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鐘兄第一課現場直擊

得知鐘兄與止凡相熟的出版社搞課程,於是我厚著面皮利用關係去得到一個「試堂位」,在鐘兄的第一課成為他的其中一個學生,雖然四個晚上只有機會參與一個,已經心滿意足了。世上不應該有免費午餐的,所以為造福大家,要寫一篇現場直擊,分享一下。




先說一點背景,鐘兄搞這個課程時,是因為上次與出版社及iM合作的623講座,感覺上鐘兄於講座後感覺良好,退休後又有時間,所以心血來潮搞這些投資課程。而行政方面又有出版社代勞,最終成事。

爆少少料,可能鐘兄未必知道我知情的。出版社曾指鐘兄的要求不容易做到,例如人數一開始不要太多,而收費又要比巴黎兄更便宜。其實,這對出版社是一大挑戰,她們正職與專長其實是賣書,而並非搞這些課程,幫鐘兄搞課程的原因也因為鐘兄在她們出版社出過著作。若要求她們搞課程,同時又限制著她們收費能力,實在有點難為了她們。

我與出版社合作多時,所以也替她們說句公道話,她們是在商言商的,blogger可能為理想為分享,如果自己搞的話,賺蝕風險也是自己的,很多東西都會來得無所謂。記得第一次與巴黎兄搞工作坊,有位參與者指他還未過數,問巴黎兄可否即時付款,我在他們身旁聽到巴黎兄回應:「不用啦,你請我飲杯咖啡就可以了」。

自己搞,當然可以很瀟灑,但如果與其他機構合作,也得要照顧一下對方的利益吧,尤其這些好事最好長做長有,若要有可持續性的話,絕對需要多贏。不過我要重申,其實出版社並無怨言過,只是我這個路人甲杞人憂天地看到一些現象,怕他們的合作關係不能持續而己。

說回今晚這個課程,我邊聽邊在手機記錄一下重點,可能雙眼向下望,令鐘兄幾次以為我睡著了,哈哈。課程還未開始時,已經有不少同學到場,鐘兄就與早到的同學談天說地,大家都很融合。當時鐘兄更問在場有沒有人是經朋友介紹來參與的,結果是沒有,全都是平日看鐘兄的blog友,厲害。

為搞這個課程,鐘兄花了不少心機,在blog內做過了一些統計才定立課程的題材,盡量貼近同學想學習的東西。與巴黎兄一樣,鐘兄也開了一個whatsapp group,即會進一步跟進同學的問題,又是有心人。

課堂一開始,鐘兄就表明一下,總共四堂的安排,頭兩堂將會較淺,較理念化,而後兩堂就會分享估值方法,當中涉及較多計算,會深一點。課堂開始了,我本以為會有空位,所以把公事包放到旁邊的座位,誰知真的全場滿座,安排的60人剛剛好,就連我身邊的座位也填滿了。

談價值投資,鐘兄由股神巴菲特帶出3M的概念,即management、moat、margin of safety,這些東西對於常看他文章的blog友應該不會陌生吧。

之後,兩三張slide就直入正題了,談選股的方法。先從上而下,分析經濟大環境、國家政策等,找出吃香版塊,例如內地科網股、新能源股。再從下到上,分析與選擇個股,主要看其競爭專利、優勢等,再做估值。又與台下作一些討論,找找不利的行業,同學都很有質素,回答得頭頭是道,指一些行業,如工業股,整體先天不利,例如其營商環境隨時變化得很急速。還有煤炭股會有環境污染問題,與國策不符,航運股亦然。鐘兄補充,除非你在那些不利的行業,對那些行業認識非常,甚至知其行情,這又另作別論。

由開始到這裡,感覺節奏很快,我本以為會花時間談談股票的本質,例如股、債、衍生工具與投資理論、基礎之類的東西,原來還未坐定就大談選股方法,不錯。

再談的是一點點股票組合的概念,鐘兄問同學多數會投資多少股票,他本身喜歡的數目是5至20支,原因是若少於5支股票的話,萬一其中一支出錯時,損失比例將會頗大。如果多於20支的話,作為一個打工仔與散戶,又未必有太多時間去看畢所有年報及追蹤每一支股票,而且對一些公司消息的反應亦未必夠快。另外,組合內不應超過四份一是細價股,即10億美金以下的公司,因為他感覺上這些「細細粒」,多變化,風險較高。另外,每個版塊的公司也不應該多於四份一。

