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興市場遭遇“結束QE風波”以來最大規模資金流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625

全球金融機構協會IIF的估算數據顯示,本月新興市場投資組合的贖回資金高達115億美元,去年美聯儲暗示將結束QE震動全球市場以來,新興市場從未出現如此大規模的資金外流。俄羅斯貨幣危機和國際油價暴跌激化了投資者對新興市場資產的避險傾向。

IIF數據顯示,本月新興市場投資的流失資金之中,債券相關資金為78億美元,股票為37億美元。如下圖所示,唯一資金凈流入的新興市場地區位於亞洲,比如印度的債券和股票。最受打擊的當屬新興歐洲市場國家。

新興市場,股市,債券,俄羅斯,油價

如下圖所示,本月新興市場資金流入最多的三個國家分別是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巴西,排名墊底的三個國家分別是烏克蘭、匈牙利和泰國。

新興市場,股市,債券,俄羅斯,油價

IIF發布上述數據的報告作者Robin Koepke認為:“12月是今年新興市場投資資金流最疲弱的月份。過去幾周,投資者對新興市場的情緒明顯惡化。資金流疲弱可能體現出,在俄羅斯貨幣危機和油價大跌的背景下,避險情緒普遍增加。”

IIF報告還提到,新興市場企業債與美國BBB級企業債的息差本月顯著增擴,突破210基點,創一年來最高水平,而今年6月底只有約140基點。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45

今年外貿增長目標或降至6% 創加入WTO以來最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099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降溫,常年保持高速增長的外貿也將轉入“新常態”。

海關總署昨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3.4%、6.1%和0.4%。其中,進出口總額3.4%的增速,大幅低於年初時提出的7.5%的目標。

海關總署發言人鄭躍聲表示,中國對外貿易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到中高速增長的區間。世界經濟複蘇緩慢,無法支撐我國外貿的高速增長。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的對外貿易也進入了穩增長、調結構、提質量為特征的新常態。” 鄭躍聲說,外貿增速大幅低於預期,與貿易正處於增速的換擋期有關。貿易增速同整體經濟增速一樣,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到中高速增長的區間。

在提到今年的外貿形勢時,他表示,預計2015年我國外貿的總體增速將高於2014年,外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也會進一步提高。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2015年的外貿增長目標或將從去年的7.5%下調至6%左右。這將成為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最低的外貿增長目標。報道稱,“推進外貿穩增長調結構,培育競爭新優勢”也成為今年外貿主管部門的主要工作。

去年底,《中國日報》曾援引商務部長高虎城周日的話報道稱,中國已將2015年的對外貿易增長目標由今年的7.5%下調至6%。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376

印度央行意外降息25個基點 2013年5月以來首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163

印度央行今日意外將回購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7.75%,為2013年5月來首次降息;維持逆回購利率6.25%不變,符合市場普遍預期。

該央行表示,這是因為隨著國內經濟指標繼續令人悲觀。

印度央行還表示,其政策立場將由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以及印度的收支平衡來決定,並在未來幾個月做出相應改變。該行還補充說道,央行準備使用所有可用的手段和措施,以響應任何不利的發展態勢。

在此之前,印度央行行長Raghuram Rajan已經連續五次在貨幣政策會議上維持利率不變。但他曾表示,如果通脹的大趨勢顯示物價仍在下行通道,印度央行可能願意在今年年初降息。

印度12月CPI由11月的4.38%升至5%,為5個月來首次上升。但5%仍然低於分析師預期的5.4%,且遠低於印度央行給予今年1月的8%的通脹目標。

渣打銀行首席印度經濟學家Samiran Chakraborty告訴《華爾街日報》

這些是積極的數據,很顯然,降息的大部分前提條件均已滿足。

隨著油價腰斬和食物供應改善,CPI作為引導印度央行貨幣政策的主要數據,已經從2013年11月的峰值11.16%大幅回落。

盡管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印度11月工業產出較10月出現返單,但是該國工業產出數據仍然讓人擔憂。11月工業產出同比增長3.8%,較10月的下降4.2%大幅反彈,經濟學家預期為3.0%。

