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題籽】共用工作空間 埋班發圍又夠慳

1 : GS(14)@2015-11-16 08:38:24

黃敬業Rayfil 在美國兩度創業失敗,五年前回港再接再厲,創立網站Professor Savings,他一直以來均租用共用工作空間,減少支出,「更重要的是不會孤身作戰。」



【專題籽:胚芽故事】共用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是個讓不同團隊一起工作的社群平台,尤其是新成立的小公司。記者自認「大鄉里」,事前對這種工作形態聞所未聞,來到創業加速計劃blueprint的豪華辦公室,“welcoming community manager”Debbie邀我一同踏上接待處前的腳掌圖案,牆上旋即亮起"Coworking"的字樣。原來,這裏不止「一間」公司,而是由眾多本地蚊型科技公司所組成的「巨蚊」,剛才兩個腳踏,正是比喻大公司與細公司的互助精神。


英文單詞coworking,原來早於1999年由美國人Bernie DeKoven發明。到2005年,Google的工程師Brad Neuberg成立了共同工作網站「帽子工廠」(Hat Factory),更把自己的倉庫打造成休閒場地,租給三位從事科技產業的工作者,白天也開放予其他人使用。後來Brad又創辦了「市民空間」(Citizen Space),乃全球首個商用的共同工作空間。自此,共用工作空間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湧現,現今在美國已超過700個。說到香港首個共用工作空間,乃於網絡界非常著名的boot.hk,此外還有TusPark HK、Good Lab及CoCoon等。去年,記者曾在CoCoon參與一堂藝術治療課程,印象中感覺如自修室,人人自由出入,各自拿着手提電腦工作,並非大型的商業機構。然而,這種始於西方的嶄新工作形態,近年在香港迅速發展,形成一股辦公室文化的新力量,就連太古地產都要分一杯羹。它們去年成立創業加速計劃blueprint,專門吸納科技人才,不但提供公共工作空間,同時提供每次為期半年的B2B(Business to Business)加速計劃,提倡大公司與小公司的互助發展。blueprint每季會選出數間具潛力的科技公司,過去就有本地軟件公司Fundity及港人熟悉的網上消費平台Bindo,新公司若遇上銀行拒絕借貸的困境,blueprint更會向它們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互惠互利。



每人每月$2,000,便能享用這裏的所有設施,包括圖中的咖啡機。

blueprint以community來統稱這個工作室,Debbie亦有一個有趣的職銜——welcoming community manager。



逃離攞命租金 空間充足夠晒私隱

「創業比想像中艱難得多,每一秒都在燒銀紙。」創辦網站Professor Savings的黃敬業(Rayfil)慨嘆。Rayfil來自美國三藩市,一直在當地租用共用工作空間,可惜兩次創業同告失敗,2010年回港創辦Professor Savings,以網上短片教授理財技巧,「過往的失敗經驗,令我明白到資金是新公司的活命關鍵,而租金是最『攞命』的,所以一直租用共用工作空間。」Rayfil說要在香港找尋一個好的共用工作空間不難,他曾租用boot.hk及CoCoon,並於去年來到blueprint,「它的第一印象,是我加入這裏的原因。」甫踏入blueprint的辦公室,便發現upcycling而成的紅色機翼餐桌、頭等艙座椅,「咋」,還有意大利咖啡機的誘人聲響,「共用工作空間的室內設計十分重要,當我們邀請投資者或聘請實習生時更具說服力。」Rayfil說。blueprint的welcoming community manager Debbie補充道:「我們希望客人一眼便聯想起國泰公司的背景,予以信心,同時表現出舊中創新的精神。會議室門外還有的士計程錶,把每間公司的開會時限制在一小時內,促進工作效率。」佔地兩層逾數千呎的辦公室,進駐了數十間蚊型公司,就像積木一樣分成不同的辦公室,甚至利用設計技巧創造出大大小小、風格迥異的「暗角」,「暗角對共用工作空間很重要,要有不同的私人空間,讓公司之間保留一定的私隱。」這些暗角,既有舊機艙變出來的電話亭、放滿豆袋的休憩室,還有吊着沙包讓人出氣的房間,相信這一暗角比舊信箱更能反映香港形象。



