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20日,25家A股上市銀行已經有17家披露了2016年年報。以業務及管理費用項的員工費用(員工成本/職工薪酬)這個指標計算,這17家銀行去年員工平均薪酬為27.3萬元,比2015年的人均薪酬26.7萬元,上漲2.4%。人均薪酬最高的銀行被招行奪得,平均年薪上漲近10萬,人均年薪達到45.14萬元。
銀行員工人數有減有增
據統計,17家銀行員工2016年合計為220.16萬人,比2015年少了8540人,減少比例為0.39%。
工農中建四大行成減員主力,合計減少18824人,占人員總數的1.15%。其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四大行人員分別減少4597人、6384人、1142人和6701人。減員比例最高的則是招商銀行,2016年的人數為70461人,相比2015年的76192人,減少幅度為7.5%。
其余銀行2016年員工數量有增有減,增多於減。增員最多的為浦發銀行,人員增加5673人;平安銀行合計增加4586人,相比2015年增加了14.2%。去年剛上市的江蘇常熟農商行,增加2655人,增幅高達120%。
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人員減少的銀行主要基於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周期性因素。目前實體經濟在底部徘徊,其他行業有去產能和減員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業也不會獨善其身。其次是升級換代的因素。目前電子化的程度越來越深,銀行的大部分業務可以通過電子渠道完成,減少了對物理網點的需求,相應的櫃面人員的需求也會下降。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近幾年來,銀行業特別是國有大行對人才的吸引力大不如以前。很多員工都主動跳槽到互聯網金融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私募基金等,這也是部分銀行員工減少的原因。
股份制銀行平均薪酬超40萬
統計顯示,2016年五大行的人均薪酬全部在30萬以下。工農中建交五大行人均薪酬分別為24.55萬元、22.46萬元、26.25萬元、25.61萬元和28.13萬元,均較2015年的人均薪酬微增。
與國有五大行相比,股份制銀行高管和員工薪酬均明顯較高。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等6家股份制銀行2016年職工薪酬平均在40萬元以上。招商銀行以45.14萬元人均薪酬位列銀行首位,較2015年增加近10萬元。平安銀行人均薪酬為34.43萬元,成為股份制銀行中唯一一家員工薪酬下降的銀行。
降薪明顯的還有常熟銀行。2015年常熟銀行未上市時,人均薪酬為28.48萬元;2016年上市之後,人均薪酬降至19.84萬元,降幅達到30.33%。如果和2014年相比,當年其員工人均薪酬為43萬元,更是連當初一半都沒有。
部分股份制銀行高管大幅降薪
盡管人均薪酬總體小增,但股份制銀行高管們的薪酬卻在大幅下降。其中,2016年中信銀行高管總薪酬同比大跌超過40%,平安銀行高管薪酬降幅也接近30%。
2016年年報數據顯示:2016年中信銀行全體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實際獲得的稅前報酬合計2157.58萬元。2015年這一數字為3622.61萬元;2016年高管薪酬總額降幅高達40.45%。此外,人均高管薪酬也在下降。2016年中信銀行的人均高管薪酬為93.80萬,2015年時這一數字為129.37萬。
平安銀行高管薪酬也在下降。2016年平安銀行高管薪酬為4506.43萬,2015年這一數字為6267.92萬,同比下跌28.11%。以平安銀行行長薪酬為例,2015年平安銀行行長邵平,其稅前薪酬為710.45萬;2016年平安銀行行長為胡躍飛,其薪酬為520.81萬,其薪酬比前任低了26.7%。
相比之下,五大行高管的薪酬經過2015年的“腰斬”之後保持了穩定。根據《中央金融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暫行辦法》,自2015年1月1日起,五大行高管告別百萬年薪,薪酬被折半,降至60萬左右。2016年年報顯示,五大行行長平均年薪為62.8萬元。五大行高管的薪酬相差不大,都集中在55萬元到67萬元的區間。
又是一年年報季,又是一年信托的“職工人均薪酬”飽受熱議之季。
在諸多關於今年上市公司員工平均薪酬的統計中,包括安信信托及陜國投,甚至多家具有信托概念上市公司的員工平均薪酬又一次名列前茅。例如,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在其統計的“上市公司員工人均薪酬”排名中,安信信托以217.27萬元的高薪殺入前三甲。同為上市信托公司的陜國投人均薪酬亦達到61.54萬元,在3219家上市公司中排名第17位。而以愛建信托為主要利潤支柱的愛建集團人均薪酬亦高居前列。2016年度,愛建集團員工人均薪酬為81.18萬元,排名第10位。
信托行業高薪再一次讓人“惹眼”,不過這個行業的薪酬真的有這麽高嗎?
