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節放假之前,年終獎就成為職場群眾關心熱議的話題。智聯招聘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2016年白領年終獎的總體均值為1.28萬元,但能拿到年終獎的只有一半人,另外一半恐怕要雙手空空回家過年了。
智聯招聘這項名為“2016白領年終獎調查”顯示, 2016年年終獎的總體均值為12821元,分城市來看,北京以15846元領跑全國,分行業和企業來看,國企、金融行業的年終獎均值最高達到1.7萬元。白領在調查時認為,“公司經濟效益太低”是影響年終獎的主要原因。
金融、國企年終獎最多
此次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白領中有50.9%表示沒有年終獎,和2015年66%的數據相比,沒有年終獎的白領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超過一半。除此以外,有39.5%的白領表示可以拿到年終獎,明顯高於2015年13.4%的比例,另外有9.6%的白領表示企業承諾會在年後發放年終獎。
在能夠拿到年終獎的白領群體中,談及年終獎的形式包含哪些,有95.22%的白領表示會拿到現金形式的年終獎,由此可見,現金依舊是年終獎的主要形式。此外有9.88%的白領將拿到實物形式的年終獎,還有2.44%的白領表示企業會以發放股票/期權的方式作為年終獎。
調查數據顯示,相對於2015年總體均值為10767元的年終獎,2016年年終獎的總體均值為12821元,年終獎整體水平略有上升,但仍低於2014年13613元的水平。從不同行業來看,金融行業白領的年終獎均值最高,為1.7萬元,其次是房地產/建築行業和能源/礦產/環保,文體教育/工藝美術行業的年終獎平均值最低,僅為7433元。
從不同企業性質來看,國有企業年終獎平均值較高,為1.7萬,與2015年數據基本保持持平;私營/民營企業年終獎均值最低,僅為11271元,但和2015年的8506元相比也有明顯提升。
從不同城市年終獎均值來看,北京的年終獎均值最高,為15846元,其次上海、深圳和杭州的年終獎均值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分別為14640元、14605元和13765元。
從不同職位級別來看,2016年高層管理者的年終獎均值達到了2.8萬元,但對比各個級別白領的年終獎滿意度水平,高管們對自己的年終獎並不滿意。
從年終獎的整體水平,以及不同行業、不同工作年限、不同企業性質等各個維度來看,2016年的年終獎水平相比2015年略有上升,但對比2014年仍有所下降,通過對“今年年終獎沒有或者減少的原因”進行調查發現,白領們認為“公司經濟效益太低”是影響年終獎的主要原因,得票率達到26.3%,其次是“剛剛跳槽不久/剛剛參加工作不久”和“行業經濟不景氣”,得票率分別為23.7%和23.6%。由此可以發現,2016年我國宏觀經濟的變化趨勢,在年底也給白領們的年終獎帶來一定影響。
對於如何使用年終獎,超四成白領表示會用來孝敬長輩,占最大比例;其次是儲蓄,占比為36.5%。另外,分別有28.3%和26%的白領表示將年終獎用於投資理財和購物。此外,還貸(23.8%)、學習進修(22.3%)和旅遊(19.6%)也是白領使用年終獎的主要方式。
近四成白領會因年終獎考慮跳槽
調查顯示,白領們在衡量一份工作的薪酬福利水平時,年終獎的重要度指數為3.77,相比2015年(重要度指數為3.71)有所上升,說明年終獎作為白領整體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白領來說重要程度持續上升。
2016白領年終獎滿意度僅為2.18,相比2015年的滿意度(2.07)略有上升,但總體來看對年終獎的滿意度依舊較低,相較於滿分5分未達到及格線。
和2015年的數據相比,國有企業白領對年終獎的滿意度提升最大,以2.46的指數躍居第一。其次是外商/港澳臺獨資企業白領,滿意度指數為 2.43,略低於國有企業白領。在私營/民營企業就職的白領對年終獎的滿意度水平依舊最低,滿意度指數僅為2.07。
智聯招聘此次調查發現,年終獎對白領下一年度的職業變動仍有一定影響。當被問及是否會因為年終獎發放情況而選擇跳槽時,39%的白領明確表示會作為重要因素,但也有36.3%的白領表示年終獎不會決定跳槽,此外有24.7%的白領表示不確定。對比2015年的調查結果(36.7%的白領表示會影響跳槽,37.6%的白領表示不會),可以發現年終獎對白領跳槽的影響程度處於上升狀態。
這份報告稱,年終獎雖然只是企業薪酬福利體系的一個部分,並且大多數都作為激勵機制存在,但作為反映企業單位效益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會對白領們下一年的發展預期產生明顯影響。希望企業在制定薪酬福利體系時,需要多方衡量,使得年終獎既能達到激勵員工的作用,又能適當平衡員工大規模流動的風險。
8日,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John Van Reenen發布研究報告稱,一旦英國正式脫離歐盟,英國人的收入降幅最高可達9.5%。
該報告指出,英國離開歐盟單一市場後,英國人均GDP將下滑6.3%~9.5%,相當於每一名英國公民收入減少4000美元。2015年英國人均GDP為43875.97美元。
Reenen教授指出,英國GDP占單一市場GDP比重不足五分之一,脫歐後,英國的貿易談判能力及不上歐盟。另外,英國脫歐後,外國直接投資和高技能勞動者數量也將出現下滑。
Reenen教授還表示,“傾向於保護主義政策的人將最後有可能自食其果。”對於那些支持特朗普在貿易和移民立場上持強硬態度的美國人,Reenen表示,他們應該“想想英國脫歐的後果”。
英國政府此前已經公布脫歐計劃白皮書,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明確脫歐目標。
據路透社消息,8日英國議會對脫歐法案的表決將進行至在下議院的最後階段,北京時間9日淩晨4時(倫敦當地時間20:00)將進行在下議院的最後一輪投票。英國脫歐已經進入最後法定進程。
在政策鼓勵和市場競爭充分的前提下,信用卡產業發展逐漸升溫,多卡的活躍用戶畫像也日漸清晰。
今日,國內最大的移動信用卡賬單管理平臺“51信用卡管家”APP發布《2016信用卡活躍用戶消費報告》顯示,人均持卡量在4張以上的活躍信用卡用戶的人均授信額度約6.39萬元,是全國信用卡人均授信額度的近4倍。該人群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多為21-30歲期間的男性。
信用卡產業群雄逐鹿
根據央行發布的《2016年第3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第3季度,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發卡數量共計4.96億張,同比增長10.41%,環比增長4.83%。
在發卡量的競爭上,各家銀行尤其是股份制商業銀行通過提高發卡速度、新增發卡渠道、優化用卡體驗、提供差異化用卡服務等搶占信用卡市場。在行業競爭愈加充分的基礎上,信用卡市場的整體活躍度也在持續上揚。
據中國銀行業協會銀行卡委員會發表的《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藍皮書(2016)》指出,我國銀行卡的活卡率在持續增加,截至2015年底,銀行卡累計活卡量達36.9億張,其中,當年新增3.3億張,比年初增長9.8%,借記卡活卡率為65.4%,信用卡活卡率已達到67.9%。
除信用卡發卡數和活卡率外,人均持卡張數的增長也反映了信用卡市場的升溫。
截至2016年第3季度,全國人均持有信用卡0.33張,較2015年底增長了14%。而在多卡用戶也就是活躍信用卡用戶層面,人均持卡量的增幅更大。
“51信用卡管家”APP發布的《2016信用卡活躍用戶消費報告》指出,截至2016年底,活躍信用卡用戶的人均持卡量已增至4.3張,較2015年增長34.38%。與此同時,活躍信用卡用戶的人均年消費金額也從2015年的7.24萬元增加至9.86萬元。
多卡活躍用戶以男性為主
作為覆蓋超8000萬用戶的國內最大的移動信用卡賬單管理平臺,“51信用卡管家”APP經過對平臺上1920萬多卡用戶樣本進行調查,描繪出了國內活躍信用卡用戶的基本畫像和消費習慣。
經調查發現,人均持卡量在4張以上的活躍用戶以男性為主,但人均授信額度更高的則是女性,達到7.07萬元,比男性高12%。
其中,21-30歲之間的用戶群是信用卡主要發卡對象,人均授信額度和人均消費額最高的年齡段均分布在41-50歲之間。
