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守望者也要走了 外資電力大撤退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873
外資電力巨頭的撤退,映照出中國電力市場裡的種種光怪陸離。
「中國電力市場的規律是,幸福的都有各自幸福的理由,因為實在太少,每個都是個例;不幸的原因卻基本相同——煤電定價不合理。」
最後的守望者也要走了
中國電力市場缺電、缺錢、缺技術時,各地給予外資電力公司「超國民待遇」,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前來。
進入2012年4月,國資委在制定一份利好於電力行業的「十二五」央企注資規劃時,全球最大獨立供電商美國愛依斯電力(AES)正悄悄打包其在中國的行囊,準備離開。
一個月前,有報導稱AES已聘請一家投行擔任交易顧問,將出售其全部或部分中國業務,交易價格在3億-4億美元。4月,《能源》雜誌披露,陽城國際發電有限公司是AES在中國控股的最後一家仍在運行的火電廠,且目前正尋求出售。
AES中國公司的網站,目前已經無法打開。2012年4月18日,南方週末記者來到位於北京華貿中心1座的AES中國總部,見其辦公室內員工寥寥,前台接待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關於AES目前正在進行的業務調整,全球總部已經通知我們不做任何置評。」
AES美國總部全球媒體協調專員Lucas Bushman沒有回覆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約請。
「AES打算整體出售中國資產,脫離中國市場,這事業內都知道。」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一直關注外資電力公司的在華動向,「和它一起來的基本都走了,AES算是在中國奮鬥最久的外資電企,政府應該給它發枚獎章。」
AES離開後,中國的外資電力企業僅剩法國電力公司。目前,法國電力重點傾向於在華發展核電,其在中國的火電廠僅有廣西來賓B廠等BOT特許專營項目。
火力發電行業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在2001年入世之前,就已對外資開放的行業。1993年,AES成為首家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電力公司。
「齊魯濱(時任AES中國區副總裁、首席代表)曾經來找過我,就坐在你現在坐的位置。」2012年4月17日,中國電力聯合會內部人士康喬(化名)在辦公室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說,「AES剛進入中國市場時,曾把這裡看作重要的戰略據點。」
初進中國時,AES主要以合資建廠的方式在華辦電廠,合作對象為國家或地方電力公司,並與當地用電企業簽訂購電合同,議定最低購電量和電價計算公式。
當時中國電力市場缺電、缺錢、缺技術,電力投資嚴重不足。為了引進外資,山東、福建、廣東等省開風氣之先,給予外資電力公司「三保證」優惠政策:保電量、保電價、保回報,許以外方固定的投資回報率(高達15%-20%)。
穩賺不賠的市場機遇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前來,1998年底,經批准設立的外資電力公司共有39家。據國電動力經濟研究中心數據,到1997年達到14.5%的歷史高點,外資電廠裝機量佔總裝機量的12%。
康喬回憶說,按國家規程規定,60萬千瓦火電機組的建造時間是36個月,但當時很多電廠都只建了20個月就交付使用,「早一天發電就多賺一筆錢」。
「收起紅地毯」
電力過剩後,中國開始對外資企業「收起紅地毯」,多家外資電企撤離中國。
一波外資電企投資中國的熱潮之後,1998年,中國出現嚴重的電力過剩,電力投資政策隨之由鼓勵變為限制。
