軟提起訴訟的目的在於收回這筆錢,不過並沒有公布數目具體為多少。但據三星和微軟在2011年達成交叉許可協議,三星每出貨一部安卓系統手機,都要向微軟繳納固定數額的專利授權費用。 盡管三星從未披露具體數字,但根據當時的報道,費用應該在10-15美元/部之間。微軟引述的行業報告稱,三星手機銷量突飛猛漲,去年達到了3.12億部。一年需繳納的專利使用費可能超過30億美元。 正所謂禍不單行,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有文章提到,在高端產品面臨蘋果的競爭,低端市場又被中國手機產商擠壓後,世界第一大智能手機廠商三星電子的市場份額正在縮水。本周,三星罕見地公布了兩年來最差的季度報告,並表示手機這一核心業務盈利前景存在不確定性。 市場上約70%的安卓品牌智能手機制造商,如三星、LG、HTC都需要向微軟支付專利使用費。 但隨著手機價格的下跌,像三星這樣的安卓手機制造商身上背負的專利使用費成本越來越大。據IDC,今年二季度,三星市場份額由去年同期的32%降至25%;同期,華為小米等中國廠商市場份額強勁增長,助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增長。(見華爾街見聞文章) 據微軟,三星方面給出的不予繳納專利費的原因是:由於微軟在收購諾基亞設備與服務業務之後,已擁有了自己的手機業務,因此三星與微軟間的協議已失效。 對於微軟的指控,三星回應稱: “將詳細複審這件訴訟,再決定做出適當的回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