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出庭還柙4周 罪責推母身上崔順實女引渡受阻
1 :
GS(14)@2017-01-05 08:07:07【閨蜜干政】南韓總統朴槿惠閨蜜崔順實的20歲女兒鄭尤拉在丹麥被捕後,前日首次出庭。她聲稱對母親安插她走後門入讀梨花女子大學、收受三星集團不當贊助等所為毫不知情,「我只是聽從母親的說話,簽了一叠文件」。丹麥法庭前日以案件複雜為由,將鄭尤拉的監禁期延長4周。因逾期居留遭丹麥警方拘捕的鄭尤拉,被視為解開崔順實干政案謎底的最後一塊拼圖。南韓先是向丹麥申請「緊急引渡」她,繼而通知她的護照下周二將被吊銷,冀逼對方自願回國受查。
開自願回國條件被拒
面臨被驅逐的可能,鄭尤拉開出自願回國條件,要求檢方保證不作出拘捕。她的南韓律師李炅解釋︰「她最擔心的是,如果回到南韓遭拘留,她(19個月大)的孩子會在哪裏。」但獨立檢察組斷然拒絕。南韓教育部證實,名校梨花女子大學2015年破格取錄「馬術特長生」鄭尤拉入讀是舞弊,更有教授涉替她作「槍手」應試及交功課。鄭尤拉之後面對一眾遠道到奧爾堡的南韓記者,氣定神閒地回應提問。她承認的確見過朴槿惠,但已是「讀小學的時候」,將所有指控撇得一乾二淨。南韓獨立檢察組此刻急如熱鍋蟻,事關檢察組任期2月底就屆滿,必須在憲法法院對朴槿惠的彈劾案作出裁決前,拿出實質調查成果。不過,丹麥法庭前日以案件複雜為由,將鄭尤拉的監禁期延長4周,變相令短期引渡她回南韓的可能性大減;加上鄭尤拉就法院判決作出上訴,根據丹麥檢方,即使接到南韓的最終引渡要求,對於實際上是否引渡還要進行法律研究後作決定,因此她被引渡回南韓一事可能會推遲。獨立檢察組最關心的是,過去幾年三星集團對崔順實控制的基金大手筆捐獻,加上對鄭尤拉近乎「包養」的馬術訓練贊助,是否為了換取崔順實向40年手帕交朴槿惠施加影響力,令三星獲得政策傾斜。檢方懷疑國營退休基金NPS前年在三星物產與三星第一毛織合併案中,不惜損害自身和小投資者的利益,也投票贊成讓三星低價合併兩家子公司。鄭尤拉也涉助母親將由南韓財閥敲詐的「捐獻」,非法轉移到二人海外成立的空殼公司。
曾罵南韓「廢青」爆民怨
鄭尤拉將罪責全推在母親身上,但曾幾何時意氣風發的她在fb嘲諷南韓「廢青」:「有錢也是實力,你們也騎馬吧,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埋怨你們的父母。」結果引爆了南韓民怨的火藥庫,連續10個周末合共有數百萬人在首爾市中心舉行反政府集會。韓聯社/南韓《韓國時報》/《中央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04/19885836
全球1/3食物被掉丹麥賣過期貨「救食物」
1 :
GS(14)@2017-01-31 03:13:31食物過期即扔?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一間專門售賣過期食品的超市,去年開張後大受歡迎,已開設第二間分店,依然大排長龍。「這不是很棒嗎?」一名老婦捧着一罐糖果走出,準備送給孫兒。一名女學生則花了20丹麥克朗(22.1港元)買了一枝高級橄欖油,說:「這樣太好了,本來會被扔掉的食物,可以改為非牟利出售,值得支持。」這兩間超市名為「Wefood」,店內的過期商品全部由生產商、進口商與當地超市捐贈,因此貨架上的商品幾乎每日不同,罐頭、水果、飲料,以至冷藏食品等各類型食品皆有供應,並平均以原價5折出售。店內員工屬義工性質,所有收益會捐贈作慈善用途。在丹麥出售過期食品並不違法,但交易前必須清楚告知消費者,而且食用後不會構成即時危險。計劃發起人荷曼丹(Bassel Hmeidan)指:「店方會憑食物外表、氣味和感覺來評估食品是否仍可食用。」