根據發改委的要求,各地逐漸取消了對外資承諾的固定回報率政策,當初的合資合同中規定的發電小時數和最低購電量也不再得到保證。一些外媒當時稱,「中國開始對外資電力企業收起紅地毯」。
「15%的回報率靠什麼支撐?必須是年允許發電5500小時這樣的硬指標。但電廠發電時間由電網調配,2000年左右很多地方出現了發電時間不足的違約行為,儘管當時有些外資電力訴諸了法律,最後也大多不了了之。」康喬說。
時任AES中國副總裁的吳東明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期望中方合作夥伴和購電方都能像當初歡迎投資一樣,認真執行已有合同。」
對此中國政府反駁說,設定固定回報率有違公平,在世界任何地方也屬十分罕見的超國民待遇。
儘管風雲突變,但AES對中國電力市場的潛力仍有著樂觀預期,相信自己能夠在中國實現盈利,它選擇了收縮戰線,堅守中國。
自陽城三期項目2001年投產後,AES在中國再未染指過火電項目。至2008年2月,AES在中國僅剩陽城、焦作、愛溪、蕪湖四座火力發電站,同年,AES又將其焦作AES萬方電力有限公司的70%股權全部出手。
此時,儘管這個市場中有少數看好中國電力市場的逆勢新入者,比如由美國聯合能源公司、世界銀行等聯合組建的太平洋頂峰電力公司。2002年它正式進
入中國,至2004年在中國設立了7家熱電廠,殺進外資電力企業排名前五。更多的企業卻「用腳投票」,離開了中國市場。如法國阿爾斯通轉讓了廣西來賓電廠
B廠項目40%的股份,全球第三大能源巨頭美國邁朗公司出售了它在山東國電和廣東沙角一電廠的股份。
從1998年至2002年短短4年間,我國外資佔我國電力固定資產投資比例由14.3%驟降至7.5%。
被煤價趕跑的巨頭們
從2003年開始,外資企業就成批地放棄在華經營約10年的電廠股份而離開。
2002年之後,煤價開始持續上漲,而電價受政府控制,發電企業無法將上漲的燃料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以2004年為例,佔發電總成本50%的煤價從年初的100元/噸飆升至冬季的300多元/噸,但電價僅在年中上調了7釐錢/千瓦。
2004年,太平洋頂峰的7家電廠中有4家虧損,其他3家因為毗鄰煤礦,勉強維持微利,在華營業收入比上年減少了20%。其外資股東質疑CEO羅伯特,「為什麼其他企業已經撤出了中國,你們還不撤出?」最終,太平洋頂峰也決定退出中國市場。
事實上從2003年開始,外資企業就成批地放棄在華經營約10年的電廠股份而離開。2003年3月,美國賽德能源公司將溫州特魯萊發電有限責任公司
40%的股份轉讓,並陸續出售廣東東莞厚街電廠、河北唐山熱電和湖北蒲圻賽德公司的股份。2004年3月,美國電力公司出售了河南南陽浦山電廠70%的股
份。
2005年1月5日,西門子宣佈與德國漢堡電力公司(HAW)一起出售河北邯峰電廠共達40%的股份,並進一步出售在中國另外16座發電廠的股份。3月,美國聯合能源公司對其在華經營的資產進行剝離。
「當年轟轟烈烈進來的幾十家外資電力企業基本都走了。」康喬對南方週末記者感嘆,「中國電力市場的規律是幸福的都有各自幸福的理由,因為實在太少,每個都是個例;不幸的原因卻基本相同——煤電定價不合理。」
2004年,外資佔我國電力固定資產投資比例已下降到5%時,發改委曾試圖第二次開啟煤電價格聯動機制,規定「半年內電煤價格上漲5%或超過5%,則相應半年後的上網電價也會做出調整」,但其附件條件是:實行煤電價格聯動時,電力企業消化30%的煤價上漲因素。
但外資電企對於承擔30%的原材料上漲成本感到難以接受。「我們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沒看到過這種情形。」羅伯特曾憤怒地表示。實際上,上網電價的浮動幅度也大大落後於煤價漲幅。
並非所有的電力公司都是煤電價格機制的犧牲品。
我國實行煤價雙軌制——市場煤和計劃煤並存,由於計劃煤和運力掛鉤,基本只有國有電廠才能分到,且煤礦很難全部履約,民營或外資電力企業只能購買高價市場煤。
因此,外資電力哀鴻遍野的同時,國有電力公司卻憑藉國家控制的煤炭合同價格,在煤價狂漲時期表現出獨有的抵抗力,這些合同價格比現貨價格低17%至50%。
