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Instagram最新估值350億美元 紮克伯格賺翻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240

mark-zuckerberg-312

據花旗分析師May估計,Instagram目前估值已高達350億美元,這幾乎是之前估值的兩倍。而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曾於2012年以最終價格7.15億美元收購Instagram,花旗現估值幾乎為當時的49倍。

花旗稱,其估值是基於對Instagram未來收益的估算。高估值是因為用戶增長更快,以及社交媒體屬性提振了其盈利潛力。並預計2015年將是Facebook收入大幅提升的時刻。

上周,Instagram宣布它已經以3億用戶量超過了Twitter,而且其用戶平均要比Twitter活躍1.8倍。

最新的350億美元估值相比花旗此前估算的190億美元出現了大幅提高。相應地,花旗對Facebook的股價目標也從86美元上調到了91美元。

盡管Instagram對Facebook的營收貢獻比較小,但花旗相信,這將會為Facebook最終將用戶和數據貨幣化帶來大量效益。這項服務已經很快獲得了廣告商青睞,最終“如果能完全貨幣化,將在當前用戶和活躍水平上,貢獻超過20億美元的高邊際收入”。

花旗預計,Instagram的廣告產品就能在2015年帶來27億美元的收入。

如果Instagram真的能為Facebook帶來這些收入,那麽紮克伯格的這筆買賣很可能將是商業史上最牛的交易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501

俄羅斯佐伯格 普欽頭上動土

2014-12-22  TCW

 

被稱為「全球最有權力的人」的俄羅斯總統普欽,在當政超過十四年後,國內已鮮有反對聲音。不過卻有一個人敢和普欽唱反調,他就是被稱為「俄羅斯的佐伯格」(臉書創辦人)的電腦天才杜洛夫(Pavel Durov)。

十二月二日,杜洛夫出席美國舊金山一場科技論壇,這是近年來他少數公開露面。事實上杜洛夫一向行蹤神秘,這是因為他和俄羅斯當局不合作之故。

今年三十歲的杜洛夫,二十二歲就創立社交網站「接觸」(VKontakte),如今它已是俄羅斯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站,每月活躍用戶數是該國臉書將近四倍,目前杜洛夫身價超過五億美元。

杜洛夫有不少特立行徑:他曾用五千盧布的紙鈔(當時約合新台幣四千五百元),折紙飛機向辦公室窗外射,吸引大批民眾搶拾。此外,一位烏茲別克的富豪,曾想買下「接觸」,杜洛夫給的回覆是;在推特放上他個人照片,對著鏡頭比中指。

杜洛夫是電影《駭客任務》(Matrix)影迷,平日穿著黑色衣褲,宛如片中主角「救世主」尼歐(Neo)。他亦是「自由意志主義」信徒,反對政府干預,曾說「我不是國家的粉絲。」他的理念包括:廢除俄羅斯貨幣盧布,開放外國人租賃俄羅斯土地,在其上建立許多「迷你國家」,彼此競爭,讓整個俄羅斯更繁榮。

二○一一年,不少俄羅斯民眾上街抗議政府,有不少是由社交網站動員而來。俄羅斯安全部門通知杜洛夫,希望他關閉社交網站服務,遭杜洛夫拒絕。事後俄羅斯當局派出荷槍實彈武裝人員到杜洛夫住處「站崗」,後來並以一件交通違規為由,搜索杜洛夫辦公室。在當局壓力下,其他「接觸」的大股東紛紛賣掉公司持股,買主正是支持普欽的投資基金。

雖然屢被封殺,杜洛夫帶著一群工程師,又開發出一套保護用戶隱私與安全的軟體Telegram。這次他在舊金山露面,正是為介紹該軟體而來。自稱是「自由市場堅定信仰者」的杜洛夫,以各種方式挑戰俄羅斯政府,這也可算是這位現實版尼歐的「駭客任務」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72

梅克爾、桑伯格 自信背後的秘密

2014-12-22  TCW

 

臉書營運長桑伯格(Sheryl Sandberg)在出版《挺身而進》的一年以前,告訴我們:「直到現在,我有時依然會一早醒來覺得自己是個騙子,不確定自己是否該待在這個位置。」我們兩個跟她一樣,多年來把自己的成功歸為僥倖,或像電影《慾望街車》的女主角白蘭琪那樣,把成功歸於「陌生人的好意」。我們不是存心貶低自己,而是相信事情確實如此。畢竟,我們何德何能可以爬到現在位置?

如果向學者專家請教樂觀的定義,得到的答案幾乎如出一轍。然而,我們發覺信心是另一回事。總的來說,信心似乎神秘難解,在我們決定深入探究以後,得到的結論有時出乎意料。信心並不完全源自內心,也不必然跟自尊有關。最驚人的是,成功跟信心比較有關,跟能力比較無關。

我們是媒體工作者,有幸採訪全球頂尖人士,看見信心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前途。

她的從容來自勇敢練習拉加德告白:我得硬著頭皮才敢發言

在華盛頓某間雅致的餐廳裡,克莉絲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迎面走來,她身高一百八十公分,一頭白髮,穿著高雅的暗色花呢套裝,散發自信光輝,其他客人認出她的身分紛紛轉頭過來致意。拉加德擔任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總裁,是全球最有權勢的女性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一百八十八個成員國,職責為穩定全球金融體系,向特定國家提供資金借貸,協助需要的國家進行金融改革。簡單來說,她十分忙碌。

她在由男性主宰的組織擔任最高職位,利用強大力量施壓企業老闆與各國元首,要求他們讓女性擔任要職,背後原因不在於符合政治正確,而在於促進全球經濟。也許是天時地利人和,時任法國財政部長的她,正努力對抗全球金融風暴,而當時的總裁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很可能參選法國總統,卻被指控背著才貌兼具的妻子在外偷腥。

拉加德注定是重整旗鼓的最佳人選。她上任後,憑藉理性作風妥善協調,展現過人才智,協助全球度過金融危機,減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內部風波。

我們跟拉加德本人碰面時,著迷於她的貴族風範;優雅濃密的白髮襯托臉龐,有女人味但不過頭。她客氣的自我介紹,眼神專注銳利,然後微微一笑。跟我們侃侃聊起兩個成年兒子時,她迷人又直率,還說自己寧可在華盛頓騎車而非開車,也大方聊到遠距離交往中的法國男友。

她在法國出生長大,接受教育,高中畢業後在華盛頓實習一年。在巴黎取得法律學位後,決定在美國執業,因為法國某位律師事務所的老闆告訴她,在法國不會有人想跟女性合夥。十五年內,她不僅成為總部設在芝加哥的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Baker & McKenzie)的合夥人,還當選該事務所的首位女主席。

她品嘗著烤鱒魚與菠菜,回想一路層出不窮的自我質疑。「報告或發言常讓我緊張,有時候我要硬著頭皮把手舉起,否則永遠發不了言。」除此之外,雖然她常跟全球最有權勢的一群男士開會,要求他們改變做法,但依然會擔心意料之外的狀況。「我必須深入內心,費勁找出力量、信心、經歷和經驗後,才能提出某個論點。」