但是經濟學家不會感到太過興奮,因為去年10月有印度最盛大的節日——排燈節(印度的宗教節日),而2013年的排燈節在11月過。這意味著,去年11月的工作日比10月和前年11月都多。

德勤經濟學家Anis Chakravarty表示:

我們懷疑這種勢頭能否繼續保持下去。消費需求尚無任何實質性增長。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528

美國煉廠掀起1980年以來最大規模罷工 油價開盤跌2%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842

周一亞市早盤原油價格跌逾2%,因本周日美國煉廠石油工人掀起1980年來最大規模罷工。就在上周五,原油價格大漲8%,因原油巨頭紛紛減少開采預算,且鉆井平臺開工數量下降。

截止北京時間8:50,三月WTI原油期貨報47.20美元/桶,下跌1.04美元,跌幅2.16%。布倫特原油報51.95美元/桶,下跌1.04美元,跌幅1.96%。

彭博新聞社報道,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與企業未能就一項於2月1日期滿的勞動合同達成共識,於當地時間1日開始舉行大罷工,目前涉及九處煉油地。受罷工影響的煉廠合計每日可產出182萬桶燃料,占美國產能的10%。煉廠生產受到影響可能導致原油需求量下降。

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是美國最大的工會組織之一,在美國、加拿大以及加勒比海地區擁有大約1200萬工人和退休人員。自1980年長達3個月的罷工以來,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就未曾再發起全國罷工。如果旗下工人全部參與罷工,或將導致美國64%的燃料生產中斷。

此外,本周末一項彭博社調查結果顯示,OPEC不僅沒有減產挺價,反而在今年1月份擴大了原油產量。OPEC成員國產油量在1月份每天增加了48.3萬桶,日均為3090.5萬桶。其中,伊拉克、沙特和安哥拉的石油新增產量尤其多。伊拉克月度產油量甚至創下歷史新高。

上周五,國際油價暴漲達8%,因數家美國能源巨頭削減未來開采投資,且鉆井平臺上周降幅為1987年以來最大,開工平臺量已經跌至三年最低水準。自去年夏季以來,石油開采商已經停運了約24%的鉆井平臺。

QQ圖片20150202084455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377

中國遭遇1998年以來最大規模資本外流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907

隨著企業海外投資的增長,中國去年四季度資本賬戶錄得至少是1998年以來的最大規模赤字。

外管局今天公布的數據顯示,當季中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達到912億美元,經常項目順差收窄至611億美元。

2014年四季度,我國經常項目順差3751億元人民幣,資本和金融項目(含凈誤差與遺漏)逆差5595億元人民幣,國際儲備資產減少1844億元人民幣。

按美元計價,2014年四季度,我國經常項目順差611億美元,其中,按照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計算,貨物貿易順差1693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733億美元,收益逆差244億美元,經常轉移逆差104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912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凈流入610億美元。國際儲備資產減少300億美元,其中,外匯儲備資產(不含匯率、價格等非交易價值變動影響,下同)減少293億美元,特別提款權及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減少7億美元。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在接受彭博采訪時稱,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結構出現了轉變,人民幣貶值預期顯現,這推動了資本的外流。

民生證券認為,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擴大的原因有二:

1,消極的一面是金融危機後國內企業或個人通過虛假貿易或對外負債借入了低息美元流動性,人民幣資產吸引力下降和美元強勢相結合導致這部分美元流動性外流,從近期人民幣貶值也印證近期資本外流有一定壓力;

2,積極的一面是中國正積極加快資本輸出,為企業“走出去”提供長期外匯支持,未來或將外匯儲備用於抵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基建投資上的資金缺口,以緩解國內產能過剩和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壓力。