「中國電力行業的價格畸形不是只針對外資企業,中國電企也一樣。只不過中國電廠大多都是國企,虧得起。」康喬認為。
「如果民營、地方還有外資電力企業能像國有五大電力公司那樣,搖一搖身體就能剝離不良資產獲得注資,那麼他們一定馬上行動。」林伯強說。
我國大豆產業受控於外資 國內八成壓榨企業停工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7/2MNDE4XzQyODY2Mw.html種植戶大面積棄種大豆、改種玉米;80%的豆油壓榨企業停工;下游飼料加工企業高成本運營……記者調查發現,在國產大豆主產區黑龍江,大豆產業鏈深陷發展困境,這個被業內人士視為國產大豆最後的「堡壘」隨時有淪陷的危險。
接
受中國證券記者採訪的專家、企業負責人、種植戶認為,在大豆對外依存度達80%左右、外資控制產業鏈的情況下,中國大豆產業有崩潰的風險,其背後既有政策
上放開大豆進口的原因,也有行業難以抱團,缺乏自主價格體系,爭奪話語權失敗的因素。前車之鑑,後車之覆。他們建議,明確大豆產業發展國家戰略,完善補貼
政策,建立「敏感農產品」發展規劃,以避免大豆的今天成為玉米、油菜等其他農產品的明天。
國產大豆每況愈下
種植面積銳減 加工企業停工
提要:作為國內最後一塊國產大豆生產基地,黑龍江等東北三省的大豆產業鏈已陷入難以持續發展困局,若不從戰略高度出發對大豆產業情況加以重視,幾年內國產大豆可能淪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國產大豆產業將全線崩潰。
「今年大豆種子白送都沒人要。」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石人鎮農資銷售員時曉晶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大豆種子賣不動,大豆肥也是如此。到目前為止,賣出的700多噸化肥中只有1噸大豆肥,可見幾乎沒人種大豆了。」
4月底5月初是東北地區春耕密集期,中國證券報記者調查發現,作為全國大豆主產區的黑龍江省,大豆播種面積大幅減少,農民改種玉米的現象頗為普遍。
「今年200多畝地全改種玉米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石人鎮城子村大豆種植戶劉慶振無奈地說,「去年春耕時盼著豆價能漲上去,結果盼到今年春耕,豆價也沒達到2.5元/斤。」
根
據中國大豆網對東北三省上千個監測點的調查估算,今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或比去年減少30%左右,吉林減少31%左右,局部地區最高減少70%。黑龍江
省農委公佈的數據顯示,該省大豆種植面積呈逐年遞減趨勢:2009年比2008年減少近4%,2010年比2009年減少近10%,2011年比2010
年減少約20%。
「預計今年東北地區大豆種植面積會創下歷史最低水平。」中國大豆網總編劉兆福不無憂慮地說,「如果大豆價格突破不了2.5元/斤,毫無疑問,明年大豆種植面積會繼續減少。」
目
前,國產大豆市價為1.8-1.9元/斤,國儲收購價為2.0元/斤。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玉米與大豆的合理比價一般在1:2.5左右,目前國內市場的玉
米與大豆比價為1:2.0,偏離幅度較大。種大豆的比較收益低直接導致農民改種玉米。哈爾濱市呼蘭區農村合作社負責人陳令軍算了一筆賬:去年租地價格每畝
300多元,種子、化肥、農藥加起來的成本大約是60元/畝,人工和機械化成本大約是50元/畝,算下來種一畝大豆的成本要420元左右。在風調雨順的年
景下,大豆畝產最高才達400斤。以目前2.0元/斤的收儲價計算,一畝大豆的收入約為800元。如果種玉米,畝產1400斤左右,按目前1.0元/斤的
收購價核算,一畝玉米收入為1400元。另外,今年租地價格漲到每畝500元,誰還會種大豆?」
農民因為豆價低不願種豆,大豆加工企業則
