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業風雲:致我們終將逝去的報紙
1 :
GS(14)@2013-06-08 15:09:49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30608/18288736
韋基舜:做報紙係無冕皇帝
點解要做報紙?「有社會地位囉!」《天天日報》前社長韋基舜直截了當地回答。辦報紙,等於掌控一個言論發聲平台,各方人馬自不然前來巴結。韋笑言:「邊個嚟巴結你吖,我鍾意識朋友啫!」六十年代報章的舌頭是否被綑綁則成另一疑問。「抗戰至和平後,新聞紙發行前需送給華民政務司檢查,任何抗日言論敏感字眼即被刪掉,有些社論甚至全段刪除,俗稱開天窗的位置補上『被檢』兩隻字,不過47年開始已經冇呢種情況。六十年代言論好自由喇!所以話做新聞紙的人都是無冕皇帝就係咁解!」
香港報業經過抗戰時期的言論壓制,1951年,香港政府制訂並通過實施《充實出版物管制條例》,香港報刊須重新註冊,這可以說是香港報業進入當代史的時期。五十年代起,香港報章如雨後春笋,1957年的「反右」、58年「大躍進、總路線、人民公社」、60至62年三年「自然災害」大饑荒,經歷過社會巨變,香港出現很多政治性報刊。「此時報章的立場已好鮮明。留意報頭就會知道,寫上中華民國幾年幾月的自然親中啦,寫公元日期當然是右派了。」韋基舜一言道出當年報章立場的妙處。那親港府的報章是否有優待?「當時報業公會有四大會員《南華早報》、《華僑日報》、《星島日報》同《工商日報》,呢幾份報紙經常刊登政府公告。一般報紙賣一毫,《華僑》、《工商》就賣兩毫。」
廣告客似雲來
《天天日報》創於1960年,作為全港第一份柯式彩圖印刷報紙,哄動新聞界,應賺個盤滿缽滿?「咁又唔可以話賺大錢!」韋基舜笑言,「人哋辦報投資一萬就得,我哋就要四萬八千蚊,成本高好多。」彩色印刷較單色印刷報紙精美得多,自然吸納到一批廣告大客吧!「唔係喎,彩色印刷先難搵廣告。當時廣告客做一個黑白印刷電版就可以喺各大報章落廣告,但一個彩色廣告,光是分色膠片都要四張菲林,成本好高。」話雖如此,韋翁擁有經濟碩士學位,應有不少妙計可言。說到這兒,他忽爾興起:「好多學院派報章都係文人辦報,獨沽一味要多字。要廣告客戶落廣告,梗係要講吓產品啦。而家報紙副刊內容應有盡有,都係由我開始先。《天天》當時星期一至日都有副刊,講吓生活情趣。攝影係我專才,當然要介紹吓攝影。仲有,我哋獨創唱片版講流行音樂,將英文歌歌詞登出嚟,唔使讀者自己邊聽邊抄咁辛苦;旅遊版都係由我哋開始。當時同航空公司合作搞旅行團,記者隨團,回來介紹當地風光,然後廣告客似雲來。」那麼銷量如何?廣告費多少?「60年代其他大報銷量8至12萬左右,《天天》都有8萬多份。」
屈穎妍:做傳媒會發達
「邊個話做記者唔可以發達?」屈穎妍以一個反問打開話匣子。新入行的記者,對這個反問,帶點懷疑,當然還有欷歔和無奈。「當年(九十年代)想挖一位《明報》高級記者過來,本來市價係一萬三千元,我話一口價三萬蚊。老闆冇意見,總之銀彈政策,人才最重要。」八十年代,香港報刊都集中報道中英談判,報道嚴肅缺乏趣味性,來到九十年代,《壹週刊》帶來一番新氣象。「黎生(黎智英)鍾意請啲唔係新聞系出身嘅人。記得有次我出咗篇稿,黎生叫我入房,問我以前做盛行,我話做編劇。佢即刻大聲叫人請多啲編劇返嚟!」大學修讀中文系的屈穎妍,十年間由記者躍升為副總編輯。實際一點,薪水多少?「試過最厲害一年加四次人工,升咗兩次職,分咗五次花紅。當時一個採主,人工可以達十萬八萬。」
銀彈政策 強人輩出
「黎生改變了整個傳媒生態,唔係淨係賣理想,都會講生活。」現在記者出外公幹都感覺有壓力,雖沒明言預算有多少,但起碼要替公司開源節流,公幹四天,沒兩三篇稿怎行。「以前我哋公司都唔會限預算資金,總之你話值得做就去做。記得當年八九學運領袖王丹喺美國放囚,全世界報館飛去紐約採訪。但我哋多留幾日,待其他傳媒走了,我才跟他做獨家訪問。」公司花了錢,有料到就行了。「當然公司心裏會有條底線。以前我專做社團古仔,成日同新X安食飯,一千幾百冇問題。但試過有記者到法國公幹,一星期使三十萬,冇古仔交,結果即炒。」屈憶述。銀彈政策下,人人奮力拼搏。「最引以為榮的一次就是在長春的報道。本來公司指定完成一隻古仔,結果我七天做了七個故事。」當時讀者拿着一本《壹仔》,朋友間就可以瘋傳一個月,及至95年蘋果創刊,沿用雜誌式長篇深入報道。反觀現在,資訊氾濫,讀者吸收文字能力越來越低,記者文章也越寫越短,有多少年輕記者能靠一支筆闖出名堂?又有多少記者,能像屈穎妍大聲說一句:「做記者真係好有優越感!」