有安信信托內部員工對《證券日報》記者稱,“這個數據,並不能準確反映公司員工的實際薪酬水平。”也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安信信托屬於民營背景的信托公司,在激勵上對員工給予的會比較充分,加之這兩年業績發展迅速,人均薪酬在行業應處於上遊,但人均200多萬元,也明顯過高。
而人均薪酬被誇大,究其原因,記者了解到,除了一向被用於衡量上市公司員工薪酬的指標“應付職工薪酬”和“支付給職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本身更貼近企業用人成本而非員工實際薪酬外,信托行業特殊但普遍實施的激勵性薪酬延付制度,也會降低該指標在測度信托行業人均薪酬方面的準確度。
事實上,與其他金融行業一樣,信托公司的員工薪酬也存在巨大的崗位差異。而對於初次就業的應屆生來說,在崗位基本相同的情況下,信托業開出的“價碼”與其他券商、基金等非銀金融行業相比,優勢並不明顯。《證券日報》記者走訪了北京某經濟類高校,對部分已獲得信托公司offer的應屆就業生進行采訪,薪資水平大概在年薪20萬元-30萬元左右。這個薪酬水平與周圍簽約券商、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同學相比,並沒有明顯優勢。
安信信托 被評薪酬榜“探花”
上月底,上市公司2016年度報告披露完成。在諸多媒體及第三方統計的“上市公司員工人均薪酬”排名一項中,安信信托、陜國投人均薪酬水平均名列前茅。其中,安信信托被測算的人均薪酬為217.27萬元,在三千多家上市公司中位列“探花”。
不過,安信信托公司內部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按目前方式計算的“上市公司員工人均薪酬”並不能準確反映其公司員工的實際薪酬水平。
以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為例,其統計的“上市公司員工人均薪酬”指標的口徑為:員工人均薪酬=(支付給員工薪酬+期末應付職工薪酬-期初應付職工薪酬)/員工人數。其中,“薪酬”範圍系廣義薪酬,為公司為員工支付的現金。
業內人士指出,職工薪酬費用中既包含員工的工資、績效薪酬、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福利費、教育經費等,還包含了按地方社保及公積金政策需繳納的公司承擔的社保、公積金等。事實上,上述計算方法得出的數據實際上更能反映的是企業的用人成本,而不是員工的實際薪酬,實際所得一般要遠低於此。
並且,由於薪酬構成體系、績效發放模式等方面的不同,該指標對信托行業的員工薪酬計算可能較其他行業有一定差異。
上海某信托公司財務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信托公司根據中國銀監會《關於信托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建立了恢複與處置計劃,並建立了激勵性薪酬延付制度。即信托公司根據內部管理辦法計提的績效薪酬,屬於經營管理層及業務團隊的按一定比例予以遞延支付。其中,屬於經營管理層激勵性薪酬的延付部分,需經董事會薪酬與考核委員會綜合認定風險確已釋放後才予以支付;屬於業務團隊績效薪酬的遞延部分,需要待項目正常清算後,再發放相關延付的激勵性薪酬部分。
由於信托計劃的平均周期一般為1.5年-2年,個別項目的存續時間更長,以此計算的薪酬中的一大部分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後才會發放。並且,如果項目最終出現風險,相關高管和業務人員能否按時拿到這部分激勵還存在變數。
不過,即使如此,外界對安信信托“高薪攬才”的推測可能也並非完全空穴來風。2016年,安信信托實現了業績的突飛猛進,年報顯示,安信信托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52.46億元,同比增長77.54%;實現凈利潤30.34億元,同比增長76.17%,兩項指標行業排名均為第4位。
從信托資產規模來看,安信信托的信托資產規模為2349.52億元,與2015年年底基本持平。主動管理型信托資產規模為 1413.66 億元,占比由45%上升至期末的60%,加權年化信托報酬率達到了1.55%,在全行業中排名第5位。
“民營股東背景的信托公司對人才激勵都比較靈活,對於人才密集的金融業來講,安信信托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對人才的依賴。但實際員工平均薪酬能有多少,恐怕只有他們公司內部人士清楚。”有業內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
從安信信托的員工情況來看,公司目前在職員工為210人,其中前臺人員(業務部門、財富管理中心、投行等) 為119人,占比超過一半。在68家公司中,安信信托員工總數排名第33位,僅為中遊水平。
非銀金融行業 薪酬普遍較高
盡管以上述指標衡量上市公司員工薪酬存在不足,但通過用人成本的反映,也能間接觀察各公司或行業員工待遇情況。事實上,非銀金融行業的公司,很容易沖到薪酬待遇的金字塔頂端。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目前,滬深兩市共有35家上市公司的員工人均薪酬在50萬元以上。根據所屬行業進行分類,這35家高薪公司中有18家為非銀金融公司。
不過,以人均薪酬1608.330萬元排名第一的*ST川化情況較為特殊。*ST川化2016年年報顯示,目前公司在職員工總數僅為18人,系因公司完成了4784名員工的安置導致。如將該部分安置員工納入計算內,該公司的人均薪酬將大幅下降。
而排名前五的公司中,民生控股、安信信托、渤海金控三家的申萬二級分類均為多元金融,人均水平高達百萬元級別。除安信信托外,同為上市信托公司的陜國投人均薪酬亦達到61.54萬元,在上市公司中排名第17位。
除了上述兩家上市信托公司的員工人均薪酬高居排行榜前列外,以愛建信托為主要利潤支柱的愛建集團,2016年度員工人均薪酬為81.18萬元,排名第10位。
事實上,金融行業薪酬水平較高早已不是秘密。眾達樸信對金融行業2016年的薪酬調研報告顯示,在一線城市,金融行業部門經理年薪高達60萬元-90萬元,而層級較低的專業經理年薪亦可達到26萬元-50萬元的水平。而這僅是對實際發放的年度總現金進行的統計,除現金外,行業補貼亦是員工薪酬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膳食補貼、通訊補貼、車輛補貼、出差補貼、住房補貼、崗位補貼等等,數目十分可觀。