Wefood團隊指出,全球每年生產的食物當中,有多達三分一被棄掉,同時卻有近10億人每日3餐不繼,因此計劃不僅是要造福低收入人士,也希望能引起社會關注食物浪費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早前指,全球每年浪費近13億噸糧食,足以長期餵飽全球饑餓的10億人口,而超巿追求賣相良好的食物,以及「此日期前最佳」標籤都是食物浪費的主因。法新社###/Wefood網站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30/19913101
丹麥海岸生蠔為禍籲中國人「出口」救災
1 :
GS(14)@2017-04-29 23:24:34■丹麥駐華大使館官方微博發文,指當地海岸受太平洋生蠔入侵,出現生態危機。
中國人舌尖成外國救災神器。丹麥駐華大使館近日在網上發文指,該國海岸遭太平洋生蠔大量入侵,當地人束手無策,呼籲內地網友赴丹麥食蠔。網民瘋轉,有人呼籲丹麥政府發「生蠔簽證」以便中國人出動。使館強調若獲中方許可,可向中國出口生蠔。
■丹麥民眾對用「吃」來消滅這些生蠔,表現冷漠。
丹麥駐華使館於本周一(24日),在官方微博發佈《生蠔長滿海岸,丹麥人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稱原不屬丹麥海域的太平洋生蠔,數十年來在無天敵下入侵,造成極大生態破壞,令丹麥本土的高級Limfjord生蠔數量劇減。文章指政府和科學家等均束手無策,「我們鼓勵大家去海邊採集這些生蠔,帶回家煎炒烹炸,但並沒多少人這樣做」,遂把目光轉向中國人。
網友籲發「生蠔簽證」
丹麥環境部指,位處丹麥西部海域的瓦登海(Vadehavet)與利姆海峽(Limfjorden),估計約有3,300多噸外來生蠔。有內地市場顧問公司估計,2020年中國每年對生蠔的需求將達6億噸。使館的呼籲在網上瘋傳,網民表示「願漂洋過海去救災」,更要丹麥當局發「生蠔簽證」,「估計5年就能把生蠔全消滅掉」。有網民進言,不如「建一座蠔油工廠出口中國」,可參考福建泉州等地民居,用蠔殼建不怕蟲蛀的「蠔宅」,甚至提供「生蠔食譜」給丹麥人等。使館其後稱,丹麥人並非不愛吃生蠔,但全國只有不到600萬人,與13億中國人口沒法比;對於「蠔簽」則稱,暫未有對華放寬旅遊簽證計劃。新浪微博/中新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28/20004289
【動畫】強國女「產地直試」丹麥蠔大讚生熟都好味道
1 :
GS(14)@2017-05-13 01:56:17早前丹麥海岸生蠔泛濫成災,當地官員公開邀請中國人到丹麥吃蠔,日前真的有在當地居住的中國人去挖生蠔吃,難道真的要「吃到你滅絕」?中國女網民Fiona上周六在微博po出去丹麥海岸挖蠔的相片,「最近刷爆國內媒體的丹麥生蠔。今天總算見到廬山真面目了。3個半小時左右的車程,慢慢悠悠地開過去了,帶了四個大箱子,兩個人累的半死才挖了一箱。主要是因為不熟悉導致了戰術上的失誤,再加上我戰鬥力太弱。雖說如此,其實這一箱的量還是很大很大的。又是生吃又是烤的,完事還剩大半箱。說真的,這是我這輩子吃到最好吃的生蠔,也許是因為夠新鮮,但真的是又肥美又香甜。唉,如果這片海就在我家門口該是多好啊。」她和丈夫駕車從哥本哈根出發,來到丹麥西部海域,當時沙灘上亦有很多丹麥人已在挖蠔。據悉,當地吸引了很多「蠔客」,除有華人外,也有當地人及來自歐洲的遊客。