外管局報告原文點這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434

投機者凈做空日本股指 安倍上臺以來首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004

上月歐洲央行宣布萬億歐元的QE後,日本國債收益率加速回升,做空日本股指期貨的投資者也明顯增多,首次出現日經股指期貨的凈空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2年底上任後推出超級寬松,其最突出的影響是日元貶值、日股上漲。如今期貨市場的表現再次顯示,“安倍經濟學”到了緊要關頭,正在失去全球投資者。

金融博客Zerohedge根據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近日數據制作的下圖顯示,日經225股指期貨自2012年以來首次出現凈空倉。

日本,日本股市,日本國債,安倍晉三,安倍經濟學,QE

同時,在上月月中瑞士央行宣布放棄歐元對瑞士法郎匯率下限後,多種期限的日本國債收益率開始走高,歐洲央行上月22日宣布QE後,這種升勢已經增強。日本政府債務與GDP之比已突破220%。上月安倍政府還批準了3.5萬億日元經濟刺激措施,在政府增加財政支出的時候,借款成本上升絕不是日本財政的好消息。

日本,日本股市,日本國債,安倍晉三,安倍經濟學,QE

去年12月華爾街見聞文章援引彭博報道稱,市場數據清楚顯示,在安倍去年4月上調銷售稅致使日本經濟陷入衰退後,全球投資者就不再對“安倍經濟學”抱有幻想。其報道提到:

繼前年創紀錄高的資金流入日本股市後,全球投資者去年幾乎沒有增持任何日股。去年流入日股的資金降至8980億日元,較前年大降94%,創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新低。單是去年4月一個月流入的資金就達到了去年全年的近三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821

法興何昕:2015年人民幣可能出現匯改以來最大波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606

屏幕快照 2015-02-13 上午11.57.12

羊年伊始,人民幣以創兩年新低的方式開始了羊年征程。此前在華爾街見聞俱樂部新春晚宴上,法興銀行外匯與利率交易中國區主管何昕博士對2015年的人民幣走勢做出了分析,預計接下來可能會出現匯改以來人民幣美元市場的最大波動。

昨天是羊年首個交易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6.1384,創近一個月新低。而在岸人民幣兌美元(CNY)收盤跌0.08%,報6.2598元,為2012年10月16日以來最低收盤位。我們來看一下此前何昕博士對今年人民幣走勢的分析。

屏幕快照 2015-02-26 下午3.36.38

從去年第四季度至今年2月初,人民幣兌美元貶值約2%,究其原因,何昕認為主要可以歸納為國際因素和國內因素兩大方面:

國際因素

  • 歐元區萬億量化寬松超預期
  • 俄羅斯,澳大利亞,瑞士,加拿大,印度等紛紛降息
  • 美元持續走高
  • 貨幣戰爭風雨欲來

國內因素

  • 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主要經濟數據繼續偏弱
  • 貨幣政策松動預期加強
  • 跨境利差交易失去吸引力
  • 資本外流壓力加劇

而與2014年初的那次大幅貶值相比較,不同點在於,這一論貶值的最關鍵因素是海外局勢的變動,離岸市場人民幣要比在岸市場人民幣更為疲弱:

屏幕快照 2015-02-26 下午3.02.18

資本外流的壓力加劇也是人民幣承壓的一大關鍵因素,從去年中期以來,資本項目逆差已經成為新常態:

屏幕快照 2015-02-26 下午3.02.32

而面對人民幣的貶值,NEO也變得更為敏感:

屏幕快照 2015-02-26 下午3.02.41

2012年4月和2014年3月的兩次擴浮都對人民幣走勢造成了較大影響。而匯率的波動增加主要在於兩方面,一是企業結匯意願減弱,二是企業的購匯動機增強:

屏幕快照 2015-02-26 下午3.03.11

展望人民幣進一步的走勢,不難看出市場對於人民幣貶值的預期仍然非常強烈:

屏幕快照 2015-02-26 下午3.03.49

另一方面,期權市場又出現了一輪恐慌:

屏幕快照 2015-02-26 下午3.03.57

面對較為複雜的市場行情,何昕認為央行有可能用以下方式來予以應對:

  • 盡量控制貶值,穩定市場預期(這種方式的可能性最高)
  • 淡出外匯市場常態幹預,放任市場波動
  • 其他手段,如一次性貶值

一般來講,央行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所能用的手段大致如下:

  • 維持常態幹預(60%可能性)
  • 通過放寬交易區間減壓(30%可能性)
  • 降低中間價公布頻率(從每天到一周一次,15%可能性)
  • 推高中間價以接近市場(10%可能性)
  • 放棄交易區間(5%可能性)

總結下來,何昕認為,接下來可能會出現匯改以來人民幣美元市場的最大波動,遠期點差隨著中美利差迅速縮小也有可能出現大波動。


以上內容均為何昕博士在華爾街見聞俱樂部晚宴上的內部分享,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引用。

tail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45

國際油價反彈 去年6月暴跌以來首次月度上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668

國際油價本月強勢反彈,實現自去年6月暴跌以來首次月度上漲,且漲幅創2009年5月以來新高。這是供需端共同作用的結果:供應面,主要產油國供應受到幹擾,美國產油商壓制開采活動;需求面,油價此前大跌激發中歐需求,市場對需求前景開始感到樂觀。

本周五,倫敦ICE4月交割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上漲4.2%,收報每桶62.58美元,以本月累計上漲18%為七個月連跌畫上句號。紐約Nymex4月交割WTI原油期貨合約收漲每桶49.76美元,當日漲3.3%,其本月3%的累計漲幅也是去年6月以來首次月度上漲。

20150228Brentoil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援引瑞士交易顧問公司Petromatrix董事總經理Olivier Jakob觀點稱,油價此前大跌激發了歐洲和中國買家的需求,“很多人只是囤積”,“汽油和柴油等產品的強勁需求正在促進煉油商的原油需求,他們發現利潤增長更強勁。”

上述報道提到,利比亞和伊拉克本月供應受幹擾已給油價提供了某種支撐。因惡劣天氣延誤運輸,伊拉克南部油田的石油出口量下降,利比亞內亂導致部分港口關閉、部分油田停產,也限制了全國石油出口。

彭博報道則是援引油服業巨頭Baker Hughes的數據稱,本周美國開工的原油鉆井減少至986架,創2011年6月以來新低。能源業顧問公司Tradition Energy的高級分析師Gene McGillian評論稱:“石油鉆臺數量已連續12周下降。市場已對鉆臺和企業的資本支出減少做出反應,現在希望看到庫存有反應。”

本周美國能源部公布,截至本月20日一周,美國原油庫存量連續第七周增加,增至4.34億桶,創1982年有記錄以來新高。當周產油量增至每日929萬桶,這是1983年有記錄以來最高產量。

彭博統計發現,美國WTI油價和布倫特油價目前的價差為去年1月以來最大,本月累計價差增擴至創紀錄的8美元左右。其報道提到,標準普爾旗下金融信息供應平臺Capital IQ的股票分析師Stewart Glickman認為,鉆臺數量再次下降,可能又回到幾年前天然氣的那種行情,當時因為生產效率提高,即使鉆臺減少,產量也在增加,產油商首先關閉的是最差的鉆臺,仍保持較好的鉆臺開工。

20150228WTIoil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95

對沖基金:原油暴跌是金融危機以來最“激動人心”的機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805

1200x-1

對於金融投資者來說,國際油價下跌可能是絕佳的賺錢機會。對沖基金經理Jason Mudrick 3日表示,原油暴跌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令人激動”的機會。

主要投資不良債務的Jason Mudrick抓住了油價下跌帶來的機會。根彭博新聞社獲得的市場文件顯示,他創建的美國對沖基金Mudrick Capital Management管理著12億美元的資產,目前正忙於募集資金,以投資債券和能源企業債務。

