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迴轉火車變高鐵 低價壽司搶「快」錢

2012-12-03  TCW
 
 

 

號稱一枚五百日圓(約合新台幣一百八十元)硬幣有找的牛丼、咖哩、拉麵等B級美食,在通貨緊縮的日本已當道多年。不過,平價生態正在升級:原來搭乘「貨運輸送帶」跑全店的迴轉壽司,今後要改搭「高鐵」送貨了。

換形象,餐點一分鐘內送上

今年十月,迴轉壽司界排名老三的藏壽司,跟在兩大龍頭業者之後,引進高速軌道送餐系統,並且全面改裝約二百八十間店面,往後全國一千多家迴轉壽司店裡,觸目所及盡是像梯田般三層軌道的高速軌道,還有約每隔兩個座位就配備一面觸控面板的全自動點餐系統。顧客下單後,一分鐘內機器捏好的壽司飯糰就會自動放上餐盤,乘高鐵直達面前。

另一家河童壽司,為了徹底打造快速的形象,更把將送餐的平台改造成新幹線列車包廂,吸引祖孫大小一起上門;此外,為了加入拉麵等副餐選項,使產品多樣化並降低成本,更進一步改良輸送帶,力求高速行進時湯汁也不會傾灑出來。

減成本,食材和人力都省

《日經流通新聞》分析,迴轉壽司市場已經十分飽和,即使一盤已經下殺到一百零五日圓,低價優勢仍止不住各家業者激烈競爭。

講究新鮮的壽司食材成本占總體近五成,比一般外食業的二成五高出了近一倍;加計不受青睞的壽司放久了,就必須倒掉,平均又多了六%的損失。業者不得不想辦法再壓縮成本。

從這一點來看,「不再迴轉」的迴轉壽司至少就有三項好處:精簡食材、人事成本,還可提高翻桌率。

改為觸控畫面全自動點餐,隨點隨做,第一步就是削減不必要的食材浪費;同時還可以省卻點菜、事後計算餐費的麻煩,原來尖峰時間得有十五名工作人員服務現場,現在只要五名便足以應付,而且平均的消費時間還可縮短到三十分鐘,提高了顧客流動率,且額外的好處是可縮減三成門市面積,只要七十五坪便能夠維持一家分店利潤,讓展店也變得容易。

只不過,大手筆改裝當然所費不貲,像藏壽司兩年多來便已投入成本十五億日圓。富士經濟資料研究所的調查顯示,迴轉壽司市場規模六年擴大二四%,二○一一年達四千五百八十億日圓。各家業者若想削減成本搶食大餅,「不再迴轉」的壽司還是最好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06

製造轉品牌 該改走高端定位或拚低價戰?

2012-12-31  TCW
 
 

 

台灣以製造代工起家,轉向品牌時,首要面對品牌定位。從低階市場切入,可延伸代工核心能耐︱︱低成本與效率,但低價是紅海市場,毛利可能與代工相差無幾;從高價市場切入,可賺取高利潤,但風險高,尤其挑戰缺乏行銷經驗的代工廠能耐。

台灣汽車市場銷量逐年下降,裕隆集團選擇自創品牌。

二○○九年,納智捷正式上市,這並非裕隆第一次推出自有品牌,這次裕隆藉由結合電子科技,以配備高於同級車種的「高性價比」為訴求,搶下四成至五成在台灣售價八十萬以上、未滿一百一十萬元的MPV(多功能車款)市占率,初步站穩腳步。二○一二年納智捷在兩岸合計銷量三萬八千輛。

汽車市場每一寸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光是中國,由高價到低價就被七十多個中資或中外合資車廠品牌占滿。如果走低價策略,大陸本土品牌占有市場「量」的優勢,高價定位則被國際品牌占有,台灣企業通常會以「高性價比」切入市場,希望以便宜又大碗吸引消費者。然而,當國際品牌也開始以同樣產品功能加入競爭後,台灣品牌卻因為品牌力無法與之相比,長期屈居下風。

到底製造轉品牌,定位應該從高端下手,或低端下手,一旦靠「高性價比」成功後,又如何擺脫競爭者的模仿,打造真正的品牌力?

此期,我們邀請納智捷汽車總經理胡開昌與政大企業管理學系教授于卓民對談後進品牌定位兩難。

政大企業管理學系教授于卓民(以下簡稱于):製造轉做品牌,首要決定品牌定位。汽車是成熟市場,國際品牌早占滿定位,納智捷身為後進者,當初選擇定位時,高、中、低端怎麼選?

重點,先想不一樣!

別人先搶占的區域,最好別去碰

納智捷汽車總經理胡開昌(以下簡稱胡):當決定要做自有品牌,定位很重要,當初的定位,是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決定。我們覺得要跟人家有點不一樣,就回到差異化了,但不能為差異化而差異化,必須是滿足消費者需求。

真正的高端應該是Mercedes-Benz(賓士)、BMW,我們不是,那個先不談,我們不跟大陸品牌競爭,如果走低端,大陸自有品牌早就滿地跑了。中國吉利汽車,人民幣三萬元起跳,大不了五萬多,折合新台幣才二十幾萬元,我們沒有那個能力,再說,大陸一年大概接近兩千萬輛市場,台灣今年可能三十六萬輛都做不到,所以差了快五十二倍的市場,在跟協力廠訂零件價格時就吃虧,根本不存在低端切進去的空間。

跟Toyota(豐田汽車)、Honda(本田汽車)比,也必須承認一個事實,人家(歷史)八十年、一百年,那麼有經驗而且口碑這麼好,你該怎麼辦?汽車是理性的,而非感性,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思考,台灣最強是資訊科技,新能源科技也算領先,有沒有可能把台灣這些特點想辦法搭載在車上?

(我們)開始就設定做中高價,但,要讓消費者覺得我們產品非常高科技和現代化,我有這麼多配備,別人賣一百萬元,我也賣一百萬元,甚至定價還可到一百零二萬元,因為我超值,別人同樣配備要一百一十萬元,消費者一看,會覺得我便宜了八萬元。

任何調查資料顯示,車主購車前,安全永遠是前三項考量因素。我們備受好評的四項科技配備都是跟安全有關的。

做到現在,這幾年下來我們在八十萬元、未滿一百一十萬元的MPV這個區間,大概都能占四到五成(台灣市占率),都是領先。

于:但是你定個九十五萬元、略低於對手價格,不是更超值?

胡:不行,這很重要。很多人會從價錢來評估你的品牌定位,你價錢一旦比競爭對手低,他就認為你是次級的,一定價到這裡,你就上不去了。

于:你剛剛提到,關於安全的電子配備很受歡迎,我們很少看到納智捷直接提出以「安全」做為訴求,這是後來顧客回饋後,才「意外」知道這是自己的強項?還是當初就設定好?

胡:原因是很單純的,你去翻翻市場上品牌定位,老早就被大家pre occupied(先占領)了,你講安全,別人想來想去都是Volvo(富豪汽車),今天它已經占了那個區域,你去說也沒用,最好你能避開,尊重別人。在我們的銷售過程如果發現客戶重視這項,可以在銷售過程中發揮。

還是回到差異化,所有消費者在乎的東西,我們會想辦法跟他們溝通,但是問題是你有優先性、時間性的拿捏。

于:企管裡面有兩種觀點,一種典型叫SWOT(優劣勢分析),我的能力能發揮,就去做什麼,另一派就是哈默爾(Gary Hamel)提出產業要立足的話,應該設想未來客戶要什麼?我回頭補足我的能力。你以後者市場定位的風險是,如果等不到這個市場起來,你怎麼辦?

設計,回到基本面!顧客意見取捨,市場大聲音就大

胡:汽車有很多差異化,還是要回到基本面︱︱消費者需求,我們請華創車電來幫我們設計,他們一直在想哪些可達到差異化、又能滿足消費者需求。

這個差異化能否放諸大陸?每個地方經濟發展狀況不同,汽車成熟度其實不一樣,但對車子與高科技產品需求是一樣的。

于:納智捷在台灣創立,所以市場回饋很快,這是本土品牌的優勢,但走到國際就有挑戰,對於消費者意見的取捨,是以大陸為主、還是以第一個進軍市場︱︱台灣為主?

胡:台灣設計車子沒有為了Taiwan only,在初期概念都希望是global適用。我必須坦白承認,市場大,聲音就大,就跟我過去做國際品牌一樣,有些聲音你就不可能被總公司聽到,這很現實。

我在大陸待過一段時間,跟國際品牌也熟,他們也有這樣的困擾,這個車從北美過來,在大陸生產,結果都賣不動,又回到那句話,形勢比人強。

通用(GM)很多車現在設計都以大陸為中心,反過來,中國設計,你(美國)要不要賣。

于:我現在問一個問題,納智捷先定位市場,利用台灣電子科技的優勢,與其他企業合作,例如華創與宏達電(HTC)合作以加強產品力,但是,如何確定外部單位能夠永遠配合你內部的需求,例如宏達電也會跟別人合作,到時你怎麼辦?競爭,會無所不在!