因為加工產品價格難漲不願高價收豆。「我們不可能按超過國家保護價的價格收購大豆。」黑龍江龍江福糧油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勝斌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每斤一塊
八九的市場收購價能減輕企業的虧損度。收購價格若超過2.0元/斤,會加劇企業的虧損。
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表示,目前省內豆粕
每噸約為3280元,豆油每噸約為1萬元。這個價格不是由國產大豆加工企業形成的,而是由外省那些更具加工優勢的油脂加工企業形成的。「終端價格被鎖死,
加工企業就不可能接受太高的原料價格,農民的大豆也就難以賣出理想的價錢。這樣,大豆供給減少,形成價格上漲預期,加工企業往往更加沒有能力收購,只能減
少加工,最終形成惡性循環。」據測算,近期黑龍江哈爾濱地區大豆加工成本大約是每斤2.1元。
「根據近兩年的情況,黑龍江大豆年產量維持
在600萬噸左右,其中約一半交給國家臨時儲備,剩下部分2/3運往省外做食品加工,最後約有100萬噸供給省內加工企業。」王小語介紹說,相對於省內
1740萬噸的加工能力來說,100多萬噸大豆如杯水車薪。因此,壓榨企業階段性開工已是定局,未來幾年或將出現大規模的倒閉。目前,黑龍江省內80%的
豆油壓榨企業處於停工狀態。
記者調查發現,在具有「油脂之鄉」之稱的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大豆壓榨廠幾乎全部處於停工狀態。哈爾濱平
房經濟開發區內的10多家油脂加工企業,80%的企業已停工。省內的大豆油壓榨龍頭企業——九三油脂集團也面臨同樣的困境。該集團目前在東北的加工廠處於
半停工狀態,集團已計劃對東北地區非轉基因大豆加工廠進行改造和轉型,逐漸將主業投在玉米油和橄欖油生產以及沿海轉基因大豆油生產上。
受
壓榨企業開工率不足影響,黑龍江省豆粕供應量大幅減少,飼料加工企業面臨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壓力。四五月份是養殖業回暖時期,隨著其對飼料需求的增加,飼料
加工企業逐漸進入生產銷售的旺季。由於當地豆粕供給不足,為維持生產,黑龍江省內大部分以豆粕為原材料的飼料加工企業只能高價採購省外豆粕。
「一
般省外豆粕是用進口大豆加工成的,這種豆粕的去蛋白加工成本高,導致價格每噸比省內豆粕高100元左右。再加上運費,總的算來,省外豆粕要比省內豆粕每噸
高出近300元。」黑龍江省正大實業有限公司飼料廠總經理溫奎良解釋說,由於很多飼料加工企業自身也做養殖業,「為了保持飼料生產和銷售的相對穩定,省外
價格高,企業也要買。」
上游農民不願種豆,中游加工企業大面積停工,下游飼料加工企業高成本運營,黑龍江省的大豆產業深陷困局。與往年有
所不同的是,今年全球大豆減產預期強烈。根據美國農業部最新報告,由於南美大豆減產,2011/2012年度全球大豆產量將下降9.1%至2.4億噸,產
量下降幅度為歷年來之最。但大豆需求量將略增0.7%至2.53億噸,總體需求仍是歷史最高水平。本年度產需缺口1310萬噸,超過2008年的920萬
噸,為歷史最大缺口。
大豆減產預期已在期貨市場上有所反映。今年3月以來,大商所玉米期貨遠月價格開始走弱,大豆遠月價格持續走強。儘管
如此,農民種植大豆的意願仍然大幅降低。業內開始擔心,國產大豆可能出現無豆可收的局面。這無疑將給價格本來較低的進口大豆提供擴大市場份額的機會。黑龍
江省內加工企業只用國產大豆的不成文規定可能出現更大的裂痕。
目前,不少黑龍江企業或在沿海港口建廠,或到南方省市租賃企業,加工進口大豆,然後把豆油、豆粕等產品發回黑龍江來賣。這種情況已經顯現出來了。
不
少業內人士擔憂,目前沿海地區的油脂加工企業大部分已被外資控制,東北地區成為國產大豆產業的最後一個「堡壘」。目前東北地區這最後一個「堡壘」隨時存在
淪陷的危險。王小語說,作為國內最後一塊國產大豆生產基地,黑龍江等東北三省的大豆產業鏈已陷入難以持續發展困局,若不從戰略高度出發對大豆產業情況加以
