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東方ic/圖)
吳波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獲美國西密歇根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1997年開始創業,前後創辦過7個公司,其中知名度較高的是焦點房產網(賣給了搜狐)和拉手網(賣給了宏圖三胞)。吳波最新一個創業項目是美澳居,在美國做房地產買賣,拿到了DCM等知名風投的投資。
我的一些老部下經常問我關於融資的技巧,我跟他們說,如果你的項目不是人工智能概念,就別指望融資了,就算融到錢,項目的可持續能力也很弱。
這不是危言聳聽。我現在每年30%的時間在美國。我看到的情況是,在矽谷,如果一個公司的域名里沒a有“AI(人工智能)”,基本沒有機會拿到投資。這一幕離中國創投圈並不遠。我自己做天使,基本只投人少的公司,這些公司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問題。
現在人工智能還處在技術革命的早期。我的判斷是,2018年,智能化趨勢會加速。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跟國外有不小差距。現在中國做人工智能的都很自信,甚至有些膨脹。有人說,在人工智能時代,中國跟美國處在同一起跑線,說這話的人要麽是真不懂,要麽是裝不懂。
在美國,人工智能工程師的開發效率差不多是中國同行的三倍。也就是說,中國人工智能工程師開發一個產品,需要的時間是美國同行的三倍。這麽算下來,對中國公司來說,一個人工智能工程師的工資成本,就比美國東部一些城市的工程師成本要高了。
今天的中國互聯網還沒有完全跟國際互聯網接軌,我們的互聯網研發環境跟國外還沒有完全打通。全球人工智能的很多底層技術都在雲端,這些現成的技術成果,目前我們還不能便捷地接觸到。
很多中國互聯網公司,選擇到美國去設立研發總部。這樣他們的研發人員,能直接用到全世界最先進的人工智能程序。相當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研發。
所以我建議,我們應該對某些固定技術點,持更加開放的態度,這樣會幫助到國內的工程師和互聯網公司,讓我們的互聯網在國際上更加有競爭力。
15年前,中外的互聯網開發環境差距並不大,因為那時候沒有雲端。這10幾年,很多國際先進技術產生了,而且都放在雲端,如果我們不能便捷地觸碰到這些技術,我們在開發環境上跟國外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目前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相對有優勢的公司是百度。另外就是一些在特定領域有優勢的公司,比如科大訊飛在語音識別上的優勢。但至少從現在來看,中美在人工智能上的差距並沒有減少的跡象。
如果我們不能站在斯坦福大學和伯克利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的人工智能大拿的技術肩膀上,很多基礎程序就要重新寫一遍,這樣怎麽去跟國外競爭?
我女兒在伯克利上學,她告訴我,她們學校的教授,每工作幾年,就可以休息一年。每次這些教授休息的時候,Google會請其中的人工智能專家去公司工作一年,年薪往往是100萬美元甚至200萬美元。
在美國,很多下棋下得好的教授,都被互聯網公司當做人工智能專家請去做開發,年薪都在50萬美元到80萬美元。
中國高校有幾個能被國外互聯網巨頭花如此巨資請去工作的人工智能專家?說句不好聽的話,別說200萬美元,20萬美元都不一定有公司請。
在中國,人工智能專家主要集中在微軟亞洲研究院。人數不多,天天被中國互聯網公司挖來挖去。
在人工智能時代,組織形態和管理模式會發生變化。一個公司不需要那麽多人了,公司會越來越小。回過頭來看拉手網,如果時光倒流,我肯定不會那麽快速擴張。如果再做一次O2O,我會做一個人少的公司。美澳居現在只有10個人,我們在國外有很多加盟夥伴,他們跟我們的關系,就是司機跟Uber的關系。
最重要的是,人少之後,好管理了,創業者沒那麽累了。智能化管理將是未來一個大趨勢。我們公司很多日常管理都是人工智能在做。比如周報提醒,你不寫的話,機器會自動扣錢。程序是公平的,不需要管理者再去扮演“醜人”角色。我只當好人,比如有人覺得機器太無情了,來向我求情,我可能就給他們一個豁免。
人工智能會幫我們替代掉很多需要人工的職位。比如,人工智幫我們監督建築成本。一塊地磚的成本,計算機比人記得要清楚的多。
在人工智能時代,公司應該是越來越專。就像挖井一樣,你想挖到油,不能挖一個操場那麽大的井口,你得往深了鉆。
未來一個公司是否掌握或能否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決定了這個公司是否有核心競爭力。
對創業者來說,最好選擇人工智能領域創業。如果不在人工智能領域,那也要避開很多更新周期太快的行業。比如最好別選電子和手機行業,這兩個行業的產品三到六個月就更新一次,創業者壓力太大。但如果選房地產行業,一塊地磚的生命周期是六七年。我的建議是,創業者最好選擇跟傳統行業有結合的行業,這樣能更長久一點,也更容易做起來。
我們也是最近一年才感覺到人工智能的威力。
剛開始,我們買地主要是靠當地的地產中介。他們幫我們找地。一塊地的交易額往往是幾百萬美元,如果中介從中暗箱操作,賺走我們50萬美元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我們買地的時候,堅持自己去實地查看,要不然心里沒底。但即便這樣,我們人工判斷的土地,超過一半最後證明是虧本的。
後來我們嘗試開發了一套智能土地系統,幫我們尋找有升值潛力的土地。最初的時候,系統推薦的土地我是很不看好的,都是一些蠻荒之地,按常理很難升值。但沒過多久,這些土地真的大漲,因為系統知道的數據比我們要全、要準、要快。所以後來我們在買地的時候,就主要聽系統的建議,基本上百發百中。
過去買地,要依賴中介,因為他們對小區熟,對房子熟。但其實中介知道的很多信息,網上都是公開的。通過技術來抓取和解析這些數據後,變成了一個電子大腦。我們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電子大腦,電子大腦正在替代很多行業的中介職務。
人工智能的基礎是大數據。有足夠多數據才能有人工智能。現在很多中國企業都說自己的大數據很牛,但其實跟國外差距還是很大。
最主要是兩點。一是中國企業的大數據是相互不開放的,或者說只在一個大的巨頭生態體系內實現了數據共享;二是很多中國企業掌握的數據是假數據。人工智能是吃數據長大的,不斷對知識數據進行重複學習。如果你用假數據餵養機器,很容易把機器餵傻。這樣的人工智能技術能有什麽競爭力?