從銷售流程中,創造體驗差異化

胡:所以裕隆請宏達電來做我的股東,股東就生死與共,車子有四年生命週期,今天我已經在想四年後產品,到時,手機進步到什麼程度?介面如何?可能我要聽HTC。

我覺得競爭是難免的,我們和HTC現在很不錯,但你沒辦法保證,百年後還是這樣的關係,這個產業變化得很快,「聯姻」了就從一而終?這個大概也沒有。這種競爭我覺得難免,我們朝產品差異化的方向進行,但是一直要往上提升。

于:納智捷建立智慧科技的區隔,初步得到市場肯定,但是產品力的門檻不難突破,我們怎麼去把品牌的忠誠度、品牌力給養起來?

胡:被模仿是難免的,但是汽車是耐久財,和3C產品不一樣,不會我今天上市成功,它明天就加同樣配備,因為車子驗證時間長,加配不容易,但它有一天還是會追上來,我得一直鞭策自己想新的配備。

另一方面,汽車購買因素太多了,售後服務、保險、貸款等等,每個環節都要跟顧客有互動,顧客關係維護是非常重要,這是體驗的差異化。

例如,我們招募業務,專門找沒經驗的新鮮人。汽車業在銷售中滿複雜的,我今天要打動消費者的心,不是光說我介紹我的車子多好,消費者一定希望買到最便宜,會到處去比價、殺價,結果銷售顧問辛苦得要死,基本上賺不到任何錢,碰到比較不好的銷售顧問,有經驗就很多花招,帶客戶到外面裝配備或者抽保險佣金。但,如果嚴格管制,銷售顧問根本沒法賺到任何錢,他以後服務哪來的熱忱?

納智捷很簡單,定一個價錢,我們不折扣,可是我送你配件,配件都是原廠開發。所以,我偏好找新人,別人訓練頂多兩、三天,我一次做三個禮拜訓練,教授納智捷的品牌文化。你只要按部就班、按照流程,消費者反而覺得你很務實,包含廣告外包、行政人員、經銷商都至少上三天課程。

于:這是創造不同購買和享受產品的經驗,事實上產品差異化較容易學,但整個銷售流程卻很難學,能否成功打出品牌力,大概五年後就會分曉。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做不出差異化,後進品牌難長久

汽車業是成熟市場,納智捷身為後進品牌,逼使其做更細緻的差異化,它先以市場定位出發,與宏達電合作,利用台灣資訊科技力補能力。優勢一、此定位在國際市場也可以找到足夠客群使其站穩腳步;優勢二、其找第三方補能力,避免錯過發展品牌時機。

強調性價比的同時,納智捷仍須在競爭者跨越你築下的競爭門檻前,養出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所幸汽車業比消費電子業的優勢在於,對手模仿無法一蹴可幾,有較長的時間養品牌力,這需要時間驗證。

過去我們比較常看到的是台商到大陸,因為市場競爭不激烈,利用製造能力的優勢,延伸做品牌,以低價或高性價比切入,等消費者接觸更多國際品牌時,台商因為品牌力不足,常屈居下風。

建議台商進軍激烈的品牌市場,先找市場定位,而且此市場差異化必須能夠讓你先獲利、站穩後,然後得以快速延伸能力,在行銷和服務做出差異化來養出品牌力,否則難以長久。

口述:政大企業管理學系教授于卓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48

投資札記【483】週年洋:簡單持有低價優質公司足以致富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8tz.html

簡單持有低價優質公司足以致富

——分享我管理賬戶的一點心得

週年洋

 

今日翻看我管理的一個賬戶,3年半時間資產已經翻番,這已經超出了我們當年的預想。把這個過程寫出來,跟大家分享點滴經驗。

 

有一個影響我一生的老師,他有一個願望就是離開現有的公務員職位,以後可以安心閱讀小說和潛心創作。我希望用我的投資技能幫助他一把,雖然我不敢說,讓他現在就離職獲得身心自由,但至少可以讓他退休後有一點餘錢到世界各處旅遊和體驗生活。

 

我們20多年交往,已經是亦師亦友,如果說世界上有一個最懂我的人,非我這個老師莫屬。他在短信中說:從你15歲認識你起,你的品質,人生觀,學習和交往能力,心態調節能力,人生智慧和洞察力一直在成長,你就是一個績優股。當然,後面這句話未必屬實。

 

2009年,我們倆簡單溝通,他很快認同我的理念,我們商量建立一個20萬元的賬戶,我們的心理目標是10年翻兩番達到80萬元,年複利率15%。不算很高的目標,但如果真能實現的話,我覺得也是不錯的成績。20096月開始,我這位老師分三次把資金打入賬戶,分別是9萬(618)、7萬(73)和4萬元(717)。也許對很多人來說,20萬不算什麼,但對我這位做公務員的老師來說,湊齊20萬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第一筆資金我全部買成了4700股格力,買入價18.71元。後面兩筆錢也是全部買了格力。也就是說到2009717,我老師的賬戶裡全部是格力,持股9900股。那個階段格力一直漲勢不錯,我便在1028賣掉了5900股格力。當時的想法是稍微分散一點,做個小組合。

 

1117民生銀行香港招股獲得很好反響,股價上限達到9.5港元,當時覺得民生A股低估,加之民生在A股的PE以及PB都較低,認為短期值得買進,便為我老師賬戶買進19000股,成本8.54元。後面格力送股發放股息和配股,民生送股和發放股息,我把股息變成了股票,因為民生很長時間處於虧損狀態,股息多數就變成了民生銀行的股份。

 

當前資產總值406032.40元,格力6784股,成本6.926元,收益率309.18%,民生銀行23200股,成本6.584元,收益率39.73%。整個賬戶收益率已經翻倍。

 

3年半的時間裡,我操作這個賬戶的次數不到10次,如果除去配股和股息投資的話,整個操作次數也就5次,如果當時資金一次到位的話,那就只要3次就夠了。全部買入格力後,中間只做過一次大的交易,就是賣掉短期大幅盈利的多半格力股份,買入民生銀行。相對於很多朋友的買進賣出,在低買高賣中多次決策,弄得自己煩惱、緊張甚至睡眠都成問題,這種簡單買入持有就太簡單了,而最終成果也還不錯。我和我老師都能正常生活,該讀書照樣讀書,該睡覺按時睡覺。當然,每個人價值觀不一樣,也許對金錢有遠大夢想的人,我們這種小打小鬧不值一提,但我還是選擇過豐富而心靈自由的生活。

 

我現在還在規勸我以前的老朋友,我希望他們像我這個老師一樣,建立他們自己的股票賬戶,我幫他們投資,我是免費服務,我的初衷,只是想讓我的朋友能夠在我的幫助下,早日走上自由的生活道路。同時我也有所得,那就是給了我實現自己理念的機會,不過,這種做法的前提是,對方必須絕對信任才行。雖然錢在他自己賬戶,但是能接受我這套投資理念是很難的。

 

這個賬戶就格力電器和民生銀行。對於格力電器,我在很多地方寫過,我自己賬戶絕大部分持股就是格力電器,而且是從20074月開始,買入就持有,最早的籌碼已經7個年頭了。民生銀行在客戶心目中具有小微企業銀行的定位,也是基於價值低估買入的,但是買入的時機還是有點早,沒有估計到市場對銀行的低估竟然到如此悲觀的程度,但即使那樣,今天也收穫不錯。

 

這兩個公司都是不錯的好公司,但兩個公司實現價值的方式完全不同,格力電器每年發展超出預期,市場總是低估它,以致只要靠收益增長就能得到不錯的股價增長,只要堅持持股,每年總能得到不錯的收益。但民生銀行則經歷了很長時間的低估,如果沒有基於價值的信念的話,這個過程就會很痛苦,更有可能承受不了痛苦,中途或者在最艱難也是最後的黑暗中退出。

 

其實,即使是同樣不錯的公司,如果未來環境變化的話,我們要看公司能否繼續穩定增長,同時看待公司的市場情緒能否依舊穩定;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業績成長能否總是超出市場預期。如果同是不錯的公司,其中一個具備後一個特點,那就更多或者全部持有這個公司,格力算是一個這樣的公司。而民生隨著經濟週期和市場情緒的變化,股價遲遲才回歸。

 

即使你有一套成熟的投資理念,也要在實際操作中不斷思考,才會有一點點長進。另外,對於那些小額投資者,只要建立正確的投資哲學,真正從定性角度(定位)弄懂公司,學會一些簡單的財務指標比如用杜邦分析分解ROE指標,以不錯的價格買入,堅定信心,簡單持有,即使為數不多的資金,一旦2030年按照15%的複利率持續下去,那也會給自己帶來一筆相當豐厚的財富。希望我這個小賬戶的管理經驗,能給小額投資者一點信心。當然,賬戶還在實驗期,但我有信心在10年期滿時實現再翻番的目標,也許達到100萬元也是有可能的。

 

——2013123於多倫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04

低價,重倉自己非常熟悉的股票才是投資的真諦 流水白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6cd6a9010168i2.html

 註:只有在低價的時候,重倉買入自己非常熟悉的股票,才是王道。GEICO保險1980--1985年上漲6倍,華盛頓郵報1980--1985年上漲5倍,聯合出版5年上漲4倍才能取得長期超過平均水平的投資回報率,如果把GEICO保險和華盛頓郵報從投資組合剔除1980--1985年投資回報率將平淡無奇。巴菲特高回報率的重要原因是低價買進。經過1980--1985年數倍上漲後,即使優秀的GEICO和華盛頓郵報,股價隨後1985--1990就不能跑贏標準普爾500指數。以後也遠低於伯克希爾股票投資回報率。