與地方經濟發展態勢一致,活躍信用卡用戶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區,尤以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福建為甚。此外,福建在人均持卡量上拔得頭籌,達到6.45張和,超過全國活躍信用卡用戶人均持卡量50%。
經“51信用卡管家”APP用戶調查發現,購物仍是信用卡消費的主要途徑,越來越多的信用卡用戶也開始聚焦金融理財。
此外,不同地區的信用卡消費習慣也不盡相同。其中,浙江作為電子商務大省以網購消費居多,上海作為金融中心以商旅出行消費為主,人口大省河南則更偏好刷卡進行養生保健,雲南地區竟以奢侈品消費獨樹一幟。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近年來,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在信用卡市場競爭中的實力不容小覷。活躍信用卡用戶在選擇發卡行時,也更偏向商業銀行,該類銀行信用卡的持卡總量占比已達到64%。
其實,早在2016年中,華道行業研究中心就發布《2016年上半年信用卡報告》提醒,中信、光大、浦發、興業等股份制商業銀行盡管在體量上與國有大行仍有較大差距,但增長勢頭已大幅強於國有銀行,市場占有率正在日漸擴張。
據中新網2月14日報道,最新調查顯示,在亞太區,中國大陸情侶在“情人節”的消費最為大方——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計劃購買禮物,且人均消費高達310美元,這兩項數字均居亞太區首位。
萬事達卡14日公布的消費者購買傾向調查(Mastercard Consumer Purchasing Priorities Survey)顯示,對中國大陸情侶來說,33%的受訪者表示會選擇購買鮮花,這是首選的情人節禮物。其次,服裝皮具和珠寶也備受歡迎,分別有21%的受訪者選擇它們作為禮物。至於情人節的約會計劃,大多數中國大陸情侶會選擇浪漫大餐(61%)或電影(54%)。
盡管購買鮮花和外出用餐仍然是中國大陸情侶的過節首選,但第二次全球“萬事達卡愛情指數”調查顯示,這種情況可能不會持續很久。該指數對過去三年間信用卡、借記卡和預付卡交易情況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在過去的三年間,中國大陸情侶的情人節消費傾向已經發生改變——鮮花消費金額下降10%,外出用餐消費金額更是銳減50%。而與此同時,珠寶消費金額卻急劇上升997%。
此外,調查還顯示,雖然“情人節”是情侶表達愛意的專屬節日,但64%的亞太區受訪者不考慮在“情人節”當天求婚或被求婚。然而,越南、中國大陸地區以及中國臺灣的大部分受訪者卻持相反觀點,他們認為情人節當天是求婚或被求婚的最佳時機,三地中持此觀點的受訪者所占比例分別為76%、68%和51%。
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外貿出口已經基本飽和,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投資和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已成為目前我國經濟穩增長的重要一環。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4.6%,高於2015年4.9個百分點,高於2014年15.8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對於各地的消費水平和消費方面發展態勢,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各省份社會消費品零售(下稱“社消”)總額的統計和比較發現,目前已有14個省份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萬億大關;在增速方面,西南地區增速較快;在人均消費方面,京滬領銜,共有9個省份的人均消費突破3萬大關。
社消總量:14省過萬億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指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以及其他行業直接售給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
統計顯示,在消費總量方面,目前有14個省突破了萬億大關。這其中,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的社消總額達到了34739億元,在各省份中高居榜首。比位於消費總量後十位的省份(西藏、青海、寧夏、海南、新疆、甘肅、貴州、天津、雲南、山西)之和還多。
第三經濟大省山東緊隨其後,其社消總額也突破了3萬億大關。
盡管江蘇的GDP總量在2009年之後就超越了山東,但在社消總額方面仍位列山東之後,以28707億元位列第三,其比“領頭羊”廣東少了6032億元,不過考慮到江蘇人口總量比廣東少了將近4千萬,因此在人均消費方面,江蘇明顯高於廣東。
粵魯蘇三強在總量方面遙遙領先,屬於第一梯隊。這三強之後,位居第四的是浙江,消費總額達到了21971億元。也就是說,目前共有4個省份消費總額超過了2萬億元。
從第五名的河南開始,各省份之間的差距相對較小,尤其是湖北與四川,湖南與遼寧之間都咬得很緊。第11名的福建和身後的北京、上海之間的差距也很小。
安徽成為最新一個結緣“消費萬億俱樂部”的成員。日前召開的安徽全省商務工作會議顯示,該省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萬億元,達到10000.2億元,同比增長12.3%,增幅居全國第四位、中部第一位。
在安徽之後,無論是黑龍江還是吉林、陜西、重慶,社消總額離萬億尚有一定的距離,這些省份之間的絕對值差距都不大。有7個省份的消費總額低於5千億,其中3個省份低於1千億,分別是西藏、青海和寧夏,這幾個省份人口總量都在700萬以下,因此消費總量也較小。
在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人均社會消費方面,有12個省份超過了24175元的全國平均水平,有9個省份的人均消費突破了3萬元大關。
這其中,京滬浙位列前三。北京以50703元的人均消費位居全國各省份中第一位,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人均社消突破5萬元大關的省份。當然,北京作為首都、強一線城市,吸引了很多周邊地區的人們過來消費,因此北京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量並不完全來自於本地人口消費。
上海以45322元的人均消費位居第二。同樣來自長三角的浙江則超越了直轄市天津,以39666元位居第三,遠高於江蘇、廣東等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可見浙江全省的發展程度之高。
天津、江蘇、廣東、山東、遼寧、福建則分列第4到9位。從地理位置上看,前9名的省份都處於東部沿海地區。來自中部的湖北進入到第十名,除了湖北,處於2萬元梯隊的省份還有內蒙古、吉林和重慶,這幾個省份的人均消費都在2萬4到2萬7之間,差距很小。
剩下的省份人均社消全部位於1萬到2萬之間。其中最低的6個省份分別是貴州、新疆、雲南、甘肅、寧夏和廣西,全部來自西南和西北地區。可見,盡管西部省份近幾年經濟發展較快,但由於他們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投資拉動,市場化程度不高、城鎮化率仍比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總體水平仍比較低,未來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黑龍江未有2016年的公開數據,因此在此沒有納入統計。不過,參考2015年的數據,黑龍江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7640.2億元,則黑龍江消費總量大致位居全國第15位。此外,各省份的人口數據,采用的是2015年各省份統計公報中的數據。
增速:京滬低、西南高
在消費增速方面,則呈現出較明顯的地域分化,大體而言,京滬、東北、西北增速低,長江中上遊增速高。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33萬億元,達到332316.3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4%。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共有17個省份的增速高於10.4%的全國平均水平。