信托薪酬增幅 將高於金融業整體漲薪水平
由於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包括上市的兩家信托公司在內,僅有8家公司披露其當年“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數據。《證券日報》記者按照上述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對上市公司的統計方式進行計算,發現其中7家信托公司的員工“人均薪酬”在60萬元以上。其中,安信信托以217.27萬元的優勢名列第一,上國投、中江信托、中鐵信托等公司的員工“人均薪酬”也在100萬元以上。
除上述8家公司外,其余60家信托公司員工的薪酬水平較難推測。從目前披露的財務報表上看,僅有“應付員工薪酬”一項指標與員工薪酬水平有所關聯。不過,據業內人士指出,該指標僅反映截至2016年末應付而未付的職工薪酬,由於各公司薪酬發放方案及時間並不一致,該指標除以人均人數並不能直接得出公司上年人均薪酬的實際數額。
業界人士表示,對於員工薪酬來說,不同部門、業務類型、職位序列等因素均會造成重大影響,不同公司的薪酬構成情況亦不相同。某位民營背景的信托公司員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其所在崗位的業績提成在0.5%-0.8%之間,如當年承做項目金額過億,稅前收入就有可能達到百萬元級別。不過,該受訪人亦承認,目前獲得百萬年薪並不容易,還是要結合個人的資源獲取能力以及公司政策而定。
華融信托研究員袁吉偉指出,目前民營股東背景的信托公司薪酬激勵更為靈活,但要處理好薪酬激勵與風險控制的關系;而國企背景的信托公司薪酬激勵則有待改革優化。對於一員工而言,薪酬只是一方面,個人發展空間、企業文化等因素也將對員工去留產生重要影響。
而對於初次就業的應屆生來說,在崗位基本相同的情況下,信托業開出的“價碼”與其他券商、基金等非銀金融行業相比,優勢並不明顯。《證券日報》記者走訪了北京某經濟類高校,對部分已獲得信托公司offer的應屆就業生進行采訪,薪資水平大概在年薪20萬元-30萬元左右。
“目前與人力部門談的初始年薪大概是20萬元出頭,但是目前還沒有正式簽合同,還說不準。”該校的一位應屆畢業生稱。該生同時還對記者表示,這個薪酬水平與周圍簽約券商、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同學們相比,並沒有明顯優勢。
不過,在邁入“20萬億元”之後,信托行業整體薪酬水平仍令人期待。據眾達樸信預計,2017年信托行業漲薪幅度將達到8%,高於金融業整體漲薪幅度水平。
一季度我國有5個省份居民人均收入突破了1萬元大關,是最能賺錢的省份。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全國31個省份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數據。數據顯示,共有9個省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蘇5個省份超過了萬元大關。
京滬領銜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能用於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部分,作為反映一個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是了解居民生活變化情況的基礎。
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84元,同比名義增長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0%。
據抽樣調查,一季度上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41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4%,也是唯一一個超過1.5萬元的省份。北京緊隨其後,一季度,北京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58元,同比增長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
上海和北京兩大直轄市作為強一線城市,現代服務業最為發達。比如近幾年我國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大行業,一直是金融業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而上海和北京又恰好是這些高收入行業最為集中的地區。
由於城鄉差距,一般而言,城鎮化率越高,城市經濟體越大的地方,人均收入也會越高。上海和北京這兩大直轄市作為城市經濟體,城鎮化率已經非常高。相比之下,直轄市外的省份地理面積比較大,城鎮化率也不如京滬,還有大量的農村人口,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自然有差距。
浙江“藏富於民”
不過,人均收入位居第三的浙江卻遠高於作為城市經濟體、城鎮化率第三的直轄市天津,直追京滬。
浙江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浙江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40元,同比增長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實際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分別提高0.5和0.1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2016年,浙江的城鎮化率為67%,比上海低20多個百分點,比北京低近20個百分點,比天津低了16個百分點,甚至低於廣東和遼寧。不過,浙江人均可支配收入卻遠高於天津。