2 :
GS(14)@2013-06-08 15:10:40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30608/18288738
新聞消閒全即時
八九十年代,大家對於即時新聞的概念,就是突發新聞。遇有甚麼突發重要新聞,播映中的電視劇一轉,變成主播室畫面。而報館內的記者,就只能急急趕趕地採訪,明天一早各報的頭條就是昨日大家在電視看過的新聞,報章不是鬥快,而是鬥詳細。今天,各報章的對手,變成了網絡,即時新聞不再只報道重要的突發新聞,大大小小各類型新聞在網站上不停更新。《蘋果日報》的即時新聞,更發展至影片文章一同發放,連消閒副刊都「即時」。為何副刊都要即時新聞?答案是,香港人的閱讀習慣改變,無論走路吃飯搭車,永遠亮着智能電話,讀者瀏覽新聞網站比記者更新新聞的頻率更密,因此各式各樣的資訊都需不停更新,即時是最hit,未必是最重要。
公民記者
六四過後,打開本報最新的app,即時新聞內最hit的是一篇又一篇網上論壇上關於六四紀念活動的文章。網上論壇不是一件新鮮事,早於十多年前已不斷討論博客、社交網站、討論區等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衝擊。然而,發展至今,我們所見的是新媒體帶給報業新生命的延續,而非衰亡。立法會議員黃碧雲曾在本報網上論壇刊登文章:「因為現在讀者的閱讀能力低咗,報紙版面又有限,刊登的文章篇幅較短,唔能夠深入討論議題。在網上刊登的文章篇幅較長,大家就可以深入課題,又可以即時回應。」今日上面書、網上論壇,關於本港政治的文章、連結源源不絕地洗版。黃說:「十年前當大家還在討論香港年輕人政治冷感,原來這十年社交網站等的新媒體將最重要的社會議題變成一種氣候,令用家更關注社會時事,更勇於發表自己意見,人人都成為有質素的公民記者。」人民質素的提升,令傳統媒體不能再處於「我主導」的態度,在傳統媒體的網站論壇上集合大眾的意見,比從前零碎的博客來得更有力量。
主場新聞:議題網上爆發
到《主場新聞》的辦公室訪問,他們有位行家向我投訴:「喂,你哋蘋果啲即時新聞真係更新得好快,我哋好大壓力。」「唔係啩!我哋先有壓力,你哋而家連藝術一欄都有埋影片,質素又高,facebook上人人都分享你哋嘅文章。」我笑言。《主場新聞》去年由傳媒文化人蔡東豪、梁文道、劉細良和宋漢生創立,是一個結合社交網站的網上報章。「而家唔再係媒體發放議題,網上議題一出,就會爆發。好似海洋公園飼養海豚嘅議題,係由網上開始先,再到傳統報紙報道。電子媒體與社交網站結合後,其流動性同影響力係傳統媒體唔能夠相比。例如一啲好人好事、小店結業、係由一啲關注呢啲社會民生嘅市民在網上引起大家關注,然後我哋會聯絡呢啲所謂公民記者,靠佢哋攞料幫忙。」《主場新聞》總編輯Mike說。
收入依然係零
《主場新聞》一出,就強調「我主場」有立場的方針,相信這亦是未來新聞要走的方向。《主場新聞》有兩個總編,四至五個記者,每天看完各方新聞資訊,工作就是求證,然後作焦點式報道,找人寫評論,給讀者提供一個觀點主場加以討論。「傳統媒體做單獨新聞,榮耀都係五分鐘。因為新聞太多,又冇立場,然後完全被社交網站嘅言論蓋過。反而,我哋要提供一個立場畀讀者,然後佢哋分享每一個文章,將議題更廣泛討論。」不過Mike笑言:「收入依然係零。若將來有資金,應會模仿《Huff Live Post》,設24小時主播室討論社會議題;動畫方面,也許會嘗試用插畫、motion graphic將訊息表達出來,而家外國新聞網站都做緊,相信不久將來其他香港媒體都會仿效。」那報紙必然沒落嗎?「唔覺得咁悲觀,報紙唔會被新媒體取代。早前外國有好多媒體集團倒閉,但要淘汰嘅都淘汰咗。其實,競爭唔係形式,而係內容。」
特稿:報紙檔絕望嗎?