這其中,重慶以13.2%的增速在全國領跑,鄰省貴州緊隨其後,消費增速達到了13%。超過12%的還有安徽、雲南、江西、西藏這四個省份。此外,河南、湖北、四川、湖南也位居前十名。從地域分布上看,這些省份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上遊地區。
為何這些省份消費增速最快?一方面與這些地方經濟增速較快有關。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長江中上遊地區到長三角和珠三角更加方便。這幾年產業布局和調整效果不錯,產業結構比較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長三角大量企業轉移落地,比如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等發展良好。其經濟增速也在全國位居前列。
以重慶為例,201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3%。從企業效益看,1~11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0810.08億元,增長11.4%,實現利潤總額1332.85億元,增長14.5%。
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也是消費增速快的一大重要原因。老家重慶的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與東南沿海京滬浙粵等發達地區相比,西南的重慶、貴州等地仍處於經濟起飛階段,城鎮化率快速提高,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大量消費需求,如購買家具、家電、裝修等。這些省份的人均消費水平不高、基數低,因此只要增量大,消費增速就會上得很快。
此外,不同地域消費習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彭澎說,與東部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人熱衷於置業、投資相比,西南、中部的重慶、四川、湖南等地的人盡管收入與東南沿海有較大差距,但他們在吃喝玩樂方面消費也不低。另外這些地方的房價水平比較低,在供房壓力較小的情況下,人們也更敢於消費。
相比之下,消費增速較低的省份集中在東北、華北、西北一些能源重化產業占比較大的省份及京滬津等發達省份。彭澎說,東北、華北、西北等能源重化省份受制於這幾年經濟滑坡,就業的情況不太好,收入受影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緩慢,消費增速就會受到影響。
而京滬津粵等發達地區則是另外一種情況。彭澎說,這些地方的經濟較為發達,城鎮化率也比較高,很多人該買的電器、汽車、家具等都買了,進入到休閑旅遊的階段,消費層次比較高。此外,這些地方的人均消費基數已經很大,增速自然也沒那麽快了。
表1:各省份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第一財經根據公開資料統計,黑龍江由於數據未公布故沒有納入)
表2:各省份人均社會消費比較
表3:2016年各省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能用於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部分,作為反映一個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是了解居民生活變化情況的基礎。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4%,實際增長6.3%。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73下降為2.72。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2016年各省份的全體居民、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個指標的統計發現,目前有6個省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3萬元大關;在城鄉平衡發展方面,浙江的城鄉差距最小,西部地區最大。
6省份人均破3萬
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廣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萬元大關,達到30295.8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84.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12.2元。
加上廣東在內,已有6個省份的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3萬大關。其中上海和北京兩大直轄市均突破5萬大關,上海以54305元位居榜首,北京以52530元緊隨其後。
上海和北京兩大直轄市作為強一線城市,現代服務業最為發達,而這正是高收入人群所集中的行業。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年平均工資最高的是金融業114777元,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12042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89410元。從分布上看,上海和北京恰好又是這些高收入行業最為集中的地區。
此外,上海和北京兩大直轄市,作為城市經濟體,城市化率水平已經很高。相比之下,直轄市外的其他省區還有大量的農村人口,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自然跟京滬會有明顯差距。
浙江以38529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居第3,超過直轄市天津,天津則以34074元位居第四。藏富於民,歷來是浙江的“金字招牌”,浙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連續多年雄踞全國各省區首位(直轄市除外)。
江蘇和廣東分列第5和第6位。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盡管已經連續28年經濟總量位居第一,並且在2016年對第二經濟大省江蘇的領先優勢重新擴大,但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廣東與江蘇仍然差了將近2000元。
在廣東之後,下一個叩響3萬大關的省份是誰?福建無疑最為接近,2016年該省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608元,按照該省近年來的發展速度,有望在2017年突破3萬大關。
排名末尾的幾個省份中,貴州、雲南、青海、廣西等均是西部省份,經濟發展較為落後,城鎮化率較低,居民收入也較低,如貴州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5121元,僅為上海的27.8%。
再以數據更為齊全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在統計的28個省份中,上海與北京均超過5.7萬元,上海比北京高出400多元。位居第三的浙江,達到了47237元。江蘇也超過了4萬元的大關。
在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有3個省份超過了2萬元大關,其中上海以25520元高居榜首。緊隨其後的是浙江,達到22866元,是直轄市外各省份中唯一一個農民人均收入突破2萬大關的,比第三名的北京還多500多元。