重視,幾年內國產大豆可能淪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國產大豆產業或將全線崩潰。
行業話語權喪失
進口大豆稱霸 外資控制產業鏈
提要:農民不種大豆,表面上看是種植效益不如玉米,但歸根結底是國內大豆產業受控於外資,使整個產業鏈失去了上下游的互動。
「市場公認國產大豆供不應求,但奇怪的是,一邊是國產大豆賣不出去,要靠國儲收購,一邊卻是進口大豆大幅增加。」王小語稱,「這種『冰火兩重天』局面的出現是大豆進口依存度過高所致。過高的對外依存度導致國內大豆產業鏈從原料開始便受制於外資,失去了話語權。」
「農民不種大豆,表面上看是種植效益不如玉米,但歸根結底是國內大豆產業受控於外資,使整個產業鏈失去了上下游的互動。」王小語認為。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大豆市場作為我國最早開放的農產品市場,3%的低關稅、不設過渡期、沒有進口數量限制,導致產量高、價格低的進口大豆快速佔據中國市場。
黑
龍江大豆協會提供的資料顯示,1996年我國大豆進口量為110萬噸,2000年我國大豆進口量達到1200萬噸,4年間連豆價格指數從3546下跌到
1791,跌幅將近1倍。2000年至2003年,大豆進口數量躍升到2000萬噸,連豆指數4年內始終維持在2000至2300之間。2004年,國
際、國內大豆價格快速上漲,沿海加工企業採購大量進口大豆後,市場價格又快速下跌,連豆指數在半年時間內從3963點下跌到2674點。當年大量高價採購
進口大豆的沿海企業虧損嚴重,多數企業被迫出售資產或股份,外資乘機參股或收購,中國大豆產業鏈條從加工環節斷裂。此時,以ADM、邦基、嘉吉、路易達孚
為代表的國際資本業大舉進入中國。通過原料進口貿易、直接建立合資或獨資企業、資金參股來控制國內大豆產業。有媒體報導稱,4家跨國公司不僅壟斷了中國
80%的進口大豆貨源,而且在全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有64家參股控股,佔比達66%。
此後,大豆進口數量不斷攀升。根據海關統
計,2007年我國進口大豆3082萬噸,2009年進口4254萬噸,2010年進口5478萬噸,2011年進口5264萬噸。最新數據顯
示,2012年一季度,我國累計進口大豆1333萬噸,同比增加21.6%,對外依存度達到80%左右。
與此同時,國
產豆油的市場份額逐年縮小。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統計,2005/2006年度,國產大豆壓榨數量740萬噸,佔國內榨油消費總量20.85%。此後一
路下滑,2008/2009年度,國產大豆壓榨數量220萬噸,佔國內榨油消費量5.23%。2009/2010年度,國家實施扶持國產大豆政策之後,國
產大豆壓榨加工數量回升至600萬噸,佔榨油消費市場份額13.64%。根據黑龍江大豆協會測算,最近兩年國產大豆壓榨數量佔國內榨油消費量10%左右。
目前的現狀是,從原料到加工再到食用油市場,中國大豆產業已被跨國公司控制。
宏
源期貨豆類期貨分析師張磊認為,這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ADM、邦基、嘉吉、路易達孚等4大糧商基本控制全球大豆貿易環節,他們通過倉儲、物流來獲取利
潤,而通過套期保值規避大豆價格的系統性風險,而國內廠商僅僅是全球大豆產業鏈的一個環節,而且是很弱小的一個環節,不可能有定價權。
話語權的喪失不僅僅是放開大豆進口的政策衝擊,也與國產大豆缺乏自主價格體系、缺乏領軍型龍頭企業等因素有關。
中
國大豆產業協會副會長劉登高表示,由於我國農戶之間缺乏互相協作、產品規格不統一、品種混雜、批量小,在市場上失去討價還價的權利。而在大豆加工上,企業
採用「孤軍奮戰」的傳統模式,相互之間存在惡性競爭。這使國際糧商有了在國內擴張的機會,導致中國大豆的生產者、加工企業、消費者喪失了對大豆商品的選擇
權和話語權。
「國產大豆的發展表面上看是受進口大豆的影響,實際上是國產大豆產業沒有形成自己的價格體系。」國家大豆工程中心主任馮曉表