 

以下文章出自張旭紅的博客:http://zhuengxu.blog.163.com/blog/static/8291062200897532929/

尋找伯克希爾哈撒韋高投資收益的密碼  

 

1980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持股數          成本        1980年市值       百分比      行業

GEICO保險:           720萬股        4713萬美元     10530萬美元       19.9%        保險

通用食品:          198萬股       6250萬美元     5988萬美元        11.3%        食品

哈迪哈曼金屬:      201萬股        2182萬美元      5843萬美元        11.0%        金屬

SAFEO保險:         125萬股        3206萬美元      4511萬美元         8.5%        保險

華盛頓郵報:        186萬股        1062萬美元      4222萬美元         8.0%        出版

美國鋁業:           46萬股        2557萬美元      2768萬美元         5.2%        金屬

凱賽鋁業:           121萬股        2062萬美元      2756萬美元         5.2%        金屬

聯眾集團:           71萬股        453萬美元      2213萬美元         4.2%        廣告

沃爾沃斯零售:       67萬股        1358萬美元      1651萬美元         3.1%        零售

平克頓交通服務:     37萬股        1214萬美元      1648萬美元         3.1%        服務

克里夫鋼鐵:         24萬股        1294萬美元      1589萬美元         3.0%        金屬

聯合出版:           43萬股         282萬美元      1222萬美元         2.3%        出版

雷諾煙草公司:       24萬股         870萬美元      1122萬美元         2.1%         煙草

奧美國際公司:        39萬股         370萬美元       998萬美元         1.9%        廣告

大眾媒體公司:       28萬股         454萬美元       833萬美元         1.6%        出版

底特律全國銀行:      24萬股         593萬美元       629萬美元         1.2%         銀行

時代鏡報公司:       15萬股         444萬美元       627萬美元         1.2%        出版

全國學生貸款公司:   88萬股         512萬美元       589萬美元         1.1%        金融

其他股票:                         2631萬美元      3209萬美元         6.1%

合計                               32516萬美元      52968萬美元      100.0%

 

1981年巴菲特股票投資的操作明細:            買入成本3.51億美元,市場市值6.39億美元。

1.增持雷諾煙草公司1,519,124股,增持成本6796萬美元。      增持後佔投資組合13%

2.增持通用食品117,432股,      增持成本377萬美元。       增持後佔投資組合10.4%

3.買入阿卡他紙業公司420,441股, 增持成本1407萬美元。

4.增持聯合出版17,100股,       增持出版47萬美元。

5.買入GATX公司441,522股,      買入成本1714.7萬美元。

6.減持SAFECO保險公司465,300股,減持價格每股40美元左右。1978年每股平均25美元買入953750股,1980年均價27.6美元增持276775股,1980年買入1981年獲利50%就拋出,證實了巴菲特也玩短線。

7.減持美國鋁業公司25%持股。

8.清倉凱賽鋁業化學公司。

9.清倉沃爾沃斯公司。

 

1982年巴菲特股票投資的操作明細:             買入成本4.24億美元,市場市值9.45億美元。

1.增持雷諾煙草公司1,342,851股,   增持成本6567萬美元。 增持後佔投資組合16.8%

2.買入時代公司1,531,391股,       買入成本4527萬美元。      

3.買入克郎佛斯特保險公司908,800股,增持成本4714萬美元。

4.增持哈迪哈曼公司364,200股,     增持成本549萬美元。

5.增持聯合出版9000股,             增持成本21萬美元。

6.清倉SAFECO保險公司。

7.清倉平克頓交通服務公司。

8.清倉美國鋁業公司。

9.清倉阿卡他紙業公司。

10.清倉克里夫鋼鐵公司。

 

1983年巴菲特股票投資的操作明細:              買入成本5.65億美元,市場市值12.78億美元。

1.增持雷諾煙草公司2,510,986股, 增持成本12657萬美元.    增持後佔投資組合31.1%

2.增持通用食品2,350,300股,     增持成本9750萬美元。     增持後佔投資組合24.6%

3.減持時代公司629,603股,82年均價29.5元買入,83年60元以上就減持40%,證實了巴菲特高估就減持。

4.減持聯眾集團74,870股.

5.減持奧美國際公司141,000股.

6.減持大眾傳媒公司85,300股,

7.清倉克郎佛斯特保險公司。

 

1984年巴菲特股票投資的操作明細:              買入成本5.84億美元,市場市值12.78億美元。

1.買入埃克森石油公司3,895,710, 買入成本17340萬美元。     買入後佔投資組合13.8%      

2.增持時代公司1,651,700股,     增持成本6150萬美元。 83年60元減持,84年37元又買回更多。

3.買入美國廣播公司740,400股,   買入成本4441萬美元。

4.買入西北工業555,949股,        買入成本2658萬美元。

5.清倉雷諾煙草公司,連續三年增持1983年佔投資組合31.1%的雷諾煙草84年被清倉。

6.減持通用食品404,353股,        83年41.5元增持,84年56元以上減持。

7.減持GEICO保險350,000股 

 

1985年巴菲特股票投資的操作明細:

1.增持美國廣播公司160,400股,        增持成本1001萬美元。

2.買入比阿特麗斯公司2,350,922股,    買入成本10681萬美元。

3.減持時代公司1,705,700股,         不愧是股神84年37元買進,85年62元以上減持。

4.通用食品續84年減持後9%,85年被清倉。

5.埃克森石油84年大量買入佔投資組合13.8%,85年就被清倉。

6.清倉聯眾集團。

7.清倉買入一年的西北工業。

 

1985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持股數          成本         1985年市值   佔投資組合百分比   行業  

GEICO保險:        685萬股       4571萬美元      59595萬美元      49.7%         保險

華盛頓郵報公司:   172萬股        973萬美元      20517萬美元      17.1%         出版

美國廣播公司:      90萬股       5443萬美元       10899萬美元      9.1%         廣播

比阿特麗斯公司:   235萬股      10681萬美元       10814萬美元      9.0%         食品

聯合出版:         103萬股        351萬美元       5571萬美元      4.6%          出版

時代公司:          84萬股        2038萬美元       5266萬美元      4.4%         出版

哈迪哈曼公司:      237萬股        2731萬美元       4371萬美元      3.6%         金屬

其他股票:                         720萬美元        279萬美元      2.3%       

合計:                            27510萬美元      119832萬美元     100.0%

 

 

分析巴菲特1980年---1985年投資情況我感覺由二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長期持股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投資股票經歷1980---1985年五年持有時間的有GEICO保險、華盛頓郵報、聯合出版、哈迪哈曼公司四家公司。

 

 GEICO保險   持股數       買入成本       市值        每股價格     價格增長  佔總投資比

   1980     720萬股      4713萬美元   10530萬美元      14.62元      23.12%    19.9%   

   1981    720萬股     4713萬美元   19980萬美元      27.75元      89.81%    31.3%

   1982    720萬股     4713萬美元   30960萬美元      43.00元      54.95%    32.7%

   1983    720萬股     4713萬美元   39815萬美元      55.30元      28.60%    31.1%

   1984    685萬股     4571萬美元   39730萬美元      58.00元       4.88%    31.3%

   1985    685萬股     4571萬美元   59595萬美元      87.00元      50.00%    49.7%

GEICO保險作為第一重倉股5年上漲6倍(以1976年第一批3.18美元買入均價計算9年上漲27倍),5年股票價格復合上漲率高達43%,投資收益4.9億美元,1985年GEICO佔伯克希爾一半的股票投資市值。

 

華盛頓郵報   持股數       買入成本       市值        每股價格     價格增長  佔總投資比

   1980    186.80萬股     1062萬美元    4222萬美元        22.60元      7.62%      8.0%    

   1981    186.80萬股     1062萬美元    5816萬美元       31.13元     37.74%      9.1%

   1982    186.86萬股   1062.8萬美元    10324萬美元        55.33元    77.74%      10.9% 

   1983   186.86萬股  1062.8萬美元   13687萬美元       73.25元    32.39%      10.7%

   1984   186.86萬股  1062.8萬美元   14995萬美元       80.25元     9.55%     11.8%

   1985   172.78萬股   973.1萬美元   20517萬美元       118.75元    47.98%     17.1%

華盛頓郵報5年上漲5.25倍,5年股票價格復合上漲率高達39%,投資收益1.63億美元,1985年華盛頓郵報是伯克希爾第二大重倉股。

 

聯合出版     持股數       買入成本       市值         每股價格     價格增長  佔總投資比

 1980    434550股       282.1萬美元    1222萬美元      28.13元      -7.4%       2.6%

 1981     451650股      329.7萬美元   1411萬美元     31.25元       11.1%       2.2%

 1982     460650股      351.6萬美元   1692萬美元     36.75元      17.6%       1.8% 

 1983   690975股(10送5)351.6萬美元    2660萬美元     38.50元       4.7%(57%)2.1%   

 1984    690975股      351.6萬美元   3290萬美元     47.63元       23.7%       2.6%

 1985  1036461股(10送5)351.6萬美元   5571萬美元     53.75元      12.8%(69%) 4.6%

聯合出版5年上漲4.29倍,5年股票價格復合上漲率高達33%,投資收益4279萬美元,1985年聯合出版是伯克希爾第五大重倉股。

 