她的完美主義來自脆弱梅克爾的準備癖:方方面面了解,才不會被騙

為了克制心中的焦慮,拉加德總是做好萬全且過度的準備。誰跟她心有同感,知道這種做法有多困難呢?答案是跟她同處高位的少數女性——德國總理梅克爾。

「梅克爾跟我聊過這件事。」她跟我們透露。「我們發覺彼此有一個相同習慣。我們處理一件事時,會鑽進裡頭看、站在外面看、橫著看、倒著看,從歷史、科學、地理角度來看,試圖掌握一切,通盤了解,不想被他人矇騙。」我們把吃到一半的法式烤布蕾擱在旁邊,想像這兩位全球最有權勢的女性待在某個地方比對筆記,發覺彼此都過度準備。接下來拉加德主動說出一個多數男性不會有的想法:「不知為何,我們認為自己的專業能力不足以了解全局。」「這當然跟信心有些關係,」她聳一聳肩說,「所以才需要過度準備,反覆演練,確保自己通盤了解,不會犯下絲毫錯誤。」這會是個問題嗎?我們問。「這個嘛,」她開玩笑說,「這很花時間。」

拉加德一方面展現令人驚豔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反映完美主義帶來的威脅。儘管拉加德有脆弱的一面,表現依然自信滿滿,值得效法。

然而,這個矛盾使我們苦思數月之久。我們跟她共進晚餐時,她剛開完世界經濟論壇在瑞士舉辦的年會。她笑著說其中一場會議是關於女性日漸提升的經濟地位,與會人士包括許多傑出女性,例如她的好友,臉書營運長桑伯格。

「現場只有一位男性,真是辛苦他了。他一直想表現,但大家都想聽主持人說話,加入討論時會先跟她示意,但他完全不管,對主持人置之不理,想發言就發言,在會議裡顯得很沒禮貌。」那段插曲讓她想到女性不見得要按照男性的規則。 「既然當女性比當男性有意思,為什麼我們要壓抑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與價值?我一向都說我們不該處處模仿男性。」 這個想法很有意思,但我們當下並沒有完全領會箇中含義。

她的出色來自接納不一樣首位軍火工業女總裁:「我與眾不同」拒當乖乖女

「我向來與眾不同。」坐在我們面前的嬌小金髮女士說。她穿著粉色衣服,笑容可掬,辦公室用花朵圖案布置得柔和舒適,但我們湊近察看時發覺這些擺設是由武器碎片做成。哈德森時常打破常規,是首位帶領國防工業製造商的女性,在擔任英國航太系統公司的執行長之前,是國防工業「通用動力公司」的女總裁,在佛羅里達大學工學院就讀時,她是班上唯二的女生,在高中則是首位選修工程圖學的女生。哈德森樂於與人不同,但並不代表她一路走來十分輕鬆,尤其是她在這個陽剛的產業感到分外孤立。她以一貫的直率態度開玩笑說:「畢竟我們是搞軍火跟坦克的。」

每個功成名就的女性都與別人不太一樣。我們可以憎恨自己的特別,然後自我折磨、設限,或者也可以選擇擁抱自己的獨特,引以為傲。越早學會冒險展現自己獨特的一面,日後越能在緊繃的談判中維護自身的立場,接下男性同事愛爭取的耀眼任務,或者做出一般人認為乖乖女不會做的事情。

我們可以趁早教子女做自己,而不只求好表現。如果哈德森的父母只想要個普通的乖女兒,那麼他們應該早就期望落空。哈德森從小愛跟男生打籃球,不想跟女生跳芭蕾,最喜歡的科目是數學。她說父母一向讓她做自己。她從來不在乎是否受人喜歡,只想受人尊敬,為此她也很感謝父母。更重要的是,當她碰到挫折,他們教她如何重新振作。

哈德森呈現出來的形象面貌多元又細膩,絕不只是男人堆裡的女強人而已。她直言不諱,一方面侃侃訴說她在專業領域有多能幹,一方面樂於提到她在哪些地方有待改進(「多聽,少說」)。她甚至坦白聊起幾件人生憾事。哈德森以與人不同為傲。她只有一次順從外界期望行事,卻以失敗收場。「我大學剛畢業就結婚,主要原因是別人期望我結。我把姓氏改了,主要原因是別人期望我改。」她與丈夫結褵二十五載,離婚收場。她嚮往的說:「我好想改回原本的姓氏。」然而到那時為止,她也已在職場打拚二十五載。「我的姓名在這行很響亮,要改回去實在很難,而且有什麼理由改呢?」哈德森的坦蕩態度煥發自信光彩。

真正有信心的女性(也許該說真正有信心的任何人)不覺得有必要遮遮掩掩。她們就是這樣的人,有優點也有缺點,要是妳不喜歡,或覺得不該暴露缺點,那妳就搞錯了。她們冒險展露缺點,但絕對沒有因此無法成功,甚至反而更為成功:她們不只有膽與人不同,更有膽做自己。

(本文摘自前言、第一章、第五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83

股市当然是提款机,定投恒生指数给你千万退休金 伯格头

http://xueqiu.com/8754285358/42058748
看到雪球上最近一直有人争论股市是提款机还是绞肉机?
毫无疑问,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当然是提款机。哦,我说的是港股,A股是什么,呵呵,我不知道。

下面这张表是以前伯格头自己算着玩的,本来是为了解答这样一个疑问:一个香港的普通劳动者,如果把每年收入的20%用来买恒生指数的成份股,退休时他会有多少钱?


结论是这样的:一个最最普通的香港打工仔,他一辈子的收入都是普普通通的中位数。假如他1964年18岁开始工作,每年存20%收入来买港股,每年的投入从500多元慢慢增长到2万多。到58岁退休时(2004年)他会有660万。如果他到2014年68岁才退休,就可以有1576万。而完成这一切,他每年定投的本金总共只有65万而已
(其实不用真的工作到68岁的,只要58岁退休后暂时不花这笔钱,到今天也有1500万以上,最后10年的投入已经无关紧要了。)

香港很多70多岁的老人为了赚点钱还出来开出租车的,他们的收入已经比中位数高了,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没有1500万家产!  

这还只是一个人,如果是双职工家庭,退休时很轻松可以有3100万。每年存20%在香港其实也是一个很低的要求,因为香港对普通打工者几乎是没有税收的,20万年收入的人个人所得税只有一千多。如果是两个香港白领,收入稍微高一点,平时省下30%的钱,退休时拥有1亿是很正常的。但是随便在香港街头找两个60多岁的白领阶层,他家资产绝对不可能有1亿!

所有这些只需要你定投恒生指数,不用动任何脑筋,不用管牛市熊市,不用猜测波峰波谷。 没有多么惊心动魄一掷千金名垂青史的投资案例,只有年复一年简单无聊的定投。

股市当然是最美妙的提款机!定投指数将是你一生收益最大的投资。


铁一样的事实,没有水分的数字。如果你在股市里不是提款而是绞肉,只能说明你的方法大错特错了。不如学一下伯格头的投资哲学吧!