來到這裡,鐘兄分享了當年畢業時,他主力運用技術分析去選股,這是20多年前的事,當時靠人手畫圖,真的看圖上什麼阻力位、什麼平均線就買入賣出。現在回想,他覺得技術分析是不懂基礎分析的投資者才會用的,只能作輔助。試想,突破乜乜線,其實很容易學懂,一個方法人人都懂,豈不是人人都賺錢,這不太可能的,所以他認為要賺錢應學習一些較複雜的東西,作為退休分析員,他認為基礎分析正是較合理的賺錢方法。

坊間不少人討論止蝕問題,鐘兄表示他不會止蝕,這概念是打電話上電視電台問財演的問題,主要是這些人其實不知道該公司值多少錢,如果沒有對公司估值,看著股價下跌,又怕繼續跌,自然心慌。

價值投資最怕的「價值陷阱」,鐘兄在著作也分享過不少他的失敗經驗,其中一支就是瑞安房地產。主要「價值陷阱」是指價格相對價值來說很便宜,但及後其價值一路下跌,這令本來以為買到便宜貨,誰知是問題貨。瑞房的一大問題是資金回籠非常慢,一個項目十年八載也未完成,之後更大量舉債,例如借入300億元,8%,每年就要付24億元利息,這可不是說笑的財政壓力。

談「價值陷阱」,很多人會想起Benjamin Graham的cigar-butt投資法,這方法更有點無視管理層的好壞,只看價格與價值的「水位」作投資考慮,鐘兄覺得這是很危險的,這方法最好要配合買入多支股票,可能是數十支,拿一整個股票組合來計算成功機會率,這較能發揮作用。而他較推介的選股方法是找尋增長股,cigar-butt投資法與增長股投資法其實有點互相矛盾,他並不建議投資者混合來用,選定其中一個方法更可取。

在首一堂,談選股方法還不夠,鐘兄更與同學談買賣時機。他先與同學回顧過往危機,1997年、2003年、2008年,這些都是大件事,同學都很清楚發生過什麼事情。近一點的則有2011年歐債危機,還有今年年初的A股熔斷,更有今年623英國脫歐,都出現小型股災,我們又有否把握機會呢?

看中個股,何時買入呢?主要有幾大情況,包括壞消息,若發現那壞消息可能是一個「假盈警」,事情並非想像中差,但股價大跌,這是買入好時機。另外,若出現「催化劑」,好像公司有重組計劃。當然,還有常常聽見的盈利超預期,也是好的買入機會。在討論這些情況時,鐘兄都用了他個人熟悉的例子,例如金山、金碟、廣汽、港交所,大家在他的著作也能找到。

中場休息時,有人問鐘兄對比亞迪發展單軌系統有何看法,鐘兄表示不懂,補充說有時投資者要相信管理層,當然要相信管理層的話,也要看到他們有好的往績。主要的概念是管理層比投資者更在行,投資者應該要相信這些專家的判斷,如果每每投資者要對所投資的領域都研究一番,這根本不太可能。我對這個對答特別深刻,鐘兄點出了投資者與管理人的一大分別,即使價值投資常說自己以生意人的角度看問題,但到一些專業領域時,投資者也要了解與接受自己的無知。

有「何時買入」,就有「何時沽出」。鐘兄談到了2015年的大時代,A股泡沫期間,他分享了當期時所沽出或減持的9支股票與大約股價,今天只有當中兩支的股價與當日差不多,其餘大部份當日減持的股票現價不足一半,例如中人壽、平保等。

鐘兄在減持股票時,並未曾把所有股票清倉,這又談到一點點資金配置的概念。他之所以要保留一點股票,主要是他退休了,需要現金流生活,不會太博,所以最少也會保留三成股票,如果市況差時,會多買股票,最多保留三成現金,因此他的資產配置會視乎市況,在三成至七成上落。

其他沽出原因包括基本因素變質、業績遜預期、盈警(指的是真盈警)等,還有一種是策略性減持,例如見股價高時,先沽出,等待低位再買回,這操作的難度不低。另外,有些人喜歡換馬,但鐘兄不太建議常做,主因是要選出一支自己喜歡的好股絕不容易,所以很難找到兩支喜歡的好股,而一支大升同時另一支大跌以作換馬操作,很多人的操作其實是換馬至不喜歡而股價落後的股票,這是本末倒置了。

兩個多小時的課堂,雖只是基礎,但內容已經多得不能盡錄,亦不應盡錄,因為這對真金白銀上堂的同學不太公平,不過可以放心,因為我只可以上這一堂,沒有下次了,哈哈。

感覺上,鐘兄的課程與巴黎兄的課程很不同,巴黎兄較學術一點,一個個課題,股票、債券、利率等,仔細解說。而鐘兄較重經驗分享,其實以上的點子,他都拿出自己的操作例子作解釋,而且都討論得頗細膩,一聽就知他對每一支持有的股票都有深入研究過、追蹤過。