哈迪哈曼公司  持股數       買入成本       市值         每股價格     價格增長  佔總投資比

  1980      201.5萬股      2182萬美元   5843萬美元     29.0元       51.63%     11.0%

 1981      201.5萬股      2182萬美元   3627萬美元      18.0元      -38.00%      5.7%

 1982     237.9萬股      2731萬美元   4669萬美元     19.6元       9.00%      5.2%

 1983     237.9萬股      2731萬美元    4223萬美元     17.7元       -9.50%       3.3%

 1984     237.9萬股      2731萬美元   3866萬美元     16.2元       -8.00%       3.0%

 1985     237.9萬股      2731萬美元   4371萬美元      18.4元       13.405      3.6%

哈迪哈曼公司5年下跌36%,(即使1987年賣掉依舊沒有超過1980年的29元)1980--1985市值下降2000萬美元,1985年是伯克希爾第七大重倉股。

 

長期回報率比較  1980年市值    佔投資組合比例    1985年市值    佔投資組合比例  股價復合上漲率

GEICO保險      10530萬美元       19.9%        59595萬美元       49.7%          43% 

哈迪哈曼公司    5843萬美元       11.0%        4371萬美元        3.6%          -9%

華盛頓郵報      4222萬美元        8.0%        20517萬美元        17.1%         39%

聯合出版        1222萬美元        2.3%        5571萬美元        4.6%          33%

合計:         21817萬美元       41.2%       90054萬美元       75.0%         33% 

 

 

第二部分5年以內短期持股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1980--1985年買賣過的股票有:通用食品、SAFECO保險公司、美國鋁業、沃爾沃斯公司、平克頓公司、克里夫鋼鐵公司、雷諾煙草公司、奧美國際公司、大眾媒體公司、底特律全國銀行、時代鏡報公司、全國學生貸款公司等公司。

 

通用食品: 持股數   變動    買入成本    市值      每股價格    價格增長    佔總投資比    

1979買入 32.87萬股   +32  1143萬美元  1105萬美元    33.63元        -3%         3.3%      

 1980  198.38萬股  +165  6250萬美元  5988萬美元   30.18元       -10%         11.3%

 1981  210.12萬股  +11  6627萬美元  6671萬美元    31.75元         5%         10.4%

 1982  210.12萬股      6627萬美元  8368萬美元    39.82元        25%        8.8%  

 1983  445.15萬股   +235  16378萬美元 22869萬美元  51.37元        29%        17.9%

 1984  404.71萬股   -40  14987萬美元 22613萬美元  55.88元         9%         17.8%

 1985     清倉

 

SAFECO保險持股數   變動    買入成本    市值      每股價格    價格增長    佔總投資比  

1978買入  95.37萬股  +95   2386萬美元  2646萬美元   27.75元      10.8%       12.0%

 1979   95.37萬股     2386萬美元  3552萬美元  37.25元      34.2%      10.6%

 1980   125.05萬股  +29  3206萬美元  4511萬美元   36.07元     -3.2%       8.5%

 1981   78.52萬股  -46  2132萬美元  3101萬美元   39.50元      9.5%       4.9%

 1982     清倉    

 

美國鋁業   持股數    變動    買入成本    市值      每股價格    價格增長    佔總投資比 

1980買入  46.43萬股    +46   2557萬美元  2768萬美元  59.62元      8.2%       5.2%

1981(10送10)70.36萬股 -22   1935萬美元  1803萬美元  25.62元     -16.3%       2.8%

 1982       清倉

 

沃爾沃斯   持股數     變動    買入成本    市值      每股價格    價格增長    佔總投資比 

 1979   77.19萬股            1551萬美元 1939萬美元    25.12元    25.0%       5.8%

 1980   67.71萬股   +67     1358萬美元  1651萬美元    24.38元     21.5%       3.1%

 1981    清倉

 

平克頓公司  持股數    變動    買入成本    市值      每股價格    價格增長    佔總投資比 

1980買入  37.00萬股  +37    1214萬美元  1648萬美元   44.55元    35.7%       3.1%

 1981     37.00萬股        1214萬美元  1967萬美元   53.16元    19.3%       3.1% 

 1982      清倉

 

克里夫鋼鐵 持股數    變動    買入成本    市值      每股價格    價格增長    佔總投資比 

1980買入    24.64     +24     1294        1589          64.49      22.8%      3.0%

 1981     47.52    (拆股)   1294        1436         30.21      -9.5%       2.2%

 1982      清倉

 

雷諾煙草   持股數    變動    買入成本    市值      每股價格    價格增長    佔總投資比

1980買入   24.57      +24       870       1122         45.69       29%         2.1%

 1981     176.48     +151      7666       8312         47.10        3%         13.0%

 1982    310.76     +134      14234       15871         51.07         8%        16.8%

 1983    561.86    +251      26891       31433         55.94        9%        24.6%

 1984      清倉

 

阿卡他公司  持股數    變動    買入成本    市值      每股價格    價格增長    佔總投資比

1981買入   42.04     +42      1407       1513          36.00      7%           2.4%

 1982     清倉

 

時代公司   持股數    變動    買入成本    市值      每股價格    價格增長    佔總投資比

1982買入   153.13    +153      4527       7982        52.12        76%        5.2%

1983賣出   90.17     -63       2773       5686        63.05        20%        4.4%

1984買入  255.34    +165      8923      10916        42.75        -32%        8.6%

1985賣出   84.77    -170      2038       5266        62.10        45%        4.4%

 1986      清倉

1982---1986巴菲特對時代公司高拋低吸堪稱股票套利經典的波段操作。

 

 

對巴菲特1980--1985年股票投資我學習到的知識有以下幾點:

 

第一,持股經歷5年的投資回報率遠遠超越短期投資,以股神對股票投機的天賦和閱歷,經5年實踐證明智商相同的前提下長期投資收益率比短期套利收益率高。

 

第二,1980---1985年伯克希爾哈撒韋短期套利比例還高達58.8%,長期持有的股票只佔41.2%,更準確的定義這時巴菲特的投資方法應該叫:「價值套利與價值投資的結合體」,總結經驗發現價值投資回報率遠遠超過價值套利回報率後,1985年以後巴菲特股票投資基本控制在3--6只長期持股上(改天分析1985--1990持股情況)。因此,1985年後的巴菲特才稱得上真正的長期價值投資者。

 

第三,分析四隻長期持有的股票可以發現GEICO保險5年上漲6倍,華盛頓郵報5年上漲5倍,聯合出版5年上漲4倍,因此,只有找到可以長期大幅上漲的股票,然後重倉長期持有才能取得長期高投資回報率。

 

第四,如何找到要大幅上漲的股票重倉持有呢?假如重倉持有即將大幅下跌的股票將損失慘重。先瞭解GEICO保險被巴菲特買入前的一些表象或許能得到些啟示。

1.GEICO公司業務包括個人的產物保險與意外保險,擁有專為政府員工和軍事人員承保私用汽車乘客意外險的政府員工保險公司和GEICO一般保險公司等子公司。1936年由保險會計師利奧。格德溫邀請銀行業者克利夫。瑞亞共出資10萬美元合作成立,1948年巴菲特老師格蘭姆以72萬美元購買瑞亞一半的股票。1950年巴菲特大學時期就有機會去老師任董事的GEICO公司找營業主管羅瑞莫。大衛遜請教GEICO公司的各種特點。大學畢業後把自己三分之二的財產一萬美元投資在GEICO上,持有一年後出售獲得50%投資回報。

 

2. 1960--1970是GEICO的黃金年代,但1970年後公司的運氣開始轉壞,GEICO股價1956---1958年處於個位數震盪,1959---1964年處於10元--20元波動,1964---1969年處於20元--30元波動,1970年突破30元,1971年上漲到50元以上,1972年最高達到81美元。1973年在面臨激烈的競爭狀況下降低了承保標準而且擴大它的市場佔有率。不久汽車修理和醫療照顧費用暴增。引發股價下跌過半。1974年GEICO宣佈28年來首次虧損,但是公司仍繼續追求成長,股價進一步下跌至10美元,1975年虧損更加嚴重,預計保單損失會接近令人震驚的1.4億美元,股價跌至7美元。一些股東控告公司有欺詐行為,提出共同起訴案對抗公司。1976年約翰。伯恩成為GEICO新總經理,宣佈上市出售7600萬美元的特別股,但股東已經不抱希望,股價下滑到2美元。當GEICO公司即將破產之際,巴菲特一下子投資410萬美元,平均每股3.18美元買進129.43萬股。同時投資1940萬美元購買GEICO所發現的可轉換特別股,1980年轉為普通股。

 

3.1976--1980伯克希爾以每股均價6.67美元成本購買720萬股GECIO的股票。買入一家有可能破產的公司最後取得巨額投資回報,最重要的原因我認為是巴菲特1976年買進之前20年就對GEICO保險盈利模式和具體情況非常清楚了。

 

4.1972年華盛頓郵報的股價從年初24.75美元上升到年底30美元,1973上半年跟隨指數大幅下跌至14.23美元,巴菲特抓住這一時機悄悄以均價22.75元買入467150股,買入成本1062萬美元,1983年市值增長到13687萬美元,投資回報率10年超過10倍。93年市值更增長到41898萬美元,考慮中途減持的10%股份,20年投資回報率43倍。