可以对比一下香港和大陆人最热爱的投资项目:房产。大多数香港人都会先买好自住的房产,然后给子女买一套。一个收入中位数的双职工家庭,一般到退休时可以买到2~3套房子,现在市值1000~2000万左右。而且供房的压力肯定远远超过每年20%的收入,一般接近40%。一个简单的对比就可以知道:
定投股指: 每年40%,50年后6200万
定投房产: 每年40%,50年后1500万 (三套房)。

对于那些想要猜顶猜底的人,我不否认如果猜中将带来巨大的额外收益。本来退休时几千万,只要猜中一次股市周期,身家立马可以翻番上亿。可是真正能把握住一次股市周期的人有多少呢?大多数人是被股市伤的体无完肤。

一个很简单的Excel计算,博大家一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720

伯格头投资第一课:存钱比投资重要 伯格头

http://xueqiu.com/8754285358/42734036
假期最后几个小时,终于有时间跟大家闲扯几句。

为什么说是闲扯呢?这明明是伯格头打算正经写一点投资常识课的第一篇文章啊!
呵呵,一方面是自黑嘛。另一方面就是,大多数读者会觉得这篇文章是在闲扯。虽然,我觉得这篇文章才是大多数年轻人需要牢记的事情。我接下来,会以龟速写很多篇别的投资常识,第二课第三课……,但是他们都没远远有这一篇重要。

我今天想说:对于大多数年轻白领(相信是雪球的主要用户群),赚工资、节约开销、多存钱,比什么投资技术投资方法都重要。

先说几句关于伯格头投资系列的话吧。我想要传达的,是一套每个人都可以用,可以用一辈子,可以用了就保证见效的投资体系。我们知道,所有打着梦想的旗号,不提成功率的,都是忽悠。传销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说你来做传销就可以年入百万。但是他不会告诉你,这样的成功案例只有万分之一。雪球很多超短股神大V告诉你,学他的方法,年化30%。呵呵。明确告诉你,这种大神比传销还不如,因为成功率是百分之0,(或者亿分之一)

伯格头想要推销的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方法,当然也不收费也不用加群。我写的很慢,着急的可以去看书: http://xueqiu.com/8754285358/42035784   http://xueqiu.com/8754285358/42035725   这两本书就是我想说的内容了。我认为普通人需要的不是家产上亿、良田万顷,而是“财务自由”。什么是财务自由?量化来说有4%法则,也就是除自住房产外,总金融资产是家庭年开支的25倍。(伯格头更推荐33倍的标准) 简单来说就是下半辈子不上班也不愁吃饭。这一系列的投资课就是一本关于财务自由的小册子。它不神奇不花哨不复杂不深奥,但是可以保证以最大的成功率、最高的安全系数把你送到财务自由的目的地

财务自由只是一个中途目的地,而不是人生终点。实现财务自由之后每个人的心态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不再把精力聚焦在物质生活压力上,而是追求心灵自由,或者追求人生的价值。关于财务自由之后的人生路,伯格头也在探索中,所以肯定也给不出什么建议。[笑]

好了,我们正式开始第一课:

财务自由的第一步,一定、永远、毫无例外 是从存钱开始的。  (富二代除外)

怎么多存钱呢?就是多赚、少花,开源节流。旅游省一点啦,下班后摆个夜市摊啦,诸如此类。 如果说一个人关于投资需要记住100件事情,请把前90个内存留给开源节流这句话,后面10个留着记将来伯格头系列的内容。  是的,就是这么土,就是这么无聊,就是这么枯燥。各种投资技术可以帮你稍稍缩短需要存钱的时长,或者稍稍减轻省钱的痛苦。我们接下来会量化分析这个“稍稍”到底是多少。(是的,没有数据就是耍流氓。)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稍稍”真的只是少许。如果有人告诉你有方法可以让你很轻松,不用怎么省钱就可以财务自由!那肯定是忽悠。

所有投资都是要本金的,在你有一定规模的本金之前,花再多精力去投资都是没有意义的。这轮牛市我知道有很多刚工作的人,拿两三万去开户。这种人炒股有什么意义呢?即使他一轮牛市翻5倍,对他的人生也只有非常轻微的影响。在伯格头看来,对于京沪的白领,可投资资产如果少于50万是完全没有必要花时间研究投资的。连看我这套文章的必要都没有。你应该立即注销雪球,赚钱去!

存钱很重要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存钱是一个努力就能获得回报的领域,而投资不是。投资是一个努力了,就几乎不可能获得成功的领域!你去夜市摆摊,一定可以赚到外快。你努力加班工作,一定可以涨薪升职。你看到好吃的忍一忍,钱肯定存下来了。但是投资是一个非常奇特的行业,努力和回报是极其不对等的。绝大多数人,无论你花多少精力,看多少书,经过多少股市实践,都跑不赢大盘指数。这是无数历史经验证明了的。投资大师是一种先天禀赋和后天学习相结合的一种产物,而且不可能量产。我敢保证:你能叫出名字来的投资大师比你认识的明星少得多。投资成功比当歌手当明星还难,你凭什么就觉得你可以成功呢?一个更简单更明显的事实就是:创业成功的人很多很多,但是炒股发达的富翁是凤毛麟角。这再次证明了:别的领域努力会有回报,努力投资没有回报。

让这一事实变得更加残酷的一件事就是:即使不花任何精力,买入指数基金也能取得指数收益,而且确保胜过大多数投资者。这件事情是数学恒等式保证的:所有投资者的总收益永远等于指数涨幅,而且还有买入卖出成本;所以指数基金一定超过大多数投资者。

记住这一组数据:巴菲特长期收益率21%。沃尔特·施洛斯 16%。 约翰·斯坦顿 15%。 菲利普·卡特雷14.3%。 彼得·林奇当然很高,但是他时间太短不够有说服力。 现在最传奇最受追捧的投资大师:大卫·斯文森: 16%。而美股近100年年均:11.5%!

所以金融市场实际上是什么样的秩序?伯格头可以打一个比方:全班有100万学生,其中有10个是发大财的股神,他们考试分数是15分左右。其他人拼死拼活最多只能考到12分,当然很多很多努力学习的学生5分都考不到,甚至负分(这种人太多了,中国70%股民都是负分啊!)。现在你进入了这所可怕的死亡学校,当然你还没有考试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股神的天赋。但是我突然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这个学校有一个作弊的小班,去小班里面就再也不用辛苦学习,而且免考。考试分数直接定为11.5分!  只要你是一个精神还正常的人,你一定会选择去小班作弊,连一秒钟的犹豫也没有!

投资就是一个完全不值得花精力的领域。你有多余的精力就想想怎么存钱把。虽然这件事情听上去无聊极了,但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好了,到了数据分析上干货的时间了。我们来算一下,假设一个人工资不变,他多久可以实现财务自由?如果他多存钱,实现财务自由可以快多少?如果他是投资高手,实现财务自由可以快多少?


这里的算法就是假设一个人工资是1000每年(都经过通胀调整),每年存下一定比例的钱,多少年可以达到25倍年开支的财务自由标准。比方说如果可以存下80%,五六年即可,因为他的财务自由门槛是200×25=5000。即使不投资,6年也财务自由了。(我身边有人就是这样的,毕业后不久年收入就300万,而且他一年只花50万)

如果一个人只存下100块,那基本上安全退休都很堪忧。即使他年收益10%(这是扣除通胀后的数据啊!10%基本上可以算股神了),也要33年才能退休。即使他的收益像巴菲特一样高,也需要26年才能财务自由。

对于一个比较正常的模型,存40%。一个比较拙劣的投资方案,如果有3%收益,需要13.7年。如果投资比较好,8%,只需要11年。

学好这一篇伯格头投资第一课,你可以不做三四十年才财务自由的那个苦逼,成为13.7年的理财达人。学好伯格头第2课第三课第四课……你又可以把时间缩短到11年。 再好再好的投资方法,对一个人的财务自由的时间差别,也只是两三年而已。所以说这第一课比后面所有课都重要百倍。这就是为什么说存钱比投资重要的最精确的量化答案。


没错骚年,你再怎么研究投资,你这辈子的投资收益也将比指数低。即使比指数高很多,也顶多让你早两三年财务自由。有这点上雪球的时间,还不如买个指数基金然后去多多搬砖!