報業轉往網絡發展,前路一片光明。但開報紙檔,無疑是夕陽工業,由全盛時期的2,800多檔,到現在只剩400多檔。最近,報販協會主席主動游說電訊商,於報紙檔安裝Wi-Fi谷人流。「而家報紙檔主要做自由行生意,而且報紙檔佔有地理優勢,自由行知道香港報紙檔有Wi-Fi,四五個人企喺檔面前,自不然就會買吓雜誌刊物。」香港報販協會副主席林長富說。報紙檔由九十年代面對便利店競爭,到千禧年出現免費報紙和網絡衝擊,由減價戰,到政府准許賣貼紙、飲品、利是封,然後09年可以在檔口賣廣告,送紙巾送膠袋乜都送,咁都唔掂?「唔掂。主因係報檔形象唔好,個個都去便利店。九十年代我每天賣600紙,現在賣200紙,顧客唔會因為減價而幫你買。就算可以賣廣告又點,形象唔好,根本冇人落廣告。賣水賣貼紙可以賺幾多?煙商淨係同生意好嘅報檔合作,但好多同行依然擺喺地下賣,邊有人肯買吖!講真,每包煙仔我哋賺三蚊左右,旨在帶旺人流咋。」如此絕望,真的毫無出路?「減價唔係辦法。重點係活化。我希望推行報紙檔活化計劃,搵學生設計一些既實用,又能配合該社區特色的報檔,將報檔變成旅遊點,先至係長遠對策,你覺得呢個活化計劃如何?」
牛頭角老餅經濟報紙是邊份?
1 :
GS(14)@2013-07-15 23:37:13http://www.allsecrets.me/archive ... AA%92secrets/page/2
132 //牛頭角老餅經濟報紙 SO CALLED 文化版,人地仲以為佢好有料到,其實搵來個之前係生果開咸版,仲因為劉家玲裸照事件比人告的高層睇場。咸版睇文化版本真係笑9死。依個老闆上台後,整份報紙舊人全部走晒,得返班後生,又無人教(你唔好諗住個咸版老總會教)仲要係咁比D編輯叫做CEO專訪。依個老闆個女係培X讀書,就叫記者狂訪問培X校長,仲特登開個欄比自己個女投稿。同記者講到明每個禮拜要做一個八十後,咁就叫做張份報紙年輕化。明明有重要人物專訪機會,老細都唔比出,原因話條友太老,而且因為係男人!班編輯全部都係個咸版老總班底,無一個人係做開文化,多數黎自娛樂。錯漏百出,分分鐘連港樂係乜都唔識。 PS:ADMIN 你依句”傳媒界既朋友,留低你既心聲,放開懷抱,寫完就好忘記啦”,寫得好好// (more) via Facebook: 傳媒Secrets
報紙換票據 套現炒燶股農行兩職員涉挪用46億
1 :
GS(14)@2016-01-23 18:59:51■農行爆出39億人民幣票據案,震驚國務院。
內地當局近期大力整頓金融界,中國農業銀行卻於近日爆發非法套取巨資案件!農行證實北京分行的兩名員工因涉非法套取39.15億元人民幣(下同,約46.4億港幣)票據進行資金回購並用於炒股,被立案調查。消息指案件令農行董事長劉士余大感震怒,且由於涉及金額巨大,公安和銀監會已將該案上報國務院。
據農行內部人士透露,於涉案分行工作的員工不少均大有來頭,且不乏高層領導親屬;而被查的分別為一名入行5年、具深厚背景的32歲投行票據業務部趙姓員工,另一位則是初入行的新員工。案情指,該分行與某銀行去年進行承兌匯票轉貼現業務,在回購到期前,票據本應存放在該分行保險櫃裏不得轉出,卻被重慶一間票據中介提前取出,與另一銀行進行回購貼現交易,而原本在保險櫃中的票據則被換成報紙偽裝。回購的39.15億元資金不但並未回到該分行的賬目上,部份更非法流入股市,且由於去年股災導致出現巨資缺口,令票據最後無法兌付。消息人士指,由於票據回購業務涉及銀行多個部門,只有串聯犯案才可作如此違規操作,因此顯然不只兩名員工涉案,更估計該分行去年違規進行票據回購規模或達70億元。有銀行人士指,去年6月底內地股災前,大量資金藉票據融資流入股市,這些票據不少並無真實貿易背景。股災後,票據套現時做的場外配資出現嚴重虧損,而基本上每家銀行都有這種現象:「這次爆出的39億,不過是冰山一角!」