 

5.巴菲特是如何判斷華盛頓郵報投資有未來20年有43倍的上漲空間呢,據巴菲特自己介紹13歲還是中學生時他就專門送華盛頓郵報和時代前鋒報,可見買入華盛頓郵報30年前巴菲特就非常瞭解有關報紙發行的相關知識。巴菲特祖父曾經擁有(克明郡民主黨報),祖母在家裡的印刷廠做排字的工作,父親曾編輯(內布拉斯加人日報),自己也曾是(林肯日報)的營業主任,買進華盛頓郵報四年前開始親手經營(奧馬哈太陽報)。人們常說假如巴菲特不從事投資,那他最可能從事的就是新聞工作。發現並重倉持有華盛頓郵報的最大因素是巴菲特是報紙發行業的專家。

 

6.總結,無論GEICO還是華盛頓郵報的投資都顯示巴菲特只有重倉買入自己非常熟悉的股票,才能取得長期超過平均水平的投資回報率,如果把GEICO保險和華盛頓郵報從投資組合剔除1980--1985年投資回報率將平淡無奇。 

1985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持股數          成本         1985年市值   佔投資組合百分比   行業  

GEICO保險:        685萬股       4571萬美元      59595萬美元      49.7%         保險

華盛頓郵報公司:   172萬股        973萬美元      20517萬美元      17.1%         出版

美國廣播公司:      90萬股       5443萬美元       10899萬美元      9.1%         廣播

比阿特麗斯公司:   235萬股      10681萬美元       10814萬美元      9.0%         食品

聯合出版:         103萬股        351萬美元       5571萬美元      4.6%          出版

時代公司:          84萬股        2038萬美元       5266萬美元      4.4%         出版

哈迪哈曼公司:      237萬股        2731萬美元       4371萬美元      3.6%         金屬

其他股票:                         720萬美元        279萬美元      2.3%       

合計:                            27510萬美元      119832萬美元     100.0%

 

1986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持股數(萬股)  成本(萬美元) 1986年市值(萬美元) 佔投資組合百分比   行業 

首都、美國廣播     299           51577           80169              42.8%         廣播

GEICO              685            4571           67472              36.0%         保險

華盛頓郵報         172.77          973           26953              14.4%         出版

哈迪哈曼公司       237.92         2731            4658               2.4%         金屬

里爾西格萊爾        48.93         4406            4458                2.4%         航空

其他                               1276             3650               1.9%         

合計:                             65536          187403              100.0%          

 

1987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持股數(萬股)  成本(萬美元) 1987年市值(萬美元) 佔投資組合百分比   行業 

首都、美國廣播      300           51750           103500              48.9%         廣播

GEICO              685            4571            76592               35.8%         保險

華盛頓郵報         172.77          973           32309               15.3%        出版

合計                              57294          211501             100.0%

 

1988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持股數(萬股)  成本(萬美元) 1988年市值(萬美元) 佔投資組合百分比   行業 

首都、美國廣播      300.00         51750           108675               35.6%         廣播

GEICO              685.00          4571            84940               27.8%         保險

可口可樂          1417.25        59254            63244              20.7%         飲料

華盛頓郵報         172.77          973            36412               11.9%         出版

聯邦家庭貸款抵押   240.00         7172           12120                4.0%         金融

合計                              116548           305392             100.0%

 

1989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持股數(萬股)  成本(萬美元) 1989年市值(萬美元) 佔投資組合百分比   行業 

可口可樂           2335.00        102392           180378               34.8%         飲料

首都、美國廣播      300.00         51750           169237               32.6%        廣播

GEICO              685.00          4571           104462               20.1%         保險

華盛頓郵報         172.77          973            48636               9.4%         出版

聯邦家庭貸款抵押   240.00         7172            16110                3.1%         金融

合計                              166859           518825              100.0%

 

1990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持股數(萬股)  成本(萬美元) 1990年市值(萬美元) 佔投資組合百分比   行業 

可口可樂(10送10   4670.00       102392           217155               40.2%         飲料

首都、美國廣播      300.00         51750           137737               25.5%         廣播

GEICO              685.00          4571           111055               20.5%         保險

華盛頓郵報         172.77          973            34209               6.3%         出版

富國銀行           500.00         28943           28937               5.4%         銀行

聯邦家庭貸款抵押   240.00         7172            11700                2.2%         金融

合計                              195802           540795              100.0%

 

 

分析巴菲特1985年---1990年投資情況我感覺由二個看點:

1.持股集中,持股數量由1980年20只以上下降到1990年的6只。其中1987年更只有3只。

2.長期持股,1985年持股中有75.990年還持有,短期買賣的只佔24.1%。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投資股票經歷1985---1990年五年持有時間的有GEICO保險、華盛頓郵報、首都.美國廣播三家公司。其中GEICO保險、華盛頓郵報分別1976年和1973年開始買入。

 

GEICO保險  持股數(萬股)成本(萬美元)市值(萬美元)佔總投資比    每股價格    價格增長 

 1985       685            4571          59595        49.7%          87.0      49.7%

 1986       685            4571          67472        36.0%          98.5      13.2%

 1987       685            4571          76592         35.8%          111.8      13.5%

 1988        685            4571          84940         27.8%         124.0      10.9%

 1989       685            4571         104462         20.1%         152.5      22.9%

 1990       685            4571         111055         20.5%         162.0       6.3%

 上漲:                                                                86.2%

 

華盛頓郵報 持股數(萬股)  成本(萬美元) 市值(萬美元) 佔總投資比    每股價格    價格增長 

 1985      172            973          20517           17.1%       118.75     47.98% 

 1986      172.77          973           26953            14.4%      156.00    31.36% 

 1987      172.77          973           32309            15.3%      187.00    19.87%

 1988       172.77          973            36412            11.9%      210.75    12.69%

 1989       172.77          973            48636             9.4%      281.50    33.57%

 1990      172.77          973            34209             6.3%      198.00   -30.00% 

 上漲:                                                                  66.73%

 

首都美國廣播持股數(萬股)  成本(萬美元) 市值(萬美元) 佔總投資比    每股價格    價格增長

  1985       90            5443           10899           9.1%     121.10     91.85%

  1986(併購)299           51577           80169            42.8%     268.00   

  1987       300           51750           103500            48.9%     345.00     28.73%

  1988       300           51750           108675            35.6%     362.25     5.00%

  1989       300           51750           169237            32.6%     564.00    55.69%

  1990       300           51750           137737            25.5%     459.00   -18.00%

  上漲:                                                                  71.26%

 

 

研究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投資股票經歷1985---1990年五年持有時間的GEICO保險、華盛頓郵報、首都.美國廣播三家公司。我個人發現和1980---1985年GEICO保險作為第一重倉股5年上漲6倍,華盛頓郵報5年上漲5.25倍,投資回報率相差很大。

 

先看看1973年1062.8萬美元買入的華盛頓郵報的投資回報率詳解:

到1980年市值4222.7萬美元,上漲3.97倍。

到1985年市值20517.2萬美元,再上漲5.25倍。

1985到1990年市值34209.7萬美元,只有上漲66%。

 

再看看1976年----1980年4713.8萬美元買入的投資回報率詳解:

到1985年市值59595萬美元,加上中途減持的3%股權,總計盈利13倍,

1985到1990年市值111055萬美元,只有上漲86%。

 

1.可以看出離買入時間越短回報越高,說明巴菲特高回報率的重要原因是低價買進。公司出現危機(例如GEICO)判斷準確然後破產價買進。或等公司隨指數大幅下跌低價買進(例如華盛頓郵報)。

 

2.經過1980--1985年數倍上漲後,即使優秀的GEICO和華盛頓郵報,股價隨後1985--1990就不能跑贏標準普爾500指數。以後也遠低於伯克希爾股票投資回報率。回顧上一篇「第三,分析四隻長期持有的股票可以發現GEICO保險1980--1985年上漲6倍,華盛頓郵報1980--1985年上漲5倍,聯合出版5年上漲4倍,因此,只有找到可以長期大幅上漲的股票,然後重倉長期持有才能取得長期高投資回報率。」  得出觀點是 超高投資回報率來源超低價買進自己瞭若指掌的股票,而不是長期持有優秀的股票。(沒有對目標股票瞭若指掌談何判斷價格高低)

 

另關注一下投資著名的可口可樂5年的情況(不考慮1.5%分行率)

 可口可樂  持股數(萬股)  成本(萬美元) 市值(萬美元) 佔總投資比    每股價格    價格增長 

 1988買入     1417.5         59254         63244.8          20.7%      44.61   比成本價6%

 1989增倉     2335.0         102392       180378.7          34.8%      77.25     73.16% 

 1990(10送10)4670.0         102392        217155.0          40.2%      46.50    20.38%

 1991          4670.0        102392       374767.5          41.5%       80.25    72.58%

 1992(10送10)9340.0        102392        391112.5          34.2%      41.87      4.35%

 1993         9340.0        102392       416797.5          37.0%      44.62     6.56%

 1994         9340.0        102392       515000.0          36.9%      55.14    23.58%

 增長:                                                                    4.94倍  復合30%  

 