一面聽,一面在想,鐘兄也好,巴黎兄也好,都非常專注股票投資,記得財叔不時開班分享物業投資,也是非常專注的,這些不同的高手,就好像少林、武當等不同門派,多吸納這些財務知識,可能會化出自己的一套「截拳道」,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993

鍾兄第一課現場直擊

得知鍾兄與止凡相熟的出版社搞課程,於是我厚著面皮利用關係去得到一個「試堂位」,在鍾兄的第一課成為他的其中一個學生,雖然四個晚上只有機會參與一個,已經心滿意足了。世上不應該有免費午餐的,所以為造福大家,要寫一篇現場直擊,分享一下。



先說一點背景,鍾兄搞這個課程時,是因為上次與出版社及iM合作的623講座,感覺上鍾兄於講座後感覺良好,退休後又有時間,所以心血來潮搞這些投資課程。而行政方面又有出版社代勞,最終成事。

爆少少料,可能鍾兄未必知道我知情的。出版社曾指鍾兄的要求不容易做到,例如人數一開始不要太多,而收費又要比巴黎兄更便宜。其實,這對出版社是一大挑戰,她們正職與專長其實是賣書,而並非搞這些課程,幫鍾兄搞課程的原因也因為鍾兄在她們出版社出過著作。若要求她們搞課程,同時又限制著她們收費能力,實在有點難為了她們。

我與出版社合作多時,所以也替她們說句公道話,她們是在商言商的,blogger可能為理想為分享,如果自己搞的話,賺蝕風險也是自己的,很多東西都會來得無所謂。記得第一次與巴黎兄搞工作坊,有位參與者指他還未過數,問巴黎兄可否即時付款,我在他們身旁聽到巴黎兄回應:「不用啦,你請我飲杯咖啡就可以了」。

自己搞,當然可以很瀟灑,但如果與其他機構合作,也得要照顧一下對方的利益吧,尤其這些好事最好長做長有,若要有可持續性的話,絕對需要多贏。不過我要重申,其實出版社並無怨言過,只是我這個路人甲杞人憂天地看到一些現象,怕他們的合作關係不能持續而己。

說回今晚這個課程,我邊聽邊在手機記錄一下重點,可能雙眼向下望,令鍾兄幾次以為我睡著了,哈哈。課程還未開始時,已經有不少同學到場,鍾兄就與早到的同學談天說地,大家都很融合。當時鍾兄更問在場有沒有人是經朋友介紹來參與的,結果是沒有,全都是平日看鍾兄的blog友,厲害。

為搞這個課程,鍾兄花了不少心機,在blog內做過了一些統計才定立課程的題材,盡量貼近同學想學習的東西。與巴黎兄一樣,鍾兄也開了一個whatsapp group,即會進一步跟進同學的問題,又是有心人。

課堂一開始,鍾兄就表明一下,總共四堂的安排,頭兩堂將會較淺,較理念化,而後兩堂就會分享估值方法,當中涉及較多計算,會深一點。課堂開始了,我本以為會有空位,所以把公事包放到旁邊的座位,誰知真的全場滿座,安排的60人剛剛好,就連我身邊的座位也填滿了。

談價值投資,鍾兄由股神巴菲特帶出3M的概念,即management、moat、margin of safety,這些東西對於常看他文章的blog友應該不會陌生吧。

之後,兩三張slide就直入正題了,談選股的方法。先從上而下,分析經濟大環境、國家政策等,找出吃香版塊,例如內地科網股、新能源股。再從下到上,分析與選擇個股,主要看其競爭專利、優勢等,再做估值。又與台下作一些討論,找找不利的行業,同學都很有質素,回答得頭頭是道,指一些行業,如工業股,整體先天不利,例如其營商環境隨時變化得很急速。還有煤炭股會有環境污染問題,與國策不符,航運股亦然。鍾兄補充,除非你在那些不利的行業,對那些行業認識非常,甚至知其行情,這又另作別論。