示,國內大豆的優勢沒有在市場上得到認同,混淆了進口大豆與國產大豆在種質資源和品質上的本質區別,沒有形成轉基因與非轉基因的大豆及製品市場價格體系。
王
小語也表示,國產大豆應形成自主價格體系。「原因在於,一是國產大豆是非轉基因的,和進口大豆不一樣,不應該賣一樣的價格。而且這幾年基本是劣豆驅逐良
豆,好的大豆、非轉基因的反倒不如轉基因大豆價格高;二是從黑龍江省大豆購銷看,大豆收購標準不一、收購半徑重疊,再加上收購主體不同,導致價格漲的時候
就搶收,跌的時候就壓價收購或不收,價格波幅大。」
話語權的喪失將給中國大豆市場帶來極大的風險。「從未來產需關係分析,國內大豆仍存較
大供給缺口,需要通過進口來彌補。未來一段時間,全球豆油、豆粕需求繼續呈現剛性增長態勢,而全球大豆產量受播種面積、單產水平和天氣等多種因素影響,增
產具有較多的不確定性。隨著全球生物柴油產業的快速發展,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國家正在加快推動以大豆為原料生產生物柴油的步伐,全球大豆潛在需求量可能
出現激增,將導致全球大豆供求格局發生較大變化。」張磊表示,國際大豆價格將因供需關係的變化而加劇波動,我國進口大豆佔世界貿易量的高比例狀態將面臨更
大的市場風險。
警惕其他農產品重蹈覆轍
完善補貼政策 探索制定「敏感農產品」發展規劃
提要:油菜、棉花、玉米等農作物也正面臨與大豆產業相似的處境。應從大豆產業入手,探索制定「敏感農產品」的發展規劃,避免其他農產品行業重蹈大豆覆轍。
大豆產業鏈崩潰的風險讓不少業內人士疾呼,加大對大豆產業的保護和扶持。他們擔心,大豆產業的今天會不會變成玉米、小麥產業的明天。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穩定國產大豆種植面積、大力發展期貨市場是國產大豆持續發展甚至再次謀求話語權的重要保障。
「保障種植面積,最重要的是要合理引導價格,使國內玉米與大豆的比價恢復至合理水平,以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防止國產大豆價格大幅波動。」劉兆福說,「關鍵是讓國產大豆價格讓市場來調節。」
宋
勝斌表達了同樣的看法。「我們希望國家將目前的收儲政策做適當調整,把對農民的保護和補貼轉變到種植環節,讓農民感到種一畝大豆與種一畝玉米沒差別。」宋
勝斌解釋說,這有助於提高農民種豆的積極性。待秋收後,在沒有國儲定價的情況下,大豆價格完全由市場而定。「既能保護農民的利益,也有利於大豆企業。」
王
小語稱,2008年受國際次貸危機影響,國際大豆價格大幅度下跌,受其影響,國產大豆價格從每噸6000元下跌到每噸3000元,主產區大豆企業和豆農的
利益受到巨大衝擊,在這個背景下,國家出台臨時儲備大豆收購政策,2008年國家政策是積極而有成效的,既保護了豆農利益被低價格衝擊,又避免了產區企業
重蹈沿海企業被兼併的覆轍。
「但是,現在國家收儲處於一個『兩難』的處境,價格定高或定低都有可能影響到豆農或壓榨廠的利益。如果國儲價
高於大豆壓榨企業的成本,相對進口大豆的價格差距更大,壓榨廠就無力收購;如果國儲價過低,又會影響豆農收入和種植積極性,種植面積或將進一步縮減。」某
期貨公司人士表示。
黑龍江省農科院總農藝師劉忠堂認為,補貼資金應該用在大豆整個產業鏈上,而不是其中的某一個環節,國家應該把糧油、外貿和大企業等環節都聯合起來。
馮
曉表示,應對補貼政策進行科學制定。針對農民的補貼以良種為主,而非產量。針對企業補貼,要根據國際市場價格走勢,體現動態靈活性和時效性,當國際價格低
於國內價格時,自動啟動補貼機制,同時區分不同企業的政策需求實行個補。「種植補貼以穩定大豆播種面積為目的,加工補貼以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為目
的,補貼能夠加工獲利並且其加工製成品能夠被市場認可的企業,要持續不斷扶植至非轉基因產品市場基本形成,最終達到通過市場競爭手段使資源得到有效配置的
目的。 」
此外,期貨業內人士建議,企業應充分利用國內期貨市場進行全面風險管理,鎖定成本,提高競爭力,不要讓價格的漲跌影響正常經