這其中的重要因素在於“藏富於民”。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浙江是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勞動力要素、土地等制度創新都走在全國前列,大大降低了經濟發展中所需的各種成本、費用。浙江最早在全國實行省管縣,縣域經濟、鄉鎮經濟都十分發達,每個縣都有自己的產業集群,形成了強大的產業競爭力。
由於較早實行省直管縣,浙江許多縣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甚至超過地級市。比如2015年,義烏城區人口已達72.17萬人,比其所在的地級市金華城區人口規模(65.3萬人)還大。2015年義烏的建成區面積達到了103平方公里,超過了其所在的地級市金華的建成區面積(80.2平方公里)20多平方公里。
在湖州,長興縣的財政收入遠高於湖州中心城區吳興區。“長興的老師待遇都比我們要高一些。”湖州市區某中學一位老師告訴記者。
發達的縣域經濟、鎮域經濟,使得浙江的城鄉差別較小。第一財經記者的統計也顯示,浙江是我國城鄉差距最小的省份,城鄉比僅為2.07。
天津人均收入不敵江浙
在這5個省份之後,廣東、福建、遼寧、山東分列第六到九位。
大體上看,廣東、福建與第五位的天津,存在不小的差距,不過也領先身後的遼寧和山東不少。遼寧、山東的差距非常接近,都是在7500多元,遼寧僅比山東多了32元。這9個省份均位於沿海地區。
排在第10名的內蒙古位於中西部,一季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091.4元,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過去十幾年,得益於煤炭資源開發,內蒙古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人均GDP甚至一度升至全國第六,緊追江浙。盡管這兩年能源經濟下行之下,經濟增速有所降低,不過去年內蒙古人均GDP仍高於廣東,位居全國第七。
不過,對內蒙古來說,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仍明顯偏低。盡管人均GDP高於廣東,但其人均收入仍遠遠低於廣東福建等地。一季度,內蒙古人均收入比廣東低了2000多元。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天津,雖然去年天津的人均GDP高於上海、北京,但人均收入不僅遠不如京滬,甚至低於浙江、江蘇。
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內蒙古、天津等地,GDP產值主要靠投資拉動和能源消耗,而其投資主體以央企和國企為主,這導致其在做大產值的同時,人均收入增長的比重相對較低。
能賺也能花
在消費支出方面,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796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7.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2%。城鎮及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分別為6387元和2921元。
居民消費支出是指居民用於滿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費需要的全部支出,既包括現金消費支出,也包括實物消費支出。消費支出包括食品煙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以及其他用品及服務八大類。
能賺也能花。一季度上海人均消費支出也是各省份最高,達到10165.88元,是唯一一個超過了萬元大關的省份。北京以9266.12元緊隨其後,浙江位居第三。廣東和天津超過了江蘇,分列第四、五位。
人均消費支出前十名中,有8個省份來自沿海,兩個來自中西部,為內蒙古和重慶。當然,一季度,受制於氣候因素,整體而言,天氣更為暖和的南方消費動力也會更旺 。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在近幾年的創業投資中,有一個詞反複被提及,流量入口。
線上流量已經越來越貴,線下流量又過於分散。為了爭奪流量入口,投資人和創業者都不惜花高價布局。
陌陌社交流量入口的根基作用正在顯現。昨日公布的2017財年一季報顯示,當季,公司凈營收達2.652億美元,同比增長421%;凈利潤(Non-GAAP之下)為9070萬美元,同比增長615%。
在整合社交和娛樂內容的基礎上,陌陌的各項業績呈現出了快速增長的狀態,反過來,各類娛樂內容又在反哺平臺,使其社交方式更加多樣化。2017年第一季度,陌陌月活用戶達到8520萬,3月份日活用戶平均使用時長同比增長超過12%。
直播付費人均350元
財報顯示,直播仍然是業績的絕對主力。當季,該項業務產生營收2.126億美元,對整體業績的貢獻率達到80%,近幾個季度來,這一比例在不斷攀升中。
2015年底,陌陌直播正式上線,僅僅過了五個季度,就讓陌陌從掙紮在虧損邊緣變為盈利穩增的狀態。
數據顯示,一季度直播服務的付費用戶達到410萬,這就意味著,陌陌的直播付費用戶人均消費已經達到了52美元(350元人民幣)。
這里面當然有風口的刺激作用。在2016年,各大直播、視頻平臺受到資本的追捧程度不亞於此前的O2O。但是,風口過後,隨著一些平臺的倒閉、被收購,很明顯,今年行業已經進入了洗牌期。
沒有真正的壁壘,商業前景不明朗,是這類平臺最大的瓶頸。說到底,就是沒有護城河。有的平臺把知名主播看作是護城河,但從前一陣某知名主播被高價挖走的案例來看,這樣的護城河是不牢固的。
對於陌陌來說,社區氛圍既是其從工具轉型泛娛樂平臺的護城河,也是娛樂內容建設的根基。說白了,只有良好的社交體驗,才能防止主播和用戶移情別戀。
陌陌董事長唐巖
短視頻滲透率46%
短視頻方面,截至5月的第二周,陌陌短視頻的日均上傳量和日觀看量較今年3月改版前一周均值分別增長了155%和116%,短視頻服務的滲透率達到46%。
短視頻已經成為各路資本角逐的下一個戰場,陌陌也將面臨非常激烈的競爭。戰場里不僅有快手、秒拍、美拍這些先行者,也有依靠大流量平臺的玩家,比如今日頭條的火山小視頻。陌陌能否跑出來還有待觀察。此外,短視頻的變現難也是行業的普遍難題,對此,陌陌也沒有提出更加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但是,陌陌董事長唐巖認為,其它短視頻平臺用戶的核心訴求可能會更加偏重於內容消費本身,而陌陌的核心還是社交。
