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全球產業鏈「震痛」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4475&time=2011-04-02&cl=115&page=all

日本強震會迫使跨國公司反思全球採購、全球分工的生產模式,反思結果不會是國際分工的倒退,而是國際分工的進一步加強和分散風險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於海榮

 

  日本地震的經濟影響早已遠遠超出了日本本土。全球化的通道將其震波迅速傳輸到世界各地的各行各業。

  汽車業是最先宣佈生產受到直接影響的國外行業。3月21日起,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位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家小型卡車廠被迫停產,原因是缺少從日本進口的零部件。

  在歐洲,標緻雪鐵龍集團(Peugeot-Citroen)旗下大多數歐洲工廠也因此被迫減產。德國汽車製造商大眾汽車(Volkswagen)也表示,中期可能會出現部件短缺。

  地震初始,日經BP社北京支局原局長田原真司即在財新網撰文稱,日本地震將造成全球產業鏈嚴重斷裂。這一當時頗顯悲觀的判斷,正逐漸得到證實。

  各方消息顯示,全球產業鏈上的生產商正在加緊分析日本地震對其可能造成的影響,同時尋找其他地區的供應商,採購替代零部件。不幸的是,很多零部件很難找到替代品。

  「考慮到這次衝擊,從保障整個生產體系穩定的角度來看,分散化、多樣化的佈局和採購方式會越來越受到跨國公司的重視。」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貿易系主任張伯偉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

供應斷流

  在全球範圍內,汽車業首先受到衝擊並非偶然。諸多產品中,汽車、電子產品的國際分工細化程度,是其他產品無法比擬的。

  日本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上游,在過去近30年中,日本陸續將國內製造業裝配工廠陸續轉移到海外,留在國內的工廠變成了只生產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廠、生產設備廠、研發中心等。

  《華爾街日報》援引的數據稱,日立公司製造的空氣流量傳感器佔世界總供給的60%,這家工廠停業,使全球汽車製造商都受到影響。

  全球市場調查機構IHS Automotive Insight發佈報告稱,由於汽車廠商保持不同的存貨水平,到4月中旬,零部件短缺會更強烈,在最壞的情況下,全球汽車產量可能驟減30%。

  電子產品面臨的挑戰可能更大。日本通過直接投資在東亞地區形成了電子產品生產網絡,「與汽車行業的全球生產不同,電子產品主要基於東亞的生產網絡,在全球的影響更大。」張伯偉稱。

  根據IHS的估計,日本生產的硅片約佔全球總供應的60%,地震後兩個工廠停產,產量約佔全球出貨量的25%。

  香港貿發局在其周訊中稱,香港、中國內地、中國台灣和韓國的製造商,普遍依賴日本供應的LCD鏡片、晶圓等電子零部件,一旦庫存耗盡,生產就會 受到影響。根據其各行業諮詢委員會的反饋,高端電子產品,以及一些包含電子配件的玩具和手錶,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部分或可找到替代品,但可能需要花 時間搜尋,成本也可能較高。

  東亞地區的電子產品配套體系相對完整,但是,要找到相應的替代品仍非易事。山東一家電子生產企業負責人稱,地震之後,部分元器件的價格上漲了10%左右,而另一部分從日本進口的元器件,因為「受制於專利和技術水平」,很難找到替代品。

  以時下最為熱銷的iPad 2為例,IHS iSuppli對其進行了拆卸分析,發現至少有五種零部件來自日本:東芝公司的NAND閃存、爾必達公司(Elpida Memory Inc)的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AKM的電子羅盤、Asahi Glass Co的觸摸屏面板以及蘋果日本公司生產的電池系統。

  這五種零部件中,NAND閃存和DRAM可以選擇韓國三星公司的產品替換,但是其他三種零部件則很難替代。

  電子羅盤是GPS功能的載體,2010年全球97%的電子羅盤產自日本。IHS微電子機械系統和傳感器分析師Jérémie Bouchaud 稱,由於電子羅盤對電磁干預很敏感,校準很複雜,另外iPad 2的電子羅盤與加速器和回轉儀等零部件密切相關,因此不能簡單替換。