人工智能的核心是算法,它很難去外面買到,只能自己做。未來誰能找到更多的人工智能專家,誰的企業就更容易勝出。
以後每個人都可以將人工智能為己所用。理論上說,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知識點,未來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你可以把這些知識點,收集在一個外設計算機知識庫里。這是你專屬的人工智能知識庫。它可以開放給其他社會成員。別人進入這個知識庫,問你一個問題,就能聽到你自然語音甚至是帶口音的回答。
馬斯克(特斯拉創始人)說,人類最大問題是輸入和輸出處在串行狀態。在人工智能時代,馬斯克的擔憂將不複存在。這個知識庫可以讓你同時跟無數人溝通,實現人類輸入和輸出信息的並行模式。
這個知識庫將變成人腦的輔助大腦。它會自我進化和完善,變成智慧大腦。以後你的智慧大腦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商品。購買你的智慧大腦服務的人,可以從你這里學到很多東西,比如如何進行職業轉型?往哪里轉?有了這個超級知識庫,你就變成了超級網紅。
每個人只能活一輩子,但你的智慧大腦會被傳承下去。某種程度上,你通過智慧大腦得到了“永生”。幾百年後,你的後人還能通過你的智慧大腦,跟你自然交流,就像你們面對面坐在一起一樣。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很多人會失去工作。在矽谷,很多人正嘗試用人工智能給人治病。比如癌癥治療。在美國,很多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開始替代專業醫生,比如放射科醫生。這些醫生的年薪一般都在40-50萬美元。一臺機器可能很貴,但多替代幾個醫生,成本就抵消了。所以很多醫院願意使用人工智能機器。在醫療界,機器正在讓那些剛畢業2年的博士失去工作,因為他們的工作被替代性最強。
下一步機器將在服務業被大量使用。尤其是在西方,很多人不屑於從事服務業,機器的替代會更快。在亞洲,機器對人的影響要慢一點,因為亞洲人更樂意從事服務業。
對個人來說,在人工智能時代,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從事創造性工作,只有這樣才不容易被機器替代。
人工智能也帶來很多社會問題。它提高了政府治理的能力,但當技術跟政治結合越來越緊密之後,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會進入更深層次。
未來的有錢人將是那些掌握機器的人。他們用機器代替了九成以上的工作機會,把九成人的錢都賺了。有錢人掌握機器後,會更有力量,所以有可能在未來帶來新的社會矛盾。
一級市場的“狂熱”只是假象。
文 | 石海威
11月14日,在泰合資本的內部媒體溝通會上,泰合資本創始合夥人郭如意和媒體分享了近期對一級市場的融資觀察,並從FA角度,給到了創業者一些融資和業務建議。
資料顯示,過去5年,泰合資本服務了包括ofo共享單車、快的打車、人人貸、51信用卡、一下科技、拼多多、貝貝網等多家明星公司。2016年,只有13人團隊的泰合拿下18個項目,融資金額超120億元,人均完成近10億元交易。
2017年初我們發表了一個觀點,“創業者要用過冬的心態來迎接資本春天的到來”。這個觀點到今天為止我們也依然堅持,當時一個論斷是“資本的春天”正在到來,整個資本市場在回暖,但我們整個泰合的基調是謹慎樂觀的情緒,所以那時候我們的建議還是大家應該以過冬的心態去應對可能回暖的市場。
現在,我們回顧過去這一年的狀態有這樣一個切身的感受,就是中後期市場實際上是慢熱的,看起來全年熱點很多,但一直在切換,而且投資人雖然有了更多的錢,卻投的更加謹慎,整個投資市場的理性時代已經到來。
泰和資本創始合夥人郭如意
一級市場的“狂熱”只是假象:
一
募易投難,大錢紮堆在頭部項目
回到一級市場,我們有一個什麽樣的觀察呢?我們認為這個狂熱可能是一級市場的假象。為什麽這麽說呢?我們來分享一下我們的觀察:第一個我們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2017年募資容易、投資反而變難,而且中後期投資,馬太效應依然非常明顯。
為什麽這麽說?我們來看一下,其實2017年的1月份到9月份,市場上總體募集資金的規模是1804億,比起2016年全年的募資規模已經有了明顯的超越。但是在投資規模上來講,2017年的1月到9月,同比2016年的1月到9月,反倒下降了17%左右,投資規模反而是下降的。
這點來看,就是說明了資金在大量的湧到頭部機構手里,但是機構的手還是比較緊的,投的規模並沒有同比放大,這是我們觀察到的一個現象。
另外,以前我們說天使機構化,VC PE化,現在已經是“天使PE化,大錢沒處花”。什麽意思呢?我們可以看到過去這幾年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有明星光環的個人天使都在成立自己的班子、團隊,借用自己當年的影響力,在市場上拿到更充裕的資金,開始參與到中後期的一些項目中。
這些曾經在天使投資領域赫赫有名的機構,今天在我們很多中後期項目里也出現了他們的身影,會通過成長期基金或者合作基金基金一筆投出來1億人民幣甚至更多金額,這是曾經他們管理的整個天使基金的規模,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VC領域里,無論是傳統的強勢品牌還是新興的有活力的VC品牌,他們紛紛都在成立自己的中後期基金,動輒就是50億、上百億的規模,但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這些基金他們投出的項目,今天沒有聽到哪一個基金出現在某個新興領域新興項目的大投資里,反而是比如紅杉,它可以去領投自己投過的項目,比如瓜子,融幾億美金的項目,紅杉可以站出來跟大家一起領投,比如經緯可以在瓜子項目里投大幾千萬美金,還有IDG在最新美團點評的投資里這麽高的估值他們也投了比較多的資金。
這些機構在投項目的過程中,其實還是偏謹慎的,更加傾向於中後期這些相對穩定的,或者大家經常說的已經跑出來的“proven leader”,就是已證明的市場領先者。大家有了大錢,但依然是找不到好的標的,錢依然會湧入到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好項目中去。
二
板塊輪動,熱點和風口的壽命更短
一級市場這個假熱的第二個表現是什麽呢?就是投資的總量其實是持平的,但是熱點主要是在各個不同的板塊之間切換。與此同時又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熱點領域本身它的生命力是匱乏的。
舉例講,2017年前三季度,市場披露的融資案例數量與2016年同期其實是基本持平的,2016年是430例左右,2017年是429例。在這種個別熱點的領域,比如汽車交通,其實就是出行這個領域。比如說物流這些領域,投資項目的數量都實現了接近百分之百的增長。但是與此同時,比如說去年熱點的企業服務,反而總體的投資融資比例有所下降,這是一個市場投資總量持平,但是熱點領域轉換的一個過程。