網民見到Fiona的帖文後紛紛留言,「話說丹麥的生蠔味道咋樣啊?和國內的口感有啥不同?不好吃我們就不去了。」Fiona回覆說:「國內我只吃過熟的。」但她亦有提到味道:「不腥。生蠔還是活的,打開都很費勁。沒有沙子的」「非常非常甜。」另有人問:「姐姐,能告訴我具體地址嗎?我也想去!」「我要嫁過去,快幫我!」「我也想去丹麥旅遊,聽說在那邊調味料不好買,是不是真的,要不要從中國帶點過去?」微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2/20019185
丹麥華夫婦喪挖200生蠔懶理大肚食完再食嫌未夠
1 :
GS(14)@2017-05-14 10:50:50丹麥駐華大使館早前發文,稱丹麥的岸邊長滿生蠔,邀請中國人去吃。來自山東青島、在丹麥居住12年並在當地經營餐廳的華人飛飛,親身到當地埃斯比約(Esbjerg)海岸挖生蠔吃。懷有1個月身孕的她,昨日透過微信接受《蘋果》記者訪問時稱,她與丈夫兩人在潮退時走到海邊,挖蠔個半小時,她雖然懷孕但仍大膽試吃生蠔,「滿口海水味,非常好吃」,她稱會再去多幾趟挖蠔。飛飛稱她與丈夫本月5日上午11時從首都哥本哈根出發,開車約3個多小時到埃斯比約海岸,在岸邊等候潮退。在青島只看過螃蟹、海螺,飛飛與丈夫走到海裏第一次挖生蠔,生蠔長得很結實,而且邊緣鋒利,徒手挖要花很大力氣,更容易受傷,「一定需要用鑿子和鏟子」。她說,在海裏吃生蠔,「真的特別好味」。他們最後只挖了約200隻,一個箱子都裝不滿,至大概6時,她們便開車回家去。她慨歎說:「因戰術失敗挖的太少。她和丈夫早到了,應該4點半左右到,剛開始退潮,直接走到淺灘開挖。因潮還沒有全退,加上我們太靠近岸邊,相對比較少蠔。之後,潮水全退,地上就是一片一片生蠔和海虹(青口)都長在一起,特別特別多!」我們一次過拿200隻蠔回岸,筋疲力盡,「雖然連一個箱子也沒塞滿,但我們就累成狗了。下次應多跑幾次回岸,每次運少一點。不過,生蠔真的很肥很好吃,滿口大海的味道。首先因為是自己挖的,很有意義。而且特別新鮮,都還是活的。跟在餐館裏吃到的完全不同。一入口鹹鹹的,一股海水的味道,吃到後面,就完全是生蠔的鮮甜,回味無窮」。飛飛稱他們的收獲亦引來當地人注目,當他們把收獲搬到車尾箱,幾名丹麥年輕人走近,既不好意思又好奇的問箱裏是青口還是生蠔,當知道她與丈夫挖的都是生蠔後,年輕人都覺得很羨慕,因為他們都不知道可以挖,於是找來了一個袋子,便一下子到海裏挖。他們帶着這些生蠔回到哥本哈根自己的餐館與員工一同享用,除了生食,他們還將蠔燒烤、清蒸、炒蛋、煮湯等。可是,這批生蠔一次吃不完,現在還有部份留雪櫃裏。對於丹麥當局宣傳吃生蠔,她更稱丹麥政府應該早一點宣傳,「我們在丹麥住了這麼多年的人,要到現在才知道有蠔任挖」。她說:「我覺得挺好的呀,可以趁機宣傳宣傳丹麥呀!」她認為丹麥在中國的關注度一直不是很高,她更稱這次是「繼安徒生以後,讓中國人對丹麥最高關注度的一次」。不過,飛飛覺得不一定會有很多中國人前往。她說在挖生蠔的時候,岸邊有幾個中國人,可是他們沒有帶水靴,只是看了一下便回去。她又稱完全不擔心生蠔會被吃光,「真的非常非常多」。《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4/20021080
【動畫●共居先驅】自己社區自己建 丹麥8%房屋是共居
1 :
GS(14)@2017-06-18 22:07:43共居並非單純與陌生人合租單位,而是一種理念社區,共享資源。
藍屋活化項目復修後招租,上月剛剛入伙。計劃旨在營造理想社區生活,重建鄰舍歸屬感,推動共居理念。甚麼是共居?當去少幾次日本也買不到樓,這種住屋模式是否另一條出路?