劉士余震怒 暫停放貸業務
據悉案件令農行董事長劉士余震怒,公安部和銀監會更已把案件上報國務院。該行去年對票據交易只採自查方式檢查,現將首先嚴查10家省分行的票據業務,一旦發現違法行為將嚴厲懲處。據了解,目前該行已暫停旗下的資金業務和放貸業務。而除農行外,內地幾間大型銀行和做市商據悉也開始排查存量業務。財新網
【網民有話說】
‧ 監守自盜!冰山一角!‧ 農行的腐敗程度,誰與爭鋒?‧ 兩個人能搞39億的大案,銀行業的壞賬是這麼來的?‧ 這樣的銀行管理制度,能讓老百姓放心存錢在你們那裏嗎?‧ 監管形同虛設,領導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應就地免職並追究其行政和刑事責任!資料來源:網易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123/19463496
【蘋果21周年】喬布斯的後遺:報紙檔的404 Not Found
1 :
GS(14)@2016-06-21 07:39:11未來,冇咗報攤,會唔會變成這樣:「404 Not Found」(設計圖片)
你多久沒有在書報攤買過一份報紙?有否忘記揭開報紙時那一陣紙張混着油墨的氣味?一份報章,由報館編採、印刷、發行之後,要交到讀者手中,就靠報攤。跟讀者最接近的,亦是報攤。今日你打開手機看這篇文章和動新聞的時候回想,手中拿着一份報紙的日子,是否像是十分遙遠的事?今日,紙媒被喻為步入寒冬期,最受影響的,除了報館,就是報販。
富哥(林長富,香港報販協會營運總監)將報攤的最好和最壞的時代一一細數
蘋果日報廿一周年
最近,報販協會更與本地藝術家團隊合作進行活化,在港九幾個報攤架設藝術裝置,大搞創意文化,吸引路人及遊客的眼球
我們借《蘋果日報》21周年的日子,也來探一探多年來每天「好天曬、落雨淋」,毫無怨言地,以最街頭、最貼地的方法,將資訊親手交給讀者手中的一群。與香港人共同經歷了多次高山低谷,富哥(林長富,香港報販協會營運總監)將香港報攤的最好和最壞的時代一一細數。九十年代,街頭持牌報檔約有一千二百個,以商業登記經營的書報社約三千間。今日,持牌報檔只剩下少於四百個,書報社只有六百多間。「90年代初,報紙檔可算是個興旺的年代。就我這一檔,一個早上可以賣幾百份報紙。」他說,1995年,《蘋果》面世,令整個傳媒帶來新景象。《蘋果》大膽創新的編採手法和印刷風格,帶來競爭,衝擊了整個報業市場。「可能是糖衣毒藥,吃完這份甜,就來了一份苦。」廿一年來,汰弱留強,多份報刊相繼結業。
活化報攤的裝置藝術
通常正正在報攤後面,就是便利店
在馬會前面,賣得最多的,當然是「馬紙」
多年來,報販經歷多個市場挑戰。例如連鎖便利店加入競爭,送膠袋、紙巾及減價戰等隨即展開。07年,免費報紙出現,變成付費與免費之間的直接殺戮。「免費報紙,全港人人都有份埋單。」富哥認為,免費報紙的出現既不環保,亦間接令傳統報紙銷量下跌。結果,傳統報紙的內容,也逐漸減少,受影響的最終都是讀者。香煙加價也令報攤出現經營困難。09年香煙賣29元一包,現在已經加價至57元,報販要用接近一倍的成本入貨,變相令營運資金倍數上升,但利潤,卻跟09年相差不遠。
《在變》另一款雕塑
中環的「標準」報攤
有冇留意路邊嘅一班每日日曬雨淋嘅報販