營,同時減少在國外市場上被國際基金「狩獵」的可能。這樣,企業才不會被動地接受國外市場決定的價格。更重要的是,應當籌建與紐約、芝加哥和倫敦等交易中
心競爭的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要充分發揮中國國內巨大市場需求的戰略資源作用,逐步形成全球大宗農產品定價話語權。這應該成為一個國家戰略。
業
內人士認為,儘管國家有意鼓勵國產大豆的發展,但大豆產業由外資主導的現狀恐一時難以改觀。黑龍江省奇昇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有金認為,如在中國大豆
進口依存度尚不到50%時,國家出台有關保護民族大豆產業的政策會更有效。目前再談限制外資進入大豆產業以保護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已屬無奈之舉,而且,關
鍵還是引起國家決策部門關注後有關政策措施的落實仍太遲緩。比如,加入WTO談判時中國好不容易爭取到了農業補貼可達GDP的8.5%的條款,但一直未能
兌現。
一位研究人士憂慮,在國內大豆行業每況愈下,大部分大豆壓榨產能被外資控股或參股的當下,所謂「南美種大豆,美國定價,中國買大
豆」的格局目前難以動搖。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無視風險,劉登高認為,「油菜、棉花、玉米等作物也正面臨與大豆產業當初相似的處境。探索大豆產業發展規
劃,有利於將來應對其他產業的潛在危機。」他建議,從大豆產業入手,探索制定「敏感農產品」的發展規劃,避免其他農產品行業重蹈大豆覆轍。
外資藥企產值壓倒國企 賣得貴才賣得好?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19/wMNDIwXzQzNjIwMQ.html「據國家海關信息網數據,2011年,我國進口藥品較2010年增長了43%,達到了103.47億美元。」一位醫藥行業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
43%,這個數字相對2006年到2011年間年均近34%的增長率又是一個躍升。
隨著醫改逐年深入,醫保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中國醫藥市場不斷擴大,其成長潛力被全球醫藥行業所看好。而2011年百億美元左右的進口額,似乎與國內巨大的需求並不相稱。
實際上,跨國製藥巨頭以佔領中國市場的方式早已不是依賴進出口貿易,而是通過在華設立獨資或合資醫藥企業、兼併重組國內本土醫藥企業等手段進行產業整合。
「製藥外企與國有製藥企業工業總產值的比值,已經從1995年的0.38猛增到2010年的2.1。」國家行政學院講師胡穎廉綜合中國統計年鑑、中國藥學年鑑分析指出。2010年,外資藥企在華工業總產值為3171.34億美元,而當年的進口總額則僅為72億美元左右。
這也意味著,到2010年為止,外資藥企在華的工業產值已經達到了國有藥企的兩倍。而在2005年,雙方的總產值還基本持平。
一方面外資藥企在華「業績」突飛猛進,而另一方面外資藥又維持高價格——「賣得貴還賣得好」似乎不合常理。
無疑,「以藥補醫」機制下醫療機構青睞高價藥的「潛規則」,為高價藥品的生存推波助瀾。「15%順加作價機制下,同種藥品中價格較高的規格能給醫院帶來更高順加利潤。」胡穎廉說。
目前,在首先試點取消「以藥補醫」的縣級公立醫院,主要採取的措施是實行藥品「零差率」,並通過集中招標採購的方式壓低藥品採購價格,以此來實現醫藥分開。
「但這種抑制藥價的政策思路,在外企和本土企業仍受不同待遇的情況下,將會使本土藥企首先受到價格戰的衝擊而愈顯頹勢,外資藥企則可以繼續維持高價位。」前述醫藥行業人士指出。
國務院研究室發展司原司長朱幼棣認為,當前的藥品招標制度潛在地把企業分成了外企和本土企業,這就使外企不必與眾多本土企業競爭,保持高價格。
外資藥維持高價的另一個原因,則是自上世紀90年代延續至今的單獨定價政策。這一政策的實行,讓在國外已經過了專利保護期的原研藥仍能在中國市場保持高價格。