共居(co-living)並非單純與陌生人合租單位,而是一種理念社區,結合私人住宅與公共空間,共享資源。社區決策來自居民共識,一同管理及分擔工作,建立「鄰居以上,家人未滿」的關係。因此,共居除了應對「土地問題」與高昂租金,亦試圖打破孤獨感,重建人際連結。
概念1960年代末於丹麥出現,當時一群家庭認為社區與房屋制度不符需求,萌生建立理念社區的念頭。1972年,約35個家庭建立社區Sættedammen,成為全球第一個共居計劃。作為發源國,丹麥現時逾8%房屋屬共居,單是老年人社區亦超過250個。概念於六、七十年代擴展至瑞典及荷蘭,到九十年代傳至美國及加拿大。看回亞洲例子,日本約於七十年代出現共居社區,而近年較為人熟悉的有台北年輕人共住的「玖樓」。
青年銀髮共居,發揮鄰里互助精神。
丹麥的Sættedammen,是全球第一個共居計劃。(互聯網)
各地單身年輕人共居愈趨普遍,例如2015年於台北成立的「玖樓」計劃。(互聯網)
各地單身年輕人共居愈趨普遍,風潮引伸出創業型共居,相同職業背景的年輕人共住,將家居演變成辦公室。共居隨各地文化及需求而演變,包括「互助養老」的老年人社區、鼓勵跨代融合的青年銀髮共居、崇尚環保的eco-village等。旅遊籽早前走訪台灣、瑞典及德國,讓我們帶你看看,各地共居社區的經驗。
記者:洪慧冰攝影:黃子偉、徐振國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17/20058620
【港男係筍盤?】ViuTV駱振偉丹麥女友:港男細心幽默照顧周到
1 :
GS(14)@2017-07-05 03:50:27ViuTV藝人駱振偉(Thor)與丹麥女友Katrine拍拖三年多,他直言和香港女仔拍拖有很大分別。
近年不時有人將港男與其他國家男士比較,說港男這樣不好,那樣不行,記者在街頭訪問了幾位香港女士,大致指港男有以下幾個缺點──無主見、唔成熟、吊兒郎當、無自信、思想幼稚、解決問題時一直逃避……但另一邊廂,與ViuTV藝人駱振偉(Thor)拍拖三年多、來自丹麥的女生Katrine,卻對港男評價很高:「丹麥男生覺得女性應懂得照顧自己,無咁sweet,雖然會給予對方自由,但比較沒有風度,反而香港男仔好細心,細微位都照顧得很周到,還有很多有趣想法,很幽默。」到底港男做過甚麼會令Katrine有這感覺?Thor又會怎樣回應坊間對港男的指控?請睇片。
記者:黃子配攝影:劉永發、周芝瑩
和來自全球最幸福國度的Katrine拍拖後,Thor也漸漸學懂了享受丹麥人的「hygge」生活方式,「hygge」為丹麥詞彙,解作舒適愉快的生活,類似我們常說的「hea」。
Katrine極喜歡潛水,超級怕水的Thor為女友踏出第一步,上月齊齊去台灣墾丁來個潛水初體驗。(受訪者提供)
年僅28歲的Katrine是個女機師,經常與Thor結伴到世界各地旅遊。(受訪者提供)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703/20076702
【東京咖啡】丹麥男孩開手沖小店 體驗日本生活
1 :
GS(14)@2017-10-22 16:24:22PNB店主Peter與他的日籍女朋友。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me/travel.appleseed位於東京目黑區,有一家PNB咖啡店,店內的傢俬、裝修,除了有典型的日本設計之外,亦充滿着一種北歐氣息。原來咖啡店的店主,是來自丹麥的男孩Peter。Peter在2013年畢業之後,就離開了丹麥到了不同地方旅行,包括日本。之後他回到丹麥,好快又想嘗試在其他城市生活,而不是單單只是去旅行觀光,所以後來就決定再次離開家鄉來到東京定居,開了這家咖啡店。「去了很多次旅行之後,都好像只是接觸到那個地方很表面的一層,但我希望可以在一個國家體驗生活,而不是只是觀光,這就是我留在日本的原因。」Peter如是說。