要註意的是這個現象背後,其實反倒是有一些引人深思的一些數據。舉例講,投資熱點或者主題切換的速度我們發現明顯的加快了。過去可能一年或者半年,最多半年是一個大家關註投資熱點或者主題的一個通常的周期,但是今天來看其實基本上每個季度都會有意的市場熱點湧出來,而且它們的生命力總體來講其實還是相對短暫的。
比如,2016年下半年,非常火熱的直播這個領域,大家已經看到從2017年初到現在,已經開始出現市場的收割、整合和退出了。比如講宣亞國際收購映客,最近大家看到的消息,頭條收購Musical.ly,這些其實都是印證了我們當時的一些判斷,就是快速沖起的to C的流量平臺,到最後自己獲取流量,可能會遇到一些瓶頸,那麽很有可能這種擁有流量的,有合理的變現場景的機構變成他們最好的歸宿,這是我們當時看到的一點感受。
再看到其實2017年的二季度,4到6月最熱的主題共享充電寶,總共發生了有數據記載的,大概有25筆以上的融資,有50多家機構投資到這個領域里來,總的融資金額超過了15億人民幣。再就是7到10月,最近大家耳熟能詳的這個領域叫新零售,到目前為止公開信息可查的就已經出現了30多筆融資,有30多家機構入局,總的融資金額也超過了30億。
這個領域一方面確實大方向存在機會,也有一些真正的創新在,但是另一方面,大家也比較公認,這將是一個需要持續投入且慢慢培養的領域。實際上新零售我們最近也明顯感覺到,早期融到資的很多公司在後續輪次的時候已經感受到壓力,一方面是競爭層面的壓力,很多類似解決方案里甚至出現了十幾家幾十家相似的公司在做;另一方面是自身增長的壓力,一旦走入線下,再好的解決方案都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複制。
所以結果就是,在B或C輪之後,要說服投資機構相信為什麽你相比競爭對手有差異化優勢,業務也能比其他人增長的更快,就變成了很多創業公司最大的課題。直觀說,就是很多新零售創業項目符合天使和A、B輪機構的投資標準——看方向、看團隊,但是尚未達到C、D輪機構的心理門檻——也就是看數據、看規模。
造成這樣壓力的主要原因,等真正深入到這個業務中去看的時候大家才明白,其實新零售不管是有人還是無人、架子還是盒子,插著互聯網翅膀的零售本質上還是零售,互聯網層面的打法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最終比拼的是供應鏈能力和運營效率。大家到最後還是看的傳統的這幾個最關鍵的因素,比如說商品選品與供應鏈、線下選址與複制這些話題。與此對應的可能就是一些經濟型的指標,比如說日商、增長、成熟期、盈虧平衡點之類關鍵數據。
但是如果是純互聯網的團隊,對零售缺乏敬畏,希望純粹靠燒錢的互聯網打法去做,就可能導致這個行業,或者這個領域中間的公司生命力的持續性受到挑戰。
內部真實數據:
三
基本面為王,投資進入理性時代
下面重點來了,我們會分析一下我們內部的一些真實數據,根據這些真實數據,先說一下我們的結論,就是基本面為王。為什麽是這樣的一個結論呢?我們來一一看一下。
第一個重點數據是熱點領域項目的融資周期。
這是2017年全年我們操作下來所有項目的統計,從中我們看到熱點領域的中後期投資人其實是更加理性的,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這樣,有熱點我們就拼命撲上去追。
舉例講,最近比較熱的兩個大的領域,我們內部叫法一個叫智能,一個叫大消費。什麽叫智能,就是包括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這個方向;所謂的大消費,就是比如說新零售和教育兩個to C領域。我分別來說一下,比如說智能這個領域,我們看到在我們內部智能里面偏AI這樣的項目,他們平均的交割周期,從這個項目啟動到最終交割的周期其實是六個半月,大數據項目其實是三個半月。
怎去區分呢?其實AI的項目很多時候都是技術和團隊驅動的項目,他們可能離商業化,或者是說離應用場景還是有一些距離。大數據的項目可能不一樣,比如我們服務的幾個大數據項目,他們要麽就是有成熟的客戶,比如銀行,有一個相對明確的實施的場景,另外又有比較清晰的商業化的合同。還有就是比如說幫助互聯網的公司去做客戶行為分析的大數據公司,也是一樣的,它有大量的客戶,它有明確的商業價值和商業合同。
這兩個的差別就在於,其實AI的項目雖然融資的節奏到了中後期,比如說B輪、C輪之後,融資的金額也變得比較大,但是因為整個的應用場景還沒有那麽成熟,商業化的節奏、進度也還沒有那麽清晰,即便是有了商業化,那你的可複制性又沒有得到驗證,所以投資人去考量這樣的項目會變得更加謹慎。反倒是大數據項目,其實商業化的場景比較清楚,並且商業化有了一定的進度,後續的可複制性也可以得到驗證,因為它都是to B的生意。所以反而是這樣的項目更容易去融到資。
大消費的項目也很有意思,新零售的項目,通常大家的考察周期會變得非常長,比如我們有兩三個新零售方向的中後期項目,從啟動到現在也過了小半年,所以其實我們預計總體的融資的節奏會是大概六個月以上,才會close。這些項目並不是代表它不會最終融資成功,而是說我們看得到中後期的投資人,大家確實很現實,大家都會去仔細的考察這個公司應有的一些數據,比如說日商、坪效,比如說單店的成長以及你的供應鏈的成熟程度、比如你的毛利,會看很多這方面的信息和數據。
當一個零售的項目,比如說你在線下已經有兩三百家店的時候,單就這些數據的梳理和準備可能都是一個相對長的周期,所以投資人對這些項目的判斷可能會變得更加的理性,和花更多的時間去從數據中間,從結果中來看到你這個項目的真實價值。
為什麽教育項目在大消費類項目里面,這個融資周期變得非常短呢?其實也非常好理解,就是教育項目在過去,尤其是在線教育,都一直是一個叫好不叫座的過程。什麽意思呢?就是說教育項目大家在線上攏了大量的流量,但是一直沒有等到變現的爆發點。
但是就是在今年開始,整個80後父母教育意識的增強,以及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逐漸的滲透,大家在支付能力、支付意願都起來之後,互聯網教育里大家的付費率開始急速提升,最終帶來的是教育這個行業整體融資變得熱鬧起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整個行業本身迎來了變現的高潮,就是真正的有商業價值的機會終於來了,所以才帶來了整個教育領域的融資機會,融資的節奏變得非常的快。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他們有機會看到規模的變現和潛在的利潤了。
四
盈利成為機構判斷中後期項目的重要標準
另外一個我們內部的真實數據可以看到,虧損收窄,或者是否盈利,成為了中後期項目重要的一個判斷標準。什麽意思呢?我們會拿兩個指標來看,一個叫項目的周期,一個叫每個項目term sheet的數量。這中間我們看到,持續虧損的項目,平均的融資周期都在七個半月,就是說投資人就會持續的考察你,遲遲不敢下手,因為你一直在虧損,投資人不知道什麽時候是個頭兒。這個時候他們的信心就會受到影響。但是如果是在投資人考察項目的過程中,或者融資過程中能看到虧損的收窄,或者能看到轉盈利的那天,馬上這個情況就會有所變化。
比如我們有個項目,在融資啟動的時候,它單月的虧損是非常高的,在它融資真正完成的時候,它的虧損降到了當時單月虧損的五分之一、六分之一,收窄的幅度非常大。它又是一個非常大規模的項目,一定程度上驗證了自己能夠控制自己的盈利能力的這樣一個團隊的水平,所以在這個狀態下,投資人就非常踴躍的開始認購,後續的融資就遠超預期。但是在這個公司前面的半年時間里面,一直是處於一個投資人不溫不火,大家坐在旁邊觀察這個項目的這種狀態,直到這個虧損收窄,這個狀態出現,它的速度會突然加快,這是關於項目周期。