可口可樂也是越接近買進的時間收益率越高,1988---1994可口可樂確實是個不錯的投資。但離買入可口可樂時間越長投資高回報率越低,如果我說巴菲特94年後持有可口可樂是個失敗的投資,可能沒有人會相信。但如果我的數據沒有錯那麼可口可樂1994---2007年復合股價漲幅應該只有不到10%。經過10年的時間股價還低於1998年的股價,這就是巴菲特「特許經營權」理論應用最著名的可口可樂投資回報率。所以「特許經營權」「護城河」等理論有過分誇大投資效果的嫌疑。

 

通過這兩天研究伯克希爾哈撒韋1980--1990的股票投資組合我學到了以下知識:

1.巴菲特買進股票後5年投資回報率都很高,5年以後繼續持有投資收益率就很普通。說明巴菲特高投資回報率的原因是低價買進,而不是長期持有。終於明白巴菲特為什麼說「75%像格蘭姆,25%像菲利普。費歇。

2.巴菲特重倉持有並取得高回報的股票,都是他非常熟悉的股票,投資不內行的股票不是價值投資。

3.「特許經營權」等價值投資理論有被過分誇大投資效果的嫌疑。

4.真正讓巴菲特賺到大錢的只有少數幾隻股票,理解了巴菲特為什麼說:「40年裡的職業生涯裡,只有12個投資決策,使他擁有現在的地位」。

5.時代公司1982年低價買進,1983年高價減持,1984年市場回落又買進,1985年又減持的波段操作。說明巴菲特不僅僅是價值投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250

面子墓價:中低價墓地少有 低價丟面子

http://www.21cbh.com/HTML/2013-4-6/2MNjUxXzY1NTQ2Mw.html

清明前後,墓地價格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死不起」、「墓價超房價」的說法再度流傳。同時,國家民政部日前表示,將出台《關於加強公益性公墓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保證中低價墓位納入政府定價和指導價,管理規範中低價墓地。

目前各地是否存在中低價墓地?本報記者在上海、廣州、西安等地進行了調查。

中低價墓地有沒有?

上海:中低檔墓穴,售價6萬元以下

廣州:2平方米墓穴,售價4萬—10萬元

西安:小型墓約萬元,數量有限,環境欠佳

在廣東,一路飆升的墓地價格,讓很多市民瞠目結舌。

記者從廣州一些經營性墓園瞭解到,目前廣州一塊2平方米大小的墓穴,售價一般為4萬—10萬元,部分位置好的售價高達14萬—15萬元;而且,除了選墓穴外,還有種類繁多的收費,款式費、開冢費、棺木費、骨殖費、保管費、刻字費、貼金費、墓誌銘等10多項。5年前,墓地價格在8000元/平方米—10000元/平方米,現在已經很少見到了。

「普通墓穴價位一般為8萬—10萬元,還有10萬—20萬的成品藝術墓,以及20萬以上的藝術墓。」上海濱海古園工作人員介紹說,從銷量看,8萬—10萬元的佔50%左右。而中低檔墓穴佔地少,售價在6萬以下。加上樹葬、花壇葬、七彩環保葬、壁葬等節地葬,這些葬式的銷量近兩年來有一定漲幅,佔了30%左右。

目前,西安市經營性墓園中,墓穴大小從幾平方米到十幾平方米不等,其中萬元左右的小型墓地,數量比較有限,地理位置和環境也並不理想,而價格在三四萬元的墓地較多,價格漲幅較四五年前也翻了兩三番。同時,面積較大、用材高檔、設計考究的一些豪華墓型,總造價已上十萬甚至上百萬。

中低價墓地是否受歡迎?

上海:5萬—10萬元墓穴銷售最好

廣州:並非價格越便宜越「搶手」

西安:有人覺得價位低會丟面子

記者從廣州花都金鐘墓園瞭解到,這裡墓穴價格從8800元—10萬元都有,但墓穴並非價格越便宜越「搶手」,反而是高檔墓穴「緊俏」。該墓園10多年前開發的1000多個經濟型墓穴,至今只賣出300多個,而選擇8萬—10萬元墓穴的佔了近八成。

「願意花錢將先人安葬到墓園的,大多經濟條件較好,會挑墓穴位置、地段。」管理人員介紹說。據瞭解,目前廣州每年死亡人數約5萬人,除去部分人選擇把骨灰帶回老家,每年新增骨灰存放3萬多個。真正安放在墓地的只有10%,還有不到5%是綠色環保的殯葬處理方式,剩下的大部分是放到骨灰樓進行寄存,相對經濟些。

上海市殯葬協會會長王宏階說,在上海,墓園提供各種價位的墓穴供市民選擇。一般5萬—10萬元的墓穴銷售最好,10多萬的也有需求。個性化的墓穴加上雕塑、石碑等,則售價不菲。

根據最新統計,目前上海有十幾家公墓推出1000元以下的不佔地公益節地葬。在上海最大的公墓——濱海古園,深埋式的節地墓穴售價880元。自去年推出後,至今已有100多位逝者採用這種方式。在全國首家推行節地生態葬的墓園——上海福壽園,目前每年銷售約1500座。

西安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現在群眾基本已能接受公益性骨灰堂的安葬方式,但受傳統觀念影響,有的人還是傾向於墓穴式安葬,「像草坪葬、壁葬等,價位較低,就覺得面子上過不去,有的已經安放在骨灰堂了,還拿出來花錢放入墓穴安葬」。

如何加強殯葬管理?

上海:「十二五」期間實現節地葬佔28%

廣州:新建經營性公墓,節地葬不少於50%

西安:繼續加強綠色殯葬方式的教育和推廣

「經過多年宣傳,選擇節地葬的市民越來越多,各個墓園也在生態環保上下功夫。」上海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處長呂春玲說,按照規劃,上海將在「十二五」期間實現「70282」的葬式格局,即土葬佔七成,室內葬等節地葬佔28%,剩下2%為海葬。而在「十一五」期末,上海是「80191」的葬式格局,即土葬佔八成,室內葬等節地葬式為19%、海葬為1%。

據瞭解,目前廣州市除銀河革命公墓之外,一共有10個經營性墓園,總面積大約4000畝。其中,2個是國有性質,其他的是民營墓園。儘管多數墓園還有未開發用地,但從長遠來看,公墓用地是稀缺資源,這導致墓地價格一路看漲。當地管理部門也坦承,目前公墓用地都比較浪費,墓穴只能夠建一層,直接佔地,而且在大多數墓園裡,真正用來建墓地的地方只佔總面積的30%,剩下的是綠化、道路、景點、車場和配套設施等。

為遏制「天價墓」等炒賣墓地行為,近年來廣東省民政廳出台《關於強化全省殯葬基本公共服務的意見》,對廣東省經營性公墓建設管理提出了「三限一禁」措施:限定新建經營性公墓佔地面積;限定單個墓地(穴)的最大面積,埋葬骨灰的單人墓或雙人合葬墓佔地面積不得超過1平方米;限定生態葬法的比例,珠江三角洲地區新建經營性公墓節地葬法的比例應不少於50%;嚴禁炒買炒賣墓穴或骨灰存放格位。

西安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負責人表示,現在部分經營性公墓價格過高,老百姓承受不起,針對違規現象,根據國家省市出台的殯葬管理辦法,將及時予以糾正。目前,西安市的發展方向是以多建公益性骨灰堂為主,「由政府扶持推進工作進展,給予區縣補助300萬元,街辦補助200萬元,全市各區縣總計已建24個公益性骨灰堂。」該處負責人說。

針對高價墓葬趨之若鶩現象,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琳認為根本原因在市場供求不平衡,以及傳統的入土為安的觀念。楊琳建議,一方面,政府應進一步扶持公益性墓地的建設,為群眾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應加強管理和理性疏導,嚴管「天價墓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27

聯發科「地下爆破」 掀平板低價戰


2013-06-17 TCW
 

六月八日落幕的台北電腦展,無疑是聯發科近年最風光的一次,首度正式發表的平板電腦處理器,一舉囊括華碩、宏?痋B聯想等品牌客戶,甚至被稱為低價平板王。

但是聯發科的中國平板電腦低價化這一仗,恐怕會比低價智慧手機更慘烈。

白牌今年出貨,增逾六成

平板智財權(IP)最大贏家安謀(ARM)行銷長祖魯(Ian Drew)認為,中國平板電腦的成長是今年最重要的驅動力量,白牌平板電腦全年出貨量將衝破一億台,比去年大增超過六成;零售價最低只有新台幣一千五百元,也引爆中南美洲、甚至非洲的出口需求暴增,外銷量大增。

低價平板市場雖大,但聯發科的平板處理器出貨量快速增加,意外提前引發價格戰。

原本盤踞中國低價平板處理器的雙強,瑞芯微電子與全志科技提前應戰,主流產品光是上半年的跌價幅度就達三至四成,遠勝一般晶片一年降價三成的速度,下半年降幅估計還將擴大,可能是平板電腦二○一○年趨勢成形以來,最慘烈的一年。

對市值新台幣五千億元的聯發科來說,平板電腦只是智慧型手機外的另一條產品線,卻是瑞芯微這家私人公司的全部。據了解,聯發科光是在相關部門的編制規模,就超過了瑞芯微約六百名的員工數。

「聯發科的特點有點像『地下爆破』,就是樓裡頭每個節點(指每個市場區隔)都放上了炸藥,就等著引爆。」瑞芯微副總裁陳鋒表示,聯發科正悄悄完備產品線,已對品牌廠祭出犀利的低價策略,不久也會攻向白牌市場;現在聯發科報價在特定市場仍高出瑞芯微三至五成,但單位成本卻更低。

「今年一個很大的變化,是品牌廠(如華碩)第一次往下探,向九十九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元)靠近,」陳鋒分析。

為了與聯發科抗衡,去年全球平板市占率一三%的瑞芯微也爭取到聯想、華碩、惠普(HP)訂單。瑞芯微今年五千萬顆的出貨目標,雖然勝過外界預估聯發科全年兩千萬顆的出貨量,但聯發科在台北電腦展顯露的實力,提前宣告大戰即將開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53

股價跌到一字頭 市值一天蒸發百億 向低價靠攏 宏達電高獲利時代告終?