(图片来自 http://winni328.pixnet.net/@今日话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442

伯格头教你算投资收益率 伯格头

http://xueqiu.com/8754285358/44070601
收益率是炒股能力的首要指标。就好像打篮球要知道2分球3分球,玩体操要知道难度系数和打分规则。炒股,肯定首先要学会算收益率。否则就是输得糊涂赢得糊涂了,最后一笔糊涂账。中国股市再特殊,即使价值投资行不通市盈率没有用,学会算收益率起码还是有用的。因为大家不管什么是流派,最后都是要赚钱,都是要追求高收益率,这点是不会变的。

雪球上99%的人不懂怎么去算收益率。

所以你应该好好读一下这篇教程。

首先我认为大多数人不应该炒股,应该指数化投资。然后也就不用学收益率算法这些复杂的东西,用更少的精力获得更多回报。当然,雪球上绝大多数用户是不会听这些的,那你既然炒股了,就要了解一下收益率的算法。

本文试图通过一些简明的例子来阐释各种收益率的意思,尽量不要用复杂的数学公式,只用加减乘除就把问题说清楚。然后本文会用到一个股民老王的真实投资历程作为案例来分析。老王07年第一次入市,后来2013年6月再次入市投入十万,后来追加到五十万,2015年4月30日盘中突破500万,一年零十个月时间十倍。我们会通过不同方式计算老王的投资收益率。老王的投资历程见下表:


我们要介绍的第一个收益率概念,叫:年化。 这个道理还是很简单的,比如老王投资了8年,老张投资了4年,那肯定要比较平均每年的收益率。比较他们两人投资生涯的总回报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时间长短不一样。

好,韭菜们一按计算器算出来了:老王投50万,得到500万,赚900%,8年时间,平均每年900/8=+112.5%。

错得很离谱,错在哪里呢?这里就要说到算术平均和几何平均。 刚才韭菜的算法叫算术平均,我们平时算考试平均分、居民平均收入,用的都是算术平均。但是在投资收益上用算术平均,往往是很不合理的。我们可以举一个特殊例子:老李一开始有1万,第一年赚了200%,第二年亏90%。那平均他每年有(200-90)/2=+55%的收益吗?不对啊!他从1万,第一年变成3万,第二年变成3000,明明是两年亏了70%呢! 算术平均错在哪里呢?投资是用乘法和除法算出来的,长期复利是乘方(指数增长),所以算长期平均就应该用开方,而不是除法。老李的年化收益应该是:(3000/10000)^(1/2)-1 = -45%。这就是几何平均的年化算法。

几何平均算出来的收益率就恰好等于每年存一个相同收益的定期存款最后获得的收益。我们拿老李的例子验证一下:假设老李存了一个利息为-45%的定期存款,第一年存1万,取出来变成5500。第二年是5500-(5500*0.45)= 3025,确实是他最后的投资结果。一般来说,一个人几何平均年化收益是x,就意味着他炒股的收益相当于存了同样时间的x利息的定期存款。所以我们常常会说,年化5%以下的人还不如存定期。

算术平均和几何平均对于大多数韭菜来说应该不成问题。然后韭菜一算:老王翻10倍,8年,几何平均一下,(500/50)^(1/8)-1=+33.3%。每年33%呢!

你看,又错了。错在哪儿呢,这要说到杠杆对于投资收益的影响。举例:老张一年赚了30%,但是用了一倍杠杆。老李一年赚25%,但是没用杠杆。你能说老张就比老李厉害吗?显然不能这么说。但是你能说老李就是比老张强吗?好像也很奇怪,比较老张赚的多呢!

杠杆对于投资盈亏有放大效应。所以在考虑收益率的时候肯定要考虑杠杆的影响。所以有杠杆收益率去杠杆收益率之分。老张自己1块钱,融资1块钱,炒到2.3块,扣除融资负债,净资产有1.3。所以他的杠杆收益率是1.3/1 - 1=30%。 去杠杆收益率是2.3/2 - 1 =15%。杠杆收益率就好比净资产回报率ROE,去杠杆收益率好比资产回报率ROA,一个在分子分母都是用总资产,一个都是用净资产(都减去融资负债)。

那你说评价一个人的炒股能力,应该用杠杆收益率还是去杠杆收益率呢?应该是这样的: 去杠杆收益率反映的是一个人的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抓牛股和抓波段)。杠杆收益率反映的是以上两种能力再加上押注能力(或者胆量)的综合结果。比如对于一个想要复制大v操作的雪球用户,如果他只想学大v的调仓,但是不打算学大v的杠杆比例,那么去杠杆收益率才是个有意义的指标。如果他既学大v的操作又模仿大v的融资比例,那么就看杠杆收益率。我们知道很少有人可以模仿别人的融资比例的,因为融资的限制还有个人因素等很复杂的条件,所以在雪球上晒杠杆收益率其实对其他人意义不大,只能孤芳自赏。当然,雪球官方的组合,收益率都是没有杠杆的,这个设计还是挺合理的。

好,韭菜再一次修改算法,老王50万本金再融资135万,也就是入市资产185万,然后资产增加到635万,年化(635/185)^(1/8)-1=16.7%。

当然,这个算法不正确,它没有考虑不同资金不同的入市时点问题。如果一个投资者的资金是有不断流入流出的,就不能简单的把最后的资金除以总投入。我们需要跟精细地看每笔自己流入/流出之后的账户变动,然后用时间加权,或是资金加权的方法来算年化收益率。

我们再举一个老陈的例子:老陈第一年从1万炒到3万。第二年追加投资7万(从10万开始),然后亏到8.3万。你觉得老陈炒股厉不厉害呢?

有两种看法:第一种:老陈第一年赚2万,第二年亏1.7万,几乎打平,算是不太理想的(资金加权)。第二种:老陈第一年大赚200%,第二年只是小亏17%,总体来说还是很厉害的(时间加权)。

这两种其实都是对的,只是有不同的适用场合。如果老陈是一个基金操盘手,那么第二种算法就是正确的,因为他第二年亏损2万其实是因为年初的资金太多了。年初投那么多钱导致最后的亏损把第一年赚的都抹平了。但这件事能不能怪基金经理老陈呢?不能怪他,因为都是基民申购太多,老陈对资金量是不能控制的,他能做的只是每一年都尽量争取高收益率。老陈只对收益率负责,不对具体的盈亏资金负责。第一年赚200%,第二年亏20%,两年平均就是:[(1+200%)(1-17%)]^(1/2)=+57.8%,惊为天人。

这就是时间加权的算法,它强调每年的收益率都是一样重要的,而且只看选股能力和抓波段的能力,不要考虑资金的影响。基金行业公布的收益率也都是按时间加权的方法算的。意思就是:基金经理只管拿钱去炒,尽量帮你们赚;至于散户喜欢牛市认购熊市赎回,那不能怪基金公司。时间加权算法和去杠杆收益率背后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只看选股能力和抓波段的能力,因此在雪球上我认为应该用时间加权收益率,因为跟大V走的散户是不能模仿大v的资金进出的(大V去买一套房子,你也跟着买一套?),只能模仿调仓。雪球组合因为不能有资金流入流出,因此反映的也是时间加权收益率。

我们用时间加权算一下老王的去杠杆收益率:[(0.1/0.5)*(13/10)*(40/23)*(55/70)*(205/110)*(145/205)*(635/225)]^(1/8)= +3.5%


韭菜们表示不服,老王明明赚了500万啊!真金白银的赚到手了啊!怎么被你说得好像还不如存银行呢?