  與第一代iPad相比,iPad 2的觸摸屏更加靈活、耐用,IHS iSuppli認為,這可能使用了新技術,很難被替代。電池雖然是蘋果公司自己生產的,但製造過程仍需要日本先進的製造技術。

  曾長期在日本學習工作的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關權,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日本東北部並非日本傳統四大工業區,此次地震對日本本土汽車、電子企業的硬件設備破壞並不是很大,主要是交通運輸中斷、電力供給不足帶來的間接影響。

  張伯偉預計,這種影響延續的時間可能比較長,「短期內要恢復震前的水平,不太容易。」

  此外,不斷發生的餘震也影響了工廠生產的恢復。3月11日當天,共發生餘震64次,直到3月30日,一天之內仍有至少三次震級超過4.0的餘震。

  IHS分析師戴爾·福特(Dale Ford)稱,餘震使得這些工廠不能真正開始生產,每次五級以上的餘震,生產設備都會自動關機。

產業鏈謀變

  日本地震對全球產業鏈的衝擊,凸顯出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經濟的相互依存,也暴露出現有產業鏈在某些環節過度依賴某些國家。

  以豐田公司為代表的精益生產方式(Just In Time,JIT)一直是全球製造業的典範,通過與零部件供應商之間的協議,減少庫存,這種平時效率很高的生產方式,一旦遭遇突發事件,很容易出現生產中斷,難以很快恢復。

  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就曾出現對這種生產方式的反思。在全球產業鏈分工日益精細的今天,不僅日系企業,跨國公司都面臨類似的問題。

  目前跨國公司設立生產企業、研發中心,都是按照各個地區的優勢來佈局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隆國強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 示,短期內,跨國公司會反思全球採購、全球分工的生產模式,不過,反思結果不會是國際分工的倒退,一定是國際分工的進一步加強,分散風險。

  阪神大地震後,日本企業在海外的生產佔比一度得到較快提升。目前日本國內產業主要集中在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能否再次出現較大規模的產業外移,仍尚待觀察。

  關權認為,日本企業在此前的產業轉移中,保留了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一是怕技術洩露,二是生產需要一定的空氣環境條件。

  地震、海嘯的影響會逐漸恢復,但是核洩漏還未結束。如果未來地下水、土壤、空氣受到污染,一些生產基地可能會搬遷,具體選擇國內還是國外,考慮 的不會是地震災害的因素,而更多的是投資回報、機密技術是否會洩露等問題。「按目前這種情況,如果核洩漏不太厲害的話,向外轉移的可能性不會太大。」關權 稱。

  張伯偉則認為,地震後,日本企業會有盡快盈利的壓力,為盡快恢復生產、恢復盈利水平,向海外轉移核心零部件的生產是有可能的。

  與歐美企業不同,日本在海外的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大都是日本人,這使得日本企業的技術外溢比歐美企業要小很多,「把比較核心的產業轉移到國外來,技術外洩的可能性也比較低」。

  在具體的轉移區域上,張伯偉認為,可能會有不同的考慮。台灣的生產基礎要好於中國大陸,如果考慮到大陸與台灣之間的經貿合作框架ECFA已經簽署實施,雙邊貿易壁壘消除,也可能促使日本將核心產業轉移到中國台灣。

  不過,中國大陸在後續產業鏈生產成本要比台灣低很多,從中間品的貿易量上看,日本與大陸之間的貿易量也要高於台灣,從營銷鏈條包括物流、生產的銜接方面看,中國大陸要優於台灣。

  「總體來看,中國對高端生產活動的吸引力越來越強。」隆國強認為,中國一些不太好的,尤其是投資軟環境方面的負面因素,正在逐步改變,市場優勢、人力資源優勢也在慢慢凸顯。

  不過,關權提醒,目前中國生產「大路貨」產品沒有問題,但對要求較高的高精尖產品還有欠缺。同樣的東西在中國生產線組裝,質量還是不如國外原裝的,「我傾向於這是管理的問題,比如工人的態度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