每一個項目收到term sheet的數量,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持續虧損的項目,平均我們能收到的也就是四個term sheet,而這四個term sheet,因為大家的信心不太足,很有可能質量會受到影響。但是虧損收窄,或者有盈利的項目,我們平均收到term sheet會在10.5個。
這是什麽概念?其實我們在處理任何項目的過程中,第一從來不鼓勵我們的客戶多收term sheet。因為對你來講,這個offer不是多多益善的,只要拿到你想要的offer,最終鎖定,並且轉化成投資你的那個投資機構,這就足夠了。反倒不是說我應該收更多的term,最後還要一一的去跟機構拒絕。
因為我們合作的還都是行業中間的頂尖機構,我們不希望這樣讓我們的客戶在機構中間口碑受損。所以通常遇到一個項目比較火熱的時候,我們會非常坦誠的跟投資機構溝通說,不好意思,後面可能再出term的價值就不一定大了,因為公司前面已經有比較穩妥的,或者已經有比較確定的投資人了,但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攔著的情況下,還會出現收到超量term sheet的情況。
比如我們前一兩個月前剛close的一個交易類的項目,即使我們同事大量攔著,它都收到了十四五個term,如果不是我們這樣攔著的話,可能小二十個term都收到了,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一個真實的狀態。大家都說是不是投資機構過於跟風?其實也並不是,還是因為項目自己做的足夠好,基本面有了非常健康的一個狀態,大家才會趨之若鶩。
持續虧損的項目就沒有這麽幸運了,其實我們所服務的持續虧損的項目,也都是項目中間精挑細選的,至少在自己的領域做得非常好的項目,它的虧損可能是因為這個項目階段的問題,正處在一個相對持續投入期,並不代表說這個項目本身有什麽樣的問題,但即便是這樣,投資人對這種虧損的考察,或者在一程度,是遠超大家想象的。
所以其實到最後依然有投資人願意給這樣的項目出term,但是這樣的項目收到的term的數量,要比虧損收窄或者盈利的項目差得遠。
這里面分享兩個我們內部很有意思的數據,一個叫飛單指數,什麽叫飛單指數呢?我先解釋一下飛單。飛單的意思就是說投資機構通常會給公司首先出一個投資意向書,我們說叫term sheet。在個term sheet之後,投資機構可能會進行一系列的更深入的,比如說第三方的盡調,在那樣的基礎上,投資機構最終決定來投資這個項目。
但是有的投資機構出完了term sheet之後,還有可能不會去做投資,因為這個term sheet通常都不是去綁定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會把這個投資機構成為飛單,或者是我們叫放鴿子。
在我們內部我們看到的一個現象就是說,持續虧損的項目被飛單率超過50%。什麽意思?就是說並不代表個飛單就是這個項目最終沒有融成,有可能是有一家機構出了term但最後這家機構沒有投資,但是有其他機構依然認可這個項目,做了投資。但是這個項目依然會被我們認定為被飛單,因為有機構出了term沒投它。
我們發現這種持續虧損的項目,單拎出來看,它們的被飛單率會超過50%。這是一個什麽概念呢?也就意味著本來持續虧損的項目收到term的概率就相對小,比如平均就收到四個term,這中間又有兩個其實這個term是不那麽牢靠的,很有可能要飛掉單的。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對這個項目來講,他們可選擇的投資機構就會相對的範圍就會窄很多,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
還有一個是我們自己定義的,叫超額指數。超額的意思是什麽?就是你想融資,比如想融一個億美金的融資額,但是投資機構願意來投資你的機構,他們認購的總金額數加在一起可能超過了四億美金,這個就叫超額認購。我們看了一下,我們內部盈利的項目,他們的融資金額超額認購超過375%。
這是什麽概念?就是意味著說,我們盈利的項目在市場上去面向機構,去融資的時候,通常能有超過它需要資金的接近四倍,來認購它想融資的份額。就是它是有十足的保障,來保證它的融資成功的,甚至它有機會去把所謂想要投資它的機構排個序,挑自己最喜歡的一兩家,讓他們來做投資,這就是一個比較現實的狀態。
五
創業者應該真正敬畏市場
那怎麽做到關註公司的基本面呢?我們是這樣幾個建議:
第一回歸常識,這是一個回歸價值的過程,什麽叫回歸常識?舉例講我們前段時間內部複盤互聯網金融過去兩年的情況,我們看到有些公司上市了,有些機會我們抓住了非常好的標的,有些機會我們主動放棄了,為什麽?記得在現金貸領域當時有很多項目,但我們最後一個項目都沒有做,什麽原因呢?
當時我們內部討論大家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某一個領域里面所有在創業的公司都在掙錢,都在盈利,並且每個人都掙到了大量的錢,哪個行業出現過這麽好的狀態?為什麽?事出無常必有妖,回到常識來看這件事情有不對的地方,我們來反思一下不對在哪?比如我們回顧美國,美國鼎盛時期企業出現過七個信貸公司,出現過百億美金的兩家上市公司,今天已經一家都不存在,它的系統性風險,拆東墻補西墻的共債風險帶來了很大的行業壓力。
這個過程其實很簡單。還有一點就是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我們主張創業者要有充分的用戶視角,這個用戶視角並不是創業者個人的用戶視角,比如自己有需求就判斷市場上大家有剛需,而是你要服務的用戶長什麽樣子,他在哪里,他有沒有這樣的需求,通過挖掘他的需求,你是不是通過先提供一點產品和服務去滿足他,再經過不斷的叠代精進讓它變得更加有價值,所以回歸常識是我們認為至關重要的第一點。
第二個是精益管理,這里其實主要是這麽幾層意思:第一就是首先註重公司的內部管理和預算。比如說前一段時間看到有天使投資人在感慨,說我投了這個項目,就應該讓他們單點突破、擴大規模、舍命狂奔,精細管理可能是以後的事情。其實我們是不認同這樣的觀點的,因為其實任何一個企業在一開始都是可以通過管理,把這個業務做得更聚焦,或者是說更有價值。
舉例講,如果一家公司一開始訂了一個大方向,就全力去拼,但是沒有了解清楚用戶的需求的話,很有可能會踏空。但是如果很清晰的制定好、了解好自己的用戶是誰,並且不斷地去打磨和獲取用戶的反饋,很有可能在小範圍的測試內就找到了正確的方向,然後再去放大,再去快速的成長,很有可能就在行業中間很快的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精益管理還有一層意思,就是重視自己的預算和現金流。這一點上其實很多初創企業的創業者,甚至是到中後期的創業者都是不那麽重視的。我們經常遇到新服務的項目,看到他們上一輪融資的財務報表,為了滿足投資人的需求,把後面幾年的財務預算調的非常高,甚至有些地方是有違常識的。