對報攤打擊最大的,富哥說,是智能手機的興起。「互聯網還未發達時,是讀者去找新聞看;智能手機發達之後,現在卻是新聞主動去找讀者。像你們《蘋果》,也有搞動新聞。落樓去買報紙的習慣,在年青人來說,是消失了。」不知道喬布斯當時又有沒有想到,iPhone的出現,對報攤帶來那麼大衝擊?生存,就要改變。09年政府加100%煙稅,報販賣香煙的收入大跌,於是他們向政府成功爭取在報攤兼售其他商品,例如:樽裝水、利是封、電話卡、小精品,及可以在報攤擺放相關廣告。誰知道,來到今天,有些報攤的主要盈利已經不是來自報刊,而是樽裝水和電話卡。後來,報販致力數碼化,更建議在報攤加裝WiFi熱點和數碼屏幕,以增加人流和廣告收入。最近,更與本地藝術家團隊合作進行活化,在港九幾個報攤架設藝術裝置,大搞創意文化,吸引路人及遊客的眼球。「希望將報紙檔修飾得更美觀,讓遊客和市民觀賞,也希望能做的生意也相對多些。」
冇留意依家好多報攤都有賣利是封
電話卡亦係報販重要嘅收入來源之一
數碼化,是傳統媒體的一大挑戰,亦可能是一大商機。報販協會也乘着這股浪潮,希望推出更便民的服務,例如所謂的「O2O」營銷模式(線上對應線下實體的銷售手法),善用全港十八區近千個報檔,提供網購後的物流提貨點。更建議將報攤轉型成為各區的線上與線下之間的旅遊大使或地區指南等。雖然建議「十劃都未有一撇」,但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希望結合數碼資訊,將報販由傳統銷售印刷資訊的渠道,演變成為提供數碼資訊的在地服務熱點。「我想紙媒總有它的存在價值,可能需要結合電子媒體,與其唔夠佢打,倒不如同佢做朋友。」
「最重要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承傳。」富哥說,做那麽多,為的只是「活下去!」將多年心血保留下來,就是希望下一代仍然可以將這個街頭歷史文化承傳下去。無論是報販的下一代,還是讀者的下一代,留下的都是一份心意。當你每日在街頭等車,低着頭,看着手機上的面書和動新聞的時候,有沒有試過抬高一點點頭,看一眼,你身邊正在改變的一些本土文化?今日,你又會否在報攤,跟報販說句加油,然後坐下來,喝一杯咖啡或茶,揭開報紙,感受那一陣紙張混着油墨的氣味?旁白:Joanna採訪:Roy、Joyce撰文:Kaman協力:Cindy、Halen攝影:Teddy、Neo剪接後期:Roy編導:Kaman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621/19662910
水泉澳邨石屎地台 驚變碎沙 報紙漏水揭發 房署稱灌漿出錯
1 :
GS(14)@2016-10-05 11:22:06■沙田水泉澳邨入伙後屢爆醜聞。黎樹雄攝
【本報訊】沙田水泉澳邨驚現「豆腐渣」工程。沙田區議員丘文俊跟進城泉樓一個單位廁所滲水個案時,發現原為混凝土層的廁所地台,竟全由鬆散沙石建造,「鬆到用手都可以挖開」,更夾雜報紙。有資深驗樓師指情況「唔可以接受」,擔心地台承托力不足,影響樓宇結構安全。房屋署解釋是建築施工期間,工人曾開鑿該單位廁所地台執修,但填回灌漿時出錯。記者:趙雅婷 譚靜雯
水泉澳邨城泉樓3樓一個單位戶主鍾先生今年5月初入伙,他在約兩個月前突然收到房署通知,指其單位廁所漏水,導致樓下單位天花板也滲水,房署曾派員上門檢查3、4次,但一直未能找到滲水原因。
【3樓單位】■房署承建商昨派工人重新鋪設地台。
防水層破裂露喉管