Jason Mudrick目前還要面對來自對手的競爭。上述文件還顯示,Sound Point Capital Management和Tudor Pickering Holt & Co. 兩家對沖基金也正在募資,意圖投資能源公司,希望從那些被油價大幅下跌所影響的能源企業中尋找投資機會。

此外,一些私募巨頭,如橡樹資本(Oaktree Capital Group LLC)、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 LP)、Carlyle Group LP、KKR & Co.以及阿波羅(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LLC),也都在過去一年募集了超過200億美元的資金用於投資能源業。

上述金融公司的投資計劃不是沒有道理。去年6月下旬以來的原油和天然氣價格大幅走低傷害了能源企業。美國能源類垃圾債賬面價值總計約為2010億美元。美銀美林提供的數據顯示,高收益能源債券自去年6月以來出現了大約9%的損失。

遭受重創的能源企業包括KKR持有的Samson Resources Co.,其價值22.5億美元、將於2020年到期的債券交易價格為34.5美分,而收益率則超過了42美分。去年8月的時候,其價格還高於103美分。

上述金融公司積極募資,正是由於他們希望近期能從能源類企業債市場獲得高回報。一旦能源價格上漲,這類行業企業更有可能償還債務,而對其投資的公司就可能從中獲利。如果事實相反,企業破產了,那麽對其投資的公司就有可能有序地獲得企業股權。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看好能源類企業債務市場。

知名對沖基金經理Dan Loeb在2月27日表示:“致力於將能源類不良債務資本化的所有對沖基金可能都會失望了,因為這類市場有可能重演當年曾在歐洲對沖基金行業發生的類似的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400

1月零售創“非典”以來最大跌幅 香港經濟警鐘響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818

今年1月香港零售業銷售額增長創2003年“非典”以來最大單月同比跌幅。去年農歷新年在1月使今年1月同比統計基數偏高,這固然影響了1月零售的表現,但不能否認,推動香港經濟四大支柱產業之一零售業增長的主力軍——內地遊客赴港消費的熱情在降溫,這明顯拖累了香港零售增長。零售業的數據敲響了香港經濟增長放緩的警鐘。

昨日香港特區政府公布,今年1月香港零售業銷售總額為466億港元,同比下降14.6%,繼上月下降3.9%後下滑形勢急劇惡化。去年12月已是2003年以來香港零售業表現最差的聖誕假期。其中珠寶、手表、鐘表和貴重禮品的銷售今年1月受沖擊最大,降幅達21.4%,超過了2003年4月“非典”沖擊時零售業銷售額15.2%的降幅。下圖來自中金網。

20150303HKretailsalesJan2015

香港《經濟日報》社評文章稱,零售業界人士預計,今年2月農歷新年期間,香港零售銷售額增長將同比大跌20%至30%,這可能反映了香港消費增長放緩已成定勢。預計今年零售業將寒風凜凜,原因至少有二:

1、內地客"豪氣"不再。中央大力反腐使內地客來港購買高價產品的意願大減,近日香港頻爆針對內地客的示威,也影響了內地客赴港消費購物的意願。

2、人民幣“強勢”不再。今年港幣對美元匯率持續走高,人民幣匯價卻持續走低,這意味著香港貨品變相加價,削弱了內地客的購買力。

路透報道也提到,分析師認為,香港曠日持久的民主示威活動損害了旅遊業,出手闊綽的大陸顧客正在避開香港。中國內地經濟增長放緩及反腐運動也都改變了內地客的消費方式。

一財網上月底文章援引分析人士觀點稱,更多的內地旅客轉移購買地點是香港零售業式微的一大原因。前往日韓、歐美旅遊的內地遊客人數增長,那些國家的貨幣匯率貶值,而香港由於店面租金昂貴,銷售的部分商品相對於歐美而言沒有價格優勢,逐漸失去對內地高購買力人群的吸引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4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