由開始到這裡,感覺節奏很快,我本以為會花時間談談股票的本質,例如股、債、衍生工具與投資理論、基礎之類的東西,原來還未坐定就大談選股方法,不錯。

再談的是一點點股票組合的概念,鍾兄問同學多數會投資多少股票,他本身喜歡的數目是5至20支,原因是若少於5支股票的話,萬一其中一支出錯時,損失比例將會頗大。如果多於20支的話,作為一個打工仔與散戶,又未必有太多時間去看畢所有年報及追蹤每一支股票,而且對一些公司消息的反應亦未必夠快。另外,組合內不應超過四份一是細價股,即10億美金以下的公司,因為他感覺上這些「細細粒」,多變化,風險較高。另外,每個版塊的公司也不應該多於四份一。

來到這裡,鍾兄分享了當年畢業時,他主力運用技術分析去選股,這是20多年前的事,當時靠人手畫圖,真的看圖上什麼阻力位、什麼平均線就買入賣出。現在回想,他覺得技術分析是不懂基礎分析的投資者才會用的,只能作輔助。試想,突破乜乜線,其實很容易學懂,一個方法人人都懂,豈不是人人都賺錢,這不太可能的,所以他認為要賺錢應學習一些較複雜的東西,作為退休分析員,他認為基礎分析正是較合理的賺錢方法。

坊間不少人討論止蝕問題,鍾兄表示他不會止蝕,這概念是打電話上電視電台問財演的問題,主要是這些人其實不知道該公司值多少錢,如果沒有對公司估值,看著股價下跌,又怕繼續跌,自然心慌。

價值投資最怕的「價值陷阱」,鍾兄在著作也分享過不少他的失敗經驗,其中一支就是瑞安房地產。主要「價值陷阱」是指價格相對價值來說很便宜,但及後其價值一路下跌,這令本來以為買到便宜貨,誰知是問題貨。瑞房的一大問題是資金回籠非常慢,一個項目十年八載也未完成,之後更大量舉債,例如借入300億元,8%,每年就要付24億元利息,這可不是說笑的財政壓力。

談「價值陷阱」,很多人會想起Benjamin Graham的cigar-butt投資法,這方法更有點無視管理層的好壞,只看價格與價值的「水位」作投資考慮,鍾兄覺得這是很危險的,這方法最好要配合買入多支股票,可能是數十支,拿一整個股票組合來計算成功機會率,這較能發揮作用。而他較推介的選股方法是找尋增長股,cigar-butt投資法與增長股投資法其實有點互相矛盾,他並不建議投資者混合來用,選定其中一個方法更可取。

在首一堂,談選股方法還不夠,鍾兄更與同學談買賣時機。他先與同學回顧過往危機,1997年、2003年、2008年,這些都是大件事,同學都很清楚發生過什麼事情。近一點的則有2011年歐債危機,還有今年年初的A股熔斷,更有今年623英國脫歐,都出現小型股災,我們又有否把握機會呢?

看中個股,何時買入呢?主要有幾大情況,包括壞消息,若發現那壞消息可能是一個「假盈警」,事情並非想像中差,但股價大跌,這是買入好時機。另外,若出現「催化劑」,好像公司有重組計劃。當然,還有常常聽見的盈利超預期,也是好的買入機會。在討論這些情況時,鍾兄都用了他個人熟悉的例子,例如金山、金碟、廣汽、港交所,大家在他的著作也能找到。

中場休息時,有人問鍾兄對比亞迪發展單軌系統有何看法,鍾兄表示不懂,補充說有時投資者要相信管理層,當然要相信管理層的話,也要看到他們有好的往績。主要的概念是管理層比投資者更在行,投資者應該要相信這些專家的判斷,如果每每投資者要對所投資的領域都研究一番,這根本不太可能。我對這個對答特別深刻,鍾兄點出了投資者與管理人的一大分別,即使價值投資常說自己以生意人的角度看問題,但到一些專業領域時,投資者也要了解與接受自己的無知。

有「何時買入」,就有「何時沽出」。鍾兄談到了2015年的大時代,A股泡沫期間,他分享了當期時所沽出或減持的9支股票與大約股價,今天只有當中兩支的股價與當日差不多,其餘大部份當日減持的股票現價不足一半,例如中人壽、平保等。

鍾兄在減持股票時,並未曾把所有股票清倉,這又談到一點點資金配置的概念。他之所以要保留一點股票,主要是他退休了,需要現金流生活,不會太博,所以最少也會保留三成股票,如果市況差時,會多買股票,最多保留三成現金,因此他的資產配置會視乎市況,在三成至七成上落。

其他沽出原因包括基本因素變質、業績遜預期、盈警(指的是真盈警)等,還有一種是策略性減持,例如見股價高時,先沽出,等待低位再買回,這操作的難度不低。另外,有些人喜歡換馬,但鍾兄不太建議常做,主因是要選出一支自己喜歡的好股絕不容易,所以很難找到兩支喜歡的好股,而一支大升同時另一支大跌以作換馬操作,很多人的操作其實是換馬至不喜歡而股價落後的股票,這是本末倒置了。