至昨日,房署上門鑿開單位廁所地台,發現表面磚層下有一個大孔,而大孔內原為混凝土層的地台,竟全部是碎沙,更夾雜報紙。工程人員再挖開碎沙石後,發現最底層的防水層已破裂,而樓板中間的鋼筋、樓下單位天花板的電燈喉管亦清晰可見。一直協助單位戶主的沙田區議員丘文俊說,當看到地台下全是碎沙石十分驚訝,而大孔面積約1呎乘1呎,「直情用手撩都撩得開」。房署工程人員昨發現防水層破裂後,已重新鋪設防水層,以及重新灌入混凝土。他又指早前已接獲數十宗關於廁所滲水的投訴。戶主鍾先生就強調,單位入伙後,從無自行鑿開廁所地台,「全部原裝冇搞過」。他批評房署人員在處理有關個案時只以解決投訴的態度處理,並無認真檢視整個屋邨工程質量問題,「房署應該企喺居民角度諗多啲,考慮抽驗更多單位,未入伙嘅單位更加要好好把關」。他更透露,單位入伙時問題多多,包括曾因樓上單位鑿地台而令天花板出現裂縫,由房間一直伸延出大廳,圍繞整間屋,「嗰時見到樓上單位啲電線披晒口」,再進行工程重新穿線,加上現時發現浴室地台空心,遷入新居以來「未停過,我真係未見過新屋咁麻煩」。
專家:恐影響結構安全
資深驗樓師賴達明到該單位檢查,指地台下必須是堅實的混凝土層,但該單位全是碎沙石,更清晰看到鋼筋,明顯是工程質量出問題,「係唔可以接受,同埋有偷工減料之嫌」。他更指,該地台結構鬆散,加上防水層「得張紙咁薄」,住戶站於地面及重物均會對地台造成壓力,令防水層破裂,繼而令樓下單位天花板滲水。賴達明擔心地台承托力不足,除了會漏水,嚴重會令地台下陷,甚至影響樓宇結構安全。
【3樓單位 揳報紙】■鑿開地台後發現有報紙混雜在沙石內。
【3樓單位 碎沙石】■沙石呈粉狀非堅固混凝土,致鋼筋外露。
另一名資深驗樓師詹濟南看過相關影片後,直指地台石屎已粉化,屬嚴重問題,在香港十分罕見。他又稱,石屎粉化成因大多為水泥沙比例不當、又或加水太多,石屎出廠太久、又或被「釀豆腐」式加入雜物,也會導致類似情況,唯一補救方法只有「起晒啲石屎再鋪過」,否則住戶鋪在地面的裝修物料會較容易脫落。房署回覆稱該單位在建築施工期間,工人曾開鑿該單位的廁所地台執修,但填回灌漿時出現紕漏,強調只屬於個別事件,不會有樓宇結構安全問題,又指該單位廁所不是預製組件。根據屋邨辦事處記錄,水泉澳邨自去年中開始入伙至今,共接獲兩宗廁所天花板滲水投訴。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04/19790491
城嫂Moka玩煮飯仔報紙墊枱勁貼地
1 :
GS(14)@2017-05-14 10:50:56天王郭富城喺上個月18號低調娶大陸網紅方媛(Moka),雖然係新婚,但由於城城已經接落唔少job,所以唯有放低盛傳已懷孕嘅Moka,獨自去開工。而Moka亦因為老公唔喺身邊,索性返上海娘家,有爹哋媽咪睇住。新婚眨吓眼就半個月,Moka都有keep住更新社交網,前日貼過同女性朋友嘅合照後,噚日輪到煮飯仔嘅相,佢留言話:「今天變身家庭小主婦,一個多小時弄出來的三菜一湯,家常菜很健康。」嗰三餸一湯包括蕃茄炒蛋,同一碗相信係紫菜豆腐湯嘅嘢,睇落都幾OK。不過,網民嘅焦點並不在於城嫂嘅手勢,反而喺墊枱嘅物件——報紙,有網民話:「鋪報紙吃很有家鄉的味道」、「原來都吃的好家常,也都會用報紙鋪桌。好感+(加)」;但亦有「反對派」,話「鋪報紙有點難看,大失雅色」、「不要用報紙」等,一人一句,各種意見都有。
Moka的確係一個好示範,證明嫁咗畀天王唔代表要奢華生活,原來都可以好貼地,但細心啲睇再翻查番,Moka用嚟鋪枱食飯嗰張報紙,好大機會係2012年9月出版嘅報紙,屈指一算,都有成5年咁滯,歷史可能仲早過Moka識城城!城嫂慳家到用儲咗5年嘅報紙嚟墊枱食飯,大家話,慳家慳成咁,城城真是有福了!(睇怕唔會張相係5年前影落,到噚日先po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514/20021049