你别着急。这只是说明老王的盈利,主要不是归功于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而是归功于自己的资金管理,在合适的时候追加投资追加杠杆。通过深入理解不同收益率的计算规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收益的来源,可以更好地评价自己或者别人的投资能力。这个老王的例子我们就看出,有些人不是选股厉害,而是有本事(or 胆量)在合适的时机融资。当然,老王是一路提高融资杠杆一路追加投资,没有撤资过,所以也很难说他的“选择融资时机技术”很厉害,很有可能只是愣头青撞大运。

那有没有收益率算法是可以全面反映一个人综合的投资因素的呢?就好象杠杆收益率一样,不仅仅是看选股能力。总之是一个叫人心服口服的,真正反映赚了多少钱的收益率指标?  这就是资金加权收益率了。资金加权就是强调只看资金是赚是亏,先赚2万后亏2万,那就是打平了。先赚20%后亏20%,则未必是打平。

资金加权的算法,有点像我们之前说的“几何平均”的理解方式:一个人如果存一个定期,利息恰好等于资金加权收益率,那么存几年的收益和炒股恰好是相同的。还是拿老陈的例子,存一个利息多少的定存,存两年之后可以变成8万呢?(回顾一下:老陈第一年从1万炒到3万。第二年追加投资7万(从10万开始),然后亏到8.3万。)

这里的计算比较麻烦,我们先试试10%的利息。第一年存1万,年末得到1.1万。然后追加7万,第二年开始存入8.1万,年末得到8.91万,比老陈实际得到的8.3万多了。那么我们试一下更低的利息,比如2%。第一年存1万,年末得到1.02万,然后加7万,存8.02,最后得到8.18万,又比老陈实际的8.3少了。

我们再试一个2%~10%之间的利息把:3.32%。1万,先变成10332,加7万,存80332,年底得到82999元,正正好好。所以老陈的资金加权收益率是3.32%。

尽管资金加权收益率算起来很麻烦,但是他的意义是很容易解读的,我们再强调一遍:资金加权收益率反映了一个人的投资收益相当于存多少利息的定期存款。

老王的资金加权收益率(带杠杆)是多少呢?这非常难算。伯格头直接给出结论:+115%

希望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之后,能够理解算术平均/几何平均,带杠杆/去杠杆,资金加权/时间加权等几组概念,并且能够算一下自己的收益率,了解自己真实的选股能力。或者算一下大V的收益率。

当然绝大多数人不会认真看,也不会认真算,继续稀里糊涂地享受牛市。只要能赚钱,谁在乎这些呢。[大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358

佐伯格最倚賴華人 衝45億用戶戰略

2015-07-06 TCW


六月二十三日,臉書(Facebook)首度入選美國標準普爾五百市值前十大名單,擠下零售巨擘沃爾瑪。之前市場頻頻批評臉書已被App世代「幹掉」,華爾街給了它一個平反的機會。

隔天,第二十六屆金曲獎國際論壇現場,臉書亞太戰略合作主管張健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表示,「目前臉書全球用戶是十四億四千萬人次,佐伯格目標是四十五 億人次,」他分析,臉書用戶幾乎約一個國家人數,接下來看的是全世界影響力,要當內容提供者的策略伙伴;他同時宣示:「(臉書)永遠不做內容!」靠著用戶 體驗,增加內容戰略伙伴,讓自己壯大,臉書根本不用發展內容,攪進紅海區的「圈地戰」。這是臉書第二個十年很重要的戰略。

張健旗下六人,主導整個亞太地區臉書內容跨業合作,他直接跟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和營運長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彙報。他管轄範圍包括印尼、菲律賓等亞太地區,逾三億以上用戶。

不做內容的戰略令人好奇,當同業拚命往上下游整合,騰訊參與電影製作、Line代理韓劇首播,連視頻網站老大哥土豆視頻總裁楊偉東等都不約而同發展自製內容,結合線上和線下(商務生意)。臉書卻說它們僅專注「平台經營」,背後算盤是什麼?

攻略一:視頻不跳轉,留住用戶群

張健分析,過去從Po照片分享到上傳視頻影音,發展時間是五年。照片仍是上傳大宗,視頻影音則漸成主流。

因此,你會看見許多公司和明星,每天一則影音上傳臉書,但目前仍停留於點閱後,接著,再導流回自己網站或YouTube,以增加原有網站流量。但,往往在 導流回程時,光等待時間,據臉書內部計算就約十一秒,但《金融時報》做過研究,不到十秒用戶看不見所要的,就會轉到其他內容。

而臉書的新戰略就是要用戶在臉書上的使用和體驗更滿意,張健解讀:「其實,再簡單不過,就是縮短十一秒的差距。」他們與英國《衛報》、路透、菲律賓第二大 新聞媒體等合作,採取「instant article(即時文章)」方式,一點閱視頻立即在臉書可以看到,不用再轉「第二手」,整整縮短十一秒等待時間。

只是,內容提供者為何要與臉書聯盟,同時失去導流回原平台流量?

攻略二:讓利內容商,擴大用戶分析

對傳統內容提供來說,流量是爭取廣告的籌碼;但對臉書而言,它看的是背後更大商機:坐大內容,根據大數據分析用戶體驗模式,然後,化主動為被動。過去是被動式讓用戶Po或接受訊息,但更多內容分析後,能更精準將內容主動推播到用戶面前。

但,畢竟是商業市場,彼此聯盟如何防止不踩踏在彼此的利益之上?「第一、全視頻直接刊登在臉書上直播,用戶得到體驗,流量雖留在臉書上,但它們(內容提供 者)可以在全文下面刊登廣告,都算他們的(收入);二、臉書後台資料(報表)也會公開給內容提供者,流量其實沒有消失,他們還是能用流量跟廣告主談判。」 張健說。

臉書扮演好平台角色,先讓利給內容提供者,但張健沒說的,其背後更大的利益是,當擁有各家內容時,再根據大數據分析用戶體驗,第一層從聚集流量賺取廣告費;第二層從用戶分析,切入分眾行銷,再賺一筆。臉書還是最大的受益者 。

攻略三:協助內容商,不被網友轉台

在數位轉型過程中,聯盟並非最難之事,因此內容分享早在Google、雅虎網站興起時就發生了,但最難的是內容製作放在視頻上思維的改變。

張健強調,他的工作是「戰略合作」,不只不發展內容,還要協助內容生產者,提供他們戰勝「十一秒差距」的秘方。

以目前擁有八千萬臉書用戶的印尼為例,張健和當地第一大新聞網站Liputan 6合作就完全打破過去的規則。如何用立即性轉播吸住觀眾眼球?「一、文字要大;二、視頻長度盡量縮短在兩分鐘內;三、不須太精緻打光。」

他分析,該網站過去用導流方式,流量僅百萬不到,加入臉書策略合作全視頻和全文立即點閱,兩分鐘將一天新聞全報完,實施一個月,流量暴增到千萬,相差約九倍。

「輕薄短小」的視頻操作手法,則是從用戶體驗得來。友松娛樂董事長、名製作人薛聖棻觀察:「不同於傳統媒體一集就是四十五分鐘(扣掉廣告),網路視頻世界,兩分鐘就是極限,也最有吸引力。」