2013-07-15  TWM
 
 

 

「重返榮耀」一直是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對今年的期許,但屢屢挫敗的股價,卻顯示外界似乎已對宏達電的復甦之路失去信心。放眼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隨著中低階機種勢力抬頭,未來投資人恐怕得開始習慣進入低獲利時代的宏達電。

撰文‧顏雅娟

不久前,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才在股東會上自掏腰包,送出上百支新hTC One手機,試圖平息小股東因為長期股價低迷累積的怒氣;但七月五日,低於預期的第二季營收一出爐,再度讓宏達電的股價大幅「跳水」,隔周開盤連兩日重挫,在九日跌至一八八.五元,不但跌破去年一九一元低點,更創下近八年來新低。

時間拉回七月五日傍晚,宏達電公布今年第二季營運結果,單季營收較首季大幅成長六成多,但自結每股稅後純益僅一.五元;外資在八日開盤紛紛出手下砍目標價,宏達電市值在一天之內蒸發近一百二十億元。

曾自詡為台灣之光的宏達電,為何不再受投資人青睞了?宏達電表示,第二季盈餘未能與營收同步激增的主要原因,在於行銷費用大幅增加。

行銷費用影響獲利甚巨

過去多主打硬體規格、技術能力的宏達電,在歷經二○一二年營運低潮後,今年以來,包括王雪紅、執行長周永明不只一次對外強調「行銷」的重要性,認為打造品牌好感度是宏達電東山再起的關鍵。為了強化品牌知名度,從去年底開始,宏達電請來日本人氣團體「乃木坂 46」擔任蝴蝶機代言人;今年度的旗艦機種新hTC One,更不惜重金找來樂團五月天、歌手王力宏擔任大中華區代言人。

在六月中的股東會上,面對小股東質疑高額行銷費用,周永明意志堅定地強調:「要打持久的世界大戰,行銷費用絕對必要!」他強調,國際大廠每年行銷費用比宏達電高出四至五倍;除此之外,五月底一篇美國《彭博商業周刊》的報導也指出,今年第一季,三星的行銷費用是宏達電的十三倍之多。

面對國際競爭對手的大手筆,對周永明而言,「重押行銷」顯然是一條漫漫長路;而對投資人來說,恐怕則代表必須開始習慣「低獲利」的宏達電新常態。這方面,可以從宏達電的財報開始看起。

攤開宏達電歷年財報,在最輝煌的一一年,該年第三季曾創下單季營收一千三百億元的亮眼成績,單季行銷費用為三十億元;隨後宏達電營收逐步減少,但行銷費用卻逆勢加碼。今年宏達電首季營收僅四○七億元,仍大手筆撒下三十九億元用於行銷,成了拖垮單季營益率的致命一擊。這一季,營益率只有○.一%。

到了第二季,雖然宏達電營收比第一季大幅成長,但因新hTC One部分行銷費用認列至第二季,使得營益率僅成長至一.五%,本業瀕臨虧損邊緣的情況並未改善。

細看宏達電去年全年及今年第一季損益表,與行銷相關的「管理費用」及「推銷費用」,占宏達電營收比重約一○%;換言之,即使宏達電的行銷費用不和國際大廠看齊,但只要占營收比重拉高幾個百分點,恐怕就會成為壓垮本業獲利的最後一根稻草。

第二季低迷恐怕只是開始

除了營益率面臨挑戰,智慧型手機的毛利率也有壓力。回顧一二年,蘋果、三星電子,靠著iPhone 4S、Galaxy S3等高階機種,拿到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九成以上利潤;才不過半年時間,今年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便成了高度飽和的殺戮戰場,改由中低階機種扮演成長的火車頭。價位壓低之後,低獲利已成為手機廠難以扭轉的大趨勢。

不僅投資人對宏達電投下不信任票,不久前,全球智慧型手機龍頭三星電子也發布今年第二季初步財報,單季獲利八十三億美元,同樣因為低於市場分析師預期,使得股價大跌近四%,顯示全球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逐漸飽和。

現在,智慧型手機的成長空間多來自對價格敏感的新興市場。如果品牌大廠想要在新興市場取得一席之地,那麼投資人恐怕得開始接受手機品牌廠低獲利時代的來臨。

為了突破僵局,宏達電未來勢必要將更多心力投注在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面對華為、聯想等中國本土品牌強勢崛起,周永明也坦言,還需要多一點時間籌備中國市場的經營,從增加零售據點,以及強化廣告、網路行銷力道,一點一滴挽回市占率。

台灣之光不再風光,隨著智慧型手機生產技術轉趨成熟,短期之內,宏達電恐難打造另一支像新hTC One的吸睛產品;以宏達電既有品牌、通路、出貨規模來看,恐怕再也回不去以往每股獲利十元的輝煌歲月。

未來,在行銷費用擴大、高階市場難擴張的狀況下,宏達電第二季低迷的財報,恐怕只是開始。如果宏達電未來四個季度不能繳出像樣的成績單,那麼明年股東會,可不是一支手機就能安撫小股東。

低獲利將成新常態?

──宏達電上半年兩季度營運表現項目 第1季 目標 第2季 目標營收(億元) 428 500~600 707 700 營益率(%) 0.10.5~1 1.5 1~3 稅後純益(億元) 0.85 - 12.5 - EPS(元) 0.1 - 1.5 -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89

台灣賣比較貴 大陸手機「高規低價」破功


2013-07-22  TCW  
 

 

自從小米機一炮而紅,華為、聯想、酷派等大陸本土品牌陸續搶攻台灣市場,並以「高規低價」為主要訴求;但近來不少消費者發現,只要動動手指,即可輕易在淘寶網挖到比台灣官方售價便宜許多的商品。以華為的Ascend P6為例,透過訊威總代理所公布的台灣官方售價為一四九○○元,但網路上卻可找到便宜二、三千元的同款手機,讓不少網友大感詫異。

對此,曾任燦坤網銷事業營運長的吳志成指出,淘寶網銷售模式就像大型的水貨商,原廠可能在不同地區都有一定銷售配額,當地代理商為消化庫存,便會向水貨商用較低價格「倒貨」,再轉售給消費者。消費者等於是以這二、三千元價差,承擔無保固服務的風險。

此外,台灣酷派指出,手機在台灣的定價較貴的原因,還包括在引進台灣之前,手機都要與台灣系統業者做訊號微調,並通過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認證,確保手機訊號接收順暢;其次,從大陸進口手機時,連同貨物價格、運費、保險費,都要再加上五%的營業稅,在在墊高了台灣地區的官方定價。

雖然必須承擔部分風險,但畢竟大陸品牌的主要行銷訴求之一就是「低價」,如今,低價優勢被網購通路壓縮,大陸品牌廠能在台灣撈到多少商機,仍待觀察。

(顏雅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73

第二季表現不如預期 第三季展望疲弱 宸鴻觸控面板之路 難擋低價化潮流

2013-08-19  TWM
 
 

 

就在八月六日宸鴻舉行法說會的前一天,瑞銀、摩根大通、麥格理、里昂四大外資已聯手調降公司目標價;法說會尚未舉行,宸鴻就提前籠罩在烏雲密布的沉悶氣壓。

果然,由於高階智慧型手機銷售不如預期,宸鴻第二季手機出貨下滑一六%;平板電腦也因為新舊產品交替造成訂單下滑,第二季出貨減少七成。宸鴻財務長劉詩亮說,平板電腦投單保守,自五月以後訂單就急速萎縮。

其實,市場早已反映平板電腦訂單縮減的利空,從五月底開始,宸鴻股價便自六百元一路走滑。在法說會舉行的當天,宸鴻股價大跌四%,法說會後隔日再拉出一根跌停板,直接摜破三百元大關。

股價破底之後,投資市場的問題很簡單:宸鴻「台股獲利王」光環,究竟只是一時蒙塵,還是會就此褪色?