辦公桌也是以油筒製成,貫徹upcycling的設計風格。

Blueprint以舊信箱作不同公司的信件夾,加強「香港」的味道。

工作室內設有不同會議室,門外還有一個的士計程錶,把會議時間限制在一小時內,促進工作效率。



如同社區強調互助

「過往曾租用一人工作室,在艱苦的創業過程中,未免太孤獨,在共用工作室,則讓我朝氣勃勃。」Rayfil笑說。最重要是公司之間能夠互相支援,「例如我要設計公司商標,毋須多花時間找人幫助,只要坐在椅子滑往隔壁的設計公司,他們就能給予意見,而且我們還能學會不同的技能。」然而,相比美國的共用工作空間,Rayfil希望香港的室能夠明白合作文化才是最重要,「矽谷的共用工作室會主動提供風險資本及律師等資源。」
blueprint以“community”來統稱這個工作室,甚至搞手之一的Debbie都有一個極具創意的職銜welcoming community manager,不過就如Rayfil憶述的一樣,首次上來看見Debbie,真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這裏亦是以「會員」作單位,每人每月收取$2,000會員費,三人以上團隊則每人每月$1,000,Debbie說:「你便可以享用這裏的所有設施。」但他強調:「我最不滿意就是那台咖啡機。」前往洗手間時,還會經過一條由lego砌成的小隧道,Debbie說:「我們每月都會舉辦lego商標設計,勝出的會員更可獲得戲票呢!」



記者倒認為這個「暗角」的沙包最能喚起香港人的共鳴,Rayfil說壓力爆煲時就在這裏「出氣」。

由於不同公司駐進,得有私密空間,這個電話亭正由機艙的廁所改裝而成。





這個輕鬆的開放式會議室,讓公司跟客戶寫意交流,晚上當然成為不少通頂人士的睡床。

前往洗手間前必須經過這條lego隧道,這裏每月都會舉辦lego商標設計,加強公司之間的關係。



本地音樂人 unwire工廈覓出路

本地音樂人Heyo數月前搬進科技網站unwire旗下的公共工作空間,他跟Rayfil不同,事前根本不知公共工作空間為何物,「甚至不知道香港有unwire這間公司。」Heyo戰戰兢兢、半掩嘴巴地說。音樂人就是這個樣子啊!整天躲在房間創作,宅過宅男,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Heyo曾租用工廈單位作工作室,創作幾年,事業停濟不前,「其實我覺得自己的音樂不錯,細想問題出在哪裏,才發現目光一直困在自己的圈子。」於是,他租住唐樓的單位,鄰居有做攝影的、做雜誌的、做公關的,「從他們身上,知道別人如何看待我的音樂,以及我的存在價值。我一直追求爐火純青的音樂技巧,但他們講求的是市場學上的包裝。」他又以哲學家來作比喻,「音樂人就像哲學家一樣,不斷鑽進地洞,而社會上的人卻往前走,於是大家的距離越拉越遠。」租約期滿,Heyo得另找工作室,意外找到unwire於牛頭角工廈的共用工作空間,每月租金$8,000,比其他工廈單位稍貴,「正如以前租住唐樓的原因,我細想過,若要發展我的音樂事業,得有一個辦公室,以及有人處理行政上的工作,平日我們專注創作,無暇分身處理,共用工作空間正好滿足我的需要。」幾個月前,unwire要找音樂人舉辦一個活動,「夠就手」的Heyo自然參與其中,「這裏聚集了很多人,擴大彼此的人際網絡,更容易找到合適的人做生意。」



Heyo表示獨立音樂人無暇處理行政事務,公共工作空間除了提供相應配套,亦能讓他吸收其他行業的意見。

除了可以每月$1,800租用一張hot desk,亦能像Heyo般租用工作室,費用按面積計算,這個需$8,000。

間隔像不同的小商舖,雲集設計、建築及傳媒等公司。





Heyo說這裏唯一限制的就是聲量,「真鼓聲是不容許的,但一般樂器在隔音棉底下還勉強可以,最重要是音樂悅耳就不會被投訴。」

科技網站unwire於牛頭角開設公共工作空間,吸納新成立的小公司進駐。



記者:陳芷慧攝影:黃子偉、陳永威編輯:陳國棟美術:吳子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1114/193716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8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