截止目前,有個別省份未發布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的數據。還有部分省份僅發布城鎮和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未發布全體居民的人均數據,不過,沿海幾個發達省份在這方面的數據都比較全面。
城鄉差距:貴州最大,浙江最小
城鄉居民收入比反映了區域均衡發展、城鄉一體化情況,在統計的28個省份中,有9個省份的城鄉收入比大於2.72的全國平均水平,說明城鄉差距比較大。
值得註意的是,這些省份全部位於西部,尤其是貴州、雲南、青海、陜西的城鄉收入比都超過了3倍。貴州高達3.31,成為全國城鄉差距最大的省份。
為何西部省份的城鄉差距最大?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從全國範圍來看,東部縣域經濟發達,鄉鎮企業眾多,城鄉差距較小;中部和東北地區一馬平川,農業發達,人均耕地面積大,加上有農業補貼,農民收入相對不錯。相比之下,西部地區不少省份經濟發展的客觀條件就比較差,如平原少、山地高原多,土地貧瘠,交通基礎設施也比較落後。
數據顯示,目前有6個省份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1萬元,分別是貴州、青海、雲南、西藏、陜西和寧夏,全部為西部省份。可見西部的農村經濟仍十分落後。
丁長發說,西部地區有很多農村兒童,由於經濟條件所限、飲食跟不上,容易造成營養不良等健康隱患,再加上教育水平滯後,也影響了成年後的就業競爭力。
總體上看,盡管西部省份近幾年經濟發展較快,但其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市場化程度不高、城鎮化率仍比較低。未來要提高西部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仍需加大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和資金投入,在交通、教育、醫療等方面增加投入與供給。
相比之下,中東部的城鄉差距要小很多。這其中,城鄉差距最小的省份是浙江,城鄉比僅為2.07,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8省份排名中列於第三、第二。
丁長發說,浙江是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省份,無論是勞動力要素、土地等制度創新都走在全國前列,大大降低了經濟發展中所需的各種成本、費用。浙江最早在全國實行省管縣,縣域經濟、鄉鎮經濟都十分發達,每個縣都有自己的產業集群,形成了強大的產業競爭力。
從商業文化來看,浙江人的商業氛圍濃厚,並且極富冒險和拼搏精神。“我們那里有很多人都五六十歲了,還在繼續創業打拼。”來自浙江諸暨的張明說。
不過,同為沿海發達省份,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的城鄉差距不僅遠高於浙江、江蘇,也高於山東和福建,成為東部幾個省區中城鄉差距最大的省份。南方民間智庫副主席、廣東省體改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廣東的區域差距太大,未來廣東要縮小城鄉差距,仍需要繼續下大力氣,振興粵東西北,縮小東西北同珠三角之間的鴻溝。
表1:2016年部分省份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一財經根據公開資料統計,單位:元)
表2 28省份及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一財經根據公開資料統計,單位:元)
表3 28省份及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一財經根據公開資料統計,單位:元)
表4:28個省份及全國城鄉收入比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31個省份2016年人均GDP的統計發現,天津、北京和上海三大直轄市均超過了11萬元,位列前三,有12個省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53817元);若將各省份的人均GDP換算成美元,包括這三大直轄市在內,有9個省份的人均GDP超過了1萬美元。
9省份超過1萬美元
人均GDP,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該國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出。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744127億元,年末中國總人口138271萬人,按此計算,2016年我國人均GDP達到了53817元。
統計顯示,有12個省份的人均GDP超過了這一平均水平。
這其中,天津的人均GDP高居榜首,達到了115613元。從2006年開始,天津成為一顆“耀眼的明星”,在一系列大項目、大投資下,從2007年後天津開始高速增長,2008年和2009年GDP增速均為16.5%,在省份中僅位居內蒙古之後,名列全國第二,從2010年後取代內蒙古,連續四年增速領跑全國。
北京則以114690元位居第二,僅比天津少了923元。上海也同樣超過了11萬大關,達到了113731元。
除了這三大直轄市,其他省份的人均GDP都在10萬元以下。最接近10萬元大關的是江蘇,達到了95394元,浙江以83923元位居第五。
“7萬元梯隊”包括福建、內蒙古和廣東,三者之間的差距非常小。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盡管經濟總量仍領先江蘇,但由於常住人口達10849萬,因此人均GDP與江蘇差距較大,甚至還排在內蒙古之後。
經濟第三大省山東則單獨處於人均GDP的“6萬元梯隊”,達到68049元,若按照去年平均匯率,其折合成美元就剛好跨過了1萬美元大關,為10245美元。實際上,早在一年前,山東的人均GDP就突破了1萬美元大關,由於2016年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因此過了一年,山東人均GDP仍只是剛好超過1萬美元。
包括山東在內,2016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省份達到了9個。其中,天津最高,達到了17406美元,北京和上海也都超過了17000美元。
離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尚有距離
人均GDP達到上萬美元是一個重要標誌。一般來說,這標誌著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不過,目前我國這些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省份,離真正的發達狀態仍有一定距離。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許多國家和地區在人均GDP跨過1萬美元大關時,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做得比較好,收入分配和居民社會保障等都十分不錯,公共產品的供給充足。相比之下,我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省份,無論在居民社會保障,還是在居民收入分配方面都有較大的差距。
以廣東為例,盡管其人均GDP在3年前就突破了1萬美元,但實際上目前仍有很多人並沒有享受相應的配套好處,不少人甚至遊離於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之外。在珠三角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粵東西北大部分地區的人均GDP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地區之間的差距懸殊。
另一方面,人均GDP並不等同於居民人均收入。由於產業結構的差異,一些人均GDP很高的地方,其人均收入並沒有那麽高。
例如,盡管天津的人均GDP高居榜首,但其居民人均收入僅為34074元,與上海、北京均存在較大差距,甚至排在農業人口還占比不小的浙江後面,僅位居全國第四;而內蒙古的人均GDP超過廣東,高居全國第7,但其居民人均收入僅位居全國第10,比廣東少了約6000元。