“作為一個社交平臺,相對播放量本身,我們更加關註用戶基於短視頻的互動行為。”在昨日的財報電話會上,唐巖說道。
他發現,除了常見的關註、轉發、評論、點贊以及贈送禮物,圍繞視頻內容也衍生出一些陌陌特有的社交行為,例如相當數量的視頻點擊會直接帶來個人資料頁的查看,以便觀眾從更多側面更加立體地認識視頻背後的人,從來帶來進一步互動的可能性。
泛娛樂反哺社交
或許對於唐巖來說,相比各個單項業績的數據,對社交的構建和重塑才是最關心的內容。
從財報數據也可以看出,不僅僅是直播業務的業績飆升,陌陌旗下的其他業務也在持續增長。
增值業務方面,收入達到2290萬美元,同比上一年的1490萬美元增長54%。截至3月末,陌陌會員人數為360萬。
移動營銷方面,一季度營收為1790萬美元,比上一年同期的1240萬美元相比增長45%。
移動遊戲方面,一季度營收為1160萬美元,同比上一年同期的740萬美元增長56%。
此外,3月份,日活用戶平均使用時長同比增長超過12%,同時,平臺日均形成的關系數同比增長超過了50%。
“這顯示了陌陌社交效率的持續提升。”唐巖稱。
社交是陌陌構建泛娛樂內容的核心,反過來,各色的娛樂內容又在反哺平臺,使得整個平臺的用戶數和活躍度持續增加,社交的方式更加的多元化。
唐巖透露,今年公司將引入更多基於視頻元素的社交體驗,圍繞視頻社交展開更多的娛樂活動,直播和短視頻僅僅是整體戰略推進的開端。並且將通過更加積極主動的運營去加強社區黏性。此外,今年還將在賽事運營上更加發力,公司也將其看作是提升社區氛圍的切入點,而不只是刺激營收的工具。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每經記者 沈溦 實習記者 程成
每經編輯 盧祥勇
根據《杭州市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試點工作方案》,杭州將建立住房租賃企業獎勵專項資金,並在未來3年市級財政安排1億元資金,專項用於獎勵扶持住房租賃行業中的優秀企業。此外,方案還明確,將扶持發展專業化住房租賃企業,選擇15家左右具有一定規模、品牌的住房租賃企業作為發展專業化住房租賃試點企業。同時,在市級層面發展2家國有企業開展規模化住房租賃業務等,培育住房租賃市場供應主體。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目前在專業化住房租賃企業盈利困難的情況下,杭州將企業扶持政策進一步細化明確,這相當於給這些企業吃了顆定心丸。
此外,方案明確,未來三年,新增租賃住房總量占新增商品住房總量的30%;租賃住房用地供應納入年度土地供應計劃;允許現有成套住房以原設計的房間為最小單位對外出租,住房租賃企業可將符合條件的客廳(起居室)按規定改造成一間房間單獨出租。出租的每個房間人均租住使用面積不得低於4平方米。
同時,方案還提出通過“租購同分”,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學等公共服務,以及支持公積金按月轉賬支付房租等,鼓勵住房租賃消費。以“互聯網+”思維搭建高效、便民的住房租賃監管服務平臺等,加強住房租賃市場監管。
嚴躍進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了杭州市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決心之大。
此前的7月22日,住建部等9部委下發《關於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選取了廣州、深圳、南京、杭州、廈門、武漢、成都、沈陽、合肥、鄭州、佛山和肇慶等12個城市,作為首批開展住房租賃試點城市。目前,除肇慶外,其余11個城市均已出臺鼓勵租賃住房市場發展的相關文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上述11個城市的相關文件,大多提出通過增加租賃住房供應、規範租賃住房市場、鼓勵和扶持專業化租賃企業等措施,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在增加租賃住房供應方面,部分城市動作快、力度大。
如上海明確提出在十三五期間新增租賃住房70萬套,占新增住房的比例超過40%;此前上海還成功出讓兩宗租賃住房用地,後續又推出近十幅租賃住房用地。而深圳近日也提出十三五期間擬通過收購、租賃、改建等方式收儲不低於100萬套(間)村民自建房或集體自有物業統一租賃經營、規範管理,還要求開發商通過招拍掛方式獲得的商品住房用地,應建設並自持不低於建面20%的租賃住房,並自持70年;有條件允許商業用房改建為租賃住房。
為了增加住房需求,一線城市在人均最小居住面積限制上都有所下調,北京已經由原來的22平米下降到15平米;上海為5平米;廣州為15平米;深圳為6平米。
“這些信號都傳遞了國家發展租賃住房市場的決心,租賃住房市場一定會在未來的房地產市場中占據重要位置。”中房數據研究院院長陳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長江證券在稍早前的一份研報中預測,2018年至2020年我國住宅存量將分別達到2.65億套、2.7億套、2.75億套,而租賃住宅套數將分別達到0.53億套、0.54億套和0.55億套。
數據來源:住建部 制圖:蔡華偉
“新房馬上就能入住了,我們去看過兩回,房子可敞亮了。”得益於棚戶區改造的實惠政策,天津居民馬大爺很快將住進嶄新的樓房。
住有所居,是每個家庭的夢想。黨的十八大以來,棚戶區改造、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和供給持續發力,讓百姓的安居夢逐步化為現實。
住房保障工程紮實推進。2013—2016年,我國共建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棚戶區改造和公租房2485萬套,改造農村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158萬戶。大批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使用,對穩定房價、改善居住條件發揮了積極作用。與此同時,棚改貨幣化安置也在穩步推進,2016年,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達到48.5%,既有力推動了去庫存工作,又減少了重複建設、提高了效率。
市場調控及時有力。2016年下半年,不少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熱點城市及時果斷地出臺調控政策,有效遏制了投機投資性需求。今年以來,調控效果日趨明顯,房價漲幅持續回落,新增房貸占新增貸款比重不斷回調。