事實上,目前外資藥企已經開始佔據我國高端醫藥市場。據胡穎廉研究,當前,外資藥企佔主流的進口藥、「原研藥」和新特藥佔據了大城市和三甲醫院60%-65%的市場份額,醫療器械市場中外資產品的份額更是高達80%。
但必須指出的是,欣弗、毒膠囊等事件對本土藥企的公信力傷害巨大,拿出讓患者放心的質量,是監管部門、行業協會以及本土企業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外資空調集體兵敗中國 劉步塵
http://xueqiu.com/5296621426/22090914每日經濟新聞報導:LG空調退出蘇寧、國美大連鎖。LG方面給出的解釋是「沒有退出中國市場,只是內部調整。」
LG的說法與5年前的新科相似。當時,撤出大連鎖的新科空調的解釋也是「渠道調整」,而今,新科空調在主流市場已經難覓蹤跡。
今年6月初,媒體傳出三星空調將退出中國市場,三星隨後聲明,稱僅為調整生產計劃。今番又傳出LG空調退出中國市場,的確並不令人意外。有心的消費者都能發現,這幾年,外資品牌空調在中國出現的機會越來越少。
實際上,三星空調被傳「退出中國」並不令人意外,在年初召開的三星(中國)年度戰略發佈會上,三星提到彩電、冰箱、洗衣機、手機、電腦,唯獨沒有提到空調,這不是一個「疏忽」可以解釋的。
今年以來,LG空調給人帶來的也不總是好消息,網上不斷傳出「LG空調用戶遭遇維修麻煩」。
近
幾年,中國家電市場發生深刻變化,四大傳統產品——彩電、空調、冰箱、洗衣機的前三強,都換成了中國品牌,尤其空調表現得最為明顯。曾經多年扮演高端形象
的日系空調如三菱、大金、日立等,而今也已日落西山。調查機構數據顯示,日系空調除大金市場份額約為1%之外,其他如東芝、日立市場份額尚不到1%。而韓
系空調在中國市場從來沒能經歷輝煌時代。
事實表明,外資空調集體兵敗中國。
在我看來,外資家電在中國的日子正在變得越發
艱難,LG退出中國市場僅僅是這個群體的縮影。伴隨外資品牌衰落的是中國品牌的崛起,在空調領域,本土品牌正在變得空前強大,數據表明,僅格力、美的、海
爾三家市場額份即超過70%,屬於其他品牌的機會不多,屬於外資品牌的機會更少。
來自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全國大型零售企業商品銷售調查監測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格力變頻空調市場份額高達35.24%。今年上半年,格力電器營業收入增長20%,市場佔有率進一步提高。
一
般認為,外資空調集體沒落緣於三大因素:首先,本土空調快速持續成長直接擠壓了外資品牌生存空間。目前,格力、美的、海爾三大品牌已佔去70%以上份額,
加上格蘭仕、TCL、志高等其他本土品牌,佔比總和不低於90%,留給外資品牌的市場空間不足10%。其次,本土品牌在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尤其變頻技術
進步非常快,大大縮短了與日資企業的技術差距,甚至在許多方面還超過它們,技術進步有力地支撐了產品競爭力,這是越來越多消費者「第一選擇」即為本土品牌
的重要原因。再次,本土空調架構了從一二級市場到三四級市場的龐大渠道網絡,而外資品牌至今仍然依賴蘇寧、國美大連鎖,三、四級市場銷售渠道至今無實質性
突破。據悉,格力、美的、海爾已經做到每個鄉鎮平均兩家專賣店,全國專賣店總數均超過20000家。
繼空調之後,不排除外資品牌的冰箱、洗衣機也將於未來二年退出中國市場的可能。
外資品牌退出中國市場,客觀上為中國品牌持續擴大份額提供了市場空間。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家電尚未完成從「營銷主導」向「技術主導」戰略轉型,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和韓日品牌相比還有不小差距,這一切些都決定了中國市場的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