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包括內蒙古、天津等在內的很多地方,GDP產值主要靠投資拉動和能源消耗為主,而其投資主體以央企和國企為主,這導致其在做大產值的同時,老百姓的收入卻並沒有與之同步。
此外,專家指出,由於國內的省份之間沒有海關、地區間的人口流動性大,因此在地區生產總值的計算上,本身就可能出現重複計算的現象,因此地區之間的人均GDP數據未必完全科學。
8省份低於4萬人民幣
排在山東之後的省份,離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大關,尚有較大的差距。
例如位居第10的重慶,人均GDP雖與山東相差約1萬元人民幣,不過它和之後的湖北、吉林,人均GDP也都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這三個剛好也是我國中西部、東北省份中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較高的省份。
另外,遼寧的變化也頗為引人關註。由於之前的經濟數據存在水分,在2016年擠掉“水分”後,遼寧實現GDP達22037.88億元,比2015年少了6705.5億元,人均GDP也由此縮水。
在擠水分之前,遼寧人均GDP與廣東、山東屬於同一個梯隊。擠水分之後,2016年遼寧的人均GDP僅為50292元,下滑至全國第14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在東北地區則被吉林超越。
在榜尾,有8個省份的人均GDP低於4萬元大關,除了安徽、山西之外,其余全部位於西部地區。
丁長發說,西部地區不少省份經濟發展的客觀條件比較差,交通基礎設施也相對落後。盡管西部省份近幾年經濟發展較快,但其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市場化程度不高、城鎮化率仍比較低。
這其中,西北地區的甘肅人均GDP僅為27508元,是唯一一個低於3萬元的省份。西南的雲南和貴州則分列倒數二、三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貴州一直處於人均GDP倒數第一,不過近年來隨著一系列大項目大投資進入後,貴州的經濟高速增長,並在2015年擺脫了人均GDP墊底的位置。
由於大多省份2016年的常住人口數據尚未發布,因此這里的人口數量以2015年的數據來計算。
表1:人均GDP一萬美元俱樂部成員
表2:各省份人均GDP與居民人均收入對比
3月12日和3月21日,將迎來第39個中國植樹節和第5個國際森林日。
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2016年,全國完成造林678.8萬公頃,森林撫育836.7萬公頃。
京津冀協同發展在生態方面率先突破,完成京津保生態過渡帶建設6.7萬公頃,高標準實施2022年冬奧會賽事核心區綠化工程。河北省完成造林34.8萬公頃,是近年完成最多的一年。
此外,四川省啟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完成營造林任務是國家計劃的兩倍;重慶市實施三峽水庫生態屏障區及重要支流植被恢複項目,長江兩岸森林覆蓋率達到49%;廣東省生態景觀林帶、森林進城圍城等重點工程建設,新建、完善生態景觀林帶1658公里,新建森林公園265個。
吉林、貴州、廣東等省將造林綠化任務完成列入政府考評範圍。遼寧、江西、寧夏、陜西等省(區)推行造林綠化目標責任制。山西、廣西、河南、福建等省(區)開展專項督查,確保造林質量。湖南省郴州市研發完成“互聯網+營造林”管理信息系統,精準提升營造林質量。
國家林業局介紹,2016年,我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完成造林25.6萬公頃,中幼齡林撫育175.3萬公頃,後備森林資源培育12.1萬公頃,有效保護森林1.15億公頃。全面停止天保工程區外所有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啟動江西、湖北、雲南等重點省區集體和個人天然林停伐補助試點。
退耕還林工程新增退耕還林還草任務100.7萬公頃,完成造林79.6萬公頃,累計下達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任務200.7萬公頃。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完成造林25.1萬公頃,工程固沙9800公頃。三北及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工程完成造林117.3萬公頃。正式頒布實施《防護林造林工程投資估算指標》。國家儲備林建設完成建設任務82.5萬公頃。
國家林業局公布的大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36.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3.5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地達197.1萬公頃,城市公園綠地達64.1萬公頃。
浙江杭州“森林城市”建設成就。攝影/章軻
2016年,共和國部長義務植樹現場。攝影/章軻
完成公路綠化里程10.3萬公里,截至2016年底,國道綠化里程26.5萬公里,綠化率86.9%;省道綠化里程22.6萬公里,綠化率81.3%;農村公路綠化里程206.5萬公里,綠化率59.9%;各類專用公路綠化里程3.6萬公里,綠化率63.8%。
鐵路沿線新栽植喬木234.4萬株、灌木571.3萬穴,完成運營鐵路綠化里程4.6萬公里,線路可綠化地段綠化率達83.3%。
水利系統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5.4萬平方公里,實施封育保護1.6萬平方公里。
農墾系統新建農田林網9730公頃,綠化墾區礦山184公頃、庭院7110公頃、道路2901公里、江河沿岸614公里。
各地加大鄉村綠化美化力度,綠化規模和水平大幅提升,村容村貌顯著改善。吉林省實施“綠化美化村屯,創建綠色家園”行動,建設高標準綠化美化示範村50個,新增綠化面積186公頃。北京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完成村莊綠化362個,創建首都綠色村莊50個,評選“美麗鄉村”300個。重慶市創建“綠色新村”,評選綠色新村10個,每村獎勵30萬元。
廣西自治區開展“美麗廣西·生態鄉村”村屯綠化專項活動,建設自治區級綠化示範村屯5000個和一般綠化村屯6.92萬個。湖南省新增村莊綠地面積5.8萬公頃,316萬農戶在房前屋後栽植珍貴樹木6874萬株。
廣東省建成綠化美化村莊2609個,其中省級鄉村綠化美化示範點227個。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完成村莊綠化1490個,累計已完成綠化的村莊數占全市村莊總數的72%。
浙江省義烏市森林城市建設成果。攝影/章軻
國家林業局介紹,2016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20億元,選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28.8萬名,精準帶動貧困人口穩定脫貧108萬。組織培訓林農899.6萬人次。建設名優經濟林示範基地264個,認定第二批國家級核桃示範基地35個。
截至2016年,全國經濟林面積達3588萬公頃,各類經濟林產品總量達1.7億噸,經濟林種植與采集業實現產值1.2萬億元。花卉種植面積129.2萬公頃,鮮切花產量183.6億支,花卉種植業實現產值2106億元。全國依托森林旅遊實現增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5萬戶,年戶均增收3500元。落實2016年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任務6505戶,國有林場55萬戶危舊房改造任務基本完成。
相關:
全國綠化委員會副主任張建龍:促進綠色惠民
第39個中國植樹節和第5個國際森林日到來之際,記者就推進國土綠化、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綠色惠民等問題,專訪了全國綠化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
記者:剛剛過去的一年,林業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請介紹一下,推進國土綠化和生態安全的進展情況。