比如說前面一年虧損一個億,後面一年就可以做到盈利兩個億。這種違反常識的事情,其實只能更多的害到創業者自己,所以我們通常都是會幫助我們的客戶和創業者朋友,在預算的制定過程中,大家一起以業務作為出發點,去找到業務增長中的關鍵增長點是什麽,以及怎麽樣去把控這些增長點,並且最終幫助公司實現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大家要重視關鍵的運營指標,也就是我們說的一些KSF,比如說單位經濟模型,比如說生命周期模型,比如說消費者推薦指數之類的這樣的一些關鍵數據。這樣才能幫助自己在對自己的企業了解中變得更加的清晰。
第三個點是擁抱融合,這一點上其實剛才也有提到,就是很多傳統產業的機構開始對新興產業表示出一些擁抱的態度和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新興的創業者或者互聯網創業者在一定程度上,應該去考慮自己的業務跟傳統業務中間可能存在的協同,要抱著一種擁抱融合心態去跟他們積極的溝通和合作。
第四個是叫敬畏市場。這個敬畏市場的意思就是說,不能逆勢而動,首先你的業務戰略要切實可行,不能為了融資而定戰略。充分尊重市場規律,不能說我想要融資了,我就出來融,而不考慮我的現金流是怎麽樣的、市場環境是怎麽樣的,這樣的話很有可能讓自己的業務發展節奏和融資節奏都受到極大的影響。
另外尊重市場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要尊重投資人,大家去跟投資機構交流,如果你對對方的品牌不夠了解,或者是說不夠認可,那你寧可多花一點時間了解一下這個機構,而不要輕易地去跟對方交流,最後因為不熟悉這樣的機構,又不去尊重別人,這樣的話其實長期來看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創業者的口碑。與此同時尊重投資人並不代表需要去盲從。
舉例講我們曾經服務過的一個客戶,他比較喜歡探究投資人比較喜歡聽什麽樣的故事,如果這個投資人喜歡這樣的一個角度,我就可以從這樣的角度去闡釋我的創業模式。但是這個客戶本身他是一個金融性質的業務,當他遇到投過很多電商領域的一個非常有經驗的投資人,遇到這樣的投資人的時候,對方問他說,你是不是一個電商平臺,他就以為對方喜歡電商,那就主動迎合去說,是的,我是一個電商平臺。
但是這個投資人挑戰到說,那你怎麽去做選品,怎麽去做供應鏈管理,怎麽去做前端一直到後端的品控,各個環節的問題的時候,他就完全回答不了了,因為這並不是他擅長的領域,並不是他正在做的業務。所以我們通常是建議創業者,要以自己真實存在的業務狀態為出發點,去對外闡釋自己的價值,而不應該去盲從投資人的一些疑問或者是他們的一些建議。
以上就是我們對創業者融資和業務,更重要的是業務的一些建議。
創業者要用過冬的心態來迎接資本春天的到來。
創業家訊(石海威) 11月14日,在泰合資本的內部媒體溝通會上,泰合資本創始合夥人郭如意和媒體分享了近期對一級市場的融資觀察,並從FA角度,給到了創業者一些融資和業務建議。
資料顯示,過去5年,泰合資本服務了包括ofo共享單車、快的打車、人人貸、51信用卡、一下科技、拼多多、貝貝網等多家明星公司。2016年,只有13人團隊的泰合拿下18個項目,融資金額超120億元,人均完成近10億元交易。
以下為分享節選,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2017年初我們發表了一個觀點,“創業者要用過冬的心態來迎接資本春天的到來”。這個觀點到今天為止我們也依然堅持,當時一個論斷是“資本的春天”正在到來,整個資本市場在回暖,但我們整個泰合的基調是謹慎樂觀的情緒,所以那時候我們的建議還是大家應該以過冬的心態去應對可能回暖的市場。現在,我們回顧過去這一年的狀態有這樣一個切身的感受,就是中後期市場實際上是慢熱的,看起來全年熱點很多,但一直在切換,而且投資人雖然有了更多的錢,卻投的更加謹慎,整個投資市場的理性時代已經到來。
一級市場的“狂熱”只是假象:
募易投難,大錢紮堆在頭部項目
回到一級市場,我們有一個什麽樣的觀察呢?我們認為這個狂熱可能是一級市場的假象。為什麽這麽說呢?我們來分享一下我們的觀察:第一個我們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2017年募資容易、投資反而變難,而且中後期投資,馬太效應依然非常明顯。為什麽這麽說?我們來看一下,其實2017年的1月份到9月份,市場上總體募集資金的規模是1804億,比起2016年全年的募資規模已經有了明顯的超越。但是在投資規模上來講,2017年的1月到9月,同比2016年的1月到9月,反倒下降了17%左右,投資規模反而是下降的。
這點來看,就是說明了資金在大量的湧到頭部機構手里,但是機構的手還是比較緊的,投的規模並沒有同比放大,這是我們觀察到的一個現象。
另外,以前我們說天使機構化,VC PE化,現在已經是“天使PE化,大錢沒處花”。什麽意思呢?我們可以看到過去這幾年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有明星光環的個人天使都在成立自己的班子、團隊,借用自己當年的影響力,在市場上拿到更充裕的資金,開始參與到中後期的一些項目中。這些曾經在天使投資領域赫赫有名的機構,今天在我們很多中後期項目里也出現了他們的身影,會通過成長期基金或者合作基金基金一筆投出來1億人民幣甚至更多金額,這是曾經他們管理的整個天使基金的規模,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VC領域里,無論是傳統的強勢品牌還是新興的有活力的VC品牌,他們紛紛都在成立自己的中後期基金,動輒就是50億、上百億的規模,但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這些基金他們投出的項目,今天沒有聽到哪一個基金出現在某個新興領域新興項目的大投資里,反而是比如紅杉,它可以去領投自己投過的項目,比如瓜子,融幾億美金的項目,紅杉可以站出來跟大家一起領投,比如經緯可以在瓜子項目里投大幾千萬美金,還有IDG在最新美團點評的投資里這麽高的估值他們也投了比較多的資金。這些機構在投項目的過程中,其實還是偏謹慎的,更加傾向於中後期這些相對穩定的,或者大家經常說的已經跑出來的“proven leader”,就是已證明的市場領先者。大家有了大錢,但依然是找不到好的標的,錢依然會湧入到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好項目中去。
板塊輪動,熱點和風口的壽命更短
一級市場這個假熱的第二個表現是什麽呢?就是投資的總量其實是持平的,但是熱點主要是在各個不同的板塊之間切換。與此同時又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熱點領域本身它的生命力是匱乏的。舉例講,2017年前三季度,市場披露的融資案例數量與2016年同期其實是基本持平的,2016年是430例左右,2017年是429例。在這種個別熱點的領域,比如汽車交通,其實就是出行這個領域。比如說物流這些領域,投資項目的數量都實現了接近百分之百的增長。但是與此同時,比如說去年熱點的企業服務,反而總體的投資融資比例有所下降,這是一個市場投資總量持平,但是熱點領域轉換的一個過程。