中低階產品瓜分高階市場

對於問題的答案,宸鴻總經理孫大明在法說會中以樂觀的態度回應,他預期,占公司營收兩成以上的平板電腦產品,將在九月出現新一波需求;而觸控筆電的新產品則可望在第四季量產出貨。因此他定調,宸鴻的營運表現「復甦在冬季」,意味近期的營運低潮應屬短期現象。

不過,看在外資眼裡,答案則是截然不同的模樣。

法說會後,高盛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林良俊出具報告,預估二○一三到一五年宸鴻的每股稅後純益(EPS)分別為三十四.○三、二○.九五、十七.五三元。若這樣的預估實現,那麼,不僅獲利下滑的趨勢明顯,也同時宣告了宸鴻的超高獲利時代已經結束。

此外,巴克萊科技產業分析師葉婉屏也認為,目前宸鴻面臨了近乎「前後夾殺」的不利處境。在需求端,由於高階產品的市場正被許多中低階產品侵蝕,導致訂單需求不佳;在價格端,則面臨下游廠商要求降價,宸鴻恐難維持過去享有的利潤空間。她預期,至少到明年之前,這樣的夾殺困境不易見到轉機。

其實,在高階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觸控筆電宸鴻三大主要產品線中,即使後兩者確如孫大明的樂觀預期,能在九月及第四季出現新增需求;但是占公司營收比重近五成的高階手機,如今看來需求復甦仍難期待,從蘋果(Apple)、三星(Samsung)和宏達電手機品牌廠的財報顯示,目前高階手機需求仍弱。

無論是從需求端、價格端,或者是主要客戶的營運表現來分析宸鴻的困境,其實,造成困境的凶手都是同樣一個:中低階產品崛起。

觸控面板需求旺盛,近一年,投入觸控產業的新進廠商如雨後春筍;如今宸鴻面臨友達、群創等面板廠鎖定中低階產品,低價搶單,面板雙虎以非觸控面板廠之姿,研發低價方案,搶食觸控市場大餅,已帶給專業觸控面板廠壓力。

撙節成本、推低價方案因應不僅如此,來自於中國觸控面板的削價競爭,也是宸鴻的壓力。根據業界人士指出,七吋觸控面板平均價格約下滑到十五美元;甚至中國觸控面板廠歐菲光還祭出十美元搶單,讓七吋觸控面板價格仍快速下滑中。

在這樣的情勢下,宸鴻若要擺脫當前的低潮,重返高獲利的榮景,簡單地說,就是要想方設法打贏這場低價化的戰爭。事實上,宸鴻也並非坐以待斃,自第二季開始,已陸續展開因應低價化的作戰策略。

最立竿見影的動作,就是「節流」。由於第二季平板電腦訂單衰退,觸控面板產能利用率同步下滑,宸鴻對人員控制採取被動的遇缺不補政策,員工人數自首季的五.三二萬人,在第二季降至四.九五萬人,一口氣減少三千七百名員工。

此外,宸鴻也將從控制內部費用著手,除了延續第二季的遇缺不補政策外,宸鴻預估第三季人員數可能進一步減少;再者,由於產能利用率較低,加班費也可順勢減少,同時採取廠區產線集中管理,以提高生產效率,同時也減少變動成本。宸鴻預估,第三季營業費用能夠降低至二十七億元,比第二季的二十九億元再減少兩億元。

除了節流,宸鴻也著手強化中低階產品線戰力,將開發低成本製程來布局中低階產品線,推出「低價觸控方案」,迎戰來自中國和面板廠的競爭。

劉詩亮表示,低價觸控方案將採取低成本製程,不僅減少部分製程,也可節省材料成本。他舉例,傳統觸控方案的部分產品往往需要二次強化,觸控模組廠商需要對保護玻璃成形進行加工;但在中低價商品崛起後,現在部分NB客戶會選擇「不再二次強化」,因應需求,宸鴻未來也可提供省掉這道製程的方案。

劉詩亮並強調,雖然低價觸控方案的平均售價較低,但相對成本也較低,因此,宸鴻應可以維持一定的獲利空間。此外,他也強調,宸鴻不會參與殺價競爭,避免壓縮獲利。

從節省人事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到推出低價觸控方案,宸鴻顯然已清楚看到「低價化」這個當前大敵的模樣;至於這場對抗低價趨勢的戰爭,能否在短期之內獲得勝利,外資雖然態度保留,但孫大明在法說會中的態度仍然頗具信心,他以去年失去蘋果iPhone訂單為例,「當時的險惡環境,我們都能迎刃而解,如今當然也會順利過關。」他說。

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訂單驟減——宸鴻第二季各項產品觸控面板表現

應用 出貨量

增減幅度(%) 營收

增減幅度(%) 營收占比

(%)

智慧型手機 -16 -12 47 平板電腦 -70 -53 24 觸控筆電 20 10 14 All in One電腦 80 48 9 註:營收占比不足100%的部分為非消費性電子產品項目

資料來源:宸鴻

台股獲利王光環不再

——宸鴻第二季業績表現

項目 實績 與前一季比較營收 382.85億元 -22.6% 毛利率 14.3% 下滑3.46個百分點營益率 6.7% 下滑5.61個百分點稅後純益 31.4億元 -32.4% EPS 9.02元 -36.4%

資料來源:宸鴻

撰文‧李洵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62

經濟學人:低價廠商聯發科是如何成為「連續顛覆者」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007.html

以下為騰訊科技編譯的文章節選:

中國台灣在全球IT市場的名聲有些自相矛盾:島上確實有數量眾多的IT公司,而且每年台灣生產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在全球市場上佔有很重的份額;但台灣本土的企業裡面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卻實在少的可憐。全球PC市場的大部分電腦都是由廣達(Quanta)、緯創資通(Wistron)等不為人所熟知的台灣公司製造,然後貼上戴爾、惠普或者聯想的商標銷往世界各地。很多消費者的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的處理器也很有可能是台積電(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生產的,而觸屏顯示器則可能是來自宸鴻科技(TPK)。如果你的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是中國大陸的牌子,那很有可能處理器芯片是聯發科(MediaTek)設計的。

2011年,聯發科才進軍智能手機芯片市場,那一年,全球智能手機總出貨量中有1000萬部使用了聯發科的產品。2012年,全球智能手機中有1.1億部使用了聯發科生產的芯片。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聯發科智能手機芯片的銷售數量增長了10倍。而2013年,使用聯發科芯片的智能手機有望增長到2億部。除了智能手機之外,還有1500萬到2000萬部平板電腦將會採用聯發科的芯片。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芯片的營收有望為聯發科貢獻40%到50%的收益。2013年前7個月,聯發科營收同比增長35%,達到705億元新台幣(約合24億美元)。今年上半年,聯發科的利潤增幅超過了60%。聯發科的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蔡明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未來的三到五年裡,聯發科有信心成為全球智能手機芯片市場最主要的兩大供應商之一。

實際上蔡明介對未來的預測是有根據的。美國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分析師斯圖爾特·羅賓森(Stuart Robinson)指出,聯發科現在是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應用處理器供應商,在全球市場的份額不到10%,略低於蘋果和三星,而智能手機處理器行業的領跑者高通佔據了近50%的市場份額,優勢非常明顯。

除了製造芯片之外,聯發科還提供「參考設計」(reference designs),該服務集成了各種驅動和其他軟件,以便針對智能手機的其他零部件進行優化,使之與芯片緊密配合。該公司首席財務官顧大為表示,客戶可以利用參考設計實現基本的功能、然後增加其他功能,比如整合3D屏幕或優質音效等。他還打了個形象的比喻:聯發科負責供應牛肉,而「參考設計」則負責做菜。

很多不為西方所熟知的中國手機製造商都是聯發科的重要客戶,比如步步高、金立、OPPO和小米等。根據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的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國產智能手機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所佔的份額從25%飆升到了70%,而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規模也擴大了五倍。除了中國市場之外,聯發科的芯片市場還拓展到了亞洲、中東、非洲及其他國家和地區,在西方市場的份額也在不斷擴大。

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聯發科是如何在智能手機芯片市場開疆拓土成就快速發展的成功模式的呢?

哈佛商學院教授史兆威(Willy Shih)認為,聯發科採取的是以前一直堅持的「低價易用」策略:將技術簡化實用,這也為自己和客戶降低了進入門檻。

聯發科創立於1997年,最初只是專門生產CD-ROM光驅控制器。之後,聯發科設計了一款僅需一個芯片的系統。台灣其他的生產廠家紛紛採納了該系統,甚至像東芝、索尼這樣的大企業向聯發科跟進。2000年,聯發科在光驅控制器市場的份額超過了50%,徹底顛覆了被日本公司控制市場的局面。由此可見,蔡明介對於《創新者的困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的作者、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的追捧,完全在意料之中。

成功之後,聯發科進軍DVD和電視機芯片市場,2004年聯發科又開始為功能手機提供芯片。2010年,採用聯發科芯片的功能手機超過了5億部。通過與中國經濟型手機製造商建立的密切合作關係,聯發科又迅速進入了智能手機行業。

低價策略是聯發科在市場上戰無不勝的強大利器。在發展中國家,消費者無法享受發達國家運營商提供的補貼,也買不起昂貴的手機。但蔡明介和顧大為認為低價手機並不意味著低端,他們為能夠向消費者提供價格低廉卻又設計先進的手機而感到自豪。上個月,聯發科發佈了一款新的芯片,該芯片價格並不昂貴,但採用了ARM最先進的技術。現在全球絕大部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芯片都採用了英國ARM公司的技術。

雖然有著較高的增長速度,但聯發科也面臨著很多的挑戰。上海展訊(Spreadtrum)正和聯科發展開激烈的競爭,高通也已經意識到了來自聯發科的威脅。高通同樣出售設計參考,以幫助中國企業加速採用高通處理器的設備。蔡明介或許無法把行業老大高通拉下馬,但他正帶領聯發科崛起,並日益成為高通最強勁的競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3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