這家咖啡店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店內並沒有一般咖啡店常設的意式咖啡機,因為咖啡店只賣手沖咖啡。Peter解釋:「我想很多人會以為我不喜歡濃縮咖啡,但事實並非如此。在我看來,手沖咖啡是一種易於展現的手工藝。」為了令客人可以清楚見到他沖煮咖啡的過程,Peter更刻意將磨豆機正面面向客人,讓他們可以看着他磨豆、落粉、注水,在每位客人面前呈現整個沖煮過程。Peter認為相比起用意式咖啡機,手沖咖啡可以有更多機會與客人交流,令他們更有興趣主動了解咖啡。「我希望客人是可以看到咖啡師是怎樣做的,而我們可以說是像上了演台一樣。」Peter的咖啡店除了會賣手沖咖啡外,還有兩款自製的家鄉甜品,分別是肉桂卷跟檸檬蛋糕。我們問到Peter會否想念丹麥的家,他就指向吧枱上的迷你紅色蛋椅擺設品說:「在丹麥我的父母家裏,我們也有一張真正大小的蛋椅。在我們開店的第一天,我媽媽買了這個送給我,我猜她的意思是要我經常想家。」
PNB東京目黒區青葉台3-13-14 Granduo青葉台1F採訪、攝影:Jimmy Wong@List Cup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16/20184006
【文化籽】丹麥直擊《CATS》音樂劇後台 演員最難扮好一隻貓
1 :
GS(14)@2018-01-08 01:02:42《CATS》很懷舊,其中一個角色The Rum Tum Tugger(中)是以貓王皮禮士利為藍本。
【文化籽:藝文沙龍】1981年首演,在紐約演出了18年,7,485場;倫敦演出21年,8,949場,音樂劇《CATS》無疑已是現代經典,一曲《Memory》未看過音樂劇都聽過。事隔多年,將於1月來港演出,記者有幸先到丹麥哥本哈根欣賞及到後台參觀。要演出這知名劇目,加上以前有Sir John Mills、Sarah Brightman等著名戲劇演員珠玉在前,想必壓力不少。一眾演員卻笑言最難的部份是扮貓。
《CATS》的故事十分簡單,眾貓在一年一度的舞會上,輪流又唱又跳,唱述自己的故事,希望獲長老老爺貓選中,得到重生。上次來港演出已是八年前,班底換了幾轉,劇目卻永恒不變。「《CATS》對大眾來講,是一種回憶。他們可能小時候來看過,長大後再來,是想要得到相同的經驗。」助理音樂總監Mathieu透露,這次只是為了更緊湊,改短了數分鐘。而最難得的是多年來,劇作家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亦親自參與每一次變改,他的公司亦會監製所有演出,以確保即使由不同班底與不同地方演出,效果仍然一致。
每個角色各有故事,透過化妝去塑造其個性。
Grace Swaby認為扮貓,要學習牠們的眼神、靈敏的動作、反應,才做得神似。
菲律賓演員Joanna Ampil飾演美艷貓Grizabella,唱出名曲《Memory》。
動作反映貓神態 長期半蹲