要註意的是這個現象背後,其實反倒是有一些引人深思的一些數據。舉例講,投資熱點或者主題切換的速度我們發現明顯的加快了。過去可能一年或者半年,最多半年是一個大家關註投資熱點或者主題的一個通常的周期,但是今天來看其實基本上每個季度都會有意的市場熱點湧出來,而且它們的生命力總體來講其實還是相對短暫的。
比如,2016年下半年,非常火熱的直播這個領域,大家已經看到從2017年初到現在,已經開始出現市場的收割、整合和退出了。比如講宣亞國際收購映客,最近大家看到的消息,頭條收購Musical.ly,這些其實都是印證了我們當時的一些判斷,就是快速沖起的to C的流量平臺,到最後自己獲取流量,可能會遇到一些瓶頸,那麽很有可能這種擁有流量的,有合理的變現場景的機構變成他們最好的歸宿,這是我們當時看到的一點感受。
再看到其實2017年的二季度,4到6月最熱的主題共享充電寶,總共發生了有數據記載的,大概有25筆以上的融資,有50多家機構投資到這個領域里來,總的融資金額超過了15億人民幣。再就是7到10月,最近大家耳熟能詳的這個領域叫新零售,到目前為止公開信息可查的就已經出現了30多筆融資,有30多家機構入局,總的融資金額也超過了30億。這個領域一方面確實大方向存在機會,也有一些真正的創新在,但是另一方面,大家也比較公認,這將是一個需要持續投入且慢慢培養的領域。實際上新零售我們最近也明顯感覺到,早期融到資的很多公司在後續輪次的時候已經感受到壓力,一方面是競爭層面的壓力,很多類似解決方案里甚至出現了十幾家幾十家相似的公司在做;另一方面是自身增長的壓力,一旦走入線下,再好的解決方案都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複制。所以結果就是,在B或C輪之後,要說服投資機構相信為什麽你相比競爭對手有差異化優勢,業務也能比其他人增長的更快,就變成了很多創業公司最大的課題。直觀說,就是很多新零售創業項目符合天使和A、B輪機構的投資標準——看方向、看團隊,但是尚未達到C、D輪機構的心理門檻——也就是看數據、看規模。
造成這樣壓力的主要原因,等真正深入到這個業務中去看的時候大家才明白,其實新零售不管是有人還是無人、架子還是盒子,插著互聯網翅膀的零售本質上還是零售,互聯網層面的打法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最終比拼的是供應鏈能力和運營效率。大家到最後還是看的傳統的這幾個最關鍵的因素,比如說商品選品與供應鏈、線下選址與複制這些話題。與此對應的可能就是一些經濟型的指標,比如說日商、增長、成熟期、盈虧平衡點之類關鍵數據。但是如果是純互聯網的團隊,對零售缺乏敬畏,希望純粹靠燒錢的互聯網打法去做,就可能導致這個行業,或者這個領域中間的公司生命力的持續性受到挑戰。
內部真實數據:
基本面為王,投資進入理性時代
下面重點來了,我們會分析一下我們內部的一些真實數據,根據這些真實數據,先說一下我們的結論,就是基本面為王。為什麽是這樣的一個結論呢?我們來一一看一下。
第一個重點數據是熱點領域項目的融資周期。
這是2017年全年我們操作下來所有項目的統計,從中我們看到熱點領域的中後期投資人其實是更加理性的,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這樣,有熱點我們就拼命撲上去追。
舉例講,最近比較熱的兩個大的領域,我們內部叫法一個叫智能,一個叫大消費。什麽叫智能,就是包括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這個方向;所謂的大消費,就是比如說新零售和教育兩個to C領域。我分別來說一下,比如說智能這個領域,我們看到在我們內部智能里面偏AI這樣的項目,他們平均的交割周期,從這個項目啟動到最終交割的周期其實是六個半月,大數據項目其實是三個半月。
怎去區分呢?其實AI的項目很多時候都是技術和團隊驅動的項目,他們可能離商業化,或者是說離應用場景還是有一些距離。大數據的項目可能不一樣,比如我們服務的幾個大數據項目,他們要麽就是有成熟的客戶,比如銀行,有一個相對明確的實施的場景,另外又有比較清晰的商業化的合同。還有就是比如說幫助互聯網的公司去做客戶行為分析的大數據公司,也是一樣的,它有大量的客戶,它有明確的商業價值和商業合同。
這兩個的差別就在於,其實AI的項目雖然融資的節奏到了中後期,比如說B輪、C輪之後,融資的金額也變得比較大,但是因為整個的應用場景還沒有那麽成熟,商業化的節奏、進度也還沒有那麽清晰,即便是有了商業化,那你的可複制性又沒有得到驗證,所以投資人去考量這樣的項目會變得更加謹慎。反倒是大數據項目,其實商業化的場景比較清楚,並且商業化有了一定的進度,後續的可複制性也可以得到驗證,因為它都是to B的生意。所以反而是這樣的項目更容易去融到資。
大消費的項目也很有意思,新零售的項目,通常大家的考察周期會變得非常長,比如我們有兩三個新零售方向的中後期項目,從啟動到現在也過了小半年,所以其實我們預計總體的融資的節奏會是大概六個月以上,才會close。這些項目並不是代表它不會最終融資成功,而是說我們看得到中後期的投資人,大家確實很現實,大家都會去仔細的考察這個公司應有的一些數據,比如說日商、坪效,比如說單店的成長以及你的供應鏈的成熟程度、比如你的毛利,會看很多這方面的信息和數據。
當一個零售的項目,比如說你在線下已經有兩三百家店的時候,單就這些數據的梳理和準備可能都是一個相對長的周期,所以投資人對這些項目的判斷可能會變得更加的理性,和花更多的時間去從數據中間,從結果中來看到你這個項目的真實價值。
為什麽教育項目在大消費類項目里面,這個融資周期變得非常短呢?其實也非常好理解,就是教育項目在過去,尤其是在線教育,都一直是一個叫好不叫座的過程。什麽意思呢?就是說教育項目大家在線上攏了大量的流量,但是一直沒有等到變現的爆發點。但是就是在今年開始,整個80後父母教育意識的增強,以及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逐漸的滲透,大家在支付能力、支付意願都起來之後,互聯網教育里大家的付費率開始急速提升,最終帶來的是教育這個行業整體融資變得熱鬧起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整個行業本身迎來了變現的高潮,就是真正的有商業價值的機會終於來了,所以才帶來了整個教育領域的融資機會,融資的節奏變得非常的快。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他們有機會看到規模的變現和潛在的利潤了。
盈利成為機構判斷中後期項目的重要標準
另外一個我們內部的真實數據可以看到,虧損收窄,或者是否盈利,成為了中後期項目重要的一個判斷標準。什麽意思呢?我們會拿兩個指標來看,一個叫項目的周期,一個叫每個項目term sheet的數量。這中間我們看到,持續虧損的項目,平均的融資周期都在七個半月,就是說投資人就會持續的考察你,遲遲不敢下手,因為你一直在虧損,投資人不知道什麽時候是個頭兒。這個時候他們的信心就會受到影響。但是如果是在投資人考察項目的過程中,或者融資過程中能看到虧損的收窄,或者能看到轉盈利的那天,馬上這個情況就會有所變化。
比如我們有個項目,在融資啟動的時候,它單月的虧損是非常高的,在它融資真正完成的時候,它的虧損降到了當時單月虧損的五分之一、六分之一,收窄的幅度非常大。它又是一個非常大規模的項目,一定程度上驗證了自己能夠控制自己的盈利能力的這樣一個團隊的水平,所以在這個狀態下,投資人就非常踴躍的開始認購,後續的融資就遠超預期。但是在這個公司前面的半年時間里面,一直是處於一個投資人不溫不火,大家坐在旁邊觀察這個項目的這種狀態,直到這個虧損收窄,這個狀態出現,它的速度會突然加快,這是關於項目周期。