好政策讓更多家庭住得越來越敞亮。一方面,居住面積在穩步增長。2013—2016年,全國累計竣工住宅面積74億平方米,住宅建設水平創歷史新高。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40.8平方米。另一方面,居住質量正不斷提高。2016年,農村居民居住在鋼筋混凝土或磚混材料結構住房的戶比重為64.4%,比2013年提高了8.8個百分點。
(來源:人民日報)
目前,除西藏、黑龍江2地外,其余29省份均已公布2016年平均工資數據。與2015年相比各省職工收入不同幅度有所增加,但大多未超年度全國平均工資水平。以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計算,北京職工年入近12萬元居首,河南不足5萬元墊底。
已發布職工平均工資信息的29省份中,上海、新疆、遼寧、湖北4省份僅公布了全社會平均工資,其他省份按城鎮非私營單位職工和私營單位職工平均工資分別通報。各省份公布的數據並不完整。
15省非私營單位職工月平均工資超過5000元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67569元,同比名義增長8.9%;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42833元,同比名義增長8.2%。
與全國水平對照,京津滬、浙江、廣東、江蘇等6地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2016年平均工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上海以全社會就業人員平均工資78045元在列)。其中北京以119928元位居首位,成為唯一一個突破10萬元的省份。河南省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2016年平均工資則在29省份中墊底,為49506元。
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超過6萬元的省份有北京、天津、浙江、廣東、江蘇、青海、貴州、寧夏、重慶、四川、山東、福建、海南、內蒙古、雲南等15個,占比超過一半。換算為月工資,這 15個省份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月平均工資達到了5000元。
8地非私營單位職工平均工資增速高於全國水平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分四大區域看,2016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同比名義增長率由高到低依次為東部9.1%、西部9.0%、中部8.8%和東北地區7.5%。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同比名義增長率從高到低依次為東部9.0%、西部7.0%、中部6.8%和東北地區3.1%。
具體從各省增速來看,在已經公布數據的地區當中,浙江、廣東、湖南等8地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增速高於全國8.9%的平均增長率。其中湖南最高,增長11.2%,另有三地增長率超過10個百分點,分別是貴州11.0%、江西10.2%、浙江10.0%。此外,河南、青海、廣西、廣東等地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
北京、浙江、海南、江西、河南、貴州、吉林7地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增速高於全國水平,青海省增長率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其中北京年增長率達12.3%獨占鰲頭。而去年內蒙古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增長率僅為1.7%排名最末。
(來源:人民網)
當終身職業培訓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後,首當其沖的問題是如何籌資更多的資金讓更多的勞動者能接受到有質量的培訓。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1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關於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下稱《意見》)。會議確定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政策措施,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高質量發展。
人社部副部長湯濤在4月23日國新辦例行政策吹風會上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意見》將培訓資金渠道擴大為政府、企業、社會多元投入,通過就業補助資金、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社會捐助、個人繳費等多種渠道來籌集培訓的資金。
多渠道籌集培訓資金
即將下發的《意見》圍繞建立並推行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貫穿勞動者學習工作終身、適應就業創業和人才成長需要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湯濤表示,資金投入是我國職業技能培訓的難點之一。當前職業技能培訓經費由企業教育培訓投入、國家投入以及職工自身投入組成,國家投入包括就業補助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等。
“我們現在職業技能培訓的投入當中,政府補貼投入還少,還需要增加。“湯濤說,盡管去年的增幅稍大一點,但是標準仍比較低。人社部的統計顯示,多年來,政府的人均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標準始終是在500元錢左右,前幾年只有400多,去年才略超過500元。