沒有挑戰嗎?張健直言,中國視頻目前進入「圈地」生態競爭賽,但打的是國內賽,臉書沒能參與(目前尚不能落地),是壞也是好。壞的是,可能成為最後一隻白 老鼠,也打不過地頭蛇,好的是更可以發展國外市場。「(我們的)競爭對手來自用戶,不是同業。」他強調,「(臉書)要的不是速度,是(用戶)的黏著度。」

只是,當後起之秀頻頻追趕下,加上「社群平台基本玩法是『一對多』,」廣告集團宏盟(Omnicom)旗下高階主管溫克勒(Ben Winkler)在《破解App世代》一書表示,廣告主常常得換腦袋思考,因為它完全就是一種截然不同思維,都是臉書未來要面臨挑戰。

【延伸閱讀】臉書靠這3招,黏住視頻粉絲

心法1、文字要大:主要是看見「關鍵字」,才有吸睛下一步心法2、限於2分鐘內:不要考驗大家耐心,那是手機視頻短片觀賞極限心法3、內容要新奇:視覺不必太精緻,重點是內容有趣、新奇,不用傳統的精緻打光效果

整理:黃亞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174

馬克·紮克伯格:使命感能讓你更加專註、用心並向前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views/2015/1024/152494.shtml

導讀 : 在演講中,紮克伯格用3個故事來分享自己創業的心路歷程。

i黑馬訊 10月24日消息,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今日來到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發表中文演講。在演講中,紮克伯格用3個故事來分享自己創業的心路歷程。

以下為紮克伯格演講全文:

清華是個非常好的大學;這里的學生們正在創造很多重要和創新的東西;你們是未來的科技,商業,及其他行業的領導者。今天我想討論改變世界的話題。很多人會告訴你怎麽創立企業,怎麽解決問題。今天我想關註一個不一樣的問題。不是“怎麽去創立”,而是“為什麽創立“。這就是使命的本職。今天我想告訴你三個故事。就三個故事。

當你有使命,它會讓你更專註

2004年,我創立了Facebook,因為我覺得能在網上和人連接是非常重要的。那時候,互聯網上有很多網站,你差不多可以找到所有的東西:新聞、音樂、書、電影、買東西,可是沒有服務幫我們找到生活上最重要的東西:人。

人是我們生活最重要的東西。請大家看看這個房間,你們看到了什麽?不是這個桌子,這個椅子,而你關註的是人。這是人類的特點。每個人都想跟他們的朋友和家人聯系。當我們可以分享和聯系,生活會變得更好。當我們分享和聯系我們可以和家人和朋友有更好的關系。我們的企業更強大是因為可以和客戶有更好的溝通;社會也會變得更強大是因為我們知道得更多。當我創立Facebook的時候,我不是要創立一個公司。我想要解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想把人們聯系在一起。當我看到中國的公司,像阿里巴巴和小米,我看到了一樣的故事。當你有使命,它會讓你更專註。

中國有一句話我覺得很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我第二個故事是關於“用心” 。如果你有了使命,你不需要有完整的計劃,往前走吧!你只需要更多用心。

我在哈佛大學的時候,我和我朋友每天晚上吃比薩,討論未來。在我們推出Facebook的第一版時,我記得我們非常高興,我們的產品把學生連接起來了,當時,我們想,總有一天會有人創造連接世界的產品。

有趣的是我沒想到我可能會建立這個連接世界的產品。我只是一個大學生。我覺得一個大公司,像微軟或谷歌會開發這個產品。他們有好幾千的工程師和上億的用戶。他們應該開發國際社交網絡。但是,他們為什麽沒做?我常常想這個問題。我們只是大學生,我們沒有計劃,我們沒有資源。我們是怎麽創造出這個擁有十五億人以上、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社區的?我們只是更“用心”。

在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人會說新的想法不會成功。我們面對過好多問題,改變過好多次。我們開始只是一個服務美國學生的小產品。一開始的時候,有人說:“Facebook只是給學生用的,所以它永遠不會是重要的。” 可是我們繼續前進,終於,我們把Facebook開放給所有人。後來,又有人說:“好,現在別人也用了Facebook,但是他們很快就不會再用它。”可是我們還是繼續。人們繼續用它,是因為人跟人連接是很重要的。然後有人說:“可能他在美國有用,但他不會在其他國家有用”。可是我們還是繼續。擴大到世界其他國家。有人說:“社交媒體永遠不會賺錢”。可是我們還是繼續。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企業。然後有人在說:“人們不會在手機上用Facebook”。可是我們還是繼續。今天我們成立了移動為中心的公司。

當時,我們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沒有人知道。我們能繼續是因為我們用心。很多公司在創造社交媒體,但是他們害怕這些問題。我們相信,社交媒體和鏈接世界是重要的。我們相信,雖然我們不知道每個答案,但我們還可以繼續幫助人們,鏈接人們。我們只是更用心。我們一直在努力,現在十五億人在用Facebook。不要因為要改變,就放棄。中國有一句話我覺得很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一直努力,你會改變世界。

“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整個計劃,但是如果我們幫助人們,未來,我們也會獲益”

我第三個故事是關於向前看。馬雲說過一句話我很喜歡:“和15年前比, 我們很大;但和15年後比,我們還是個嬰兒。”為了重要的使命,你了解的更多,你也會覺得要做的事情更多。十年前,我們的目標是連接十億人。因為以前沒有互聯網企業做到過, 所以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目標。當我們達到了這個目標,我們開始明白十億只是一個數字,我們真的目標是連接世界上的每個人。這難多了。世界上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人沒有互聯網。把他們連接起來,我們必須擴大整個互聯網。

要做到這個,我們要解決很多的問題。超過十億人不住在網絡附近。所以我們需要創造新的技術——像衛星和飛機,把他們連接起來。 超過十億人沒有錢上互聯網, 所以我們需要讓互聯網更便宜。 大約二十億的人沒有用過電腦或互聯網,所以我們需要創造新的方案,幫助他們連接起來。三年前,我們成立Internet.Org,去擴大互聯網。我跟我們的董事會說, 我覺得我們要花十億多美元。他們問我: 這個東西怎麽賺錢?我告訴他們: 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鏈接人是我們的使命,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向前看,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整個計劃,但是如果我們幫助人們,未來,我們也會獲益。這就是向前看的意思。每走一步,你可以創造新的東西。以前你覺得是不可能的,現在就可能。現在你面對非常難的挑戰,你努力,也會解決這些挑戰。請一直向前看。

中國歷史是一直創新的。中國給了世界四大發明:造紙,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學習對創新最重要。在清華,你們有很好的學習機會,這些機會會幫助你們有美好的未來。

幾年前,我的妻子, Priscilla, 在一個北京的醫院學習。她選擇北京,因為她想要在中國,和非常好的老師學習。我的中文很糟糕,但是我還是很喜歡學習中文。你多學習會在生活里創新,也會在工作上創新。在你開始做之前,不要只問自己怎麽做。要問自己:為什麽做?你應該相信你的使命。解決重要問題。要用心。不要放棄,要一直向前看。你們可以成為全球領導者,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可以用互聯網影響全世界。

