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外資藥企產值壓倒國企 賣得貴才賣得好?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19/wMNDIwXzQzNjIwMQ.html

「據國家海關信息網數據,2011年,我國進口藥品較2010年增長了43%,達到了103.47億美元。」一位醫藥行業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

43%,這個數字相對2006年到2011年間年均近34%的增長率又是一個躍升。

隨著醫改逐年深入,醫保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中國醫藥市場不斷擴大,其成長潛力被全球醫藥行業所看好。而2011年百億美元左右的進口額,似乎與國內巨大的需求並不相稱。

實際上,跨國製藥巨頭以佔領中國市場的方式早已不是依賴進出口貿易,而是通過在華設立獨資或合資醫藥企業、兼併重組國內本土醫藥企業等手段進行產業整合。

「製藥外企與國有製藥企業工業總產值的比值,已經從1995年的0.38猛增到2010年的2.1。」國家行政學院講師胡穎廉綜合中國統計年鑑、中國藥學年鑑分析指出。2010年,外資藥企在華工業總產值為3171.34億美元,而當年的進口總額則僅為72億美元左右。

這也意味著,到2010年為止,外資藥企在華的工業產值已經達到了國有藥企的兩倍。而在2005年,雙方的總產值還基本持平。

一方面外資藥企在華「業績」突飛猛進,而另一方面外資藥又維持高價格——「賣得貴還賣得好」似乎不合常理。

無疑,「以藥補醫」機制下醫療機構青睞高價藥的「潛規則」,為高價藥品的生存推波助瀾。「15%順加作價機制下,同種藥品中價格較高的規格能給醫院帶來更高順加利潤。」胡穎廉說。

目前,在首先試點取消「以藥補醫」的縣級公立醫院,主要採取的措施是實行藥品「零差率」,並通過集中招標採購的方式壓低藥品採購價格,以此來實現醫藥分開。

「但這種抑制藥價的政策思路,在外企和本土企業仍受不同待遇的情況下,將會使本土藥企首先受到價格戰的衝擊而愈顯頹勢,外資藥企則可以繼續維持高價位。」前述醫藥行業人士指出。

國務院研究室發展司原司長朱幼棣認為,當前的藥品招標制度潛在地把企業分成了外企和本土企業,這就使外企不必與眾多本土企業競爭,保持高價格。

外資藥維持高價的另一個原因,則是自上世紀90年代延續至今的單獨定價政策。這一政策的實行,讓在國外已經過了專利保護期的原研藥仍能在中國市場保持高價格。

事實上,目前外資藥企已經開始佔據我國高端醫藥市場。據胡穎廉研究,當前,外資藥企佔主流的進口藥、「原研藥」和新特藥佔據了大城市和三甲醫院60%-65%的市場份額,醫療器械市場中外資產品的份額更是高達80%。

但必須指出的是,欣弗、毒膠囊等事件對本土藥企的公信力傷害巨大,拿出讓患者放心的質量,是監管部門、行業協會以及本土企業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