【唔靠明星效應】舊報紙廣告有噱頭過依家 贈飲咳水問你服未
1 :
GS(14)@2017-08-04 06:11:07翻得舊報紙多,花家姐看到很多古靈精怪舊廣告,那時「花灑慳水沖涼法」、真的用來擦腋下的「窩多露狐臭水」、贈飲咳藥水,奇招奇過今日。
廣告為Sell客,為創造品牌形象而生。為此,最能反映一個年代的民生。胡莉芹(花家姐)在網台主持奇案節目《東頭灣道99號》,專摷舊報紙講香港及世界奇案。翻得舊報紙多,看到好多有趣的報紙分類廣告,寫了本《香港奇趣舊廣告》,從廣告看到社會變化:「在廣告裏,你可看到五、六十年代人們思想好簡單、純粹、不複雜,他們好多時會白描產品好處或用圖畫很直接地傳遞產品優點給消費者。」不靠明星效應,廣告講乜信乜,圖畫裏西裝男俾隻錶一個長衫女看,已表達了「氣派」的「晒命」氛圍。集埋一輯,看到好多香港生活史。
1935年達必治咳水,據聞入藥房就可獲「贈飲」益街坊,還講到「藥非至靈,不敢贈試」信心十足咁。
在二、三十年代的分類廣告上,藥品廣告佔大截,用字總係「生死關頭」、「驚心動魄」好鬼誇,可反映那年代傳染病之烈。
「未來無線電視」,果陣都未開台!
回看二、三十年代,環境差,人口擠迫,病菌傳播,天花、霍亂、嚴重的還有肺朥,傳染病非常嚴重。翻開報紙的分類廣告頁,好多都是藥品廣告,還用上了「驚心動魄」、「生死關頭」、「愈(癒)我肺癆」等字眼,就知有幾驚。當年買支咳藥水都係貴,有藥廠提出免費贈飲一小杯,還拍晒心口寫着「藥非至靈,不敢贈試」,雖則只係一小杯,都真係得閒飲啲,身壯力健。以前看電視是有錢人玩意,多有錢呢?在普通文員月薪百幾蚊的年代,看電視月費約廿蚊,五分之一人工啊!到七十年代,一部大牛龜電視賣$1,190;當時一間旺角三、四百呎單位售價約二、三萬元,即是廿來部電視就換來單位一個。今時今日電視大跌價,計中價電視$5,000一部,都要上千部才買到個旺角同類型單位。電視跌價固然勁,但樓價升幅更加勁。
月園遊樂場由郭氏兄弟開創,不過四年短命結業,據說不敵荔園又舞池又表演的無定向豐富娛樂法。
多誘人的腋下,當年「狐臭」兩字可以大大隻寫出來,今日只敢寫「體香露」,係呀!我認呀!你話係咪霸氣豪邁好多。
又原來,北角曾經有個「月園遊樂場」,又名「大世界遊樂場」,1949年12月22日開幕。跟荔園遊樂場(1949年4月16日開業)同期開業,一開幕時聲稱自己有全東南亞最新奇的機動遊遊,不過只開了四年就結業了。花家姐:「你下回去月園街時,記得那裏曾有個這麼厲害又短命的遊樂場。」香港品牌紅A的營銷手法,在當年都不容小看。制水期間,「咁揼都唔爛」的膠水桶大賣之時,紅A除出聲明請商戶別坐地起價,還「鄭重介紹」市民用淋花的小花灑來沖涼「節約用水」。花灑容量一加侖(3.78公升),前後兩加倫洗頭沖涼一口氣,有無省到水見仁見智,不過花家姐卻認為:「有一點像社會教育,及體現到這品牌是很懂得關懷市民需要的。」倒是挺靈活有趣啊。
當年的月園遊樂場有聲稱全亞洲最新機動遊戲。(許日彤提供照片)
制水期間,除大膠桶大賣外,還想到把花灑變成沖涼花灑,仲有淋身、塗浴皂同沖水三部曲,好醒。
記者:陳慧敏攝影:徐振國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803/20109833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