我非常興奮今天在這里可以和清華學生,和線上的朋友交流。多謝大家給我這個機會。讓我們一起來連接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018

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清華演講:關於使命、用心和向前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1857.html

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清華演講:關於使命、用心和向前看

一財網 劉佳 2015-10-25 10:07:00

馬克·紮克伯格作為清華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用中文為學生授課,並且講了三個故事分享了自己為什麽創立Facebook。

一年前,身穿灰色短袖T恤、藍色牛仔褲的Facebook公司創始人兼CEO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出現在清華經管學院舜德樓,進行了一場全程中文的對話。 在這場對話里,他談及的創新、十年目標、

一年後,馬克·紮克伯格作為清華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用中文為學生授課,並且講了三個故事分享了自己為什麽創立Facebook。

紮克伯格的第一個故事是“使命”。他說,之所以創立Facebook,是因為當時人們在互聯網上幾乎可以找到任何東西,但唯獨缺乏關註人與人之間聯系的服務。創立Facebook,正是出於要把人們聯系在一起的這一使命。

“我想把人們聯系在一起。當我看到中國的公司,像阿里巴巴和小米,我看到了一樣的故事。當你有使命,它會讓你更專註。”他說。

紮克伯格的第二個故事是“用心”,他表示有了使命,甚至不需要有完整的計劃,只需要用心往前走就行了。Facebook在成長的路上也曾遭受很多質疑,然而到今天已經有15億人在用Facebook,紮克伯格稱:“我們只是更用心。不要因為要改變,就放棄。中國有一句話我覺得很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一直努力,你會改變世界。”

第三個故事是“向前看”。紮克伯格稱自己很喜歡馬雲的一句話:“和15年前比, 我們很大;但和15年後比,我們還是個嬰兒。”他說,當你了解越多,你會覺得要做的事情就更多。

以下為紮克伯格演講全文:

清華是個非常好的大學;這里的學生們正在創造很多重要和創新的東西;你們是未來的科技,商業,及其他行業的領導者。今天我想討論改變世界的話題。很多人會告訴你怎麽創立企業,怎麽解決問題。今天我想關註一個不一樣的問題。不是“怎麽去創立”,而是“為什麽創立“。這就是使命的本職。今天我想告訴你三個故事。就三個故事。

2004年,我創立了Facebook,因為我覺得能在網上和人連接是非常重要的。那時候,互聯網上有很多網站,你差不多可以找到所有的東西:新聞、音樂、書、電影、買東西,可是沒有服務幫我們找到生活上最重要的東西:人。

人是我們生活最重要的東西。請大家看看這個房間,你們看到了什麽?不是這個桌子,這個椅子,而你關註的是人。這是人類的特點。每個人多想跟他們的朋友和家人聯系。當我們可以分享和聯系,生活會變得更好。當我們分享和聯系我們可以和家人和朋友有更好的關系。 我們的企業更強大是因為可以和客戶有更好的溝通;社會也會變得更強大是因為我們知道得更多。當我創立Facebook的時候,我不是要創立一個公司。我想要解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想把人們聯系在一起。當我看到中國的公司,像阿里巴巴和小米,我看到了一樣的故事。當你有使命,它會讓你更專註。

我第二個故事是關於“用心” 如果你有了使命,你不需要有完整的計劃,往前走吧!你只需要更多用心。

我在哈佛大學的時候,我和我朋友每天晚上吃比薩,討論未來。在我們推出Facebook的第一版時,我記得我們非常高興,我們的產品把學生連接起來了,當時,我們想,總有一天會有人創造連接世界的產品。

有趣的是我沒想到我可能會建立這個連接世界的產品。我只是一個大學生。我覺得一個大公司,像微軟或谷歌會開發這個產品。他們有好幾千的工程師和上億的用戶。他們應該開發國際社交網絡。但是,他們為什麽沒做?我常常想這個問題。我們只是大學生我們沒有計劃,我們沒有資源。我們是怎麽創造出這個擁有十五億人以上、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社區的?我們只是更“用心”。

在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人會說新的想法不會成功。我們面對過好多問題,改變過好多次。我們開始只是一個服務美國學生的小產品。一開始的時候,有人說:“Facebook只是給學生用的,所以它永遠不會是重要的。” 可是我們繼續前進,終於,我們把Facebook開放給所有人。後來,又有人說:“好,現在別人也用了Facebook,但是他們很快就不會再用它。”可是我們還是繼續。人們繼續用它,是因為人跟人連接是很重要的。然後有人說:“可能他在美國有用,但他不會在其他國家有用”。可是我們還是繼續。擴大到世界其他國家。有人說:“社交媒體永遠不會賺錢”。可是我們還是繼續。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企業。然後有人在說:“人們不會在手機上用Facebook”。可是我們還是繼續。今天我們成立了移動為中心的公司。

當時,我們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沒有人知道。我們能繼續是因為我們用心。很多公司在創造社交媒體,但是他們害怕這些問題。我們相信, 社交媒體和鏈接世界是重要的。我們相信,雖然我們不知道每個答案,我們還可以繼續幫助人們,鏈接人們。我們只是更用心。我們一直在努力,現在十五億人在用Facebook。不要因為要改變,就放棄。中國有一句話我覺得很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一直努力,你會改變世界。

我第三個故事是關於向前看。馬雲說過一句話我很喜歡:“和15年前比, 我們很大;但和15年後比,我們還是個嬰兒。”為了重要的使命,你了解的更多,你也會覺得要做的事情更多。十年前,我們的目標是連接十億人。因為以前沒有互聯網企業做到過, 所以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目標。當我們達到了這個目標,我們開始明白十億只是一個數字,我們真的目標是連接世界上的每個人。這難多了。世界上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人沒有互聯網。把他們連接起來,我們必須擴大整個互聯網。

要做到這個,我們要解決很多的問題。超過十億人不住在網絡附近。所以我們需要創造新的技術——像衛星和飛機,把他們連接起來。 超過十億人沒有錢上互聯網, 所以我們需要讓互聯網更便宜。 大約二十億的人沒有用過電腦或互聯網,所以我們需要創造新的方案, 幫助他們連接起來。三年前,我們成立Internet.Org,去擴大互聯網。我跟我們的董事會說, 我覺得我們要花十億多美元。他們問我: 這個東西怎麽賺錢?我告訴他們: 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鏈接人是我們的使命,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向前看,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整個計劃,但是如果我們幫助人們,未來,我們也會獲益。這就是向前看的意思。每走一步,你可以創造新的東西。以前你覺得是不可能的,現在就可能。現在你面對非常難的挑戰, 你努力,也會解決這些挑戰。請一直向前看。

中國歷史是一直創新的。中國給了世界四大發明:造紙,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學習對創新最重要。在清華,你們有很好的學習機會,這些機會會幫助你們有美好的未來。

幾年前,我的妻子, Priscilla, 在一個北京的醫院學習。她選擇北京,因為她想要在中國,和非常好的老師學習。我的中文很糟糕,但是我還是很喜歡學習中文。你多學習會在生活里創新,也會在工作上創新。在你開始做之前,不要只問自己怎麽做。要問自己:為什麽做?你應該相信你的使命。解決重要問題。要用心。不要放棄,要一直向前看。你們可以成為全球領導者,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可以用互聯網影響全世界。

我非常興奮今天在這里可以和清華學生,和線上的朋友交流。多謝大家給我這個機會。讓我們一起來連接世界。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034