每一個項目收到term sheet的數量,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持續虧損的項目,平均我們能收到的也就是四個term sheet,而這四個term sheet,因為大家的信心不太足,很有可能質量會受到影響。但是虧損收窄,或者有盈利的項目,我們平均收到term sheet會在10.5個。這是什麽概念?其實我們在處理任何項目的過程中,第一從來不鼓勵我們的客戶多收term sheet。因為對你來講,這個offer不是多多益善的,只要拿到你想要的offer,最終鎖定,並且轉化成投資你的那個投資機構,這就足夠了。反倒不是說我應該收更多的term,最後還要一一的去跟機構拒絕。
因為我們合作的還都是行業中間的頂尖機構,我們不希望這樣讓我們的客戶在機構中間口碑受損。所以通常遇到一個項目比較火熱的時候,我們會非常坦誠的跟投資機構溝通說,不好意思,後面可能再出term的價值就不一定大了,因為公司前面已經有比較穩妥的,或者已經有比較確定的投資人了,但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攔著的情況下,還會出現收到超量term sheet的情況。
比如我們前一兩個月前剛close的一個交易類的項目,即使我們同事大量攔著,它都收到了十四五個term,如果不是我們這樣攔著的話,可能小二十個term都收到了,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一個真實的狀態。大家都說是不是投資機構過於跟風?其實也並不是,還是因為項目自己做的足夠好,基本面有了非常健康的一個狀態,大家才會趨之若鶩。
持續虧損的項目就沒有這麽幸運了,其實我們所服務的持續虧損的項目,也都是項目中間精挑細選的,至少在自己的領域做得非常好的項目,它的虧損可能是因為這個項目階段的問題,正處在一個相對持續投入期,並不代表說這個項目本身有什麽樣的問題,但即便是這樣,投資人對這種虧損的考察,或者在一程度,是遠超大家想象的。所以其實到最後依然有投資人願意給這樣的項目出term,但是這樣的項目收到的term的數量,要比虧損收窄或者盈利的項目差得遠。
這里面分享兩個我們內部很有意思的數據,一個叫飛單指數,什麽叫飛單指數呢?我先解釋一下飛單。飛單的意思就是說投資機構通常會給公司首先出一個投資意向書,我們說叫term sheet。在個term sheet之後,投資機構可能會進行一系列的更深入的,比如說第三方的盡調,在那樣的基礎上,投資機構最終決定來投資這個項目。但是有的投資機構出完了term sheet之後,還有可能不會去做投資,因為這個term sheet通常都不是去綁定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會把這個投資機構成為飛單,或者是我們叫放鴿子。
在我們內部我們看到的一個現象就是說,持續虧損的項目被飛單率超過50%。什麽意思?就是說並不代表個飛單就是這個項目最終沒有融成,有可能是有一家機構出了term但最後這家機構沒有投資,但是有其他機構依然認可這個項目,做了投資。但是這個項目依然會被我們認定為被飛單,因為有機構出了term沒投它。
我們發現這種持續虧損的項目,單拎出來看,它們的被飛單率會超過50%。這是一個什麽概念呢?也就意味著本來持續虧損的項目收到term的概率就相對小,比如平均就收到四個term,這中間又有兩個其實這個term是不那麽牢靠的,很有可能要飛掉單的。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對這個項目來講,他們可選擇的投資機構就會相對的範圍就會窄很多,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
還有一個是我們自己定義的,叫超額指數。超額的意思是什麽?就是你想融資,比如想融一個億美金的融資額,但是投資機構願意來投資你的機構,他們認購的總金額數加在一起可能超過了四億美金,這個就叫超額認購。我們看了一下,我們內部盈利的項目,他們的融資金額超額認購超過375%。這是什麽概念?就是意味著說,我們盈利的項目在市場上去面向機構,去融資的時候,通常能有超過它需要資金的接近四倍,來認購它想融資的份額。就是它是有十足的保障,來保證它的融資成功的,甚至它有機會去把所謂想要投資它的機構排個序,挑自己最喜歡的一兩家,讓他們來做投資,這就是一個比較現實的狀態。
創業者應該真正敬畏市場
那怎麽做到關註公司的基本面呢?我們是這樣幾個建議:
第一回歸常識,這是一個回歸價值的過程,什麽叫回歸常識?舉例講我們前段時間內部複盤互聯網金融過去兩年的情況,我們看到有些公司上市了,有些機會我們抓住了非常好的標的,有些機會我們主動放棄了,為什麽?記得在現金貸領域當時有很多項目,但我們最後一個項目都沒有做,什麽原因呢?當時我們內部討論大家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某一個領域里面所有在創業的公司都在掙錢,都在盈利,並且每個人都掙到了大量的錢,哪個行業出現過這麽好的狀態?為什麽?事出無常必有妖,回到常識來看這件事情有不對的地方,我們來反思一下不對在哪?比如我們回顧美國,美國鼎盛時期企業出現過七個信貸公司,出現過百億美金的兩家上市公司,今天已經一家都不存在,它的系統性風險,拆東墻補西墻的共債風險帶來了很大的行業壓力。這個過程其實很簡單。還有一點就是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我們主張創業者要有充分的用戶視角,這個用戶視角並不是創業者個人的用戶視角,比如自己有需求就判斷市場上大家有剛需,而是你要服務的用戶長什麽樣子,他在哪里,他有沒有這樣的需求,通過挖掘他的需求,你是不是通過先提供一點產品和服務去滿足他,再經過不斷的叠代精進讓它變得更加有價值,所以回歸常識是我們認為至關重要的第一點。
第二個是精益管理,這里其實主要是這麽幾層意思:第一就是首先註重公司的內部管理和預算。比如說前一段時間看到有天使投資人在感慨,說我投了這個項目,就應該讓他們單點突破、擴大規模、舍命狂奔,精細管理可能是以後的事情。其實我們是不認同這樣的觀點的,因為其實任何一個企業在一開始都是可以通過管理,把這個業務做得更聚焦,或者是說更有價值。
舉例講,如果一家公司一開始訂了一個大方向,就全力去拼,但是沒有了解清楚用戶的需求的話,很有可能會踏空。但是如果很清晰的制定好、了解好自己的用戶是誰,並且不斷地去打磨和獲取用戶的反饋,很有可能在小範圍的測試內就找到了正確的方向,然後再去放大,再去快速的成長,很有可能就在行業中間很快的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精益管理還有一層意思,就是重視自己的預算和現金流。這一點上其實很多初創企業的創業者,甚至是到中後期的創業者都是不那麽重視的。我們經常遇到新服務的項目,看到他們上一輪融資的財務報表,為了滿足投資人的需求,把後面幾年的財務預算調的非常高,甚至有些地方是有違常識的。比如說前面一年虧損一個億,後面一年就可以做到盈利兩個億。這種違反常識的事情,其實只能更多的害到創業者自己,所以我們通常都是會幫助我們的客戶和創業者朋友,在預算的制定過程中,大家一起以業務作為出發點,去找到業務增長中的關鍵增長點是什麽,以及怎麽樣去把控這些增長點,並且最終幫助公司實現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大家要重視關鍵的運營指標,也就是我們說的一些KSF,比如說單位經濟模型,比如說生命周期模型,比如說消費者推薦指數之類的這樣的一些關鍵數據。這樣才能幫助自己在對自己的企業了解中變得更加的清晰。