張建龍:開展植樹造林,推進國土綠化,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並不斷推進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2016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森林關系國家生態安全,要著力推進國土綠化,著力提高森林質量,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著力建設國家公園。在過去的一年間,我們把落實“四個著力”,作為推進林業現代化建設、維護森林生態安全的最根本任務,逐項安排部署,全力抓好落實,有力地促進了增綠增質增效。
全國綠化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攝影/章軻
圍繞擴面增綠,持續推進國土綠化和生態修複。通過加快推進國土綠化行動,深入實施林業重點工程,積極開展森林城市創建活動,使造林綠化步伐明顯加快。2016年全國完成造林1.02億畝,超過三年滾動計劃年均任務。三北工程啟動兩個百萬畝防護林基地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和長江、沿海等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進展順利,新一輪退耕還林進度明顯加快。重點沙區開展灌木林平茬撫育試點,新增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試點縣10個,啟動新一輪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濕地保護得到加強,恢複退化濕地30萬畝,退耕還濕20萬畝。到目前全國有180多個城市開展了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其中有118個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有26個省區開展了省級森林城市創建活動。
圍繞提質增效,全面加快森林經營和產業發展。啟動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出臺森林經營規劃,推進森林經營,構建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2016年新增5個森林經營樣板基地,完成森林撫育1.26億畝,為年度計劃任務的105%,建設國家儲備林1237萬畝。優化城鄉生態,改善人居環境,讓人民群眾更好地享受優質生態服務。大力發展林業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電子商務、森林康養體驗等新業態快速發展,優質林產品生產能力和林業產業效益穩步提升。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6.4萬億元,同比增長7.7%,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到1340億美元。
圍繞護綠護生態,全面加強資源管護和自然保護。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強保護和管理,努力減少生態資源損失,遏制生態退化和破壞。天然林保護實現全覆蓋,商業性采伐全面停止。森林資源管理和野生動植物保護進一步加強,“林地一張圖”日益完善,林地管理力度加大,“清網行動”、打擊非法占用林地等專項行動取得成效,查處林業行政案件19.48萬起、刑事案件近3萬起。完成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實施方案,以及東北虎豹、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積極推進雪豹、亞洲象、環首都等國家公園籌建工作。新增林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6處、國家森林公園21處、國家沙漠公園15處、國家濕地公園134處。森林防火能力建設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得到加強,災害防控總體平穩。
記者:當前我國正在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林業部門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服務和推動三大戰略發展?
張建龍:實施三大戰略,是我國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林業正在成為實施三大戰略的重要保障和重點領域,防沙治沙、野生動植物保護已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生態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率先突破的三大領域之一;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把修複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優先實施重大生態修複工程,共抓大保護。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林業部門積極謀劃,狠抓落實,著力推進國土綠化和生態保護,在服務三大戰略上邁出實質性步伐。
一是系統規劃,全面部署。舉辦了“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高級別對話活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率先突破推進會、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林業工作會議。發布了《“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動倡議》,建立了多項林業國際合作機制。編制了一系列專項規劃,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防沙治沙工程建設規劃,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複規劃,長江經濟帶的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複規劃、重點濕地保護修複工程規劃、造林綠化指導意見。
二是明確目標,落實任務。明確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生態修複和重建,防治治沙先行,5年治理沙化土地1000萬公頃,著力構建點線片面相結合的固沙阻沙屏障。京津冀林業生態建設,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執法,建設綠屏相連、綠廊相通、綠環相繞、綠景相嵌的多層次綠色生態屏障。長江經濟帶發展把“共抓大保護”作為核心任務,全面實施長江流域林業生態保護修複工程,努力建設成為我國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和創新驅動帶。
三是突出重點,率先突破。“一帶一路”防沙治沙堅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結合,生態修複和人工治理相結合,加強固沙治沙、沙化土地封禁保護、沙漠公園建設、示範點建設。京津冀林業生態建設堅持問題導向,重點在優化生態空間、建設環首都國家公園體系等7個方面取得突破。實施長江流域林業生態保護修複工程,著力開展森林、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修複三大行動,重點抓好森林資源保護、沿江綠色屏障建設、退化林修複等九項工作。林業服務三大戰略,都力爭在推進國土綠化、提升森林質量、保護與恢複森林和濕地、推進國家公園、森林城市建設等方面率先突破,在安排國家儲備林、新一輪退耕還林等項目時優先考慮,並註重發展綠色富民產業、推進精準扶貧脫貧。
記者:我們知道,林地林木是重要的自然資源,也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依托。那麽,如何發揮林業的優勢和作用,推進精準扶貧和綠色惠民?