上述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要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李克強在常務會議上說:“過去我們的企業也曾辦過職業學校,但由於體制沒有理順,反而企業增加了負擔。如今要更大發揮市場作用,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其中。”
當天會議確定,適應產業升級需求,采取政府補貼培訓、企業自主培訓、市場化培訓等方式,支持企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大力發展民辦職業技能培訓,鼓勵企業興辦職業培訓機構。
湯濤認為,近年來企業在職工培訓上的積極性不高。按照相關規定中小企業應該計提職工培訓經費,但這一政策落地並沒有完全到位;大型企業對興辦職業技能培訓機構,提高職工職業技能素質上的投入積極性不高,培訓能力也偏弱。
針對培訓資金不足的情況,《意見》提出多渠道籌集經費,通過就業補助資金、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社會捐助贊助、勞動者個人繳費等多種渠道籌集培訓資金。
湯濤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央和地方已經開始了多渠道籌集培訓資金的嘗試。去年開始的失業保險基金用於參加失業保險職工的技能提升培訓實施效果非常好。上海等一些經濟發展程度比較好的地區還探索將地方教育費附加用於職工技能培訓。
何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
得益於近年來相繼出臺的多項高技能人才發展計劃,截至2016年底,全國高技能人才達到4791萬,但這一數量還難以滿足“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升級轉型的人才需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構建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職業技能培訓也被確定為一項重點任務。
李克強在常務會議上指出,建立並推行終身職業培訓制度,以促進就業創業為目標,面向城鄉全體勞動者,提供普惠性的服務,貫穿學習職業發展全過程,有利於緩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結構性矛盾,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也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邁向中高端。
湯濤表示,解決技能人才短缺問題的難點就在職業技能培訓,而職業技能培訓的難點就在於如何把培訓工作做好。當前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中仍然存在職業技能覆蓋面還不夠廣泛、職業技能培訓服務供給不足、培訓針對性有效性需要進一步提高、職業技能培訓的基礎能力仍需要加強等問題。
與以往職業培訓政策相比,《意見》提出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首先體現在培訓對象的覆蓋上是全體勞動者,包括就業人員和準備就業人員;其次還體現在職業技能培訓的政府補貼培訓要覆蓋終身職業生涯。
湯濤還表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是在政府補貼培訓、企業自主培訓和市場化培訓的基礎上實現大規模的職業技能培訓,在培訓的供給主體上,要強化企業主體作用的發揮,因為企業的培訓針對性更強,效果更好。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31個省份2018年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顯示,5省份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過萬,上海以17277元位居全國首位。
9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全國水平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5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
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於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可用於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現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收入。按照收入的來源,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
經梳理發現,北京、天津、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2018年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在31個省份中,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天津五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過1萬元,位居全國前列。其中,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277元,位居首位。
多地居民收入增速跑贏GDP增速
盡管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6%,不及同期GDP 6.8%的增速。但從地方層面來看,仍有多地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速跑贏當地的GDP增速。