第三個點是擁抱融合,這一點上其實剛才也有提到,就是很多傳統產業的機構開始對新興產業表示出一些擁抱的態度和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新興的創業者或者互聯網創業者在一定程度上,應該去考慮自己的業務跟傳統業務中間可能存在的協同,要抱著一種擁抱融合心態去跟他們積極的溝通和合作。
第四個是叫敬畏市場。這個敬畏市場的意思就是說,不能逆勢而動,首先你的業務戰略要切實可行,不能為了融資而定戰略。充分尊重市場規律,不能說我想要融資了,我就出來融,而不考慮我的現金流是怎麽樣的、市場環境是怎麽樣的,這樣的話很有可能讓自己的業務發展節奏和融資節奏都受到極大的影響。
另外尊重市場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要尊重投資人,大家去跟投資機構交流,如果你對對方的品牌不夠了解,或者是說不夠認可,那你寧可多花一點時間了解一下這個機構,而不要輕易地去跟對方交流,最後因為不熟悉這樣的機構,又不去尊重別人,這樣的話其實長期來看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創業者的口碑。與此同時尊重投資人並不代表需要去盲從,舉例講我們曾經服務過的一個客戶,他比較喜歡探究投資人比較喜歡聽什麽樣的故事,如果這個投資人喜歡這樣的一個角度,我就可以從這樣的角度去闡釋我的創業模式。但是這個客戶本身他是一個金融性質的業務,當他遇到投過很多電商領域的一個非常有經驗的投資人,遇到這樣的投資人的時候,對方問他說,你是不是一個電商平臺,他就以為對方喜歡電商,那就主動迎合去說,是的,我是一個電商平臺。但是這個投資人挑戰到說,那你怎麽去做選品,怎麽去做供應鏈管理,怎麽去做前端一直到後端的品控,各個環節的問題的時候,他就完全回答不了了,因為這並不是他擅長的領域,並不是他正在做的業務。所以我們通常是建議創業者,要以自己真實存在的業務狀態為出發點,去對外闡釋自己的價值,而不應該去盲從投資人的一些疑問或者是他們的一些建議。
以上就是我們對創業者融資和業務,更重要的是業務的一些建議。
收購探探之後的首份財報,陌陌(NSDAQ: MOMO)再一次證明了社交的生意大有文章。
8月22日,陌陌在美股盤前發布了2018年第二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業績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陌陌凈營收達31.52億元人民幣(約4.943億美元),同比增長58%;歸屬陌陌的凈利潤為1.178億美元,同比增長94%。
如果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量,陌陌該季度每股美國存托股(ADS)攤薄凈利潤為4.21元人民幣(約0.66美元)。
上述數據超過了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期。湯森路透的調查顯示,市場分析師此前平均預計,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陌陌第二季度營收為30.60億元人民幣(約4.7977億美元),每股收益0.61美元。
受財報發布影響,陌陌的股價在8月22日美股盤前一直漲幅高達8.55%。
探探數據部分並入陌陌報表是這次財報最大的變數。
今年2月,陌陌公告宣布以100%股權收購同為陌生人社交平臺的探探,交易成本包括530萬新發A類普通股及6.009億美元現金。一場收購也讓中國陌生人社交市場實現了“二進一”。
與國外同類產品Tinder類似的是,探探采取了“滑動”來篩選聊天對象。用戶進入探探後,首先面對若幹用戶的照片,向左滑動表示不喜歡,向右滑動表示喜歡。這一步驟是“配對”,必須雙方喜歡,才能配對成功、進入下一階段:聊天。
為什麽要收購探探?
陌陌董事長兼CEO唐巖給出的解釋是,陌陌的核心定位將繼續圍繞社交,通過此次收購陌陌的產品線將得到進一步豐富。
而這一次,探探給陌陌帶來最為直接的影響是用戶數量的增加。
上述財報顯示,2018年6月,陌陌月活1.08億,同比增長18%,環比凈增470萬,創下了歷史新高。
在付費用戶方面,2018年第二季度,陌陌直播服務與增值服務的付費用戶數去重後合計總付費用戶數1160萬,其中探探在6月份的付費用戶數為310萬,而上一年同期陌陌的付費用戶為710萬,同比增加了63.4%。
在營收上,陌陌第二季度凈營收為31.52億元人民幣(約4.943億美元),與上一年同期的19.91億元人民幣(約3.122億美元)相比增長58%。
雖然定位是社交軟件,但陌陌的營收當下主要依賴直播服務、增值業務、移動營銷業務以及移動遊戲服務。
其中,直播業務近兩年一直是陌陌營收的絕對功臣。
直播服務在2018年第二季度產生營收26.21億元人民幣(約4.11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16.54億元人民幣(約2.594億美元)相比增長了58%。而直播服務營收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直播服務付費用戶的增長,2018年第二季度陌陌直播服務的付費用戶達到460萬,另外,每季度的付費用戶平均收入也有所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直播服務該季度在總營收的比重達到約83.14%,雖然相比上季度85.52%的比重有所削弱,但直播業務仍然是陌陌營收的主要支撐。
有意思的是,因為直播貢獻巨大,陌陌一度被業界解讀為已經從陌生人社交轉型直播平臺,但是唐巖本人對此並不認同。
本次財報發布後,唐巖表示:“直播業務繼續強勁發展,同時陌陌App的增值服務營收同比增長一倍多,這證明了陌陌作為社交平臺貨幣化的巨大潛力。”
財報公布的數據顯示,增值業務營收的同比增長主要由於陌陌平臺內虛擬禮物服務收入的增長,以及較小程度整合了探探6月份的會員服務收入。2018年第二季度,陌陌平臺增值服務付費用戶數為530萬,上一年同期陌陌增值服務付費用戶數為450萬,探探2018年6月的付費用戶數310萬。
此外,陌陌移動營銷第二季度營收為1.42億元人民幣(約2230萬美元),與上一年同期的1.21億元人民幣(約1900萬美元)相比增長17%。第二季度,陌陌移動遊戲營收為3507.52萬元人民幣(約合550萬美元)。
不過,在移動營銷和移動遊戲業務上,今年來風頭正盛的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對這些直播平臺的業務已經形成一定的沖擊。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