張建龍:我國廣袤的林區、山區、沙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但也集中了全國60%的貧困人口。這些地區既是發展林業的重點地區,又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在貧困地區大力發展林業,利用森林資源發展綠色富民產業,不僅可以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增收,增加林產品有效供給,還有利於改善生態狀況,擴大生態空間,促進保護生態與脫貧增收協調發展。在脫貧攻堅實踐中,許多地方將發展林業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選項,以林業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發展為抓手,林業的工程、項目、資金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支持貧困人口通過保護生態、發展產業實現了就業增收。
近些年來,根據林業特點和優勢,我們堅持“四精準、三鞏固”,開展林業精準扶貧脫貧工作,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四精準”:
一是生態護林員精準落實到人。按照“縣管、鄉建、站聘、村用”的原則,通過逐級分解落實名額和選聘,將建檔立卡的28.8萬貧困人口就地轉化為生態護林員。
二是新增退耕還林任務精準落實到戶。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和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2016年安排退耕還林任務1510萬畝,新增任務的80%安排到貧困縣,增量任務優先安排給建檔立卡貧困戶。
三是金融扶持精準到產業發展和利益分配機制。積極支持貧困地區發展木本油料、森林旅遊、經濟林、林下經濟等綠色富民產業,把林業補助資金、林地作為貧困戶股份,投向龍頭企業或合作社,貧困戶通過參加勞動,按股分紅、按勞取酬,35萬戶、110萬貧困人口實現增收。
四是定點扶貧縣精準到脫貧摘帽時限。對於廣西龍勝、羅城,貴州獨山、荔波4個國家林業局定點幫扶的貧困縣,將其符合條件的天然林全部納入天然林保護工程,優先安排退耕還林任務,重點支持石漠化綜合治理,搭建金融支持林業扶貧平臺,扶持吸納貧困人口就業的林業龍頭產業項目,實現2020年脫貧摘帽目標。
“三鞏固”就是在貧困地區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鞏固脫貧成果,提升森林旅遊水平鞏固脫貧成果,發展特色林果和林下經濟鞏固脫貧成果。
記者:下一步林業建設和生態保護要突出抓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張建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以推進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維護國家森林生態安全為主攻方向,全面推進林業現代化建設,持續改善生態狀況,不斷提升生態產品和林產品供給能力。
突出“四個著力”,加快推進造林營林。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三北防護林、新一輪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建設,深入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和部門綠化。落實全國森林經營規劃,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加快推進森林撫育、退化防護林修複,以及森林經營樣板基地和國家儲備林建設。推進森林進城,使城市適宜綠化的地方都綠化起來;推進森林環城,構建環城市的森林生態屏障;推進森林鄉村建設,打造鄉風濃郁的森林小鎮(村莊、人家);推進森林城市群建設,擴大城市間的生態涵養空間。
突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深化林業改革。落實關於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國有林區林場改革的意見和方案,抓好集體林權制度和國有林區林場的改革。制定國有森林資源有償使用方案、林業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啟動東北虎豹、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展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試點。
突出共抓大保護,全面保護生態資源。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強森林、濕地、沙區植被和野生動植物等生態資源的保護。啟動長江經濟帶重大生態修複、第二批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工程試點。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加強林地和采伐管理,全面管護好天然林和人工林資源。落實濕地、沙化土地等保護修複制度方案,抓好濕地、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項目、退化濕地修複和沙區灌木林平茬撫育,加強京津風沙源治理、石漠化綜合治理和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建設。
同時,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開展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和野化放歸,擴大和改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加強林業執法和監管,嚴厲打擊破壞林地、濕地和野生動物資源等違法犯罪行為。加強森林防火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維護生態資源的安全和健康。
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林業產業。加快發展森林旅遊、木本油料、經濟林、竹藤花卉、林下經濟等綠色富民產業。推動生物藥材、生物質能源等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以及森林體驗、康養等新業態發展。優化林業產業產品結構,推動林產品精深加工,增加綠色優質林產品供給。
遼寧省大連市森林城市建設成就。攝影/章軻
由於房地產市場的持續升溫,房屋出租價格持續上漲,也直接帶動了上海居民財產凈收入的增長。上海市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16年上海居民財產凈收入中的出租房屋收入同比增長兩成左右。
3月29日,上海統計局發布抽樣調查數據稱,2016年上海市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為7684元,比上年增長7.1%,拉動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0個百分點。這一增長,就包括出租房屋收入提高所帶來的影響。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按照收入的來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四項。其中,工資性收入仍然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來源。
據對6000戶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4305元,,遠高於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821元。其中,得益於上海的經濟發展,服務業從業人員收入較快增長,以及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和企業工資指導線,帶動了居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
數據顯示,2016年,上海市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32718元,比上年增長7.3%,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4.5個百分點。
2006-2016年本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上海市統計局
而在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中,上海城鎮常住居民的此項收入要遠高於農村常住居民。數據顯示,上海城鎮常住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為8487元,增長7.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為859元,增長10.9%。
相對於全國其他省份,上海和北京2016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突破了5萬大關。其中上海以54305元居首,北京以52530元緊隨其後,排在第二位。
而在北京市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中,人均出租房屋收入也出現了超過20%的增長。
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北京房屋租賃市場穩定,居民獲得的出租房屋凈收入穩步增長。2016年,北京市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8230元,同比增長9.7%。分城鄉看,農村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1350元,同比增長12.1%,其中,人均出租房屋凈收入673元,同比增長22.1%。城鎮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9310元,同比增長9.6%,其中人均出租房屋凈收入同比增長24.4%。
為促進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上海市統計局也建議稱,要積極創造條件,拓寬城鄉居民收入渠道方面。這其中就包括提高居民家庭財產性收入。促進上海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引導城鄉居民獲得合法有序的租金收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此外還要提高居民家庭經營性收入。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落實好國家金融支持和稅收優惠相關政策,形成全社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不斷增加居民經營性收入。
2016年上海市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為1399元,比上年增長6.0%。原因在於上海市居民從事交通運輸業、房地產業及批發和零售業的經營凈收入增長較快,帶動居民從事第三產業經營凈收入的增長。
還要獲取合理投資收益。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金融投資市場和商品投資市場。
與此同時,上海市統計局稱,也要繼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
目前上海市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為44.1%,與歐美發達國家占比60%左右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因此,應在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並加強收入分配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科學的收入分配格局。
北美最大巧克力制造商業績下滑、中國業績大幅縮水,本土最大巧克力品牌“賣身”被收購……種種跡象顯示中國巧克力市場已經出現下行的跡象,一時間,市場人心惶惶,中國巧克力市場何去何從?