兩個多小時的課堂,雖只是基礎,但內容已經多得不能盡錄,亦不應盡錄,因為這對真金白銀上堂的同學不太公平,不過可以放心,因為我只可以上這一堂,沒有下次了,哈哈。

感覺上,鍾兄的課程與巴黎兄的課程很不同,巴黎兄較學術一點,一個個課題,股票、債券、利率等,仔細解說。而鍾兄較重經驗分享,其實以上的點子,他都拿出自己的操作例子作解釋,而且都討論得頗細膩,一聽就知他對每一支持有的股票都有深入研究過、追蹤過。

一面聽,一面在想,鍾兄也好,巴黎兄也好,都非常專注股票投資,記得財叔不時開班分享物業投資,也是非常專注的,這些不同的高手,就好像少林、武當等不同門派,多吸納這些財務知識,可能會化出自己的一套「截拳道」,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144

報業史:第一課 報業未來

1 : GS(14)@2012-08-11 17:19:37

http://thehousenews.com/culture/ ... %E6%9C%AA%E4%BE%86/
《主場新聞》邀稿,談「報業的未來」。
題目很大,在google鍵入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可以讀到很多偉論,但除了必提的互聯網,迄今最確切的結論是未有定論。
《主場新聞》棲身網絡,借力臉書,毫無疑問是新媒體。新媒體不只關心未來,新媒體本身就是未來,向前看,順理成章。說到前瞻,危機感強的報業先進,早就向前看了很多年,以前擔心銷量持續下跌,進入互聯網年代,讀者數量回升,又要煩惱旺丁不旺財。《紐約時報》近日有好消息,為一直疑惑如何向訂戶收費的人打了一支強心針,但作為「個別事件」,這套成功模式能否被複製,答案還是:未知。
在前線日夜苦思的報業精英都心裡沒底,我不肯定我可以為這場討論帶來甚麼新觀點。想了幾天,我提出反建議,不如讓我談談報業的過去。
我在大學教一門叫「大眾傳播發展」的學科。望文生義,相信沒幾人會覺得這科很吸引,但身為傳播學生,對傳播史一無所知,也說不過去,以此為必修科,合情合理。當然同學不一定領情,有些人一聽到「歷史」兩字,就條件反射地打呵欠,以為歷史是一筆流水賬,記載的盡是那些年那些人的那些事。準備「報業發展」那一課時,特別費煞思量。跟一群廿歲未夠的年輕人說,香港最早的中文商業報紙叫《香港船頭貨價紙》(1857年),1900年,陳少白在香港辦起宣傳革命的《中國日報》……等於推他們的靈魂出竅去玩電話。
換一個方法,反正人人都以為上網能知天下事,不如由大家告訴我:全世界第一份報紙是哪份?
有學生二話不說打開搜尋網頁,有人先登入google,有人選維基,我瞥到有人用Yahoo!Answer,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最快找出「標準答案」。
果然,很快有人在座位中呼喊出一個名字,從其發音之生硬,可見這是他和它第一次見面。同學眼明手快,厲害,不過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問他,從哪裡找到的答案,他說維基,「維基又從哪裡找來的答案?」他想也不用想,說:「網民自己投稿的,會有其他人編輯。」
網民是誰?其他人又是何許人?就當他們寫的都正確,他們當初又是從哪裡得來這資料?
開始有人去找條目下的參考連結。2005年,世界報業協會(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s)宣佈,他們找到新的文獻,推翻第一份報紙於1609年面世的說法。查新發現的一封書信顯示,1605年,一個叫Johann Carolus的印刷商,寫信給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市議會,抗議當地其他印刷商轉印他定期出版的刊物。刊物德文名稱全寫為 Relation aller Fürnemmen und gedenckwürdigen Historien (英譯為Account of all distinguished and commemorable news,下稱Relations)。故事往回講,原來此君本來就從事販賣消息的營生,他安排特派員在各地搜集時事,集結編輯後,再抄寫為摘要賣給肯付錢買的人。1604年,一名印刷商的遺孀把機器賣給他,他計過數,發現大量印刷的話,既可增加銷量,又可降低售價,一舉兩得,就正式印起報紙來。由家庭式書寫到大規模印刷,轉型的關鍵在工具和科技,這類發展軌跡,我們並不陌生。
問同學這故事是否信得過,人人點頭。世界報業協會,成立於1948年,歷史悠久,又有根有據,不可能杜撰史實吧。
史實可以沒錯,卻不代表協會的說法一定準確。有歷史學者認為,Relation的設計像書多過報紙,叫newsbook無問題,要稱為newspaper,還是1618年出版的這份最夠資格。說到這裡,有同學開始露出so what?的神情,對他們來說,1605年好,1609年也罷,就算等多幾年等到1618年,反正都是陳年舊事,有甚麼好爭論?我偏還要追問:各位,依你們說,哪份才是世界第一?
眾說紛紜,但主流意見是,報紙最主要功能是報導新聞,1605年的Relation,有人覺得它似一本書,那是用後來的眼光來分辨,但它定期出版,以報導最新消息為賣點,正是我們今天所認知的報紙,Relations是世界第一份報紙無異。
這麼說的話,17世紀以前,難道就不曾出現過另一些Johann Carolus,專門四處收風再集中傳播?在市集大聲唱號外的人呢?傳單呢?它們該不該算進報業發展史?無名氏我們就不提了,有一個人,比Johann Carolus早生了一千年有多,他叫凱撒大帝。據考證,公元前59年,在他治下的羅馬帝國,出版《每日紀聞》(Acta Diurna),每天把重要公告,寫在石板上,並放在公眾場所讓民眾閱讀。內容一般是法庭新聞或政府通報,也有誰跟誰結婚,誰生了小孩,誰死了等消息。當年還有專人負責抄寫紀聞,製作成newsletters,在幅員遼闊的羅馬帝國傳播。
用同學的標準,這算不算最早的報紙?
至於中國,早在漢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已出現了「邸報」。《說文解字》說,邸,國舍也;《漢書》:「郡國朝舍之地,在京師者名邸。」,簡單來說,就是駐京辦事處,邸報是地方與朝廷互通消息的媒介。認真計起數來,由最早的邸報開始,至今亦上千年,學新聞學者戈公振問一句:「我國之有官報,在世界為最早,何以獨不發達?」
課堂一片靜默,良久,終於有人說:「但那是官報,由上而下,跟由下而上的新聞應該有不同?」
那新聞又是甚麼?如果報導的都是「事實」,那由官府來或是由民間來,為何會有分別?那是甚麼樣的分別?時至今日,甚麼是報紙,誰辦的新聞,這些老問題跟報業的未來還有沒有關係?
說來說去,不但沒能決定世界最早的報紙是哪一份,還牽扯了更多問題。今天我們熟悉的報紙或終有完結的一天,但我們很難想像,人類會有一天不再需要互通消息傳播新聞,下一個問題是,大眾對「新聞」的要求,在資訊垂手可得的年代,會出現甚麼變化。網絡甚麼都有,但要能從中發掘問題,實踐獨立思考,不會人云亦云,最終能建立自己的觀點,這對從事教育和媒介工作的人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860