紮克伯格要當爸爸 鋼鐵俠拿下NASA大單|海外周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122/152890.shtml

導讀 : 在科技行業,Facebook正積極推動帶薪產假和陪產假的計劃。

癡迷於科技明星的女粉們,宣布一個壞消息,Facebook CEO紮克伯格就要當爸爸了,你們徹底沒望了;好消息是,剛剛上市的square的掌門人還是單身,並且很帥,機會還有;同樣上市的還有一家科技公司tinder,這是美國版的約炮神器,不過square 和tinder發行價都低於預期,看來“獨角獸”們也有悲傷啊;說到悲傷,誰能比得過梅耶爾,據說雅虎員工普遍對其失去信任,她可能面臨離職;另外,三星、Facebook在聖誕購物季開賣虛擬現實頭盔,馬斯克的Space X公司也拿到了美國宇航局的訂單,新興視頻網站Netflix將youtube拍在沙灘上,谷歌開發出新的搜素,以後都不用下app啦。五分鐘,讓你重溫一周國際時訊。

1.紮克伯格女兒將出生 他表示要休兩個月陪產假

Facebook CEO馬克·紮克伯格周五宣布,將在妻子普里西拉·陳生育之後休息兩個月陪產假。

紮克伯格沒有透露,自己女兒的預產期。不過他在Facebook上表示:“情況每天都變得都越來越真實。”

紮克伯格於7月份宣布了妻子懷孕的消息。這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紮克伯格和普里西拉·陳結識於哈佛大學的學生時代,並於2012年結婚。

在科技行業,Facebook正積極推動帶薪產假和陪產假的計劃。紮克伯格表示,Facebook向美國員工提供了最多4個月的帶薪產假和陪產假,而他們可以在一年時間里休完這些假。黑馬哥想說,“俺也是科技行業,能不能。。。

2.Square上市,傑克·多西成最大贏家

全球首家移動支付公司上市了。

Square於11月19日登陸紐交所,其IPO發行價大幅下調至9美元,低於預計11美元至15.46美元的發行價區間。按這一價格計算,Square市值僅為26.6億美元,較該公司最後一輪融資時60億美元的估值縮水56%。

不過,在其上市交易的第一天,股價一度上漲64%,這讓最籠罩的負面情緒一掃而光。

作為Square的創始人——傑克·多西,公司周四上市當天剛好是其39歲的生日。

目前,傑克·多西兼任兩家上市公司ceo,一家當然是square,另一家則是風靡全球的社交網絡twitter。

這位成功人士還是位時尚咖。他開始偏愛Prada的西裝,而且會配上白色的襯衫和黑色的領帶,還有深邃的藍色大眼睛。據說,他還是單身。。。

3.Tinder母公司登陸納斯達克發行價12美元

社交神器Tinder的母公司MatchGroup周三登陸納斯達克,公布了其IPO發行價為每股12美元,按照這個IPO發行價和發行規模來算,Match Group的市值大約為29億美元。

Match Group是IAC所有並控股的一家公司,除了Tinder之外,它旗下還有多家全球最大的約會類應用和網站。

4.傳梅耶爾不被雅虎員工信任,或將離職

據《福布斯》報道,雅虎當前的內部氛圍越來越呈現出不祥的征兆,公司高管和普通員工都對首席執行官瑪麗莎·梅耶爾失去了信任。

據雅虎內部人士稱,梅耶爾事無巨細,什麽事都要管,一直保持著“微管理者”的風格。除此之外,梅耶爾還缺少連貫的戰略。正是這些原因,導致雅虎無法實現在梅耶爾於三年前接管雅虎首席執行官時眾人就開始期待的重塑輝煌的目標。

隨著雅虎的業務日益衰落,以及剝離亞洲資產所存在的問題,業界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質疑。

據稱,梅耶爾最快可能於今年12月辭去雅虎首席執行官一職。

5.三星、Facebook聖誕購物季開售虛擬現實頭盔

世界兩大科技巨頭三星和Facebook聯合起來,準備在今年聖誕購物季期間向普通用戶開售價值100美元的虛擬現實頭盔Gear VR,人們會買嗎?

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曾允諾幫你一窺計算機行業的未來。他們會改變你的交流方式,讓你在玩視頻遊戲、看電影以及看世界時享受全新體驗。但前提是:你必須在臉上戴上一個屏幕。

這是消費者們在今年聖誕購物季需要面對的問題,智能手機制造商三星與世界組大社交網絡Facebook旗下虛擬現實公司Oculus VR將發布數十年來首款主流虛擬現實設備。Gear VR售價99.99美元,需要將三星智能手機戴在頭上。

盡管引人關註,但業內對Gear VR的銷量預期不高。過去的經驗顯示,新技術推出時,其銷量往往不高。

6.美國宇航局向SpaceX下訂單

馬斯克估計睡覺也能笑醒。他的公司Space X最近可是簽了大單了。

據外媒報道,美國宇航局(NASA)已經正式與私人航天公司SpaceX簽訂合同,委托SpaceX用自己制造的宇宙飛船將美國宇航員送上國際空間站,2017年下半年開始執行。

目前,美國宇航局必須依靠俄羅斯聯盟號宇宙飛船(Soyuz)將宇航員送上國際空間站。美國宇航局需要花費8000萬美元才能讓聯盟號飛船運送一個宇航員進入國際空間站。而Space X將使得宇航員往返國際空間站時,成本大大降低。

7.Netflix北美視頻流媒體用戶數量超YouTube

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RBC Capital Markets)的調查數據顯示,51%的美國互聯網用戶表示,過去一年間他們一直通過Netflix收看流媒體視頻內容。這一數據已經超過了YouTube。

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表示,Netflix在網絡視頻領域不僅領先於YouTube,而且還領先於亞馬遜、Hulu和HBO。

調研結果暗示,Netflix在制作優質內容上已經領先於主要有線電視網絡。

Netflix與YouTube之間的爭鬥在過去幾個月中不斷加劇。YouTube也開始嘗試收費服務,但能否東山再起,還得拭目以待。

8.谷歌移動搜索大動作,功能更強大

谷歌移動搜索讓用戶無需下載應用就可以流媒體的方式瀏覽應用內容。

谷歌已經開始測試一種新的方法,它可令其移動搜索功能變得更強大。谷歌已經選定了一組應用,當有人通過智能手機在谷歌搜索引擎上進行搜索時,它們的所有內容都可被檢索,並可以流媒體的形式瀏覽內容。

舉例來說,如果你在搜索“芝加哥酒店”,谷歌現在可以提供當日酒店預訂服務應用程序HotelTonight,並顯示其中內容。而此前,谷歌只能顯示與網頁內容相匹配的應用信息。

不僅如此,你還可以流媒體的方式瀏覽應用內容,即不需要下載應用就可查看其內容信息。還是以HotelTonight為例,你可以通過它找到酒店並預定,而無需真的下載這款應用,這在以前是不可能實現的。

谷歌希望這種方法能夠幫助其搜索引擎繼續成為手機時代用戶訪問網絡內容的主要途徑。

聲音: 

傑克·多西(Jack Dorsey)

Square創始人兼CEO, Twitter聯合創始人兼CEO

“I’m perfectly happy being by myself,walking and thinking, and going to movies by myself.A lot of people are notcomfortable doing things completely alone, but I am.”

我非常享受自己一個人的時光,徒步、思考,或看看電影。很多人不習慣孤獨,但我很喜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