3月30日,全球最大的巧克力及可可制造商百樂嘉利寶首席執行官Antoine de Saint-Affrique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盡管市場出現了一些波動,但我們堅信巧克力在亞洲地區發展潛力巨大,巧克力需求會越來越高。畢竟中國內地人均每年巧克力消費量才100克,跟歐美完全沒法比。
最近十年時間,巧克力連續保持高速增長,增速持續高於糖果銷量的總體增速,占比不斷上升至18%左右。然而2014年後,巧克力市場規模連續2年縮水,北美最大巧克力制造商好時發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凈利潤由上年同期的2.28億美元降至1.17億美元,同比減少近半。被好時寄予厚望的中國市場也表現令人失望,2016年第四季度,好時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大幅縮水16.6%,好時將原因歸結為“消費市場整體不景氣”。
此外,風靡一時的本土巧克力品牌金帝也被收購,從昔日中國國產巧克力老大,淪落到被停產甩賣,不禁令人唏噓不已。
根據智研咨詢發布的《2016-2022年中國巧克力市場運行態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中國巧克力市場人均消費量遠低於世界水平,從2015年起,由於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巧克力的銷售額開始呈下降趨勢,截至2016年,中國巧克力零售量總體下降4%。
本土巧克力市場是否拐點已經到來?
在很多中國人眼中,巧克力幾乎成了高熱量、高糖量、不健康的代名詞,吃多了會發胖。他們出於對健康或體重的擔憂,傾向於選擇更健康和天然的零食,而非放縱自己盡情享用巧克力,這導致了巧克力銷售量在中國市場的下滑。
對此,百樂嘉利寶中國區總經理張家淇向記者介紹,這兩年,巧克力市場的確出現一些變化,但市場繼續增長的整體趨勢不變,隨著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中高收入人群將推動未來幾年巧克力禮品、頂級巧克力與精致口味巧克力產品的銷售量。張家淇還表示:“中國消費者追求巧克力潮流,不僅對健康有益的巧克力感興趣,還喜愛包括綠茶在內的新口味,並通過嘗試創新巧克力獲得新鮮體驗。此外,中國消費者並不喜歡純粹的巧克力產品,與水果等產品混搭的巧克力產品更容易讓中國消費者接受。”
很顯然,市場機會仍在,但是誰能把握住機遇就要看企業如何去做了。Antoine de Saint-Affrique認為:“巧克力公司應該能夠做到把握新興市場、不斷創新、提高產品性價比、可持續發展四點,例如在創新方面,需要根據消費者需求去創新,迎合消費者的口味、顏色、健康等偏好進行創新。此外,在渠道上也要根據中國市場的變化去做出調整,例如中國目前電商產業在全球發展最快,巧克力企業也要加強在電商渠道的拓展,讓渠道多元化發展。”
作為全球最大巧克力制造商,百樂嘉利寶的高層的觀點隱含著對高品質巧克力產品市場的看好,事實上,正如很多消費品行業一樣,中國巧克力市場也已經告別了過去粗放型生長的方式,開始向消費升級方向發展。
依靠大眾消費渠道的巧克力生產商帶來了挑戰,包括德芙、好時以及費列羅等品牌。然而,Godiva、Lindt等高端品牌則出現了相反的情況。以價格定位更高的Lindt為例,市場調研公司英敏特的報告顯示,該公司全球銷售額2015年比2014年同期大增48.3%,而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Godiva的零售店也遍地開花。同時,更多的優質高檔巧克力出現在市面上。在2011年~2015年,全球範圍內推出的優質高檔巧克力產品的數量增加了7%。雀巢、費列羅等巧克力制造商也紛紛發力高端市場。
上海億兆食品有限公司供應鏈主管孟燕妮表示:“巧克力在歐洲人均消費量在10公斤,在亞洲市場,日本人均消費量達到1.4公斤,但是巧克力在中國人均消費量只有99.8克。中國市場前景還是被看好的,問題是,企業需要了解到消費者的需求,中國片區那麽大,東南西北,可能每個區域大家消費習慣、飲食習慣、購買習慣都不一樣,巧克力生產商需要因地制宜,制定更精細化的發展策略。”
據歐睿信息咨詢公司發布的數據顯示,亞太區今後幾年預期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巧克力市場之一,中國的巧克力糖果市場預期從現今的28億美元到2021年增長至約39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