大學生理財第一課:剪卡!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1 : GS(14)@2013-05-01 16:45:01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3/05/blog-post.html
最近和朋友閒聊,說到有大學生只因欠下區區10萬元卡數,但由於無力償還,所以還未畢業就要走上破產之路。說實話,雖然這位學生未至於前途盡毁,但於日後找工作時,相信會遇到不少麻煩。因為不論破產的原因是甚麼,必會給別人一個不善理財的印象。試想想,當招聘時給未來僱主知道了,他們會如何去想?若是會計的畢業生的就更慘,因為一旦破了產,日後要成為會計師就困難重重,其他專業例如律師、保險經紀和代理、證券經紀、銀行業的僱員等也一樣。

有人說,貴為富家子弟就沒有問題啦。可是,即使家財萬貫,也有千金散盡的一天,因此,大學生應先學懂理財,而理財的第一課,就是「剪卡」。

信用卡方便好用,剪掉太過可惜吧?於一位有穩定收入的人而言,這句話可能是對的,但於還未有穩定收入的學生而言,這句話就不全對了。所謂「剪卡」,並非代表要取消所有信用卡,留下一、兩張作日常之用或旅行時用已經足夠,只要不在信用卡借錢套現,並且按自己的收入狀況來設定消費上限,即是「量入為出」的理財策略,其實是沒有問題的。不過,於個人信貸管理而言,持有太多信用卡的話,有可能對信貸記錄評級造成不良影響。或許有人會說,父母的附屬卡倒可以吧?個人認為其實比信用卡套現更差,因為有了父母作後盾,不利於讓自己養成消費要有節制的習慣。除非父母狠心不肯幫忙找卡數,否則的話,還是剪掉為妙。