例如,河北2018年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6%,高於同期GDP增速0.6個百分點;上海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2%,高出GDP增速0.4個百分點;海南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0%,高出GDP增速0.9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邢誌宏此前表示,中國經濟發展穩中向好,就業在不斷地擴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持續發力,收入分配制度不斷完善,同時國家高度重視居民收入增長,一系列政策效益積極釋放,這些都將有力支持居民收入和經濟同步增長。
上海一季度人均消費支出過萬
收入水平提高,消費水平也隨之提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162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7.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4%。
北京、天津、內蒙古、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湖北、廣東、重慶等地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上海2018年一季度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1102元,是31個省份中唯一超過1萬元大關的地區。
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司司長孟慶欣4月24日在統計局官網發文稱,居民消費持續平穩較快增長,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成為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一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7.8%,比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高出46.5個百分點。
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第一經濟大省廣東未來的發展前景會怎樣?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日前發布《廣東2035:發展趨勢與戰略研究》(下稱《研究》,預測到2035年,廣東GDP將達到26.2萬億元(2016年價),約合4.14萬億美元(2015年價),占全國的比重由2016年的10.7%增加至12.4%,占全球的比重由2015年的1.57%增加至2.08%。
廣東省社科院還預測,廣東人均GDP將在2022年突破10萬元大關;到2035年,廣東人均GDP將達到19. 9萬元(2016年價)。屆時,廣東GDP增長率仍繼續快於全國平均水平,廣東GDP占全國GDP的比例將逐步提升。
根據研究,到2035年,廣東GDP將陸續實現對西班牙、澳大利亞、韓國、俄羅斯、加拿大、意大利、巴西、法國、英國9個國家的趕超,提升至相當於全球第6位經濟體,在全球經濟體中處於前列。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廣東經濟這30多年來高速發展。到2013年,廣東經濟增長為8.5%,GDP達6.23萬億元人民幣,成為全國唯一一個超6萬億元的省份,同時突破1萬億美元,也成為我國首個萬億美元區域經濟體。
當時外界樂觀預計2014年即有望趕超韓國。不過,到目前為止,廣東GDP總量與韓國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廣東之所以沒有完成對韓國的超越,主要是因為這幾年廣東增速放緩,另一方面,匯率的波動幅度較大。不過如果未來幾年人民幣的匯率比較堅挺,以廣東每年7%的增速,超越韓國的可能性非常大。
資料顯示,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已經連續29年位居全國第一。廣東的GDP體量與墨西哥相當,在世界排位約居第15位,直逼老牌發達國家西班牙。
不過未來,廣東要進一步趕超眾多意大利、法國、英國等眾多老牌發達國家,難度仍不小。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說,很多國家和地區在進入發達狀態後,經濟增速明顯降低。中國沿海省份經過幾十年的高速增長後,經濟增速也會逐漸降低,這種追趕效應也在逐漸遞減。
在區域經濟布局和城市化方面,《研究》預計,至2035年,廣東的區域均衡發展格局基本形成。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二橋等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使用,珠江東岸和西岸的聯系將大大增強,珠三角地區的一體化程度將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基本成型,形成港深莞惠、廣佛清肇、澳珠中江三大都市區。
在產業發展方面,高技術制造業將是一大關鍵。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細康介紹,中國正由全球制造中心向創新中心演進,廣東也正由創新型大省向創新型強省轉型。到2035年,廣東將建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進入創新型地區先進行列,成為全球重要創新高地。
根據《研究》預計,到2035年,廣東制造業將加速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高技術制造業占比將不斷上升。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重將達到65.80%,超出全國平均水平(20.48%)約45.3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