到了後台參觀,一眾演員正在預備晚上的演出。「這是我做過最累的劇目。」扮演劇員貓Gus的Tony McGill解釋,「因為你是一隻貓,很多時間,都要屈着膝、手腳並用在地上爬行。原來做貓辛苦過做人好多!」每次綵排前,他們都有30分鐘的熱身環節,當中就是要熟習扮貓的動作。「有時導演會告訴我們,『你走得太像人類了!』,所以我們要做到表裏一致。」
Jemima是貓群中最年少的貓,飾演者Grace Swaby只得19歲,這是她第一套演出的音樂劇。「四歲時,我的祖父就帶我去看《CATS》,跟我說『希望你有一日是台上演出那位』,想不到夢想成真。」雖然年輕,她卻有不輸任何人的執着,就於「如何扮好貓」一環,就研究的非常細緻,「貓的身軀很長,移動時由頭到尾的動作一致。耳朵在頭頂,不像人在兩旁,觸覺比人類靈敏,聽到聲音、觀察到新事物,牠們的反應都很好奇,而你要在動作中反映出來。」訓練時,他們要學習怎樣用手爬行。「貓沒有手指,比如你見到其他貓,你只可以互相碰手背打招呼。貓亦很少站直身軀,所以即使站起來時,常要維持半蹲的姿勢,頗累的。」
Dane要為數個角色做替補,要熟習多個角色的台詞、走位。
有演員受傷,擔任Swing的Dane便要立即化妝、換衫、熱身,有時只得10分鐘準備便要上場。
Dane即席示範,只簡單上粉底、畫彩妝,不消15分鐘就完成。
替補演員 20分鐘化好妝換衫
要做貓似貓,除了動作神似,當然靠化妝。《CATS》的貓妝、舞台服飾向來被受讚許,但並非越似貓越好,「監製要求我們化淡妝,要見到人與貓兩種特質。基本上每個角色,都各有故事,透過化妝去塑造其個性。」Dane加入劇組多年,在音樂劇中擔任Swing。一般百老匯劇目,常見Ensemble、Understudy及Swing這些字眼。Ensemble就是無特定角色,參與群舞的演員。Understudy就是針對一、兩位主要角色做後備,在主演請假、受傷等情況下替換出場。Swing與Understudy類近,但範圍廣得多,為四至五位非主要角色作代役。通常為了開支考慮,有時一位舞者就身兼以上三職。比如Dane本身是Swing,可以代替所有Ensemble,同時又為鐵路貓、小丑貓Mungojerrie做Understudy。他們的角色極為重要,也難度極高,因為要熟習多個角色的台詞、走位,更可能要在短時間內上場。「上星期就有人表演中途受傷。我只有20分鐘,做完化妝、換衫、熱身,就要立即上台跳。再快一點,10分鐘也可以。」他即席示範,只簡單上粉底、畫彩妝,不消15分鐘就完成。「最難受是,你一邊化妝,還有人在頭上幫你弄假髮。你會很驚訝,在壓力底下,人能做的竟是這麼多。」舞台上,我們經常只見到最耀眼的主角,但一套劇目能長做長有,更要多謝這班無名英雄。
Dane笑說,因作為Swing要急於上台,自己一邊化妝時,頭上還有人幫手弄假髮,非常趕忙。
不少演員認為,《CATS》有很多舞蹈場面,20、30分鐘無間斷跳舞,體力要求高。
舞台以垃圾堆做背景。
《CATS》日期:2018年1月6日(六)至2018年2月11日(日)地點:灣仔告士打道1號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網上購票:
http://www.hkticketing.com票價:標準票$445起、25歲以下全日制學生$330起
記者:甄俊宇攝影:鄭明川、Alessandro Pina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220/20249612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