學會了消費要有節制,理財第一課基本完成,下一篇將探討借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687

板塊尋寶:Ken Sir給股民的一課 王昇

1 : GS(14)@2013-07-17 21:59:5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716/18336165

                現代教育附屬學校現代書院,被揭發23名學生集體出貓作弊,事件令已改名的香港教育(1082)股價急挫4.6%,跌幅未算誇張,但由2011年7月上市至今,兩年內股價由1.30元跌至0.315元,累跌76%。仍持貨的股東毋須氣憤,事關補習天王Ken Sir親身示範,教曉大家炒股速成「四大課」,變相塞錢落你袋。
第一堂:備課堂。讀書又好,買新股都好,第一件事要備課溫書。現代教育上市前已在招股書披露,學制改變及出生率低企,導致報讀補習課程人數逐年減少。結果,買新股的散戶猶如返學唔溫書的學生,見到本厚厚的招股書就當枕頭瞓,Ken Sir好心曲線同你講風險,你就當佢發噏風,結果公開招股超購26倍,輸錢咪賴佢。

主席跳船預示插水

                第二堂:通識堂。通識問題沒有標準答題,有時更可能完全相反,套用在股市上一樣有效。現代教育上市三個月,股價已跌近一半,2011年9月底公布全年業績,少賺一半,以為會再衰,點知股價卻見底反彈,壞消息盡出開始回升。及至2012年2月中旬發盈喜,以為有運行,殊不知股價同日見頂,這就是好消息出貨。

                第三堂:走堂。學生上堂目的是聽書,如果終日雲遊、打機無所事事,最後通常PK。現代教育作為補習股,主業是補習,目標以中學生為主。但上市後兩次批股,籌集資金卻非發展主業,即不務正業,包括斥資800萬元與內地幼稚園品牌成立合資,斥3,700萬元買入商用物業擬作收租,更認購聯夢活力(8100)可換股票據。新股搞搞震,買咗真係冇得瞓。
第四堂:體育堂。男學生一般都鍾意上體育堂,有得玩有得走。大插水的股份都有同一樣特徵,就是董事鍾意跳船閃人。今年初,現代教育兩名董事分別以「其他公務」及「不久將有其他公務」為由請辭;及至3月,校長Ken Sir辭任董事及主席等職位。Ken Sir走,你都唔走,咁唔聽話,自然要畀多啲學費啦。

                  王昇
本欄逢周二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13

炒股交學費最好一課

1 : GS(14)@2014-06-17 17:03:52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 ... 30088e74ab5b46843c4
■王玉棠任主席的香港教育由上市至今,股價累跌八成半,計及配股攤薄,甚至倒蝕九成。 資料圖片



未來半個月,19隻新股排隊招股上市,在如此淡靜市、明知作價唔會好到邊,仍然堅持去馬,只有兩個原因。一是好等錢使,二是唔等錢使。內地企業缺水,借道香港融資等錢使,原因不言而喻。何解唔等錢使亦要上市,只緣醉翁之意不在酒,上市抽完水賺了第一筆後,然後等機會再抽水,業務做極都唔掂,最後索性控股權易手或賣殼再賺多筆,這就是香港IPO的另類寫照。真的想抽新股,香港教育國際(1082:前稱現代教育)算為股民上了一堂經典的課。

香港教育2011年7月上市,集資1.5億元。三年內共四次配售,合共抽水1.4億元。上市抽水、上完市連環抽水,前主席兼補習天王Ken Sir沽清貨全身而退,教曉大家除了補習要交學費,炒股票亦都要交學費。



香港教育喪跌九成

香港教育招股價1.3元,昨日收報0.19元,三年內累跌85%,倘計及配股攤薄效應,甫上市認購揸到目前,損手約九成。香港教育作為補習股,主業是現代教育的補習生意。上市後開始搞搞震,斥3,700萬元買入商用物業,聲稱透過收租拓闊收入來源,今年初以3,540萬元將物業出售,收租變收皮。

收租佬做唔成,香港教育銳意炒股幫補下,去年中以6,000萬元認購聯夢活力(8100)可換股票據,及後以約1毫子轉換為股份。今年三次沽貨累蝕2,709萬元,目前持股量減至8.32%,賬面暫輸一半。收租唔掂、炒股損手,香港教育為了轉型,可以去得好盡,最新動作是買財仔公司。最新通告指計劃用85萬收購漢富財務後,發展借貸業務(包括成人課程提供融資規劃),指新業務將多元化集團的收入來源。簡單講,即係一條龍服務,冇錢讀書都唔怕,借埋畀你又點話。睇返香港教育財務報表,截至去年底有4,300萬元現金,錢唔係問題,最怕你唔借。

新股管理層為了上市,業績「水份」無可避免,到了上市完畢,任務完成,就過橋抽板。當然不能一竹篙打一船人,但新股極速走樣,近年比例增加。抽新股,賺粒糖未必輸間廠,但卻經常枉交學費。

王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687

小主人哭別魚仔學懂生死第一課

1 : GS(14)@2015-04-11 11:43:02

生離死別總是教人神傷,哪管告別的是一尾小小金魚。facebook熱傳一位外國小男孩吻別逝世寵物金魚後,傷心得哭成淚人的影片,感動萬千網民。影片是在男童寓所的洗手間內拍攝。小男孩手上捧着一尾看似剛死去的小金魚,戀戀不捨地輕撫牠的尾部,親吻了牠兩次。在母親的提示下,小男孩徐徐步向馬桶,把小金魚放入水中,拉下手柄,然後緊緊盯着小金魚隨水漂浮的身驅,在馬桶捲起的漩渦中,沒入渠道深處。完成簡單的「水葬」後,小男孩終於按捺不住,崩潰地哭了起來,這時母親向他送上了深深的擁抱作安慰。這段55秒的告別場面,讓無數網民感動不已。但有人理性地質疑,男孩是否應把死去的金魚埋葬,而非放入馬桶沖走;也有人批評家長在這種時候,應好好地抱抱孩子,而不是只顧拍片。英國《每日鏡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411/191087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473

超蓮訪山區:人生寶貴一課

1 : GS(14)@2016-11-18 17:56:37

賭王千金何超蓮與方力申早前結伴去尼泊爾探訪後,被影到一支水兩份飲,傳出小方力追她。不過,二人先後否認緋聞,超蓮更強調目前是單身。超蓮與小方到尼泊爾山區探訪的特輯,下周一會於ViuTV播出。以「點滴是生命」慈善大使身份探訪的超蓮,透露家傭及司機都來自尼泊爾,故對這個地方有情意結,她說:「今次探訪係我人生寶貴一課,五日生活雖然好辛苦,但自己可以超越到,返到香港對好多嘢都睇得更開,唔會再事事同人爭論,又覺得喺香港生活真係一件好幸福嘅事。」撰文:李察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118/198371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132

八方人物:杜耀明最後一課勉學生尋真相

1 : GS(14)@2017-04-22 10:38:21

浸大新聞系老臣子杜耀明榮休,昨日上最後一課。杜耀明奉獻教學31年、投身浸大工會逾13載,為學術自由及教職員權益頂住過無數壓力。走到教學路終站,他說最想「多謝」浸大前校長吳清輝,吳任內粗暴要求教職員轉制,工會苦鬥一年多爭取校方讓步,他與幾位學者因學生罷課支援而保住教席,但有兩名行政人員因此失飯碗。杜憶起往事不禁哽咽,指吳令他領悟「原來(自己與同僚)可以好勇武,為咗一份尊嚴,我哋可以去得好盡」。杜耀明1986年加入浸大任教,學生暱稱他為「杜仔」。他昨日下午上最後一課,有舊生送上象徵君子的蘭花束,杜搞鬼地說「好滾動」,隨即走出課室、邊說「我要冷靜吓」,引得學生及舊生大笑。最後一課貫徹杜Sir風格,中國新聞自由及輿論監管課題雖沉重,但教授方式輕鬆。他首先打開PowerPoint,笑言「今時今日冇PowerPoint唔得㗎」,又自嘲有舊生在場,教學要有條理,不可「跳point」。杜課後跟舊生分享感言,慨嘆社會禮崩樂壞,位高權重者也犯法違紀,記者更要勇於追尋真相,發揮輿論力量。他套用胡適的話「有一分證據,講一分說話」,寄語記者追尋真相時堅守中立立場,但當真相已水落石出,就應堅持到底,拒絕和稀泥,不應犧牲真相來保持所謂客觀中立。


勿失「唯真為善」精神

浸大傳理學院在搬遷辦公室時遺失了院訓「唯真為善」牌匾,杜昨藉此訓勉門生,在眼下晦暗的日子,「唯真為善」精神不可丟失。總結教學生涯,杜說沒甚麼遺憾,又鼓勵門生繼續尋夢,因為只有堅持,才會「終於可以搵到自己一片天地」。■記者周 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21/199967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0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